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技术创新思维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技术创新思维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技术创新思维

第1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 技术创新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B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056-02

一、引 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使科学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与发展,就需要人不断地创新;在现代,创新成为了社会的典型的必须性的活动。一种创新活动要取得成功,就离不开人的思维的突破。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也脱离不了人的思维。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是思维创新活动过程,它的过程是创造性思维产生过程与物质产品生产过程的内在统一,是创新观念具体物化的过程。技术创新的不同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没有思维的创新突破就不会有创新演进,可以讲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人类思维的整合和创造过程。[1]所以,只有把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才能产生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创新成果。事实上,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去研究技术创新,无论对技术创新理论研究,还是进行技术创新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创造性思维理论的论述开始入手,引出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用具体的案例说明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何在技术创新中得以运用。

二、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作为生产力的内涵性因素已经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了。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明有的现象,与人的思维发展密切相关,它以知识、经验技巧等形式存在发展着,其中人类的思维对它起了重要的作用,是思维的集中体现和反映。技术创新是创新主体创新观念的具体物化的过程,更离不开思维对其的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思维的角度去探究。我们人类大脑产生出来的思维可以认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作为人脑的机能,是认识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创造力的核心。而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新颖的思维形式,它重新组织已有的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方式。[2]同时,它在认识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时,自己独立地创造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概念,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具有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特征,[3]创新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创新主体运用自身的创造性的思维必须独自开辟出一条道路,创造出新概念、新方法;创造性思维必须去开拓人类尚未认识和开发的领域才算是真正的进行创造。创造性思维方法以想象、直觉和灵感为主要形式,是一种非逻辑思维方法,也是特殊的思维方法,以特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思考。想像是在联想的基础上加工原有意象创造出新意象的思维活动,具有很大的幻想成分,常常成为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先驱。[4]而直觉不受固定习惯和规则所限制,直接领悟到事物的本质,人的一种奇妙的心理活动。灵感作为更特殊的思维方式,是人的大脑对问题长期思考的集中突破,达到豁然开朗的状态。它们作为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技术创新成功与否跟人的思维密切相关。人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否产生成果。技术创新活动,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与方法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应用。有人认为技术创新过程不仅包含了物化的成果创新,它更是人类智力和创造性思维成果的体现过程,是不同阶段主要创新主体对客观世界思考的结果。[1]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说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思路正确和方法得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和令人满意的效果,否则可能得出较坏的结果,可见思维在技术创新实践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往往根据不同的创新对象,运用针对性很强的思维方法去探索和研究。同时,创新主体还根据创新客体的特点,运用不同的创新思维方法,使创新的成功概率大大提高。

技术创新作为人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在体现,必然也会推动人的思维的变革与进步。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或手段,改变了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式,大大开阔了人的视野,使创新主体的思维形式发生了变化。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也受技术创新作用的影响。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促进了主体的创造力的开发,最终产生人的创造性思维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同时,由于技术创新创造了不同的工具和手段,扩大了人们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区域。在思维变革与对象区域扩大的共同作用下,创新主体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技术创新与创造性思维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技术创新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与发挥,从而促进了技术创新自身不断取得成功,使技术不断的进步,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从经济管理学角度来看,是由技术的新构想,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5]在这里,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起点在于技术的新构想,没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产生,技术创新也难以实现。而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实现,需要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思维。可见,创造性思维在技术创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非传统的思考模式,追求独创性、新颖性。技术创新来源于人的新构想,而由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独创性与新颖性的思想观念,正是技术创新新构想的来源,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创造性思维超越了普通的思维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产生新思想、新方法,而正是创造性思维所产生的

新思想和新方法,才有了进行技术创新的需要。同时,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和实现途径。[6]首先,技术创新作为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需要创新主体对事物的敏锐意识和长期的眼光,而创造性思维从非常规的思维方式去看待事物,突破惯例,对事物的认识更深刻。其次,创造性思维为技术创新开创了广阔的空间。[6]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思维,思路不固定在某一点、某一区域范围内,没有一条逻辑主线,多因素的考虑问题,使技术创新的涉及面扩大,从而实现途径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五、结束语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相应的应用性研究。用创造性思维方法研究技术创新不仅是研究科学思维方法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研究技术创新的实践问题。技术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人们对它的关注投入了较多的精力,从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社会学、法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了研究。但人类技术发展到现在表明,技术从它产生开始,就和人的思维相互联系,所以需要我们从思维的层面去研究技术创新,发掘未开发的领域,拓展技术的创新空间。本文最后认为,技术创新的本质是思维创新,创新主体的思维没有取得突破,技术就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认为是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链”整体上来看,在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与思维存在互动的关系,思维内含于技术创新之中。认识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希望通过此文浅显的研究能够给予企业、大学、政府等社会组织机构一定的指导与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永全.技术创新过程中创造性思维探究[D].东北大学,2005

