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30 16:00: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会计等式的基本原理

第1篇

内在一致性。从而表明,在债务存续期的动态会计等式以外的情况下与传统的会计等式是截然不同的。

作为构建整个财务会计理论及实务基石的会计等式,其实它并不是象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无缺,它只反映了企业在持续经营情况下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而并没有反映企业在亏损的情况下的财务状况,也没有很好地反映企业在债务到期前(债务存续期) 的财务状况。

本文试图从期权理论的角度对会计等式及企业购并中的商誉和负商誉进行重新认识, 对下列变量作定义:令A 为资产、D 为负债、E 为所有者权益。很显然,会计等式可表述为:A = D E (1)由(1) 可推出: E = A D(2) 式也可用图1 表示如下:

很显然,但A < D 时, E < 0 , 即, 由会计等式可知:当企业资不抵债时,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而对于资不抵债的企业而言,所有者丧失了所有的投资,要把企业所有的投入资本全部交给债权人,其权益为零,即E =0 ,而绝对不可能出现E < 0 的情况。根据期权理论, 企业的股东实际上是拥有一份以公司资产为标的资产,负债价值为执行价格,负债到期日为执行日的看涨期权。这样,在负债到期日,如果公司资产大于负债价值,则股东会清偿债务,行使看涨期权;如果公司资产小于负债价值, 则股东会宣布破产,不执行看涨期权。下面, 笔者从期权理论出发来具体阐述期权估价理论与会计等式之间的关系。为了论述的方便,做出以下假定:

11 企业只有一笔负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21 资产计量真实、可靠,历史成本等于公允价值;

31 企业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41 无税收、无交易成本,即市场是有效的;

51 负债存续期内企业没有支付红利;

61 无风险利率是常数。

一、会计等式的静态观:债务到期日的会计等式根据期权价理论, 有限公司的股权资本(普通股) 可以看作是以负债面值(假设为无息债券) 为履约价格,公司资产为标的资产,负债到期日为执行日的一种买进期权。债券到期时,股东有两种选择:或偿还债务或宣告破产。如果公司资产大于债务价值, 债务将被偿还,即股东行使买权; 如果公司的资产小于债务价值,公司将无力偿还债务, 按股东承担有限责任的观点,债权人将按受公司的全部资产,或者说股东将不行使期权,此时看涨期权将一文不值(即公司股票价值为零) 。这种关系可以用图2 表示。

从图2 可以看出,股东投入的资本(所有者权益E)可以看作是购买看涨期权的期权费, 股东购入的看涨期权的执行价格为公司的债券价值D。根据期权的原则,显然可知,股东在债券到期日的损益为( E0 为期初股东权益价值) :π= max ( - E0 , A - D - E0) (3)

(3) 表示的就是实线- E0 CBP 所表示的损益状况。

E = E0 π (4)

把(3) 代入(4) 可得到下式:

E = E0 max ( - E0 , A - D - E0)

E = max (0 , A - D) (5) 公式(5) 告诉我们, 在债券到期日, 股东的所有者权益是0 或( A - D) 中的较大者,即:当A > D 时,股东清偿债务, 行使看涨期权, 把公司从债权人手中买回来,标的资产价格为公司资产价格A ,执行价格为债务价值D ,这时股东所有者权益为: 2003/ 10总第270 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 E = A - D (6)当A < D 时, 股东宣告破产, 即不执行看涨期权,把公司资产交给债权人,这时股东的所有者权益、债权人的权益分别为:E = 0 , A = D (7)由(6) 式可推出:A = D E (8)公式(8) 即在持续经营情况下的会计等式。由公式(7) 可知, 在公司资不抵债的情况下, 股东的所有者权益E = 0 ,而不象传统的会计等式表示的那样E = A - D < 0 。综上所述可知:图2 中的折线ODQ 就表示期权估价理论下的会计等式。OD 段代表公式(7) , 而DQ 段则代表(8) 式。

二、会计等式的动态观:债务存续期的会计等式期权合约的唯一变量是期权价格, 自从期权交易兴起以来,已出现了许多估价模型,其中最著名和最常用的是由美国人费谢尔布莱克( Black) 和迈伦期考尔( Scholes) 于1973 年推出的期权价格模型(简称B - S 模型) 。在不考虑股票派息影响的情况下, B - S 模型由下列变量组成:Vc = N ( d1) S - N ( d2) Xe - rT (9)

其中:

Vc 是无红利欧式看涨期权现在价值;N ( di ) 是di ( i = 1 , 2) 的标准正态分布函数值, N( di) = P(ξ≤di) ;

d1 =〔1 n ( S/ X) ( r δ2/ 2) T〕/δT1/ 2 ;d2 = d1 - δT1/ 2 =〔1 n ( S/ X) ( r δ2/ 2) T〕/δT1/ 2 ;

