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33:3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德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工作;重要性;实际措施;对策
在国内高校风行扩招扩建的物质实体井喷式的冲击的浪潮下,与之适配的院校精神文化实体的构筑却显得相对滞后拖沓,尤其是在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训上,不仅仅是乏力无为,而且依旧是老生常谈式的说教堆砌。从而导致当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养低下、心理防线脆弱、精神架构空虚。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水准已经迫不及待,而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我们应当在思想教育与社会实用上建立衔接,侧重培养大学生的自治性,改进旧有的但以固定的模式方法,坚持将思想德育工作与社会实践应用有机协调地统一起来,从而最终实现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改善与积极塑造。
一、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德育层面的集中性问题
1.犯罪性事件迅速增加
随着社会结构的渐次调整以及社会系统的个人单元化趋势迅速呈现,大学生自身的价值导向以及利益诉求也体现出多元化、非理性、复杂型的独特属性,因而也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犯罪性事件逐年增加。据有关数据统计,当代大学生的犯罪性事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盗窃类、肢体伤害类两大类别。其中盗窃类犯罪相当之猖獗,基本上占据了所有犯罪性事件总数的80%,而且盗窃的对象也不再是针头线脑类的牙膏、香皂、点心、水果,而是转变为硬通货性质的现金、笔记本电脑、手机等贵重物品,不仅导致了被窃学生的财物损失,而且也在校园范围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 群体性冲突显著上升
大学生由于处在生理渐变和心理重塑的特殊时期,对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影响极为敏感,每每是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客观因素的干扰而导致激烈的群体性冲突,典型表现就是小范围的打架斗殴突。这类冲突具有突发性强、偶然性大、群发性广的特点,事件的起因主要包括口角对峙升级肢体冲撞、恋爱关系牵扯不清导致冲突、酗酒吸烟激发极端情绪发泄等常见的社交情况。以上冲突情况的出现,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校园生活学习秩序,造成了恶劣的群体影响以及附带后果。
3. 精神畸变问题丛生
在校大学生由于遭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集合压力,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又普遍低下,所以在心理肌体长期处于负载超标的背景下,逐渐诱发了精神层面的畸变发育,代表性的衍生后果就是抑郁症、自闭症以及狂躁症。由此而产生了诸如投毒残害、酗酒伤人、离校出走、自杀凶杀等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譬如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以及前车之鉴,这与当下国内高校德育工作的施行制度不无关系。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更新探索以及可行性措施
1. 建立健全统一有效的德育工作执行管理系统
首先,高校的领导管理层应当有针对性地制定颁布在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方面的法规细则,进一步规范细化具体的工作步骤,例如近年来了陆续颁布施行的《在校大学生人身安全及个人财产管理条例》、《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培养细则》、《进一步加强大中专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导》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层面的具体化措施,细致规范地指明了在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规则和法律底线。
2. 加强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渐次提升,形成长效成熟的组织教育制度
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高校而言,加大财力、人力、物力的成本投入,聘请具备高度的职业素养、过硬的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才进行传授教学,组织在校大学生定期接受集中式的德育教育培训;而经济实力较弱的院校则可以通过“强弱合作,交流互惠”的经济实用的模式进行彼此资源的互换互惠,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团队进行兄弟院校的取经回返授课,也不失为一种可行之策。
3.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适应能力的服务体系
当代大学生不同于上世纪计划经济时代的前辈同仁的“一举成名国家养”,而是需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不仅面临着基本的学习生活、交际活动等方面的阶段性问题,同时又不得不正视每况愈下的就业前景、尚不健全的权益保障体系以及复杂多变的社会境遇等一系列始料未及的普遍性问题。
高校的领导管理层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稳步协调地渐次改善在校大学生的最基本学习生活条件,营造活泼踊跃、开放和谐的整体氛围;其次则是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处理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务必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勤工助学工程的推广维护,使得在校大学生意识到生活的艰苦、自身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直视困难、解决问题的心理素质和实践能力。
4. 进一步推广普及高校德育工作的监控反馈机制
广大高校在推行普及德育工作的加强改进的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衔接统一。摈弃过去教条形式化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管理理念,多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观察、记录他们的社交能力水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地教育指导、交流分析,最终形成实时高效的交流反馈机制。
三、结语
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作为一项具有制约性、关键性的思想精神改造工程,在整个大学教学生活系统中起着连接性、协调性的重要作用。从保障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良性改造以及大学系统长久发展的基本前提出发,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合理地进行人性化、综合化的教育工作管理,高效合理地解决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一系列问题,继而提升大学生的基本思想道德素养平、营造和谐活跃的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从而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先明.浅析当前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管理现状[J].园丁, 2010.
