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加强科研能力措施优选九篇

时间:2023-06-30 16:01:0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加强科研能力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加强科研能力措施

第1篇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53份,调查对象中64%为中职校长、副校长。其中主管学校全面工作的校长占20%,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占44%。调查对象37%来自东部地区、33%来自中部地区、24%来自西部地区,在区域分配上较为均衡。其中84%来自于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19%为国家示范校。

中职科研基本现状

中职科研尚待加强 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存在科研、教研,但教师参与度不高,成果一般,科研论文较少。53%的学校在近5年承担各级各类立项课题有10个以上,25%的学校有几项。这表明,科研在中职学校还是存在的。

在教师参与度方面,只有2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学校教师参与科研教研较为普遍,27%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参与度一般,16%的被调查者认为很少。在学校科研成果方面,只有3%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科研或教研成果较多,92%的人认为学校的科研或教研“有一些”。在科研论文方面,只有8%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科研成果很多,94%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些”。这表明,中职科研有,但尚待加强。

对待科研态度积极 并不像一般人想象中的那样,中职学校不重视科研教研。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校重视科研教研,且校长参与度较高。在对“贵校有专门的教研室或相关机构吗?”问题的回答中,83%的被调查者选择“有”,12%选择“没有”;在对“您认为中职做教研或科研有必要吗?”问题的回答中,90%的人选择“有必要”;在对“贵校对科研或教研的态度是?”问题的回答中,76%的人选择“积极”,16%的人选择“一般”,8%的人选择“不积极”。对“您本人参与科研工作吗?”这一问题,所有参与回答的人都选择了“是”,占92%,而这其中约64%是校长,说明校长参与科研程度较高。

调查表明,中职学校普遍比较重视科研、教研工作,尤其是校领导,自己带头参与科研情况普遍。

科研成果应用推广效果较好 调查发现,在中职学校仅有的一些科研成果里,有些应用和推广效果较好,占参与回答此问题人数的54%,57%的科研成果还能获国家、省级、县教科研成果奖。笔者认为科研成果的应用与推广效果在高校都很难达到一半的水平,在中职却能达到54%,非常难得,这可能与中职学校科研选题大多来自实践需要相关,这更加说明了中职学校具有科研教研的能力与必要。

中职科研稚嫩的原因探求

调查表明,中职学校普遍重视科研、校长亲自带头示范现象普遍,而且中职科研的应用推广效果较好,但为何中职科研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发展一直不充分呢?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学校虽然重视科研,但是实际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的措施却不足,科研的外部支持缺乏,而且大部分中职科研受资金所困。

激励措施的缺失 调查中,在对“贵校对教师搞课题和出教科研成果有无激励措施?”这一问题的回答上,57%的人选择“有”,45%的人选择“很少”。这与学校重视科研的调查结果有些相悖,显然中职学校对待科研的“积极”还仅仅停留在“态度”上,并未落到实处,抑或是学校力不从心。

激励措施的不足,使中职教师对科研的愿望不高、行动迟缓、研究不深入。这成为中职科研发展稚嫩、中职教育整体发展不足的直接原因。

外部支持的不足 调查显示,只有14%的人认为上级行政或业务部门对学校科研工作很重视,42%的人认为上级行政或业务部门对学校科研工作持无所谓的态度,12%的人认为上级行政部门或业务部门对学校科研工作不重视。

在对“您所在的市(地区、州、县)有专门的教研科研机构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3%的人选择“有”,24%的人选择“没有”,9%的人选择“不清楚”。只有18%的人选择“很密切”。

这表明主管部门对中职学校科研的重视程度不够,地区性的科研教研机构不完善,对中职学校科研的指导服务不足。缺乏这些有力的外部支持,中职教育的科研课题缺乏管理者,中职科研成果缺乏鉴定者,致使中职科研依然稚嫩。

科研经费匮乏 在“贵校有专项科研经费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中,48%的人选择了“有”,44%的人选择了“没有”,21%的人选择了“很少”,没有人选择“50万元以上”。这表明,中职学校的科研资金普遍匮乏,科研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学校一年的科研经费都不足50万元,那么科研的确很难实施。