2 麦培立.浅谈自动控制系统中创造性思维方法的运用[J].科技传播(理论研究),2010(23):117~118

3 韩文延、韩迎光.浅论创造性思维的特征[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理论研究),2004(3):61~62

4 娄玉芹.从科学思维方法看知识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44~46

第2篇

【关键词】高校转型 应用技术型人才 创新思维方法 STC算子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16-02

一、引言

当代大学培养出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水平高,但是动手实践能力低的情况。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无法立即融入到工作岗位,而是必须经过“二次教育”[1]。由此可见,几乎所有高等学府都面临着“学了不会用”尴尬现象。

工学结合与实验教学是高校避免上述尴尬现象出现的常用手段。但目前国内工学结合多是教学实习模式,将工作与学习分开, 达不到以练促学的目的[2]。实验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搭建起理论与实际联系的纽带[3],但其教学目标往往定位在“学会应用技术的原理”,学生没有掌握应用技术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而且考核方式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形式而轻内容[4]的现象。

2013年6月,在教育部推动下,国内A35所地方本科院校发起成立了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5],旨在通过建设应用型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解决教育与实践脱节――“学了不会用”问题。

同样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职业教育,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的区别不应该仅仅是学制上的不同,更应该体现在应用型技术大学不仅要解决“学了不会用”问题,而且应该从“用的好,用的巧妙”方面下功夫。会用强调了实践教学方面,而用的好则体现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因此,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各类型技术人才[6],是高校面临的紧迫使命。

综上,通过大力的课堂教学实践与探索,从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综合培养人才,寻找到一条真正适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道路,对于促进高校转型成功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适应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的本质及其特征

(一)创新的本质

传统上,创新能力被认为是一种由基因决定的个体差异,后天是难以培养的。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认为创新能力是可开发、可培养的;是一个集中反映“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特质[7]。文献[8]对知识创新的定义“以转化和应用为基本目的的创造知识及其应用的过程,知识创新尽管也包括新思想的产生,但同时重点强调了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则强调了知识转化应用这个创新的后天特征。

对创新更细致的分类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创造知识部分只占整个创新的1%,绝大多数创新属于知识应用型创新。因此,周光召院士将创新定义为“运用知识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美国创新杂志定义的创新为“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由此可见,创新的本质是知识的巧妙应用。

(二)创新的特征

上述创新的定义恰好契合了应用型技术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方向,通过其实施必然能够真正促进 “用的好,用的巧妙”目标的实现,使学生满足新时代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目标。那么,适合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应符合哪些特征呢?根据创新的特征,结合经济建设和企业需要,可以将适应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

创新的首要特征是新,如何做到新?把知识用巧妙就达到了新的要求和目标。如某生产玻璃球企业需要将有瑕疵的玻璃球从合格产品中捡取出来,该怎么办呢?很多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后的第一反应,马上想到用X射线等方法首先将瑕疵产品识别出来,然后设计机械手将瑕疵产品捡出来。这种方法固然可行,却成本很高,不宜应用于玻璃球的生产,因为这种产品本身利润非常低。继续深入讨论并引导思考后,有些同学能够想到称量的方法,更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瑕疵产品圆度不足,滚动就会受到限制,因此考虑设置具有一定斜度的轨道,通过有瑕疵产品滚动距离较近的方法从而解决该问题。由此例子可以看出,知识非常简单,但巧妙的应用却可以产生创新,解决大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仅仅有“新”是不充分的。最早提出创新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认为,检验创新的唯一标准就是利润;周光召院士对创新的定义也提出创新需要取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创新必须具有的第二个特征是利润和效益。作为企业的后备军,大学生必须明确创新的首要目标就是提升产品质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为社会创造和积累财富。世界上最早的飞行汽车,诞生于1949年,其概念在今天依然是新颖的,但由于没有走向市场,不满足创新的第二个特征,因此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创新。

创新的第三个特征是社会责任。很多时候创新满足的前两个特征,比如地沟油重新回到餐桌上的问题,单从创新的前两个特征看,是满足的,将用过的油提炼后再次利用的想法不可谓不新,而且降低了成本创造了利润,但显然其不是创新。因此,作为将来社会的建设者们的学生,必须从这里得到社会责任和良知的培养。之所以如此,其实很多由于创新而后带来的危害是由于在实施创新的时候缺乏对社会责任足够重视引起的。如地沟油如果不是回到餐桌,而是用于为汽车或飞机提供燃料,像日本和荷兰那样的做法,那么就是比较完美的创新了。