[2]孙承宗.德育教育工作在大学教育中的角色解析[J].大学观察, 2011.
[3]高崎.再谈德育教育工作在大学中的关键作用[J].师者, 2011.
关键词 大学生 预警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87
The Importance of Early Warn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Countermeasures
YU Lei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Tianjin 300204)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colleg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faces many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strengthen early warning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extremel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mote harmonious and safe campus. From the connot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warning education,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early warning education,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be take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arly warning education; importance
作为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新时期,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宗教渗透、民族问题、心理障碍、就业压力、、自杀暴力等问题都直接威胁到高校的教学秩序和安全稳定。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加以防范和应对,通过加强大学生预警教育来提高校园维稳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1 大学生预警教育的涵义、内容、特征和功能
1.1 大学生预警教育的涵义
根据“预警”的相关定义和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特点,笔者将大学生预警教育理解为学生工作者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引导大学生自觉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对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对自身在校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规范和控制,以预防重大事件发生的教育过程。
1.2 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内容
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合新时期影响高校安全稳定的主要问题,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心理预警教育、学业预警教育、就业预警教育、贫困生预警教育、政治预警教育、道德预警教育、事故预警教育等。
1.3 大学生预警教育的特征
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及行为的特点,以及预警教育在涵义和内容上的发展变化,大学生预警教育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时间性(事前教育),目的性(防患于未然),预见性(科学的估计与预测),分析性(充分的调研与推理),发展性(随新形势、新环境和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发展和变革)。
1.4 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功能
根据高校在当今时代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以及大学生预警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功能可以总结为:调节功能(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心理,帮助其认清形势并做好应对),鉴别功能(帮助大学生提升鉴别真伪和自我防范的能力),警示功能(通过警钟长鸣督促学生时刻保持警惕,发现苗头及时解决),激励功能(激励学生纠正不正确的认知与行为,确立好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奋斗目标)。
2 加强大学生预警教育的重要性
2.1 大学生预警教育是实践“以人为本”育人理念的需要
新时期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时期,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层面的各类问题凸显和各种诱惑的影响,加之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好奇心强、自律性差、辨别力低等问题,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上和行为上的“误入歧途”。鉴于以上情况,开展大学生预警教育,对于有效进行事前警示预防和引导大学生自身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安全是人的最根本利益,预警教育的目的也是为了对潜在的危险做出前期分析和警示,帮助学生提高鉴别和防范能力,确保人身及财产安全,是最根本的“以人为本”的体现。
2.2 大学生预警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觉遵守和维护学校及社会的正常秩序。大学生预警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事前教育部分,即通过深入细致的教育和鲜活的案例说明,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就业、安全、思想政治等各方面的敏感度和辨别是非能力,自觉加强安全防范,不给任何反面势力可乘之机。实践证明,如果预警教育做得好,将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从而降低学生和学校的损失,将安全稳定落到实处。
2.3 大学生预警教育是维护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必要措施
