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33:0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的方法及基本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建筑体型;立面设计;基本要求;设计方法
建筑物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成品,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所以,建筑物的设计不仅仅要满足人们对于娱乐、生产、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物质需要,还应该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审美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建筑物的美观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社会的经济基础、精神面貌和文化水平。类型不同的建筑物在艺术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对于某些特定的建筑物来说,其艺术效果和形象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影响建筑物设计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建筑物具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属性和功能,才使得建筑物立面和体型设计具有了较高的价值。
1 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1.1 尺度和比例
比例指的是建筑设计中保证建筑物尺寸协调的一种基本方法,主要指整体和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所有的建筑物中都存在高、宽、长三方面的大小关系,而建筑物的比例就是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关系,适当的建筑物比例能够给人以完美、和谐、舒适的感觉。尺度指的是建筑物给人的局部或整体的印象大小与其实际大小之间的关系。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尺寸来保证建筑物构件的恒定不变,包括踏步、扶手、栏杆等等。将建筑物局部或整体与人的尺度进行比较,能够保证建筑物具有较好的尺度感。比例协调与尺度合理是立面设计的主要要求之一。
1.2 节奏和韵律
节奏和韵律是最主要的一种建筑构图方法。节奏感和韵律美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设计中,这也是人们将建筑物比喻为“凝固的音乐”的主要原因。韵律是形式重复的最简单体现,形成于一些或一个因素的均匀交替,这一要求在建筑物外貌上主要体现为规则设置的门洞、窗间墙和窗等等。节奏则是重复的较为复杂的形式,这一要求不仅仅是韵律的简单重复,还包括一些因素的交替。节奏中涉及一些有规律变化的属性,包括大小、形式和数量等方面的减少或增加。
1.3 微差和对比
对比是指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存在色彩上绿与红、白与黑、虚与实、垂直与水平、线条的粗细、曲直、高低、体重大小等很多要素的对比。微差是指不明显的差异,代表着由一种性质转变为另一种性质的连续性,包括从重逐步变为较轻或次重。从形式美的角度来看,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微差能够通过两者之间的相通性来获得和谐;对比能够利用两方面的陪衬和烘托来显现各自的特性,从而表现出变化的多样性。缺乏对比则会让人产生单调感,而过于强烈的对比则会导致统一性和协调性的缺乏,甚至产生混乱感。只有实现对比和微差两者之间的协调统一,才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和谐与多样化共存。
1.4 稳定与均衡
稳定和均衡是长时间建筑设计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的一种设计理念。稳定指的是建筑设计图中,建筑物的上下轻重关系。稳定是建筑设计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启示来自于自然界。人们在长时间的建筑设计中发现,建筑物应该像山一样具有下大上小的形式,从而保证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所以,下大上小的建筑设计图能够带给人们安稳感和舒适感。然而,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的不断出现和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原有的稳定性观念逐渐得到了改变,人们也开始逐渐喜欢和接受一些上大下小的悬臂式结构。均衡指的是建筑设计图中,建筑物各个体量的前后和左右轻重关系。均衡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不对称的均衡形式;另一种是对称的均衡形式。前者灵活性较好,会给人带来活泼、轻巧的感觉,而后者则较为严谨,会给人带来一种庄重的感觉。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哪一种具体的设计均衡形式,要综合参考建筑场地环境、地形条件,以及建筑物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需求。
1.5 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指的是在统一中寻求变化的一种形式美规律。形式美的各个方面,包括尺度、比例、对比、主从、节奏、韵律等,都是变化和统一在各个方面的实际表现。变化和统一在建筑设计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若建筑设计缺乏变化,仅仅讲究统一,则会使建筑物出现单调感和呆板感;而若只讲究变化而缺乏统一,则会使建筑物产生无秩序感、繁琐感和杂乱感。
1.6 重点与主从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从群体组合到细节装饰;从外部体型到内部空间;从立面处理到平面组合,都应该强调协调统一,并要处理好一般与重点、从与主之间的关系。一座建筑物若缺乏中心或重点,则会使人出现平淡无奇的感觉,而且会因结构松散而缺乏统一性。
2 建筑体型和立面的设计方法
第一,立面设计中要注意下述问题:处理立面的细节和重点;处理立面的质感和色彩;处理立面的线条;处理立面的凹凸和虚实;处理立面的比例尺度。
第二,通常使用咬接或直接咬接的方法进行体型的组合设计,同时选择连接体相连或走廊等连接方式[1]。
第三,在一定的环境下,按照建筑物的造型和功能需要,通过主附体相结合的方法,使附体对主体起到陪衬作用,或是升高局部体量的方法,处理建筑物转角和转折,不仅能够提高组合的灵活程度,使其符合地形的变化,还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统一性和整体性[2]。
第四,建筑体型的造型组合通常包括复杂体型、单元组合体型或单一体型等多种组合方法。
第五,一幢建筑物的立面至整体均有不同的材料和部分构成,每个部分之间既又内在的联系,又有相互的区别[3]。各个不同的部分之间是利用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一幢统一、完整的建筑物的,这些规律体现了建筑设计图中的变化和统一,尺度、比例、对比、韵律、稳定和均衡等法则[4]。
