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9 16:33: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增加值 概念 注意事项 近似计算 应用现状
一、增加值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增加值是反映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总量指标,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项基础指标。增加值是指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单位全部工业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生产过程消耗或转换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单位生产过程中劳动力和劳动资料(固定资产)新增加的价值。
增加值有两种计算方法:生产法和收入法。从计算口径来看,生产法是以产品生产为原则,而收入法侧重于产品实现原则。
(一)生产法
用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即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价值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从而得到工业生产活动新增加价值的方法。从概念上说,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是企业对国家所作的贡献,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增加值要素的完整性,并符合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在按生产法计算时,加上了本期应交增值税。其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工业总产出(现价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二)收入法
是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到的收入份额计算,其构成项目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收入法计算相对简便,指标均可通过直接取数加总而来,故本文不再详述。
二、增加值核算的注意事项和难点
由增加值的计算方法可知,生产法增加值有三部分构成,核算时的注意事项和难点分别为:
(一)工业总产值
核算工业总产值首先要明确其计算原则,即“工业生产”、“最终产品”和“工厂法”原则。在明确了计算原则的基础上,要界定好工业总产值包括哪些内容、不包括哪些内容,并掌握构成项目的具体计算方法。核算该指标时要注意不能列入的项目,比如:废品、本企业外购未进行任何加工即销售的商品、本企业自制自用的工装、工具等;难点是构成项目的一些特殊情况,例如:返修产品、发包加工产品、包装器材等产值的具体核算。
(二)中间投入
增加值计算的关键和难点是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工业中间投入包括直接材料、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共五项内容。直接材料一般可以从财务报表――生产成本表中取得,而难点就是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中间消耗,中间消耗可采用“正算法”和“倒算法”获得。
因中间消耗包括的内容较多,企业常采用“倒算法”,但财务报表项目设计与统计指标口径并非完全一致,在核算中间投入时,有时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再加工,如不能尽列项目常用的其他、管理费用中的税金等。同时,财务报表一般在次月8日后出来,而统计指标报送时间都在月底,即便是有快报预计数,但也难免会出现中间投入多计或少计的现象。鉴于此,在统计工作实践中,提出并采用一种工业中间投入乃至增加值的简便或近似计算方法是有必要的。
(三)本期应交增值税
财务“本年应交增值税”中含上期留抵税额,是跨年度连续累加数;统计需要的是当期发生的应交数额,计算增加值时要根据有关增值税数据计算出当期数值后使用。
应交增值税的特别规定为:当本期数据为负数时,按零处理。
三、增加值的近似计算
增加值涉及范围广,需要的资料多,企业在统计工作实践中,为满足统计报表的及时性要求,可采用“比例法”近似计算报告期增加值。企业在产品结构未发生大的变化、公司盈利平稳等前提下,报告期的增加值可按上期累计增加值占上期累计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近似计算,待报表出来后,再对该指标进行修正,依此逐月滚动,这种近似计算方法称之为比例推算法。用“比例法”推算增加值(近似值)的公式如下:
本期增加值(近似值)=上期累计增加值/上期累计工业总产值×本期工业总产值
增加值指标的近似计算,尽管从理论上讲与规定的方法可能会有一些出入,但从统计学角度来看,这种误差当属允许范围之内的,再则,比例推算法在统计学中也是被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增加值近似计算法的出发点是提供一种简便快捷的计算方法,以便解决企业统计报表的时效性,其立足点仍然是建立在增加值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原则基础之上的,从而保证了运用这一计算方法所得数据的基本准确性。因此,在统计实践中,此方法不失为一种可以被采用的可行办法。
四、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应用现状
目前,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指标的应用一般仅停留在简单的指标增减变动分析上,尚未真正上升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决策层面。
(一)核算现状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难发现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存在三种计算方法,即日常核算的生产法、一般不被采用的收入法和国资委年终考核用的“收入法”。
国资委对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的考核方法――“收入法”为财务决算体系中的计算方法,两种收入法的结构是相同的,即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四部分组成,但具体构成还是有差异的,同时,有科研项目的企业在用生产法和收入法核算时剔除了科研项目,而国资委的考核方法却包括了科研项目人员的薪酬和设备折旧。
增加值日常核算和考核方法的不统一,一方面会动摇增加值指标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重要性地位,另一方面还会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准确性,所以,统一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日常核算方法和国资委考核方法的一致性已迫在眉睫。
(二)考核与监管
收入、利润、资本保值增值率等财务指标多年来都是国有企业负责人绩效考评体系中的重要指标,但增加值指标一直未曾单独出现,仅在近几年被日益重视的劳动生产率中涉及,故该指标仍未引起企业负责人或经营者的充分重视。同时,增加值不像财会体系的收入、利润等绩效指标年度须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审计并出具独立的审计意见,因此,增加值的核算及管理处于缺乏监督的现状。
(三)改进与发展
随着企业多元化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增加值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作用,需要对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等统计指标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明确指标核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比如:多元化企业劳动生产率指标核算的具体口径;集团型企业实行一级核算和二级核算如何对内部企业的增加值进行监控、考核;工业企业计算增加值时各项指标科研项目如何剔除等。
为及时、准确的反映国民经济指标GDP,需要专业机构出具一系列参考文献,例如财务系统的会计准则,以便指导统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倘若我们能像挖掘近两年国资委积极推广的“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简称“EVA”)的潜力一样研究“增加值”,使其在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经营者的业绩考核等方面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预计其应用范围还将更加广阔。
参考文献:
[1] 刘林,《中航工业统计实务与基础》.
[2] 机械工业部,《机械工业企业增加值计算方法指南(试行)》.
[3] 滕采模,《最新工业统计实用手册》.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基本概念;基本分类;资料来源;计算方法
作者简介:许宪春,男,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从事统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2-0066-16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本文重点总结和归纳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分类、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情况,以便准确把握和正确使用这一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核算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按当期价格计算,不变价核算就是剔除现价核算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实现不同时期GDP的可比性。相应地,GDP核算的基本方法也包括现价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不变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现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价值形式,指的是各个生产单位,或者各个行业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除固定资产之外的产品价值。第二种是收入形式,主要指的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收入回报。首先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劳动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劳动者报酬;其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再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其他要素的回报,表现为营业盈余;此外是因从事生产活动缴纳的税和补贴,表现为生产税和生产补贴,两者间的差额为生产税净额。第三种是产品形式,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表现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GDP的上述三种表现形式分别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核算。
1. 生产法
生产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出它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种产品的价值(称为总产出)和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产品价值(称为中间投入);然后通过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每一行业的生产法增加值;最后,汇总各个行业生产法增加值,得到生产法GDP。其中,中间投入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生产法GDP = ∑生产法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其中,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价值,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这些货物和服务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
2. 收入法
收入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其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回报,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然后汇总这些收入回报得到每一行业的收入法增加值;最后汇总每一行业收入法增加值,得到收入法GDP。用公式表示就是:
收入法GDP = ∑收入法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其中,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规定的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损耗价值和转移价值。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主要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利润。
3. 支出法
支出法就是先分别计算三大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然后汇总得到支出法GDP。在GDP核算中,消费需求称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投资需求称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需求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其中,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住户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得到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实物报酬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二是住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货物和服务,例如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其中的服务指的是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例如保姆提供的照顾小孩和伺候老人的服务。三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国防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等等,这类服务由政府财政出钱,全社会或社会的某一部分成员所共同享受。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资产,不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一定时期内建造的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物价值,机器设备的购置减处置价值,土地改良价值,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价值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获得减处置价值。
存货增加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或损失。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价值比期初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价值比期初下降。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二)不变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不变价GDP核算也包括三种基本方法:价格指数缩减法、物量指数外推法和直接基年价值法。
1. 价格指数缩减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简称缩减法,就是利用有关价格指数去剔除现价GDP构成指标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得出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缩减法包括双缩法和单缩法。双缩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即分别利用现价总产出和现价中间投入除以相应的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用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既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也适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这种方法是利用现价增加值(包括现价生产法增加值和现价收入法增加值)直接除以相应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增加值,或者利用现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直接除以有关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
2. 物量指数外推法
物量指数外推法,简称外推法,就是利用有关物量指数外推基年GDP的构成指标,得出报告期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这种方法也剔除了报告期现价GDP构成指标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外推法包括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双外推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即分别利用基年总产出和基年中间投入乘以相应的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用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报告期不变价增加值。单外推法既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也适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这种方法是利用基期增加值(包括生产法增加值和收入法增加值)直接乘以相应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增加值,或者利用基期支出法GDP构成指标直接乘以相应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
