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0: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闲暇教育 大学生 成长
一.闲暇及闲暇教育概念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换句话说,闲暇是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对于学生而言,闲暇指的是除去学生吃饭、睡觉、学校有计划规定的学习和必须的生活事务之外的时间。闲暇教育即是闲暇时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获得某种变化如信念、情感、态度、知识、技能和行为提高闲暇生活质量而受到的教育。对于学生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公益和社会实践、健身运动、参观游览及人际交往。闲暇是人们在生活中所享有的自由时间及其在该时间里自主、自由的生活状态。从行为上来看,闲暇应该是个体能完全自主的行为活动。从状态方面看,闲暇则是人们自由的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状态。闲暇习惯是指个体的经常性的闲暇而使之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一种行为方式。闲暇习惯决定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一个人发展,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而“业余时间”则体现了个人的闲暇习惯。闲暇教育(1eisure―time Education)旨在“让学习者通过利用闲暇时间而获得某种变化。”[1]“根据闲暇的意义,又可把闲暇分为型、空耗型、娱乐型、发展型、奉献型”。[2]对于学生的闲暇,主要是培养其发展型闲暇,这样与教育的目的就密切结合在一起。
二.闲暇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相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闲暇教育时间非常多。然而,对于大学生无所事事、沉迷网络等现状,闲暇时间的利用以及闲暇教育对他们成长的意义却并未受到积极的重视。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让大学生知晓闲暇教育对他们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非常必要和紧迫。
1.闲暇教育是着眼于自我开发的终身教育。
闲暇时间对人成长非常重要,在其《在不健全的中国,如何不堕落》一文中劝导大学生进入社会中不堕落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有问题研究的意识、二是要有业余的,非职业的兴趣,三是对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要有信心。他提出:“凡一个人用他的闲暇来做的事业,都是他的业余活动。往往他的业余活动比他的职业还重要,因为一个人的前程往往会靠他怎样用他的闲暇时间。他用他的闲暇来打麻将,他就成个赌徒;你用你的闲暇来做社会服务,你也许成个社会改革者;你用你的闲暇去研究历史,你也许成个史学家。你的闲暇往往定你的终身。”[3]
2.闲暇教育决定了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的培育
教育要培植学生的生活力和生命力教育培植人的生命力和生活力的任务被淡化甚至被漠视了。人是活的人,活人的特征在于其生命力、生活力。教育是活的教育,活的教育要培植学生的生命力和生活力。教育要培植人的生命力,使人的生命更加充实、更加完善。生命是完整的,生命,是身生命与心生命的协调发展。生活力,就是生命具有生生不息,不断向上的能力。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4]大学生都是在学校里学习的人,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后来在学业成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距确实是个体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决定的。在大学里,有的学生用业余时间来打牌,就学会了赌博和好逸恶劳,有的学生用I余时间来充实自己的专业,他就学会了认真等。因此,陶行知先生所说的过什么样的生活,很大部分指的是学生闲暇时间的利用。在闲暇时间里,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养成什么样的素养,最终决定了成为什么样的人。
3.闲暇教育对健康和谐人格培育的重要意义
一个人的人格影响自身的行为和认知,当人格不健全时,他的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他人的生活。有什么样的人格就会影响他的判断能力和选择,可以做出最适合人生的选择。由于缺乏闲暇教育,不少青少年闲暇观念错误,闲暇知识和技能匮乏,在闲暇时间内做了不该做的事情,严重者的行为导致了自身毁灭性的后果,这就是不健全人格导致的严重结果。所谓和谐的人格或者说健康的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和谐人格的培育就是要打开并释放人的潜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最大释放。和谐人格包括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以及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和谐人格的培育更多时候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个体的闲暇时间和闲暇教育上。闲暇不仅是对人的生生命的培育,它也彰显在人的心生命的培育中。因此,所谓心生命,很大意义上等同于健康和谐的人格。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需求层次出发,认为人格受先天、后天学习、遗传等各种因素互相影响,而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佛洛伊德提出人格包含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个体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控制本我欲望,最大程度达到超我状态。不管是人本主义理论,还是精神分析理论,其最根本的目的均在于追求个体健康和谐的人格。健康和谐人格的培育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培育和努力。青少年均在正规的教育系统里接受教育,在有计划、有目的的学校机构学习,然而,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学生间的区别就非常明显,有的人格较为完善,有的却存在巨大的缺陷甚至是扭曲的人格,最后导致了悲剧事件的发生。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格的健康与否主要与个体闲暇时间的利用相关。也就是个体收到的闲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闲暇教育对个体健康和谐的人陪培育具有重要意义。
三.大学生利用闲暇时间的现状
随着人类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的日益增加,相对高中阶段来说,大学生闲暇时间非常多,如何利用闲暇时间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现在大学生上课睡觉和玩手机甚至网络成瘾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于睡觉这一方面,为什么会这么晚睡觉?究其原因,主要是无所事事,既没有职业兴趣,也没有非职业兴趣从而引起网络成瘾,看电子小说,其深层次原因则是人生目标不明确而无法合理的安排和利用闲暇时间。久而久之养成了闲暇习惯,这种习惯直接影响了学习的时间。当学生自制力不强,他们就会把学习当成副业甚至根本就不学,导致学生把学习时间当成了闲暇时间,在学习和闲暇时间里均做消极的事情。因此,老舍在他的《幽默大全》里早就对北京大学学生上课睡觉的情况作了一个详细的表述:他们上课睡觉,什么也不学习,就想得到毕业证书,对养活自己的技能毫不在乎。然而现在的情况更加复杂,学生除了睡觉,更多的时间都在玩手机、电脑。上课的时间如此,闲暇时间可想而知。由于闲暇时间的不正确利用,导致了高校里出现了严重的人格扭曲产生的悲剧:从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到复旦大学的研究生杀害室友的事件可以看出,健全人格培育的背后与个人闲暇时间的利用具有非常大的相关性。因此,大学生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是一个亟待高校解决的问题。
四.利用闲暇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途径
1.健康向上的闲暇教育理念:个体必须关注自身的发展以及全面发展。闲暇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帮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闲暇生活中“自我”的过程,因此,健康向上的闲暇教育理念对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意识是先导,它指引个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对于闲暇教育,我们不是倡导放弃和摆脱学习,而是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利于人生的设计和发展。从这个角度讲,在校生必须高度重视计划时间的学习,同时正确认识闲暇时间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意义。
