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0:5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科学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充分认识科学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
(一)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
科学研究是一种实践性创造活动,不仅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也是激发教师创造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教师独立思考、科学洞察、逻辑推理与决策力形成的桥梁。这些科学创造的关键要素,正是成为创新型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条件。此外,随着全国高校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出现了生源竞争、就职岗位竞争的严峻局面。高校在新形势下如何立于不败之地,悠久的办学历史、抢手的学科专业和优越的教学环境固然重要,但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更为重要,而拥有一批较高学术造诣的名师至关重要。通过研究、开发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深化专业领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术,提高学术水平,同时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强化基础、锻炼能力、磨炼意志、提高技能、培养兴趣、激发创造欲望的过程。所以,广泛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不断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应该是新时代高校造就创新型师资的重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迎接挑战的必然选择。因此,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自觉把教学工作纳入研究轨道,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研究习惯,学会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并选择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课题及方法进行探索,在发现问题、创造新知的同时强化研究意识,进而形成科学智慧和创造能力,造就一支高质量创新型师资队伍。
(二)科学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师通过教学工作来完成,所以,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精通教法和育人技巧,研究教学手段。要做到这一点,不能只靠“纸上谈兵”,必须在教学实践中细心摸索、潜心体会、勤于总结才能使之不断提高、升华和发展。从事人才培养的教师不断地进行科学探索,经常有新的发现和科研假说,便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对现有书本知识进行审视,对现存的实际问题引发思考,对即将到来的科学变革有所预见。同时在学生中间树立具体的学术榜样,提出独到的学术观点,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增加他们学习的原动力,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研究是激励教师成长的重要条件,教学能力的形成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要在反复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基础上来实现。
(三)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是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力军,只有他们具备了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在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上体现创新。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自觉融入国家创新工程和创新环境之中,勤于钻研,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而大学时代是青年人事业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将初步奠定他们的知识基础和科学思维方式。在大学期间,学生与教师经常接触,教师通过各类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对学生的培养教育起着示范、熏陶作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观点。所以高等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的成败,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去,变书本知识为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科研项目,可以形成最基本的科研感知认识,树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厚积勃发,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二、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的具体形式
(一)科学研究与理论教学的结合
在相关的理论课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体会,特别是介绍研究者具体的一些理论成果和学术观点,可缩短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维、培养学生科研分析能力与创新精神。将科研成果应用于理论教学,不仅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而且通过与学生交流,形成新的灵感和论点,促进科研纵向发展,通过指导学生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形成新的科研选题。科研与教学相互推动,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教学又推动科研,教学科研相长,共同发展。
(二)科学研究与实验教学的结合
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教学有其特殊的意义,是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在教学和科研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和学校科研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学校的学术地位和所能开展的实验课水平的高低;科研成果的水平高低也离不开实验的具体验证。除实验安排常规内容之外,增加新的实验教学项目,尤其是与教师科研相关的内容,可以先让学生自行设计,具体实践,并将自己在科研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采用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的实验形式,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其科学思维的积极性,并具有敏锐的科学预见性。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又可提高学生对科研全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改变以往实验只走简单操作过程的验证性实验形式,提高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思维能力。
(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
2月4日,教育部《关于2015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决定授予“FJRW 理论”等47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哈德雷环流变宽机理及其气候效应研究”等70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大型互联电网阻尼特性在线分析与控制技术及应用”等20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气固环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等25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一种连续螺旋折流板双壳程组合异形管管束换热器”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专利类)二等奖;授予“基因工程小鼠等相关疾病模型研发与应用”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授予“中国脑卒中高发成因和精准预防的研究与转化”等4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下颌下腺移植治疗重症干眼关键技术体系的创建及应用”等79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国家税务大数据计算与服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等2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授予“综合康复在汶川大地震伤员功能障碍中的应用研究”等5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授予“躲不开的食品添加剂――院士、教授告诉你食品添加剂背后的那些事”1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一等奖,授予“高速列车技术科普”等3项成果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科普类)二等奖;授予许晨阳等8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科学奖。
据悉,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分设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和青年科学奖。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作出重要科学发现的个人和单位;技术发明奖(其中含专利类),授予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作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要技术发明的个人和单位;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含推广类和科普类)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要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作出创造性贡献,或在科学普及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单位;青年科学奖授予长期从事基础性科学研究并取得了有一定影响的原创性成果的在校青年教师。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面向全国高等院校,每年评审一次。
(据新华社)
日常教学管理中主要两大内容,教师管理和课标安排。教师在教学上主导着整个核心,所以做好教师的管理就成为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高校教师工作较自由,在无安排课程的时间可自行安排,这给学校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在应用计算机技术的情况下,教学管理部门对教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方式,学校管理部门只需将教学通知在教学网站上,或直接用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这不仅节约了时间,还提供了便利。借助计算机管理教室,可以简便地了解教室的使用情况,制定相关的课表,极大促进学校资源的合理应用。
二、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观念的忽视。教育的观念是教学管理者工作当中的思路与方式。目前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对于计算机智能高效的性能并不能完全体现出来,而计算机的价值和重要性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学管理的观念相对落后,也过于依赖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现代信息手段无法灵活的运用到教学管理中,使得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学管理上落后的主要因素。
(二)教学管理人员素质低。在一些高校管理过程中出现忽视管理、重视教学的情况。普遍高校管理人员对于管理的观念认识不足,还处于一种停滞状态,单方面认为教学管理只是日常事务的一部分,对于教学管理中的人员培养没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教学管理软件适用性差。教学管理软件众多,但是很少有适宜高校教学管理的软件。例如,网上教学过程涉及到部分环节:教学内容,网上讨论及作业等都不能将此功能发挥出作用,需要教师人工操作才能显示其性能,这也是一些教师轻管理,重视教学的原因。
三、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应用中策略
转变教学管理观念。计算机技术不仅需要管理方式的改变,还要从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一定要以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为前提,对整个管理观念转变,需要对管理方式进行仔细分析,以现代化理念对人才进行筛选,全面借鉴成功的教学管理经验,寻找适应现代教学体系的管理理念。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对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使用计算机技术的能力进行全面提升,还要教学管理人员持有现代化教学理念,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掌握,并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和创新教学管理的能力,所以现代化教学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综合素质。
四、结语
