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护理道德的特征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9 16:33: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护理道德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护理道德的特征

第1篇

【关键词】离焦模糊;MATLAB;倒谱分析

Abstract:When taking a photo,the image capture system usually fails to record the images precisely for various reasons,thus the photos are easy to be blurry.Defocused image is one of the common blurry images.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cepstrum analysis method,which is used to analyze various blurry models of blurs.The cepstrum analyzing experiment using MATLAB shows that cepstrum analysis can estimate blurred parameters more correctly.It is clear that the cepstrum analysis will provide a guidance in the work of all image examination.

Key words:Defocus Blur;MATLAB;Cepstrum Analysis

1.引言

图像拍摄记录的过程中,图像捕获系统因各种原因常常不能精确成像,故而极易产生模糊图像,又称退化图像。其中,又以离焦模糊图像较为典型。对于离焦模糊图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光学系统在成像过程中,调焦操作不准确,调焦不实、光学系统误差造成的。

目前,针对模糊图像的模糊参数(点扩展函数)的估计出现了多种算法[1][2]。离焦模糊方面,Fujiwara等人采用的小波变换的方法[3],主要针对离焦模糊半径对图像细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李征等人采用逆滤波法结合遗传算法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复原进行了研究,杨鑫等人采用维纳滤波结合复小波变换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复原进行了研究[4]。这些工作对模糊图像的复原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实用性不强。

当原图像未知,我们需要点扩散函数信息以重组模糊的图像。随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算法逐渐被引入,这对模糊图像的复原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

针对众多的图像复原方法,目前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法,而倒谱分析具有更为准确的优点。目前,经常采用的倒谱分析方法主要是先确定出频率域中模糊特征参数,再转换至倒谱,评估出精确的点扩散函数,最后进行逆向运算方法得到清晰的图像。近年来,随着倒谱分析方法在图像分析领域中的成功运用,智能型模糊图像复原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研究课题。例如,在公安、司法实践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系列的模糊图像处理问题(模糊的现场指纹图像、监控录像中的人物脸部图像或者车辆牌照图像等等)。刑事技术人员如果能在图像复原工作中运用倒谱分析技术,对低质量的模糊图像进行倒谱分析,推测出准确的模糊参数,并运用一定的复原算法进行增强处理,使模糊图像中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凸显出来,就能为侦破案件提供线索、为证实犯罪提供依据。

2.运用倒谱分析鉴别模糊图像特征

2.1 倒谱分析基础

对图像的频谱进行对数运算后,再对其运算数据进行反傅里叶变换,由此获得的数据即为该图像的倒谱[5]。根据上述定义,一幅模糊图像的倒谱可以表示为:

式中,是的傅里叶变换,即为的频谱。

为了下面讨论问题的方便,将模糊图像进行平滑处理,消除加性噪声的干扰。在可忽略加性噪声的前提下,即可获得模糊图像的倒谱为:

其中,倒谱是将卷积映射成加法,由上式可得,模糊图像的倒谱即为原始图像的倒谱和传递函数的倒谱之和。如此,通过倒谱计算可以将原始图像和退化系统地倒谱特征明显地区分出来,而复原图像的倒谱可以近似看做:

最后,根据倒谱的定义,由已知复原图像的倒谱进行逆向运算,便可得出复原图像。

在二维平面内,利用灰度投影将倒谱的幅值映射为0-255的灰度值分布,称为倒谱图像。倒谱图像是原点对称图形,原始图像的倒谱幅值衰减极快,几乎只在原点附近极小的区域集中。在获得各项模糊参数后,构建模糊图像退化系统的传递函数,并利用倒谱相减的方法对模糊图像进行复原[6] [7]。

2.2 离焦模糊图像的倒谱特征及参数测定

离焦模糊模型的倒谱是一系列不断衰减的周期性圆环,见图1。在图中,第一个中心圆的半径通常等于。

在图2中,像素点255为模糊图像的倒谱中心,像素点0.220661为此模糊图像倒谱离中心的最近尖峰植,可以比较方便地从图中得出,此离焦模糊模型在倒谱的离焦半径:

,为5个像素。

3.利用MATLAB编制的模糊图像倒谱分析程序

Im=imread(‘d:\原始模糊图像.jpg’);

figure,imshow(Im);title(‘原始模糊图像’);

f=double(Im);

g=fft2(f);

lg=log(abs(g));

g=fftshift(g);

Og=abs(255*g/max(max(abs(g))));

figure;imshow(Og);title(‘模糊图像频谱’);

cepg=ifft2(lg);

Om=fftshift(cepg);

Outim=abs(255*Om/max(max(abs(Om))));

figure,imshow(Outim);title(‘模糊图像的倒谱’);

subplot(1,3,1);imshow(Im);title(‘原始模糊图像’);

subplot(1,3,2);imshow(Og);title(‘模糊图像频谱’);

subplot(1,3,3);imshow(Outim);title(‘模糊图像的倒谱’);

4.实验及分析

4.1 实验:针对离焦模糊图像的倒谱特征分析

(1)运用Photoshop CS6图像软件对清晰图像进行模拟离焦模糊处理

利用Photoshop CS6图像处理软件滤镜工具,选择离焦半径为3,相应的离焦模糊图像如图3所示。

图3 原始图像和原始高焦模糊图像比较图

(2)运用MATLAB 7.6.0软件编制的模糊图像倒谱分析程序进行离焦模糊特征分析,测定特征参数利用MATLAB 7.6.0软件对模糊车尾车牌图像进行倒谱分析程序,测定特征参数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原始高焦模糊图像及其倒谱比较图

在图4中,像素点255为模糊图像的倒谱中心,像素点0.306551为此模糊图像倒谱离中心的最近尖峰植,则此离焦模糊模型在倒谱的离

焦半径,为3.5个像素,误差0.5个像素。

4.2 实验结果比较分析

车尾车牌图像同样利用Photoshop CS6图像软件进行了模拟离焦模糊处理,经过倒谱分析后,发现与模拟量多出了0.5个像素。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可能是相机在拍摄时就未准确对焦,导致原始图像就有轻微离焦现象,加上之后的模拟离焦量,得出的倒谱分析值高出了0.5个像素。

5.结论

综上所述,图像的倒谱运算是将空间域的原始图像与退化系统的卷积运算和频率域的频谱乘积运算,转化为倒谱的相加运算。这一转化过程可以有效地抑制逆滤波运算的病态特征和系统噪声的干扰,进而改善了模糊图像的复原效果。

本文对离焦模糊图像在倒谱域进行研究,并根据各类模糊图像在倒谱中的特征,测出各项模糊参数,为复原模糊图像提供必不可少依据。通过实验分析可以看到,在大多数实际应用中,本文的倒谱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它已成为使用计算机来识别各类模糊图像的一种途径。通过对模糊图像的识别、复原,得到其中的有用信息,或满足司法鉴定要求,特别适合公安实践部门现场物证拍摄的后期处理工作。

虽然倒谱分析模糊图像的方法已证明可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它在现实运用中还处于发展阶段,仍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地完善、提高,以便在日后更好地为刑事图像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潘翔,叶修梓,张三元.基于小波的车牌汉字特征提取[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3,8(10):12-18.

