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发展的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30 16:01: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发展的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发展的前景

第1篇

摘 要 社会福利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已进入到了一个关键期,正处于向前或向后、或存活发展或淘汰消亡的十字路口,这对社会福利企业的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关键词 福利企业 发展前景 经济学思考

在我们倡导建立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的今天,本人现就现有的福利企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从福利企业的政策方面入手,对福利企业发展前景阐述本人浅显的思考。

一、福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状况

目前,虽然福利企业的产权改革正如火如荼进行,但基于当前经济体制的束缚,当前福利企业产权改革可以说仍处于探索阶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界以及学术界普遍认为,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福利企业在现在以及将来一段时间内将持续面临着重大机遇和挑战。众多经济工作者对福利企业的发展作了客观而中肯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措施,但分析之后发现缺乏系统性和实际操作性。为此本文将在此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福利企业发展的若干针对性的举措。

2.目前,福利企业在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仅仅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尽量理顺产权关系,通过中介机构,对福利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进而运用法律形式即公司制度规范出资者与企业的关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中介机构缺乏实践经验以及企业领导缺乏对公司法律方面的了解在实施过程中步履为艰。二是,实行股权分散化,改变过去集体投资主体的办法,转而为集体、各类法人、职工个人和社会自然人持股的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方式,从而对企业形成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然而这样的举措使得企业性质含糊不定从而使政府的监管变得无所适从,监管力度大打折扣。

3.福利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成分,完全能置身于市场经济之外是不可能的,福利企业较为特殊它既有一般企业的共性又有其特殊之处。它有接受安置残疾人就业的责任,更有稳定社会的重大社会责任,因此国家特殊照顾享受在税收政策上的扶持和优惠照顾。因而福利企业的改制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原有免税金形成的净资产优惠政策的矛盾,具体表现为: (1) 福利企业改制后符合《社会福利企业招用残疾职工的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仍保留福利企业资格,但是,也有一些地区以税务总局尚未作出对福利企业改制后如何减免税为由不予或随意免税。(2) 福利企业改制后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切实得到维护。(3)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享有一定政策优惠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福利企业改制形式,但是改制形式实际操作过程中僵化,改革进程往往不了了之。

二、对改制后的福利企业发展前景的政策思考

1.福利企业中绝大多数已实现了转制,但也有少数历史包袱较重的老民政直属企业仍然没有实施。虽然福利企业已基本实施转制,但现实是政策上对其合法性未予以确认。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福利企业改制后企业的投资主体未确定的问题;二是减免税的量化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涉及中央有关部委,地方有关部门无权决定,然而福利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所谓的变通方法:一是仍然戴着红帽子;二是减免税资金仍为国家扶持资金科目挂帐,不予量化。这导致了福利企业改制工作的不彻底。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福利企业改制后确定其社会功能的定位,同时民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加强沟通与协调从而确保已改制福利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能够保质保量的充分享受到位,并通过调查研究,会同国税局向中央有关部委提供事实依据和修改意见,争取从根本上解决政策障碍。

2.新办福利企业政府要严格控制规模总量,合理调整福利企业准入机制,为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企业做好政策支持。社会福利生产管理部门应积极探讨监管工作的有效办法,坚持在监管中服务,在监管中提高的原则。一是在为新办福利企业服务中加强监管。在目前的工作中,对新办福利企业缺乏具体认定办法,税务部门行使否决权有很大随意性,建议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一个“社会福利企业审查认定办法”,以实现新办福利企业规范化。二是把住年检关,在年检别是在退税服务中加强监管。三是在日常服务中加强监管。

3.个别福利企业利用国家政策的纰漏,出现挂名不上岗、多头挂名、残情不达标等现象,介于此建议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加强对福利企业的监管工作。一是,加大对违规福利企业的稽查力度。在检查中,凡是发现不符合标准的福利企业,责令其整改,整改期间不得享受退减免税,严重不合标准的取消福利企业资格。二是,强化年检年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开展福利企业税收专项稽查,逐步建设福利企业资质管理网,以最终实现福利企业及残疾职工的全动态管理。

4.通过地方立法,规范福利企业管理,保障残疾职工合法权益势在必行。但中央尚未立法的情况下,地方先行立法尚不可行。因此笔者建议各地方民政厅会同国税、地税等部门制定社会福利企业管理的指导性意见,报请省政府批准转发,以填补政策真空。一旦国家相关立法出台,即向省人大或省政府提出实施性立法项目的意见。

三、结语

社会福利企业的发展正经受严峻挑战,文章从福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现实状况入手,对改制后的福利企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政策思考,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孔令丞,李悦.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3(9).

第2篇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ll walks of life have set up their own multi-business enterprises. Power generation business is not exception.Although corporate executives try to take means to resolve the issue of seeking employment of redundant staff, staff will still be arranged into secondary business company, increasing the burden of secondary business to make its operation worse.

关键词:多经企业;发电企业;主业;辅业

Key words: multi-business enterprise;power enterprise;principal business;secondary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5-0083-02

0引言

多经企业应依靠所拥有的先天优势――经过实践的贴近主业行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忠于企业职工队伍,多年来积累的资金实力、行业渠道、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度、当地政府与行业相关企业长期稳定的关系,抓紧企业在目标市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转型,尽早按市场运行规则重塑经营理念,从根本上摒弃对行业保护、主业支持的依赖惯性,不断培育、巩固和发展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最大限度地规避电力体制改革给多经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

80年代中期,为安置回乡青年和解决富余职工问题,同时进一步盘活国有资产,避免国企“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不少发电企业也成立起一些业务与主业、主业人员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财务独立核算的多种经营企业,主要也是为主业更好地提供服务。

当前随着国家“上大压小”、“节能减排”政策的大力实施,各地纷纷关停中小型火电厂,使得原本依靠主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辅业陷入困境,加之新建机组采用更加科学化的管理和自动化更高的设备,主业所需人员就更少,公司管理者虽竭力采用扩大外部市场份额、争取更多发电量、外派、内退等分流手段解决了部分富余人员带来的压力,但是依然会有部分人员会被安排到辅业公司,从而加重辅业负担,使其经营雪上加霜。这些多经企业如果还不能加快改革步伐,摆脱对主业的依赖,不能真正意义上的自力更生,那么就有可能会随着发电企业的关停而走向消亡。

1电力行业多经企业的特点

1.1 项目贴近主业,缺乏外部市场针对性“多经企业”组建于改革开放初期,其初衷是想使主业更加专业化,而其辅业更加市场化。在辅业更好为主业服务的同时增加企业资金、技术和对外竞争的实力,减小主业负担,盘活国有资产。而且这些辅业公司多是从主业下属车间、部门分离出来,如煤炭购销、粉煤灰利用与销售、建筑安装等,后期又陆续随着主业和职工生产生活的需要发展了一些产业,但从创建出发点和人员经营意识等方面还未根本转变,从而在各个方面至今还未完全摆脱主业的影响。

