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经济技能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经济技能培训

第1篇

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以及高端人才短缺等挑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与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全面振兴,以旨更加有效地为各个领域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装备及其服务的保障。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指生产制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工业设施设备的行业。高端装备主要包括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装备。高端装备制造业是以高新技术为引领,处于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核心环节,决定着整个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抢占未来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正是有基于此,各地都把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强省兴市”,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目标诉求。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要包括“航空产业、卫星及应用产业、轨道交通装备业、海洋工程装备,以及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五个细分领域。未来十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将迎来黄金增长期,将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超过6万亿元,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达到15%;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在装备制造业中的占比提高到25%,高端装备制造业将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近年来,在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带动下,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总体保持快速增长,发展动力十足,成为装备制造业的新增长点,但核心竞争力亟待加快增强,特别是在整个高端装备制造业的运行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现实问题,主要包括(1)部分装备行业核心技术过于依赖国外;(2)基础技术、基础机械和基础元器件发展滞后;(3)有些装备市场仍以外资企业为主导;(4)部分行业在软硬件方面与发达国家“落差”较大;(5)装备制造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与先进国家业界相比“差距”甚大等。

纵观上述问题,其中多数是客观存在的,且予以突破与改变,是需要综合实力作依托与支撑,并需要时日的;然而,装备制造加工的质量水平、技术水准、劳动生产率,以及作业技能的“差距”,是可以且完全可以通过人为的努力予以缩短的,综观今日中外装备制造的整个要素环境与过程,“硬件”、“硬实力”,已经相差无几,主要是“软件”、“软实力”,关键是掌握与操作装备制造人的综合因素及其技能,此间的“反差”,还十分明显,例如:在高端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方面,美国大约是中国的3.7倍;又如:在发达国家,一个工人可以凭借机器人或者自动生产线,看护数十台机床,而在中国则是数个工人围着一台普通的机床“团团转”等等,这其中的效率差距不言而喻。因此,加快提高装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加大在线工人的职业与岗位培训,增强劳动力素质与作业技能水平,对正在全面推进的中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来说,可谓:迫在眉睫。

正是有基于上述,专致于产业经济领域岗位与职业智能化、数字化情景模拟高端培训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动作为,积极聚焦国家及各地倾力发展的高端装备制造业,集聚一流专家,集成优势资源,率先研发且创新构建国内首个以定向定标培训高端装备制造业在线、在岗员工为主体目标诉求的,具有指标示范意义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旨全力打造“中国版”装备制造智能化培训港。

以“景业崇德、格物致知”,为企业机构发展理念的上海景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注职业教育、引领专业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师资培训服务15年,是国内专业从事教育技术、教学方法、虚拟仿真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的“创新型+专业型”培训机构,是国家“双软”认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已于2014年2月成功挂牌上市;上海景格凭借其优势资源与核心竞争力,为国内外职业教育机构(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师资培训、专业课件合作开发等方面的服务,为职业院校提供专业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的产品包括:仿真教学软件、虚拟实训软件、专业教学资源库、教学管理平台、考试系统软件、实验实训设备等;多年来,上海景格相继为汽车制造、工程机械、数控机床、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提供先进的智能化、数字化培训资源建设、培训课程开发和校企合作咨询管理服务。上海景格的合作伙伴遍布中国、香港、台湾、德国、韩国、澳大利亚、安哥拉等12个国家和地区,客户数量逾3000多家。以下是上海景格构建与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中心”(以下简称“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整体构架。

一、“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的中英文标准冠名

1.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港”;

2.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培训营;

3. “国家装备制造业(上海景格)智能化研修中心”。

二、“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聚焦的主要产业领域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开设的高端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国家与各地急需的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

三、“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主要服务功能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的服务功能:一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中的各道重点工序与各个关键岗位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作业技能培训;二是为“中心”重点聚焦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门类所制造装备的使用企业及其员工,提供智能化与数字化的在线在岗操作技能培训。

四、“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开发的主要培训产品

“景格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为“汽车制造业、工程机械制造业、数控机床制造业、智能化农业装备、机器人制造业,以及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领域,提供的主要系列培训产品与解决方案服务,其中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汽车制造业/方面

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整形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汽车营销、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等;

2. 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新能源汽车维修等。

(二)机械加工制造业/方面

1. 数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模具设计与制造等;

2. 数控技术应用、数控机床装配与维修、机械加工技术机械制造技术、模具制造技术等。

(三)工程机械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2.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四)轨道交通制造产业/方面

1.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

2. 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维护专业等;

3.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等。

(五)现代农业机械装备产业/方面

1. 通用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

2. 智能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

五、“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提供的智能化培训模式

为了满足且确保“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首轮聚焦的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需要的目标诉求,“中心”正在邀盟业内外专家,加紧分门别类地设计开发智能化培训模式,现将“中心”已经成功开发,且已在“汽车制造”与“工程机械制造”两个产业领域在线实施运营的智能化培训模式,简介如下:

(一)汽车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网络培训课程定制开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愈发成熟,国内外的整车企业对网络培训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愈发地提高网络培训课程存在着覆盖面广、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场地及培训师资不足的问题等优势,“景格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凭借自身的技术实力,已经帮助BMW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开发了众多的技术及非技术类WBT课程。

2. 整车虚拟实训系统开发 整车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利用对整车的真实三维建模,采集车辆真实数据,建立起虚拟的实训环境,能够帮助整车企业解决员工的初级技能培训,提高企业内部培训体系的培训效率。景格从2008年至今,已经陆续帮助长安铃木、上汽集团等国内外整车企业建立起整车虚拟实训系统,提升了企业的培训效率,节省了企业的人力成本。

3. 生产线工艺流程培训 通过视频、三维、FLASH等表现手法,让企业生产线一线蓝领员工在实际上工位之前,预先了解到企业内部每一个工位的操作内容、技能要求、劳保知识等一些有用的技术知识,帮助企业缩短员工岗前培训时间,节省了新员工从进入企业到实际产生生产价值的过程,变相地为企业节省了成本。

(二)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模式

1.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采用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人性化的视觉设计和交互体验,基于科学的教学培训设计理念,为全国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开发工程机械维修技术、工程机械售后服务 、工程机械制造生产线的培训课程(WBT)、虚拟仿真培训系统等数字化培训资源。其优越性不仅仅表现在节省资源、节省资金、节省场地、节省能源等方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发挥着实物培训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如危险性实验实训、小概率事件的发生、破坏性过程、微观过程观察等。

2. 工程机械数字化培训资源开发 针对职业能力培训特点的数字化网络培训及学习平台,在完善培训的功能外,更增加了交流、协作、评价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强大的易用性和丰富的功能模块,使讲师可以有效地创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线制作网络课程、管理课程、创建和布置作业、在线考试和加强协作学习。使学员可以轻松学习、快乐交流、热情参与,帮助企业实现网络培训的实时控管和提升,更富乐趣、更有效果,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3. 工程机械模拟器开发 景格以高度仿真形式实现培训内容硬件装置与软件系统的交互操控。通过结合三维虚拟场景,运用真实的操控装置实现实验实训项目在模拟工作环境内的实时仿真操作,有效弥补了真机训练时间不足、场地受限的缺陷。让学员在安全、环保、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机械操作的技能技巧,为快速熟练学到真机实机操作技能奠定了基础,有效的提高了学习效率。

六、“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智能化培训的主要平台

作为综合性与系统集成型的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培训中心,“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以下六个“智能化培训平台”(或“功能载体”)构成:

(一) 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国家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制定请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支持与产业导向政策,因此,作为“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来说,首先应该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政策信息服务平台”,其对内对外的双向功能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对内/第一时间汇集与掌握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导向政策(或“法规”),有利于“装备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在设计开发培训课程与服务项目时“接天线、取名分、占先机”;对外/在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与使用高端装备企业,提供“智能化技能培训”服务的同时,还能为相关企业提供“产业政策咨询服务、产业导向服务,以及企业发展与国家产业政策对接的综合解决方案服务”等增值服务,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系统集成港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将由若干个“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组成,以旨打造成一个具有指标意义的智能化培训系统集成港,其中包括:“汽车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轨道交通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功能模块”、“工程机械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农业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培训功能模块”,以及“机械加工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模块”等,每一个“培训模块”,都配置本“培训模块”周边系列培训服务配套系统,以形成一个个独立运作的技能培训综合解决方案服务载体。

(三)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趋进步与前沿技术的不断导入,高端装备及其制造技术也将不断优化与升级,与此同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制造技术水平与技能培训水准,也将推陈出新,不断进步。因此,应用网络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设置,在“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建立“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信息情报支持中心”,是必要的且是必须的。因为,通过“信息情报支持中心”,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与掌握,以致导入与引进国内外最新、最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信息、方式,致使“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实施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解决方案,始终与国内外前沿、一流的“装备制造技能培训”水平保持同步。

