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33: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档案管理基本流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过程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116-01
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观上,它是制定一个单位财务计划的数据源,又是进行科学经济决策的信息源;宏观上,它是研究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文献源,是有利于历史研究的记忆库,又是储备会计工作经验、智慧和技术的知识库。会计档案如此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会计档案的管理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收集不完整,归档不及时、整理不规范、利用不充分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作用的发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分析会计档案管理的基本流程,研究基于过程的质量控制方法,对会计档案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是当前加强会计档案建设,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值得尝试的一种途径,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基本依据
(一)理论依据
档案管理学的管理对象包括文书档案、专门档案和科技档案。会计档案是专门档案的一个重要门类,档案学的基本原理应当是会计档案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会计档案管理必须始终坚持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会计档案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强调会计档案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全员参与与全方位质量管理。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应当建立在对会计档案管理流程分析,质量要素分析及岗位职责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法规标准依据
遵循法规标准的规定和要求,是保证会计档案质量的根本途径。会计档案管理的相关法规标准主要包括1996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部、国家档案局于1999年1月1日颁布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以及1978年颁布的《会计人员职权条例》。
(三)实践依据
在充分依据档案学基础理论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础之上,加强会计档案质量管理还必须具体分析会计业务实践活动的基本特点,把握会计档案的形成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会计档案管理实践,制定行之有效、具备较强实践操作性的质量控制方案。
二、基于过程的会计档案质量控制方法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要求和过程方法的基本理念,应从全过程管理的角度对会计档案管理各个阶段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具体研究。
(一)会计档案收集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依据归档范围,确保档案齐全完整。各立档单位应结合本单位会计档案形成的特点和规律,明确本单位会计档案的归档范围。第二,严格归档时间,确保档案按时归档。会计档案收集工作应严格遵照会计部门保管一年期满应移交归档的规定,保证会计文件材料按时归档。第三,严格执行归档要求,确保档案归档质量。各立档单位根据会计档案归档的宏观规定以及本单位具体情况,制定明确而严格的具体要求,保会计档案的归档质量。
(二)会计档案鉴定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严格遵循标准规范,准确判定保管期限。各立档单位鉴定人员要严格遵循相关标准规范,对档案的保管期限进行准确判定。第二,全面掌握利用信息,合理处置到期档案。继续保存仍然具有利用价值的会计档案,集中销毁不再具有保存价值的会计档案。第三,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严格遵守销毁流程。各立档单位应指定专人销毁档案,档案的销毁应当严格遵守销毁工作流程。
(三)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控制
在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第一,严格遵循分类方案,准确定位档案属性,各立档单位要根据会计档案整理阶段的质量要求,合理确定分类方案;第二,准确揭示文件内容,完整填写卷内文件目录;第三,准确拟制案卷题名,规范案卷编号。依据分类方案,排列案卷,全面反映案卷内容,完整填写案卷目录。
(四)会计档案利用阶段的质量控制
第一,制度上,建立健全会计档案的借阅制度、严格会计档案借阅手续。各立档单位应对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批准手续以及归还案卷的检查作出明确规定;第二,手段上,编制多种检索工具、提高利用需求的反应速度。第三,功能上,拓展会计档案的服务利用模式、满足不同层次的利用需求。要探索会计档案服务利用的多种途径,根据利用者的不同需求,既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副本或复制品,也可以提供会计档案原件,还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平台或者提供会计档案信息加工品,满足利用者的不同利用需求。
作者单位:61786部队
参考文献:
[1][美]詹姆斯.R埃文斯,威廉.M.林赛.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敖景.ISO9000:2000基于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策划[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3]孙磊.质量管理实战全书[M].北京:人民有点出版社,2011.
[4]冯家春.企业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J].档案与建设,2005,06.
[5]闫汉东.谈会计档案收集工作[J].档案天地,2006,04.
[6]魏黎.会计档案质量控制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档案,2009,04.
[7]唐力,张靖.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利用[J].交通财会,2005,06.
1.理论研究
自从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理念提出以来,人们就很重视企业档案,一些管理专家也都提出内控管理机制中必须要加强档案管理。如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认为对“管理机器”加以考察可以评估并指导企业进行改进,他所指的“管理机器”即为“包罗现在、过去和将来的记录系统”,这里的记录系统可以理解为企业档案系统。而另一位管理学家卢卡•帕西奥利也强调必须关心内部的管理控制,还建议“备忘录、日记账和分类账要编上号码并注明日期,所有交易的文件都要详尽完备并永久存档,以及定期核查以便内部控制”,这是早期企业档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雏形。可见在经典管理学家们眼中,完整的企业记录和档案系统是企业极为重要的管理依据和控制手段。当前,有学者对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截至2014年1月)。作者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出有效中文文献18篇,相关书籍1本;以EBSCO数据库为基础,检索出有效英文文献12篇,相关法规标准2部;加上我国颁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共计35份文献。其中最早的是2000年美国的一份政府档案,强调组织的档案管理对组织内部控制的作用。随着2002年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下简称萨班斯法案)和2008年《基本规范》的相继颁布,近年来对该课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但总体来看,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成果数量比较少,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研究的深度、广度和高度都有所欠缺,整体上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尚存在诸多理论空白。
2.实践发展
