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7 15:57: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骨科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第1篇

关键词: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切口感染(SSI);预防护理

手术是骨科的重要治疗手段,其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包括了四肢与躯干的骨、关节、肌肉、肌腱以及脊髓、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各种手术,还有部分整形手术,基本涉及到整个运动系统。手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取决于手术本身的成功,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并且在手术后给予妥善的护理,可增加手术中的安全性,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使功能得到更理想的恢复[1]。根据病情及治疗的需要,手术的范围和规模大小不等。大型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对患者的生理功能影响明显,对手术前准备、手术前后的护理要求较高[2]。小型手术对患者生理功能干扰较小,即使耐力较差患者,经一般性处理即能接受。

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接受手术的骨科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22~78岁,平均年龄(39.7±5.3)岁,手术类型上颌骨手术22例,下颌骨手术24例,颈椎手术32例,颅骨手术2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SSI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有效护理措施。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及指导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调动其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的开展。通过规劝和讲解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减少陪护人员的重要性。同时指导陪护人员正确接取粪、尿的方法,不可使粪、尿外溢污染手术切口。指导患者注意休息及保暖,防止感冒、受凉、劳累等,以免诱发感染急性发作或新的感染。告诫患者不可擅自对伤口进行不妥当的处理,如挤压、按摩。

2.2护理观察 手术切口疼痛一般发生在术后3 d左右,因此,术后3 d应常规测体温3次/d,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切口持续疼痛或加重,伴有体温升高、脉搏频速、白细胞计数升高,则应警惕切口感染。怀疑切口感染时,可打开伤口外层敷料检查,可发现切口局部出现红、肿、热、压痛等典型症状。如果有脓肿形成,则表面局部张力增高,并伴有波动感。为进一步确诊时,常规取切口分泌物进行革兰染色及细菌培养,根据其结果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而且可为选择有效抗生素提供重要依据。

2.3预防护理 告诫患者戒烟、戒酒的重要性。根据患者个人喜好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嘱其多饮水,保证充分的休息、睡眠,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对可能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应遵医嘱及时使用有效抗生素,并进行支持疗法增强患者体质。定时观察伤口愈合情况,伤口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及时督促医师换药,敷料被渗湿时,及时更换。

2.4感染的护理 炎症早期阶段可拆除部分缝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情况,并在全身应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局部用抗生素封闭及物理疗法。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室,进行各项操作时均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原则。

3 结果

98例患者中有9例发生SSI,发生率为9.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Ⅲ类切口手术、手术时间>3 h、腰髋部及以下手术患者SSI发生率较高,其中Ⅰ类切口1例(1.02%)、Ⅱ类切口3例(3.06%)、Ⅲ类切口5例(5.10%),平均住院 32 d,均治愈出院。

4 讨论

骨科是治疗运动系统急慢性损伤、畸型与疾病的学科。骨科手术治疗无菌操作要求十分严格。同时,术前治疗方案必须周密考虑全身和局部不能存在任何隐性的感染病灶。一旦患者手术出现感染,就会造成终生残废[3]。切口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手术操作,导致较长r间的暴露,污染创面的细菌数量增加;长时间的暴露使切口干燥及长时间牵拉、摸弄而损伤了组织;出血、麻醉时间延长,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手术者因疲劳而疏于无菌手术原则,也会使感染机会增加[4]。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治疗骨科感染的原则,一旦诊断伤口感染,除全身联合运用足量有效抗生素外,重点应放在局部伤口的处理上[5]。若局部肿胀明显,即早期间断拆线引流,送标本作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以便准确运用抗生素。深层感染内固定物的处理目前意见不一,有学者认为,内固定物不必移去,过早的移去坚强的内固定会使骨变形。若经治疗后伤口仍不愈者,待有纤维骨痂形成后,再去除内固定,换置外固定为妥。软组织损伤后感染长期不愈的处理,①消除异物和坏死组织,切除窦道,②应用足量有效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感染,使伤口愈合[6]。高标准严格无菌操作,准确彻底清创,正确、彻底止血,避免损伤过多的正常组织;正确、稳妥使用电刀;准确掌握穿针技术;加强术后的护理,保护好针眼;无张力、无空隙闭合伤口。这些都是预防骨科感染,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措施[7]。