当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面临着国际、国内形势和高等教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校园安全稳定工作的难度不断提升,包括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高校的渗透加剧,试图把高校作为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主攻方向;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文化思潮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带来冲击,部分学生开始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加剧、一些社会矛盾波及高校校园、就业形势严峻等。大学生预警教育,顾名思义,其目标是通过事先警示和教育,将可能发生的事件和事端控制在萌芽状态,从而保障师生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是维护校园及社会安全稳定的必要措施。
3 加强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对策研究
3.1 建立和畅通大学生预警信息渠道
第一,深入学生学习、生活第一线,了解掌握师生的思想动态,收集教学、管理、生活等方面的“热点”问题,以及敏感时期学生的思想动态矛盾焦点,对搜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和研判,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做好大学生预警教育提供依据和参考。第二,建立一支政治上信得过、业务精通、信息灵通的高素质学生政保信息员队伍,加强培训和监督,从学生的学业压力、日常安全、心理问题、热议话题、政治思想等各方面加强信息通报,帮助学生工作者及时地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三,重视网络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加强校园网安全维护和网上信息的监控,严防网上不良信息蔓延落地,确保网络健康运转和信息安全。关注学生对QQ群、微信、微博的使用和信息传播情况,有效利用新媒体与学生沟通交流,及时感知学生的所思所想,形成信息预报平台。
3.2 构筑和完善大学生预警教育体系
第一,根据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学业、就业、心理、人际、安全等各方面完善预警机制。一方面利用刚性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预防违纪现象,提高学生日常的自律性;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学生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层次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困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疏导,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再一方面就是在科学分析预警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引发矛盾危机的问题做好工作预案,为预防和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建立“学校―家庭―学生”三位一体的大学生预警教育管理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针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与家长达成共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发挥辅导员、班导师和学生党员干部的作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方位地关心重心学生,从师长和朋辈的角度进行沟通和教育,近距离做好学生的动态收集和思想引导,提升预警教育的效果。
3.3 探索和更新大学生预警教育模式
第一,根据新时期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传统的大学生预警教育方法进行完善与更新,分阶段、分层次地做好预警教育,主要包括:普遍预警,即针对大多数学生或在常规预警时间段可能发生的思想与行为偏差事先做好教育与警示,避免出现大范围突发问题;重点预警,即对重点人以及重点时间段可能发生的思想与行为偏差事先做好教育与警示,防止特殊突发问题的发生;当时预警,即在不良思想行为刚刚显露苗头时采取措施将问题遏制,消除在萌芽状态,并通过教育和警示来端正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以达到防微杜渐的目的。第二,制作预警备忘录, 提高大学生预警教育的实效性。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日常的排查和走访过程中,将学生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和隐患苗头制成警示备忘录,提醒自己将工作做细做到位,对不同问题分类进行研究和分析,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不留隐患死角。第三,组织学生学习学校关于学籍管理、毕业就业、日常管理、安全规定等相关规章制度,适当的时候可以组织相关知识竞赛或征文活动,以加强学习的效果。组织学生座谈,交流自己对学校相关政策的理解和建议,通过心与心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困惑,引导学生了解学校管理的每个环节并自觉遵守,减少问题的发生。第四,邀请“警醒者”现身说法,增强大学生预警教育的效果。邀请曾经误入歧途或有亲身经历的学生走上讲台,用亲身经历警示和启发其他学生,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来告诫和教育学生时常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思想与行为,避免重蹈覆辙。
3.4 把握和做好大学新生的预警教育
第一,大学新生预警教育的内容包括社会角色的转换教育、培养目标的领会教育、理想信念的政治教育、心理健康的挫折教育、思想道德的规范教育、学习行为的引导教育、个人行为的责任教育、人际交往的沟通教育、就业形势的分析教育等。第二,对大学新生进行预警教育,应始终坚持“ 预防重于纠正”的原则,采取集中教育与个体教育相结合、理论引导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借助属地公安部门和高年级学生骨干的力量,通过讲座、图片展、视频教育、座谈会、实地演练等方式,结合新生入校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给予新生最深入直接的教育和警示,预防各类矛盾和问题的发生。第三,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班―宿舍”和“学生工作副书记―团委书记―辅导员/班导师―学生党员干部―普通学生”的双线预警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学生个性档案、完善学生信息库、抓好重点关注人的追踪教育等工作,为做好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 沈大伟.风险社会语境中的大学生预警教育[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6):87-90.
[2] 张国强,江河,田向阳.建立高校学生预警教育机制的现实意义及实施途径[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23-25.
[3] 曾联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教育方法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8):72-73.