自2001年以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大型上市公司的会计欺诈事件,如美国的安然、世通以及中国的银广夏等,这些都反映了企业控制的严重不力。其中安然事件后的一片混乱,促使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对于档案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都做了强制性要求,同时还要求档案材料必须满足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和及时性。我国各界也逐渐认识到,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只有提高内部控制能力,使企业的各项活动和资源都能够处于可控、优化状态,才能提高其核心竞争力。2008年,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订了《基本规范》,随后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执行并制定适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阅读可以发现,《基本规范》中多个条款与企业档案管理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档案管理作为企业信息控制的关键,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如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将档案作为一个重要的控制点,建立了以“三铁(即铁规章铁账本铁档案)”为载体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根本上提高了控制效率,确保了长城公司各项工作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高效运转。我公司在制定《内部控制手册》时,也将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度纳入其中。
二、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
《基本规范》第五条提出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五大要素,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其中“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这里的信息包含了企业档案信息,所谓“沟通”包含了档案信息的传递、服务功能。可见,档案管理与企业内部控制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
1.档案管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
企业档案是企业在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文件,它的原始记录性决定了其基本价值,即具有参考作用和凭证作用。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这一作用的发挥显得更加重要和明显。档案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各项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信息,而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用户提供方便、有效的利用。可以说,在现代化企业管理中,档案管理负责信息的汇集和回馈,通过接收档案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循环运行,参与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阶段,是企业信息控制的关键环节。企业档案既是企业有形资产的记录和凭证,也是专利权、商标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依据和证明,在企业创新、企业管理和规避风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规范企业管理、辅助生产经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企业职工利益、完善法制经济、解决企业纷争提供信息支持。可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完善的档案管理工作。
2.企业内部控制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够有效记录并监控企业所有活动信息,这对于企业档案管理也具有积极的影响。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强化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依据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档案人员需对现有流程进行梳理,对现有记录的合理、合规性进行重新确认,对遗留问题进行调整处理,对查阅记录、借阅记录、借阅台账及全部档案目录进行核对清理,进而确保各项信息的准确。其次,企业内部控制进一步确保了档案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由于档案的特殊性,内部控制过程中的档案管理需设置两个风险防控流程。一方面,在档案文件材料归档时要认真履行交接手续,保证归档文件材料的原始性、完整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在档案文件材料的查阅借阅时,要认真履行查、借阅手续,确保档案文件材料在此过程中不会发生更改、破损、丢失等情况。再次,企业内部控制完善了档案管理流程。企业内部控制要求企业的文件材料及其信息自产生时就要处于有效的控制管理状态,打破了文件与档案管理的明显界限,实现文件、档案的全过程、系统控制管理,保证文件和档案之间的连续性。同时由于信息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各部门的归档积极性也有所提高,由被动归档逐步转变为主动归档。总之,企业档案管理与内部控制工作之间是一种良好的促进和循环关系。做好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就能够促进企业内控能力的提高,而企业的内控机制又反过来完善企业档案管理工作。
三、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档案管理的强化措施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依赖信息反馈的过程,档案作为信息的汇集中心,在控制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出发,应该对档案管理采取相应的强化措施,从而为企业内部控制提供信息保障,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运行。
1.加强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企业法律法规建设
我国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企业档案管理规定为现代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依据和标准,而《基本规范》为企业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开展提供了指导和方法。通过分析档案管理法律法规和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可以发现,两者具备相关性,企业内部控制的实现需要档案管理的支持,然而《基本规范》中虽多处提到了“资料”“信息”“记录”等,说明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文字中却仍未明确指出。同时在我国已颁布的涉及企业的法律中,也都没有对档案工作的明确规定。但是随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我国社会档案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近两年中央有关部委制定的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规章中,逐渐对档案管理提出相关要求。在全国政协十一次会议上,曾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毛福民委员提交了“关于在国家涉及企业的法律法规中对档案管理作出明确规定”的提案,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修改有关企业法律法规时,具体明确企业必须建立业务档案和财务档案,设立合理的保管期限,建立企业档案工作制度,保持档案原始性和完整性等企业档案管理内容。明确企业档案的重要性,加强与档案管理相关的企业法律法规建设,这既是内部控制与档案管理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也是从国家层面出发,建设企业内控与档案管理长效合作机制的必然措施。
2.加强企业内部档案制度建设,完善档案管理体系
企业档案管理体系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工作系统,一般包括档案管理体制、档案工作制度、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主要业务内容、主要工作流程以及档案人员和档案管理设备设施等要素。其中档案工作制度是企业关于档案工作的一组集成配套的管理办法、业务标准、操作细则,它是开展档案管理的行动指南和业务尺度,是运行和控制档案管理的标准和依据。《企业档案工作规范》(DA/T42-2009)中将档案工作制度的内容作为一个制度体系予以重点列出,并指出其构成内容包含“档案工作规章”、“档案管理制度”、“档案业务规范”三项内容,说明企业档案制度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档案制度相对完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发展需求,档案工作制度也要不断修订,从文件的产生、传递到归档,都要有明确的管理细则,权责分明,确保档案的真实、完整,保证档案工作的高效、规范。同时,还要建立有效的检查措施,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在实践中自始至终对制度加以落实,从而满足企业内部控制度对档案管理的要求。
