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0: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能源管理与节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内容摘要:合同能源管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商业运行模式。本文较详细地对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状况和节能潜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运作机制及其对政府机构节能的适应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是政府机构节能的必然选择,并提出了在政府机构中实施节能服务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合同能源管理 政府节能 EMC
政府机构、大型公共建筑、高耗能企业属于资源消耗的三大领域。目前我国已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由于政府机构的特殊地位,它的节约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成败。
我国政府机构的能耗与节能潜力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重视发展经济、忽视能源节约,造成当前政府机构中资源管理机制缺失,资源浪费现象惊人,这已成为我国资源利用的薄弱环节。据有关部门的调查统计:目前我国政府机构消耗电力总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5%,相当于全国8亿农民的生活用电,能源费超过800亿元,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超过世界能耗大国美国政府机关1999年平均水平的33%;据北京市调查统计,政府机关的人均能耗、人均用水量和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市民的4倍、3倍和7倍。
政府机关的能耗主要表现在电、水、煤气等方面,这三方面占了耗能的绝大部分,尤其是电的能耗最大。专家指出,如果政府机构通过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和意识层面的低投入或无投入改进,可以达到30%的节能效果,可见政府机构的节能潜力巨大。目前政府的节能主要从意识层面上进行,通过缩短设备使用时间被动的降低能耗,虽然这是节能的一个重要手段,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耗过大的问题,应该积极应用新技术,从用电设备的节能降耗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做到节能环保。
但以上这些项目的节能还是一种自我改造、自我管理的传统节能方式,即自己出钱买设备、安装调试、管理等,费时费力。同时,市场上节能产品良莠不齐,单位又缺乏专业人才,还需要承担节能改造效益不佳甚至失败的风险。对那些资金缺乏的单位或节能工程较大的项目往往难以施行,如目前政府机构中的中央空调系统、锅炉等能效较低,系统设计和规格选用不合理、管道设计有缺陷导致的能源浪费。在这方面政府机构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乏专业技术,以及维护管理、监测效能的能力,使政府节能措施难以实施。目前在国内外盛行的“合同能源管理”为政府机构节能提供了一整套市场运行机制的解决模式,可以帮助政府达到“零风险+零投资+长期受益”和高效节能的目的,这就是EMC。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及EMC运营分析
“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是指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Energy Management Compang,简称EMC),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由自己担负风险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一整套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以减少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投资的营运方式。
“合同能源管理”是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出于减少能耗和节约资源的需要首先在美国兴起,后来在北美地区普遍采用并风行于全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该模式,通过几年来应用实践,到现在已显示出极强的发展力。EMC是政府机构首选的节能模式,目前在世界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尤其EMC在美国已形成了一个新兴的节能产业。
合同能源管理具有强烈的市场经济特征,它是完全运用市场机制来实现节能服务的典范,EMC是基于EPC机制而产生的商业化运营服务公司,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来实现盈利的目的,其基本的运作机制包括以下内容:
通过合同约定节能指标和服务以及投融资和技术保障,能耗企业不用资金投入,即可完成节能项目的技术改造。整个节能改造过程如项目审计、设计、融资、施工、管理等由EMC统一完成,而且项目完成后可得到EMC公司的服务和先进的节能设备系统。
在合同期内,能耗企业的客户支付全部来自于项目的节能效益,EMC的投资回收和合理利润由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支付,或者由EMC与能耗企业共同分享项目的节能效益。
在合同期内项目的所有权归EMC所有,并负责管理整个项目工程,如设备保养、维护及节能检测等。
合同结束后,节能设备和全部节能效益归能耗企业所有。合同完成后,EMC要将全部的节能设备无偿移交给能耗企业所有并培养管理人员、编制管理手册等。此后由能耗企业自己负责经营,也可以继续与EMC签定委托管理合同。
EMC承担节能改造的全部技术风险和投资风险。如果EMC节约改造达不到合同目标或改造失败则要承担由此所产生的全部风险,能耗企业不承担责任。所以EPC是一种高风险业务,其成败的关键在于对节能项目的风险分析和节能预期测度及其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使能耗单位达到了“零投资+零风险+持久受益”的目的,从而提高了能耗单位节能的积极性,促进了节能产业的形成。目前在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及浪费较大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将是我国进行能源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同时EMC也愿意选择政府机构、公共建筑、医院、学校等作为市场,因为这些单位能源管理和使用比较集中,同时这些单位本身缺乏节能人才和节能资金。EMC具有专业节能效率更高、技术先进服务全面、管理科学整合资源、保证节能实现多赢的特点。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集成化的节能服务和完整节能解决方案。其最大的创新性和突出价值就是整合了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各种资源,为客户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
EMC在我国政府机构节能市场不仅存在着巨大的市场而且有着强烈的需求,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节能服务公司的种类,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
我国政府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优点
在政府机构中,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符合我国目前实际和节能要求。从世界各国政府机构应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来看,都取得了巨大成功。1992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议案EPACT,要求政府与EMC合作进行合同能源管理。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机构的能源费用为79亿美元。为此,联邦政府开始执行一项为“联邦政府能源管理计划(FEMP)”,其主要内容就是帮助EMC与联邦政府的办公楼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同时为指导政府机构与EMC的合作,政府公告了美国能源部审查合格的88家EMC名单,了各种类型合同的标准模式,经过几年的运作,到目前基本实现了原订的节能计划,取得了极大的节能效益。
我国目前政府机构能耗浪费惊人,但也说明了其节能的潜力。运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实际。首先,解决了政府机构资金短缺及风险承担的问题,EMC通过自身融资、风险自担的方式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节能解决方案,最适合政府机构在缺少资金及专业管理人员背景下节能的实际。因为EMC的利益同节能效益挂钩,节省了用能单位的监督管理,减少了政府管理成本。其次,使政府节能由自我管理转变到专业管理,充分发挥EMC技术先进、管理全面、服务专业的特点,解决了节能的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问题,可以有效的减少项目成本,稳定提高节能效率,使政府机构有更大的精力投入到自身的职能业务中去,完善内部节约的规章制度。再次,EMC担负风险获得节能收益,政府机构无偿得到高效节能设备,使政府各机构长期受益,实现了政府机构与EMC的双赢,从而形成了政府机构与EMC双方实施节能项目的内在动力,加快了节能产业的发展。最后,政府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起到表率作用,并由此推动合同能源管理在能耗企业中的运用,加快节约型社会的建设。
我国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化运营模式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它将成为我国政府机构节能的必然选择,也将促进我国节能产业化的形成。
我国政府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政策性建议
节约能源是我国一项长期发展战略,为保证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顺利实施,必须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作为保证。
制定政府机关有关节能的政策和措施,提高政府机构的节能意识。节约能源必须从政府机构做起,这不仅节约大量能源,而且对全社会起到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所以应在政府机构中建立能耗统计和报告制度、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组织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的监督检查和主要耗能设备检测,促进政府机构的节能改造。坚决克服政府机构节能形式化和本位主义的自私心态。改变政府和事业单位消耗能源由公款买单、多用少用与自身经济利益无关的思想,提高主动节能意识。目前政府节能的经济意义在于能有效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节约财政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和示范效应则是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从而有效推进社会节能意识的提高和节能产业的形成。
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合同能源管理的作用及其运作机制,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支持政策。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合同能源管理从起步到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尤其是目前我国的节能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政府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有关部门应制定和实施能源合同管理的培训计划,充分认识合同能源管理的运作机制,使EMC产业尽快成长起来。目前制约合同能源管理的主要是融资、税收和支持政策,应通过制度的建立,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在实施中,政府首先作出重点示范工程,总结经验,使更多单位认识到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的优点,由点到面,不断推进。
