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33:1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技术和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多校区;教育管理;非对称加密;数字签名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4-0000-02
Discussion about Multi-campus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Non-symmetric Encryption and Digital Signature Technology
Huang Hongwei
(Applied Technology School of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408000,China)
Abstract:Multi-campus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greatly reduces the running cost of multi-campus university and enhances the work efficiency.In the system,coordination between every department seems especially important.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re of the system,i.e.non-symmetric encryption and digital signature technology.
KeyWords:Multi-campus;Educational management;Non-symmetric encryption;Digital signature
多校区教育管理系统不但可以完成校区之间的基本教学管理,还可以完成校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协作管理。大大降低校区间协调成本并提高办公效率,特别是在归一化的整体行为中,运行成本和效率显得十分重要。
多校区教育管理系统主要采用异步协同方式来完成各校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异步协同方式较多,考虑到网络运行和易于交流,目前流行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采用电子邮件作为主要的协同通信方式。多校区教育管理系统中,每个部门会被分配一个邮箱,每个部门中的每个注册成员也都会拥有一个私有邮箱。使用规则是:每个部门的所有注册成员都可以阅读该部门的公有邮箱的内容,但不能作任何改动;只有该部门指定的特殊成员(如教学办主任或教学秘书),才有修改其内容的权限。而对于部门成员的私有邮箱,除了其本人外,其他任何人都没有操作私有邮箱的权限。
在多校区管理系统中,部门之间频繁传递电子公文,既需要验证其来源的真实性,又要防止随意修改。为了鉴别公文真假,目前传统的方法是,要求相关人员和部门在纸质文件上亲笔签名或加盖部门公章,起到相互认证、核准和生效的作用。但在多校区间进行电子公文的传送,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大多数多校区教育管理系统中都会引入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本文就针非对称加密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的核心问题如下探讨。
一、非对称密钥加密技术
数字签名技术可采用对称和非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本文主要就非对称加密技术作讨论。非对称加密技术又称为公开密钥加密技术,其思想是由W.Diffie和Hellman在1976年提出的。非对称密钥密码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每个用户保存着一对密钥即公开密钥(PK)和私人密钥(SK),它的加密解密过程采用两把密钥,用公开密钥加密,私人密钥解密;或者用私人密钥加密,公开密钥解密;其保密性特点在于即使知道公开密钥和算法,要确定解密密钥,也是绝对不能做到的。
多校区管理系统中非对称加密算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1.每个通信方(包括个人和部门)都拥有一对将信息进行加密解密的密钥体。
2.通信方(包括个人和部门)都要将自己的一个密钥公布,即公开密钥。
3.另一把密钥是私有的,需要用户保密,即私有密钥。
4.在加密解密时,这对密钥体中任何一把都可以用作加密密钥,而另一把用作解密密钥。
二、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以对称和非对称加密技术为实现基础,主要分两个步骤进行:数字签名和签名验证。
(一)数字签名
1.电子信息发送方对要签名的某文档采用某种特定的算法(如Hash算法)进行运算,得到一个结果(即字符串),称为消息摘要。
2.然后利用RSA算法和私钥加密消息摘要,生成数字签名。
3.这个数字签名追加到生成消息摘要的原文档,并作为附件和原文档一起发送给接收方。
(二)签名验证
1.首先,电子信息接收方收到发送的原始文档中后,用相同的算法计算出新的消息摘要。
2.其次,再用发送方的公用密钥解对文档附件的数字签名进行解密,这将会得到原来的消息摘要。
3.比较两个消息摘要,如果匹配,该消息是完整且真实的。如果不匹配,消息已被更改且是不可信的。这样的签名方法是符合可靠性原则的,即:签字是可以被确认和无法伪造的,文件被签字以后是无法被篡改的,签字具有不可否认性。
数字签名的过程见图2所示。
三、结束语
数字签名技术为多校区各部门间通过网络传输文档的真实有效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并为用电子方式签署和加密文件提供了一个安全和便利的方法。不但体现了信息传输的及时快捷,也更能体现信息的保密和完整,从而大大提高多校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效率,降低办学成本。
参考文献:
[1]李海平,李天芹,李沛.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9:82-85
[2]张勇.xml数字签名技术及其在JAVA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2003,9