3.转变档案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流程重组
企业档案是企业各项职能活动的产物,是随着企业各项职能活动的开展而产生的。对企业内任何一个部门而言,它所产生的档案是其各项行为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其职能作用和工作绩效的有力凭证,而内部控制正是针对企业各项活动开展的风险评价和审计监督。因此,各项活动中所产生的档案是否完整系统,档案管理是否科学有序,将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在传统管理环境下,企业档案管理和文件管理以“归档”工作为接口衔接,档案部门缺乏对归档前文件的有效控制,这也正是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档案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实现企业档案的有效管理,就应当增强企业档案管理的灵活性、多样性,将企业档案管理的范围扩展到企业文件材料形成之时,对档案工作流程重组,构建正确的档案管理模式,如文档一体化或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即打破对现有文件管理的思维定势,从文书管理和档案管理的全局出发,实现从文件生成、办理到档案归档的全过程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管理前端控制管理的模式。这种模式要求档案管理要与企业职能活动同步进行,控制监督归档前的文件管理活动,实现对文件到档案的全过程控制,做好归档工作;同时还要重视对归档范围和分类体系的重新审视,并与业务部门配合,做好企业重要活动档案的跟踪工作,及时收集易散落的文档,真正使企业内控在良好的档案信息记录习惯和充足的档案资源基础上实现。
4.提高人员参与意识,加强团队合作
档案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而一个企业的档案意识则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要实现档案管理在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必须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档案意识。首先,对于企业管理层而言,要充分认识到档案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由于企业档案的形成、产生和最终归宿均在企业内部,对外无明显产品特性,所以往往容易被管理者忽视。但是随着企业内控的发展,档案在其过程中的参考和凭证作用越来越显著,档案管理在企业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管理层的重视将更有利于档案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对于档案管理人员而言,其对档案现象的认知水平,是决定企业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对档案工作内容和档案工作相关领域内容的认识,提升档案管理思想,学习现代企业制度和相关档案管理知识,理解其职能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在日常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完成好其分内职责,并促使档案工作促进并支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进行。最后,对于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而言,也要具备档案意识,而这主要依靠档案人员向企业员工进行宣讲来实现。要使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认识到档案是其各项行为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管理与其职能活动的开展以及内部控制工作的进行都是紧密相关的。提高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意识,有助于推进档案管理与企业职能活动的同步运行,实现文档一体化或企业信息一体化管理,从而促进档案管理各个环节在企业内控体系中顺利开展。
四、结语
中图分类号:TE09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资源禀赋是富煤、贫油、少气,决定了我国的能源结构极不平衡,因此发展煤制油和煤化工项目是我国能源储备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神华集团公司践行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和规模最大的工业化示范装置,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由于煤化工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紧、项目复杂,涉及煤炭、炼化、土木、自备电厂等多行业、多专业的特点,每个项目产生的档案都在2万卷以上,几十万张图纸,电子文件50万条之多。为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建设,严格监控文件流转,实现项目档案的顺利归档移交,神华集团探索了符合新型煤化工行业的项目档案业务手册和项目档案分类标准,并在项目建设中加以应用,有效地支撑了神华煤化工项目建设、生产管理与运营、科技创新、技术升级和改造工作,也为探索和创新整个行业项目档案管理体系,保证煤化工行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填补了国内本行业的档案管理空白。
一、项目档案创新管理的总体特点
根据国家档案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参照中石化档案分类规定,神华集团在多项现代煤化工工程建设中,探索和总结出的项目档案创新管理科研成果,总体有以下特点:
(一)分类标准填补行业空白
按照“项目阶段――文件内容/装置/分装置――文件内容/专业”分类原则,在国内率先编制了“煤制油煤化工基建档案分类标准”,填补了国内新型煤化工行业基建档案的分类标准的空白。
(二)流程化的管理方式
在国内率先共绘制了11大类文件的归档控制流程图和节点说明,实现项目各主体“傻瓜式”、“标准化”的操作,填补了国内新型煤化工行业文件流程化控制的空白。
(三)统一文本格式
编制了“煤制油、煤化工项目文件归档总目录”,将项目涉及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诸多文本、表格格式全面进行梳理,将所有文件全部整合到10个《标准》文号中,把项目建设形成的3500多个(种)归档文件统一对应到这1000多种标准格式中,做到了归档文件的模板化和标准化。
(四)规范文件编码
构建了新型煤化工“项目文件编码标准体系”,实行文件“独立双编码”体系,即本项目各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项目的编码体系,并在文件上保留施工单位自身的ISO标准体系的编码,实现了文件编号和档号对应。
(五)实时同步归档
通过“项目文件控制管理台账”,利用“文件报审节点追踪”的方法,实现项目文件的同步实时控制与归档。通过记录每个文件“形成――流转――审定――签批――传送――发放――接收”的时间节点,保证了流转文件同步进行预归档。
(六)电子一体化管理
定制开发“项目管理系统(PIP)” 中的“项目文档管理模块” 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EDM)”的接口,实现电子文件“收集――归档”一体化。
(七)明确管理界面
理清了EPC、EPCM和E+P+C等多种合同模式的档案管理界面,划定了公司档案室、项目档案室、工厂档案室、项目承包商、项目分包商、项目施工单位等之间9种管理界面关系和业务流程。
(八)档案量化考核
制定“项目文控档案考核办法”,以“项目部+项目组+承包商”的模式,对文件控制质量、归档进度等几十项考核内容进行分值量化打分,按权重比例纳入项目整体考核体系中,在进度付款中予以考核兑现,保证了项目文件归档进度和质量。
二、项目档案创新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煤制油、煤化工行业档案分类标准体系的建立
从2002年煤制油、煤化工项目研发、建设开始,神华集团在充分借鉴《工业企业档案分类试行规则》(国档发〔1991〕20号)《国有企业文件材料归档办法》(国档发〔2004〕40号)中石化《石油化工工程建设交工技术文件规定》(SH3503/T-2001)《国家重大建设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DA/T28-2002)等标准规范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档案分类标准的研究工作。
建立了文件管理体系。从2004年开始,制订了煤制油、煤化工的《项目前期和工程设计基础资料管理规定》《工程技术文件出版管理规定》《商务文件控制及管理办法》《采购文件管理规定》《工程设计文件管理规定》《施工交工资料管理归档》程序文件等14个文件控制性规定,逐步形成了煤制油、煤化工的文件控制和档案管理制度的雏形。并针对项目建设、企业管理进行了多轮修改,目前已至第三版,以适应项目建设、公司档案管理的发展需要。
建立了档案管理制度体系。2009年根据项目建设的具体特点和经验总结,制定了煤制油、煤化工的档案管理制度体系,包括《公司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分类规则》《基建档案管理办法》《文书档案管理办法》《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档案考核管理办法》《项目档案管理规定》《声像档案管理办法》《文件控制管理规定》《财务与审计档案管理办法》《档案借阅制度》《档案库房管理办法》《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保密工作制度》《文控档案工作考核办法》等制度。
建立新型的煤制油、煤化工行业档案分类规则。在分类方法的选定方面,为保持档号编制的一致性,在除了基本建设类和设备仪器类之外,对于其他大类的二级类目是以文件形成的“年度”来定义,其总体分类方法按照“时间――问题/机构-――保管期限”制定的,强调了归档文件的时效性,以便于归档管理和利用。