(四)“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

加强业界教研交流,是提高教学水准与质量的主要途径,“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技能培训”亦然。“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国内外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教研交流中心,其主要功能有二:一是,通过与国内外同行业界的教研培训互动交流,取长补短,集成优势,充实与完善技能培训内容、调整与改进技能培训方式、优化与提升技能培训质量;二是,通过“教研交流中心”的平台,为国内的同行业界,特别是为中西部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相关的“装备制造业技能”培训机构;同时,为这些地区的“培训机构”培训“培训管理与实操人才”。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除了担负“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人才”正常教学培训任务之外,还积极作为,主动承担“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的推荐与交流工作,“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旨在建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平台,其主要功能,包括:(1)对优秀的技能培训人才进行表彰,并向技能培训人才的输出企业进行通报;(2)设立“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奖励基金”,对在“技能培训”中,有创新实践,特别是有独到创见的技能人才,除了及时总结他们的作业操作法,还视创新创见的等级,给予不同的奖励;(3)建立“装备制造业优秀技能人才信息库”,对有意邀盟与受聘的企业, 以及技能人才,提供交流服务的机会与咨询服务的平台。

(六)高端装备制造业职业技能鉴定咨询和考核服务平台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格装备制造智能化技能培训中心”,作为上海乃至国内装备制造业界的首创之举,上海景格完全可以通过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国家先进与高端装备制造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及考核主管部门的权威认可与授权,以获得为国内参加不同级别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的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人员),提供“报名、培训、考核,以及发证”等“一条龙”服务的名分与资质。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专项的服务内容包括:汽车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数控机床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工程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与操作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港口机械制造与作业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模具加工情景模拟/技能培训及考核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功能模块,包括:国家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网络学习平台;国家级先进制造装备情景模拟/技能培训考核中心等。

经国家权威部门认可与授权的装备制造业职业鉴定咨询和考试发证服务平台,其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各类在线在岗从业技能人员。

第2篇

关键词: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发展研究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兴起。目前,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其更被称为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

1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现状

1.1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技能人才缺乏

最近我们对全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研。根据调查,泰州市技能人才队伍呈现如下特点:1)技能人才分布构成失衡。技能人才在传统的机械、化工、电子等行业多,在新型的医药、高新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和第三产业分布较少。2)技能人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在泰州,与数字媒体艺术有关的产业门类最多的是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两大类,而在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大多都是中专、大专毕业。这些企业的员工真正从名牌大学毕业,有一定学术和科研能力的学生少之又少。而这一短板将成为泰州地区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的“瓶颈”。3)技能人才总量不足,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短缺,不适应市场需求。在新经济类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其他第三产业中技能人才比例更低。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相关领域高级技能人才的严重不足,将阻碍我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技能培训滞后

与上海有中科上影数码培训中心、IDMT环球数码媒体科技有限公司、GA游戏教育培训基地、水晶石、火星时代等著名的数字媒体艺术培训机构相比,我市相关的培训机构少的可怜。在高校中只有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三所高校开设了动漫、网络游戏、设计等相关的培训课程,且具有一定的实力。在泰州地区,纯粹的电脑培训机构中,名气最响的是博日电脑培训学校,但是我们通过浏览官方网页的介绍,无论是师资还是学生的整体素质,离水晶石、火星时代等国内一流的电脑培训学校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培训力量的滞后,使得泰州地区数媒产业的人才供需产生了一个断层。一边是泰州地区相关产业的人才迫切渴望得到培训或是再教育,进入泰州(如数码领海公司、大地装饰等企业)或是长三角地区相应的工作岗位,以提升工资待遇或拓宽自己事业发展的方向;一边却是泰州地区滞后的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培训力量,使得大多数的本市相关人才只能去附近的上海、苏州、南京参加培训与再教育,以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1.3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门类涉及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时尚艺术、影视制作、品牌、工艺品制作等。而泰州在现阶段主要以室内设计和广告设计为主,并且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可以和国内相关行业一争高下。但是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其他方面涉足不多,或是规模比较小。在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上就更是匮乏了,万达广场内的影城算是不多的亮点,但是这个亮点在苏南等城市早已普遍存在。动漫玩具专卖店,自主设计的服装品牌及专卖店,动漫乐园,主题公园等数字媒体艺术的衍生产品在泰州较难见到踪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与泰州一江之隔的常州,却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衍生品开发的有声有色。动漫嬉戏谷、恐龙园、春秋乐园是常州主打的三张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名片。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衍生品的开发,不仅提升了常州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名气,而且还拉动了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改革转型,促进经济更加平稳、健康发展。

2 发展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优势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虽然还没有完全成熟,尚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泰州发展相关产业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的。

2.1 地理位置独特,区位优势明显

泰州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沿岸,是江苏“淮扬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地理位置临江近海、水陆交通便捷,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苏中入江达海的5条重要航道在此交汇,江阴大桥成为泰州与上海、苏南连接的快速通道,328国道、宁通高速公路、宁靖盐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以及新长、宁启铁路在泰州境内纵横交错,成就了泰州承南启北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上海、苏州、无锡、常州这些地区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基地相对来说比较成熟,泰州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区位优势,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引进高技术人才,快速发展自身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

2.2 文化资源丰富,独具地方特色

泰州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千百年来人文荟萃,名贤辈出,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境内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现存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数百处,其中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的有134处,包括千年古刹光孝寺,安定书院,明代园林日涉园,始建于南宋的“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以及梅兰芳纪念馆,郑板桥纪念馆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可以给数字媒体艺术相关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设计源泉(例如动漫设计中的人物角色,网络游戏中的场景、故事等)。

2.3 市政府规划、政策大力支持

《2012―2015年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泰州将来文化产业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都非常有利于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和基地的发展:

(1)发展目标:以实施“1210”工程(“一核”、“两带”、“十大园区”)为重要抓手,到2015年,建成一批重点产业园区,其中新增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2~3个,形成3~5个百亿级产业集聚区;培育一批重点文化企业(集团),其中上市公司力争2~3家;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10万人以上;文化产业增速高于GDP和服务业增速,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重点任务:紧紧围绕“一核、两带、十大园区”的规划建设,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传媒出版、文化用品制造、广告会展、娱乐休闲、文化演艺、文化培训等重点产业,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各项目标顺利实现。

2.4 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的模式

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与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及数码领海公司在共建研发平台、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方面已经展开合作。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特长,希望通过互相合作实现共赢。双方还签署了《泰州市海陵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南京邮电大学传媒与艺术学院产学研合作协议书》。

3 泰州市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意义

3.1 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是发展文化创新产业的必然要求

进入21世纪以后,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变动的一个突出现象。文化创意产业的全球兴起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城市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必然趋势,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不仅直接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而且也通过创意设计、品牌培育、营销策划等手段提高制造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带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领域的高端产业,对传统文化的创造和改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使我国的文化产业与时俱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们国家的手机用户居于全球之首,也正因为此,我们在手机彩铃、短信等移动内容方面在全世界也走在了最前面,而随着这个平台的不断扩大,意味着未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中国的网民也在迅速的发展,我们相信,互联网可能就会是下一个最大的创意产业的平台,互联网的出版、教育等产业将会是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一个亮点。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早已引起了泰州市政府的重点关注。

《泰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七章中重点指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内容的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其范围涉及影视制作、动画创作、广告制作、多媒体开发与信息服务、游戏研发、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仿真、图像分析、虚拟现实等领域,并涵盖了科技、艺术、文化、教育、营销、经营管理等诸多层面。就其主要应用领域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发展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2 数字媒体艺术主要产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数字电影:数字化的电影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它已经涵盖了电影的三个重要的环节――制作、发行和放映。数字电影中的数字特效更是重中之重,商业电影中也越来越依靠特殊视觉效果赢得观众,在视觉上给人以冲击与震撼。数字镜头比例越来越高,并且在现代,我们已经很难发现在一部电影中没有任何的数字特效成分了。数字特效如今是确保票房的最大热点并且成为与电视业的竞争中获取胜利的法宝。从《星球大战》中虚拟的太空世界到《泰坦尼克号》中数字处理的人群再到《角斗士》中的古罗马圆形竞技场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影片的商业卖点和艺术亮点。精妙奇幻的效果在全球市场产生轰动效应,其文化意识和观念也逐渐进入各国,影响到其他国家的消费心理和方式。如《泰坦尼克号》,它的全球总利润已经超过了19亿美元,同时在艺术上的成功也是破纪录的,获得过14项奥斯卡奖。在国内,张艺谋的《英雄》耗资三亿人民币,其中一半是用于后期特效的制作。它创造全球一亿八千万美元的票房奇迹,无论从艺术水准上,还是从商业意义上讲,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动漫:动漫产业无论是给个人还是企业、国家,都会带来可观的效益。 在国外,动漫产业成本投入的70%需要通过延伸产品来实现,尽管动漫电影放映票房收入本身不俗,但由其衍生出的玩具、游戏、用品等产业链条的收益,却远远大于动画片本身,动画片的播出只占整个产业很少一部分。全球动漫产业每年产值400亿美元,但是相关的衍生产品却达到了4000亿美元。一部动画片《变形金刚》的衍生产品就从国内赚取了5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90亿美元的日本动漫,早与娱乐业一起成为国内经济文化的主流和全球产量最大的动漫大国。动漫产业不仅代表了数字网络技术发展的新方向,更对服装、文具、玩具食品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具有强烈的牵引作用, 同时成为创意产业的领跑者。