配合医生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科普宣传,就施行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取得的效果、手术的危险性、有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措施、术后恢复过程、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及方法等交代清楚,尤其是致残手术之前,更应向患者讲清伤后假肢的安装使用,功能恢复和生活能力程度,宣传有关成功的病例,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使患者对即将实施的手术充满信心,并能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心理护理和科普宣传应是鼓励性质的[8]。对那些无法根治的姑息性手术,其真实的预后情况只能向家属说清楚,以免患者对以后的治疗护理和未来的生活失去信心。本组资料显示,应该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老年患者要注意采取营养支持,术后密切观察切口,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从而降低骨科患者围手术期SSI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于媛慧.骨科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34:222-223.

[2]陈庆华.综合护理干预在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03:99-100.

[3]吾里旦古丽・铁了汗.骨科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197-198.

[4]暴艳江.骨科患者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1:219-220.

[5]张孝丽.胃肠外科大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6,02:103-104.

[6]单廷芝.下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0:210-211.

第2篇

【关键词】 纽曼系统模式;围手术期;骨科手术;焦虑;疼痛;护理干预

作者单位:014030 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

纽曼的系统模式其主要包括3个部分,压力源、机体防御和护理干预措施,主要考虑压力源对人的作用及如何帮助人应对压力源[1]。手术对人产生的压力常可导致手术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生理、心理反应,反应过于强烈者可突破机体的易变防线、正常防线、抵抗防线等,损害机体结构及引起系统功能紊乱[1],从而影响手术的整个过程和治疗过程[2]。我们应用纽曼护理模式,对骨科围手术期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0年10月,年龄35~65岁。全部患者均无认知功能障碍。男50例,女50例,其中膝关节表面置换1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20例、股骨头置换14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44例。随机将100例骨科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诊断、治疗、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前访视,术中护理措施,术后回访。干预组应用纽曼系统模式为指导采用自编的手术患者术前评估单准确评估压力源,对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并确立问题,得出护理诊断,建立有效的应对措施,在术前、术中、术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三级预防维持基础结构和正常防御功能,帮助护理对象安全顺利的渡过围手术期。①评估压力源:在纽曼系统模式中,人被定义为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与发展的一种整体系统[5]。通过术前与患者的接触,对患者承受的压力源进行分析并确定护理诊断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主要焦虑的原因:对手术相关知识了解少,担心手术预后及失败,担心费用高及家庭经济状况,对生活和工作能力表示担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等;②确定护理目标:患者情绪稳定,焦虑程度减轻,术中积极配合,术后疼痛程度减轻;③制定护理措施:一级预防措施:在纽曼系统中,一级预防是指当怀疑或发现压力源存在而压力反应尚未发生时,为强化机体的弹性防线,而采取的护理干预措施重点是保护正常防御线增强弹性防御线,防止手术患者压力源侵入,采取减少或避免与诱发因素接触。措施包括手术室护士术前1 d到病房访视患者,了解病情,评估患者情况,收集相关资料,指导术前饮食及禁食情况,做术前一些相关的健康指导,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医生、麻醉方式、麻醉医生,手术过程和效果及注意事项。并且介绍手术成功者的事例,从而解除他们的思想负担,减少术前患者不利于手术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信任与合作;二级预防:重点是增强内部抵抗机制,减轻或消除压力反应,恢复机体稳定性。二级预防是整个系统的最内层,增强识别机制以及强化抵抗线是此阶段的重点,也就是对手术患者护理中早期发现问题和积极采取护理措施。①增强自身识别机制:手术患者入手术室后有不同的反应,预防患者由于紧张而导致不利于整个手术过程的因素和避免严重并发症关键在于护士早期观察发现、早期干预,做到提前预警;②强化抵抗线:a针对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由访视护士迎接患者,热情主动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消除陌生的压力。移动患者上手术床时动作轻柔,保暖遮挡,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在进行各项操作时要告知患者。协助摆放麻醉,巡回护士守护患者旁给予抚摸安慰消除患者的各种复杂心理,保持机体的稳定性。手术摆放时给予保护垫防止压伤,及电刀烫伤;b为患者手术切口消毒时要防止碘酒灼伤患者其他处的皮肤,保证消毒合格,预防术后切口感染,术中严格监督无菌操作,预防感染;c手术开始后巡回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对器械的撞击声给予告知和解释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加强支持治疗,增强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三级预防:通过健康指导让患者及家属协助预防应激反应重复产生,使得个体系统达到再适应,并进一步维持个体的稳定性。①增加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并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②根据患者心理特征、文化程度及家庭成员的态度给予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手术。