[2]肖泉,丁兴号,廖英豪.一种有效保持边缘特征的散焦模糊图像复原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0(7):270-272.

[3]FUJIWARA H,ZHANG Z,MIYAKE T.Defocused image restoration using translation invariant wavelet transform[C].Proceeddings of Sice-Icase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2006.

[4]石明珠,许廷发,梁炯,李相民.单幅模糊图像点扩散函数估计的梯度倒谱分析方法研究[M].物理学报,2013.

[5]谢飞,车宏,蔡猛,张红刚.一种基于倒频谱鉴别模糊参数的图像复原算法[M].电光与控制,2011.

第2篇

[关键词] 优质护理;脊髓损伤;心理特征;胃肠道功能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11(c)-0182-04

Effe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habilitation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n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YANG Yang LIANG Hongsheng

Department of Brain Surger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 recovery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90 case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treated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May 2014 to May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nd divided into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from Mey 2014 to May 2015) and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from June 2015 to May 2016) according to the admission time,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hange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change of the negative emotions were evaluated by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The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were evaluated by Barthel index. Results Compared with before nursing,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obviously decreased after nursing (P < 0.05), the SAS and SDS scores of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low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fter nursing (P < 0.05). The rehabilitation effect of gastrointestinal tract of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that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P < 0.05). The Barthel index scales of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ventional care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can effectively reduce negative emotions of patients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celerate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and enhance the quality of life .

[Key words] High quality nursing care; Spinal cord injury;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脊髓损伤作为临床上一类病情较为严重的疾病,绝大多数患者因病情较重而丧失了活动能力,只能在病床上接受治疗及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因出现了相关性神经损伤,失去了自主控制排便的功能,同r伴有肠道括约肌功能、反射失常,出现电解质紊乱、失禁、便秘等症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4]。以往临床上采用的常规护理只能满足患者基本所需,但在促进胃肠道功能康复、改善生活质量方面仍无法获得良好效果[5]。优质护理是在人文关怀及整体护理基础上提出的新型护理服务理念,在确保患者治疗效果及促进康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我院”)给予不同护理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9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符合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6],存在肢体功能障碍,并需要保留尿管、膀胱造瘘管等护理,排除合并精神障碍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病情不稳定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分为常规护理组(2014年5月~2015年5月)与优质护理组(2015年6月~2016年5月),每组各45例。常规护理组中男23例,女22例;年龄为42~68岁,平均(53.5±2.9)岁;Frankel五级评定法[7]:C级14例,D级16例,E级15例。优质护理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为43~70岁,平均(55.2 ±2.8)岁;Frankel五级评定法:C级18例,D级14例,E级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组仅给予伤情评价、健康教育、观察并记录生理指标、保持室内外环境干净整洁、用药指导等常规护理。

优质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组基础上实施以下护理对策:①心理护理。由于绝大多数患者因脊髓损伤均存在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给予贴心的关怀,将科学理论作为基础指导原则,从患者角度出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解脊髓损伤的治疗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预后问题及注意事项等,面对患者提问给予耐心解答,了解其内心情感方面的波动及变化,尽可能满足合理所需。护理人员向患者介绍恢复情况较好的脊髓损伤病例,鼓励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换治疗护理心得[8]。②饮食护理。护理人员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饮食方案,以新鲜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为主,适当增加粗纤维及富含钙类的食物,合理搭配含有脂肪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常选择的食物包括玉米、韭菜、西红柿等[9]。③排便习惯指导。通过饮食及运动指导帮助患者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对排便习惯较差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通便剂,但需对药物用量给予严格观察与控制,一旦出现肠道无力、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症状时立即停止用药并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10]。④运动指导。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运动,并可对腹部进行适当的按摩,按摩顺序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每次3~5次,每次持续10~20 min,在腹部按摩后指导患者每日进行若干次的提肛、缩肛、扩肛运动等。⑤护理。于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指导患者做膝部弯曲,大致形成马步姿势,每日1次,每次1 min,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延长马步姿势的时间及下蹲的深度[11]。⑥直肠壁刺激。护理人员戴上一次性手套给予后将手指深入到患者处,保持与肠壁密切接触,沿着肛管缓慢旋转30 s,对肠道进行轻微的刺激,若此方法的刺激效果不佳,可为患者适当使用开塞露对肠道及粪便进行,必要时可直接用手给予人工排便[12]。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负性情绪的变化、胃肠道康复效果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①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患者的心理特征,均包括2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制,SAS在50分以上为焦虑,SDS在54分以上为抑郁,得分越高,说明焦虑及抑郁情绪越严重[13]。②胃肠道康复功能评价:成人每日排便1~3次,若每周排便在3次以下评为胃肠道功能较差;胃肠功能恢复,无明显腹胀,恢复正常排便规律,每日排便1~2次,排便通畅评为胃肠道功能良好[14]。③采用日常生活评定(Barthel指数)量表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 m、上下楼梯,合并总分计算。满分为10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良好,无需他人帮助即可完成;0分表示患者日常生活功能较差,完全没有独立能力,无论哪种活动均需他人帮助[15]。60分以上评为良,表明存在轻度的功能障碍,能够独立完成部分日常活动,并需要他人帮助;41~60分之间评为中,表明存在中度功能障碍,需要他人提供极大的帮助才可完成日常生活活动;40分及以下评为差,表明存在重度功能障碍,大部分日常活动均不能完成并需要他人照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及SDS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护理前SAS及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在护理后明显降低(P < 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P < 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胃肠道康复效果对比

优质护理组胃肠道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常规护理组中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为良、中、差的患者分别为12例(26.67%)、23例(51.11%)、10例(22.22%),优质护理组中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为良、中、差的患者分别为19例(42.22%)、21例(46.67%)、5例(11.11%),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脊髓损伤作为临床一类由于脊髓结构及功能损害引起的常见病,临床上多表现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及感觉功能方面的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造成了不小影响[16]。大量临床研究资料显示,绝大多数脊髓损伤的患者存在着终身性的活动障碍,同时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及排泄能力的下降,期间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性心理特征,表现为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治疗结果及预后均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7]。另外,由于脊髓损伤需要康复的时间较长,仅给予常规护理无法满足患者基本需求,部分患者仍受到心理及机体功能方面的影响[18]。为此,本研究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优质护理提高临床护理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化、综合化的护理指导,并使得患者感受到来自护理人员及社会的支持与帮助[19]。

