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29 16:34: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信息质量监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第1篇

关键词:会计;会计信息质量;财务监管;措施

1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强化财务会计监管

会计信息质量是否准确,与各利益相关者有直接的关系,不仅仅对企业内部有潜在的影响,同时对国家的经济秩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会计行业的信息失真现象已经成为了该行业的一大难题,如何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必须进行财务会计监管,以此为手段,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所以,加强财务会计监管的力度,从根本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仅仅是会计行业的问题,也是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使得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需求越来越广泛,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必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容是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准确、完整等,是会计系统为了能够完成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条件。会计信息的表现形式是财务报告,一旦财务报告失去了真实性,则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判断。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相互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共同的为会计体系所服务。会计信息失真,所导致的信息使用者的错误决策,直接影响着使用者的最终需求,所以要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对财务会计信息要加强监管。

2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分析

(1)利益的驱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其唯一的动机是获取利益,追求自身的利益是造假者的行为动机。造假者在造假时,有时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有的是追求政治利益,为了这些利益,他们不惜铤而走险,甚至触犯法律。当造假者不能通过正常方式获取所追求利益时,会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取,比如编制虚假的财务报表、虚报利润、制造虚假会计信息、乱用会计政策、对资产进行造假等,最终目的是编制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会计信息,以获取自身或者局部的利益。(2)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因素。为了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会计核算方面进行规范化,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条款,并已经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但是事实上,即使有相关法规制度,一些违法主体仍然会钻法律的空子,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所以完善的法规制度,只能够预防一些违纪行为的发生,但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仍然很严重。对于工作中出现的一些违法乱纪现象,往往不会受到法律制裁,而是以罚款作为处罚方式,这种情况纵容了违纪行为的发生,使得相关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对法律视而不见,即使被查处,也是交一些罚金了事。对于一些执法部门而言,在执法的过程中,不能按照法律的规章来办事,处理问题较为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违法的行为,更加重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3)会计队伍的素质跟不上环境的变化。现阶段,大多数的用人单位对会计的上岗要求比较低,有的没有上岗职业资格证也可以上岗,有的虽然有上岗职业资格证,但是其业务水平和会计专业知识匮乏,一旦遇到突发的情况,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现阶段看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着必然的联系,由于其较低的素质,虽然在工作中认真履行了会计的工作规范,但是其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最终导致了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况有差异,使得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另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也是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的一个方面,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一味的迎合领导,对领导的授意听之任之,没有以会计的职业道德为相关标准,偏离了会计工作的实际。在社会主义经济时期,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各项法律法规也在相继完善,这期间更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具体表现在:有扎实的业务知识、专业的技能、较为丰富的经验,在遇到突况时,能够根据会计专业知识做出正确的处理和判断。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会计人员的素质还有待提高,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4)没有健全的惩罚机制。现阶段,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所导致的执法力度不严,执法效果较差,这样的执法环境纵容了违纪的现象,一些会计的造假行为得不到惩罚,其造假所得利益远远高于造假的成本,会计造假现象频发。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违法惩戒机制,使造假者惧怕造假,其惩罚力度远远高于造假所得利益。

3加强会计监管的建议

3.1完善财务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做到严格执法

任何一个行业都离不开相关法律条款的制约,法律在有其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同时,对行业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在会计行业,如何确保财务会计监管的实施效果,必须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障。完善和健全的法律条款可以对财务的一些违法行为有抑制作用,同样也是维护了正常的财务市场秩序,创造了良好的财务会计环境。我国虽然已经颁布了《会计法》,但是其操作性相对缺乏,应尽快完善和健全其实施的细则内容,以确保其有较高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要加强其宣传的力度,树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会计法的实施作用。要建立并完善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对违法的处罚力度要加大,并加大执行力度,将违法乱纪行为扼杀在摇篮里,为创造良好的会计环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3.2建立健全内部财务会计监管的规范体制

从现阶段来看,没有健全的企事业内部财务会计监管机制或者财务相关人员对财务会计监管机制认识不够,其机制形同虚设,监管的力度也被削弱,对于财务中的一些违纪现象视而不见,任其发展。这种现象更应该健全并完善财务会计监管机制,并形成相应的制衡机制,改革以往传统的管理体制,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机制,以保证财务会计监管机制的有效发挥。这样不仅能够将财务会计的违纪的动机扼杀在摇篮里,同时保证了其工作的独立性,使财务会计监管机制发挥其作用,同时也提高了财务会计人员对经济活动的监督。

3.3加强外部财务会计监管体系,做到有效监管

第一,政府监管主要是指通过我国的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督、保险监督等部门,对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并进行宏观调控。政府财务会计监管能弥补市场经济下财务会计存在的缺陷。市场规律的运行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在所难免,因此,通过政府监管,可以有效解决市场交易主体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不对称,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提高市场运作的效率。第二,社会监督是指通过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师事务所等委托注册会计师,以独立的第三者身份,对委托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全面的审计监督。只有充分运用社会审计监督等外部财务会计监督,才能充分的加强企业外部财务会计监督力度,切实有效解决对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

3.4完善和规范信息披露

资本市场中,信息披露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了企业中的各种利益冲突。拥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是符合市场监督的内容,同时也是维护各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信息披露的完善使得公司趋向高度透明化,加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的同时,也保障了其应有的权利,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有着推动作用。

4结语

根除会计造假这一痼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法律、道德和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协调、综合治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者。

参考文献

[1]孙续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若干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1(3).