《数字电子技术》作为我院的精品课程和核心课程,具有发展快、理论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前期的工作中课程组已经进行了网站的建设、教学视频和课件资源的上传共享。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从以下几方面深入展开课程的建设工作。
一、引入工程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高等工科教育在工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许多弊端,例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知识点的学习但开拓创新意识不够等。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实现高等工科教育与国际接轨,目前我国已有57所高等院校的相关专业采用了工程教育模式,其中电气类专业是这些高等院校主要的实施对象[1]。
(一)理论教学中工程理念的培养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的EDA课程、微机原理、单片机课程等专业课的学习尤为重要,为了摆脱理论教学的枯燥无味,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工程案例设计思想,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例如,在学习555定时器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掌握多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通过Multisim仿真软件搭建电路原理图,并对电路进行仿真,实现真正所见即所得的直观印象。在电路图1中,采用双踪示波器XSC2的A和B通道分别来观察放电电容C1两端电压和输出脉冲波形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对电路进行扩展,设计实现实用的数据报警器,如图2所示,通过多谐振荡器产生脉冲信号使蜂鸣器发出频率为1000Hz的报警音。
利用Multisim丰富的仿真分析能力,实现数字电路的设计工作。
(二)游戏进课堂的创新思维拓展
为了解决理论讲解太过抽象的问题,开展游戏式的教学方法,既能吸引学生眼球又能在娱乐中掌握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解逻辑函数的卡诺图时,逻辑相邻性是个难点,而卡诺图的化简法又是以逻辑相邻的最小项画圈为原则。为了让学生理解逻辑相邻性,我带着“东南西北”的折纸进课堂(图3所示),让学生以玩游戏的形式把卡诺图想象成球面的展开体,推理出同一行的首尾、同一列的首尾、四个对角的最小项是逻辑相邻的关系(图4所示)。游戏中的思维与探索,加深了学生的主观意识,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二、注重实践环节,开拓创新思维
在实践教学中,我们也注重与工程的对接,为学生的就业和深造做好深层的铺垫。
(一)在基础实验中引入综合性、创新性实验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内容,是理论向工程应用转折的必经之路。设计实验时即要考虑实验的趣味性和可实现性,也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应用基础和背景。课程组与实验老师经过讨论与设计,开发了一系列新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霓虹灯模拟显示控制器的设计》、《声控灯设计》、《晴雨控制器设计》、《抢答器设计》等。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开展不同级别的实验,让学生都能获得能力的提升,取得一定的成就感。
(二)在课程设计、电子实习中引入项目式设计
在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环节,改变单纯的给学生电路,让学生去仿真或者焊接电路的方式。开展项目设计,包括项目涵盖的知识点、项目引入的时机、项目难度、项目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等,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知识的扩展。项目设计与课程知识体系结合,涵盖的内容由点到面[2]。具体项目设置如下:①通过编码器、译码显示器、门电路为主要器件设计优先病房呼叫器;②通过计数器、555定时器、译码显示器为主要器件设计可预置的定时报警器;③通过移位寄存器、计数器、译码器为主要器件设计汽车尾灯控制电路;④通过译码显示器、计数器、555定时器为主要器件设计数字电子钟。通过项目设计方法,使学生自主查阅集成芯片的学习手册,串联知识点构建电路系统。实习过程中学生合理分组,锻炼学生的协调、团队合作能力。焊接完成调试时,鼓励学生从原理出发一步步查找错误,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启动以赛带学机制,激发学生潜能
近年来,学院增设了电子实训中心,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并举办电子设计大赛以赛带学。学生在全国各类电子创新设计大赛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数字电子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原理、单片机等课程互成体系,是电子设计竞赛中必不可少的知识,在竞赛中,学生们能够感觉到学以致用的乐趣,积累了工程设计经验,锻炼了学生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学校对于竞赛获奖的同学给予了很多鼓励政策,通过以往骄人的成绩,鼓励低年级同学努力学习,带着需要去学,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
设想。
关键词:数字校园;教学资源;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6-0018-02
从广义上讲,数字校园是指学校校园的信息化。它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共享为手段,综合运用数字化、智能化等新型的教育手段,以合作、分享和传承为目的的教育环境。
1 数字校园的发展过程
数字校园的概念并不是最近才产生的,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PC的应用已经逐渐被教学接受并逐渐推广。数字校园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 第一代数字校园
