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30 16:01:0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The Importanc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f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NG Yong

(Huilong Middle School, Xinfeng County, Shaoguan, Guangdong 51119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people in the pursuit of material comfort but also on mental health. Contemporary vis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ctive thinking, personalized way of rapid physical growth and ment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their intellectual independence and critical has evolved significantly, but there are more one-sided and subjective, and most prone to psychological problems.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mportanc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2 造成心理问题的原因

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正处于“过渡时期”。这时的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3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陷入“误区”,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后果。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些典型案例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

案例1,罗XX,男,本班学生,对学习感到非常苦恼,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对教师和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还兼有品德不良问题;厌学达到严重的程度,上课不听讲;破坏课堂纪律;甚至有时旷课。

3.1 原因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了解到:该同学的父亲文化程度较低,经常去打麻将很少在家,对子女关心较少;母亲是家庭妇女,文化程度也较低,但对子女过分溺爱,对孩子的要求常常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低。父母关系较差,只要父亲一回家,父母就是吵架,母亲心情不好就迁怒于孩子,经常骂孩子。该同学还有一个姐姐,学习成绩优异,遵守纪律,父母总是夸奖她。通过分析该学生的问题主要有:

(1)学习动机和成就动机弱,没有目标。(2)学习自我效能低,对学习缺乏兴趣。由于成绩较差,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在家里父母常拿他于姐姐比,造成他自我评价很低,对学习也没有兴趣。(3)学习焦虑。(4)神经质人格。该学生非常敏感,一点小刺激反应便很强烈,其主要成因可能与其家庭中父母不和、经常吵架有关系。

3.2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过程

第一步: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要求家长要多关心他,改变教育方法,不要老是拿他与姐姐对比,父母要注意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要给孩子营造安定的和谐的学习环境。第二步:增强其学习和成就动机。首先,我让他确定其奋斗目标,这是辅导的关键。目标包括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近期目标是确定目前自己奋斗的方向。其次,和其他任科老师联系,要求任科老师多配合,多给他一分关爱。再次,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第三步:纠正不良的学习习惯。要改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讲小话,临时抱佛脚、粗心大意,不勤奋,不专心、死记硬背等坏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告诉他学习要重在“理解”和“应用”,让他在学完一课后,试着归纳所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第四步:排除不良情绪的辅导。通过放松训练、心理游戏等,排除其不良情绪,减少他的焦虑,坦然面对学习上的各种困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3 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效果

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该同学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上课专心听讲,课外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变成了一个勤奋好学、关心班集体的好学生。她妈妈也来学校高兴地告诉我:他儿子现在每天回家就做作业。

案例2,潘XX,男,特别喜欢上网,一上网能够玩通宵。在日常生活中,跟学生有点摩擦,就学网上的游戏,动手、动棍甚至用武力打架,对班和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了解后,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学生回复到正常状态,大大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案例3,陈XX,男,因其父母离异,得不到父母的爱,产生自卑的心理,无心上学。通过了解后,我经常找他聊天,调节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促使其健康的成长。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非常重要,能够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学生身心发展,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中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能够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4 结束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自身身心发展来说,还是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家庭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做父母的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其次,教育部门要履行职责。学校,是学生活动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课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并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82-01

随着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出一批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人才非常重要。就目前来看,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能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更主要的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不断拼搏进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学生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引起思考。

一、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心理障碍是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决不是单一的。 分析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来自学校的压力

实际上,学生们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学校,随着一天天长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逐渐加重,在学生们心里,当然期望自己是最优秀的,期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这时候,他们就会时刻担心自己被别人超越,担心自己的落后会被老师,同学嘲笑 ,每次考试,他们总是很紧张,害怕考不好会受家长的责备。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

每一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孩子的教育上,当然也会非常严格,很多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吃过没文化的亏,因此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们及其所能地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一心学习,这样,无形中,在孩子心里上增加了负担,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甚至认为自己的无能给父母丢了脸,自责心理随之产生。

二、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建立和谐,民主,互爱的班级环境

教育专家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班级,老师和同学。因此,班级人际关系融洽,民主,和谐就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感情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内部,多找学生谈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在不断的接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抵触心理逐渐消失,在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快乐的感受。