T 为到债务到期日的时间,以年为单位;S 为公司资产现在价值;δ为公司资产产生现金流的均方差, 由于无红利,等于公司资产年价值变化率的均方差。由B - S 模型可知:当S = 0 时, Vc = 0 , 显然, A =0 , E = 0 , D = 0 ,传统的会计等式A = D E 仍然成立。在公司债务到期前的存续期间, 公司股东的看涨期权的价值Vc (即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的价值E) 始终大于公司资产价值与执行价格现值(债务现值) 之差,用公式可表示为:

Vc > S - Xe - rT (10)

其中, S 就是资产A , Xe - rT就是负债D ,所以(10) 也可以表示为:

E > A - D

A < D E (11)

公式(11) 中, 由于股东的看涨期权存在着时间价值而使得传统的会计等式不再相等。我们可记其差额为Vt ,有:

Vt = D E - A (12)

E = A - D Vt (13)

Vt 就是股东拥有的看涨期权的时间价值, Vt 会随着公司资产的增长而趋向于零。并且依据期权的基本原理可知:当公司资产小于执行价格现值(债务现值)时,股东的看涨期权只具有时间价值, 而为涵价值为零,如果这时股东执行期权, 他什么也得不到。所以,股东宁愿现在借款而不是申请破产。只有当A 远远大于D 时, Vt 才会趋向于零,那时,股东显然要执行期权,这样,公式(13) 就等价于公式(8) 。显然,当S ∞时,看涨期权现在价值趋向于公司资产价值与执行价格(负债价值) 的现值之差, 即有下式成立:

由公式

(14) 可知:当S ∞时, 公司看涨期权的价值为:Vc = S - Xe - rT

(15)把公式(14) 中的Vc 用E 替换, S 用A 替换, Xe - rT

用D 替换,即可得到:E = A - D (16)

(16) 就是公司资产价值趋向于无穷大时的会计等式,它和传统的会计等式是一致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映证了财务估价和会计计量的内在一致性。

三、小结综上所述,传统的会计等式就是图1 中的直线,而在期权理论下的会计等式则又可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债务到期日的会计等式,即静态的会计等式,可用图2 中的ODQ 折线表示;债务持续期内的会计等式,即动态的会计等式, 则与其它情况下的会计等式是有

着显著区别的。综上所述,为清晰起见,笔者把不同情况下的会计等式汇总在表1 中。

当然, 表1 中所列的会计等式只是从理论上推导出来的,它有着严格的假设前提,在实务中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放宽假设才能设计出真正对实务有指导作用的会计等式。

参考文献

〔1〕齐寅峰. 公司财务学〔M〕.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7.

〔2〕陈小悦,乌山红. 公司理财学基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Aswath Damodaran. 投资估价〔M〕. John Wiley &Sons , Inc.

〔4〕William F. Sharpe , Gordon J .Alexander ,Jeffrey V.Bai2ley, Investments ( Fifth Edition) 〔M〕. prentice - HallInternational,Inc.

第2篇

关键词:会计权益理论;所有权理论;主体理论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1

会计观是对权益主体的范围及归属的认识,并由此涉及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对相关会计事项和会计信息进行最基本的记录、计量和报告的观点。会计权益理论不仅影响企业资产计价、权益内涵和财务报表,还决定谁是企业净收益的受益者。

复式记账理论是会计权益理论的的起源,西方对会计观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认为其占有会计理论的重要地位。但在中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对会计权益理论的探讨却很少。然而,对有关会计实务问题若从权益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和操作,则既可以对实务事项的本质有更深入的理解,又可以使相关会计实务处理更具严谨性和系统性,也便于对有关实务处理方法的掌握。

一、所有权理论

所有权理论即业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者与企业是一致的,企业所有者单独享有企业权益,会计活动是为了满足业主的需要而展开,会计是用来反应业益的增减变动的。所有权理论是最早的会计权益理论。

1.基本原理

所有权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业益。业理论以资产负债表为中心,以现值为计量属性,资产是业主的私有财产,收入增加了业主的权益,费用减少了业益,业主的所有投资减去业主提取和分派的款项再加上企业累计净收入即为业益,业益实际上就等于企业净值。留存收益被认为是业益的一部分,发放的现金股利则是业主撤出的一部分投资。股票股利不是股东的收益,而是业益之间的转移。业主的费用包括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决定业主净收益之前应予以扣除。

2.评价

所有权理论对相关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了很大影响。总体来说,所有权理论在企业规模较小并以合伙或独资为主要企业组织形式的时期是可以适应相关会计理论与实务要求的,但随着现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现代企业制度逐渐取代了合伙或独资企业,业理论的局限性渐渐显露出来。从契约经济学角度看,业理论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权益。

所有权理论从应用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FASB的概念框架及具体准则公告,随处可见体现业理论思想的踪迹,包括会计要素的表述、一些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等。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的发展,业理论的部分原理也面临创新。

二、主体理论

主体理论,又称实体理论,企业与其业主为两个独立的主体是其主要观点,业主是企业的权益持有人但不是唯一的,会计是为企业服务的,公正和平等地向债权人和股东反应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会计的主要目的。

