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0: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家庭经营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无论是进口家庭影院,还是国产家庭影院,其品牌所发散出来的只是单纯的吆喝或者一味的自作多情,品牌甚至厂家名称在我们的感受中一直如履薄冰,没有呈现出如同其他家电品牌一般的声势或者地位。
再者,和电视机、影碟机不同,提升视听境界的家庭影院产品迟迟不能打开多年来重形象、重营销但卖不好的宿命;然而市场上出现的品牌和产品还在很大倍数的增长,大家是在赌命,还是为了蝇头小利不愿放弃?我们看到,许多品牌连年招商,搞加盟连锁,我们也看到,县级城市以上的市场纷纷涌现出许多“品牌”与“非品牌”家庭影院加盟专卖店,我们这里的品牌与非品牌是相对主流而言。 家庭影院卖的是概念,其次才是产品。
于是有人说,一个好的概念可以支撑一个家庭影院品牌的内涵和文化,产品本身的概念只要延续品牌概念就大致可以了。
果真如此?那么我们的营销就很容易做了?
确实,家庭影院产品甚至品牌日趋同质化的情况下,概念无疑是区隔市场的利器,但是否凭借一个清晰的概念就可以运作市场取得成功了呢?现前的家庭影院品牌和企业他的加盟连锁招商的发展瓶颈在哪里?如何突破?
我们说,历史上任何一次变革他都是以毁坏旧制度、旧观念为基础,建立新的资源分配链、新的行业规则为导向,并且通过坚定不移持之以恒的实施来达成的。山寨小厂他追求的只是小利,只是一个闭环的内部资源价值重组,这种方式的不利后果就是利润贡献值会不断缩减,整个行业在竞争中会不断流失利润,造成行业整体空间缩减,对行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CAV当初的变从外在形式上创造出一种行业标准,一种建立在家庭音响消费之上的标准,他的根本在于以产品创新带动营销创新。
同样在家庭影院行业,CAV之后爱浪品牌的“变”则是优化渠道结构的“变”。CAV赢得了市场的主动之后,采取终端渠道全部自营,自营就意味着管理成本、管理质量、企业资金实力以及企业抗风险能力的高度需求,虽然渠道能够自控,但发展速度收到制约;这个时候,爱浪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品牌连锁加盟店”的渠道运作模式,并细化了品牌加盟专卖店的店面规范制度、导购员规范制度、渠道授权政策制度等,创造了国内家庭影院品牌从无到有再至极的神话。
我们说,无论是CAV还是爱浪,他关键不是在于创造一种营销模式,树立行业准则,重要的是他们以营销模式的发展推动了家庭影院行业的进步,他们同样为后来者造成了区隔,尤其是近两年,爱浪、CAV将其品牌、产品双线推动,各自“创立”了涵盖高、中、低端的品牌及各自的产品线,比如爱浪,高端威发,中端爱浪、雅佳,低端丽尊、威莱,每个“品牌”都有一段“历史”,也就是人为的一段文化。
因此我们说,家庭影院行业的前两次变革只是“概念营销”的推动,诸如SAV、君悦等等更是凭借一段“野史”立名,倒霉的香武仕行运不济,成了最大冤屈的替罪羊。也正因此,我们说,在这两个阶段内成长起来的家庭影院企业大多是根基很浅,几乎没有塑建品牌的基础,这样的前提下的扩张注定了没有聚众效应,注定了要经受市场和消费者的考验。
自爱浪2002年发生的出身危机以后,虽说事件得到缓和并有进一步的平息,但这种危机却如同一个毒瘤深刻地滋长在家庭影院行业的身上,不能散去。
中国的消费者(城市消费者为主)经历了最成熟产业——彩电、VCD市场的洗礼,已经在家电消费的过程中越发理性,能够自觉分辨品牌和产品的实质,这正是家庭影院行业目前市场难以解冻的重要原因,但这个原因不是根源。
根源在哪里?我们看到,家庭影院品牌、产品已经形成一个相当规模相当成熟的产业群,可以说,家庭影院产业已然相当成熟,照理说,成熟市场需要的是成熟的消费行为以及成熟的品牌基因,而现在就缺成熟的品牌基因;品牌遭遇挑战遭遇危机,这就是目前家庭影院行业的最大灾难。
家庭影院不同于一般家电(比如彩电、DVD),一般来说,家庭购买家庭影院很大一部分人群不外乎把家庭影院当成彩电、DVD的辅助器材,也就是说家庭影院就其功能而言只是一个娱乐工具,相对于发烧友的选购,家庭影院它的娱乐性和大众性更强;所以,其与彩电、DVD产品的可比性更强,因此,我们大可参考国内彩电、VCD的突围史分析音响行业的困局,把凭“耳朵和感觉”买家庭影院演变为凭“品牌之下的性价比”买家庭影院。
国内家庭影院没有品牌,所谓的名牌大多自封或者一厢情愿,因此老百姓走进终端卖场,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大多是企业的不负责任的王婆卖瓜或者就是“看不懂听不懂感觉不到”,落实到行动,很多消费者听的高兴看的舒心感觉就是不太妙,不敢买!为什么不敢买?不是耳熟能详的品牌,买回家坏了谁敢保证说修就修?到时候品牌、企业都不见了,坏了的产品如何处置?这样来考验自己的预测水平,相信很少人能够自信。
不自信又如何,总不能自己请木匠做音箱,请铁匠做功放?进口的品牌虽则信得过,但价格昂贵,看看可以,听听也差不多,真的购买太贵了。于是更加怀疑,国产音响为什么要卖这么便宜?莫不是有诈?
