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0: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小银行发展趋势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城市商业银行 社区银行 发展战略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是在特定的经济发展历史条件下诞生的时代产物,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并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问题不仅仅是资本充足率不高、资产质量差、盈利能力差和法人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更重要的是市场定位不明确,发展战略模糊和竞争力缺乏的问题。
城市商业银行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战略
金融管理层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目标定位是市民银行,即主要面向城市居民和中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体系不尽完善,进一步发展中小金融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完善银行体系的关键。我国目前不缺全国性银行,也不缺大机构性的分支机构银行,缺的是为非公服务的小银行。我国经济特别是处于融资劣势的民营经济,迫切需要专门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单一制银行,特别是地市级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填补这个空白。因此搞好特色化服务,以社区银行、市民银行为发展战略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事实上,除了几个规模较大的银行外,其余的城市商业银行一直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核心客户群模糊
如果按照部门划分,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领域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其比重大约占到贷款总额的27.3%,其次分别为服务业和建筑与不动产业。这种贷款结构和其他类型商业银行的贷款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
市民银行名不符实
银监会曾强调,城市商业银行要发挥自身的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城市商业银行应按照这种市场定位,利用自身优势、自身特点来开展业务,不要盲目地和大银行攀比,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但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商业银行仍然表现出市场定位模糊,缺乏明确的发展战略;即城市商业银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并没有在细分市场中寻求自己的定位。而是与大银行拼机构、拼大客户、拼网络,很多城市商业银行热衷于跟国有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大项目。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其在服务大企业、大项目上并无太多优势,只能是通过与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或较低的资金价格取胜。
金融服务无竞争优势
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能力弱、服务质量低、无竞争优势是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的通病。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各类产品仍主要集中在存款、贷款方面,品种相对单一。比如在公司金融业务上,城市商业银行主要有存款、贷款和结算三种;而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可提供票据业务、贸易融资业务、离岸银行业务和公司理财等。其次,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城市商业银行提供的一些产品科技含量明显较低,这集中体现在银行卡、电子银行、个人理财和网上银行等新兴高科技类产品上。最后,产品创新能力较弱。受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城市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能力明显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低。根据交通银行的统计,股份制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多个新产品推出,而许多城市商业银行几乎一整年都没有任何新产品推出。另外,有很大一部分城商行没有能力提供高附加值的增值服务。据调查显示,只有大约22.2%的城市商业银行能够提供家庭组合投资和网络银行服务以及国际支付、融资租赁服务。
由此可见,由于城市商业银行长期缺乏有效的市场定位与发展战略,其产品创新和高质量金融服务都将失去支撑和方向,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进。
城市商业银行应确立向社区发展的战略
对于银行而言,企业客户一直是各家银行信贷争夺的对象,但在饱尝不良资产贷款风险后,各大商业银行开始把目光转向个人金融市场。随着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社区中蕴含巨额资金流量和众多服务对象,金融需求越来越大,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做大个人银行业务最好的办法是将金融服务延伸到社区,在社区寻求新的业务空间。
社区银行的含义
按照国际上通常所定义的概念,社区银行是指在一定地区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在经营特色和发展战略上,社区银行强调的是在特定社区范围内提供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与客户保持长期性的业务关系。
社区银行并不是目前一些媒体所宣传的在一个小区里有一台自动存取款机,或某家大银行在小区里开设储蓄业务那样简单。社区银行是为社区里中小企业服务的银行,它提供了从社区儿童的储钱罐业务到社区老人的养老金管理计划等诸多服务,使得社区内的中小企业和全体居民能够享受到较为充分、便捷和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在美国,社区银行是美国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银行的资产规模通常在1000万美元和数十亿美元之间不等,其数量在5000家以上;其资产约占全美银行资产总额的22%。61%的社区银行经营业绩不凡,只有8%的社区银行处于非盈利状态。
社区金融服务需求增长迅速
社区居民急需贴身的金融服务 对于家住偏远社区的居民来说,跑银行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新难题,面临不断增加的个人金融业务:存取款、通过银行领取养老金、交纳水电费等,许多市民不得不频繁地到市中心办理,费时费力,极不方便。对现今金融机构推出的一些金融产品如开放式基金、信托理财、炒汇、一卡通等往往是一知半解、并不明了,很多人把招商银行推出的一卡通简单地当成存取款的工具,无形中浪费了资源。
社区小企业急需金融服务 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住宅生活区内服务的物业市场化,各种社区服务应运而生,并且呈现蓬勃发展之势。与此相适应,不少居民把自己的就业、家庭收入等着力点聚焦到了社区,但由于缺少畅通的资金融通渠道,常常是不少机动灵活、规模较小、效益较好的生意及市场项目,诸如家庭花卉养植,美容美发、家电维修等因资金缺乏而不能实现。社区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已受到各方重视,而在国外中小企业正是社区银行的主要融资对象。
我国社区金融需求呈现出的新特点 由单一的储蓄业务向包括储蓄、贷款,投资、保险、消费等综合需求发展,由低层次的传统储蓄存款业务转向如理财服务、投资顾问等高层次金融需求发展,居民由持有单一储蓄金融资产向持有股票、国债、基金等多种金融资产转化,居民在社区就业自谋生计所带来的融资需求也日益广泛。这些变化都意味着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增长,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潜力很大。
城市商业银行走社区银行之路的优势
社区银行可以基于对社区内客户的深入了解提供相应地个性化服务,可专门为低收入的个人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支持小型企业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便利;致力于提高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的生活质量。社区银行和其服务对象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严重的信贷失败风险,比全国性银行和跨国银行要小得多,因为社区银行和客户之间相互熟悉的情况,是大银行不可比拟的。
而且中小借款者由于不能提供充分的抵押物、担保或者盈利保障,往往不能从大银行取得信贷支持;或者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量小事多,大银行对这样的小额信贷展开贷前审查非常不经济,社区银行有力地弥补了大银行在这一金融服务层面的缺位。
根据美国的情况,赢利性最好的银行是那些资产在10亿-100亿美元的银行,以及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社区银行。而最稳定的银行仍然是资产在3亿-5亿美元的那些小型银行。因此,社区银行仍然可以是一种赢利性很高且具有长期稳定性的商业模型。
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预期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可以有几种战略选择,其中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商业银行向超级区域性银行发展为主;对于规模略小但财务健全的城市商业银行,其战略选择应做社区精品银行的领导者。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民营个体经济的繁荣,为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社区精品银行的发展战略创造了不可缺少的发展条件。
社区金融业务可铸造城市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可以加强对社区的渗透力,开发大量新客户和高忠诚度客户,提高经济效益。而通过对客户的全面了解,有利于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巩固银行的信贷基础。此外,通过面对面的交流,银行可以迅速开发出一些客户真正需要的金融产品,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更加牢固客户基础,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和市场营销的主动地位。这些都是国有银行和其他大银行难以实现的。
美国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市场的客户,同时这些员工对社区生活的成员是相当贴近的。社区银行在审批中小企业和家庭客户贷款时,客户不仅仅是一堆财务数据的代表,实际上社区银行的信贷人员还会考虑这些作为邻居的借款人性格特征、信用度和家庭构成、日常开销特征等等个性化因素,这些是大型银行难以做到的。社区银行贴近社区、方便百姓、亲情服务、灵活应变的经营理念是其竞争优势所在。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服务面临的障碍
现阶段我国信用环境对社区金融业务的开展形成了一定障碍。不仅是广泛存在的经济活动主体信用缺失使商业银行开展社区金融业务困难加大,而且对银行自身而言,由于以前没有注重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的建立,没有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对社区的信息缺乏了解,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社区金融服务的内容和效率受到很大限制。
社区金融服务产品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社区金融需要兼具个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等特点,因此,社区金融产品和服务具有综合性。社区金融服务中心应该是一个大超市,如客户可以随心所欲地选购称心如意的产品,从存取款、理财咨询、保管箱、消费贷款、各种转账,到收费以及购买保险、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需求都应该在这里得到满足。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能力不够,所推出的社区金融产品结构显得单一,功能缺乏,使其为社区居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的程度与效率大打折扣。
人才缺乏也成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社区金融业务的重要阻碍。我国的客户经理制度刚起步,无论从数量与质量来看都远远不够,且尚处于逐步转型阶段。而社区金融需要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和金融知识的人才,才能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此外,对社区银行必须设定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法规,避免社区银行沦落为地方官员或少数企业家的圈钱工具;其健康的运行还离不开利率市场化,实行灵活的市场利率是社区银行存在的必要土壤。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小银行;经营绩效;国际比较