巧妙应用所学知识,带来新颖的、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作品,同时为人类带来美好的创新正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三、创新思维STC算子法课堂教学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知识应用时,环境相对封闭,偏重于本门课程所涉及知识,而且知识应用是以套公式的方式进行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面临问题时的第一反应是从头脑中寻找匹配知识点寻找答案,甚至很多学生干脆等待别人给出答案,记住结果就万事大吉,往往不去深入思考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有没有更好的答案。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习惯是从上学起,就在反复套公式寻找正确答案的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断养成和被强化的。这种情况导致了绝大部分大学生面临问题时只会简单化思考,从而放弃了对问题本身的分析和深入认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培养的大学生虽然在基本知识掌握方面强于西方国家,而在知识应用方面反而不及别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学生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其知识应用的环境是开放式的,面临的问题会是复杂和千差万别的,可以用的知识是从小到大积累起来的,有时还要用到仅仅是了解甚至是陌生的知识。为此,面向开放式知识应用环境时,需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挖掘知识的能力。文作者在反复实践和课堂探索中发现,TRIZ创新方法中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方法,正是立足问题本身,深入分析问题,通过一定的步骤进行知识挖掘的。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开放知识应用环境下分析问题以寻求解决方案的能力。

TRIZ理论提出的五种创新思维包括九屏幕法、STC算子法、金鱼法、IFR法和小人法,其中后三种方法在使用时通过一定步骤引导使用者不断深入思考,逐步接近并寻找到合适的知识以解决问题,而前两种方法则是站在多维度、多视角分析思考问题,帮助使用者以更加立体和全面的方式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下面仅以STC算子法探讨创新思维方法在课堂上的实施过程。

STC算子法中三个字母分别代表英文单词Size、Time和Cost,是一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按照S尺寸、T时间(很多时候与速度匹配)和C成本维度分别进行一系列有规律的发散变化,最终让许多看似困难、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易于解决,从而克服思维惯性,引导知识挖掘。使用该方法时,首先明确分析对象当前的尺寸、时间和成本,然后分别使其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大直至无穷大,然后再从当前状态不断变小直至无穷小。在尺寸、时间和成本逐渐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分析对象的新特性、新功能。使用该思维方法时应注意首先不能够由于担心结果变的非常复杂而提前终止,其次尤其不能够猜测中间结果。该方法是一种思维练习,其应用成效取决于主观想象力和问题特点。

在课堂讲解STC算子思维方法时,介绍完方法后,例子往往可以信手拈来,不刻意准备,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激发挖掘出学生更多的创意。比如,问题可能为“如何改进一支笔”。一支笔对学生来说再平常不过了,但真正要思考如何进行改进却并不容易,因此,学生讨论后,会给出一些答案,但思考方向常常是杂乱无章的,而且有困难感。那么,接下来问题具体化为“如何利用STC法改进一支笔”,继续讨论,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首先从尺寸的角度分析手中的笔,变大后有什么新特性呢?于是学生想到了写大字的毛笔。那么,尺寸继续变大会是什么结果呢?有些学生想到能向天空写字的笔,于是想到利用放烟花的方式,飞机施放的方式以及气球拼接的方式,甚至想到通过改变云的形状进行写字。当一支笔尺寸变为无穷大的时候,可以将字写到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的互联网是不是能够实现呢?而且如果能够造出无穷长的笔,阿基米德可以用其撬动地球,人类登月是不是也可以借用呢?当一支笔尺寸不断变小的时候又会出现什么新特性呢?可以是圆珠笔芯,自动铅笔的笔芯,可以设计一种短小的铅笔,专门应用于圆规上,方便安装拆卸。继续变小,无穷小的时候,有些同学想到了纳米技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控制原子分子拼字。

从时间角度思考一支笔的改进时,可以从书写的速度着手。比如当书写速度比较慢时,有哪些新特性呢?同学们会想到向钢铁上刻字的雕刻机床,向石头上写字的石雕等,更慢的有刺绣的艺术品字等等。书写速度变快时,能够想到电脑打字,记者的速记,更快的方式将是未来根据信息科学和人体科学研究成果,利用人脑控制写字,将想到的东西瞬间写下来。

再从成本的角度出发,当不计成本的改进一支笔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有同学想到用钻石做一支笔,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可以在市场上卖高价。开发出写字的机器人笔,人只要讲出书写内容,机器人笔就可以帮助人们把字写下来。当不断降低一支笔的成本时,有些同学想到利用泥巴上面铺一层塑料纸,可以反复书写,价格低廉的粉笔,或者干脆地上铺一层沙子,用一根棍子就可以做笔。

从上述一支笔的改进例子可以看出,利用STC算子思维方法,使同学们从原本难以展开思考的状态迅速活跃思维,能够从最简单的木棍写字想到尖端的机器人笔、纳米技术以及思想控制写字的笔,极大的拓宽了挖掘知识的能力。如果经常进行训练,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应用,相信一定会帮助同学们打破思维惯性,以易于上手的方式改进其工作方式,大大提高知识综合应用能力。

