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8 16:56:4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近代经济管理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近代经济管理方式

第1篇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财务指标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经济危机的影响席卷全球,世界各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期盼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后危机时代,我国各个行业遭受了严重的打击,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生产企业的货物积压严重,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1]。如何能够有效的化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创新变革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能够保证企业获得所需的各种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必要性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创伤,大大加深了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创新的需求,主要是基于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环境影响。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世界范围内经济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全球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致使众多企业破产倒闭。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迫切的要求我国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资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浪潮中获得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此外,相较于国外企业而言,我国企业存在众多突出问题,包括对企业归属感和认同感较低、人员素质不高、科学技术水平落后以及管理存在缺陷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企业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催化了我国企业内部矛盾的产生,加强企业经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首要研究课题。由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创新经济管理方法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谋求更大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看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极速下滑,加剧了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的需要。就我国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现状而言,可以总结出三个具体表现方面[2]。首先,企业经济管理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密切,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内部所有的管理工作均涉及到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调配,经济管理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联系性愈加密切。基于此,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下属部门人员的薪酬待遇,同企业经济管理水平好坏息息相关,企业只有结合自身发展状况,营造良好的经济管理氛围,才能在工作开展中取得预期成效,确保企业其他管理措施的有序开展。经济管理中财务指标能够直接反映企业经营现状。企业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高层领导决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管理工作成效,而企业的经营状况是在年度、季度以及月份财务报表直接反映的。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报表中所呈现的生产经营状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方针,调整生产经营方式、营销手段以及工作开展方向,进而确保企业能够在实现既定经济管理目标的同时,全面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创新改革对策

(一)经济管理观念的创新

无论是任何企业管理活动,与时俱进,观念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过程中,加强员领导阶层以及下属员工的观念创新十分有必要的,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为后续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基础[3]。此外,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开展中,应强化战略危机意识,确保企业领导者在制定相应的方针和管理目标时,能够有效结合企业实际发展水平,具备大局观念。由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同其他管理工作联系较为密切,涉及范围广,所以企业在创新经济管理观念时,应注重管理方法以及生产技术的创新。

(二)经营策略的创新

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是企业经济管理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企业需要秉着与时俱进的态度,转变传统经营方式,形成更为虚拟化和柔性化的组织结构,健全相应企业经营组织结构,进而确保后续企业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经营策略的创新方式主要有企业间经营联盟以及品牌,企业间经营联盟主要是指同行业发展水平类似的企业之间联合,形成固定的经营联盟,来应对企业经营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谋求共同发展。品牌的创新是指转变传统代加工的生产模式,创新属于企业自身的品牌,通过这种方法来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

(三)健全和完善财务管理机制

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企业首先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内部规章制度,诸如经费管理制度、财务人员的约束制度以及其他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生产过程中费用的支出明细,做到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此外,健全和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后,在执行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规章制度进行,一方面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建立部门预算制度,详细记录部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预算明细,进而全面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促进资金的合理配置。

四、结论:

综上所述,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全球经济发展呈现萎靡状态,企业为了谋求持续发展,只有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从经营策略、管理观念以及管理机制三个方面着手,才能确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市场份额,获得长远发展的资本。

参考文献:

[1]彭龙.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国商贸,2012(05):85-86.

第2篇

    为更好的贯彻落实《住房公积金条例》,促进住房消费,进一步推进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确保市政府、市房改领导小组批准的今年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计划的顺利完成,市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经研究决定,对《关于调整1999年内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99〕京房资中心计字第117号)和《关于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99〕京房资中心计字第123号)等文件,规定的个人住房担保委托贷款(以下简称个人贷款)有关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00年12月31日,现将有关政策重申如下:

    一、放宽个人贷款额度标准

    2000年内个人贷款额度标准为:单笔贷款最高贷款额仍可在原不超过人民币30万元基础上上浮30%,同时在确保还款的前提下,适当降低个人购房首付款比例,最低不得低于购房款的10%。

    二、贷款期限

    各经办机构不得拒绝发放30年(含)以内任何期限档次的个人贷款。

    三、各分中心接到个人贷款申请后,凡符合有关政策规定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办理完成有关手续;分中心不得拖延发放或拒绝办理有关手续。

    四、为满足个人贷款需求,在分中心办理个人贷款有困难,可转至归集部或归集二部办理。全市凡已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职工,无论是否在归集部、归集二部缴存住房公积金,在其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分中心出具住房公积金缴存证明后,均可在归集部、归集二部申请个人贷款。

第3篇

【关键词】 中国式管理 研究内容 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若干特点

国内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管理思想和方式的研究。在中国管理学大会上,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会理事长李京文院士,管理学家刘源张院士等曾多次呼吁管理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探讨。目前的情况是国内的呼声较高,但动作不大,形成强大研究体系的不多,很难拿出一个有充分证明的著作和系统的理论方法。

国内的研究不如国外的研究多。国外对以日本为首的东方式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地步,其中的“日本式管理”早已被列入公认的管理理论之中。而欧美的管理早已形成体系,理论缜密,方法充实。国内受“中国不存在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虚无观点影响,对该问题的研究鲜见,学者们大多将研究力量集中在了西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探讨和推广上。

国内学者的管理理论“西化”严重。国内学者对管理理论的研究长期存在着“重西轻东”的倾向。当然,近代的管理理论大多起源于西方,但是东方管理理论“虚无”的观点也是错误的。尤其是对中国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否定,直接反映了对中国几千年文明的否定、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否定,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怀疑与偏见,怀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计划经济,有人则主张偏向市场经济,有人则主张二者合一。

国内企业家对有效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的自我体验和西方管理理论学习经验严重不一致。再好的管理思想与方法也必须结合本土实际,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配套,必须与中国的传统和文化相结合,否则必然出现脱节、消化不良等尴尬的局面。