本次研究结果可见两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在护理后明显降低(P < 0.05),优质护理组护理后的SAS及SD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护理后(P < 0.05)。由于脊髓损伤后多伴随着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可导致瘫痪,绝大多数患者因治疗后的疼痛、活动受限等出现了明显的焦虑及抑郁情绪,同时伴随产生一系列社会心理问题。通过优质护理中的心理护理为患者进行疏导,树立其面对疾病治愈的信心,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利于疾病的康复[20-21]。

有临床研究资料显示,当脊髓损伤后可对肠道及大脑之间的通路造成破坏,使得患者大脑不能有效的对便意及排便过程进行控制而引发反射活动[22]。另外,此类损伤还可导致患者排便能力及腹肌收缩能力发生部分或完全丧失,即使粪便装满也无法引起反射而排便,加重病情[23-24]。通过优质护理中实施的一系列针对促进胃肠道康复的护理方法,包括排便习惯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可见优质护理组胃肠道康复效果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果提示优质护理可有效促进相关神经元的生长与连接,加快神经功能正常恢复速度,同时可有效改善患者排便情况,这与以往研究报道基本一致[25]。

对比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时,可见常规护理组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为良的患者比例为26.67%,优质护理组Barthel指数量表结果为良的患者比例为42.22%,优质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相比Barthel指数量表得分情况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结果提示优质护理相比于常规护理更能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采用优质护理可有效降低脊髓损伤患者的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特征,并促进胃肠道功能的康复,改善生活质量。但由于本次试验样本量有限,未能进行长期随访,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进一步完善优质护理方法以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 贾连顺.颈脊髓损伤死亡因素及其早期救治与康复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22):2017-2018.

[2] 许长春,许可鹏.联合应用姜黄素与神经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5,5(21):30-33.

[3] 秦峰,董大明.脊髓损伤模型进展[J].疑难病杂志,2015, 14(4):436-439.

[4] 乔宗瑞.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J].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186-188.

[5] 梁代萍,陈志红.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及康复训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4):67-68.

[6] 李建军,王方永.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2011年修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17(10):963-964.

[7] 王端勋,闫小磊,朱光,等.101例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手术治疗[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5):91-92.

[8] 邓家丰,王丛笑,郄淑燕,等.神经肌肉激活技术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康复效果[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7):645-646.

[9] Smith TM,Berk AS,Upadhyay H. Severe hypothermia in a patient with spinal cord injury without radiological abnormality [J]. JEmerg Trauma Shock,2011,4(3):421-424.

[10] 臧艳芳,周振华,周鹏,等.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功能康复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23):26-27.

[11] 王晓燕,宋丽霞,向凝.护理及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 12(4):890-891.

[12] Ganuza JR,Garcia Forcada A,Gambarrutta C,et al. Effect of technique and timing of tracheostom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raumatic spinal cord injury undergo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J]. J Spinal Cord Med,2011,34(1):76-84.

[13] 刘会平.脊髓损伤患者的护理 [J].哈尔滨医药,2011,31(6):456-457.

[14] 朱世琼,艾艳,李雨峰,等.脊髓损伤患者延续护理的需求及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4,29(16):83-84.

[15] 覃桂荣.出院患者延续护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护理学杂志,2012,27(2):89-91.

[16] 夏同霞,候根霞,蒋中艳,等.家庭跟进式护理队外伤性截瘫患者居家并发症的干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5):928-929.

[17] 黄爱华,卢柳艺.脊髓损伤患者居家护理的干预与效果[J].护理杂志,2014,31(1):35-37.

[18] 郑彩娥,李秀云.实用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0-721.

[19] 李轲.2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肠道功能训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17):85-87,91.

[20] 陈琳,陈慧.胸腰段脊髓损伤截瘫患者胃肠功能观察及康复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13-114.

[21] 李影,姚帅辉,董晓利,等.胸腰椎骨折患者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6,6(3):155-157.

[22] 吴海波.间歇导尿在脊髓损伤患者泌尿系统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456-457.

[23] 丁俊琴,井水敏,秀果,等.颈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分析及护理对策 [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14-315.

[24] 张德盛,刘树平,刘跃洪,等.胸腰椎体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生存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5,14(10):1067-1069,1073.

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非手术治疗与护理指导。方法 采用牵引矫正体操和频谱治疗仪综合治疗30例患者。结果 治愈17例,显效8例,好转5例。结论 非手术综合治疗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有效方法之一。正确的护理、护理指导可提高和巩固治疗效果。 关键词 特发性 脊柱侧弯 护理 指导

引起脊柱侧弯的病因十分复杂,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可分为非结构性和结构性两大类。手术治疗创伤大,预后差,残障风险大。从1992年以来,对30例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与合理的护理指导,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诊断明确的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患者,男14例,年龄10~16岁,平均13.5岁;女16例,年龄9~15岁,平均11.5岁。病程1年以上12例,2年以上14例,3年以上4例。其中T 12 ~L 2 胸腰弯患者23例,L 2 ~S 1 腰骶弯患者7例,Cobb’S角 [1] 15°~20°者14例,20°~25°者10例,25°~30°者6例。

1.2 方法 30例患者均在侧凸对侧采用云南生物医学工程公司产WSIOIC式宽波频谱治疗仪照射30min,三点式牵引40min,采用自制手摇式牵引床,患者取俯卧位,胸带尽量向上捆绑。骨盆带自髂前上棘处固定,然后逐渐加力,待患者双侧腹肌拉紧时,脊柱侧凸消失或基本消失,另用10cm宽平板牵引带向侧凸对侧牵拉,距脊柱正中线侧牵引5cm,逐渐增至10cm,形成侧凸向对侧反凸弧。上述方法1次/d。悬吊牵拉:根据患者年龄、体质、身高不同情况分别给予10~30kg重量的沙袋。方法:患者垂直站立,伸直侧凸对侧上臂,用力握住装在定滑轮上的牵引把手,反复拉起上述重量。(注:手臂最大限度伸直时,牵拉物不能接触地面,其悬垂,疲劳后休息5min,然后继续拉至训练满1h,2次/d,矫正体操 [2] ,2次/d,每次15min。在晨起后和晚睡前进行。)

