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风险评估定性分析方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风险评估定性分析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风险评估定性分析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7-0056-03

风险评估是指机构识别和分析相关风险,选择恰当控制活动对相关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和有效管理,并将相关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的动态过程。风险评估是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实施内控管理的基本环节,也是内部审计部门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

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识别与评估工作现状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制定下发后,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普遍开展了风险评估工作。一是积极组织开展业务领域的风险识别活动,各项业务活动风险点基本得到排查确认。二是成立专门评估小组,普遍采用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对本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风险点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三是按照上级行相关规定或业务操作规程,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但由于分支机构风险评估工作缺乏一个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框架为指导。使风险评估工作存在不足。一是对业务活动中隐含的各类风险不能够充分识别。许多分支机构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评估人员,仅局限于对一些传统业务的常规风险进行识别,如货币发行、会计财务、国库核算等传统业务中的资产风险、操作风险,而对履行职责中的效率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等认识不足。二是风险分析主观性较强。目前许多分支机构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的高低程度进行分级。定性分析方法受分析者经验和专业能力影响较大,缺乏一定权威性。三是风险应对措施存在局限性。由于对业务活动中的风险识别不够充分,使许多风险缺乏明确的应对措施,同时风险分析不够科学合理,导致一些风险的应对策略与风险程度不匹配。

二、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初步构想

(一)合理确定评估基本单元

风险评估单元的合理划分对风险评估结果的合理性、适用性具有较大影响,考虑到人民银行分行、省会(首府)中心支行、地市中心支行、县支行部门设置差异,可将分支机构涵盖的各项业务作为基本评估单元,根据各级行部门职责分工,对基本评估单元进行排列组合,构成对一项业务、一个部门或一个机构的评估内容。

(二)准确定义风险事项

1.确定分支机构所面临的风险类别

对风险类别进行划分,有助于全面、合理地识别和管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履行管理职能的实际情况,其所面临的风险主要包括法律风险、声誉风险、资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效率风险、操作风险。

2.分析确定风险因素

风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风险的事物,风险因素的分析对判断固有风险的重要性具有重要作用。分支机构应当关注和考虑的内外部因素,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的职业操守、员工专业胜任能力等人力资源因素;管理制度、业务流程等制度因素;业务运行与管理等管理因素;自然灾害、环境状况等自然环境因素;其他有关风险因素。分支机构风险类型及风险因素如下表:

(三)分析测定固有风险等级

固有风险是指分支机构未采取任何措施的情况下履行职责所面临的风险。测算固有风险,就是通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按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影响程度,对识别的固有风险进行分析和排序,划分具体等级,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

确定固有风险高低或大小级别,要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根据风险影响程度与发生概率,设定相应固有风险评估标准,其通常的测算公式为:固有风险:风险发生可能性×风险影响程度

1.测算风险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一般金融企业不同,其风险影响程度可以定义为风险的发生将对分支机构履行职责目标的影响程度。因此。测算风险的影响程度应重点围绕与分支机构履行职责有关的因素进行考虑,鉴于这种履行职责目标无法量化,可采取定性方式,将其职责按重要性分为四类,分别将其主要风险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可划分为A级、B级、C级、D级,并赋予相应的权重分值为30分、20分、10分、5分,同时将各类职责的次级风险统一定为D级,赋予权重分值5分。具体分类如下:

第一类:与辖区金融稳定运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人民币发行与流通管理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A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二类:与国库资金、反洗钱工作、外汇管理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B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三类:与会计财务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职责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主要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C级,其它次级风险影响程度定性为D级。

第四类:与其它工作如综合办公、人事管理、纪检监察、内部审计等对内服务工作有关的基本评估单元,各类风险影响程度均定性为D级。

2.分析风险发生可能性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是指风险因素导致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常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分析,需要充分取得分支机构在历史年度内发生的各种风险的次数,以及所导致的损失、影响后果等统计数据,统计时段越长,准确性越高。但考虑到分支机构实际,可分不同阶段对风险发生可能性采用不同分析方法。

第一阶段是风险评估工作开展初期,可暂不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级,统一定级为基本确定,赋值为1,主要原因是对于许多影响程度高的风险,如影响辖区金融稳定运行的风险,尽管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一旦发生后果较为严重,且现阶段无法得到比较完整的、系统和准确的相关历史数据,在实际操作中,许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实际上难以量化,所以可考虑将其划分为基本确定级别。

第二阶段是在积累大量评估数据后,对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在了解历史上各种风险发生的频率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风险的客观环境是否改变,如果有变化,就要在历史数据的趋势分析上进行修正,并建立相应数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式确定风险发生可能性。

3.确定固有风险等级

在综合考虑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自身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基础上,设定固有风险评估标准,对各类业务固有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按照分值将固有风险划分为高(分值1≥40分)、较高(30分≤分值