我们说,品牌在成长过程中必须深深懂得做到两点,一是持之以恒专注于此;二是不断推动自身进步的基础上去教育消费者,做好服务,也就是我们“后概念营销”的由来。
简单概括,家庭影院的后概念营销就是优质产品之上的优质服务,这是打造品牌的必由之路,来不得虚假和偷懒。
这样的历程我们可以一步步实现,也可以用数年的路程完成人家数十年的积累,但一定要持之以恒一定要专注一定要做好服务,这三道工序做得好,完全可以短时间造就强势品牌,因为这个行业普遍很浮躁普遍过不了诚信的关口普遍缺乏长远的目标。
一个人要长大,需要营养和教育;一个行业要发展,同样需要营养和教育,营养是内,包含诚信和宣传,教育是外,包含消费者信赖以及社会关注。
对,诚信说到底就是我们做企业做品牌的心态,心态对于家庭影院企业和品牌的成长尤为重要。一步登天、甚至CAV、爱浪式的成功的幻想都不可取,在市场规范、消费者成熟的前提下,没有什么能够代替一步一个脚印,不能忽略细节和过程,对结果成功的渴望对于任何一个厂商来说都是艰难的藉口,所以我们更应该脚踏实地;古罗马和中国的消费者都不是一天之内而成或者大彻大悟,所以我们不能侥幸或是不切实际的铤而走险。
品牌非一日而成,只有品牌的成熟才能催生行业市场的成熟。前两次变革我们说也是CAV和爱浪的相对成熟催生了细分市场的成熟,如果要催生整个家庭影院的市场,光是这两个还远远不够,新贵TCL、夏新、熊猫以及旧势力步步高、新科的整体发力让我们依稀看到了希望。
但是,我们看到,无论是进口品牌还是国产品牌,随着家庭影院的销售萧条,都把力量放到了降低价格这个竞争环节,没有经过品牌的过渡就直接进入惨烈的恶性价格战,注定了诸多品牌竞争的无序,必然要遭遇更为惨重的“巷战”或者“资源消耗战”,短兵相接的较量和竞争已经不可避免。
Abstract: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dairy farmers constantly promote self-economic benefits and improve the knowledge and content of financial aspects as well as better their financial management so as to make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ore adapt to the situation of the househol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关键词: 家庭经营;奶牛养殖户;财务管理
Key words: household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dairy farmers;financi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170-02
0 引言
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提高,生活水平的提升也为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收入,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离不开人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为了促进山东省的农业发展,应该对山东省的奶牛养殖户在财务管理上的规定做出合理的规范并对其财务行为进行分析,使他们的财务能够合理的利用和分配。
1 农户财务管理的含义
1.1 农户的概念
要了解农户财务管理,就要先对农户进行了解,什么才是农户,不同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农户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低,在国家所支持的福利中都没有享受的权利;居住在农区的户可以称为农户;农户的职业以农业为主。
1.2 农户财务管理的含义
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财务方面的管理,而如何对这些财务知识进行管理和运用就需要拥有专业的知识,而这些财务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财务管理也是农户经营奶牛事业的财务关系的一种处理方法,包括了生产运营行为、投资行为、农户筹资行为等。对于这种经济方面的收入和管理需要更多的财务管理,这也包括了更多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要进行全面的调整才可以更好的对农户财务进行管理和协调。
2 山东省奶牛财务管理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
2.1 现金流和收支情况的管理
奶牛养殖户在现金的使用上要考虑到自己的成本和要使用的具体情况,要将自己的资金进行周转才能有更好的运用,现金流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现金流控制的好才能更好的进行工作上的运转。因此养殖户一定要做好现金的使用并做好登记且要记录下来。对于现金的收支要做好记账,每一笔收支都要有明细,对于收支一定要清楚来源和去向,而且一定要把控好资金收支的情况,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对财务进行管理。
2.2 经营分析运用得较少
很多奶牛养殖户在对自己的经济和经营上没有过多的投入自己的精力,因此对自己的经营状况没有具体的分析和整理,最后就造成了经济的使用不当和分配不合理的现象产生。为了使农户能够增加经营方面的分析和管理,就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培训和教育,让山东省的奶牛养殖户更加了解此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这就是财务管理方面一定要掌握的内容和知识。要让他们明白在做经营时什么才是最值得分析和了解的内容,什么才是最值得他们关注的内容,分析什么样的数据才是最好的管理自己的财务,使自己的奶牛事业做的更好更强。
3 山东省奶牛养殖户的家庭经营收入与财务管理行为的相关性
3.1 经营收入是否会受到家庭基本情况的影响
家庭基本情况包含了很多的内容,户主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户主为这个家庭所带来的收入,这个家庭的知识水平如何,技术如何,都与家庭情况有很大的关系。而奶牛养殖户也会受到家庭基本情况的影响,户主的学历高,所得到的知识多,那么在管理和事业的发展上就会有很大的帮助,整个家庭中的技术水平高和知识水平高同样会为整个奶牛事业带来更大的帮助。而家庭的基本情况也直接影响着资金的来源与运用。
3.2 筹资管理行为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
奶牛养殖户在筹资管理行为方面有很大的限制,而且很多户主都不了解这样的行为对自己的家庭和自己事业会带来多大的影响,家庭的收入也受到这一方面的影响,如果没有合理的筹资管理行为那么家庭的经营收入就会被其所牵制。
3.3 决策与投资行为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
很多的奶牛养殖户的资金大多来源于家庭的共同收入,所以在奶牛养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和决策行为就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情况,更不能为家庭带来更多的收益,所以在做投资和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先从自己的家庭情况开始做出考虑,要全面的考虑到家庭经营收入的组成部分有哪些,有了最全面的家庭经营收入分析才能更好的做出判断。
3.4 控制与经营行为对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
在控制与经营的行为过程中,很多的奶牛养殖户会因为经营情况不同和经营手法不同而产生不一样的收入和不同的经济环境,但是如果没有控制好自己的经营情况和经营内容那么在家庭经营收入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对于经营行为的管理要进行更具体更全面的了解和观察使经营的行为更加的合理更加的适合这个家庭的发展和收入情况。在经营时要对经营情况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做好比对并找出所存在的问题,这样才可以提升收入。
因此对于奶牛养殖户来讲财务管理是十分重要的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更是非常的多,户主一定要从多方面去了解财务管理的知识,还要全面的考虑家庭经营收入的情况,使家庭收入与财务管理能够平衡下来,也使管理模式能够合理,才能正确的开展奶牛养殖工作。对财务方面一定要有具体的分析和汇总,再出现问题时及时解决就可以得到更好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在资金的运用和使用上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4 总结
本文通过上面的分析和介绍讲述了财务管理对于农户的重要性,也讲述了家庭经营收入上要如何改进才适应农户的发展,山东省的奶牛养殖这个行业在财务管理上一定要做好准备,做好一定的规划使整个养殖事业不受到财务的影响也不会受到其它因素的干扰。而家庭经营收入的过程中也不能与财务管理进行冲突从而影响到整个奶牛事业的发展。山东省要在这方面对农户进行教育和培训加强他们的学习和知识,要提高农户的财务意识使农户的奶牛事业越来越辉煌。
参考文献:
[1]黎晓平.浅谈农村奶牛养殖中存在的问题[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8(01).