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毋庸讳言,其经营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集中表现为经营绩效的相对低下。诸多研究对此进行了分析,但或是受制于中小银行经营数据的非透明,或是缺乏横向的尤其是具有可比性的国际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鉴于此,本文对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绩效与国内银行和国际银行业进行比较,以便准确判断我国中小银行绩效的国际同业水平,从而廓清对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绩效的基本认识。
一、比较对象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我国25家中小银行为样本,这25家中小银行包括10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15家城市商业银行,从个体数量上占全部中小银行的20.33%,资产规模占全部中小银行的85.94%,贷款市场份额占据全部中小银行的87.32%,因此能够代表我国中小银行的整体水平。本文选取了53家国内外银行作为我国25家中小银行绩效的比较标杆。①这53家银行包括:2004年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1](212)它们代表了全球银行业的主流力量;与我国25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大致相当的25家国外(地区)中小银行;国有四大银行,将经营环境同质的国内四大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国内中小银行进行比较,是目前学术界对中国银行业进行研究的主流方法。[2](46-53)[3](26-33)这53家银行涵盖了国际同业主流、国际同等规模银行以及国内银行市场竞争对手等不同标杆,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信度。
比较指标的选取既要效度优先,又要虑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比较性,还要体现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参考中国银监会的监管指标体系,[4]本文选取了如下3类7个指标:(1)盈利性指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2)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率、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3)流动性指标:贷款比例。这7个指标是国际通行的对银行绩效考察的量化指标,也是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部门监测的主要内容,可以保证比较分析的效度。
二、盈利性的国际比较
(一)总资产收益率比较
在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体系中,总资产收益率(ROA)是衡量盈利性的重要指标,它衡量中小银行资产的运营效果,反映银行的管理者将银行资产转化为净利润的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资产运营效果越好。
我国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明显低于国外的25家中小银行,也低于最大25家银行,只是在2003年以前高于国内四大银行的平均值。以2004年为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只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的1/4,是全球最大25家银行的1/2,明显低于1%的通常水平。从发展趋势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平均ROA呈现缓慢降低趋势,从2000年的0.45%降至了2004年的0.33%,这不但与同期国际同业平均ROA的逐步上升相背,也与同期国内四大银行的同指标迅速提高趋势相去甚远。
(二)净资产收益率比较
净资产收益率(ROE)是所有比例指标中综合性最强、代表性最高的一个指标。[5]它衡量中小银行股东每投入单位资本获得净收益的数量,该比率越高,说明银行给股东的回报率越高。
最近5年间,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国内四大银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一方面,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总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国内四大银行,另一方面却一直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最近两年中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从变动趋势看,与国内四大银行的上升趋势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ROE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从2000年的11.10%逐步降至2004年的9.89%,已经接近四大银行的平均水平。而同期国际同业经历了U型波动,从2002年开始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我国中小银行与之相比,差距也逐步加大。
(三)成本收入比率比较
成本收入比率是反映银行在获取一定收入上的成本控制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比率越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越低,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越强。
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成本收入比率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略高于国内四大银行,部分年份中稍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但与后两者相比,这种差异并不显著,即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能力优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但与国外同等规模银行和国内竞争对手相比并无优势。从成本收入比的变动趋势看,国内25家中小银行保持了持续下降趋势,这一趋势与国际国内同业变动基本一致。
从近年来不同银行间的ROA、ROE和成本收入比率指标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正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不但与国际同业的总体上升趋势相背离,而且与国内四大银行的迅速上升也不一致。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赢利能力的发展趋势令人堪忧,也说明中小银行的盈利能力有着独特的影响与决定因素。虽然我国中小银行获取收入的能力较好,但与国外中小银行以及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并无赢利优势,这一获取收入的能力并没有转化为获取利润的能力。
三、安全性的国际比较
(一)资本充足率比较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它反映银行抵御资产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显著高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明显低于全球最大25家银行和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而且在2004年末,我国25家中下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已经降至8%的监管线以下,资本充足率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从资本充足率的变动趋势看,与其他三类银行不同,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直处于下降过程中,考虑到资本规模的稳定上升,这种下降必然是风险资产总量扩张的原因所致。我国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持续下降令人堪忧。
(二)不良资产率比较
良好的资产质量是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中小银行经营成果的重要体现。衡量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是不良资产率,该比率越高,说明在银行的资产中,有越来越多的原有贷款或者新发放的贷款在企业的低效率消耗中固化为滞销库存产品或者形成亏损。不良资产的界定有“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法”两种方法,一般认为,后者是比前者更为严格的界定方法,同等条件下计算出的不良资产率更高,在2002年以前,我国银行适用的是前者,所以下文中关于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数据可能略低于实际水平,考虑到这一点,将加强比较结论的说服力。
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25家大银行的历年不良资产比率处于2%—4%之间,而国内25家中小银行则在5%—18%之间,低于国内四大银行,但显著高于国际同业水平。从发展趋势看,近年来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比率保持了迅速下降趋势,这与国内四大银行在2002年后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是考虑到四大银行的数次不良资产剥离的政策原因,我国中小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下降应该有着自身特殊的原因。
(三)不良资产拨备覆盖率比较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反映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损失的弥补能力和对贷款风险的防范能力。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处置贷款风险和弥补资产损失的能力越强。
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一直很低,无论是与最大的25家银行还是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相比,差距非常显著,即便与拨备覆盖率的基本标准100%相比,我国中小银行只达到了这个基本要求的1/5到1/2。另外,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拨备率最近几年内呈现上升趋势,这与国际同业和国内四大银行的变动趋势相一致。尤其是在2002年以后,拨备率更是快速提升,但是要达到合规标准和国际同业水平,仍然需要付出相当努力。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较低,已经濒临甚至突破监管下限。不良资产比率较高,拨备覆盖率很低,所有这些都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四、流动性的国际比较
流动性是指银行在其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支付或变现的能力。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提款需求,银行就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满足客户贷款的要求,银行就会丧失优良客户。另一方面,为满足流动性而提取的储备过多,又会减少银行的利润,最终影响银行提供流动性的能力。所以银行在经营中要注意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衡量流动性的指标主要有存贷比率、资产周转率和贷款比率等,本文以贷款比率为依据,考察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该指标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越低。
国内25家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高于国际最大的25家银行,但低于国外(地区)25家中小银行和国内四大银行。
从变动趋势看,近年来我国中小银行的贷款比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与国外同等规模的25家中小银行相一致,但与最大的25家银行相背。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正呈现逐步降低的态势,这种态势不同于国内外的大银行,但与国外中小银行相同,所以这可能与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大小有关。
总之,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水平较高,但是近年来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反言之,这说明我国中小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虽然并不明显,但同样不容忽视。
五、简要结论
通过对财务指标的国际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对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形成基本判断。与国外同业相比,我国中小银行的经营绩效较差,突出表现就是不但盈利性和安全性指标明显较低,而且部分指标已经低于监管下限。同时,多个指标的变动趋势还说明,我国中小银行与国外同业的差距正在逐步加大。与国内四大银行相比,在2002年以前,我国中小银行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占优势,但2003年以后的发展趋势却令人沮丧,中小银行的优势已经近乎完全丧失,除去四大银行的享受的政策优势等外部环境因素之外,中小银行本身的行为必然是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原本应为54家银行,但因为中国工商银行位列全球资产规模最大的25家银行之列,这与四大银行相重合,所以实际上是53家银行。
主要参考文献:
[1]TerryBaker-Self,BeataGhavimi&MatthewDickie.Thetoponethousandworldbanks[J].TheBanker,2005(7).
[2]阚超,王付彪,沈谦等.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经济实证研究(1992-2003)[J].2004(11).
[3]高莉,樊卫东.中国银行业创值能力分析[J].财贸经济,2003(11).