第六,建筑物体型和立面设计不应与特定的建筑物功能、环境和技术物质发展水平相互脱离,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任意性和盲目性,这就使得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经济条件、施工技术、建筑结构、材料和功能的制约。所以,任何的建筑物都要具有自身特定的特征和形式[5]。
3 总结
综上所述,本文所述的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在已有的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其应用价值受到了一致的认可。但是,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是一种具有较高创新性和创造性的工作,若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仅仅机械地照搬上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要求,则设计师的创造性必然会受到限制,导致建筑设计物缺乏新意、显得死板,进而与人们的审美要求和文化要求产生较大的差别。因此,只有在严格遵守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上,对建筑体型和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进行灵活掌握,并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实际功能,才能够保证建筑物设计创新性的不断提高,从而设计出更好、更多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周明.高层建筑选型及结构设计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6(117):188--189
[2]富彬.浅谈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美学规律[J].南北桥.2009,1(6):94--95
[3]谢秀红.浅析建筑体型与立面设计方法[J].建设·规划·设计.2010,3(3):190--191
医学论文是医学科研工作的最后阶段,通过文字形式记录医学研究的最新结果。因此,撰写医学论文要把握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选题方法及一般体裁,从而达到主题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1 医学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创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发展医学成就,破解医学问题。医学论文有无创新,选题是关键。选题创新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灵魂,是衡量医学论文价值的重要标准。可体现在[1]:①理论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见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论方面的独创见解,又要提出这些见解的依据;②应用方面的选题应有创新技术等,也就是要写出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关键,或揭示原有技术移植到新的医学领域中的效果;③创新性还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进或突破。
1.2 可行性 所谓选题的可行性,是指能够充分发挥作者的综合条件和可以胜任及如期完成医学论文写作的把握程度。选题切忌好高鹜远,脱离实际,但也不应过低,影响主客观的正常发挥,降低了医学论文的水平。影响选题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观条件,包括作者知识素质结构、研究能力、技术水平及特长和兴趣等;②客观条件,包括经费、资料、时间、设备等。
1.3 实用性 撰写医学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及应用。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能够指导科研、指导临床、造福人类的主题,因此,选题的实用性尤为重要。
1.4 科学性 医学论文是临床和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客观反映,其写作的具体内容应该是取材客观真实、主题揭示本质、科研设计合理、论证科学严谨、表达逻辑性强、经过实践检验。所以,严格遵守选题的科学性原则,是医学论文写作的生命。
1.5 前瞻性 要选择有研究价值及发展前途的主题,应积极开发研究新领域、新学科和新理论。
2 选题的基本方法[1]
2.1 根据课题研究的结论来确定主题 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为:①以科研的结论或部分结论作为医学论文的主题;②科研结果与开题时预测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寻找主题;③科研达不到预期结果,可总结经验,从反面挖掘主题。
2.2 在科研过程中选题 医学科研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或问题,作者如果能够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可以在这些偶然中获得新的选题。
2.3 在临床实践中选题 临床工作是医学论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作者在临床中会经常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实际应用问题或理论问题,对此,只要从本学科实际出发,用心思考,会从中产生很多好的主题。其包括:①探讨发病机制与预后情况;②分析临床症状与表现;③研究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 从文献资料中选题 医学文献是人们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是医学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阅读最新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当前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情况,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从而挖掘提炼出好的医学论文主题。
3 医学论文的一般体裁[2,3]
3.1 实验研究 一般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药理、生物、寄生虫和流行病学等实验研究。主要包括:①对各种动物进行药理、毒理实验,外科手术实验;②对某种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体外实验;③某些药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虫实验;④消毒、杀虫和灭菌的实验。
3.2 临床分析 对临床上某种疾病病例(百例以上为佳)的病因、临床表现、分型、治疗方法和疗效观察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新建议、新见解,以提高临床疗效。
3.3 疗效观察 指使用某种新药、新疗法治疗某种疾病,对治疗的方法、效果、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进行观察、研究,或设立对照组对新旧药物或疗法的疗效进行比较,对比疗效的高低、疗法的优劣、不良反应的种类及程度,并对是否适于推广应用提出评价意见。 转贴于