2 护理指导

2.1 心理指导 运用心理学知识了解病人心理活动,进行心理护理及心理上的支持。进行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脊柱的生理弯曲及解剖的有关知识。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训练计划。充分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因治疗时间长(约3~6个月),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疲劳,为确保治疗的连续性,通过示范训练,使病人掌握正确的方法,增强自我护理的知识,取得主动配合,为早日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早期指导 治疗开始后,1~2个月内,由于病人及家属看不到明显的疗效,再加上训练单调,出现厌倦情绪,此时,应耐心细致的做好思想工作,以帮助鼓励病人完成预定的治疗方案。

2.3 中后期指导 治疗的中后期,患者自觉症状减轻,阳性体征明显好转,患者及家属亲眼目睹了治疗效果,该期工作较前期顺利,患者及家属更积极配合治疗,此时应教给病人坐、卧姿势。坐姿:坐要端正(抬头、挺胸);卧姿:右侧侧凸者,嘱患者左侧卧位,同时左侧下肢尽量伸直,右下肢屈曲向前,左侧侧凸者反之。矫正体操:训练中对不正确姿势要加以纠正并适当延长做操时间。

2.4 饮食指导 训练中体力消耗大,注意增加营养,给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3 结果

3.1 治疗效果 特发性脊柱侧弯症 [3] 30例患者,经过90d 治疗,治愈17例,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直立位X线片显示无侧弯,棘突排列整齐。显效8例,自觉症状和阳性体征明显好转和消失,但X线正位片显示,Cobb’s角≤1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果表明,病程1年,侧凸15°~20°见效最快。病程2年,侧凸20°~25°次之,30°以上不在本文讨论中。

3.2 随访结果 本组治愈17例,随访5~8年,每半年1次,无脊柱侧弯复发者,显效8例和好转5例,由于长期坚持做矫正体操,随着生长发育,症状完全消失。

4 小结

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护理指导在整个康复治疗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减轻患者痛苦和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步骤。尽管特发性脊柱侧弯症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少年时期正值生长发育较快的阶段,不正确的姿势(站、坐)和不良的睡卧习惯,也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早发现,正确治疗,治疗时间短,见效快,同时也是逆转病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反之,病情加重,不仅保守治疗效果差,同时也给后来手术治疗带来了更大难度,预后差,残障风险性更大。

参考文献

1 周士坊.实用康复医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283-287.

第4篇

【关键词】中职;护生;职业道德;调查

护理人员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影响和决定着护士对待护理工作和患者的根本态度,影响和制约着护理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工作的作用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对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职业道德作为护士素质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摆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目前中职护生的培养往往重技能轻素养,尤其是对护生职业道德培养重视不足。为优化中职护生的培养模式,深化中职德育改革,提升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对中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调研显得尤为重要。

一、调查背景及基本方法

1.调查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中等卫生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学校的主体专业。随着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不加甄别的吸取已经严重影响其职业道德价值观,因此要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道德现状的调研分析是基础。

2.调查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我校护理专业中12级女生90名,为已实习一年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13级女生50名,为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14级女生90名,为入校学习一个学期的学生,共调查 230人,收回有效问卷 221份,有效应答率为 99%。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平均年龄17岁。

3.调查方法

调查问卷参照国内相关资料,自行设计,经过预调查、反复讨论修改而成。调查问卷主要从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职业认同、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道德行为五个方面对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了解,基本如实地反映了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

二、调查结果分析

1.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表1.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的认识

选项

题目 较差 一般 较好 很好

您觉得当今社会道德现状 53(23.98%) 145(65.61%) 19(8.60%) 4(1.81%)

您觉得医护职业道德现状 25(11.31%) 136(61.54%) 53(23.98%) 7(3.17%)

您对自身职业道德的客观评价 11(4.98%) 108(48.87%) 90(40.72%) 12(5.43%)

从表1可见,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的职业道德评价不高。一方面反映了目前职业道德现状,一方面反映中职护生对社会、行业及个人职业道德具有更高水平的要求。说明加强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具有其主观及客观的必要性。

2.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度分析

表2. 中职护生职业认同分析

选项

题目 强烈不同意 不同意 同意 强烈同意

我的职业是被人们所看重的 21(9.50%) 45(20.36%) 142(64.25%) 13(5.88%)

护理工作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9(4.07%) 44(19.91%) 144(65.16%) 24(10.86%)

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34(15.38%) 170(76.92%) 15(6.79%) 2(0.90%)

护生职业认同感就是护理专业的在校学生对护理职业的积极看法和情感,以及决定自己积极职业行为倾向的心理状。表2显示,有部分护生内心对护理工作极度不认同, 25%以上学生认为护理工作不能实现人生价值,7%以上学生认为从事护理工作有自卑感。

表3. 中职护生对护理专业学习的态度

您选择护理专业的原因 救死扶伤,解除人们的疾苦 就业好,比较稳定 父母之命 自己随便决定

46(20.81%) 124 (56.11%) 38(17.19%) 13(5.88%)

您目前对学习护理专业的态度 非常喜欢并热衷于学习 提不起学习兴趣,强迫自己学习 讨厌护理专业,学习非常痛苦

95(42.99%) 118(53.39%) 8(3.62%)

表3显示大部分学生选择护理专业不是基于对专业的了解和热爱,而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建议或利于就业的角度。因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学生在学习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表4显示部分学生对专业了解后,对个人职业规划却越来越模糊,只有69.23%同学明确表示初次就业岗位为护理,仅有31.67%的学生明确护理工作作为终身职业。

表4. 中职护生对从事护理工作的态度

毕业后您会从事护理工作吗 是 否 不确定

153(69.23%) 12(5.43%) 56(25.34%)

如果条件允许,您会将护士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吗 会 没考虑过,先做再说 肯定不会,有机会跳槽或转行

70(31.67%) 121(54.75%) 30(13.57%)

3.中职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评价

100%的调查对象认为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中职护生已认识到护理工作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护生对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评价较差,13.57%的学生不清楚是否接受过该类教育,6.57%的学生认为未接受过该类教育,表明学校的职业教育实效性较差,学校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一定漏洞。

4.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表5. 中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和态度

选项

题目 从不 偶尔 经常 总是

您会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1.81%) 18(8.14%) 114(51.58%) 84(38.01%)

您能做到对病人热情并负责吗 5(2.26%) 20(9.05%) 78(35.29%) 118(53.39%)

您会为了提高经验而在病人身上做不必要的操作 174(78.73%) 28(12.67%) 10(4.52%) 9(4.07%)

当无人在场时,您能按操作规程规范操作吗 21(9.50%) 20(9.05%) 70(31.67%) 110(49.77%)

当病人遇到困难时,您会主动提供帮助吗 12(5.43%) 23(10.41%) 83(37.56%) 103(46.61%)