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持续的政策利好,使得消费金融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追逐,形成了银行系与产业系各具优势的主体阵营。在逐利资本助燃消费金融市场热度的同时,各类消费信贷产品创新不断,出现了面向不同客户群体的市场细分格局,同时演化出各类差异化的业务模式,也带动了消费金融行业的产业链化良性发展。
未来金融蓝海:消费金融
在全球经济持续承受下行压力的大背景下,在供给侧改革和需求拉动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经济整体保持了中等发展速度。伴随着经济的结构性调整,消费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据统计,2015年我国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6%,虽已取得了持续性增长,但与发达国家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这指标相比,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为持续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形成“消费升级-需求扩大-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国家政策层面也在不断释放培育消费群体、促进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的政策导向,近年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积极政策。
同时,消费金融业务通常无需担保、简便高效,依托科技手段,可实现现场申请、即时审批、实时放款的优质客户体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合理简化了信贷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满足了客户对便捷性和时效性的要求。
因此,在市场空间的吸引下,在政策的引导下,在业务模式的驱动下,除传统金融机构致力于消费信贷业务创新发展的同时,拥有消费场景的电商巨头、具有互联网基因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也不断尝试涉足消费金融业务,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景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消费信贷规模,已从2010年的7.5万亿元,持续增长至2015年底的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近20%,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蓝海(图1)。
中小银行的发展良机
在传统金融业务竞争中并不具备绝对优势的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普惠而无歧视性的环境下,与大银行和电商巨头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消费金融业务的独有特点与发展趋势,赋予了中小银行更多的创新优势,也为其带来发展良机。
消费金融的客群定位与中小银行客群相契合。中小银行的客群定位往往略低于大银行,与消费金融等共享经济下的普惠金融创新业态的客户定位具有同质性。中小银行对此类客群的掌握与了解,使其更易于贴近客户,实现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创新。
消费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致使大银行无法顾全。消费金融业务具有小额分散的特点,现阶段大银行无暇顾及或不愿意投入。但大众客户数量大、潜力大,只要针对大众客户的不同消费需求,积极开发和创新种类多样的小额消费信贷产品,并形成一定规模,同样可以带来丰厚盈利。
消费金融是中小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的重要举措。消费金融业务对资本需求少、盈利能力强,与中小银行体量小的特点相契合,也是其应对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缩小问题的有效举措之一。
作为中小银行中的一员,包商银行作为一家从走向全国的城商行,在依托区外网点逐步实现全国运营的同时,契合当前国内大力倡导的普惠金融发展理念,也在积极谋求新金融时代的转型发展,在进行数字化银行――有氧金融战略布局的同时,创新性地打造了互联网金融扶贫平台“马上帮”,将互联网金融引入社会责任承担领域。目前,消费金融也已经成为包商银行转型发展布局上重要的一环,通过与各业务单元的联动,可形成战略协同、业务协同,共享平台资源,将为整个集团带来稳定的客户群、更加完备的业务及产品结构,从而增加综合竞争力。
中小银行如何发展消费金融实现弯道超车
在消费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趋势中,中小银行更应紧握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契机,谋划转型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完美超越。
大数据征信思维,多样化信用数据来源打造立体风控体系。作为持牌机构,中小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拥有人行征信的天然优势,可以成为其风控的基础与核心。但消费金融的普惠性决定了中低端客群的纳入,而人行征信仅35%的个人征信记录覆盖率,难以满足以信用为基础的消费贷款业务需求。大数据征信思维的应用,通过对来源于政府组织、第三方征信机构、网络爬虫技术等多样化渠道的客户身份信息、教育背景信息、社交网络信息、GPS位置信息等多维度数据进行交叉验证与建模分析,实现了对客户征信的立体画像。通过数据来源的不断演进和数据模型的持续训练,具有学习性和前瞻性的消费信贷风控体系会愈发精准。
将前沿信息技术应用于消费金融,提升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在互联网金融的新起点上,在共享经济的引领下,前沿信息技术已成为共创共建的公共资源,如何应用与场景化才是关键。中小银行在拥有与大型金融机构平等机会与起点的同时,能够以更灵活轻盈的体制机制,实现更快速的转型发展。在数字化技术迎面而来的世纪,将前沿的底层信息技术,如区块链、生物识别、数字加密等,植入与融合在消费金融场景中,服务于更快速、精准、数字化的业务需求,从而打造信息技术核心竞争力。
借助线上模式发展消费金融,助力中小银行线下网点壁垒。过去十年间,消费金融业务经历了“纯线下――线下线上相结合――纯线上”的发展趋势,线上模式已经成为确定性的主流。不具备线下网点优势的中小银行,更加适合将线上模式作为发展重点。而较之线下模式,有了线上风控和信息技术的支撑,线上模式将拥有更高的业务效率和更低的获客成本。随着全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发展,线上场景已不再是电商的天下,很多传统行业也已经从线下转为线上,如教育、医疗、旅游等,为消费金融业务的线上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切入场景。此外,线上发展的行业标准化程度高,业务对接的难度小,能够迅速形成与流量入口间“业务提升-获客导流”的双赢格局。
关键词:中小银行 数据定量分析 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81-02
一、精细化管理在银行管理中的运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明确化,目标的细分化和定量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银行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精细化管理的延伸和发展,是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细分目标,落实责任,充分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进行精准业务营销、客户关系管理、成本核算及风险控制,实现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现代管理模式。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银行精细化管理有三类:第一类是定量管理。主要是利用数据挖掘及数据定量分析技术对大量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客户需求特点,制定并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运作。第二类是半定量管理。主要是运用数据定量分析技术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实施银行管理。第三类为定性精细化管理。主要是运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凭借以往经验进行分析判断,从定性的角度对目标细分管理及考核。
二、中小银行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精细化管理是现代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美国及西方的银行业先进经验证明,将金融管理理论和实践、统计分析、数据管理、信息技术等结合起来的数据定量分析和精细化管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利用数据资源支持管理决策,实现定量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是未来金融机构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如今各金融机构围绕金融创新,正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市场竞争,金融市场竞争已达到白热化。与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中小银行在资本、客户资源以及网络渠道都处在劣势,中小银行要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持续发展,就必须紧跟现代银行经营管理发展趋势,积极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
2.实施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经营效益的重要途径。精细化管理理念源自于提高效率、节约资源、避免浪费,要求对目标进行合理细分、对过程进行科学控制、对成本进行精准算,实现既定投入下的产出最大化目标。银行作为金融企业,最终的经营目标是实现效益最大化。效益与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成本与风险控制息息相关,如何把业务经营控制与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是银行能否获得最大效益的关键。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小银行逐渐突破了区域经营范围,实施跨区域经营。在中小银行业务规模不断扩张的大背景下,以往的粗放式小银行管理模式的弊端不断凸显,如决策经验性、管理主观性及业务拓展无针对性,已不能适应中小银行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精细化管理成为中小银行弥补粗放式管理缺陷,增强管理科学性,提升经营效益的管理新模式。
3.实施精细化管理是加强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银行业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保障,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风险管理能力上,风险管理能力将构成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元素。目前由于经济金融环境不确定性增多,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拓展,银行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复杂。尤其对于中小银行,受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抗风险能力低,受经济波动影响较大,风险管理更是不容轻视。从细化信贷业务操作流程、强化贷后管理、分析风险数据等方面对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和防范,是中小银行增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银行面临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内外部风险,对以上三类风险的定量化管理是对银行监管基本要求。
三、中小银行精细化管理流程
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自上而下的决策机构、职能部室和执行机构,主要包涵银行决策层、管理层及业务层三个层面操作的精细化。
1.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决策机构的精细化管理包括战略目标制定精细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职能部室与执行机构完成战略目标情况进行考核的精细化。
战略目标制定的精细化要求决策机构结合国际国内银行业发展趋势及最新经济金融形势,立足本行实际,充分利用职能部室所提供的数据,对本行内部管理、业务发展及风险管理三方面目标进行正确规划,并制定完整的战略目标体系,为本行各项工作的开展树立明确的目标。目标考核精细化是保证战略目标实现的激励机制,是对前一阶段精细化战略目标实现程度的检验,也是为制定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实现目标考核的精细化要求建立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岗位与部门职责体系及考核办法体系,将考核指标落实到个人和部门,实现对战略目标体系考核的公平、公正和全面。
2.职能部室的精细化管理。职能部室管理精细化包括对决策机构战略目标细分的精细化,根据细分目标进行资源配置的精细化,以及对实现细分目标的过程控制精细化。
【关键词】 中小银行 异地分支机构 风险
一、引言