第一代数字校园是伴随着将PC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而开始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PC终端的引入,学校教学开始引入计算机多媒体的内容。
从技术的角度看,当时PC机的普及已经渐成趋势,而互联网的强大功能也被人们认可。这催生了学校教学从传统的非数字化的黑板、幻灯机向数字化的PC机、投影仪的转变,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来看,第一代数字校园的发展阶段主要为20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其核心发展内容包括:(1)建设校园网;(2)建设机房;(3)构建基础网络教学资源;(4)教师多媒体教学能力的培养。
1.2 第二代数字校园
从世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看,第二代数字校园发展阶段大约为21世纪初的前10年,核心特征是建用一体。第二代数字校园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效果,从而达到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相比第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第二代数字校园的规模、速度明显提升,渗透了质量提升的内涵。
1.3 第三代数字校园
随着通讯技术、并行计算和海量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服务器性能发展越来越快,高性能服务器已经能够支撑多个虚拟服务器的运行,第三代数字校园应运而生。
第三代数字校园不再是简单的硬件建设,其主要内容是提供各种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相应的服务。因此,第三代数字校园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服务租赁的形式。用户通过租赁硬件基础设施、应用平台、教学软件等解决其遇到的各种需求。
2 数字化校园中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路与原则
韩锡斌等人2005年提出了数字校园的5E架构,即E-Learning、E-Research、E-Management、E-Service以及E-Living,他将数字校园分为五个基本层次:计算机网络设施、网络基本服务、基于网络的数据仓库、应用支撑系统、信息服务体系。
2.1 整合的理念和思路
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整合:
共享:学校的教学资源形式多种多样,根据作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库、公共软件库、精品课程视频库、课程练习题库等,共享的目的就是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全校甚至全社会的人员使用。
聚合:由于资源形式的多样性,教学平台需要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共享其资源,通过将资源聚合,可以使多种形式的资源在统一的标准下进行共享,解决教学资源格式不统一的问题。
交互:由于共享资源庞大,为了便于学生甚至全社会获得优化的整合资源,教学资源库还需要提供交互的功能,从而提供良好的、个性化的资源内容。
2.2 教学资源内容的整合
根据作者所在学校的数字化校园教学资源,将教学资源分为网络学习资源库和网络学习平台两大部分。
网络学习资源库的目标是对资源数据库中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根据各种教学资源间的深浅程度分为不同学习层次,根据教学内容能够智能地形成学习路径,建立适合各种不同需求的学生进行自定义学习的大型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学生或者全社会都可以非常方便地查找到需要的教学资源并能够进行资源的查询、下载和分享等。
网络学习平台的目标更好地帮助教师进行课程、作业和考试管理,同时方便学生的学习,帮助师生之间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
2.3 教学资源架构的设计
在上述理念和原则的指导下,作者对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架构进行了相应的设计。
数字校园的教学资源中心除了包括网络学习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外,还需要通用模块、数据读写控制中间件、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等三个基础系统。网络学习资源库由图书馆、课件库、公共软件库、课程素材库、课程练习题库、优秀课程设计案例库、精品课程视频库等组成,是各种网络学习资源的整合,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源体系;网络学习平台包括教材推荐系统、远程考试系统、备课系统、小组讨论系统、网络视频系统、智能作业提交系统及课外答疑系统等,其主要作用是建立科学的学习路径;通用模块和统一数据交换平台的主要作用是构建基础的数据存储和交换平台,进行资源格式和标准的统一、完善基础数据的组织形式、进行数字资源的全面整合,同时,统一数据交换平台还应该允许用户定制个性化的资源,建立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
3 结语
教学资源的完善程度是一个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体现,所以,教学资源的建设在数字校园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文结合数字校园教学资源中心建设的实践经验,探讨了教学资源中心的整合理念和思路以及教学资源中心架构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对数字校园的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奕.数字校园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奕.三代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展望:从机会均等到质量提升[J].中国电化教育,2012,(5):122-127.
[3] 征宇,王杨.数字校园中教学资源的架构、规划与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22-31.