1.基本原理

主体理论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权益。主体理论以利润表为中心,计量属性是历史成本。资产代表企业自身收受特定物品和服务或其他利益的权利,负债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义务。企业的经营成果被认为是企业的收入,企业以获得收入为目地而消耗的物品和服务被视为企业的费用,收入减费用代表公司收益,公司收益主要用来分给股东和再投资给企业。严格的主体理论认为利息和所得税也应作为收益的分配而不是费用。

2.评价

主体理论主要适用于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公司制组织形式,以法人财产权的企业为中心。但主体理论主体概念的不确定和抹杀不同利益主体的区别使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所有权理论不同的是,在主体理论中,债务利息和公司所得税被当做收益分配而不是作为费用,这体现了两者在企业中的利益关系和契约关系。然而,主体理论对企业经营者与资本提供者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主体理论为会计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不同以往的会计思路,即以企业为对象来构建会计的理论框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独立的法人地位日益被社会所接受,实体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两种理论仍然共同影响着会计实务,会计实务并没有一贯地遵守业理论或实体理论。例如,利息是费用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当作收益分配,体现了业理论;而合并报表的主体观将母子公司视为一个整体,权益除包括母公司股东权益外,还包括子公司的少数股东权益,为内部管理设置利润中心、成本中心及投资中心等,这些都是主体理论的体现。两种理论相互渗透、融合,并对我国当前权益理论的构建、完善和实务上的具体操作产生深远影响。

三、其他理论

基金理论下会计等式是:资产=资产的限制。在基金理论中,资产代表基金或经营单位在未来可以提供的服务,全部的权益就代表来自法律、合同、管理、财务因素等方面的限制。基金是具有不同目的的特定领域,是由企业的经济活动划分形成的。不同基金具有独立的会计系统,会计就是为这种不同的基金服务的,资金的流动信息是会计的核心。在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引用了基金的基本原理。

剩余权益理论会计等式为: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债权人权益和优先股股东权益是特定权益,剩余权益为普通股股东所持有,普通股股东只对公司剩余资产具有索取权,会计主要为普通股股东提供服务。该理论是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进行了折衷处理。现在会计报告中的每股收益和每股现金流量就体现了剩余权益理论的观点。

企业理论是以整个社会为背景,会计主要反映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各类个体的利益。该理论以增加值概念为基点,企业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从其他企业获取产品和服务而转移的价值即为企业的总增值。企业理论最适用于现代大公司,但是,在目前,企业理论尚不够成熟,增值的概念是以市场价值为导向的,而当今是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导致企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受到限制,因此其对会计理论的影响还不大。

指挥者理论认为会计应根据组织内部不同层次管理者的控制责任权限来确认收入和费用,或者说应当根据责任会计模式来设置会计报表,借以反映不同控制层次管理者对企业整体利润的贡献。由于企业内部政策是该理论的关注重点,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能被全面的反映出来,因此该理论对实务的影响不大。从其应用看,该理论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只是应用时要将“指挥者”换位为投资者。

四、总结

以上几种权益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企业会计行为的基本问题,并对一系列会计概念和方法进行评价,但它们都强调了权益的持有者有哪些、会计信息主要为谁服务、净收益的受益者是谁等。这些理论多是为适应不同时期会计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各理论均对当代会计理论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经济实体有着各自适应的理论基础,且同一经济实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适用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在这些理论中,业理论和主体理论分别起源于复式记帐的实际业主和虚拟业主两种拟人化记帐理论;基金理论则主要面向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侧重于资金运动的预算管理;剩余权益理论是为适应公司的产权特征而对业理论和主体理论的折衷处理;企业理论则着眼于企业的价值增值,在范围和应用上缺乏准确界定;指挥者理论致力于企业内部的政策,不能全面地说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它更适用于管理会计而不是财务会计。因此,两大传统权益理论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仍居于主导地位,但其他权益理论也对其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不论从理论界还是从实务界来看,会计权益理论必然是向着“多元利益相关者权益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学(下)[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葛家澍.中级财务会计[M].第二版.沈阳:辽宁人民大出版社,2006.

[3]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4]褚洪生,卜华.业益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的对比[J].财会月刊(会计),2008.

[5]刘华斌,申仕阳,孙文璐.会计中的权益理论[J].科技资讯,2006.

[6]谢诗芬,邹立.传统权益理论的特点、缺陷和发展方向[J].财会月刊(会计),2003.

[7]李艳.所有权理论与企业主体理论之比较[J].中国外资,2010(04).