中小银行是指以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资产规模少于1万亿元的商业银行群体。2009年监管部门的《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在相关地域设置分支机构且分支数量不受指标限制,同时放宽了对异地分支机构运营资本金的相关要求,因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成为众多中小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的形式之一。中小银行借助跨区域经营得以快速扩张,纷纷走出本地迈向全国,但其发展速度在远超其他商业银行发展速度的同时也面临着新城市资源少、同业竞争压力大等诸多不利影响因素,尤其是在跨区域经营之后,中小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问题显得尤为重要。2010年末山东齐鲁银行票据风波出现后,监管层也开始严管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因而,强化会计内部控制对于中小银行完善其主要面临的会计业务操作风险、在法律规范范围内获得健康持续发展而言意义重大。
会计核算与内部控制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进行经济管理活动运用会计核算时必然要实施内控,而会计核算又为内控提供了必须手段,故而会计内控在会计核算与管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内部控制指的是银行分支机构在各类会计核算与管理业务中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及应对的机制,包含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控信息与沟通、监控这五个要素。内控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具体目标是为了保证会计行为合法合规、银行资产完整安全、会计信息准确真实。会计内控的实施对象是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营业、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所从事的会计核算与管理业务。
二、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会计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亟待改善
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内控文化、会计人员素质、激励约束机制、会计组织结构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首先,内控文化需要积极培养。部分异地机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认为内控制度仅仅是纸面上的约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忽视内控活动的重要性,部分员工在上行下效思想的影响下也忽视了内部控制的本质,错误地认为内控就是建章建制,将内部控制完全等同于规章制度。其次,近年来呈高速网络化和电子化发展趋势的银行会计核算进一步细化了会计业务分工,但分支机构会计人员往往只熟悉所从事的一小块业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再次,有些异地分支机构存在考核奖惩力度不严、激励约束机制不足的现象,加上会计人员的职业上升空间相对较小、业务培训机会较少,容易挫伤员工积极性,异地分支机构往往因面临诸多问题使得前景不甚明朗,易造成员工缺乏归属感、进取心低下。最后,还有些异地分支机构会计组织过于分散,由财务会计、支付结算、营业、后勤、事后监督等多个部门进行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活动可能会因各部门对会计核算重视程度的不同而难以统一业务处理标准。
2、风险评估重制度轻评估
风险评估是保证内控动态有效性的关键,是内控五要素中控制活动的基础与前提。风险评估与制度的风险控制效果紧密相联,没有详细的风险评估也就无法完善规章制度。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中小银行规范自身行为的长效机制,虽然“靠制度办事、管人”已深入人心,但在实践中,仍有些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在制度制定后仅强调如何落实制度而往往忽视了风险评估,并未给予风险评估足够的重视。随着银行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所面对的风险形式及范围都会发生变化,如果不及时进行风险评估进而完善相关制度,制度的风险控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3、会计控制活动执行不到位,岗位制约待强化
部分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出于部门设置和办事效率考虑,将许多业务的会计核算与业务经办置于单个部门内完成,强制休假和定期轮岗等内控制度得不到切实有效执行,给相关人员留下了违章办事、规避既定程序和违规操作的可乘之机,很不利于风险控制和岗位制约,部门及岗位间约束控制须加强。
4、会计信息与沟通不顺畅
分散于各银行各部门的会计业务易造成系统冗余,多系统的相似风险点可能成倍扩散加大了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的难度,且系统缺少部门间日常会计信息的有效沟通与协调,会计信息资源得不到最有效利用。虽然从2007年起我国上市公司被要求强制性披露内控信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内控信息披露在保障财务报告质量、打击会计舞弊方面的重要意义,但仍有许多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并未披露内控信息,造成报告接受方与报告主体、中小银行上下级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5、会计内控监督存在诸多缺陷
现代化的支付系统条件大大提高了全国金融机构间实时支付风险控制的时效性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中小银行异地分支机构的会计内控监督大都倾向于事后监督,尚未实现内控过程的实时监控,事后监督难以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难以直到风险防范的作用。再者,有些分支机构会计核算业务的事后监督疏于对薄弱环节和潜在风险点的监督,基本停留在对前台业务的二次复核状态,监督内容仅限于会计基础工作方面,且监督处理意见及落实整改情况也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
经过多年的金融体制改革,目前国内银行在治理结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产品优化、盈利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必须承认中国金融业的商业化改革还远没有到位。尤其是我们的改革和变化,更多地表现在那些摸得着、看得见的“硬环境”上,而诸如理念、策略、品牌、机制等决定竞争力的“软环境”尚待突破。中小银行的发展进程无疑更凸显上述短板。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控制的需要,中小商业银行股权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手中。虽然一些中小银行引进了国际资本,但是总体而言,目前银行业的开放程度尚未形成对商业银行治理结构改善的足够压力。且外资股东大多深陷金融危机,自身难保,对中小银行投资更多侧重财务盈利要求,改善治理结构的效果有限。
在这种股权结构下,地方政府作为中小银行的出资人缺乏优化银行治理结构的动力与压力。地方政府难免会以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出发点,扭曲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同时,地方政府作为实际控制人,他们派出高级管理人员对银行进行管理,这就使得管理层事实上拥有银行的剩余控制权,形成内部人控制的治理结构。虽然商业银行也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模式组建董事会,但往往难以充分发挥银行权力主体和经营决策主体的作用,沦为银行的“橡皮图章”。
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自觉行为,但易受到金融整体生态的影响和制约。在2008年以来天量信贷的宏观背景下,导致商业银行将经营重点放在业务规模的扩张而不是治理结构的完善上。各家银行业务模式趋同,主体业务集中在存贷市场,大部分利润来自于存贷差,目标客户普遍集中于大型国有企业、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等。治理结构优化对提升金融机构市场竞争力的作用并不明显。中小金融机构本在竞争中就处于劣势,治理结构的改善更容易被遗忘。
资产跟随的后果就是治理结构错配,风险隐患丛生。在经济上行期,治理缺陷尚可以由业绩规模粉饰,然而,在经济下行期,若再对公司治理置之不理,抵御风险的关键环节也将随之丧失。
如何持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作出正确的市场定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中小银行迫切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
优化股东结构,夯实治理基础。全面否定地方政府对于中小银行的控股地位缺乏充分依据,同时也不具备普遍操作性。现实的选择是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改进股权结构,具体是通过引进特定战略投资者继而通过上市的方式来优化股东结构。新引进的战略投资者应能为股份制银行在风险管理、IT技术、业务拓展与创新等方面提供切实帮助的金融同业或是在业务上能带来互补次效应的大中型企业。
进一步明细“三会一层” 职责权限边界,使董事会更加关注风险管理并承担最终责任。董事会应基于业务发展战略确定风险管理总目标,确定并有效传达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及各类风险的风险限额。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报告机制,确保董事会全面掌握银行整体及各类风险状况,及时识别、计量、检测和控制各类风险。
基于客户“粘性”服务的金融模式:定义及内涵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关系和人情往往能够在契约制度约束之外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银行产品趋同的市场环境下,银行业市场的竞争焦点多是对客户资源的竞争,亦或是对客户关系强弱的比较。然而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已证明,仅仅依靠客户经理的个人关系进行客户营销是无法形成银行长期竞争力的。能够真正的将客户“粘性”的金融模式,是基于银行“关系+能力”双线拓展的服务理念,即以关系为敲门砖进入企业的合作名单,而后凭借自身的服务能力进行竞争,通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来赢得客户的青睐,以更好的将客户“粘住”。这样的能力,既包括金融产品的设计、业务服务的水平,也包括银行自身系统的投入和中后台的资源支撑。
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两个概念,即所希望“粘住”的客户应该如何选择,以及应该如何去在“关系+能力”的禀赋下产生这种“粘性”。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去进一步阐述客户“粘性”服务金融模式的内涵。
中小银行的客户定位
相对于大型国有银行,中小银行存在网点少、名气小、内部资源有限的天然劣势,其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什么都做,只能采取“边角战略”、“步步为营”,选准时机实施蓝海战略。因此,在把握金融市场发展趋势、正视该行产品体系和服务能力优劣势的基础上正确选择客户定位,是中小银行提供客户“粘性”金融服务的首要前提。
根据科特勒的营销理论,目前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多为特定业务集中型。即银行把经营资源集中于自身拿手的业务及产品经营上,以充分增加边际收益,通过形成特定部门及业务的集中发展,求得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取得较高的收益。然而,由于各家银行都将公司银行业务,特别是对大型客户的营销作为自身业务发展的重点,中小银行在通过公司银行业务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时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和产品特性,突出重点,形成核心产品、核心服务,通过资源性客户经理的渠道遴选适合自己的战略性大客户,避免和大行的直接竞争。与此同时,完全投身入大客户的关系营销,置身红海并不能支撑中小银行的持久发展。在早期的上规模阶段后更需要以新兴市场的潜在客户为中心,以特色市场为导向,根据不同客户类型,开展差异化营销,深化客户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基础客户群。
“粘性”服务金融模式体系建构要素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客户服务管理,既是对原有客户提供针对和客户关系维护管理,巩固客户。二是客户营销管理,既是通过各种积极有效的手段主动去营销客户,开拓市场。因此,中小银行在清晰的客户定位基础上应从两个维度实现客户“粘性”服务的模式建构:先以战略客户为营销切入点,提升自身在金融市场的份额和影响力,求生存;而后,通过对所在地金融市场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开展适合银行定位的特色业务,谋求发展。
大力推行战略客户“1+N”金融服务。中小银行应对战略客户实行“1+N”金融服务,即基于客户的战略性金融需求,专门配置包括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投行经理、法律顾问等在内的专业支持团队。与此同时,还为战略客户整合分行内部各项资源,如通过整合业务流程的审批环节提升服务效率、通过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机具构成的电子化服务体系加强客户体验,通过考核机制推广各产品及各条线的交叉营销提高战略客户的综合收益,围绕战略客户引进关系型人才等,进而不断深化客户关系。同时,由于自身实力有限的局限性,中小银行还应不断加强和其他互补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利用外部资源提供自身无法提供或尚不能提供的金融产品和设计方案,全方位的满足战略客户的绝大部分金融需求。