【关键词】中职教学;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中职教学能够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模式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通过将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能够推动“互联网+教学”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来说,由于理论性很强,如果只是用说教的方式进行,学生无法更好的理解,而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比如更多的开展多媒体教学,比如让学生在网络上进行自学等等,都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应当将此进行深度整合,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一、整合教学的价值
在当前形势下,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能够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而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将二者进行有效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突出体现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深度整合,有利于推动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这主要是由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而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何至关重要,特别是中职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相对不高,在课程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加直接的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更有效的理解知识点,特别是能够开展一些互动教学,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学生的兴趣会十分深厚,因而对于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将信息技术整合其中,能够极大的推动中职电工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新,这主要是由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当中,能够使学生接受更多前沿的技术,特别是通过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策略,进而为学生未来就业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整合教学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对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来说,一定要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和策略,推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只有这样,才能使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取得更好的成效,重点要在以下四个方面突破。一是创新整合理念。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当中开展“互联网+教学”、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首先必须创新整合理念,这有赖于广大教师的认识以及能力素质,特别是通过将二者的整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深刻认识到将二者整合,不仅有利于教学创新,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与电工电子技术息息相关,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师必然会更好的创新整合模式。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把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未来发展作为重要的整合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方面能够实现更大的突破。二是重点整合资源。对于中职教学来说,中职学校的各类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资源,这些丰富的资源将有利于推动整合教学的开展,因而一定要重视对相关资源的整合,特别是教学资源的整合,这将有利于提升教学的质量。要对现有的先进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能够向信息化、数字化转变,这样能够为整合教学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这一点要引起高度重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电子课程教师的合作。在此基础上,一定要利用“大数据”的模式以及“云存储”的模式,建立整合数据库,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料应当统一资源库,使相关的信息不仅能够通过共建的方式扩大资源量,而且还要通过共享的方式提供教学创新资源。三是科学设置课程。从总体上来看,中职学生无论是在学习基础方面、还是在学习兴趣方面以及在学习能力方面,相对都比较薄弱,要想使二者更有效的进行整合,实现整合教学的目标,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对相关的课程进行科学的设置,使其更具有相关性,这样就会使会学生更好的接受两个方面的知识。要高度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整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兴趣爱好、发展方向,科学设备相关的课程体系,比如在具体的整合过程中,应当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能够使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训课程,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循序渐进,同时还要具有相关性,否则就会制约整合教学的开展,甚至出现割裂的现象。四是优化整合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整合,还要高度重视方法的融合,无论是信息技术的创新性教学方法,还是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创新性教学方法,都应当进行科学的整合,同时还要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比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探究式教学作为重要的整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整合教学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这将有利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的探究意识和能力;要积极探索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特别是对于具有整合特点的教学案例,应当多运用,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且通过整合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学习。要加强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多媒体本身就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更具有指引性,并且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综上所述,在当前“互联网+”战略下,“互联网+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具有十分强大的辅助教学功能。在开展中职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互联网+教学”引入到教学体系中,使其能够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特别是要在创新整合理念、重点整合资源、科学设置课程、优化整合方法四个方面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推动整合教学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单义.浅谈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电工专业教学的有效整合[J].科技展望,2016(08).
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薄弱,电子专业的学生面对本专业课程,往往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无从下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先进的教学手段,它能将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书本文字和电路立体化,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践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新理念。本文以Proteus软件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为例对信息技术与中职电子专业课程的整合教学作了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职;单片机;Proteus软件
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学习成绩较差,综合素质不高,文化基础相对薄弱,电子专业课程相对其他专业来说也是较难学的,特别是单片机,抽象难懂,枯燥无味,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如何改变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是摆在众多中职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另外,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学校硬件设施发展很快,购置了大量计算机,但是如此庞大数量的计算机只是作为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实操工具,没有应用于其他专业,这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电子专业课程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述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何克抗教授定义: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的维度,让学生变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整理和内化所学知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信息技术教学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开放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信息技术与电子专业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要素来支持学习。
(1)信息技术作为教师的教学工具:这主要是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辅助”理念。以单片机课程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时感觉内容枯燥乏味,难于理解,缺乏直观性,并且不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效果一直不太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引入了proteus仿真软件辅助教学,教学时,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行仿真教学,可使理论知识形象化、生动化,使书本文字和电路立体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单片机的入门教学中总会提到单片机在工业控制、智能仪表、家用电器、办公自动化等领域的极为广泛的应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提供具体的实物,容易让学生产生单片机距离生活很遥远的感觉。Pro-teus仿真软件可以展示单片机的一些应用实例,如交通信号灯、计算器等,便于学生看到单片机在实际产品中的应用电路。再通过运行仿真,比如让红、绿、黄交通灯亮起来,让计算器进行各种计算等,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单片机知识。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工具:这是基于“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结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不再是机械地听,他们在课堂上不是“静”的,而是全身心地“动”起来,他们在老师引导下自主的学、思、做,从一个机械的接收者变为探究者和创造者。比如在单片机汇编语言的指令学习中,学生对单纯的理论分析会感到枯燥,教师如果根据课堂内容用keil软件编写好指令程序,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配合相应的仿真电路,让学生通过修改程序实现不同的效果,达到学习指令的目的,充分践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新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①创建流水灯仿真电路:运行Proteus的ISIS程序后,进入该仿真软件的主界面。单击元件列表区的P命令即弹出元器件选择(PickDevices)对话框,调入所需元件仿真库。将电路中的所用元件从元器件库中调出来,放到绘图区,布局并设置好参数,然后连接导线,绘制完成的流水灯仿真电路。②软件编程:利用keilC51编写程序如下,学生通过修改部分指令,实现不同的流水灯效果,在应用中理解各个指令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鲜活”起来。
③系统仿真:Proteus可以总体仿真运行,也可以单步或者设置断点仿真调试。在Proteus中,我们能清楚地观察到单片机系统在工作过程中,各硬件所处实时状态,在仿真过程中,对于连接到每个数字或混合网络上的引脚,用有色小方块显示其状态:蓝色表示低电平,红色表示高电平,灰色表示浮空,黄色表示冲突(如两个器件同时向总线上传送数据)。这给用户调试、演示带来了很大方便,可以随时观察每一步操作所引起的结果。根据电路的连接情况,当连接有发光二极管的单片机引脚输出低电平时(蓝色方块),灯亮;输出高电平时(红色方块),灯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理解各个指令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企业素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教学形态与工作过程
Explore how material based on the corporat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existing 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 library construction faced lack of school-enterprise communication mechanism,and teaching resources to update lag and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to start,How to build a brand new,the learner-centered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docking,teaching patterns and the course of their work docking,learning is a flexible,rich and smooth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database,a useful exploration.