[2]方小琳.论财务预算在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性[J].现代商业, 2007(29).
[3]陈春生.中国农户的演化逻辑与分类[J].农业经济问题,2007(11).
[4]卢晓春,张立国.农户奶牛养殖模式的分析及探讨[J].吉林畜牧兽医,2007(11).
[5]彭小辉,崔菲菲,周玉琴.农户融资对农户经济影响的计量分析——基于广西数据的实证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7(08).
[6]邱昌功,刘学通,李志骞,张海荣.陕西省液态奶市场目前的困境和对策[J].中国乳业,2007(07).
[7]刘适,文兰娇,熊学萍.完全金融抑制下农户的信贷需求及其福利损失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23).
[8]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11).
[9]张龙耀,杨军,陈畅.信贷需求、信贷交易成本与农村利率市场化——基于农户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财贸经济,2011(11).
[10]尹奕.陕西省奶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11]徐秋慧.农户生产经营的风险与控制[D].山东大学,2005.
【关键词】安徽 土地流转 思考
土地流转并非新概念,在安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几乎与1978年的“改革开放”同时发轫: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度分产到户后,乡镇企业的崛起开始转移部分农村劳动力。90年代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安徽地区涌起农民进城务工潮,农户间零星的土地经营权流转已悄然兴起,大多以口头约定的形式进行无偿流转。直到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明确“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后,实践中的安徽土地流转开始大步向前。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民的利益牵系全省的根本利益,农村稳则社会稳。改革开放初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这种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土地经营方式调动了其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发展了农村经济,使得中国亿万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以及经济的发展,这种土地经营方式已逐步暴露出不足和不适应性,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不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的实施,不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利于土地产权的市场交易,也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还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影响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必须进行更大力度的改革。
未来,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必然是一种趋势,农村的土地流转也呈现大好前景。我省推行农村土地流转的好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它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民数量多,尽管有部分农民的生存和收入正在摆脱对土地的完全依赖,但大多数农民仍然需要靠土地提供生活保障,需要从土地上获取主要收入。就农业经济发展本身的重要性而言,粮食生产能力牵涉到我省的经济安全和稳定发展问题。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生产经营自,确定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地位,可以最充分地调动绝大多数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坚持家庭承包经营,既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也是稳定农村社会的一项根本性措施。土地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实践证明,正是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推行,才使得千万农村剩余劳动力敢于走出农村走向城市,通过打工或经商,开辟新的谋生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同时也极大地推进了城乡二三产业的发展。因此,推行农村土地流转是稳定社会、稳定农民、活跃城乡经济、繁荣和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必由之路。
三是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和机械化。中国农业要进一步发展,要进一步提高粮食的产量,机械化和现代化是必须要采取的手段。但正如前文分析的一样,土地分散经营和小块经营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效率。而实行土地流转可以使土地集中起来,实行规模化生产,降低农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如何保证农村土地流转的顺利开展?
我认为,一要确保“四到户”,即土地承包合同到户,经营权证书到户,承包地块到户,承包面积到户。必须完善土地流转的法律和程序,建立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土地流转的合法化,程序化,书面化。
二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性地位的同时,必须做好多元发展。家庭经营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我们必须在坚持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推行土地的流转。多元化发展是指在推行土地流转的同时,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懂科技,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化农民,要发展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效应明显的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发展是对家庭经营的拓展和补充,通过多元互动、多元互补让家庭经营得到延伸和发展,进而确保家庭经营这一最适于农业生产的基本制度的稳定。
三要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同时,促进土地合理有序地流转。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关键是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要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土地承包权不是一般意义的租赁权,而是一种优先权,它充分体现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性质,即只有社区集体内的农民才拥有这种优先权,而外来经济主体可以通过土地流转享有土地经营权,但不拥有承包权。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就是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利。要尊重农民的经营意愿,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农民争取最大的利益。在土地流转中,要做到公正、公开、规范。
三是在推行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我们要防止农村贫富分化加剧。在农村推行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促进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的经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进行。在农地流转后必会导致经济利益格局的变动,政府必须关注那些处于弱势地位农户的权益保障。要让农民直接参与土地流转,不能以政府参与代替农民参与。连片承包必须征得全体农民的一致同意,流转的价格要让农民和用地者商议。要严格监管农村富豪对农民土地资源的兼并。在农村自治规则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村委、党支部容易被有钱人、大家族把持,加之一些村干部与开发商暗地勾结,农村土地可能在确权登记后的流转中不断集中,使少数人得利,农民权益受损。因此,政府应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社会保障,防止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加剧。
1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大部分地方都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然而却发展缓慢,存在土地地理条件本身、承包经营权、干群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2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因素
2.1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认识不到位,顾虑重重。一是对土地流转本身心存疑虑。一些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不清,对相关政策法规不甚了解。对于一部分场镇周边打工的农户,他们一边务农一边打工,务农效益较低,但是他们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手不但不交农业税,还可以获得农业补贴,害怕土地流转出去后,没有农业补贴。二是对流转合同存在疑虑。土地流转都是在双方协商下确定的,口头协议较多,签订合同的较少,没有一套评估机制,也没有权威的指导价格,各地土地流转价格悬殊较大。对于长期流转,流转价格怎么增长,心中没底。再者,随着土地流转市场日趋活跃,大家对土地租金的期望值也是越来越高。三是对流转年限存在疑虑。一些农民担心流转出去的土地多年后没有地界,或者国家政策影响,土地存在收不回,或收回土地矛盾多,不愿长时间流转。2.2部分基层干部法律意识淡薄,草率承诺留下诸多后遗症。有的基层政府对农村土地流转不支持、不引导,任其自然发展,导致出现“缺位”现象;也有少数基层干部不顾客观实际,占地为王的思想,把政策引导变为行政干预,强迫农民土地流转,造成土地流转主体不合法。2.3规模经营主体存在二大困难。一是集中连片流转难,土地承包到户,是根据土质、家庭人口分配到户的,再经过多次承包调整,每户的承包地块零星分散。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难。流转期限短,再加上部分农户纯在毁约现象,并且农业预期效益不明显,经营主体就不愿加大投入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2.4缺乏开拓型和创新型的农民全市农村中具备创业能力和条件的经营能手本身并不多,对于部分镇级来说更是寥寥无几,带动农民增收成为天方夜潭,大部分农户仍然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据调查,全镇种养殖能手10人,仅占乡村人口0.05%。其中,种植能手5人,养殖能手3人。在种养殖能手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0.8%,初中文化程度占10%,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占1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以上数据显示,我镇农村种养能手普遍文化素质偏低,开拓和创新潜力有待提高。
