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6: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全球金融经济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 要]在回顾此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总结公共部门为遏制经济与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介绍各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确保经济的持续复苏,在经济体框架中可能采用的新规则和新机制;论述经济与金融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进行的一些深度改革。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复苏;经济治理;金融治理;金融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01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833(2011)06-0003-07
一、 引言
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引发了人们对金融的基础及其背后意识形态的质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银行和金融体系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引领作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脱节已经显示出金融体系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的起因是市场无视经济积累模式的演变和追求利润的无限增长。当下经济与金融危机的严重程度及其在国际上的迅速蔓延,更加凸显了国家调控的重要性。国家既是经济与金融活动的管理者,也是经济与金融活动的参与主体。国家应维护经济和社会的根本平衡,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发展。当前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表明,在世界经济和金融越来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单个国家企图阻止这场撼动了全球化经济之根基的经济与金融危机在本国发生是不切实际的。经济与金融危机还揭示了建立一种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新的全球治理包含全球经济治理和全球货币与金融治理。全球经济治理旨在缩小衰退的持续时间和范围;全球货币与金融治理旨在预防或者限制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消除未来再发生更严重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为此,国际社会应开展大量的协调或协商工作,以便对经济与金融危机实施监控,并采取相关措施减小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尽管当前国际上出现了经济复苏的趋势,但复苏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而且金融体系与大量正在流通的不良金融产品相关,这就使得金融体系具有潜在的或实际的债务危机,因而金融体系存在动荡的风险。实际上,这些债务危机已经开始在多个国家中显现。政府为消除经济与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救助计划,导致不良负债从私有部门转移到公共部门。这些计划还大大增加了公共支出的数额,并带来了新的问题,例如公共债务以及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须做出的各种艰难抉择等。
本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是在回顾此次经济与金融危机的基础上,总结公共部门为遏制经济与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第四部分介绍各国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为了确保经济的持续复苏,在经济体框架中可能采用的新规则和新机制。
二、 金融危机的起因
2007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包括国际结构性失衡、银行与金融体系功能失常、复杂金融产品(如衍生品和结构性产品等)的发展不受约束。这场金融危机损害了实体经济,但却让中介机构和投机者从中受益。
发达国家由于有世界其他国家支持其财政赤字,因而在财政政策上选择长期赤字。再加上,由于使用复杂的金融工程能使金融风险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分散,这些国家的公共支出稳步上升。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利用本国有利的经济条件,实施持续的低利率、低通货膨胀率来支持其“过度乐观”的增长。这种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虚拟经济,而不是依赖于那些真正创造财富的生产、服务环节。低利率产生了更大的金融债务和投资意愿,尤其是增加对房地产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热情,这导致了资产价格的不合理上涨。在房地产领域,美国房屋价格1996年―2005年的增长率高达90%,其中2000年―2005年的增长率为60%。低利率也导致了投资者不惜成本追求收益的趋势。这一趋势也促使旨在满足不同类型投资者和金融、经济主体需求的复杂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过多的资金流动性致使很多公司高估了市场吸收风险的能力,引发了公司管理者对业绩的盲目追求,也导致了金融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
随着美国的一个高盈利、充足信贷投放时期(尤其是1993年至2006年期间)的告终(以房地产景气结束、次贷市场崩溃为标志),人们开始质疑金融机构和银行设计并实施的复杂债券化产品。金融危机首先影响到对冲基金和银行金融机构,之后严重地冲击了资产和股票的价值,并大大降低了公司财务状况转好的可能性,因此也影响了物质生产和贸易服务等实体经济,导致了这次经济与金融危机。这次经济与金融危机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影响范围目前还没被完全认定。不断蔓延的经济与金融危机是由四大恶性循环造成的。第一,资产价格下跌促使资产所有者出售资产,因而资产估值持续走低;第二,金融机构蒙受的损失损害了其融资能力,使得资产贬值加剧;第三,金融体系功能的衰弱使经济增长率下降,反过来经济增长率下降又削弱了金融体系功能;第四,经济增长率降低对劳动者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并进一步使得商品需求下降和经济增长走低。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对很多经济和金融主体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银行,它使得许多银行濒临破产。
2009年全球GDP缩水2.2%,全球贸易额下跌近14.4%。这使得很多国家失业率升高,财政预算赤字居高不下。能否解决这些问题取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共有的紧张局势能否得到缓解,这种紧张局势形成的部分原因在于公共支出的增加及财政收入的减少。
三、 公共部门采取的措施
各国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国情,灵活采用各种刺激经济的措施,如降低利率,调整资本额,向银行、金融和工业机构注入流动资本,实施行业整合政策以及运用恰当的预算和金融政策推动经济增长等。
(一) 货币类措施
为了恢复经济和金融主体的信心,确保银行业的资金流动性,金融主管部门为银行提供了多种帮助。例如,2008年9月7日美国中央银行投入约2000亿美元解救美国房屋抵押市场的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另外,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很多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利率来确保金融从业机构能够以优惠的条件重新筹措资金。各国中央银行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降低利率,其目的是保证金融从业机构在市场上积极地重新筹措资金;二是通过养老金向银行网络注入资金,此举主要是为了恢复金融从业机构的信心,保障银行业的资金流动性;三是购买一部分银行资产,包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高风险的不良资产。总的来说,各国中央银行在确保本国银行和金融体系免于崩溃方面发挥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实施这些措施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借助于造币。因此,在各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曾经被银行持有的不良资产替代了中央银行的传统资产,大部分债券成为安全资产,这对各国中央银行的信誉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 预算类措施
很多国家政府运用了预算工具,例如在经济领域采取重要的扶持措施,并开展针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纾困计划。其中,美国的保尔森计划主要为银行和金融体系提供援助,援助金额高达7000亿美元。类似的还有德国政府划拨了近5000亿欧元的预算,用于扶持计划中的金融市场部分。一些旨在结束经济衰退、推动经济复苏的财政刺激计划也得以实行。大部分刺激计划将贷款作为融资的主要渠道,这些刺激计划涉及多个行业,尤其是受到经济和金融危机直接冲击的行业(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而且大大提高了帮助私有部门摆脱危机的公共投资金额。
一些国家政府还将金融机构收归国有。例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的国有化比例为80%,美国财政部对其注资更是高达850亿美元。另一个例子是一家规模位列英国前八名的银行已经部分转为国有,其市场价值约500亿英镑。各国采取的财政与金融措施初见成效,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主要经济体(如美国、日本和新兴国家)在2009年的后期开始走出危机。但很明显,预算类措施大大扩大了各国的预算赤字。2009年,G20国家的赤字占GDP的7.9%,而2007年则不足1%。相对新兴国家而言,这一现象在发达国家尤为突出,2007年发达经济体的赤字平均占GDP的1.9%,而2009年则高达9.7%。希腊等国的赤字也在2009年急剧上升,达到GDP的12.5%。各国主要通过借贷来弥补预算赤字。低利率刺激了借贷,这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倾向于公认比较安全的政府债券。结果,各国越来越深陷于低利率的债务,而偿债也保持着经济、金融危机前的水平。这使他们产生了错觉,以为能维持高借债能力,而不用担心影响到财政;同时也使政府遭受了债务和偿债增加的风险。2010年,由于高债务水平和预算赤字带来的不信任,在希腊与2010年4月的欧洲平均水平相比,利率几乎提高了450个基本点。、西班牙等一些欧洲国家,这种风险变成了现实。市场和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家债务水平进行评估后,认定其为加剧贷款拖欠的主要因素。这些国家债务水平已经达到临界值,并且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攀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G20国家债务额的GDP占比已由2007年的62%提高到2009年的近75%。这一趋势在发达经济体中尤为显著,二战以来一些国家首次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为此,在市场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了财政紧缩计划,以便能降低预算赤字和公债水平,实现宏观经济基本平衡,重振市场信心。但是,这些措施也可能导致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复苏乃至各国内部的社会平衡。