Key words:Corporate material;Digital teaching resources library;Teaching form and process
1.引言
目前,许多教育软件机构、企业、高职院校在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上进行着大量有益的探索,已有一些成效,但是还远远不能实现满足教师、在校学生、企业员工、社会访客等不同层面学习者对职业学习的迫切需求。现有的教学资源库开发建设主要面临着校企缺乏沟通机制,教育资源更新滞后,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丰富性,难以应对双主体育人模式下对职业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点)之间的关联界定等现实问题。
网络教学资源库作为专业培训的重要支撑工具,大量的企业资源对职业培训而言正是优质的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校企共建共享的资源平台,企业资源往往很难得到有效利用。正由于对行业企业既没有动力也没有约束机制,也就无法调动行业企业主动参与职业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积极性。虽然职业教育界曾试图通过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政策驱动因素、税收优惠杠杆等多种途径解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瓶颈问题,但是其结果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沟通不足还体现在缺乏针对企业实际用人需求而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及相配套的课程专业教学,无法适应行业高速的技术改革与创新,也就无法实现职业教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之间的匹配,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新产品、新技术在不断更新,资源库却无法自动适应变化,无法做到持续更新,不能确保人才培养的适用性。如何以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为教学依据,以新技术更新为学习热点,打通行业企业与教育界的无形壁垒成为关键。除此以外,现有的共享型资源库大多缺乏标准架构,且仅限于把做好的资源共享出来供人(读者)下载浏览;还有大多缺乏个性化设计,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式学习,为上网而上网,亦缺乏对学习状况的有效评估,致使人气不足,难以持续生存、运营。为此,就如何构建一个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培训资源与企业对接、教学形态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2.采用企业提供原始素材、学校整理与补充、企业审核修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职业教育既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双重属性特征,使职业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的学校教育,这也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由教育界与企业界共同参与,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依托行业企业才能办出特色。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做到真正打破教育界与企业界的隔阂与瓶颈,零距离对接职业教学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确保资源持续更新,除了政府、企业、学校及其社会各阶层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共同努力之外,依托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采用企业提供原始素材、学校整理与补充、企业审核修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的方式构建开放性、互动性、满足个性需求的数字化培训资源库,使学校、企业乃至社会各取所需、互利多赢,是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缩短职业教育从内容到形式上的滞后性的有效手段。
在校企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时,发现企业在培训资源方面最大的优势是原始素材多,但是,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系统性,为此,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了校企分工,即企业提供原始素材,利用开发团队资源整理与二次开发的优势,由开发团队成员负责素材的整理与补充,在此基础上,由企业完成审核与修改。这种企业优质资源,对职业院校明确专业培养定位、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实践体系等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在构建电子行业企业教学资源库时,选择国内三家具有代表性的大型企业--美资企业伟创力、陆资企业华为、台资企业富士康作为培训资源库开发的主要合作企业,和企业专家一起,针对三家企业目前岗位设置的基本情况,在充分考虑其他中小型企业岗位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选择了三个岗位层次(操作员、技术员、工程师)20个岗位作为教学资源开发对象(详见图1)。从新员工培训开始,到一线操作员、技术员、具有一定开发能力的工程师,这种资源构架既满足企业岗位的实际设置情况,又满足员工的职业成长规律,既方便企业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资源开展岗位培训,又有利于职业院校及师生了解企业岗位设置情况、职业成长历程,还能为其他社会学习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提供方便。
3.按照岗位的实际需求,参照企业培训的基本做法,构建教学资源关联结构与标准,让更多的人当作者或编辑,真正形成岗位的教学资源云