3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村改革35年来,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础上,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粮食产量翻了近一番,各类农产品成倍增加,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从农业经营体制的角度看,当前迫切需要回答的两大问题是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
一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经商,使农业面临“谁来种地”的问题日渐突出。据有关部门统计,2012年底,我国农村有26261万劳动力转向了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当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8.76%。尽管目前在农业中从业的劳动力还有2.7亿多人,但其中毕竟是中老年人和妇女占多数。因此,必须未雨绸缪,及早考虑如何培养农业接班人的问题。二是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正在明显下降,农业(种植业)在相当多的农户那里已经只是收入增长中的“副业”,因此,“怎么种地”的问题已难以回避。我国人多地少,绝大多数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规模细小且高度分散,生产效率不高,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为了增加收入,多数农户家庭不得不让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或就地从事非农产业,农民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据统计,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7917元的纯收入中,来自耕地经营(种植业)的比重仅占26.6%(2107元)。种地,对于相当多数的农户而言,正在变成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正越来越成为农民家庭经营结构中的“兼业”。因此,必须加快探索如何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提高农业效率的有效形式,也就是回答好将来“怎么种地”的问题。
上述两个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未来的兴衰,也是加快构建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原因所在。现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推动改革和发展,在农业人口逐步转移的背景下,加大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力度,使农业成为有效率的产业,使农民成为能致富的职业,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二、在保障承包农户土地财产权利基础上促进土地流转
“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是社会早已达成的共识。也只有真正减少了农民,才能为破解将来“谁来种地”和“怎么种地”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但减少农民至少涉及两大基本问题:一是农业人口的城镇化,二是承包农户对土地的财产权利。
我国城镇化正在快速推进,2012年的城镇常住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2.6%。但是,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民真正能够转为城镇居民的却微乎其微。这种农业人口只能向城镇转移就业而难以向城镇迁徙的“半城镇化”,使得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陷入了十分复杂的境地。一方面,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既给家庭带来可观的工资性收入,又使继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扩大了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了农业的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务工经商的农民在城镇从业的不稳定性和未来前景的不确定性,又使得他们在到底是进城还是留乡之间难以做出明确的取舍。因此,在城乡之间流动的两栖生活方式就成了他们的理性选择:既努力在城镇打拼和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又不放弃家乡的财产和生存保障,以使自己能够进退有路。这增强了进城务工经商农民的安全感,但却使农业经营形式的转型升级遇到了障碍。在超过58%的农民家庭有人外出打工、在转向非农产业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已超过48%的背景下,为什么农户承包土地的流转面积却只占21.2%?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种“半城镇化”现象。但改变“半城镇化”现象显然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依靠城镇化进程来真正减少农民也就只能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渐进过程。而要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显然需要另辟蹊径。
我国农户承包经营的耕地总体上规模细小,因此,要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就必须促使土地要素能有必要的流动和重新组合。但令农户担心的问题是,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是否会导致其失去土地的承包权?这就必须解决好土地经营权进入流转后原承包农户对其承包耕地的财产权利问题。
我国法律规定,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制度下,农户对其依法承包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这实际上明确了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明确了农户拥有的是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它不改变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二是明确了对承包到户的集体土地,只要不改变合同规定的用途,承包农户就可以自主选择各种实现土地收益的经营形式。农户可以自己经营自己的承包土地,也可以向他人出租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可以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自愿互换各自所承包的地块,也可以和其他农户以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发展农业的合作生产;可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用于向金融机构抵押、担保融资,还可以将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股份投入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中去。在上述情况下,土地的承包关系均不发生变化,原承包农户仍将继续拥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者的权利。此外,在农户有了稳定的非农产业收入或迁入城镇居住、就业后,还可以将自己承包的土地自主转让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成员,或按自愿有偿的原则将承包的土地交还给发包方。在后两种情况下,转让或交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就不再拥有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承包者的权利,甚至还可以选择退出他所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显然,选择以何种方式实现家庭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完全应当由农户自主选择,而不能采取任何违背农户意愿、损害农民权益的强制性办法。
要维护农户在流转土地经营权后对土地承包权的合法财产权利,就必须加快明确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这三者的关系。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指耕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农村土地属农民集体所有的性质,必须保障承包农户的合法权利,必须有利于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农村的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但承包农户的家庭人口、农村的劳动力数量却经常在发生变化。处理好这“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是发育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关键。改革之初,农民创造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两权分离”,由此确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之后,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农户家庭人、地关系的变化,不少地方的农民又进一步创造了农村土地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的“三权分离”概念。而实际上,也正是由于“三权分离”概念的形成和被普遍接受,才能够使农户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去放心地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如果让承包农户因流转承包耕地的经营权而丧失他对集体土地的承包权,那他显然就不可能去流转自家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因此,正如农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与家庭承包经营权分离后,并不改变集体土地的所有权性质一样,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也不应当改变原承包农户对土地的承包关系。这就可以使农户在土地经营权进入流转后继续维护其对承包土地的合法财产权利,从而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基础上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三、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推进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后,党的农村政策始终强调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耕地的适度规模经营。耕地经营规模的选择,必须从当地的实际状况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既要考虑当地农业资源禀赋的状况,又要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农业人口的转移程度,还要考虑农业资源分配对社会公平的影响。我国人多地少,不具备新大陆国家(南、北美洲和大洋洲)可以普遍发展大规模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而改变“半城镇化”现象的长期性,又决定了多数有外出就业人员的农民家庭在短期内还不可能放弃对耕地的经营。正是在这样的复杂背景下,推进我国现阶段的耕地规模经营,就特别要注意把握好规模的适度。