制定和规范合同能源管理的制度体系。一方面,将政府节能管理和节能改造纳入同级财务预算,坚持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加快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实现;另一方面,规范EMC进入政府机构节能改造市场的资质要求。学习国外经验,实行准入制度,挑选有资质的 EMC进入;编制政府机构节能的项目指南,推动节能产品认证和能效标识管理制度的实施,保证节能效果的实现。
加快政府机制的转变,以市场带动节能效率的提高。节约能源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合同能源管理的市场机制模式将对节能产业的形成起到巨大的作用,应以此为契机加快政府节能机制的转变,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的、推进合同能源管理进行的节能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服务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节能信息制度,加快我国节能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总之,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运行模式,在我国虽然经过几年的实践,但在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发展,但它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和价值将成为我国节能产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马志娟.合同能源管理新趋势.中国经济周刊,2005. 8. 3
关键词:建筑节能;合同能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建筑节能的具体措施
1.1建筑墙体的节能
作为建筑护的主体,墙体采用材料的保温性能对建筑的耗热量。当前各地的建筑外墙厚度都是根据具体的环境确定的,都基本满足当地的节能要求。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建筑外墙提倡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该材料尽管导热系数较低,仅为0.2-0.3,但是可以很大程度的降低墙体传热系数。
1.2屋面节能的设计
随着技术水平的改进,高效保温材料已经被应用在建筑屋面的工程中,可以采用膨胀珍珠岩保温芯板保温层替代常规的沥青珍珠岩或者水泥珍珠岩,克服传统做法中的不足。总之,屋面节能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屋面的保温层不要选用吸水率较大的保温材料,防止屋面湿作业过程中由于保温层大量吸水而降低了保温效果。如果采用吸水率较好的保温材料,屋面上要设置排气孔来排净保温层内不容易排出的水分。第二,屋面的保温层不能选用密度大,导热系数高的保温材料,避免免重量、厚度达,这一类型的保温芯板施工便捷,价格合理,对环境污染小。芯板属于柔性制品,不仅适用具有平面的屋面,同时也适用曲面屋面,在保温工程中优越性更加明显。
1.3门窗节能设计
外门窗是住宅能耗散失最薄弱的位置,能耗占住宅能耗的40%,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景观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小住宅外门窗洞口的面积,改善外门窗的气密性,降低冷风渗透,提高外门窗自身的保温效果,减少外门窗自身的传热量,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首先,设计好窗墙比例窗墙比例是指住宅窗户洞口面积与住宅立面单元面积的比例,根据《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部分)》的规定,不同朝向的房屋窗墙比例不同,北向窗墙比要在20%之内,东西的要在30%之内,南向的要在35%之内。
其次,窗体材料的选择要合理在北方地区的窗框材料多以塑钢、铝合金为主。但是现代建筑并不青睐木、塑料,铝合金的造价又较高,所以塑钢的应用性较广,同时,采用合型的剥离也可以改善窗的节能效果。
最后,住宅外门与阳台门的设计东北地区的外门与阳台门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保温、防盗,以夹板门为主,夹板门一般中间填充玻璃棉或矿棉等作为保温材料,节能效果较好。
1.4合理运用再生资源
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世界的不可再生资源都面临着紧缺的现状,对此,必须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发展可再生资源,提高应用技术。太阳能、风能都是值得推广的再生资源,只要合理运用,会收到良好的节能效果。建筑内部设置“太阳能烟囱”,可实现无风状态的自然通风。在建筑内部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空气能热水系统、太阳能供电系统,不仅能大大节约用电量,而且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
合同能源管理是在企业资源匾乏,包括货币资本要素在内的多资本要素推动企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伴随着企业价值创新而出现的产物。合同能源管理的出现,必然引导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这种优化配置,不仅仅表现为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改善企业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将企业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整合集成到一起,形成供企业生存发展的服务系统,从而最大化的提高资源使用利用率。节能服务公司的出现使之成为可能。它集成了技术研发机构、节能设备制造商、工程施工单位、节能服务方案提供商、资金提供方等众多利益相关各方,并将各方的资源优势打包,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目标企业。所以,节能服务公司给目标公司提供的是节能服务,产生节能服务价值。同时,节能服务价值要在包括目标企业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各方之间进行价值分享,从而达到多方共赢。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碳市场交易的日趋完善,未来节能服务提供商甚至可以提供能源节能量,与CDM结合,在碳交易市场进行自由交易。
合同能源管理,无论是针对节能服务公司,还是目标企业、或其他利益相关各方,其本质上均是企业整合和交换有价值资源的行为。它不仅仅体现在节能服务的标的(节能量或是碳减排量)可以自由在市场中交易,同时也体现了企业之间可用资源或能力的整合。
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说,合同能源管理是其整合各方资源向目标公司提供节能服务的过程;对于目标公司或是用能单位来说,是一个能源服务外包或是外购的过程。用能单位与节能服务公司通过签订交易契约的形式,实现服务外包。因此,合同能源管理同样是一种服务外包契约。节约的生产成本或是节能量,本文称之为节能服务价值,要根据己签订契约要求,在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之间进行分配。对于用能单位而言,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费用不大于用能单位的节约成本;对于节能服务公司来讲,合同收入大于其生产成本。只有上述条件都满足时,服务外包才有可能实施。
3、合同能源管理价值的界定——节能服务价值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变,服务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也推动了服务理论的不断创新。服务科学研究时间虽然不长,但与传统服务理论截然不同。在服务科学看来,节能服务相比较一般服务而言,更注重于服务的整合,更注重于节能服务整合内部各方的价值增值和分享。具体表现为:
一是人力集中服务。节能服务公司为用能企业提供节能项目开发、能源审计、可行性研究、项目设计、人员培训、监测节能量等一揽子服务。虽然能源审计、节能方案设计与传统咨询服务基本相同,但其服务整合度较高。实施节能后,节能服务内化到用能企业的生产之中,即不生产有形商品,也不表现为有形服务。如果节能服务公司采购节能设备等资产,人力集中服务则具有不确定性,且成本往往融于设备等成本中,难以准确确认人力集中服务的价值。节能服务需要科学方法的服务。
二是购买前难以比较和评估节能服务。节能服务内化到用能企业的生产之中,即不生产有形商品,也不表现为有形服务。用能单位不同,能源使用环境也不同,因此节能服务之间的差异很大。节能服务的困难在于如何比较和评估用能单位的节能量和对可产生节能量的信任度。用能单位对节能服务公司节能的不认可会致使客户对供应商满意的紧密联系受到影响。服务科学可以充分运用科学建模的方法,充分预测服务的未来影响和风险。
三是节能效益具有综合性和滞后性。节能服务活动产生能源节约的服务效果,有利于保护环境。它既牵扯到用能单位的利益,又包含节能服务公司的相关利益群体的利益,既出售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又提供节能服务。因此节能服务的效益具有综合性。由于节能服务在购买前难以比较和评估,其节能服务的效益又不随节能服务合同履行完毕而消失。因此,节能服务与一般服务不同,节能服务双方,尤其是节能服务公司承担较大的风险。
四是服务系统的服务。节能服务是通过节能服务公司和用能单位共同创造价值。这种价值创造过程复杂,不是简单的交易。只有通过建立服务传递系统,从企业生产传递到人、技术、内外信息共享等多种要素,然后经过价值创造形成新的信息,从而形成服务系统。
结语
本文从理论出发,确定了合同能源管理的本质及其价值的核心,即节能服务价值的内涵。并基于此,提出了节能服务价值的流程和管理框架。从节能服务价值管理框架中可以看出,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是企业实现自身价值创新的过程和诉求。对价值进行有效管理,可以为节能服务产业中各利益相关方带来增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需求驱动;人才培养;节能;能源管理
作者简介:朱群志(1972-),男,浙江台州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任建兴(1961-),男,江苏海门人,上海电力学院能源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1407)、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1159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21-02
一、节能与能源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供给的压力很大,重要能源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不少地方存在粗放式使用的情况,很多能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造成浪费。这种能源消费方式使能源供给进一步恶化,对人类居住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节约能源是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首要措施。[1]
培养从事节能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是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从1979年开始,我国就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节能工作,但30年来节能事业起伏不定。这种状况固然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能源供需形势等因素有关,但节能与能源管理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缺少一支精通节能技术、熟悉节能管理、事业心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我国开展节能工作的软肋,也是实现我国节能目标的瓶颈问题。[2]