3. 直接基年价值法
直接基年价值法,也称固定价格法,就是把产品价格固定在某一年(称为基年)或基年的某一时点,用报告期的数量乘以基年的固定价格,得到报告期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分类
(一)产业部门分类
表1是目前我国GDP核算所采用的产业部门(行业)分类。这个分类是依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目前的资料来源状况和GDP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的。它采用的是四级分类,第一级分类包括3个类别,即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不包括国际组织。第二级分类包括17个类别,其中除了工业外,均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就已经取消了工业这一门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工业这一类别仍被广泛使用,所以在GDP的产业部门分类中仍然把工业列为二级分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第三级分类包括58个类别,其中除了工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房地产业中的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不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类别外,其余类别均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第四级分类包括94个类别,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也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分别细化为6、30和3个大类,其余类别与第三级分类一致。
(二)支出项目分类
表2是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支出项目分类。其中,一级分类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3个类别。在二级分类中,把最终消费支出划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划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划分为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所以二级分类包括6个类别。三级分类把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把货物和服务出口划分为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把货物和服务进口划分为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其余类别与二级分类相同,所以三级分类包括9个类别。四级分类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类、衣着类等11个类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类、衣着类等12个类别,其中除了增加实物消费支出外,其余类别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类别相同;货物出口划分为一般货物出口、加工货物出口和其他货物出口3个类别,服务出口划分为运输服务出口、旅游服务出口等8个类别;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的细分类分别与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细分类相同。
三、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GDP生产核算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者又都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计算各行业现价增加值,不变价核算就是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
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不同,季度核算的时效性要求高,年度核算的时效性要求相对宽裕,因此,年度核算能够比季度核算获得更完整和准确的资料。资料来源的这种区别决定了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行业分类详细程度的不同和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就行业分类来说,目前我国年度GDP生产核算采用的是表1中的四级分类,其中第四级分类为94个行业1,而季度GDP生产核算基本上采用的是表1中的三级分类,其中第三级分类为35个行业2;就现价GDP生产核算的具体计算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核算采用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而季度核算则主要采用间接计算法。本文主要介绍年度GDP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调查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组织实施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部分服务业、人口、劳动工资、价格、住户等统计调查资料。
二是部门统计资料,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与相应部门共同建立的部门统计制度收集的有关服务业统计资料,包括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铁道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门的有关服务业财务统计资料,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出版业统计资料等。
三是部门会计决算资料,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会计决算资料。
四是部门行政记录,主要包括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例如财政部财政决算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税收资料等。
如前所述,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采用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直接计算法就是直接利用生产法或收入法计算行业现价增加值,这种方法要求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来源。如果采用生产法,要求能够获得计算生产法增加值的两个项目,即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如果采用收入法,要求能够获得计算收入法增加值的四个构成项目,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资料来源。
间接计算法包括比重推算法、增加值率推算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比重推算法是针对只能获得一部分比较完整资料来源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业,先采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出其中一部分增加值,然后利用经济普查年度这部分增加值占整个行业增加值的比重进行外推,得出整个行业增加值。增加值率推算法是针对只能获得计算总产出所需要的比较完整的资料来源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业,先计算出总产出,然后利用总产出乘以经济普查年度增加值率计算出该行业的增加值。相关指标推算法是针对那些资料来源更少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相关指标与增加值绝对额之间的比例系数计算行业增加值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相关指标发展速度与增加值发展速度1之间的比例系数计算行业增加值的方法。对于第一种情况,先确定相关指标与增加值绝对额之间的比例系数,然后利用当年相关指标和上述比例系数计算出该行业当年增加值。对于第二种情况,先确定相关指标发展速度与增加值发展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利用该行业上年度增加值、相关指标发展速度和上述比例关系计算出该行业增加值。
表3对目前我国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所采用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概括。
(二)不变价核算
年度不变价GDP生产核算主要利用缩减法或外推法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这种方法要求具有与现价GDP生产核算的行业分类相对应的比较详细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如果某些行业不具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需要构造出比较合适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从而能够比较合理地剔除相应行业增加值所包含的价格变动因素,实现年度之间行业不变价增加值之间的可比性。
表4对目前我国年度不变价GDP生产核算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价格指数及物量指数进行了简要概括。
四、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GDP使用核算,即支出法GDP核算,也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者也都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计算现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不变价核算就是计算不变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
与GDP生产核算一样,由于对时效性的要求不同,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所能获得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同,因而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支出项目分类的详细程度不同,具体计算方法也不同。就支出项目分类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四级分类,其中第四级分类为48个支出项目,而季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三级分类,其中第三级分类为9个支出项目;就现价支出法GDP 核算的具体计算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核算主要采用直接计算法,而季度核算则主要采用间接计算法。本文主要介绍年度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下面按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五个部分阐述年度现价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1. 居民消费支出
如前所述,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前者主要利用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后者主要利用城镇住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计算。但是,由于口径范围上存在若干方面区别,在计算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补充。
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城镇住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都包括以下8个大类1: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一是居住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居住消费包括农村居民购买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居住消费不包括这些支出;二是医疗保健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包括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支付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不包括这些费用;三是关于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区别: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不包括这些类型服务消费。[1]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一是医疗保健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包括社保基金为城镇居民支付的医疗和医药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不包括这些费用;二是关于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不包括这些类型服务消费;三是关于实物消费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的实物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不包括这种类型的消费。[1]
利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一是对两者口径范围一致的支出项目,例如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直接采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相应项目进行计算。二是针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口径范围上的区别对后者的相应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例如在计算居住类支出时要剔除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居住类支出中的购买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在计算医疗保健类支出时要补充计算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支付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要补充计算农村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
利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计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方法与利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是一样的。
2. 政府消费支出
政府消费支出主要依据财政支出资料计算。但是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是不同的,在计算时需要加以区分。
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业务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不包括其中的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是政府消费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财政支出不包括这部分折旧;三是政府消费支出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财政支出不需要剔除这部分收入。这是因为政府消费支出是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应的指标,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是利用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来衡量的。首先,这种成本只与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有关,与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无关;其次,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所消耗的固定资产价值也是这种成本的构成部分;再次,政府部门提供的市场不属于公共服务,所以在衡量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时需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所以在利用财政支出资料计算政府消费支出时,首先要区分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然后再利用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进行补充和调整。
政府消费支出 = 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 - 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 + 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3.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对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计算出来的。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这些费用;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投资;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商品房销售增值,即商品房销售价值与商品房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价值;四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固定资产支出,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方面支出。[1][2]
