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小学学科德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学学科德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小学学科德育

第1篇

2013年10月我校成立了《对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的研究》的课题组,为深入了解全校小学德育工作基本情况,进一步明确德育教研工作方向,增强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提高全校德育工作水平,我们进行了调研掌握,结合日常工作中的观察、了解和思考,形成了该报告。

这次调研活动由课题组长张红带队,课题组八个教师(班主任)参与了调研。调研共涉及9个班级。调研主要采取听课、观摩主题教育活动、观察师生精神风貌和卫生状况等形式,调研过程中组织了班主任为主的座谈会,收集到大量、具体的一线德育信息。

一、主要成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德育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1、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灵魂,适当的德育目标设置是取得德育实效的最基本保证。调研中,我们欣慰地看到了一些班级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他们把德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梯次,把爱国、爱党、爱人民、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13个一级德育目标,按低、中、高三个阶段分别设置了具体目标,为全校教师开展各项德育活动明确了方向,得出了“爱国先爱家,爱家爱父母;爱国先爱校,爱校爱集体;爱国先爱人,爱人爱自己”的结论,在德育目标设置上做到了化远为近、化大为小,提高了德育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主题教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目前,主题教育活动仍然是小学德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较为注重通过小学生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和交流,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任务以外,较为普遍地组织开展了“孝道教育”、“感恩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了成效显著的系列活动,不仅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深厚的底蕴,同时为形成育德育工作特色奠定了基础。

3、注重利用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德育途径得到不断拓展疏通。通过多学科教师共同的精心教育,学生得到来自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德育元素的点位刺激,使学生容易形成稳固的品德心理特征。小学的活动课德育目标更为清晰,紧紧围绕奠定良好品德基础为核心进行德育渗透;综合实践活动立足学科特点,常常贴近重要德育内容确立主题,引导和帮助学生、特别是单无亲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为中小学德育最有利的途径之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研究与思考:

1、德育目标体系研究有待于更多的更高程度的重视。大部分班级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即便是在这方面有较高程度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的班级,德育目标体系研究工作仍然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2、学科德育渗透缺少统筹,难以形成最佳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学科之间各自为战、互不通气,在德育目标、德育任务完成方面缺少统筹,无法形成合力,不能给学生统一的、力度足够的刺激,学生们有得于心的情形很难出现。

3、班主任工作缺少有效指导,培训实效有待提高,学校内部对于班主任的业务指导,也多限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班主任主要依靠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水平,增强处理学生品德成长过程中遇到问题的能力。由于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实效性较强的培训,许多班主任在应对单亲学生教育、问题学生转化等问题的方法不多,思考不足、能力不足。

三、对今后学校班级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要把研究制订科学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作为提高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突破口,列入小学德育工作重要日程。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订出层次清晰、内容详细、具有极强操作性的养成教育目标体系。通过长期持续的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实现优良品德形成、巩固、发展。要对小学生的评价制度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德育工作的评价改革,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水平。

2、重点研究小学阶段德育内容和主线,动员和引导教师把“孝德”教育作为德育奠基内容和主线进行研究。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为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打好基础;通过班级的交流与学习,汲取先进的经验、学习科学的方法,引导小学生进行道德行为训练,有效落实养成教育目标体系。

3、学校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出发,明确提出学科教师的德育工作任务。一是要求学科任课教师都承担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任务。二是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统摄各学科的德育渗透工作,通过各学科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系统的德育渗透,统一各学科德育渗透指向,形成合力,使学生尽快形成稳固的良好行为习惯,为优良品德生成奠定基础;三是把部分学科作为德育渗透重点学科,强化研究实施工作。语文、美术、音乐、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及其资源应当是极富德育价值,又易为儿童、少年所喜闻乐见的德育资源,在学科德育渗透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学科德育渗透体系中应当承担更多、更为重要的工作任务。

4、以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建设为方向,通过分步骤、有计划地组织相关培训,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有效解决目前面对的重难点问题。我们建议由本校的班主任承担主讲任务,提高班主任队伍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畅通家校沟通渠道。今后,要恢复德育(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工作,为班主任在上述问题进行的研究搭建交流平台。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事关广大少年学生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我们要以十精神为指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切实肩负起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历史使命,面向新世纪的德育创新,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树立以发展为本的观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拓宽德育的渠道,形成德育的新格局,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第2篇