研究手段的重定性、轻定量倾向严重。现有的一些东方式管理研究,包括中国式管理研究大多围绕在定性的说明罗列之中,沉湎于对古典词句的解释推理之中,缺乏数学家的参与和对IT的使用,方法显得空泛、不实用、不易操作。无论是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还是近期台湾出现的中国式管理都局限在条条框框之间,缺乏大企业如丰田、本田、浦项、LG、海尔等的实证分析研究,更缺乏定量管理方法的探索,还缺乏严格数学论证、推演和样本统计比较手段的投入和归纳总结,没有计算机应用的提炼。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思路

西方管理理论与方式。证明其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说明管理方式是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欧美等西方式管理必须满足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提出独具特色的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通过对东方主要国家的管理思想与方式的根源探索,提炼与总结出东方式管理,证明中、日、韩管理思想与方式的同源性。分析日本式管理、韩国式管理、中国传统(民国及以前)经济管理和企业的管理思想与方法,达到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根源的目的。东方式管理与西方式管理两大理论阵营比较。在管理理论上进行定义,提出新的管理理论阵营和学派划分理念及方法,建立更明确的界线,形成容易学习和理解的东方管理理论体系,为我国和东方其它国家理论界明确自己的管理研究方向提供参考。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总结改革开放后成功的经济发展理论,努力探索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寻找优劣,取长补短,取利去弊,研究适应中国目前发展的经济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结合东、西方管理理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国式管理。证明中国企业更需要偏重东方的管理思想与方式,证明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只能是中国式管理,以利于企业的学习和方法的借鉴使用,减少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中学习和实践的盲目性。总结制定中国式管理要求。理论性的论述与方法阐述相结合,既要有理论深度也追求可操作性,必须使用计算机和IT手段。

而研究内容是从对西方经济理论、西方式管理、东方式管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进行总结来看,应当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突出东方文化元素,尤其突出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儒释道文化基因,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并进行重点企业案例剖析。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的创新点

市场经济与欧美管理方式密切关联研究。市场经济理论相对比较成熟,欧美的管理方式也很成型,但证明欧美管理方式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则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能说明欧美的管理方式更适合西方企业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的体制,则很难说明东方式管理方式存在的必要性,当然也就没有研究的可能,就掉入东方无管理、中国无管理的“虚无论”之中。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管理实践,无论是企业界还是理论界都已达成共识,确实存在着东方特色的管理方式和中国特色的管理方式,并且在世界管理理论之林中独树一帜,日渐强大。所以,区分西方式管理与东方式管理的研究是重要前提之一。

研究东方式管理,求证儒家思想与东方式管理的关联。与西方式管理相对应,建立东方式管理。重点是从中、日、韩企业发展的相融性,推导出三国管理方式的互用性,证明其共同儒家文化基础的特性。在市场经济的理论下,建立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东方式管理。重点包括三国现有管理方式的整理与提练、近现代管理思想中的儒家思想根源关联与论证等,提出东方式管理。除现有较为成功的东方式管理的归类、总结、提炼之外,还可以在儒家思想体系下、在理论上创新提出丰富的东方式管理,尽管这些管理方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进一步证明,也有很大研究难度,却尤显重要。

完成东、西方式管理的比较研究。在建立了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的基础上,就可以进行东、西方管理的比较研究。这里进行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东西方两种管理方式的比较,采用统计和比较的方法,完成其共同之处的归纳,不同之处的分离,建立各自的特色,重点为东方国家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指明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不能只是跟在西方管理学家的后面亦步亦趋、摇旗呐喊。其创新点是进行两种管理方式不同的根源比较,除了从深层次的文化、制度和传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外,还重点进行管理方法、方式、实证等方面的探讨,力图使东方管理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计算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实践总结。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家的经济政策与理论进展,在引入市场经济理论后中国经济的变化。难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市场经济的差别、与原计划经济的差别,本身独特之处的概括与总结。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产生现有中国式管理的土壤,是目前适应中国发展的最好形式。如果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经济发展是成功的,那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成功的。与欧美的经济成功一样,中国一定有一套自成体系的管理方式,与欧美的管理方式并驾齐驱,这个管理方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的研究和总结。重点是建立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难点是要抓住这种管理方式的主要特征,并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进行比较,指出不同之处,强调适应性。以国家100强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导出中国式管理的主要特征。不但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不同于市场经济下的西方式管理和东方式管理,也要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方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管理方式。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式管理与市场经济下的东方式管理的不同也很重要,不然将不能证明与日本式管理的区别,也说明不了与韩国式管理的区别。以上证明具有较大难度,尤其是优缺点的归纳和总结带有预测性,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

(作者单位:烟台大学机电汽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金钱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进程,所以有一个合理的管理经济的方式。而且,在近代一些银行等机构的成立也为金融证券化创立了条件。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金融风暴成为了袭击整个世界的主要因素,当然中国也没有幸免于难。在我国金融的发展迅速,相比对国际的发展国家也很落后,因此,对我国金融证券化与中国金融创新策略的研究非常必要。

一、 金融证券化

(一) 金融证券化推行的条件

金融证券化在我国以及全世界范围内能够推行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有一定条件的。金融证券化的实质就是各方资金的合理调配。要对资金调配首先是要有足够多的资金。然而,资金并不是可以凭空产生的。因为世界上资金的积累是人类财富的积累。首先,是人类在一定的发展前提下,尤其实在近现代重工业迅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的财富才得以迅速的积累,从而出现资金的积累。然而,在工业等各行各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资金问题的短缺和闲置以及不可分配的现象。在某一行业或者某一企业中,资金被大量闲置,而在另外一个企业中则出现了资金严重不足的现象,金融证券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各行各业经济领域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同时,经济问题的出现也同时带动了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的出现。但是,这些金融机构的出现也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统一管理经济、解决金融问题提供了方便。而且,这也金融机构的出现,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也成为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之一。