Abstract Requirement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 for practice is very high , we will improv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However,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rengthen the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On the ba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fess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 creatively def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 arrange its main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contents in detail, and put forward Some effective ways to strengthen i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ed Science Research;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1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书本知识是昨天的科研成果,今天的科研将成为明天教学的教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研是源,教学是流”,同时要进行科学研究,必须进行教学获得间接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无法进行创造新知识的科学研究。”①作为实践要求非常高的财务管理专业,无论是其教材,还是实践工作中的日常账务处理都必须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而这些会计制度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这些制度会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当市场经济中出现新情况、新型经济业务时,原来的制度已经或将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时,与之相关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就要跟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且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不仅仅对于高校教学有“源”的作用,同时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2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的特点
(1)指导性: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研作为高校众多应用性研究之一,自然拥有大多数科学研究共通的指导性特点。作为“源”,它能指导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工作,因为活跃的科研思想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既从事教学又搞科研的财管教师,利用教学之余从事科研活动,具备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素质。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很容易了解财管学科发展的学术新动态和制度新信息,在丰富自己科研思想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本学科发展的最新学术思想和制度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更新到最新的教学教材中去,丰富课题教学内容,提高综合教学水平(包括理论和实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如部分财管教师专门研究税收制度,他们在承担省、市和企业的科研项目,了解营改增方面的最新成果与制度,融入到“税法”和“纳税筹划”等课程教学中,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实践性:众所周知,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要求很高,但是所有的实践工作中的日常账务处理方式和分析、管理方法都必须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等国家统一的经济制度,而这些经济制度本身就是应用性科研的成果,这些制度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具有许多专业所不具备的实践性。
(3)创新性:应用性科研成果包含了指导财务管理实践的各种制度和思想,但是,财管专业应用性科研成果的“正确性”或者适用性并不是永久不变的,随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经济现象和新经济问题层出不穷,原来的财管制度和思想已经或将不再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时,本专业的应用性科研就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并创造性地给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或建议。要做到“经济日新月异,科研与时俱进”。
3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学研究的方向
应用性科研是提供开辟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以及新系统的途径,解决的就是技术问题。②高校应用性科研工作的开展要结合教学,结合产业,结合行业。科研与教学相互配合,科研与社会相互融合,这是高校应用性科研建设的重要途径。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制度性特征,本专业应用性科研的方向大致可以落脚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当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时,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预测出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不适应情况,对于制度上和思想上原来正确的、合适的或者合理的财务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思想与未来经济情况不适应之处,给予适当的建议或者意见。
第二,当财务管理方式、手段和思想已经严重滞后于甚至阻碍新经济的发展时,我们应实事求是地分析目前运行的财务管理制度、思想与当前实际经济情况不适应之处,并且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这些预测,分析和解决方案都是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研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相关的科研影响或者引起财务管理制度相应的合理的修改;根据修改后最新的制度编撰和修订教材是本专业高校教师应用性科研的又一项内容。
第三,中国国内的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与国际上先进发达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上有诸多不同之处,我们可以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分析利弊,依据我们国情,借鉴国外的先进的方式方法,提出适合我国的具有创新性的更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财务管理方式方法。
第四,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是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性科研的主要内容之一。
4 加强应用性科研的途径
上述四个方面的应用性科研内容为该专业的高校教师提供了应用性研究的方向,但是真正要加强该专业的应用性科研水平,要从以下三个途径入手:
(1)建立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学院通过政策性引导,使教师将兴奋点和兴趣集中到应用性科研上,通过项目和基金等物质支持,使教师不但在费用上无后顾之忧,还能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同时,学院制定和完善激励应用性科研发展的各项政策,与教师的评职、岗聘、薪酬、提升、培训机会密切挂钩,对应用性科研项目的申报、预研究项目的设立、科研成果的发表和出版等给以政策上支持,确保拥有良好的科研环境。
(2)进行各种形式的应用性科研培训。一般应用性科研培训内容包括应用性科研认识和基本方法、资料来源、科研选题、项目申报途径、要求等。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网络或者全国各地集中科研培训,如: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用友新道筹办的专业实践培训,华东地区财管专业教学和科研高级研讨会等等。各种形式的应用性科研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素质。
(3)整合横向和纵向科研资源。财务管理专业应注意整合利用校内外有关的科研资源,提升该专业应用性科研水平。一方面,整合财管专业内的科研力量,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界限,多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积极争取各种应用性的科研课题。另一方面,本校财管专业借助外力,积极与其他高校同类型专业以及企业等单位的教师、研究人员、业务人员合作,进行跨单位、跨地区、跨国门的联合攻关,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或承担他们负责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的子课题,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5 结论
具备教学和科研双重素质的高校财管专业教师在了解该专业应用性科研的重要性和特点的基础上,在学院政策和物质的双重支持下,通过多种方式的应用性科研的再培训,一定可以从各个方向取得应用性科研“源”的成果,同时促进教学“流”的发展,最终获得教学、科研双丰收。
注释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专家学者可以为地方政府提供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研究方案,并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发展方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研究能为地方区域发展和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文精神支撑和思想文化保障;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承担着“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等方面重要职责,为党和政府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撑。高校就必须要以强烈的服务意识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自我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优势,主动加强横向合作,通过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智力支持和承担研究课题等,积极服务社会,争取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对策应用研究的水平。
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社会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学校的基本功能。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据统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2/3以上在高校,每年约80%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产自高校,高校科研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科优势,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发挥学科优势,打造智库品牌。武汉大学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学科优势,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重点需求问题、重大规划项目寻求校部合作的战略支点,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打造“珞珈智库”品牌。武汉大学湖北发展问题研究中心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以研究湖北发展重大问题为导向,以课题为纽带,通过以重大项目引导研究、以综合领域集结队伍,联合湖北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开展开放式、针对性研究工作,使之逐步建设成为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中心成立以来,受湖北省委宣传部委托,牵头组织了“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制”等多项重大课题的研究。
(二)聚焦重大问题,构建创新平台。武汉大学在与国家有关部委合作过程中加大对校部共建研究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与国家部委、省市等有关部门共建科研合作机构,切实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学校先后与外交部共建武汉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与国家质检总局共建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与文化部共建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等校部共建机构,于2012年在外交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共同组建了“国家领土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瞄准国家捍卫领土、保障和拓展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急需开展研究。