一、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要遵循科学教学的基本规律,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和素质培养,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思想观、道德观以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将教材内容与思品教育相结合。在小学教育中,每一门学科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找到这种联系点,并有针对性放大,特别是对于科学这一门人文学科而言,带有明显的德育内容和德育意识,要求教师将二者进行融合教育时善于划分重点,突出主题,挖掘其深刻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关注点和注意力。(2)结合不同的教法进行思品教育。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其行为和道德水平都是不同的,但总体而言,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有共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发展的共性,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更好地学习。(3)在偶发事件处理上进行思品教育。教学过程中难免发生一些偶发事件,通过这些事件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行为,它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对于教师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改善都起到重要的作用。适当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同时针对学生中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也要给予纠正和批评,既考虑学生的心理、情绪,也要实质性帮助学生有所进步和提高。以此作为衡量学生行为是否准确的一个标杆,更容易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以达到教育的目的。(4)教师要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思想处于一个活跃时期,情绪化严重,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思想具有不确定性,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特别是对于教师而言,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行为、思想都起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用词,注重自身言行举止,给学生做好榜样。

二、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第3篇

一、课前准备:充分备好德育内容

从课程分类来看,毕竟小学科学与德育分属于两门不同的学科,再加上许多小学科学教师本身就不是德育教师,因此,要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应当要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性工作。一方面,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刻剖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目标,仔细斟酌课程资源结构,并从中提炼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应当做充分预设的工作,即思考如何将科学知识或技能与德育观念和内容进行良好地整合,以促进双方的共赢发展,才不会导致两种教学目标分道扬镳,让学生不知所措。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照相机和眼睛”时,为了在本课渗透一定的德育内容,教师应当充分挖掘“照相机”与“眼睛”背后的工作原理,并从这些原理和配置中总结出德育内容。一要正确地使用照相机,如电池的使用、按键的使用以及相机的保养等;二要学会健康用眼,在引导学生通过认识近视等眼病后,引导学生适度用眼、注意休息和营养以及经常做眼保健操等。这样一来,教师心中明晰,既明白本课应当进行哪些德育渗透,又明白本课应当在哪里进行重点性的德育教育,做到胸有成竹。

二、课中渗透:无形传输德育知识

教学阶段是一堂课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着学生对既定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渗透德育内容,关键是要做好实际教学的组织安排工作,不能一味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科学技能和科学原理,而只留一小部分来单独进行德育教育;也不能为了渗透德育,干脆将小学科学课变成了一堂死气沉沉的训导课。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科学知识的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线索,而将德育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成分,恰到好处地结合相关科学知识进行无形中的传输。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骨骼、肌肉的保健”时,由于本课所要传输的德育知识非常多,教师应当正确处理好科学教学与德育渗透的关系,首先,教师可以用《健康歌》作为课堂的导入,并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其次,感知骨骼与肌肉对人体的重要性,为学习后续的保健做奠基。再次,教师通过组织学生现场讨论和交流“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后,引导学生综合概括出:适当的体育运用能够起到保健作用,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认知营养的保健作用。

三、课后强化:注重巩固德育观念

第4篇

一 掌握科学课“开”和“放”的尺度

新课改为了适应时展,培养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求知心和探知欲,设立了科学课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科学课和其他科目不同,科学课重视的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科学课中所领悟到的并不仅仅是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而且是树立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探究态度,这就要求科学课授课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课堂氛围的“开放”程度进行把控。

在科学课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两种状况:第一种是学生在课堂上极度兴奋,课程前半段学生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模型进行实验活动,但随着实验的成功以及学生在实验中寻找到趣味性,教师开始难以把控学生的活动。学生开始将科学课变成室内活动课,课堂秩序开始混乱,教师无法进行科学课教学活动,学生没有领悟科学探究态度、开拓思维方式,而是胡闹一气,结果一堂有价值的科学课就在学生无序的嬉笑打闹中度过。第二种情况是教师在课堂上拿着书本对学生解释书中的科学实验是如何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有什么用,这种教学模式就是在向学生生硬灌输科学实验和科学知识,学生除了学到理论知识外,毫无收获,背离了科学课设立的目标和初衷。