(二)金融证券化的意义

对企业而言,直接发行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筹集资金既便利融资,成本又低,还可享受发行证券本身的许多好处。对社会公众而言,有价证券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比银行存款更有吸引力。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公司融资证券化趋势的形成。在企业中,解决金融危机的主要手段就是“融资”。融资是公司注入流动资金的重要方式。当公司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任他方式的资金注入与使用即证券相比较而言都表现出一定劣势。然后,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生活中的食物的追求越来越趋向完美化。所以,人们在资金的运转过程中也越来越青睐于金融证券的使用。金融证券是资金流动的最佳方式,相对于经济货币化,金融证券化的优势显而易见。

金融证券化的出现带来的好处并不仅仅是对国家以及公司带来利益。金融证券化也给许多个人带来了利益。比如,许多财产比较多的人可以将自己的财产、资金等通过金融证券的媒介投入到经济市场中进行管理,因此而获得财富。这样也给一部分有不动产的群体带来了利益。当然,金融证券化带来的利益并非只有这些,只要能抓住金融证券化大形势下的机遇,每个人、每个集体都可以享受金融证券化带来的利益。

二、 金融证券化的发展情况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工业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随之我国的经济情况也出现了好转。尤其是将我过的经济与全世界接轨,市场经济进入了全球的发展阶段。金融证券化也随之进入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全盛的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虽然我们从改革开放中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但是,依然不得忽略经济发展给我们国家经济管理带来的挑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真正的勇士不是不能够发现深渊,而是明知是深渊还要跳下去。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发展中的用着跳下了深渊,我们的挑战就是将这个深渊转化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机遇,使我们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得以生存,并且可以优于其他国家。然而,我们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深水区,我们不知道发展的方向,稍不留神就可能将之前的经济发展带入毁灭中去。那么,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得到良好的管理。但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也处于实验阶段,出台合理的经济管理政策还比较困难。但是,国际金融证券化将我国的经济也带入到金融证券化的行列中来。这样的经济也为我国的经济管理提供了方便。因为在宏观管理经济的情况,资金的调集等是必不可少的程序,金融证券化恰是市场经济自动调节的重要方法,为我国的经济管理确实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金融证券不仅是国家经济管理的良策,也是对各行各业公司的调集资金解决资金周转问题的考验。当公司内出现经济危机时,解决资金问题成为需要解决的首先问题。公司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利用金融证券化的局势解决公司的资金问题是每一个公司都会面的挑战。

三、 金融证券化的弊端

金融证券化的出现确实为国际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便利之处,但是金融证券化的出现对经济的发展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首先,金融证券化是社会节奏变快的一种经济发展产物,所以,金融证券化首先在经济发展节奏上比较快。虽然,这迎合了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但是,快节奏意味着给公司带效益快,让公司破产也比较快。而且,在节奏比较缓慢的情况下,公司可以有比较充足的时间考虑、找出对策以及想到方法筹集资金应对经济危机。但是,在转眼即逝的情况下,公司很可能来不及商量对策公司就破产了。对于公司而言,公司破产必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当然,公司破产也必然带来公司员工的大规模失业。公司员工的事业对国家来说,这也意味着有一个大负担降临。因为,下岗员工的生活质量难以保障,而且下岗职工再就业造成的就业负担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并非一件容易解决的事情。

四、 金融证券化带来国家经济管理的挑战

我国经济的发展相对世界平均水平而言并非前端国家,但是进入国际化的轨道之后,我们必须在经济管理中与世界水平同步。这就需要我们国家在经验不足的情况能够悟出更多道理、找到更多适合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

五、 我国经融证券化的新形势和创新

我国金融证券的发展随着国际形式而来,但是,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创新的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去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对我国以及国际的金融形式进行分析。因为,我们国家要有自己的发展方式,但是,我们国家是国际经济形式发展下一个重要成员,我们就要去迎合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要跟着国际发展形式走,否则掉队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的落后,最终使我们成为遭受蹂躏的对象。曾经的闭门造车已经给我留下了教训,在我们国家也有这样的古话,“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我们是一个大国就要有大国风范,不能在国际经济的发展下输给任何一个国家。

国家的经济发展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过程,在国际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根据我们国家以及各国的发展形式及时调整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当然,我们国家经济政策不能够照搬照抄其他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政策。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发展的国家,有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政策,必须要学会创新经济政策,才能促进我们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吴博,刘睿.金融结构、风险结构与我国金融监管改革[J].新金融.2013,(05):11-15.

[2] 韩大涛.高职金融证券专业人才体系培养教学改革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5,(04):87-89.

[3]岳红池.浅析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的过渡[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7):75-77.

第5篇

[关键词] 行政合同;行政性;合同性

【中图分类号】 D9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关系的干预日益广泛,其干涉的手段也呈多样化的趋势,其中行政合同作为一种较为新颖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已为现代国家所普遍采用。行政合同也可以称之为行政契约,就是指“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它在我国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也有所体现,如在实践中出现的国有土地转让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国有公路经营权转让合同、粮食棉花订购合同等等。但由于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轨过程中,涉及行政合同的相关社会事实尚未定型,有关行政合同的理论也在逐步的完善之中,一些理论问题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在这其中,有关行政合同的性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许多理论上的含混之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行政合同的行政性