3.4 病例报告 主要报告罕见病及疑难重症;虽然曾有少数类似报道但尚有重复验证或加深认识的必要。
3.5 病例(理)讨论 临床病例讨论主要是对某些疑难、复杂、易于误诊误治的病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集体讨论,以求得正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临床病理讨论则以对少见或疑难疾病的病理检查、诊断及相关讨论为主。
3.6 调查报告 在一定范围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处理因素,对某一疾病(传染病、流行病、职业病、地方病等)的发病情况、发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给予评价,并对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议。
3.7 文献综述 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查阅、收集大量国内外近期的原始医学文献,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整理而写出综述,以反映出该专题的历史、现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等情况,并做出初步的评论和建议。
3.8 专题讲座 围绕某专题或某学科进行系统讲授,介绍医学发展新动向,传播医学科研和临床上实用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更新传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改善知识结构,推动医学科技进步。根据对象不同,可分为普及讲座和高级讲座。
参考文献
1,强亦忠,范裕华,主编.医学写作.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36-37,50-52.
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是由皮亚杰提出,后由科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道德发展论;②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①认知模式的缺陷;②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①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②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3.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奖惩教育法?
(1)奖惩教育法,即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和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惩教育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等方式。
(2)运用奖惩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4.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
(1)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2)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一、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内涵
班级德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从社会学角度看,班级是社会的缩影,要使班级这个微型社会真正成为学生实现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就必须注重学生在班级教育活动尤其是班级德育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我们所要构建的主体性班级德育,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宗旨,以现代学生观、教育目的观、教育过程观为导向,改革传统班级德育中教师主宰、着重说教及靠外压式环境控制等弊端,通过优化的教育途径、策略及民主、开放、宽松的教育环境和强调激励、参与、内化的教育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作为班级德育活动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班级德育活动中,由此强化主体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实现道德内化,开发创造潜能,体验自我价值,实现价值共享,从而为日后道德品质的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二、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原则
每个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都有参与教育活动的权利,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这个原则要求班级德育活动的参与者并非仅是教师及少数班队干部,而是全体学生,包括各层次学生。只有坚持全员参与原则,让各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班级德育活动中,去体验各种角色,发现自我价值,增强自理自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才能体现现代德育的本质特征,才符合构建主体性班级德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
(二)全方位激励原则
期望学生追求并获得自主发展是现代教育最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而只有通过全方位激励,把这一价值取向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和价值追求,使之主动参与班级教育活动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才能最终转变为价值现实。因此,主体性班级德育必须重视激励手段,通过期待激励、目标激励、赏识激励、表彰激励、物质激励等方式及他励、自励和互励等途径,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欲望及自信,使之奋发进取,自觉去实现道德内化,开发自我潜能,发展自身的道德素质和个性。
(三)双主体互动原则
在班级德育活动中,师生都作为主体参与其中。从“导”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客体。教师作为“导”一方的主体,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挥主导作用;而学生作为“学”的主体,也理应调动自身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德育活动中。师生之间并非相互排斥,此消彼长的对抗关系,而是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互动关系。因此,只有坚持双主体互动原则,才能营造一种有利于强化师生双方自主参与热情的氛围,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提高班级德育的整体效益。
