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8 16:56: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从广义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 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如《中国石拱桥》、属于前者,它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征;《大自然的语言》、属于后者,文章科学地说明了物候学知识以及在生产中的运用。说明事物特点和阐明事理是说明文的两种类型。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来说也分两种:一种是平实简明,一种是生动活泼。基于说明文科学性这一特点,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征是准确性、严密性。而表达方式常常表现为生动性、趣味性(尤其是文艺性说明文)。我们教学说明文的目的是指导学生理解文意,读懂文章内涵。那我们老师不妨从分析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严密和生动、有趣角度入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一、探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因为这关系到说明内容是否真实与科学,也关系到说明内容被人理解的程度与层次怎样。只有准确、严密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及其规律性,才能让人明事懂理。所以,要读懂一般性说明文,就必须学会赏析其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对于说明文来说,在表述范围、程度、数量、方位、状态、性质、功能等方面要求用语恰如其分,用词、造句贴切精当,达到非如此表达不可的程度。下面从五个层面来探讨:
(一)动词、名词、数词等的使用
《苏州园林》第一段中: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教师解读或指导学生阅读时,需明确:“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名词非常简练、准确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二)修饰限制性词语的使用
准确使用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如“大约、大多、最、一般、比较、几乎、可能、左右”等表示估计、程度、限制等的作用。因为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大自然的语言》中:“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等句,中考的试题经常出现。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要明确文中“许多”、 “只”、“就”语言的准确性。“许多”说明数量有范围,如果去掉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这样一概而论,不符合实际。“只”字说明相隔较小。“就”字表示冬天与夏天紧接,表示春季短促。遣词造句准确,下笔严密。
(三)词、句次序的严密
词、句的次序先后安排关系到语言的准确和周密。
有出现这样的中考试题:“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句中“形式优美”与“结构坚固”是递进关系,关联词语“不但”“而且”可以删去吗?前后内容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好多考生对文本解读不深入,没有真正理解作者的原意。“形式优美”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而“结构坚固”是对桥的理性认识,即从感性到理性。用“不但……而且……”来表明二者的递进关系,意义表述准确、严密,合乎逻辑。
(四)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呼应
遣词造句要注意一段内或段落之间的前后呼应,这样才能使表述的意思既周密又突出。
(五)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
有时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说明清楚,让读者明白易懂,常常使用一些说明方法。
说明文常考的考点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是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
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离不开“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是说明文阅读的基本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说明对象指的是“物”,无论文章说明的内容是实是虚,说明对象一般都用一个名词来表述,如文章说明的内容是“雨的形成”,说明对象即是“雨”。而说明对象的特征则常常用形容词来表述,它应该是这一对象区别于其他对象的个性化的特点,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往往是复杂的,尤其是在事理说明文中,许多时候并非一个简单的形容词所能概括,因此,概括事物特点有时还需要用短语甚至句子的形式来表达。
二是对说明顺序(思路)的把握。
说明文常常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来写作,以时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常常有较为明显的时间标志词,常用来介绍工艺流程或某一事物的历史发展情况。以空间为说明顺序的说明文也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常常是方位名词,常用来介绍名胜古迹、建筑物等事物。逻辑顺序是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介绍的,包含的方式很多,如总分顺序、先主要后次要、从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由因到果或由果溯因、从性能到功用……只要我们能将文章的思路理解清楚,就一定能发现其中包含的思路,逻辑顺序常用来写事理类说明文。判断文章采用怎样的说明顺序很简单,因为时间和空间顺序常含相关的语言标志,而除此之外,就非逻辑顺序莫属了。
三是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
要正确地把握说明方法,就需要先记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章内容,逐一比较鉴别得出结论。而解决说明方法的作用也很简单,就是看所选语句或段落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这个问题大多能从文中找到。常用的答题术语为:××(备选词语:生动、形象、准确、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从文中找出的事物特点)。
四是对说明语言的分析与鉴赏。
从语言特点的角度来看,说明文常常被分为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两大类,因此,对说明语言的鉴赏也常常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生动说明,我们常按“怎样写的(修辞、描写方法等)+ 写得怎样(生动、形象、逼真、传神)+ 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来思考与表述。如果供鉴赏的材料为平实说明,我们常按“解释词语的词典意义或表意范围(如“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唯一”表范围)+ 解释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 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哪一特点(常可从文中找到)+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来思考与表述。遇到“能否删除(替换)”类的试题时,也按这一思路略作变通即可。
说明文答题时常见的失分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对事物特征的概括不准确。