(三)整合交叉学科,形成整体优势。武汉大学积极参与地方重大基地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集成各方力量和资源,汇聚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跨学科的原创性研究,以发挥整体学科和科研优势。湖北省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科技考古研究中心集成考古、历史、法学、经济、测绘、水利等领域的学科优势,主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库区考古发掘工作。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与武汉市政府联合建立长江文明研究院,组织跨学科研究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并联合举办“长江文明国际论坛”等活动,搭建民间国际流域文明对话平台,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发挥人才优势,全面深入合作。武汉大学具有良好的服务社会的学术传统,大批优秀学者自觉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早在1983年,李崇淮教授率先提出武汉市“两通起飞”战略构想。近年来,学校又涌现出一大批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将学术研究工作与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积极资政议政。资深教授冯天瑜先生从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和大空间四个维度,探讨了湖北作为中部支点大省的历史文化依据,建议将申报“江汉之光―中华楚文明”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荆州“壮腰工程”的战略支点、策划实施一批具有湖北特色和比较优势的重大文化工程项目,进一步把鄂西圈做大做实做强。
(五)转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积极鼓励学者的社会服务意识,在校部共建机构中实行“共同建设、实体架构、开放管理、专兼结合”的运行机制,优化机构运行的制度环境,引导学者走出校门参与社会服务。质量战略发展研究院与湖北省林业厅交流磋商,完成了“武汉大学国家(湖北)生态环境质量研究中心筹建方案”。并积极筹建“中国质检大讲堂”,深入各地城乡开展质量调查工作,收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质量信息。在全国陆续建立“宏观质量观测与创新基地”,现已同新乡、佛山、遂宁、建德、许昌、新疆6地签署协议。该院和深度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首个质量安全网络信息预警平台“深度网”正式上线。其研制开发了“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测与预警平台”,获得了3项软件著作权证书。
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方式
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人文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内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发展黄金期,在理论创新、研究方法创新的基础上,发展方式创新是探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加强社科基础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能促进人们对环境、文化与历史背景的了解。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和中国国学教育研究,为地方文化基础大众化建设服务。教育部在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大众化、普及化中,通过编写理论学习读物,“请大学者写小书,把大道理通俗化”,传播宣传党和国家的发展理论,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主编的《理论新视野丛书》便是其中创新范例。
另外以讲座、演讲方式参与地方经济服务,鼓励学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识就社会热点问题参与讨论,为公众提供一种思考的向度、一种文化引导。武汉大学让一流的学者活跃在普及工作第一线,长期坚持与公众面对面畅谈、举办专题讲座,弘扬优秀传统,法学专家累计为中央、部委以及省、市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作法制报告逾千场;数百位各有所长的学者走进小区、走进群众,开展社科普及系列活动。
(二)发挥高校综合优势,思想引领社会发展。 高校是社会的思想库, 高校引领服务社会除了靠人才和成果外,还有思想,尤其是原创的思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运用自己的知识才干和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复旦发展研究院已连续多年出版《中国发展报告》(蓝皮书),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属国内首创,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充分发挥了综合性大学思想库与智囊团的作用。武汉大学积极实施“珞珈智库”计划,面向国家和社会的重大问题,集聚先进研究方法,汇聚优秀人才,逐步建成独立于政府咨询机构之外的“外脑”,从而服务决策、谋划战略,引导思潮、影响社会,创新机制、培养人才,生产思想、创立学派。
(三)创新科研机制,构建服务生态系统。推动科研组织机制的创新,进一步发挥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的研究院、研究基地和研究中心等公共学术平台的作用。加强文科科研沟通和服务社会的机制。大学一方面需要建立起面向社会的对外联系和对外沟通体制,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国家和地区发展重大需求的发现体制,通过发现需求和社会对接。机制创新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1、共建科研机构,实现深度对接。研究机构代表学校的科研特色和学科优势,在追求理论深度和解决现实问题中发挥重大作用。高校建立省部共建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校企共建研究机构,不断创新相关体制与机制建设,优化机构运行的制度环境。
2、构建战略联盟,以开展科研合作互聘专家。以科研方式联合培养研究型人员,开展深度科研合作学术交流,定期举办“讲坛”、“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官学合作、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等多种合作战略。
3、高校智能植入,以学校科研键入地方发展。以学校推荐或个人自发形式与企业开展联系和合作,以开展合作研究,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管理知识或业务知识培训,或作为专家学者参与政府企业资政议事,如资政顾问、营销顾问、法律顾问、战略顾问等。
4、投身社会实践,转化研究成果为现实生产力。科研成果转化是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一方面,高校要努力做好“资政”工作,充分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将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另一方面,要把社科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优秀研究成果及时走向社会,走进工厂企业,走进田间地头,形成生产力,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KRPI);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校科研管理效能特别是对科研绩效重视不够,导致在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忽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使得科研资金配置不尽合理甚至造成损失和巨大浪费。如何采取科学的方法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政府与高校科研投资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成为科研管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就教育管理科学研究态势而言,科研管理日益成为教育管理学术共同体关注的焦点。然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程序、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制度等诸多方面。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评价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高等教育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繁荣、科技进步与理论创新,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方法与手段的确立与选择成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关键所在。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绩效与绩效评价
“绩效”内涵最早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官员选用制度,如《旧唐书・夏侯孜传》中提到“其绩效,擢处钧衡”,指将官员的绩效记录进行存档,并依据其优劣选择合适的官位。[1]我国从古代就开始关注绩效评价,在当今社会,绩效的意义更要得到重视。有学者基于结果的观点对绩效进行了界定,指出“绩效是在特定范围内,在特定工作职能或活动上产出的结果记录”[2]。也有学者提出绩效就是行为,包括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两个维度:任务绩效是与特定工作中核心任务有关的所有行为,而关系绩效是个体自愿作出的对组织的奉献或与特定任务无关的绩效行为,并提出要重视对员工工作行为的评估,帮助组织及时获得员工活动的信息。[3]学者们研究视角具有差异性,从而对绩效概念的理解也不同。笔者综合相关学者对绩效内涵进行的概述,将绩效界定为产出与投入比率,用于反映资源的配置状况。
绩效评价则指采用客观的评价标准、有效的评价方法、合理的评价指标对特定时期产出的成果进行公正、有效的评判。绩效评价除了作出基本的价值判断之外,还在于进行选择、预测,并发挥导向作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是一种特殊的绩效评价,主要指高校用来衡量教师特定时期的工作质量与工作表现,帮助教师发展的过程,就是对教师在高校工作中呈现出来的潜在或现实的价值作出客观评价的活动。[4]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
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校绩效评价是对高校三项主要职责的绩效进行评价,从而为高校管理服务;作为高校绩效评价组成部分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对科研投入与产出的对比性评价,关涉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及学术成果的质量,其对高校科研工作具有规范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范围很广,本文主要探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指依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高校教师所进行的科研投入、科研产出以及科研效益指标进行客观、公正的价值判断。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科研质量,为此,通过评价区分出教师的科研绩效,调动其科研积极性。[5]
・高校科研・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研究(三)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
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以及文化传承的责任,科学研究是完成其它各项职责的重要保证,为此,对其科研水平及科研绩效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关于教育领域绩效评价的研究多集中于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关于高校绩效评价研究除了对国外大学投资绩效进行比较研究,就是对高校整体的投入与产出比的研究。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倡导并开始研究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尤其是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界定为,立足高校战略目标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差异性,选择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KRPI)、细化KRPI、确定KRPI的权重、审核KRPI等流程构建高效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进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分析,旨在确保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公平合理,对教师起到激励作用,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立足点与前提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是提高教师科研水平的有效手段,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方法迫切而且必要。科学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从而促进高校与教师共同发展。为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从高校的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不同专业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从而保证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全面。
(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确立与选择要以高校战略目标为立足点