2.具有强烈的意志力
闲暇教育为人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满足了人的个性发展需求,闲暇生活是自由的,因此,很多大学生认为只要好好上课,其他时间可以玩电脑、可以睡觉是自己的事情。然而,面对未来的生活的质量,人生的宽度,作为闲暇生活主体的人,必须对自己负责,自己的未来负责,同时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在闲暇生活中,大学生需要具有强烈的意志力抵抗诱惑,负责任地思考和设计自己的闲暇生活。闲暇不是绝对自由,为所欲为,必须将自己的需要、价值观和各种能力与闲暇和闲暇活动联系起来,大学生处于青春时期,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可能只看到了闲暇的自由一面而忽略了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很多学生虚耗光阴后无所进步。因此要在有限的闲暇时间内获得主动的、充分的和积极的发展,必须具有强烈抵抗诱惑的意志力,坚决把闲暇教育与个体积极健康成长结合起来。
3.重视闲暇时间的行为
行为是意识和意志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的闲暇教育内容应是多元化的,避免在物欲澎涨的时代教育失掉了人的维度而变得日益功利化,从而造成丧失人生意义的单纯技术性和功利性的“单面人”。在闲暇时间里,个体表现出的行为决定了闲暇教育的质量。在大学闲暇的会见里,应该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这可以使人生活内容充实、知识丰富、视野宽阔,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人的身心的和谐,成为不断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1]徐培成.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12.12.
[2]罗明东.论闲暇、闲暇素质与闲暇教育[J].W术探索 2002.12
[3].自述[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10
当前,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疾病谱、生态环境、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不断变化,我国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健康风险日益多元化的状态,大学生群体也被裹挟其中。健康风险包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心态,以及因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重大疾病发病率、抑郁发生率、艾滋病感染呈现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健康风险状况不容乐观。强化家庭、学校、社会特别是作为直接利益方的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辅助功能,强化学生自身对健康风险的规避意识势在必行。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社会教育最小的单位细胞,应该在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的教育上起着更大的作用。
1大学生健康风险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1年媒体报道在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因各种原因退学人数占在校生数平均每学年为075%,即每学年约16万人。2012年,一项针对全国126万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其中203%的学生遇到过心理疾病问题。而据教育部相关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占已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另外,在每年数万因为疾病不得不退学的大学生群体中,因为白血病、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中断学业的人数正在急剧增长,使大学生健康问题对大学生的影响发展到对生命的威胁和使家庭陷入重大困境的严重程度。在这样的形势下,对于大学生健康风险问题的关注和有效预防将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11生活方式不健康造成的健康威胁
111对电子产品、网络的过度依赖
随着电子科技技术及产品的发展,电子产品在大学生中的使用率非常高,笔记本电脑、手机已经几乎成了每个大学生的必备用品,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学用上了平板电脑和kindle,上网载体的丰富,使大学生的上网更加便捷,也使网络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量时间。调查显示,超过75%的大学生每周上网频率超过两次,集中在2~5次;近70%的大学生上网时间在1~5个小时,且实际上网时间比原计划时间长;超过80%的大学生因上网时间太长而忘记了原来的计划;超过90%的大学生有过熬夜上网和上课上网的经历。[1]对126名国内大学生样本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完全没有网络依赖的占 697%,轻度网络依赖占235%,严重网瘾占5%。[2]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在网络中占据了过多的时间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正常生活,造成不可避免的健康风险。
112运动不足、不当减肥的健康隐患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6年的一项对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运动量不足,女生体重偏轻者超过1/3。大学生活中的学习压力并不能算大,而且大部分大学有自己的运动场地,大学生们有较为充足的运动时间,却普遍缺乏运动兴趣,把更多的时间投入电子产品中,看视频、玩网络游戏成了大多数大学生的消遣娱乐方式。运动量不足一方面会导致体能的下降,影响健康;另一方面会造成肥胖。很多同学为了控制体重,而选择减少食物摄入、吃减肥药等极端方法,更加损害了健康。
113作息时间和饮食习惯的健康威胁
童萍等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调查显示,158%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郑天生等人对温州市大?W生睡眠质量调查显示,193%的学生有睡眠质量问题,这些调查研究都表明:不少大学生存在睡眠问题。[3]网上调查结果也显示,日常无规律的学生比例已经占419%。长期的作息和饮食问题,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等不良影响,是健康风险非常主要的原因之一。
12心态不健康带来的健康威胁
121人际交往障碍
调查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主要表现是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信任他人、不善于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这些交往障碍出现的比例最高为 838%,最低为383%。[4]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与群体保持某种关系的需要,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和应对人际波动的能力,当遭受拒绝的时候,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而封闭自己的内心,不去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形成一个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循环,造成健康风险。
122自我认知偏差
过度自信,或过度自负都会引起自我认知的偏差,如果一个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评价过低,以至于看不到自我的优点和潜力,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产生自卑。相反,如果一个人过高地估计自己,也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工作的失误。当对自己有认知偏差的人遭受学习上的挫折,或恋爱上的失败时,往往不能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是过度地责备自己,或是自负心理受到极大的冲击,从而做出自我伤害、伤害他人等过激的行为。
123心理压力大