从分析财政和金融主管部门采取的不同措施可以看出,市场的自我调控功能随着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的爆发而黯然失色。私有部门在危机管理方面的能力以及市场经济的种种优点都遭到强烈质疑。因此,在对金融、经济领域进行调节、控制的过程中,国家干预正在回归。
四、 需要进行深度改革
2007年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爆发至今已有三年多,但危机仍然是热点话题,并继续给全球经济带来不确定性。危机的起因是大规模贷款和投机性投资,这揭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功能失常已经十分严重。金融市场不加约束地发展,导致了实体经济严重不稳定。事实证明,市场自我调节的信条是错误的,而且对全球经济极其有害。战胜危机、重振经济并解决威胁着许多国家(欧洲、墨西哥、日本等)的债务危机,始终是各国、各地区乃至全球层面的重要议题。
为了恢复信心、重新发展经济,各国运用了大量的预算和货币措施,并提供了必要担保。同时,各国还采取措施以加强对银行业的管理,削弱投机效应,强化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方面的国际协调。以美国为例,美国正在进行银行和金融体系改革,一项新的银行和金融业法案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颁布了多德-弗兰克法规。得以通过。这项法案旨在对主要的金融从业机构采取新措施,实施更严密的监管,以防范危机。新措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设立新的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及整合各监管机构,以预测全球危机和投机性泡沫的发生。二是严格限制银行和对冲基金业务,使银行资金无法用于开展与其给客户建议相反的操作。三是规定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四是建立补偿基金,以应对未来的银行危机。该基金由银行提供,而不是来自国家预算。五是强化对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主要途径是建立对场外市场(OTC)的清理和管理机制。六是拓展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七是更明确地划分储蓄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等。
目前实施的多种措施取得了一系列成功,带来了全球经济的轻微反弹世界银行在2010年6月的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和2011年的全球经济增长分别为2.7%和3.2%,同时强调复苏十分脆弱,不排除2011年危机复发的可能性。。然而,再次发生类似危机的威胁仍然十分明显,这值得关注。例如,金融体系中现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其中很多由中央银行持有);多个国家面临的债务危机(有可能转为社会与经济危机),无力偿还债务的国家可能面临新的银行与金融危机等。对各国政府而言,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反省,制定更全面、连贯的方案以应对现有和未来的挑战与风险已经刻不容缓。经过深刻反省,国际社会必将在新的制度与组织规则约束下,在确保可靠和可持续的前提下,重新定义银行和金融体系。我们要做的就是全面审视这一行业中各主体的作用,并检查约束其业务活动的各项规则。各国通过强化公共部门监控等方面的作用和能力、深入分析和防范危机以及开发有效的可操作工具,可以最终实现这一目的。
为实现金融与银行体系的一致、可靠、公平,并且保障这一体系以合理的费用为各个经济主体提供融资,各国和国际层面推进金融与银行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为确保金融与银行体系改革的成效,各国需要在密切协调和磋商的基础上完善这一体系中的国内和国际框架的所有组成部分。同样重要的是,各项行动的落实必须做到协调、渐进、有序。
(一) 银行体系的作用
需要牢记的一点是,银行的固有功能是接收客户的存款,并使之增值(客户可以是个人、养老基金―保险机构或者经济、金融机构等)。银行的作用还包括在存款者和投资者之间以及不同公司之间充当中介,配置资源、提供资金。也就是说,银行为创造附加值的经济活动提供资金。尽管如此,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人们发现银行除基本业务外,引入的新业务逐渐成为主导。银行并没有将其业务限制在为经济主体提供资金,而是转向了咨询和市场投资等新业务的开发,并积极参与各种市场活动。显然,这不利于银行行使其基本使命――为市场和实体经济活动提供资金。银行开发或推广销售的新产品(衍生品、债券化产品等等)越来越复杂。此外,它们还逐渐为金融从业机构(例如对冲基金)提供了过多的资金,而这些金融从业机构的基本使命是以牺牲银行的固有责任为代价,追求投机和快速增益。通过证券交易,贷款存在风险的银行得以向其他金融从业机构分散风险,这些贷款因而转化为有价证券。风险的分散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源头,金融危机首先影响了金融从业机构,而后逐渐波及整个经济。对此,通过严格的规则来监管并控制银行资源(也就是储户的资源),确保银行管理下的储蓄安全,就变得越来越必要。其他一些措施也可用来监管银行行为,例如修改贷款资格标准,确保资金的合理利用,从而维护储蓄者及整个社会的利益;严厉打击内部交易;确保账簿管理的透明度及财务清单的可靠性。从这些方面讲,银行体系应该严格安排,杜绝不透明的记账和数据记录。这些措施的实施能限制小团体暗箱操作,从而打击垄断和减少任人唯亲的现象。除此之外,这些举措还能使对冲基金的一些不当行为收敛。这是因为之前的做法会使得个人、资本所有人乃至整个国家都面临着巨大危险,从而影响到经济福利和整个社会发展。自从此次金融危机之后,银行系统前所未有地急需重新获得公众的信任。要做到这一点,银行体系就必须划清储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界线,明确各个机构组织间的权利和责任。重振公众对银行的信任还需要加强银行监管,强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限制甚至取消替换产品(诸如结构性产品,衍生品等),并保持各个部门间的关系分明。
(二) 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尤其是股市在保证资产流动性和资金周转流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市场在整个金融体系中比重的增加孕育出不少金融大亨,他们将自己的规则和条件强加到不同的经济活动者乃至整个国家身上。股票交易价格的演变必须依赖于公司的实际经济状况,而不仅仅是市场及其参与者的热度。经济实体间的价值交换也应该反映真实的资产价值,而不是投机或一些理论模型得出的结论。与之相类似,一家公司或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不应该被投机者的臆想所左右,而应理性客观地分析自身金融情况及偿债能力。在一些体系中,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利益而占据上风。我们必须让这些破坏分子不再起作用,从而使这些不利因素从银行体系中逐渐消失。因此,建立一个更加透明、理性、全面的分析机制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这一机制将考虑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从而提供现实情况的客观评估和对风险的准确预测。从这一方面看,我们采取措施,至少可以减少金融及经济的主要风险因素。为此,相关国家机构需要大力控制纯粹的投机行为,杜绝避税天堂。此外,各国金融市场还需要强有力的国际金融监管,以监视可疑对冲基金的流动,以此保证银行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三) 信用评级机构的作用
由于信用评级机构能够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破坏,我们必须以客观、职业、独立、负责、中立的态度重新审视信用评级机构所扮演的角色。通过此次危机,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些机构不仅不能只作为私有部门的一部分而存在,也不能继续享有封闭、不透明、无需监管的特权。信用评级机构必须通过管理、规划和整治,明确信用评级机构的特定职责和角色定位,避免利益集团游说,保障储蓄者的经济安全。回顾过去,我们发现,对次级投资评级的陡然巨变也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着重分析在某一投资产品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机构间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利益冲突,而过去信用评价机构对他们进行的评级往往过于宽容。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在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一部分要归咎于整个国家债务评级的下降。这一降级加剧了投资者的不确定性,因而大大提高了公共债务的利率。简而言之,评级机构应由公共权力部门、专业机构及与这两种利益攸关方存在联系而又独立组织托管。成立公共管制或监控机构对评级方法做出考评,这一做法也会进一步保障评级行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四) 国家应发挥的作用
国际层面不均衡的不加以控制的交易和其他金融活动导致了危机的持续发展。因此,各国需要建立一个结构性的强化机制,以遵循新的逻辑,摒弃教条和旧式思维,发挥好整个社会和国家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金融危机突出了国家的基本职责,国家不仅作为市场行为和金融体系的监管者,而且是经济复苏的主导者。政府出资救市,不仅挽救了银行和金融机构,还对一些重灾行业和个体提供资金支持。基于此,政府扮演的角色之重要以致其成为公众利益的唯一捍卫者、个人和所有经济参与者的权利职责维护人。为保障市场上众多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持久和谐,发挥政府调控职能就变得越来越必要。我们需要政府及公共机构加强其监管职能,以保证国家、地区乃至国际间能协调好各方利益,统筹发展。为此,各国政府需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相关机构,建立健全组织框架,成立合格的相关法律部门,所有这些部门的协调发展将为经济良好运行打好坚实基础。除此之外,国家还应该保护那些在共享财富方面做出努力的部门。这种做法旨在保证社会和谐,打击一心只想快速获利、不公平致富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投机者。金融稳定只有通过透明的制度和公正的运作才能实现,因为透明和公正能创造价值,实现利润的合理分配。要充分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达到经济、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社会所有阶层的真实、平衡发展。这一发展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人力资本的不确定性以及弥补生产行为的不可预测性。这种不确定性和公信力的缺乏只会造成社会混乱、不公正,人们紧张、彼此冲突及缺乏安全感。