40分)、中(20分≤分值

第一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30分fA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A级主要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二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20分(B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B级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三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10分(C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C级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第四类各基本评估单元综合分值《分(D级主要风险影响程度)*1(D级主要风险发生可能性)+5分(次级风险影响程度)*1(次级风险发生可能性)*次级风险个数

(四)测算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

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分支机构风险应对策略要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结合分支机构风险承受度,考虑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原则,采取规避、降低、转移和接受策略,使风险应对策略实施后的剩余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将应对策略体现在基本评估单元相关风险的控制指标中,便于评估人员通过问卷调查、穿行测试等方法评估风险控制措施有效性,

基本公式为:基本评估单元风险控制有效率=控制有效指标数÷总指标数x100%

评估标准:控制有效(分值≥80分):控制基本有效(60分≤分值

(五)剩余风险的评估与持续监控

通过对基本评估单元固有风险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测算剩余风险是否已经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对控制有效性测评结论为“基本有效”或“控制无效”的,表明某些风险在选择了控制措施后仍处于不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应考虑是否相应增加控制措施或改变原有控制流程。

三、建立人民银行分支机构风险评估框架的建议

(一)设立相应风险评估机构

建议分支机构设置风险评估委员会,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单位的风险评估工作,制定风险评估制度,建立风险评估流程。风险评估委员会下设风险评估小组,具体负责风险评估工作计划的制定、指标体系的设定,并对本单位各项业务活动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内部评估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保持相对独立性和客观性,为风险评估提供保障。

(二)建议采用以定性分析为主、定性与定量分析适当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

选定评估方法时,不仅要考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利弊,更应关注到人民银行履行管理职责的实际情况,从人民银行对风险的容忍度考虑,建议较多使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可由总行组织专家对各类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使风险等级划分具有一定权威性:同时结合总行内审司在全国推广应用的《内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逐步积累相关数据信息,对可量化的一些风险逐步尝试定量分析,实现风险评估定性与定量分析的适当结合。

(三)制定风险应对策略要符合人民银行实际

在风险处理方式及控制措施的选择上,应适合人民银行的实际情况,符合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原则,注意预防性控制措施与检查性控制措施之间的相互配合,在预防性控制不足以确保风险得到降低的情况下应追加检查性控制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应优先考虑消除风险,再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取个体防护或应急预案等。同时要将风险控制责任层层分解到每个部门、岗位、人员,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落实。

(四)注重风险评估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一是风险评估过程要形成相关的文件及完整的评估记录,应经过审核,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真实。二是要注重风险评估工作中所形成的各类风险评估资料的保管工作。建立风险评估档案,为持续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三是应当结合职责和业务变化情况,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及时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险应对策略,确保职责目标的实现。

(五)探索开发风险评估信息系统

风险评估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离不开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与统计,应积极开发和使用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建立广泛的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准确,使风险评估更具操作性、科学性,有效提高风险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2篇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筹资方式,在国外的研究中,对项目融资也只是进行了一种方法的介绍。而对项目在融资过程中,如何去志别、分析、控制、管理风险,没有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国际上,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Association)。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项目管理大会,出了论文集《ManagementbyProjects》,收集大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文章。在出版论文和专着方面,英国的学者J.P.Turner的着作《TheHandbookofProject-baseManagement》专辟一章讨论风险管理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

N.Kartam与S.Kartam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

PatrickTILam指出电力、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面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影响,并以BOT这种融资方式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风险因素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

JyotiPGupta和AnilKSravat通过分析印度电力项目中融资和建设方面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电力交易、风险因素和融资等,介绍了外国投资的第一个IPP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MansoorDailami和DannyLeipziger提出了在BOT融资方式中通过特许权协议降低风险的一些策略,如控制关键风险因素的变化,通过法律手段固定项目参与方和贷款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等,并且运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也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惜系统地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多。文献首次对项目风险管理作了理论综述,文献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体系,文献论述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各种风险评估定量方法,另外文献引进了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综合集成方法。

第3篇

关键词:项目融资;风险管理;BOT方式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筹资方式,在国外的研究中,对项目融资也只是进行了一种方法的介绍。而对项目在融资过程中,如何去志别、分析、控制、管理风险,没有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国际上,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 Project Management Association)。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项目管理大会,出了论文集《Management by Projects》,收集大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文章。在出版论文和专着方面,英国的学者J.P. Turner的着作《The Handbook of Project-base Management》专辟一章讨论风险管理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

N.Kartam与S.Kartam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讨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

Patrick T I Lam指出电力、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面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影响,并以BOT这种融资方式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风险因素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