由于当今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这样一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没有吃过苦,当走出家门初见社会时,自己在家中独得恩宠的地位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内心压力骤然增加,当压力过度无处释放时,会表现出焦虑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的焦虑、压力甚至会引发心理疾病,形成较大的健康风险。
2因大学生健康风险而导致的经济负担风险
21重大疾病的医疗费用
国内外学者对于患病大学生面临的经济负担也展开了研究。王聪(2009)对290名曾经或目前患有较严重疾病的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45人的医疗费用完全由家庭自费,占845%,只有45人部分诊疗费用由医疗商业保险金或父母单位的医疗保险金所支付。[5]有的家庭认为,孩子正处于青壮年,不需要任何规避风险的方式,有的家庭对商业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的了解甚少,以至于在健康风险来临之时,只能自己承担,如果自己无法承担,则要靠亲戚朋友相助,或者求助于网络类似于“轻松筹”的众筹平台,但是这个网络平台的性质到现在仍有争议,以至于真正需要帮助身患重症的人无法受益,而这种方式的抗风险性是很低的,也间接加大了大学生的健康风险。
22不良心态导致的无度花销
2016年,网络上爆出的“裸贷”一词,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许多高校的女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对物质的强烈需求,而抵押肉体,以为可以靠自己的“周转”堵上贷款的空子,而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逼迫参与裸贷的大学生,以肉抵债,以惨痛的代价,为自己的欲望埋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后果,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3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31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普遍弱化
大部分子女考上大学之后,随着空间距离的加大,在面临健康风险时,家庭成为大学生征询意见较为靠后的考虑选项,同时家庭也认为,自己上交了学费,学校不单单有义务进行教育,而且有义务保证学生远离健康风险,而疏于对子女的关心指导,任其在大学中自由地发展。
32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年龄段不同的人,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因为空间、时间上的距离,家庭成员无法对大学生近期的困惑进行有意义的指导,通常只是停留在吃饱、穿暖的问题上。而且由于中国人内敛、不善于表达的性格,父母对大学生子女迫切需要指导的有关情感、性方面的问题往往羞于开口,使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浮于表面。
33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效力减弱
子女考上大学,年龄基本到了法律规定的成年年龄,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家庭给予生活费,相对来说,可以自由支配,迫切地渴望脱离父母的管控,自己探索尝试在家庭中所不允许的新鲜事物。由于中国的历史因素,家庭中长辈的成员的学历,大都不超过大学,这给大学生的心理形成了一种优越感,对家庭中长辈的意见有较大的反抗性和抵触情绪,降低了家庭对大学生抗风险意识的教育效力。
4强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41深化家庭对大学生健康风险意识培养的内容
健康风险教育的培养,不应该只停留在对身体、物质上的关心,更应该向更深层次、更隐性的心理层面加以培养。同时应该加强与学校的配合,而不是认为自己付学费供大学生,就是把老师当作保姆,把学校当作托儿所。
42以子女的实际需求为重点导向
家长可以发挥自己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优势,对于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真诚的指导,引导子女向自己诉说他们的实际需求,用客观冷静的角度给予指导,在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温暖的鼓励。
43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沟通技巧
首先从家庭与大学生子女的思想上看,两者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有一方命令另一方的倾向,作为成年人的双方应该向朋友一样交谈,家庭中的长辈应该试着学习新的思想,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尽可能地包容、引导大学生子女。从家庭与子女的沟通形式上看,家长们要尽量学习新媒体的使用方法,可以主动向子女求教,如微信、微博等,通过大学生子女的动态,及时了解他们的健康风险状况,并采取适当的行动。
高校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大学生仍属需要引导的群体,其办学理念和教育现状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认知与行为,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本文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2014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医学院校已实施的体育教学改革,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教育因素,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和各大院校体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级、2014级在校本科生的体质健康教育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广泛查阅与学生体育健康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动态,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学术背景和科学理论依据
1.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相关专家,对有关问卷的设计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与体育骨干、学生代表进行交流座谈
1.2.3 问卷调查法
对我校2013,2014级学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00份,收回398份,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393份,有效率98.7%o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统计学的方法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对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制成图表
1.2.5 归纳法
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综合等方法,对获得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梳理与提炼,得出本文结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测试结果分析
2014年,国家教育部结合新时期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和学校体育工作实际,对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印发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标准》作为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校2014年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总数为5818人,其中除去因伤病等身体原因申请免测体质测试的学生45人,2014年实际本科生总数为5773人。按照新《标准》的规定,体质测试要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具体表现在,得分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得分在80-89.9分的为良好,得分在60-79.9分的为及格,60分以下视为不及格。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大部分处在及格这一等级,占到总人数的74.36%,良好的人数占21.43%,还有3.5%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为不及格,只有极少数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优秀(0.71%),虽然我校的《标准》测试成绩总及格率高达%.5%,但在实践操作中也显现出测试结果并没有及时有效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反馈,学生对于自身体质与健康状况不甚了解,也就使我校学生大部分体质健康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我校的体育发展基础