依据战略性、适应性和目的性的原则,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要与高校战略目标相匹配。我国高校由于办学层次、类型的不同,各高校的具体办学目标及定位也不尽相同。有些高校以师范或是文科为主,教师科研项目相对较少,有的高校以工科为主,教师的科研项目则相对较多。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高校的客观情况,紧密结合教师的实际科研水平,评价的结果才会更合理与有效。例如,国家对于“985工程”院校投入的科研经费较多,一般都建有国家级的科研实验室,承担的项目多是科技攻关项目与国家重点项目;而我国一些普通本科高校,因资源和地理位置的局限,科研经费不足,所承担的大项目较少,这两类高校在对本学校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方面则需要选择不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为此,在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的过程中,要以高校战略目标为前提,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增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适应性和目的性。
(二)注重科研成果差异性是有效采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前提
鉴于高校教师所从事学科专业的差异性,对其科研成果类型也应该进行合理划分,实施分类评价,旨在实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及针对性。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方法中存在传统僵化与“一刀切”的做法,不仅给高校教师带来紧张感,也制约了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效能。在高校中,教师队伍分为不同的学科、专业与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由于受到学历、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科研成果的类型应有不同的分类。科研绩效评价需要体现专业特殊性,如对高校管理学专业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应以其科研成果被政府采纳的情况为依据,而对于艺术专业的教师科研评价应以其作品具有的社会影响力为评价根本。各专业学科的教师科学研究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同,为此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划分的类型也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就是说,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比较教师科研能力高低,而是在评价中尊重教师专业学科差异性,在承认差异性的前提下,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以达到提高教师科研热情的评价目的。基于此对高校教师进行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才具有可比性,衡量值才具有客观性,同时也要考虑到科研绩效评价的实际操作性,避免加大科研绩效评价难度。为此,合理划分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类型,做好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必然能够促进高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高校的战略目标。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差异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服务于高校的发展战略。为此,在制定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时要针对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教师科研成果按照学科内容、研究方向进行分类,对同类科研成果运用相同的标准进行评价,才会保证评价的公平、准确。
三、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以及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一)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建立的原则与流程
由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复杂性,使得评价指标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差异,不同类型划分的教师科研成果评价方法及指标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之前,首先需要明确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指标。关键绩效指标(KPI)则是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一种科学且客观的评价方法。KPI(Key performance index)全称关键绩效指标分析,是组织绩效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对组织内部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量、取样、计算、分析,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管理指标,继而把组织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6]
高校教师是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发展意愿。针对高校教师科研水平差异性特征,本研究设计了能够有效评价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KRPI(Key Research performance index)是对传统的关键绩效评价指标(KPI)的创新,侧重对高校教师科研成果社会效益的评价,考察科研成果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贡献。通过对关键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细化、权重确定、审核四个方面,把复杂的评价内容简单化,抽象的评价内容具体化,从而将高校战略目标逐层分解成能够操作的绩效目标,通过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信度,使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成为实现高校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以下主要从KRPI建立要遵循的原则以及确定KRPI的程序两方面出发对构建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进行探讨。
一方面,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建立应遵循SMART原则。在SMART原则中,S代表Specific,指“具体的”;M代表的是Measurable,指“可测量的”;A代表的是Attainable,指“可实现的”;R代表的是Realistic,指“现实的”;T代表的是Time bound,指“有时间限制的”[7]。所谓“具体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适当细化,而不应是模糊的。绩效科研评价指标体系要符合高校教师特定的科研目标,对科研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可测量的”,是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体现数量化的特性且准确可靠,并且确保信息或是数据能够触手可及。“可实现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目标的设立要切合实际,不要过低或过高,要使高校教师在经过努力的条件下可以达到。“现实的”,即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目标是真实存在的,绝非假设的,能够观察和证明获得。“有时间限制的”,意味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要有时间的限制,也就是说,要对完成这些科研绩效指标设置时间结点。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建立的“四步骤”流程。
第一,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选择。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选择过程中,需要立足高校,密切结合高校的发展目标和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本研究的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主要从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科研效益指标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在高校教师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中,科研投入指标是科研产出与科研效益的基本保证,主要包括获得资助科研项目的层级、资助的科研经费等,是高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支撑系统。科研产出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指高校教师从事科研活动获得的创新性的成果,包括论文、出版著作、奖励及专利等。科研效益指标是建立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基础,侧重评价高校教师科研结果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二,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类型的细化。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选择能够客观、全面的反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选择后,还需要运用由粗到细的方式,将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一步细化,确定衡量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具体方面,操作要体现规范性。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行了细化:一级KRPI包括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和科研效益指标。二级KRPI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科研投入指标分为各级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投入量;科研产出指标包括学术论文、出版著作、科技获奖与专利;科研效益指标主要包括高校教师科研成果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三级KRPI又可以将二级KRPI继续细化,具体为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与横向科研项目等;科研经费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部级科研项目经费、省级科研项目经费、厅级科研项目经费、校级科研项目经费以及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等;出版著作包括专著、编著、全国规划教材以及普通教材等;社会效益包括科研成果被国家采纳、科研成果被省和部采纳、科研成果被地级市和厅局采纳以及被其他部门采纳等。由于每所高校的战略目标不同,为此,各高校要密切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KRPI为依据,逐层分解学校的战略目标,确定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
第三,关键科研绩效指标权重的确立。KRPI权重是指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很多,比较常见的有AHP层次分析法、专家加权法、两两比较法、德尔斐咨询法、主因素分析法等[8],运用科学的方法合理确定后,对各项指标加权赋予一定的数值。KRPI权重的确立过程是对各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序,直接决定着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为此建立客观、合理的KRPI权重具有重要意义。在确定KRPI权重后,综合高校每位教师的评价信息,设定科研绩效评价的标准。不仅要遵循促进高校科技创新和科研项目发展的原则,而且要顾全不同学科、专业教师的科研产出和社会效益,设定的标准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以高校多数教师都能达到的科研水平为准。在分析各项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相关学者、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建议,以确定最佳评价标准。
第四,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审核。为了考察KRPI是否科学、全面,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高校教师的科研绩效,要对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进行审核。基于此,高校需要建立校级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审核小组,审核小组的职责是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综合考核关键科研绩效指标观察和证明的操作性,科研绩效指标对于被评教师的大多数科研工作的代表性等问题,对于不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及时改进,从而避免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不断完善关键科研绩效指标。
以上四个步骤,构成了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完整的流程。KRPI作为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的建立对于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客观性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绩效评价方法的具体操作与执行。
(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
在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制定科研绩效评价计划、确立关键科研绩效指标体系是关键,其合理性与否直接决定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成败。然而,为了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管理效能,需要开发和设计一整套日常管理工具。笔者认为,需要从如下五个方面去设计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