电子游戏:电脑网络游戏潜力巨大。IDC和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GPC)联合了研究报告《中国游戏产业市场2008~2012年分析与预测》。报告表明,2007年是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取得飞速发展的一年,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收入达105.7亿元人民币,比2006年同比增长61.5%。IDC预计2012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销售收入将达到262.3亿元人民币,2007年到201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9%。全球电脑游戏行业年销售额已超过好莱坞的全年收入。网络游戏已经显示了成为一个巨大新兴产业的潜力。

3.3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

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将向数字媒体艺术产业升级。数字元素将作为产业发展舞台上的主角,不仅作用于传统文化产业,还将作用于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甚至是农业,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数字元素、创意元素、文化元素渗透到工业、农业乃至传统产业的任何领域,将催生全新的产业形态,使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向创意产业升级。数字媒体艺术驱动下的产业升级、变革,将有助于产业结构的改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使数字媒体艺术、技术及创意驱动下的其他产业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

4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将使泰州的产业结构向更均衡更有活力的方向发展,将促进泰州市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泰州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所贡献的,而目前工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表现在产业结构上,我们过多地发展了耗能大、污染重的工业,从而导致了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对环境的破坏。长此以往,不仅无法使经济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会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当前“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产业结构已经到了一个必须要调整的阶段,必然要朝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产业的升级和转化。以创意为主的数字媒体艺术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产业,体现了现代产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同时它是一种典型的节能产业,因而可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泰州市数字媒体艺术产业的发展将把泰州丰富而优秀的人力资源,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和世界先进的科技制作手段,国际化的策划创意团队,国际化的市场行销渠道充分结合起来,从而使泰州市能够顺利实现文化产业振兴,发展21世纪知识经济核心产业,开拓继IT、医药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辜居一.数字化艺术论坛:回顾与展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3]晓文.创意与梦想――透视常州国家级动画产业基地[J].苏南科技开发,2006(05):2628.

作者简介:朱建春(1983―),男,江苏武进人,江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讲师。

第3篇

(一)农村劳动力情况

我区现有农业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8—45岁)291914人(男性155358人,女性136556人)。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150968人,占51.7,从事工业的劳动力42788人,占14.7,从事建筑业的劳动力39456人,占13.5,从事批发、商业的劳动力19666人,占6.7,从事交通、运输、仓储劳动力8794人,占3,从事其他的劳动力30241人,占10.4。在全部劳动力中,在区外务工的70562人,占24.2,尚有221352人,在区内从事各种务工活动,占75.8。以上数字说明,我区大部分农村劳动力仍停留在本区内,这也是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的一个原因。

(二)文化结构状况

据统计,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135623人,占46.46,初中文化程度111949人,占38.35,高中以上学历的44642人,仅占15.19。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较低文化程度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是不容忽视的事实。

(三)“失地农民”情况

近年来,由于我区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占用农业土地增加,造成我区“准失地农民(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三分)”和“失地农民(完全无耕地)”人数增加。据统计,今年我区“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分别达到19805人和15445人,已占全部农业人口的7.8,占农村劳动力人口的12.1。以上情况说明“失地农民”的增加,不仅增加了就业压力,而且可能给农村乃至整个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四)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农村劳动力对农业技术、就业技能和知识更新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农村劳动力通过正规培训、普及培训和其它培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是与农村劳动力总量比,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全区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约2.1万人,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3,如加上农口各部门和相关部门通过的以会代训、现场会、科技三下乡等形式普及农业科普知识约5万人次,也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5左右。在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30。以上情况说明,我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工作严重滞后,如不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将极大地制约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进程。

(五)农村劳动力生产生活情况

劳动力由体力和智力构成。体力有先天的体力(优生的结果)和后天的体力(优育和锻炼的结果);智力有传统的经验和现代科技知识(包括文化和专业知识)两个方面。从我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生产实践看,在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劳动力智力因素的作用在逐渐提高,体力因素的作用在不断下降,智力因素中,现代科技知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传统经验成规的作用不断下降。通过调查分析,在我区专业户、小康户等收入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家庭中,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并长期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培训的占绝大多数,贫困户(困难户)中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占绝大多数,说明,农民文化素质高同农民收入程度显著正相关,也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正相关。

1、从每亩耕地提供的产品产量看,经济作物的收益大于粮食生产收益。文化程度高、生产技能强的农户生产收益比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生产收益强。这是由于各种经济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要求比较高,文化程度高的农户敢于大胆试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行科学管理,因而经营效果好。

2、在发展多种经营方面,文化程度高、生产技术能强的农户致富门路广,这是因为他们有经济头脑,会经营,敢于扩大生产规模。文化程度低、生产技能弱的农户经营项目少,经营规模也较小,因此,收入很低或较低。

通过对这两种农户的比较,可以看出:前者靠科学种田,后者凭经验办事;前者勇于探索,后者墨守成规;前者讲究效益算着干,后者不计成本懵得走。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区委、区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农村教育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近年来,通过农业、教育、劳动等部门以及用人企业的共同努力,我区农村教育和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改善及致富奔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要求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不仅仅是农村教育问题,而且是个社会问题,农民技术技能事关农村人才建设,当前,我区农村劳动力仍占全区劳动力的大多数。这说明,在加快我区全面小康建设的过程中,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我区的现代化,而农村全面小康的核心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全面提高素质,必须引起各级、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2、全区没有一个统一的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基地。现有的培训是通过社会办学机构,如农校、农广校等,而这“两校”目前规模小,师资、设备等培训资源很薄弱,无法完成大批量的培训工作,而现有的专业 学校在培训经费价格上农民自己难以自行解决。

3、师资队伍和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要在5年内将近30万农村劳动力培训一遍,需要大量的经费,如“两校”从建校至今,专职教师仅10人,财政每年办学经费仅3.5万元,无法满足基本的教学设备的正常运转,因而,严重制约了“两校”作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主阵地的作用。

4、镇、村两级在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镇、村两级是农民技能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和引导者,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与否,事关镇、村两级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原因分析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和技能素质较低,经济收入普遍不足,加之认识不足,有一技之长的不多,影响和制约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

2、信息服务渠道不畅。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与市场、岗位信息需求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对接,造成培训内容单一、过时,从而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影响了我区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的形成。

3、培训激励机制不健全。据统计,培训一项实用技术需25学时,培训一项就业技能需50学时,分别需要500元和800元。由于多数农民收入不高,无力支付培训费用,造成培训人数减少,就业面变窄,同时政府也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来促进农民技术技能的培训。

4、目标责任体系不健全,缺乏一整套象九年制义务教育那样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目标考核体系,有关部门、领导的目标责任还不够健全。

三、对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几点建议

(一)高度重视,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的良好环境

科技兴农,核心是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既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的健康水平,增强他们的体力,更要开发智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随着我区农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农业科学人才、管理人才和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其中包括农艺师、园艺师、工程师、会计师、农经师,具有现代管理经验的企业家以及掌握一定先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知识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农村劳动力技术技能培训,努力开发农村劳动者的智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越来越显得十分迫切而重要。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要以对民族振兴的高度责任感,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农民教育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农民教育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农民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

(二)健全农村教育网络,完善农业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网络主要有:正规教育、推广普及教育、其他教育三个方面

根据农村教育网络,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属于推广普及教育,是农村教育中的一种成人教育,是以科技推广为主要内容,它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教材,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最终目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主要涉及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林业、科技、新闻媒介、企业以及镇、村两级组织,其中尤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其他部门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服务。因此,应明确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我区很早就实现了普九,但是农民素质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却没有得到较大的提高,原因在于由于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二、三产业和城市转移,正规教育的大部分成果非农化,导致农村和农业人才流失,这一现象也说明,抓好农民的技术技能培训是农村人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方法和措施

1、培训任务、对象和内容

(1)培训任务:根据我区实际,用五年的时间,一是将全区18~45岁农村劳动力近30万人轮训一遍,使他们能掌握一门以上先进实用技术,每年培训6万人;二是对全区村、社干部4083名完成大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三是对农村未升入大专院校的高中生实施职业教育,计划每年培训1万人;四是对准失地农民和失地农民35250人(随着城市化加快,失地农民还会不断增加)进行再就业转岗技能培训。通过培训,一是实现农民思想观念的根本转变,促使农民在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发生转变;二是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民主法制素质,使青年农民掌握进城务工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有效的进入城市并融入城市;三是提高基层干部队伍和农民的科技水平,加快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培训内容:一是公共课内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城市生活常识等培训;如《农业法》、《劳动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宪法》、《民法》、《治安处罚条例》、《安全生产法》;二是专业技能内容:根据不同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科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 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等;三是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美容美发、家电维修、车辆修理等,以失地农户为主,而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点是专业技能培训。

