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食品化学的应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9 16:33:3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食品化学的应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食品化学的应用

第1篇

关键词: PBL 教学法 《食品化学》课程 应用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的综合课程教育,后来扩展到包括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的教学改革中,逐渐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PBL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的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所架构的,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认知学习技巧的教练。

而传统教学法,即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 based learning,简称LBL),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大堂课平铺直叙地讲授,将系统而庞杂的知识流灌输给学生,然后以一纸试卷为尺度,检测学生对所灌输知识的掌握程度,考验学生的勤奋程度和短时性记忆力,限制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为克服多年来传统教学法的种种弊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我们把PBL教学法应用于《食品化学》课程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食品化学教学实践

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涵盖了食品专业的基础知识内容,同时也是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备等课程的导学课程,该课程理论性较强而又知识点宽泛,一些章节晦涩难懂。另外,随着我校教学培养方案的修订,食品化学课程的课时数由64学时减为48学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们在食品蛋白质、食品添加剂等章节应用了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的基础是设计“问题”,问题是重要载体,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因此每个问题的提出都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要结合课程理论内容,与生活和科学实践的真实情景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讲解大豆蛋白质内容前,对学生提出“为什么说大豆是地里长的肉?”“所有的豆类都富含蛋白质吗?”等问题;在讲解食品添加剂内容时,对学生提出“所有的食品添加剂都有害吗?”“新的《食品安全法》强调了哪些内容?”,这些问题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些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锻炼学生的查阅课外资料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课堂小组汇报时,由学生走上讲台讲解,然后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相关扩展问题,我们随时给予引导、更正,最后总结课程内容,指出掌握重点,做出成绩评定。

二、PBL教学法的优缺点

1.PBL教学方法的优点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法以一些开放性、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解决问题的行为,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2)密切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立于讲台上,很难与有问题的学生随即对话,在PBL教学中,教师随时引导学生思考,随时与有问题的学生交流,拓展知识空间,同时也便于了解有特殊见解的学生的看法和认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PBL教学法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和团队合作形成问题的答案,能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展思维的宽度和知识面,加强组织及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PBL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我国普通高中大都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因此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适应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积极参与其中。

(2)PBL教学模式,需要学生查阅大量资料,所以学校必须拓宽信息的获取渠道,扩大图书馆藏书量,添置必要的实验设备、教学器具等。

(3)课程教材多依据传统教学方法编撰,过于注重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与生产实际脱节,不便于采用以问题为主的PBL教学方法。

三、PBL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PBL教学法的精髓,要认识到教师的组织作用、参与作用、指导作用是PBL教学法顺利进行的关键,以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当然,教师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对教育活动的调节,对教育影响的控制,对教育手段的改造等时也不能放弃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教师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PBL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对本专业、本课程内容熟练掌握,而且应当扎实掌握相关学科知识,用新知识、新见解、新信息充实自己的头脑,并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寓教于乐、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同时,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尖锐”问题的积极性,充分相信学生的质疑能力。

四、结语

PBL教学法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尝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教学效果较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当然,针对PBL教学法存在的某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加强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使之成为更加科学、高效、成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食品化学的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强烈的求异思维和善学乐学、勇于实践的创新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孙爱民,袁亚维,刘英等.PBL教学法与教师角色转变[J].南方医学教育,2008,(1):8-9.

第2篇

Applied undergraduate food major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xperience

ZHANG Wen-li1,2 ZHANG Jian-ping1,2* CHEN Shang-long1,2 WU Yong-hua1,2 YU Nan-nan1,2

(1.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18, Jiangsu Province,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Foo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afety,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 basic cours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he subjec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students' weakness in the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limited courses hour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Subject Basis Courses; Teaching

“?o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一的课程[1-3],这门课程不仅是化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近化学专业如食品、环境、生物、医药、材料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4]。因此,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对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5-9]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重视基础内容,敢于摒弃、整合旧内容,及时补充新理论知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随着近年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10-12]教学现状如下。首先,该课程的课时数相比以往有所减少,目前我校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有64学时(不包括实验)。课时数减少的同时食品专业所需的相关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并没有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学难度。其次,我校食品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了高中时期专门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基础稍好,其他同学的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再者,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在大学的第一学期,该课程与“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联系比较紧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好和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食品专业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来说,该课程总体教学的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要求,提出教学目标,以此来安排合理的教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从几个方面谈谈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教学的体会[13-18]。

1 教学目标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和实验课为辅。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现总学时 64学时,每周 4 学时。课程教学开始前,需要了解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学习状况: 该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过,但不够系统和深入,除非参加过竞赛的同学。所以说,学生整体化学知识薄弱。鉴于现状,整个课程中无机化学部分比例稍大,占36个学时,分析化学占28个学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课程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其次,该课程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的重难点明确掌握,课后作业题独立完成。再者,涉及该课程的具体内容有:让学生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原子和分子结构、分散体系和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们是以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重视实验操作,联系实际问题,反应科学前沿” 作为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中涉及到的大多数知识点,在后续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又会在更深的层次上重复。那么如何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学,突出知识体系的主干,不讲或少讲与食品专业后续学习无关的部分,重点讲授基本的、容易混淆的和难以理解的概念。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系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理论与实验和实际的结合。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机化学侧重于元素化学的学习,二是,分析化学侧重于分析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两者都需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际生产。通过增加“应用实例”,比如:测定三聚氰胺中蛋白质的含量或麦芽糊精中总糖含量的测定,来提高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再次,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反应科学前沿,具有先进性。满足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教学方法