由此,中小银行可通过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针对不同战略级客户实施差别化的产品设计、批量销售、风险控制和内部系统支持,通过为其提供特色产品和全方位的优质金融服务,逐步增加合作份额和客户“粘性”,成为战略客户的意愿合作银行,实现其为战略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金融服务中介定位。
稳健实施特色业务市场拓展。在做深做透现有战略客户的同时,中小银行还应通过分析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离开业已饱和的传统行业和产品,发现并逐步开拓新的金融市场。
在传统行业中,相对于国有银行网点多、声誉高且大多数客户存在合作惯性的特点,中小银行毫无竞争优势,更需要以新的尚待挖掘的新细分市场作为发挥比较优势的主战场。其中小企业银行业务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特色业务领域。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大客户直接渠道和议价能力的不断提升,发展小企业业务已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而是银行适应市场变化、调整机构、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内生战略选择。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类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文化旅游、文化体育休闲、动漫网游、设计创意等新兴行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并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规模日益扩大的产业链经济。由于我国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加剧,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还是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文化创意产业都将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行业之一。除此之外,随着“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高新科技企业所对应的科技金融也将是市场规模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
在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凸显的大好机遇下,小企业金融业务、文化创新金融业务以及科技金融等诸多领域将成为银行业实现转型升级,保持高速发展的重要领域。同时,由于在这些领域大多数银行都只是处于业务的起步阶段,相互之间的差距不大,因此中小银行应把握这一缩小和大行差距的关键时机,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稳步提高在相关行业的金融市场占有率,成为大客户业务之外的重要利润增长点和未来发展方向。这也需要中小银行不断丰富公司业务产品,打造特色商业模式,从以传统产品为主的产品体系向特定行业产品、个性化方案、特色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产品体系转变,最终提高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
中小银行客户“粘性”金融服务模式的推进路径
以战略客户为核心,建立立体式营销推动服务体系
要达到全面满足客户需求,增强客户认可度,快速及时的反应速度是业务开展的关键。为此,银行应逐步构建立体式的营销体系,通过多层面的联动营销组织,建立跨部门、跨机构横向联动与总、分、支行纵向联动营销机制。具体措施上,中小银行可在分行甚至总行层面以公司银行部、计划财务部、风险管理部等部门为核心组建全行层面的业务协调小组,整合行内外资源,对外积极争取监管部门的支持,对内实际解决市场部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为发挥中小银行灵活的管理优势,可在分行层面建立起定期召开条线推动会、重点项目分析会、行长联系办公会、季度分析会、月度工作会等的会议制度,通过从客户经理到分行行长的多层级营销推动,完善条线功能,建立立体式营销推动服务体系建设。
依托有效战略合作伙伴,提升战略客户综合服务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业仍实行较为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银行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所能设计的的金融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受到了限制。特别是中小银行,大多面临着大客户需求多与银行资本小、信贷规模少的矛盾和挑战,急需走出一条既能全方面满足客户金融需求,提高客户对该行依赖度,又能节约资本和贷款,避免客观因素对该行发展制约的道路。
此目标的实现,可基于有效战略合作伙伴的多元化资产经营这一商业模式的开展。该模式关键在于以目标行为核心,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多方位的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互补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为重点客户提供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实现一站式服务。该模式一方面能够通过合作增强中小银行业务拓展能力,扩大中小银行业务规模和收益,另一方面通过个性化设计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维护和巩固客户关系,增加客户的粘性。
规划先行,稳健推进特色业务发展及专业能力建设
脱离现有的银行业拼规模比关系的同质化竞争,需要通过专业化的服务形成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专业化能力,立足于中小银行对特色业务的发展,扎根于结合银行比较优势的细分市场深耕,进而培养出优秀的专业化团队,最终形成以“贴近市场,方便客户”原则建立的各类特色机构布局。
由粗到细,从战略客户依存到整体重点行业开发。面对目前银行业激烈的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的金融产品,中小银行需要以差异化经营实现蓝海战略,逐渐改变现在被动接受客户,涉及行业零散的局面。各家行应通过梳理现有客户分布特点,重点深入研究该行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广、市场规模大的新兴产业、重点产业,成片开发基础客户群。由此实现从依托关系的重点客户依存到熟悉的重点行业整体开发和营销,从以分散营销、关系营销为主的营销模式向以系统营销、品牌营销为主的营销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各家银行应慢慢认识到行业群体开发的重要性,并纷纷以民生银行事业部制为标杆,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有计划地对特定领域的客户群体营销和开发,并相续取得较好的成绩。
由细转精,从人脉关系管理到专业化团队建设。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涉及行业的增加以及服务产品种类的扩充,原有的单一业务部门或个人已经难以对产品体系中的各类产品线都足够地熟悉和了解,也难以满足重要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粘性”服务必然需要银行在内部设置上实现专业化的营销和管理,将原来各部门对产品普遍意义上的管理细化,落实到具体的特定行业或产品层面,对其进行持续的、严格的、密切的管理和关注。具体的操作方式可以为在某项重要产品,或者某个重要行业的业务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组建专业的服务团队,以事业部模式或者矩阵管理形式实现专业的营销团队和专门的中后台支持(如风险管理、授信评审、贷后监管等)。这既是战略客户“1+N”服务理念的具体化落实,也是银行脱离同质化产品竞争,提供差异化优质服务,获取客户“粘性”的重要实现方式。
P键词:中小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swot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利率市场化一直是金融领域热议的话题。它对有效引导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源配置的优化,金融市场的完善,以及有效地推进货币政策实施,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07年SHIBOR的建立,第一次产生了具有市场普遍参考意义的市场参考利率;13年,央行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全面放开利率管制;15年,存款利率上浮。这些都是央行在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所做的努力。
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央行放松至只通过基准利率来调控市场,使商业银行的自扩大,可以进行自主定价,加强创新来获利,同时也要为此承担相应的风险。
在这个影响的过程中,中小商业银行这类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特殊和典型,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包括,金融组织优化,促进银行间同业竞争等等。因为,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的形势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中小商业银行有其特殊性,虽然市场地位低,份额小,业务种类较单一,管理利率风险的能力也差,但也具有交易成本优势,信息成本优势等等。
所以,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机遇,也会面临较大的挑战。
综上,探索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受到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对中小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及发展进程
(1)利率市场化是就是由资金供求决定利率水平,即市场主体在中央银行制定的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资金供求状况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己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2)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大概分为四个阶段:
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
放开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
4.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节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2 中小商业银行的行业概况以及发展现状
(1)行业概况
近二十年来,我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小商业银行机制灵活、市场意识强、经营效益好,逐步具备了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框架,在发展中形成的良好经营管理制度和引进外资参股的实践,也为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经验,已成为我国银行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
(2)发展现状
新三板市场蓬勃发展,新三板银行凸显的独特投融资价值,让中小银行也加入到新三板行列中来,目前,已有多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与全国中小银行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为新三板已挂牌和拟挂牌银行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共有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44家城市商业银行、337家农村商业银行、147家农村合作银行、1927家农村信用社。
3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小商业银行影响的SWOT分析
(一)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优势分析:
虽然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将会受到更多的负面冲击,在各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的倒闭概率也远高于大型银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利率市场化中,中小银行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1)区域特征明显,具有信息成本优势。
中小银行一般都与其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关系密切,从业人员的本土化等都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对客户的信用以及经营状况了解更加便利、及时和有效,降低了信用风险。