您实习期间有迟到或早退过吗 50(56.18%) 39(43.82%) 0() 0()

由表5可见,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护理职业道德的内涵,但护生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意愿却有明显差异。

5.中职护生道德行为

表6.中职护生道德行为及自我评价

选项

题目 经常/基本符合 偶尔/不清楚 没有/完全不符合

您在平时和同学交谈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吗 23(10.41%) 168(76.02%) 0(13.57%)

您平时进出教室或宿舍时能做到轻手轻脚关门吗 153(69.23%) 58(26.24%) 10(4.52%)

您认为目前护理专业学生的言行举止符合护士的职业要求吗 113(51.13%) 80(36.20%) 28(12.67%)

表6显示中职学生的道德行为与护生应该具备的道德素养存在一定的差距,护生经过专业教育对护士言谈举止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但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又与护士的职业要求相差甚远,表现为道德知行上的不一致,但护生自身也能意识到这种差距和不一致。

三、结论及对策

以上调查显示中职护生整体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好,主动积极向上,但消极因素或不适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表现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分析中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需求、心理状况、行为规范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改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通过系统教育,经过内化,然后外化为职业道德行为,最后形成职业习惯。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中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

目前中职院校均开设德育课程,但缺少具专业特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护理专业对职业道德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应搭建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如将卫生法律法规、护理伦理等课程设为必修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纳入职业道德的内容,专业课教学是对护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专业课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作为一名合格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理想、职业要求等,为其将来走上护理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景德育提高职业德育实效

说教式单项的德育灌输课,在传统教学中不失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好方法,但是单纯的说教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而情境德育具有明显的情感性特征,能够感动、感染和感化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的品德情感在情境体验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得到陶冶和提升。学校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职业特点设计系统化的情景德育课程,让学生在情景中得以感悟和提升,将职业道德观念内化为自觉行动,从而提高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3.开展具专业特色职业道德实践活动

结合护理专业特点,积极开展校园活动,让护生在自觉参与活动中陶冶职业道德、升华职业道德情感。如邀请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讲述亲身经历,组织护生观看南丁格尔传记等录像,组织师生召开座谈会、举办专题讲座,举办 “5・12”国际护士节的各项活动以及授帽仪式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进社区、福利中心提供专业志愿服务,从而使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角色有深入理解,培养护生积极的职业情感和仁爱、奉献精神。

参考文献:

[1]程舟群,冯小君,王丽. 高职护生对职业道德现状认知的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127-128

[2]李玲. 高职护生职业道德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1): 100-101

[3]王芳婷,廉军孝,张燕鸣,周璇,金瑞,王燕. 老年护理专业护生职业认同感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5):1688-1691

[4]王金国,王曼莉,赵要松,刘石磊. 护生职业道德培养模式的探讨[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24(5):393-395

[5]马长永,郭照江,马晓.在读医学本科生职业道德思想养成状况调查和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85-88

[6]徐萍,罗金艳,项颖卿. 高职院校护生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与方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72-73

第5篇

[关键词] 护理伦理 生命教育 人本主义

《辞海》中有关生命内涵的解释是:有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但人的生命决不仅仅是核酸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么简单的。现代科学的发现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使我们得以形象地描绘出生命内在结构的精致和美丽,却难以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

科学向我们解释了生命的本质,哲学促使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又是不确定的、复杂的。所以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必须放置于现代生命科学和生命哲学的视野下,以非线性思维方式加以关照才具有合理性。因此,“生命”的真正内涵,应至少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的生命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人是自己生命活动的主宰者;第二,生命的本质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力;第三,人的生命不是单一的线性结构,而是一个由多重复杂关系构成的开放的网络;第四,人的生命不是静止的、不变的,而是生成的、流变的。

德国教育家斯谱朗格讲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更是为了使个体生命内涵获得淋漓尽致的开发。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教育能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创造人类的生命能量,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生命的总体生成。

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鲜活的生命,教育对生命的态度,将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产生持久的基础的影响。生命是完整的,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教育从本质层面上就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教育应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依据生命发展的动力,引导生命走向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保证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并促进生命不断超越。教育是生命意义逐渐显现的过程。教育必须遵循生命的特征:尊重学生的自由与个性,帮助学生实现其独特的价值,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研究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提出了“一人为中心”的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观的核心和基础。他冲破了传统教育模式和美国现存教育体制的束缚,把尊重人、理解人、相信人提到了教育的首位。而“生命教育”正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同时要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

护理伦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科学,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主要研究护理伦理学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护理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范畴,护士护理工作、科研道德临床医学伦理难题,护理道德教育、修养和评价的内容。通过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护理道德新课题,掌握护理道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范,学会运用基本原理,对护患关系、护际关系及社会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处理,形成良好的护理道德品质和较强的分析、解决临床护理伦理问题的能力。究其本质,护理伦理是在以生命呵护生命,以生命关照生命,以生命创造生命。

在传统护理伦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灌输,师生之间很容易形成命令服从的关系。学生缺乏主动运用知识的机会和情境,久而久之,就会缺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养成思维的依赖性,失去人格的自主性与独立性。罗杰斯人本教育思想主张教师要以学生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主张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习的自由,重视教学现场中作为“个体”的人,突出其中心地位。让学生在接受教师援助的同时,认识自身,分析自身的问题,掌握自身实现的能力。

在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课堂上,使用的例子来自现实情境,提出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因此,与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相比,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更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倡学会根据事实情境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外,渗透了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课堂的成功与充分的问题讨论是分不开的,它能够营造出学生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并敢于辩论的课堂。因此,课堂上要十分注意弘扬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动力功能,强调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最佳的教学心理氛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为我们的渗透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的实施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尽管生命是艰深莫测的,但只要坚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色彩,就会带领学生走向美好人生。让学生的生命里永远存在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和永恒坚毅的创造意志,正是个体通过对自己人生的这种不断创造和超越,促使着人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不断地实现生命的价值,不断地追求生命的完满,不断地创造生命的辉煌,从而使人生成为一种美好的享受。同时,这也是生命教育的责任、义务,是生命教育的最终追求,是生命教育的诗情守望。

因此,渗透生命教育的护理伦理教学应当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应当成为一批人、一种思想、一个理想的富有生命超越意义的教育。我们只要从最本质的生命本源上来厘定,我们的护理伦理课堂就会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传统的伦理教学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从而让教育的价值真正的体现在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之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改善人的生命,把教育与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中建构人的生命整体。进而去引导学生在创造生活、创造生命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超越,实现生命的升华,追求和享受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德]费迪南•费尔曼著.李健鸣译.生命哲学.华夏出版社,2000.