多管齐下 力促中职科研发展

中职学校科研的发展壮大需要学校自身的努力、需要政府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更需要资金的保证,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力促中职科研的发展。

学校要加强科研实施能力 中职学校科研工作获得长足发展,仅有停留于口头的重视是不够的,仅有校长的示范作用也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积极的态度落到实处,制定激励措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将积极的态度落到实处可以从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职教研究室做起。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发展还不够规范,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这就需要专门的人员负责学校的科研工作。应建立或完善学校的职教研究室,给予研究室适当的人员编制,制定学校科研的管理与评估措施,切实加强科研管理,将工作做细、做实。

同时,中职学校应该制定鼓励教师参与科研的措施,激励措施应既有物质的,如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加分等,又有精神方面的,如给做科研较为积极的教师一定荣誉等。

完善外部支持环境 完善和有力的外部支持,是中职学校科研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完善外部支持环境可以以上级部门或业务部门的积极重视为基础,以建立或完善区域研究机构、加强研究机构服务中职的能力为抓手,以形成全社会支持中职科研局面的形成为目标。

上级部门或业务部门是直接管理与评价中职学校的部门,他们对中职学校科研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中职学校参与的积极性。2011年6月,我国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科研会议,已经彰显了国家和教育部对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科研,尤其是中职科研的重视,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积极引导中职科研健康发展。

第2篇

【关键词】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意义;方法

医院科研工作作为衡量医院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其对于促进医院医疗水平的发展,尤其是解决临床疑难病症,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1]。故加强医院科研工作,尤其对于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在促进“科教兴院”方面意义非常。科研档案是科研活动实施过程的文字记录与实验依据,作为医院研发和开展新技术的重要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医院自有知识产权成功地转化。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加强科研档案管理统计工作,对于提高医院科研效率,推动医院整体发展意义重大[2]。本研究结合我院近年在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统计分析中的经验,提出相应管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一、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在促进医院科研新项目申报中的价值

医院科研新项目申报作为医院科研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越来越受到医院领导及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尤其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随着科学事业的发展,本院近年来申报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项目逐渐增多,且所获得的科研立项等级、数量和支助金额档次升高,以上指标作为医院科研事业发展的标志,在提高医院科研项目申报质量及水平,提升医院影响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有效地做好科研档案的统计管理在提升科研课题申报质量,促使课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研档案统计管理能在医院科研项目的选题可行性方面提供参考价值[3]。其科研选题是科研立项的敲门砖,明确可行性及社会价值的科研选题,是科研项目是否获得立项的关键。有效的科研档案统计管理措施,有利于研究人员对本院既往或前期研究课题的了解,获得医院相关研究成果,了解本院研究条件及研究优势,为科研选题提供参考。

二、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价值

获得立项的科研课题多数研究周期在2到4年之间,某些重大项目或国家级项目研究周期更长。做好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数据、资料的归总,对于促使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成果获得、项目的顺利结题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如中期检查报告、阶段性成果(阶段与专利等)以及项目变更情况及资料,本科项目参与人员的变更情况、项目研究内容的调整以及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等。确保项目实施过程中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以上材料作为项目必须材料,其对项目的完整性,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验收意义重大。其次,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在促进项目成果转化过程有积极促进意义。因医院科研成果形成均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其中最主要的是病例资料的收集与总结,其中原始数据和资料作为第一手资料,在科研论文撰写中的作用无可取代。

三、医院科研档案统计管理措施

(一) 提高科研人员加强科研资料归档处理意识。针对科研资料与档案的统计管理意识是,科研人员针对科研档案科学认识及对档案管理结构充分信任的过程。对于医院科研项目,医院科研人员需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与科研档案管理部门的沟通,另外,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则应积极为科研人员提供全面的可供参考的资料,并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促使科研人员认识到对科研档案进行科学规范化统计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二)建立健全医院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制度。通过健全的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可严格约束档案管理过程,进而确保科研档案管理规范化和程序化,从而更好地发挥科研档案管理的价值。针对医院科研资料的管理,在制定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制度时需结合本院实际情况、科研能力及所立项项目档次,明确档案管理制度中工作人员职责,建立科研档案资料借阅保密制度,同时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便捷借阅档案资料的途径。