(四)人境交融原则
实施主体性班级德育,还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其思维,激荡其心灵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身心融入其中,成为活动情境的一部分。只有实现人境交融,才能使活动内容与活动参与者、师与生、学与用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才能激发起学生乐学心理和自主参与德育活动的内动力。
三、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
主体性班级德育的操作策略涉及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各种德育活动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一)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
班风是经过全体师生努力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精神风貌。让学生自主参与良好班风建设,是主体性班级德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它不仅有利于班集体形成自强进取、崇善求美、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发展。
1.确定班风标准。班风标准通常用几个至10多个字简要而明确地概括出来(跟校风标准相似)。为使全班学生明确、认同班风标准,自觉遵循其要求,班风标准应由全班学生在班主任指导下参与研究确定。班主任应联系本校的基本要求和本班现状,向学生提出制定班风标准的基本要求(包括体现本班的班风特点和实现本班的价值期望),让各小组学生据此研究有关班风标准的文字表达,然后向班委递交班风标准设计方案。班主任与班委协同对各小组递交的班风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比较、选择、修改或综合,最后概括成本班的班风标准。班风标准确定下来后,以凸体字贴在黑板上方墙壁上,或以统一规格挂在教室门外的墙壁上,作为全班师生共同遵守的思想行为准则。
2.制定个性化班规。所谓个性化班规,即依据本班的班风特点,本班学生总体上的思想行为发展水平及其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多数学生思想行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对本班建设的价值要求的班级规则。由于班规需要学生认同、接受并遵守,因此必须由学生自主参与制定。班主任应向学生说明班规的基本内涵、作用及制定班规的基本要求,并指出学生参与班规制定的意义,然后让各小组学生分别联系本班现实情况进行研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班委依据各小组意见,逐项逐条研究制定出新的班规(讨论稿),上交给班主任。班主任和班委把班规讨论稿再加以研究、整理、修改和综合,最后制定出更符合本班实际,更有可行性的班规。
3.强化正确舆论导向。正确舆论导向有利于将班内舆论主流引导到正确的思想轨道上来。为此,教师应通过讲授、播放影视、录像、录音、讨论等形式,将有关规范要求深入浅出地教育学生;或从学生实际出发,对班内舆论冲突的焦点进行思想、理论上的疏导,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以有关规范要求为判断、评价的标准,努力形成健康的舆论主流,同时通过各种激励方式,激发学生崇善求美的热情及批评抵制歪风邪气的勇气。
4.参与各级评价。班主任应引导学生依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班规及学校有关管理条例,参与到各级评价活动之中,以发展道德评判能力。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途径有:一是让学生个体、各小组、各班委成员对照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二是让学生对小组长、班委成员的表现和工作绩效作出客观评价;三是班委对各小组的表现作出客观评价;四是设置“老师,我对您说”专栏,让学生借此对教师某方面的工作或表现作出客观评价。
(二)让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德育活动
活动是外部道德规范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道德素质的中介。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因此,要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不能仅靠教师的说教灌输,而必须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的各种德育活动中去,使之从中联系生活世界,加强实践体验,实现道德内化,开发主体潜能,体现自我价值。主体性班级德育倡导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以下几类班级德育活动中去。
1.爱国主义教育活动。①学校团委与少先队大队可协同组织以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让学生从中了解祖国(家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或学习英模人物为国为乡无私奉献的精神。②让学生分别从报刊、画报、图书、网站搜集有关国情及祖国(家乡)新貌的资料和图片,或自拍彩照,由班委、年级组或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加以整理和剪辑,然后登载在校刊、墙报栏或宣传栏里,还可举办“祖国(家乡)新貌图片展”。③让学生参加并组织以歌颂祖国(家乡)为主题的文艺晚会,以各种表演形式抒发爱国爱乡情怀。④年级组与学校团委或少年队大队可协同组织并让班级学生参与策划旨在了解国情或考察祖国山河的考察性活动,以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强国信念、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理想前途教育。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可与校方协同组织以理想前途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或由年级组或班委组织以“如何走上学业成功之路”、“少年如何当自强”等为主题的讨论或辩论会;或由年级组与学校团体或少先队大队组织以“我的理想”之类为主题的演讲评比活动,授予优胜者“小演说家”的称号,旨在为学生抒情表志、表现自我提供舞台。也可让学生自发组织采访一些失业或下岗工人,旨在使学生认识到:少年期是否自强奋发,刻苦学习,关乎日后自己的前途甚至生存;或采访在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者,旨在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学业还是事业的成功,既不是靠运气,也不是靠别人赐予,而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3.文明规范养成教育。除了引导学生参与“班风标准”、“个性化班规”的设计和制定及形成正确舆论主流的活动外,学校团委或少先队大队还可组织“文明规范之星”评比活动。学校还可组织文明规范教育主题活动,如“礼仪大比武”、“看谁打扮美、雅、洁”、“角色体验”、“规范案例辩论会”等,旨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明确要求,明辨是非,获得体验,从而实现自我教育。