基本建设类和设备仪器类按照:“项目阶段――文件内容/装置/分装置――文件内容/专业”的方式分类。其中,专业性不强的前期、综合管理类按照是以“文件内容和性质”逐级细分;对于专业性强的技术类文件则以“装置(或单位工程)和专业”综合考虑进行划分。
上述的分类原则,就把档案分为二大部分。其中,对于最为复杂的基建、设备档案,在充分研究分析、权衡后,将其分为四级类目进行划定;其他大类全部按照三级类目进行划定。这样,既满足了实践工作中的需要,也保持了总体分类方案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分类表的编制方面:
第一,各级类目基本按照“问题兼顾机构”原则进行分类编制,避免类目交叉的情况出现。
第二,由于分类表不可能列举所有文件内容,因此在文件范围中,描述了文件的基本范围,并按照序号确定了文件卷内的基本顺序。如果出现表中非列入内容,则可以将文件序号顺延即可,见图1。
第三,为了立卷和利用方便,并结合分类的一致性,将“基本建设类”中的“科研项目类”文件划入科学研究类中,避免此类文件的分散;将“基本建设类”中的“涉外类文件”分解到基建类相关类文件中,如涉外合同划归合同类管理文件中。
第四,为了便于使用,结合分类统一性,将类目编码设定为2位数字(项目代码为字母,案卷号为3位数字);在各大类中的三级类目、四级类目中,每类开始都设置编码00为综合类,便于管理各大类声像、实物类档案。
第五,不考虑保管期限作为文件排列顺序的影响因素。文件基本范围中已经对文件基本排列顺序划定,没有特殊情况不予改变。
第六,设定案卷在库房中的排列方式。原则上,基本建设和科研项目类采用“项目――装置――文件大类(二级类目)――案卷序号”排列,其他各大类文件按“年度――案卷档号”排列存放。
第七,对基建档案类目增加项目代号。考虑到基建、设备仪器类档案中,文件类型往往复杂且数量庞大,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增加基建档案类目的项目代号,以便于利用。同时,为减少档号层次,将项目代码作为建设期的临时性符号处理,不作为档号的一个正式类目级来考虑定义,加以括号,见图2 。
(二)流程化的实时归档方式
在国内率先绘制了11大类文件的归档控制流程图和节点说明,实现项目各主体“傻瓜式”“标准化”的操作,填补了国内新型煤化工行业文件流程化控制的空白。
通过“项目文件控制管理台账”,利用“文件报审节点追踪”的方法,实现项目文件的同步实时控制与归档。通过记录每个文件“形成――流转――审定――签批――传送――发放――接收”的时间节点,保证了流转文件同步进行预归档。
对较复杂的施工文件的归档流程管理和要求:
第一,施工管理部负责制定施工文件成册表,并各项记录的格式文本;各项目组负责审查施工文件所使用记录表格的规范性、内容的真实性以及签署是否完备,并根据施工节点,及时组织进行质量验收,并履行相关的签署手续,确保施工文件的及时归档。
第二,各项目组要审查承包商、监理单位施工过程照片的归档情况。施工文件(含监理文件)的形成要按照公司的统一格式,按照施工文件成册表进行组卷,其内容包括施工记录,质量验收记录,检测、试验报告,消防报验、材料报验、监理文件等。
第三,承包商、施工单位要有专人负责进行文件的统一编号,签署要完备,字迹材料要符合归档要求(如蓝黑、碳素),杜绝不符合归档要求的字迹材料(如纯蓝、红色等)。
第四,施工文件的收集、积累要对文件数量、原件、签署等有效性进行检查、核对,在施工记录文件进行报验时,要加盖“原件”章,在报验返回时收集原件。经检查合格后,进行接收并做好登记台账。
第五,监理单位、项目组要及时做好相应的报验签证工作,以确保施工记录文件流转及时、真实、有效。
第六,施工记录文件在完成阶段性工程(视工程具体情况完成分项或冬季施工撤场前)并办理报验签证后,移交存放在项目档案室一份原件,如因各项检查需查阅施工文件时,一律在项目档案室进行查阅;在完成分部工程质量验收并办理报验签证后,承包商、施工单位要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组卷等整编工作,并归档在项目档案室;在装置中交一个月内,完成综合卷、消防报验、竣工图的整理、归档工作,一并办理归档移交手续,施工文件归档流程图及文件控制台账,见图3、表1。
(三)统一文本格式
编制了“煤制油、煤化工项目文件归档总目录”,将项目涉及的《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诸多文本、表格格式全面进行梳理,将所有文件全部整合到10个《标准》文号中,把项目建设形成的3500多个(种)归档文件统一对应到这1000多种标准格式中,做到了归档文件的模板化和标准化,见表2。
(四)规范文件编码
构建了新型煤化工“项目文件编码标准体系”,实行文件“独立双编码”体系,即本项目各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项目的编码体系,并在文件上保留施工单位自身的ISO标准体系的编码,实现了文件编号和档号的对应。
例如,S1-HQY-QHZZ-L-101,含义是:寰球院(HQY)气化装置(QHZZ)土建专业(S1)第101份工程联络单(L)。
施工记录册代码:用S1、S2、S3、S4、S5分别代表不同专业的施工记录册(专业代码同上综合册)。
文件类别:工程联络单为L;记录(非报审)为J;设计变更为B;(设计变更由设计院编号;如果设计院没有编码的,执行此编码)。
承包商代码:不限于三位。
单位工程代码:土建、安装单位工程分别为T、A。
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代码:根据实际情况,用数字依次排列表示,其中子单位、子分部若无,用0代替。
(五)电子一体化管理
定制开发“项目管理系统(PIP)” 中的“项目文档管理模块” 与“电子档案管理系统(EDM)”的接口,实现电子文件“收集-归档”一体化。见图4。
(六)明确管理界面
理清了EPC、EPCM和E+P+C等多种合同模式的档案管理界面,划定了公司档案室、项目档案室、工厂档案室、项目承包商、项目分包商、项目施工单位等之间9种管理界面关系和业务流程。
(七)量化考核档案工作
制定“项目文控档案考核办法”,以“项目部+项目组+承包商”的模式,对文件控制质量、归档进度等几十项考核内容进行分值量化打分考核,按权重比例纳入项目整体考核体系中,在进度付款中予以考核兑现,保证了项目文件归档进度和质量。
例如:对承包商监理单位的考核打分表格,见表3。
三、项目档案创新创新管理的实施效果
神华集团的煤制油、煤化工档案分类标准已在神华直接液化项目、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神华829(间接液化项目)项目、神华CCS(二氧化碳捕获技术)项目、神华宁煤MTP项目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为项目建设、企业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为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信息管理平台。其主要应用效果如下:
第一,依靠煤制油煤化工原创性的档案管理新模式,保证了投资达300多亿的神华鄂尔多斯煤直接液化、包头煤制烯烃两个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专项分别于2009年和2012年顺利通过国家档案局的验收,并列为档案管理推广项目。
第二,2010年,神华煤直接液化项目的档案管理成果获得煤炭协会管理创新二等奖。
第三,2011年,神华829间接液化项目、天然气制氢项目通过档案专项验收。
第四,投资500亿元的神华宁煤MTP项目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国家档案局正式验收并予以肯定。
第五,2012年“30万吨煤制油工程高浓度二氧化碳捕集与地质封存技术开发及示范CCS”项目档案通过验收。
第六,2013年《百万吨级直接液化项目关键技术示范项目》通过科技部鉴定。
第七,到2013年,神华煤制油煤化工档案管理部门为本单位申请的132项专利、在13个国家申请“神华一种煤直接液化技术”专利金奖和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特等奖,成功提供了档案利用服务。
第八,中煤集团公司的煤制油煤化工项目也大力应用本《手册》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第九,该项目的应用,为本行业本公司节省了100多万的培训费用,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文件控制和档案管理保障,为项目顺利建设和生产正常运行提供强大的保障。
第十,为国家对项目的审计提供了有力的凭证作用。
文书是目前办公室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岗位,在机关单位的业务办公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机关单位工作的开展,文书工作的职责也随之变大,对于文档的管理、查询利用以及文档销毁等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也成为文书工作的一部分。尤其是近些年,政府机关的各种文书类型越来越多,版本的文书数量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文书工作手工作业以及纸质档案的办公管理很难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很难满足当前社会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各种文书档案的管理要求,亟需一种快速的、科学的、方便的、自动的文书档案管理办法来推动并加快文书工作。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已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来加快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设计并开发专门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来加快各个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质量与效率,最终实现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的文书档案管理自动化,这对于推动我国企事业单位办公效率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开发的作用