因而,金融体系就不能担当起为经济和社会建立先进的可持续的组织构架的重任。国家、社会团体和金融专业人士必须确保作为经济支柱的金融不仅仅是投机者和权势阶层的工具。相反,资源分配应该取决于公司、企业家在创造财富,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一财富的获得应该有利于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使参与各方得到公正的收益,而不是扩大行业间、社会地位和收入方面的差距,因为这些差距是不安定和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有教条说经济自由不可挑战,如果这只是因为其创造性和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最大化上所起的作用,那么事实上对市场和自我管理给予的过度自由反而会毁坏经济自由,导致危机。这种破坏作用不仅局限于某一特定行业,还会蔓延到经济生活的各方面乃至整个社会。因此,正如公共权力部门之间一样,经济领域也存在着制约和平衡。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不意味着干预经济,相反,经济自由依然是不变的主旋律,个人和其他经济活动参与者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国家具有一定的可操控范围是为了更好地保证经济活动高效有序进行,满足各方面利益需求。这种做法还有利于财富依据个人的努力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创造真正的价值,给国家、经济、社会带来一定的稳定,促进社会自信、公正、稳固、和谐地发展。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巨大充分显示了国家在维护经济稳定、恢复经济参与者信心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有需要,政府就必须建立管制体系,采取干预措施来纠正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必须成为经济活动中的楷模,这种楷模作用是通过良好地管理国家及各个公共领域体现出来的。
(五) 建立国际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国际社会正在就如何更好地监控金融体系、对其相关风险做出评估和管理达成广泛共识。的确,金融全球化使危机得以迅速蔓延到全球金融体系。这也凸显了建立新的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它能通过一场经济联合治理来缩短危机持续时间和规模,也能应用一场财政和金融治理来预防,至少减小未来危机的破坏力。假设金融不稳定性会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影响,那么一国的规章制度要符合多边国家的规定也合情合理。这一做法会防止公司避开那些制度严格的国家和地区。实际上,避税天堂就是国际金融体系不透明的一项重要考量因素。国际金融体系的不透明使银行、金融、经济和整个社会体系疑云重重,充满不确定性。避税天堂的存在使得众多跨国公司轻而易举逃避产地国或所属国的征税。当前国际金融规章中的不少条目都基于一个理念,那就是与完全独立的国家管理机构进行自愿协调,以使自身免受政治干预。因此,通过认真分析、仔细挑选所建立并运作的新国际金融体能产生较好功效,因为它能监管、评价大型跨国银行、金融投资基金和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从而以国际公认的制度准则来充分评估这些机构的运转情况。尽管建立这种监管机制是正当合理的,但想要把所有方案转化成现实却有不小难度,尤其是因为它需建立一个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高效、可靠的全球体系:(1)强制性多边协议,为商业和投资银行、机构性投资者(养老基金,共有基金,对冲基金,财富基金等)、评级机构制定一套适用规则;(2)各国政府承诺通过国家管制机构实施这些规则;(3)单边或多边机构共同负责规则的实施情况,并对违反者做出惩罚。
事实上,规则是否得以实施取决于各国政府做出承诺的能力和意愿。这就需要国际社会提高协调合作水平,建立管理机构。这一机构的建成能极大地提升信息搜集能力、政策分析和制定水平,从而防止危机发生,促进国际银行和金融体系更加安全可靠运行。
五、 总结
这次全球经济与金融危机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不一,这主要是因为它对相应国家银行和金融体系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危机涉及范围甚广,至今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我们也看到,许多金融机构在危机面前往往以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为借口将责任推给社会和公众。他们会强调说政府部门也经常以全球化为挡箭牌,替其不作为辩护。
为了走出危机,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目前采取的措施都势在必行。这些政策措施也必须在透明、负责的基础上实施。建立相应的问责制度,以恢复公众对经济的信心,这对所有经济和社会活动参与者(公司、跨国集团、金融机构和银行、养老基金等)都至关重要。因此,这次危机也为我们创建新的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提供了重要契机。这一新体系有利于我们吸取经验教训,因为它有助于全面衡量生产过程中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巩固加强政府作为战略法规的制定者和评估者以及均衡经济、金融、社会和政治势力的保障者的作用。在全球化和经济相互依赖的大背景下,政府应该在风险监管分析方面扮演更积极的角色。经验还告诉我们,公共力量也应在国际协调、磋商和合作方面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竭尽所能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和人的共同发展。这次危机让我们重新思考了国际金融架构,它需要各方在金融业管理规则、国际金融会计准则和金融交易处理方面展开更紧密合作。其目标就是加强市场的一体化程度和稳定性。
最后,我们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就是以人们和生产活动的需要为基准制定出一系列行业标准和规则,并确保它们有效执行,使金融市场透明、公正,因为这些准则是一个健康的全球经济的基石。
Glob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Crisis
Ahmed El Midaoui
(Morocco Audit Court, City of Casablanca, Morocco)
Translated by XU Fei1 DING Yue2
(1.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5, China;
2.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fice of Audit, PRC, Beijing 100037, China)
垄断资本的核心是金融资本。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这一变化的集中表现。金融全球化的实质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新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资本主义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关系所作的调节,其目的仍然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一、金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克服自身危机发展的结果。信息革命为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提供了技术和生产力基础,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则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必要条件。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所有制关系并没有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和统治关系也没有改变,但是资本的增殖形式却发生了变化。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货币资本是资本价值的主要形式,它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起着决定性的、支配的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利润的实现和货币的增殖。在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实现了历史性进步。资本的价值形式演变成货币资本和金融资本二元结构。金融资本的发展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金融产品是最抽象的商品,它不同于其他商品,其区别在于它只有价格而没有价值。因此,金融产品是虚拟产品,金融资本是虚拟资本。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最深刻的变化发生在金融领域。由于金融资本的发展,直接金融取代了中介金融,成为资本价值的最主要形式。金融及其衍生产品的发展使金融资本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本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全面的、不间断的、有效的控制,从而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即资本利润的最大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是资本对人类社会生产的最高统治,它把生产的社会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是:
(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信息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服务、信息业的发展,需要金融资本的支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调整的需要。在私有化浪潮中,大量私营企业的融资活动以及股权分散化等推动了金融资本的发展。
(三)资本对外扩张的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2000年,全世界直接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是1990年的5倍,1982年的17倍。到2001年6月为止,国际贷款已达7万5千亿美元,是1990年的10倍。1998年,十大外汇交易市场日均外汇交易额已超过1万9千亿美元,是1989年的3倍。全球日均外汇交易量从1989年的5700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19000亿美元。在资本扩张中,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1980年,跨国公司的营业额为3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5%,而1999年,跨国公司的营业额则达到14万亿美元,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为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倍。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资本集中和积聚规模和速度达到空前的高度,企业甚至跨国公司本身成为商品,并购势头凶猛,10年时间,增加近10倍:???