第3篇

由于会计报表上各项目的数据都是根据有关账户资料分析计算汇集而成的,注册会计师最终只有通过验证各账户余额和各类交易的发生额,才能得出会计报表是否客观公允的审计结论,也就是说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最终还得落实到各账户和各类交易上。目前审计理论中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交易、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相衔接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按比例分配法,即不考虑各账户错报的概率也不考虑审计成本,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各项目金额占总体金额的比重直接分配给各账户,也就是平均分配法;另一种方法是在分配之前就将各账户发生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予以分析,并根据审计策略和资源限制,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根据分析的结果,不按比例在各报表项目中进行分配。前已述及,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与各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衔接有两种方法,即分配的方法和不分配的方法。无论上述哪种方法,必须澄清的问题是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是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中分配,还是在利润表各项目中分配,或者是在两张报表中同时分配?目前审计理论中都没有明确说明,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无章可循,笔者认为也非常有必要从理论上做出分析阐明。

二、从会计基本原理的角度解释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认问题

(一)确认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时为什么只考虑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确认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时只考虑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原因是因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主表地位决定的。实际工作中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方法有工作底稿法和T型账户法,工作底稿法是以工作底稿为手段,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编制的;T型账户法也是以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结合有关科目的记录,通过T型账户编制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反映所有者权益各组成部分增减变动情况的报表,该表中各项目的数据均取自于资产负债表。也就是说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是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派生出来的报表,前者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决定了后者的客观性和公允性,因此,在审计工作中,只要根据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确认出重要性水平,就能满足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对重要性水平的要求,无须再为其重新确认重要性水平。

(二)为什么两张报表只能确认一个重要性水平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和利润表各项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可以通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循环过程来分析:所谓业务循环,是指处理某项业务的工作程序和先后顺序。由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性质和企业规模不同业务循环的划分也不尽相同,但同类企业的业务循环划分一般情况下不会相差太大。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其业务循环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各循环的业务交易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各项目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下表反映出来:以上表格可以非常清晰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各业务循环过程所涉及的会计报表项目,说明资产负债表各项目和利润表各项目是存在对应关系的。至于两张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数量关系,从会计等式中能够更加清楚地反映出来:利润表是根据“收入-费用=利润”这一会计等式编制的,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利润的因素只有两个,一是收入,二是费用。收入的基本特点是能够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如企业销售产品,一方面银行存款、应收账款增加或预收账款减少,另一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增加,既涉及资产负债表项目,又涉及利润表项目。其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或预收账款)XXX贷:主营业务收入XXX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如果被审计单位虚增了收入,必然也要同时等额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才能保证账目平衡。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隐匿了收入,则必然也要同时等额虚减资产或虚增负债才能保证账目平衡;费用的基本特点是费用的增加会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从而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如用银行存款支付广告费,一方面是利润表中的销售费用增加,另一方面是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减少。又如计算应付银行借款利息,一方面是利润表中的财务费用增加,另一方面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付利息(流动负债)增加。其会计处理分别为:借:销售费用XXX贷:银行存款XXX借:财务费用XXX贷:应付利息XXX同样根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如果被审计单位虚增了费用,则必须同时等额虚增负债或虚减资产才能保证账目平衡,如果被审计单位虚减了费用,必须同时等额虚减负债或虚增资产才能保证账目平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上的会计信息是相互联系的,两张报表是对相同的会计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反映的结果。对于同一个被审计单位同一年度的会计报表,其重要性水平只能有一个,如果为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分别确定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对相同的会计信息确定了两个判断标准,从会计原理的角度是无法解释的。

第4篇

关键词:哲学;会计理论;会计哲学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一、导言

“哲学”一词来自希腊文philosophia,由“爱”和“智慧”两词组成,意为“爱智慧”。哲学的经典定义是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会计理论是采用一定逻辑形式对会计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具有综合性和条理性的理性认识。从概念可以看出,哲学和会计理论都是一种认识,但是哲学的认识范围更广,抽象程度更高,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哲学的思想、哲学的方法以及哲学的理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会计理论研究中的许多争论,都涉及到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问题。我国著名会计学家王世定曾指出:“会计观是人们对会计的基本认识和本质看法。它是研究会计理论,做好会计工作的基础。当今世界上的各种会计学派,无论他们在具体观点上有多少分歧,归根结底都可以从会计观上找到缘由”。“会计观应该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基本认识和基本看法”。

哲学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由来已久,本文意在总结前人的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的体现,分析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同时,探讨哲学思想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问题。

二、文献综述与分析

(一)关于会计哲学。会计哲学是理论会计学研究的最高层次,它提供给会计学的仅仅是思想方法层次或关于经济方法的哲学反思而并非直接、单纯的会计理论。通过对会计哲学的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会计学科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构建相关的新型会计学科,完善已有的会计学科理论体系,推动会计理论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1、会计哲学的涵义和定位。关于什么是会计哲学,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释,但至今尚未形成共识。著名会计学家于玉林(2003)认为,会计哲学应分为以下两个层次:①会计人员以哲学原理为指导进行会计工作,即会计应用哲学;②对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用哲学的实践进行总结,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从而形成一门分支学科――会计哲学,是依据哲学基本原理,结合会计原理,研究会计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应用哲学。

2、会计哲学的基本内容。关于会计哲学的内容,国内一些会计学者已经进行了探讨。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本质论、会计内容论、会计形式论、会计关系论等;也有人认为,会计哲学包括会计研究方法、会计对象的哲学探讨、会计职能的哲学探讨、会计形式的哲学探讨、会计的时空观、会计的意识论、会计本质的探讨、会计学科体系的建设问题、会计改革的哲学探讨等。