[关键词]技校;会计专业;学科教学;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8-0038-02[ZW(N]
[作者信息]黄郁|(1967―),女,广西桂林市人,本科,桂林高级技工学校教师,讲师。
一、技校生的特点与德育现状
尽管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校的发展,甚至非常重视职业技校生的职业道德培养,但技校的生源无选择性,大部分都是年龄偏小且有“问题”的初中生,“问题”体现如下:思维不成熟,思想偏激,行为悖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缺乏克服学习困难的勇气、意志和信心,爱攀比,虚荣心强;受媒体多元化的影响,是非鉴别能力不强,对学校的教育有抵触情绪,产生缺勤、上课玩手机、生活在虚拟世界里等现象;做事我行我素,时间观念差,不受约束等。
总之,出现上述“问题”严重的学生在技校就读学生当中所占比例是大多数。他们无明确的人生目标,在校懵懵懂懂、浑浑噩噩,给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二、会计专业学科德育渗透的前提和必要性
德育渗透是指德育工作不能流于空泛的说教,而要借助科学的方法把德育内容和具体的学科知识糅合在一起,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通过创设和利用学科知识所具有的德育情境,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由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在会计专业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要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对初入校报读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开课前的专业介绍,让学生对所报读的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对自己的选择作出判断和肯定,才能配合教师的教学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养。第二,在专业教学开课前,强调平时学习考核的标准分:态度(学习、行为等)、考勤、作业(可以相互交流,但不能抄袭,书写规范、及时上交等)。第三,任课教师要积极配合班主任工作,了解学校的班级管理要求,知道学生当前的动态,了解学生心理,知道学生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要关爱学生成长。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逐利原则的驱动下,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失落现象日益严重。会计人员做假账,出具虚假报告,甚至参与贪污受贿、偷税漏税、挪用公款等经济违法犯罪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表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国家的财务制度、财政法规是否能够贯彻执行,更关系到国家资金财产物资能否安全完整和正确使用,体现了在会计专业学科教学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技校培养的技术人才是为了社会的用人需求。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对就业人员的要求是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有工作责任心等。经验、知识、能力等可以在岗位上、在实践中逐步积累和培养,但一个人诚信、耐苦的品质和工作责任心是逐步形成的。因此,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期间接受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和迫切的。
三、会计专业学科德育渗透的案例分析
在技校生在校期间,需要按照会计专业职业操守训练他们的职业素质,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职业道德素养作为德育的一部分,不是单一的教育方式,它与教书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教师应努力实现技能传授与德育并进的效果。
例如在点钞课堂,手工点钞有其基本要求。在点钞课时,首先就跟学生强调点钞的基本要求:姿势要端正、点钞用具定位、钞票分格摆放、点数要准确、动作要连贯、开扇要均匀、钞票要H齐、钞票要捆紧、盖章要清晰。并强调按照拆把―持票―清点―H齐―扎把―盖章环节反复演示和操练。还要求学生在点钞课前将相关的点钞用具按要求摆放好,借此机会强调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对待工作要严谨,要时刻保持桌面整洁,要把这一行为作为工作习惯养成。同时,作为教师,每节课要坚持点钞要求,按照点钞环节加强训练。通过坚持不懈的引导,学生慢慢进入状态,基本上形成了一种习惯,一上点钞课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明显提高,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意识也不断提高,大多数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也有所改进,对待学习的浮躁情绪逐渐减弱。在训练期间,可以通过经常开展技能比拼的考核方式加强点钞训练,并且要求学生轮流当裁判员。教师应强调裁判员的职责:裁判员站在指定的比赛人员或被考核人员旁边,按照要求检查比赛人员或被考核人员是否按照指定方法进行清点、拆把是否准确、持票或放票是否标准、清点完后是否H齐捆扎紧、是否盖章,裁判员将清点数记录在捆扎条上,并将这些情况记录下来;在清点过程中,裁判员要保持站姿,不能交头接耳,不能传话给比赛人员或被考核人员,要保持客观公正……通过担当裁判,学生的是非鉴别能力不断增强,也明白了裁判员要注意形象,要展示职业素质,坚持原则,客观公正;而若想成为裁判员,学生就需要想方设法弄懂自己不会的点钞方法,这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推进会计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专业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素养。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熟练,就很容易在进行业务教学时,带动学生进入角色,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会计经济业务事项的处理,保证信息的真实、完整。第二,专业教师是专业教学的组织者,能有计划地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并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第三,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应变能力,能在教学过程以个人的魅力化解突如其来的学生的情绪变化,以体现德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参考文献:
[1] 曹慧萍,杨玉佩.交互式电子白板助力学科德育渗透的策略及效果分析[J].教育导刊,2013(12).