(3)培训对象:主要是村、社干部和18~45岁的青壮年农民及失地农民。

2、培训层次

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区各类职业培训资源,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

(1)学历培训:主要对象以村、社干部为主,开展大、中专学历培训。专业主要设置: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通过培训,增强基层干部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的能力。

(2)专业技能培训

①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要根据我区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和各镇特色,开展短期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现有务农人员的技术盲点。该项培训涉及面宽,属于农民的普及培训,要按照就近、不离乡、不离岗的原则开展培训,由农口各局和各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

②“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绿色证书”培训是我国农民科技培训的一项基本制度,主要是按照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由农广校、各镇成教办负责。

③标准化、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由农业、畜牧、林业、科技、技术监督等部门负责,指导农村专业协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开展如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等培训。

3、培训方法

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充分利用农闲季节特别是冬春两季,按照“切合实际、形成多样、先进实用、讲求实效”的原则,以短期知识培训为主。

①短期培训。依托各镇农业服务中心、农广校,根据各镇主导产业的发展需要,开展各类实用技术短期培训。

②中长期集中培训。依托区农广校、党校、会计培训中心、各镇成教办,重点是村、社干部学历培训,准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等职业技能培训。

③委托培训。与大专院校协作,委托大专院校举办脱产培训。

④农业远程培训。依托互联网络、广播电视、组织材料、资料、录像带等开展农业远程网络培训。

⑤现场观摩、参观考察、经验交流、以会代训。在重要生产时节,通过召开生产现场会,组织农户参观考察、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培训技术骨干等形式,进行培训。

(四)加强领导,严密组织,加大投入,确保培训质量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农民培训教育工程涉及面广、人员多、任务重,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我区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都市农业进程。为此,建议区上成立农民培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区农民培训教育工作统一领导。根据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向,设立若干个培训办公室,由各职能部门负责实施。切实制定好总体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到“六个统一”即统一确定培训机构(网点),统一编制培训大纲,统一制定教学计划,统一目标考核。

2、落实责任,实行目标管理

将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工作职责,奖惩挂钩,责任到人。

3、加强宣传,转变观念

组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转变人们的观念,为我区农民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加大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的资金投入

农民技术技能培训经费应实行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目前我区农广校、农校每年区财政拨款仅3.5万元,对于培训工作显得杯水车薪,建议区委、区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增加投入,主要用于村、社干部学历培训补贴,农民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各类培训的教材、资料补贴,教师授课补贴和参加培训的农民补贴或奖励等工作经费。

第4篇

一、我县返乡农民工就业的总体形势

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相当一部分外向型出口加工企业关闭或停产,全国房地产业严重不景气,煤炭价格急剧下跌,矿山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导致我地相当数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失去就业岗位返乡,不仅给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对农村的和谐稳定带来很大压力。据县人劳局劳务办的统计显示,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县返乡农民工的总数为***人,占全县外出务工总数的9.99%,截至3月27日,全县尚有5***名返乡农民工尚未重新就业,占全县外出务工总人数的7.97%。

县委、县政府及各乡镇党委政府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年初以来,采取了许多应对措施,一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劳务经济产生冲击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了对劳务经济的领导;二是通过召开大型劳务洽谈会,加大了有组织输出的力度;三是提前开工了一批本县的建设项目,积极与***项目方协调联系,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四是立足本地农村产业的发展,引导返乡农民工投入农村产业的规模化经营;五是创造宽松环境,指导、帮助一部分有头脑、有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创业,累计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小额贷款***万元;六是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在调查中了解到,这些措施在乡镇和村级组织得以落实,已经取得或者正在显现效果。**、**、**、**等乡镇积极与***项目部联系沟通用工信息,认真搞好有意参与***项目的返乡农民工的报名统计工作。**、**、**等产业大镇积极引导部分返乡农民工从事畜牧、养殖等绿色产业的规模经营。**镇积极为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村二组***利用10多年在外务工积累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回乡投资***万元建设**厂,建成投产后,可就地吸收返乡农民工130人。**镇**村采取组织返乡农民工参与***项目辅助工程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使返乡的农民工人人有事可干。从目前来看,农村的社会形势总体上是稳定的。

二、返乡农民工的要求和应当注意的几个倾向性问题

在调查中通过座谈走访了解到,目前返乡农民工对政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要求政府提供可靠的用工信息,继续加大有组织输出的力度。加强与***项目、***等建设单位的联系,使他们能够就地就近解决再就业问题。

2、部分打算留在家乡从事农村产业规模化经营的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在小额担保贷款和扶贫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

3、部分青年返乡农民工希望政府提供“订单式”就业培训,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便于今后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

4、有回乡创业能力的务工能人要求政府对他们的创业给予招商引资同等的政策支持。

5、乡(镇)、村两级要求县上积极争取实施一批交通、水利、生态移民等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就地消化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同时,调查组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当前在返乡农民工这个群体和乡镇工作中普遍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

1、缺乏对国际金融危机长期困难的应对准备,相当一部分返乡农工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快就会过去,缺乏长期战胜困难的心理负荷。

2、依赖、等、靠思想严重。相当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回到家乡不愿回到土地务农,等待政府想办法安置他们,观望等待,坐吃山空。

3、对再就业薪酬的心理预期值过高,特别是原来在矿山企业打工的返乡农民工,现在大钱没处挣,小钱又看不上。本地有一天30-50元薪酬的工作不愿干。

4、乡镇对返乡农民工的底子不清,担心如实统计上报会自找麻烦,影响当年工作考核。因此造成有关返乡农民工的统计数据与实际情况不符,影响县上的宏观决策。

5、村级组织对返乡农民工的教育引导亟待加强。

三、我县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提高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务经济收入在我县农民纯收入中占据绝对比重。农民工就业问题事关千万个家庭的生计,也事关全县农民能否持续稳定增收,大量返乡农民工没有正当稳定的职业,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妥善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当前保持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十分紧要的问题。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对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好返乡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促进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2、认真调查摸底,掌握真实情况,以利于县上对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工作实施针对性的指导。我们在调查中掌握的返乡农民工的数据、情况与乡镇统计上报的数字、情况有较大出入,我们分析一方面与基础统计工作不实有关,一方面也与乡镇担心真实统计会自找麻烦、影响乡镇的考核有关。因此,建议县上拿出相应的办法,鼓励乡镇统计真实数字,上报真实情况,以保证县上根据真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建议在全县开展一次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返乡农民工统计调查摸底,不仅要掌握真实数字,还要对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培训需求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同时,建议解决村级劳务信息员的报酬问题,加强劳务信息和数据统计等基层和基础工作。

3、多措并举,妥善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采取“多条腿走路”的方法:一是加大有组织的输出力度,继续有组织输出一批。我县劳务经济的根本出路还在于扩大有组织的输出。因此,要继续坚持两眼向外的战略,既要密切与我县劳务输出老区的关系,又要扩大与新区的合作;既要发挥县乡两级劳动服务机构的枢纽作用,又要发挥务工能人的带动作用,千方百计扩大有组织输出。二是加大协调,借助***、***等重大项目建设消化吸收一批。当前,***项目建设业已开工,县乡两级要积极利用援建关系,与***建设承包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尽可能地吸纳本地劳务工从事非技术性劳务。同时,要力促***项目尽早开工,吸纳一批返乡农民工。三是要加大本县建设项目的争取力度,利用农村交通建设、水利建设、生态移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就地就业一批。四是绿色产业转移一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务工能人回乡参与绿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兴办绿色企业,就地转移一部分返乡农民工。同时,要用好扶持政策,扶持部分返乡农民工发展规模种植和养殖。五是组织技能培训一批。教育引导青年农民工不要逆势而动,盲目外出,在全社会就业岗位不足的情况下,加大有组织的技能培训力度,让他们潜下心来,学习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为今后外出谋取更好的工作岗位打好基础。要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培训科目,提高培训质量。由于我县人人技能工程启动于200*年,在200*年以前初高中毕业的学生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建议加大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力度,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培训期限的安排上,多办短班。在培训科目上,应当采取“菜单式”培训,市场需要什么工种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学员要求培训什么科目,我们就培训什么科目。在培训内容上,应适当减少理论,增加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内容。使广大适龄青年只要经过培训,就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人。六是扶持创业带动消化一批。要着力创造更好的环境,提供更好的服务,鼓励在外闯荡多年,具有一定经济头脑和创业能力的能人回乡创业,带动消化一部分返乡农民工。