(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会引起偏差,思想容易走上极端。 对于学生的思想偏差,我们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谈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亲自交流,可以了解一些信息,再逐渐深入了解并开导学生,另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针对专门的主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考试”,“如何看待社会竞争”等等,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最后给出总结,逐渐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这些挫折其实是一种成功路上的正常现象,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也可以起到自我调控的作用。

(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蔑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每一个学生来到学校都期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同学的欢迎,心理问题学生亦是如此。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学生虽然思想偏激,但内心里仍渴望他人给予关爱和帮助,他们甚至比正常学生更要求进步,面对这样学生,如果我们老师不及时做思想工作,或看不起,甚至讽刺,挖苦他们,他们很容易走向极端。近几年来,我国发生了很多心理问题学生自杀事件,其中就有很多是因为老师或他人说了几句伤害他们自尊心的话,致使发生人命。所以,对待此类学生,不但不能忽视,反而要更多地给予关爱。

第3篇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手段是解决不了的,这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运而生。现在的社会是创新的社会,只有心理健康的学生将来才有可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种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体小学生的素质,使他们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劳动,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能合理地对学习、生活、交往及身体发育中出现的种种事件,处理好各种困惑、矛盾和冲突,增进自我调适和自我维护身心健康的能力,对其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德育是一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传统德育内容的范围,把如何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的个性发展问题,纳入到整个德育大系统中。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法为主,在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与学生平等地沟通、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心灵空间,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思想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⑴ 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⑵ 对于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来说,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⑶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⑷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⑸心理健康教育还有助于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那些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中学生往往存在着逃避劳动的行为。因此,在德育课程中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基础工程。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断乳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身高、体重迅速增加,神经系统的发育接近成人,大脑技能显著发展而趋于成熟,而且这时中学生的性意识也开始觉醒。但我们的教育(家庭、学校)又与学生的这些发展变化不同步,致使他们的生理成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需要

人格是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行为或内在行为的倾向性。首先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其次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情感的发展,中学生感情丰富强烈,但两级变化明显,摇摆易变;然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社会交往,最后良好的人格有助于青少年的行为与行为控制。中学生在这阶段就社会认知与行为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求新、求异、偏激,其行为控制方面冲动,行为易越轨,承受能力差和受暗示性强。

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4篇

关键词:心理;排除忧虑;互助合作

中图分类号:B84

(正文)我国的教育家姚本先曾说过:“教育性、全体性、差异性、主体性、整体性和保密性都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教育应该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胜”又是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教学的开展应遵循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来开展,同时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尤其注重结合心理进行展开教育教学,身为教师掌握好教育的艺术,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完善他们的个性,培养其良好的性格,陶冶其高尚的情操。

一、中学生的心理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封闭。学生进入青春期,开始有了个人的秘密,本属正常。但部分学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由此发展到自我封闭,喜欢离群索居,不愿与人交往,更不愿向人敞开心扉。因而遇到烦恼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2、压力过大。父母望子成龙,教师期望过高,学习、升学压力沉重地压迫着学生的身心。有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升学无望,便忧虑重重,丧失信心。

3、未经挫折。有的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一路顺风,从未有过挫折。平时看上去意气扬扬,偶遇挫折却一蹶不振。

4、被动地位。学生在长期的传统方式管理下,绝大多数一直处于被动地位,逐渐丧失了主体意识,依赖父母、依赖老师、依赖他人,一旦失去依赖,便无所适从,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很差。

二、找出症结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促进学生投入到学习中

1、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交往与合作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一定的实践逐渐形成的。如:新生入校一周内,召开集体谈心会,让学生逐一自我介绍,达到使师生、同学之间在互相认识姓名、外貌的基础上增进了解的目的。平时引导学生既要与全班同学友好相处,也应该有几位关系密切的好朋友,能够互相说说心里话。