《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的设计。全面的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一般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高校教师的基本信息,如教师姓名、所在学院、职位名称、制定日期等。第二部分是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管理卡的主体部分,即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在这一部分可以分成三个方面,分别从科研投入指标、科研产出指标与科研效益指标三个层次评价教师科研绩效,能够使教师的科研绩效得到综合全面的衡量。第三部分是科研绩效指标确认签字栏,一般由教师和所在学院科研负责人签字。第四部分是科研绩效评价结果确认签字栏。科研绩效评价结束后,教师和所在学院相关负责人要在这部分签字确认绩效评价结果。
《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设计。所谓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实际就是有关教师科研实际信息的收集,是对主要科研活动和成就的摘要,是对个人简历的有益补充。[9]通常,高校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姓名、学历、工作履历、职务、职称等基本信息情况;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论文被转引次数和收录情况、科研项目、著作、编写的教材、创造发明、专利、及科研获奖等情况。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特点是突出教师的科研业绩、科研贡献和社会影响。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的信息可以向所有教师公开,教师个人和高校对档案记录卡上的信息都有使用权,是对高校现有科研档案的补充,能够更便捷的查找准确、全面的信息。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卡也可以借助数字化手段进行存储,构建大规模的教师科研业绩档案记录信息系统,为教师绩效评价提供原始依据。
《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的设计。绩效评价是我国高校对教师进行管理的重要环节,但多数高校却没有重视对教师绩效评价结果的合理反馈。对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不只是简单地检查教师科研工作情况,更重要的是在确定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后,客观的分析评价结果。高校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将教师的科研绩效结果反馈给每位教师。在反馈卡中,要尊重教师的科研成果,突出表现其科研成就,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原因和建议,让每个教师既全面了解自己的科研绩效,扬长避短,又保证教师具有自我完善的持续动力,进而起到自我激励的作用。[10]高校同时要鼓励教师针对反馈的科研绩效评价结果,在反馈卡上提出问题和意见。这些意见又通过反馈卡反馈给评价者,为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和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
《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的设计。在《教师科研绩效反馈卡》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发现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计划制定上存在的不足,从而在科研绩效改进环节有针对性的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内容进行完善。具体来说,为确保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的实现,通过《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改进的内容应是学校教师与管理者都认同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要从重点方面进行改进,考虑成本收益;此外,《教师科研绩效改进计划》要有截止日期,设定期限,体现时间观念。通过对教师科研绩效的不断改进,使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不断规范化与科学化。
《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过程中,教师按照学校科研绩效评价计划的规定,上交科研业绩相关材料,然后,由评价小组存档。年末,经所在工作部门依据教师的科研绩效进行评价,学校科研绩效评价小组综合教师自评、互评和领导评价结果后作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评价小组将评价结果告知被评价教师,经本人确认。教师如对科研绩效评价结果有不同意见,可通过填写《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向学校评价小组及主管部门提出申诉。《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申诉人个人信息、申诉时间、申诉内容和申诉依据;第二部分是主管部门调查情况及其处理措施;第三部分是申诉人、学院负责人和主管部门签字。《教师科研绩效申诉表》的设计力求做到尊重每位教师的学术权利,应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科研环境,避免因不公正的评价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上通过对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能够有效改进高校教师关键科研绩效指标,减少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合理或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产生的评价偏差。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设计也要综合衡量被评价教师的学术经历和专业背景,不能一概而论,才能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科研绩效日常管理工具的作用,从而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办法体系。
四、为政府和高校改善科研管理提供政策建议及管理对策高校教师队伍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对其做好培养、使用及评价等管理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国家赋予高等教育责任的重要方面。高校教师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是进行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但目前我国政府和高校对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造成科研资源配置不合理。为此,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为完善我国政府和高校科研管理提出建议。
一方面,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根据不同科研性质,不同研究领域来制定高校教师科学合理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简化科研评价环节,适当延长评价周期,使评价工作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相适应,但对如何完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的相关规定还不全面。为深入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必须完善当前的法律、法规以提高我国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有效性。要高度重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监督体系的政策完善,对于重大项目进行全程评估,鼓励具有创新型的研究项目,国家有关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的规定中也要倡导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克服浮躁心态,避免急功近利的思想。[11]
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完善科研管理办法。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不仅表现为国家对于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的法律法规仍有待完善,而且表现为高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和具体方法的不规范,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管理氛围,降低了高校教师科研积极性。为此,高校需要依据学校发展战略,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制度建设。做好高校科研管理,有助于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促进高校全方面发展,从而为教师队伍从事科学研究提供更好的环境。一方面,高校科研管理制度需要逐渐淡化制约和管理的观念,而强化提供服务的职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要在遵守国家有关科研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帮助高校教师解决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难题,为教师排忧解难。另一方面,高校在建立科研绩效管理制度过程中,要确保制度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调整或修改科研管理制度时,要衔接国家相关政策。同时由于个体差异性特点,不同高校教师对物质、声誉等需求各不相同,为此,高校要结合科研绩效评价,针对教师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调动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其次,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具体办法。高校对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是为了最大程度的体现教师的科研价值与贡献,从而激励教师努力工作,不断发展。为此,高校在科研管理具体方法中可以把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与绩效薪酬和奖酬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将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实现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能够更有效地激励教师,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同时,高校还要注意科研绩效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及时纠正评价结果与实际绩效存在的偏差。为此,高校要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对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客观的衡量,以期为教师营造公平良好的科研氛围。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作为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主体,其科学研究质量不仅影响着整个高校的发展,而且决定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质量尤其重要。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不仅是提高高校教师科研绩效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保证教师科学研究质量的前提条件。但是现有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落后,指标体系单一,难以对高校教师起到激励作用。为此,设计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不仅要求高校建立符合本校战略目标的评价方法与指标并对不同学科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也要与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背景相适应,鼓励高校外籍教师投身于科学研究,加强国际科研合作,采取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对外籍教师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激发全校教师的科研热情,从而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比较优势,为经济建设与文化繁荣贡献更多力量。
参考文献:
[1]吴建南,杨宇谦,阎波.政府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与模式构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79-85.
[2]Bernardin H J.Beatty R W.Performance appraisal: Assessing human behavior at work[M].Kent Publishers.1984:15.
[3]Borman W C,Motowidlo S J.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rformance[M]// N.Schitt,W.Borman (Eds).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s.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3:71-98.
[4]王光彦,李元元,邱雪青,李敏.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8(2):46-49.
[5]R.John Casey.Patricia Gentile & Stephen W.Bigger.Teaching Appraisal in Higher Education: 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Higher Education,1997: 459-482.
[6]易开刚.KPI考核:内涵、流程及对策探究[J].技术经济,2005(1):48-49.
[7]毛文慧.KPI在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2.14.
[8]李朝明,刘晖铭.企业知识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2-49.