(2)业务审批速度快,具有交易成本优势
中小商业银行能利用信息成本优势与中小企业保持密切合作,将交易成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且组织机构的扁平化使决策时间更迅速,地点相对集中,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此外,中小商业银行更善于细分客户市场,做出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且具有人力资本优势。
(3)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优势还体现在中小银行降低了中小企业的信贷成本。从中小企业借款者的角度分析,中小银行更适合于中小企业贷款。
(4)监督成本优势。
一个区域内如有某家企业发生违约,信息便会在这个狭小范围内迅速的传播且受人关注,从而形成低成本的有效社会监督。区域内的中小企业和中小银行为(二)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劣势分析:
(1)资产规模偏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
就资产规模来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5家)就占比37%,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总共几百家加起来占比也不过44%。同时大银行的客户资源丰富,大型集团客户倾向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与政府相关的基础设施项目机会也会被大银行占有。因此,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中小银行难以与大银行直面抗衡,必须走出自己特色化的竞争道路。
(2)利差收入依赖度高
利率市场化后,中小商业银行之前所依赖利差收入模式必定需要改变。而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传统利息收入远远高于非利息收入的特殊盈利模式下,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会使净息差逐渐减小。而利息差的缩小也会使商业银行将竞争注意力转移到贷款价格和客户资源等方面,也会间接地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体系不完善,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很小,利息收入占总营业收入之比高居不下。因此,利率市场化势必对我国中小银行的利润和稳定持续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3)利率风险管理能力弱
最大的风险是利率风险。当利率异常波动,银行将遭受损失。首先是来自于利率风险的压力,利率市场化使利率无规则的变化,利率的期限结构也随之变得复杂化,因中小商I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的能力与技术方面的劣势,会使其风险管理压力加大。其次是,操作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加大,对于中小商业银行,为了增强竞争力,若过于追求短期的收益却缺乏相应的风险控制能力,很可能使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提高,间接地埋下了信用风险的隐患,使其增加操作风险和信用风险的管理难度。
4 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分析:
(1)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公平竞争
利率市场化给了国内商业银行全面竞争的价格手段,形成一个优胜劣汰机制,来保护和维持国内商业银行间的公平竞争。
(2)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强调了利率风险的重要性,一些以规避利率风险为主要目的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从此有了施展的地方。一方面,利率风险会使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扩大,另外商业银行的竞争压力也会增大,这会给商业银行金融施压;另一方面,金融产品定价自的加大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创造了机会。
(3)利率市场化利于银行业客户结构的优化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使商业银行开始关注贷款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了解客户与银行业务往来可能获得的盈利,客户的资质状况,和银行为其提供贷款所需的成本,包括资金,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最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达到在吸引优质客户的同时也能对风险较大的客户给予更高的利率作为风险溢价,优化银行客户结构的目的。
5 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分析:
(1)传统的利益格局被打破
利率管制使传统银行业可保持高盈利,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银行就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是利率市场化将要破除这种利率管制以及金融资源的行政配置权,以至于使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扩大,特别是金融行业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民营银行就会大量涌现,以至于这些严重依赖地方经济和存贷差收入的中小银行面临巨大挑战。
(2)经营模式被改变,利差收入减少。
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中小银行存款利息支出的增加。另外,中小银行间争夺客户相竞争,会形成的较低贷款利率,减少贷款的利率收入,无疑会使中小银行遭受打击,甚至会促使破产。
(3)管理利率风险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使中小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利率管制下的利率波动范围小,幅度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能力相对差一点的中小银行有利。但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波动的频率增强,幅度急剧加大,而中小银行的管理利率风险能力较差,不具有大型商业银行完善的利率波动预测能力,必然会导致中小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阻碍中小银行的稳健经营。
通过swot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有利有弊,有机遇也有挑战。虽然中小银行资产规模小,传统业务竞争力弱,中间业务相对落后,利率风险管理能力有待加强。但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监督成本优势抓住机遇扩大自主经营权,加大核心竞争力,进行金融创新,增强风险管理。
6 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采取的对策
(1)加强金融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现在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竞争力,难以与大型商业银行抗衡。应该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挖掘潜在客户。对不同的客户,能够针对性地介绍差异化的产品,提高配套化服务的质量。
(2)拓展中间业务,丰富利润来源
通过对中小商业银行的分析,中小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业务的重点,拓展中间业务,降低对利差收入的高依赖性。中间业务的技术含量高,成本低,专业化,附加值高,有利于应对利率市场化对传统业务的冲击。
(3)借助地方政府支持,争取中小企业客户群
小企业的融资具有资金规模小,频率高,需求急,风险大的特点,而中小商业银行具有组织机构扁平化,地区集中,业务审批手续快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
(4)加强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首先是中小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意识不强,能力较差,应该深入对利率风险的分析和把控。另外,防范手段单一,应该学习和采用新的规避风险的方法,持久期法或者VaR模型。利用适当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的转移,对冲和减少。
其次是风险定价能力。为了推进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匹配风险和收入的关系,对金融产品合理地定价。
最后,是广泛吸纳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离不开一支有能力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
(5)同业合作,共同发展
中小银行总体来说,资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占比低,所以,由实力强的银行做牵头行组成银团,或者利用兼并重组这些方式,来使经营规模扩大,资本实力增强,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宋方.利率市场化: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利率研究,2006,(5):48D51.
[2]寇军中,熊陈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及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经济管理者,2008,(12)
[3]陈征.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商业银行策略[J].知识经济,2009.
[4]陈贞刚.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知识经济,2012,(10):77-77
[5]河北课题组,利率市场化与中小商业银行应对策略,银行家,2011年8月,64-67页
[6]长春,飞,周艳明,利率市场化下的风险管理策略,内蒙古经济研究,2011年11月
摘 要:基于中国上市银行四维多元化指标的构建和归纳,应用动态面板GMM模型对收入、地域、资产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收入、资产和非传统业务活动的多元化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且国有银行获得的多元化收益多于中小银行;但在地域多元化方面,国有银行的地域多元化反而可能导致风险提高,而中小银行的地域多元化则更有利于分散和降低风险。关键词: 上市银行;多元化;银行风险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6)05-0009-07一、引言随着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银行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以存贷利差和特许经营为基础、以关系业务为主体的经营模式已经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拓展非传统业务,拓宽收入渠道,提高多元化水平成为许多商业银行的选择,以此应对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金融控股公司的兴起、中间业务收入的拓展、跨地区分支机构的设立都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策略的持续推行。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当备选资产不完全相关时,多元化的分散投资策略可以有效降低组合资产的风险。在多元化的相关文献中,大多数学者侧重于多元化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而对多元化策略的风险效应分析相对较少。国外研究方面,存在多元化能够降低风险的观点:Allen and Jagtiani(2000)虚拟出一个全能型银行,检验了商业银行进入证券和保险业务后的风险,结果显示银行控股公司在从事证券和保险业务后,总风险有所下降[1]。Chiorazzo et al(2008)认为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与利息收入为负相关关系,通过不同类型的收入组合可以分散并降低银行风险[2]。同时,也存在提高风险的观点:DeYoung and Roland(2001)对美国大型商业银行的手续费收入活动影响银行盈利情况及其波动性分析发现,比例不断提高的手续费收入活动增加了银行业总体收入的波动性[3];Stiroh(2004)和Stiroh and Rumble(2006)则认为,商业银行多元化会增加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源于非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以及管理者对新领域经营经验的缺乏[4,5];Lepetit et al(2008)对欧洲银行业风险与业务多元化的关系研究表明,与以提供贷款为主的银行相比,非利息收入活动的扩张提高了银行业的破产风险[6]。在地域多元化方面,国外研究也存在不同的看法:Deng and Elyasiani(2008)对美国银行控股公司的研究发现,地域多元化与银行价值的提高和风险的下降正相关[7];Brickley et al.(2003)认为,地域多元化导致的分支机构距离总部越远,高管人员对分行经理的监管就越困难,而缺乏监管的分支机构经理人员由于经验欠缺,在业绩压力下容易承担过度风险[8];Morgan and Samilik(2003)认为美国银行在国内的地域多元化与更高的收益或更低的风险并没有显著的联系[9];Acharya et al.