培养从事节能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人才是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各类工厂是我国能源消耗的大户,工业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0%左右。节能与能源管理领域的专门人才可以促进企业加强内部的能源计量和管理,开展节能降耗工作。1998年1月起施行、2007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明确规定:重点用能单位应当设立能源管理岗位。重点用能单位包括两类: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国务院有关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管理节能工作的部门指定的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000吨以上不满1万吨标准煤的用能单位。2007年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重点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师制度。之后天津和山东等地开展了能源管理师的试点工作。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要求扩大能源管理师试点。
社会对节能人才的需求很大。根据对用能单位的调查,我国专业节能人才的需求量在数10万人以上。目前我国从事节能与能源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很多企业没有专职的能源管理人员;即使有专职人员的企业,也存在能源管理人员节能意识不高、专业技能欠缺以及人员配置偏少等问题。这些原因导致企业对能源的控制和管理薄弱,严重阻碍了节能工作的开展和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科学方法的指导下充分挖掘企业节能潜力,以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促进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因此,适应社会需求,培养专业的节能与能源管理专门人才显得十分迫切。
我国高校在节能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晚,虽然有一些高校在能源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尝试,[3,4]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健全的节能人才培育机制,面向节能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都比较薄弱。[5]针对高校培养人才不足的现状,一些社会办学机构纷纷提供短期的能源管理师课程对一些在岗人员进行培训。然而,这种培训班短则几天,长则一周;培训项目时间短,很难对学员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应根据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为我国节能产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节能与能源管理专门人才。高校可对现有专业进行改革,通过调整一些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增补部分课程,为社会培养毕业后从事“能源管理师”岗位的人才。
二、节能与能源管理人才培养的探索
节能涉及的领域多,学科背景广。从技术角度分析,主要涉及“热”和“电”。本项目主要探索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上进行改革,适应社会对节能与能源管理人才的需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相近专业包括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由于各个专业的背景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有的偏向动力机械,有的偏向制冷与空调,有的侧重能源高效和清洁利用。电力高校中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往往偏向电厂热能动力工程和电厂集控运行。本文针对的是上海电力学院的国家特色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该专业办学历史比较悠久,并具有明显的行业背景。
1.制定了“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培养方案
通过对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进行改革,设立“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热能与动力工程学科还是这个专业方向的核心,因此,专业方向与所依托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上基本相同。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锅炉原理、汽轮机原理、泵与风机、热力发电厂等。
与常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区别在于增加了特别针对节能与能源管理的课程模块。该模块包含6门课程,共计9个学分。课程包括节能技术概论、空气调节、制冷原理与设备、热网技术、技术经济学以及能源管理与审计等。这些课程有的侧重技术层面,有的侧重能源管理与技术经济分析层面。除了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之外,学生还可以从其他专业方向中选修一些课程,例如热能工程测量技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等。
2.教学内容契合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
节能人才不仅要掌握各种通用节能技术,而且也需要懂得一些技术经济分析、工程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是技术和管理结合的复合型人才。[6]因此,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节能与能源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来设计。例如,“节能技术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电联产节能技术、锅炉和加热器节能技术、热管及热管换热器节能技术、热泵节能技术、余热回收节能技术、电力行业节能措施与案例等。“热网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中供热系统、热负荷及管网水力计算、供热管道敷设、热源配置等。“能源管理与审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能源政策、能源工程管理、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能源审计、企业能源平衡等。
3.在实践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践环节中除了一般的认知实习和专业实习外,还包括课程实验、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等。这些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了常用节能技术的实验。例如,在“泵与风机”课程中增设了泵与风机的变频调节实验。通过开展这些实验加深学生对变频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效果的认识。专业方向课程设计是一个新增的、有特色的实践环节,训练学生综合应用专业选修课的相关知识,并不局限于特定的选修课程。尝试将一家医院的供能系统作为课程设计的对象,要求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对医院的用能及供能系统进行设计。提供给学生的资料包括工程扩初说明、各类冷热电设备性能参数表、非电空调选型设计手册等。
通过与学校基本建设工程、科研实验平台相结合,建成了一些学生实践基地。由于在项目设计阶段就提前介入,这些基本建设工程和科研平台在建设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功能需求。已经建成的实践基地有:节能生态艺术厅、大学生活动中心节能建筑示范基地、多类型能源的分布式能源实验系统、校园能耗监管平台等。节能生态艺术厅可以开展的实验有中央空调性能测试、室内温度场测试、太阳能热水器性能测试等。大学生活动中心节能建筑示范基地可进行太阳能光伏发电实验、风光发电互补实验和建筑能耗按户计量实验等。分布式能源实验系统可提供燃气轮机性能试验、内燃机性能试验、气水换热器性能试验等。而校园能耗监管平台则能够提供全校每幢建筑的用水、用电数据,这些数据是学生开展能耗分析和节能诊断的生动素材。
4.人才培养情况
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于2008年开始按方向招生,招生规模为1个班。2012年首届学生毕业,学生就业情况优良。学生的就业单位除了传统的电力行业发电企业、设计院、电厂建设企业以外,也有节能服务公司等。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的设立为这些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他们进入单位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开设的选修课程得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其他专业方向学生的欢迎。“节能技术概论”、“能源管理与审计”、“热网技术”等选修课程每个教学班的人数都接近80人,其中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只占一半。对于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学生,这些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的节能意识增强了,对节能工作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方面的科创项目,这些学生既有来自热动专业又有来自机械专业、管理专业等。管理专业的学生与热动专业的学生联合组队,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活动,并获得较好成绩。这些科创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上海电力学院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需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高校培养节能与能源管理人才进行了探索。在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上设立了节能与能源管理专业方向,制定了专业方向培养方案,开设了兼顾技术和管理层面的专业选修课程,依托校园基本建设和科研项目建立了校内实践基地。所开设的课程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加强了学生的节能意识,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为热动专业毕业生从事节能与能源管理工作提供了基础。
由于节能的领域多,范围广,涉及学科多,因此节能人才的培养中存在不少困难。企业所需的节能人才最好是多面手,既懂“热”,又懂“电”,还懂能源管理。但是,作为一个本科专业,需要有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另外,各个行业有不同的生产流程,培养一个通用的节能人才也是不现实的。因此,如何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加强节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和持续关注的问题。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相关专业可以和企业紧密结合,结合专业的学科背景和依托行业的特点进一步探索节能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志功,王伟,郭炜煜.大力发展能源教育建设低碳社会[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7):10-13.