[2] 黄占平.任课教师在德育中的职责[J].教学与管理,2009(2).
当前的道德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呢?不仅学校教育存在问题,而且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都存在问题,不仅在内容上存在问题,而且在形式上和方法上也都存在问题,以致严重影响了道德教育的效能,使得社会的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
1 主要存在以下原因:
1.1 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关心不够,措施不力。
1.2 现阶段,一些学校教育的功利性强,追求升学率,对学校工作的评估,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对“好学生”的评定还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体系和方法,从而使社会、学校、家长甚至教育管理部门都是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单位的优劣和教育工作者的成绩.
1.3 家庭教育薄弱也是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不进行教育或教育不力,教育不当。有的家中无温暖,使孩子总想到社会上寻找代替家庭温暖的场所,过早步入社会,上当受骗,最终害人害己。有的家庭对孩子娇生惯养,孩子从小形成狭隘的思想意识,任何事都以我为中心。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引发了孩子抵触和怨恨情绪,有些孩子甚至逃离家庭,浪迹社会。
2 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应当从基本的行为规范教育抓起
2.1 重视预防教育。学生可塑性强,有很强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但是他们观察事物是表象的,看问题比较孤立和片面,抵制不良风气、防止上当受骗的意识薄弱,道德观念不明确。有些人对不良的诱惑缺乏应有的警惕,往往会陷入泥潭。因此,我们要经常对学生讲革命传统和英雄模范事迹,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组织课外活动,开展辩论会、演讲会等活动,同时联系司法部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典型案例,帮助他们提高辨别力,形成一定自我保护意识。
2.2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调动社会、家庭教育功能,为学生营造健康安全的学习环境。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应责无旁贷地担起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责,社会和家庭应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网络体系。因为不良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会冲淡甚至抵消学校的教育效果。
2.3发挥社会各方面的作用,形成整体的教育网络。学校和当地有关部门联系,不定期到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交通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和所在地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密切联系,加强学生校外生活的管理。
“全面发展、以人为本”,这是多少所学校的校训不敢肯定,可一点可以承认,肯定有许多学校的墙上、醒目的地方都写有这几个字。各级领导讲话中对学生的重视也是洋洋洒洒、掷地有声。落实到行动上的又有多少?“以人为本”首先以人的生命、尊严为本。可在实际生活中,有些人的做法确实差强人意。
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让中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品德,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可发生在中小学生身边的事,让我们的德育教育显得有些苍白,缺乏说服力,精心建造的德育体系,有时在实际生活中一触即溃。以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例,就是评价方式的改变。这不仅又让人联想到今天的评价环境,不敢说全部,只能说这种现象很多,就是在高考、中考中,那些能够为考生加分的荣誉证件的级别是与学生家长的行政级别、财富级别是成正比的。即便不是这样,有例外,学校的领导也是在反复斟酌后,给在成绩前几名中筛选出来冲击名牌大学或状元桂冠有把握的,为学校的日后宣传加重砝码。往往到了关键时候,就以德育不好评价等等敷衍过去。政治体制改革中难以根除的腐败现象在教育领域滋生,无形之中腐蚀了德育大厦中诚信这根基柱。诚信的缺失,可以使一个民族失去健康向上的精神。有大德才有大智,有崇高的人格才有崇高的智慧,拥有爱满天下的胸怀才能做出卓越的贡献。我们的德育教育必须回归到为学生做人的基础上,在社会转型时期,让学校德育教育在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的重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个人备课 集体备课 备课十问 上课模式
一、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依据教学的客观需要形成教学能力的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备课要以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为辅。
1.个人备课
须熟悉和掌握学科课程标准,按课标要求结合教学实际,于开学初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定出月、周课时教学进度(教学计划通常一式两份,一份报教导处备查,另一份由教师自己备用)。明确课标对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依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参照教学参考书精心设计,编写好每一节课的教案,授课教案至少应提前一周完成。教案应在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教学的全面深思熟虑之后写成,应写明本课时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相关教具、导言、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后记等。教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还应结合相关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智能并渗透德育的内容。不断强化教研意识,生物学教师须注意从其它相邻学科吸取营养、借鉴方法,故教师须挤时间多听本学科和其它学科的优秀教师的课,借它山之石,走创新之路。每学期听校内外优秀课10节以上,要有具体的听课记录佐证,以拓宽教学视野,提高备课质量。
2.集体备课