[2][美]卡尔.R.罗杰斯.罗杰斯著作精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孙慕义.医学伦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张涛,唐宁.护理伦理学.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5]岳龙.关注生命:教育的本真.现代教育论丛书,2000,(4).

[6]周浩波.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冯建军.当代主体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第6篇

论文摘要: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本文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和培养目标入手,提出了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内涵

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从业人员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及应具备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工作以老年人为对象,从业者尤其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这就要求学生理性地认识将要从事的行业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热爱所从事的工作和服务对象,并愿意为养老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此专业的学生需具备“尊老敬老,无私奉献;自尊自强,爱岗敬业;严谨细致,技术求精;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规范。

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

(一)正确的职业道德认识。

要不断加深学生对所从事工作的理解,从而在思想上尊重老人、感情上贴近老人、行动上服务老人。

(二)丰富的职业道德情感。

无论是从事护理工作,还是从事管理工作,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服务对象都是老年人。通过职业道德培养,让学生们真正懂得从事老年护理工作,需要有爱心、耐心和热心。通过亲身感受,让学生们深切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是一项崇高而神圣的工作,从而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三)坚韧的职业道德意志。

体验和认识将从事的职业和自身角色的特征,对其进行准确定位并树立自身的角色,以职业意志为引导,并反映在自身的职业活动中。

三、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必要性

(一)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造就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能使学生深刻领会职业本身的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积极性,以便在今后的职业活动中形成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为社会作出贡献和促进自身价值得以实现。

(二)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尽快“社会化”。

学生正确的职业观、职业道德是在接受了长期的教育后逐步形成的。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的有利时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教育,将有助于他们明确自身将来社会角色责任,有助于他们顺利地走上社会、融人社会,促使他们在由学习阶段到就业阶段的重大转变中,尽快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

(三)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模式全面发展的要求。

四、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

(一)完善职业道德培养的三个中心建设。

职业道德的培养不是一毗而就的,而是需要系统的专门的训练,应建立学生职业道德素质训练中心,主要从道德素质要素着手,从品格、心理、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道德训练,包括学生职业品格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礼仪训练三个方面的内容。

1.开展职业品格拓展。

(1)开展“健全人格,提升职业品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一年级,以了解自我为主发现自身潜在优势,提升专业认同度;二年级,以了解专业需求为主挖掘职业技能优势,提升专业自信;三年级,以了解市场需求为主寻找职业与能力结合点,提高就业对口率。

(2)举办以“学技能、爱专业”为主题的拓展训练活动。以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突破口,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通过“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进行诚信品质、求索精神、团队合作、抗挫能力、竞争意识等品格养成教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从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深人认识自我,通过优势分析和弱势分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扬长避短。

(2)各年级进行各有侧重的心理测试。一年级以了解自身特性中的气质、性格测试为主,帮助学生客观了解自身特点;二年级以了解专业所需心理特点为主,了解自我能力与职业要求之间的差距,寻找改正的途径;三年级以了解职业能力为主,知晓自己适合的职业特点,帮助学生知晓擅长的职业类型,为求职提供依据。

3.开展职业礼仪训练。

(1)从行业特点和职业岗位要求出发,着眼于开展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职业礼仪培养和训练需要,通过专门的礼仪培养和训练,使学生的仪态仪表更趋职业化,符合行业的要求。

(2)着眼于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公关礼仪大赛,培养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的文明行为举止,将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和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文明礼仪知识普及活动充分紧密结合起来。

(二)完善职业道德建设途径。

1.职业认识与职业规划。

通过参观养老机构,聘请养老护理一线的模范人物、实训基地护理与管理人员和相关行业的专家为学生做讲座,与往届从事养老工作的毕业生和校外实习基地老年人加强交流,学生认识职业特点、职业要求、职业的发展和职业的社会意义,并做出个人的职业规划。

2.认识养老机构和老年群体特点。

学生通过实习,了解养老机构的组织特点、经营与管理模式以及发展趋势,根据目前养老机构存在的优势和不足,设计理想的养老管理模式6学生从人学开始就与校外实习基地的老年人“结对子”,与老年人进行交流,并对老年人进行跟踪服务,以了解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和特殊需要。

3.规范服务行为。

通过顶岗实习、职业技能培训以及职业礼仪训练等方式,掌握养老机构各项规章制度和劳动纪律,掌握沟通技巧与服务礼仪,规范服务行为,提高职业素质和岗位服务水平。

4.社会公益活动与自我教育。

通过到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生活照料等服务,参与慈善总会义工分会、红十字会等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

5.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接受“德育答辩”。

学生毕业时需完成“个人职业道德建设总结”,在毕业前进行“德育答辩”,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现场表现、书面总结、同学互评等形式为学生评出分数,对学生大学三年职业道德进行检验和总结。

(三)强化全方位职业道德意识培养。

1.学校方面。

(1)开展职业道德讲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道德规范并不了解,由此应结合专业开展职业道德讲座,组织学生学习本专业、本行业的职业道德标准。聘请已就业并有成就的大学生回母校作报告,讲授他们的体会,通过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通过组织法制讲座,通过反面的案例,警示在校大学生应遵守职业道德。

(2)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有关职业道德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专业技能大赛;根据学生的兴趣,举办各种培训班,成立课外兴趣社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利用宣传栏,张贴有关职业道德的规范、原则、核心等内容的宣传材料,促进学生人际沟通、业务动手、岗位适应等能力的养成和提升。

2.教师方面。

在每一门课程中开展相关职业道德教育。所有的教师都要在自己所教的课程中,通过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社会实践中大量的案例,讲授相关的职业道德知识。在课堂上多开展学生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从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

3.学生方面。

第7篇

现代护理从医院走向社会,从治疗疾病走向预防疾病,从救护生命到注重生命质量。为适应现代护理对护理人才的要求,国家教育部紧紧围绕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高职高专教育中开设《护理伦理学》课程。其教学目的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为根本,满足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技术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技术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

传统的护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不怕累、不怕脏的思想,已不能适应今天护理教育的现状,现代护理教育观念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思想,培养临床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素质,另一方面更应加强培养学生的护理科研、护理管理、护理教育能力的创新和人文素质。而护理伦理教育就是通过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护理伦理教育包括伦理学基础、原则、关系伦理、伦理教育和修养等内容,因此利用护理伦理课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最为有力,效果也更好。教师要教书育人,树立以德为重的教学理念。而伦理教育也是对道德教育的一种补充,使得德育教育更加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作者体会到在授业中育人既可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努力挖掘其内在教育因素,做到寓德育于智育之中,又可防止脱离专业知识教育而进行空洞说教式的倾向。这对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识,形成一贯的道德行为有深远的意义。