耕地经营规模的变化,既是技术演进的过程,更是社会变迁的过程,因此不能只看效率这一个指标。我国目前还有约1.9亿户农民家庭在经营耕地,如果要达到户均经营百亩左右的耕地规模,那就需要转移出90%以上的农户,这显然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实现的。上海市松江区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都比较快,全区86%的农村劳动力已转向非农产业就业,具备了加快耕地流转、集中的条件。这个区从2007年开始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目前全区80%的粮田由1206户家庭农场在经营,户均经营耕地面积113.3亩。在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下,夫妻俩一年种两季,年纯收入一般可在8万元左右,与上海市城镇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已不相上下;而那些利用剩余劳动时间代公司养猪的家庭农场,每年还可再增加纯收入六七万元。由此,目前松江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就基本适宜。
吃住都在家、农业社会化服务降低了劳动强度、收入又不低于城镇居民,家庭农场这种形式就对松江区的大多数农户有了吸引力,家庭农场主便成了抢手的好职业,家庭农场的耕地规模暂时就不必、实际上也难以扩大。松江区的实践表明,耕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必须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状况相适应,必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能力相适应,必须与多数农民所期盼的收入水平相适应。让更少的人经营更多的耕地,农业的效率和经营者的收入肯定都会更高,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如何使更多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因此,确定合理的耕地经营规模,应当把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放在促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公平的大背景下来统筹考虑。
四、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差距很大,其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农业经营者生产的农产品又各不相同。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带动下,农业劳动力正在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因此,在家庭经营这一基本形式的基础上,农业必然会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演绎出多种多样的具体经营形式。
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2年底,我国农村承包集体耕地的农民家庭约2.3亿户,其中有约4440万户发生了流转出承包耕地的行为(占承包农户总数的19.32%);目前仍在耕地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家庭约1.9亿户,他们经营的耕地面积(包括流转来的耕地),占农村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92.5%。这表明,农民家庭仍是我国农业中最主要的生产经营主体。但随着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户承包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其他各类新的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也在发展。目前,全国已发展起农民专业合作社68.9万个,入社成员5300多万户;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30余万个,带动的农户约1.18亿户;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各地仍对农业实行由集体统一经营的村、组约有2000个,江苏省江阴市的华西村就是其中的著名代表。同时,租赁农户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工商企业也在逐渐增加,全国约有2556万亩耕地由企业在租赁经营。
农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是农业向现代化演进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一方面,由于农业人口的转移,原来由各家各户自己经营的承包耕地经营权有了流转和集中的可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这两方面的变化都在催生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的成长。从各地已有的实践看,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不同农产品的生产往往会对经营形式提出各不相同的要求。例如,粮棉油糖等大宗产品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耕地的经营规模。因此,通过流转承包耕地的经营权实行土地经营规模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土地股份合作社等,便在这一领域应运而生。瓜果蔬菜花卉等鲜活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和市场营销等,通过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这方面少数“能人”的带动作用,因此,由专业合作社生产这类产品就受到农户欢迎。现代化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场,对技术、投资、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要求,超越了大多数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能力,更适合引入社会资本实行企业化的经营。
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和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要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除了需要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等之外,通过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显然也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
从各地探索实践的经验看,目前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主要有三大类表现形式:一是通过承包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扩大家庭经营的土地规模,如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12年底,全国经营耕地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已达287.5万户;其中,家庭农场87.7万户,经营土地面积1.76亿亩,户均经营耕地200.2亩,年收益18.47万元,均明显高于普通承包农户。除了常规的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外,近年不少地方农民创造的土地托管、代耕、“土地银行”等形式,也对扩大耕地的经营规模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的合理内核
(1)、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是与农业的自身特点相适应的,具有客观的必然性。世界各国农业发展史都表明,农业家庭经营不仅能与自然经济的小生产相适应,而且不排斥技术进步和社会化大生产,可以同农业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推进协调一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农业生产力很高的条件下,农业的大部分仍以家庭为单位经营,无论是人多地少的日本,还是人地比例中等、经济发达的西欧,甚至在人少地多、农场面积大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家庭农场也占绝大多数。1982年,美国个人或家庭经营的农场占89%,如果把其他形式的家庭经营计算在内,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农场占农场总数95%。①家庭之所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与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密切相关:其一,土壤肥力的可培育性与遭受破坏后土地生态的不易恢复性要求经营者相对稳定,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主人翁精神,且能从长计议;而农民家庭结构稳定性较大,凝聚力强,容易集中意见,统一行动,有利于发挥高度自觉性与主动性,长远打算,趋利避害。其二,农业生产对象是具有生命活力的动植物,受外界自然条件影响明显,农业生产劳动的强度与效率相差很大,农业生产者投放于农业生产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准确计量与核定,造成农业经营单位根据劳动者的劳动量进行收益分配的困难;而由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农民家庭,与其他经营单位相比,其成员感情深厚、利益更为一致,其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核算单位,可以有效地解决收益分配的困难。其三,农业生产作业项目,对劳动者体力和智力要求呈现多层次、多样化特点;而农民家庭成员在性别、年龄、体力、智力上的多层次、多样性正好与此相适应,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能够最充分地利用各种劳动力,恰当地进行劳动分工,通过家庭成员相互默契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作业质量。
(2)、有利于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家庭联产承包使粮食生产快速增长,促进了农产品购销制度改革,1985年国家取消粮、棉、猪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购,代之以合同收购,密切了农业生产与广大市场之间的联系。农户除了按合同规定完成承包生产任务外,还可以自购生产资料发展其他自营经济,独立进行商品生产。1992年,全国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总值增至3584亿元,比1978年的707亿元增长4.07倍,其中农户占有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占54%②.这说明农户已成为农村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和市场主体。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也迅速增加,到1992年底,全国(缺、广西、青海)已有各类农民专业性合作与联合组织14328个,在一、二、三产业中的分布比例为29.1∶23∶47.9。③这表明农村经济中的市场主体在规模和产业分布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3)、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谓双层,一是家庭分散经营层次,二是集体统一经营层次,是以土地公有为纽带、以村为范围的以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为主的一种社会合作经营。随着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家庭分散经营因土地规模过小而效益不高的问题日渐突出,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办不了、办不好或办起来经济不合算的事情(如农田水利建设),而集体经营层次所具有的生产服务、组织协调和资产积累等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户经营规模狭小的局限性,可以在不改变农户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在较大范围内协调和统筹人力物力财力,采用先进技术,开发、加工和利用当地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发挥规模效益。