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质量;监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客观上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近年来,国家以财政部的名义向社会公布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结果,曝光了一些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的问题甚至很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宏观调控质量和市场经济秩序。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强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已经到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程度。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一)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具体表现形式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集中表现,其具体形式五花八门、错综复杂,主要可以归纳为:

1. 资产不实。主要有人为随意虚增资产;资产损失未进行及时处理,如期末不进行盘点,该处理的存货损失不处理,虚增资产;资产应摊未摊,如待摊费用、低值易耗品等不摊销或少摊销,虚增资产;少提折旧以虚增(减)资产。

2. 所有者权益不实。一些企业为了扩大影响和提高企业信誉,注册资金很大,而实收资本长期不到位,甚至有的企业随意抽逃资金,形成资本空壳;有的任意高估无形资产价值,虚增资本公积。

3. 利润不实,主要有多计收入。一些企业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追求政绩,采取多结转收入的办法;另一些企业领导为了逃税,采取隐瞒转移收入、多列支费用、多转成本,企业为了达到少缴所得税等各项税金的目的,挤占虚列成本费用。

4. 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一些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也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

(二)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1. 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会计法》贯彻落实得不到位。虽然新《会计法》颁布以后,普遍对企业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了《会计法》的培训,但应该看到,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不认真。同时,《会计法》的贯彻落实是一个过程,致使企业没有真正按照《会计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会计工作。

2. " 委托- " 制的固有缺陷。企业所有者将经营管理企业的权利委托给经营者,是一种典型的"委托-"制。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效用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等特性,从而形成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原因。

3. 财务人员素质偏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主体行为日益多样化,会计程序和技术方法不断科学化,对财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企业中的财务人员多数对会计理论缺乏系统地学习,对会计的核算原则、方法认识不全,理解不透,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对加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建议

针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问题,作者建议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其目的是通过惩治违纪、纠正失误、治理失真、严肃法纪来促进企业强化财务核算,加强会计基础工作管理,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一) 加大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政府监管力度

在我国,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即使是在实现公司制改造的上市公司或非上市公司中,国家控股企业也占多数。在国有控股企业中,国有股的比例一般都在70 % 以上。因此,政府作为投资者和所有者,理所当然地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政府一方面出于研究制定和调整完善政策的需要,要获取充分依据;另一方面,要了解和监控企业执行财会、财政、税收政策情况,以维护所有者合法权益,使国有资产良性运行,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另外,我国证券市场虽然已经发展多年,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上市公司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占的比重相对较大, 分散的投资者力量不突出,他们对企业会计信息的影响和牵制力不是很大。因此,作为政府部门的证券管理机构,在证券市场既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也是对会计信息进行规范、监管的职能机构。

因此,最关心企业会计信息的是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他们最能对企业会计信息施加影响,同时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监督的主体。财政部门是政府的经济综合职能部门,是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管者,这在新《会计法》及有关规章制度中已有明确规定。因此,对企业会计信息及其质量的规范、监督和管理,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各级政府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财政等会计监管部门要定期对企业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和其他财务专项检查,实现会计检查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

(二) 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建设和执业监管

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是注册会计师行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一批知名会计师事务所由兴到衰、直至消亡的例证,往往是毁于注册会计师失信问题,这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加强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自律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其执业水准,是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1. 逐步完善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体系。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入手,着力解决好注册会计师行业抓业务和抓职业道德" 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和业务培训,使广大从业人员增强职业道德修养和职业自律意识,使之能规范执业,正确披露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好地行使社会监督职责。

2. 加强行业监管体系建设。会计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要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会计行政管理部门侧重严把审批会计师事务所入门关口,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坚决不予审批;行业协会侧重严把注册会计师入门关口,严肃考试制度,严肃查处弄虚作假骗取注册会计师资格的行为,对年检不合格的执业注册会计师,要撤销注册。

3. 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综合评价体系。制定会计师事务所考核评价指标,并据此定期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为政府部门、企业选用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信息平台,促进会计师事务所依法经营,诚信执业,使当前存在的出具虚假审计验资报告、卖牌子卖章子卖签字、滥设分支机构、挂名兼职、跨所执业、抵毁同行、以个人名义挂牌为他人举办会计师事务所等有损行业形象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三) 多措并举,完善企业会计监督管理机制

1. 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对国有企业采取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的办法以控制企业内部人造假等行为,是克服"委托-"制缺陷的有效措施。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和会计委派制,能有效地降低监督成本,避免经营失败的突发风险。同时,还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在产权明晰基础上的三权分立、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运行机制。