概括事物特征时用词不准确、概括不全面都可能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概括特征用语要尽可能用文中的词语,切忌无根据的编造;二是将自己认为可能是这一事物特征的答题“点”都罗列出来,然后根据“同类合并”的规则逐一筛选,得出最终结论。
二是根据文本信息给某概念下定义时欠准确。
对“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考查,常用“请你给文中××这一概念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命题方式,不少同学在解题时出现较大偏差导致失分。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要懂得什么是“定义”,通俗地说,“定义”需要将相关概念的意义限定下来,不能让读者理解成其他的概念,因此,与事物相关的特点要尽量地多,特点越多,限制自然就越严谨了;二是要懂得怎样表述“定义”,一般来说,定义只能用“××指的是××”或“××叫做××”这样的单句形式来表达,与事物相关的特点需要全部缀连在一起,作为这个概念的修饰语。
三是对某些词、句的含义理解不准确。
词语意义包含词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两个方面,许多同学在理解词语意思时只注重理解单方面的意义而导致失分,这一点需引起高度重视。对说明文相关文句的理解,无非是要注意该句子说明的是事物的什么特点,只要用心从文中去搜索,就一定能找到答题的依据,避免“无中生有”或“答非所问”。
一、说明文的基本特点
《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情况或道理的文章。具体地说,应是以说明事物形状、性质、构造、类别、成因、关系、功用,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文章。也就是说,它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问题的本源和实质为主,内容具有科学性,语言具有准确性。
1.内容的科学性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客观事实为依托,内容或来自科学研究资料,或来自作者亲身实践、调查、考察所得,不仅说明“怎么样”,也说明“为什么这样”,给人以正确无误的认识。如《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科学地阐明了事理,《太阳》从“远、大、热”三方面介绍了太阳的有关知识及人类和太阳的密切关系,都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从三年级下册开始,每课都要求查找相关的资料,有些还要求写下来。如《月球之谜》一文让学生写写还知道哪些未解之谜;《长城》一文让学生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把喜欢的内容抄下来;《呼风唤雨的世纪》一文,请爸爸妈妈说说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再把他们说的写下来,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摘录下来。教材的编写如此重视资料的搜集,一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关注说明文的延伸拓展,以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更增加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2.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特别关注准确性,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它要求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程序等都准确无误,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如《花钟》一文中的“五点左右”“它们开花的时间往往跟昆虫活动的时间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刚刚开放,就知道大致是几点钟”,《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的“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乌儿”。句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漫长的”都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现实,保持了这类文体所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说明文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在说明文中,主要表现在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四个方面。
1.说明顺序
说明文常见的顺序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颐和园》按照空间顺序,先写了颐和园大门,来到长廊看到的景物;又写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的亭台楼阁;再写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写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桥、小岛和十七孔桥。《花钟》按照“归纳现象一揭示原因一实际运用”的逻辑顺序说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间顺序写的《电脑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文字,体会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可见,说明要有顺序已逐渐渗透在这一学段中。
2.说明结构
说明文就主体部分而言,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在这一学段中,事物说明文的主体部分多为并列式或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如《赵州桥》《太阳》《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长城》《秦兵马俑》《电脑住宅》《桂林山水》等。而事理说明文形式各为不同,《花钟》为递进式,《飞向蓝天的恐龙》为连贯式等。以总分式结构占多数的安排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说明方法
第二学段了解说明方法的文章不多,仅有两篇文章在教学参考中直接指出。《太阳》: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等;《呼风唤雨的世纪》:学习文章的说明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如作比较、举例子等。其他像《赵州桥》《雅鲁藏布大峡谷》《长城》《花钟》简单渗透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这一切都为第三学段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做好准备。
4.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要求科学、准确,但风格可以各异,可平实,可生动活泼。第二学段更多展现的是语言的生动性。在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中,除了略读课文外,只有《月球之谜》《蟋蟀的住宅》《长城》不要求背诵,只有《太阳》《飞向蓝天的恐龙》《长城》不要求抄写优美生动的句子。这些说明文多使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利用生活感受,适当运用叙述和描写,使事物形象鲜明,讲究趣味性、文艺性。足见这一学段的说明文以文艺性说明文为主。
三、说明文的教学价值