(三)明确科研档案归档范围。鉴于多数科研机构科研档案归档困难或不明确问题,为促进档案归档过程的有序性及重点突出,需明确医院档案管理范围,及时进行所需归档档案分类。

四、总结

医院科研声誉和能力是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知名度的重要组成方面,其作为临床实践、医学研究依据,并可为教学提供帮助。其中有效的科研档案统计管理,对于评价科研成果、衡量医院科技管理水平,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项目名称:医院科研档案管理统计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2014RKX065 管理部门:潍坊市科学技术局,研究起止年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

【参考文献】

[1]谷士鹏.试析医院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黑龙江档案,2014,13(2):143.

[2]高伟伟,时钢.建立科学的医院科研档案管理机制初探.大家健康,2014,8(5):313-314.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3-0089-02

随着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全省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共403所,其中广东民办普通高校共32所[1]。广东省民办教育起步较早,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投资大,发展快。目前,广东拥有私人办学、社团办学、企业办学、与政府合营办学以及合作办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已经成为广东教育事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二是创名牌,各领。各所民办高校都力图突出办学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不断追求高效益与高质量,努力促进学校上等级、上水平。三是政府支持力度大,实施措施有保证。广东省在落实全省教育发展规划时,始终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实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广东民办高等教育日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科研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科研劣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扭转科研劣势,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将是关键所在。

一、广东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近年来,在激烈的师资争夺中,广东各民办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引进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部分民办高校已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师资结构,30-50岁的中青年教师数量明显增加,专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大大提升,其中不乏双师型教师及海外留学归国的中高级人才,师资结构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为留住人才,各民办高校采取了提高教师待遇、奖励住房、加强师资培训、选派优秀教师出国学习、鼓励教师攻读高学历等措施,为教师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促进学校的良性发展。然而,由于先天因素,广东民办高校仍面临较大的困境,科研工作滞后成为广东民办高校上层次、上水平的瓶颈,限制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教师科研动力不足,科研意识薄弱

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性、艰苦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民办高校依靠学费收入滚动发展,办学资金短缺,举办者在短期内无法看到科研带来的经济效益,导致科研投入不足,科研设备缺乏,科研条件落后。另外,民办高校缺乏完善的科研激励、评价、制约机制,对教师获得的重大科研成果没有奖惩或奖励力度较小,不能真正激励教师,调动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对教师是否完成科研任务及质量缺乏督促和考核,使教师缺乏科研动力,导致教师科研意识薄弱。

(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科研精力不足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教师的待遇、福利及社会认可等都存在差异,教师与学校始终是雇佣关系,没有归属感,一旦找到更好的学校就会离职,导致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频繁更换使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普遍不足,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整日疲于应付日常教学,除备课、制作课件、课外辅导、批改作业外,还要完成院系交代的其他任务,教师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三)教师科研的综合素质较低,科研能力不强

目前,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普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从公办高校聘请的老教授,教学经验丰富,有一定的科研积累,但年龄较大,精力有限,较少参与科研;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教师比重很小,大部分教师除完成教学任务外,还担负着其他管理职责或工作任务,很难抽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科研;青年教师大多是高校毕业的应届生,虽然学历较高,但教龄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实践能力不够,缺少科研知识和经历,科研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科研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有部分教师具有良好的科研功底,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但对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了解不够深入,不能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科研能力普遍不强。

(四)教师科研行为不规范,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基于学校的发展,大多数民办高校都设立了科研管理组织和机构,但仅限于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缺乏明确的科研规划,科研检查和监督力度不够,科研管理效率较低,不能有效指导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教师的科研活动常处于零散的状态,科研行为不规范。许多教师迫于评职称的压力或攻读学位的硬性要求开展科研工作,缺乏科研目标和长期规划,一旦评上职称或完成学业就不再搞科研。这种短期行为使教师取得的科研成果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难以提升。