第3篇

关键词:金融机构 监管 会计信息 质量

1.金融机构监管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

基于金融机构来讲,金融业具有市场参与宏观调控主体双重属性,其不仅是整体经济发展基础,同时又发挥了一定水平的支配作用,基于有用性决策定位会计信息质量无法充分满足监管金融机构实施管理职能的客观信息需求,令金融监管单位会计信息总体效用不良下降。在全面提升金融机构应用会计信息整体质量进程中,作为使用信息的监管机构一方会对金融单位会计信息特征质量发挥一定的影响作用。金融监管主体包含四类内容,即对市场金融机构准入实施合理监管、控制其日常经营业务活动、处理危机并监管市场退出、进行非现场或现场稽核。上述监管内容中日常业务与稽核管理均要基于金融机构财会信息核心,确保其拥有稳定职能、并令其经营管理状况清晰化、透明化,确保合理控制金融风险。由主体微观财务数据来看则往往能发现相关问题,因而便要求监管单位对金融机构各项财务会计信息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也就是说完整、高效、及时、准确的财务会计信息是金融机构合理监管的有效渠道。由于监管单位同它类相关利益者存在信息诉求中的差异性,监管方可借助调整、管制金融机构财务会计信息实现既定目标。同工商企业相比,基于风险化解与防范目标,监管单位对其管理对象的稳定发展应用了更为谨慎策略,以预防对收益或资产的高估或对费用与负债的低估。在制定相应金融机构经营规律基础上,监管单位对金融机构各类风险状况实施客观评价,进而及时开展风险预警、监测与控制,在这一阶段中充分证明了金融会计、公认会计在信息侧重、认识风险等层面根本存在的差异性。在该类信息需求之上,金融单位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更加有利于监管机构充分了解其所监管对象的经营管理状况、流动资产水平与其蕴含的风险状况并及时加以控制管理。

2.提升金融机构会计信息质量科学策略

2.1强化金融机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

金融机构要想提升会计信息真实性,首先管理层应科学重视会计信息相关工作,充分意识到会计信息的不真实性所带来的危害,通过认真研究合理解决失真会计信息问题,有效、自觉的对其准确、真实、完整性进行维护,进而为激发会计职能、提升会计信息综合质量创设了良好优质环境。同时我们应强化金融机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培养与专业知识教育,提升会计工作人员业务与思想素质。在强化会计人员法规法律意识,令其自觉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自觉抵制、维护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基础上,我们应对会计人员组织针对新型处理业务流程、新会计准则与核算的教育培训,促进金融创新与会计核算的相适应。另外我们应强化对信贷工作人员分类贷款的科学培训,令其掌握正确的分类标准、参考特征,进而提升分类贷款准确性。

2.2创设合理科学的金融考核机制

金融机构考核机制应科学立足于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依法进行自主独立的经营,以市场发展为导向,基于效益目标构建自下而上的金融机构考核管理机制,扩充基层自主经营管理权力,准许下级单位在权力范畴中合规依法实施业务经营。在设立经营计划目标阶段我们应综合各项指标实施全盘统筹考量,不仅应观察总量变化,还应核查比率变化,采取层层自下而上方式制定策略,而非层层自上而下的加码与硬性下达,应对各类硬性指标考核进行精简,选择更为合理、科学的指标进行基层单位业绩考核。

2.3优化内控体制建设、合理构建金融机构会计监督体系

内控体制建设阶段我们应继续优化预算控制、强化各项环节综合管理,对实际执行与控制预算进行及时的差异分析,进而严格控制金融机构在预算外的不合理性支出。同时我们应科学完善授权批准体制,明确规定相关会计工作批准授权范畴、程序、权限与责任内容,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人员应在授权范畴中合理承担责任并行使职权,经办人则应在此权限范畴中进行业务办理。同时我们应科学促进分离职责管理,依据职务不相容分离原则适应性设置会计与他类工作岗位,实现不同岗位、机构间的权责分明、互相监督、互相制约,并构建互相制衡机制。另外我们应科学落实岗位职责体制,令金融机构全员科学明确具体工作责任与职权范畴。对金融机构内部来讲,其可进行会计委派主管体制尝试,由上级面向下级进行逐层的会计主管委派,对下属单位各项经营业务活动与核算财务状况实施直接的监管。委派主管会计待遇隶属上级主管单位,而不必直接同派驻单位发生利益关系,进而强化其超脱性与独立性。从外部监督层面来讲金融监管机构应强化会计综合监督职能,对金融机构各项会计制度科学性、健全性实施检查与监督,充分发挥各类中介机构科学作用,合理引入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对金融机构数据报表等各类会计信息展开独立审计,并同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单位构建一种实时沟通联动机制,进而全面实现各类价值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监管 会计信息质量 应对措施

一、加强财务会计监管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深,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产品满足规定或潜在需要的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的约束。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真实性、相关性、重要性、明晰性、可靠性、可比性、完整性以及实质重于形式等原则。这些质量要求相互依存,共同对会计信息以至整个会计体系发生作用。会计信息需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呈现,如果表述不清晰或虚假,将影响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在信息时代,决策有用性常常被视为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终需求和价值判断标准。而会计信息失真,必然严重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有效决策。要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必须加强财务会计监管。