当社会发展的历程步入现代,近代国家“守夜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现代国家的通过各种手段介入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的程度日益深化、范围也日益扩大,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经济关系包括合同关系被纳入公法的调整范围,政府的意志也深入了合同的领域,传统的唯当事人意志的合同关系也出现了特殊的表现形式,既行政合同。政府的主要职能在现代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行政合同则是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可避免的要将自己的权力意志渗入其中,因此行政合同的性质之一就首先表现为行政性。具体说来,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合同的主体特征表明了它强烈的行政性。行政合同的主体与民事合同的主体不同。行政合同的主体一般都有行政主体作为至少一方的当事人。行政主体包括了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它是作为一种优势地位的当事人签定行政合同的,而不是以机关法人既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成为合同当事人的。而行政主体的优势地位就表现在它是拥有行政职权的的当事人,这也表明了行政合同始终是与行政职权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行政主体一方享有“行政优益权”。行政机关对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签定的合同,可以根据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单方依法加以变更或解除,但作为当事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享有单方面的变更合解除权。这就是所谓的“行政优益权”,它也体现了行政合同强烈的行政性。行政机关之所以享有行政优益权,主要是因为行政合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国家为了保障行政机关有效的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往往赋予行政机关许多职务上的优益条件,以保证行政合同制度的正确执行。

第三,行政合同是以业已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并且它就是实现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形式。行政合同订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之需要,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订立行政合同围绕的目的始终是如何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履行行政机关的职责。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的行政法律关系他们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只有在行政法律关系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行政机关具有相应的职责权限,相对人也具有相应的行政法义务的前提下,行政合同才有可能订立,没有在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合同永远也无法实现。并且,行政合同所确立的双方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要受到当事人之间已经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性质的决定与制约,有什么样的行政法律关系,就会有什么性质的行政合同。如政府与相对人之间才有可能签定政府采购方面的的行政合同,私人之间就不可能签定。行政合同的行政属性不仅仅表现在合同与赖以建立的行政法律关系上,还表现在行政合同的是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通过合同的形式具体化、特定化,使双方当事人之间在合同所涉及的特定事项、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最终实现行政目的。所以行政合同条款所规定的事项总是特定的行政事物,其中的权利、义务、手段、目标和责任,无一不是具有行政特色。

二、行政合同的合同性

行政合同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合同性之上,这也是行政合同同其他行政行为的主要区别。这一性质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执行公务时需要与相对人相互协商,经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后才能实施。这一性质使得行政合同主要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将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固定化、法律化,并用合同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也因此使行政合同比较单方面的行政行为来说更能充分发挥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行政合同制度就其本源上来说是民事契约制度在行政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带有明显的合同性,具体表现在:第一,行政合同以合同的形式确立确立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二,行政合同的订立也需要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笔者认为这需要具体的分析,就其中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部分来说,在职权的行使方式、手段、期限、具体目标等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就给双方当事人自主协商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可见,从行政合同所涉及的内容上来看,虽然有些条款会受到法律规定与行政机关行政优益权的限制,但仍然可以有双方当事人协商的余地。

总之,行政合同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新型合同,它兼具行政性和合同性两方面的性质。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简单的命令性行政已经不够用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管理的高效率不仅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于权力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公众的认同”。而行政合同顺乎了上述观念的变化,成为国家乐于接受的行政管理方式,使“硬性行政”走向“柔性行政”,可以想见在今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凌云.行政契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胡建淼.行政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彭万林主编.民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第6篇

西北经济落后在全国看来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但就其落后的原因来看又是复杂的。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内,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个区域,但虽然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划块中,西北三省两区被列入同一区域,但就其内部而言,发展水平是有显著差异的。陕西省整体经济实力特别是工业水平高于其他省区,新疆农棉等商品又高于其他省区。什肃、青海、宁夏落后的原困更偏重于耕地和工业的欠发达。但就西北五省整体而言,工业的单一和落后又是落后的共同原因。

1、政府对西北地区开发、扶持、创新难度高于南方地区。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依旧是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政府机构极为庞大。部门十分雷同,被动性的改革制约着这一地区始终无法主动改革,往往会出现“牵着牛鼻子走”的状况。和我国的南方地区相比,西北地区经济改革有三点不同。一是政府所承担的责任比东部要大许多,西北地区是“老、少、边”区的政府,必须把解决温饱、稳定边疆,协调民族关系、抓好安定团结做为政府职能改革的基本前提。二是西北的地方经济实力在改革初期就与东部地区处在不同的档次上,加上可开拓的市场空间远远小于内地,交通便利程度也远远小于内地。所以,即便能够在改革进度上与内地同步,也不可能取得同样的效果。三是改革所选择的突破口不同,东部的经济体制改革基本都是从市场要素最活跃的领域开始的,如乡镇企业、经济特区、股份制、民营经济、家庭企业等,最后才对国有企业实行改造,因此,政府对改革的承受力有一个适应和过渡期,而西北的改革别无选择。

2、生存条件极为恶劣。从自然条件看,大西北占据中国1/6以上的土地面积,其中,绝大部分地区属于荒山、沙漠、戈壁和雪域高原,缺雨的环境是其发展最大的阻碍,灌溉面积也只是围绕黄河或者祁连山的雪水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在历朝历代的开发中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过度开垦,使得土地、水、林草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自然环境逐渐恶化。其主要表现:一是自然界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资源严重匮乏。西北地区曾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区,但近代以来,干旱却成为开发的大敌,由于古代开发使天然水体遭到破坏,而人工水利工程又年久失修,加之战乱不断,使本已破烂不堪的水利设施更难维护,严重制约了开发的地域。二是土地的利用价值弱化。由于水资源的匮乏,土地沙化、盐渍化严重,加大了土地开发利用的难度。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了风灾、旱灾等自然灾害不断,自然灾害的频发,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进一步过垦过牧,形成了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开发的深度和广度。

3、管理体制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教育落后。这些是西北经济发展落后的重要原因。西北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地方上,依旧满足于低水平的管理方式,不重视管理方式的创新。用人机制多是用行政官员的方式来选拔经理、厂长。这些经理、厂长一般对经营理念、管理理论不关注,过多关注的是职位和金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西北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现象十分严重。这里的民众也不会自觉地拿起法律工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宁肯吃亏也决不打官司告状,对法律机构没有足够的信任。教育发展严重滞后。西北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和观念陈旧。近年来,由于地方财政日趋紧张,国家拨付的教育经费连保证教师工资和公用费用都很困难,使得学校无力对教学条件进行改造。一些县乡仅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全部教育经费的95%。有的学校的办公费每学期不到10元,教室的危房率高达50%。