不同文体的学习都有其最佳的学习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学价值。教师要依据文本中的说明文体式选择教学内容,找到其最佳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把握说明性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方法及准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1.理清顺序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有这么一项: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说明文常见的三种顺序可以帮助找到文章的写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如《电脑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间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电脑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填写表格,然后连起来说一说,以把握文章内容,把握说明文的特征。
了解本学段以总分为主的结构,学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帮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非常雄伟”是总起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是个过渡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找到这两句,也就概括了赵州桥的特点。像《雅鲁藏布大峡谷》《秦兵马俑》等此类课文都可以运用这种方法,达到教一课、学一类的目标。
有些文章的结构不是总分式,找不到中心句,没有过渡句,找不到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如何把握主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来说说主要内容。如《果园机器人》一文,果园机器人怎样?请学生默读思考,在交流时,帮助概括出关键词:会干农活,自己充电,不停工作,最后让学生借助关键词说说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了解说明方法,体味说明文体文法
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须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用等。在第二学段需要了解的说明方法有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和举例子等。教学说明文时,应让学生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进而体味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的表达效果。
在本学段中,这些说明方法比较集中的是《太阳》一文,教学参考里也在本课直接指出需体会说明事物的方法。如《太阳》一文里“……实际上它大得很,130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和“因为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这两句话都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教材对此还安排了一个小泡泡“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教学时,可以利用这一小泡泡,引导学生认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并让学生在体会这一句子的好处中,了解说明方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它可以使知识显得更具体、通俗、明了。接着让学生找找课文中用不同的说明方法描写太阳的句子,读读想想,交流交流其好处。交流中结合《语文课堂作业本》第4题:读一读,选一选(填序号)。
3.抓住语言特点,赏析迁移运用语言
第二学段的说明文多为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优美。教师要抓住其语言特点,结合说明方法,引导学生背诵积累,玩味赏析语言文字,进行仿写迁移,凸显语用。
(1)多读多背多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目标是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教师要抓住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结合课后的要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还可以利用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整理,在抄写喜欢的内容时,积累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体昧说明文的情趣。
(2)比较辨别赏词句
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如《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乌儿”中的“一支、漫长”体现了语言准确是说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点,表明了变成乌儿的恐龙只是其中的某一个分支,演变过程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经历了长时间的过程。如何让学生领会?
①读一读,比一比,这两个句子哪个好?为什么?
②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③交流,讨论。
经过比较辨别,学生对说明文语言的科学准确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体会了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3)仿写迁移多运用
崔峦老师说:要改进“教”的法子,用好课文这个“例”,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叶圣陶说说明文适合“仿写”。仿写句段,迁移运用说明语言、说明方法,就是实现“例”的增值。
如《花钟》一文,运用多样的句式写出各种花的形态,语言生动具体。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表达效果,体现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这样做:
①读第一自然段写花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花开的样子不同)
②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课文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鲜花的开放,我们来填一填。
③读句子,比较:把第一自然段描写花开的句子全换成“什么花开了”,你喜欢吗?为什么?
④边赏图片,边读课文,感受花各具形态的美。
⑤写法拓展,选择完成(二选一)。
学生以第一自然段为例,学习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和比喻、拟人的生动写法后,可以选择利用总分段式的结构,围绕“春天,万物苏醒”来写一段话,也可以选择学习文中的例子——“什么时候,什么花怎样开放”进行仿写,增强语言感悟能力,凸显语用。
第二学段的学生不仅要仿写句子,更要进行段的仿写迁移。如:学了《赵州桥》,可以写一写家乡的桥,学着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具体。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可以记一次游览活动等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5-0027-01
经过多年实践,我探索了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点线面”教学模式,现整理出来供大家斧正。
一、基本结构
二、操作策略
1.“点”就是在阅读中抓住说明文中的要点
①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
②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课文里找读相关的信息。
③方法指导。
破题法:引导学生读说明文的题目。有些说明文,题目往往就是或已包含说明的对象。学生用此法总是能很快地找到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一读题目就知道它们的说明对象分别是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