2、化压力为动力

如今,初中学生背负着来自多方的压力:社会评价的压力、老师教育的压力、家长期望值较高的压力以及自我施加的压力。重压之下,考生的心理负担让人担忧,家长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同样不可小视。心理医师建议,考生应学会调节自身心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如学生可经常进行自我比较,通过比较获得自己的闪光点,增强信心。同时学生和家长的心态都要放松,淡化高分论成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现在社会对有一技之长的技校人才的需求远远超过了大学生。

3、从失败到成功或者从成功到失败互相转换的情感体验

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也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初中的学生对正在学习的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又常会被老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肯学,从而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加之部分老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教学要求,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教学中,教学要求更应压得低一点,考试题目要易一点。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引向深人,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

4、化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第5篇

1、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小型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2、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

3、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4、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2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3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3.1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3.2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3.3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4行为适度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

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3.5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3.6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4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5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精神文明

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对于中学的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何为心理健康呢?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一、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要求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处于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阶段,心理层面有着即将成熟和片面幼稚的两面性:首先,中学生其心理上对于整个社会、他人、自己的定位和关系有着较为独立的看法和观点。可以这么说,在中学时期,学生既在学校努力地的学习知识,为中考、高考做足充分的准备;又要在学校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健全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此组成较为独立的世界观。但是中学生的价值观念与心理素质又是幼稚的,他们的摇摆性和片面性使其很容易的受到外界的影响,致使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再者,中学生大都处在一个成长的叛逆期,也是逆反期,如果对其没有系统的心理健康指导,他们很有可能会顺从着自己的天性,远离心理健康这条康庄大道。所以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其次,中学生性机能的迅速成熟,也会造成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不适应,如果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明确的道德观念,没有充实的精神生活,并且缺乏成人的适当监护、照顾而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就会造成心理失常等种种后果。而健康教育可以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从而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走上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需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而在当下综合国力愈来愈多的体现在精神文明与科技实力的软实力上。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与诚信观念,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主人,其道德水平,若没有健康的心理品质,是无法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价值观念是否正确都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弱化中学生的不良心理因素,矫正异常行为,使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

三、社会和时展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是社会和时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和时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致使当今社会,对于个人价值的衡量主要停留在获取物质财富的能力以及物质财富的积累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其主要还是在心理上,心理负重超载,将会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压力主要体现在课业上,中考高考的压力,社会、父母的期望都重如泰山一般压在中学生稚嫩的肩膀上。中学生很容易不堪重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无论是对个人幸福还是对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现时代,社会需要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是能适应并促进社会急速发展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学校教育领域,是社会和时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四、素质教育要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石,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科学研究表明,人终其一生只能够使用10%的脑细胞,若是大脑全部功能都被开发的话,大脑将会相当于一台计算能力与记忆能力强大的电脑。这就说明人脑蕴藏着极大的潜能并有待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按照心理发展规律,捕捉住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中学生的大脑。培养中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良好的学习动机、健康而稳定的精神情感、坚定的思想意志、健全的人格个性等都能促进智力发展,使之走上健康全面发展之路。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可预测和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人在剧烈紧张情绪状态下,血压升高,脉搏加快,消化停止,持续时间过久会导致人体某此器官和组织陷于不正常活动状态。而活泼开朗、乐观豁达等心理活动可使人的大脑皮层得到积极休息,加快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液分泌,增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第8篇

关键词:中职 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 教育

1 当前中职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职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1.混日子,缺乏成就动机。大部分同学,只想在中职学校混几年,拿一张毕业文凭。也有的同学在初中就过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不思进取2.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较强。由于思考能力不强,无法从全局来看待事情,中职学生的自我意识太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的利益看得很重,不顾及集体利益。在接受老师和家长批评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故意和师长对着干。3.自卑心理较重,缺少自信心。有的同学带着怀疑和失落走进了中职学校,有的是对自己的选择缺乏信心,有的是无奈地踏入了中职学校的大门等。这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人际关系、成长以及未来的职业缺乏信心。其中一部分同学未能及时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积极投入新的生活而陷入深深的自卑中,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大大地限制了自我的发展。4.情绪冲动,行事偏激,自我控制力差。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情绪波动和变化较大是正常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些同学极易冲动,一点很小的事情就可能大发雷霆,动不动还大打出手,表现出某些冲动和越轨行为,有的甚至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时有发生。5.心灵空虚,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因为缺乏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又没有生活负担,吃穿不愁,中职学生普遍感觉生活无聊,于是通过上网、抽烟、早恋等方式来消磨时间,填充空虚的心灵,个别的因此而酿成大错。6.存在一定的人际交往障碍,合作精神不够。中职学生总体上缺乏合作精神,有时表面平安相处,但是没有坚固的基础,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好友变为“敌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性格内向,不善于和人交往,有意无意地封闭自己,走不出个人狭小的圈子。