一、美术调节心理的切点
在绘画中学生全神贯注,完全被色彩的美所吸引,而眼睛传递给大脑的冲动越多,大脑的兴奋程度越高,表现出人的情绪就会高涨。美术活动之所以能有效地调节人的情绪,就遵循了这一规律。美术的绘画可以使人的注意力转移,情感发泄,心情平和,紧张程度得到松弛,情绪趋向稳定,关键在于美术能净化人的心灵,能把烦躁不安的心情平静下来,再教他们发现美在身边。再通过缓慢地输入美术的艺术性,改变他们扭曲的心理,使他们看到美好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教育他们改变反生活的心理,从身边熟悉的人和物爱起,为郁积在心中的各种消极情绪提供一个公开的、合理化的肌体,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扭曲的心理通过对美术的艺术稀释,最终看到外界的物象都是美好的,从而消除心理的障碍,使其心理得到艺术的净化。
二、美术对学生心理的调节
美术活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活动艺术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美的行为方式,促进人体健康。有绘画天赋的儿童适应能力较强,活动表现积极,处理问题冷静、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很和谐,比较容易与人合作,而绘画天赋一般的儿童,则适应能力平平,做事胆怯畏缩,紧张消极,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活动。一些研究者对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所做的调查,得出的结果大致相似,绘画天赋好的学生在集体中有自信,比较容易得到伙伴们的承认和尊敬。我们认为美术活动之所以能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在美术活动中进行的手脑眼结合的活动,具有和人的日常生活不同的特点,不必牵涉更多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和利益,不必借助更多的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可以使人与人之间少有戒心,彼此容易接近,产生亲近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美术的艺术活动可以转化、消除郁积的各种消极情绪,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的内心得到净化,消除轻微的情绪障碍,减轻抑郁等心理症状,特别是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更能让学生融入自然之美,心胸变得更宽广,所有的烦恼都随之消失。
三、心理参与美术
人们对美术活动中的体验功能认识较深,但对其心智功能道德品质的影响却认识不很清楚。实际上,美术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因为它蕴涵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融心理教育于美术教育中,即教育专家们讲的美育,美育在潜移默化中育人才更符合我国现代教育的需求。
1 教师的素质要提高
教学活动中,美术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美术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对中华美德要认清做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美术活动中勇于表现自我,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
2 师生的关系要融洽
美术教师平时应主动接触学生,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处,这样才能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内心所有的想法,学生喜欢老师才有兴趣学习美术技法,并逐一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真正做到学而思、思而学。尤其对于课堂上表现活跃的学生,要给予他们细心的关心和及时帮助,与学生建立一种亲密友好的友谊,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在和谐氛围中,更能增加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
3 美术绘画净化学生心灵
美术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协助合作,达到促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克服独生子女的任性、娇纵、自私等不良个性品质,使感情得以升华,能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个性得到共同的发展。教师还可利用在不同的时间里进行各种小比赛形式,来培养班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同学们间的合作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锻炼个人意志和如何才能共赢,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关键词:体育游戏;特点;作用
在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可以插入一些体育游戏,借助体育游戏来缓解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产生的疲劳。在教学中通过游戏可以在一种很轻松的环境下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并有效的达到了体育教学目的,更快更好地促进学生身体及其智力的健康发展。体育游戏是游戏的分支,也被称作活动性游戏或运动游戏。他是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来设计的有一定规则约束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活动,它以游戏的形式来增强人的体质、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它既具有游戏的特点,又不缺乏体育的特征。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
1.趣味性和娱乐性体育游戏最早以娱乐的的形式而出现的,内容生动,形式多种多样,正好符合学生求趣、求新的心理特点。他是在玩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能轻松活跃的释放活力,在情绪和情感上得到满足。
2.刺激性和竞争性新颖、新奇的游戏可以引入人的思维和眼球,有的游戏是用比赛的形式来完成的,学生们在游戏时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观察、分析和作出判断、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存在的竞争性,可以从游戏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分组来考虑,最重要讲究公平竞争,提倡“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理念。