对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的调整包括口径范围方面的调整和数据高估方面的调整。口径范围方面的调整就是针对上述口径范围方面的区别进行的调整,数据高估方面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某些地方因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目标并进行政绩考核,从而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而采取的数据调整措施。这方面的调整首先是利用相关资料,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
4. 存货增加
存货增加按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分别进行计算。每一行业都利用相应行业的统计调查或会计汇总资料提供的期初期末存货价值资料计算。在计算存货增加时需要剔除由于核算期内价格变动引
起的持有收益或损失,剔除的方法是,利用核算期有关价格指数将期初存货价值调整为按期末价格计算的存货价值,存货增加等于期末存货价值减去经价格调整之后的期初存货价值。
5.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货物和服务出口及进口都直接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相应资料计算,只需要利用当年平均汇率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按美元计算的货物和服
务出口及进口转换成按人民币计算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及进口。
(二)不变价核算
年度不变价支出法GDP核算主要是利用缩减法和外推法计算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这种方法要求具有与现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相对应的比较详细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如果某些构成项目不具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需要构造出比较合适的价格指数和物量指数,从而能够比较合理地剔除相应构成项目所包含的价格变动因素,实现年度之间不变价构成项目之间的可比性。表5对目前我国年度不变价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价格指数和物量指数进行了简要概括。
国际上通用的全面反映最终需求的指标是支出法GDP,反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指标分别是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其中,反映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和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分别是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由于习惯上的原因和数据获得方面的原因,在需求分析中,人们经常利用有关统计指标代替相应的最终需求指标,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者城乡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代替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利用财政支出替代政府消费支出,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替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利用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替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但是,上述这些对应指标,无论是在定义、口径范围上,还是在数据表现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需求分析中需要加以注意。由于上述对应指标确实存在相关性,因此在走势分析中利用有关统计指标代替相应的需求指标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但是由于这些有关统计指标不是支出法GDP的构成部分,因此在需求结构分析和贡献率分析方面是不能够代替相应的需求指标的。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计算方法 增加值的本质 运用
一、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
1.经济增加值=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调整后资本×平均资本成本率
税后净营业利润=净利润+(利息支出+研究开发费用调整项-非经常性收益调整项×50%)×(1-25%)
调整后资本=平均所有者权益+平均负债合计-平均无息流动负债-平均在建工程
平均资本成本率=负债比重×负债的税后成本率+权益比重×权益资本成本率
2.调整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将太多项目作为本期费用处理,调整目的和意义在于去处不恰当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使数据更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情况。
(1)研发费用调整项的意义在于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研究开发费用视同利润来计算。据不全面统计,央企的研发投入占经营收入的比重大约是1%~2%,日本大约是5%,而美国是10%。国资委的这一项政策实际是在考核时将企业的研发投入资本化,鼓励央企通过研发换代升级。
(2)非经常收益调整项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对于EVA的人为操纵。
(3)对符合主业的在建工程从资本中予以扣除,在于鼓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投入。
二、经济增加值的本质
经济增加值又被称为经济附加值,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部分的价值。简单地说,它是一定时期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扣除企业全部资本成本后的差额。企业资本成本既包括债务资本的成本,也包括股本资本的成本。比如:税后净营业利润是100万元,借款利息是30万元,权益资本按照社会平均资本收益率计算的收益是40万元,那么经济增加值就是30万元。
经济增加值的本质是企业经营产生的“经济”利润。相对于人们传统重视的企业“会计”利润而言,经济增加值的理念认为,企业所占用的股东资本也是有成本的,所以在衡量企业业绩时,必须考虑股东资本的成本。
与传统会计利润计算方法不同之处的地方,经济增加值在计算过程中,对传统会计中因对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运用而对经济本质有所扭曲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包括对资本的调整和对经营利润的调整。对资本的调整主要针对谨慎性原则,将一些实质上的资本支出费用化处理的项目向资本化调整,使企业管理者更加注重长期业绩,从而真正做到维护股东的利益。对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利润调整,能防止个别人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融资需要而进行各种盈余操作,从权责发生制向现金制的调整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企业利润的人为操纵。
三、经济增加值在加强企业治理机制的运用
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管理核心是价值管理,改进价值管理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企业治理机制,协调好股东、管理层、债务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企业更加关注股东价值最大化。现代企业治理中如何将企业经营者的利益与所有者的利益统一起来,需要股东和管理者有同一样的语言、同一样的标准在衡量企业的业绩和制定激励机制。经济增加值理论的应用正是最好的方法。
1.经济增加值是股东衡量利润的方法
资本费用是EVA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传统会计利润计算下,大多数企业都在盈利。实际上,许多企业是在损害股东财富,因为其所得利润是比全部的资本成本小的。EVA纠正了这些错误,并指出,管理层在运用资本时,必须要为资本付费,就像给工人付工资一样。包括净资产在内的所有资本成本,EVA显示了企业在每一个报表时期创造或损害了多少财富价值量。或者说,EVA是股东定义的利润,假设股东希望得到10%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只有当所分享的税后净营业利润超出10%的资本金时,股东才是在"赚钱"。而在此之前的任何时候,都只是为达到企业风险投资的最低可接受报酬而努力。
2.经济增加值使决策与股东财富一致
EVA衡量指标,可帮助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运用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是任何企业的财务指标必须满足最大程度地增加股东财富;第二是每个企业创造的价值大小取决于投资者对利润是超过还是低于资本成本的预期程度。从定义上来说,EVA可持续性增长将会为公司带来市场价值的增值。这条途径对从刚起步的企业到大型企业都是如此。EVA某个时段的绝对水平并不起决定性作用,而重要的是EVA的增长,正是由于EVA的连续增长造就了股东财富连续的增长。
3.经济增加值可重新制定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报酬体系
由于EVA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的经济绩效,通过EVA管理系统可以设计一套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把股东利益与企业经营者、员工利益完全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把企业的"内部人"变成股东的"自己人"。企业股东及管理者可通过EVA知识培训加强员工管理和沟通、改善企业文化环境。进而,企业管理者还可用EVA作为与投资者、股东等的最好交流语言。
4.经济增加值改变企业行为方式
【摘要】采用《IPCC 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2006) 推荐的计算方法,计算2006~2012 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和工业碳排放强度,并对2012 年全市29 个工业部门总产值、生产总值、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进行测算与排序,指出兰州市工业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产生的主要来源,为兰州市发展低碳工业指明方向。
关键词 工业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低碳转型;兰州市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格局、过程及其驱动机制的跨尺度——多层次研究: 以甘肃省典型城市为例”(41471462)。
【作者简介】杨金强,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陈兴鹏,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循环经济与区域发展。
一、前言
工业生产活动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对于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了重大影响。2009年,中国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减少40%~50%。2014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开展了区域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提出按照工业转型升级要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发展与节能减排互利共赢的转型路径和模式。
2012 年,兰州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564.41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744.70亿元,工业增加值562.42 亿元,分别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7.6%和35.9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8.15 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5.68%;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55.4亿元。全市29个主要行业部门中,加工制造业占主导地位,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等8个主要行业部门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产值的82.46%,详见表1。
二、数据来源及计算方法
(一) 数据来源
二氧化碳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燃烧,主要种类包括原煤、焦炭、天然气、原油、汽油、柴油、煤油和燃料油。本文计算的碳排放不包括热力和电力,基础数据来源于2007~2013年兰州市统计年鉴,经济和能耗采用规模以上行业部门数据。
(二) 计算方法
本文采用《IPCC 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指南》(2006) 推荐的计算方法,并结合《能源统计知识手册》(2006) 中关于能源平均低位发热量的计算,得出每种化石能源的碳排放系数(表2)。
工业碳排放量进行测算采取以下公式:
M =ΣMi =ΣEi × Ki (1)
式中M 表示碳排放量,E 表示化石能源种类,K表示碳排放系数,i表示第i种能源。根据公式(1) 和表1 可计算出2006~2012 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总量,结合历年工业增加值数据,可计算得出历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和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
(三) 结果分析
总体上来看,2006~2012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量和工业增加值每年逐步增加,工业碳排放量由1494.64万吨增长为1899.1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4%;同期内,工业增加值由230.88亿元增长为562.4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6%,工业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见图1、表3)。工业碳排放强度由2006年的6.47吨/万元降到2012年的3.38吨/万元,年平均降低11.4%, 这种变化符合兰州市近年工业发展特点,充分体现了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见图2)。
分阶段来看,2006~2009年兰州市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6.1%,2009~2012年工业碳排放强度年均降低16.1%,且2009年工业碳排放弹性系数波动较大,表明2009年兰州市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碳排放量增加速度,这与《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的实施,兰州市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落后产业,工业减排效果明显有关。
三、重点行业部门能耗与碳排放总量测算
2012年,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587.43 万吨标煤, 碳排放总量为1593.99 万吨。全市8个规模以上行业部门能源消费总量为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各部门能源消费及碳排放总量见表4。
四、工业经济构成与行业部门碳排放强度测算
兰州市是工业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重工业城市,无论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及贡献率等经济指标,还是工业能耗、碳排放等能源利用指标,工业部门对于兰州市经济发展和能源依赖的程度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测算,2012年各工业部门总产值、增加值、碳排放强度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指标和排序如表5所示。
8 个规模以上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82.46%,工业增加值占82.98%,能源消费总量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的95.29%,碳排放总量占94.52%。碳排放强度前10位由大到小依次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 及其制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食品制造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表5)。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碳排放强度仅为0.35 吨/万元,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达13.49 吨/万元,相较于其他工业部门具有明显的高耗能、低排放的特点;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四大工业部门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特点。
除分析的8个支柱产业和碳排放强度较大的10个工业部门以外,烟草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酒、饮料、精茶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特点,属于高附加值产业,应重点发展;而皮革、皮毛、羽毛(绒) 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特点,需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升级和改造。