二、解决西北经济落后的对策

西部大开发十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但西北经济特殊的政治、经济、社会原因、民族的原因,使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依旧还没有完成,路途依旧任重道远。十年来,在兴修水利、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上取得了好的成绩。但在一系列基础措施逐渐完善时,合理利用这些措施才是最关键的致富办法。

1、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西北经济的必然选择,回顾西北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隋唐以后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毁林开荒,连绵战争和大规模移民、屯田,这里逐渐成为童山濯濯、沙海茫茫的贫瘠地区,已成了千年历史伤痕的记载。这些都是西北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教训。面对子孙和未来,可持续发展无疑是西北经济腾飞的基础和关键。为此,西北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必须合理用水节约水资源、必须治理风沙、不乱垦乱种、保护西北地貌的丰富性。

2、西北经济开发与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在过去很长时间里,国家对西北地区的开发一直采取计划体制下的资源导向模式,即按照高度集中的资金投放方式支持这些地区大力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色彩逐步淡化,但是,在战略导向上依然是资源开发战略。在过去的很长时间内,西北经济的支撑是资源支撑。21世纪以来。随着资源的紧缺以及储蓄量的减少,又给西北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北经济必须做到资源产业和优势产业齐头并进,必须适当地调整经济结构。在将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培育与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以市场为基础,调整现有企业组织结构,改变原来的围绕当地资源开发而创办的企业组织,变生产型模式为市场型模式。以市场为导向还要鼓励创新,发展西北地区特有的产业。

3、完善教育体制,政府继续不遗余力地对西北进行教育投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形成教育的固定资产。同时,教育活动、科研活动也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每年大量的科研成果还直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增加了社会财富,因此,教育可以直接作用于GDP的增长。除此之外,为教育服务的支持保障产业也会随着教育的发展而扩大,带动大量的物质投入和产出。因此,教育的发展还可以间接作用于GDP,促进其增长。由此看出,一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反过来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立西北人才库,把技术专家汇集起来,给予与沿海同等专家同等或稍高待遇,向国外、沿海和中部地区搞技术输出,也给西北有关企业提供技术指导。这为西北以后的发展留住了高级专门人才,也为西北企业的发展造就了方便、可靠的技术后盾。

摘要:西北地区处于我国版图的西北部,有着丰富的煤炭、天然气、石油、镍等自然资源,但经济发展仍处于落后的地位。西部大开发政策提出以来,整个西部的经济相比以前着实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相比我国的南方,差距依旧明显,经济模式单一、市场不景气、才人外流等。西北经济落后的原因除了地理位置劣势以外,还有许多人文的原因。

第7篇

论文摘要:行政合同作为一种较为新颖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已为现代国家所普遍采用。行政合同的有关理论问题已越来越为学者所重视,本文主要对行政合同的性质作了初步的讨论,笔者认为行政合同的性质具有行政性和合同性两个方面。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关系的干预日益广泛,其干涉的手段也呈多样化的趋势,其中行政合同作为一种较为新颖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已为现代国家所普遍采用。行政合同也可以称之为行政契约,就是指“行政主体为一方当事人的发生、变更或消灭行政法律关系的合意”它在我国的经济管理活动中也有所体现,如在实践中出现的国有土地转让合同、计划生育合同、国有公路经营权转让合同、粮食棉花订购合同等等。但由于我国正处在激烈的社会转轨过程中,涉及行政合同的相关社会事实尚未定型,有关行政合同的理论也在逐步的完善之中,一些理论问题还存在着诸多的争论。在这其中,有关行政合同的性质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对于这个问题的正确认识可以帮助我们理清许多理论上的含混之处,因此,笔者在本文中拟就这一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行政合同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行政权力因素和民事契约精神的有效结合:一方面作为签约一方的行政主体具有公权力的身份,运用行政权力保证了行政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与行政主体行使权力的一般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它是行政主体与相对人通过相互的交流与沟通而成的协议,留出了公民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的余地。在这里,原本看来似乎“水火不相容”的两个概念“行政”与“合同”被奇妙的融合在一起,从此处也可以看出行政合同的性质必会具备行政与合同两种行为的某些特征。概括说来,行政合同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个:一是行政性;一是合同性。

二、行政合同的行政性

当社会发展的历程步入现代,近代国家“守夜人”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现代国家的通过各种手段介入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政府对社会经济管理的程度日益深化、范围也日益扩大,这种发展趋势使得更多的经济关系包括合同关系被纳入公法的调整范围,政府的意志也深入了合同的领域,传统的唯当事人意志的合同关系也出现了特殊的表现形式,既行政合同。政府的主要职能在现代社会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行政合同则是政府以公共利益为目的而干预社会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为了实现其目的不可避免的要将自己的权力意志渗入其中,因此行政合同的性质之一就首先表现为行政性。具体说来,行政合同的行政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行政合同的主体特征表明了它强烈的行政性。行政合同的主体与民事合同的主体不同。行政合同的主体一般都有行政主体作为至少一方的当事人。行政主体包括了国家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及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它是作为一种优势地位的当事人签定行政合同的,而不是以机关法人既平等民事主体的身份成为合同当事人的。而行政主体的优势地位就表现在它是拥有行政职权的的当事人,这也表明了行政合同始终是与行政职权联系在一起的。具体说来,行政合同存在着以下几种主体的情形:

1.主体与普通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之间的行政合同。这是最常见,最广泛的行政合同的形式。最典型莫过于政府采购合同。