护理伦理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着护理学精神和护理道德规范。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演绎护理精神的可贵,在对学生进行护理伦理及心理学教育中,健全他们的心里,筑起心里防御屏障,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际教学中我们认识到,现在入学的中职学生与统招统分的时期相比,学生的差异性很大,素质有所下降,这是社会、家庭、个人经历背景等造成的。我们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应对学生思想实际,配合学校抓学生管理工作。并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曾专门制定并出台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

护理专业学生大多数在15~20岁,这正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处于显著变化的时期,从心理学上说,此阶段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对她们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甚至终身。我们在教育中通过护理伦理的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态度、动机和人格特征,从而间接的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以及学生潜力的发挥,和未来人生的顺利发展。

护理伦理课中讲到护理伦理学基础、护理伦理范畴及护理伦理修养等内容,学生要想掌握并运用好,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所以塑造优秀的人才,就要从以上几方面做起,社会、家庭、学校方方面面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现自尊、自爱、自信等性格特征,更主要的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护理行为常常是一个人独自进行,这就要求护士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忠实于患者的健康利益,不论何时,工作态度始终如一,尽职尽责,经得起道德良心的检验。然而由于社会、工作环境及个人自身素质修养等原因,导致一部分护士专业学生思想不稳定,未能做到爱岗敬业。在我校调查中,存在一个现象,高职护士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对待专业的态度及日常行为的自律性上都强于中专护士生,这说明基础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及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同导致高、中职学生的区别。因此,鼓励中等护士生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努力提高学历层次,道德修养水平和人文素质的教育刻不容缓。

目前,整体护理作为一种工作模式以为我国护理领导者及护理实践者们所认同,国家卫生部增设了适应医学模式的人文科学课程,加强了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那么护理伦理教育融汇其他学科内容,利用课间实习及高一届学生进入医院进行生产实践学习的实例经验,在学生中生动的讲授,并在教育中注重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使其树立正确的专业观、择业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护理伦理教育中,加强美学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护理职业素质,提高职业形象的一个途径。护理美学的开展能唤起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对专业事业的神圣感。我们通过加强形体、姿势动作、语言等训练来扩展伦理学教学的内容,并用表演式教学法开展“培养良好审美情趣”为主题的讲座,启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美、创造美。南丁格尔说:“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道出了护士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以美工作。我们用身边的例子教育学生,通过努力要具备高品位、高修养、高素质的风采。这样的护理伦理学的教学,深受学生欢迎。

提高护理伦理学教学质量,达到良好教学目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讲课能力。实际现成的教材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教师为讲好课要广泛的涉猎资料、通过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杂志等获得最新知识,而且教师之间要经常在一起探讨、交流授课内容。并且要一改以往单一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伦理学范畴等的学习,从知晓、理解到情感内化认同,在外化为行动,进而使学生的天赋和才能都得到充分的挖掘。教师要改变强行灌输先入为主的习惯,而是以协调员和参与者的角色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交流感情,这样把伦理课和思想教育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感知、领悟到伦理道德的内涵。今天我们国家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目标,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既学会做人又学会做事。由此说明我们的教育理念要跟上时代步伐,在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中都要渗透教书育人的思想。

在学习护理伦理学课中,学生有个困惑,即人道主义与功利主义之争,道德和利益,奉献与实惠的问题,熟人现象红包问题,护士与医生的分配不均等问题,我们在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时,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里,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来正确认识这些社会问题,树立起观念准则,升华护德境界。

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途径

一、前言

职业道德与职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有着职业特征中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其不仅对从业者的职业活动有一定的规定,对于具体职业在社会中应该负起的道德责任也有一定的规定。从古至今,国内外对于医务工作者的道德规范大致可以分成七个主要方面,即救死扶伤,明确落实好社会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权利与人格,对患者做到一视同仁;为患者保守隐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严谨务实、专心钻研、奋发进取、精益求精;廉洁奉公,不因公谋私;态度温和、关心患者、体贴患者。因此,要求医学院必须重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从而为我国医学未来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二、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医学院是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基地,而怎样培养出具有高尚医德的人才是医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国外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的途径主要有:开设与施行人文课程,设立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课外课程活动及发挥专业课教育的德育功能。我国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力度开始逐渐加大,各个高等医学院积极结合我国社会经济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实际与发展需求,在不断深化教育改革的同时,将对医学生所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是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的关键内容,并通过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端正教师的德行及社会实践等,积极探究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

当前对医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学生进入学校直至毕业离校期间,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缺乏上进心;纪律涣散,生活懒散,追求安逸;考试作弊或抄袭,违反学校纪律;毕业后不愿进入基层单位或者到农村中工作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医学院的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医学院必须重新改革职业道德的教育模式,不断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实效性,让医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提升职业道德品质。

三、健全与完善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途径

(一)施行人文课程的医德教育

和国外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比较,我国类似课程比较少,对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力度不足,使得我国的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文化底蕴相对薄弱。因此,应该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将人文课程纳入到医疗实践当中,实现医学和人文课程的一体化发展,避免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等问题的存在,改变教师的“灌输式”教学与学生的死记硬背式学习,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等方式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二)建立医德与医风教育网站

我国各大医学院应该积极建立起医德与医风的教育网站,通过文字与图像及多媒体等形式将医德医风的现状、医患之间的关系、医疗体制的改革现状、医疗卫生的现状及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等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查阅与了解,再通过这些途径将职业道德的教育观念渗透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开展医疗扶贫的工作实践

根据国外已有经验,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可开展医疗扶贫工作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我国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大部分都是一些贫困人群,为了缓解人们看病难的现状,应该鼓励医学生积极到贫困地区给人们提供服务和义诊,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意识。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设身处地地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使职业道德得到质的提高。

(四)强化临床实习生的医德教育

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不仅是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为专业技能的关键途径,还是其接触社会、服务患者、加强医德建设、明确医德意识的关键阶段。在临床实习中,医学生在医学上已有的伦理观与道德观会和现实产生一定的冲突,其职业道德并未真正形成,功利道德观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受到金钱的冲击,还有可能出现道德败坏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对临床实习生医德教育的力度,引导其正确地面对道德缺失情况,督促医学生在新平衡当中找到自己的正确坐标,从而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

(五)树立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自我培养意识

医学院长期将德育教育的价值趋向和德育过程混淆,认为教师只要将道德观念与价值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而事实上,医学生从接受道德教育到职业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反复的长期形成过程,其必定会伴随道德能力与道德思维的养成与提高,从而确保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反之学生会出现道德缺失的情况。因此,医学院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道德能力的自我培养,重视职业道德,树立职业道德的自我培养意识,从而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

四、结语

总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医学院中开展学生工作的一项艰巨又持久的任务,并贯穿于整个学生教育的过程。要想提高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必须正确认识医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职业道德教育途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新型医疗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水英,李海海.急救护理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8):21-22.