二、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利益的驱动

经济利益是最主要的会计信息造假动机,是造假者最根本的内在动力。造假者通过造假旨在得到直接的或间接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另外对政治利益的追逐也使造假者铤而走险,不顾后果。造假者的逐利心理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得到满足时,就不得不依靠会计信息作假来改变利益格局和分配关系,改变衡量其政绩的各项经济指标。常见的造假手段包括不恰当核算特殊交易(如债权、债务重组、非货币交易关联交易等)、滥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错误确认费用及负债、资产造假等。

(二)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存在着时空上的、内容上的信息不对称。与公司管理当局相比,信息使用者明显处于信息劣势。管理层为追求实现经营目标,增加了不恰当会计处理的道德风险,极有可能利用会计自身的弱点,在复杂会计信息的遮掩下,蓄意杜撰虚假的信息欺骗资本市场和信息使用者。过于详尽和面面俱到的信息反而模糊了更重要的信息,财务报告甚至成为数据垃圾。

两权分离的现代公司产权结构决定了委托―制度的发展。企业出资者委托经营者为其,出资者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者虽不拥有企业的全部资产,但在作出有关资源配置的决策方面拥有信息优势和专业能力,他们的利益必然会与投资者的利益不一致,信息的不对称必然导致双方的冲突,若出资者不能对内部人的行为实施有效的控制,他们就可能利用这种对资产的控制权来通过造假牟取私利,使造假成为可能。

(三)会计队伍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复杂变化的环境

我国的社会经济转轨时期处于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法律法规体系在逐渐完善,需要会计人员更新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法规,提升职业道德水准、塑造会计行业诚信形象。特别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及机关会计的准则实施后,需要广大会计人员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根据制度及准则的要求和实际情况对会计实务问题做出职业判断。但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职业判断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这也给会计信息失真提供可能。

(四)违法惩戒机制不健全

由于法律体系不够健全,执法环境不够优化,执法力度和效果受到严重影响,使很多企业、个人的会计造假行为没有得到应有的严惩,使会计造假收益大于会计造假成本,更加剧了会计造假,形成了恶性循环。政府必须建立全方位的惩戒机制,使会计造假者没有立足之地,不敢造假。

三、加强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对加强会计监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必须完善我国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等内部治理机构与市场机制在会计信息产生过程及其披露的积极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政府监管和政策支持;加强法制建设,优化执法环境;加强新闻舆论与社会公众的监督力度。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机构和主要制度,包括议事规则、专门决策体系、授权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等等;依照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组织和制度;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上市公司要求的信息披露机构和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强化高层管理人员责任,约束高管人员行为。应该通过立法对高管人员的会计造假行为进行处罚,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使造假代价大于造价收益。

(二)加强政府对企业财务会计的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在国际间投资、筹资和贸易活动中的突出作用已日益凸显。会计工作的普遍性、会计信息的社会性、会计作用的国际性都要求政府应加强会计的监管,使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有规范统一的标准,保证其真实性,也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成性。

首先,政府制定各方参与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主要指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专业核算办法等会计标准。规范会计核算,保证各单位、个人有法可依。其次,严格监督检查,使各单位、个人有法必依。最后,对各单位、个人的执行结果采取优胜劣汰,激励守则者、严惩违法者,直至逐出市场。只有政府强制性的会计监管,让造假者得到毁灭性的造价损失,才有可能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三)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和企业治理的要求,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和其他管理控制两部分。内部会计控制体现了内部牵制原理,与其他管理控制交织进行,在企业内部控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内部会计控制指企业内部建立的会计控制体系,其中包括:可靠的内部凭证制度,健全的账簿制度,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科学的预算制度,定期盘点制度,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等。有效完善的内部会计制度,使会计造假没有了造假的环节、载体,从源头上杜绝信息造假。

(四)严格会计人员的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会计人员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会计人员的合法利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保证。要加强财会人员尤其是高级财会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的财会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对财会工作的管理水平,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严格执法,对坚持原则,公正执法的财会人员要公开表扬和奖励,对打击报复财会人员的行为和责任人,要协助有关部门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五)加强外部的会计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外部会计监管――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企业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层次。政府审计已转为主要审计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和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内部审计由于受制于企业经营者而缺乏独立性,使其对会计监督难以成效。社会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就承担着企业监督的中坚力量。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规模与业务种类扩大,应计制会计得到普遍实行,审计的主要目的转变为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确定会计报表的可信性,而查找舞弊则转为次要目的。注册会计师对查找舞弊职能的忽视,无形中为图谋不轨者创造了实施舞弊的机会,降低了会计造假的成本。因此,注册会计师必须在执行审计业务时遏制会计造假现象,加强职业道德的塑造,提高执业能力,防范会计造假。

根除会计造假这一痼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社会的、法律的、道德的和制度的等各个方面进行优化协调、综合治理。有效的财务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一种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更好地服务于决策者。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1

企业的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申请上市,上市公司享用很多的经济发展空间,但是一些上市公司因为想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就从会计信息上做手脚,这不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更损害了人们的根本利益,更影响到了企业的信誉度,使得上市公司的发展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一、影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原因分析