四、小结

当前,国家正在为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进行高校转型,随着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不断推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是转型能否成功的核心和关键。

绝大多数高校在职业教育转型过程中,将学生参与实践作为重点抓手,无疑将为国家建设提供更多适应一线工作的合格技术劳动者。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技术上很多方面已经接近国外发展水平,人才是引领世界技术的关键与核心,只有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才能够保证我国走在世界技术前列。因此,以高校应用型技术转型为契机,将创新培养与应用技术培养紧密结合,从而培养出一大批能用、会用而且用的巧妙的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对于建设我国国际上大国地位,促进制造业走向国际领先,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作为TRIZ提供的创新思维方法之一的STC算子法,可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站在多个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其所掌握的所有学科知识范围内甚至陌生领域寻找合适的知识加以应用,从而找到问题的解。该方法不仅有益于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而且更加注重技术的创新应用,正是加厚加重并促进应用技术转型成功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玉蓓. 应用型计算机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4(8):221-222.

[2] 侯亚合,聂恒凯. “一地多点”厂中校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15-216.

[3] 王素青. 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4,17 (1):104-106.

[4] 孙静,刘宇,黄利非. 论“技能调研与培养、需求分析与解决”模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法[J].教育与职业,2014,787 (3):107-108

[5] 阙明坤,张韦韦. 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高校“升级版”[J]. 教育与职业, 2014(3):22-27.

[6]齐继阳.“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2(2):42-44.

[7]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 高等教育研究,2011,2(32):74-82.

[8]朱红涛.知识创造与知识创新概念辨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10(22):74-76.

第3篇

在21世纪经济时代下,创新意识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以及人才培养观念的不断更新,如何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检验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性因素。本文就美术设计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

美术设计;创新思维;培养

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创新思维以及主观能动性是非常重视的,所以,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大力培养,积极挖掘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设计教师在对美术文化进行传播的时候,还应注重创新精神以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美术设计以及创新思维之间的关系

从专业化角度出发,美术设计核心以及本质在于运用先进科学技术手段、物质材料以及相应的艺术手段实施“造物”的活动[1]。在美术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一般情况下都应首先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需求,在此基础上再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美术设计任务在于创造物质功能以及使物质自身的外在形式可以相对科学地满足物质需要。凡是日常生活中可以利用视觉所触到的用品以及周围环境都属于美术设计所要服务的领域。美术设计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以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与此同时美术设计还应该设计以及创作出日常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相关物品[2]。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与生存空间等进行改变。因此,在美术设计期间,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设计物质所具有的功能因素、技术条件、材料以及工艺等,并从经济学、心理学、美学以及实用学角度出发,运用专业化理论知识的有效指导以及设计人员自身的创新思维进行大胆创造,进而对美术作品的构思实施定位设计。并借助相应的表现形式、表现方式、表现技巧以及表现手段等,实现设计作品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从美术设计内容角度出发,美术设计所涉及到的内容相对较广,第一是平面设计,例如图案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版画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策划等;第二是立体设计,比如包装设计、展示设计、雕塑设计、产品设计、家具设计以及室内外环境设计。此外,从广义层面来看,美术设计还能够引申到相应的空间设计,包括园林设计、照明气氛设计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等。现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美术设计中已经被注入了一些新概念,具体来说,传播设计从几年前的平面广告设计很快转变到网络设计传播以及多媒体传播这样的概念[3]。且这些不同类型的设计都与创新思维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美术设计中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

(一)启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目前,美术设计学科包含较为丰富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以及培养发散思维。比如《装饰设计》学科不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美术类基础性知识包括色彩原理以及创意构图等,还要求学生必须培养较强的发散性思维,然后再使用新材料以及开发新工艺。美术设计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看能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否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以及有利于对知识的有效迁移。此外,教师在美术设计作业布置环节中,必须要判断所布置好的作业是否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从而给学生较大的空间供其想象[4]。对美术设计作业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沿着多个途径,要引导学生沿着不同途径,大胆突破传统形式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全方位思考问题,最终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更新美术设计教学方式,扩展创新思维

在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美术设计教师如果采取单一化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则非常容易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足。美术教师可以把每个学生当成一张白纸,要想办法将这张白纸塑造成不同的“作品”,让他们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色彩。因此,美术教师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方法,创造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美术设计教学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教学,教师的指导作用特别重要。但是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时间长了,学生对美术设计教师容易形成依赖性,不愿意独立地思考问题,更不会独立地创造[5]。学生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样的美术设计教学不是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很难有创新。美术设计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表达情感,求新求异,扩展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强化创新思维训练