1.2 大而全、规模小,没有竞争力由于多经企业起步时受出发点、资金和人才等因素的制约,规模很小,而在发展后的几年间,依托主业发展得以生存,只要能满足主业自身需要即可。虽经管理者几次试图推向市场,终究因经营观念滞后,缺乏人员内部竞争和封闭管理等历史问题所带来的影响而未收到明显效果,所以延续至今始终保持着小规模运作。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涉及的行业虽然较之以前有所增加,业务性质也开始涉及趋向于外部市场的行业,但仍然以满足主业企业自身需求为目的,难以扩大经营规模,不能进入自由市场参与竞争。

1.3 人才管理受限制以人为本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电力企业投资大,效益好,所以一般都是由大型集团投资建设,员工队伍稳定,流动性很小,人员更新慢,进入和离开也都受集团内部影响。多经企业的正式员工多来自主业,人事关系仍与主业保留的丝丝缕缕的联系,其人事也受其影响,由于主业尚未完全走向市场经济,缺乏自由竞争,也就促使人员思想还处在计划经济模式,导致思想固化,对外部自由市场的嗅觉不灵敏,缺乏对外部市场的深入认识以及实践,缺乏积极主动性,未能提升到与企业潜在实力相对应的高度和广度。多经企业按需求自主管理人事的职能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加之发电企业是重污染行业,选址都远离城市,职工与城市受城市化影响也较少,随着人员受同一区域同一岗位同一大环境的长期影响,开拓创新的能力也就受到制约,很难走向外部市场。

2PEST和SWOT分析

国家上大压小给中小型火电企业带来困境同时也迫使其多经企业做出历史性选择,不自强不息就随主业消亡。加之近期国际经济局势走低对国内国际以及行业市场的不利影响,是否能寻找并把握机遇重塑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实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都在考验着尚未成熟的企业。

多经企业所拥有的先天优势在于有一套经过实践的贴近主业行业的管理体系和管理经验,忠于企业职工队伍,多年来积累的资金实力、行业渠道、良好的社会形象与信誉度、当地政府与行业相关企业长期稳定的关系。目前还可以依靠主业在各方面的强大后盾支持,还有国家在中小型火电厂关停后对主业的扶持性政策。

依靠以上内部和外部资源,抓紧企业在目标市场,管理理念等方面的转型,其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2.1 多经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历史与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经过科学详实的调查研究选定业务的发展方向。不能看目前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能干什么,而是要看干什么更有前途。不可完全依赖在现有基础上,认为投资成本低,风险小,仍然在夕阳行业垂死挣扎,而不去利用现有的优势进入成熟且盈利,或者前景看好的行业。

2.2 对自身人财物的特点进行分析,设置为新战略的目标,改变现有发展方向,组织构成,人员和财务管理等现有状态,该结束的结束,该分离的分离,该提升的提升,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把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以便为新的发展战略提供硬件基础。避免小打小闹换汤不换药,导致更多的资源浪费和错失良机。

2.3 实施阶段的发展计划,并对计划时时监督、控制,并根据外部环境变化不断调整,使其符合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在发展初期要尽量避免急功近利和投机的经营思想,减少决策失误的机率,降低经营风险。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4 企业从上到下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踏踏实实,力求务实进取。

3从具体操作来讲,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3.1 选择好的项目所谓好的项目是指在当前情况下能帮助该企业完成阶段性目标,走向阶段性成功的项目。要根据企业目前状况和阶段来评估。实力小的企业其主要目的首要在于能生存,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那么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就是好项目。中等企业则需要拓宽市场,增强市场份额为目的,那么能够有效建立进入壁垒,有利于自身壮大发展的项目就是好项目。大型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就可以进入多元化发展,通过进行项目组合,由处于成熟行业的企业支持潜在行业的企业发展,由不同行业来平衡企业的整体收益。

3.2 当项目确定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由于主业人事管理工作受大集团影响,这种影响力也同样波及多经企业,虽然多经企业多是以民营的形式成立,但人员仍然受到大企业的管理。加之行业特点性强,人员流动少,造成多经企业很难招聘到适应自身需求的人才,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另外由于企业地处偏僻,也很难招聘到向往大中城市生活的人才。

其实企业可以考虑以下两种做法:第一、采用分体管理,将生产与科研、销售等职能分开,立足本地,利用低成本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进行生产,而利用建立在大中城市的职能部门吸收科研、销售等所需的人才。第二、采用联合的方式,公司可以采用融资、兼并或收购,控股正需要各种资源且有潜质的企业。在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一个企业如果想在激励的竞争中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的立身之本,它是企业独有的、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在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关键能力,是决定企业竞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力量,而在加盟、合作时要争取掌控企业核心竞争力,避免沦落成贷款方、来料加工厂等境地。在合作中要注意:①产权要清晰。产权清晰是产权合理配置的基础,产权不清晰,产权合理配置就无从谈起。根据国际惯例,产权清晰是指在法律和经济两方面的同时清晰。②推进企业产权配置多元化。促进企业改制中的产权合理配置应采取多元化形式,把产权关系多元化作为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环节。在逐步规范的前提下,提高企业改制过程中职工持股和经理人员融资收购的比例,也是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的重要选择。

3.3 提高企业经营范围的高度和广度没有人说一定要先占领国内市场才能进军国际市场。有些行业企业从创建伊始就是省市、地区的外部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商家虽然要考虑进货成本,但如今考虑更多的是产品在技术含量、质量等方面的差异性和不可替代性。因为高明的商人会考虑其整体利益,不会因为价格便宜购买低档产品从而降低自身产品的水平,而通常和这样的商家合作才能保证一个良好且长期稳定的经营,因能保持一个好的市场关系,从而也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取得良性循环。

第3篇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是企业用来核算成本的一种计算方法,它的基本理论依据是 “成本驱动因素”原理,即根据企业经营或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关系,这些关系既包括发生和形成的产品与作业的关系,也包括作业链与价值链的关系,进而分析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成本的原因,并将“作业”作为计算成本的对象,在收集和整理生产经营中所支出的经费的基础上对成本进行核算。简单点说,作业成本法的操作基本原理就是企业的作业需要消耗一定的人物力资源,而生产的产品需要消耗一定的作业,企业生产产品会生成作业,这样作业就间接地导致了成本或费用的产生。因此,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运用作业成本法计算企业经营成本的关键在于作业,即在计算时应以作业为具体的核对对象,此时产品不再是计算成本发生的目标。此后,对作业进行成本费用核对,并探寻作业成本发生以及累积的过程,从而进一步计算得出企业经营产品的总成本。

二、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企业在考虑是否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遵循一条重要的原则,那就是会计准则中的“成本――效益”原则。作业成本计算法与传统成本计算法不同,它主要根据形成成本的原因来分配中间费用,这样的一种分配方法较为复杂,在选择和确定成本动因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当企业生产中所产生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占据较小的比例时,间接费用分配的准确度对成本计算结果所产生的影响就相对较小。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作业成本法虽然会使企业付出相对较高的代价,但得到的效果确是传统成本计算法所无法达到的。因此企业在计划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而确定是否采用此方法。而且,企业在具体实施作业成本法时不应只关注成本计算结果的精确程度,还应考虑到采用的计算方法将会耗费的成本。如果一味地要求成本核算结果的精确性,而忽略了耗费的开支,就会造成浪费现象,因此企业在选择成本核算方法时应将两者综合在一起进行考虑。具体方法如下:

首先,在一个企业内部实施作业成本法必须要获得企业上下一致的认同,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顺利实施。理解作业成本法的实质是采取这一方法的必要环节。作业成本法不仅是企业管理方法上的改变,更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的变革,它体现着成本分摊的科学化。在摒弃了传统成本分摊法中主观武断、简单化等弊端的基础上,运用更为理性、细致、科学的方法来核算企业成本。诚然,与传统成本计算法相比,作业成本法在所需的费用上消耗较多,但这一消耗只是适当的,并非是超出企业投资范围的。据统计,在中小企业中的较大型企业中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法所需的资金投入大致是这样企业销售额的0.1%,而在较小企业中这一投资也只是总销售额的0.3%,与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相比,这一投资也只是微乎甚微。

其次,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方法时应增加其对技术上的扶持与投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内企业也正处在不断发展壮大之中,对于技术上的投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关于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一些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实施,也逐渐改善了国内企业的融资环境,而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竞争的开放性也逐渐扩大,国内很多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外先进的技术与设备正源源不断地向国内涌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资金支持等等都给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带来了条件。技术是一个企业存活的关键,而技术创新则更是企业赖以发展壮大的动力来源,因此,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积极地培养国内企业的技术基础,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新技术发展壮大自己的事业。

再其次,国内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同时可以开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软件,用软件的方式将复杂的方法简单化。开发作业成本法软件特别适用于企业的财务使用,这不仅能够减轻企业计算成本时的工作量,还能够大大降低作业成本法的实施难度。

最后,企业在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分配。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可以实现企业内部信息传递的网络化,从而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与速度,使得传递的信息准确度增加。同时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建立一个信息数据库,成立分析成本模型系统,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在此基础上与企业的资源管理计划相结合,从而使成本管理向现代化和科学化转变。

企业在具体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应相应地对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进行改进。在具体实施作业成本法时应时刻注意两个概念,即作业成本动因和资源成本动因,这个动因概念又可统称为成本动因。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基础便是这成本动因,因此作业成本法的成功关键也在于成本动因的选择与确定上。通常一个企业中存在有数以万计的作业项目,具体分析这些项目的作业动因以及资源动因,并将其分配到具体的计算对象上是一件相当复杂且庞大的工作。因此,这时企业就应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在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基础上,高效地实现信息共享。此外,企业在实现信息传递网络化的同时,还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科学性,用科学的管理制度对企业的成本产生的不同环节以及区域进行合理有效的划分,为分析费用产生的原因以及后果提供信任度支撑,也为企业更好地实施作业成本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我国企业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前景

作业成本法是依靠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以及适时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的诞生使得企业经营中直接人工成本有所下降,从而提高制造费用的一种现代化企业制造系统。纵观我国目前企业的现状,一些大型的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达到了自动化水平,并具备了初步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当前国内采用采用适时制生产系统的企业较少,原因主要在于适时制对企业的技术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求拥有较发达的电子工业,更要求企业能够实现自动化代替人工劳动,而这一点是建立在拥有大容量电子计算机基础上的。适时制是作业成本法实施的关键环境,适时制的缺乏就使得国内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还较少。而当前国内多数企业的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多数企业还停留在使用普通机器生产产品的水平上,这样生产的间接费用就较低,不适合企业全面地实施作业成本法。因此,国内企业若想在今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谋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应该积极地创造各种条件,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大力发展自动化生产技术,向国际新型企业迈进。所以作业成本计算法是目前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

从计算成本之一角度来看,作业成本法将制造费用分割成多个小的作业中心,把生成成本的不同原因作为分配的基数,并将其算入生产各项产品的成本之中,运用这种方法来计算成本对成本计算的结果是否会产生影响还不太确定。目前,产品生产的技术较低,设备不够先进,拥有高新技术以及先进生产设备的企业较少,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占据的比重较大,重工业和原材料工业生产的产品种类较为单一,而机械类工业的种类又较为繁杂等问题是当前国内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障碍。甚至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内部生产的不同产品间的技术也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距。所以,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是否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影响,现在还不好断定。因此就目前形势来看,在国内企业中大范围的普及作业成本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其应用范围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4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会计管理工作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企业健康、长远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需引起足够重视。以下结合当前企业会计管理的主要模式,对企业会计管理的应用与发展等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一、企业会计管理的常见模式

若想不断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必须奠定在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基础上,才能实现会计管理职能的最大化。以我国当前企业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可将会计管理工作划分为三大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1.分散型会计管理

分散型会计管理模式是当前企业较为认可的模式之一。由责任单位负责会计人员或者会计业务的具体管理工作。由会计人员在第一线担任核算工作,更利于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资金流动状况等,更利于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2.统一型会计管理

采取统一型会计管理,更利于会计职能的发挥,对推动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责任单位的核算机构,已成为企业会计部门的重要一部分,是会计部门的委派机构,为具体的责任单位提供服务,更好地履行会计职能。

3.交叉型会计管理

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只有得到人的理解与支持,才能确保会计职能落实到位。因此交叉型会计管理模式与科学管理原则背道而驰,如果在企业管理体制中采取交叉模式,可能出现管理漏洞、重复管理等问题,一旦出现矛盾必将相互推诿,难以落实责任,造成管理工作的一片混乱。

二、企业会计管理的应用与发展

1.提高现财意识

随着现代企业的制度建设与完善,除了给企业带来自主理财的良好机会,同时也将企业推入市场经济万变的大潮中,将面临各种新问题、新挑战,因此对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提出更多要求,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树立全新观念,才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1)树立发展观念

企业的发展应奠定在长远利益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企业实行会计管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更要加强对长期规划的重视程度。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风险和回报率成正比例关系,因此企业除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之外,更要很好地处理风险和回报率的平衡关系,合理安排企业流动资金,避免过于注重短期行为,而对企业长远发展造成制约。

(2)提高风险意识

由于企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在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各种风险,如利率风险、渠道风险、筹资风险等,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树立风险意识,及时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尽量将风险可能性降到最低。

(3)积极运用信息化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的重要商品之一,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一方面,会计人员亟需快速、全面、精确地获得信息,为企业投资或筹资提供重要依据;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运营状况的全面了解,为企业管理出谋划策,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的优化调整,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因此,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大背景下,会计人员必须提高信息化应用意识,对推动企业发展提供工具保障。

2.不断完善会计管理的评价体系

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杠杆,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会计管理较为片面,主要集中于记账、算账、管账;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会计的管理职能日益凸显,并不断朝向现代化管理模式发展。因此,会计管理的视角不断扩展,会计管理模式的优劣也将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产生直接影响,会计管理作为一项综合性体系,必须做好企业的参谋者,为推动企业健康、长远发展提供服务。对于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来说,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可对会计管理能力进行客观分析,通过有效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挖掘人的潜力,以确保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3.发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

在新时期,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强化会计核算管理工作,从根本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应注意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发挥监管作用。企业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监督范围、监督原则及监督方法,并配以奖惩制度。通过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强化企业内部的监督与评价工作,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缺陷和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4.创新企业会计监管方法