国际范围内的公共干预对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二战后,这样的干预共有两次:一是1970年,布雷顿森林协定废除,黄金非货币化,美元自由浮动;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美、英为首的发达国家相继实行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国际范围内的公共干预证明,金融垄断资本已成为国际垄断资本。而国际垄断资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国际垄断价格攫取超额垄断利润。
金融资本具有双重性质。金融资本不是经典意义上的食利资本。不能把金融资本与经济发展简单对立起来,资本的增殖过程需要金融资本的介入,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金融资本并非置身于生产变革过程之外,它是发展信息和服务业的载体,甚至可以说,金融产品本身就是特殊的信息产品。金融资本的发展促使信息和服务产品转化为商品,并通过高新技术的开发,实现资本的增殖。金融资本特别是风险资本的发展为促进新技术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具有进步作用。但是,另一方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金融垄断资本又建立了金融专制统治,成为加强和扩大国内和国际剥削的工具。今天,金融已发展成相对独立的领域,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现象日趋严重。金融投机造成了金融和经济的不稳定并频频引发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垄断资本对经济发展又具有破坏作用。应该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即将崩溃。但是,金融垄断资本主义作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又包含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它将沿着克服矛盾和危机并产生新的矛盾和危机的辩证过程前进。
二、金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金融全球化发生的背景是,发达国家遭遇70年代初二次能源危机的冲击,战后“黄金30年”结束,主要发达国家经济进入“滞胀”时期,生产过剩,特别是制造业生产过剩,资本利润率下降,资本贬值,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下,出现了资本积累过剩和流动性相对过剩的情况。资本主义为了摆脱危机,拓展生存空间,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则是资本全球化的枢纽和杠杆。法国学者比埃尔·勒·马森指出:“金融全球化不过是为医治利润率下降而使用的镇痛剂”。②另一位法国学者、《金融全球化》一书的作者弗朗索瓦·沙奈则阐明了金融全球化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关系,他认为:“脱离调节学派所说的‘福特主义调节方式的危机’以及者所描述的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典矛盾(这一矛盾从1950年到1974年衰退以前被长期抑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重新出现,就不能理解金融全球化这一现象。逐渐积累起来的大量资本作为借贷资本力图以金融的方式增殖,也只能从投资于生产的资本日益增长的增殖困难中得到解释。”③资本的过剩积累促使大量资本从生产领域流入金融领域,成为推动金融全球化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金融全球化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是生产和资本社会化发展的产物。它优化了资本资源的配置,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西方学者所说的,从福特主义的增长方式向金融资产的增长方式的转变。它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和危机,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在金融全球化发展时期,美国保持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增长,其股市盈利率创下历史最高水平。1989—1995年,道-琼斯工业股票指数从2508.9点上升到5117.1点。1997年又飚升到7908.3点,1999年3月25日突破1万点大关,达到10006.8点。1990—1997年,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股市投资回报率为13.1%。某些基金,例如对冲基金的资金回报率竟高达30%。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繁荣④。
三、金融全球化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影响
在金融全球化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地位。它们是金融全球化的始作俑者,也是金融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在金融全球化中发挥了推动、引导和控制的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和金融业优势。在信息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在主要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均达到75%以上。信息业和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发展迅速,目前金融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8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均来源于以金融投资为主的服务贸易。近20年来,发达国家金融业内部结构也作了调整,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直接金融所占比重加大,融资效率提高,交易成本降低,金融资本的社会资本基础扩大,加快了金融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投资公司、养老基金、互助基金、保险基金等共同基金成为英美等发达国家最重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在技术方面,发达国家金融业占绝对优势。金融产品是特殊的信息产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新的金融衍生产品不断推出。此外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都有比较完善的金融法规、严密的避险机制和监管体系。
(二)发达国家政府直接参与推进金融全球化。发达国家政府除了实行特别有利于金融资本发展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外,还通过发展公共信用和国际信用,直接参与支持金融资本的活动。例如,经合组织国家政府把国民生产总值相当可观的部分,即预算开支的20%或国内生产总值的3%—5%,转移到持有国债的金融资本所有者手中,从而使金融资本成为永久性实际正利率的受益者。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资料,仅美国国债就占了经合组织国家国债总和的39%。国债市场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支柱。这一市场掌握了世界金融市场30%的金融资产。这些资产不断寻求稳定的、流动的收益,其流动性是由二级市场来提供保证的,它们在二级市场中不断进行交易以实现增殖。这就是西方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幅度增发国债的原因。目前,除外汇市场外,国债市场已成为最大的金融市场。1980年,美国国债日交易量为140亿美元,而1993年则达到1200亿美元。1999年底美国国债累计发行余额5.77万亿美元⑦。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经济金融化 挑战 启示
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
(一)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T.莱维和S.奥斯特雷在1985年提出的,它是指世界经济活动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初是50,60年代开始的,但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直到90年后,出现了迅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与发展。截止到1997年,全球的贸易量已超过61,000亿美元,比1947年增长了160多倍,这种贸易的巨大增长势必会给我国的经济贸易带来巨大发展,同时也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产生了一些空前的新问题。
(二)经济金融化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开放化,我国各个金融行业的业务也已涉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中来。我国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中国的金融市场的份额和范围也越来越大,同时,国外的很多金融机构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为了获取更大的份额和更大的金融市场,我国还需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并制定长期发展战略。由于我国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风险等方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所以我国还需根据当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改革。
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在享受很多便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很多严峻挑战,比如,给各国及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增强了世界各国的依赖性、金融监管国矛盾加大等。
(一)给各国及世界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其给各国及世界的经济带来了不稳定性。比如,金融波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它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危险和风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带来的挑战非常强烈,破坏性较大,为了能减少相关风险,还需确保国家经济金融的安全和稳定。
(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泡沫化严重
虽然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对各国的经济、文化、贸易带来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对金融资源的开发过度,恶劣金融商品的过剩,也会加重金融的泡沫化。当金融资源开发过度时,会带来金融波动和金融危机,利益只有少部分人可以获取,但是危险却由所有人进行分担,因此,这时候的发达国家会占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对于这种现象还需引起国民的高度重视。
(三)增强了世界各国的依赖性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的发展将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强世界各国的依赖性。不论世界各个国家之间有着怎么样的文化、宗教、经济差异,他们之间的依赖性已完全超过这些。在闭关锁国的情况下,得不到发展,只有各国之间加快合作与交流,才能促进本国的进一步发展。