五、结论
第一,工业是兰州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量产生的主要来源,兰州市工业化石能源主要以石油、原煤为主,对于天然气、生物质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较少,整体工业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工业碳排放系数相对较高。
第二,工业产业结构中,石油化工、电力、热力生产、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橡胶和塑料制品以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是兰州市主要高耗能行业,并在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三,烟草、医药、饮料、啤酒、专用设备以及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等行业具有低耗能、低排放、高产出的产业特点,皮革、皮毛、羽毛(绒) 及其制品和制鞋业以及食品制造业具有明显的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的特点。
关键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剥离系数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17-05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即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准确的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其核算有利于了解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变化、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海洋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与新的增长点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影响。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海洋局正式发文启动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目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内研究学者不多,张莉 [1] 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综述;郭越[2] 对影响海洋经济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乔翔 [3] 探讨了海洋经济核算的宗旨与原则问题,指出海洋经济核算是以人类利益导向和自然利益导向为宗旨,并给出了核算的七项原则及基于人类利益导向下的五项原则;舟山统计局 [4] 借鉴国家和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核算方案并结合舟山实际对舟山海洋经济核算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中涉海性划分标准、层级确定、涉海系数确定几个问题,以技术规范和核算手段分析建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并以专业核算和专项核算作为核算具体手段;王克桥、朱杰 [5] 简述了海洋经济核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对应关系,然后详细阐述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与思路;何广顺 [6~7] 在比较全面地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核算现状基础上,确立了海洋经济核算总体框架,重点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核算理论体系,但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海洋经济核算技术路线出发,按照海洋经济核算原则,分析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初始公式,找出重点与难点,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方面,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显然,其核算原则也需遵循权责发生制、现行市场价格等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核算是为了衡量自身发展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在核算过程中,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的问题,因而,其核算应当遵循:(1)可比性,即海洋经济核算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参照系,在总体框架、计算方法等保持一致;(2)全面性,即海洋经济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涵盖海洋经济主要内容,对于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可以暂不涉及;(3)可行性,即核算方法上可行,可以实际操作得到核算结果;(4)无重复性,即海洋产业在分类核算时,不能重复从国民经济中剥离;(5)无夸大性,即按照海洋经济范畴核算,容许核算误差,但不能过多纳入非海洋经济概念的部分。
二、海洋经济核算技术流程
海洋经济核算分为基础阶段、预处理阶段和核算与审核阶段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包括明确海洋产业构成部分、弄清相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以及收集基础数据;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质量的审核以及核算方法的选择;核算与审核阶段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及数据结果校检。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一)核算内容与范围
核算内容应当依据现实需要及其核算意义的重要性来选择,满足管理决策者的需要。从核算框架来说,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两者采用的分类标准所依据的都是国际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海洋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向海洋领域的延伸。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是简单地以地域概念来区分。从核算内容来讲,海洋经济核算包括三个部分,即12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员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生产总值反映的是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并且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可比性。从核算范围来讲,海洋经济核算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和313个小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所有涉海行业均纳入其中。
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选择,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等。
(二)数据收集与审核
数据收集包括: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值,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投入产区表等。主要来源有:《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工业统计报表制度》、《海洋统计报表制度》、《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其他资料,包括石油公司资料、盐业总公司资料、旅游部门统计资料、投入产出表等。
数据审核要求:(1)真实性,分析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审核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报表制度的有关标准;(2)逻辑性,从当前面板数据分析总分关系、平均关系、因果关系等是否合理;从历史数据发展分析是否合理;(3)时效性,对于所收集的数据满足计算过程中对于时间上的要求。
(三)核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核算方法依数据收集和产业自身特点来选择,同样,核算方法指导数据的收集,主要核算方法有:企业核算法、增加值率法、行业剥离法、投入产出法、模型外推预测法。其中,利用产值作为剥离系数与增加值率法等同。
①企业核算法:海洋产业的涉海企业数目较少,且企业涉海的部分区分清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其精度取决于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②剥离系数法:容易获得产业相关数据来计算剥离系数,如产量、产值、面积等,其准确度依赖于国民经济行业数据分类细致程度。③增加值率法:与海洋产业相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有数据的行业类别)比较单一。④投入产出法:涉及产业众多,其他方法难以核算,准确度依赖于主要海洋产业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代码关系及上述原则,下页表1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及数据来源。
(四)结果核算与校检
数据质量和核算方法是影响结果准确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核算前需要做好数据审核和核算方法的合理选取工作,对于核算的结果,需要进行校检。根据前面获得数据与选择的方法进行核算,并利用国家级、省级海洋经济数据以及国民经济数据对结果进行校检;利用产业间内部关系的合理性进行校检;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的发展规律建立预测模型外推校检。例如国家海洋生产总值中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满足一定关系:比重维持在40%左右,变化幅度较小;与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满足一定的线性组合关系;呈指数型曲线增长。
三、海洋经济核算难点
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对照关系并非一一映射,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交错关系,海洋产业分类不是国民经济行业前面冠以海洋名称那么简单,有些产业是把国民经济行业中某些小类(四位码)组合在一起,某些海洋产业包含的内容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同一内容(四位码),因而在核算过程中带来诸多难点与问题,在选择对应行业计算时须谨慎考虑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某些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难以选择
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须遵循可比性、无重复性与无夸大性,因而在某些海洋产业在选取对应国民经济行业时较困难,例如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业(如表2所示):
行业交错、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都有国民经济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若采用增加值率法,只能计算总体来代替部分,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各个部分的增加值率差异很可能较大,也就是说不能用全部的增加值率来代替部分的增加值率;若采用剥离系数法,同样只能寻找剥离总体的部分,并且有非海洋经济的部分纳入。
(二)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难以计算
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与国民经济行业的差异较大,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增加值率不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说不能够体现海洋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差异。如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见表3),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中大类码(二位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三部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根据数学常识知道,a/b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较小的数α,β时,(a+α)/(b+β)与a/b相差不大,但是α,β相对于a,b是同一数量级时,其合理性大大降低。所以,在利用该方法核算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部分容易失真,进而失去核算意义。此类问题容易出现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二位码数据没有,只能采用门类码数据的海洋经济产业,如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矿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
(三)某些海洋产业的剥离系数难以计算
海洋港口中海港装卸搬运和海港仓储、海底管道运输、海洋运输辅助活动中海洋运输服务,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为装卸搬运和运输业、仓储业、管道运输业,可获得数据信息量较少,导致计算剥离系数的对比变量无法找到,类似的还有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此外,有些剥离系数计算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四)统计口径不明确
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融合、渗透,其界限越来越难以确定,统计口径难以确定。如滨海旅游业,滨海国际旅游若采用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应,无增加值,若采用细分的住宿业、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艺术业,其统计的范畴与口径没有明确,并且增加值率也难以合理核算。
(五)其他问题
海洋科学研究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和海洋地质勘查业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并且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同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这一大类码中,无细分的数据可获取,因而在海洋经济部分核算时,不能得到各个部分的值,只能核算出四个的总体值。
某些海洋产业可获得数据信息多样化,由此可以选择的方法也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增加值率法与剥离系数计算法)的误差比较只能从定性上凭感觉分析,不能从定量上评价得出方法的优劣。
结论与建议
海洋经济核算是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依据核算数据合理地制定海洋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合理的核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客观所需。海洋经济核算的准确性若不能保证,其核算将失去价值和意义。针对前述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借鉴外国的海洋产业分类,将某几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重新划分,便于核算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对比分析。例如,将海洋管理业对照国民经济行业重新划分到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设置新的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公共管理、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2)某些产业根据企业单位个数来开展抽样调查或者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海洋港口、海底管道、海洋运输活动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中管道运输业的部分,管道运输业企业法人单位较少,可以用企业核算法核算。(3)结合国民经济行业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表数据较细),用历史投入产出表数据预测当前增加值率;结合投入产出表中行业产出的关系来核算。(4)改进剥离系数测算方法:纵向考虑,利用历史数据寻找规律递推当前值;横向考虑,利用面板数据,产值、产量、面积、职工人数、企业数等相关数据,参考其他省市标准;利用各种方法所得系数加权。(5)充分挖掘海洋产业的相关数据信息量,寻找有效的相关可比变量,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点,更改难以实施的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构造新的核算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6.
[2] 郭越.中国海洋统计数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信息,2009,(3):12-14.
[3] 乔翔.海洋经济核算宗旨与原则刍议[J].中国统计,2011,(2):55-56.
[4] 舟山统计局.海洋经济核算方法探索[J].浙江统计,2007,(12):37-39.
[5] 王克桥,朱杰.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J].统计研究,2008,(11):92-95.