作为现代化企业,应加强对内部监管程序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内部管理职能,构建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通过系统性地开展会计规划、会计控制、会计决策、会计考核以及会计分析等工作,对企业各项业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管理。通过我国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奠定在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对企业资产负债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及时发现薄弱环节;另外,现代化企业具有自主理财权,如企业的自主筹资、资产处置、技术开发、自主投资以及会计机构的设置、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等。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实际情况,全面控制规划、协调及考核等各业务环节,强化会计管理职能,与企业相关规章制度相一致,强化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以及物资管理等,通过渗透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作用,推动企业健康、有序地成长。

5.构建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强化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与培训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构建一支高水平、高学历、高素质的会计人员队伍。首先,从源头强化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对于没有经过考核并获得证件的人员,坚决不予从事企业会计工作,从根本保障会计人员队伍的素质水平;企业应积极组织会计人员参加相关部门组织的培训,鼓励会计人员参加职称考试,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其次,做好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引导会计人员定期参与考核及培训工作,尤其在新制度、新法规、新原则出台之后,必须做好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及时掌握最新的会计知识,将国家法律、法规、政策落实到位,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再次,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当前,会计诚信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和担忧的问题,企业要承担起应付的责任,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道德品质,在工作中坚守原则、不受利益蛊惑,真正落实会计监督与管理职能。

第5篇

关键词:SWOT分析法 中小型房地产 发展前景

本文结合SWOT分析法,探讨我国中小型房地产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完善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提供帮助。

SWOT分析法分析步骤

首先,调查清楚企业所处的环境,分析其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属于客观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内部环境因素属主动因素,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调查这些因素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历史以及未来的规划发展。

其次,构造SWOT矩阵,对企业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列为主要影响因素,影响较小的则排在后面,以下四种战略方式在企业内外部环境不同时所采取:优势-机会(SO)战略,是企业内部优势及外部机会被双重利用的一种战略方式,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备一定的优势,且外部环境又能起到推动作用时,可以采取此种战略;弱点-机会(WO)战略,利用外界环境来弥补本身的弱点,使企业劣势发生逆转。采取适当的措施,遏制企业内部弱点妨碍企业的发展;优势-威胁(ST)战略,借助企业自身的优势来规避外部环境带来的风险。比如利用企业强大的资金或者新技术作支撑,降低生产成本支付高额的环保成本,增强产品的研发能力,开发新工艺,提高生产效率等;弱点-威胁(WT)战略,该战略重在减少内部的弱点,是一种防御性技术,用来回避外部环境的威胁,一般用在企业内忧外患之际。

最后,在分析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构造SWOT矩阵后,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因素,克服弱势因素,充分利用机会因素减少威胁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将各类因素加以组合,得到一系列可供企业选择的对策(唐仪、唐严俊,2008)。

中小型房地产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

管理环境。管理理念真正成熟于西方,目前已形成一套系统而高效的管理措施。西方企业对管理很重视,管理者会充分利用各类管理措施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集中配置,使企业发挥最优的整体优势。自改革开放后,市场还留有旧经济体制等落后的管理制度,目前流行的系统管理论和权变管理论是对旧有理念的极大冲击,提高了管理效率。管理是关乎一个企业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整个企业内部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将限制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国内房地产企业在管理方面优势较少,劣势较多,这一现状急待扭转。

人才环境。中小型房地产业内人才相比国外资源较丰富且人力成本低,尽管这一优势非常明显,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高,没有受过正规训练及高等教育的人所占比例较大,且专业人才在又存在年龄断层以及老龄化的现象。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技术人员自身素质欠缺,这些都是制约企业向更高方向发展的因素。

资金资源。自加入WTO后企业的融资渠道比以往多很多,但比起跨国企业本土企业自身的资金储备还是不足,实力欠缺。对于资金密集的房地产行业,财力是竞争强有力的砝码,目前国内中小型房地产行业较为分散,对抗能力有限。

(二)外部环境

自然环境。房地产项目所依赖的自然基础是土地,土地和其上的建筑物是衍生土地利益的附属物。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只会越用越少。新经济形势下大批国际投资商涌入我国房地产市场,它们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充足的资金使得房地产业的竞争日益加剧,增加了土地资源储备的压力,同时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经济环境。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有所下降,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这给房地产业带来了激励的信号。跨国公司的进入增加了对商业房地产业的需求,虽然工业房地产与工业生产变动密切相关,但在需求总量上是属于上升的阶段。外来金融机构加剧了竞争,但是改善了房地产企业的贷款环境,同时为个人房地产消费性贷款增加了便利。

技术环境。目前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技术含量都不高,低于全国平均含量的25%,属于整个行业中工业化水平较低的层次。跟国外的房地产业相比,我国则存在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能源材料利用率低、生产技术不先进等问题。

层次分析法辅助判断

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互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鲍学英,2006),它是决策者对某一复杂的系统性问题进行决策性思维过程模型化以及数量化的过程,通过层次分析法可以确定一些影响因子对于整个系统的影响程度。建立判断矩阵时,需要在不同层次上将各因子进行两两对比。进行矩阵运算确定各个因子的权重,它最基本的原理是将问题层次化,将任意两个方案对于一准则进行相对优越程度的定量描述。对于单一的准则而言,将两个方案进行比较能够轻易地判断出优劣,采用1-9标度,对不同情况评比分别给出数量标度。采用AHP确定因子权重,赋予不同的等级值。根据数据资料及专家意见确定判断矩阵Rij具体值为:

(1)

判断矩阵式(1)中bi(i=1,2,…,n)表示评价因素,bij表示bj(j=1,2,…,n)相对重要性数值一致性指标(Consistency Index)为:

(2)

一致性指标C.I.的值越大,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就越大,而C.I.的值越小,判断矩阵偏离完全一致性的程度就越小。一般判断矩阵的阶数n越大,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C.I.的值就越大;n越小,人为造成的偏离完全一致性指标C.I.的值就越小。考虑到多阶指标,笔者引入了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表1为1-13阶正互反矩阵反复计算1000次后得到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英德平,2009)。当n

(3)

当C.R.=0.1时,调整和修正判断矩阵,使其满足C.R.

改良的SWOT技术

SWOT技术更侧重定性分析,对于定量分析则有所欠缺。针对此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改进,构造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时,结合层次分析法判断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各影响因素,计算各类因素的权重。AHP和SWOT技术的结合,为企业项目战略的决策和系统分析提供了战略依据。

改良后的SWOT技术具体操作为(鲍学英,2008):判断识别影响企业发展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罗列出机会和威胁的主要因素;运用AHP确定计算出各类因素的权重;根据权重罗列出企业内部因素评价矩阵以及外部因素的评价矩阵;采用德尔菲法来计算出各因素的得分;将加权得分进行总计;对最后总计的加权得分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对策。

实例分析

(一)苏州市某房地产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根据该房地产公司提供的内部资料以及相关的市场调研,对该企业的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进行如下分析:

根据中央银行第121号文件可知,房地产项目资金比例、上收银行贷款的审批权限以及清查各类房地产贷款都进行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加大了房地产企业贷款难度;越来越多的房价政策调控的颁发,使得在整个宏观调控局势下,房地产企业通过协议来获得土地使用权越来越困难。目前房地产开发项目主要是通过竞标会被拍卖给相应的开发商,这直接导致了土地购置费的快速上升,加大了开发成本;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刺激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据世界银行预测,我国在今后的10年将在基础设施上投资约2700亿美元,这一金额或许会更多,而每年新建的住宅面积约有6.5亿m2(许诗,2007);经济的发展亦促进了消费者对于住房品质的更高要求,这使得房地产行业的规范更加合理且标准,部分不合格的或者处于弱势的中小型房地产企业退出了市场,进而给优秀的房地产企业创造了更多机会;该企业内部管理经验丰富,市场开发能力较高,员工素质较高。

(二)影响企业SWOT的主要因素

通过内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不难发现影响该企业的SWOT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内部因素W有:管理能力突出W1(优势)、市场开发经验较丰富W2(优势)、资金紧缺W3(劣势)、销售渠道不够成熟W4(劣势);外部因素V有:行业发展规范严格V1(机会)、市场住房需求增加V2(机会)、贷款机率降低V3(威胁)、开发成本更高V4(威胁)。

(三)计算主要影响因素权重

咨询相关专家并考虑他们的意见,确定影响房地产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的判断矩阵以及权重的重分配,判断矩阵中最大特征根λmax=4.0314,CI=0.0072,RI=0.9,CR=0.0072/0.9=0.008

(四)建立内部、外部因素的评价矩阵

建立影响该企业的内部因素的评价矩阵,采用德尔菲来给影响因打分,同时计算内部影响因素总加权得分。

总加权得分0.0724*5+0.4428*4-0.2521*3-0.2327*3=0.6788

总加权得分0.0562*4+0.3892*2-0.3892*2-0.1654*2=0.2832

(五)制定后期发展战略

从以上分析的数据可知,该企业的机会优势大于威胁劣势,所以在后期发展战略中应该充分利用机会和优势,以增长性发展战略为主。

1.走专业化道路。从资金层面看,该企业在这一环节较为薄弱,资金不足也是困扰我国中小型房地产业的难题,专业化战略有利于缓解企业资金压力,是实现规模经济以及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中小型企业产业规模一般都较小,相当长的时间内要不断提高专业化经营水平,避免过快的扩张,要稳步增长。根据企业内部设备、人才、技术、产品、资金等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促进核心能力提高。

2.加强合作,提高合作融资能力。积极参加政府的经济适用房等基础性设施建设。经济适用房市场需求较多,且政府提供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方面都有很大的优惠,开发商可以积极地参与经济适用房的开发。战略合作是企业实现融资的高效途径,该企业应加强与国内外房地产业、投资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的合作。适时抓住机会引入战略投资者,通过股权转让或者资金重组等方式实现合资或者合作。

3.构建系统化的销售渠道。构建系统化的销售渠道,公司应注重销售环节方面的管理,与时俱进地更新销售理念,定期对销售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专业化的销售队伍,提高销售能力。

参考文献:

1.唐仪,唐严俊.基于SWOT分析广西中小型房地产公司发展前景[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1)

2.鲍学英.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施工方案优选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2)

3.英德平.基于GIS的常州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第6篇

关键词: 森工企业; 产业发展; 途径

中图分类号: F42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11-12)-0009-01

一、陕西省国有森工企业基本情况及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现有森工企业6个,经营面积444267公顷,活立木蓄积551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4.4%。丰富的森林资源,蕴涵着巨大的产业发展潜力。目前,全省以国有森工采育企业为依托已建成森林公园1处,自然保护区6处, 国有森工采育企业建立的中心苗圃和工程苗圃6个,年生产各类苗木达数亿株;种植核桃、花椒、山茱萸和板栗等经济林数十万亩,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开发以木耳、香菇和山野菜等为主的绿色食品,各种养殖业初见成效。国有森工企业产业发展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如认识不到位,发展产业的主动性不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产业项目和产品缺乏特色,经济效益差等等。

二、国有森工企业发展产业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必须充分认识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发展林业产业是林业两大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个健全、完整、健康发展的林业,应该是一个生态、社会和经济三大效益兼顾、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林业。其次,发展林业产业也是林业局增加经济实力和职工收入的主要途径。造好林、管好林是国有森工企业的基本职责,但是要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壮大国有森工采育企业经济实力,必须靠国有森工企业依托自有资源优势发展产业,国有森工企业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再次,天保工程的建设成果需要靠发展林业产业来支持和维护。天保工程结束以后,国家投资停止,如何保护好资源,维护、巩固天保工程的成果,除了客观上靠国家政策扶持外,国有森工采育企业只有靠发展产业自筹资金来解决。同时,只有产业发展了,企业强了,职工富了,林区社会稳定了,国有森工采育企业才有资金、有能力、有精力去管护好我们用十年心血实施天保工程换来的生态建设成果。

(二)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发展产业的辩证关系。生态建设和发展产业是国有森工企业发展的两翼,生态建设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又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动力。只有国有森工企业产业的发展壮大,才能使企业的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职工才能安心扎根林区、建设林区,保护好生态资源。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正确处理好国有森工企业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国有森工企业在发展产业中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其产业发展规划和思路必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划和思路相协调,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当地发展产业的社会资源,加快企业产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国有森工企业发挥技术和管理优势,带动当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使国有企业成为群众拥护、政府信赖的单位。

(四)科学管理产业项目,正确处理好“抓”和“放”的关系。实践证明,由国有森工企业直接管理的产业项目,由于项目由企业投资兴办,企业委派负责人,办好办坏均由企业负担,项目的成败和效益与职工关系不密切,责、权、利不明确,缺乏激励机制,产业项目很难发展起来。因此,国有企业要正确处理好“抓”和“放”的关系。“放”,即在发展产业中应坚决摒弃以往大包大揽的兴办产业的官办体制,原则上不应再直接承办产业项目,应该按照“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管理人员聘任制、劳动合同制,收入分配上允许各种生产要素同时参与分配,项目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抓”,即国有企业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鼓励、引导、扶持职工开办产业项目上,要强化政策、法律、技术、信息、就业等主面的服务,为产业开发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崂山林业局由下岗职工承包经营的“八千里豆腐干”加工项目,从小打小闹发展到年创利税50多万元的县知名企业,就是恰当处理“抓”和“放”的结果。

(五)盘活资产、挖掘潜力、辩证的看待资产重组中的得失关系。对原国有企业兴办的木材及以木材为主要原料的各类加工企业、各类服务项目,应实行改组和改制,通过租赁、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的形式盘活现有资产,使其发挥效益。宁西林业局已将闲置多年的城区土地、饮料厂等资产盘活,不仅为企业增收一千余万元,还解决了400户职工的住房。