(四)金融人才供给短缺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的日益多元化、开放化,我国各个金融行业的业务也已涉及到全世界的金融市场中来,国内金融机构在业务、产品、风险等方面上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传统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需要。因此,我国还需根据当下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实际情况,将重点内容放在培养有国际化、竞争性、高素质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身上。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深化与全能化,只有具备专业能力很强的专业人才才能背负起如此伟大的胜任,才能满足未来金融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新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它会直接推动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三、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带来的启示
(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是必然结果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科学技术、金融经济、金融创新等,在这种进程面前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他们能确保在最小风险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收益。但是,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处于被动局面的。
(二)警惕及重视金融霸权
虽然说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金融带来世界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关系的紧密加强,但是,也要防止和警惕一些国家利用金融对弱小国家进行欺压。很多发达国家会利用金融这个有利武器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巧取豪夺,进行经济侵略,这也是很多弱小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需要注意的事项,警惕和防止金融霸权的状况出现。
(三)调整金融信息经济
金融业“信息经济”的新思潮是当下经济发展和科技发达的必然产物,主要表现在金融全球化、金融创新两个方面。全球商业银行正在经历一个令人兴奋的时代,金融业“信息经济”的新思潮必然是以数字化的表现形式为主,我国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不少银行将直接利用互联网信息通信现代化通过最低的成本来达到所需的效果。虚拟化的概念的发展银行和竞争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信息经济新思潮为了适应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还需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网络化建设。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我国传统金融行业已不能满足金融产品生产的需要,因此,我国还需全面科学的探索金融方面,构建互联网金融载体,创新渠道运营优势。
(四)研究和创新金融理论,培养金融人才
随着国际金融环境的不断发展与改革,这对我国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能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不仅要熟悉国内的金融体制和规律,还要熟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功能、意义,能够从国际的角度和视野中分析和理解国内和国外的金融市场环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的金融学人才模式早已不能适应当下时展的要求。如今,金融业已成为经济的核心地位,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视野上。在未来的金融人才培养中,一定要教育学生从国际视野中掌握和了解金融市场运行和发展的相关规律,站在国际的角度上思考金融市场和业务,有利于掌握未来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曹源芳.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09,3:64-66
首先,世界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下降到40年来的最低点,这本身也是一个主要的政策成就。鉴于高通货膨胀率的教训以及各国间的比较和示范效应,追求低通货膨胀率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个共识:由于许多国家加强了财政约束,从而促进了货币约束和实际及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的下降;一些国家实行了贸易自由化、国有企业私有化、放松产业管制等政策,客观上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从而降低了价格,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通货膨胀率的下降。通货膨胀率的下降给一些国家的货币当局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对通货紧缩的担心,事实上,通货紧缩的现象已经在一些国家出现,它会加重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
其次,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导致国际间的金融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化。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条件下,全球的金融资源会在任何时候转向任何相对活跃的国家或地区,其间的大量资本流动可能会促使正处于扩张阶段的经济体产生经济过热和资产市场泡沫的风险,同时,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也会损害一些国家脆弱的金融体系并导致货币发生不稳定的波动。
第三,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这将导致采用钉住汇率制的国家更容易受到冲击,因为这些国家在货币政策上丧失了一定的自主权,无法完全按照本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而只能被动地跟随所钉住货币的发行国调整自己的货币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周期不再与发达国家相一致,当发达国家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其宏观经济政策时,钉住其货币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跟随其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并不是国内经济所需要的,调整的结果必然造成国内宏观经济不稳定性的加剧。
考虑到金融全球化对宏观政策的影响。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通货膨胀目标要考虑资产的价格。在低通货膨胀率的良好经济环境下,可能会诱使投资者承担风险去购买资产,从而造成资产价格上涨。据此,萧条经济学认为,当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时,货币当局应努力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正的水平上,否则名义收入增加从而购买力增加会产生错误的利润信息,这种错误的信息往往会导致资产价格的膨胀,并最终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有人提议计算广义的通货膨胀率,即计算商品与服务、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三个市场价格的加权平均数作为通货膨胀率,权数可按三个市场资产量占资产量的比重取值。
第二,全球化会强化政策溢出。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更加便利,物价稳定地区的资本可能会流向经济更强劲的地区,如果资本流动额相对于资本流入国经济规模很大的话,在缺乏适当的政策调整的情况下,往往会造成该国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另一方面,本来物价稳定的地区,由于资本追逐高利润而流向别的国家和地区,势必影响该地区的经济平衡,从而在该地区造成不稳定。
2002年,美国、日本、欧盟三大经济体同时进入经济衰退,造成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停滞。西方普遍认为,今年是有史以来全球经济面临最不确定的时期,不确定性也包含了伊拉克战争这个变数。世界银行近期的报告指出,伊拉克战争是经济发展前景的一个主要危险,可能造成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下降750亿―1000亿美元。欧洲中央银行的委员麦基宾估计,战争可能令2003年全球经济缩水2400亿美元。对美国经济金融的影响
这次战争的费用主要由美国负担。据估计,美国股市由于战争损失达1.1万亿美元。最近美国国会通过布什总统追加800亿美元的提案,主要用于伊拉克战争。从去年10月开始的2003年财政年度前5个月的赤字已增至1939.4亿美元,估计全年将增至304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没有包括与伊拉克开战的费用。这笔庞大的军事开销增加了美国财政赤字,美国政府必将增大国债的发行,而这又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关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点出了要害,他说“赤字最终将会对利率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准备再次降低利率来刺激经济。对亚洲、欧洲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影响
在分析战争对其他地区的影响时,首先关注的是原油价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戴维・罗宾逊警告说:“在经济增长方面,如果油价走高,亚洲将是全球受害最大的地区。” 如果伊拉克战争久拖不决,必然造成国际原油价格的攀升,特别是对依赖中东石油的亚洲国家,会使其原本长期处于停滞的经济雪上加霜。如果原油涨至并长期保持30美元一桶,据测算,每上涨1美元,将导致韩国经济增长下降0.1%。泰国有关方面预测,如果伊拉克战争拖至45天到90天,受油价影响,其经济增长率将下降1.1%。欧盟国家经济仍然处于停滞,失业严重,德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原油价格上涨将进一步打压其经济复苏。
另一个问题是,不少国家对美国出口有较大的依赖性,如果战争拖长,影响美国的消费,必然导致进口的减少,这将大大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加剧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一)金融中介服务质量水平不高
由于我国金融中介机构长期处于“国有”状态,金融中介服务是典型“等客上门”的卖方市场,金融行业由国家垄断,在经营理念及营销推广方式上都较为落后。与国际上个性化、周到化的服务相比,我国金融中介差距较大,使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大量的客户流失。如何在国际市场中抢占更多的份额,建设更加完备的“市场+客户”的二维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成为我国金融中介机构面临的重要问题。
(二)金融中介的管理机制不合理
