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33: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热学公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热处理原理与工艺;改革;实践
0 前言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招就业态势的严峻,学生对以机械接受为主、PPT+理论讲授的“单一化”课堂教学模式认可度不断降低,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体现地越来越明显,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如何解决“重知轻行”和实现“知行合一”已经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1]。
“岽理原理与工艺”是理工科院校材料、机械等专业的必修课程[2],教学质量对上述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职业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然而,作为一门传统的课程,课堂教学难以避免地存在着上述问题,且随着职业教育、在线教育的发展,本科院校如不能快速适应形势,及时改革授课模式,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将面临着来自高职、高专等专科生乃至经验丰富的低学历技术员的巨大竞争压力。
1 热处理“任务”的设计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旨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金属材料学基础理论,熟悉热处理工艺和设备,能够利用基础理论设计出合理的工艺以实现对热处理工件最终性能的调控。因此,课程以金属材料的强韧化、加热设备和工艺、奥氏体的形成、钢的冷却及组织转变、珠光体相变、贝氏体相变、马氏体相变等主要内容顺次展开。有鉴于此,本文基于“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课程特点,提出了“任务型”教学模式,研究了该模式对教学质量、学生创新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首先,根据学生人数分成6个小组(分别记A、B、C、D、E、F),每个小组8人左右,设置小组长负责任务的总体进度安排;其次,在完成金属材料的强韧化理论授课后,每组领取了一个同工艺、同组织、同硬度的退火Q235钢试样,“任务”为利用所学强韧化理论,设计不同热处理工艺,使用专业实验室的热处理设备提高Q235钢的硬度,且以最终硬度高低对团队进行考评,并将成绩体现在课程的最终考核中。
2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每组采用的工艺均有差别,但是均统一采用了渗碳化学热处理,且渗碳剂均为学生自行配制,采用的原料有木炭、焦炭和活性炭,助渗剂也各有不同,试样被置于陶瓷坩埚中用泥土封盖后在箱式炉内加热。此外,工艺上的区别还包括了不同渗碳时间、不同淬火介质(水、盐水)、渗碳淬火后处理等。具体的硬度见下表,由数据可知,采用极为简易的固体渗碳工艺可以使退火Q235获得非常高的淬火硬度,单个数值甚至达到70HRC以上,甚至超过了大多数合金钢的淬火硬度。
各组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热处理强韧化理论,通过前期工艺设计、方案实施和结果验证,学生的设计思维、设备操作、渗碳剂配制、硬度检测方法均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激发了学生对热处理课程的积极性。
3 结论
通过课堂上布置设计好的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让学生组成团队,利用所学知识和教学资源,发挥团队智慧,课余时间亲自动手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了课上课下联合推动教学,调动了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是解决理工科高校教学过程中“重知轻行”问题的较好方法。“任务型”教学模式能够更加地符合理工科院校的专业课程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普适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物理 热学计算题 教学思考
如何进行初中物理计算题教学?就热学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教学思考。
一、在简单题中,渗透解题的规范意识
有些计算题是直接套公式就能解的题。这类题目,重点指导学生解题的格式和规范,弄清物理过程,明确套用的公式和涉及的物理量的符号,单位及意义。
例1:如图所示是利用太阳能对水加热的简易装置,水箱的四壁和底部均用隔热材料制成,箱顶装有吸热板,为吸收更多的太阳光能,其面积可达1米2以上,现水箱内装有质量为50千克的水,一段时间后,水温升高了20℃(水未沸腾),己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焦/(千克・℃),那么这段时间内水吸收的热量为多少
分析:要计算水吸收的热量,首先需要熟悉吸收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其次根据已知条件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解:己知,M=50千克,C=4.2×103焦/(千克・℃),t=20℃。根据热量公式Q=CMt=4.2×103焦/(千克・℃)×50千克×20℃=4.2×106焦。
学生应有的基础知识储备是:热量的计算公式,公式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比热、质量、温度的单位及换算;规范解答物理计算题的格式和要求等。但要注意分析题意中有用的物理量,有的物理量对计算是无用的,谨防死搬硬套代公式。
在解此类题时,如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解答物理计算题的一般格式是什么?本题中要我们求哪些物理量,它们的符号、单位分别是什么?用什么公式?从公式可看出己知物理量和所求物理量?以及的物理量相对应的单位,解题的具体步骤等。
基础知识有了,再由几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做,完成后再集体纠错,从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接下来,教师改动题目中的几项内容或数据,把原题改编成求水的质量或温度的题目,学生再解。或在原题的基础上补充或去掉几个条件改编成一道多步计算题。通过改编、补条件、或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等方式,反复训练,直至学生掌握规范和方法。
二、在综合题中,确立解题的正确思路
解答综合题要从中找到简单,并发现各简单题之间的联系,找准切入点,理清解题思路,从而步步深入,达到目的。在具体教学中要注意方法渗透,使学生学会思考。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
例2:用稳定的热源给一个物体均匀加热,得到它的熔化图象如图所示,那么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多少?