要成立学科教研组和年级备课组,每周保证有一次集体备课时间,共同研究教材、教法和疑难内容,组内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集体备课要切实做到“八备”:(1)备课标。明确章节教材所处地位和教学三维目标。(2)备教材。掌握章节教材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熟悉教材的知识网络和体系。(3)备教参。研究教参,充实教材内容,贮备知识,为教学排忧解难。(4)备学生。摸清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知识基础、班风特点。(5)备教具。摸清“家底”,充分利用教具和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教学。(6)备教法。根据教材、学生实际,选用适合教材和学生接受知识的教法。(7)备学法。根据新课程理念和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适时指导学生科学的学法。(8)备科技活动。了解当地生物资源,掌握当地公园或植物园内生物种类,了解当地工农业生产水平和新技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集体备课还要切实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和“六统一”(统一学进度、学目的、统一重难点、具使用、统一选用习题和统一测试内容),从思想上建立起备课的纵、横观,即备课时既要注意知识的纵向联系,也要注意知识的横向结合。因此,生物教师需要努力掌握跨学科知识,并注意将其应用于生物课堂教学实践。如用理化知识分析生物学内容,建立起生物学内容的数学模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阐释生命现象等。
3.备课的基本要求――熟、准、精、活、新
“熟”,对课标、教材、教案的内容、教学过程的思想脉络要熟,对学生的知识质量、个体素质差异要熟。“准”,正确掌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对所教每节课的来龙去脉,生物学基本要领的确切含义(内涵与处延)掌握要准。“精”,精心构思教学语言,设计简洁板书提纲,精选习题训练学生。“活”,教法的选用要灵活多样(讲述法、谈话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提问法、电教手段应用等优化组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灵活机动地处理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使用教具(挂图、模型、标本等)。“新”,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注意采撷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的科技信息,将时代活水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4.备课十问
(1)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本节课内容在教材及章节中处于什么位置?(3)本节课的重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方法突出?(4)本节课的难点是什么,通过什么手段突破?(5)对本节课内容学生了解哪些相关知识,哪些内容易使学生产生疑惑?(6)引进哪些课外知识能引起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促进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7)本节课内容与社会生产实践及日常生活有哪些联系和如何运用?(8)现代科技在本节课内容方面的进展有哪些?(9)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10)本节课要渗透哪些思想品德教育?
二、上课
1.上课的基本要求
好的课堂教学应把知识传授、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熔于一炉。严格遵守教学纪律,准时上、下课,以良好的心态从事教学,要服饰整洁、大方,注重仪表美。教学语言力求准确、简明、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避免各种口头语或口误。板书简洁、扼要、条理清楚、规范工整,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废除满堂灌,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做到启发思维、鼓励质疑、精讲精练、恰到好处地安排双边活动。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重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处理好课堂上出现的学生不当行为问题,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组织教学的能力,切实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发掘课本中的德育因素,结合知识传授渗透思想教育。要重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观点教育。
2.上课模式
(1)基本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归纳小结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来考虑的,比较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其结果是满堂灌,压抑学生的主动精神,影响教学整体功能发挥。
(2)掌握学习模式:诊断学情、确定目标激发动机、展示目标精讲点拨、实施目标反馈矫正、检测目标讲求实效、达成目标。
(3)问题解决模式:呈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法得出结论知识迁移。
(4)实验引探模式:指导阅读实验引探讨论归纳巩固迁移教学评价。
(5)自主学习模式:激发动机(启)指导阅读(读)组织讨论(议)巩固练习(练)归纳总结(结)。
(6)纲要信号模式:教师出示知识及其联系的阅读提纲学生寻找知识点及其联系设计纲要信号表达联系围绕纲要信号进行讨论和扩展课堂内、外作业信息反馈处理。
德育为先修订后的新课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进一步加强了德育。一是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统戏剧等内容。三是进一步增强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陛和时代性。更加突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共同发展”的内涵。四是强化了法制教育的内容。
能力为重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能力培养。一是进一步丰富了能力培养的基本内涵,如数学课程把传统的“双基”目标发展为四“基”,增加了“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的新要求。二是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如针对教师反映的“探究学习”指导有困难的问题,提炼了“探究学习”的基本步骤和一般方法,以加强对能力培养的指导。三是理科课程强化了实验要求,如物理明确列出了学生必做的20个实验,化学要求学生独立完成8个实验。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按照能力水平设为9级。
创新方法课程内容及时反映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如历史增加了“十六大以来的新成就”,充分反映了科技进步新成果。如物理增加了“宇宙探索”、“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新能源”等有关知识。一些学科结合学科特点,把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作为课程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判断。如把“婴儿奶粉中的蛋白质含量”、“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等有关知识列入了化学课程内容。新课标还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科普科幻作品,各类历史、文化读物及传记,以及科学常识的普及性读物等。