4、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积极为返乡农民工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首先,对返乡能人创业在领导上给予高度重视,对投产后可以达到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在领导精力上应当同招商引资一样重视,实行一个企业一个领导包抓,一套班子服务,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切切实实地为企业办实事、解难事。其次,县上应制定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优惠政策,以招商引资的同等待遇对待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在项目申报、用地审批、资金信贷、税费减免、供水供电等各方面进行扶持;建立创业服务“联动机制”,做到手续从简,收费从低,办事从快,服务从优,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指导。第三,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建议适时组织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召开座谈会和项目对接会,宣传县上的优惠政策,鼓励有一定资金规模和技术实力的返乡人员独资或联办企业,为返乡农民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第5篇

关键词: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教育;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30-2

三峡工程是牵动全国、举世瞩目的一项伟大工程。自1993年正式实施以来,三峡水库移民工程累计搬迁移民100多万人,完成移民动态项目投资434.55亿元。目前,三峡工程已在防洪、发电、航运、取水、环保这五大方面显示出惠及全国的效益,与此同时,这项工程的实施带来的淹没、移民、迁建等问题给库区人民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和损失。本报告通过在2009―2010年两年时间里实施教育部、三峡办、湖北省、重庆市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验区具体工作,在客观了解三峡库区移民生活和生产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分析影响移民生活和生产的突出问题,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以利于维护库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目标,促进库区经济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峡工程关键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的竣工,也由此带来了“世界级难题”――库区百万移民就业安置和致富问题。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国家各级政府和部门从一开始把大力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作为解决困境的突破口之一进行攻坚,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国务院各产部委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办公厅印发大中型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有关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根据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办公厅文件精神,巴东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并结合全县实际制定了《巴东县大中型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等一系列加大支持移民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的文件和规划,把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放在了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首位,从此百万移民这道“世界级难题”,正在中国的大地上逐步破解。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工作和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高移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最终才能使移民实现转移、就业、创业、致富,“移民难”由此迎刃而解。

从过去的工作实际来看,为了进一步切实做好库区移民培训工作,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移民技能培训工作。根据近两年移民培训工作的实际,特就当前库区移民现状、培训过程中存在的几个难点,谈谈粗浅的看法。

1 巴东移民现状

巴东县属于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位于川鄂交界的长江巫峡和西陵峡之间,自古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之说”,“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境内三山盘距(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两江分割(长江、清江),318国道横穿东西,209国道连接南北。巴东县地形狭长、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土地脊薄,自然条件差。

全县共有移民64636人,其中农村需安置移民21907人,城镇需安置移民42729人。现有农村移民劳动力14791人,城镇移民劳动力25027人。移民分布在12个乡镇,214个行政村。淹没房屋14.8万m2,淹没耕地13800亩。

巴东是长江葛州坝水库、三峡水库、清江隔河岸水库、水布垭水库四大水利设施的淹没区。全县十二个乡镇都涉及库区移民和移民安置工作,又加之巴东位于巫山、武陵山脉的深山峡谷之中,山高坡陡、土质脊薄、居住分散,经济落后,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低下,特别是长江、清江水系的库区移民、倍受旱、涝灾害的袭击。随着移民搬迁安置的逐步完成和三峡工程175米蓄水位的竣工,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建设结束,移民劳动力就业和转移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县劳动力就业和转移存在以下问题:

(1)大规模移民迁建结束后,施工单位的撤出,流动人口的减少,使消费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做生意的人群受到影响,导致部分城镇居民劳动力失去现有的工作。

(2)三峡库区水位的不断上涨,良田大量被淹没,农村移民失去生产资料;被淹没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大多破产,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城镇和农村移民劳动力成为失业人员。

(3)由于自然条件差、底子薄、劳动力素质低等因素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工业发展缓慢,致使许多移民劳动力无法找到新的工作岗位,新增劳动力就业安置也很困难。

(4)随着退耕还林、地方经济发展占用土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将更加突出,农村村民和后靠移民剩余劳动力还会增加。

(5)移民想发展经济致富,但缺少土地和技术,想跳出“农门”致富又没有专业技能。库区几万移民中,文盲、半文盲占移民总数的61%,库区的青壮年农民多数只是一个初中毕业,专业技能更是谈不上。因此他(她)们感到在家种地因地少劳多,科技投入差,付出的多,收益的少,不划算;如果转岗就业、外出务工、因没有专业技能,只能做一些挖煤、采矿、修房盖屋的重体力劳动,没有固定工作,没有固定的场所,没有稳定的工资收入和良好的社会保障,也不如意。导致部分移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认为种地、务工都不理想,感到求工无门、致富无望。

(6)农民培训等工程,库区移民有近万人也随之受到了教育、培训,但多数培训由于不是系统性、科学性的培训,很难达到比较高的质量标准,更不能满足靠此来就业的要求。

2 当前三峡库区移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2.1认识不够到位,工作发展尚不平衡

少数领导干部对移民培训工作在移民整体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认识不足,认为培训工作是软指标,不是硬任务,工作深与浅,效果不明显。因此,在培训工作的组织、计划和具体落实上不够到位,工作明显滞后。

2.2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有的部门为突击完成培训指标,只满足于培训数字的统计上报,而忽视培训质量,使受训的移民就业安置困难。因此,提高培训质量和移民的整体素质,是增强移民就业竞争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

2.3培训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展和创新

在移民技能培训形式上,有些部门教学手段比较落后,仍沿用传统培训模式,形式较为单一;有的地方利用基地示范、电化教学、网络教育等有效形式不够,致使大量培训资源不能充分

发挥作用。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质量和效果。

3 当前库区移民培训工作的对策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移民新增劳动力职业教育和现有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为重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积极实施培训计划,提高库区移民整体素质和劳动就业能力,促进“两个转移”,实现“两个基本”,推动库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的原则县政府应该成立县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编制、计划安排、资金筹措、指导监督、考核验收和对培训机构的管理。各培训机构根据市场需求负责本单位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年度计划编制、组织管理、实施培训、建档办证、就业安置等工作。

3.2.2坚持整合资源、统筹规划的原则根据《国务院三峡办印发(三峡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划纲要(2008―2012))的通知》(国三峡委发办字(2008)15号)精神,培训工作由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以招生形势好、培训质量高、学生就业率高的如县民族职业高中和县农广校为移民培训主要机构,整合县内培训机构优势资源,实行分点培训。根据国内劳动力市场用工需求,将市场前景好、企业需求旺盛的电子电工、电焊、机电、建筑、缝纫、汽修、旅游、家政、数控、8MT等专业作为移民培训的重点专业,以中长期二三产业技能培训为主,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补充,组织实施培训。

3.2.3坚持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认真做好劳动力市场调查和需求预测,按照不同区域、不同移民群体的意愿,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移民收入为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3.3分类组织培训

库区移民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内容分为职业学历教育、二三产业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训三大类型。

3.3.1职业学历教育对新增移民劳动力进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我县移民区域内每年初中毕业生数为6700多人,规划期内按普职比45:55计算,需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移民总计约为3.6万人。要以优质的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以适合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按取得中等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开展移民中等职业教育,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是减轻库区环境承载压力、增加移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两年制职业技术教育,实行免费入学就读,减轻了移民的负担,提高了移民就业竞争能力,为不断增加移民收入打下了坚实基础。

3.3.2职业技能培训对规划期内21 50岁的移民劳动力主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由于库区生产资源和环境容量有限,难以容纳库区现有劳动力,必须走劳务输出路子,引导移民走出库区从事二、三产业,进而增加收入。劳动技能水平的高低,决定移民收入的高低。移民部门要花大力气做好库区青壮年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就业技能,不断增加移民收入。要舍得花钱培训移民技工,要舍得送移民到好的学校培训,把培训内容同企业用工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库区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和稳定就业,并做好跟踪服务和维权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人才需求规律,其中具体分为:

(1)对2%开展创业培训,以带动移民从业。

(2)对2%开展高级技能培训,主要针对已有一定技能的移民劳动力。

(3)对30%开展中级技能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的中级技能人才,主要针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壮年移民劳动力。

(4)对45%开展初级技能培训,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就业竞争力。

(5)对21%就近进行农产品加工、房屋维修、家庭作坊小制作等简单技能培训。

3.3.3新型农业劳动者培训库区现有山林、水面和草地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人力资源开发为前提,必须以农业实用技术作保证,才能产生较好的效益。过去,我们在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覆盖面较窄,层次较低,导致农业开发的科技含量较低,效益不是很明显。所以,今后要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当作库区产业开发的核心工作来抓。主要围绕国家确定的库区四大产业(柑橘、草食牲畜、水产、旅游),重点提高移民的生产经营技能,具体培训内容可包括柑桔、茶叶、板栗、烟叶、蔬菜等栽培技术,生猪、山羊、水产等养殖技术以及沼气使用等新型能源技术等。具体分类为:

对规划期内对21―50岁留在库区的农业劳动力开展致富带头人、新型农民科技(科技农业)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