二、广东民办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提升的措施

科研是促进民办高校上水平、上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如果没有高质量的科学研究,就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如果没有科研作支撑,教学势必是缺乏生命力的。广东民办高校应认识到科研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和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保持持续竞争的优势。

(一)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科研条件是支撑高校开展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可靠保障,民办高校应尽可能为教师提供开展科研的物质保障,创设宽松的科研环境。就科研经费而言,目前,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和银行等都有大量的资金,还有大量的游资,但缺乏足够的投资流向。如果政府能够创造一定的制度环境,促进教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衔接,打开教育产业与资本市场间的制度通道,民办高校资金短缺的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从而使民办高校因此而引起的诸如校舍紧张、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简陋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使民办高等教育真正地承担起现阶段“高等教育增量”的重任[3]。此外,民办高校自身应采取多种措施,从多渠道争取科研资金,改善科研条件,为教师开展科研提供资金支持和基本需求保障,提高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二)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增加教师的科研时间

教学和科研始终是高校发展的两项基础工作,科研带动教学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民办高校应正确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减少额定的教学工作量,引入科研工作量,增加教师科研时间,让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去,并有充沛的时间开展科学研究。通过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创新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学识和水平,增长才干,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4]。

(三)开展多元化科研培训,加强科研指导,提高教师科研的综合素养

教师的科研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从事科研工作的各种素养。这种综合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培养和提升的过程。民办高校应开展多元化科研培训,加强科研指导,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养。举办科研讲座,使教师学习和掌握国家和地方科研政策、科研项目申报方法和技巧、常用科学研究方法、科研程序和科研论文撰写要点等相关知识;开展学术讲座,使教师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及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举行专题讲座,使教师了解地方区域发展概况、企业最新技术创新与研发。通过科研培训使教师尽快认识和把握科研工作,明确科研方向,促进科研能力的提升。

(四)构建科研管理的长效机制,提高科研管理效率,规范教师科研行为

鉴于科研管理工作的缺失或不当,民办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科研管理长效机制,制定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科研评价、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在政策上对开展科研的教师倾斜,采取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有效激励,达到调动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科研的目的;二是对教师完成的科研任务及科研工作业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建立科研评价体系,提出评价要求,细化各项指标,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三是建立约束机制,使科研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监督和促进教师按时保质地完成科研任务,取得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对于不能按时完成既定科研目标或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教师,应采取措施进行处罚,规范教师的科研行为,强化学术规范意识,引导教师维护学术尊严,树立良好学术道德。

科研强校不仅是当前民办高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优势核心竞争力的抓手和重要载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民办高校已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广东高等教育的改革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强校建设中,各民办高校要以此为契机,必须重视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认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2012年广东民办高校名单(共32所)[EB/OL].2012,(5).学生都市网,.

[2]广东民办大学师资结构呈“良性”[EB/OL].2004,(4).信息时报,http:///2004/04/12/54/article219805424.shtml.

第4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

2014年7月10日国务院6部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了建设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对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存在着制度不全、发展理念落后、模式陈旧等问题。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三部分,科研的提升是促进教学质量和社会服务发展的关键,要确立我国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走在世界水平前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各个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科研、加大科研投入,而加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在于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建设一支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不仅是高职院校未来发展的选择,也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 高职院校科研队伍的现状

1.1 科研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科研的激励政策与约束机制,这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没有来自科研的压力与动力,科研意识十分薄弱,大部分教师完成必须的上课任务之后,很少做科研。此外,许多教师为评职称或追求短期利益,会做一些阶段性成果,科研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为主,成果得到转化的较少,这些教师不仅没有相对固定的研究领域以及研究方向,而且对科研方面缺乏一个长期的规划,没有可持续性。

1.2 科研能力有限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了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引进师资主要集中在企业实践人才和应届毕业生,这虽然大大充实了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但企业人才大多实践能力、生产经验多于理论基础,在科研方面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应届毕业生拥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但多从事基础研究,缺乏足够的教学实践和企业生产实践的磨练,这些因素导致了如今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与能力良莠不齐的局面。