(2006)检验了105家意大利银行的多元化与收益及风险的关系,发现地域多元化不必然带来银行收益的提高与风险的降低[10];GarciaHerrero and Vazquez(2013)估计了银行海外分支机构对总行风险收益绩效的贡献,发现在平均水平上,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具有更高的盈利性,但同时也承担了更高的风险,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更为显著[11]。此外,作为银行多元化的另一个分析视角,信贷资产的行业多元化同样引起了学者的关注:Acharya et al.(2006)的研究发现,信贷资产多元化既降低了银行的收益又提高了贷款组合的风险[10];Kamp et al.(2006)则谨慎支持了信贷资产的行业多元化对银行风险收益特征的贡献[12];Tabak et al.(2011)调查了巴西银行业的信贷组合集中度对风险和收益的影响,发现信贷组合集中化提升了银行的收益,并且降低了违约风险,而且在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雷曼兄弟银行破产之后,银行信贷组合集中化趋势开始加快[13]。Jahn et al.(2013)对德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业多元化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贷款集中于特定行业的银行具有更低的信用风险;在贷款行业集中度高的银行,信贷损失的标准差也相对较低[14]。在国内研究中,大部分学者也并没有形成比较一致的观点。张铁铸(2004)的研究发现,银行贷款的行业多元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但与银行风险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15]。范香梅、邱兆祥和张晓云(2010)的研究发现:地域多元化有助于提高大型商业银行的收益并降低风险,但是对中小银行存在不利影响[16]。张雪兰(2011)的研究表明,我国银行收入多元化与风险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17]。周开国和李琳(2011)也证实了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并不显著[18]。刘孟飞、张晓岚和张超(2012)的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业务并不能显著降低风险,但是产权改革等治理机制对风险降低的影响比较明显[19]。黄国妍(2015)的研究发现,收入多元化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但非利息收入份额的提高会增加营业收入的波动风险[20]。综上可见,在银行多元化问题的研究中,多数学者集中研究银行的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风险的影响,而对地域、资产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文拟从商业银行多元化的四个维度出发,分别对收入多元化、地域多元化、资产多元化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区分上市银行全样本、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三类对象分别进行面板数据回归,以期全面说明不同维度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并且充分考虑不同类型银行的区别。二、研究设计(一)样本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选取在沪深A股市场中上市的16家商业银行做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2007~2014年,由于中国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于2010年上市,所以剔除掉这两家银行在2007~2009年的数据,构成包含122个观察值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主要为国泰安数据库、中国金融年鉴和各银行年报等。(二)变量选取1.多元化的界定①[17]。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6年第5期2016年第5期(总第203期)宋清华,宋一程等:多元化能降低银行风险吗?来自中国上市银行的经验证据(1)收入多元化。借鉴Stiroh and Rumble (2006)[5]构建收入多元化指数,将净营业收入分为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两部分,该数值越大,收入多元化的程度也就越高:(2)地域多元化。借鉴Deng, Elyasiani, and Mao (2007)将存款作为地域多元化的测量方法[7],而我国16家上市银行的存款分布数据不全面,所以,将贷款分布作为地域多元化的指标变量,测量跨区域之间的贷款分布,因此,地域多元化的测度可以表示为:(3)资产多元化。在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额中,大部分的利息收入都来自于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贷款占有最重要的位置,针对不同的贷款对象存在不同类型的贷款,包括工业、商业、房地产、农业、金融部门和个人等贷款,因此,衡量跨行业的贷款分布作为资产多元化的测量方法:Asset_Div=1-∑i(LoaniTotal Loan)2(3)(4)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自2001年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出台之后,商业银行纷纷发展非传统业务包括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产品的非利息业务,因此,运用这些非传统业务活动的多样性来测量多元化:Act_Div=1-∑j(IncomejTotal Noninterest Income)2 (4)2.风险的度量。借鉴Laeven and Levine(2009)[23],构建Zscore用于衡量银行的破产风险,通常认为Zscore本质上代表了银行的违约距离,其数值越大,则银行的破产风险越小,稳定性越高:ZScore=(ROA+E/A)/σROA(5)Zscore指标的优势在于同时考虑了风险和收益,其中,ROA和σROA分别表示银行总资产收益率及其标准差,E/A 表示银行的资本资产比率。3.控制变量。选取的控制变量如表1所示。(三)模型设定根据投资组合理论,当备选资产不完全相关时,通过分散投资可以降低风险,这体现了风险的内生性。而风险性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可能会通过多元化策略来实现目标,即多元化也可能具有内生性的特性。因此,考虑到克服变量的内生性问题,选取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以提高估计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模型设定如下:模型中,DIV代表Rev_Div、Geo_Div、Asset_Div和Act_Div多元化。Zscore衡量的是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该数值越大则破产风险越低。Zscorei,t-1表示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以体现银行风险的持续性特征。模型的主要目标在于测度不同维度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系数β2的估计结果若为正值,则证明多元化有助于降低破产风险,提高银行稳定性,符合投资组合理论的预期;反之,系数β2的估计结果若为负值,则证明该项多元化策略提高了银行破产风险,而这可能与多元化导致的管理复杂度增加、信息不对称、成本以及业务不确定性提高有关。控制变量借鉴了Saunders, Strock and Travlos(1990)的研究,包含银行的资本比率、不良贷款比率、流动比率,以控制这些因素对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另外,在中国上市银行中,由于5家国有控股银行在资产规模、业务范围、网点分布等方面相比其余11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故以下实证将研究对象分为全样本、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三个类型,分别对应16家上市银行样本总体、5家国有控股银行和11家股份制银行及城市商业银行,通过对实证分析结果的对比来说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多元化对自身风险的影响。三、实证结果分析(一)描述性统计为了充分体现不同类型上市银行在多元化程度和风险水平上的差别,描述性统计分别对全样本、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进行分类呈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的全样本数据、四维多元化的均值显示出不对称的特点,地域多元化和资产多元化的均值分别达到0.7190和0.8461,表明上市银行整体在贷款资源的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上较为均衡,多元化程度较高。收入多元化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的均值分别为0.2660和0.3184,显示上市银行在非利息收入和非传统业务上多元化程度依然不高,利息收入和传统业务仍然是上市银行主要的收入来源和业务类型。Zscore均值为62.1150,表明上市银行整体破产风险控制较好,稳定性水平较高。从控制变量来看,资本比率均值为0.0603,但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较大,显示上市银行在资本充足水平上差异明显。不良贷款均值为0.0115,说明上市银行整体信用风险控制较好,不良贷款水平不高,但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在10倍以上,也表明不同银行在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控制上仍有较大差距。流动比率均值为0.4234,也体现出中国上市银行整体而言流动性风险控制较好。从5家国有控股银行(国有银行)和11家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小银行)的对比来看,无论是均值还是中位数都显示,国有银行的收入多元化和地域多元化水平都明显高于中小银行,显示出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业务范围和地域分布上的传统优势。而在资产多元化方面,国有银行的平均水平相比中小银行只是略高,而且国有银行在最大值上低于中小银行,表明上市银行的贷款行业分布已经比较均衡,且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已经差别不大。在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方面,中小银行已经在平均水平上明显高于国有银行,显示中小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发展更为均衡多元,而国有银行的非利息业务则较为单一。从风险指标对比来看,国有银行的Zscore指标在均值和中位数上均显著高于中小银行,表明国有银行整体破产风险低于中小银行,稳定性水平较高。在控制变量方面,国有银行的资本比率整体高于中小银行,但同时不良贷款率也高于中小银行,表明国有银行虽然资本充足水平高于中小银行,但资产质量和信用风险控制则弱于中小银行。在流动比率上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相比较低,表明国有银行在流动性风险上略高于中小银行,也体现了国有银行具有比中小银行更高的流动性创造。(二)实证结果表3~6分别报告了收入、地域、资产、非传统业务多元化与银行风险模型的回归结果。模型估计使用GMM(广义矩)方法,sargan检验和ar2检验都显示模型设定合理,不存在工具变量过度识别问题和序列相关问题。其中,银行风险以Zscore指标表示,Zscore滞后一期作为解释变量以克服内生性问题,并体现银行风险的持续性特征。1.收入多元化的结果分析。表3报告了收入多元化下的模型回归结果,显示不论是上市银行全样本还是国有银行和中小银行两大子样本,收入多元化指标都与Zscore显著正相关,也即收入多元化可以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同时,可以发现国有银行的收入多元化对风险的影响效应显著大于中小银行,表明上市银行的收入多元化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规模效应,也即规模较大的银行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手段来通过收入结构的多元化降低破产风险,提高稳定性。长期以来,国有银行在管理手段、客户资源、技术引进和创新推广方面都在国内银行业占据明显的领先地位,这为国有银行相比中小银行更高的收入多元化水平奠定了基础,也赋予其更充分的风险分散效应。此外,Zscore的滞后一期也与当期值显著正相关,证明银行风险的持续性效应不可忽视。从控制变量来看,资本比率与不良贷款率分别与破产风险负相关和正相关,与理论预期基本吻合。而流动比率只在国有银行的样本下与Zscore显著正相关,在全样本和中小银行样本下与银行风险并无显著关系,这可能与国有银行流动比率较低有关,也即流动性风险的降低更有助于提升国有银行的稳定性,降低破产风险。2.地域多元化的结果分析。表4报告了地域多元化下的模型回归结果:对于国有银行与中小银行,地域多元化与破产风险的关系是相反的,国有银行的地域多元化会显著提高破产风险,而中小银行的地域多元化会显著降低破产风险,这一相反的结果可以从两类银行之间在地域多元化水平上的差异中找到原因。正如描述性统计所显示的,国有银行的地域多元化水平明显高于中小银行,这与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网点分布和业务开展有关,也与中小银行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布局有关。国有银行传统上负有财政资金调拨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任务,在存贷款资金的地域分布上也许不能完全从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角度出发,而是需要兼顾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与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和区域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国有银行的地域多元化水平可能并不是适合自身经营绩效和风险控制最优化目标的结果,而是多目标权衡之下的结果。