三、国有森工企业发展产业项目的有效途径

(一)种养起步、由易到难,小步快跑、由小到大,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发展产业。企业产业开发要从实际出发,依托森林、林地、技术队伍等优势,充分调研论证,从小处着眼,发展“短、平、快”的种植、养殖业等项目,打绿色品牌,树林业特色,循序渐进。在初级产品稳定、具备一定规模后,再延长产业链,开展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二)科学发展人工商品林、生态经济兼用林及种苗、花卉项目。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政策的执行,木材及其制品货缺价扬,国有森工企业依托自然资源和技术力量发展人工商品林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同时,企业还要抓住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有利时机,大力营造生态经济兼用林,这样既能获得经济收益,又完成了公益林建设任务,很好的解决“国家要被子,职工要票子”的问题,如种植核桃、花椒和板栗等。此外,企业还应充分利用自已的强项,大力发展种苗和花卉产业。建议在这些项目上采取“集中建园、分户管理、统一服务”的模式,注重名特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自已优势,创办特色产业。每个企业都有其自已的技术、区位、资源等优势,发展产业不能脱离自已实际,只有以自已优势为依托,从实际出发发展产业项目,才能办出特色,提高项目的成功率。桥北林业局的良种牛、岚皋县森林旅游的例子值得借鉴。

(四)开阔眼界,抢占市场,走出林业局发展产业。企业也完全可以走出林业,挤身园林绿化、商贸服务等其它行业。崂山林业局近年来先后承揽神延铁路绿化、延安城区绿化等一系列大型绿化工程,阳湾林场租农地发展经济林的事实,充分说明国有林业局不应总把目光局限于本局,完全可以在外部市场争得份额,走出林业局发展产业。

四、结论

第7篇

档案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长期以来档案馆工作主要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和管理,其服务方式则是利用者“要什么”,档案人员就“找什么”的等候式服务,把档案馆置于相对孤立的地位。这种服务忽略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淡化了挖掘、开发和利用档案、资料信息的意识,局限了档案资料信息的利用,特别是缺乏利用者的现状及未来需求趋势进行调查、了解及研究,缺乏主动提供利用的方向、目的。档案馆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改善态度,提高档案人员的服务质量

在新形势面前,档案人员要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改进自己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文明、周到、规范、亲切的优质服务,是员工素质的体现,要把档案服务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重视档案行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在注意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充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行业行像与个人行像的完善做出努力。

二.优质服务

未来的竞争是服务的竞争。档案馆不仅是档案信息收藏的中心,而且也是档案信息的服务中心。档案馆工作人员送给用户的不仅仅是一卷档案,而是在传播档案信息和文明,这要求我们的服务要有文化、重科学、讲时效。要求档案馆每一个员工在为档案用户服务时,要树立“用户第一,服务为主”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要有“百问不厌”的服务精神以及“百问不倒”的服务素质,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档案馆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档案馆是提供档案信息的中心

收集和管理档案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档案的安全和档案价值的发挥,使档案更好地为现实服务、为社会服务。因此,要求档案人员:一是要提高对档案价值的认识。档案不仅对过去的问题有查考价值,而且在现实工作中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科技档案,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经济价值,可以实现档案信息向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做好基础业务工作,熟悉馆藏档案,为提供服务创造条件;三是树立超前意识。根据本单位的主要职能、工作动态、利用者利用档案的情况、上级下发的文件,分析和掌握本单位现时和今后的需求及社会动向,有目的地进行专题目录的制作和档案的编研,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企业档案馆是存贮和利用档案信息的中心,随着企业档案日积月累,数量巨大,内容重要,以及企业档案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企业档案馆不仅提供企业档案信息为企业生产经营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且逐步向社会开放,面向社会服务,这也是指日可待的。

一、深入开发档案的价值主要依靠:人的因素、管理因素、技术与设备因素

第一,人的因素。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又体现为人才的竞争。首先作为科技文化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部门,增加和建设一支过得硬的档案专业队伍尤为重要。作为一名称职的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综合知识,这是必备条件之一。其次,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有效的工作方法,去认真对待每一份资料,严格履行岗位责任。再者抓好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使档案人员不仅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高尚的情操与品格,能够敬业爱岗,薄乐于奉献,而且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熟练的专业技能,能够充分胜任本质职工作,并不断进取,勇于创新。

第二,管理因素。档案管理水平只有跟上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档案工作都会蓬勃发展。在管理方法上应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模式,向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三,技术与设备因素。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和设备,是达到档案价值深层次开发和共享利用的理想措施。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之中。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工作效率高,检索渠道多,速度快,查全查准率高,能够产生多种形式的目录和索引,实现较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利用计算机管理档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充分挖掘档案内在价值,使其多层次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信息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将缩微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之中。利用缩微技术管理档案,具有缩小档案体积,便于收藏,查找迅速,传递方便,容易复制,有利于保护档案原件,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等优点。将计算机技术与缩微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于档案管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将缩微档案库变成计算机的外存储器,计算机作为缩微档案的检索工具,将会形成大型、高效率、多功能、自动化档案管理系统。

第8篇

关键词:民营企业;体育用品;体育产业;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23-04

近年来,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以年20%的速度递增,2004年出口额约为280亿美元,比9年前增加了10倍。根据美国体育用品制造商协会(SGMA)的调查,有33%的境外体育用品加工商看好中国市场,1996年外商在华投资近400亿美元。另据2001年北京体育用品博览会的统计报告,2000年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了世界总产量的65%,中国已成为体育用品的世界工厂。产业经济学理论认为,产业是同类经济活动的总和,或称是具有生产相同属性的产品的企业集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壮大是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而体育用品企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所有制结构的完善与多样化。鲍明晓认为,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所有制结构在整体上呈现混合所有制特征,既有国营也有民营,既有中资也有外资,且非公有制经济占有很高的比重。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根据文献检索并未见确切的概念。由于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认同的观点是除国有国营之外的所有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都属民营企业之列,所以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指除国家直接经营管理的体育用品企业以外的所有体育用品企业的总称,这些企业是从事体育用品生产经营活动,按照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运作的企业。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我国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此,我们设计了“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首先在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总结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订并在征求同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问卷调查表再次进行调整和完善,最终编制了正式的“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状况”问卷调查表。考虑到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政策的“时间差”,东部沿海地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凭借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优先得到发展,本次调查主要以东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为主,兼顾中、西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所拥有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数据库,获取了“首届亚洲国际品牌体育用品及运动时尚博览会”等大型体育商贸展览会参会企业的资料,通过阶段抽样与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2005年7月~8月,采取邮局寄送、发送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北京、上海、浙江、广东、山东、江苏、福建、湖北、陕西等省、市104家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负责人或相关部门经理,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回收有效问卷93份,有效率为89.4%。针对回收的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及数据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发展的对策。

1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基本状况

1.1 企业经济成分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个体和私营经济占11.8%,集体经济占17.2%,国有民营占21.5%,股份制企业占23.6%,股份合作占9.7%,联营占8.6%,外商投资占5.5%,其他占2.1%。可见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而言,个体及私营(即非公有制)成分只占很小的份额。原因是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萌芽期的工商登记、税收政策以及银行放贷制度将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视同个体企业,因此,为了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不少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采用集体企业的名义,或与集体企业共同举办。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集体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民营机制日益普遍地被各类企业所采用。在企业发展初期,在政府推动下最先进入的是与政府有着密切关系的公有制经济,随着公司法的出台以及对企业发展所要求的治理结构要求,一批国有与集体民营企业转制为股份制,而新进入的国有与集体资源也多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这表明对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来说,国有与集体所有是不受欢迎的组织模式,能够集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股份制成为首选。