信息筛选法:事物说明文里找能概括这个事物特点的相关语句,通常在文章的开头部分。如事物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学生读过课文后,很快在文章开头的第一到三段里找到有概括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语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还历史悠久。
2.“线”就是阅读说明文时理清说明的顺序及理解文章结构特点
①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在文中勾画一些能表说明顺序的词语。比如空间顺序,在文中表现为相应的表示方位的词:上下或左右或东西南北等。时间顺序更明显的是就是一些时间的词。
②再根据勾画的词语来判断说明的顺序。如《故宫博物院》时,学生根据勾画的方位词,判断出本文主要采用的是空间顺序;如《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根据勾画出的词:首先、其次,第三等,判断本文主要采用的是逻辑顺序。
③根据说明对象的性质来判断说明的顺序。说明文的顺序一般是由事物的性质确定的。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形态,说明时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按时间顺序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再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代的书籍,从而说明了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④根据理出的说明顺序及文章的内容,明确说明文的结构。初中阶段时的说明文结构常用的有两种:总分式和递进式。而总分式又是说明文中采用比较多的类型。课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为:先对说明的对象作总的概括介绍,然后导入具体说明,结尾有的自然结束,有的再次归结特征。
3.“面”就是阅读说明文时全面品味文章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①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有:列数字,一目了然,易于明白;作比较:通过比较以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打比方:形象生动,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分类别: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更清楚;举例了: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地说明事物;下定义:简明扼要,突出事物的本质特点。
②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准确、严密、简明。所谓准确,就是要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恰如其分地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表达出来。所谓简明,就是简洁明晰,不哕嗦不含糊,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清清楚楚。所谓周密,就是说明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③说明文的写作特色。有的说明文注重科学性,语言平实;有的科学性与趣味性并进,显得生动。尤其是趣味性说明文作者采用的方法多种,如详细的描写,如修辞于法的运用,如诗句的引用,如大词小用等等,这些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朗读才能体会其中的魅力。
三、主要特征
1.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学贵有法。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尤其是说明文、议论文这类文体特征典型的文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能自主有效的阅读了。因此,在说明文议论文的阅读中,我们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如对文章中重要的信息提炼与筛选、破题法等。
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概括为两种:一种是准确、严密,可称之为“准确性”;一种是生动、活泼,可称之为“生动性”。
针对说明文的语言,中考中常见的题型主要有三种:
1. 体会加点字的表达效果:如加点字能否删去;在同一语境下加点字能否替换成其他近义词;或是直接说说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答题技巧这三种题型在中考说明文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三者其实是一种类型的题目,所要考查的点大多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即:先表态,加点字不能够删除(或替换);再释词:加点字表示什么含义;再比较:加点字删去后句子表示什么含义(或替换的词语表示什么含义);最后下结论:若去掉(或替换掉)与原意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分析所选语句或段落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近年来在各地中考卷上越来越频繁地出现,不得不引起重视。他更偏重于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考生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手法、句式变换等角度来着手赏析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和感染力,具体会在下文中会分析到。
3. 分析比较两段话的语言特点。
答题技巧此类型题目的设置大多旨在让你区分准确平实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的特点,具体分析可参照文章上面两点来思考。
对于说明文语言的分析,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既要了解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表达作用,还要体会它在段与篇中的特殊作用,这样才能理解语言准确对突出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4. 分析某两个或多个加点词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题技巧此类题型的解答一般是较为容易的,一般都不能随意调换词语顺序。考生只需从两个角度来加以考虑:一是词语间是否有固定的逻辑关系,如由浅入深、由主到次、层层递进等;二是加点词语是否暗合文章结构,或是文章的说明顺序。
以上只是思考答题的切入角度、技巧和套路,这只是一个框架和指引。要想在考场上自如应对千变万化的考题,光有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对说明文的语言有更深刻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地赏析说明文的语言。
一、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最主要的用途是传播知识。要使传播的知识准确无误,就必须使用准确的语言来客观地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否则便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准确”是说明文的语言最重要的特征,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所谓准确性,最本质的要求就是符合客观事实,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能、成因、功能等加以解说,不必修饰或描写,只需要明白清晰地表达出来即可。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文中一些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词语上,这些词语往往起到修饰限制的作用,研读体会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也将帮助我们在面对相应中考题时游刃有余。