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食品专业学生的新生调查可知,不同地区中学化学课开课情况以及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新生甚至没有接触到化学实验。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地位和用途。该课程是化学两大基础学科分支的结合。通过学习无机化学,我们可以不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还能创造新的物质世界。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将有助于我们对原料的筛选,对工艺流程的控制以及对食品质量的检测。该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对后续“食品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在将 来从事食品的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各领域、各部门工作时都颇有益处。

(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突破重难点。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需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增?p。但是,基本知识、反应、公式和实验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布置成思考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能自导自演,要做到与学生互动。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及时的进行反馈点评。增加课堂提问和练习的力度。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布置课后练习时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

(3)认真的备课,做到有备而去。讲授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讲课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快有慢,循序渐进。根据教学进度计划表,运用好教材,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知识没必要讲的太细太繁。

(4)理论课的学习一定要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也能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结合实验也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比如,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待测铁样中总铁的含量,来巩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此外,通过实验也能够训练学生正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5)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大学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相对不多,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该课程。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如概念类、原理类、反应类、方法类、浓度类和计算类等。辅导结束后,学生要继续做题进行巩固,达到真正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第3篇

论文摘要:就目前中国对油田化学的定义来看,油田化学主要是指在石油勘探、钻取、运输等过程中所使用的化学方法和各种化学药剂,其中大多数药剂类属于精细的化学工艺产品。本文就将从油田化学的关键步骤入手,详细的介绍相关油田化学药剂在油田化学中的应用,同时也会简单的阐述油田化学产品的大致发展方向及前景。

油田化学是研究油田勘探、采集、钻井和原油运输过程中相关化学问题的科学,也是石油科学中最早发展的一门学科,是由采油化学、钻井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部分组成,由这些组成部分就组成了油田化学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勘探、钻井、采油和原油集输虽然是不同的过程,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所以油田化学的几个组成部分虽然都自己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都是相互关联的。油田化学品在油田勘探、钻井、原油集输的过程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油田化学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更顺利地勘采石油,油田化学品的发展应是重中之重。

一、油田化学在各方面中的应用

1.钻井方面

在一般油田钻井的过程中钻进液的使用是最重要的,它是指在油田钻井过程中的以其能够满足钻井工作的需求的一切循环流体的总称。其中钻井液有携带和悬浮岩屑、冲洗井底(钻井液在钻头水眼处形成高速液流,可将钻井液与地层压力差压持在井底的岩屑冲起,起到快速清洗井底作用。)、稳定井壁、平衡地层压力(在钻进过程中通过不断调节钻井液密度,使液柱压力能够平衡地层压力,防止井塌和井喷等井下复杂情况发生。)、冷却和钻头、钻具、传递水动力(钻井液在钻头喷嘴处以极高流速冲击井底,提高了钻井速度和破岩效率。高压喷射钻井利用该原理,使高泵压主要分布在钻头处,提高射流对井底的冲击力和钻井速度。)、获取井下信息等这么一些功能。在整个应用过程中,对钻井液也有很多相关的要求,首先应与所钻遇油气层相配伍,满足保护油气层要求,有利于获取良好的岩样、岩芯和电测资料;其次钻井液应具有较好的抗温、抗盐、抗钙镁能力;接着钻井液应环保,减少对钻井人员及环境污染伤害;最后钻井液应具有良好的缓蚀防腐作用,减少对井下工具及地面装备的腐蚀。

2.采油方面

在采油过程中,最常使用的是表面活性剂、高分子化合物、酸化及酸液添加剂,其中常用的几种表面活性剂烷基磺酸钠(AS)(有磺氯酰化法和磺氧化法两种方法合成)、烷基苯磺酸钠(ABS)、Span和Tween型活性剂、聚醚型活性剂—高分子活性剂、多乙烯多胺型活性剂—AE、AP型活性剂,这些活性剂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能在油田形成吸附界面膜,降低表面张力的物质,更好更方便地采集石油。油田采集中的酸化是决定油好坏的最重要的一步,酸化是用酸或潜在酸处理油田层,以恢复或增加油田层渗透率,实现油田井增产和注水井增注的一种新技术。酸化的分类主要有酸化分类:按油气层类型可分为碳酸岩油气层酸化和砂岩油气层酸化;按酸化工艺可分为基质酸化和压裂酸化;

按酸液组成和性能可分为常规酸酸化和缓速酸酸化。基质酸化:是指在低于岩石破裂压力的条件下,将酸液注入油气层,使之沿径向渗入油气层,溶解孔隙及喉道中的堵塞物。压裂酸化:简称酸压,是在足以压开油气层形成裂缝或张开油气层原有裂缝的压力下,对油气层挤酸的一种工艺。常规酸化:是指直接使用盐酸处理碳酸盐岩油气层或碳酸盐胶结的砂岩油气层和直接使用氢氟酸或土酸处理泥质胶结的砂岩油气层。缓速酸酸化:是指用缓速酸处理的油气层的酸化。缓速酸是指为了延缓酸与油气层岩石的反应速度,增加酸的有效作用距离而配制的酸。目前国内外使用的缓速酸主要有:自生酸、稠化酸、乳化酸、泡沫酸和化学缓速酸等。酸液添加剂主要有缓蚀剂 、铁离子稳定剂、表面活性剂、稠化剂。