我校体育部为学院直接领导下的二级教学单位,始终坚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要求,根据工作需要并结合我校实际,体现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教学特点,实行学校教务处与二级学院双重管理,主要承担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和群体等工作任务及大学生体质测试管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实现学校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因为场地设施不仅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和基本保障,场地设施条件的好坏、数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川。但由于我校地处民族地区校园面积本就狭小,加上学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已经逐渐显露出我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窘境,在学校体育场馆是否能满足体育教学及学生体育活动需要的调查结果中也印证了这一点,63.6%的学生认为不能满足
2.3 体育教学内容
2013年,我校基于临床专业认证开始大胆尝试体育教学改革,出台《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后简称《方案》),并从2013级以后开始试行。《方案》将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划分为《大学体育文化》、《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育选项课》三个模块
调查结果显示,关于我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了解程度时,多数学生的回答值得深思,有点了解的人数占49.4%,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人数比例达18.6,说明当前我校体育教师还没有完全将学校有关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这应引起校领导及体育教师的重视。但学生对于我校体育课实施“理论+选项+体质健康课”的设置合理性还是较认可的,认为合理和基本合理占总人数近70%,不是很合理和完全不合理的占9.7%,这说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针对体质健康教育的体育课的认知态度是积极的
2.3.1 《大学体育文化》模块
开设包括运动保健、运动处方、体育锻炼方法及各项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和竞赛规则介绍等理论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比赛的欣赏水平,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学会科学健身的方式方法。通过调查(见表4),对于学校开设《体育理论课》能否对体质健康起到教育作用时,学生的认可程度还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认为没有作用和完全没有作用的人数占到总人数的23.2%,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3.2 《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模块
主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以学生练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组织学生参加测试,并按要求将测试数据上报教育部。目的在于充分利用课堂让学生掌握各项身体素质的锻炼方法和练习手段,从而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通过笔者与学生的交流和各班级期未反馈的意见、建议信息表明:60%左右的班级学生对于体质健康课表示赞同,认为这对目前身体素质状况急剧下降的大学生们来讲是有必要的,30%学生比较认可,但觉得有点枯燥,10%的学生觉得没必要,主要表现为怕苦怕累。由于体质健康课采用学生自主锻炼为主的方式,因此多数学生课堂锻炼的主动性还不够,科学健身的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教师在体质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是否会穿插一些有关科学健身等方面的内容,大多数学生给予了肯定回答,认为“会”的占66.5,说明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较好的融人理论性的指导,易于学生理解。认为“偶尔”(23.4%)和“不会”的(10.1%),就要求我们每个体育教师要做到全员机制,并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将会产生很好的教育意义_
2.3.3 《体育专项课》模块
此模块以选项课的形式开展,选项课也是大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重点。学生通过网上选课系统进行选课,其内容涵盖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育运动项目。目的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相关的项目进行学习与锻炼。从学生自主选课的依据(多选)可以看出(见表5),兴趣爱好、提高运动水平、增强体质排在前三位,分别占到了57.2%,48.6%,46.3%,可见大部分学生在选课时都能有较好的出发点。有关体育选项课的技术难度和强度的调查结果显示(见表6),认为有些课有难度和能适应体育课上安排的运动量的人数最多,表现在每次上完体育选项课后学生精神上的感觉,近2/3的同学感觉愉快和比较愉快。这主要得益于体育教师在实践课中一定运动负荷和难度、强度的刺激,但由于体育运动项目本身的不同,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也就不尽相同,这也就是41.4%的学生选择选项课有难度的原因
2.4 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课内外一体化”、“阳光体育”的重要保障。我校组织实施的课内外一体化和阳光体育主要以三大球、健美啦啦操、田径运动比赛为主线,以竞技项目为辅,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包括体育协会和学生以兴趣、爱好等因素自发、自由安排的活动两种。对于大多数体育协会体育部会安排相关专业课教师进行课余技术指导,并组织协会成员进行学校每年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在实践磨砺中有效提高协会成员的运动技术水平、裁判水平等
调查结果显示,我校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学生占到了多数(48.5%),偶尔和不参加活动分别占到了43.7%,7.8%。而影响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学习紧张没时间,占44.2%,其次是没有养成锻炼的习惯和不感兴趣,分别占到29.6%,11.6%。笔者认为这和学生所学专业有很大关系,学医本身学业压力大,课程繁重,学生难免感觉学习紧张,在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中也得知多数学生疲于应付考试,经常花大量时间看书复习,而一旦有空闲时间,却不愿意去锻炼,使得其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兴趣减少,熬夜、迷恋手机、电脑、网络等已屡见不鲜,让诸多不良行为习惯侵蚀自身的健康,这也是学校健康教育必须加以关注的地方
2.5 考核与评价
目前,我校体育教学评价主要以考核为主,学生是主要考核对象。考核内容包括三个模块,各模块设置有相应的学分,学生通过学习并进行考核,各模块评定合格即获得学分。此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主要评价理念是淡化竞技,重视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是否也可以成为教育评价主体的一部分,能否将学生自评与互评纳人考评范围;能否及如何将学生的各种体育协会活动、自主锻炼等情况纳人体育教学评价范畴;许多难以量化的非智力因素,如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个性等,就显得评价的主体、内容和标准科学化程度不够完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影响民族医学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因素很多,在调查中比较突出是学校对于《标准》测试的结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和使用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室内活动场地;学生课堂自主锻炼的主动性还不够,科学健身的实践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学评价的量化标准还需不断完善、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和兴趣减少也不容忽视