关键词:教学实验;科研实验;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279-02
高校实验分为两类,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1]。教学实验主要是以验证基础理论为主,很多高校把教学实验附属于理论教学,把教学实验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科研实验主要是为科学研究服务,主要是对先进、前沿领域的探索。目前很多高校对于二者的关系理清不顺,造成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如何协调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健康发展,是当前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
一、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当前的发展状况
教学实验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工具,通过教学实验,学生能掌握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测试方法、数据处理方法,促进动手能力、实验能力的提高[2]。因此,教学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一项较为基础的工作。几乎所有学校自建校都开设了相应的教学实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教学实验体系建立相对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齐全,人员配备比较合理,运作起来比较高效稳定,很少出现突发状况。但因教学实验发展时间较长,目前也暴露出仪器设备老旧,实验内容老套等问题,面临着改革的压力。
科研实验不同于教学实验,它是以研究型和创新型为主,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层次挖掘及运用,通常会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能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实验对实验室环境、仪器设备精密度和操作人员的科学素养要求较高,因各个学校办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不同,科研实验的起步和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总体来说,科研实验的管理体系不够成熟。
二、目前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共存的关系
目前,很多高校存在重科研实验,轻教学实验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态度。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国家重视发展科教兴国,注重高科技高技术的发展,大力推动科技转换成生产力的水平,高校作为高科技的储备库,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注重发展科研是大势所趋。科研能力能够反映了一所高校的综合水平,具有较多的科研成果可以提高高校的地位和知名度,很多高校自身也愿意多进行科学研究,以求跻身于一流名校。科研实验作为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对科研实验的投入较大,花费较多经费建立高水平科研实验室,购置高精度仪器设备,在政策上为科研实验开绿灯等。而教学实验的投入则相对较少,很多老旧的仪器设备没有更换,实验室环境较差没有得到改善等。虽然很多高校早已提出了教学实验改革,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改革进度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2教师态度。高校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首先,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会有科研工作一项,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要承担相应的科研工作,否则无法通过考核,面临失业危机;其次,很多教师职称评比时,会有参与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学术论文的要求,这意味着教师要想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提高行业内学术地位,必须要承担科研工作;再次,经济利益上,教师承担科研工作,可以得到科研经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经费购置仪器设备等,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基础做铺垫,使自身的科研发展进入良性循环。因此,很多高校教师很积极主动地承担科研工作,而在教学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会相对减少。
3学生态度。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和就业的压力,学生早已不安分于简单枯燥的教学实验,不满足于从教学实验中所获得的基本能力,他们更追求新知识和高层次能力的培养。科研实验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增加他们的兴趣,因此,部分学生对教学实验敷衍了事,满腔热情的投入到了科研实验中。
三、改善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关系,促进二者共同发展
1.从根本上理清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被人为的分成了两个不同的工作方向,甚至二者各自发展,互不干涉。实际上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理清二者关系尤为重要。教学实验是科研实验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验技能是顺利进行科研实验的前提和保障。教学实验验证的是基础理论,通过教学实验,学生能对基础知识有直观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科研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及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同时,通过教学实验,学生学会了使用各种简单仪器、设备,明白了其运行原理,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了测试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方法,为进行更高层次的科研实验打下了基础。科研实验是教学实验的升华。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每一次探索,都是以所处时代的前沿领域为目标的,都是以孜孜不倦的研究为手段实现的,只满足于现状,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必然会停滞。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基础,停留在教学实验的层次,不注重探索和创新,就永远跟不上知识更新的步伐,甚至被时代所淘汰。落后就要挨打,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教训。只有注重科学研究,大力发展先进技术,掌握一流前沿知识,才能永立于世界强国之列。撇开教学实验的科研实验会缺乏基础,撇开科研实验的教学实验会丧失创新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做好教学实验,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才能更好地完成科研实验;做好科研实验,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方法引用到教学实验中来,又能指导教学实验,推动教学实验的改革。
2.学校政策上平衡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促进二者共同发展。学校应根据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各自发展状况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从管理层面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平衡二者关系,协调解决二者矛盾;扬长避短,促进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教学实验所面临的改革刻不容缓,可部分高校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以及学校政策上给予的支持力度不够,尤其是长期以来受经费制约严重,教学实验改革困难较大;而科研实验发展较晚,但政策上给予的支持相对较多,经费相对充足,这就造成了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矛盾。因此,高校制定的政策应适当向教学实验倾斜,对教学实验给予一定的支持,解决现实困难,加快教学实验改革的步伐,避免厚此薄彼,实现二者均衡发展。高校科研实验往往较为注重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忽视了制度体系的建立,造成部分科研实验规章制度尚不完善,管理不到位;且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很多仪器设备只供本实验室人员使用,因此很多仪器设备重复购买率高,而仪器设备利用率低,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了改善科研实验制度和设备管理上的不足,可以将教学实验的成功经验借鉴到科研实验中,制定相关实验室规章制度,完善实验室管理办法,由学校统一管理科研实验,打破学院、系所的界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可以将新的科研实验成果和实验方法引入到教学实验中去,指导教学实验内容和方法更新,充实教学实验,提升实验教师的素质,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推动教学实验改革。总之,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不是互相矛盾的两个个体,二者可以实现相互融合、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3.转变教师思想,重视教学实验。将教学实验纳入到教师的考核内容中,对于职称评比,增加教学实验一项内容,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免除教师的后顾之忧,鼓励教师多参与教学实验。对于部分专职实验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实验中来,对于这部分教师的考核以及职称评定,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更贴合于教学实验的方法;同时,尝试专职实验教师轮岗制度,让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实验室呆一段时间,熟悉各个实验室工作情况,掌握更多教学实验方法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为更好地做好教学实验做准备。
4.转变学生思想,夯实基础,提升能力。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既具有严谨科学态度,又具有勇敢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是通过教学实验获得的,学生的科研素养是通过科研实验培养的。因此,学生必须同时参与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均衡发展各方面能力,不可顾此失彼。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的关系,以及各自的重要性,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教学实验。在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同时,鼓励学生多投入一些时间参与教学实验,夯实基础;改变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实验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实验的热情;改变教学实验考核方法,加大考核力度等。同时,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将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相结合,开设开放性、综合性实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倡导“需求牵引型”学习。
四、展望
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是高校工作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高校必须对这两类实验同等重视。目前出现的教学实验和科研实验发展不均衡现象,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只要通过合理的调整和正确的引导,是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实现二者共同健康均衡发展的。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诚信缺失现象,而诚信缺失的后果使得高校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困难,因此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有效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结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失信表现,提出建立教师诚信教书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档案制度,对师生的教学过程进行跟踪记录,规范和监督整个教学过程,创建诚信校园,从而改善教风和学风,并促进整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学质量;诚信机制
一、高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失信表现
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高校的主要教学活动,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注重从课堂教学入手,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对课堂教学的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挥师生能动性,创建“双效课堂”(顾豪爽,2007),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然而,根据鲍威等(2011)的调研发现,在实际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足达34%,教师的实践性、应用性知识能力薄弱达30%,教师的专业水平较低达20%。而学生迟到、旷课现象屡禁不止,出勤率在90%以上的学生比率仅为72.8%,即使没有缺勤,很多同学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47%的学生从不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65%的从不或很少在课堂上提问。总体来说,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失信行为,影响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具体分为:
(一)教师对教学投入不足
教学是大学的本体性原初功能(张旸,2015),大学所培养出的人才的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最为关键的,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教师的投入为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然而由于受评价指标体系、职称晋升等影响,高校教师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科研,在教学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存在备课不充分、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多媒体课件粗糙、不注重和学生交流。这就导致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质量比较差,失信于学生和本职工作。
(二)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加强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拥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的教师应当具有本课程领域内广博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恰当地与学生沟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无止境的过程,只有经过不断的学习、思考与钻研,才能得以提升。然而有些教师进取意识薄弱,学习上马马虎虎,工作上得过且过,专业知识老化后也不及时充电更新,导致知识跟不上时展,教学方法又陈旧,课堂上也懒得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学水平较差,对学生和教学工作不诚信。
(三)学生缺课现象普遍
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生存在学习诚信缺失现象,缺课现象比较普遍,有的是为了兼职、上考研辅导班、考证辅导班、社团工作、找到实习单位要实习、求职应聘等,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利用上课时间在宿舍睡觉、玩游戏,缺课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质量。
(四)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虽然没有缺课,但是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认真学习,有的睡觉、讲话、看课外书籍,更多地则是使用手机。谷大海(2013)通过调研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非常高,84.39%的同学有上课玩手机的习惯,很多学生将时间消耗在玩手机上。上课无聊了就会利用手机上网,譬如上人人网、QQ聊天、浏览新闻,玩游戏、微信,进行网络购物等严重干扰周围同学的听课,同时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情绪,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形成较大的影响。另外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借助于手机拍照功能,把需要记的地方就用手机拍下来,或者面对任课老师的提问用手机上网搜索答案。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正常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二、诚信教学是高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诚信,即诚实守信,包含诚实和守信两层意思,诚实强调言行一致,而守信则指的是坚守承诺。诚信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道德准则。诚信教学,指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和参与者学生都要做到言行一致并坚守承诺,除此之外还要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差本质上就是一种不诚信。
(一)教师诚信教是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教,课堂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而教师诚信教学则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高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教师,诚信对待教学,拥有严谨的教学态度以及高超的业务水平。高校教师的教学态度以及业务水平直接决定着学生会接收什么样的教育,诚信对待教学的教师会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楼军江,2014);拥有高超的业务水平的教师,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延伸学生原有知识的广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
(二)学生诚信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课堂教学除了要靠教师诚信地教以外,还有赖于学生诚信地学,二者相辅相成,学生诚信地学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要提高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必须是诚信的学生,诚信地学习,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学生首先不会无故旷课,在课堂上也会避免使用手机,否则会影响教学质量,而且无论是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还是不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都会认真学习。拥有认真求实的学习精神的学生会认真对待学习中碰到的每个问题,尤其是不理解、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更要认真努力学习,可以积极地查阅资料或者向同学及老师求助,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诚信视角下的高校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要提高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高校课堂必须是诚信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诚信地教、学生诚信地学,为此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校诚信教学体系:
(一)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
高校要从制度层面保证教学的中心地位,让大学回归人才培养的育人本源。一要调动教师授课积极性,促进教学发展。对教学质量优质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优先评职称,对于教学质量不达标的教师给予物质惩罚,在评职称等可以实行一票否决(谢念湘,2013),把教师的精力聚集到教学上来,以教学促进教师自身发展,并带动学生的创新发展,共同推动教学发展。二要强化学风建设,对于长期无故缺课的学生进行诫勉和预警,强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许使用手机,净化课堂教学风气,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建立教学诚信规范,创建诚信课堂,规范教学活动,引导师生坚守教学诚信,并加大宣传和奖惩力度。
(二)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
教师的教学态度对学生起到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诚信建设,引导教师认真教书育人,进一步端正教风。一要加大师德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师德修养,规范教师师德行为,提高教师的诚信水平。二要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诚信评价机制,为教师建立教学诚信档案,详细记录教师的施教行为。三要加大对教师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严肃查处施教行为不端,确保教师时刻保持诚信教学。
(三)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教师的业务水平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一要要求教师不间断地进行学习和知识更新,掌握学科前沿和动态,并结合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丰富教学内容。二要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及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不断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提高教学能力(李梅,2012)。三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魏晨明,201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四)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
师生是课堂教学的一对矛盾体,教师的教学态度和专业水平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以及参与程度,同样学生的状况也会干扰教师的教学状况,并影响到教学质量。一是要加强学生诚信道德教育,使学生都真正认识到诚信是高尚的人格魅力,从而形成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的思想意识和良好氛围。二要建立健全大学生学习诚信档案。为学生建立学习诚信档案,客观动态地记录学生上课和考试等方面的诚信状况,将诚信档案与大学生奖学金、评优、申请助学货款、保送研究生等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廖俊清,2014),有效约束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时刻注意自己的信用状况,有助于减少学生旷课的现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同样有促进作用。三要加大对学生学习上的不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经常缺课、逃课、迟到、睡觉或精神萎靡不振的同学,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同时跟班主任、辅导员沟通。
(五)加强学生学风建设
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引导学生勤奋学习,严守课堂纪律。一要抓好出勤率,对缺课较多的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保障良好学风建设。二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认真听讲,不使用手机,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教学互动,端正学风。
四、结论
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不仅经济活动需要诚信,大学校园也需要诚信,加强师生的诚信教学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诚信教学可以使得高校提升教学质量,更好地履行其职能,实现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高校要从制度上倡导诚信教学,增强师生的诚信意识,解决部分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不诚信行为,只有提高教师诚信教课和学生诚信学习的意识,才能切实提高高校教学质量。随着我国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高校开展诚信档案建设也是一个大趋势,目前已不少高校开展了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教学诚信档案应该是高校诚信档案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立贯穿于教学始终的诚信教学档案,可以对教学行为起到监督与约束作用,有效避免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不诚信行为,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通过建立教学诚信档案,在校园内打造诚信课堂,可以协助师生自律,提高教师教课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做到教师诚信教,学生诚信学,共同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余敏丽 单位: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延东.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厅[N].中国教育报,2010-09-13.
〔2〕顾豪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牢牢把握课堂教学这个关键[J].中国大学教学,2007,(7).
〔3〕鲍威,杨针,朱红,管蕾.强化教学切适性提升学生满意度—首都高校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11,(1).
〔4〕张旸.高等学校教学学术的价值意蕴及其制度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15,(2).
〔5〕楼军江.反思自觉:应用型高校教师教学立场的探索与建立[J].中国高等教育,2014,(2).
〔6〕李梅.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之初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10).
〔7〕谷大海,赵海洲,项勋,付朝书,刘华戎.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影响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3,(7).
〔8〕廖俊清.刍议大学生诚信档案的价值-功能及其建设原则[J].兰台世界,2014,(10).
〔9〕高飞.基于德育视角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建设创新[J].前沿,2014,(10).