2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一个生理、心理都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心理健康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是关系到学生现今的生活状态及未来发展的教育。

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最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在集体生活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因此,老师只要注意通过对学生学习、交往、劳动等活动的观察,一定能比家长更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之家长而言,学生也非常信任关心他的老师,愿意把心里话向他们倾诉,也非常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关注、帮助和指导,这也为老师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时空保证

3 老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老师经常与学生朝夕相处,最容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在课堂中最容易表现出真正的“自我”,老师最容易发现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老师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

老师应加强自身修养,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作用及老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说,学生心理问题最好的医生是信任的老师。除了具备良好的修养外,老师还应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知识,在日常工作中也要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3.2 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情况

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老师对学生要有深入的了解,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基本情况包括家庭的结构,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管教方式,家长的爱好及个性特点,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学生在家庭中的地位等。班主任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包括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

3.3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通常学生碰到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伙伴。因为家长、老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身份,学生的心灵很难畅开,也就很难沟通、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正确地疏导,往往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有损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作为老师,平时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摆架子,日常要注意多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把学生当做朋友,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打开心灵的窗户,愿意向老师倾诉真情。这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4 科学地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出现问题,往往是因为学生的心理暂时不平衡所致,并不一定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都以思想品德有问题来评定学生,教育工作不仅没有实效,还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反抗,有时会造成学生终生的心理创伤。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不要急于给问题定性质,要细心了解情况,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施以心理疏导和教育。

3.5关爱、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老师应经常到教室、寝室与学生交流,了解、关爱学生。每个人都有被爱的需要和成功的需要,但对于大多数是被应试教育淘汰下来的中职学生来说,这种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往往得到的是批评指责多,表扬鼓励少;失败多,成功少。大多有失落感和自卑感,他们更加渴望得到关怀、同情和理解,更希望获得成功。如果老师能给学生以极大的关心和爱,时常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在不同场合及时地表扬和赞美,让学生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或其他活动方面取得的成就,就会使他们看到希望,产生愉快、自信等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他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每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需要,而班级中有问题或难于管理的学生,常常不被人尊重,事实上他们更在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老师保护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尊重他们的关键是“不当众揭他们的短”,给他们“露脸”的机会。当学生有过失时,耐心地说服,切勿当众指责和训斥,更不能讽刺挖苦。当学生有问题时,给予宽容和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疏导。

3.6要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由于学生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挫折时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发泄,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老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较好的方法:如倾诉、写日记、听音乐、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等。

第9篇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

摘 要:本文主要是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客观的叙述,表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各种关系和影响程度.并且作者认为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对学生的各种心理情绪加以了解并且对不良好的心理活动加以改善,从而促进建立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

关键词 :学生;大学体育;心理健康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123-03

1 前言

“健康的心理保证健全的身体”是英国著名教育家在从事教学事业时说过的一句话.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们的生活节奏都有所加快,高速运转的城市当中,我们的身体也长时间保持着高负荷的运转,要具备这样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心理状态是比不可少的,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因此,对在校的大学生适当的进行心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能够及时的发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看不到的问题,并且把这些问题加以总结寻找解决办法,让在校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走向社会.