第9篇

有研究报道,通过临床实践教学进行护理伦理渗透的方式是一种较好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对伦理学基本理论和原则的理解和掌握,能提高他们实际工作中解决伦理冲突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临床专科教师仅仅是在有时候简单提起伦理道德与专科护理的问题,并没有把伦理道德的相关知识真正的与实际操作联系起来,那么学生也就出现对伦理知识‘‘不重视、不应用、不会用”的状况。

本研究旨在探讨护理学基础操作中已存在的和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方案,并寻求将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操作中的有效教学方法,从而为今后改进护理学基础教学方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昆明医科大学护理专业(专科)3个班的学生160人,每个班分为5组,共15组,每组10〜12人。随机抽取8组共84人作为实验组,剩下的7组共76人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教学方法设计

加强床边沟通护理:采取模拟病房的形式,要求护生加强床边沟通护理。通过主动巡视病房而不是依靠呼叫器、到床旁采用沟通技巧收集病人资料、组织一次健康教育活动等练习,从病人的角度出发,以自己良好的情感、语言、态度、行为对待病人,以病人利益为重,体现出护理人员高度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责任感,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情境案例教学:在每种护理操作中设置一个案例,让护生根据这个案例的具体情况,把相关的护理伦理知识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用到该项操作中。通过教师在示教过程中的点拨,护生在操作课之前寻找相关护理伦理理论,在操作中护生就能很好地将尊重病人、知情同意、保护隐私等伦理原则通过有效的沟通技巧应用到整个操作过程中。具体表现在出进病房敲门,合理称谓病人,操作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病人,操作时保护病人隐私、合理暴露病人身体并不断告知病人操作到什么程度并请求合理配合,操作结束时告知操作很顺利并向病人致谢等,整个过程表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这样的护理既能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更能提高护理操作质量,从而展现护士的天使形象。

模拟伦理道德现场:在开始示教时,由两位老师模拟完成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法,一个处处体现出关心病人,尽量把伦理知识渗透到每一步操作中;另个则仅仅完成护理活动。通过不同的表现,让护生直观感受如何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护理伦理知识,同时讨论有意识地在护理操作中应用伦理知识和无意识应用伦理知识的护理结果。例如在临终关怀和尸体料理中,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护生在模拟操作时,能够主动了解病人的性格,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情感,以恰当的方式让临终患者正确面对死亡。对有痛苦的病人尽最大努力解除病人痛苦,并给予心理精神方面的安慰。当病人去逝时,我们应在现场,表现出同情,对亲属给予安慰,用严肃认真尊重死者的态度进行尸体料理。

1.2.2实施教学

开展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共24次课,专业教师分组进行带教。实验组采用课题组设计的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实验组,要求:

在每次基础护理实践课开课前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护理伦理学问题学习讨论,提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同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护理伦理学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实践课找出相关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每次实践课前,提问或鼓励学生主动陈述本次实践课所涉及的护理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指导。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并学习及讨论下一次实践课的护理伦理问题,作好记录。

1.2.3教学效果评价

采用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场景模拟考试的方式进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护理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对伦理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程度、临床思辨能力等进行评价。

1.3统计分析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X2检验。

2.结果与分析

    2.1人口学特征

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问卷160份,有效问卷为160份,有效率为100%。研究对象均为女生,生源地情况为:安宁1人(0.6%);保山2人(1.3%);楚雄34人(21.3%);大理25人(15.6%);红河13人(8.1%);昆明10人(6.3%);丽江2人(1.3%);临沧3人(1.9%);普洱3人(1.9%);曲靖28人(17.5%);腾冲2人(1.3%);文山8人(5.0%);宣威8人(5.0%);玉溪16人(10.0%);昭通5人(3.1%);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21.10岁,年龄分布情况为:18岁1人(0.6%);19岁2人(1.3%);20岁40人(25.0%);21岁册人(40.6%);22岁46人(28.8%);23岁4人(2.5%);24岁1人(0.6%);27岁1人(0.6%)。

2.2 护理操作和护理伦理学知识认知情况分析

上护理学基础实践课之前学习过护理伦理学的有133人(83.1%),未学习过护理伦理学的有27人(16.9%)。115人(71.9%)认为护理带教教师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03人(64.4%)认为护理带教教师提高护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31人(81.9%)认为护理带教教师提高伦理学知识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

2.3护理学基础操作教学中融入伦理学知识的效果分析

对护理操作实践课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操作能力、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对伦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以及临床思辨能力进行比较;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操作能力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2=0.229,P=0.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对护理操作能力无影响,结果见表1。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X=6.977,P=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有促进作用,见表2。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对伦理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程度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X=9.530,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伦理学知识理解和认识程度,见表3。

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思辨能力合格率进行卡方检验,X=5.003,P=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实践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见表4。

3.讨论

随着日新月异的医学技术和护理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护理专业的认可,护士在临床实践中的责任越来越大,面临的伦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相关伦理问题如专业思想的稳定性、与同事和其他医护人员之间、与护理对象及其家庭之间的伦理矛盾也日渐突出。因此,近些年来对伦理学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各医学院校及各级临床机构的重视。

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中,护理伦理课主要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完成,采用的教学方法常常是讲授式、案例式、讨论式、辩论式等多种教学法。尽管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护理伦理课教学质量,但始终与临床实践相脱节。而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教学,其教学方法有别于伦理课教学,上课地点主要在学校建立的实验室完成,许多实验都是模拟临床实际工作来完成教学内容,重视学生每项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操作技巧,偶尔渗透一些伦理道德、沟通交流技巧等人文科学知识,但并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科学知识应用到护理操作中。因此,学生在实验室完成各项实验操作时基本不用人文科学知识,在临床实习中有78.68%的学生偶尔想起来运用和从来没有运用伦理学知识解决自己所遇到的护理问题,这些情况都说明学生把护理伦理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运用的能力较差。同时也说明护理伦理的教学必须与临床专科课程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伦理道德的巨大作用。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为切入点,针对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的教学特点,分析在护理实践教学中缺乏护理伦理知识应用的问题以及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时经常遇见的伦理问题,尝试性地把护理伦理知识应用到护理学基础实验操作课的教学中,寻求把护理伦理知识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操作的教学方法,为改进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帮助学生把所学的伦理理论知识与基础护理操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目的是在护理实验操作训练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护理教师应用伦理道德知识进行基础护理操作教学的能力,从而潜移默化地把伦理道德观念深植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中,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伦理道德知识的内化过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