1.从体制环境看,计划经济色彩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在发展历史上发生过很多次转型,目前我国正在逐渐完成市场经济的体制,但是在这之前,我国在是几年中都是实行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也是刚刚起步,因此市场上的很多企业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尤其是股票市场。由于计划经济的关系,多数股票市场都侧重于按市场规则办事,习惯于受到市场的规则束缚,因此很难有较大的发展。另外,我国的国有企业越来越多,国家给出的固定新股额度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企业的发展,这极大地限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促使各企业之间为了微弱的经济效益争的“面红耳赤”。

2.上市公司经营压力大,一股独大现象严重。近几年来,市场变化可谓是“风云莫测”,我国在飘摇不定的经济市场当中,经历了多次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制度变革,因此各企业的竞争能力被逐渐削弱,尤其是对于一些上市企业来说,本就根基不稳,在经过市场冲撞之后,企业的经营压力增大,再加上物价的逐渐上涨,股价的大幅度下跌,劳动力成本增加,导致企业的综合能力下降,企业业绩不断下降,最终破产。对于这种现象,企业的管理人员后继无力,没有有效的管理措施,只能自欺欺人的在财务报表上做虚假的信息,以维持股价的平衡。这种错误的管理模式是导致会计出现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3.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监督力度不够。必须承认,我们在规范的制定与实施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缺乏明细、可操作和公平执行的具体规范;透明度不高,有的规范已不执行,但未能出台新的规范替代,给人造成“黑箱操作”的印象;从监管环境看,尚未树立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理念,监管弱化。

根据“法制、监管、自律、规范”的,我国已形成了中国证监会监管、证监会派出机构及证交所的一线监管的证券监管体系,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如:监管重心偏移。缺乏持续监管。监管处罚不力。

4.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素质跟不上。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三类:规范性失真是由于会计规范不科学导致的失真:违法性失真是有关单位和人员故意违反法律规章制度导致的失真;技术性失真是会计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会计工作需要而导致的失真。后两项失真均与会计人员有关。表现在:知识结构老化。我国的大多数上市公司从国企改制而来,许多会计人员还习惯于用传统的计划模式下的会计思想处理经济事项,还不能适应股票市场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客观上形成了一些技术性失真;对证券市场运作规则不熟。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但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监管部门却未对其作出证券从业资格的要求。

二、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管的方法

1.加强公司治理,改善会计环境。我国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是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发生的,很多会计人员因为受到企业领导的制约,在核算中首先考虑到的是企业的利益,然后在考虑到是否符合会计法,在企业的利益和会计法出现冲突时,那么会计人员就会偏向企业这边,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同时也要完善公司的监督结构,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加快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在会计法的制定中应该重点对会计法的监督性进行研究。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施中会和实际的经济活动存在一定的冲突,从而也为上市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提供了条件。要改善此类问题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的经济实际以及企业发展的具体要求进行会计法的制定。同时也要把我国的会计法制定独立于其他的法律之外,这样才可以保证会计法的客观性,对社会中的任何企业和集体都可以进行良好的规范,同时也应该参考国外的一些会计准则的经验,使得我国会计法更具有时代性,更能满足人们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我国在制定会计的法时,要注意对会计监督的职能的加强,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并且要保证企业财务的透明化,选择国际上先进的统计方法进行会计信息的核算,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我国的会计制度在实行中会遇到一定的问题这是因为部分的会计条款并不符合上市企业发展的实际,企业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核算时,也会因为该问题而产生很多的分期。所以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我国的会计核算的方式应该考虑到企业的核算的具体方式,并对将来的发展情况作预期,这样才不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减少冲突的情况。

3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我国也应该注意对会计信息的纰漏,并对纰漏予以奖励。很多企业的会计失真的情况都比较不容易被发现,但是这也就会造成国有财产的流失,因此对这种情况进行处理。必须要实行社会监督的制度,企业内部要对财务报告进行审核,并按照国家的标准,进行核查,国家的相关部门也要定期对上市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核查,这样才能够使得会计核算出于一个监督的环境下,从而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4 强化对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强化上市公司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对违反会计和证券法规,主动策划或积极参与造假或隐瞒重大事项的上市公司财会人员,取消其证券从业会计资格,并作劣迹记载,不允许其在其他上市公司从事会计工作,情节严重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结束语

我国经济体制正经过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由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剧烈摩擦和冲突而引致了我国股市在运行中发生扭曲和变形,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偏离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这一点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上得到了充分印证。本文通过以实证分析法评价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以案例分析法剖析了会计信息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经验和教训,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六条途径。无论对会计理论工作者,还是对证券市场的参与各方,都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泉.论我国企业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J].商场现代化,2010(36).