(二)关于会计应用哲学。汪新泉对会计理论的一些内容(如会计等式)进行了哲学上的思考。李法贵认为会计理论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轨迹遵循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栾甫贵探讨了哲学在会计制度建设中的理论基础作用,并指出会计制度的变迁离不开哲学的指导。

三、会计哲学、会计应用哲学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

(一)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从上面文献综述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性质不同。会计哲学是应用哲学基本原理认识会计规律的知识体系。它属于一门相对独立的应用哲学分支学科。会计应用哲学是在会计领域应用哲学基本原理,是在会计工作内容或在会计理论体系中反映应用哲学的基本原理。

第二,对象不同。会计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会计领域表现为世界观方面的一般会计规律,实际上是会计人员对这些一般会计规律的基本看法。会计应用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会计领域各个方面的一些具体工作上,应用哲学原理进行处理的内容;这是具体问题应用相关哲学原理进行的具体处理。

第三,内容不同。会计哲学反映的内容是会计人员对会计一般规律的认识规律,是回答“怎样去认识”。会计应用哲学反映会计人员对会计领域各方面的某些问题,应用哲学原理是怎样认识的,是回答“是什么”。

(二)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会计哲学的具体应用如对会计规律形成的条件(一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法律和管理等客观环境,会计人员素质、研究水平等主观因素)、内容、关系、因素、作用和发展趋势等的认识。

会计应用哲学的具体应用例子,如马慧如将会计假设、原则与哲学概念、规律和范畴统一起来,如会计主体假设与空间观,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假设与时间观,货币计量中的币值稳定假设与质量互变观,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与本质观,配比原则与联系观,重要性原则与重点观,会计原则的冲突与矛盾观。

会计应用哲学和会计哲学阶段均属于自觉使用哲学的阶段,两者很容易混淆。综合不同视角考察和研究的结论,笔者认为,会计哲学作为一门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学科,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就是会计世界观和方法论;会计应用哲学则重在其指导实践的应用性,两者互为补充。

四、结论和展望

哲学中所运用的观点,譬如现象和本质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等等,都是会计研究所运用的哲学原理,他们共同组成了“会计哲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哲学思维对会计研究的渗透和应用。

我们要良好地区分会计哲学与会计应用哲学,充分运用哲学原理,服务会计理论建设。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只研究了哲学原理在会计理论中的应用,对于西方先进思潮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参考文献:

[1]宋小明,杨智杰.会计本质的哲学分析与现实论断[J].当代经济管理,2006.2.

[2]喻采平.哲学与会计理论发展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8.1.

[3]郭小芬.会计理论的哲学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9.2.

[4]马慧如.关于会计假设、原则的哲学思考[J].财会通讯,2002.9.

[5]栾甫贵.论会计制度的哲学基础[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3.12.

第5篇

目前大多数会计学教材是按“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的结构编写的。首先在会计基本理论部分介绍会计的职能、会计对象、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复式记账原理、会计凭证和账簿等内容;然后按六大要素展开来讲解会计确认和计量;最后介绍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这种编写方式的好处是比较完整,专业性很强,所有的会计要素项目的核算都全部予以介绍。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这种教学流程下,学生入门比较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靠单纯的记忆,对于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不够透彻,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二、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注意的要点

(一)应强调信息的生成过程和学生对会计报表的认识和分析考虑到《会计学》的学习要求和非会计专业学生作为会计知识初学者的情况,《会计学》的教学结构不应该按六大类要素的结构来讲解会计核算,而应该按制造业的经济业务核算流程来讲解会计业务的核算,在此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对会计报表的认识和分析。

(二)加强过程和流程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弄不清楚分录、“T”字账与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有何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教学中的会计流程和实际操作中的会计循环分别讲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和结果。

(三)力求体现会计的实用性、趣味性许多学生认为会计枯燥、乏味,不愿意学习会计相关课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引起学生兴趣,可以在每章的教学过程中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概念、引导案例、课后阅读和课后习题。在涉及经济业务的核算中,提供企业实际发生的各业务过程中完整的例子。教学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会计知识。

三、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体系

基于现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立足于改进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应注意的要点,对现行的《会计学》教学内容可以按图1的内容进行设计。

(一)总论从会计的重要性和有用性出发,介绍会计的本质、职能、目标和会计对象、会计假设等。对初学者来说,学习目的在于懂得什么是会计,了解会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从而理解做好会计工作对于加强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复式记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出会计报表和会计要素,推导出会计等式等内容;根据会计等式、会计科目和账户,讲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最后,按照会计工作流程进行教学讲解。先根据经济业务做会计分录,再进行“T”字账登记,最后进行试算平衡。这样讲解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把前面讲过的复式记账的基本理论进行逻辑上的梳理。第二,与后面的会计实际工作流程(取得或填制原始凭证(发生经济业务)编制记账凭证(分录)登记会计账簿(登记“T”字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相比较和对应。

(三)制造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引导学生回忆、联想制造业企业流程,帮助学生构建制造业企业涉及的相关经济业务并进行账务处理。与按六大要素展开来讲解会计核算相比较,按经济业务流程来讲解会计的核算更符合前后逻辑一致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更容易理解报表的形成、报表之间、报表项目之间的勾稽关系。