1.3 评定方法 焦虑评定采用焦虑自评表(SAS)[3],疼痛程度评定采用数字评分法[4]。满意度调查采用自编满意度表,焦虑评定为患者决定手术及术前访视后和手术后3 d各1次,疼痛测定时间为术前访视后,患者手术后3 d。手术后第3天进行满意度调查。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方法:将所有数据录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有差异的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检验符合近似正态,各组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计,组间采用以χ2检验。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得分比较(x±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3 d疼痛程度比较(例,%)

表2 两组患者总体满意度比较(例,%)

实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决定手术后进行的首次焦虑水平评定结果显示,两组的平均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干预下,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水平在手术室护士访视后和手术后3 d均较对照组在手术护士访视后和术后3 d的焦虑水平有显著下降(P<0.05)。表2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术后3 d疼痛程度所占百分比经统计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合本资料说明,经过应用纽曼保健系统模式干预后,对疼痛的感觉轻于对照组。表3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满意度构成比,经统计学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纽曼保健系统模式干预后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纽曼系统模式是将人看成一个开放的系统,完整的个体,与周围的环境互动并维持平衡,其主要是考虑压力源对人的作用及如何帮助人应对压力源。纽曼系统模式要求护士准确评估现存的和潜在的压力源及服务系统对压力源的反应,采取三级预防的干预。在健康改变的情况下,各种因素都会成为应激原,而手术本身也是应激原,无论何种手术对患者都是比较强烈的应急刺激。骨科患者因急性创伤或由于长期的疼痛,关节功能改变等因素,是各种应急反应尤为增强。因此,将纽曼系统模式运用到骨科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中,通过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纽曼系统模式对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可使患者减轻术前及术后的焦虑水平和疼痛程度,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从而使患者能更好的配合手术,轻松顺利的度过围手术期。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护理学导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 .

[2] 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1 .

[3] 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

第3篇

关键词:骨科  压疮  压疮高危  评估  护理管理

        长期卧床病人皮肤出现的最严重问题是发生压疮。骨科病人因自身病因及手术或牵引固定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成为压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发生压疮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加重病情,而且延长康复的时间。因此,应通过加强对压疮及压疮高危病人的全面评估,积极给予护理干预,减少压疮的发生,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应用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龄17~92岁,平均55.3岁,颈椎骨折并高位截瘫13例,胸椎骨折并截瘫27例,腰椎骨折并截瘫患者52例,全身多处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带入压疮62例(I°压疮32处,II°压疮27处,III°压疮3例)。

        1.2方法

        1.2.1压疮可能发生评估表  从2008年1月起,我科结合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种评分量表制定,对新入院病人进行压疮危险因素评估。

        1.2.2评分标准  主要分为四个层次,总分36分,轻度危险<10分,中度危险<10—17分,高度危险≥18分,≥18分可申报备案。

        1.2.3压疮分期  I°压疮:局部红斑,皮肤完整。II°压疮:皮肤紫红,水泡形成。III°压疮:水泡破裂,局部浅层组织坏死,形成溃疡;创面有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脓液,疼痛加重。IV°压疮:坏死组织发黑,浓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达骨骼。

        1.2.4应用措施  对于卧床无法自行移动躯体者,均采用此评分标准,对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须给予置气垫床,床尾设翻身卡定时记录患者及时间,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让其本人或家属在评估表上签字,并在24小时内上报病区护士长,由护士长组织病区护士针对个体情况进行讨论并制定护理干预措施。