第6篇

(一)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监管的基础性条件一般情况下,会计监管总是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进行。无论是行政性的会计监管,还是自发性的会计监管,都是基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满意度而考虑的。会计信息质量不佳,要通过会计监管行为来改善。只有掌握了会计信息质量状况,才能针对性地采取会计监管措施。

(二)良好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会计监管的针对性客观、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给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情况的相关信息,以便政府、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作出合乎自身利益、科学的决策,同时有利于企业自身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进行能动地调整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竞争、市场发展。会计信息质量也给会计监管指明了方向。譬如,在债务重组业务中,会计信息能够反映出企业重组后,资产的变动,收益或利得的增加(减少),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利益重组来调节利润,此时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下降,因此在会计准则相应将该部分调整为“资本公积”,不再确认为收益。

(三)科学的会计监管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监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会计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会计信息质量水平。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会计监管不到位,会计信息质量较差,会计报表反映出来的内容几乎给决策者没有任何帮助。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经济发展,与世界接轨,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内控规范等会计监管体系文件陆续出台、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也推动了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

二、强化会计监管,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提升质量的前提。一般来说,会计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企业的基础性管理工作之一。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是各会计主体要按国家会计工作基本规范、会计准则或类似规范性文件,从人员配置、业务办理、授权审批等进行会计基础工作。很明显,只有严谨的会计基础工作,得到的会计信息质量起码才是真实可靠的。

(二)加强行政性监管,按相关准则与制度衡量会计信息当前,我国会计工作是由财政部主管,其他相关部门根据业务要求进行管理的。当前,我国会计行政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在于人员监管、制度完善等角度来进行管理的,而对于企业会计信息实质性的监管不强,这方面应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财政部门应定期对企业会计人员配置情况进行检查,要求持证上岗,对于账务处理、内部控制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管理,增强在具体会计业务处理中的话语权,辅之其他监管部门的行政性要求,这样才能切实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水平。

(三)完善自发性监管,满足会计信息质量使用者的要求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从这个角度上说,良好的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自发性监管的基础。事实上,会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地纠偏过程。企业除会计人员在业务中进行自我监管外,其他手段也很重要。如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等,对于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 会计信息质量 评价指标

证监会在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方面形成了由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信息披露编报规则、信息披露规范问答以及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构成的监管体系。2014年10月17日,证监会了《关于改革完善并严格实施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存在重大信息披露违法,其股票将被暂停上市交易;严格执行体现公司财务状况的强制退市指标,加大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的力度。而证券交易所也通过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的方式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工作进行分级评价,以达到监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的。然而,不管是证监会的监管还是证券交易所的考评,其对象都是以财务数据为主的会计信息,并且都是站在监管者的角度进行的评价,那么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符合证监会以及证券交易所要求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否就是决策有用信息呢?

一、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

(一)以监管机构评价和信息使用者评价为基本评价视角。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以证券交易所考评为主,以行政部门处罚、注册会计师审计为辅。深交所于2013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考核办法(2013 年修订)》(深证上[2013]112号),上交所于2013年10月7日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评价办法(试行)》,规定每年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情况给予一次评级,根据相应规则上市公司由优等至劣等被评为A、B、C、D四类,评价周期为当年5月1日至次年4月30日。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可将这部分评价结果作为信息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信息提供主体,通过会计报表向社会信息使用者传递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信息使用者作为会计信息的消费者在会计信息的传递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决策有用只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最有发言权。为此,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除了应考虑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考评外,还应考虑引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

(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兼顾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会计信息披露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披露行为,因此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应以培养上市公司披露高质量会计信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除了依据强制性信息规定外,还应兼顾自愿性信息披露方面。

(三)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及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评价。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与会计信息质量具有相互促进的关系。会计信息质量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基础,较优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环境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较好的上市公司倾向于如实披露会计信息,向外界传递公司的良好形象。低效的全面预算管理将给上市公司带来较差的经营成果,如实向外披露信息,会影响公司形象,为此,上市公司存在披露经过粉饰的会计信息的动机,但由于社会监管的存在,加大了上市公司信息造假的成本,所以上市公司通过优化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提高经营效率无疑是最佳选择。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应本着会计信息质量与全面预算管理相互促进的原则,引入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编制、执行及考评情况信息披露的评价。

随着环境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信息使用者越来越关注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及社会公益等方面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在信息质量评价体系中引入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评价,能够督促上市公司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二、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分别从社会评价和信息使用者评价两个角度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进行评价(见表1)。

(一)社会评价情况。该一级指标包含社会监管情况、政府部门监管情况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三个二级指标。

1.社会监管情况。社会监管情况主要是指对上市公司负有监管责任的证监会及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及相关情况的监管,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受到证监会的相关处罚和证券交易所按照相关要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的结果列入该项评价指标。社会监管评价指标的引入,加大了上市公司提供低质量会计信息的成本,有利于督促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程序,以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外披露。

2.政府部门监管情况。政府部门监管情况主要是指财政执法检查和工商税务执法检查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处罚情况。将财政执法检查和工商税务执法检查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全方位评价。

3.注册会计师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作为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有效监管手段,一直为广大信息利益相关者所信赖,应将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类型纳入该体系。

(二)信息使用者评价情况。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强调的是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决策有用关键在于会计信息能否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评价是判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标准。信息使用者评价包含强制信息披露和自愿信息披露两个二级指标。

1.强制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是由相关法律、法规和章程明确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信息。强制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以基本财务信息为主,同时包括公司概况、主营业务信息、重大关联交易信息等。信息使用者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强制信息披露评价包含会计信息内容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两方面。(1)会计信息内容质量。这部分评价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所披露会计信息内容上的决策有用性,重点关注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对信息使用者的重要性,会计信息内容的重要性、可比性以及可靠性。(2)会计信息披露质量。这部分评价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所披露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评价,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重点关注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充分性及可理解性,另外还需关注所披露信息的交易实质。