(四)会计循环会计循环是在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时,从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开始,到登记账簿,直至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即完成一个会计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主要是认识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和结果。对本课程的教师来讲,这部分内容不能讲得太细,但又不能讲得太少,而且还有课时的限制。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完成该部分的教学需要“实物+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实践”。教师利用实物和多媒体工具演示具体的凭证和账簿等资料,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会计工作的载体。在学生认识凭证和账簿等资料后,用多媒体工具向学生演示实际操作:填制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和编制试算平衡表。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应配合学生的实际操作,虽然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将来大部分不会从事会计工作,但是,实际操作是他们认识和感受企业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和结果的重要方法。

学生实际操作内容可用前面“会计流程”部分的案例,还可以让学生将账簿上的发生额余额与“T”字账的发生额、余额进行对比。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分录“、T”字账与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理解凭证、账簿作为信息生成载体的重要性,更好地理解企业会计信息生成的过程和结果。

第6篇

一、看好入门第一课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基础会计》内容较多且分散,语言晦涩难懂,并且,刚从高中毕业的大一新生进校后一下子接触到专业课,许多学生感觉课程枯燥无味,再加上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本来成绩就不好,学生对这门课没有兴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做其他事,从而失去学习会计这门课的兴趣。所以,如何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会计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好胜心,是每一位引路老师的责任。

会计概念枯燥无味,会计职能、假设等理论抽象难懂,我们可以先放一放。第一节课,我们不用按照课本墨守成规地给学生讲授他们毫无兴趣的专业知识,而是组织学生走进校企合作单位、走进校内会计仿真模拟实训室,让学生和会计工作零距离的接触,从感性上,对会计工作范畴、对凭证、对账簿等有所了解,有所认识,让他们产生我也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想把企业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变成一种特有的商业语言。激发起了他们学习会计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后,再回归课堂,这样对以后会计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变得轻松了许多。

二、情景教学、寓教于乐

目前,许多《基础会计》老师仍无法摆脱传统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借助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这种“被动接受”、“单干”学习,缺少“主动的教学方式很快就会被学生所厌倦,不利于激发学生深层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情境教学则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乐学”问题。教学情境,是学生乐学之“境”。在这个“境”中,既有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形象,又展现了学习的智力背景,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自动求知欲。比如在学习会计等式时,我们可以假设学生自己创办了一家卖水公司,自己从口袋里掏了4000元投了进去,又借同学1000元投了进去,由此可以得到,公司创办时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公司创好后,该同学拿出3000元买了600桶水,又以每桶7元的价格全部卖出,这笔业务发生后,我们可以看到该同学赚了1200元钱,也就是利润=收入-费用。并且把水卖出去以后,该公司的资产是6200元,也就是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利润。期末,该同学决定要扩大规模,于是把从卖水中所赚取的1200元钱又全部投入到公司的运营中了,这时候企业的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把会计等式有趣的展现在了同学面前,使他们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了会计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不是靠教师单一的讲授,而是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分析的结果。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了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例子,以此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参与“情景”的过程中较好地接受了新课。

三、高度加强实践操作

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原则是理论够用为度、实践操作为主,所以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点。并且基础会计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操作性,所以加强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非常必要的。

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讲给我听,我会忘记;指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去做,我会理解”。所以只有更多地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动手情况。教师必须放弃以往只学不练的授课方式,而应采取“边学边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从而真正学会。

比如在学习记账凭证一章节时,教师就可以先把各种记账凭证的填制要求和方法一一给学生介绍后,然后让学生拿出凭证,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进行课堂技能训练,使他们能在课堂训练中初步掌握记账凭证的填制。再如:在介绍有关日记账的知识时,可在班级开展这样一个活动,同时布置这样一个作业:每位同学以一个月为单位,记下每天的消费情况,每天买了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月末的时候,要求大家对本月消费进行小结,分析哪些费用应该消费,哪些不应该消费,同时教育学生要节约用钱。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而且教育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的习惯。会计实务操作作业的设计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内容,教学的进度,按单元、章节进行设计。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真正的动起手来,才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乐趣,会使他们真正的掌握会计技能。

四、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结合基础会计学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充分灵活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立体教学,将会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教学形式变得生动易懂,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形象、生动具体、系统全面的特点,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经济业务的处理有一个系统理解,从而增强学生在今后工作中的全面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授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时,我们可以通过“T”型账户来加以说明,“T”型账户的直观效果,有利于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在感知的基础上认识知识的本质;在介绍填制会计凭证和错账更正方法时,如果采用传统的黑板教学会更加费时费力,达不到一目了然的效果,利用课件播放教学,让学生掌握起来既直观形象又能明白填制和更正的具体方法。