        1.2.5压疮登记(预报)制度   对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压疮带入者,病区护士长应在24小时内及时填写压疮发生患者记录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压疮部位,程度,创面面积,评分及护理处置措施,上报外科总护士长,护士班班床边交接清楚,责任护士每天及时记录皮肤的转归情况,护士长每天做好监控及指导工作,然后再由总护士长下科室检查并指导工作。

  2  共享管理模式的实践

        2.1评估  首诊护士按照评估表对可能发生压疮的因素正确评估是预防压疮发生的关键,通过评估,积极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干预,或提出预见性的护理措施。

        2.2有效的护理措施  

第4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12月我院骨科所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二组应用不同护理模式护理的效果。对照组43例患者,男21例,女22例;年龄28~76岁,平均(55.33±10.31)岁。观察组43例患者,男20例,女23例;年龄28~76岁,平均(56.13±10.34)岁。二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1.2.1调查工具的选择

采用满意度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情况实施调查与统计。以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对于治疗的态度、精神状态和疼痛不适等症状,每项10分,其中,疼痛得分越低则疼痛程度越低,其余各项均为得分越高越好;以科室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为十分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项评价指标,总满意度=十分满意+满意;以美国特种外科(HSS)评分标准进行关节功能评价,分为优、良、中、差四级评价;于护理前及护理后以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状态。

1.2.2调查方法

在骨科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一对一式的问卷调查,其中满意度评定表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独立完成[1]。对资料、数据等进行整理研究,通过数据录入、数据分析等工作提高本研究的质量。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调查,时间定为出院后4周、8周以及12周,应用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并观察患者骨折处恢复情况[2,3],探究康复治疗后的反应等。

1.3纳入以及排除标准

1.3.1纳入标准

本研究所收治骨科患者均为意外伤害患者;将国际骨科诊断标准作为研究纳入标准。所选取患者须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且为本地定期居住者(大于半年)及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患者实施手术前均在家属陪同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加入研究。

1.3.2排除标准

中途转院患者不在病例选择范围内;中途停止治疗患者不在病例选择范围之内。

1.4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对患者实施24h实时监测以及尿常规、血常规测量等相关护理工作。观察组患者于对照组患者护理基础之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具体护理路径流程表述如下。

1.4.1护理准备工作

护理人员在为骨科患者进行护理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性操作,包括手术前穿戴无菌手术衣以及无菌手套、对器械以及仪器进行灭菌、用无菌手套拿取相应器材、固定螺钉等步骤。在此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重视螺钉的固定工作[4,5],防止螺钉脱落对患者切口造成污染。

1.4.2正确摆放手术

护理人员需在实施临床手术之前根据患者骨折病情正确摆放患者,以便在临床手术实施的过程中保证C臂X线透视机旋转对患者远端骨折段进行全面透视,进而实现正确的复位工作,强化患者手术效果。

1.4.3压疮的预防

骨科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患肢疼痛不能自主翻身等原因,较易形成压疮。入院后护士使用Braden压疮评分表评估压疮风险,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如使用气垫床、每2h协助患者翻身、按摩受压处皮肤、在皮肤受压处垫气圈等。平时要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床单元平整、清洁干燥,防止压疮发生。

1.4.4术后不安全因素的预防

骨科患者手术治疗前后常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患者不配合治疗、护理;安全措施不到位,发生跌倒、坠床;功能锻炼指导不到位影响骨折愈合等。因此护士需经常与患者进行适当的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及时排解患者的思想顾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向患者讲解防跌倒、坠床的相关知识,正确使用床护栏,患者下床时应有人搀扶,保持病房地面干燥,防止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骨折部位摆放合适,使患肢抬高处于功能位,并确保患者感觉舒适。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及踝泵运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骨折部位及手术方式指导患者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

1.4.5疼痛护理

患者手术实施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感,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疼痛评估方法,根据患者疼痛评分,采取必要的镇痛措施。轻度疼痛者使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减轻疼痛,如与患者交谈、听舒缓的音乐、看电视等。中度以上疼痛应汇报医生,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用药后及时评估镇痛效果,观察不良反应。