美术设计中,美术教师应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训练,然后从概括性形象角度出发来开拓学生思维,之后再过渡到具体形象的科学描绘,在整个过程中熟练掌握创造形象所需要的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在思维上开拓得越广,则创造形象也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因此,美术设计教师必须要从具体形象入手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使其真正发挥想象力,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并融入创作作品当中,丰富绘画内容[6]。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开拓思维,借助一题多画以及一画多变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实施作品创作,积极训练学生的求新思想,进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以达到创新目的。此外,在实际美术设计教学期间,任意一种美术教学活动都能够用来强化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体来说,在实际绘画教学中,应改变美术教师“一遍遍地讲,手把手地教”的教学方法,防止创新思维的培养受到阻碍。而在素描头像设计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运用统一纸张或者是铅笔等工具进行作画,可以借助铅笔、木炭条以及有色粉笔,而且不需要追求线条完整性与好看。教师只需要传达给学生怎样画好素描的基础性造型规律,从而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充分表达[7]。从表现方法上来看,不管是绘画结构,还是相应的光影素描,都必须要将情感进行充分表达。不管利用哪一种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最终都要确保情感的充分表达。实际教学期间,美术设计教师应积极鼓励以及肯定学生,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性质的材料以及工具进行创作,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以及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创造能力。

(四)力求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美术设计中运用实践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集体观念以及团队意识的大力培养,还有利于培养其竞争意识,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发展。学校应该积极联系以及建立校外的相关实习基地,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美术中的艺术设计是活的,属于多学科专业化知识的综合体。但是,目前美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用与学之间脱节的问题,一些专业学生是没有相应实习场地的,而走向社会之后工作岗位一般情况下又不允许利用实践学习方式进行工作。因此,美术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教学方式是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姻,进而建立起相应的校外实践产学合作基地。学生的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都可以采用顶岗实习的方式,从而让学生借助“专业设计制作人员”的身份参与到产学合作单位中进行具体化的设计、制作以及管理,最终实现“实题实做”,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相应的设计课题,进而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进行美术设计的学习,并在设计过程中完成设计作品,利用实际成果完成毕业设计。

三、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属于美术设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学生是年轻的一代,同时也是创造新生活以及创造新时代的中坚性力量。因此,教师在实际美术设计教学中,必须要多思考,积极探索出合适学生学习需求,且能够培养学生自身创新思维的美术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美术设计学习的兴趣。此外,美术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启发美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扩展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思维训练以及力求美术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手段,让美术设计学生在相对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与创造,更好实现美术教育育人价值。

作者:李韶恒 单位:济宁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杨.浅谈美术设计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1.

[2]封顺.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2(7):158-159.

[3]管红增.美在创造中——初中美术“设计•应用”领域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J].浙江教育科学,2012(3):38-40.

[4]王佳曦.高中美术“设计•工艺”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5(4):151.

[5]王楠.浅议美术教育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艺术教育,2015(11):83.

第4篇

>> 数据新闻:基于创新思维的新样态 新闻数据的活用 数据新闻记者的数据素养 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新模式 数据新闻带来的变革 大数据新闻的短板 数据新闻的品格特征 浅谈新闻采编的创新思维 广电新闻的创新思维 大数据与新闻理念创新 论数据新闻对新闻业务的革新 大数据时代科学传播的新样态 大数据时代下的数据新闻研究 浅谈数据新闻实训课程数据获取的方法 善于发现数据背后的新闻 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 数据新闻实践的前沿进展 数据驱动新闻的技术化迷思 新闻事件中的数据真实 云技术时代的数据新闻制作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④李希光 张小娅:《大数据时代的新闻学》[J],《新闻传播》,2013年第1期,第7页

⑦史安斌:《数据新闻学的发展路径与前景》,《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2期

参考文献:

①http:///category/weekly-wednesday-lectures/page/2/

②文卫华 李冰:《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报道――以英国〈卫报〉为例》[J],《现代传播》,2013年第5期,第135~142页

③章戈浩:《作为开放新闻的数据新闻――英国〈卫报〉的数据新闻实践》[J],《新闻记者》,2013年第6期,第7~13页

④汤景泰:《大数据时代的传媒转型:观念与策略》[J],《新闻与写作》,2013年第9期,第23~26页

第5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9-0065-01

小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对美术学习有一定天赋和潜能,所以教师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更为适宜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情境设计,引入多种媒体手段,拓展训练域度,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提供帮助。