此外,国有银行传统上对国有企业客户具有特殊偏好,而不同地域之间国有经济比重差异明显,这一现象可能也是导致国有银行地域多元化反而提高破产风险的原因。相比国有银行,中小银行设立时间较短,地域分布范围更为集中,地域多元化程度尚在逐渐提高过程中,因此,通过贷款资源在不同地域之间的分配可以起到分散和降低银行风险的目的。此外,中小银行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由于自身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机制的原因,受到政府部门干预较小,可以更多地从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做出更加适合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的多元化策略,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从控制变量来看,资本比率、不良贷款率和流动比率对银行破产风险的影响基本与收入多元化的回归结果相似,也与理论预期相符合,可以认为不同的多元化维度并没有影响控制变量的作用方向和显著性水平。3.资产多元化的结果分析。表5报告了资产多元化下的模型回归结果,与收入多元化类似,资产多元化也能显著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提升银行稳定性。而从具体的银行分类回归结果来看,资产多元化对国有银行风险的影响显著高于中小银行。本文的资产多元化指标计算采用的是贷款的行业分布方法,国有银行由于长期的客户关系积累和丰富的产品线,对不同行业的信贷投放相比中小银行更为均衡,因此,正如描述性统计所呈现的,国有银行的资产多元化水平要略高于中小银行。而不同行业的企业绩效和信用状况虽然受到宏观经济波动的广泛影响,但同时也具有不同的行业特点,如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可能在同一经济周期中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资产多元化显然有助于分散银行贷款的信用风险,提高银行稳定性。实证结果证明,国有银行不仅在资产多元化水平上高于中小银行,而且通过资产多元化实现的风险分散效应也大于中小银行,获得了更多的多元化收益。控制变量方面,回归结果仍然与理论预期大体一致。 4.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的结果分析。表6报告了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下的模型回归结果,仍然与收入多元化、资产多元化的结果类似,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同样能有效地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而且国有银行从这一维度的多元化中同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根据描述性统计的结果,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是唯一中小银行占据优势的多元化维度,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尤其在产品和业务创新方面引领着行业的发展趋势,而国有银行在非传统业务活动方面虽然也在逐渐进步,但业务灵活性和创新速度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仍有进步空间。另一方面,国有银行通过非传统业务活动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结合自身在规模、范围、渠道等资源上的传统优势,可以有效降低非传统业务收入的波动性,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进而降低整体破产风险。控制变量方面,资本比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回归系数都与理论预期基本符合,而流动比率的回归系数均不再显著,表明非传统业务活动的多元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降低流动性风险。与传统的银行存贷款业务不同,非传统业务活动以中间业务为主,可以实现业务收入的快速周转,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流动性水平,降低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非传统业务活动的多元化不仅有助于降低银行的破产风险,而且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增强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三)稳健性检验为了检验研究结论的稳定性,借鉴Lepetit et al.(2008)使用的夏普比率,采用风险调整资产收益率RAROA和风险调整权益收益率RAROE来度量商业银行单位风险的会计收益,计算方法如下:RAROA=ROA/σROA RAROE=ROE/σROERAROA与RAROE指标综合考虑了风险和收益,作为Zscore的替代指标可以较好地度量银行的盈利波动性与风险特征。在分别使用以上两个指标作为银行风险的变量之后,本文的研究结论仍然保持稳健,即收入、资产和非传统业务活动的多元化可以有助于降低银行风险,且国有银行获得的多元化收益多于中小银行。但在地域多元化方面,国有银行的地域多元化反而可能导致风险提高,而中小银行的地域多元化则更有利于分散和控制风险。四、结论以上通过对中国上市银行在收入、地域、资产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四个维度的多元化指标的构建和归纳,发现国有银行在收入和地域多元化方面相比中小银行具有明显优势,而在资产多元化方面只是略高于中小银行,在体现创新速度的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方面则显著低于中小银行。而后通过建立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广义矩)模型,对不同维度的多元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资产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与银行的破产风险显著负相关,而且国有银行在这三个维度的多元化中获得了更多的收益,具有更强的风险分散效应。在地域多元化方面,国有银行的地域多元化策略提高了自身的破产风险,而中小银行的地域多元化策略则降低了自身的破产风险,这可能与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在信贷资源的地域分配方面需要服从政府干预以及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客户的长期偏好有关。相比之下的中小银行在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方面的自主性较强,可以从银行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决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地域多元化策略,并因此实现风险的分散和降低。在稳健性检验中,引入风险调整资产收益率RAROA和风险调整权益收益率RAROE来度量商业银行单位风险的会计收益,并作为Zscore的替代变量,最终发现研究结论仍然保持稳健。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中国上市银行的多元化策略从整体而言显著有利于分散和降低破产风险,其中国有银行基于自身在多个领域的传统优势从收入、资产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中收益更明显。但在地域多元化方面,中小银行获得了显著的风险分散效应,而国有银行则需要改善决策的独立性和科学性。
注释:①关于多元化的衡量方法,国内研究较多运用的是赫芬达尔指数,因此,本文选取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多元化的测量,并分别从收入多元化、地域多元化、资产多元化和非传统业务活动多元化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参考文献:[1]Allen L. and Jagtiani J. The risk effects of combining banking securities and insurance activities[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0, 52 (6): 485-497. [2]Chiorazzo V., C. Milani and F. Salvini. Income diversification and bank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Italian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8, 33(2): 181-203.[3]DeYoung R. and Roland K.P. Product mix and earnings volatility at commercial banks evidence from a degree of total leverage model[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1 , 10 (1): 54-84.[4]Stiroh K. J .Do community banks benefit from diversification?[J]. 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 2004, 25 (2): 135-160.[5]Stiroh K.J. and Rumble A. The dark side of diversification the case of US financial holding compani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 30(8): 31-61. [6]Lepetit L. Nys E. Rous P. and Tarazi A. Bank income structure and risk: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uropean bank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8, 32 (8): 1452-1467.[7]范香梅,邱兆祥,张晓云. 我国中小银行地域多元化风险与收益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0,(10):171-173.[8]张雪兰. 收入多元化能降低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2001-2010)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11,(12):48-60.[9]周开国,李琳. 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5):57-66. [10]刘孟飞,张晓岚,张超. 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经营绩效与风险相关性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8):59-69. [11]黄国妍.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多元化能够分散银行风险吗?[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1):16-28.[12]Saiying Deng, Elyas Elyasiani and Jingyi Jia. Institutional ownership, diversification and riskiness of bank holding companies[J]. The Finance Review, 2013,(48):385-415.[13]Deng.S., E. Elyasiani, and C.X. Mao. Diversification and cost of debt of bank holding companies[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7, 31:2453-2473.[14]Laeven L. and Levine R. Bank governance, regulation and risk taking[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93):259-275.[15]Lepetit L. Nys E. Rous P. and Tarazi A. Product diversification in the European banking industry:risk and loan pricing implications[R]. Working paper, 2005.[16]李明辉,刘莉亚,孙莎. 发展非利息业务对银行有益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11):11-22.[17]黄隽,章艳红. 商业银行的风险:规模和非利息收入――以美国为例[J].金融研究,2010,(6):75-90.[18]刘莉亚,李明辉,孙莎,杨金强.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与非利息收入的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4,(7):110-124.[19]孙浦阳,靳一,张亮. 金融服务多样化是否能改善银行业绩?――基于OECD359家银行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11):112-124.[20]张羽,李黎. 非利息收入有利于银行降低风险吗?――基于中国银行业的数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0,(4):69-91.(责任编辑:宁晓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