2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

全国各大高校的大学生的年龄段大多数是十八到二十一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青春期的中后期,这也是学生情绪波动最大的时期.这是一个容易受到波动的时期,也是学生的思维、情感、理念、意志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如果这段时期内,心理受到现实、情感、独立等思想情绪的交错发展,那么就会导致心理封闭,对学生的未来心理活动造成障碍.从全国的各项大学生心理数据研究报告中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从1989年的《健康咨询报》报告结果全国十二点六万的大学生中,其中百分之二十点二三有心理问题;再到1995年的沈阳大学生心理数据报告,对全沈阳的二七所大学校园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其中百分之三十是有心理活动疾病的存在;最后是我国心理教育学者对北京地区大学生心理的调查报告,在六千名的在校大学生中就存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百分之十六点五有心理疾病.以上的这些报告都在对我们述说着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十分堪忧,并且这些数据并没有减少的趋势,反而是在逐年的上涨当中.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的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和义务,在学生的心理教育方面进行引导和疏导.

3 心理健康的含义

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人们传统的观念中,只要人的身体机能没有出现问题,那么这个人就是很健康的.但是伴随着我国医学理念的改革和发展,心理疾病慢慢走近人们的视野,人们开始重视心理健康的问题.健康在联合国国际卫生组织中的定义为“健康,不止是人的身体各项机能没有缺陷,完全健康的一个人还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状态,从而使这个人有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那么心理健康的定义有是什么呢?全世界的心理学家都持有自己对心理的见解,“人心理的健康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可以激发人在生活中的潜能”这是英国的心理学家英格里的说法,但是日本的心理学家松田岩男则保持另一种说法.总体说来心理健康是包括生活的认知、意志的活动、情感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良好性格.以上所述几点表面,心理健康的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能保持治理的头脑和清晰的意识,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是遭受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会努力去克服.

4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目前正是处于建立市场经济化和实现现代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时期下我国的社会情况变得越发的复杂,让人们很难看清事实的本质,所以应该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之前就尽快适应这个复杂的社会状态,合理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指导水平就显得尤为关键.在我国最新出台的教育改革指导方针中提到,全国各所高效在重抓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在全国各个大学教育流程中,心理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要让在校大学生具备自爱、自率、自尊等良好品格,让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的提高,从而尽快适应这个残酷的社会.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得到加强是新形式下最主要的教育建设任务,教育工作应该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把学生的心理状况放在第一位,在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要不择手段,让学生感受到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从大学校园走入社会的大学生,不仅要具备严谨的专业素质、合格的文化修养和身体素质,而且还应该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加大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是这个社会建设的需求,是大学为国家提供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工作.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良好性格的培养和政治思想素质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当中体育教育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伴随着我国教育体系的改革,大学校园的体育教学方式也得到了改变,当改革后的体育教学得到运用时,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塑性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在以后的体育改革当中还应该对这几点进行完善和优化,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是大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期望,也是作者以后前进的目标.

5 大学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不良情绪得到改善

体育活动中衡量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标志是大脑的情绪活动,也是反映自身在体育活动中是否得到满足,这是一种人自身需求的表现.一个人要进行有效快速的工作,是必须要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心理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在体育教学中开展体育活动时,能最大化的给心理带来愉快和满足的感受,全面降低不良情绪的发展,起到安定情绪的功能,消除简单的心理障碍,对一些心理疾病也有减缓和治愈的作用,例如,抑郁症,改善压抑的心理环境,让人全身心得到释放.著名的心理学家伯格在1993年的心理研究中表明,有着不良情绪的人在经过了中等强度锻炼二十至三十分钟之后,心中的不良情绪可以得到有效的发泄,所以说从这点看来,通过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以使自身不良的情绪得到发泄,从而达到消除紧张、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的目的,让自身的心理得到平衡.

5.2 智力的提高

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掌握体育动作要点时,必须是要有智力水平的保障,在进行体育学习时和其他的课堂学科一样,都是要让学生使用大脑的记忆思维和直觉感知来进行学习的,不同的动作要领和不同的体育项目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能力,而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脑将会获得大量的氧气,是自身的脑力能够快速恢复.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注意力、反应力、思维力,是要经过科学的体育教育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成的,学生各项指标的提高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课堂学习中吸收知识的能力更加强大.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因素相差很小,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非智力因素则是相差巨大,并且具有无限的潜力,体育教学的过程是融合了知识、能力、身体、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方式,要使学生的情绪得到稳定、性格变的开朗、疲劳度下降,那么不妨来一次体育锻炼.最后在看到非智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不固定的,但是这些因素可以对人起到促进、强化、引导等作用.