[2]刘显法.节能降耗的人才保障[J].中国人才,2007,(2):27-28.
[3]左远志,杨晓西.大学开展能源教育的新视角[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1):100-103.
[4]桑丽霞,王景甫.对我国大学开展能源教育的思考[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72-74.
[5]尹健.节能服务产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
一、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面临重大历史机遇
我国自1997年引进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后,各级政府部门给予高度关注,许多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要把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我区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给予大力支持。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我国政府逐年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扶持力度。自2010年起,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从财政上、税收优惠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能效领跑者计划和合同能源管理工程,形成节能能力2200万吨标准煤”,“推进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严格落实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所得税减免政策”,合同能源管理在全国聚力促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面临重大历史发展机遇。
从地方层面上来说,我区正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和“8337”发展思路,加快实现“把内蒙古建成保障首都、服务华北、面向全国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及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我区政府2013年安排了8.01亿元节能专项资金,加大了对合同能源管理、技术改造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我区是煤炭大省、能源大省,煤炭产业依然占主导地位,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大多实施在工业领域,可改造项目较多,单个项目年节能量大,节能空间广阔。我区完成的33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年节能量超过16万吨标准煤,单个项目年节能量超过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有15个,占总数的45.45%。
2013年底至2014年初,自治区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编制印发了有关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实施细则、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报备管理办法、节能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资金申请、项目备案和申报、节能服务机构监督和管理等制定了标准、明确了程序,为下一步在全区范围内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促进合同能源管理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合同能源管理在我区拥有广阔发展前景,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相较其他省市,我区注册备案的节能服务公司和实施项目数量少、业务范围窄
从获得国家备案资格的节能服务公司数量上看,北京市累计达448家,上海市382家,河北省102家,山东省284家,我区仅20家,占全国备案总数的0.6%。据调研,上海市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金总规模达100多亿,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均完成项目200余个,节能服务范围涉及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多个领域。相较之下,我区4年内申请财政奖励资金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共33个,业务范围在工业领域,其他领域均未有所涉及。这些项目中,区内注册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实施改造的项目仅2个,公司业务发展缓慢,实力较弱。
二是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起步较晚,部分配套政策尚不完善
我区在2013年明确了全区发改部门及财政部门为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的管理部门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全区合同能源管理开始走向有序发展。但其它配套政策,如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管理办法、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细则、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机制等尚未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
三是地方财政奖励扶持力度不大,仅奖励符合国家申请标准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我国部分省市采用国家奖励政策和地方奖励政策两种模式,加大力度支持本地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符合国家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采用国家奖励政策模式,在中央财政奖励标准240元/吨标准煤的基础上,北京市对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标准为360元/吨标准煤,对非工业领域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标准为560元/吨标准煤;上海市地方配套财政奖励为360元/吨标准煤,山西省为160元/吨标准煤。符合地方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采用地方奖励政策模式,北京市地方奖励标准为450元/吨标准煤,上海市为500元/吨标准煤,山西省为350元/吨标准煤。
目前我区只采用国家奖励政策模式,对符合国家政策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地方配套财政奖励资金仅为60元/吨标准煤,扶持力度偏低。自2013年至今,国家仍未开展第六批节能服务公司备案工作,我区很多新成立的节能服务公司因不能在国家备案而无法申请国家财政奖励资金。对这些公司实施的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我区也未出台相关财政奖励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合同能源管理的发展。
三、促进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了营造有利于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引导合同能源管理健康发展,借鉴北京、上海等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紧建设合同能源管理“四大平台”
1.建设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按照我区合同能源管理相关文件规定,争取尽快落实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加快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库、节能服务机构库、合同能源管理专家库,以便有关部门、企业查询应用;二是建设网络申报系统,实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备案,节能服务公司报备、财政奖励资金申请等网上申报、审核和回复,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三是实施推荐“优秀”目录制度,利用公共服务平台推荐优秀的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技术与产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等。
2.建设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技术对接服务平台。建议由自治区发改委牵头,节能中心、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及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形成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技术对接服务平台,每年定期举办自治区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峰会,以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举办“供需见面会”、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会、银企对接会、节能环保展览会等,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建筑大户、节能服务机构、金融机构之间的对接活动,推进我区合同能源服务市场化建设。
3.建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服务平台。银监会《关于绿色信贷工作的意见》,要求银行业切实将绿色信贷理念融入到银行经营活动之中,积极支持绿色、循环和低碳产业发展。2013年,上海市有关部门与13家银行签署百亿授信合作备忘录,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百亿绿色信贷”服务,创新了10项融资模式和金融产品,并承诺在“十二五”期间以未来收益权质押形式,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总额130亿元的绿色信贷。我区可参考上海市相关做法,联合银行业内人士开展相关调研、召开座谈会,探索研究、协商洽谈,创新推出有利于我区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的绿色信贷产品和融资方案。
4.建设合同能源管理信用评价平台。借鉴上海市开展节能服务行业信用评价活动经验,制定信用评价办法,建设信用评价体系,对与合同能源项目相关的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节能量审核机构、金融机构等开展信用等级评级,促进企业及相关部门自律,为自治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提供全面和全程的信用评价,为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融资各方提供保障。