一、创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给学生创设全新的教学情境,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审美意识,为课堂教学带来活力。教师创设情境的方法众多,为体现创新性,需要对这些方法进行筛选、整合和优化,以提升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例如,在W习车的相关内容时,教师没有像往常那样打开多媒体,而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实地观察校园中的车。在具体活动中,教师不时引导学生对比较有个性的车展开观察评价。有学生这样评价班主任的车:“这辆车属于三厢轿车,流线型设计,而且带有天窗,是一款中档家庭轿车。”教师急忙给出建议:“我们是观察这些车,而不是卖车,主要看车的造型有什么特点、色彩有没有个性等,要从审美角度来展开观察。”学生顿时开窍了,继续展示观察体验:“这是一辆电动车,其最大特点是车上面精心设计了一个遮阳棚,大红色非常显眼,配上金黄色的车身,显得温暖热烈。还有这车尾,车主还专门装饰了丝带,跑起来之后一定会给人带来飘逸的感觉。”……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实地观察,并引导学生展示观察体验,这是非常有创意的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当然是高效的。

二、创新媒体,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将多媒体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之后,为教师教法创新提供可能。多媒体具有强大展示和联网的功能,能够为学生提供多重感官冲击,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特别是多媒体联网的实际应用,为学生观察世界提供便利窗口,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例如,在《海洋怪兽》课堂导入时,教师打开多媒体播放一段音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海浪声此起彼伏,忽然传来一阵怪异的叫声,充满惊悚、恐惧的气氛,让学生大多吓得睁开眼睛。教师询问学生听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道:“怪兽!”教师播放一组海洋怪兽的图片,学生惊呼连连。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海洋生物有什么样的怪异外形呢?”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这个像鲨鱼的怪兽,牙齿太夸张了,那张开的大嘴足以放下一头牛,还有那尾翅高高耸起,真是威风八面!”也有的学生说:“这个怪兽恐怖,体型呈现不规则球形,而且能够自由变形,那长长的触角肯定有惊人的力量。”……教师启发:“这些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说它们是怪兽,只是因为它们长相怪异。如果让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设计一个海洋怪兽,该如何操作呢?”学生听后,便快速行动起来。这里,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图片等信息,为学生听觉、视觉带来强烈刺激,通过介绍怪兽外形特点,让学生形成整体印象。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观察展开怪兽制作,为学生创新提供机会,学生有了观察经历,学习效果自然不会差。

三、创新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课堂训练是巩固学生学习认知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因此,在设计训练内容时,教师要对训练内容、训练形式、训练评价等展开优化处理,观察从不同视角给学生带来的感知触动。特别是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训练任务,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提供契机,帮助学生尽快构建美学认知体系。

第6篇

我认为教者首先应具备创新的思想,敢于创新的做法,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在反思中提高、在实践中成熟,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同时还要大胆捕捉灵感,和学生一起进行创新活动。还数学研究的原生态的面目,不怕失败,向学生展示探究创新的过程。

一、 创设有特色的教学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适当的教学情境能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展开创造性的内部动因。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应经常向学生创设和提供能引起学生观察和知识探求的情景;要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和方法。

比如:借助数学故事,激发创新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家创造发明的故事,展现他们的思维过程,研究方法和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在教“圆周率”这个概念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有一位数学家祖冲之,通过大量的计算,精确地计算出圆周率这个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我国古代数学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通过讲解祖冲之以其顽强的毅力在数学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的事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无疑将起着极大的激励作用。

二、 通过数学内在美,激发数学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人们都知道“黄金分割”的0.618,所谓“黄金分割”,实际上是一个比例的问题,符合这样的比例,人们就看着顺眼、舒服。当然,“情人眼里出西施”那是另外一回事。比如,人的肚脐,是人的身长的黄金分割点,你如果用从头到肚脐的长度去除以人的身高,接近0.618,一般讲是比较好看的黄金身段。而膝盖又是人体肚脐以下部分的黄金分割点,有趣的是黄金分割在工业、商业、艺术等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数学是一门与大众贴得很近的学科,它所讨论的宇宙,远比现实的所谓宇宙宏伟雄大。通常所说的宇宙只是三维空间,而数学则建立起了四维、五维乃至n维空间,并且,集合论的超限数的空间,远远超过了通常无穷大的空间,它们都远比我们现实的宇宙更具有庄严美、雄伟美。数学是一座远远地超越了我们想象的华丽宫殿,站在这个无比庄严、宏伟的宇宙中的数学家们,以崇敬赞叹的目光远眺着它的壮观、美妙,那些能够感受到这种数学美、宇宙美的人,是可以被称为爱因斯坦所谓的有宇宙宗教性的人。

三、 让对生活的探索欲成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动力

“生活处处有数学”已成共识,而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如果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这必然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锻炼。

如、一个小朋友过生日,除了她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六个小朋友参加了她的生日Party。如果每人分一块蛋糕,不考虑切割后每块蛋糕的大小,她最少切几刀?

这样引导学生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得出这个问题即相当于用直线将一个平面分得尽可能多的区域。

一条直线分一个平面为2部分,二条直线最多分一个平面为4部分,n条直线最多分一个平面为几个部分?则几条直线最多分一个平面为11个部分?