1.4.6并发症护理

术后按骨科护理常规,麻醉未清醒时协助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使用心电监护仪持续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直至生命体征平稳。观察引流液的色、质、量,当引流液>100ml/h时,考虑有活动性出血,应汇报医生及时处理。术后定期为患者更换床褥、身体按摩、翻身拍背、保持会清洁等,防止患者发生压疮、呼吸泌尿系统感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二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康复优良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二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二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二组的SAS及SDS评分均较护理前获得显著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的降低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

2.4二组患者生理情绪状态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疼痛不适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患者对于疾病认知、治疗的态度以及精神状态的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疗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人们入院接受治疗时不仅会对医院的医疗技术进行考核,也会考虑此医院的护理质量,尤其对于骨科创伤患者而言,因为其多是在突发性严重外伤下而就诊,由于对创伤毫无准备,加之对疾病及治疗手段缺乏正确认识,生理及心理均经历了严重的伤害。患者常存在负性情绪甚至不愿配合治疗,影响临床治疗的及时性与有效性[6]。对于这类患者,在实施及时有效的诊疗措施的同时,配合高质量、全方位的人性化护理干预,考虑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能动性以及疾病特殊性尤为重要。

3.1入院时

骨折患者在入院以后往往会因骨折部位疼痛而存在不配合以及情绪激动等症状,因此医生在为患者打石膏或者固定骨折部位的过程中,患者会因疼痛感而产生心理阴影[7,8]。此时,护理人员的安慰与呵护以及心理开导便能够成功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使其在了解疾病治疗情况、缓解心理压力的过程中提高钢板固定术的配合率。

3.2手术期

骨折患者在进入手术室之前以及之后均存在情绪不稳定状况,因此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便是平复患者心情,降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感,然后再通过介绍手术详情提高患者术中的配合率,通过为患者注射适量的镇痛药进而缓解患者疼痛感[9,10]。在手术准备期间,护理人员要保证不触碰患者身体,且一切采取轻缓的动作最大限度的降低患者疼痛感。

3.3康复期

第5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切口感染;预防护理;效果

骨科作为医院中的重要科室,对于骨科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作用。在医学水平和现代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骨科手术不断运用到骨科患者的治疗当中,对于患者的快速康复和痊愈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然而,在进行骨科手术时,常常因为多种因素导致患者的切口感染,使得患者的切口引发炎症和疼痛,为患者的康复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1]。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在患者手术后采取预防护理措施,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率[2]。我院在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和预防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具有较大突破,对于了解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病发原因进行了深入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我院于2001 年 1 月―2009 年4月收治的640例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对于其中的16例骨科手术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临床表现进行研究分析,并通过病原学资料的研究,以探讨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如患者年龄、不同手术切口类型、实施手术的时间长短、不同手术部位等。其中,所有切口感染患者经诊断标准确诊为切口感染。同时,以我院于2009 年5月―2014年7月收治的300例骨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通过对患者采取预防护理,观察护理效果。

1.2护理方法

通过掌握骨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患者术后切口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当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症状,或者患者出现其他异常情况,立即通知主治医生,采取及时有效的办法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处理。同时,护理人员应当保证患者的清洁,保证患者的血液流通,同时,在引流管方面,应保证其固定。对于老年患者,应当保证患者的营养补充,确保其正常健康的饮食,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机体免疫力,降低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概率,并为其切口的康复提供营养保障。另外,应当为患者提供预防性抗菌药物,以有效预防患者切口感染。还需注意的是,确保护理人员的护理用品的清洁和医院环境的消毒清洁,以有效避免病毒和细菌侵入患者切口处,降低患者感染发生概率。

1.3统计学分析

患者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2来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切口感染相关因素结果分析

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以及手术时间在三小时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率较高。同时,Ⅲ类手术切口以及手术部位为腰髋部及以下部位的患者切口感染率较高。数据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如表1所示。

2.3 切口感染率分析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进行对比发现,观察组并无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对照组切口感染率为 2.5%(16/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骨科手术因其为开放性伤口,很容易因各种因素造成患者伤口的感染[3]。作为骨科手术当中的并发症之一,切口感染不仅使得患者骨科临床治疗效果大大削弱,还会因治疗时间的延长和治理费用的增加而加重患者的身体负担和经济负担[4]。为有效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切口感染的发生概率,使得患者能够快速康复,避免切口感染带来的经济压力和身体上的负担。