出现这两种不良教学情况的原因都是教师在“开”和“放”的掌握上没有做到适度。科学课是一个平台,学生在课上可以尽情地对实验对象提出自己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这个平台上最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打开眼界。而教师则是平台的指挥者,教师制定教学主题,并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极其重要。如果教师不能“放开”学生,学生就难以在活动中独立发现问题,无法着手探究,只能按照老师要求完成课题任务。教师“放开”过度,缺少有效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就开始信马由缰,远离教师的思路。

二 建立“开”“放”适度的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科学课需要的是学生不断探究和提问,因此小学科学课的课堂要建立与其他学科不一样的教学氛围,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第5篇

一、微课的特征

微课也被称作微型课堂,其支撑是计算机技术,通过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详细讲解某一个重难点内容,其时间一般在10到15分钟之间[1]。一般情况下,微课的授课内容都是完整和短小,能对教学中的一些内容进行清晰解答。微课核心是教学视频,也包括和教学主题有关的素材、教学反思、课堂练习、学生反馈和教学点评等教学资源,构成了有固定主题的半结构化资源单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的一些不足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应用微课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尽管微课的教学内容短小,并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丰富的形式,但对老师来说,合适微课的选择和运用,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微课无法和课堂教学融合,可能会对教学效果造成影响,导致课堂教学有断层现象出现。(2)老师没有充分而全面地认识微课,其表现主要是:①不少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习惯,不愿改变;②如今的微课体系大部分是教师为了某节课专门录制的视频,而不少老师都是直接使用网上的微课,虽然很精彩但可能不适合学生,一些老师没有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作微课。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微课的有效应用

(一)在预习中有效应用微课

兴趣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个主要动力,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课堂上,语文老师可以运用微课开展预习,在课堂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微课的时间一般比较短,语文老师利用上课后的几分钟时间播放有关课程内容的微课视频,之后布置问题,让学生在预习后作答。相比单纯阅读预习,生动形象的微课视频更能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积极预习。同时,微课能够用直观形式对课文中无法详说的内容进行展现。

比如在学习曹操的《观沧海》时,老师可以在课堂播放一段有关曹操事迹的视频,描述曹操站在沧海边的情形,让学生从视频中感受曹操在登山望海时表现出的豪迈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之后让学生自己预习这首诗,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让一两个学生描绘读诗或看视频时想象的情境,并谈一谈自己对这个诗中所表达情感的理解。学生的描述和理解可能会有所偏差,也能够将学生充分吸引到《观沧海》这首诗中,并深切感受曹操当时的心境,其达到的效果要远远好于单纯的读诗。借助微课开展预习,能将诗中蕴含的情感以感性、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

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应用微课,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借助微课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2)借助微课讲解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用更加生动的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微课创建情境,其实就是通过微课视频再现场景。比如在学习《黄河颂》时,不少学生都没有实际看到过黄河,体验不到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通过播放有关黄河的微课视频以及描述黄河的音频,学生能直观感受到黄河如千军万马一般奔腾的场景,在清晰认知到黄河的情况,也更能感受作者歌颂黄河的情怀。

再比如在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可以播放漫天飘雪的场景和满树梨花,让学生充分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名句的美妙之处。另外,老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观看飘雪的同时,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比喻雪的名句,或自己想到的比喻,比如有学生提到一个名句是将飘雪比喻为柳絮随风起,也有同学想到蒲公英、纸片、羽毛等等比喻,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

(三)在作文教学中应用微课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作文是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不少学生的难题[2]。借助微课,一方面能将作文要求以丰富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感受从而更加顺利地写作;另一方面也能提供丰富素材,有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传统的作文教学,一般都是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仅仅给出一个题目或一段材料,让学生从单纯的文字中揣摩作文主题,之后通过想象写作文。但是不少学生都存在没有写作灵感,写出的作文言之无物,没有真情实感等问题,作文丧失了色彩和生命。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和生活相脱离,单凭空想来写作文。通过应用微课,学生能有对社会生活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和更强的真实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内心感受。