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AB段温度升高40度,cD段温度升高20度,CD段加热时间是AB段加热时间的2倍,吸收热量之比为1:2,所以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1:4。
解:在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吸收热量之比为1:2,温度升高之比为2:1,根据Q=Cmt计算可知该物体在固态时的比热与液态时的比热之比是1:4。
要求学生会用图象描述比热容的大小并能正确读图。据题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和信息,你可提出几个问题?可求出哪些物理量?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养成提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同时,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题给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培养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三、在情境题中,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近年来,试题中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贴近生活的题目增多。这些试题中物理情境的取材范围广泛、立意新颖、构思独特,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这类情境题很有训练的必要和价值。
例3:如图所示,为了解白纸和黑纸的吸热性能,小明将质量都是1kg、初温相同的水分别倒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瓶中,再用大小、形状和厚薄相同的白纸和黑纸将瓶包起来,然后将两个瓶子放在太阳光下,在30min内,小明每隔3min测一次水的温度,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根据小明的实验和记录可知[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A、白纸的吸热性能好于黑纸。B、黑纸的吸热性能好于白纸。c、30min内,白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1.26×105J。D、30min内,黑纸瓶中的水内能增加了4.62×104J
分析:两瓶内装有相同质量、初温相同的水,通过比较在相同时间内水温升高的多少,根据吸热公式得出哪个瓶内吸热少,判断白纸和黑纸吸热性能;知道30min内,水的质量、初温、末温、水的比热容,利用吸热公式求水吸收的热量(内能的增加值)。
解:由题知,两瓶内水的质量相同、初温相同。
Q吸=cmt,在相同的时间内(30min),白纸瓶水温升高的少,水吸热少。黑纸的吸热性能好于白纸,故A错,B正确。
白纸瓶中的水吸热:Q吸=am(t1=t0)=1kg×4.2×103J/(kg・℃)×(30℃-23℃)=2.94×104J,故c错;
黑纸瓶中的水吸热:Q吸’=am(t2t0)=1kg×4.2×103J/(kg・℃)×(34℃-23℃)=4.62×104J,故D正确。故选B、D。
一、总体分块
根据初中物理研究的范围将知识体系分成五个模块,分别为:声、光、热、电、力。这是一个把教材“由厚变薄”的过程。打消学生学习物理的恐惧心理,让他们明白初中物理的四本书只包括这五模块,让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
在这五个模块中,先从声、光、热学这三个模块入手,因为这三个模块考点较少,知识点难度不大,而且涉及的计算量少,学生相对来说容易掌握。这相当于给学生做了一个减法,让五个模块只剩下两个模块,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二、具体复习方法
1.比较、对照法
将容易混淆的物理量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对照,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特别是物理量的符号、单位、表示的意义及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使学生同时对两个概念形成明确的认识。
2.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主要是对知识体系作各个专题的分类归纳,让学生从分类专题中找出共同的特性和规律,明确解题思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得高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产生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时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象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高中物理教师不单是研究高中的物理教材,还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中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阶差”,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和增加难度。
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让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1)把公式、概念背的滚瓜烂熟,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背的时候眼看、口念、手抄,让各个感官都收到刺激,以多种方式作用于大脑,这样记得快、牢。还要特别注意公式的特殊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要搞混。
(2)多做题,不是傻做,而是大海里捞针。物理题的每种类型都有典型代表的题。像完全非弹性碰撞的题型就是子弹打木块,不然就改成打沙袋,换汤不换药。可这种题又重要,考试常有。我们必须把它弄透,再多做几道相似的题,把解题思路记住就行了。
一、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初步知识以及实际应用;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而高中较多地是在抽象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考试就很容易了。而高中物理内容多而且难度大,各部分知识相互联系,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教学内容上更多地涉及到数学知识,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常用的就有10个之多,每个公式涉及到四个物理量,其中三个为矢量,并且各公式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学生在解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开始用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二、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学习的衔接