本次研究发现,年龄超过60岁的患者以及手术时间在三小时以上的患者切口感染率较高,Ⅲ类手术切口以及手术部位为腰髋部及以下部位的患者切口感染率也较高。因此,应当加强对此类患者的预防护理。同时,有效的预防护理能够大大降低患者切口感染情况的发生概率,为避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巨大保障。因此,应当对骨科手术进行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使其在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巍.浅谈骨科手术切口的感染与预防[J].中外医疗.2011(04):32-33

[2]徐碧,张燕,赵洪青.骨科手术1010例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6):145-146

第6篇

1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

1.1常见病发生了变化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由于交通事故和建筑工程事故受伤的病人成了现代骨科患者的主要对象。往往这些患者表现为多处骨折、粉碎性骨折,病情严重的甚至还伴随有心肺脑肾等脏器的损伤。这就对骨科的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熟练的基本护理操作能力,敏捷的思维,果断的处事能力,还要拓宽知识面,针对骨科常见的并发症、胸外科、脑外科、泌尿外科等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学习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1.2老年患者越来越多

现阶段我国人口的死亡年龄逐渐提高,人口趋于老龄化。因此老年病,如颈椎病、腰椎退行性疾病、关节炎等患者就逐渐增多。以前老年骨折患者都是采用保守牵行治疗,而目前逐渐被手术内固定、关节置换所代替。患者年龄到达80、90岁,高龄老人在手术后的并发症相对于要更多一些,这是现代骨科护理工作的一个新的难点。针对老年患者,护理工作要勤于与病人及家属沟通,勤于向病人及家属做健康宣教及交待注意事项,帮助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及家属的看护能力。要细于观察病情,除了要观察手术的部位以外,还有进行全身观察。在交接班也要细于交代,做到当面看清,口头讲清。

1.3骨科病患的诊疗手段不断发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骨科医生在进行诊疗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项目日新月异,不像以往骨折单纯的诊疗手法,及时手术取得固定疗养成了当前骨科主要的治疗手段。断肢再植从单侧肢体到多侧肢体,甚至多个节段的再植;骨折固定从内固定、外固定发展到髓内钉;脊柱手术从腰椎到胸椎、颈椎,手术方式从后路到前路;关节置换从股骨头到全髋、全膝,从单侧置换到双侧置换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难题。

1.4病人的护理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术后的护理要求也越来越高。骨折病人往往希望尽早离床活动,截瘫病人要求进行手术,以恢复肌力,以期能自立活动。骨肿瘤病人要求保肢性治疗,关节重建病人要求术后肢体活动功能基本恢复,提高生活质量等。他们均需要最好的医生,最佳的手术方案,得到最优质最满意的护理。面对病人的这些高标准的需求,不仅医院要提高医疗水平,护理人员也要不断加强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注重于患者的沟通,处理好与患者的关系,及时了解病人的需求,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使病人满意,家属放心,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

1.5病人多选择家庭康复

由于骨折病人的活动受到限制,需要长期卧床休息,恢复比较缓慢,所以易出现并发症。在现有的医疗制度背景下,大部分病人除了在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以外,也比较重视在家的康复。而我国目前家庭社区的医疗护理制度和护理能力都跟不上发展的形式。住院期间可以由护理人员进行指导康复锻炼,所以我们的护理人员还要教会病人的家属处理一些日常的康复措施,让家属也增强预防为主的意识,减少褥疮、肺部感染、肌肉萎缩、尿路感染、骨质疏松、关节僵硬挛缩等并发症的发生。在病人出院的时候,主动为病人及家属提供服务信息,经常进行电话回访,使病人在家也能随时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好指导。2骨科护理发展前景2.1护理工作日益重要在国外,如在日本,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一切护理措施都由护士承担,包括心理、社会及生活护理、健康宣教。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就尤为突出,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系统化整体护理将是我国21世纪护理改革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一些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护理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所以,护理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2.2针对个体差异性,循证护理将进一步实现