1.3 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充分激发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举措,当前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缺乏创新的主动性,或满足现状,或缺乏主见,人云亦云,在研究方面较少将理论知识与当地实际有效结合。在项目申报、实施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较弱,大多因循守旧,缺乏自己的创新思维,且真正有技术含量、有思路、可行性高的项目较少,进行的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没有广度和深度。

1.4 科研团队松散

随着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很多学校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管理政策,设立了学校科研项目基金,组建了一些研究中心,但是根据调查,大部分老师进行的项目都是临时搭建团队,没有固定的研究方向,没有明确的科研计划,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成员的匹配并不合理,很多项目研究基本上都是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研究,这些流于形式的课题研究不能为从事长期研究发挥作用。

2 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思考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为之做了一系列努力,虽然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教师继续教育培养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继续教育网上学习、校内培训、校外学习等措施,这对高实践能力低理论知识的企业人才有一定的提高,但是过多的强调在职学习,反而弱化了这些学习培训对提高科研水平的作用。教师在职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是提高自身的科研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但更多的是为了职称晋升问题。

2.2 教师下企业锻炼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做了努力,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同时,鼓励教师利用暑期时间下企业锻炼,这样既可以提高自身科研实践能力,又能为企业创造一定价值,实现合作双赢。但是在下企业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大部分企业都把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当做机密,高职教师在下企业的时候很难接触到这些机密,科研能力难以得到系统培养,下企业锻炼的效果并不明显。

2.3 加强对科研的管理

高职院校为提高学院的科研水平一方面向广大教师提供科研创新平台,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创新,并出台了成果转化管理办法,借此提高教师的科研创新兴趣。另一方面加强对项目的管理,规整科研团队,从申报、立项到结题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管理。但是由于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转型而成,原有教师科研水平薄弱,新进的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很多政策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也非常少。

3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措施

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院校应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等三方面着手。

3.1 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为内容,由为数不多的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科研人员组成的群体。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决定了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现状,要想改变当前的状况,打开科研工作的新局面,我们必须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发掘团队人员的合作潜力。对此,我们有以下措施:(1)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组建相应的团队。第一类是基础研究类,这类团队主要整合学校资源,针对不同的研究领域,解决区域类基础问题,形成学校具有特色的科研团队。第二类是技术研发类,这类团队主要针对学校发展的重点专业,与企业合作,加大科研投入,进行技术开发,形成产学研用合作关系。(2)协调好团队建设中的人员匹配问题。科研团队建设中团队负责人很关键,不仅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较好的组织能力,也要品德高尚、处事公正,这样才能让人信服。其次,团队成员的组成需要有合理的学科知识匹配,合理的年龄结构关系,这样才能发挥优势,成为一支具有特色的专业科研团队。

3.2 科研创新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并指出创新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科研创新对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乃至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都至关重要。(1)从高职院校本身来说,高职院校应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鼓励各式各样的创新,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从而促进教师愿意创新、愿意转化。职教界一直强调“产业链”概念,要求把产业链、人才链、价值链统一起来,按照产业链的要求来组建专业群,这“三链”也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位置。(2)从教师本身来说,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及科研创新意识势在必行。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职或脱产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完善知识结构,巩固理论基础,提高研究水平,掌握研究动态,实现自我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参加行业企业组织的研讨会议等学术活动、参加各类技能竞赛,通过各种交流,开阔研究视野,提高研究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参与其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项目,通过学习他人优秀经验,培养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3.3 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

在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多样的激励机制,增强学校教师的科研压力,提高其科研动力,进而推动科研队伍的建设。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不仅能激发调动教师的科研热情,也有利于引导教师有目的地朝着既定目标和方向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科研激励机制设置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手段:(1)制定合理的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和评价监督机制,将科研业绩与职称评审、晋升等有效结合起来,并加大科研津贴在薪酬体系中的比重,对科研业绩进行分级奖励,尤其对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教师,予以重奖。(2)由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积极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课题,对于各级各类课题给予相应的资金配套支持,激励教师积极承担课题,参与课题研究。(3)将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结合起来,要使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得到可持续发展,既要有个人的科研激励措施,也要有团队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增强学校的科研竞争力,也能够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提高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下,高职院校应准确定位,既看到自身科研意识不强、科研能力有限、缺乏创新意识、科研团队松散等不足,又要从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创新、科研激励机制出发,认真做好学校科研团队的整体规划,坚持学院科研创新的发展,制定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这样才能激发和调动教师科研热情和积极性,不断地提高教师及科研人员整体素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逐步建立一支以教师为主体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推动高校科研不断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尚杰.加强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的几点认识[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5-87.