1.学习方法的转变
初中学生只要背背概念、公式,多做几个题,考试就能考好;而高中物理的学习,关键是理解。要重视课本,理解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领会知识,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效果。
2.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学生学习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中学习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逐步扩展和加深;学生要逐渐积累知识和不断重复知识,要使学生觉得物理学习并不难,使他们有成就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透析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生要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物理思维能力,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要知道它们的由来;其次弄清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来龙去脉,要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的同时,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
4.物理模型的建立
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学生要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以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模型建立的重要途径是物理习题研究,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的方法。做物理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良好的习惯。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5.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中考计算题命题区分度评价
最近几年,安徽省中考采用二考合一的形式,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业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选拔性考试采用相同的试卷进行考试,文化课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另外增加物理、化学实验考查和体育加试。其中语文、数学、英语每门学科总分各为150分,物理总分为90分,化学总分为60分,政治总分为80分,历史总分为70分,理化加试任抽一题满分为15分,体育三项总分为30分。在诸多学科中,物理学科的考试内容难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广大考生、家长、授课教师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00年和2011年安徽省中考试题物理计算题的分析和比较,旨在引起广大考生的重视,同广大教师一起探讨在新课改形势下如何驾驭教材,对命题专家提一点建议。
2000年的计算题主要对物理概念、公式运用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重对学生的理解、积累知识的能力的考查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进行考查;而2011年的计算题考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推理能力、动手动脑能力,还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是基于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科学探究要求对学生进行考查的,注重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思想方法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注重了试题的开放性和选拔性。
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的分值为29分,2011年为23分,计算题的分值减少6分。两年中考物理的总分皆为90分。
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内容为力学、热学,2011年考查的内容为力学、热学、电学,增加考查了电学内容。
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电功率的计算;太阳辐射功率,物质吸热公式、电功和电热关系、吸热效率。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力学中功的计算、机械功原理的应用(推导关系式);速度单位的换算、燃料燃烧热的计算、功率与功的关系计算、毫安表的内阻、电源电压的计算。
试题的难易程度,2000年难易程度呈阶梯分布:易、中、稍;2011年难容易题分值很小,难度大的题分值很多。
考查的知识点与教材的关联度:2000年很紧密,也注重考查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2011年考查的知识点与教材的关联度较小,特别是机械功原理的应用计算在课文中不涉及,而斜面这类机械的效率在初中课文中也未提及;毫安表的使用及其内阻问题更是高中内容,在初中阶段只要求知道毫安是电流的单位,会把毫安与安培单位相互转化就达到要求。同时,笔者认为,仪表要注重考查仪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读数,而考查学生不熟悉的毫安表,且考虑内阻问题,属严重超纲,也超出大多数中学生的思维水平。
能力考查要求:2000年偏重物理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的考查;2011年很强的分析问题能力、计算能力、拓展能力。
考生的得分情况:2000年得分较高;2011年得分很低。
学生感受随机调查:2000年计算题难度不大,能做出来。平时有过训练;2011年只做出来一点点,题目看不懂,好像上课没学过。