(1)对10%务农劳动力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

(2)对10%务农劳动力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第6篇

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创新的背景与目标

背景

目前电网设备试验专业培训与技能评价工作主要是通过集中在室内开展理论授课和在一般基地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等形式进行,这种模式存在很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系统被试设备、试验仪器、试验方法种类繁多,试验环境千变万化,一般的基地难以满足所有项目培训与技能鉴定工作需要。因此,对传统培训与技能鉴定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一种新型的培训与评价模式并进行实践论证极为必要。

目标

期望通过项目研究,在国际上首创一种新型的试验专业培训与评价模式、管理范本并进行实践论证。通过管理创新首次提出并建立一种基于全员网络培训、在岗技能培训、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工作体系。重点研究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建立配套的课件体系开发和管理模式创新,达到可以克服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不足,投资成本少、培训效果好的目的。

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创新的内涵与做法

创新内容及思路

项目研究与创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先进培训与评价模式的国际对标专题研究。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的试验专业数字仿真、网络实操培训及技能鉴定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3)试验专业培训与评价标准化课件体系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4)试验专业知识库及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及应用。

(5)基于全员网络培训、在岗技能培训、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项目各部分主体创新内容的目的、做法及相关实践与结论

(1)“先进培训与评价模式的国际对标专题研究”的目的、做法及相关结论。

研究目的:本部分研究内容的目的有三方面,一是分析现行培训与评价模式技术手段的有效性,为改革提供思路;二是分析现行培训与评价模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为创新提供方向;三是与国外先进企业对标,为新型管理模式创新提供思路。

具体做法:分三个部分进行研究,一是对广东电网、广州电网多年来培训与评价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总结分析;二是系统收集整理了多年来培训与评价管理中暴露出的问题,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指引;三是通过与日本九州电力、韩国三星公司等10多个电网企业对标,梳理了国外先进做法并提出了改革思路与设想。

简要结论: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试验专业培训教育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虽然各级领导层很重视教育培训,但许多基层单位没有真正把对人的培养尤其是技能培养作为重要业务来抓。培训投入严重不足、培训管理落后、技能评价流于形式等现象严重,无法形成有效地培训与评价工作体系。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得出了我国供电企业培训与评价工作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培训投入差距大;培训理念上差异较大;培训设施方面差距较大;培训管理方面差距较大;信息化建设方面差距较大;培训及竞技氛围差距较大。

(2)“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的试验专业数字仿真、网络培训与技能鉴定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项目实施目的、做法及实践。

创新目的:期望通过项目研究设计并开发世界上第一个试验专业数字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运用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构建虚拟真实场景、通过三维动漫形式再现现场试验操作全过程的试验专业实操技能培训与考评系统,扩充后可以用于技能竞赛,达到克服传统培训与评价模式不足,首创一种新型技能培训与评价模式的目的。

具体做法:分四个子项目进行课件开发:一是开发停电预防性试验实操仿真培训系统;二是开发电缆故障测寻实操仿真系统;三是开发电缆振荡波、GIS局放、开关柜局放等新型状态检测技术的实操仿真系统;四是实现上述测试项目实操过程的技能鉴定与评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计算机网络实操培训与技能评价。其功能如下:

①仪器仪表和高压设备仿真。仿真了主要仪器仪表和高压设备的外观和功能及其动态过程,不但可用作培训而且还可作为数字化仪器仪表、设备库使用。

②理论学习培训仿真。对各种高压试验理论知识、试验方法、规程、现场经验等进行平面、动画结合语音解说的形式介绍,形象生动宜于理解。

③实操仿真培训。以三维动漫的形式再现现场测试全过程。对试验前准备、操作过程、安全措施及数据分析等均进行了仿真。可以通过对试验环境、仪器仪表动态特性、被试设备动态特性及试验过程的仿真,真实再现测试全过程,主要功能有:试验环境仿真,可以模拟现场环境,实现气候、温度、湿度显示仿真;辅助用品仿真,如:辅助设备、各种规格导线仿真等;可自动检查所选仪器仪表及其辅助设备是否正确、导线选择和接线是否正确、接线次序是否正确、是否可靠接地、档位选择及操作是否正确、是否正确放电等;伴生现象仿真,能仿真试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如设备击穿、出现电晕放电的外在现象等,系统还可自动判别安全距离。

④试验专业知识库、案例库开发。将试验专业领域的显性知识、隐性原理、技术导则、人员行为规范与现场经验、事故案例等知识点,通过面向对象的方法表示,形成统一标准层次化知识库,实现对抽象知识的有效固化和存储,并形成实现管理、检索、智能评测等应用功能的知识库系统,累计存入事故、缺陷案例及技术报告数千起。

⑤技能鉴定与评价系统开发。为克服传统技能鉴定模式存在的不足,设计了实战与考评仿真软件。对主要检测技术设计了多套、多种考评方案,包括操作过程、试验数据分析及判断等等。使用者可以在场景中随意漫游,自主操作完成所指定任务,不但可用于技术培训,而且还可用于技能鉴定及比武。实战软件采用游戏形式进行比赛,能自动记分,增加了培训趣味性。

取得的成效:所述的网络培训和鉴定系统,经查新证实为世界上第一套试验专业实操技能培训与鉴定系统,弥补了该领域计算机技能鉴定与考评课件空白,属原创性成果,其优点在于:弥补了原有培训与评价模式的不足,可以很方便的实现电缆故障测寻、带电测试等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的培训与鉴定,数据及缺陷可以任意设置;可以节省被测试设备、仪器及场地,节省大量成本;能在虚拟环境中对测试技能进行培训、鉴定与考评,全程记录并给出考评结果,实现了实操评价量化考评;打破了技术壁垒,实现了知识信息、现场测试经验等数据信息高度共享。特别有助于培养考评人员的规范化操作水平;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技能考评;避免了人工考试中的一些人为的、因人为原因导致的不公正或偏差大等因素。

(3)“试验专业培训与评价课件体系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实施目的、实践做法及结论。

创新目的:一套完整的培训课件体系,一方面需要有与现场一致的实操仿真培训课件,另一方面也需要有系列的标准化理论培训课件,实操培训课件只有在理论培训课件体系作支撑下才能实施。为此,该单位在大量现场案例、事故案例积累基础上自编系列培训教材并通过网络实现共享,为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做法与实践:组织开发六个系列的标准化培训与评价课件体系。

①《高压设备电气试验技能培训教程》专著的出版。该培训教程已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是国内第一本涵盖所有停电预试、不拆线试验及当今国际最先进的检测技术的技能培训教材。

②《试验专业现场作业危险点分析手册》的开发。组织编写了危险点分析手册,收集整理了大量来自一线的现场作业危险点事件或事故案例,形成了宝贵的技术资料,对指导现场操作和作业具有深远意义。手册分析了15类设备试验的危险点及其控制措施,许多是从一线班组实际经验教训中提炼出来,对实现危险点分析经验共享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试验专业网络培训与评价试题库》的开发。组织开发了各类考评试题9000多题并实现了网络自我测评与分数统计。由于该单位在多种状态检测技术的集成应用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因此,这一网络培训试题库的规模也是领先的,特别是收录了包括南网超高压局800kV换流变等大量现场事故案例编制的综合判断分析试题和目前最先进带电测试技术现场案例考评试题,对经验共享起到了积极作用。

④《试验专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的开发。组织编写了《试验专业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覆盖了几乎所有试验专业测试项目,这也是目前南网系统乃至国内电网企业最为完整的标准化作业指导书。

⑤《试验专业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库》的开发。该单位开发了“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库”,共开发试验专业培训PPT近2500页,涵盖了所有现场试验的作业项目,这也是目前国内电力行业最完整的标准化培训PPT课件库。建立了标准化PPT培训课件库后,不论是那个培训师授课,讲授的知识点都一样,讲授的流程都一样,而且可以随时讲解,无须事前准备课件,节省了大量时间,为标准化的培训打下了基础。

⑥《试验专业实操技能评价系列标准》的开发。该单位组织开发了“试验专业实操技能评价系列标准”,在广泛论证基础上,通过对测量过程关键步骤细化并根据不同步骤重要程度赋予不同分值基础上得到,对每一个步骤正确与否规定了量化扣分标准。该标准对推进技能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4)“试验专业知识库及知识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及应用”创新目的、做法。

创新目的:长期以来,多数单位的技术资料处在无序管理状态,相关科研、培训、事故障碍及缺陷资料、经验总结等处在不同人员分散管理状态、往往由于人员流动等导致资料流失,造成后续人员不能及时了解先前积累数据,影响成长速度。为提高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彻底改变各类资料分散管理、不能资源共享现状,也为数字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建立一个核心数字图书馆或知识库,组织开发了“试验专业知识管理平台”。