学科难度降低课程标准修订后,在课程容量控制上,大部分学科进一步精选了内容,减少了学科内容条目。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有的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新课标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三四年级学生须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会写1600个左右。而旧课标则要求学生会写2000个左右。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字到1000字统一成底-800字。
关键词:体育 德育 学校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0-0231-01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祖国未来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学生的积极参与下,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并达到强身健体、塑造完美人格、具备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的目的的一种教育活动。正是由于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具有特殊的精神作用,它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等品质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自身的优势,大胆创新,有的放矢地使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发挥德育渗透的功效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点谈谈看法。
1 注重课堂常规,抓实德育渗透基础
课堂常规是小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它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对师生提出的一系列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严格执行课堂常规教育,制定出各种严格的制度,加强组织纪律性,以保证体育课的正常进行。
譬如坚持每堂课的师生问好仪式,可以培养尊师爱生的意识和师生间的亲切感。关心学生,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感情相融,尽量缩小心理上的距离,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其次,严格队列训练,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在训练中,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做动作时,要时刻想着大家是一个整体,按照口令做到步调一致、精神抖擞,如果一个人的动作错了,就会影响到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可通过校内、外具体事例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这一系列的常规要求,我们不仅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做到动作整齐一致,既达到了体育课的要求,又使学生在一个严而有度的良好环境中上好体育课。
2 注重教学内容,构建德育渗透平台
体育教学的内容很广泛,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特点,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材特点和教学内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渗透计划、任务。
2.1短跑教学前着重讲明起跑在品德上的要求――实事求是,在规则上的要求――必须听到枪声响后才能起动,而绝不能猜口令,存在绕幸心理而采取投机行动“抢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品德。
2.2耐久跑教学是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品质的良好时机。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多,生活条件比较优越,多数学生缺乏艰苦的锻炼,怕长跑、怕吃苦的比较多。教师要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深入了解情况,从严要求,有意识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如针对中长跑练习中的“极点”现象,告诉学生科学训练的方法,安排适宜的跑速、距离等;对于意志薄弱的学生或落在后面的学生,教师及时指导和启发学生发扬“拼搏精神”,以增添精神力量,鼓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磨炼意志,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3跳跃、障碍跑等项目的教学中,提高器械的高度,加长起跳的距离,肋木、平梯上的爬上、行走、跳下,爬杆时从顶部半握的滑落,都可培养学生勇敢、果断、自信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有时还可为他们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不拘泥于动作规范,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充分自由行动,反复去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当学生成功时,教师应给予鼓励的话语,投去赞赏的目光,并提出更高、更难的目标,让他们面对新的挑战。
2.4在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集体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的道理。具体实践中,多让学生参与游戏、竞赛的设计,让学生为胜利献计献策,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鼓动者。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较好地学会自尊自爱、诚实公正、宽厚待人等良好品质,培养主人翁意识、团队认同感、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注重率先垂范,引领德育渗透榜样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灵敏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效仿一切好的行为,那样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难受的逐渐消失。”可见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它还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能暗示人依照榜样的言行去做人,自觉控制那些不符合榜样标准的动机和行为;它有极好的调节作用,能教育人在遇到干扰时按照榜样人物的样子,排除干扰,重新调整自己的行动,向既定的方向推进;它还有很好的矫正作用,能使人从榜样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错误、缺点、弱点和毛病,进而下决心加以改正。因此,榜样示范将抽象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求人格化、具体化,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影响更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