3.2 建议
3.2.1 我校应成立专门《标准》监测教研室,不仅负责测试数据的管理与分析,还应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评估,加强测试效果的追踪,给予学生有建议性的信息反馈
3.2.2 加大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投人,合理利用体育资源,努力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和学生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学校体育发展
关键词:肺结核;大学生;认知
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104-02
高校是一个人员密集、集体就餐、住宿,彼此之间有更多的学习、日常生活接触的群体,如今刚步入大学的学生大多数为90后,他们是彰显个性的一代,独特的饮食习惯以及求异心理作祟使得他们对健康的关注程度普遍较低;另外学校的条件有限,再加上新入学学习负担重,对环境气候不适应很容易发生疾病,尤其是传染病。一旦有传染病源进入,就很有可能在学生中发生传播流行。国内外报道,肺结核近年来在学生中的感染率有所上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该方面的基本知识,预防观念淡薄。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侵及许多脏器,以肺部受累形成肺结核(pulrnonary tuberculosis)最为常见,排菌患者为其重要的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吸入带菌飞沫(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散发)而感染。入侵呼吸道的结核菌被肺泡巨噬细胞吞噬。
本课题以广西某高校学生为对象,通过了解大学生对肺结核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健康有关知识的需求,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对肺结核病的认知和态度,探讨认知和态度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掌握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为更好的制定完善的免疫程序,为疾病防制奠定基础。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 对在广西某高校就读的1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随机发放调查表15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8份,回收率95.2%,其中男生610名,女生818名,文科学生822份,理工科学生606份。
2.方法 采用不记名问卷调查伴以问询的方法。问卷根据传染病学[1]自行设计,内容包括被调查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专业);肺结核病的基本知识(病原体、传播途经、防控措施、对曾患病者就业和学习的态度以及作为异的态度和选择,以及国家应对肺结核的政策认识,获得肺结核咨询的途经)等内容。学生独立完成后收回,由专业人员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3.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数据通过统计软件SPSS,x2检验统计数据间的相关性。
二、结果
1.对所调查的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肺结核基本知识回答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肺结核有一定了解,对肺结核的病原体是结核分枝杆菌和传播途径的知晓率都达到了75%以上,比2005年樊霞[2]报道的医学类大学生对肺结核基本知晓率为53%有了很大上升,但是对于病原体的回答,理科生的答对率极显著高于文科生。见表1。
2.对肺结核的预防途径,通过问询,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不近距离接触患者即可,对于注射疫苗的答对率文理科学生分别为12.77%和13.70%,两者在统计学上无差异,对预防注射疫苗的知晓率偏低。见表1。
3.在认知态度的调查中,文理科学生认为患肺结核对学习有影响的比率分别为97.44%,97.85%,两者在统计学上无差异;认为对就业有影响的比率分别89.42%,84.98%,两者在统计学上无差异。文理科学生在接受曾经或在患结核病者为异的比率分别为:48.66%,82.6%,理科学生的接受程度极显著高于文科学生。见表1。
4.在所调查的男女学生中,女生对问卷问题的回答都极显著的差别于男生。见表2。
三、讨论
我国是世界上结核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的肺部感染性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结核分枝杆菌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通过呼吸道传播。健康人感染结核菌并不一定发病,只有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发病。结核病重在预防,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对肺结核基本知识的认知还不够高,还不能满足学生主动、有效地防御疾病的要求。在对肺结核病原体的调查中,理科学生的认知比例要高于文科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理科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获知能力较强,知晓率高;而对是否接受曾经或在患结核病者为异的问题中,理科生的接受程度要显著高于文科生,人们传统的观念中,认为肺结核为痨病,在上世纪70年代谈之色变,然而随着科学社会的进步,如今国家已经有了一套严格的治疗肺结核疾病的技术,结核病在发病初期的治愈率几乎达到了100%,而结核病传染源是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只要免疫力好,不一定会发病,这方面的知识储备理科生要远高于文科生。在调查中,大学生对疫苗接种的认知程度相当低。接种卡介苗后人体获得一定的免疫力,对结核病有一定防治效果。但接种具有年龄特点,BCG在预防儿童结核病方面具有相当的效果,但对成人的保护有限,不足以预防感染和发病。
肺结核病患者症状一般包括咳嗽、咳痰、乏力、失眠、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在调查中,文、理科学生普遍认为会对学习、就业有影响,说明对患肺结核病的疾病症状以及对身体影响,大学生们在很大程度上有了了解。
在调查中,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肺结核疾病基本知识的正确回答情况都呈极显著的相关性,男生对基本知识类回答的正确性极显著低于女生,说明女生在对知识的获取上比男生更为精准;在态度上,如是否对学习、就业有影响上,女生接受意向的程度极显著高于男生,说明了女生更容易受来自于自身或外部环境的影响;男生对是否接受曾经或在患结核病者为异问题的回答肯定率极显著高于女生。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大学生对肺结核的认识,学校的宣传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调查大学生获知肺结核知识的途径中,发现大学生们对学校的依赖很大,他们更希望通过学校的重视而获知更多的知识。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调查,不同专业、性别学生对肺结核的认知和态度有差异,整体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建议相关部门和领导能够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基本营养知识的教育,为国家培养出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目前,不少高校已经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这样做不但可以让高校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重视,而且还可以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通过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能力得以提高,还能够帮助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团结协作,不断丰富教育经验,以不同的方式去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在高校心理学课程及相关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都存在着相同的教育目标。因此,当下高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地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探究教育规律,为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经验。