参照企业培训的一般做法,企业员工要能从事岗位相关工作,新员工入厂第一件事就是接受入职培训,其内容涵盖企业文化、职业心态与工作方法等,进入角色后,需清楚岗位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做得更好?为此,针对每个岗位,在教学资源开发时都设计了“工作指引、设备使用、工具使用、材料使用、相关知识、质量评价、企业案例”等内容,通过“工作指引”告诉学习者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通过“设备使用、工具使用、材料使用、相关知识”告诉学习者具体工作任务怎么做,通过“质量评价、企业案例”告诉学习者怎样会做的更好。并且,在资源建设时尽可能多地考虑不同的主流设备、常用工具、常用材料等,这种培训内容的模块式设计,既能满足学习者完整地学习一个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又能满足学习者有选择性地选择内容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各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资源库数据底层能找到职业教学内容(知识点)与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点)匹配机制,教学与企业实际能力需求不脱离。
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制造及工艺类课程中,对于学生无机会或少机会接触的工具、夹具、量具、辅具提供了可虚拟装配、拆卸的三维模型,达到了通过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有效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构建教学资源关联结构与标准,让更多的人当作者或编辑,真正形成岗位的教学资源云。
4.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构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对接、教学形态与工作过程对接、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目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库很少提供丰富的学习社区功能,一般仅仅提供论坛、或者教师的在线答疑,由于其网络的封闭性,应用其资源库的人员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跨时空、跨地域等特性。由于资源库仑参与者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其人气不旺,人气不旺又导致了资源的匮乏,长此以往,资源库就往往成了“鸡肋”,自然其生存都产生了问题,更别提其大力发展了。因此,必须从统一规划、整合共享、协同开放的角度重新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其功能应强调自我更新、自我维护、教师工作空间、学生学习空间、虚拟社区、课程竞争等一系列强调使用的解决方案,界面美化、智能搜索、知识关联、作业等设计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统一规划、整合共享、协同开放的角度来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使教学资源标准化,提供学习成果的有效评估,提供丰富的个性化的教与学手段,明确学习路线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这样不仅能实现教学资源与企业对接、教学形态与工作过程对接,而且能使学习方式自由灵活、交流渠道丰富通畅。
参考文献
[1]MOSHE Gavrielov.全球电子行业中的进化论[J].世界电子元器件,2010,1(29):60-63.
[2]胡亚梅.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江苏高教,2008(4):70.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27):66-70.
[4]余毅.关于教育资源库设计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
[5]于桦楠.基于网络环境的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20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 媒体和技术;情境学习;数字化校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58-02
1 时代背景
媒体和技术这两个概念,好像孪生兄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特别是对信息化社会中所衍生的“数字土著”们,媒体与技术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每一次媒体变化,随之而来就是技术的变革;每一次技术的革新,媒体却又是日新月异。它们不断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最终改变人类的学习和认知。
对于科学技术而言,从最初西方工业革命蒸汽机时代到现在的原子时代的整个发展历程,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观已经不陌生了。而媒体与信息技术的的确确又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 H M)是当代系统论述媒体问题的最有影响的人物,他曾经在《理解媒体:人体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 of Man)一书中提出三个关于媒体的观点:首先是媒体就是信息;其次,他认为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此外,他认为媒体有凉热之分[1]。这些观点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过强烈轰动,尤其是第二个观点,正如他告诫人们:“现在充分认识人体延伸所带来的影响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了。”特别是在当今,信息和知识成为社会的基本资源,对他们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成为信息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