探索结论:为把平面分得区域尽可能多,不应出现三线共点或平行线,二条直线最多分一个平面为4部分,第3条直线L3应与前两条直线交于2点,从而L3被分成3部分,应将原平面区域增加3块,同理分割下去,由此总结规律:平面上有n 直线,其中没有两条平行,也没有3条经过同一点,把平面分割成

Sn=1+1/2n(n+1)块。所以11块蛋糕最少要切4刀(11=1+1/2n(n+1),解得n=4)。通过此题教学由学生探索到发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必须注意,“平面上有n条直线,其中没有两条平行,也没有3条经过同一点,把平面分割成Sn=1+1/2n(n+1)块。”这一规律决不能由教师包办代替讲出或在黑板上写出,而一定要引导学生自己得出。

四、 充分深入挖掘教材,特别是书上的课题研究、数学活动

收集资料,精心准备。比如七上幻方探秘、翻转茶杯、数字黑洞、神奇的式子、趣拼七巧板、表面展开与材料利用、小小建筑师等等、每一个课题研究、数学活动都对学生进行了能力培养、展示新的东西,这些可能和目前的考试成绩无关、但是是一个最佳的创新资源。我试过,效果很好,学生的发展后劲很足。

五、 指导学习方法,加强解题反思、让学生有一创新的头脑

引导学生勤“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思考就是创新,它是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养成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各种方法的优劣,反思各种知识的纵横联系,适时地组织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题设条件能否减弱?结论能否加强?问题能否推广?等等。很多重要的发现就是在不断的反思中诞生。

六、 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对于学生的质疑,一定要加以保护、给予鼓励,任何否定轻则扼杀学生兴趣,重则毁掉一个伟大的数学人材。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

总之,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真正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实质,深入钻研教材,并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创新方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当然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决非一日之功,任何急功近利思想和做法都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个教师多年的的传承,甚而之于一代、多代人努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伟大的数学人材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做好这项工程,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做好,这正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一个伟大的民族的强盛不是取决于有多少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而是取决于全民的创新头脑。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访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钦教授》,《教育研究》1999.7.5

[2]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1999.8.25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多媒体;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89-01

一、依靠信息技术构建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有效的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自主主动地追求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的教学。小学数学教育的教育对象是个性极为强烈的小学生,现在孩子的各种行为主要是靠兴趣点支撑,兴趣能够引发其探究学习的动力,激发其求知欲望,进而提升学生依靠创新思维学习探究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构建合理的问题情境,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掘其潜在的需求,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形成主动思考的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多媒体形式为学生构建适合的学习情境,要争取将每一节课都营造出吸引学生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接受知识,刺激学生创新思维形成

小学数学课程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锻炼学生的能力。新的教学环境主要关注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小学生正处在思维从具体到抽象的提升时期,所形成的抽象思维还有很明显的具体形象特点。尤其是教材中的一些数学概念,法则和公式等内容,以及题干之间的隐含意思和关联关系,小学生都不能实际感受,所以要通过表象加强理解和想象,感受深刻的含义,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锻炼,可以结合一些教学工具和现代化信息教学方法,实现动静结合的知识传授,能够形象的传授知识内容,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吸收,使其能够自主掌握学习内容,实现思维的创新。比如在学习求图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依次分解图形,教师从最简单的正方形面积,到长方形面积公式教起,然后通过图形分解展示,进一步引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形象具体的分析学习内容,能够举一反三的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开拓新的知识点。在引导学生掌握各个面积公式的同时,还帮助学生了解各个图形的关系,及计算过程的内在联系,为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三、依靠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数学教育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随时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向学生提问,引导并刺激学生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尤其是在完成新的知识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筛选有关新知识内容的问题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勇敢质疑,使其完成知识的提升和延伸。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知识内容容量大的优势,加强课堂知识涵盖量,及时接收反馈情况,吸引学生的关注,加强学生的知识吸收水平,转变之前被动学习的局面,使其能够主动探究知识内容,刺激创新思维的形成。

四、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巩固和应用,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第8篇

一、提高教学效率,把握课堂时机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增强教学效率的最好方法,原有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如果一味地强制性学习,就扼杀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那么,我们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他们动手的机会,要求教师把握好时机,再进行适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取于参与。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呢?