具体做法:一是开发硬件支持平台,为网络培训及知识管理平台提供硬件支持;二是完全参照科技图书目录索引及企业内部自定目录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知识管理平台管理软件,可以方便检索、查找需要的技术资料;三是建立了完整的资料移交、入库管理规章制度,将分散在不同人员手中的资料进行了系统收集,确保重要资料延续性。通过规章制度确保了各类技术资料定期移交并录入知识平台,如外出考察不移交资料不予以报销等。

知识管理平台内容涵盖了试验专业所有核心业务并为进一步扩充为全局性的数字图书馆预留了接口。经过测试,各项功能达到预期目标,录入了大量分散管理和濒临流失的技术资料。对于打破技术壁垒,加快技术人员成长速度起到了积极作用。

(5)“基于全员网络、在岗技能、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目的、做法及实践。

研究目的:一是对可能的培训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实践;二是在实践基础上建立基于全员网络、在岗技能、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模式并进行优化。

具体做法与实践:

①充分利用“全员网络培训与考核系统”。采取有效机制组织、鼓励员工在网络系统学习。该单位认为网络培训特别适合生产工作多、工作时间分散、难以统一集中培训的基层单位。由于不受时间制约,使得不能经常参加集中培训的员工能完成培训积分。

②创新在岗技能培训模式。一是为打破技术人员之间壁垒,共享资源,创新性的实施了月度技术交流会,每月安排5-6个专题和现场问题交流,题目为事故分析、案例分析、先进诊断技术、考察学习体会、标准宣贯等。实践表明,该方法对于迅速提高技术水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有助于提炼现场经验进而形成贴近实际的培训案例库;二是常态化的开展工作负责人考评和员工普考、技能竞赛,实现工作负责人、班组长能上能下(每年调整一次);三是结合新技术应用安排专项培训班、加大一专多能培训力度等形式开展培训;四是成立了多个专项技术攻关小组,为每个小组制定了明确任务和管理要求;五是常态化开展体验式培训,让员工亲身体验电一电、摔一摔的感觉,自觉做好安全管理;六是为每位新员工安排了一位管理人员、一位班组老员工作为导师并签订师徒合同,实践证明这种双导师制有效满足了新员工多层次的培训需求。

③常态化开展封闭脱岗轮训。一是对于新入职员工,在正式分配后,制定封闭脱岗集中轮训计划,调集最优秀内训师开展集中培训并为新员工编制了应知、应会知识点,让他们较快明白了转正前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基本知识;二是规定老员工每隔6年脱岗集中轮训1-2周,每年均安排一定时间对老员工参加体验式培训、现场案例培训等脱岗轮训,弥补知识的老化和不足。

成果及其效益分析

通过创新,组织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套“电气试验与电缆故障测寻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新型状态检测技术仿真与网络培训系统”,首创了一种适合成年人特点,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理论与实操相结合,可以满足所有试验项目培训与考评需要,可大规模推广的网络培训系统,创新性的建立了一种“基于全员网络、在岗技能、脱产封闭培训于一体的新型培训与评价管理模式并进行了应用实践。有效克服了试验专业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满足了任意试验方法、试验项目技能培训与评价的需要,实实在在的提升了培训效果。

项目成果2011-2012年在广州供电局等单位进行了大规模应用。使用情况表明:开发的仿真系统弥补了普通基地无法实现的部分培训与评价功能,实现了试验业务培训与评价的全覆盖。

项目成果在电力行业,包括电厂、电网企业、用户变电站、高校及科研机构都有重大推广价值。是今后电力行业重点培训模式之一。

第7篇

1.做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监管工作。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年启动以来,农业农村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并按照《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从站点选择到信息员培训到益农社建设、运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各项工作逐步推进。目前,共建成益农信息站点413个,其中标准站104个,专业站192个,简易站117个。413个益农信息站点目前运转正常,通过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培训服务、电商服务四类服务,帮助农民办理买、卖、推、缴、代、取等六大业务,正在为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农村电商等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切实做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

农业农村局接到市局转发的农市便函[2020]106号《关于做好2020年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有关工作的函》后,局党组高重视,认真进行了组织,于8月20-26日,开展了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工作,全县至少500个行政村、居委会进行了集中学习,参训20万人次,培训内容丰富,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农民进一步搞好农业生产、乡村振兴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深受农民群众好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搞好电商扶贫知识培训。

为提高全局干部职工的电商扶贫知识,农业农村局于7月1日与商务局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联合举办了电商扶贫知识培训,全局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内容涉及电子商务基础知识、防止网诈骗、如何开网店、直播带货等,切实丰富了全局干部职工电子商务知识,提高了服务农民的本领和技能。

4.做好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工作。农业农村局接到市里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后,广泛进行了宣传并实地察看,遴选了4家基础相对较好,申报积极的单位报到市里,市局领导及相关科室人员也对这4个单位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目前这4个单位正在积极完善设施,准备申报材料。

5. 组织好“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

6.组织好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参展工作。

7.做好农业遥感监测地面调查工作。

第8篇

[关键词]变电安全运行;可靠性;举措;电力系统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9-0030-01

一、概述

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各个领域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持续增加。目前,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均需要大量的电力资源。同时,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民众越来越注重电网的安全。电力系统的运行原则是安全、预防、综合治理。[1]变电安全运行主要是想确保电力设备能够正常运转,同时还需要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在电力使用过程中,变电运行是进行事故处理的机构,该机构工作目标主要是为了确保电网安全,其对于整个电网系统的安全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故要想使电力能够安全运行,那么就必须进一步增强变电运行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同时,电力运行部门还需要针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进行严格管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变电可靠性策略。

二、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

(1)及时进行检修

要想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那么及时进行检修工作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变电站在对变电运行设备进行检修的过程中,要尽最大可能来促使设备能够被立体运用,以此来促使人、财、物这些资源能被有效运用。除此之外,由于智能或数字变电站中含有大量的变电设备,它们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故在及时进行检修的过程中,变电站可以组织一个对应的设备维修部门来定期对各个变电设备进行检查与维修,从而确保变电设备始终能够正常运转。另外,每隔一段时间,变电站可以安排一些人员来进行核查,并将这些任务分配给不同的工作小组来展开,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所提升,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变电安全可靠的运行。

(2)抓好班组,进行制度化管理是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的关键

在变电所中,班组是其中最基础的小型单位,该组织往往从事于设备的直接检查和维修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故变电所非常有必要注重班组的管理工作,并把各个工作环节的责任细分到每一个班组及其组员身上,以此来调动他们工作的热情,使他们能够及时、快速的找寻出各种问题,并立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以处理。而要想促使班组成员的技术素养和职业道德能够持续提升,那么相关单位则需要投入一定的资源来针对员工们展开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让他们能够学会那些各种信息化技术,使他们自身的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这样才能确保他们能够灵活应对智能化变电站里面的设备。同时,还要做好班组成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他们建立起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日常的工作中,工作人员也要严格依照规范来展开各项工作,违章操作往往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故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

(3)组织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A、第一方面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技术进行培训。[2]现如今,我国部分地区均已建立有智能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相比,智能或数字变电站明显更加高级,其采用了诸多智能设备,同时,变电站也已施行智能化管理,故变电站各种设备的技术含量变得很高,从而导致对技术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严格,要想提高变电设备的运行安全和可靠性,那么维修人员则必须要对这些智能化设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熟知那些变电系统的实际工作原理,从而确保自身能够很好地应对突发状况。孰能生巧是对电力工作最好的诠释。[3]变电站的智能化对于变电安全运行是有利的,其能够进一步增强对变电运行的管理和控制,然而,其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这样操作起来将会更加得心应手,故变电站需投入一定的资金来针对技术人员展开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B、第二方面安全意识培训。在电力运行工作中,工作人员通常会转变自身的位置,这是安全防护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相关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依照安全原则来展开各项工作,相关单位也要不断落实管理制度体系。除此之外,安全意识培训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日常工作中要经常给员工灌输安全原则的具体内容,使技术人员能够熟记于心。同时,还可以通过结合故障来展开紧急事故处理的培训活动,让他们按照要求来进行维修处理。

(4)优化管理体系

优化管理体系是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的重中之重。[4]在我国的变电站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新型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运用,变电站在智能化方面的表现日益突出,现代化变电站的管理要求也随之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智能或数字变电站管理过程中管理体系的改进和优化。变电运行可靠性及安全性的提升离不开完善管理体系的撑持,故变电站应该针对各项工作来制定出一个合理的管理制度体系,以此来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展开。

三、结束语

变电运行对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有着重大的影响,其是供电事业中非常关键的部门,故很有必要执行更加严格的管理体系。电力事业相对而言比较危险,当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将会引发极为严重的事故,所以要给予重视。单位要投入足够的资金来展开各项培训活动,以此来提升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蔚宁.提高变电安全运行和可靠性措施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3):21-27.

[2] 黄渲雅.综述提高变电运行可靠性及加强安全管理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2(20):85-89.