1.2 企业资产规模

在本次调查中,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而大型企业所占比重较小:资产规模5亿以上有3家,占3.2%;3~5亿的5家,占5.4%;1~3亿的有6家,占6.5%;0.5~1亿的有15家,占16.1%;0.3~0.5亿的22家,占23.6%;0.1~0.3亿的25家,占26.9%;0.1亿以下的17家,占18.3%。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偏小,虽然不一定没有竞争力,但是从企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规模毕竟是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竞争力不断积累的体现,也是民营科技企业效益提高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结果,2004年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578.1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6.20%;全年总收入达到1046.49亿元,比2003年增长34.33%;全年上缴国家税金159.31亿元,比2003年增长42.09%;出口创汇58.1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36.27%。到2004年12月底,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产1亿元以上的有25家,占2.04%,其中超过5亿元的有9家,超过10亿元的有3家。

1.3 企业技术特征

从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总体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科技人才(大专以上学历或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科技人员)比例过低的问题。约有37.6%的企业中科技人员比例在20%以上,其中有16.1%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0%~25%,有12.9%的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25%~30%,企业科技人员比例在30%以上的仅为8.6%,有8.6%的企业的科技人员比例小于10%,处于10%~15%也有22.6%。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企业竞争力和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被调查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比例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有48.4%的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1%~2%,有9.7%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1%以下,有19.3%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2%~3%,有14%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3%~5%。仅有8.6%的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在5%以上。有关统计表明: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通常保持其年收入的3%水平,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在5%左右,著名高技术体育产业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则高达10%~30%。与之相比,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水平明显偏低。

根据调查,在技术开发模式上,有18.3%的企业采取购买的模式,有19.3%的企业采取委托开发的模式,有29.1%的企业采取联合开发的模式,还有17.2%的企业采取技术咨

询的模式,仅有16.1%的采取自主开发的模式,可以说目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属贸易型体育企业或加工型生产企业,这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多半是以国外高技术产品销售或来料加工、组装为主要业务,真正属于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很少。即使是生产型高技术企业,其中也只有小部分拥有专利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

1.4 企业资金来源

为研究的需要,将本项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创业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内)和成长阶段(企业成立在3年以上)。在创业阶段有73.1%的企业主要依靠自我积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同时依靠自我积累和银行贷款的占11.8%,其他的合计15.1%。究其原因在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融资力与规模大小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企业规模越大,企业融资力越强;规模越小,融资力越弱。此外由于企业的规模与信息可得性正相关,所以企业越小,关于企业的信息就越不易获得。由于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是中小企业为主且带有经营者的人格化特征,对其评价多为“软”信息,使得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与银行之间难以形成顺畅的信息传递。在信息不对称情景下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银行被迫采用信贷配给而不是提高利率来使供需平衡,这样使得很多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即使以支付高利息为条件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淘汰出局。

在成长阶段有62.4%的企业将自我积累与银行贷款作为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主要依靠自我积累的占2.6%。其原因在于通过一定时间的发展企业逐渐做大,实现了规范化经营因而其信用上升,打通了银行信贷这一资金来源渠道。另外,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权融资在第一阶段处于末位,而在第二阶段则大幅上升,是因为根据金融交易成本理论和金融委托理论,自我融资成本最低,债权融资成本次之,股权融资成本最高。随着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的壮大,对融资成本的承负能力会逐渐提高,在融资结构中就会相应地减少自我融资比例,提高股权融资比例。

2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环境评价

在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方面,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企业对各项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产业环境)的评价都选择一般。这说明政府缺乏激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力政策措施,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还没有形成。在法律环境上,政府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歧视性政策仍然存在,一是缺乏法规条例进行保障;二是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合法经营权益保护不力,企业的合法经营面临重重障碍;三是市场准入的限制。在政策环境上,政府政策不完全,政府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仍然主要面向国有经济,没有完全做到覆盖各类所有制企业,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服务也不到位。在产业环境上,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制定、税收减免、杜绝摊派、土地占用和使用优惠、贴息贷款支持、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还不到位。

3 影响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

对于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认为缺乏技术的占66.7%,企业首选,且有25.8%的企业认为管理水平低下也是影响企业的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从现代产业经济学揭示的现代企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现代工业出现和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技术创造的速度经济和向管理型大企业的过渡创造的组织能力。

北京2008年奥运会对于高科技体育用品的巨大需求对我国发展高科技体育用品将产生巨大的引致效应。我国加入WTO后,体育用品产业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将面临国际体育用品巨头的全方位竞争。由此可以推断,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这样的格局:中国体育用品全行业的科技含量将大为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优化,科技型体育用品企业逐步崛起。中国体育用品产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从传统加工制造向现代高科技装备制造转移需要有一个积累渐变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需要发展高科技,突破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体育用品技术转移和模仿设置的障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而目前由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不足(占调查总数77.4%的企业小于3%)、人才资源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55.9%)、技术开发受制于人(仅有16.1%的企业拥有自有技术)、技术转让等社会中介服务的缺乏(占调查总数的45.2%)、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占调查总数的31.2%),造成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

在本次调查中有62.4%的企业认为缺乏资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具有风险高、投入大、资产专用性强、信息不对称等特点,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一般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不愿意对它进行投资,这可以概括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融资的技术障碍;另一方面,尽管“民营”是指企业的运行和经营机制,而不是指所有制,但长期以来来自意识形态和所有制结构理论对“民营”的歧视和干预也使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难以获得量多面广的外源融资,绝大部分企业只能以自我积累或内源融资为主。政府投资、风险投资、财政借款、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支持难以在近期成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此外,本次调查中有55.9%的企业将人才缺乏列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根据有关资料,近几年来有1万多的硕士、博士和同等学历的留学生加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队伍。但是目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人员的绝对缺口额仍较大。据统计,截止至2004年12月,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市,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共缺1万多名科技人才。

4 我国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前景

对于企业发展前景,被调查的大多数企业都持乐观态度。而相关专家的研究也证明了这点。李万来认为,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发展后劲的关键所在,同时加快民营体育经济发展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依据卢元镇的观点,在2008年后,体育产业的民营化是大势所趋。所以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在未来蓬勃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其发展前景也如日东升,不可估量。

5 结论与建议

(1)针对当前影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是缺乏技术,而且存在着企业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开发受制于人、技术转让社会中介服务缺乏、技术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等问题。一方面,应发挥政府服务和导向作用,制订一系列激励措施来促进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一是建立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科技开发基金,通过采用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投入等方式,支持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二是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加强对适合于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情况的技术研究开发。三是鼓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加强技术改造,采用先

进的技术、生产工艺和设备,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研究开发项目,政府应同样予以立项,并给予资金支持。四是利用我国省会等中心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对集中的科研力量,创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培育民营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另一方面,企业要继续加大对研究和发展费用的支持和投入,逐年提高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核心技术。在具体做法上,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获取对方企业的专利技术,通过专利技术的生产应用转化为本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加强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研究开发核心技术的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核心技术取得领先竞争优势。