(二)抓紧完善合同能源管理相关配套措施
1.加大财政奖励资金扶持力度。为了鼓励我区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项目,参照其他省市做法,建议从自治区节能减排专项资金中划拨一部分,作为地方配套合同能源管理专项资金,提高地方财政奖励额度。符合国家财政奖励政策支持范围的项目,奖励资金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中央财政奖励标准为240元/吨标准煤,地方配套资金由60元/吨标准煤提高到260元/吨标准煤;制定我区合同能源管理财政奖励扶持政策,符合我区扶持范围的项目,奖励资金由自治区财政负担,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按年节能量奖励,奖励标准为400元/吨标准煤。
试点开展能源费用托管型和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单个项目年节能量300吨标煤以上的,自治区财政给予一次性奖励,标准为300元/吨标准煤。各级财政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用于承担合同能源管理相关平台建设,节能服务公司和节能量审核机构审核备案管理,项目监督检查等。
2.加大重点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力度。一是在公共机构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按照国务院《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相关要求,研究制定我区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相关政策,建立公共机构能源计量、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制定和实施公共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强化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下达公共机构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计划;重点选择能耗高、潜力大的公共机构开展合同能源管理试点示范,并给予财政奖励补助,将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服务纳入政府采购范围。二是在建筑和城市公用设施领域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支持和鼓励节能服务机构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既有建筑、城市道路绿色照明、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实施节能改造。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节能设计;重要性
一、引言
建筑节能提高建筑施工中各种材料应用的主要手段,更是保证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前提。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随着能源危机的不断出现,建筑节能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指建筑在选址、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通过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合理与有效的设计手段和设计措施,采用节能型的建筑材料、产品和设备,通过在施工的过程中的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设备的管理,提高建筑施工中各种材料的利用率,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使得建筑在施工和运行的过程中能够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有效的增加各种建筑能源的利用率,提高建筑施工的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
二、建筑节能的概念
建筑污染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逐步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的扩大和增加。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随着人们对建筑施工要求和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在施工中,采用新型的能源为基础进行施工。近年来随着我国住宅业的蓬勃发展,各种建筑施工手段和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也被广泛的应用,成为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施工措施,对住宅节能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发展的作用。
三、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性
建筑节能设计是当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方式,是提高建筑施工材料应用率,增加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的主要方式,有利于建筑施工过程环境保护措施的应用。有利于从源头上杜绝能源的浪费。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外部微气候环境,达到节能的目的。
1.合理选址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建筑设计中,既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 同时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2.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
在建筑位址确定之后,应研究其微气候特征。根据建筑功能的需求,应通过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环境,创造建筑节能的有利环境,主要方法为:①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既能有效地遮挡风沙、净化空气,还能遮阳、降噪;②创造人工自然环境,如在建筑附近设置水面,利用水来平衡环境温度、降风沙及收集雨水等。
3.合理的规划和体型设计
合理的建筑规划和体型设计能有效地适应恶劣的微气候环境。它包括对建筑整体体量、建筑体型及建筑形体组合、建筑日照及朝向等方面的确定。像蒙古包的圆形平面,圆锥形屋顶能有效地适应草原的恶劣气候,起到减少建筑的散热面积、抵抗风沙的效果;对于沿海湿热地区,引入自然通风对节能非常重要,在规划布局上, 可以通过建筑的向阳面和背阴面形成不同的气压,即使在无风时也能形成通风,在建筑体型设计上形成风洞,使自然风在其中回旋,得到良好的通风效果,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日照及朝向选择的原则是冬季能获得足够的日照并避开主导风向,夏季能利用自然通风并尽量减少太阳辐射。然而建筑的朝向、方位以及建筑总平面的设计应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建筑受到社会历史文化、地形、城市规划、道路、环境等条件的制约,要想使建筑物的朝向同时满足夏季防热和冬季保温通常是困难的,因此, 只能权衡各个因素之间的得失,找到一个平衡点,选择出适合这一地区气候环境的最佳朝向和较好朝向。
四、绿化建筑措施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城市污染程度同时处在高峰期。危害人类的各种有毒气体大量增加,使城市居民深受其害。不但降低劳动生产率,还使人的劳动年限和寿命缩短。该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法就是减少和最终消灭污染源。但是由于经济和技术的限制,还需一定的时间和过程。植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创造者,植物是改善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城市绿化在各行各业中是唯一以“自然更新”方式净化环境的有效方法。我国有许多城市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为了使生态尽可能趋于平衡,其绿化覆盖率必须大大高于这一临界幅度,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方式。
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可以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不同的树种其生态作用和效益也不相同。有的相差很大,因此为了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就必须选择那些与各种污染气体相对应的抗性树种和生态效益较高的树种。
五、节能设计措施
1.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通过对各部位(屋顶、楼板、墙体、门窗等)的造型、结构、材料等方面加以进一步设计,充分利用建筑外部气候环境条件,达到节能和改善室内微气候环境的效果。
屋顶的节能设计。屋顶是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节能措施为:①采用坡屋顶;②加强屋面保温措施;③根据需要,设置保温隔热屋面(架空隔热屋面、蓄水屋面、种植屋面等)。
楼板层的节能设计。主要是利用其结构中空空间,以及对楼板吊顶造型加以设计。如将循环水管布置在其中,夏季可以利用冷水循环降低室内温度,冬季利用热水循环取暖。
建筑护墙体的节能设计。墙体的节能设计除了适应气候条件做好保温、防潮、隔热等措施以外,还应体现在能够改善微气候环境条件的特殊构造上。
2.合理的建筑空间设计
合理的空间设计是在充分满足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对建筑空间进行合理分隔(平面分隔和竖向分隔),以改善室内保温、通风、采光等微气候条件, 达到节能目的。
关键词:园林;能源节约型;规划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园林建设作为满足人们休憩、娱乐、观赏的场所,随着世界气候变暖,能源缺乏等矛盾日渐突出,园林设计工作者们也在寻找新型的园林模式来适应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开发新能源的理念和技术应运到园林规划和管理中,将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建设能源节约型园林是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强园林管理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只有合理的规划和管理能源节约型社会,才能使其实现生态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能源节约型园林规划和管理的现状