就目前我国办公室中大部分的文书工作以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来看,开展科学系统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从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工作衔接、工作管理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弥补了传统文书档案管理制度上的缺失。在很多办公室中,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归属于行政办公室的范围,所以在日常的文书档案管理中尝尝出现档案归档不及时、档案管理标准低下等情况,这些现象的发生会导致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上的制度混乱,而且制度的不完善也会造成各部门对事故发生后的相互推诿而使得文书档案管理更加杂乱无章。通过开发专门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可以很好地通过技术来实现严格的业务流程,从而要求文书管理人员按照界面的操作来一步步实现文书档案的管理,突破传统人为工作方式下形成的文书档案管理障碍。第二,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解决了文书职位与档案管理上的工作衔接问题。在日常的文书档案管理中,很多企事业单位是将文书与档案进行了分离,虽然实施了一部分的管理办法来提升文书档案的正确性、科学性与实效性,但是由于对文书职位的重视不够,在人员配置方面往往是一个人多职或他人兼职,工作上的衔接问题非常明显,导致了当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衔接性,文书与档案管理之间形成了很大的差异性,而且在档案管理中,文书并没有让档案发挥其应用的作用。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将系统角色与文书档案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正的文书角色,才能对档案进行严格管理,实现了二者之间的衔接性,突破了由于各种管理不当造成的工作差距,真正体现了文书对档案管理的作用。第三,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通过科学的管理办法弥补了传统文书档案管理中缺乏专业管理人才的缺陷。由于传统的文书工作中,对档案管理缺乏专业意识,所以并没有设定专门的管理岗位来实施对文书档案的管理,对于一般性的文书档案的管理办法也很随意,归档工作也效率低下。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以严格的业务流程为导向,专业的数据算法为基础来实现对文书档案专业的管理办法,从而弥补了普通系统用户在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中专业技术上的不足,提升了办公室文书档案的管理、归档等工作质量,保障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分析与功能设计
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主要是围绕着办公档案来开展,而实现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则是要充分了解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内容,而后分析其在信息化转变过程中需要实现的功能点,进而开发出对应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实现企事业单位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首先,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是针对档案的管理,在企事业单位的办公室中,会与其他很多部门进行沟通,而文件档案则是较为正式的一种,文书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接收到相应的文件之后,将其进行归档,而后进行文件著录、案卷著录进行统一的归纳与管理,方便后期的查询、借阅等的操作。在对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实现中,首先要实现的是文书档案的电子化转变。在传统的工作模式中,常见的档案大都以纸质的形式进行下发与传输,所以要实现纸质文档的电子化转变,通过添加扫描录入接口来将传统纸质档案转变成数字化数据来进行操作。当然,为了改变传统的纸质档案的工作模式,在实现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中添加登记入口,来实现对档案的等级工作。同时,在系统中需要添加针对档案的内容修正变更功能,来允许文书人员对档案内容进行修改和更正。其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会将归档的档案借阅给其他人员,会是要对档案进行归还,所以在实现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要实现档案的查询、借阅以及归还的功能,从而提升文书档案的管理工作。基于上述考虑,在设计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时需要完成企事业单位办公室文书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同时要本着提升管理效率的原则来实现各种功能优化传统的文书档案管理流程。如图1所示,为设计的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功能结构框架图。档案管理档案借阅与归还系统设定综合查询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档案登记扫描录入文件著录文件归档案卷著录档案变更网上预订网上查询档案借阅档案归还借阅人管理综合检索档案统计档案状态设定年鉴销毁图1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框架结构图如图1所示,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包括文书档案管理、文书档案借阅与归还、综合查询、系统设定等四个最为基本的功能。
3.1文书档案管理模块
文书档案管理模块是实现最基本的文书档案管理功能,通过设计和实现以下功能点来实现文书档案管理工作。1)档案登记:系统实现档案电子化、信息化、数字化的关键,在对发文登记、收文登记和登记进行合成,从而生成了最为基本的电子化档案,为后续的其他档案管理的业务提供最为基本的数据。2)档案扫描录入:该功能主要是对传统纸质档案进行快速电子化转变的功能,通过高速扫描仪等设备将纸质文档扫描成固定格式的数字化文件,而后通过第三方稳定软件将其转化成可编辑、修改的文件进行存储与管理,方便后期的业务的使用与处理。3)文件著录主要是最初的档案文件进行著录处理,制作成相应的目录、报表等方便后期文书档案工作的开展。4)案卷著录:主要是文书档案的归类,通过创建案卷来将文书档案进行统一分类,而后将相应的文书档案归属到同一类别中的案卷中,从而形成文档的分类与统一管理。5)文件归档:主要实现是文书档案的文件级著录档案创建,从而实现录入的档案的归档操作。6)档案变更:主要是对文书档案内容或案卷内容的修改与更正,根据实际的业务需要将其进行变更操作,从而更加满足企事业单位的文书工作需求。7)年鉴销毁:针对传统的纸质档案销毁进行数据备份的功能,针对档期的纸质档案按照业务规定要进行销毁,通过年鉴销毁的功能可以将其进行备份,并添加上已销毁的标记,以备不时之需。
3.2文书档案借阅与归还
文书档案借阅与归还功能主要是实现其他人员对文书档案的查询、预订、借阅、归还的管理操作。1)网上查询:为了实现文书档案管理信息化转变,在文书档案进行归档与著录之后,其他工作人员就可以对当前所有的文书档案进行查询,通过全部查询的功能或者输入某些条件来将自己需要的文书档案查询出来,根据其状态进行预订或延迟操作。2)网上预订:主要是对文书档案预订操作,当查询到对应的档案未被预订或借出,就可以在网上进行预订。3)档案借阅与归还:主要是对文书档案的借阅状态进行操作,文书人员可以根据实际的工作内容将文书档案的状态进行变更,从而在文书档案被借阅或归还之后快速标记其借阅状态。在此,对文书档案的借阅状态进行设计,主要分为未预订、已预订、已借出、未归还、已归还,通过几种状态的变更来实现对文书档案的查询、预订、借阅与归还的操作。
3.3综合查询
综合查询功能主要是方便文书管理人员对其进行查询,如档案的状态汇总查询,根据相应条件对文书、案卷、各种借阅与归还信息进行统一查询,从而方便文书人员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其工作效率。同时增加了各种档案统计表格,以图表的形式形象化地展示其当前的基本状态,极大地方便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3.4系统设定系统设定主要是对借阅人的管理以及文书档案基本状态的设定。
4总结
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以实际的文书档案管理工作内容为需求,本着优化文书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和提升效率的原则,设计了档案管理、文书档案借阅与归还、综合查询、系统设定等基本功能,从而满足文书人员的基本工作需求,提升文书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与质量。
作者:王琦 单位:南通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
参考文献:
[1]王芳.关于档案管理前端控制与文书工作的思考[J].兰台内外,2016(4):34-35.
[2]魏韩利.文书工作与文书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办公室业务,2016(8):109.
[3]李超.档案管理系统在文书档案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国企研究,2015(12):90-91.
[4]张文华.改进文书档案管理工作的方法[J].黑龙江档案,2014(4):157.