(4)、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同时,并不排斥效率,这种情形类似于帕累托效益(ParetoEfficiency)——如果没有方法可以使一些人境况变得更好一些而又不致使另一些人境况变得更差一些,那么这种经济情况就是帕累托有效的。从1985年起,以粮、棉为主的土地经营快速增长的势头减缓,生产出现“徘徊”状态,的优越性、合理性因此受到怀疑,问题的焦点集中在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妨害了土地经营规模效益的实现。但是有关规模扩大的观点过分偏重于促进规模经营的制度框架,忽视了如何处理被排挤在农业之外农户及农业劳动力这一重要问题。如果不能保证放弃土地的农民获得不低于经营土地的收益,那么打破原有的均衡状态不仅可能是非效益的,而且可能因为妨害公平而影响社会稳定。研究结果也同时表明土地规模与经济效益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改造传统农业关键是要投入新的生产要素,并使各生产要素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小规模并不等于无效率,大规模也并不能得到高效率的结论。而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并不排斥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相反,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投入新的生产要素,却能够在保证社会公平的基础上提高土地经营效益。版权所有
二、存在的不足
按效益原则流转是一切稀有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必要条件。在国民经济已基本转入市场经济轨道,农村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起来之后,农地作为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和基本生产要素,只有同劳动力、资金、技术等其他要素一样流动,才能实现诸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实现土地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深人分析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农村工作,充分肯定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在农村飞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并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决定,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双层经营体制内涵
所谓双层经营体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土地等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为特征,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农村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家庭经营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是我国农业的一下基本经营制度。它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有效经营方式,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效的实现形式,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
二、双层经营体制实施情况
十一届三中三全会以来,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从根本上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全面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就云南省双江自治县而言,落后的农村生产力得到发展,农村经济跳跃式的增长。1980年到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由889万元,增达50928万元,增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56元增达2436元,增43.5倍。粮食总产量由3180万公斤,增达5494万公斤,增长1.7倍,农民人均口粮由227公斤增达339公斤,增长1.5倍。这惊人的数据完全说明农村改革的成功。
但是,随着深化农村改革,近年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现有的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有部分基层干部对双层经营体制的认识不够,重家庭经营,轻集体经营,甚至折扣政策时常发生,直接影响共同富裕的进程。
三、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的措施和对策
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不容忽视,必须予以加强,并巩固成功的改革成果。为此,结合双江自治县实际,就如何搞好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稳定和完善双层经营体制,提出一下看法:
1.正确处理好双层经营体制中统分关系
实践证明,双层经营体制绝不是解决温饱问题的权益之计,而是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已成为我国农村不可动摇的基本制度,要长期稳定不变。讲稳定,主要是指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地位,尊重农民的自,保护已经给予农民的物质利益,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都变成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独立主体,在市场中平等竞争。讲完善,核心就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处理好农村经营的统与分的的关系。如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体系,逐步增强机体可以统一支配的财力。稳定是前提,不稳定无法完善;完善是保障,不完善难以稳定。
2.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农村基层经济组织包括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多种形式的农工商、贸工农一体化联合组织。这些组织都是联系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市场组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正确的引导,促进农民们向组织化生产、规模化生产迈进,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好,是稳定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要健全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健全内部的各项广利制度,在具体工作上,步子要稳、工作要细。不能动摇家庭承包经营这个基础;不能加重农民负担;不能改变农民自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3.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物力不够,适应不了为农民服务和举办公益事业的基本要求时。不仅影响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也影响基层政权的巩固。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必须严格掌握政策特别是要依靠生产的发展和集体自身的积累,着力于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开发性生产、兴办集体企业、发展服务行业,增加统一经营收入
4.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农民负担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减轻农民负担事关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因此,必须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工作,不折不扣地把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真正的杜绝向农民群众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做好“两212'’管理工作。并积极的调查研究隐性负担的对策。当然,搞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关键是各级党委必须重视。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真正的提到议事议程,切实保护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真正地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
5.加强农村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赖以生活的最基本保障,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就是稳定了民心,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正确的引导农民珍惜土地,增加农业投入,培肥地力,提高产量,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从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无论是农业家庭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生产方式来看,农业家庭经营是按一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按二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农业服务化经营则是按三产的生产方式搞农业。
汪向东、梁春晓新著《新三农与电子商务》通过对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中出现的新事物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农业电子商务的整合创新模式。与农口侧重产业化的思考相比,他们侧重电子商务――实质是侧重服务――进行的思考,问题意识是新的。