2.有助于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防治工作。不少高校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也不仅仅是为了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学会适时调整心态,与人和谐相处、健康发展。过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是以诊治为主。而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则是侧重于教育发展性,以全部大学生为对象,给他们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心理问题,是以防治结合为主。纵观当前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结合为主的教育形式更加有助于改善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的困难承受能力得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增强,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3.有助于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当前,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情况来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实际上,现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三种。第一,医学理念。医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心理疾病特点为主,用心理咨询的方式解决他们长期存在的心理问题。第二,教育理念。针对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解决他们在面对心理问题时的焦虑表现,使之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和学习。第三,教育综合理念。该理念将社会、教育和医学有机统一起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多样化选择,为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途径提供了更多实现的可能性。因而高校要认真研究本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情况,并据此制定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1.科学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功效。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关注个别学生的严重心理疾病,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解决他们的人生困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从思想意识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所以,当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时,就能够纠正高校过去那种枯燥说教的心理教育方式,让高校能够通过更加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来解决当下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帮助大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自己,学会保持健康心理。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应该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以充裕的课程学时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心理学,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另外,学校还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更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以信息化管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咨询服务。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既要打造高品质的教学质量,又要引导学生真正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氛围中,师生共同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关的解决方案。高校在考核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情况时,应该从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收获、教育目标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高校还应该以课外实践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譬如做义工、进福利院、做宣传等等。
3.运用多元化教育方式。实施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校防治学生心理问题的一种趋势。大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较多,形成的原因也不一样,因而单调的教育方式是没有效果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孤立进行,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家庭、社会等等)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就是要和大学生打成一片,用交流、咨询等方式去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交际等方面的问题,教会他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心理障碍。高校要改变以往那种等大学生上门咨询心理问题的陈旧观念,积极主动利用校园网、公开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强化大学生的心理受挫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能够更加坚强地面对现实,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社会环境;大学生;刍议
1.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竞争异常激烈,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就业等诸多方面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引发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祖国的未来。笔者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从现实出发,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一些策略,冀图对改进和加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必要的投入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没有必要的资金和设施,心理健康教育便难以顺利开展。各高校领导应认真领会中央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创造条件,每年拨一定专款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持续有效地发展。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实情,我们有一支较成熟的强大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依靠的重要力量。这支队伍与学生接触多,最易发现和掌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因此各高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这支队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建立一支既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又精通心理健康教育业务的工作队伍。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各高校应优先解决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编制、待遇和职称问题,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同时还要逐步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努力建立庞大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性。