3.原油的集输方面

原油在集输得过程中井壁结蜡会影响原油的产量,甚至会堵塞 油井,迫使油井停产。管线结蜡会使泵压升高,甚至使原油失去流动性,在管内冻结。决定原油流动性的因素为:粘度、粘度、屈服值(即在一定温度下,原油停输后,使原油重新流动所需要的最小压力(启动压力)。改善流动性可采取降粘、防蜡降凝及降低屈服值以及降阻的方法,而防蜡降凝又是改善流动性的关键。)

在地层的温度和压力下,蜡一般溶在原油中。随着油从井筒上升,系统的压力下降气体从原油中逸出,并发生膨胀,吸热,导致原油温度降低,同时由于气体会把原油中的轻组分带出一部分,使原油的溶蜡能力降低,石蜡结晶就从原油中析出,造成油管结蜡。原油与管壁间的温差造成输油管道中的结蜡。在现今油田化学技术中主要使用的是防蜡剂,利用防蜡剂的作用,改变石蜡的结晶形态。蜡晶改性剂的分子中要有与石蜡分子不同的链节,这种物质加入原油中可以改变石蜡结晶形态,使蜡不能聚集长大成网络结构,不易沉积,而易被油流带走。

4.水处理方面

油田污水主要是指从原油脱出的含油污水。处理油田污水目的污水一般都含油、盐、SAa,且水温高,随便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一般采用污水回注。就目前看来,我国处理油田污水的化学方法主要是:除机杂方面是用凝聚或者加硫酸铝、聚合铝 、铁盐等加以沉聚。除油方面主要有自然重力除油(其原理是利用油水密度差,除油效果差,无法达到除油标准);斜板分离除油(斜板罐)增加分离设备工作表面积,缩短油粒上浮距离,提高分高效率“浅池理论”;凝聚与絮凝(混凝除油法)加凝聚剂、絮凝剂使油成絮团与水分离而除去。乳化油珠常常带负电,加入带正电的凝聚剂和絮凝剂,通过电中和作用使油珠变大,油珠上浮,达到除油的目的;

二、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

1.油田化学品的纳米材料的相关研究使得钻井液的胶体更加稳定,这种材料的研制也满足了油田开发所需的正电离子高和表面积很大的增粘剂的要求,现在的油田中所使用的化学品由纳米的材料制作的主要有:有机正电胶BPS、正电MMH。

2.钻井液是油田化学的重要化学剂,最早的钻井液就是从天然的产物改良而来的,所以,现在对既廉价的既实用的改良的天然的聚合物钻井液的研制仍然显得非常重要,在实际的应用中,具有很潜在的应用前景。

3.综合水溶性聚合物疏水性的研究。该聚合物就是在原来的水溶性聚合物大分子上插入很少的疏水链而形成的一种新型聚合物。这种聚合物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当聚合物的相关浓度超过临界的结合浓度时,就可以形成结合为主要结构的超级大分子结构,这样的结构就让该聚合物能够形成很好的增粘效果。

三、总结

油田化学的主要功能主要是更好地保证油田中钻井、原油的采集、污水的处理等方面的运作。本文直接从油田化学的化学品方面对油田中相关的方面的主要作用和效果作了详细的论述,解释了一些油田化学剂在使用过程中的应用原理,最后简单的概述了现今油田化学品的发展趋势,相信本文对我国油田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检测;化学反应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亿万群众的身体健康问题,容不得半点懈怠,但是稍早前发生的“敌敌畏火腿事件”、“苏丹红事件”以及仍然没有被人淡忘的轰动全国的“毒奶粉(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地沟油事件”,无不在挑战人们对食品安全容忍的底线。在媒体的曝光下,人们已经对我国食品的安全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例如,现在吃植物制品害怕各种“毒素”,吃动物制品害怕各种“激素”,甚至喝饮料也饱受各种“色素”的困扰,其中,化学污染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笔者参考了众多的资料,总结了各种各种基于化学反应的食品检测方法,希望能够为食品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一、食品检测中的各种方法分析

(1)色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如果导致食品污染的化学物质为有机化合物,则最优的选择便是利用色谱法对其化学污染程度进行检测。色谱法能够对有机化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和分析,利用该有机化合物的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利用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第一,GC法(气相色谱法)的应用。GC法(气相色谱法)通常用来检测有机农药等有害物质,它可以依照不同的分配系统来进行分离,检测效果令人满意。安琼、董元华以及倪俊等人利用正己烷(C6H14)来提取,将PCB209与PCB2作为内标,利用GC法(气相色谱法)对禽蛋当中的微量有机氯污染物质进行快速检测,测量典型多氯联苯类化合物以及各种有机氯农药的残留数值。经过检测,各种待测物的回收率限定在84.32%至116.78%,最小检出数值范围在0.08 ng/g至0.35 ng/g之间,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6.0%至18.0%之间。第二,LC法(液相色谱法)的应用。如果待检测物质的热稳定性比较差、分析沸点比较高、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则优先选择LC法(液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钱疆、卢声宇、黄杰等利用乙腈(C2H3N)进行稀释、四氯化碳(CCI4)进行萃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离、紫外308nm处对食品当中的甲醛(HCHO)进行检测,实验显示该方法的检测限是0.3μg/L,同时其它脂肪醛不干扰测定。第三,IC法(离子色谱法)。IC法(离子色谱法)是LC法(液相色谱法)的一种模式,不仅可以用来分析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也可以对多组分离子进行测定。姚敬和钟志雄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对各种酱腌菜(主要是辣味萝卜条和咸菜头等)当中所含有的硝酸盐与亚硝酸盐含量,212nm波长,AS4A-SC色谱柱,的检出限是0.018mg/kg,其回收率是91.2%至106.3%之间;的检出限是0.016mg/kg,其回收率是92.06%至103.8%之间。Mariana A利用IC法(离子色谱法),依照离子的电化学活性以及固有特性,对甲醛次硫酸氢钠(NaHSO2・CH2O・2H2O,俗称“吊白块”)进行了检测,样品的提取、离心和净化采用流动相超声进行,利用峰面积对标准溶液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利用特征阴离子保留时间进行定性分析,其RSD(相对标准偏差)的范围在0.7%至3.9%之间,回收率在90.0%至96.0%之间。(2)光谱法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第一,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常规的FAAS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食品中的金属需将样品消化完全,马玲采用非完全消化FAAS测,定羊肉中Ca、Fe、Mn、Cu、Zn等5种元素,RSD(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81%,回收率为96.5%至101.1%。第二,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常用于痕量元素如铅、镉、锡等检测。刘建等将饼干及其他干燥的固体食品制成均匀的悬浊液,以磷酸铵为基体改进剂,石墨炉直接进样测定,同时与湿法消化测定结果进行F检验,F0.05(6.6)=4:28。