1. 关注表示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1) 表示程度上的限制:如十分、很、比较、几乎、相当、仅仅、最、一定、尤其、稍微、更加……
中考示例2010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淘米水的妙用》中,有这么一句话被出成了考题:“淘米水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看到这样的题目,考生们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考官所要考查的正是考生对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把握,题中的加点词语“一定”在程度上对淘米水的药用价值起了限制作用,说明了淘米水药用价值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放大,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 表示范围上的限制:如大多、大部分、全、都、主要、之一……
中考示例2009浙江温州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产业”完美转身――迅速崛起的温州森林旅游业》中要求考生说说画线句中加点词的作用:“温州森林公园前身大都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当初,这些国有林场一方面面临以消耗森林资源为代价的困局,另一方面却拥有良好的旅游吸引物――森林。”加点词“大都”是绝大部分的意思,在范围上起到了限制的作用,说明温州森林公园的前身大部分是位于穷山僻壤的国有林场,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不排除有例外的情况存在,这也正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表示数量上的限制:数字有确数与约数两种。
对客观事物的了解达到全面而又精确的地步,应用具体准确的确数予以说明,这样可使模糊的概念变得清晰,使读者对事物的了解更为真切具体。
中考示例2009贵州黔东南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绿色技术》中有这样一道考题:“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句中便是通过具体而精确的数字来说明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速度之迅猛,从而让读者对此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如果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尚未达到全面、精确的地步,则应用约数加以说明,如约、多、几、有余、很少、近等。中考时常将考点放在约数的使用上。
中考示例2010年黑龙江省鸡西市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我们身边的碳排放》中的考题:“美国公共交通联合会称,公共交通每年节省近53亿升天然气,这意味着能减少1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加点字“近”就是约数,因为公共交通每年节省的天然气只是接近53亿升,所以文章用一个“近”字加以数量上的限制,表示并非确指。如果没有这个“近”字,反而会使文章的说明显得不可信。
(4) 表示时间上的限制:如当时、原来、目前、已经、一直、一向、渐渐……
中考示例2010年陕西省中考说明文阅读《秦岭》考题:“秦岭自古以来就是皇家园林和离官别馆的首选之地。”这里的“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加以了限定,说明秦岭作为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首选之地由来已久。如果去掉便显示不出这种从古到今的历史上的渊源关系了。
(5) 表示估计、猜测:如大约、左右、大体、可能、也许……
中考示例2010年北京燕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的考题:“一般上部年幼的叶子比下边老叶先变色,有时叶脉先变色,有时叶肉先变色,都可能与糖分有关。”加点的“可能”一词同样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因为花青素的形成过程还不十分清楚,变色与糖分的关系还是一种猜测,用“可能”一词将分析的原因解释得更为客观。
(6) 表示信息来源:如据说、据介绍、据考证、据调查……
中考示例2010年四川眉山中考说明文阅读《闲话白菜》中的考题:“据考证 ,自从有人类以来,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加点字“据考证”是指根据资料考核证实并作出了一定的结论,说明“白菜栽培历史悠久”,不是凭空捏造。若去掉,就有可能让人觉得是杜撰的。以上六种是在中考说明文语言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加点字的类型,当然表示修饰、限制的词语远不止以上的六种,如表示频率上的限制:屡次、常常、偶尔、往往、经常、总是、有时等,表示质地的限制:软、硬等,此处便不再一一详细列举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相信各位考生只要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便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题。
2. 关注关词语的合理运用
留心关联词语在表意准确性上的特殊作用,恰当地使用关联词语,可使语言表达更连贯、更严密,能够更好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示例2010年湖北宜昌中考说明文阅读《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中有一题:“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考题要求考生在文章中划线处填充一组对应的关联词。
答案应该是“不是……而是……”。这组关联词层次清楚地说明了亭子之所以被称之为“画中游”的原因,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即在亭中便可将亭外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从而更进一步地印证了前文所说的,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是处理空间的艺术,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二、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因此,在准确的前提下,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所谓生动性,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形象的描写,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这就是说明文的生动性。“科学小品文”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大多体现出这种风格。
说明文在保证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不仅能增强文章内容表达上的形象性、可感性和文学色彩,还能使读者获得不同程度的美感体验,受到美的陶冶,同时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说明内容的感知和理解。
1. 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活泼清新
为了把人们不易看见的事物和现象、不易理解的过程事理阐述清楚,作者多会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如比喻、拟人、引用、排比等,使读者读来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如《蜘蛛》一文将蜘蛛不同的腺体叫做“壶状腺”“葡萄状腺”等。腺体这种事物通常很难描摹,但作者形象的比喻,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各种腺体的形状特征,又说明了它们不同的功用,给人深刻的印象,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很有趣味。