比如在主题为“父爱”的作文时,在开始写作之前播放一个有关父爱的视频。有一个感动不少人的视频《爸爸撒谎了》,是从女儿的视角讲自己看到的爸爸,爸爸很帅,爸爸很睿智,爸爸每天看着都很快乐。但是女儿渐渐发现爸爸撒谎了,爸爸说自己很快乐,不辛苦,很有钱。但是女儿看到了爸爸的辛苦,爸爸的疲惫,这些都是想要为女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视频的最后出来一句话“为了孩子的未来,所有的牺牲都是值得的”。通过播放这个视频,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爸爸为自己所做的一些小事,让学生明白“父爱”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而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中体现出来。学生在视频的引导下,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感动,用真情实感写好“父爱”这篇作文,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感恩父母的感受。

另外,微课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写作素材,社会新闻、感人或有趣的漫画等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比如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地震救援时人们的互帮互助。运动员的采访等等,都可以作为写作素材。通过各种微课的播放,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的同时,有充足的写作资源,从而能够写好各种主题的作文。

(四)在复习中应用微课

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而有所遗忘,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复习也是一个重要阶段[3]。在复习巩固阶段,老师可以将一些重难点知识、学生容易遗忘的知识等录制成微课,学生可以观看微课开展自主复习,在加深对重要知识记忆的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新课改规定课堂学习主体是学生,所以复习巩固阶段通过微课一方面能巩固学生所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有效复习;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复习的好习惯,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新时期,信息技术得到发展并在教育领域中发展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不但是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技能,也是学生终身学习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责任,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组学习

一、强弱结合,划分小组

在分小组讨论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图省事,懒得安排,总是随口一句“同桌两两进行讨论”“前后桌分组讨论”,就把小组划分完毕。这样的划分方式,笔者认为存在不少的弊端。一般在安排座次的时候,教师总是把成绩优秀的学生安排在前排,把成绩较差的学生放在后排,呈现好学生扎堆、学困生聚群的情况。如果按照教师同桌、前后桌的方式进行分组,好学生永远和好学生一组,那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无法从讨论中学到知识。

笔者在划分小组时,总是提前划分好,把全班学生按一组、二组、三组的顺序标注好,每个小组既有成绩好的学生,也有成绩较差的学生,这样就能实现“帮带”效果,让所有学生共同进步。

二、把握学生的讨论内容

在分小组讨论中,有些教师分配好讨论任务后,就坐在讲台上干自己的事情,五分钟或十分钟后,再结束讨论开始讲课。然而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有没有真正进行讨论?究竟讨论了些什么?讨论有没有效果?这些都无从得知。甚至有些学生在讨论中开始聊天,浪费课堂时间。

因此,笔者认为在分小组讨论中,教师应该走下讲台,在各个小组中转转,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发现讨论中遇到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讲课过程中实际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把知识弄明白。

三、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课堂教学中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虽然说要以学生为主,突出学生的关键性地位,但教师也不能完全“退居二线”。教师要在学生分组讨论学习中起到辅助作用,引导讨论的形式和内容,把握讨论的方向,确保学生的小组讨论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笔者经常走到小组中间,倾听学生讨论,时不时地插上两句进行提点,有时还会融入学生,和他们一起讨论。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为学生设置更加切合实际、更加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并在这种不断更新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知识。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 精心备课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作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我们必须深入备课,认真钻研和阅读教材、教师用书,对所教授内容的三维目标、教材编写特点等要了然于胸,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还应该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适时调整优化教学目标。其次是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些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些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最后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有效性的课堂教学。

二、创设教学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有意识的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以便激发起学生的思维。

1、抓好引入,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中一般通过联系生活,展示情境;设计悬念,创设情境;编制故事,触感等方式。在讲授“比较分数大小”这堂课时,利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西游记》的故事教学,上课开始,教师打开屏幕出现唐僧师徒四人走在炎炎烈日下,被晒得口干舌燥,悟空对师父说:“师父,等俺去给你找点解渴的东西来。”过了一会儿,悟空抱个西瓜回来了。悟空说:“师父和沙僧各吃西瓜的l/4,八戒吃1/3,我吃l/6。”八戒一听便很不高兴嚷了起来:“猴哥,你明明知道我老猪的肚子大,吃的多,你却给我的最少,自己留的最多,比师父的还多,我要你的那份。”刚说完,悟空就哈哈大笔起来:“真是个呆子!”这时老师适时提出问题:“悟空为什么叫八戒呆子?”短小的故事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抓住生成,让教学异彩纷呈。