关键词:社保档案;管理;创新
社会保险档案管理工作是社会保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保险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也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这项工作的有效推进,不能发挥社会保险档案及其管理部门的服务作用,不利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基本权益的保障,应深入研究,推进工作创新,尽快解决问题。
1社保档案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应依法实施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依法管好用好社保档案,让社会保险档案发挥积极作用,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档案服务。但当前社保档案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
1.1依法管理社保档案意识不强
一些单位缺乏依法管理社保档案意识,存在造假现象,严重违法违纪,加重了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的不规范,影响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办理退休时,有很多人想蒙混过关,用假档案或假材料办理退休,给社保档案的管理带来了很多问题。社保档案管理法治意识薄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恶性循环,不利于维护相关法律的严肃性,不利于构建法治社会[2]。
1.2社保档案管理体制不顺
社保涉及的范围广,流程复杂,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从程序方面包括申报、审查、缴纳费用、保费发放以及权益维护等,这些不同的内容和程序,构成了大量的档案管理工作。不同社保档案由于归属不同、体制不顺,在管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大的问题。虽然我们引进了先进的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社保档案管理方面的电子软件开发不成熟,实际工作中存在电子档案管理与纸质档案管理两种形式,导致电子档案管理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电子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特点,可能会出现泄密、更改信息等不良现象。
1.3一些社保档案管理人员不适应工作需要
虽然我国颁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业务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保档案管理进行了规范,但是对于档案管理的具体工作流程,没有统一的规范,社保档案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整体上不高,只会对社保档案进行基本的收纳,并不能做好必要的管理[3]。尤其是引入电子档案管理,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计算机管理技能,不适应工作需要。一些社保档案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在工作中出现社保档案分类不明、划分保管期限不当等问题,个别人员甚至受金钱等诱惑,进行档案造假。
2社保档案的价值和作用
2.1是维护参保人员权益的基本依据
社会保险档案是参保人员维系自身利益的法律凭据。当自身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凭借社会保险档案可以维护自身利益,也是决定参保对象能否有资格享受社会各种补助等权益的凭据。社保档案管理部门应创新服务方式,管好用好社保档案,为社保业务和社保对象提供更好的服务,充分发挥社保档案和社保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能作用。
2.2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保险档案的管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保险档案是整个民生档案的关键组成部分[4]。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管好社保档案,可以有效推动社保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促进民生问题的解决。如果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差错,严重的会危害到参保群体的基本利益,引起社会波动。对社保档案进行有效管理,可以让参保人得到必要的保障,促进社会稳定。
3社保档案管理的创新途径
3.1大力宣传社保档案作用
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组织多种多样的档案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档案利用的价值,提高全社会对社保档案管理重要性的了解和认识。在宣传过程中应对管理人员和公众进行《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的宣传,例如社保电子档案可以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发挥作用,为人民提供相关的保障[5]。《档案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社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各单位都应将档案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档案工作汇报,及时解决档案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2推进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
针对当前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两种管理方式的问题,结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应进一步提升档案管理水平,让社会保险档案管理更为便捷高效;应利用信息技术条件,社会社保档案管理部门可以对社保档案的信息进行利用和共享,让社保管理信息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会保险档案进行电子化或者数字化管理,有利于节省空间,提升管理效率。应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快推进社保档案管理信息化,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3.3完善社保档案管理制度
针对社会保险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保档案管理制度,使优化和整合档案资源,用网络技术、数据技术管理档案,为民生服务等都有章可循。应加强对社保档案管理人员的法制教育,使其了解法律规定,真正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管理社保档案。
本文在分析OA系统与档案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发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其档案管理系统互不兼容的问题,针对该问题结合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即第二种类型与第三种类型,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第三种类型。
【关键词】
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资源整合
1引言
当前,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建立安全、高效的档案管理系统,成为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办公自动化(OA)的广泛应用给档案资源的整合带来很大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机遇[1]。
2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2.1OA系统基本流程针对高校中各种各样的应用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办公自动化(OA)系统。传统的OA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公文的处理与流转。现代的OA系统是内嵌了众多的业务活动功能,并集成了众多的业务系统的综合性办公自动化系统[2]。其中工作流技术仍然是OA系统的核心技术,发文管理、收文管理这两个模块的文档需要进行归档。
2.2档案管理基本流程档案管理系统用于对单位运行过程中生成的一系列文档进行统一管理,档案管理功能模块中的文书档案模块,需要从OA系统中导入数据。传统的方式将OA系统的文件预归档,然后通过人工方式录入到档案管理系统中,这种方式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高校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其档案管理系统互不兼容[3]。
3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发展过程
在解决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其档案管理系统互不兼容的问题上,我们主要分析文件管理(RM)系统、(OA)系统的关系与档案管理(AM)系统的关系,通过分析得出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其发展过程经历了如下三个过程:
3.1第一种类型AM系统独立于OA系统之外该系统的特点为不能挂接于单位内部网,不能实现网络查询、检索和浏览。单位的AM系统独立于与OA系统之外,文件管理RM模块内嵌于OA系统中,负责管理OA系统的文件,AM系统负责管理档案;所需的文件不能从OA系统直接导入到AM系统,AM系统对归档文件需要进行重新录入。
3.2第二种类型AM系统与OA系统采用接口联接此类型是解决两系统兼容性时,现在大多数单位采用的方法。AM系统的管理对象主要来自两部分:①从OA系统预归档而来的电子档案;②档案馆中的实体档案经数字化处理后的电子档案。第一部分电子档案由OA系统中RM模块管理,第二部分电子档案则由AM系统管理,并在OA系统与AM系统之间设有数据接口,数据可以从OA系统直接导入AM系统。此类AM系统适应了网络环境的要求,已经开始从对档案实体的管理转变为对档案信息的管理。但是还存在两大缺陷:①没有对文件、档案进行一体化的全过程管理。②档案信息的网络化服务功能较弱。
3.3第三种类型RM&AM系统内嵌于OA系统该系统的特点为RM&AM系统内嵌于OA系统。RM系统是一个中心模块,就是说业务人员在其他管理模块中生成的电子文件都要受到RM管理模块的管理。文档管理系统包括文档生成、文档维护、文档利用和基础数据维护等几个子模块。将整个电子文件管理流程分为以下两个部分:①管理人员通过生成文档、审批与文档、文档分发、文档归档、文档利用、文档维护等模块来完成文件从生成、审批、到归档保存、维护的整个过程;②管理人员通过基础数据维护模块及其他模块来完成对上述管理过程的全程监控。电子文件管理的关键元数据就是基础数据,电子文件在生成、审批、到归档保存、维护过程中将陆续生成相应的元数据值[4]。三种类型的AM、RM系统与OA系统的关系比较如表1。由此可以看出在解决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其档案管理系统互不兼容的问题上现阶段采取的主要方式是采用第二种类型,但为了使两个系统能更好的兼容第三种方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4总结
本文在分析OA系统与档案系统流程的基础上,发现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办公自动化系统与其档案管理系统互不兼容的问题,针对该问题结合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即第二种类型与第三种类型,并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第三种类型。
参考文献
[1]王佳琳,雷玉芬.办公自动化对文书档案管理的意义[J].兰台世界,2015,6:51~53.
[2]詹姆斯.罗兹,孙刚译,著.档案和文件管理在国家信息系统中的作用—文件档案管理规划(RAMP)研究[J].浙江档案,1984(6).
[3]薛四新.档案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M].机械工程出版社,2006.