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的需要,1993年9月,美国政府推出一项引人瞩目的高科技系统工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计划,实质就是高速信息电子网络,为了推进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祝智庭,2001)[2]。这之后美国先后四次“国家教育技术计划”(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lan),反映了美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重心经历了基础设施建设(1996年计划)、学习资源建设(2000年计划)、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2005年计划)和促进教育变革(2010年计划)的发展途径。直到今天,这项巨大的工程已经开始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成为了载体与典范,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图、文、声、像、数并茂)进行相互间的交流。
2 教育媒体多样化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从传统的教学方法到新颖的教学设计,都是不断地适应社会大众的需求而逐步向前发展的。从最初视觉教育、再到视听教育、以及视听传播和现代教育技术,对媒体的正确使用逐渐成为合理使用教学模式的关键。在诸多经典视听教育的研究者和研究文献中,前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主席戴尔及其名著《教学中的试听方法》描述的“经验之塔(the cone of experience)”是当时以及后来试听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
如图1所示,“经验之塔”提出了视觉教具层级分类模型的发展,它将人们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各种经验依照抽象程度,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说明人类学习经验可以由“塔”底部做的经验,再到中部“观察经验”,最终能上升到顶部“抽象的经验”,甚至发展到最简单的语词或数字符号的布鲁斯・乔伊斯等人在其《教学模式》(Models of Teaching)中的定义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长时间学习课程)、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3]
总得来说,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促使教育功能良好地发挥作用。换言之,是对具有特定教育目标的教育任务,找出现存的教育媒体的优化选择和组合的问题。一般说来,按照教育媒体使用的物理特性,它分成五大类:
第一类是所谓传统常规教育媒体,有印刷材料、图片、黑板、实物和模型等;
第二大类是所谓的光学投影教育媒体,主要指幻灯、投影和电影;
第三类是所谓的电声教育媒体,主要指扩音、无线电收音、录音等;
第四类是所谓的电视教育媒体,包括电视接收和监视、电视和摄像等;
第五类是所谓的计算机教育媒体,有程序学习机、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教育网络。
现在的应用主要是将计算机与前述各类媒体的功能都整合起来,构成多媒体教学系统。
3 情境学习理论
对情境理论要从生态心理学和人类学两种视角下来进行分析。Young(1993)和Greeno(1998)曾讨论过情境学习理论的生态原则,那就是,人的头脑中存在无需中介性变量的直接感知;其次,作为对结构主义的二元论和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补充,人们提出了功能主义,它假定心智状态作为系统一个功能而存在;最后,关键是系统的组织方式,而不是组成系统的材料,因而使系统(不一定是人脑)可以产生心智状态(Fordor,1994)[4]。
一般说来,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有启发式、探究式和情境式这三种。那么,在情境学习理论下如何来引导教学模式正常地运行呢?例如,当代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知识载体的自由学习模式,它强调的是有机体―环境之间存在交互和互惠的关系。应用到学习理论,就是莱夫和温格的合法边缘参与(Lave和Wenger,1991)。这种假设也更加说明了媒体是传递信息载体,同时媒体也是人体延伸,特别是体现在现代教育技术领域尤为突出。因此,以现代化媒体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无疑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关注的焦点。
4 数字化校园
中国国内的数字化模式,主要是用技术创造和支持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和高效开发,来完成数字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是以网络为载体,将多媒体信息资源处理为数字资源,同时开发和利用其数字资源的一种现代化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来源于“E-Campus(数码校园)”,要求网络基础、环境(设备、教案等)、资源(图书、课件)和活动(教学、管理、服务和办公等)全部数字化。在数字校园这四大系中,应用支持系统是校园数字化的核心[5]。目前内许多高校已经开始研发基于最新、最具发展前景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云计算,建设基于云环境中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
与此同时新的尝试已经开始。由于手机通信已经发展到4G时代,它在传输声音和数据上大大超过前代,同时也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无线漫游。正是新通信技术的革新,使新的传播媒体也迅速进入校园及社会方方面面,如微信。特别是高校已成为整个社会最重要的数字化社区的组成部分。
5 结束语
从2005年开始,中国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了最基础的信息应用技术建设,直到今天,数字化校园已经开始同教学和管理活动融为一体。但是新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却没因此止步,中国的教育现代化仍然处于不断的变革中。整个社会在这种趋势的推动下,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对任何年龄和背景的学习者已经不再是梦想。与此同时,任何媒体和技术都有自己特定的周期,可以称作冷热媒体与新旧技术的交互,但是整个周期内人们使用他们所积累的经验都是十分宝贵的。在新的周期内,新的技术和新的媒体如何支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稳步前进,是值得继续深思的。
参考文献
[1]章伟民,曹揆申.教育技术学[M]//瞿葆奎.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丛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
18(1):75-84.