2.自愿信息披露。自愿信息披露是指除强制信息披露之外,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形象、投资者关系、回避诉讼风险等动机主动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自主性是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最大特点。信息使用者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自愿信息披露的评价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情况披露的评价。包括上市公司采用的全面预算管理具体模式,预算的编制流程、执行及考核程序等方面内容的评价。(2)全面预算管理考评情况披露的评价。包括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分析结果、预算执行差异情况分析及最终考评情况的评价。(3)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披露的评价。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公益责任、环境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信息披露的评价。

三、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建立指标层模糊隶属度函数。设评价集为E={e1, e2, e3},评价元素e1、e2、e3分别对应评价结果好、一般、差,进一步构造评价集三个等级的隶属度函数。

(二)建立子准则层的判断矩阵。根据上市公司实际评价的要求,确定社会评价情况和信息使用者评价情况相对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度权数WF与WU。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别确定社会评价情况和信息使用者评价情况的子准则层相对于准则层的重要度,为此分别建立相应的判断矩阵。

针对社会评价情况F,两两比较社会监管情况FS、政府部门监管情况FG、注册会计师审计FC,得到社会评价情况F的子准则层的判断矩阵。

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可查表确定其取值。当C.R.< 0.1时,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三)建立指标层的判断矩阵。对应子准则层证监会监管情况FS、政府部门监管情况FG、注册会计师审计情况FC,以及信息使用者评价情况强制信息披露UO和自愿信息披露UV分别建立判断矩阵。

利用求和法确定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的近似值,得出指标分别相对于其所对应的子准则层的相对重要度,并进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针对各判断矩阵的λmax,计算相应的C.I.和C.R.。若某判断矩阵未通过一致性检验,则需重新建立判断矩阵。

(五)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体系指标层取值标准。对于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应以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通过百分制得分的方式将各项评价指标量化,量化后的各评价指标代入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量化分级。经过量化分级的会计信息质量在本公司会计信息纵向可比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公司之间的横向可比性。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模糊综合评价各指标具体取值情况见表3。

四、基于全面预算管理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保障措施

(一)将全面预算管理信息披露引入会计信息披露体系。目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以《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附注为主,管理层在信息披露中主要精力集中在这部分强制性信息披露上,往往忽略了对投资者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的管理信息的披露。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体系中,除应关注基本的企业会计准则关于强制性会计信息披露外,还应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的披露,如全面预算管理基本情况、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分析等信息的披露。这不但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全面的了解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情况,提高决策相关信息可获得性,也可为信息使用者评判上市公司信息质量提供依据。

(二)建立有利于信息使用者评价的会计信息披露渠道。为了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的评价,应拓宽现有的会计信息披露渠道,可采用纸质媒体披露及电子、网络披露相结合的方式,从披露时间上,可采用实时披露的方式,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在具体的评价方式上,信息使用者通过不同渠道获得会计信息时,应附有会计信息质量评价问卷表,逐步引导信息使用者在获取会计信息时对会计信息的质量做出客观评价。

(三)逐步完善信息使用者对信息质量评价的方式。现阶段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尚未广泛开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难度,具体可分阶段实现,先在机构信息使用者中开展信息质量评价,评价以百分制进行,具体得分项目包括强制信息披露和自愿信息披露两方面,评价表应与会计信息同时提交信息使用者,为鼓励信息使用者积极参与信息质量评价,可建立机构评价信息质量的信用档案,对于积极参与信息评价的机构定期给予奖励。与此同时加大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宣传力度,为下一阶段在评价体系中引入个人投资者评价做好铺垫。

(四)鼓励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上市公司信息质量评价工作。监管机构进行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考评是站在监管的角度进行,更多侧重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合法性、合规性,而对于信息的决策有用性的判断并没有信息使用者的判断直接,因此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评价应由独立于监管机构和上市公司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来进行。

参考文献:

1.郝淑君,赵宴萍.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时代金融,2014,(18).

第8篇

此外,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对固定资产的管理,由于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这样固定资产进入事业单位以后管理便十分松散,资产核查之都只停留在纸面,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无从下手。从而导致了相关会计信息传递不真实、不准确和不及时,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财务人员职业素养缺失

财务人员是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的主要屏障,然而,在事业单位人员老化、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加之事业单位具有非营利性,导致会计人员经济核算意识淡薄,这些都成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观性因素。同时,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忽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部分会计人员利用单位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条件,对会计资料进行人为操纵,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路径

1.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机构的领导

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领导工作,由事业单位负责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准确,加强事业单位负责人的管理意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这样有助于避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会计人员提供真实有效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并有效地减少失真的会计信息行为的出现。

2.加强会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

我们都知道,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准是直接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事业单位应定期举办会计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培训活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同步发展。只有提高了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才能确保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3.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第9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财务会计 基建会计 会计信息质量