由于骨科病种复杂,治疗方法各异,病人活动能力受限,康复时间长,因此,在骨科整体护理中要针对个体差异性,结合病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诊断和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医疗和护理服务。所以说,循证护理将会使骨科护理发展的新方向。

2.3远程医疗的应用

随着远程互联网的革新,远程医疗也成为了现实。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作为一种高科技手段,已经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在骨科的康复训练中,将远程医疗和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进行远程虚拟康复(TelerehabilitatedVirtualReality)已经不再那么神秘。远程医疗的应用将更加方便地为家庭病人作康复训练指导。

第7篇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手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性病症,有研究称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在骨科手术后的发生率为40%-60%,进而导致肺栓塞的产生,严重的情况甚至会使患者的生命受到威胁。因此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积极防治和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对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并探讨骨科手术后对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及临床上的护理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随机的方式将于2006年7月至2011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试验组患者76例,对照组患者74例。试验组例76患者中,51例患者为男性,25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38-73岁,平均年龄为50.6岁;对照组74例患者中,48例患者为男性,2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为43-71岁,平均年龄为52.7岁。试验组76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3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19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34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10例;对照组74例患者中,接受胫腓骨骨折手术患者11例,接受股骨胫骨折手术患者26例,接受股骨干骨折手术患者29例,接受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8例。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对应的疾病护理进行常规护理和预防。对试验组患者采取护理预防。首先应对患者进行深呼吸运动的鼓励,多做扩胸等有益活动;为消除患者的肿胀现象,可要求患者将患病下肢抬高30°左右,从而进行肢体末端的关节锻炼活动,并且医护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定时的肢体按摩,以促进患病肢体的血液流通,坚持指导患者每天做3次以上的踝关节背伸运动,每次尽量维持在15—20 min,以达到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的目的;为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同流,患者住院所吃食物要能够保持大便通畅。

2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各自护理及预防后,临床效果如下表二所示:

表二: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分布对比{n(%)}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试验组中,疗效效果显著的患者有12例,占15.79%,大于对照组的4.05%,总体的治疗有效率试验组的98.68%也要高于对照组的77.03%。

3 讨论

骨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是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的因素之一,并且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骨折患者接受手术后卧床制动,血管壁出现损伤以及血液流速度缓慢等都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住哟病发原因。对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早期进行患处的功能锻炼,密切地观察和临床护理,并适当地通过给药进行治疗,可以得到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通过以上对于2008年7月至2010年10月间在我院就诊的150例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从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的统计资料来看,经过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和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试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可以证明对骨科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正确恰当的有针对性的血栓形成预防及护理能够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会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 实用骨科杂志,2007,9(9):153-154.

[2] 郑秀红,成染兰,朱晓彤.尿激酶联合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疗前沿,2009,4(20):83.

第8篇

关键词:骨科:护理查房;整体护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399-01

现代的护理人才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好的专业素质这样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提高护理质量,我院每个科室都进行护理查房,这样可推进整体护理更好的开展,一切从病人出发的护理查房形式,使护理查房逐渐完善做的更好,对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整体素质有重要的影响,总结如下:

1 方法

1.1 按计划组织护理查房:每周五组织一次科室的护理查房,由护士长主持,每月两个骨科组织一次护理查房,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有意义,疑难的病例进行分析提问,根据护理诊断及措施,评价护理效果。听听大家对本病的护理见解,及时修改护理计划,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为患者提供全身心的整体护理。

1.2 选择护理查房对象:由责任护士主持,选择骨科多发疾病汇报病例,参加的护士都要发言,提出对本病的不同看法,使大家对本种病认识了解的更多。

1.3 每周的学习都存档:科室每周的护理查房内容,都有完整的记录。

2 形式和内容

2.1 整体护理查房:把整体护理贯穿在护理全过程中,包括评估、问题、措施、评价、结果、健康教育进行查房,让护士按照护理程序护理患者,为患者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2.2 有针对性的查房:挑选骨科常见病例,对本病进行全方面的查房,既可复习了基础理论知识,又巩固了专科知识,可对新参加工作的护士对疾病有所了解。

2.3 有特殊护理病例的查房:有特殊的护理问题时,护士长根据病人当时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要点,参加护理查房的护士可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自己对本病的看法和见解,经过大家的讨论得出最好的护理方法,由护士长总结评价。