高效的数学课堂不但要进行精心的课堂预设,更要非常注重教学过程中的生成。因此说教师的课堂预设必须以我们的数学课程标准为根本依据,进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的合理选择和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这样就会使数学课堂教学组织有序高效的进行下去。而生成则会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顺理成章的出现,这些都是与教师的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密不可分的。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没有充分的预设不会有也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它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拓展,两者在教学过程中相辅相成,同样重要。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就首先要有生成意识,宽容的接纳来自学生的生成,善于抓住和筛选有效的生成资源。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测教学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同样,没有了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三、合作探究是有效课堂的重点。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心灵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因此,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是新课程中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贵有疑。在知识的疑点处展开讨论,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经过学生激烈的思想斗争,思维碰撞,疑点逐步打开,学生的智慧得到发展。如:在教学“除法的竖式” 时,提出关键问题:①商4应该对齐被除数的个位6,还是对齐十位1,或者是对齐个位和十位的中间?为什么?②竖式中有两个16各表示什么意思,减出来的0又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了解算理,掌握方法。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较为广泛应用的学习方式,当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有些学生出现不善于合作的状况,教师必须善于处理这些状况,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从而实现小组学习的真正目的。一次,我请学生小组合作时观察到以下现象:有的学生托着下巴冷眼旁观,有的学生溜到别的小组,有的东张西望。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必须采用恰当的策略予以应对,从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我的做法是采用一下二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第一种方法就是鼓励学生,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都能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进行有效的沟通,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清楚的理解对方的想法与观点,积极承担自己扮演的角色。对那些内向的、怕羞、不敢说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和点拨。第二种方法是教会学生区倾听和感悟。倾听,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有困难了。首先,要学生树立倾听的意识。教师应该告诉孩子们:“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你自己就要先尊重别人,而倾听是你尊重他人的一种方式”。其次,当众口头称赞那些愿意认真倾听他人的学生,建立起榜样。最后,评一评哪些学生学会了倾听。其三,达成共识。让学生对组内的认知冲突进行有效解决,从而解决问题,理解知识,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我们作为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做到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进取,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我们要勇于实践,敢于和善于创新,让学生真正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参考文献:

[1]赖得胜.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顾汝佐.谈小学数学推进素质教育.

[3]潘小明.“主动参与和谐发展”的数学探索.上海教育.

第8篇

某种程度上讲,科学知识的学习就是一个科学知识不断衍生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在小学科学学习中又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联系起来,而科学概念的建立与发展对于小学科学学习而言又是一个体现科学逻辑性的重要命题,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一、注重生活联系,奠定概念建立与发展的基础

科学概念的建立与发展必须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小学科学教学实际。只有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概念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否则科学概念的建立就必然是一个空中楼阁;二是科学理解。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学是一个神秘且严谨的学科,这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决不意味着科学是与生活绝缘的,就算是今天最尖端的科学成果,也有其生活来源以及生活应用。著名科学家费曼曾经说,他在理解科学知识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生活想象的方式去理解科学。

二、注重知识联系,完成概念建立与发展的框架

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帮学生建立基本的科学认识,这导致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往往对概念的严谨性与联系性重视不够。小学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常常会因为某个概念的不明确而影响了之后的一些知识的学习,这说明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逻辑思维的萌芽,此时如果在科学教学中凸显知识间的联系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概念之间的关系,那对将来的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十分有好处的。

以“热”的教学为例,其中第六节的内容是“热是怎样传递的”。显然,这一知识是建立在前面固体、液体、气体热胀冷缩的基础之上的,即虽然说热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但因为热胀冷缩知识的学习,热已经具有了一种物质性,学生此时关于热胀冷缩的科学图景往往就是固体(或液体、气体)吸收了一种叫热的东西以后,自身的体积发生了膨胀的变化。应该注意到,学生建立的这种认识其实是基于人的一种认知本能,历史上“热质说”也正是这一思维的产物,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物质认识的产物。而这也正是科学知识与人类原始认识的一种联系,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种联系,以促进学生的科学学习。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教学中,教材是通过三个例子来完成知识的教学的,第一个例子“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是利用了学生的直接经验;而第二个例子“铁丝上用蜡粘火柴”的例子则运用了科学探究中常用的科学转换思想的知识;第三个例子“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则与原来科学学习中的实验、观察、比较等知识联系,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金属传热各向同性的特点。