第7篇

1广东白云学院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不一致。会计专业侧重培养会会计核算以及利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的会计人员,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会计信息加工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技巧。而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懂会计、能应用会计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高级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提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实际应用能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例如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的会计学原理应用到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如何通过阅读分析财务报表判断企业财务状况,识别企业战略,分析企业竞争力,评价企业的前景和风险。我校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在非会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往往采取无差别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2)教学内容不合理。我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甚合理。由于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开设《会计学》这门课程,之后不再学习如《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因此,《会计学》的教学内容涵括了《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内容,其与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区别只是涉及到知识点的难度有所降低。繁杂且有较高难度的教学内容,再加上54个学时的时间限制,容易打击初学者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整门课程学完之后,大部分学生只是掌握了一些基础的会计知识和几个简单业务的会计分录,无法将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更不能从整体上对会计进行理解和把握。此外,我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的选择上往往统一订购,没有兼顾到不同专业的差异性。对教师而言,既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讲透彻会计学的知识,又要结合案例以及本专业的内容展开教学,这本身就是一个难以完成的教学任务。种种因素都导致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达不到其教学目标。(3)教学方法单一。首先,我校在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即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缺少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尤其是师生互动式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会计知识仅仅停留在理性认知层面,无法提高学生对会计业务的感性认识。其次,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学校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及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清楚实际工作中如何应用会计信息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

2完善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的建议

(1)明确教学目标。我校应明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当中侧重培养懂会计、能应用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而不是强调培养会记账、算账等专业技术操作的会计人员。只有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明确区分开来,这样才能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不同于会计专业课程,因材施教,达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2)优化教学内容。我校在明确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之后,应围绕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如前所述,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高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教学当中首先应注重会计学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知识的融合。例如在讲解会计的基本职能时,可以联系管理专业的相关知识,将会计的反映职能与管理活动的描述相联系,将会计的预测决策职能与管理当中企业的投资决策相联系,让学生能将所学的会计知识应用到本专业当中,做到不同专业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其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注意内容适中,突出重点。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在理解会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会计信息加工处理和分析的能力。具体来说,涉及会计学原理的部分,简单介绍会计的概念、复式记账等基本理论知识即可,不需过多地着墨于会计凭证、账簿等内容;涉及财务会计的部分,不再按照《财务会计》教材中对各要素展开说明,而是以会计等式为出发点,利用会计要素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内在联系展开介绍,让学生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筹资、储备、生产、销售等不同阶段间的流转,最终为学生了解财务报表的内容、结构和意义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提高其阅读和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3)完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被动式、灌输式转变为主动式、启发式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免对课程内容感到晦涩难懂以及枯燥,对会计中涉及到的账表和凭证缺乏感性认识。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通过视频或实物等演示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给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介绍财务报表相关内容时,可以以某一上市公司为例,让学生结合本专业知识,分析公司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思考、讨论,真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肖姝 单位:广东白云学院

第8篇

目前《会计基础》课程常见的考核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单一方式,这种方式不注重过程管理,缺乏对学生学习和应用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习效果;二是采用平时、实践、期末三部分来考核,较上一种方式来说已经有所改进,将学生平时学习态度和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之中。非会计专业在评价学习效果时也沿用上述方法,无法全面的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为专业服务的,对他们而言,不是要成为会计岗位上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专门会计人才,而是通过了解会计信息处理的一般程序,熟悉会计的基本原理,掌握会计报表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在将来的经济管理工作中能够分析和使用会计信息,成为符合当代经济、社会会计发展的时代对人才需求的通用性、综合性人才。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知识目标看,应使学生能够掌握会计工作主要的原理和流程;从能力目标看,应使学生能够结合专业理解会计信息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作用,能够分析和运用会计信息;从素质目标看,应培养学生应用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明确了教学目标,各专业的学生也能够理解本专业学习《会计基础》课程的目的和作用,比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庞大而先进的ERP管理系统在企业的运用,其覆盖了企业所有的部门,需要各部门联合处理信息。作为销售部门来说,这时就不仅仅只负责业务联系,更要负责销售结算手续等,所以要求各部门人员都要熟悉业务流程和掌握一定的会计知识。当营销专业学生认识到学习会计课程与他们将来的就业密切相关时,自然就会主动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二)整合教学内容,强调综合性和针对性

根据教学目标来选取和整合教学内容,应摒弃原有的传统观点,不再追求会计体系的完整性,而是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针对性。总体设计思路是一要删除会计核算的内容,以适用为原则简化教学内容;二要调整教学内容顺序,从报表结构框架开始引入会计要素、会计等式等基本原理;三要增加适合各专业的财经知识和财务知识,利用专题讲解来体现各专业的针对性。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来确定具体的授课内容,比如财务专题就需要授课教师根据各专业特点来选择相应专题或者补充。并且各专业的特点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市场营销专业应侧重编排销售、仓库、物流、税费计算等内容。在举例和讲授凭证等内容时,可以选择相应的销售业务结合供应链知识讲解业务流程以及票据在各部门之间的传递,也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开具销售发票的实践操作等。