1.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的比例。教师在课堂中先做理论指导,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但是不能光靠嘴上说,还要配合多媒体操作,让学生形象地去感知。操作演示的时候在关键点上加上一些语言指导,让学生明白学习的重点。

2.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抓紧教学目标,任务设计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信息搜素的时侯,利用Google地图,让学生查找自己家庭的具置,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就提高了,师生的教与学都很愉快。

3.教学内容既合理又灵活。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有些知识比较枯燥,有很多是重复的练习,要求教师设计出一些有趣的任务,在教学中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

4.发挥学生的互助精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分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当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上机操作的时侯难免有的同学会遇到问题。有的时侯老师非常忙,不可能每个学生都照顾周全,于是我采取了分组式教学,四个学生一个组,用同学帮助同学的方法,既解决了学习中的问题,又让同学之间有了很好的交流,教学的效果不错,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地完全任务。在教学中不断创设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教学模式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由于任务来自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娱乐中,自然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在课堂中设计一些比赛,教师应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看他们的作品,让学生既兴奋又有一较高低的意识。对好的作品加以表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鼓励和动力。

2.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也要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稳定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不能一上来就学习编程设计,或者一味地学习简单的Word和Excel,这样会使得不少学生对信息技术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整教学内容。

3.鼓励表扬,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行表扬激励,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通过表扬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进步,让学生树立起自尊、自信。将同学们创作的比较好的作品让全班同学都来欣赏,这样做往往会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内在潜力;而对那些不太成功的作品,也不能完全否定,教师可以对作品中的闪光点予以肯定。这样定会使学生的信心倍增,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教师不仅运用语言,还应使用数字化的静态图像、动态图像、实际操作演示等手段传递信息,使学生最大强度地接受新知识与技能训练。

运用多媒体的基本要求:1.教师应充分备课,准备所需的教学材料。使教学影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比较鲜明的表象。2.在演示讲解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演示的对象与操作过程,注意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抓住本质与内在联。3.演示要尽可能让学生用心感受,增强演示讲解的效果。4.通过演示与讲解的有机配合,不使学生停留在事物与过程的表面,而是尽快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形成概念,理解操作原理。5.多媒体的选择应该围绕着教学知识进行。

四、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增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学习所需要的资料提前准备好,上课时可以通过网络很方便地传送到学生的计算机上,学生可以把学习目标在网络中寻找相关资料来完成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反复学习,较好的学生则可以进行深层次的练习,网络上大量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五、充分利用课堂中的评价量规,分层次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要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我们通过评价量规,了解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再设计出更为合理的课堂教学,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一节课内得到较大的满足。教学中通过使用评价量规,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设计一份好的评价量规,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相关的知识要点。

六、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水平,让信息技术的教学更精彩

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师要不断学习,对电脑的各种知识都要有所了解,特别是互联网知识我们要了然于心。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肯定碰到各种问题,他们就会来请教微机老师,如果老师能及时给予回答,他们就会对老师有认同感,从而喜爱这门课,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

第9篇

一、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营造想象空间

想象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正是因为有了“嫦娥奔月”的想象,才有了现在航天技术的大踏步发展。可以说想象是创新最初的源动力,在今天各种发明创造中,很多灵感正是从想象中得来。老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注重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想象空间。教学中对于学生所提出来的看法,要多去引导和保护,不能扼杀学生的灵感,而是要让学生敢去想,敢去做,不要被别人的想法所误导,鼓励学生多进行思考和研究,同时为自己的想法付诸各种行动。如在教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时候,有学生就提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能不能用语音来进行控制?想要计算机做什么只需要说一声就可以完成。”此时可能会有很多同学笑话提出问题的同学,而作为老师不仅仅要阻止看笑话的同学,还要积极地鼓励和表扬同学的这种想法。学生的这种想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许不久的将来,语音控制操作系统就会成为现实。

二、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

在实践过程中,要有所创造,就必须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性的思维能力,必须要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学生在实践中只有有所思,才能够有所得。创新性的思维表面上看是通过灵感短时间内所出现的,但是实际上创新性的思维是人们长期实践中艰苦思索和主动思维的结果。科学家的工作实践表明,只有通过长期的思索积累,才能够最终获得灵感的火花,也才能够最终获得科学成就,所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很有必要。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一方面是要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而另外一方面则是要让学生积极寻找值得进行思考的问题。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可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关键是看学生愿意不愿意,会不会寻找思考的问题。如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制作手抄报,不给学生制定手抄报的主题,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自己来进行手抄报风格的制定,并依据自己的手抄报的风格与内容进行材料的手机,表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只要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愿意思考、勤于思考,就能够找到可思考的问题,也就一定可以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

三、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克服思维定势

在人类的思维过程中,人们经常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路来考虑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过去的一些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人们总会形成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思维定势。在创新性思维活动过程中,也正是因为这种已经获取的经验知识,会对人的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创新过程中,要努力克服这种思维定势,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那么,如何才能够克服这种思维定势,使得创新思维的活动能够更加积极的开展起来呢?实践证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先,要不断的进行学习,广泛的接触一些新的学科,掌握新的学习知识,为新思维模式的产生打下比较好的基础。另外要培养批判精神,要不断突破原有的一些思维定势,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新的认识和检讨。最后,要不断地突破固有的一些思维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如计算机的操作方法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不一定必须按照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进行操作,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不断的发现一些新的方法。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