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运营的最基本工作,做好这一项工作,能够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运行和发展,在新的信息发展形势下,档案管理工作也要符合新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在档案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完善和改革,是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也是提高档案管理效率的关键。
二、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让很多数据的应用和储存变得更加方便,是新时代的信息发展方向,应用新的技术改革事业单位的传统档案管理方式,也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质量。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改革是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的,通过对档案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处理,能够充分发挥档案的管理职能,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与效率是息息相关的。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各项信息处理的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比如云计算技术,这种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方式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广泛,同样身为信息管理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也应当将新的技术运用到工作中,适应社会的科技发展。不但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处于改革的期间,事业单位的体制也处于改革时期,改革需要运用新的信息化技术,建立信息化发展的平台,因此加强对档案管理的改革也是推进单位体制改革的有效方式。另外传统的档案保存方法具有易丢失、易损坏、查找不便的缺点,新的档案管理方式能够加强对档案的保存力度。因此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认识不到位
受传统档案管理工作观念的影响,一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把单位的发展重心都放在了如何提供社会服务上,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很多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包括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认为档案管理工作不能给单位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这种整体的不正确意识导致在事业单位的发展过程中疏忽了对档案的管理工作,造成对档案管理工作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不合理,影响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1]
(二)档案管理方式不科学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信息的处理、储存、传播的方式也在逐渐现代化,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档案管理工作应当变得更加先进快捷,创建档案管理系统来帮助管理者进行档案管理工作。在实际的档案管理过程中,尽管大多数事业单位都采用了计算机系统来制定管理体系,但一些时候并没有对档案系统的数据进行更新,档案管理者也是缺乏档案管理的意识和专业素质,使得电子信息技术没有很好地应用在档案管理中,造成档案管理方式不科学。
(三)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有较强操作体系的工作,对从事的管理人员专业程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工作人员要具备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的管理方式和技巧,档案管理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和单调性,需要管理者在工作时适应这样的工作环境,培养仔细程度和耐心。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不受事业单位的重视,对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审核没有那么严格,导致了很多工作人?T的专业素质都达不到良好管理档案的要求,对档案分类和整理缺乏专业性的认知,导致档案的归纳、整理、保管等操作方式不规范,降低了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2]
四、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的改革措施
(一)完善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
完善档案管理的业务流程指要对档案管理的流程进行重构,分析在档案管理流程中每个环节的设计和工作效率,发现整个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对该项环节的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档案管理也无流程的升级和改造革。新形势下对信息管理提出的要求是从本质上改革,因此事业单位的档案业务流程改革也要从本质上进行。
第一要优化业务流程,完善档案管理内部部门之间的业务衔接工作流程,梳理好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事业单位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关系,动员全体员工投入到完善档案管理业务流程的工作中来。对各项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审核,如档案的录入、编排、维护、更新、查找、监管工作,对每个环节都要进行合理的规划。第二,规范业务流程的标准,标准化在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制定中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标准化的规定将档案管理流程的体系固定下来,根据档案管理的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来分配职责和管理资源,明确每一位管理员工的职责和所在岗位所负责的范围,将长远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对标准化流程的制定中。[3]
(二)扩展档案管理服务能力
首先要对服务的功能进行扩展,原有的档案服务功能大多数只是对信息的检索和查看,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中,档案的服务功能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扩展,可以开发数据的整理功能,让档案数据能够执自行的按类别规整、自动筛选、与其他信息建立一个清晰的对比模型,为需求者提供更多的服务。在档案的服务过程中可以增加其他的服务功能,比如说根据所查找数据提供相应的档案信息,在检索中设置高级检索,让使用者能够根据数据发生的年份或者是方向查找到一类的档案信息,做到更加迅速地找到需要的具体信息,对档案的检索功能更好地运用。其次要扩展服务的内容,传统的档案服务都是等需求者有需要时自己使用,档案管理提供的只是一个数据仓库,在新的服务模式中应当改善被动服务的局限性,逐渐朝着主动提供服务的方向发展。
(三)构建档案管理平台
构建档案管理平台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加强硬件上的建设,档案管理的平台可以以事业单位发展的平台为依托,建立属于自己的发展平台,结合档案管理的职责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功能平台,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快捷的档案管理平台,同时考虑事业单位对于档案管理的实际需求,制定符合档案管理发展目标的平台。第二方面是实现对资源的整合,资源的整合可以通过各类的整理软件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也是要利用好这些整理办公软件来进行的,将档案的管理工作融入整个的档案平台中来,借助管理平台实现对档案资源的整合,使档案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益。
五、结语
一、当前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1.会计档案管理工作形式不断丰富。随着电算化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档案管理工作的形式持续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档案管理人员结构发生变化。财务部门不仅仅是由专业财务、会计人员组成,还需要了解一定财务知识的程序开发员、系统操作员、系统维护员和系统管理员等共同完成企业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第二,会计档案管理的业务处理范围变大。电算化会计档案除了保存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主要资料外,还需要设计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的各种代码、程序文件和数据结构文件等,例如用户使用手册、操作规范、科目代码、计算公式等内容。这些项目虽然不是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一部分,但它们是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是对电算化会计系统进行维护、排除故障、降低风险的基础,是新环境下会计档案管理的新范畴。2.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职能不断变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之间的授权批准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会计档案管理中,每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经过具有相应权限管理人员的审核和签章,不得越权审批。在会计电算化的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的职能划分出现了巨大变化。由于电算化功能的高度集中,导致在以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主的业务处理中管理人员职能集中,尤其是一些会计人员的职能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某些会计人员既负责数据资料的输入,又负责数据资料的输出和报送,一人兼任多职,架空了授权审批程序。因此,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控制档案管理人员对数据资料的输入输出管理,强化管理人员职责分离和授权审批的流程,降低因电子档案易于复制、修改和删除等不安全因素对会计档案的可靠性造成的威胁和舞弊风险。3.会计档案管理的法规制度尚不完善。《档案法》是档案工作的基本法律,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规定。《会计法》也对会计档案管理做出规定“: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并妥善保管。其中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和销毁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同时,由国家档案局和财政部联合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也指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由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然而,这些规定被一些企业错误地理解为档案管理工作由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分管而非档案管理负责人分管,从而削弱了企业内部档案部门的职责,难以真正起到指导、监督、检查会计人员的工作,使得单位内部建立的会计档案工作的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企业会计档案不正当地被失窃、损毁,甚至在发生法律纠纷时,会计档案被当事企业双方抢夺、销毁。因此,在以法治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不健全难以保证企业和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影响