中考示例2010年江苏省盐城中考说明文阅读《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中的考题:
画线句子“今天如果我们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那样令人绝望的未来,并非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任选一处加以分析。
答:采用了生动的语言来说明。如“气势汹汹”和“肆无忌惮”两个成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沙漠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土壤沙漠化的严重,警示人们保护环境。
其实,说明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其表达效果与其在记叙文中是差不多的,如比喻,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拟人,是使事物人格化;夸张、对比,是强调突出了……;排比,是增强语势,强化情感等,这些都是考生们在平时阅读中经常训练到的。所谓一通百通,这些答题的技巧用在说明文中也是同样适用的。
2.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语言生动诗意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同时可以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来介绍描画事物的特点,既生动形象,又可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蜘蛛》一文中: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恐怕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转回来,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地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看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有时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
本段生动的描写恰当地运用了“见”“赶”“绕”“转”“走”“转”“绕”“走开”“接连地绕”“跑开”“看到”“靠近”“细细捆绑”等一系列极其细腻的动作描写。这样写就不仅是在介绍蜘蛛的习性,更像是在刻画一个小小的生命。使枯燥的昆虫知识显得生动活泼,又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知,从而具体地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性。
中考示例2009年山东淄博中考说明文阅读《绚丽的蝴蝶》中有这么一段话:“拟态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方式,枯叶蝶是世界著名的拟态昆虫。它的前后翅合起来,极像阔叶树的枯叶,翅上的斑纹,更像一张枯叶上的主脉、支脉和真菌斑点,混杂在枯叶堆中,极难发现。”
这段话可以说是非常典型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原本读者对于什么叫“拟态昆虫”还是概念模糊的,聪明的作者没有在这里加入大量的术语解释和枯燥的说明,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描写的表达方式,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了枯叶蝶的形态。经过了作者的描述,读者头脑中的概念立刻清晰了起来。
3. 写作手法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充满美感
我们常见的写作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多感官结合、形色结合等,写作手法的灵活运用能使文章充满美感,引起读者的兴趣。如《苏州园林》中的选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这段话虚实结合,想象、烘托,让我们感受到了苏州园林设计精巧及美丽,似乎身临其境。
中考示例2008年湛江中考说明文阅读《美丽港城的标志性公园――渔港公园》中的片段: “海之恋”入口广场后面是题为“渔港船歌”的休闲景区,景区设计成一个半月形的小港湾,简直是一个天然的渔船文化实物展览馆。展品之丰富,设计之巧妙,令人称绝。景区里面停泊着从湛江各处渔港搜集来的各式各样的渔船,小的是仅能容两人的舢板,大的有几百吨的远洋拉网渔船。有的横在宽阔的草坪上,犹如在海中飘荡;有的依靠在观光码头,正归航休憩;有的搁散在沙滩中,似等待涨潮时再度起航……明月当空的夜晚游园,坐在船上,无论是小憩还是畅饮,都自然的会生发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赞叹。
此段运用了写实和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综合运用了排比、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使得说明对象形象鲜明,同时引发了读者的丰富想象,充满了诗情画意。
4. 句式变化的综合运用使语言多变灵动
句式的变化包括长句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等。如《生物入侵者》运用了大量的成语或四字句,准确而简明。如“安家落户”“在劫难逃”“束手无策”“物竞天择”“为所欲为”“无动于衷”等成语运用得恰到好处,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
中考示例2009湖北恩施中考说明文阅读《恩施民居――吊脚楼》中写道:吊脚楼具有悠久的历史。《旧唐书》载:“士气多瘴疬,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吊脚楼袭古“干栏”建筑遗风,多悬于高崖陡坎,或河岸溪谷之上。远远望去,更显险奇。平地吊脚楼则讲究花样精工,往往雕梁画栋,古色古香。故吊脚楼或精塑细刻,或走马转阁,或凌空飞架,或险挂峭壁,与秀丽山川相映成画,妙不可言。
关键词:博物馆牌示解说;规范表述;布局;文体;语言
中图分类号:H315.9
1.引言
本文将从牌示解说的布局格式、文体、语言使用特点等方面,以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旅游景点牌示解说的译文现状以及规范表述。
2. 博物馆牌示解说的规范表述
2.1制作布局格式
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现代化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达37万余件,被誉为“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主题为《陕西古代文明》的基本陈列馆集中展示了陕西古代文明孕育、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奉献。展览分三个展厅,采用年代分类的方式陈列。馆内中英文牌示解说系统主要包括景点全貌解说和具体实物解说。通过比对国际通用牌示解说惯例——景点全貌解说的牌示系统多包括标题、全景图和内容介绍;具体实物牌示解说系统多包括实物名称和与实物相关的内容介绍——发现该馆内
①全貌解说的牌示系统普遍缺失配备简短文字标注的全景图。冗长的文字介绍不能满足海内外游客清晰、直观获取有用信息的目的,从而,牌示解说的服务功能、使用功能被大大削弱。
②具体实物的牌示解说仅仅提供了出土文物的实物名称和年代。例如,一则先周时期出土文物的中英文牌示解说为:凤柱斝(jiǎ)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岐山县贺家村一号墓 Jia with Phoenix Pillar Late Shang Dynasty (13th -11th Century B.C.) Excavated from No. 1 tomb, Hejia village, Qishan County. 这里的牌示解说并没有把“斝”作为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的盛酒器或礼器的文化内涵解读出来,不能明示它在历史中的作用。缺少与实物相关内容介绍的牌示解说比比皆是。
2.2文体要求
在文体上,牌示解说应归类于说明文范畴。因此英文牌示解说的语言使用,也应符合英语说明文的要求。英语说明文在句法上,通常会“使用很多有be 作系动词的句子;会使用关系短语以及表示方位和方位移动的介词和副词词组;会经常使用there is/ there are 的句式,以及在描述形状、大小、颜色和数量时说明文里多运用形容词,” (2006,王,吕)等等。在涉及到制作步骤的说明文时,英语说明文还更多地使用被动语态和祈使句。