二、结语

由上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食品安全意识有所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也有了进一步改进,类似于二英类化学污染物的检测在基层检测机构也将作为常规检测项目来开展,对确保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安琼,董元华,倪俊等.气相色谱法测定禽蛋中微量有机氯农药及多氯联苯的残留[J].色谱.2002:20(2):167~171

[2]钱疆,卢声宇,黄杰,蓝锦昌,张玉燕.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检测食品中甲醛合次硫酸氢钠[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9(2):103~105

[3]姚敬,钟志雄.紫外检测离子色谱法测定酱腌菜中的亚硝酸盐、硝酸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16(3):306,356

第5篇

[关键词]实验视频;有机化学;教学;共享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031-02

在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要注重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特别是需要改革和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1]有机化学实验具有内容多、操作复杂的特点,要想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技能和良好的实验素养,仅靠教师课堂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目前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5]而将有机化学实验录制成视频,并引入实验教学中,必然会大大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实验视频可以更清晰的显示出实验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借助视频资料,学生还能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网络教学[3]以及MOOC、微课的发展[4],教学视频还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实现校际间的交流。

一、高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学方式不够生动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采用注入式,教师先讲授和演示,然后学生照葫芦画瓢,只知道按照老师所讲就可以完成实验、得到结果,不会自己分析,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有机实验用到的仪器装置多,操作比较复杂,实验内容多,讲授时间长,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讲,容易遗漏实验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错。特别是实验操作方面的错误,学生往往难以自行发现和更正,导致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不够扎实。

(二)实验演示时间有限

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既要求教师进行讲授和示教,又要求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数据和完成实验报告,因此教师通常只会讲授一遍实验的基本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演示实验中的一些基本操作,学生需要仔细听讲并记住教师的实验操作方法和实验流程。实际在实验中,经常可以发现学生的错误操作,表明在有限的演示时间内,学生难以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教学资料不易共享

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支配的教学资料主要有教材和教案,教学传承主要是通过听课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而学生可支配的教学资料只有教材。纸质教材的内容形式单一,更新速度慢,特别是针对实验操作仅有图片和文字叙述,缺乏生动性。学生利用纸质教材进行预习,仅仅能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对实验操作则难以获得直观的印象。这样既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y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共享和交流,因此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教学需求。

(四)多媒体技术需更好地融入实验教学

多媒体教学方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成为有效的教学辅助手段。[2][5]然而,多媒体教学更多地用于理论课教学中。在实验课教学中,由于设备以及观念上的滞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实验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然而教师不能像多媒体课件一样,能无数次的反复操作,这就需要我们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

二、视频资料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一)丰富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以教师为主体,将实验操作过程录制成视频资料,丰富和完善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动态的视频资料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6]在实验课上,教师讲授和演示实验后,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视频,学生根据需要随时观看视频,通过对比发现实验操作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而且,通过局部放大的功能,实验视频更能突出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操作细节,这样比教师演示实验时口头提醒学生更有效。由此可见,在课堂上播放实验视频能够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显著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二)提供可共享的教学资源

视频资料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生动的教学资料。可以对视频资料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教师间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交流和传承。同时,可以将视频资料放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上,使其成为师生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在网络平台上观看实验视频,进行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考核前的复习,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此外,在今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如果需要用到这些实验技能时,学生也可通过观看视频迅速回忆起来,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视频资料可以生动地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为爱好化学的其他专业学生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加强校际间交流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教学以及MOOC等以视频教学形式为主的教学资料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实验操作过程相对于理论课讲授过程的拍摄难度大,实验教学的视频资料还比较匮乏。实验仿真动画[7]虽然对教学有一定辅助作用,然而与记录实验操作过程的视频资料相比,仍然不够生动和直观。因此,我们改由专业摄像师拍摄了高清晰实验视频资料,不仅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提供给其他高校的化学专业学生使用,增强校际间的教学交流。

三、视频资料的准备

课题组拍摄实验视频共用了一年的时间。首先是有机教研室的各位老师一起讨论实验视频的拍摄内容。考虑到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普遍不够熟练,确定拍摄以有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为主的内容,包括实验中常用的回流、蒸馏、分馏、减压蒸馏等实验。之后准备实验材料,编写实验拍摄脚本,由教师演示实验操作过程,拍摄出实验视频的样片。视频样片已经在部分中药专业班级中进行了试用,学生反馈良好。然后让教师集体观看视频样片,讨论并完善了实验视频内容和拍摄脚本。最后邀请专业摄像师使用专用设备,拍摄出高清晰的实验视频成片,通过后期录音及合成,最终完成了实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并将视频资料存入实验视频资料库中。