3.拓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
将过去以补救性为主的教育模式转变为以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模式,将心理适应教育转变为潜能开发引导,将提高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减少心理疾患转变为侧重于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心理潜能开发、健康自我形象的确立、情绪管理压力处理,人际交往训练等;将人格辅导、生活辅导拓展到学习辅导、职业辅导。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域也必须不断拓宽,根据大学生的需要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的服务和指导,关注全体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完整,按照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的教育模式,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给予指导,同时兼顾少数有障碍的大学生心理的治疗与行为的矫正。普及心理学知识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了解自身的心理状况和特点,加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于高校可创造条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范式,对师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使他们能更准确地把握教育对象。高校可充分利用心理学课堂、橱窗、广播、心理刊物等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宣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形式进行宣传。让广大师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实施途径及重要意义,厘清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糊认识。
4.凸显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疗养地,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把培育孩子的健康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改变过去只重视分数、重视智力培养的、片面的人才培养观念。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和易沟通性等优势,家长比教师更能观察孩子内心发展变化,从而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为持久和长远,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培养其独立性,有利于孩子稳定情绪和开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其次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子女心理状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家庭对孩子有不同的教化方式,也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父母的教育对子女性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民主、平等、科学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子女形成健康、稳定和坚强的心理状况。因此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家庭气氛,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校园文化是指发生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的文化形态,是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具体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形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具有情境性、渗透性、持久性、暗示性和愉悦性等特点。因此,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具有潜在而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本身就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平台”,大学生置身其中,可丰富心理体验,加深教育教学情境在身心结构中内化积淀的程度,从而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强团体的活力和凝聚力。
6.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协调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协调好、处理好社会、高校、家长和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发展的原则。其中,高校是主导,家庭是基础,社会是外部条件,自我是根本,四者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如果没有高校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失去导向;如果没有家庭的积极参与配合,那么就会失去心理健康教育的着力点;如果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少良好的土壤;如果没有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就会缺乏后劲和动力,所以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力的结果。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关注和参与与政策的支持、高校的努力探索、家长的密切配合,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只有各方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共同构筑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发挥各自的优势,全方位的、多角度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和大学生自己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民教育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7.结语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协作,社会、高校和家庭,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为此各方面都要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主题,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协调机构,以此为平台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2]张敏生.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论坛,2002.6
关键词:建构主义视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1-0040-02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付先全. 美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启示[J].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102-103.
[2]郑太年. 知识观、学习观与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三个层面[J]. 全球教育展望,2006年5期,32-36.
[3]张宏远. 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5期,100-101.
[4]郭玉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症结与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年20期,88-89.