3. 集体性和协作性体育游戏的活动一般都是以集体的形式来进行的,许多的游戏本身就是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游戏中我们要将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集合起来,变成一个大的整体,以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来完成游戏以获取游戏的胜利。
4.规则性和公平性体育游戏的规则就是对体育游戏的一种约束,游戏中的学生们也要共同遵守游戏的约束,来达到游戏的公正裁决。
二.体育游戏教学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1. 教学方法体育教学中教师要相应改变一些教学观念。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游戏教学的首要法则。因此教师需要摒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从“人――人”关系上认识师生关系,这时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是一个指挥者,参与者,又是组织者和协调者。在活动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2.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 )游戏目的性不明确,失去活动意义。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归宿,体育游戏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选择,不能只考虑游戏的趣味性特点,否则游戏在课堂上将失去意义。(2)内容陈旧,缺乏新意。众所周知,游戏是以趣味性为主要特点的一项活动,所以在选择游戏时不能忽视这一点,如果学生在游戏时没有太大的兴趣,那么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提升不起来,所以选择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符合课堂教学的游戏是十分重要的。(3)活动组织不好,达不到活动目的。体育教学由于这门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环境、教学空间与其他学科不同,对它的课堂组织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游戏组织不恰当,那么游戏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体育游戏方法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1. 体育游戏在教学中的运用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在每节体育课开始之前,将游戏穿插在准备活动中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让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来。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在体育基本教学中,选择创编一些以基本技术为素材的体育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学生也能在游戏中巩固动作技能。
2. 体育游戏的作用和意义游戏是进行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的重要内容,它对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增强体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和掌握知识技能等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在游戏中能学习认识社会和认识自己。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前面也有提到体育游戏有集体性的特点,这就体现在一些集体游戏中,学生需要互帮互助、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一些规定性动作。对养成学生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都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再者,我们知道游戏是有许多实际活动组成的,学生通过体育游戏能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基本活动和生活能力。针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方面,体育游戏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严格要求,达到全面地发展学生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判断时间、空间的本领,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记忆、和创造能力,提高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通过游戏,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作风。
3. 体育游戏教学中的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有着主导的作用,把握好以下几点:(1)教师应重视游戏教学在学生体育教学中合理和充分的运用,并尽可能多的开展游戏教学,合理运用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扭转学生体质健康下降的趋势。游戏时要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练习机会。(2)教师在选择内容上要特别注意尽量不要选择危险性大的游戏,要及时正确处理好游戏时的突发事件,并结合具体的事件在第一时间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3)严格制定游戏规则,评判公平公正。(4)教师要时不时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
体育游戏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为丰富课堂内容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了,体育游戏已经成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以及遵守纪律、互帮互助、热爱集体、积极进取等优良道德品质的一种重要的特殊教育手段。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特点合理的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游戏,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层次发展。所以体育教学中的体育游戏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英语 现状 音标