从以上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00年中考物理计算题难度适中,题量适中,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在平时教学中能够把握;2011年中考物理计算题让教师感觉:第23题体现了初、高中知识的衔接,考虑到电流表的内阻,在分析清楚题意后,最好能分别画出两个等效的电路图,并且要列出方程,再进行电学物理量的计算,本题很难,中等以上的学生能做对的也不多。综合来看,2011年的中考计算题,综合性是比较强的,且整体的难度很大,不易得分。
通过对中考试题的分析,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更应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教育观念等,更应该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学生亲身体验物理过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能力的训练。新课改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确保物理课堂实现高效的教学,同时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身边生活、生产、科技中的物理现象,创设情境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物理课堂课外真正体会到物理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与决心
对命题专家们提出几点希望:
1.中考试卷要有一定的区分度,从物理课程的设置和物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应着重考查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将物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内容中来。生活实际与学生生活实际是有相当距离的,不能全部把成人的生活实际当成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考。
2.考试不要怕学生考好了,要怕学生考不好。初中属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升学与毕业考试合二为一,考试题应该考虑到中等和中考偏下学生的水平与感受。
3.一份好的试卷要经过多道程序,严格审查,让中考这样的试卷更加科学地考查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为学生以后继续深入学习提高兴趣和动力。在以后的教学检测中,也要充分注意命题的科学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4.就2000年和2011年的中考计算题来看,2001年计算题的总分值下降6分,题量增加一大题,难度增大,学生得分大幅度减少。两年试题的科学性没有问题,2000年的试题考出了学生的自信,而2011年中考试卷把学生考晕了,只有少数学生能力达到,大多数学生只能望题心叹,考难了,超纲了。
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思维方法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往往“一听就懂”;但在解题时,却不知如何下手,思维混乱,“一做就错”。“一听就懂”,是因为物理学跟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一做就错”,是因为思维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尚未上升到物理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并把它作为一种思想方法,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初步形成物理思维的意识和习惯,成效较为显著。
一、从公式入手,深刻理解
物理学中,基本概念较多,如密度、压强、机械功、比热、功率等等。每个物理量的引出都伴随着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我要求学生不要孤立地记概念,背公式,而是在记住公式的基础上来理解概念,从公式出发迁移出概念、单位、解题思路、知识的应用与拓展等。如写出压强公式p=F/S,马上就可以从公式得出概念,只要先解释分母上的“S”,再解释分子上的“F”即可,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还可以从公式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也叫“帕斯卡”;可以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也可以解释帕斯卡的物理意义。知识点是相关联的,学生知其一就很容易知其二。再如,掌握了一个热学公式Q=cmt及其变形公式,所有与之相关联的问题就都可迎刃而解:可以说出比热的概念及其单位,还可以知道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谁吸收的热量多,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谁温度升高得快。再如,机械功W=Fs,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一段距离s,两个因素中任何一个为零,则不做功。又如功率的公式P=W/t,从中可以看出,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P是由W和t共同决定的,纠正学生套用数学思想,认为W越大P越大,或t越小P越大的错误观点。与此类似,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许多比值问题。
初中物理一共二十多个公式,很容易记住。随之而知的就是二十多个物理概念及相关的许多知识点。学会从公式入手,以公式推概念,可以清晰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和概念所反映的物理本质,避免在没搞清楚各物理量含义的情况下乱套公式,背离公式的真正内涵。还可以使各知识点融会贯通,应用起来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二、从图形出发,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初中学生的物理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特定条件下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正确的物理形象,不善于利用物理形象进行思维,就难以把文字叙述、数学表达式和现实过程联系起来,就难以正确地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活动。
物理图形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是学习物理的重要的方法。用形象的图示来代替抽象的思维,是帮助学生解题的一条捷径。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题到图形到,把文字变成图形,把物理量、物理条件从图形上反映出来,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如质量相等的铜球和铝球浸没在水中(未触底),哪个受到的浮力大?拿到题目,同学们很快就画出了如图1所示的正确图示。从图中一目了然,铝球受到的浮力大。如果只凭着抽象的思维,头脑中要转几个弯,很容易出错。