四、视频资料的应用

有机化学实验视频在实验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可将视频资料作为实验课堂上的主要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播放实验视频,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加强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培养并显著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第二,以现有的实验视频资料为基础,建立实验视频资料库,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根据实验教学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实验视频资料,实现可持续的发展。第三,通过学校的教学网络平台实现视频资料的共享。将视频资料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均可登录该平台观看实验视频,并进行学习和交流。第四,视频资料不仅可以为本校师生提供资源共享,还可以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师生进行教学交流和共享,增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第五,视频资料还可以作为有机化学实验教材的配套教材进行出版发行,为更多学习有机化学的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

五、结语

实验视频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将实验视频引入课堂,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良好。借助视频资料,学生还能够在课下进行有效的预习和复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视频资料库的建立更能有效地实现视频资料的校际间共享和合作交流。频教学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何将视频教学更好地融入课堂和网络教学中,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丽辉,徐玲,段莉梅,白锁柱.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5):59-60.

[2] 黄新华.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工科大学教学中的利与弊[J].广州化学,2016(6):1-4.

[3] 姜翠玉,吕志凤,徐永强,宋林花.基于网络教育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5(6):25-28.

[4] 彭淑静,周迎春,郭洁,高杰,周艳军.微课在材料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大学教育,2016(2):117-118.

[5] 师玉环.生物类专业多媒体教学应用的调查与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5(49):238-239.

第6篇

多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农药残留及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添加剂滥用等化学性污染所造成的急性(如中毒、死亡)、慢性(癌症、痴呆、心血管疾病等)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实践证明,对食品污染物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了解所面临问题的严重程度,为制定污染物限量标准提供数据;同时通过定量评估可以为今后的预防工作指引方向,为政府部门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 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

评估问题的形成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第一步,不仅与风险评估者及管理者有关,同时也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通常一项完整的风险评估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需多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包括化学、毒理学、药理学、数学、食品安全等多个学科。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要考虑该问题是否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需要哪些人员参与,怎样给风险管理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已经具备的资料和预计完成时间等。之后,根据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进行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1]。其中,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是风险描述的基础,也是风险评估的核心部分(图1)。

1.1 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目的在于确定人体摄入化学物的潜在不良作用,这种不良作用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这种不良作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资料往往不足,进行危害识别的最好方法是证据加权。该方法对不同研究的重视程度顺序为: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以及最后的定量结构-反应关系。

1.2 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确定毒作用终点、作用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其中剂量-反应关系是风险特征描述的核心内容,多数是基于动物试验的毒理学资料得出的。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含量往往很低,为了达到一定的敏感度,动物毒理学试验的剂量必须很高,需要把动物试验数据经过处理外推到低得多的剂量。因此,用于剂量-反应关系外推的生物学机制模型一直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1.3 暴露评估

食品污染物暴露评估的目的在于求得某危害物的剂量以及暴露的频率、时间长短、途径和范围等。由于剂量决定毒性,关于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估计需要食品消费量和这些食品中相关化学物浓度的相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在暴露评估中没有一个数据能够代表所有个体的消费量以及消费相关物质浓度。因此, 饮食成分的暴露评估经常需要建立模型来代表真实的暴露情况。

1.4 风险描述

风险描述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最后一步,其结果是给出人体摄入化学污染物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的估计,要考虑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在进行风险描述时应依赖于科学的数据而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说明评估过程中每一步资料分析和利用、模建立时的不确定性。

2 数学模型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随着风险评估技术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用于风险评估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剂量-反应关系和暴露评估方面,这里作一简单介绍。

2.1 应用于剂量-反应关系的生物学机制模型

与传统的毒理学方法相比,根据解剖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毒理学等建立的生物学机制数学模型减少了进行各种外推因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使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降低,观察毒作用终点提前,更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估人类所面临的健康风险。

生理学基础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s,PBPK)可描述任何器官或组织内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浓度的经时变化,以提供其体内分布的资料,并可模拟肝脏等代谢转化的功能,提供毒物体内生物转化的资料。应用PBPK模型不仅能够预测在靶组织中毒物原型或其活性代谢物的剂量,为风险评估定量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而且有助于阐明化学危害物的毒作用机制。Dybing 等[2]根据PBPK模型完成了丙烯酰胺内剂量及生物标志物含量(血红蛋白加合物、DNA加合物、胱氨酸加合物、缬氨酸加合物)的评估。Sharma[3]等用PBPK模型完成了由食物中摄入铅(外剂量)到体内血铅浓度(内剂量)的推导。

生物学基础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Biologically based dose response models, BBDR)是根据毒理学机制结合PBPK和PBPD模型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dynamic models,生理学基础的药效动力学模型),可定量地描述靶组织剂量与毒作用终点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地描述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后所发生的生物学效应或反应,可反映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器官水平多个阶段的生物学变化,定量地描述外剂量和毒作用终点的关系。美国环保署(EPA)联合多个机构建立了有机磷农药毒作用的BBDR模型[4],描述了有机磷农药的代谢机制,模拟了抑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及活性恢复的全过程,因此能够根据接触剂量较准确地阐述乙酰胆碱脂酶受抑制的时间变化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2.2 概率暴露评估模型