一、引言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职业教育对学生英语学习也提出了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高要求,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还要了解专业英语,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为了配合这一需求,这些年来,我们对英语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尝试。但无论英语教材或英语教学法怎样改,有一样是不能变的,那就是音标的学习。换句话说,最基本、也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音标,才是学生能否学好英语的关键。
二、课堂教学情景
每届接到新学生时,我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学英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学什么?这个问题的设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这些年来对英语的认识;同时,也想帮助学生重新审视英语学习的关键。
经过讨论得到以下几种观点:
1.词汇量最重要,词汇是语言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也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只有词汇量积累多了,才算学英语;
2.语法是最基本的,它之所以称为“法”,体现出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律,有约束限定的作用,既然是“法”,肯定是重要的;
3.学英语最基本的是口语,语言是用来交流的,谁也不会用语法去交流;
4.还有同学认为公共三级、四级考试对是最基本的;
……
三、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及对其提出的新要求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是课堂听讲,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实际上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势必导致了教学手段和过程较为单一,且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单纯通过对脱离语境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只学会理性的句法分析,不利于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
上大学后英语学习显得更为重要,学生要过级考试,要掌握一些专业英语,学会阅读外文版专业书籍,还要练习口语交际和写作等。大部分学生,只要肯下功夫,应付等级考试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今社会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对外交流需求逐渐增多,对于全世界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如果学生的学习目标继续停留于应试和拿等级证书肯定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张嘴!但强迫学生张开口后,一个弊端暴露出来:好多学生的口语十分拗口,究其原因,我们大多数的学生并不是来自城市,他们孩提时跟父母学讲的是方言,升入小学、中学才慢慢开始接触普通话,但仍有好多老师用方言来教学。所以,在他们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从方言转到普通话,再转到外语,这就要比第一习得语言是普通话的城里学生在一开始多走了一步弯路。另外,师资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好多学生反映,之前老师们说出来的英语,也带着浓厚的乡音。导致学生们总觉得考试中最难的就是听力,其实听力不好,不是我们听得不多,单词记得不多,而是自己说出来的英语有问题。这个问题完全印证了李阳老师说过的话,说河南英语就只能听懂河南英语,说新疆英语就只能听懂新疆英语,说纯正的美式英文,就一定能听懂美国英文。
四、打好音标基础才是学好英语的基本条件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音标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就相当于汉语拼音对于学习中文的重要性。回想我们在学习母语的时候,最初学习的就是拼音,如果没有拼音作指导,汉字对我们来说可能也只是一种符号,根本无法拼读。同样,如果没有国际音标,英语单词对我们来说更是外国人的符号,我们不认识,没法读,那单词的作用也要被颠覆了。
但为什么作为母语的拼音我们都学了,但我的大部分学生却说从小根本没有接受过作为第二语言的基础——国际音标的正规学习呢?其实,小学初中的教科书中都有关于国际音标的要求和拼读练习,但在大多数学校都被无情的忽视了,因为关于音标的考核几乎没有。记得小学刚开始接触英语时用的学习方法,现在想起来极为荒唐,例如,用拼音,甚至用汉字来标注发音。其实,学生们也不喜欢用这些不标准的方法学习,可有谁教过标准的方法?又有谁告诉学生还有音标这样一个约束?为什么一开始学英语就是What’s this? What’s that? It’s a cake,而不是国际音标呢?从长远的角度来说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英语教学的失误。导致一大批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因没有打好基础而产生了对英语的厌恶和恐惧。经过十几年这样的学习,怎么可能在大学期间就把英语补回来呢?
而如果先学好音标,情况就能大有改观:
学好音标,首先可以提高英语发音的准确性。发音是最直观的评价我们英语水平高低的标准,而好的发音反过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都会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学好音标,还可以让我们告别先前以读、写为主的哑巴英语。规范了发音,掌握了地道的口语,自信心自然提高,不必再担心说出来的英文会招人笑,口难开了。
学好音标,某种程度上来说,对积累词汇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看到一个陌生的单词,通过音标就能准确拼读,从而达到有效的记忆单词,慢慢产生学英语的兴趣,这才是必经之路。反过来说,拼写单词有的时候提笔就忘,我们也可以利用正确的发音自己恢复单词的拼写。那我们的词汇量也在这一正一反中得到很好的积累了。
学好音标,英语的自学能力也在此过程中随之提高了。
综上所述,学好英语最基本的就是打好语音基础,无论我们的英语教学采用哪种模式,对于我们生活在非英语环境下的学生来说,牢固掌握英语最基本的音素——音标,打好扎实的基础,才是学好英语最科学、合理、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苑慧香.英语音标教学应先于字母教学.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1994,(04).
[2]张丽莉.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思考.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张允,李英杰,刘佳.试论汉语拼音在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5,(01).