书中其中涉及的政策,如“整合相关资源,有效推进涉农电子商务”;“激发农民电子商务能量”;“营造和改善涉农电子商务环境”;“将政府平台的支撑服务与电子商务交易相嵌合”等,指向的都是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的涉及服务的方向。对于长期浸于农业产业化的农口人士来说,从服务角度提出转型问题,或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两位作者都不是来自农口,但当农口在工业化仅剩六年即将基本完成时,还提不出适应信息经济全面发展的“带战略性、纲领性、强调转型的完整概念”(汪向东)时,他们的思考具有现实紧迫的特别的启发性。我认为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在于农业现代化问题意识的转向。
农业与电子商务的关系,林林总总,书中归纳的还多处于具体层面,进一步从具体上升为抽象,将问题概括上升到农业现代化总方向的高度上,才能解决最原则性的问题。我认为真正“带战略性、纲领性、强调转型的完整概念”就是农业服务化。
农业服务化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问题。它有着广泛的政策与实践基础。在基层实践上,信息化、电子商务助力和引领的“新三农”转型已经开始(书中大量篇幅都是这方面的说明);遂昌模式开启着服务驱动型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突显出“服务驱动”这个时代主题;浙江省的“电商换市”已成为全国首创的省级“电商兴农村”、“行业电商化”的战略和全局性的部署。这与当年安徽省率先推进、山东省率先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依托实践,提出中国农业发展需解决和可解决的重大问题。
农业服务化要解决的实质性问题
从更广阔的背景比较农业领域的农村改革、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电商化,深层问题是一以贯之的,都是在求解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特别是求解中国国情下家庭经营与社会化大生产如何有效结合。,将中国特色农业家庭基因激活,通过两权分离,统分结合,初步解放了生产力;但遗留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与社会化大生产对接,跟上工业时代的步伐。农业产业化的问题由此提出。农业产业化在将二产的思路引入一产,实现了农业的工业化的同时,农户与企业的利益矛盾以及农民增收缺乏微观机制支持,又成为亟待突破的瓶颈。此时提出农业服务化的问题,可以视为上述思路的否定之否定,通过将三产思路引入一产,用信息化驱动工业化(产业化),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所具有的工业化效率,另一方面彻底从微观上解决还权于农民的问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个性化定制的家庭自主经营与产业化大生产对接的道路。
1、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率,服务化要比产业化的效率更高,比产业化更“产业化”
以农业电商化为代表的服务化,不同于网上做小买卖(“电子商务绝不等于网上零售”)。服务化首先是要以新的生产要素机制解决社会化大生产问题。用梁春晓的话说,就是要解决新的基础设施问题。具体说,要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第一代思路、“要想富先修路”的第二代思路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服务基础设施的第三代思路。
梁春晓认为:“新商业基础设施在农村和农业中的普及与应用,使得信息逐渐成为与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核心生产要素,形成分布式协同特征的信息生产力,优化重构传统的农业生产与流通关系。信息生产力融入现代农业技术并进行集成化组装,进而释放出信息经济下农业升级的巨大能量。”这不是对产业化的否定,而是顺着产业化同方向,进一步创造社会化价值:“当电子商务是端对端地把整个供应链平台都搬到互联网上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成型的电子商务,这是整个价值的重新创造。”
2、以农业服务业的发展提升农业位势 ,从机制上保障农民增收
在全球经济服务化、中国经济也急剧向服务化趋势靠拢的新形势下,仅靠产业化单腿支撑农业有其局限,需要以农业服务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升农业在整体经济中的现代化位势,跨越式发展现代农业。
正如梁春晓所言:“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强大的服务业,我们就不可能有更好的更优的增长方式”。在产业化机制下,我国农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服务体系。从这种服务体系向服务业发展,是向市场经济的惊险一跃。需要实现电子商务服务与政府主导服务结合,共同支撑现代农业。形成产业化与服务化共同支撑现代农业的新局面。
由电子商务带动或驱动下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将形成三类服务业态,一是电子商务交易服务,汪向东在本书中总结的大量案例都集中在这一类业态中;二是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中国农业一旦与世界级的中国商务支撑平台结合,将释放出巨大能量;三是电子商务衍生服务,特指基于平台上的应用(APP)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有别于产业化以公司为主体掌握重资产的思路,商务衍生服务的原理是,以农民为增收主体,让农民通过免费的商务支撑平台分享重资产,将增值的大头归农民所有。这是在机制上克服产业化中公司与农户利益矛盾的根本解决之道。它同时要求农民提高素质,从生产者向开发者转变。农民网商的不断涌现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的希望。
3、通过服务化实现农业转型、效能提升和效益提高
服务化不同于服务业,是指服务型经济、经济服务化。正如乌家培先生指出的:“信息经济正是这种超越时空界限的服务型经济”,是“以服务为主的经济”。对农业来说,这意味着实现一产的三产化,从传统的一产向现代的一产转型。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交易成本;农业规模经济
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概念
在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经济合作组织,不具有政治合作或文化合作的功能。
因此,笔者认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依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按章程进行共同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经济组织。本文主要对专业(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即农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市场或政府有关部门的推动下,由农民自办,或与有关部门、组织联办的合作经济组织。
2农业交易成本的存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成本构成由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部分构成。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与农业总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小与农业经营规模有关,而农产品的交易成本的大小同样与农业经营规模相关。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总成本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交易成本。尽管交易成本应包括哪些具体项目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就农产品而言,至少也应包括:信息成本;谈判、订立合约成本;监督执行合约成本等。
信息成本:这里的信息成本主要指在信息成本中与人打交道时所发生的信息成本,它是在与人打交道时所花费的与潜在的交易对手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成本。对农户而言,其信息成本主要是进行市场调查,获取关于各类农产品、生产资料、技术等价格分布和质量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获得与他们的行为有关的各种信息,为此就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
谈判、订立合约成本:主要包括为确定农产品品种、数量、价格、质量标准、交货时间、方式、地点以及其他事项所进行的谈判以及合约的起草、讨论所花费的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主要的是面向市场进行生产的,根据合同进行生产,因此在合同签订时,首先必须经过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买卖双方都希望确定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真实价格。其次是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议定,这必然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精力和物质成本。再次,就是对交货时间、方式、地点及其他事项的议定等等。
监督执行合约成本:在签署了交易合约以后,只要整个交易过程还没有完成,就还不可掉以轻心,因为还要监视和检查合同的执行情况,防止合同执行人任何可能的违约行为。在现实世界中,一笔买卖或一项经济活动通常都是事前签订“合同”,在一定时期后“交货”,完成一项交易。在这一过程中,“损人利己者”就可能利用交易对手的无知或轻信,在签订合同时信誓旦旦,对方付款后,却不老老实实地照合同上的条款,保质保量地提品,结果使对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在经济学上,这种利用他人“轻信”的机会损人利己的行为称为“机会主义行为”。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机会主义行为”,所以合约的签订双方都必须监督合约的执行情况,这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时,当一方违反合同条款,对另一方造成了损失,在事实弄清楚之后,受损失的一方还要索赔,而“索赔”这件事也是要花费成本的。
从以上对交易成本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交易成本具有不可分的特点,无论农户经营规模大小,其交易成本大体相近。因此,农户经营规模越小,单位农产品所要分摊的交易成本就越高。在生产成本相同的情况下,交易成本越高,农产品的总成本也就越高。近年我国出现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户对农产品信息掌握不完全,而农户要掌握农产品的完全信息,就要花费比较高的信息成本。对小农户而言,他根本无法支付高额的信息费用。
由此可见,在以人畜力耕作为主的情况下,即使农业小规模经营的生产成本有可能低于大农场经营的成本,但由于交易成本高,农产品的总成本还是比较高。而在以机械耕作为主的情况下,农业小规模经营不但生产成本高于大农场经营,而且交易成本也远远高于大农场经营,因此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总成本也高出大农场经营总成本。