(2)由于当前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融资困难。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要突破融资瓶颈,所以要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投融资社会化创造条件,鼓励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政府要针对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自身的生产和经营特点,建立适合它们发展要求的金融体系和能够满足其金融要求的融资机制。一是发展体育产业风险投资,为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市场化融资渠道。为此,需要积极扶持和推荐符合条件的民营体育用品企业到深圳和上海主板市场、中小企业板市场公开发行上市;建立“民办公助”的体育风险投资目标模式,着力构建和完善体育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维护或重建信用准则的法律制度,提高社会信用水平,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体育风险投资家。二是针对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贷款规模小、数量多、贷款成本高的特点,可以采取利息市场化或赋予银行更多的利息浮动权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专项贷款;加快建立、健全激励商业银行为科技创新融资服务的信贷担保体系,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或专项基金为科技创新融资进行贷款担保,也可以成立地方性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信用保证基金,由中小民营体育用品企业组建成联合担保共同体,共同筹资,实行股份制,按担保比例和额度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第9篇

关键词:境外 发展 战略

0 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不断加深并在9月份演变为“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美日欧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使全球金融市场处于大动荡和大调整之中。在此形势下,我国对外投资机会虽会增多,但风险加大。如何化危为机,危中择机,这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1.1 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形势不断恶化,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锐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UNCTAD)的初步预测,2008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FDI)降至1.45万亿美元,降幅达21%。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跌40%。最令人关注的是全球并购发生根本逆转。并购是全球FDI的主要组成,而杠杆收购和股权交换是跨国并购的主要交易方式,全球股票市场的大幅缩水必然对并购产生重创。据毕马威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并购资产规模减少30%,1309宗计划中的并购案被取消。私人股本公司并购交易额同比下降72%,降至五年来最低,预计2009年将进一步下降30%。根据UNCTAD测算,2008年全球跨国并购下降为1.18万亿美元,降幅达27.7%。绿地投资有较强抗危机能力。2008年前10个月,绿地投资项目已经超过13000个,超过2007年全年的水平。但随着许多公司宣布取消和延期一些项目,其影响将在2009年逐步反映出来。例如,中国香港和记黄埔地产是发展中国家最大跨国公司,也是全球建筑业的领先企业,已经宣布将暂停旗下所有新投资项目。

1.2 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金融危机使投资领域和结构深度调整 国际投资理论通常根据投资动机的不同,将FDI分为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资源寻求型等三种类型。不同类型投资受危机影响的程度也不同,迄今受直接冲击的公司主要为市场寻求型,特别是以发达国家市场为导向的投资。危机对效率寻求型投资的影响难以一概而论。但资源寻求型投资的萧条往往发生在一段时期的极度繁荣之后,危机一过,需求迅速回升,FDI支出会很快进入快速增长的轨道。与此相反,跨国公司在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则相对谨慎,仅有17%的公司表示将实质性增加其海外投资。特别是对纺织和服装等中低技术领域,投资前景远低于总体平均水平。

1.3 金融危机正在加速改变全球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使投资流向和地区格局出现新变化 在全球FDI总流量急剧下降的背景下,作为危机中的资本运送渠道,FDI正加速流向资本稀缺地区。UNCTAD预测表明,2008年发达经济体跨国并购降幅为33 %,其中欧盟、美国及日本分别下降33.5%、17%和10.8%。而发展中国家跨国并购总体增长15.7%。OECD预测,2008年非OECD国家跨国公司在OECD国家的并购将增加25%,成为金融危机下少有的亮点。从占全球跨国并购总额50%的100起最大的跨国并购交易趋势看,到2008年10月22日,OECD国家源自非OECD国家的跨国并购已达到710亿美元,相当于OECD国家100起最大跨国并购交易额的15%,而2007年仅为9%。

随着资金可能一面倒地流入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融资困难。OECD预计,2009年发展中国家吸收FDI跌幅可能高达40%。只要发达国家深陷危机,资金就很难回流到发展中国家。

2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国境外直接投资已取得了较大突破,战略布局基本形成。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仍处在初级阶段,各方面经验较缺乏,在客观上中国的技术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难免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境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偏小,投资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 近年来,尽管中国境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在世界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从近年境外直接投资流向看,过分偏重初级产品的产业投资,忽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偏重生活消费品行业投资,忽视生产资料行业投资;偏重劳动密集型产业投资,忽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由于投资项目的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技术和档次较低,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优势地位。

2.2 境外直接投资主体发育不成熟,政策支持与监管不到位 目前国有企业由于产权所有者的虚置和缺位,产权约束难以到位,加上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容易造成企业盲目决策或缺乏投资动力。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投资主体重审批,轻监管;而国内母公司往往只顾及短期的利润,同样忽视对境外企业的资产和经营状况的监管,导致国有资产在境外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大量流失。有些境外投资者利用东道国法律与中国法律不一致的矛盾,以个人名义用国有资产在国外注册公司,然后加入该国国籍,给国有资产流失造成严重隐患。

2.3 境外直接投资项目缺乏前期研究,导致投资经营风险偏高 境外直接投资比在国内办企业的风险更大,因此必须进行严格的可行性研究。但是,我国某些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不够重视,对东道国的资源供求状况、交通运输条件、企业技术装备、投资政策法规等缺乏全面的考察和论证,对境外投资的商机、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尤其是投资风险缺少深入和客观的分析,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境外投资企业中有1/3盈利,1/3持平,1/3亏损,其中盈利的多为非生产性企业,而亏损的多为生产性企业。造成这种局面虽然有多种原因,但忽视境外投资项目的前期研究往往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

3 当前发展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战略思考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必将更多更深地嵌入世界经济,我国企业也将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我国应积极面对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抓紧构建“走出去”战略的政策体系,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对策,尽快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企业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3.1 扩大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小,与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很不相称。2007年我国GDP总量已达到32801亿美元,排在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已达到2360美元;国际收支多年来一直保持顺差,2007年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5282亿美元,排在世界首位;对资本流动的管制虽然仍将继续存在,但国家支持企业发展境外投资的政策导向是确定的。在适当扩大境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同时,还要合理调整投资的产业结构。现阶段重点投资于三类产业:一是能满足国内短缺要素需求的资源开发产业;二是能发挥本国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如轻工、纺织、家电等制造业;三是有利于推动我国技术升级和产业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并向国内进行传输和扩散,充分发挥技术的“外溢效应”和“示范效应”。

3.2 加快培育境外直接投资主体,构建实力较强的跨国企业集团 我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抓紧时机构建一批集团化的跨国经营企业,使其成为境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经过多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近年来的企业并购重组,我国已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壮大。在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公司名单中,我国共有35家公司入选,其台地区有9家,内地公司有26家。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大企业仍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应该下大力气,采取多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措施,鼓励和扶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为其迅速发展壮大创造优越的条件。诚然,在以大企业为主塑造我国境外投资主体群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经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精心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3.3 加强境外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努力规避投资经营风险 境外直接投资是以整个世界作活动舞台的,其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具有复杂多变性,往往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包括政治体制变动风险、汇率风险、国有化风险、法律对抗风险等。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实现预期收益,必须认真做好投资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只有认真做好投资项目可行研究,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种利弊得失,才能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而可靠的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境外投资中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障碍因素与克服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9,(0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