Jyoti P Gupta和Anil K Sravat通过分析印度电力项目中融资和建设方面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电力交易、风险因素和融资等,介绍了外国投资的第一个IPP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Mansoor Dailami和Danny Leipziger提出了在BOT融资方式中通过特许权协议降低风险的一些策略,如控制关键风险因素的变化,通过法律手段固定项目参与方和贷款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等,并且运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风险管理教学、研究和应用也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可惜系统地研究项目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的不多。文献首次对项目风险管理作了理论综述,文献详细介绍了风险管理体系,文献论述了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及各种风险评估定量方法,另外文献引进了重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的综合集成方法。

近年来,我国已经在项目风险管理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国(双法)项目管理委员会发起并组织开展了中国项目管理知志体系研究,于2001年5月推出了中国项目管理知志体系,建立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框架结构。目前在国内开展的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项目管理学术研究与培训等工作,使项目风险管理得到了普遍的重视。

目前,国内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研究还不很成熟,主要是一些较为初步的定性分析。

田琦、赵凤(2004)对SCERT在项目融资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范小军、王方华、钟根元(2004)分析了大型基础项目融资风险的动态模糊评价方法。张建坤、张璞(2004)对房地产投资项目融资风险的灰色模糊评判进行了研究。屈哲(2003)对项目融资风险引入了动态分析的定量评估。王上铭、李树丞、王贵军(2002)对AHP法在项目融资风险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李汉军、何亚伯(2000)、张曼、屠梅曾、王为人(2004)提出了项目融资风险动态管理方法。袁业虎(2004)对融资风险测量方法的进行了探讨。钱春沁、孙晓安(2004)建立了项目融资指标体系及其风险评估方法。

徐大鹏、赵梅(1999)、王晶(2000)、李云磊(2000)、薛桦(2001)、屈哲(2002),尹昱、吴旭光(2003)对项目融资的风险规避与控制的措施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尹昱(2001)、陈赟、张凤明(2004)\范小军、钟根元(2005)、侍玉成(2008)对项目融资中风险分担与博弈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项目融资的风险分摊和控制机制以及项目融资风险的最优分配模式。 转贴于

邱晓晨、张颖(2004)对公路建设项目融资风险及其特性进行了分析。丁莉(2002)、王准、彭新民(2004)对水电项目融资的风险进行了分析。袁俊霞(1999)研究了项目融资在煤炭领域中的应用及其风险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3.

第4篇

鉴于目前我国国内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定性部分,从定量角度开展的研究尚属不多。因此,本文拟从COSO报告中结构要素的角度讨论企业内部控制中的评价体系,并在测评方法中引入定量分析的方法,以实现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数量化检验,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水平。

一、企业内部控制结构要素与关键指标确立

(一)控制环境定义与关键指标确立 控制环境是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根基,COSO将内部控制环境分为七个方面:第一,诚信和道德观。企业领导者必须创造一种除了利润之外还重视声誉的价值氛围;第二,用人唯才的承诺。公司的员工整体水平以及领导者对人才的态度;第三,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该机构能否独立的行使自己的权利,不受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以及自身的管理和专业水平;第四,管理哲学和经营哲学。企业管理层的风险观念和管理者的专业胜任能力;第五,组织结构。能够有效为规划、执行、控制和监督活动提供框架,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第六,权利和责任的分配。是否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员工能否详细地明确自己的任务;第七,人力资源政策与实务。人力资源部门应制定并公布充分的政策,是否有效地执行。根据上述情况,本文将控制环境用E(Enviroment)表示,各个关键指标分别定义为E1、E2、E3、E4、E5、E6、E7等。如表1所示。

(二)风险评估定义与关键指标确立 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能力可能会受到来自多个方面的外部因素的不利影响,所以企业应该实施一个程序,来评估可能影响其各种目标实现的潜在风险。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本文将四个主要部分进行内涵式解释,以利于测量:第一,目标设定。确立目标的可行性与明确性;第二,风险识别。能不能将企业遇到的重大问题有效发现,可以设立相应的人员对其负责并根据事后影响予以评估;第三,风险分析。对发现的问题企业能否快速找出原因,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第四,风险应对。根据上一环节的工作将制定出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该环节的计量大部分是根据事后影响对以前的工作予以评价的基础上做出经验上的打分。将风险评估用R(Risk Assessment)表示,各个关键指标用R1、R2、R3、R4表示,如表2所示:

(三)控制活动定义与关键指标确立 COSO将控制活动分为八个方面:组织控制。企业组织设置是否合理,责任区分是否明确;职责划分。是否可以职责相互制约,不相容岗位的划分;调节与复核。说明企业雇员能够将不同数据连接在一起,识别并找出差异,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实物控制。保护企业实物资产不被偷盗或未经允许而获得及被使用的措施和程序;授权与批准。某些活动是否经过相应领导的批准与签字,不会产生业务发生的不合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计算与会计。企业报表的准确性,从年报审计过程中可以做出绩效考核;人员控制。是否确保每个职位都有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的员工担任;监督和管理控制。企业关于该项工作是否得到有效持续,领导者是否重视。根据上述,本文用C(Control activities)表示控制活动,相应的关键指标用C1、C2、C3、C4、C5、C6、C7、C8等表示,如表3所示:

(四)信息与沟通定义与关键指标确认 信息沟通是指在人员能够履行责任的方式及时间范围内,识别、取得和报告经营、财务及法律遵守的相关资讯的有效性程序和系统,可以将其关键指标确立为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收集。信息能否能够有效地收集,并达到使用者的预期;二是信息的有效传递与沟通。企业人员之间的沟通状况如何,上级与下级,同等级之间的相互信息交流的顺畅程度。根据上述,将信息与沟通用I(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表示,各关键指标分别为I1、I2等,如表4。

(五)监督定义与关键指标确认 监督是不断对内部控制系统的表现进行评估的过程,可以确保内部控制保持有效性的运作,管理层可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取得合理地保证。本文将其分为三个方面:第一,评估。根据企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清晰,管理层的主观因素侵入程度来测算该工作的有效性;第二,记录。可以检查相应的书面文件可以直观地了解该项工作的情况;第三,报告。报告的内容是否关键,是否流于形式。根据上述资料,将监督用S(supervision)表示,主要关键指标分别为:S1、S2、S3,如表5所示。

二、企业内部控制指标权重模型及回归分析

(一)内部控制关键指标权重模型确立 具体如下:

(1)关键指标权数。关键指标权重的设计是系统中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本文中拟根据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每一个关键指标在结构要素指标中的权重,根据上述的关键指标的确认制定相应的专家问卷(主要为管理与会计专家、企业高管、会计研究生等),对具有相应内部控制的专业知识人员200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并根据收集上来的160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80%)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打分(满分1)进行简单算术平均打分得出各要素结构关键指标相应的权重W。

(2)模型理论。根据上述模型计算出结构要素分数后,建立回归方程:IC(internal control)=aE+bR+cC+dI+eS+ε(E表示为控制环境、R表示为风险评估、C表示为控制活动、I表示为信息与沟通、S表示为监督的权重)。

(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通过样本问卷的收集分析,计算出各个关键指标的权数(采用百分制打分),通过各关键指标的加权计算出5个主要因素的分数,得出的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并进行相应的检验,如果不合理,则扩大样本量和重新填制问卷形式,直至给出的分数通过检验为止,由于本文的调查对象大量是管理与会计专家、企业高管、会计研究生等,得出的数据相对合理,从而减少了大量反复的工作。由于在第三步已经将各个变量作了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再重复,运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汇报如下:

首先,对因变量与自变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只有相关关系强的数据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才有意义。 由表6的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到内部控制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是较强的, 相关系数都大于0.9。 这说明在内部控制与其影响因素之间进行线性回归是可行的。

其次,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分析,只有拟合度很高的模型进行的数据之间的分析才能更精确。表7给出了模型的拟合程度,R2是大于0.9的,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非常好。运用此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精确度应该是很高的。

再次,对回归方程的方差进行分析,方差越小,说明回归方程进行的数据的误差越小,表8给出了回归方程方差的检验结果,检验结果t分布的双尾数显著性概率值为0.000,小于0.005,可见显著性较高,进行数据分析准确性较高。

最后,根据数据解出拟合的回归方程的系数,并对其进行结果检验。在此完成对整个模型的分析。表9给出了拟合的回归方程的系数及其检验结果,得出了各个自变量的系数,检验结果t分布的双尾显著性概率Sig.均明显小于0.005,结果很显著,线性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现把标准化系数代入得出线性回归方程为:

Y=0.36E+0.129R+0.209C+0.175I+0.165S

至此,完成了对整个回归方程的分析,模型的精确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通过了相应的检测,说明此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因此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可以根据此回归方程计算,通过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五个影响因素进行打分,根据本文数据检验的权重,求解出企业内部控制的分值,从而实现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定量评价。

三、结论

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将会长期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但内控实施的效果评价经常停留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在从美国COSO报告的内控因素结构角度初步设计了内部控制定量分析的基本框架,而后采取了定量分析的测试对本模型的基本变量的权重进行了SPSS回归分析。通过本文的定量分析,对企业评价内部控制的横向比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并为企业对自身内控的评价也有了很好的指引,通过内控效果评价还可进一步促进企业有针对性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体系。但由于文本数据的采集地点主要在杭州完成,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为了更好地对内控进行评价,建立更加全面完整的定量检验模型,仍需学者结合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实际情况制定完全基于我国理论与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评价模型,进一步多区域采集数据以对内控评价模型通用性进行有更全面的检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