自从2005年6月30日国务院这里主持的全国电视会议,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具体落实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后,我国各领域掀起了提倡节约的热潮,节约型园林建设也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已经有很多关于能源节约型园林方面的研究,对能源节约型的内涵、指导思想及其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土等建设模式都有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初步的实践成果。在能源日渐短缺的时代,我国也积极的进行着新能源技术的开发,能源节约型园林的建设也逐步的跟上新能源技术的前进步伐,但在实际应用领域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原因是多方面的:自身技术水平受限,投资力度不够,管理不够完善,宣传不到位、相关国家政策扶持一直得不到完善等等。
2能源节约型园林规划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商缺少对能源节约型园林的认识
在园林的规划过程中,一些开发商缺少对园林系统性的认识,园林建设项目依然存在贪大求洋、不计成本、过度设计、盲目追求高档风、滥用材料、重利润轻环保。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奢华奢侈的风气,直接导致了完全脱离能源节约型园林式的设计要求。
2.2 园林管理不合理
园林建设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了规划、施工建设、管理养护等重要的环节,其涉及到的人员也比较的广泛,有社会、业主、设计师等。不同人员工作分散,联系不紧密。园林工程完成后,养护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操作管理人员混杂,技术不够专业。
2.3 政府相关政策执行力度不够
国际的思想政策顺应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但在个别的项目上这些政策没有执行,没有很好的深入、落实到人们的日常水平中,造成了“空喊口号,无人理睬”的尴尬局面。因此,这就需要政府将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社会进步,城市发展和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实施节能减排规范方案,真正的执行国家关于建设能源节约型园林的想法和意图。
园林规划与管理的策略
3.1 规划策略
3.1.1可再生能源利用
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以及通过热泵等先进技术取自大自然的可再生能量。面对能源危机,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是最佳选择,既不造成对环境和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又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污染,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3.1.2建筑围护结构
竖向绿化有利于建筑物隔热降温、节约能源。在炎炎夏日,植物枝叶繁茂,可遮挡阳光,降低太阳辐射产生的墙面高温,达到了降温的效果。到了冬天,落叶植被则不影响阳关直接照射到墙体上。可谓是纯天然的小空调,其节能的意义重大。
3.1.3节能设备及变废为宝
在公园、风景区这样的公共场所,有许多的常用设备,对设备的合理配置也可达到节能的效果,如节水感应龙头、用时钟控制或光感应控制的夜景灯、节能灯、荧光材料的指示牌等。公共场地的厕所的粪便处理也是一个问题,如果在建设时就建好沼气池系统则可以充分利用原本会被废弃的能源,产生的沼气又可以被利用在日常生活中,从而达到变废为宝的目的。
3.1.4 节能型园林应改善生态环境
长期以来,园林绿化建设重视觉观赏效果轻生态坏境保护,所以接受节约型能源园林首先要考虑改善城市生态坏境,建设能源节约型园林要保护好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改善退化的自然生态环境,并且建立有效的城市防护系统,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3.1.5 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科学规划,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效能。因地制宜,合理使用土地和保护现有园林绿化用地。规划时可充分利用河流、农业经济园、园林苗圃、自然山地等自然条件,宜山则山、宜水则水,把自然引入城市,营造“自然中有城市,城市里有自然”的生态景观和风貌。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如南京市以地区内水系生态恢复和道路绿化带为纽带,营造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1.6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植物资源
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要以乡土植物为主,兼容已长期驯化的外来植物。根据各种植物的生态习性和环境要求,做到“适地适树”。要根据生物多样性原则,做好乡土植物品种的选优和节水耐旱型新优植物材料的引进,以及野生植被的开发利用。
3.2管理策略
3.2.1认真落实园林事业管理体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要完善园林事业管理体制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情况要做到既统筹规划又分类管理;对城市园林系统的管理职能要进行必要的分离,行政管理与经营管理不可混为一谈,应该各司其职;园林的建设应该海纳百川,可以允许有一定盈利能力的企业或个人通过创新项目投融资模式参与其中,使居民和企业不仅成为城市园林的受益者,也可以是投资者或是管理者。
3.2.2优化机构设置
优化机构设置主要做到两点:(1)提高园林主管部门的地位。主管部门是要代表国家来行驶对园林这个国家公共资源的所有权的,这个性质决定了该机构应该是一个利益保持中性并具有独立地位的行政机构,例如城市园林管委会。(2)简化组织结构。组织层次繁多、性质混杂的现象大有存在,组织层次繁杂既不利于管理又需消耗更多的人力物力,与能源节约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3.2.3健全园林事业管理法制体系
现代园林的性质已经从工艺逐渐走向市场化,在这一大背景下,园林市场确实比以前繁荣了许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园林建设的管理比以前也要复杂困难许多。一般园林管理都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对市园林局直属园林部门管理工作大多都是做得很好的,主城区区属园林部门管理相对较好,而远郊区县城市园林管理主要是行业指导,管理效率明显要低。所以针对远郊区县城市园林管理也要做到细致,具体到人、财、物。例如相关单位领导的任命、考核,明确园林管护资金的分配、应用,园林重要物资的采购、处置等。
3.2.3 加大执法力度
针对上文提到过的目前相关政府部门执法力度不够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要加大执法力度。执法人员一定要做到有法必依、严格执行,绝对不能姑息任何园林行业的不合理、不合法行为,严格遵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进行执法,同时要加大与其他相关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力度,形成部门联动的综合整治局面。
结语
在“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大潮流中,能源节约型园林填补了园林绿化在节能减排领域的空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社会的节能意识需要提高,同时还要注意能源节约型园林的合理规划,为能源节约型园林的发展做好充分准备,好的开端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一旦突破技术和成本的瓶颈,能源节约型园林一定可以迎来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林勇兴.能源节约型园林设计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35.
[2]沈历全,胡志军.浅析如何加强园林工程的养护与管理[J]大科技.2012,7:257-259.
论文摘要:以资源观(RBV)理论模型为基础,提出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总体相关关系、组织结构与IT能力各维度之间相关关系的假设。通过问卷调查,验证收集到的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最后采用结构方程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同时组织结构对TI能力的各维度也均存在正相关关系。
论文关键词:IT能力;资源观;组织结构;结构方程模型
1引言
近年来,关于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关系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不断深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信息技术改变了组织的信息基础和信息获取、流动方式,打破了组织内外利益平衡关系,从而引起组织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变革也较大影响着信息技术的效能。
人们对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的关系大体上存在三种观点:技术决定论、组织决定论和互补论。Elise和David(1994)认为在将诸多因素单独考虑时,信息技术的变化也许是影响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最重要的因素。而组织决定论认为,组织特征影响信息技术的效能,信息技术对组织结构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影响。如Dewett和Gareth(2000)认为: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决定组织结构的发展变化,它只是组织变革得以实现的一种方式。持有互补论观点的学者认为:组织结构和信息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二者适当的融合将提高企业的业绩。
国内学者对这方面也开展了研究。如石磊(2007)从理论上对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进行了评述,认为技术与组织结构关系研究应当突出和强调行动者与技术的互动。高晶等(2007)对信息技术应用与组织结构变动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了二者的互构机制,并通过案例进行了分析。任迎伟等(2007)基于国内企业,对信息技术能力与组织结构、组织效益三者之问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中组织结构有机程度与IT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关系,IT能力与组织效益也呈正相关关系,但其对组织有机性考察未见深入。