当前我国金融中介市场表现为市场化不足、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在金融中介行为最为活跃的间接融资市场上,“公有制”金融中介机构占有约60%的份额。例如:当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其产权制度是资本金全部为国家中央政府所有,即实行国有独资。企业缺少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了金融风险,使之成为金融中介发展的巨大瓶颈。虽然《公司法》也要求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设置三权分立的模式,但是当前法律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损害投资者利益,尤其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不争事实。2012年,我国股指缩水到2000点就是一个鲜明的事例。
(三)金融中介布局及金融产品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从我国金融中介布局上看。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中介发展并不均衡,“南强北弱”、“东强西弱”是我国金融布局的特点。我国金融中介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地,而在中西部内地,金融中介机构基础薄弱,数量较少、规模小,实力弱,无法发挥协同效应,降低了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从金融产品来看。当前我国的融资产品以股票为主,期货、企业债券、期权、产权等其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所占市场份额不多。相对于国际竞争下的多元化产品和服务,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在这方面明显缺少比较优势,弱化了金融中介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降低了竞争力。
(四)规模集中程度有限
与经济全球化对金融中介规模化的较高要求相比,我国金融中介总量较小,缺少核心竞争力。以证券业为例:2012年11月,沪深股市总市值为20.82万亿元,并且由于近几年资本市场形势不明朗,总市值十分不稳定。2011年,我国资本市场资产总值在金融市场(包括银行)金融资产总值中的比例仅为29.4%,而美国的资本市场资产总值占金融市场金融资产总值的比例为62%。2011年,我国资产的证券化率仅为38%,并且一直在低位徘徊,远远低于美国72.1%的证券化率。在这种形势下,国外的金融中介机构凭借着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完善、经营理念成熟、网络发达等显著优势,与我国金融中介进行竞争,使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处于不利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树立金融“营销”理念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金融中介机构必须摒弃传统的“等客上门”的经营思想,积极树立“营销”理念。首先,金融中介的营销要人本化。以客户的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主动出击,积极为客户建立信息档案,记录客户的投资偏好,根据客户的差异性需求实施“一对一”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做好客户的咨询服务,做长服务链条,为客户提供投资规划生涯指导,引领客户的投资行为。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做好售前服务、售中服务,更要做好售后服务,提高服务的连续性。其次,金融中介的营销要个性化。积极与国际金融中介进行对接,推进金融中介信息化,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探索CDO和CDS等新规则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借鉴美国的SIV结构化投资工具,使服务更加贴近客户的需求。最后,大力推进金融创新。进一步培育金融创新产品,增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通过金融创新来优化和完善全国的金融体系,优化金融衍生品的结构、规范资本市场行为、加强资本市场监管与预警,逐步构建成熟的金融体系。
(二)建立健全金融中介激励、约束与竞争机制
一是提高准入门槛。对金融中介的注册资金及业绩进行全面考查,解决好“数量”与“质量”的问题,将不合格的金融中介机构拒之门外。同时,要为所有金融中介机构建立“信用档案”,并建立由各金融中介机构代表组成的“第三方监管机构”进行管理,对信用等级较低的中介机构实行清退制度,全面提高金融中介体系发展质量。例如:英国针对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成立了金融服务中心(FSA),该组织属于民间组织,独立于任何机构,由全国各大金融中介机构的代表组成,依据《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案》对各类银行、证券、期货公司等中介机构进行统一的监督管理,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二是创设完全竞争环境。国家应出台统一的金融中介管理标准,对资产规模、信用等级、服务产品进行全面的考查,不断弱化国有金融中介的特权,最大限度地消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实现更加开放的金融中介发展格局。三是做好金融机构重组。通过重组与兼并,淘汰发展质量较差的金融机构,实现“推陈出新”,发展产权交易,完善股权融资机制,通过产权与股权的融合,开展股权质押业务,为金融租赁、金融担保、财产保险、集合信托等金融机构的兼并与重组提供更加灵活的方式。
(三)切实完善金融中介机构公司治理结构
一要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对国有金融中介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建立股东大会制度,完善董事会与监事会,加强公司的内部治理,全面实施金融中介机构的法人管理,使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监督、互相制衡;要强化监事会,建立一个民主有效的监督机制,使金融中介机构获得健康发展。二要大力实施股权交易,积极探索产权社会化和产权公开化,建立与债权人的互动与沟通机制,在治理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注重满足债权人的需求,增强债权人的投资信心。例如:推进我国金融中介的重要部门之一的“证券公司”的股权结构多元化,要逐步削弱资本市场领域的公有制基础,强化非公有制运作模式,广泛吸纳民间资本,促进“全民参股”,共享股市发展成果,积极推动证券公司上市,通过上市加快股权结构改造。
(四)实现金融中介体系的规模化、多元化发展
第一,要积极扩大我国金融中介体系规模,扩大资本市场总量,推进证券化率,提高资本的调配能力。推进传统的商业银行向综合型和全能型银行转型,积极推进境内金融中介公司的境外上市步伐,力争把我国建设成为国际的金融节点,促进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增强我国金融市场的活力。在夯实传统股票领域的基础上,推出国债、股指、外汇、期货等金融产品,做强做大企业债市场,支持非金融企业发行债券,鼓励企业利用短期债券、中期票据、集合债券等多种形式进行融资,扩大发行规模。第二,加强空间布局,改变金融中介布局不合理的现状。推进“南资北移”、“东资西移”,在中、西部地区打造“金融飞地”,改变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金融中介机构数量较少、规模小,实力弱的局面,发挥协同效应,使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更加均衡。第三,加强与国际金融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发展运作中国特色的“金融中介产业集群”,使我国成为全球的金融中介产业集聚区和孵化器,大力建设金融中介产业聚集区,使不同类别的金融中介项目在基地中得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做大金融中介这块“主板市场”,调整金融中介产业结构,使中介机构的整体实力得到增强,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总结
关键词:金融全球化 经济主权 挑战 维护
在当代,中国作为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中大国既受惠于经济全球化及其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全球化提供的重大机遇,又面对着它们提出的主权方面的严峻挑战。如何在金融全球化日益加快的进程中积极而审慎地对待金融全球化、切实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经济主权,是中国政府必须审慎考虑的重大问题。
一、 金融全球化及其表现
金融全球化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它既可以指金融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也可指现代金融制度在全球的扩展,使世界各国金融政策趋同化,还可以指金融风险意识和金融全球监管共识的达成。金融全球化主要的含义应当是指金融资本或金融服务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与金融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紧密的一种客观历史趋势。
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一是金融自由化。20世纪8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纷纷进行金融改革、放松金融管制,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金融自由化为金融全球化提供了制度条件。二是金融市场全球化。全球金融电子网络的形成,证券交易所或证券交易系统的联合或合并,全球性、地区性的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所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金融市场运作体系,标志着全球统一的 “24小时”全球金融市场的形成,实现了金融交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创新和金融资产的膨胀化。从 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金融机构先后掀起了金融创新浪潮,随后生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迅速增长,不断扩张,全球经济虚拟化。四是国际金融证券化。它包括资产证券化和融资证券化。据不完全统计,仅1996年到 1998年上半年,亚洲市场上通过公开方式发行资产证券达 30多亿美元。从融资方式来看,20世纪 80年代以后国际债券的地位逐年上升,1985年国际债券在国际筹资总额中所占比重首次超过国际信贷,占国际筹资总额的58.9%。五是国际金融资本规模膨胀,全球经济频繁波动。
1990年以来,国际金融资本规模急剧扩张,无论从总量上还是速度上已经远远脱离了世界贸易和世界总产出等实物经济指标的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内生波动性和全球金融资本无限供给,自由流动,导致金融市场剧烈波动,金融资产价格的暴涨暴跌更为频繁。六是金融监管国际化。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国际金融资本巨额流动于各个金融市场,特别是短期投机资本的追逐投机,潜在的金融风险随时都会发达。墨西哥、东南亚、俄罗斯、巴西的金融危机使得世界各国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的巨大破坏作用,金融安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安全首要关注的问题,金融监管的国际协调越来越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塞尔协议”、“清迈协议”等的签署,各个层次上的国际银行监督合作的空前发展,等等,所有这些都使世界各国的金融监管更趋国际化。
二、金融全球化对我国经济主权的挑战
在金融全球化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对外开放不是迫于“胡萝 b加大棒”压力下的开放,而是出于发展经济的自发选择。实行金融开放并逐渐融入国际金融体系的进程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经济利益,中国与国际金融的互动是一种良性互动。