关键词: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梁传杰(1970-),男,湖北天门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毕姗姗(1989-),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优势学科群形成机理研究”(项目编号:BIA11006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47-02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高度分化,同时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又有高度综合的发展态势。正是这种高度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促进了许多新兴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极大地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进行学科交叉也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学科建设思路。但是,要提高学科交叉的质量和效益,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因所处的水平和起点不一,其建设措施也应有所差异。因此,对于非研究型的一般高校,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分层定位,选准交叉学科,制订可行的建设措施,成为有效实施学科交叉的关键。
一、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可行性分析和必要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1)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来看,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都有待开展。从理论研究上来说,近几年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一是学科交叉管理模式研究,主要分析了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主要管理模式,即麻省理工大学模式、密西根大学模式和哈佛大学模式;二是综合型大学学科交叉运行机制研究,主要分析了学科交叉的动力、学科交叉的能力及学科交叉的调控;三是对具体对象进行的学科交叉研究,包括研究型大学、综合型大学以及特定对象(如以诺贝尔奖中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和获奖者进行的分析与研究)和特定学科(如对教育科学进行学科交叉的分析与研究)。从学科交叉实践上来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尤其是“985”重点建设高校大力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较好成效。其开展学科交叉的具体措施包括:成立学科交叉研究的相关机构;对学科交叉研究进行广泛的资金扶持;制订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激励措施等;改造传统学科专业,建设优势学科群;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因此,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与实践是一块空白地带。进行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非研究型高校是高教事业的主力军,开展学科交叉,做好学科建设工作,对高教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践上看,我国教育界近几年在学科交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其主体或建设对象都是研究型大学或实力较强的综合型大学,针对非研究型高校如何开展学科交叉活动的研究很少,实践活动更少。我国目前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1000多所,进入“985”建设的高校只是30多家,占我国高教群体的3%左右。学科交叉是学科建设发展的一种重要做法,是所有高校创造知识、传授知识与服务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义务。非研究型高校作为高教事业的主力军,应成为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与实践的积极实践者。
2.可行性分析
(1)高教体制改革为非研究型高校学科交叉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我国在前一轮的教育体制改革中对许多高校进行了合并与重组,形成了许多综合性、多科性大学。通过这次改革,各高校拓展了学科专业领域,经过整合增强了许多学科的整体实力。同时,许多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增设了许多学科专业。因此,现在绝大部分高校都已成为多科性的院校。综合性和多科性高校集中了大批学科,使学科之间的交叉成为可能。当然,综合性和多科性并非是学科专业的简单叠加,更深刻、更本质的作用是进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知识的融合,形成一种多学科交叉汇聚。
(2)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高教事业,为学科交叉提供了资金保障。实施学科交叉是一种新的学科建设管理思路,无论是哪一种学科交叉模式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学科交叉的保障措施。我国从“九五”初期开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给予了许多政策支持,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为学科交叉在非研究型高校中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3)当前对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为非研究型高校实施学科交叉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学科交叉的实施首先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思考与探索,理论研究需要先行。当前开展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的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虽然其对象是研究型大学,但许多研究的成果和实践工作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可以借鉴的。当然,非研究型高校进行学科交叉的思路当然不能等同于研究型大学,有关学科交叉管理模式也应认真研究。
二、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建设思路
开展学科交叉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非研究型高校有效开展学科交叉活动主要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领导的重视
正如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有学校领导重视一样,学科交叉活动更是如此。首先,学科交叉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它的实施与开展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这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没有这些,学科交叉活动无从谈起。其次,学科交叉活动作为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做法,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需要学校领导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另外,要实现行之有效的学科交叉活动,并非为学科交叉而交叉。高校需要精心策化,认真组织,这需要学校领导组织。因此,学校领导是否重视此项工作是学科交叉的先决条件。
2.交叉学科的选取
开展学科交叉,选取开展学科交叉活动的学科是关键。选取开展学科交叉的学科主要应考虑如下几方面因素:首先是学科的实力和水平。能否有效开展学科交叉,学科的实力和水平是基本条件。一个仅仅只能从事教学而没有科研能力的学科毫无交叉的可能。事实证明,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具有整体实力优势或特色优势或较强的行业背景优势或区域优势,带动了与之进行交叉的相关学科的发展。因此,优势和特色学科是交叉学科选取的一个重要对象。其次是学科自身的交叉活力。学科交叉活力是指一个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的宽度和有效性。受国民经济建设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对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正如行业可划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一样,学科的发展也是如此。这种宏观环境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在学科交叉上就表现了学科自身的交叉活力。最后是学科队伍的情况。学科交叉的实践者和核心是有学术影响力、威望的学科带头人及其领导的学术团队。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的学术水平决定了能否进行学科交叉或学科交叉的起点和水平,决定了学科交叉的深度。总之,交叉学科的选取是实施学科交叉的对象,在交叉学科的选取上要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因素,认真选准学科交叉活动对象。
3.管理模式的选取
管理模式是管理活动运作的形式。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可以借鉴研究型大学的做法。对于学科交叉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研究型大学的做法主要是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做法。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积极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在实践中探索出如下几种主要的管理模式,即麻省理工大学模式、密西根大学模式和哈佛大学模式。麻省理工大学模式主要是在解决重大工程科学问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体现了项目带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特点。密西根模式强调制度建设,采用联合聘任制与设立学科交叉委员会的做法,是研究型大学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哈佛模式则注重从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安排不同学科学者之间的交流自由探索可能出现的学科交叉问题,同时辅之以对学科交叉发展规律的研究,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
这三种管理模式各有其鲜明的特色。哈佛模式对学科交叉的做法与美国高等研究院一样,强调的是这批大师巨匠们在研究思路上的相互启迪,是一种站在世界科学研究制高点寻求思想火花的一种看似无为而治的做法,显然这是非研究型高校因不具备这种高水平的大师群体而无法借鉴的。密西根模式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一种体制上的规范。制度建设无疑是各种活动基本而又重要的建设活动,是一种经过较长时期建设,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而对学科交叉活动进行的系统总结。进行制度建设的管理对象要有一定数量,具有一定的普遍指导意义。因此,对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之初,这一模式也不适用。麻省理工大学模式是通过科研项目来推行学科交叉,这一模式是可以为非研究型高校所借鉴的。非研究型高校一般都承担了许多科研项目,而其中大部分科研项目需要多学科的人员联合完成。以科研项目为媒体,促进学科交叉的起步,并从这些学科交叉的起步过程中增强学科交叉点的实力。在此过程中培养和锻炼队伍,逐渐形成学术团队,培育新的交叉学科。
4.具体的建设措施
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可以借鉴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一些具体做法,主要包括如下几方面:
(1)组织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理论研究。理论研究是工作实践的指导。因此,开展学科交叉工作先要进行一些理论研究和思考。各高校可以组织高教理论研究人员和高教管理人员进行学科交叉理论研究,也可直接借鉴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学科交叉实施的方案。
(2)对学科交叉研究进行广泛的资金支持。学科交叉作为新生事物,其起步和建设需要资金的支持。高校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学科交叉活动筹集资金,包括相关学科的科研经费、学校的政策扶持资金、社会赞助资金等等,为学科交叉活动的进行提供基本的资金保障。
(3)制订相应的扶持政策。由于传统的学术评价制度、固化的学科专业设置等障碍,使得参与学科交叉研究者在工作量的考核、成绩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带来了风险,成为学科交叉实践的障碍。高校一定要对交叉学科制订科学的、合理的相关政策,对实施学科交叉的学术队伍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才能吸引一批人员开展此项工作。
(4)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科研项目为纽带开展学科交叉活动是麻省理工大学学科交叉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是非研究型高校开始进行学科交叉活动之初的最好选择。其优点在于:它有进行学科交叉活动的载体,使之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学科交叉活动;基于现有科研活动,以这种形式实施学科交叉,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和建设上有较大的弹性;学科交叉能否深入开展,可以根据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适时进行下一步的决策,学科交叉并不是开展科研项目研究的唯一目的,从而不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因此,以科研项目为纽带是非研究型高校开展学科交叉的主要形式。
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学科交叉活动的开展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决策
正如上面所谈及的,学科交叉活动的有效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领导对是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选取哪些学科进行交叉是值得审慎考虑的。不能为了形式,为了业绩,为交叉而交叉,要合理决策高校学科建设的取向。
2.认真选取学科交叉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无论是哪一种管理模式都是各研究型大学结合自身学科发展的历史、学术环境、学科特色而慢慢摸索形成的。虽然前文对非研究型高校实施学科交叉所应采取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但仅仅是从一般情形来分析的。各高校开展学科交叉活动,选
取何种管理模式要视各校自身情况而定。
3.不能急功近利,要细心培育
实行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它有时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培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积累,新的交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更是如此。因此,实施学科交叉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只有经过精心扶持、培育的交叉学科大树才能绿树成阴,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程莹.研究型大学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问题、模式与建议[J].教育研究,2003,(11).
[2]刘文达,等.大学学科交叉的机制、能力及调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