作为全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点,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内的英文牌示解说在文体使用上力求规范,意图实现牌示解说的教育功能:
例:原文/译文:金饼也称饼金。共219枚,每枚重227.6—254.4克。总重量54116.1克,是迄今汉代金饼出土数量最多的一次。绝大多数有戳记、戳印,部分兼有文字、符号等刻铭。非流通货币,主要用于赏赐和馈赠。Gold Discs are also called Cake-shaped Gold. Altogether 219 discs, each weighs 227.6-254.4g, were excavated from a hoard, their numbers are the biggest among the unearthed gold discs of Han dynasty. Most of them bear characters, marks, or stamps or impressions. They were not the circulating currency, and were mainly used as rewards and gifts.
在这则关于出土文物金饼的英文解说中,首先,被动语态大量在文中使用,如,…are also called…,…were excavated from…,…were mainly used as…。,其次,系动词be也被使用,如,…are the biggest…,…were not the circulating currency…。此外,简单句和并列句扩展了内容,容纳了更多的信息。
2.3语言特点
博物馆旅游景点牌示解说的汉英文本语言特点不尽相同。汉语表达的辞藻华丽和英语表达的直观简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由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决定的。因此,在旅游景点牌示解说词的构成方面,要充分考虑牌示解说的阅读对象,从而更好地选择恰当的词汇、句法和语体表现风格。试举例如下,并分析其语言特点。
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如下:
题型一: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题型二:辨析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或几个句子,要求辨别这些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运用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解题方法是:首先,理解并熟记举例子、列数字、做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做诠释等常见说明方法的定义,顺口溜为“打、下、列、举、分、摹、做、作、画、引”,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其次,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时一定要联系句子所在段落的内容进行分析,因为任何说明方法的运用都是为了说明某一内容服务的。模式为: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明确其作用)
题型三: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3)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第一种题型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这种题型的命题形式为:文中“……”这句话中“……”一词能否删去,请说明原因。而要求删去的词语多数是表示程度、数量范围或性质的词语,如“可能”、“一般”、“大约”等词。解答这种题型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回答“否”或“不能”;第二步,解释要删去的词语的意思;第三步,加上套话“如果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型四:分析说明文的句子作用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在文中抽出一个句子或一个文段,要求分析这个句子或文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种题型解法很简单:首先判断句子或文段是在文首、文中、还是文末;然后再按如下规律答题即可。一般情况下,句子或文段在文中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在文首,作用多是统领全文、总起全文或引出下文;在文中,作用多是承上启下;在文末,作用多是总结全文。
题型五:找出说明文所说明问题解决办法
这种题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强,要求针对文中所说明的某种现象或某个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或应对措施。命题的形式通常有:(1)应如何正确看待或防范“……”?请你略做分析。(2)从上文对“……”的说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3)针对文中所提到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合理的建议。
现代文阅读部分,新增了体验感悟,赏析品味的考查内容,也是对考生阅读能力考查标准的提升,这一部分应成为备考的应对重点。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考语文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明文阅读1、明确说明对象:辨析说明对象可以:
a.看文章题目;
b.根据说明语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
2、概括说明内容:事理说明文说明内容一般可概括为:本文主要说明(说明对象)的构造、形态、性质、特点、变化、成因、工作原理、功用等方面。
(视具体说明对象的哪些内容而定)
3、明确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见的有:
a.从概括到具体;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主要到次要;
d.从现象到本质;
e.从原因到结果;
f.从特点到用途。
事理说明文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的说明顺序。
4、明确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a.下定义(模式:什么是什么);b.举例子;c.作比较;d.列数字;e.打比方;f.分类别;g.列图表
(2)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a、先指明所用的说明方法;b、再联系说明内容分析该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哪方面的特征。
5、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答题规范:答:不能删去,“--”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过于绝对化)
6、明确说明文的结构(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常用的结构模式: 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二)议论文阅读1、找准论点:标题、开头、篇末、不明显需精练概括。
还可以通过分析论据来找论点。因为论据是证明论点的,分析论据,看它证明的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论点。或者分析题目,有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论证话题,作者对论题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
2、分析论据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考点:补充一个论据;(要紧扣论点,选取真实典型的事例)
3、明确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般指引用了名人名言做论据的。
比喻论证指论证的语句采用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对比论证一般须找出正反两方面的论述。考点:分析论证的作用:1.指明所用的论证方法;2.分析该论证方法证明了作者的哪个观点。(一般是本段的中心句(段首)或所采用论证方法的前一句)