但是,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主权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第一,发达国家主导的当今国际金融体系缺乏事实上的公正、合理性,对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具有危害性。发达国家操纵着国际金融市场规则的制订权和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主导权,国际金融机构的各种规则制度,基本上是发达国家长期实行的金融管理规则的翻版。虽然规则建立后一视同仁,机会均等,但这种表面上的平等掩盖了实际上的不平等。在现实中,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因为对这一套规则一无所知势必屡屡违规操作而受到惩罚,同时为了获得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好处而被迫主动对金融管理权限作出某些让步,西方发达国家仍处于 “金融霸权”地位。第二,金融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有形的主权让渡和无形的主权销蚀将对中国的经济主权产生深刻的影响。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向一些国家提供援助时,不仅规定要监督援助
资金的使用,而且还要求受援国改变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市场。这就对一个国家主权构成严重干涉和破坏。一旦中国经济发展出现问题而求助于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干涉中国经济主权亦不可避免。无形的主要销蚀主要表现为金融全球化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国家主权的行使。短期资本的不规则涌入和涌出,国际金融投机者在市场上的作乱,将会引发我国货币汇率波动和资本市场的震荡,在一定程度上将限制中国的利率主权,使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冲击的风险。第三,金融危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对我国经济主权的挑战。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从众行为、资产组合选择行为、资产相关操作以及预期心理等复合渠道在国家间传递的。金融市场的跨市场 “羊群效应”和 “交叉感染”ei益显着。金融资本市场的全球统一性,使民族国家依靠传统的领土主权来保护一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成为不可能。中国之所以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损失较小,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内市场的广阔和中国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也与中国整个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分不开。第四,金融全球化放大了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引发信用危机的风险增大,给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目前的金融风险从自身来讲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有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竞争力较差;另一方面是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金融改革几近于零,法制建设落后,没有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自我保护能力较差。随着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在外资大规模流入、在高竞争、名品牌战略面前,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和缺陷因行政手段的掩盖的终结而被放大,极可能引发国内金融界的信用危机,也对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三、金融全球化视域下国家经济主权的维护
【关键词】全球金融经济;走势;挑战;应对策略
当今社会是一个全球金融经济时代,是网络化、信息化、知识化统一的时代。网络化使全球企业的地域限制被解除,信息相互流通较快。在此情况下,全球各国相互贸易,给本国经济带来增长。但随着经济的增长,一些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
一、分析世界经济走势
1.美国经济复苏,动力不足
美国经历金融风暴、次贷危机、利率下调等问题,自主增长的动力明显不足。同时,联邦财政赤字、政府债务的规模在急剧攀升,这些问题都是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人们对国家政策的不信任,对美国的经济运行风险上升的担忧,同时失业率的升高,消费水平的下降,都是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原因。
2.日本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使很多经济学者都不看好日本经济复苏的前景。企业减产、失业率上升,日本就业形势令人堪忧。失业人数的增加,制约了公民的消费能力,导致国内需求下降,进而削弱经济复苏的动力,加大了经济复苏的负担。
3.中国经济发展时有变数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损害了国内经济增长的潜力;美国利率的下调,导致投资风险加大;银行管理不善,坏账问题时有发生;房产市场泡沫仍在,新的问题显现,都为中国经济的复苏带来变数。
二、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挑战
我们从两方面来看待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对全球经济的挑战
1.通货膨胀压力――全球性的问题
受金融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各国皆出现财政赤字,各国上调货物的价格,引发通货膨胀。目前各国的外汇多以美元为主,一旦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各国的外汇储备价值下降,加大了投资风险,造成通货膨胀。由此,货币贬值,物价上涨,人们的需求降低,消费水平下降,经济市场动乱,引发金融风暴。
2.粮食问题――急于解决
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国际大问题,它不仅仅是暂时的、偶然的,还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在发达国家,政府为维护农业生产,对本国农业实施保护政策,导致本国农产品大量过剩,发达国家为了销售出农产品,而低价倾销,加剧了粮食危机。另外,发达国家利用农产品制造生物能源,使粮食问题继续扩大。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气温上升和水资源的严重短缺,使粮食的种植难上加难。人口的增加,人均土地占有面积减少,也是出现粮食问题的原因。
发展中国家放松了粮食生产,转而注重工业发展,使粮食的市场份额减小,依靠于发达国家的粮食进口。此外粮食还存在安全问题,环境的污染,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用农药,生化产品都令粮食的安全缺少保障。
粮食问题不仅仅反映了粮食市场的问题,还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国际的经济秩序存在严重的不足,不合理、不公正的政策依然存在,粮食市场的问题最终将会制约全球经济的发展。
3.能源问题的思考――国际油价泡沫的破裂
近年来,原油、金属、稀有矿产的价格都有所上涨,其中国际油价涨幅最大。原油问题已不单单是一个能源问题,它已经上升为金融问题。国际期货市场借机炒作原油价格,使油价不断攀升,影响原油市场的正常运作,影响原油价格的走势。
(二)对中国经济的挑战
1.造成国内专业人才的流失
在全球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中国银行的经营管理出现漏洞,致使国内大批的专业人才远走国外,同时带走大批优质客户。中国银行的资产额度下降,导致中国金融市场形势低迷。
2.国内需求降低
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直接导致了银行汇率的波动,其他资产的贸易额度减小,但是商品的价格不断上涨。人们对贸易失去信息,市场需求降低,导致商品囤积,商家为了售出商品,进行价格下调。同时,一种资产的价格影响其他资产的价格,进而形成金融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局面。
3.金融市场更加脆弱
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使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润,而去参加高风险的投资业务,只要稍稍有点偏差,便会导致失败。一旦经营不善,金融市场也会随之混乱。
三、对全球金融经济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全球的应对政策
1.经济结构的调整
市场经济要求多元化发展,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时要引入多元化股权,深化产权改革,撤销无效机构,合理建立市场管理机制,减少贸易逆差,消除因贸易逆差增长失控导致的金融风险。提高各金融主体的竞争力,拓展业务领域,促进全球经济复苏。
2.金融资产的调整
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机会。扶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投资,调整全球的金融资产格局。
3.能源问题――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在工业化国家都在采取节约能源的做法,利用联合热电方法来发电或者为工业、家庭供电,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节约了能源。开发新能源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目前,利用生能源是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的问题。如氢能、太阳能、风能、何能等可再生资源,它们对环境的危害不大,又可以和其它不可再生能源的作用效果相媲美,所以,开发可再生能源可以解决主要的能源问题。对于,石油出产国而言,可以加大石油开采力度,依靠科技进步,稳定石油生产。
(二)中国的应对政策
1.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金融组织的脚步,中国贸易城市的开放,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贸易日益频繁,这就加剧了我国金融市场监管的困难。对此,中国应该改革金融市场监管制度,跟上世界金融监管的步伐,调整监管政策,稳定人民币汇率,立足中国的经济发展,稳定金融市场,迎接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挑战,建立和谐、有序的金融经济市场监管体系。
2.加大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全球化的社会。在金融市场上,信息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所以,在加大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还要为金融市场的主体提供信息交流平台,使其可以公平、公正的进行贸易,为金融市场的稳步运行提供保障。
3.完善金融货币政策
我国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这就加大了外汇储备的管理风险,民币受美元影响较大。政府要适当放松金融货币的利率管制,让人民币汇率可以适当地随着经济形势变化,较小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冲击。
结束语
全球金融经济时代的来临,不仅给各个国家以机会,还有更多的挑战。各国政府应积极应对各种问题,稳步发展本国经济,同时推动世界经济加快复苏。
参考文献:
[1]郑彦.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中国金融安全[J],金融与经济,2006(5).