用于计算人群暴露量的点评估方法和简单分布方法由于操作简单、经济,曾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点评估方法把食品消费量和化学物在相关食品中的浓度都视为固定值。简单分布虽然应用食品消费量分布数据, 但对于化学物残留量/或浓度却使用一个固定参数值的方法。当选择代表食品消费量或化学物浓度数据存在系统的偏高或偏低时就会发生偏差。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反映人群暴露的分布情况及暴露风险的大小。

与点评估和简单分布相比,概率暴露评估模型可用来描述食品化学物的暴露风险分布[5], 如对某一特定的健康影响发生的概率;它也可用于描述最终可能用于概率风险评估的暴露分布。在概率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Monte Carlo模拟分析的方法,市场上的风险分析软件@risk 4.5、Crystal Ball等可用于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模型的构建。在食品化学物的膳食暴露概率分析的模型中, 食品消费数据及残留量/或浓度数据均使用分布, 并且依据每一个输入的分布, 找出与暴露过程相一致的数学模型, 用随机生成的一些数值来模拟膳食暴露。即一旦模型和输入的数据被选择了, 运用合适的软件系统, 就可以设置所需的模拟和重复数据, 并且可以利用这个模型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可对一些与暴露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性。

3 国内外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3.1 WHO/FAO

WHO/FAO共同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下属的3个国际性专家委员会,即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及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会议(JEMRA),分别负责食品添加剂、化学、天然毒素、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农药的风险评估和微生物的风险评估,为CAC决策过程提供所需的科学技术信息。《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法典标准》(Codex stan 193)附件I《制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值的原则》中规定[6],在制定污染物限量值(MLS)时要附以摄入量的计算及其风险评估资料。CAC在2003年制定了适用于法典风险评估的《在法典框架内应用风险分析的工作原则》(alinorm 03/41)[7],有关风险分析的原则和指南为风险分析在各国的应用提供了共同遵守的框架。

3.2 欧盟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是欧盟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机构,其评估结果直接影响欧盟成员国的食品安全政策、立法。目前EFSA主要是应欧洲委员会的请求进行风险评估,同时根据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一些项目研究[8]。EFSA提出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风险评估指导性文件、鱼中汞问题、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中暴露量评估相关的定量方法[9,10]。实施的“欧洲食品安全-食品和膳食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项目,为食物链中化学物质风险定性定量评估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11]。

3.3 其他国家

在美国制定食品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HHS)、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完成。2003年美国USDA成立了一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评估的优先领域,提供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加强各机构在风险评估中的合作与交流。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在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的。

德国于2002年成立了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其中心任务是在国际认可的评价标准基础上,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独立于政府开展消费者健康保护和食品安全评估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遵照国际组织制定的原则和框架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3.4 中国

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在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在应用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污染物限量标准的制定未按照CAC制定的“风险分析原则”,不能与国际接轨。目前我们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困难有:缺乏高质量的人群暴露资料(如总膳食研究、以食物分类为基础的摄入量研究等)、采样和检验方法与国际上不统一、未明确设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食品行业的参与不足等。

风险评估在科学评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降低危害、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在降低食品中污染物风险方面尚未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应采用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并制定相应规范,将风险评估与管理相结合,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和卫生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为管理者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

4 参考文献

[1]王大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Dybing P B, Farmer M. Andersen,Human exposure and internal dose assessments of acrylamide in food[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5,43:365-410.

[3]Sharma M,Maheshwari M,Morisawa S. Dietary and inhalation intake of lead and estimation of blood lead level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Kanpur, India[J].Risk analysis, 2005, 25(6):1573-1588.

[4]Office of Prevention, Pesticides & Toxic Substances U.S. 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Preliminary Evaluation and Case Study for the N-Methyl Carbamate Pesticid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2003.

[5]罗,陈冬东,唐英章,等.论食品安全暴露评估模拟模型[J].食品科技,2007,(2):21-24.

[6]Codex stan 193. General Standard for Contaminants and Toxins in Foods[S].

[7]Working Principles for Risk Analysis for Applic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dex Alimentarius[R].Alinorm,2003/14:142.

[8]Laying Dow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Food Law,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laying down procedures in maters of food safety[S].ECNO, 178/2002.

[9]Guidance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GM) Plants and/or Derived Food and Feed Submit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gulation[S].ECNO,1829/2003.

[10]EFSA Provides Risk Assessment on Mercury in Fish:Precautionary Advice Given to Vulnerable Groups[R].European FoodSafety Authority,2004:1.

第7篇

1.1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是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化学实际工作的范围、程序、技能等知识、仪器设备、过程,并通过一些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的实验,强化学生独立设计、操作的能力。实验课堂的教学方法大多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学习,机械化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普遍较低,很难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要求[2]。

1.2微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

目前较流行的教学模式包括: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3]。大多数视频只有几分钟,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与学活动过程,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超过10分钟[4]。微视频是指个体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短则30秒、长的一般在20分钟左右,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微视频是支撑微课与微课程的基础。将微视频引入到实验教学中,能够将学生觉得枯燥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为了兴趣而学习,提升学生的求知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1.2.1微视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微视频可以在各个电子终端播放,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观看。操作过程、实验现象、实验内容可以反复多次播放,学生对教师所讲授课的内容在课前有一个感性认识,通过实验课的实践再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学生认识更加深刻。

1.2.2微视频具有实用性和规范化的特点

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基本操作,仪器使用基本操作制作成微视频,不仅可以使教学更加规范化,而且可以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减轻实验教辅人员的负担。例如红外压片微视频的录制,再使用前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到仪器室实验教师只负责解答疑问即可,学生可以做到独立操作。

2高等无机化学课程中微视频的设计与应用

高等无机化学的微视频主要由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和仪器使用操作规范三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有几个微视频组成,使学生随时可以观看,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