1.推进企业会计电算化与档案管理工作的融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四十一条指出“:企业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企业应当加强对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访问与变更、数据输入与输出、文件储存与保管、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电算化会计档案主要包括储存在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资料,以光盘或其他磁性介质存储的会计资料,这些会计资料一般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一系列数据。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是每个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形成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80%的单位实现电算化会计档案的要求,加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成为每个单位面临的重要挑战。企业在建设信息化电子档案过程中,要加强对信息数据资料的整理、筛选和编辑能力,从而高效地利用会计信息。同时,在实现纸质档案及时、规范、完整归档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的逻辑归档和物理归档的制度和措施,确保企业不同版本电算化系统的兼容,从而确保档案信息的可识、可读、可用,实现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完整和一致,最终实现企业会计电算化、办公自动化和档案信息化的不断融合,实现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广度与深度不断推进。2.健全企业电子会计档案管理的内部控制流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七条指出“:企业应当运用信息技术加强内部控制,建立与经营管理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促进内部控制流程与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实现对业务和事项的自动控制,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可以了解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反映企业对财经法规的遵守情况。第一,制定规范的归档流程。计算机系统开发程序、数据结构程序、相关代码等资料都应视为电算化会计档案的一部分予以保存;计算机中的会计资料在未打印成纸质文档前应妥善保管,不得随意损毁。第二,制度规范的保管流程。按照《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会计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定期两类,根据不同需求,定期保管期限分为3年、5年、10年、15年、25年5类。电子档案保存方式为只读,并作备份分别存储。对光盘、磁盘等载体进行编号,由专人保管,存储于防尘、防热、防磁、防潮、防火环境中,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档案可用性。使用光盘、磁带、磁盘、胶片等介质保存会计档案的还需报财政部、国家档案局备案。第三,制定规范的备份流程。在电子信息化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将数据资料备份到多种介质上,并对备份时间、人员和载体进行详细记录和定期检查,防止信息丢失。3.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授权审批制度。《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条指出“:授权审批控制要求企业根据常规授权和特别授权的规定,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企业应当编制常规授权的权限指引,规范特别授权的范围、权限、程序和责任,严格控制特别授权。常规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是指企业在特殊情况、特定条件下进行的授权。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企业会计档案管理的各项内容要规定不同的权限,普通数据资料可实现大范围共享,涉及企业机密的数据资料需要一定权限才可查阅。针对电子会计档案易于被修改、破坏且不会留下痕迹的特点,应从计算机程序角度出发,加强数据的输入、输出控制,设置密码口令和恢复机制,加强操作记录的控制功能;同时,实行不相容职位相分离,不同岗位赋予不同权限,防止越权操作,例如设置主管、系统程序员、系统维护员等岗位,完善不同岗位间的授权审批制度。4.完善会计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三十一条指出“:会计系统控制要求企业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企业档案管理人员要与财务负责人沟通交流,认真完成会计档案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对非法隐匿、损毁的会计档案和档案信息失真、虚假披露现象开展检查,对会计档案信息加强管理并进行会计工作评估。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调《档案法》的权威性,明确不同门类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在《会计法》等具体法规中涉及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规章制度要与《档案法》实现统一。因此,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使会计档案管理法律法规真正成为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和约束力的条文,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作者:宋俊霞 许志平 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引言
对目前的档案管理工作而言,信息技术的应用,仍然处于使用的初级阶段,在我国,对于信息技术广泛使用的优点已经被人们所认知,但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使用优势并没有被详尽的开发,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对于任何企事业单位而言,虽然非常重要,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却没有能够切实地领会档案管理工作和现代企业管理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被突出,电子化信息化特点却不明显。
一、信息技术与档案管理结合必要性
1.海量信息处理的需要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企事业单位的发展及业务与销售工作紧密相关,海量的客户信息、销售辅助内容、企业内部管理消耗等,都为档案工作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传统的手工档案记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借助网络实现信息的交互记录和储存,对于档案管理而言,信息的储存是档案工作的第一步必要工作流程。通过信息的应用可以建立起电子化的档案管理库,为企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读取、应用和共享提供了便捷的可能。
2.实现数据共享的需求
现代化的信息化管理是能够为同一个企事业单位内部各个不同部门更好地进行数据共享服务的过程。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功用就是将各项资料和信息数据便捷的进行整理储存,并且快速运用。在现代化信息技?g与档案工作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其基本工作效率可以大力提升,人员的人力资源利用量也大大减少,使得信息储存共享和再度使用成为可能,在档案的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的读取非常便捷,因此档案的查询不再是一种琐碎麻烦的事情,在具体资料的管理工作中,档案数据的读取方便,对于档案的应用更快捷,对于档案的记录工作也就变得更加有意义。
3.延长档案寿命需要
传统的纸质档案承载的信息量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储存起来浪费时间,浪费空间,又非常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严重的人为事故影响,会导致许多宝贵的档案信息被破坏。档案在企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人事档案和财务档案如果被大规模损坏,就可能会对企事业单位造成严重的影响和损失。企业使用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储存的档案信息可以建立起专门的电子化档案储存系统,并进行多个备份的储存,因此珍贵的大数据可以通过高效的保存和备份策略保存和应用,因此有利于进一步的存储。并且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将信息通过其他的技术途径,如光盘储存、电子扫描等方式将传统档案中的特殊数据保存甚至还原。
二、信息技术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在档案管理应用中,大量地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也为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为了采用更好的技术发展手段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就应该设计能够满足现代化档案电子管理要求的技术体系,使用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为企业和单位创造出更加高效和准确的档案管理保障。
1.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准备
信息化技术必须依托于完善的硬件和局域网,只有完善局域网和信息储存手段,才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性的信息分类整理、利用和收集的过程,提供必要的硬件基础。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不仅可以有效地保证电子化档案的管理过程准确有效,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档案工作的处理效率,可以多元化的实现企业内部的快速信息反馈和共享机制,为企业的现代化沟通和合作提供使用档案信息的基础。
2.对档案管理人员实施培训
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归纳总结技术,因此传统的档案管理人员的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水平,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的档案电子化管理需求。尤其是老牌国有企业或大型集团性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是一个需要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进行综合服务的体系化过程。这就需要档案管理工作和信息技术体系的快速完善和发展能够同步进行,因此,企事业单位必须要保证各管理人员在技术水平上,能够与档案电子化管理技术保持同步。定期对于当管理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所有管理人员都能够满足党管理的基础性需求,并且在不断的工作过程中提升自身的档案管理素质。
3.提升信息化档案管理重视度
档案管理工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作为企业并不重要的文秘工作分支存在的,对于信息的多元化管理工作并不被重视,档案管理部门的薪金待遇和保存流程都不够完善,也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留任。在很多企业内部,关于档案的规范化管理规定制度并不规范。因此使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对于档案的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相对应的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管理流程和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有所区分,建立快速的信息同步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这就需要企业的各部门、各人员,尤其是财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加强对于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实现企业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快速对接,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应用,将档案管理工作的流程标准和任务都进行细化的规定。这就使得其内部的档案管理工作有所章法、有据可查,能够实现对于档案工作的有效监督和内部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快速完善,为其提供基本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