4、论证结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引论--本沦--结论)。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性、概括性)
6、议论文一般开头由某件事、一则名言、寓言故事等生发议论。
所以它们的作用是:作为引子,引出论证的话题。
7、议论文常用设问句作过渡,反问句式以示强调。
(1)设问(手法)句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启发读者去思考,发人深思。
(2)反问(手法)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作者的观点,发人深思。
(三)记叙文阅读:1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倒叙作用:倒叙一般是为了突出中心、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使叙述有波澜、或为了造成结构悬念,引人入胜。
2、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某物、地点的转换、感情的变化、“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记叙的人称: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展开叙述)写法的作用: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使故事显得真实(作为故事的见证人)、自然、有亲切感。
(2)第三人称写法不受任何限制,写起来开阔充分。
(3)第二人称记叙,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4表达方式:记叙、抒情、描写、说明、议论
5描写方法:分两类: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肖像(外貌)、语言(对话)、动作(行动)、神态、心理、正面、侧面、细节。何为细节描写:对人物的肖像、动作、神态等的细微处的具体描写。
(2)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活动场所;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
(3)侧面描写:用他人的反应、与其他人物对比表现人物
6、以写景抒情为主的记叙文,要理清写景的顺序,找出观察点(定点观察或移步换景)。
(1)观察角度:平视(远视)、仰视、俯视。
(2)观察的手段: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
(3)感受的形式:形、色、声、香、味、光、感。
7、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一般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8、品味艺术特色:一般指品味文章(包括品位小说)的构思、布局、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
回答时看它的构思是否新颖巧妙;情节是否跌宕起伏;是否运用对比、讽刺、夸张、烘托、以小见大等表现手法;
9、散文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形指结构,神指中心意旨写作手段: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的象征手法。
10、当回答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有何作用时可从三个方面考虑,(1)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
(2)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
(3)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11、标点符号的作用:
引号:(1)表引用
(2)反语,表讽刺否定
(3)表强调
(4)特指
破折号:(1)表解释说明
(2)表意思的递进或转折
(3)表声音延长
(4)表插说或中断。
省略号:(1)表内容的省略
(2)表静默或思考
(3)表语言的中断
(4)表说话断断续续(5)表话未说完,语意未尽
12、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小说结构:开端、发展、、结局(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3常见写作方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小说)、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等。
1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作铺垫、过渡(承上启下)、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点题、总结全文。
1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形象)、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16语言特点评价用词:准确、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富有感染力等。
结合近几年中考试题的走向,现以《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片段为例,试从命题形式、答题思路、应对技巧三方面谈一谈有关事理说明文语言类试题的解答。
《大自然的语言》课文片段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一、命题形式
上面这段话,如果从命题形式来看,可以作如下方面命题:
1.某个词语能否删去或调换,或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或生动性特点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一句中的“次第”能否删去,为什么?
2.找出一个含修辞手法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本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答题思路
1.根据句意仔细揣摩。例如上面提到的第一个例子,“各种花次第开放”是说春天来了,各种花会根据不同的温度等条件先后开放,而不是同时开放,所以只有用表示先后顺序的“次递”才能更准确。
2.根据语境仔细比较辨析。例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段话是说自然界的物候与农事的关系,三句话中的“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语本来是写人的,而在本句中作者用这三个词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活了,他们似乎都有了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唯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拟人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答题格式
1.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方面。
这个方面的试题可按如下格式作答:先判断“能”或“不能”+词语的语境义(表估计、推测、范围、程度等)+词语去掉后的后果(删掉后不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或这与客观事实不符等)+总评(如“这充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等语言)。
2.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方面。
这个方面的试题一般按如下格式答题:
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先准确点明文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自身作用或具体形象(解释这种修辞手法或表达方式的具体修辞作用或表达方式所勾勒的具体形象)+文章内容(再结合课文把修辞效果或形象意义阐释清楚)。(两题的答案可参考答题思路部分的相关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