我国在20世纪后期开始着手实施信息化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想了解IT能力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组织结构日益复杂化、扁平化是否会促进IT能力的提高?它与国外的经验是否相符?因此本文拟在借鉴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IT能力构成维度、组织结构构成维度角度人手,建立相应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我国国内企业组织结构和IT能力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自维度是如何作用、如何影响,从而挖掘其内部机制。
2相关理论与研究假设
2.1基于RBV的IT能力
IT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Ross,Beath和Goodhue在1996年提出,他们认为IT能力是一种能控制Irr相关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实施IT来影响经营目标的能力。IT能力主要来源于:强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可重复利用的技术基础、IT人员和管理者之间紧密的关系。当时,资源基础观(RBV)刚开始出现于信息系统领域。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很多学者纷纷将资源基础观引入到IT’能力的定义中,较为有普遍影响力的是Bharadwaj于2000年对IT能力的定义:IT能力是调用、部署和集成IT资源,以及实现与企业其他互补性资源相结合的组织能力。Bharadwaj采用Grant(1991)关于资源、能力的定义及分类方法,将资源归类为有形的、无形的和基于人员的资源,相应地,IT能力可分为三类:(1)IT基础设施;(2)IT无形资产;(3)IT人力资源(包括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之后不同学者基于RBV提出了IT能力的不同构成维度。
国内学者张嵩(2006)认为企业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信息系统资源从而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可重复行为模式。她认为IT能力分为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其中IT基础设施支撑IT静态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文化能力支撑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强调IT创造能力。
本文基于资源观的角度,主要采用Bharadwaj的定义,从IT基础设施、员工拥有的IT管理技能、IT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四个维度来测量IT能力,其中IT无形资产是指企业在IT应用过程中由IT资源内化的知识资产、顾客导向、协同作用等。
2.2组织结构
企业组织作为技术的载体,是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一直以来是一个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尚未对组织结构有统一的定义。人们普遍认为组织结构是组织内各构成要素所确定的关系形式,它不仅包括构成要素,还包括要素问相互联系与作用。本文在研究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时,主要根据组织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RichardL.Daft)观点,从组织结构设计的维度:结构性维度与关联性维度来考察组织结构。
结构性维度描述了一个组织内部的特征、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它为衡量和比较组织提供了基础,主要从复杂性程度、形式化程度和集权/分权化程度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复杂性程度是指组织结构各要素之间的差异性,一般包括水平分化、垂直分化和空间分化。水平分化反映的是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果专业化程度较高,员工可以在其职责范围内充分发挥所长。垂直化反映的是企业各层级之间的信息传达、整合、协调及绩效考核情况。健康的垂直分化有利于各阶层信息沟通、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组织运作的效率。空间化指组织在管理机构、部门等的地区分布。程度越广,表明组织的复杂度也就越高。形式化是指使用规则和标准处理方式来规范工作行为的程度。反映在企业有明确的规则、业务流程等,通过培训使得工作顺利完成。集权/分权化反映组织决策权集中的程度,是权力在结构中的分配情况。当适当下放决策权,让员工参与决策,将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并推动项目的实施。
关联性维度则描述的是影响和改变组织内部结构性维度的环境因素。本文力图从组织内部特征进行分析,因此将组织的结构性维度作为研究对象。为深入研究,在具体分析时,将组织结构的复杂度分为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当组织结构的结构性维度和关联性维度测度值越高时,表明组织结构设计越合理,组织系统各部分之问的相互作用与活动就越协调,组织结构运行越有效率。
2.3研究假设
从上述对IT能力和组织结构理论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就对国内企业具体而言,情况如何?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什么样关系?进一步而言,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之间存在什么样关系?因此,本文就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组织结构与l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2::组织结构与I1r基础设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3,:组织结构与IT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存在正相关关系
假设H4:组织结构与IT无形资产存在正相关关系
3实证分析
3.1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由于IT能力及组织结构并不能直接可以观察或测量得出,而是需要通过调查量表中的多个相关问题间接来反映,因此在测量IT能力和组织结构时,本文采用问卷量表形式。在量表的设计上,借鉴了国内外学者的成果,同时为确保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水平,先后对中关村科技园从事IT项目实施的顾问及企业信息中心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访谈,并根据其建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了问卷,最终确定问卷情况如下:IT能力的维度——l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分别由6个、4个、4个、6个问题项测度;组织结构中的维度:水平化、垂直化、空间化、形式化、集权化分别由3个、4个、2个、5个、3个问题测度。每一问题都用Likert5量表来衡量,1表示完全不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在研究中,对于抽象的、不可直接观察测量的变量称为潜变量。在处理潜变量时,目前比较有效的分析工具就是结构方程(StructuralEquationMode1),它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瑞典统计学家、心里测量学家KarlgJoreskog提出的,是一种用来分析不可直接观测变量(潜变量)与可测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潜变量之间关系的多重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在调查过程中,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进行,对参加中高级信息管理师认证培训班的两期学员进行了调查。这些学员大多来自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从事信息化管理及一线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3份,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2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
3.2数据分析
3.2.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首先对所收集数据运用SPSS15进行分析。对问卷进行信度分析时,采用内部一致性指标Cronbach’sAlpha来检验量表的信度,结果见表1。社会科学研究中,Cronbach’sAlpha大于0.7是很可信的,O6以上比较可信。表1中除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0.664)、空间化(=0.632)外,其余各变量的Cronbach’sAlpha均超过0.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结构较合理。因此,IT能力及其维度、组织结构及其维度通过信度检验,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然后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变量的效度。结果显示,IT能力、组织结构的KMO值分别为0.760、0.887,均超过0.7,且巴特立球体检验的结果在P=0.000的水平上显著。
这些数据表明量表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文采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并将特征值大于1作为因子提取标准,旋转后的因子矩阵见表2、表3。Dunteman(1989)指出一般社会科学采用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3或0.35。常用规则是如果小于0.4,为弱相关,大于0.6则为强相关,其他为中度相关。从表2、3中可以看出,所有问题项在各自归属的因子载荷都在0.5以上,表明量表通过区分效度检验,各维度之间获得较好的区分。
3.2.2结构方程分析。经上述信度和效度检验,可以认为本次调查所收集的数据是比较可靠的,因此在此基础上,使用LISREI.8.7进行整体拟合优度分析。外源变量为组织结构,内生变量为IT能力。SEM的输出结果如下图所示:
侯杰泰等学者(2004)曾指出,对拟合指数进行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一般认为,如果RMSEA在0.08以下(越小越好),NNFI和CFI在0.9以上(越大越好),所拟合的模型是一个“好”模型。通过表4拟合指数列表可以看出,模型拟合效果满足上述标准,拟合效果较好。从路径系数看分析可知,组织结构对IT能力的直接影响为0.53,表明组织结构对IT能力有正相关关系,这也证明了H1。
通过表5可以看出,本文研究模型标准差均较小。组织结构中的水平化、垂直化、形式化、集权化对组织结构的回归系数均为正,表明它们对组织结构有正相关关系。需一提的是本文的集权化分值与集权化程度是反方向的。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未通过检验。
M1表明组织结构与IT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因此进一步考察组织结构与IT能力的各维度: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由于空间化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因此,以下分析中去掉空间化,全模型结构方程M2结果见图2。