[6] 何广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关键词]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方法
[中图分类号]F22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10)01―0009―05
作者简介:廖明球,男,湖南安乡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国民经济核算与投入产出分析、计量经济分析。共主持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题8项,已结项6项;参与国家级自然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第一完成人或作者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证书1项。出版学术专著3部,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科学发展观要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有相应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这一发展。而现在我们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不能反映资源的耗减和环境的降级,难以准确说明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于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1993年的SNA版本中提出了绿色GDP的指标概念。然而,由于绿色GDP没有行业核算与企业核算的基础,因此很难推行得开。本文试图从行业核算的角度讨论绿色GDP核算的方法,即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的方法。
一、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总的原则
参照增加值核算的方法,绿色增加值核算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平衡原则。为了便于操作,行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应该以行业增加值核算为基础,主要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进行核算。根据绿色GDP指标的含义,行业绿色增加值应该在增加值的基础上扣除资源的耗减和环境的降级。其具体的计算公式:
生产法:绿色增加值=总产出一中间投入一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
收入法:绿色增加值=固定资本的损耗+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净盈余
其中,营业净盈余=营业盈余一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这样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平衡原则,生产法和收入法计算的绿色增加值是相等的。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具体核算内容参考1993年SEEA核算框架中的有关内容。
二是权责发生制原则。绿色增加值核算的困难是产权界定,在分行业核算时只能大致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核算以直接为主,即哪个行业直接造成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就计算到哪个行业,避免重复计算,对于间接造成的影响,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测算。但对于大自然直接造成的影响,我们则不能把责任计算到大自然的头上,比如由暴风雨造成的山洪暴发与水土流失等,只能计算到受其害的行业头上。而依据投入产出分析的需要,必须采用复式记账方法,比如酸雨造成的农林业损失,农、林业受到损失应该记账,但根据责任应该扣减未按标准排放废气造成酸雨的行业,不能扣减农、林业本身。
三是市场原则。绿色增加值核算的另一困难是非市场定价,目前只能参照市场定价。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与环境应该由无价逐步变为有价,资源的开采权由企业向政府购买;三废(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由企业与环境保护部门签订协议,可以由企业自己处理,达标排放;可以由企业交纳费用由环保企业统一处理。资源的耗减特别是矿物的耗减按企业向政府购买开采权的费用计算,未交纳开采费的按交纳标准计算虚拟费用。环境的降级中三废排放部分只计算未按标准排放的数量,参照达标排放的标准计算虚拟费用。
有了以上的基本原则,我们可以按行业计算其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费用,从而进一步计算其绿色增加值。
二、农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
农业绿色增加值等于农业增加值减去属于农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同时也包括大自然对农业所依赖的资源造成的影响与耗减。
属于农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减几乎没有,比如森林中开采木材属于资源耗减,但计算在森林工业,农民对自己种的树进行零星砍伐没有单独计算,如果计算在林业的产值中也应该扣减。属于大自然引起的农业资源的耗减主要有水土流失对农业用地生产能力的影响。
水土流失对农业生产用地能力影响的测算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引起耕地的减少,二是引起其他耕地的肥力下降。耕地的减少可以用再造耕地的费用计算。耕地肥力下降的计算可以抓住两个要素,其一,水土流失带走农业用地的土壤量是多少;其二,每公斤土壤中氮、磷、钾的平均含量是多少。有了这两个要素,可以计算水土流失带走农业用地的氮、磷、钾总量,也就是说要恢复这些农业用地的生产能力需要施用相应数量的氮、磷、钾肥,再利用当年氮、磷、钾肥的平均价格计算其费用。
农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降级包括猎取野生动物、对鱼的过度捕杀、农用化学品(包括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过量或不当使用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质量的下降、牲畜粪便的不当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兽药和激素的不当使用造成畜产品质量的下降、水产品的养殖中过量地投食投药造成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对水体的污染。
猎取野生动物已计算在畜牧业的产值中,可以直接从畜牧业的总产出中找到该项数据,予以扣除。对鱼的过度捕杀难以直接计算,它包含了鱼类资源的减少和某些鱼种的灭绝。可以根据多年的历史数据确定一个捕杀量平均值,将超过的数量作为过度捕杀量,并根据渔业产值计算中的平均价格测算出过度捕杀的相应数据。
农用化学品(包括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过量或不当使用造成的对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质量的下降这一部分计算较为复杂,目前正在全国开展的污染源普查包括了这一项内容。其使用不当和过量应以造成的后果为准,一是检测土壤中残留的农用化学品,二是检测农田附近的水域是否污染,三是检测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如果检测没有超标,则不予以扣减。如果超标,其污染的土壤与水体以需要的治理费用进行虚拟计算;其农产品质量的下降以蒙受的损失计算。
牲畜粪便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列入污染源调查。实际计算是应以造成的后果为准。如果进行无害化处理既可以生产沼气也可以作为肥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但不当处理并对环境造成污染后应该计算其环境恢复所需要的费用。
对于兽药和激素的不当使用造成畜产品质量的下降直接计算其质量下降造成的损失,畜产品质量的下降应该通过正式的检测确定。
水产品的养殖中过量地投食投药造成水产品质量下降和对水体的污染应根据具体情况计算。水产
品质量通过检验确定,一旦下降扣减相关损失;对于水体污染一定要弄清是否有其它原因,比如由种植业、畜牧业引起的以及由工业或其他行业引起的。如果由多种原因引起,只计算由水产品养殖需要承担的污染部分。
计算绿色增加值一般是从增加值中作减法,但农业比较特殊,它可以作加法。比如种树使得森林增加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还可以净化水质和空气。这一项的计算应先确定当年增加的森林面积,计算每公顷森林可以减少的水土流失量并根据前述方法测算价值量;再计算每公顷森林净化的水质和空气的实物量,依据治理相当数量的污水和废气所花费的费用计算其价值量。
根据以上分析,农业绿色增加值等于农业增加值减去相应的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再加上森林增加带来的环境保护价值。
三、工业、建筑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
工业与建筑业绿色增加值等于工业与建筑业实现增加值扣除工业与建筑业经济活动造成的资源耗减与环境的降级。
属于工业与建筑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资源耗减包括矿物的耗减、森林中开采木材、酸雨对农业、林业的影响。
矿物的耗减主要指当年的矿物开采量,不能用进口(或调入)的矿物数量冲减。其实物量可以通过工业统计中的矿产品产量或国土资源部门矿产品开采数量计算,其价格按照企业向政府购买开采权的费用计算,从理论上讲这一价格至少能够补偿找矿的费用,如果过低应作适当调整。
森林中开采木材指当年的砍伐量,这里的森林不同于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中开采木材在环境降级中计算。森林中开采木材的实物量按活立木计算,其价格按砍伐前的价格计算,即该树木按生长期计算每立方米值多少钱。如果有不同树种的价格则分树种计算,如果没有分树种的价格按混合平均价计算。
酸雨对农业、林业的影响尽管蒙受损失的是农业与林业,但其直接原因是废气排放,主要元凶是二氧化硫。我国的废气排放以工业废气排放为主,因此要扣减损失主要从工业中扣减。酸雨对农业、林业造成的损失没有统计数据,只有一些专家在研究的论文中进行大致测算的数据,可以依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进行测算。
属于工业与建筑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降级包括原始森林中开采木材,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对水、空气、鱼类和野生森林质量的影响,采掘造成的地面塌陷与污染土壤对种植业、林业的影响,工业噪声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
原始森林中开采木材的计算方法大致同森林中开采木材,如果是原始次生林,应将天然林与人工林按比例分开,天然林开采属于环境降级,而人工林开采属于资源耗减。
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对水、空气、鱼类和野生森林质量的影响是最受人关注的问题,也是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点。废水、废气、废物简称“三废”,目前工业的“三废”排放有环保统计资料,是重点调查得到的,没有覆盖所有工业企业,其全部数据是利用工业产值放大计算的。在环境保护统计中废水有总排放量、达标排放量以及废水中所含的污染物,废气有排放量、经过消烟除尘的排放量,废物有产生量、综合利用量、处置量、贮存量。由于环境的治理,已符合达标排放的部分不从增加值中进行扣减,需要扣减的是未达标排放的部分,一般采用虚拟计算的方法,即按照达标排放的标准治理需要多少费用,将这部分虚拟费用从工业增加值中扣减。建筑业的“三废”排放均存在,但主要是建筑垃圾,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统计报表,如果建筑垃圾放在城市生活垃圾中,应将其单独计算并将所需处置费用从建筑业增加值中扣减。
采掘造成的地面塌陷与污染土壤对种植业、林业的影响在环境保护统计中没有反映,作为农业管理部门的环保监测站负责监测,也没有相应的统计数据。目前只能从相关专家的研究论文中找到相应数据进行测算,并从工业中的采掘业增加值中扣减。
工业噪声与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属于城市环境治理范围,即在城市的城区与近郊区才有噪声监测与相应数据,环境统计中有环境噪声达标区(个/平方公里),由于环境噪声还包括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应该分别计算,对环境噪声不达标的部分应该测算其治理的费用,将工业与建筑业应该分担的部分分别从工业增加值与建筑业增加值中扣减。
四、服务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
服务业属于无形产品行业,一般不直接造成资源耗减,主要消耗的资源性产品都是工业产品。因此,服务业绿色增加值主要是从增加值中扣除环境的降级。
属于服务业经济活动引起的环境降级主要有废水排放、废气排放、产生的垃圾、产生的噪声等。
服务业产生的污染大家都习惯称之为生活污染。其实服务业活动产生的污染与居民生活产生的污染不同,一个是生产活动产生的,一个是消费活动产生的。但是,这两者又难以完全区别,因为服务业的活动是生产活动与消费活动同时完成的,比如在餐馆和食堂吃饭产生的污染计算在餐饮服务业,在家自己做饭产生的污染计算在消费活动;同样衣服在洗衣店洗产生的污染计算在服务业,在家洗则计算在消费活动,但产生污染的原因并没有本质区别。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在计算行业绿色增加值时只能采用生产法和收入法,这两种计算方法都不包括消费活动,因此只能把消费活动产生的污染放在服务业中的环境管理业,便于从增加值中作相应的扣除。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的废水排放是直接排放的,在城市如果有污水处理厂则统一进行处理,凡是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城镇与农村则靠大自然净化。在计算废水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时视不同情况而定,对城市有污水处理厂的按照污水处理率与达标率推算尚未处理以及处理了未达标的部分,再参照已处理与已达标的部分计算虚拟费用;对于农村能够靠大自然净化的则不予以计算;对于县城及以下的小城镇若既没有污水处理厂又不能靠大自然净化,则计算每吨废水进行简单处理需要的费用,根据排放废水数量计算虚拟费用。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的废气排放包括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尾气、取暖与做饭等生活用煤产生的废气、餐饮服务业产生的油烟、空调产生的氟污染等。无论在城镇还是农村这些废气基本上是直接排放的,对于小城镇与农村一般认为可以由大自然净化,不予以计算;但是在大中城市难以由大自然净化,与工业废气一道形成大气污染,应该虚拟计算其治理费用。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是倍受人们关注的,是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垃圾必须进行处理,没有办法靠大自然去净化,包括有无烟工业美誉之称的旅游业,在回归大自然的同时也要产生大自然所净化不了的垃圾,也同样需要处理。目前县城及以上的城市都进行了垃圾无害化处理;居住分散的农村也可以进行垃圾自然填埋;存在问题的是有不少小城镇垃圾随意堆放,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自然填埋。因此要统计城镇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或自然填埋率推算其未处理数量,再虚拟计算其处理费用。
对于粪便的处理在农村与小城镇大都由农民收
集作为肥料,一般不需要处理费用。但县城以上的城市都要由环卫部门对粪便进行清运,其中一部分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可以计算无害化处理率,再虚拟计算其处理费用。
服务业与居民生活产生的噪声包括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目前在城市有噪声监测,在小城镇和农村一般没有进行噪声监测。对于没有进行噪声监测的小城镇和农村因无数据依据略而不计;对于有噪声监测的城市,可以按照达标率测算需要进一步治理的费用。
根据以上分类计算的虚拟费用,从各相关的服务行业增加值中进行扣除。
五、几个专门问题
行业绿色增加值的核算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应由粗到细,逐步展开。在细化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几个问题。
(一)关于企业核算
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离不开企业核算,根据我国的情况可以在有增加值核算基础的企业推行绿色增加值核算。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可以先行试点,逐步建立绿色增加值核算制度。在企业推行绿色增加值核算可以促使企业节约资源减少排放,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目标,有利于保护资源与环境;同时也为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行业内部的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数据支撑体系。
(二)关于主要参数的收集
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的重点是对行业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耗减和环境降级的核算,在核算中涉及到大量的技术、经济参数,需要进行专门收集。比如农产品质量检测的标准,农田是否被污染的标准,水土流失的计算标准,资源充分利用的标准,“三废”治理达标的标准等等。有一些行业在基层核算中已有现成的统一标准,有些行业由于核算不完善还没有标准或者是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要根据我国现有的行业核算状况进行收集,有国家标准的用国家标准,没有国家标准而有行业标准的用行业标准,没有行业标准的参照企业标准或从有关专家的研究论文中去收集,以保证行业绿色增加值核算的需要。
(三)关于核算方法
绿色增加值核算中对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核算方法较多,主要有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收入损失法、补偿与维护费用法。市场价值法是先计算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有关实物量,参照当期的市场价格计算。机会成本法同样是先计算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的实物量,再乘以单位实物量的机会成本(用于此用途而放弃其他用途所造成的损失、付出的代价)计算。收入损失法主要用于计算环境降级造成生产率下降所引起的收入损失,属于直接计算方法。补偿与维护费用法分别用于计算资源耗减需要的补偿费用和防止环境降级需要的维护费用,属于间接计算方法,虚拟费用法为这一类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它的价值形态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国力或地区财富。其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2)收入法:增加值=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3)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含义中的“常住单位”的定义:指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常住单位”具备的基本条件:①拥有一定的经济活动场所,如住房、厂房;②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规模;③具有一定的经济活动时间,一般为一年。参与“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无论其国籍如何,其参与生产活动符合“常住单位”的所具备的活动时间,其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国内外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将全国和地区的GDP一律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不恰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统计局印发了“国统字[2004]4号文《关于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的通知》”,对GDP中文名称的表述作了进一步规范,全国的GDP 称为“国内生产总值”,地区GDP改称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GDP用行政区的名字作定语,如“XX省生产总值”,简称为“XX省GDP”。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指导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监测体系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具有内在的经济学关系和合理的逻辑联系。