通过这种知识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学生所建立起来的关于热的传递的知识就比较完整了,而这也为下面传热比赛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注重概念应用,促进概念建立与发展的理解

概念应用是概念建立与发展后的巩固性工作,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应用不完全是回答科学教学中的问题,更包括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与学习中对概念的应用。

在“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教学中,物质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都是一些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可以从定义上去理解,即产生新物质与否。其实质更在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实际教学中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形:有学生将雪碧饮料倒入杯中后发现杯壁上出现了许多气泡,于是问老师为什么汽水一倒入杯中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还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胶水使用的时候是液体,干了之后就变成了固态的,这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事实上,这些问题的回答都不能简单地用“是否生成新物质”来判断,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学生认识到杯上出现气泡是汽水中含有的二氧化碳气体析出,而胶水的固化其实是因为胶水中的水分蒸发之后发生的聚合反应之后,才会懂得什么叫物理变化,什么叫化学变化。

第9篇

【关键词】课堂小结;课堂作业;小学数学教学;作用

一、课堂小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过程性小结

所谓的过程性小结指的就是教师在某一知识教学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小结。鉴于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系统连贯性,受制于教学时间教师通常情况下只能着重讲解当堂课需讲内容,对其他与本堂课所讲内容有相关联系的知识则很少涉及,因此导致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方面存在断层,特别是公式、定理等内容只能依靠死记硬背。而过程性小结中,教师可以将前后教学知识进行有机联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地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在为讲解新课预热的同时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以往知识。

2.激励性小结

激励性小结指的就是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语言鼓励,使得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学习当中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及成就感,以便能够用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3.终结性小结

终结性小结一般是在课堂教学全部结束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表现等进行全面评价。此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理清学习思路,整理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对数学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进行有效总结,帮助其在巩固旧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新知识,进而深化数学学习。在终结性小结当中主要有趣味性小结、互动性小结等多种形式。以趣味性小结为例,教师在进行课堂小结时可以将教学重点内容编排成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教师可以将乘法口诀编排成“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四只青蛙四张嘴,扑通扑通跳下水”的儿歌,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方便其加深理解与记忆。

4.趣味性小结

趣味性小结,是将所学的重点内容整理成具有韵律的词语和断句,使得学生既能够感到富有情趣,还能够轻松记住教学的重点,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如在“直角三角形”,在问题解决中,如何选择恰当的关系式,使W生感到无从下手。但如果将选择关系概括为六个短句,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即“有斜用弦、无斜用切、求对用正……”,同时,教师要对短句进行说明,如其中的“斜”代表的是之间三角形的斜边等,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每句话代表的含义是什么,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更多支持。课堂小结类型较多,上述几种较为常用,教师不要拘泥于某种形式当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兴趣点,合理确定小结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也是一种享受。

二、课堂作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1.巩固教学知识

课堂作业是当堂完成的作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当堂课所学数学知识,因此作业内容往往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与指向性,更加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完成复习,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完成课堂作业的情况也能够有效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便及时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案进行调整。另外,课堂作业作为一项群体性活动,教师需要对完成时间进行限制,而有限的时间内学生需要通过自主思考、相互讨论交流等完成作业,并接受教师的检查与指导,因此课堂作业具有高效性的显著特征,能够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及时巩固形成的新认知。

2.提升学习效率

事实证明,传统的“题海战术”不仅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方面收效甚微,同时也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不符合当前提出对小学生进行“减负”的要求。而课堂作业不仅作业量适当,同时能够充分反映出当堂课的知识内容,在充分给予学生思考时间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完成对知识的回顾与复习,通过自主思考从而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学生在完成课堂作业的过程当中将不断挑战自我并形成一种成功感,使其更加愿意学习数学,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均不相同,而布置大量的课后作业无异于增加占用学生大部分的课余时间,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反感情绪,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时间,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堂小结和课堂作业构成了完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其中课堂小结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及时全面深入地掌握教学知识;而通过课堂作业则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将所学数学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有效提升学习效率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因此未来广大教师还需要多多探索课堂小结余课堂作业的形式与内容,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推动数学教学事业的长效进步。

参考文献:

[1]赵佳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小结技巧[J].中国民族教育,2013,11:43-44.

[2]杨晓荣.小学数学课堂小结教学研究[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Z2:14-17.

[3]赵振礼.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归纳小结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2014,49:7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