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对于指针的左右偏转,平衡螺母该怎样调节,学生也能很快从图示中得到答案。光学、力学、电学等,每个知识领域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都可以反映到图形思维上来。这就是我在教学中一贯要求学生“遇到难题,画图写公式”的原因。所以我在备课时,很多精力都花在怎样创作物理图形,力求用最简单形象的图形进行直观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及知识点的理解。
三、歌诀教学,行之有效
有些解题思路、解题方法、注意事项,可以采用言简意赅、朗朗上口的口诀或歌谣的形式教给学生,以最简便的方法引导他们,使学生很快切入主题,少走弯路。
在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学生们马上会想起:“天平放平,游码对零,再把螺母拧,直到横梁平。左物右码记得清,游码数值看分明。”考虑杠杆问题时,我教学生“找出支点找两力,分别画出两力臂。再列平衡方程式,解决问题就容易。”在解决滑轮组问题时,不能让学生死背公式F=G/n和S=nh,因为这组公式只在特定情况下适用,不具有普遍性。在让学生数绳子段数时,我总结为:“手抓的一段绕过动滑轮就算,绕过定滑轮就不算”,简记作“动算定不算”,并联系地方名小吃“手抓羊肉”,展开联想:“手抓动就算,手抓不动就不算”,再给出一句“自由端省力费距离”,学生一下子就记得很牢。运用此话解题,正确率极高,特别是对横放的滑轮组,解题思路清晰。
电学中,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小灯泡电功率是重点实验,但学生连线常常出错。于是我结合实际,编了“电压表,先别管,其余统统来串联。变阻器,取最大,一上一下有条件。电流表,防短路,正柱流进负柱出。最后再连电压表,并在被测者两端”的口诀。对于伏安法测电阻,如果没有电流表、电压表该怎么办,我让学生记住:“没什么表,就在什么表的位置用定值电阻代替。”
在光学一章,初次依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光线时,学生难免发生困难,于是我让学生一边作图,一边口诵“一画法线,二量角,三画光线注意了,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会很快领悟作图要领。而对画折射光线这一难点,学生对折射角是大是小往往认识不清,屡有错误发生。我只让学生记住一句:“空气中的角大”,一下子就化难为易,教学效果特好,错误率大为降低。
一、 简约、准确的源头分析是解决电学综合题的基础
初中电学知识面广、知识点杂、题型变化多、计算公式多.这是造成我们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但如果能够对知识点源头进行有效的分析、整合,就能为我们指引出一条捷径,大大减轻同学们的学习负担.初中电学知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一个定律: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规律,是所有电学知识联系的纽带,是电学题考查的重点.欧姆定律是实验定律,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掌握其科学探究的方法.
2. 二种连接方式:串联与并联.串联与并联是最基础的电学题考查内容,也是很多电学题分析、思考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3. 三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学题的计算就是这三个物理量之间的运算.因此,正确理解这三个物理量是学习的关键,明确每一物理量的含义及单位是学习的重点.
4. 四种仪表: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滑动变阻器.对于电流表、电压表和电能表主要是掌握其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读数,这是实验题中经常出现的内容.滑动变阻器在生活实践中、电学实验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对电学题的变化也是起着媒介的作用.
5. 五个重要实验: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 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探究电流与两端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测量小灯泡功率.这五个实验都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
下面以2011年泰州市中考试卷第三大题26小题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图1是一台常用的电热饮水机,下表是它的铭牌数据,图2是它的电路原理图,其中S是温控开关,R是定值电阻,R是加热电阻.当S闭合时,饮水机处于加热状态;当S断开时,饮水机处于保温状态.
(1) 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
(2) 饮水机正常工作时,将热水箱中的水从20℃加热到90℃,需用时14min[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求此加热过程中: ①水吸收的热量;?摇 ②饮水机的加热效率.
(3) 求电阻R的阻值(保温功率是指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
从知识点分析,这是一道电学与热学综合的计算题,是现在中考的常见题型.很多同学看到这样的综合题感觉束手无策,但如果我们静下心来,细心分析,就会找到解题的正确方法.
本题第一小题主要应用到电功率公式,第二小题应用到热量计算公式和效率问题,第三题较难一点,要求对串联电路和电功率公式能够熟练运用.
理清了题目问题的源头,下面就是解题策略的正确运用了.
二、 清晰、简便的解题策略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关键
1. 细读题目,正确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对电学综合题的审题主要是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学会通过题中的“关键词”找出隐含条件如:“正常发光”、“不超过”、“串联”、“并联”、“电压恒定不变”、“最大”、“最小”等等,而这些关键词往往是解题的切入点.另外还要分析待求物理量与已知量的关系等.
本题应主要关注加热功率和保温功率的区别,水桶容量和热水箱容量的区别,在计算时千万不要相互混淆.例外,本题中电阻R和R实际上都是定值电阻,不管是加热状态还是保温状态阻值都是不变的.只有对题目中的这些关键词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够在解题中不走弯路.