2.时代性原则。即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来考虑和设计统计监测体系,体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突破以往城镇化监测体系的不足,能真正反映新形势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3.传承性原则。即借鉴和吸收以往城镇化监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在吸纳、完善、充实的基础上,融入到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之中,既有创新又不全盘否定。
4.实用性原则。就是既要使统计监测体系能客观反映城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又要避免好高骛远,使监测体系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失去实用性。
5.适用性原则。就是在保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一是最大限度地兼顾国家、省、市、县不同层级区域的需要;二在本着易获得、易处理、易推算的原则来选取监测指标。
6.导向性原则。就是监测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引性、导向性作用,使各地区正确认识和评价本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阶段,激励各地区积极主动地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指标选取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它不再是“造城运动”、房地产化和“摊大饼”,新型城镇化要回归到为城镇化主体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本位。围绕这一根本要求,我们设计了9个方面,共37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的经济学关系及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见下表。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为避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杜绝空心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指标是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重要基础。(1)人均GDP:计算公式:人均GDP=GDP总量/常驻总人。(2)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计算公式: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4)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公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调查补贴)/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5)人均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计算公式:人均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平均人口。
2.城镇化城镇化率:国际上通常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定义为城镇化率。目前,我国公布和使用的是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城镇化率。但这种方法计算的城镇化率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从内涵上看,受目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很多入城的农民不能获得与市民同样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待遇,这部分人口并非完全意义的城镇人口,从而导致城镇化率虚高的现象,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水平。二是从技术上看,目前,只有国家、省和部分市地在非人口普查年份组织实施了人口抽样调查,可以获得常驻人口数据,而绝大部分市地并没有开展此项调查而无法计算常驻人口的城镇化率,造成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率不可比,影响了对城镇化发展的对比研究和趋势判断。本监测体系的城镇化率确定以非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进行计算,以消除目前城镇化率虚高以及不客观、不准确的问题。计算公式:城镇化率=非农业户籍人口/总人口×100。
3.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摆脱了以往就城镇抓城镇化的简单做法,通过农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来塑造充满生机和持久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1)粮食亩产:耕地稀缺和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确保粮食安全。计算公式:粮食亩产=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以综合衡量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潜力。计算公式:可以运用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测算。(3)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农户利益的最大化。计算公式: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数量/农户总数量×100。(4)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计算公式:土地规模经营比重=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耕地总面积×100。(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农业机械装备量、机械化作业和管理水平3个方面的得分,简均后得到农业综合机械化综合得分。
4.工业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化可以有效吸纳就业,同时,工业化又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就业人口的不断扩大。(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大小揭示着工业化的程度。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GDP×100。(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科技经费支出的规模反映了工业化质量。计算公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工业增加值×10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新型城镇化客观上要求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计算公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100。
5.信息化将信息化有机地融入到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实现城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集约、循环、低碳的“绿色模式”。(1)手机上网用户比重:手机上网具有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公式:手机上网用户比重=手机上网用户/手机用户×100。(2)每千人计算机数:计算机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计算公式:每千人计算机数=计算机数量/常驻平均人口(千人)。(3)每百人宽带用户数:宽带网络改变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计算公式:每百人宽带用户数=宽带用户数量/常驻平均人口(百人)。(4)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信息建设投入,建设智慧城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公式: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信息化投入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0。(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产业是是引领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动机”。计算公式: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GDP×100。
6.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根本要求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就要求打破坚冰和壁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驻人口的全覆盖,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1)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16周岁以上常驻人口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城镇16周岁以上常驻人口数×100。(2)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常驻人口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城镇常驻人口数×100。(3)常驻人口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城镇常驻人口数×100。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和城镇常驻人口数均为城镇16-60周岁人口数,不含学生数和已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常驻人口城镇家庭子女入学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家庭子女入学率=常驻人口中小学实际入学人数/常驻学龄人口数×100,均为城镇口径,即以在城镇实际居住的小学、初中、高中学龄人口为基数,考察实际入学接收教育的情况。(5)万人拥有医生数:计算公式:万人拥有医生数=医生数量/常驻人口数(万人)。
7.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尤其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发挥城镇整体功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保障。(1)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计算公式: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基础设施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100。基础设施投资既包括以往狭义的建设类基础设施投资,还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常驻人口数。(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常驻人口数。(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计算公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吨/日)/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100。(5)万人拥有公共车辆:计算公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公共车辆数/常驻人口(万人)。
8.就业(1)从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比重:计算公式:从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从业人员数/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数×100。(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计算公式: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总数×100。
9.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成本和压力日趋加大。如何避免传统城镇化覆辙,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就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检验新型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1)万元GDP能耗:计算公式: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不变价GDP总量(万元)。(2)万元GDP水耗:计算公式:万元GDP水耗=水消耗量(立方米)/不变价GDP总量(万元)。(3)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幅=(本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100。(4)氨氮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氨氮排放总量增幅=(本年氨氮排放总量/上年氨氮排放总量-1)×100。(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幅=(本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00。(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幅=(本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上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100。
三、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目标值及评价方法
1.各项监测指标目标值的确定城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仍没有走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城镇化仍将是从低到高和数量扩大、质量提高的动态发展。针对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本监测体系的各项指标,除第九项“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中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以外,其它指标均以每年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完成的最高值作为目标值。
关键词: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江苏省太湖流域;用水量;驱动因素
中图分类号:TV2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672-1683(2015)02-0231-05
Driving factors of water use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of Jiangsu
JI Sheng-caia,LU Gui-huaa,b,HE Haia,b,WU Zhi-yonga,b
(a.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b.Institute of Water Problems Research Academy,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ater resources shortage has become the main factor restric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Meanwhile,the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growth,and accelerated urbanization process have formed the new challenge for the water resources demand.Based on the water use data in the Taihu Lake Basin from 2001 to 2011 and other information such as social economy,science and technology,and water resources endowment,the weighted grey absolute correlation degree method was used to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different driving factors for the total water use,agricultural water use,industrial water use,and domestic water us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industrial added value accounting for GDP,one driving factor of the industrial water use,has the most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total water use;followed by the urbanization rate,one driving factor of the domestic water use;and the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one driving factor of the agricultural water use,has the least significant effects.On the basis,the controlling water use measures were proposed from the aspects of industrial water use,domestic water use,and agricultural water use,which can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social economy.