[3]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国家医学电子书包 混合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23-02
当今世界网络和数字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引起了教育理念、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也使得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其中混合教学模式作为信息时代新兴模式代表,受到越来越多高校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混合教学模式本质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网络化和数字化教学的优点相结合,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与之同时,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深入,电子书包等数字化资源包已成为未来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充分利用现代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深度整合了国内外医学教学优质资源,成为了信息时代新型医学数字化教材。
1.混合教学模式
1.1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围绕着教学目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依靠教学现实条件,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来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并采用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完成教学目标情况进行评价。教学模式具有指向性、操作性、完整性、稳定性、灵活性等特点。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调动尽可能多的教学媒体、信息资源,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WebQuest教学模式、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案例学习的教学模式、情境化教学模式等。
1.2 混合教学模式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混合教学模式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混合教学模式(Blending Learning)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E?鄄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具体来说,在方式上要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师单一讲授方式;在手段上要采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相结合;在协作上要采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式与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方式相结合。混合教学模式核心内容指通过使多种学习资源、学习参与主体、学习地理时空、方式工具深度地融合,在教学过程始终贯彻互动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知识运用能力、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全面支持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技能提高的一种灵活自由的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的方式主要有: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高效的工具,具有教学模拟、教学测试、教学游戏、个别授导、操作与练习、虚拟实验室等多种功能。而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可很好的发挥以上绝大部分功能,因此研究基于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的混合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2.国家医学电子书包概述
2.1 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简介
国家医学电子书包(以下称电子书包),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医学数字化规划教材,是一种教育教学应用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的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服务平台。电子书包具有易于携带、灵活生动、资源丰富,并且支持移动学习和协作学习等特点,恰好满足了创新教育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需求。电子书包创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同时必然会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实施、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等相应发生改变。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部分学校没有真正理解电子书包的内涵,把电子书包单纯作为一种提供教学资源的工具,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依旧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电子书包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下,如何利用数字化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与之相适合的教学模式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2.2国家医学电子书包的教学功能
组成结构分类:从目前使用来看,国家医学电子书包包括各种学习终端(iPAD、iPhone、PC等其他平台)、辅助教学资源以及服务平台三个部分。与其他基础教育等电子书包类似,均采用“学习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的模式。这就需要我们的开发者和使用者将他们进行有效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设计电子书包的根本目的,即不仅实现学生“身体”上的减负,更重要的是实现学生“精神”上的减负。
教学过程分类:电子书包贯穿于预习、上课、复习、测评等学习的各个环节,即包括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这首先需要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在教学中分别所起的不同作用,以及师生各种教与学活动。通过调查分析优化,建立符合电子书包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有效支持以协作、自主、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
使用人员分类:
关键词:电子技术;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12-01
在当前的职业教育,开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坚固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和为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的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由美国凯兹博士和加拿大查理博士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教师扮演“引导者—组织者—欣赏者”的角色。我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既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又融入理论教学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电子课程的热爱,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方法。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导、学”方法。
一、“理实一体化”形成项目教学模式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法是顺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它是职业学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由一位专业课教师同时担任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教学,将有关专业设备和教学设备同置一室,将专业理论课与生产实习、实践性教学环节重新分解、整合,安排在专业教室中进行教学。师生双方共同在专业教室里边教、边学、边做来完成某—教学任务。
二、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中的实施
1、怎样确定项目的内容。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所以项目的选择尤为重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项目,既要求符合教学内容和目标,还要求有一定的设计空间和一定的知识梯度,要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的目的,又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的教育教学中,我参考众多的资料,根据项目选择的要求,进行项目内容的设计:LED小夜灯的制作—二极管的识别检测应用;三路循环LED灯制作—三极管的识别、检测和应用;报警器的制作—集成运放器的安装与测试;U型节能灯的制作—放大、反馈、振荡电路的综合应用;有源音响的制作—分立件低频功放及集成功放的应用;可调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二极管和三极管的综合应用;射猎游戏机的制作—数字电路基础及组合电路基础的学习。在每个项目中,把元件的选择、测量、电路的设计,交给学生去做,充分的发挥自主性、积极性,在出现故障及排除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交流把项目教学的优点体现出来。
2、如何实施具体的项目内容。
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迅速前进,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3、项目实施中的注意问题
项目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和性为导向,有三个中心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所以再实施中要注意几个问题。(1)情景导入。创设的项目内容和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通过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景。(2)探究式学习。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加深理解知识点,为项目的解决提供服务。(3)团队合作。为了知识的构建有利于发展,尽可能组织同学们进行协作学习,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团队优势,使学生群体思维与智慧为个人共享,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4、项目评价。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的成果各不相同,那么评价是以完成项目的程度,能否达到教学的目的,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标准。评价的主体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直接由完成项目过程中的表现情况来衡量,包括知识评价、技能评价、质量评价、素质评价、团队评价、思想评价等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对改革电气、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较大提高,自学能力大大增强,综合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本专业学生参加中级维修电工考核,考证通过率为100%。总之,项目教学法使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大幅度的提高,值得在更多的应用性强的专业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宋亚明.项目教学法在实习实训教学中的应用【J】.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2006,(3).
[2] 陈均.项目教学法的设计,组织和实例【J】.交通职业教育,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