[2]孙家瑜.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成因、消极影响与对策[J].世纪桥,2007(3).
[3]王东.危机四伏的世界经济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2008年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形势回顾与前景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09(1).
【关键词】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实体经济;政策性建议
从2007年初开始,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全球信贷紧缩,与美国房地产的衰退结合和共同作用,导致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放缓,并且对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更糟的是从2008年10月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开始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难逃牵连,也出现了经济增速放缓的现象。相对于金融经济,中国的实体经济收到的负面冲击可能更大,因为中国金融经济的开放程度低于实体经济,加之金融创新不足,金融制度和监管严格,因此金融经济的风险低于实体经济。
1.实体经济受到冲击
全球金融风暴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企业投资以及居民消费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给国家经济增长以及就业和民众收入增加等带来压力。2008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增长10.6%,二季度增长10.1%,三季度增长了9.0%,四季度增长6.8%,全年增长9.0%,放缓趋势明显。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必然带来就业问题。据专家测算,中国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大约1100万人会失业。调查显示,2008年10月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开始严峻,企业现有的岗位流失,企业的用工需求下滑,农民工返乡比例大。2009年国金经济增长率为8%至9%,对就业的总体拉动作用大幅度降低,加上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大量出口企业面临困境。
而作为实体经济,至少受到三个渠道的影响。第一,进出口贸易。第二,外国金融机构极其他企业在华投资,三是国内相关企业的信心与业绩。下面,我将分别从中国实体经济在这场危机受影响的方面一一分析。
2.对外贸易企业面临困境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实体经济遭遇打击方面,进出口贸易首当其冲。主要表现是外部需求减少,本国出口情况变得严峻。拿美国,欧洲,日本来说,美国和欧洲市场占中国总出口的40%,日本占10%。粗略计算,中国对这些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达到55%之高。可是美,欧,日因为受危机的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冻结,企业融资困难,房地产价格下调,这三大经济体几乎同时陷入了衰退。理所当然,中国的出口市场情况不容乐观,出口量急剧下降。而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根本无法弥补这三大经济体对中国进口需求的减少。就美国单一经济体而言,据测算,当美国的经济增长率每下降1%,中国对美国的出口率就会下降5%左右。并且,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倾向,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价格上的优势。于此同时,美国联邦储备局又不断调低利率、还有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的做法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矛盾,导致了大量的热钱流入了中国,进一步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这样以来,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被削弱了。并且还加剧了企业的生产成本。
我国出口贸易中有大约50%是加工贸易,在这其中进料加工和来了加工分别占有42%和8%。美元的贬值幅度加大,以美元为进价标准的进料产品价格上升,导致中国加工出品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以中国深圳市一些电子企业为例,2008年年初以来,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的原材料成本上涨30%,劳动力成本上涨了20%。这其中大部分商品都用于外销,60%左右是销往欧美市场,可是金融危机时来自欧美的企业订单大幅度减少。在这情况下,中国沿海地带想广东,浙江等以服装、塑料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外向型中等或小型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虽然G20国首脑峰会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呼吁各国不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但事实上为保护本国生产商和国内经济,贸易保护主义不可避免,贸易摩擦和争端也会增多,外贸形势就更加严峻。
3.私人投资状况不容乐观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对中国各地区的外国直接投资(FDI)急剧减少,其中甚至有部分外资企业非理性撤出,对地方经济造成一定的打击。据预测,从2009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私人资本净额从之前2007年的以万亿美元下降到5300亿美元。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新兴市场的经济体投资。根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12月外商在华投资新立企业27514家,同比减少了27.35%。
从国内看,国内的企业投资受到了影响。一个方面是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的收益预期明显下降,投资的意愿和能力也下降了。另一个方面是银行对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也在下降,导致了民间企业融资困难。
4.居民消费持续萎靡
一方面,经济的下滑会降低居民的收入预期,这回大大降低了居民的消费需求。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人们对风险的恐惧程度上涨。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带来的股市暴跌,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削弱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造成了股市财富的“负效应”。
5.稳定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议
5.1 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
外汇市场的改善需要为企业和银行提供更好的全方位服务。当今中国外汇市场上的交易币种还很少,与国际规范的外汇市场还相距甚远。为了更好的发挥外汇市场的作用,我国应该逐渐完善和夸大银行间外汇拆借市场以增加外币和外币的交易,外币期货和外贸期权等我国尚不是很普遍的交易。是我国货币不仅仅单纯的盯住美元,欧元以及其他的单一货币。
5.2 改进中央银行的调控方式
过去,中央银行采取了过多得干预外汇市场的模式。需要确定需要盯住的合理的人民币汇率目标浮动区域,来简历一套标准的干预体系,给市场一个明确的干预信号。在必要的时候才采取干预措施,使汇率能够准确得反映市场的需求度。
5.3 改变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的定位
商业银行需要做一个真正的做市商,来活跃外汇市场,而不仅仅是一个中介。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目前银行间市场撮合交易的外汇买卖方式,使得汇率真正能反映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强化汇率的价格信号作用。能够让商业银行在外汇市场中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即应该是作为直接参与者,而不是作为央行对于外汇政策的反应者。
5.4 适度把握符合国庆的金融开放节奏
金融开放对促进金融制度的完善和金融效率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正在向着成熟金融市场学习的中国而言,推进金融开放有助于提高本国金融对世界金融的适应能力。但是金融开放有风险,容易收到国际游资和外部金融的风险的冲击。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国庆积极稳妥得推进对外开放。同时,必须认真考虑怎样能够更好地防范于未然。另一方面是谨慎的推进汇率制度改革。能够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必须有五个前提条件做支撑。即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微观基础、完善的金融体系,有效的金融监管和良好的国际环境。很显然,这些方面我们国家都有所欠缺。所以汇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应当与整体经济市场化的进程相一致。
5.5 建立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机制
应对金融危机,不能单单依赖于一国金融监管机构甚至一国政府的措施,二十需要各国监管机构以及各国政府的通力合作;也不能仅仅依赖于单一的经济调控,而且需要综合采取经济、金融、政治、法律等多种手段,当前应特别关注金融业所面对的不同的内外风险,对内严格控制金融综合经营所引起的风险传染,对外控制金融业开放的范围和节奏,防止国外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在微观层面上,我国金融立法和监管机构应该注意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宏观层面上注意防范性通行风险。要吸取美国政府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教训,未雨绸缪,建立起一个有效的金融危机应急处理法律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浩.全球债务危机将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影响[J].化工管理,2011,10.
[2]孙维民.次贷风暴对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及相应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