2.行政主体与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合同。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行政主体之间可以签定行政合同。但也有学者认为治在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存在缔结行政契约的可能性,从而将行政机关之间签定的合同排斥在行政契约之外,另称之为行政协议,其理由是行政机关间的合同不适用“行政优益权”原则,且不宜优法院主管。笔者以为,行政合同的是在行政领域形成的发生行政法律效力的双方合意,这种合意自然可以在行政主体间存在,这一点也被西方国家行政法理论与实践所肯定。如德国行政法理论上就肯定行政机关之间可以订立合同,日本公共团体间以行政合同的方式达成行政目标的事例也很多,因此应该承认此种合同的存在。此外,还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类型的行政合同。如有学者认为行政主体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签定的招收、聘用合同也可以称之为行政合同。

第二,行政主体一方享有“行政优益权”。行政机关对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签定的合同,可以根据国家行政管理的需要,单方依法加以变更或解除,但作为当事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不享有单方面的变更合解除权。这就是所谓的“行政优益权”,它也体现了行政合同强烈的行政性。行政机关之所以享有行政优益权,主要是因为行政合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家、公共利益,国家为了保障行政机关有效的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往往赋予行政机关许多职务上的优益条件,以保证行政合同制度的正确执行。这在国外也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如在德国的《行政手续法》,澳门的《行政程序法典》及台湾地区的法律都有累似行政优益权的规定。当然,这种行政优益权也受到严格的限制。首先,这种权力的行使必须是于法有据,不能违法越权行使此种权力。其次是必须有合乎合同原则的理由、情况出现,使履行合同需要被变更或被解除,而且应当给予合理的赔偿,此项权力不应当使行政机关随心所欲的行使。

第三,行政合同是以业已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为基础建立的,并且它就是实现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的行为形式。行政合同订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之需要,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订立行政合同围绕的目的始终是如何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履行行政机关的职责。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的行政法律关系他们订立行政合同的基础,只有在行政法律关系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行政机关具有相应的职责权限,相对人也具有相应的行政法义务的前提下,行政合同才有可能订立,没有在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行政合同永远也无法实现。并且,行政合同所确立的双方之间的特定的法律关系要受到当事人之间已经存在的行政法律关系性质的决定与制约,有什么样的行政法律关系,就会有什么性质的行政合同。如政府与相对人之间才有可能签定政府采购方面的的行政合同,私人之间就不可能签定。又如只有计划生育部门才有可能签定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的行政合同,而不是税务部门,并且它也不能签定另外性质的行政合同,如军事采购合同等。行政合同的行政属性不仅仅表现在合同与赖以建立的行政法律关系上,还表现在行政合同的是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通过合同的形式具体化、特定化,使双方当事人之间在合同所涉及的特定事项、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具体的行政法律关系,最终实现行政目的。所以行政合同条款所规定的事项总是特定的行政事物,其中的权利、义务、手段、目标和责任,无一不是具有行政特色。

第四,行政合同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它本身就是执行公务或履行行政职责的手段。行政合同总是与它在整个执行公务或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目标相适应的,它必须按照行政法的规定和行政法律规则签定和履行。行政合同的兴起是政府管理方式从“硬性行政”到“柔性行政”转变的重要标志,但是不论其外在的形式如何的变化,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行政管理的目标。行政合同是一种具体的行政管理行为,是一个特定的法律行为,而不是泛泛意义上的行政管理。它是一种具体的行政行为,能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发展和消灭。值得注意的是,行政合同成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法律手段,必须是直接意义上的,而不是间接意义上的。

所谓“直接”就是指行政合同不需要凭借其他的法律行为与法律关系,而直接与行政机关履行或执行公务相联系,它本身就构成执行公务、履行在职责的法律行为。如公安机关为了治安管理的需要,要求辖区内单位的住户必须安装防盗门,而后各单位与生产安装防盗门的厂商订立了定货、安装合同,这个合同就不是行政合同,因为在这里合同不是作为直接执行公务的手段,而只是间接的与公务目标相联系

三、行政合同的合同性

行政合同的另一个重要的性质表现在它所具有的合同性之上,这也是行政合同同其他行政行为的主要区别。这一性质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执行公务时需要与相对人相互协商,经双方意思表示一致后才能实施。这一性质使得行政合同主要通过订立契约的方式将国家所要达到的目标固定化、法律化,并用合同规范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也因此使行政合同比较单方面的行政行为来说更能充分发挥相对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行政合同制度就其本源上来说是民事契约制度在行政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其带有明显的合同性,具体表现在:

第一,行政合同以合同的形式确立确立行政主体和相对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由于行政机关与相对人选择了合同的形式来确立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那么合同就应当成为规定双方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基本框架,对于合同双方的当事人来说就应该按照合同来行事,处于优势地位的行政主体虽然享有“行政优益权”,但这项权力并不能被滥用,受到严格的限制,在一般情况下,行政主体也应该和相对人一样受到合同条款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约束,不能随意的违反合同,应该格守行政的诚信原则。

第二,行政合同的订立也需要贯彻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意思自治原则是民法中的经典原则之一,也是合同法的重要原则。它是指“当事人依照自己的理性判断,去设计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事物。意思自治的真谛是尊崇选择,而其基本点则是自主参与和自己责任。”同样,在行政合同签定的过程中,合同的条款、内容要由双方当事人协商达成,原则上不能由一方将自己的意思强加于对方当事人。行政合同的内容涉及个人利益和与行政职权相关的利益两个方面。对于前者当事人当然可以自主选择,问题主要在于对后者来说,与行政职权有关的权益可否进行协商。笔者认为这需要具体的分析,就其中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部分来说,在职权的行使方式、手段、期限、具体目标等方面有一定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就给双方当事人自主协商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可见,从行政合同所涉及的内容上来看,虽然有些条款会受到法律规定与行政机关行政优益权的限制,但仍然可以有双方当事人协商的余地。