如我科年龄大卧床的患者,对其进行护理查房,让护士认识到长期卧床对形成压疮及肺部感染、形成血栓的机会增加,多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其中的重要性,配合护士们的工作,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2.4 护理评价:护理查房结束,由护士长进行总结讲评,表扬护理查房中的长处,指出不足之处,以得到更好的改进。

3 讨论

3.1 利于整体护理的开展:护理查房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查房模式,一切从病人的角度出发,想其所想,为患者解决了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问题,促进了护士对骨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整体护理起到推动作用。

3.2 提高护士的沟通技巧:在护理查房中增加了护士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为患者解决了实际问题,对护士更加信任,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了护理质量。

第9篇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骨科护理;疗效分析

临床护理路径是护理人员对患者疾病进行检测,并且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及计划,以此来按照一些规划来进行护理工作。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整体护理模式,能促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让患者主动进行护理工作的配合,以此来提升疗效。而在医院骨科护理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具有很大的优势,以下则是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收治的150例骨科患者,对其疗效进行了分析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主要是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收治的150例骨科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每组人数为75例。两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上的骨伤,其中对照组患者男40例,女35例,年龄20~75岁,平均(45.3±3.1)岁,上肢骨折患者有21例,下肢骨折患者有24例,脊柱骨折患者6例,肋骨骨折患者14例,其他骨折患者10例。实验组患者男39例,女36例,年龄19~74岁,平均(46.2±3.6)岁。上肢骨折患者为20例,下肢骨折患者30例,脊柱骨折患者为4例,肋骨骨折患者为16例,其他骨折患者为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骨科护理方式,实验组患者则是在常规的护理方式基础上,采取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主要措施有:首先,要能够制定出有效的临床护理路径,并且患者在入院时要护理人员充分做好相关的指导工作,为患者介绍医院的环境、病房的环境以及在骨科科室与病房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患者对病房环境等有一个更好的了解[1]。并且护理人员要对患者介绍各项故障制度及设备使用,尤其要对自身的主治医师与责任护士进行详细的介绍,以此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给患者一种亲切的感觉。其次就是对于手术前的临床护理路径,要根据入院的临床护理路径,来进行相关的修改及完善,在手术前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以此来提升护理的质量[2]。护理人员要检查患者术前各项生命体征,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治疗方式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做好准备。随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想法,排解患者心中的恐慌,不断为患者树立信心,最终提升促进患者配合手术工作。再者就是手术后的临床护理路径,在患者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陪同患者返回病房,能够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并且要充分的观察患者的伤口是否存在裂开以及渗血的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进行报告。另外,护理人员要注意患者的,适当帮助患者调整,若是患者出现的焦虑恐惧等消极心理,必须要及时进行沟通,调节患者的情绪,促进患者的治疗[3]。最后就是出院的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在病情稳定以及康复后便可出院,这样护理人员就要向患者以及家住介绍出院的相关事宜及患者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项,介绍一些促进康复的训练内容,让患者进行适当的练习,从而来充分提升患者的生活能力以及自我保护能力。1.3统计学方法主要是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以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6.4±4.1)d,住院费用为(10512.6±154.3)元,患者对于疾病知识掌握率为91.4%,并发症发生概率则是为3.1%。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3.1±3.6)d,住院费用为(15431.6±164.3)元,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率为73.1%,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为9.1%。实验组患者护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实验组患者满意人数为72例,满意度高达96.0%,对照组患者满意认为60例,满意度为80.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先进的护理以及管理模式,能够针对患者某疾病的诊断以及实际情况制度出相关标准,以此来对患者综合性的护理。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将会提升医院的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对于临床护理路径的执行主要有:首先是执行各项检查,途径以及相关的目标。其次是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出相关的进度表。再者是能对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进行监控。最后是要制定出完善后续治疗以及康复计划。综上所述,在骨科护理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具有较大的优势,能够促进患者的康复,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在临床治疗护理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旭辉.浅谈骨科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外医疗,2011,(3):55-56.

[2]朱静.临床护理路径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8):50-5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