第9篇

六、从学校到工作是一个冒险的过程

找工作的时候,他们会问你有没有高中毕业证,而你却没有。

――墨西哥青年妇女

许多年轻人面临从读书到就业的艰难过渡。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利处境体现在缺乏就业机会和工作品质低下两方面――包括不稳定的、低薪的工作。与教育处境不利有关的因素,如贫困、性别和残疾,往往也与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处境不利有关。这并非巧合――不平等的技能培养机会、社会准则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导致了这一结果。

有些年轻人,尤其是富裕国家的年轻人,在离开学校后会面临长期的失业。2011年,全世界大约13%的青年(约为7500万人)被计入失业人口,比2007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多了近400万。

由于经济衰退,年轻人的工作机会越来越少,这对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的影响尤为明显。与经济危机之前相比,2011年,全球大约减少了2900万个职位。西班牙的失业率在2007-2009年间大幅度上升。

然而,这些关于失业人口的数字还不能完全体现出年轻人所处的困境。这些数字掩盖了一个事实:有些年轻人不再去找工作,是因为他们知道根本找不到。既没有上学或就业,也不积极找工作的人往往被视为“怠惰”,即便他们的怠惰反映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现状而非他们本身的动机。如果将感到求职受挫的人计算在内,年轻人的失业率将大幅增加,像喀麦隆这样的国家失业率将翻倍。

在那些被归为怠惰的人中,女性往往占大多数。在仅完成小学教育之后便辍学的年轻人中,性别差距往往非常大。在约旦,80%以上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女性对找工作不积极,而青年男性的这一比例为20%。

青年女性还通常在被政策制定者忽视的家政和非正式工作领域从事工作。本报告对近期在9个国家开展的劳动力调查的分析发现,在这9个国家中,被归为怠惰的青年女性数量远远多于男性。努力找工作的女性比男性少,通常原因是家务劳动分工不平等以及招聘中的性别歧视。

女性的工资往往也低于男性。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一般情况下,男性比女性的工资高60%左右。识字和计算水平对薪资的影响也非常大。教育对于女性的收入水平影响巨大。在巴基斯坦,识字水平高的女性比不识字的女性的工资高出95%,而男性之间的这一差别只有33%。

残疾青年在获得教育和工作两方面都尤为困难。在肯尼亚,很少有残疾青年能够读到小学以上。由于教育水平低,他们很难或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受到就业限制。

许多年轻人被迫从事着不稳定、低薪酬且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从全球来看,约有1.52亿年轻人――占青年劳动者的28%――每天工资不到1.25美元。在布基纳法索、柬埔寨和乌干达等国家,工资在贫困线以下水平远比没有工作的现象更为普遍。

年轻成人比年长成人更有可能获得极低的工资。在布基纳法索瓦加杜古,年长成人的平均工资几乎是年轻成人的2.5倍。年轻人通常期望工资能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但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水平使他们的收入无法满足日常需求。

在低收入国家,教育程度低的年轻人无法承担待业的开支,因此,他们最有可能从事低薪工作。在柬埔寨,91%没有受过教育的年轻人的工资水平在贫困线以下,而受过中等教育的年轻人的这一比例不到67%。

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年轻人过早离开学校的可能性更大,他们从事低薪工作,而不是失业。例如,在喀麦隆农村地区,失业率仅为1%左右。农业为大量受教育水平低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但许多人收入很低。2/3没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年每天的工资不足1.25美元,其中没受过教育的农村女性处境最差。

是否完成中等教育对年轻人能否找到适当收入工作的影响因性别而不同。在尼泊尔,没有完成中等教育的青年男性比受过更高教育的青年女性更有可能获得适当工资――40%的青年男性的工资水平高于贫困线,而已完成中学教育的青年女性的这一比例不到30%。

七、投资技能,改善生活

由于没有受过教育,我们找不到工作,也不能改善生活。我们没有前途。

――印度青年男子

技能培养对于减少失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以及促进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在教育上每投入1美元,就能获得多达10~15美元的经济增长。如果全世界46个最贫困国家75%以上的15岁人口达到经合组织在教育领域的最低基准,经济增长水平就可以在基线基础上增加2.1%,1.04亿人口可以摆脱赤贫。

韩国仅在30年间就从贫困走向了富裕,原因之一就是重视技能培养。韩国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提升了本国人口的技能。随后,韩国又将重点放在支持技能培训的产业上。

经过数十年的经济低增长或无增长之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在21世纪初期经历了强劲的经济增长。该地区1/3的国家实现了至少6%的增长,有些国家有望在21世纪上半叶达到中等收入水平。韩国和其他东亚四小龙的经验表明,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政府能否出善的经济政策,这种政策要能够使技能培训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协调一致。

八、许多国家的政府忽视了技能问题,

处境不利者损失最大

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技能培训投资的重要性,但它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根据对青年人口众多的46个国家的分析(其中大多数是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只有一半的国家正在制定或已制定关于技能培训的政策――要么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要么是更广泛的技能培训战略。

其中很多国家的战略规划都是零零散散,协调性差,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国家优先发展事项不够统一。但也有一些国家正在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为了在2025年之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埃塞俄比亚致力于在2020年以前普及中等教育,同时重视农业和工业领域人口的技能培养,尤其重视提高微型企业和小企业的生产效率。

只有约1/4的国家试图安排小学辍学的年轻人重新接受教育或培训。例如,塞拉利昂制定了旨在培训创业技能的青年就业战略。该国约57%的15~19岁年轻人在完成初中教育之前就已辍学。但这项战略并没有充分关注到那些因缺乏基本技能而需要二次机会的青年。

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听取年轻人的意见非常重要。全球有1/6的人口是15~24岁的年轻人,他们往往是社会最有活力的部分,同时也是最脆弱、最无能为力的人群。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现状比政策制定者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包括教育和培训经历,以及找到一份好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九、加大投入,提高处境不利的青年的技能

捐助者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为青年技能培养提供捐助:支持使所有年轻人能够至少读到初中的国家计划,支持为没有机会获得基本识字和计算能力的年轻人提供的二次机会计划,向处境不利的年轻人提供培训以帮助其获得体面的薪资。

仅仅是使每个年轻人都能享有初中教育,每年就需花费80亿美元,此外,实现在2015年以前普及基础教育的目标还需要160亿美元。这些急需教育和培训的人口主要来自于贫困家庭,他们自身无法承担相关费用。各国政府必须扩大资助范围,以确保所有年轻人都有机会通过正规学校教育或二次教育获得基本技能。

10年来,许多贫困国家都增加了教育投入,一些捐助者也在年轻人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所有捐助者在技能培养方面的投入约为30亿美元,其中约40%投入到正规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上。

其中,德国投入最多,其次是世界银行、法国和日本。一些较小的捐助者,如卢森堡和瑞士,也将其教育资助集中在技能培养方面。日本等国通过技能培养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法国的许多资金并没有使发展中国家受益:2010年,法国为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支出了2.48亿美元,其中60%以上用于其两个海外领土。

2012年,经合组织发展援助委员会首次要求捐助者报告用于中学后教育的援助份额,这笔资金作为奖学金和输入学生费用(捐助国机构接收发展中国家学生时产生的费用)。2010年,约有3/4的中学后教育直接援助――相当于约31亿美元――属于这些类别。

2010年,日本直接教育援助的40%用于在日本学习学生的奖学金。2010年,德国的奖学金援助支出和输入学生费用是花在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直接援助金额的将近11倍。2010年,法国的奖学金援助支出和输入学生费用是该国花在普通中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直接援助金额的4倍。如果捐助者为留学生在其国家学习所支付的31亿美元中能有一部分转到发展中国家,那么就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填补基本技能培训方面的巨大资金缺口。

巴西、中国、印度等新的捐助者有可能在技能培养援助中成为重要的参与者。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专门将资金用于处境不利的年轻人,并在投资技能培养与劳动力市场改革的过程中积累经验。然而,2008-2010年,印度承诺每年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的9.5亿美元的捐助中,只有2%用于教育。和其他新的捐助者一样,印度的捐助侧重于高等教育,而处境不利的年轻人无法从中受益。

私营部门也需要增加对技能培训的投资,因为掌握熟练技术的劳动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使私营部门获利。一些私人基金会正在资助创新项目。例如,万事达基金会为帮助青年获得就业所需技能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这与巨大的资金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

各国政府必须协调不同来源的资金,并充分利用这些资金,以确保处境不利的青年获得应有的关注。途径之一就是完善培训资金管理制度,将不同来源的资金集中起来――包括向公司征收的专项赋税以及捐助者提供的资金――供政府管理和支出,而私营部门则负责提供培训。尼泊尔的就业基金就是采用这种途径惠及处境不利的年轻人的一个例子。如果培训基金得到妥善管理,那么就会产生积极影响。突尼斯于1999年设立了培训基金,通过技能培养使1/4以上的失业年轻人受益。

十、中等教育:为工作铺平道路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