当然,行政合同虽然具有与民事合同相似的合同性,但他们之间还是存在着许多的差异。总体来说两种契约的差异主要在于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不同。行政合同中当事人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是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而民事合同中形成的则是民事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对两种契约的理论基础、法律调整方式以及救济的不同。前者优先考虑公共利益,通过行政法来调整,以行政诉讼的方式来解决设诉问题。后者则以意思自治原则为基础,由民法来调整,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纠纷。在进一步具体说来,它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行政合同中,对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的设置是为了达成特定的行政目的之需要,这种权利义务的设置常常相行政主体一方倾斜,主要表现为行政主体居于优势地位为特征的双方地位不平等。而民事合同中双方地位平等是最重要的原则,这种平等原则在行政合同中是不适用的。

第二,行政合同中,行政主体的权力和义务是相一致的,或者说具有相对性。这种权力与义务在法律上是不能放弃的,也不能随意的转移给他人的。而民事合同上的权利义务则不同。由于民事合同是由平等地位的双方当事人订立的,因此里面的权利主要是为了权利者本身的利益而设的,即使该权利消灭,也不会对公共利益产生影响。因此,权利人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而义务人则可以根据权利人免除其义务的意思表示而免除义务。

四、结语

可见,行政合同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新型合同,它兼具行政性和合同性两方面的性质。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简单的命令性行政已经不够用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国家管理的高效率不仅象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来自于权力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公众的认同”。而行政合同顺乎了上述观念的变化,成为国家乐于接受的行政管理方式,使“硬性行政”走向“柔性行政”,可以想见在今后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凌云·行政契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第8篇

中西方媒介制约机制的不同

1 中国:控制本位

中国的新闻传播媒介在媒介控制力量问题上主要表现为:以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日常行政命令为主体,辅以广告主即商业性力量的影响,普通民众的要求次之。

2 西方:规范本位

西方媒介奉行“受众至上”,在媒介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同时受背后支持的财团影响较大,执政党及其政府在整个管理机制中并不直接干预媒介,而是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范约束。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不同

1 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管理、调节人际关系上。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避免冲突的过程,而目的则是为了求“和”,即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流。时期的急剧变化,迫使人们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方法寻求政治管理、经济管理。

对于中国社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

一是《》,吸取了西方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其核心是“天下大同”的绝对平均主义。

二是的管理思想。管理思想最精髓的地方在于他提出了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社会的论断:在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基础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集体领导。

2 西方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从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历史及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当代管理理论和文化管理理论四个阶段。

3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的管理思想各自有其民族的精神标志,它们不同的特征和内容来源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

人类的管理思想起源于“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自然地理环境是生产劳动的前提条件,自然也就成为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管理思想的性质和特征。

中华民族的祖先生活在东亚太陆,对外交通极不便利而内部回旋余地又相当开阔的自然环境,使中国的管理活动具有典型的大陆民族的特点。这种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是向心。主要表现为:讲集中,求统一,力求实现“协和万邦”的理想。

二是求稳。中国的地理环境使得管理活动获得了一个完备的天然的“隔离机制”,这种稳定的社会生活也使得管理活动把重心放在维护其稳定上。

三是重人。大陆民族血缘宗法关系非常紧密,因此管理活动的中心是“人”,以伦理关系为基础,以道德和教育为轴心,是一种人文主义型的管理。

作为西方管理思想源头的古希腊,有漫长的海岸线,内陆交通却极不方便,这也促使商业和航海业较为发达。这种海洋民族的管理模式具有鲜明的特征:

一是外向。海上交通的发达、人员交流的频繁造就了一种外向型的民族心理。

二是求变。随着交流的日益频繁,必须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发展生产管理模式,使之与新的需求相适应。三是重功利。商业的发达使得他们重利益,讲功效,追求现实的成功。以古希腊为源头的西方管理可以说是一种科学主义型的管理。

(2)经济基础的差异

中国一贯“以农立国”,社会是由大量分散的、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村落和城镇组成。要维持这种社会结构的稳定就必须有一个君临一切的集权管理体制和万众臣服的管理思想。这种体制在组织上层级森严、上下有序。在领导上强调绝对服从,抹杀个性,强调严格统一,忽视差别。在控制上重视总体效果,忽视个体利益,重视自上而下的控制,忽视自下而上的反馈。

西方的管理思想则是在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它围绕着如何使工商业主和资本家获取更大的利润而展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管理思想有重个体轻群体的倾向。他们重视企业的微观管理,不太重视社会的宏观管理。重视个人劳动能力和技术的最大发挥。不太重视群体间的协调;重视短期效益和单个经济单位的利益,不太重视社会整体的长远目标。

(3)社会制度的差异

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血缘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并积淀为一种极为强固的文化结构、心理力量和组织形式,表现为:家族型的管理组织、伦理型的管理机制和言传身教型的管理方式。

西方的社会制度则与中国的大相径庭。近代工业文明兴起之后,工商业经济的发达使得西方的管理是以利益为纽带进行组织的。西方管理思想撕毁了人与人之间温情的面纱,以明确的权利和利益关系作为管理的纽带,以经济效益作为管理的动力,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管理的方式和手段。

4 中西方管理思想的优势与不足

中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各自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发展起来的,它们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中国的管理思想主要优势在于重视发挥人在管理中的能动作用,注意各种管理因素的协调平衡。但也正是由于太过于强调“人”的作用,才使得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对客观的评判标准而有失公正。

西方管理思想胜在充分利用法律和契约,根据管理实践的结果来不断变革管理模式和创新管理理论,完全以市场为导向评判管理效果。同样的,这种对于法律和契约的过分强调,使得在管理过程中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人的心理情感,有可能导致管理活动的失败。

启示

第9篇

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对于资金筹集及投资,资产购置,单位业务现金运营,以及利润分配等涉及到的一切财务事项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国家财经法规制度,按照财务管理的原则,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