2.1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微视频

由于我校教学的特点,大多数的实验课程是非独立设课,学生在低年级实验课程中,基本的学习方式是“照方抓药”的模式,老师指导一点做一点,思考得很少。特别是安全知识方面老师讲了课堂记住了,课下就忘了。而到了高年级学生涉及的实验复杂了,要求学生有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为了保障学生人身和学校财产的安全,为此课程录制了几段关于实验安全的微视频:实验室灭火器的使用;防护镜和防护手套的使用;洗眼器的使用;废液处理注意事项。

2.2实验基本操作规范微视频

在学习高等无机化学实验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四大化学实验的学习,基本操作已经学习过了,但是在教学中发现有一些学生的基本操作不规范,配合学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为此课程录制了与无机实验相关基本操作。微视频主要包括:搅拌、溶解、蒸发;抽滤装置的使用;溶液的配制;红外压片操作及高等无机化学实验的微视频。通过微视频使学生操作更加规范,保证了后续实验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2.3仪器使用操作规范微视频

大型仪器的使用,在实验课中只使用一次,学生掌握起来很困难。教材里面的仪器使用部分往往与学校的实验条件不相符。课程将实验所涉及的大型仪器操作录制成微视频,包括:Shimadzu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IRAffinity-1、Shimadzu的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UV-3600、Rigaku的台式小分子单晶X射线解析装置XtaLABmini、Shimadzu的荧光分光光度计RF-5301PC、差热-热重同时测定装置DTG-60的使用操作规范。这些操作规范的使用不仅方便了学生的学习,也为其他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了便利。

3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对话式 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

现代社会是以交流与沟通为主的社会,对话成为重要的沟通媒介,现代社会也围绕着对话意识展开,因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采用对话式教学方法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首先,我国现行的初中教学思想仍然以数理化为主,以应试为主要的教学目的,学校对于教师的考评也主要以教学成绩为主,因而导致其他学科不受重视。初中思想品德虽然也在中招考试范围之内,但由于所占分值较小,因而,成为冷门学科之一。初中教育教学工作指导小组也未对政治给予应有的重视,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经费并不能够满足实际需要;授课内容陈旧、枯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互动性差;初中思想品德所选教参与案例不有待更新,因而与时政相脱节;其次,广大偏远山区经济水品发展落后,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完备,只能采取以教材讲授为主;再者,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仍旧采用传统的问答式对话方式,学生普遍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上种种现象导致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二、对话式教学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把握好对话式教学的课堂时间

对话式教学的应用在最初阶段会遇到诸多麻烦,一但养成习惯后,可以扩宽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习惯后的教学时间会大大缩短。因而,教师要尽量安排好课堂教学时间,在保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增加对话式教学的比例,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交流中掌握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例如,七年级《法不可违》一课,由于内容偏多,需要一至两个课时。教师需要在保证理论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综合把握和调控时间,将对话式教学方法引入其中。开始阶段,由于学生对于法律知识不了解、不清楚对话式教学的流程,会表现出一定的消极应对性,但随着法律知识的增加,对话式教学模式的熟悉,会逐渐扩展自己的思维,积极加入到对话式教学互动中。

2、提高师生对话互动意识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要培养起师生对话及学生之间对话交流意识,师生主动交流和探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问题,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业进度和水平,以调整今后的课堂教学计划。此外,要建立起高水平的政治专业师资队伍,以教师渊博的知识、强大的人格魅力、高深的学术修养,引导和影响学生积极向学。例如,八年级《隐私和隐私权》的教学任务,明确指出了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已经具备了个人隐私意识,希望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有自己的秘密,而教师作为学生在学校的监督者、引导者,为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会涉入到学生的某些隐私,这就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格局,才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而不致于侵犯学生的隐私。

3、积极创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

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要求教师与学生双方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是基于相互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师生对话,可以通过交谈、倾听的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对话式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更是师生间的相互接纳与包容,秉承的是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分享和交流,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所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的收获与学习,更是高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思想碰撞,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九年级的《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一课中,就授课内容,提出问题:人与人不同,因而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也不尽相同,那么如何保证每个人都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因而,可以使用“答问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对话方式,营造出对话式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收到思维同步、情感共鸣的效果。

4、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实现由单向教学模式向对话式教学模式的转换,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其转换的前提和基础。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话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尊重价值主体的多元化特征,突破传统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局限,服务于新型的、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培养需求。例如,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尤其体现在七年级《新学校,新同学》的教学实践中,该单元要求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学校,了解中学与小学的不同之处,以更好地适应老师、同学、环境等方面的新变化;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与同学建立好新的友谊。这些知识目标的设定与实践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沟通与互动的过程,进而确立起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会计电算化教学现状分析

1.在教学中课程视频应用的情况。

目前,会计电算化实训教材中的任务操作都配有相关视频的操作演示,但其局限性却很大,不是操作任务短小达不到练习效果,就是实训练习过于繁琐使练习遇到阻碍。同时,相关的视频只有图像缺少语音讲解,使得学生在观看学习时眼花缭乱,无法跟进。教材后所附的操作视频大多都存放于光盘,使用上又被电脑的硬件水平所束缚。

实际教学中,教师都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对相应任务或练习进行讲解与操作演示,而对于这些授课却没有相应的连贯的视频教学演示,这在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属于空白项。示范校建设中,教学资源的建设,正好弥补了此处的缺陷。根据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单元任务、综合任务都配以相应视频,提高了教学效率、学习效果。