2. 去繁就简,优化电路
在一些综合性较强的电学题中,当电路中的开关断开和闭合状态发生改变时,元件的连接形式往往发生了改变,画出等效电路图可简化复杂电路.特别在刚刚接触电学计算题时,要让学生养成多画等效电路图的习惯,多次练习之后,就会习惯成自然,即使不在纸上画出,在心里也会有一个简化之后的等效电路图.
本题电路图虽然简单,但同样能够进行电路的优化.本题中电热水机在加热状态和保温状态时,电路图可优化为以下两种:
① 在加热状态时,开关S闭合,电阻R被短路,电路可简化为图3.
② 在保温状态时,开关S断开,电阻和串联,电路可简化为图4.当这样的两个电路图呈现在同学们面前时,我相信同学们就能顺利解决问题了.
3. 有的放矢,选择公式
电学题中公式多,我们要能够根据题目中要求解的物理量选择合适的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与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验证,以确定公式的适用性.
本题中第一小题要求解在加热状态下,饮水机正常工作时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大.对于电流,与之相关的公式主要有欧姆定律和电功、电功率计算公式.但显然本题中的已知条件是电功率,所以我们主要运用P=UI这一公式进行求解.
第二小题计算公式比较明朗,Q=cm(t-t0),需要注意的是水的质量要由热水箱中水的体积求得.对于饮水机的加热效率问题,我们只要对比机械效率的求解就不难理解,即热水箱中的水吸收的热量与14min内饮水机消耗电能的比值.
第三问中公式的运用较复杂,但总体来说都是P=U/R这一电功率推导公式的运用,但在公式运用中,特别要注意各个公式运用时研究对象的同一性.
解题过程如下:
解:(1) I===2A?摇?摇 (要注意功率的选择)
(2) ① m=ρV=1.0×10kg/m ×1×10m=1kg?摇
Q=cmt=4.2×10J/(kg•°C)×1kg×(90°C-20°C)=2.94×10J
② W= Pt = 440W×14×60s =3.696×10J
η===79.5%
(3) R===110Ω?摇?摇?摇(注意公式运用的同一性)
R===1210Ω
R=R-R=1210Ω-110Ω=1100Ω
4. 善于总结,归纳要领
解决电学题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总结错误的原因,归纳解题的规律,注意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及时查漏补缺,自然会变难为易.据统计今年中考这道电学综合题失分较多,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审题不清,公式运用不熟练.
中考题型每年都会有一定范围的变化,要能够在以后的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熟悉各种典型题型,还要能够把握电学综合题变化的趋势.
三、 热门、实用的拓展分析是电学题有效学习的趋势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及与国际教育的接轨,中考物理题型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原来的纯理论试题向现在以实际应用题为主的转变.我们学生在学习时也要及早认识,及时转变学习方法,以适应电学题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考题型来看,电学题综合题的拓展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向科技前沿靠拢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科学,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就是为了推动科技的进步,让物理学习回归本质才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2. 与基础生产、生活相接轨
物理来源于生活须服务于生活,电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电学题更应该回归生活.上题就是这类拓展的具体应用.