(三)以学生为主体,融入信息化教学手段

建立起学习兴趣至关重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更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2011年,萨尔曼•汗的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使翻转课堂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改善目前学生课后不会主动学习的现象,更能够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翻转课堂与慕课、微课等教学模式的运用都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所以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已成为教改的必然趋势。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本课程的教学方式可以拓展为课堂上的教学和课堂下的教学,由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化为先学后教。首先在课堂下,学生需要提前学习教师录制或者网上下载的教学微视频,对视频讲解做出笔记,在学习过程中记录自己遇到的难点,这些难点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微博、微信群、QQ群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就学生没有学懂的知识点、完成任务时遇到的困惑,师生共同探究和解决,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优化教学评价,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9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教学;影响与对策

一、2006年8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术语与国际的趋同,与原企业会计准则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的理念

1.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会计国际趋同的需要,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为目标,新会计准则对计量属性做出了重大调整,除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等计量属性外,新准则特别增加并强调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新准则不再强调以历史成本作为基础计量属,而是全面引入了公允价值、现值等计量属性,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方面的体现。

2.资产负债观的引入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出。我国原会计准则强调配比原则的运用,计量收益倾向于收入费用观。新会计准则提出了资产负债观,更加强调资产和负债的确认、计量,注重相关性原则的运用,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以及公共利益核心理念。新会计准则引入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提法,将原基本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和历史成本原则删去,不再作为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继续保留了其余各项,并突出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强调会计的目标为广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

3.在成本核算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企业会计准则按照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成本补偿制度,改进了成本核算项目和方法。

4.明确了“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新准则明确提出了“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可以看出,会计目标由改革前的主要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投资者、债权人服务变成主要为投资人、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服务,增加了社会公众这一主体,隐含地提出了报表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实现了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

5.重确认、计量、报告,轻记录。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强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在第1至29号准则中都使用了“为了规范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的提法。由过去的会计制度“重记录与报告,轻确认与计量”向“重确认、计量、报告,轻记录”转变。

二、新会计准则对现行会计教学内容的影响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38个会计准则涉及内容多,知识点多,而在课程不变的情况下,对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对《基础会计》的影响。新会计准则对《基础会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原“一般原则”的修改及更名、对会计要素的规范及重新定义、对有些基本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内容修改等方面。

2.新会计准则对《中级财务会计》的影响。《中级财务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中与当前会计实务联系最紧密的一门课程,该课程围绕着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大会计要素具体项目展开,以会计报表的编制为终结,详细阐述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随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导致《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更改和补充,影响了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比如,在我国新会计体系中,有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中运用了公允价值,增加了教学难度。

3.新会计准则对《高级财务会计》的影响。《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本上是专题性质的,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前后内容没有更多的逻辑关系。就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会计教学的影响看,37项具体会计准则要影响到财务会计,而财务会计仅分成中级、高级财务会计两个层次,如果确定了中财级务会计的讲授内容,剩下的内容都应纳入高级财务会计范畴中。

三、新准则下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业主干课程之间存在重复现象较多,例如,初级、中级财务会计学均涉及会计的目标、基本前提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等方面存在较多重复。而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货币时间价值、长期投资决策、存货管理等方面存在严重重复。笔者现结合新准则对会计学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界定。

四、按新准则要求调整现行会计教学内容的对策

1.中级财务会计学内容构成。该课程应结合具体会计准则进行讲解,采用“会计要素式”来对讲解内容进行分割,以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列报为主线,介绍各种账务处理原理、程序和方法:一是资产类。包括货币资金、金融资产、存货、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讲解时,既要做好新旧准则相关内容的衔接,又要做到对不同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进行对比分析。二是负债类。包括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债务重组、或有事项、借款费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学生应了解负债的分类、流动负债与非流动负债的性质与种类,各项负债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三是所有者权益类。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股票期权、每股收益。本部分的讲授内容是所有者权益的构成、与负债的区别,理解库存股的性质、理解股份支付的特点。四是利润表要素类。包括收入、建造合同、政府补助;费用、所得税;利润与利润分配。本章主要讲授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与计量。通过本章的介绍,要学生理解收入、费用、利润的概念,理解营业收入与营业费用的确认条件,掌握利润总额的构成,掌握所得税费用的确认方法以及利润分配的内容。五是其他专题。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2.基础会计内容构成。一是会计学的基本概念。可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一基本准则”介绍如下内容:会计的定义、会计的目标与职能、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主要计量属性等。让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明白会计的本质、会计的产生与发展动因;对会计学科体系有总体认识;对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程序――会计方法这――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建立起初步的概念。新准则里有哪些继承性、前瞻性、优越性要结合实际向学生讲清楚。二是会计循环。从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介绍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具备账户设置与复式记账方法的知识,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薄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薄记技能。三是企业主要生产经营业务的核算。采用“业务循环式”来对企业经营业务环节及交易事项进行构架。通过对资金的筹集――采购材料――生产产品――销售商品――利润取得及分配等各环节业务的核算的介绍,让学生熟练掌握复式记账法的具体运用,明确会计处理与业务事项间的联系。四是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告的构成、编制要求与编制原理。让学生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关于财务报告编制前的准备工作内容中,需要论述财产清查的有关内容。关于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由于专设了“报表的编制与分析”,教师可视情况简单述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