“积极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在马斯洛(A.H.Maslow)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该书中的标题为“走向积极心理学”[2]。但是并没有引起心理学界的重视,直到塞利格曼在APA年度大会上明确提出把积极心理学作为自己任职的主要任务时,才开始使积极心理学走上了人类的视野[3]。2004年出版的《现代心理学史》第八版中,著名的心理学史家、心理学家舒尔兹把积极心理学称为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之一[4]。
二、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意义
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明确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
积极心理学和传统主流心理学相比:传统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帮助大学生解决现有的心理疾病或心理问题,只关注到一部分人群,无法广泛性地服务于普通的大众学生[5]。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心理健康概论、交往心理和调适、情绪纷扰与控制、恋爱心理与调适、学习心理与调适等多方面内容的课程[6]。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幸福感主要是体现于生活质量和积极品质感受,这种幸福感的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实现体现如何与生活质量的一种协调。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是否个体感到幸福,有没有幸福感[7]。这也是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和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感受[7]。目前,积极心理学主要是探讨人类的幸福感、积极品德、愉悦感,研究积极品质和积极情感体验[8]。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可能会导致资源不足、出现就业难,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巨大差距会导致大学生的没有幸福感。从而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幸福感,提升大学生的积极品质是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
2.以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影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前主要关注的是消极心理学的方面,主要内容是对个体现存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治疗,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侧重于心理问题的解决[9]。积极心理学是以注重大学生个体内心潜能的激发,培养积极的品质,如个体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思维、积极的品质等;现阶段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积极心理教育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目标[10]。笔者认为现代教育应该把目光聚集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增强幸福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理性的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的不同,以积极向上的品质来自我调整,以坚忍不拔的意志来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生活和危机时,能够积极面对,自我调整心理问题。这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转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模式
在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心理问题,就算意识到了心理障碍也不愿意主动咨询并寻求帮助,而学校对这些现象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只能通过在一定区域开展心理学讲座、建立咨询室、情绪发泄屋等。这些工作却没有带给学生多少效益,甚至使学生接受了负面的影响。所以,要以积极心理学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首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建立积极向上的品质与态度,注重个体的生活态度与幸福感,帮助学生以积极向上态度的面对外在环境和挫折,以完善个体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品德境界。
本文认为在教学内容增加趣味性,以鲜明的个性色彩和心理特点来使大学生参加各种心理剧演出;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与他人分享的愉悦,使大学生的有一个良好的的情感体验,挖掘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结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中显示重要地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成长与未来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培养全方面综合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启到了重要作业。现阶段是利用对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建立学生自信与自尊,对社会现状与生活质量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从而促进个体更快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刘宗利 刘宗顺 孙佳慧 曹华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3]刘剑.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Schultz,DuaneP.Ahistoryofmodernpsychology[M].NewYork:Thom-sonPress,2004:152.
[5]叶昇尧.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2016:161
[6]裴利华.模糊数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测评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9(12):115-118.
[7]Dinner,E.SubjectWell-Being:TheScienceofHappinessandaProposalforaNationalIndex[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55(1).
[8]卡尔.积极心理学[M].丁丹,译.第2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96-197.
一、体育教育“以人为本”是时代的必然
“以人为本”,体现着人类社会在发展观念上的重大转变,已成为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强大动力。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反思。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必将成为现代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在体育教学中真正做到以构建健康为目标的模式,就要转变观念,从“以物为本”变为“以人为本”是建立现代体育教育观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当今社会“以人为本”的总体发展趋势,面对以民族创新为生命力的素质教育,面对“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统领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体育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维系人类健康,满足人类需要和发展。有学者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视为人类科学体系的三大学科门类,而体育却很难归为哪一类,其人文性就尤为突出。从价值目标上看。体育已不仅是单纯的体质问题。洞察体育价值真谛还在于创造文化意义,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构筑理想的人文世界: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现实,促进人的发展和指导精神文明建设;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从价值实现形式上看,体育是通过教育和学习等途径,转化为人的身心素质,价值观念。文化人格和文化成果。可见体育的人文价值趋向已清晰展露。
二十世纪世界教育改革,在其发展走向上,同样是沿着两条主要线索进行的:一是以适应外在的。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为旨趣:二是以适应内在的,受教育者自身精神的,道德的需要为目的。这就规定了21世纪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其过程反映了教育由近代现代必然以经受的阵痛,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规律的选择。因此。就有了教育是“人”的教育还是“人力”的教育之争。也就明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说。“以人为本”是“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因此,重视体育教育人文性的研究具有现代意义,建立“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观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体育教育对主体性健康人格的培养
1 健康人格可以促进人的思维和想象。思维是人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是与思维和想象密切联系的。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重点的问题在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是凭借思维活动来实现的。想象是人凭借头脑中保存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是和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活动相联系的。健康人格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促使认识的不断深化,揭示事物变化的规律。
2 健康人格对学生的情绪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情绪和动机是在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人在加工外界输入的信息时,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还会产生对事物的态度,引起满意、不满意、喜爱、厌恶、憎恨等主观体验。这就是情绪或情感。学习的收获,朋友的支持,家庭的团聚,使感到愉快、兴奋和喜悦;而学习的失利,朋友的讥讽,亲人的争吵,使人感到沮丧、痛苦或愤怒。情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健康人格可以产生积极的情感,胜不骄,败不馁。“知之深,爱之切”。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于对人、对事真切而深刻的了解。积极的情感能激发人认识的积极性,使人锐意进取,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相反,消极情感会使人消沉、沮丧,窒息认识与创造的热情,使人在困难面前一筹莫展。同时,人的意志的坚强或懦弱又反过来对人的认识和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建立在健康人格基础上的意志,才能构成人的稳定的不懈力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