Key words:weighted grey absolute correlation degree;Taihu Lake Basin of Jiangsu;water use;driving factor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因素之一,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1],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流域面积有3.69万km2,其中江苏境内占53%[2]。江苏省太湖流域是我国人口最集中、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见图1)。近年来,该流域本地水资源不足,而且人口的急剧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对水资源需求形成了新的挑战。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深入认识水资源需求,实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中“用水总量控制”的目标,需要对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全面而深刻地了解。
国内外已有部分学者针对用水量影响因素做了研究,Gazzinelli等[3]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定量分析了经济增长、人口、环境和区域差异对农村生活用水变化影响;王康[6]基于扩展的IPAT等式,定量分析了富裕程度、人口、用水强度和产业结构4种因素对甘肃用水量变化的作用;柳景青等[7]应用粗糙集理论对城市日用水量的7个影响因素进行影响程度分析;李晓慧等[8]通过构建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模型,分析了产业技术效应、用水强度效应、最终需求效应对江苏省用水量变化影响,但未针对某一具体因素进行分析。鉴于多元回归易存在共线性、IPAT等式评价因素较少、粗糙集理论计算复杂等问题,本文将传统灰色绝对关联度改进为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用水总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驱动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期揭示影响江苏省太湖流域用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资料来源
为便于资料的收集和统计,以苏州、常州、无锡三市及高淳、丹阳、句容三区(县)的范围代表江苏省太湖流域。研究中选用的数据主要分为用水量和用水量驱动因素两方面,其中用水量数据来源于2001年-2011年的《江苏省水资源公报》,用水量驱动因素数据源自2001年-2011年的《江苏省统计年鉴》。受资料的限制,本研究仅对用水总量、工业用水量、农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进行评价。
1.2研究方法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不仅是灰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灰色系统分析、预测和决策的基础[9],其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来判断不同序列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10]。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具有样本需求量少、数据不需要特定分布形式、计算方法简便、定量分析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一致、精准度高、适用范围广等优势[11]。
1.2.1灰色绝对关联度
自邓聚龙教授提出灰色关联分析模型[12]以来,又相继出现了绝对关联度[13]、T型关联度[14]、斜率关联度[15]等。随着灰色系统研究的不断发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也在不断完善。灰色绝对关联度分析法[13]克服了邓氏关联度分析法需要确定分辨系数的不足,而是根据两时间序列在各时段变化态势的接近程度来判断两曲线的相似程度,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设参考序列为X0={X0(k),k=1,2,…,n },对比序列为Xi={Xi(k),k=1,2,…,n },i=1,2,…,m表示对比序列的个数。
步骤一:无量纲化。为消除参考序列和对比序列量纲与量级对分析结果影响,增加序列间的可比性,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灰色关联分析中常用的无量纲化方法包括初值法、均值法、标准化法等,由于初值法相对简单、直观,所以本研究选用初值法。
y0={X0(k)/X0(1),k=1,2,…,n}(1)
yi={Xi(k)/Xi(1),k=1,2,…,n}i=1,2,…,m(2)
步骤二:一次累减。其目的是求出参考序列和对比序列各时段的斜率大小。
α(y0(k+1))=y0(k+1)-y0(k)(3)
α(yi(k+1))=yi(k+1)-yi(k)(4)
k=1,2,…,n-1;i=1,2,…,m
步骤三:计算各时段关联系数。
ξ(X0,Xi)=11+|α(y0(k+1))-α(yi(k+1))|
k=1,2,…,n-1;i=1,2,…,m(5)
式中:ξ(X0,Xi)为参考序列X0与对比序列Xi之间的关联系数。
步骤四:计算关联度。关联度大小表征参考序列与对比序列间的相似程度,关联度越大,两者相似性越高,即对比序列所对应的指标对参考序列指标影响越大。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γ(X0,Xi)=1n-1∑n-1k-1ξ(X0,Xi)(k+1)
i=1,2,…,m(6)
式中:γ(X0,Xi)为参考序列X0与对比序列Xi之间的关联度。
1.2.2改进的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
由式(6)可以看出,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计算方法为求取各时段关联系数的平均值,而关联系数代表各时段参考序列与对比序列之间的相似程度,且其大小不一,甚至有时悬殊较大。所以传统的灰色绝对关联度易受关联系数极大值或极小值的影响,或当各时段关联系数之和保持不变时,即使各时段的关联系数发生较大变化,关联度大小仍保持不变。为消除上述因素对关联度的影响,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以采取求关联系数与相应权重系数之积的和。
根据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权重的大小可以根据各时段参考序列与对比序列斜率相似性确定,相似性越大,权重越大,反之权重越小。此方法克服了文献[16]权重确定时要求序列指标递增的不足。
ωi(k+1)=wi(k+1)∑n-1k=1wi(k+1)(7)
式中:ωi(k+1)为对比序列i在各时段的权重大小,且
∑n-1k=1ωi(k+1)=1;wi(k+1)=11+1-α(y0(k+1))α(yi(k+1))
i=1,2,…,m(8)
根据式(7)获得权重大小,计算各时段关联系数与权重之积的和,以获得改进后的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与传统绝对关联度计算步骤除第四步关联度计算方法不同外,前三步均相同。
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如下:
γ(X0,Xi)=∑n-1k=1ωi(k+1)ξ(X0,Xi)(k+1)
k=1,2,…,n-1;i=1,2,…,m (9)
式中:γ(X0,Xi)为参考序列X0与对比序列Xi之间的关联度;ωi(k+1)为对比序列i在各时段的权重大小;ξ(X0,Xi)(k+1)为参考序列X0与对比序列Xi在各时段的关联系数。
2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分析
2.1用水量变化趋势
近年来,江苏省太湖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用水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该流域2001年-2011年用水总量、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除火核电)、生活用水量变化趋势各不相同(见图2),其中用水总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变化态势;农业用水量虽局部有波动,但整体呈递减变化;工业用水量与用水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为先升后降;生活用水量表现出稳步增加变化趋势。
2.2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计算
由于江苏省太湖流域用水量影响因素较多,为便于统计分析,故将用水总量变化驱动因素分为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水资源禀赋三个方面,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农业用水量、工业用水量以及生活用水量除与用水总量共用部分驱动因素外,还选择了各自相应代表因素。以江苏省太湖流域用水量作为参考序列,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作为对比序列,见表1、表2。
根据江苏省太湖流域2001年-2011年用水量与驱动因素的统计资料,按照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的计算步骤,首先应用初值化方法对参考数列与对比序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按照步骤二和三,计算出各时段的关联系数,最后在利用式(7)计算出权重大小的基础上,根据式(8)计算出改进后的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结果见表3和图3。根据关联度大小,对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作用由大到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4。
2.3结果分析
由表4可以看出,导致用水总量呈倒“U”型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对农业用水量变化作用最大的因素是有效灌溉面积,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次之;致使工业用水量与用水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的主要因素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造成生活用水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城镇化率,常住人口次之。综合各类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可以得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用水量变化作用最大,科学技术次之,而水资源禀赋影响最小。
为便于分析各行业用水量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的作用,编制表5,分析如下。
在农业用水量方面, 2001年-2011年的有效灌溉面积一直递减,2011年比2001年减少16.9 hm2,年平均减少率为2.5%。而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2001年-2004年增加,年平均增长率8.3%,于2004年达到最大值554 m3,之后至2011年递减,年平均减少率2.6%。由于农田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80%以上,所以在有效灌溉面积和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的综合影响下,农田灌溉用水量表现出波动下降变化特征,2011年比2001年减少约9.0亿m3,年平均减少率2.0%。
在工业用水量方面,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与工业用水量均呈现倒“U”型曲线变化趋势,但前者峰值出现时间比后者提前一年。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在2005年达到峰值59.1%,而工业用水量在2006年达到最大值25.1亿m3。产业结构(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调整虽未与工业用水量同步变化,但其有效抑制了工业用水需求的增加幅度,2005年比2004年工业用水量增加1.23亿m3,而在2005年-2006年产业结构调整后,2006年比2005年工业用水量仅增加0.21亿m3,有效控制了工业用水量的大幅度增加。此外,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在2001年-2011年一直递减,2011年达到19 m3/万元,比2001年减少81 m3/万元,年平均减少率为15.3%,其对有效控制和减少工业用水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生活用水量方面,2001年-2011年城镇化水平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城镇生活用水量的增加。城镇化率一直递增, 2011年达到70.3%,年均增长率2.0%。与此同时,城镇生活用水量也一直增加,2011年比2001年增加6.3亿m3 ,年均增长率6.0%,其增长速度大于城镇化率。2001年-2011年常住人口以年均增长率3.6%的水平增加,进一步加大了生活用水需求。