5.3 协调人际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们从生活中就可以发现,那些人际关系好的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当中总是无比愉快、精神充实,对周边的发生的事情都很关注,在学习方面对于知识可以很好的吸收并且消化;反之看来,那些人际关系不是很好的学生,不管是学生还是生活总是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对于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提不上兴趣,久而久之的就会患上心理上的各种疾病.然而体育活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切,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体育在进行活动时,总是处于一种社会的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不断的在发生着联系和交际,久而久之学生就可以克服孤僻胆小的性格,忘记生活中的不顺和伤痛,使得学生的人际关系得到协调,扩大自己人际范围,从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通过心理学研究报告看到,其实性格内向的人比性格外向的更需要社会环境,这种需求通过集体的形式表现的更为强烈,性格内向的人可以过集体活动得到满足.从心理学的研究报告中看到,其体育活动的基本目的就是使人们的之间的距离变近,让人们心中的孤独感得到解决,更加是培养人们在社会中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5.4 行为适度

行为协调、反应适当是具备健康心理的人所独有的活动特征.行为协调是表示人的行为长期的统一,没有反复无常的情况;同时也是表示在特定条件下人的行为模式与平常保持一致.反应适当是指人的大脑的反应即没有非常的敏捷也没有非常的迟钝,外部对人刺激与人的反应时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关系.体育活动的开展大多数都是在体育规则的制约下进行的,其中体育规则中是具有“公正、公平、公开”的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也对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一名学生进行的约束,使得个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体育运动规则,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可以很好的规范学生的活动方式,进而达到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5.5 健全学生的人格

人格包含着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心理特征,而健全的的人格就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就是自身人格的健全,所谓的自身人格的健全,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都是统一进行的人格,不同的大学环境人格的健全也是不同的,其中以下几点是比较有特点的人格健全形式:

(1)自身人格结构中没有出现太大的偏差的不足.

(2)在生活学习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利己、包容他人、明晓事理.

(3)应该在自己的人生核心观中添加积极进取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观念来支配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4)要具备相对于比较统一的心理活动特征.当一个大学生没有理由的怀疑同学在讽刺他,并且同学的任何解释都没有用,他总是保持自己的意见,那么这个学生就让自己的人格变得偏执,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表现.

5.6 心理疾病的治疗

在体育活动中治疗心理疾病的体育锻炼主要有两种,第一种,就是慢跑,其第二种活动就是球类运动.经过大量的医学临床报告显示,其通过以上两种锻炼的单一心理疾病患者,各方面的心理疾病都有所好转,负面的情绪得到控制和降低,自尊感得到上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也得以加强.但是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以上两种锻炼心理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通过众多的医学资料看来,混合心理疾病患者经过有氧运动和不是很强烈的运动,有轻微的减轻和中度的减轻心理疾病问题.

6 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在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时开展心理教育,是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锻炼内心,使自己的内心变得坚强和理性.其体育活动中的各项对抗不止是身体体能上的对抗,其实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博弈,永不服输、冷静分析、坚毅顽强等一些积极向上的精神都是很好的诠释了体育运动的整体教育模式.如果我们在设计体育活动时是有计划和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壮的身体还会有坚强的内心,让体育活动在心理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7 结束语

经过全文的叙述,体育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是大学当中的任何教学模式都无法替代的.在大学教育管理方面,应该大肆弘扬“健康心理,体育你我”的口号,吸引在校的每一个大学生都参与到其中来,使得心理教育的覆盖面更加的全面.我们的体育教学的老师应该在学校的组织下,定期对心理教育加以学习,了解常见的心理疾病,对心理学要有初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冰.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4(4).

(2)郤文忠.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与实践[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1,19(1).

(3)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9).

(4)卢碧.浅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体育教学[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4).

(5)付安全.体育教学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

(6)陈华伟.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J].总裁,2013(9).

(7)隋红.试析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J].山东体育科技,2010,24(4).

(8)汪红.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7(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