2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

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进程,财务管理大体分为以下三个发展阶段。(1)私人作坊时期的财务管理。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经济实体多是私人业主为主的作坊实体,这时的财务管理是记账,财务人员是账本先生,职能仅仅是记账、算账。这是纯粹的会计支付和账薄登记工作。这个时期的财务管理是最基本的原始形式,只体现了会计核算的功能。(2)近代企业的财务管理时期。自16世纪开始,进入人类社会的近代史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近50年内,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规模迅速庞大起来,产生了大量跨地区、跨国企业。企业管理架构庞大繁杂,层次多分工明细,组织管理环节多,规模跨地区、跨越国家,办公流程流转主要以纸质文件传阅为主。办公流程受到办公地点的限制,办公方式不够灵活。此时期财务管理得到了发展,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了更多作用,这段时期财务管理包括两种职能: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增加了财务管理功能,主要是财务计划预算、财务资金支付中监控、事后根据财务部门掌握的会计核算资料,总结分析企业财务事项及整体效益,提出建议及对策。此期的财务管理多通过纸质文档传阅审核审批为主。(3)网络时代财务信息化管理时期。网络技术创新发展,网络技术已运用到企业管理方方面面。现代网络创新带来了企业管理模式巨大变革,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企业的网络管理包括:设计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合约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办公管理等等企业一切管理中,网络是这个时期企业管理的基本支撑。虽然财务信息化管理技术在现有企业中应用较少,但这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未来10年中,建立在网络基础上的财务信息化管理将成为企业财务管理主流模式。财务信息化管理特点:(1)网络办公流转程序大大减少纸张的使用量。(2)工作效率高,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办公。(3)管理更加严格及严密。财务管理网络流程设计缜密,管理监控执行更加严密,环环相扣,设计好的流程必须经过才能推进到下一步,杜绝了纸质审核审批方式存在的疏漏事件发生。是一种更为先进的财务管理方式。(4)办公不受地点和时间限制,离开办公室出差出国照样可以批阅文件;(5)办公流程不再是面对面方式,可以通过网络完成电子审核审批程序;(6)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利用网络技术对财务和业务一体化进行管理,企业管理更加科学和高效率。

3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财务管理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两部分职能。会计核算利用网络技术化发展方面较早,目前国内会计核算使用的软件主要有用友、金蝶等等许多品牌,有单机版和网络版,会计核算电子化已有20多年历史,会计核算软件经过20多年的研发、实践及完善已比较成熟,比较完善,从单机版发展到集团网络版,完成了集团内会计核算的集成统一管理。但在财务管理利用网络技术方面比较滞后,财务管理网络利用方面仍处于初期,而且应用也比较少。按照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划分,将国内企业分为以下三类:(1)财务管理没有使用网络技术大多数企业仍然习惯于纸质文件审核审批方式,计划编制及预算编制纸质,资金支付流程审核审批纸质,工作效率低下,预算控制管理滞后,数据信息反馈滞后,从而导致纠正计划偏差实施滞后。(2)财务管理部分应用网络技术主要是电子审核审批方面应用网络技术,提高了审批环节工作效率。但业务计划、预算编制、控制执行、预算执行分析方面仍然采用纸质办公形式,这类企业完成了财务管理部分职能的信息化应用技术。(3)财务管理全部运用网络技术进行管理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是企业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及其非凡功能,将网络技术的瞬时反应功能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将财务管理推进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时代。

4财务管理发展趋势-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高效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优势、新功能,将财务管理提高到高效率高效果运作的新水平。随着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网络技术将会全面运用于企业管理各个环节中。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应用需求越来越强烈,将会出现许多更为综合性进行财务管理的办公软件。网络信息化财务管理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财务管理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

未来企业财务管理发展趋势是,不仅会计核算方面应用网络技术,财务管理方面也全面应用信息化网络创新技术。实现财务管理全部事项的联合管理。采用一个软件进行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的统一管理,或者应用相互连接可转化多个软件完成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功能。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将财务管理的所有内容纳入网络信息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之中,优化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和管理功效,改变目前企业仅是财务管理中部分职能应用网络技术的管理模式。

(2)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一体化

将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有机结合,将财务管理资金支付程序转化为会计核算工作内容,减少重复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一些企业实现了将电子审批单据转化为财务核算软件的会计凭证,已经可行,但仅此而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当更进一步,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其他方面,不单单是资金支付电子审批,还要应用于预算管理、制度管理、业绩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有效发挥利用网络技术实时反应的迅捷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企业运营效果。

(3)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的一体化,财务和业务管理密切结合,实时反应业务计划实施进度结果,使业务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化、共享性,按级别按照权限使用财务管理信息,强化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在预算执行程序阶段完成预算执行偏差的矫正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能力。企业管理财务信息有限制共享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压缩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链条,使得管理目标清晰可见,管理制度全员掌握,管理程序规范调理,总结分析更加及时,管理决策更加正确可行,更易更快实现企业愿景。

(4)全面预算管理-资金支付管理一体化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发展趋势是预算管理-控制执行紧密结合。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控制、资金支付、管理监督、预算分析、纠正预算执行偏差等财务管理的各个管理程序均应用统一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完成预算执行和监督管理的一体化。财务管理信息化摒弃了目前多数企业采用的传统预算管理方式的预算管理与资金支付管理相脱节、预算执行财务数据反应滞后、预算分析总结滞后、纠正偏差不及时、预算执行效果较差等缺陷。

(5)推行信息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落后,全面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财务全面管理企业少之又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②企业没有意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③目前国内缺少财务信息化管理软件;④财务管理信息化推进过程中障碍重重。一种新管理模式的推行,是管理程序乃至部分管理办法的更新变革,需要全员培训学习,需要改变思维方式,给原有的管理方式及思维方式带来冲击,需要管理链条的每位员工付出时间、付出辛苦来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因此总会引起一些人员的不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层全力支持和坚决推行,雨过天晴,人们发现,走过适应期,步入正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程序,给企业的管理及运营效果带来无限的利益。

(6)关于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及对策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