在用水总量方面,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与用水总量变化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但两者变化不同步。其中,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2001年-2005年逐步上升,并于2005年达到最大值59.1%,年均增长率3.8%,之后至2011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年均减少率2.5%。由于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较大,即使其在2005年-2006年期间开始下降,但其对工业用水量的控制作用没有立即表现出来,导致工业用水量(除火核电)于2006年达到最大值25.1亿m3,同时因2005年-2007年火核电用水量的大大增加,进一步导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与用水总量未出现同步变化。另外,2011年的城镇化率比2001年增加了12.6%,年均增长率2.0%。城镇化的发展不仅直接导致生活用水量的增加(2011年比2001年的生活用水量增加了5.8亿m3,年均增长率4.3%),而且间接造成生态环境、服务业等用水量增加。
纵观各部门用水量变化,发现农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比例最大,但其年均变化速率相对较小;工业用水量占用水总量比例虽没农业用水量大,但其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基本控制着用水总量的变化趋势;生活用水量虽占用水总量比例相对较小,但其一直以较大的速率增加。因此,工业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对用水总量作用最显著,其次为生活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
2.4讨论
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控制江苏省太湖流域用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有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城镇化率、有效灌溉面积、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等。
为分析主要驱动因素对用水量变化影响程度,设定某一驱动因素为变量,而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分析不同情景下某一驱动因素对用水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设定2011年其他影响因素均保持当年水平不变,当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在2011年的基础上再减少1%时,工业用水量大约减少1 570万m3,可见,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助于缓解用水压力;(2)若2011年其他影响因素均不变,只是城镇化率在原来基础上增加1%时,城镇生活用水量约增加390万m3,因此为控制城镇化进程对用水量的需求,需要放缓城镇化进程,减轻用水压力;(3)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在2011年基础上减少10 m3,则农业灌溉水每年大约可节省8 625万m3,所以,在有效灌溉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发展节水农业来减少用水量;(4)当2011年其他因素恒定,而居民生活用水定额减少1 L/(人・d)时,居民年生活用水量大约可减少860万m3。
3结论
在克服传统灰色绝对关联度计算方法易受极值影响的基础上,应用加权灰色绝对关联度分析法对江苏省太湖流域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对用水总量变化作用显著的驱动因素中,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工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有效灌溉面积,因此江苏省太湖流域工业用水量变化对调控用水总量变化所起的作用最大,生活用水量次之,农业用水量的作用则相对较小。
为实现经济社会与水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 “用水总量控制”目标,根据用水量变化驱动因素分析结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采取措施:(1)在工业用水方面,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升级,淘汰高耗水产业,发展低耗水等信息产业,同时研发节水技术、推广节水新设备、新工艺,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在生活用水方面,除提高公民水资源短缺意识、节水意识以及推广使用生活节水设备外,应根据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大小,合理控制城镇化发展水平;(3)在农业用水方面,应加大节水灌区的建设,推广农田节水设备应用,发展喷灌与滴管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降低农田灌溉用水定额。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汪恕诚.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07,5(2):1-3.(WANG Shu-cheng.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J].South-t 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2007,5(2):1-3.(in Chinese))
[2]陆桂华,张建华.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水资源保护,2014,30(2):67-69+94.(LU Gui-hua,ZHANG Jian-hua.Present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aihu Lake and countermeasures[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14,30(2):67-69,94.(in Chinese))
[3]Gazzinelli A,Souza M C C,Nascimento I,et al.Domestic water use in a rural village in Minas Gerais,Brazil,with an emphasis on spatial patterns,sharing of water,and factors in water use[J].Cadernos de Saúde Pública,1998,14(2):265-277.
[4]Stern P C,Young O R,Druckman D.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Understanding the human dimensions[M].National Academies Press,1991.
[5]Harrison P,Pearce F.AAAS atlas of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
[6]王康.基于IPAT等式的甘肃省用水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6):148-152.(WANG Kang.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of water use based on IPAT equation for Gansu Province[J].China Population,Resoures and Environment,2011,21(6):148-152.(in Chinese))
[7]柳景青,易远山,张土乔.城市日用水量主影响因素粗集理论分析方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40(8):1315-1318.(LIU Jing-qing,YI Yuan-shan,ZHANG Tu-qiao.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method for daily urban water consumption based on rough set theory[J].Journal of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8,40(8):1315-1318.(in Chinese))
[8]李晓慧,张玲玲,王宗志,等.江苏省用水演变驱动因素研究[J].水资源研究,2014,3(1):50-56.(LI Xiao-hui,ZHANG Ling-ling,WANG Zong-zhi,et al.Study on driving factors of water utilization structure evolu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2014,3(1):50-56.(in Chinese))
[9]李宏艳.关于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的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26(9):1231-1233,1270.(LI Hong-yan.Study on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grey relationship degree[J].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2004,26(9):1231-1233.(in Chinese))
[10]刘思峰,蔡华,杨英杰,等.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33(8):2041-2046.(LIU Si-feng,CAI Hua,YANG Ying-jie,et al.Advance in grey incidence analysis modelling[J].Systems Engineering一Theory & Practice,2013,33(8):2041-2046.(in Chinese))
[11]成晋松,吕惠进,刘玲.太原市用水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2,23(2):109-111,115.(CHENG Jin-song,LV Hui-jin,LIU Ling.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of influence factors on water consumption in Taiyuan City[J].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 Water Engineering,2012,23(2):109-111.(in Chinese))
[12]邓聚龙.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空间[J].模糊数学,1985(2):1-10.(DENG Ju-long.The relational space in grey system theory[J].Fuzzy Mathematies,1985(2):1-10.(in Chinese))
[13]梅振国.灰色绝对关联度及其计算方法[J].系统工程,1992,10(5):43-44.(MEI Zhen-guo.The concept and computation method of grey absolute correlation degree[J].Systems Engineering,1992,10(05):43-44.(in Chinese))
[14]唐五湘.T型关联度及其计算方法[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14(01):34-37.(TANG Wu-xiang.The concept and computation method of T's correlation degree[J].Application of Statistics and Management,1995,14(1):34-37.(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