拟合指数分别为RMSEA=0.083,NNFI=0.94,CFI=0.95,各回归系数均通过t检验。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值来看,高于人们一般认为的RMSEA在0.08以下的标准。Steiger(1990)认为RMSEA低于0.1都可以接受,因此可以认为该值通过检验。从结果可以看出,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人员的IT管理技能、技术技能、IT无形资产均存在较大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对IT基础设施和IT无形资产的影响较大。这也证实了假设H2——H4。
4结论
本文从实证角度研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组织结构与IT能力构成的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
(1)组织结构对IT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灵活、有效的组织将有利于企业IT能力的发挥。进一步分析表明:组织结构对IT基础设施、IT人员的管理技能、技术技能和IT无形资产均呈正相关。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合理、富有弹性的企业组织结构必将要求先进的IT基础设施、高素质的人员等来改善决策的质量和速度,方便信息的传递和转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最终全面推动企业IT能力的提升。
(2)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水平分化、垂直分化的加深、形式化的进一步规范、集权的弱化和分权的加强都将有助于企业组织结构更加灵活、有效率。但空间化的扩大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在本文中尚未得以证明。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本文在问卷设计时其信度系数未达到0.7造成的,今后可以进一步对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3)企业在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时,应该注重培养IT能力。在对IT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员工的IT管理技能和技术技能,特别是要注重IT无形资产的培育。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自身的特性,增加竞争对手模仿的难度,从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最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5贡献及进一步研究
本文的贡献在于从构成IT能力的维度、组织结构的维度出发,通过实证研究探究了组织结构与IT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在研究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表现在:
近日,工信部召开了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肯定了2013年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论证。有地方官员反映,由于政府部门职能交叉,需要厘清权责,才能更好展开任务更重的节能减排工作。
这两年,雾霾的集中大面积爆发,将主管工业部门的工信部推到了治污前台。以往,专注于企业技术改造和标准制定的工信部节能减排口的官员,开始专做治污的工作。
而“节能”是发改委牵头,“减排”是环保部的要责,工信部在这种职能交叉中面临一些困境。
近日,多名地方负责节能减排的经信委基层官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部委分工之间找不到切入点,“如何促进工业的绿色发展,是工信部该做的事儿。”
职能交叉带来的困惑
前不久,《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点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下发之后,北京经信委节能环保处的压力非常大。
2013年,北京经信委节能环保处的主要精力用在了环保上。而自2009年北京市经信委成立以来,其职能定位一直是工业节能。
雾霾在首都的集中爆发,将工业环保这一任务压在了经信委头上。
面对突然转变的工作方向,北京市经信委节能环保处的官员直言:“(工业环保)没有基础,底数也不清,对于工业减排要做什么没思路。我们只好承担了环保部下发给北京市环保局的一些工作。”
东部沿海某省的相关官员也对突然转向的主业感到困惑。从2012年下半年起到2013年上半年,该省进行了机构职能改革。此前,该省经信委是工业节能减排方面的“强势”部门。
另一沿海省份工业节能环保的主管官员对涉及“节能环保”的多部委职能交叉也很头疼。
“工信部节能司在环保上的定位要有所区分。”这位官员说,“虽然企业排放归工业部门管,但实际上环保的职能就在环保部门。”
当地环保部门对他的答复是:“工业环保就是工业部门来抓。”
工业部门没有主导过企业内部的环保改造,这位官员说,“所有排放指标的监测和执法都在环保部门,我们不知道一家企业最后排放达标不达标,更何况其环保是否达标了?”
还有清洁生产审核,该省经信委原是主管部门。
清洁生产审核始于2004年10月1日,为的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规范清洁生产审核行为。
“但这几年运作下来,环保部门称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是其工作范围,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的是我们的。”该官员说,当地环保部门已经把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的范围扩大到了所有行业。
这位官员呼吁从部级来协调清洁审核问题。他建议,工信部将来能作政策研究,明确对口的地方部门该做什么,好跟其他部门做协调配合。
工业节能减排主业待定
2014年,工信部对节能减排工作有六项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工业节能降耗,包括强化标准约束,会同有关部门实施好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等;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包括组织实施节能环保国家级示范工程建设等;实施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推进工业领域大气污染防治,包括实施“双百”工程,编制百个清洁生产技术示范案例,开展百家工业企业产品生态设计试点;继续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切实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政策机制改革创新,其中包括惩罚性电价政策实施范围由电解铝扩大到平板玻璃和水泥等产业,还有惩罚性节水政策。
这些任务,让基层官员们觉得任务重,并且主线难把握。
西部某省官员说,感觉摊子越铺越大:“6项工作中,哪一条拿出来都有好多工作要做,并非简单的罗列。”
他提出了疑问:对于主管节能减排的工业部门,我们现在是着急把摊子铺大呢,还是把已经做得比较顺的、有了经验基础的工作往深里做?“近年有些工作推得比较快,但力度不够。”
很多事情起了个头之后还未了结,然后又出新的工作。
“两型”企业建设就是如此。由地方经信委环资处推荐完、公布企业名单之后,就没有下文了。
“两型”企业建设是工信部、财政部、科技部在2010年推出的节能环保工作。2010年5月,三部委联合下发通知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创建工作,提出到2012年前,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企业,经过2~3年试点,每个行业建立3~5家示范企业。
“‘两型企业’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上述西部官员再次问。
这位官员提出,工业部门管理的对象是行业和企业,通过措施手段降低企业单耗才是工业部门的主业。
清洁生产审核也是西部该省工业部门职能的切入点。自然,这是跟其他部门联合推动。“我们配合得非常好。问题是,工业口能从哪个点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进行引导、并将职能带进去?”
他跟上述东部沿海省份官员的看法一致:“部门职能老是交叉的话,形成不了合力,就搞得工作难度非常大。”
对于6大工作任务的第一条“工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这一块儿,有地方官员提出这是约束谁的,由谁去考核?指标里的体系建设,哪项由工信部去考核?
也有官员提出,绿色工业发展有很多事可以做。“比如工业园区的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围绕园区的绿色工业发展,工信部可以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指南以及评价标准,涉及领跑者的标准、树立标杆企业等。经信委配套抓手也很多。”
而对于第一项任务,对于区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和绿色工业低碳转型城市试点,有地方官员认为工信部并不是主管部门,而主要的职能对象是工业园、重点行业和企业以及重点企业的管理。
“部里考虑重点抓手要接地气。”其中一位地方官员说。
(一)积极做好能源项目报建服务
推进张家港海进江LNG接收站项目。已会同交通运输局、南丰镇、中石化、永钢集团会商,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做好跟踪服务。谋划“十四五”期间能源专项规划。先后编制《张家港市天然气利用发展规划(2020-2030)》《张家港市“十四五”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张家港市“十四五”电力设施专项规划》,为今后五年能源项目建设构建发展格局。加强清洁低碳能源合作。张家港市与国家电投签订“碳达峰、碳中和”能源战略研究及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为目标,推动相关清洁能源项目落地。组织企业申报能源项目。永钢集团、信义光伏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入选苏州市资源综合利用发电规划(2021_2025年),组织4家企业申报2021年度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
(二)确保迎峰度夏期间电力供应
组织编制《张家港市2021年有序用电方案和电力供应应急预案》。积极协调发电侧、供电侧和用电侧企业,做好充分准备。针对今夏可能出现的电力供应缺口,将启动高耗能分组,待控制负荷不能达到要求时,再按序投入相应方案组。高度关注电网运行动态。密切关注夏季空调负荷、区外来电、输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及恶劣天气影响,统调电厂出力,适时开展用电端需求响应或执行有序用电方案。确保发电企业稳发满发。全力协助企业多方筹措资金,组织煤源、气源,坚决杜绝非计划停机或出力受阻等情况发生。
(三)做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
开展“十四五”期间非电行业、10万千瓦及以下燃煤公用机组煤炭消费总量摸排工作。通过开展座谈及实地调研等方式充分了解相关企业的用煤需求,更好对上争取我市实际用煤指标。全面排查本市在建“两高”项目。科学稳妥推进拟建“两高”项目,深入推进存量“两高”项目节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