3. 在实际操作细节中分析问题
初中物理是建立在小学《科学》这门介绍性课程基础上的一门学科,是让学生在普通生活认知的前提下,对常见的自然规律和现象所包含的科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我们都知道,物理学主要是研究声、光、热、力、电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但由于这几部分的难易程度不同,因而在许多的教材版本中都首先把学生最为熟悉的声学和光学部分作为学生最开始进入物理课程学习的前奏,当然,这两部分的物理知识也是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首先能够感知到的,是符合人们认识世界一般规律的。而后,热学知识部分很多教材都分为两步走,第一步主要是宏观的理解自然界物态变化,到初三后才从微观角度加以理解并学会简单的热学计算。但是对于电学和力学部分的知识,却产生了很多的争论,有的教材认为把力学安排在初三学习,电学安排在初二下学期学习合理;而有的把电学安排在初三学习,力学安排在初二下学期学习,认为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力学和电学这两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有这样或那样不同的教材安排,都显示出这两部分知识是我们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那么,它们难在哪呢?笔者以为难在都是较为抽象的知识,不够直观,而初中学生思维中的抽象能力还较为欠缺,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物理知识上产生了很多理解性的障碍,而一旦不能很好的理解,在解释各种物理现象的问题中就容易出现错误。
按照人们接受和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笔者认为力学应该放在电学前面,也就是初二下学期开始学习是比较合适的,而电学应该放在力学之后。但力学的抽象性比电学更强,概念的逻辑性更让学生难以理解,因而很多学生在初中二年级下学期的物理学习时就已经是学得晕晕乎乎,很多学生因而失去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使物理课成为了很多学生的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也让许多物理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不得不面对大量的失败的教学对象。这对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可以说是一种无奈和悲哀。
那么,初中物理老师在力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笔者在此算是抛砖引玉,举例说明我在多年物理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在刚开始学习力学时,教师首先就要提出“力”的概念,而教材给山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定义中的“作用”一词首先让学生不明白,什么是“作用”?因为这个词本身就比较抽象,这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形象的事物来代替这个抽象的概念。上课时可以用两只气球,让它们互相挤压,产生明显的形变。同时用一只皮球撞击地面或是墙面,观察皮球的运动变化。从两个角度让学生理解什么是“作用”,让学生看得见。而看见的目的就是用初二学生的形象思维补充抽象思维的不足,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化,对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同时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也有利于理解力学概念中的逻辑联系。
例如,在重力这一节,有一道问题是讲跳高运动员用“跨越式”“俯卧式”和“背越式”三种姿势跳过横杆,强调三种姿势起跳,人的重心升高高度几乎一样,而采取哪种方式能够跳过的横杆最高?要解答这道问题,就要弄清楚初中物理“重心”的概念。教材中的定义是物体所受重力的等效作用点,这又是很难理解的一个概念,什么是“等效作用点”,在教学中,首先要说明重心是一个点,是一个等效的点,换句话说本身是不存在的,是人为规定的,规定的目的就是能够把一个大的物件理解成一个小点,便于以后学习中理解有关的计算。只有学生理解了“重心”这个点本身在物体上就是不存在的,只是人们为了方便学习和计算,人为规定的,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重心有时在物体上,有时在物体外,才能理解“背越式”跳高时,人的重心始终比横杆低,而人却可以整体越过横杆这个问题。重心的学习过程,实质是把一个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成了一个点,就如同把光用光线描绘出来一样,把一个不易描述的东西具体化为一个容易理解和感知的事物,这在物理学中有很多事例。
再例如,在摩擦力这一节中概念就很多,比如摩擦有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三类。但在具体区分时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有这样一道问题:用铅笔刀削铅笔,问这时的摩擦是滚动摩擦还是滑动摩擦?从滑动和
转贴于
滚动的概念上是很难区分这个问题的,那么在教学中怎么让学生们理解这是滑动摩擦而不是滚动摩擦呢?笔者就用另一个事例来说明,在教学中,我就用铅笔分别在我的手掌上滚动和在铅笔刀中转动,让学生看到这两个场景后,自己去体会它们有什么区别,然后再明确它们的区别在于滚动摩擦时一个物体不仅在转动,关键是相对于另一物体接触面的位置,明显发生了改变。例如铅笔在手掌上转动,其在手掌面的位置也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而铅笔在铅笔刀中转动,位置与铅笔刀没有明显改变。让学生通过观察理解它们的区别,并可以以此类推,比如自行车的刹车皮和钢圈之间的摩擦,就属于滑动摩擦。这里,笔者通过直观的实验,使学生在思维中首先看到一个形象的事物,能够区分不同面的转动情况从而理解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的不同点,然后举一反三,培养知识解答能力。
在力学的教学过程中,除了对很多抽象的概念和事例解释要形象化外,力学中的很多公式,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给出形象的理解。例如液体压强公式和浮力公式中,我就把这个字母理解成像是一把椅子的脚压在地面上,而y就像是一只浮在水中的碗,进而使学生能够很形象生动地记住这两个公式的区别,进而记住它们一个是求压强、一个是计算浮力。虽然这样的记忆公式不完全合理,但对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帮助。这也可以说是用形象的解释记住枯燥的公式符号的一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