长期以来,受财政管理体制以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和基建会计制度等的制约,高等学校分别设置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套账,前者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核算高等学校开展日常业务过程中收入、支出的发生情况以及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资产负债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等;后者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高等学校基本建设过程中投资的取得、使用和完成情况,定期向主管部门报送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等。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投资主体单一,经济业务简单,会计信息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的需要,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分离,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业务日益复杂和多样,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两账分设,导致会计信息割裂,不能适应现实经济环境下相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深入,尤其是部门预算改革及其相关配套改革的逐步推进,两账分设,高校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

1.两账分设,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全面、不充分,不能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大规模扩招以来,基本建设进入了高峰期。高校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高校不同渠道取得的基建资金进入基本建设领域后,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形成相应的投资支出,这些投资支出构成高校未完工基建产品即在产品的实际成本,是高校资产的一部分。但由于两账分离,投资支出只在基建会计中反映,不在财务会计中反映。只有当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后,财务会计才将完工基建产品的成本即交付使用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的成本登记入账。因此,高校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即使按规定,高校在编制年度财务决算报表时合并基建报表中来源于财政性资金的基建拨款及其形成的基建投资和基建结余资金,但对于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或其他非财政性资金的高校来说,合并基建报表后的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仍然不能全面、完整、充分地反映其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

2.两账分设,导致高校会计信息失真。按照规定,高等学校作为贷款主体向银行取得的基本建设投资借款,要在财务会计中反映,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借入款项”科目。将取得的银行借款拨付基建时,财务会计做借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基建会计在收到拨付的基建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基建拨款一本年自筹资金拨款”科目;这部分资金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使用时,基建会计做借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待工程项目完工交付使用时,财务会计才根据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做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应收及暂付款”科目。由于工程项目建设期长,往往要跨年度有的甚至跨几个年度,因此,基建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的高校,在较长的时期里,资产负债表中会有大额应收及暂付款。而这部分资产在基建会计报表中又以银行存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形式存在。两账分设,既虚增了资产,还不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以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基建投资借款利息应记入建设成本,但由于两账分设,高校作为借款主体向银行借入的基建投资借款在财务会计中反映,支付的借款利息作为支付当期的事业支出反映在财务会计中,不记入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导致固定资产价值低估。因此,用银行贷款进行项目建设的高校,由于两账分设,会计处理的最终结果是既虚增资产,又低估资产价值,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两账分设,增加了管理和核算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管理效率,增加了管理风险。由于两账分设,基建资金的划拨、资产的交付,以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的使用等,需要在两套账之间增设相应的管理环节,设计相应的内控程序,同一笔业务,需要在两套账中分别记录,导致重复劳动,也增加了管理难度和管理风险,降低了管理效率。

二、高校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融合的对策

1.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为融合高校财务会计和基建会计提供制度依据。高校作为事业单位,其财务会计与基建会计分离存在的问题,也是我国所有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高校会计核算的改革与国家整个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的改革密不可分。我国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体系主要由《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与行政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核算有关的《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组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须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现阶段可行的是整合现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制度,取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相关内容充实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提高高校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改进高校会计信息的质量,满足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需要。

2.完善会计科目体系,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效率。在现行高校财务会计科目体系中增设“物资采购”、“工程物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其他投资”等资产类科目,核算高校为工程项目建设储备的材料物资以及发生的各类投资支出;取消原“借入款项”科目,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负债类科目,分别核算高校向金融机构借入的偿还期限在一年以内(含一年)和超过一年的借款;增设“基建拨款”科目,它属于收入类科目,核算高校国家基本建设拨款的取得和转销情况。

3.完善会计报表体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各相关信息使用者的管理和决策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增设物资采购、工程物资、在建工程等项目,负债类取消借入款项,增设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两个项目;在净资产类未完项目收支差额项下增加基建拨款项目。

在收入表中增加基建拨款项目。

增设基建投资表,反映建设项目自开始建设起到本年末止基本建设资金来源以及基本建设投资支出情况。

增设待摊投资明细表,反映本年实际发生的各项待摊投资数额。

增设现金流量表,使相关信息使用者了解和评价高校的现金流量,并据以预测高校未来的现金流量。

4.规范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和多样,现行高校年度财务决算报告中的决算说明部分过于简单,且没有统一的格式和要求,不便于相关信息使用者理解高校会计报表。因此,规范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对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作出解释,有助于信息使用者更加深入地理解高校会计报表的内容,全面分析高校的收支情况和财务状况,作为决策参考。

三、会计核算举例

(一)基建拨款的取得及其使用和结转

1.取得基建拨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基建拨款

2.支付工程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以上为财政授权支付方式下的会计处理。财政直接支付方式下,则在支付工程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贷:基建拨款

3.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转贴于

同时:

借:基建拨款

贷:固定基金

(二)基建投资

借款的取得及其使用和结转

1.从金融机构借入款项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银行存款

贷:长期借款

2.支付工程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贷:银行存款

3.工程竣工交付使用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固定资产

贷:建筑安装工程投资等

4.用自有资金归还贷款时,做如下会计分录

借:长期借款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结转自筹基建支出

贷:固定基金

参考文献: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6年10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号

2.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财预字[1997]286号

3.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财文字[1997]280号

4.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财预字[1998]105号

5.基本建设财务规定.财建[2002]394号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