3探索我国现行土地政策下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路径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农业小规模经营的成本要高于大农场经营的成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经营的农户要降低交易成本,就必须实现农户之间的合作,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规模经济在农业发展中就体现在它特有的组织形式上,农业规模的扩张一般有两条途径:⑴农业内部规模扩大,即通过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的集中,农户经营规模增大;⑵农业外部规模扩大,即通过农户之间的合作或不同生产环节的合作,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的土地政策,并且沿用至今,该政策把土地按人口实行“均包”,土地经营权凝固在千家万户农户手里,而且一家一户承包的土地小而分散,从而形成普遍的超小型土地经营格局。小规模经营的土地格局,导致农户交易成本的增加,交易成本高,是产生农户合作化需求的根源。由于农民和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农民是市场经济主体中的相对弱者。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业内部的规模扩大将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因此,在当前应当重点推进农户外部的合作,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实现农业外部规模经济的纽带。
3.1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理由
首先,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费用高。农民依赖于自然环境,散居于广大的农村,并且农村信息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这些客观因素导致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难度较大。在我国农村实行以来,千千万万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直接面对市场,自主决定生产经营活动,这对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有效率的。但是,分散经营的农户要想及时准确地掌握激烈竞争的市场信息,是十分困难的,其花费的成本也是农户难以承受的。
其次,由农业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农民面临的各种风险也比较大。农业作为一个深受动植物生理特性强烈制约的产业,密切依存于自然条件。一旦遭受自然灾害,农产品有效供给将会受到损害,从而增加了农民履行农产品供给合同的风险性。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周期长,而且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特征,一旦农产品不能及时销售出去,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周转速度,而且影响农民的收益。
再次,农民谈判能力差,成本高。尤其在我国,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民能拿到市场交换的农产品数量有限,单个的农民一般不会花费物力和精力去签订合同,且单个农民的知识水平,见识都十分有限,基本不具备谈判的水平和技巧。
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小规模经营农户的竞争力出发,支持农民组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十分必要的。
3.2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优势
首先,它有利于克服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在我国实行的下,由分散化、各自为阵的农户直接进入市场,就难以回避交易成本过高的问题,由于合作化和组织化程度低,决定了农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谈判地位低,就不能摆脱中间商和大公司的控制。农民合作组织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它可以减少当前我国农民素质普遍不高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吉萨在对减少农业劳动力供给的迁出效应的研究中发现:农业地区教育水平上升10%会使离开农业的移民增加6%至7%,净效应是提高农业工资的5%。由此可见教育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然而,我国农村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者不学,学者不农”的状况比较突出,而这造成我国农业生产效益的低下是显而易见的。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可以为农民提供知识,可以通过培训的形式来提高农民素质,目前农村里的文化室就是很好的例子,文化室提供农业种植、养殖知识,同时让农民增强日常生活的基础知识等等。
再次,它可以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单个家庭无力购买的现代化耕种设备,农民合作组织可以购买,然后或租或借给农户使用,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力,同时劳动监督有效性将得以提高,监督费用将得以降低,使得农业规模经济体现出来。
并且,它还可以有效地克服现有的农业产业组织不适应市场而表现出来的内部小规模不经济和外部不经济所带来的农业生产的效益损失。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实现产加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通过分工和专业化实现效益,这就可以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如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对家庭经营模式的补充与完善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力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集农民家庭经营的个体劣势为群体优势,大大的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克服农业生产内部效率损失而实现规模经济。
3.3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农业规模经济的实例
江苏省东台市高效农业实现的农业规模经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007年以来,江苏省东台市按照省和盐城市统一部署,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坚持把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强产销对接,加大政策扶持,强化服务指导,高效农业规模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07年该市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109.6亿元,农业增加值4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和9%,其中新增农业增加值3.97亿元,完成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47.6%,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比上年增长12.8%,农民收入连续四年增幅达一成以上。全市亩纯收益2000元以上的高效农业面积发展到90.3万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7.9%,其中2007年新增11.5万亩,占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21.3%。新增高效渔业面积2.5万亩,占省定年度目标任务的125%。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大户发展到6万多户,生猪、肉禽、蛋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51.3%、81.9%、93.8%、75.6%,均比上年增加5个以上百分点。
在实现其规模经济的高效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上,该市作了以下工作:
(1)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产业化农业。2007年以来,该市坚持把产业化开发作为促进农业持续增效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坚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牵动推进。到目前,全市依法到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达118个,居全省县级之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蚕桑、生猪、家禽、瓜果蔬菜等各特色产业门类,辐射带动农户17.5万户、高效种养面积70多万亩、畜禽规模场户5.3万个。初步形成西瓜、青椒、三韭、甜叶菊、家禽、山羊、生猪、蚕桑、鳗鱼、鱼10大特色支柱产业,其中大棚反季节西瓜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大棚青椒种植面积全省第一,瓜果蔬菜面积、产量和设施栽培面积全省第一,家禽、山羊、乳猪养殖总量全省第一,蚕茧生产总量全省第一,土池养鳗面积全省第一。
(2)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市场矛盾。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特色市场已达91家,销售全市80%以上的特色农产品。2007年4月份,利用“东台西瓜”荣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的契机,在上海举行新闻会,邀请上海、苏州等地20多家大型市场及农民日报、新华日报、文汇报等国内15家知名新闻媒体参加活动,全面推介东台农业。三仓镇农民经纪人王青年购销瓜果蔬菜3万吨,2007年仅推广新黑田五寸胡萝卜就达7000多亩,全部实行保护价收购,基地农户亩均增收500多元。坐落在市种畜场内的登奥禽业公司,高标准建设蛋禽生产基地,一年多的时间,已形成栏存蛋鸡10万只的规模,注册了7个品牌,鸡蛋主要销往苏果超市南京市场。
4结语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经历了从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家庭分散经营到以公有制为基础集中经营再到现在的统分结合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的过程,是从到家庭联产承包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普遍的超小型土地经营格局。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人世贸组织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的直接后果是农业交易成本的提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的降低,不易形成农业规模经济,约束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
在不改变农业小规模经营的前提下,要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就应从要降低农产品的交易成本入手,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因为它提供着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密切相关的专业化服务,解决单个家庭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服务的内容包括向农户提供合乎品质标准、价格合理的生产资料,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性项目的技术培训、生产指导、信息服务等等,从而实现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所带动的外部农业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2]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牛若峰,夏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