2.在教学中没有课程视频应用的弊端。

(1)教学实施中生师比例大,实训效果较不理想。在上机实验教学中,往往是一名教师要面对三四十个学生,教师既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又要指导学生操作。课堂的时间却是有限的,教师授课后,难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个别指导和检查。而学生在操作中,无论遇到系统问题,还是操作问题,都不能得到及时指导。并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又有着差异性,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逐一解决,这就使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实验效果不理想。

(2)教师成了“软件说明书”,学生成了“操作员”。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通常是介绍财务软件的使用步骤,一味地教学生如何去操作财务软件,仅仅按照教材、教学大纲去教会学生按部就班地去操作软件。而学生呢?只是被动地接受,遇到问题无法处理,只会关机重新开始。此种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只能遵循程序一步步去操作,遇到问题时不会分析、解决,无法胜任企业中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3)学生的课下练习得不到指导,影响学习热情。会计电算化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来熟练其操作步骤,以及软件中各个模块之间的勾稽关系。而学生在课下独自练习时,遇到问题无法解决、无处寻求指导,甚至无法再操作下去。即使学生操作完成后,也不知道自己操作的是否正确。课下练习的不足,经常导致课上已掌握的知识,到下次上机实践时因遗忘而不能进行。长此以往,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渐形成了恶性循环。

(4)软件问题、教师误操作使课堂教学效率降低。教师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无可避免要进行软件的操作演示,而这时,若是软件出现问题就会给教学带来影响,教师的误操作也会阻碍教学进度的推进,浪费了课堂的有效时间,降低了教学效率。

二、课程视频在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分析

课程视频,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通过视觉和听觉技术相整合而形成的。

1.教学技术的改变,提供利于吸收的经验。

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理论,他把各种经验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见图1)。通过“经验之塔”我们可以看到,位于中层的录音、幻灯、电影电视等,比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

课程视频能使学生通过观摩示范,对知识留下深刻印象。研究表明,人所感受的外界信息中有80%以上来自视觉。学习某种知识三日后,单靠听觉学习记忆率为18%,单靠视觉为25%,而视听合并使用为68%。课程视频在教学中就很好地利用了视与听的相结合,使学生很直观地从中获取经验。

2.打破时空限制,使学习随时进行。

学生在使用课程视频时,不受时空限制,不受软件约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可以播放视频进行学习。同时,课程视频可通过转换格式,在手机、MP4等设备上播放,这极大地满足了学生随时随处学习的需求。课程视频播放控制简单,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利用前进、后退、暂停、播放等功能来进行学习。

3.外部环境的改变,延长了长时记忆。

在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模型中,学习就是学生接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再通过自身的加工而形成能力的过程。通过环境刺激而转变为的信息暂时形成了短时记忆,储存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只有经过多次复述之后,才能转换成长时记忆。

课程视频教学正是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感官,以快速形成短时记忆。视频不间断、重复地播放同一内容,增加了短时记忆时间,学生形成短时记忆的信息不断在大脑中反复加工,最终形成长时记忆。

4.适用性强,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传播与再利用。

课程视频具有通用性,适用范围广。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班级教学,也可以在成人培训中使用,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个体进行辅导学习。课程视频形成的数字化资料,可以永久保存,便于教师交流和学生自学。对于《会计电算化》这类操作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视频在教学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赢得教学效率。

三、课程视频在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课程视频教学,即根据授课资料将讲课过程录制成视频,在录制过程中,需强调注意问题、重难点,以及出现问题该如何去处理;授课中使用该视频进行讲授,随时进行补充;课下,学生根据此视频复习、练习,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教学前的准备。

若教学中使用的软件没有变化,那么其操作使用过程就不会发生变化。教学前准备好相关任务或资料,通过软件将任务分解,分单元录制成课程视频。这样在每次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调出相应的课程视频进行教学。

2.教学中的使用。

在使用中,教师不受软件问题的影响,操作过程中根据授课需要来控制播放进度。这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误操作而带来的影响,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使呈现的教学信息有着很高的清晰度、准确度。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信息内容在教师成功的引导下被学生所接受,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解决,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课下复习、练习。

学生的课下复习、练习都可以通过此课程视频得到相应指导,从此学生拥有了自己的“私人家教”。当操作练习中遇到问题时,只需要调出与操作相关的课程视频,既能听到教师的讲解,又能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通过反复听反复看,直到完全掌握,再继续进行练习。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4.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虽然有课程视频的指导,但学生在上机实践中还会出现种种问题,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这期间,将问题汇总,鼓励学生自己寻求解决方法。

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先由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提出问题解决方法,教师再进行评议、讲解。在此基础上,再衍生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会操作使用,他们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探讨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逐步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反思

1.教学效果。

通过课程视频在教学中的使用,在教学中所浪费的时间明显下降了25%,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的比例上升了33%,这无疑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未使用课程视频教学时,教师不能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指导,而使用视频后,100%的学生都可以得到教师的指导,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得不到指导、实验效果不理想的现状。

2.学习效果。

通过课程视频,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知识的程度发生了明显变化,完全掌握程度上升了17%,基本掌握程度上升了17%,未掌握程度下降了35%。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信心,提高了课下练习的热情,从而使学习进入了良性循环。

3.能力培养。

使用传统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仅仅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使用课程视频教学后,学生的自学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探究能力均上升了30%左右。

4.教师能力的提升。

课程视频,使教师实现了教的最终目的,即“不需要教”,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学习上的“导师”,这种教学不仅能教给学生知识,更注重了引导学生智能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这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教学中实践探索的结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