【关键词】素质教育兴趣爱好社会实践
一、培养一门兴趣爱好
虽说现在我国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但是能有一项长期坚持的兴趣爱好,无论是对于学生目前的健康成长,还是以后的身心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比如说学生喜欢一项体育运动,那么就不仅有益于学生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更能在学生失意时宣泄内心的愤懑;如果学生喜欢一门乐器的弹奏,那么一方面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能抒发学生的情感;假如学生喜欢做手工,那就对动手能力及智力有很好的锻炼。
二、参加一项社会实践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体制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从校园走向社会后无法在社会上生存,因为他们在应试教育下只会考试,无法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那么利用假期提前让学生们去了解和适应社会的生存法则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组织学生们在假期中参加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不仅有利于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将来更好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将来改造社会做准备。
三、自学一种生活技能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剧增。而在小学阶段,只能选取最基础、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保障。那么如何让学生既能提升自学能力又能培养生活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学生自学一些生活技能。既让学生能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休息,又能让学生提升自学能力,还能为学生以后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一举三得。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不论以后的科技如何发展,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去适应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不论以后的竞争多激烈,学生才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组织一场创新大赛
俗话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更何况我们学校中那么多来自不同家庭,生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学生呢,所以我们对待每一位学生,都不能一概地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他是一名好学生还是差学生。虽然一个学生的文化课知识并不太优秀,但是他很擅长进行体育运动。虽然一个学生在平时不太擅长与人交流,但是他的作文写得很好。虽然一个学生数学学得不好,但是他的英语很拔尖。所以我们小学老师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所以学校方面可以定期组织创新大赛,比赛内容不做限制,充分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象力,可以是科技方面的创新,也可以是生活技能上的创新,更可以是创新一种体育运动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以让那些成绩不太突出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所擅长的东西,找回自信,另一方面这样的活动可以让老师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之处,然后可以因材施教。所以说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意义非凡。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重要性;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一、充分利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造就人
不同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若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若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若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若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若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要多注重给予赏识教育,要理解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他们。当然要把溺爱与关爱区别开来,学生犯了错误总是要酌情处理和批评教育的。
二、激发初中生自我建设的意识
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建设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任何外界的教育影响都必须通过受教育者内在积极性的发挥才能起作用。初中生是自我意识发挥最快的时期,独立性、自主性日益增强,作为教育者必须充分尊重和调动初中生的主体能动性,想方设法使初中生成为人格建设的主人,使其意识到自我的需要,自我存在的价值。要激发其进行人格建设的意向,确立人格建设的目标,培养他人格建设的方法和能力,依靠初中生人格自我建设积极性的发挥,教育者能给予受教育者最重要的帮助,应是唤起受教育者自我教育意识的高度觉醒。
三、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既是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现代人格的基础,较高的文化素质是形成现代人格的理想条件。文化素质体现着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折射出人的信仰情感,体现人的精神风貌,代表着人的品位和品质,广博的知识是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的重要基础。构成人格的要素不少,但其核心是人的内在素质,即人的精神境界、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这一切无不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与人的整体素质、综合索质有关。可见,人格的教育与塑造必须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为前提和基础,特别是面向初中生和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格教育更是如此。我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走出应试教育的泥潭,切实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靠综合教育培养全面的素质;二是在扩大学生知识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思维训练。思维素质是综合索质的核心,人格的水平与思维能力有关;三是注重向学生传授新思想,弘扬先进文化精神,学习新知识,及时用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新的科技影响他们,促使他们人格尽快现代化。
四、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是重点
在初中生人格教育中要注意和尊重情感、意志等因索在人格品质形成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要强化情境的陶冶以及行为的训练。我们具体的做法就是要加强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家庭文化的建设,丰富初中生的生活,培养他们取得成功的体验和耐挫力,特别要搞好班集体建设,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解决生活学习中冲突的技能,同时净化、美化生活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格正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发展和形成的。环境的健康化与人格的健康化是密切相关的,健康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好对人格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成为初中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在进行人格教育时,不仅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而且也要依赖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各自功能的发挥和三者的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果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标准不一,取向不协调,则会使初中生面临种种矛盾和冲突,从而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必须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体系,实现人格教育的整体化、系统化、一体化。
五、建立健全人格健康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初中生的人格教育,离不开科学完善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需要靠制度、法规来提供保障和导向。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仅对组织教育过程是必要的,而且对初中生自身进行自建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身心处于迅速发展时期的初中生,不可能不受社会规范和制度制约,积极通过健全的规范和机制对初中生的思想行为进行调控,是保证其思想品德、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必要措施。通过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和强化那学校、家庭、社会需要的思想行为,制约或惩罚那些超越学校、家庭、社会规范的言行,让他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社会倡导的,什么是社会反对的,从而明确是非,掌握行为准则和规范,逐步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
六、心理健康教育
1、要创设优良的班级心理氛围。首先班主任要用自身健康的心理影响学生。班主任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影响其个人的发展,而且影响众多学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乐观的生活态度,宽容、开朗、热情的个性,敢于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善于处理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关系的能力,是对学生进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好教材。其次要创造健康心理的氛围。班主任要用爱心和民主管理班级,关心学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要经常在班上表扬好人好事,使整个集体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尽力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优缺点,既不要自负,也不要自卑,而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