[2]闫俊周.高校创新型科研团队的组织及其对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1.

[3]徐言生,金波.产学研用合作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队伍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2011(7):96-110.

第5篇

关键词:科研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培养述评;培养策略

一、背景

研究生教育是继本科教育之后为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实施的精英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科技竞争力的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扩大,有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达56万人,2014年较2013年扩招2.1万人,2014年普通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7.9万人,占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的4.3%。在硕士研究生中,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占据相当大的比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人文社科课题研究,甚至与理工学科开展交叉研究,许多科研成果的获取他们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社会在发展,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掌握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相关理论,更需要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研究生培养条件得到了改善,研究生培养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可从总体来看,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差强人意,分析原因并提出可行性培养策略具有研究价值[2]。

二、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978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制度开始恢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教育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随之扩大,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问题逐步显现,其中研究生科研能力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梳理文献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科学研究能力现状,以及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等几个主要方面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了研究[3]。

(一)科学研究能力构成要素

专家学者对研究生科研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较为深入,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能力构成要件。李吉霞(2006)认为,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包括搜集整理资料、团队合作与交流等,还应该包括论文的写作能力、对计算机和外语的掌握及熟练使用的能力[4]。中国人民大学宋继文(2010)认为,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搜集文献的能力、实施研究的能力和展示研究成果的能力,这四个方面可以涵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5]。巩亮、张万红等人(2015)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提出研究生科研能力包括问题的产生、问题的形成、进行试验、数据分析和结果的汇报五个维度[6]。

(二)科学研究能力影响因素

研究者们将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大多数归结为研究生培养过程。周晓丽(2011)分析认为,研究生扩招影响到研究生生源质量[7]。由于生源质量下降,研究生的基本能力与水平整体处于下降态势。再者,高等院校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而导师的指导力度不够,研究生院校学术氛围不浓也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因素。巩亮、张万红(2015)采用多元分析法开展研究,发现对科研能力的影响达到了统计学显著水平的因素包括导师的学术地位、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边志华(2015)则从另一角度说明,学生学科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创新意识淡薄、高校科研环境的制约和学术氛围不浓等是影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原因[8]。

(三)科学研究能力现状

学者们普遍认为目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赵瑞瑞(2010)以苏州大学为例,通过调查发现,导师的指导力度匮乏,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欠佳,资料搜集能力不足,资料处理能力薄弱[9]。于巍、张立军(2013)分析研究生培养现状,认为目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着学生没有明确的科学研究目的、缺乏坚定的科学研究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素质不均衡等主要问题。

(四)科学研究能力培养方法

由于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的归因不同,因此提出的对策是多方面的。边志华(2015)认为,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导师指导作用、改善高校科研环境和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是提高我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李吉霞(2006)主要从加强导师科研指导方面提出建议;宋志航(2008)则提出了教育方法应与科研能力的培养相适应、导师采取正确的方法指导和增加培养经费等措施[10];郭学渊(2010)则从学校、导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11]。

三、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从时间上来说,国外开展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比国内早,著作也更丰富,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能力的构成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一)能力构成的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维度对能力构成做出了界定。斯皮尔曼提出能力构成包括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二因素论”。其中一般能力是人的基本智力水平,特殊能力表现在人某方面的特长。美国学者瑟斯顿认为,能力是由人的原始能力和因素构成,并且他们是彼此无关的;吉尔福则提出了能力由操作、材料、产品构成的三维模型;从教育维度,MeGrew(1990)把能力分成三部分,即智力、情感、身体;从管理维度,Devisch(1998)把能力分为三部分,即职能能力、核心能力、特殊能力;戚鲁(2003)把能力归为德能、体能、智能、技能四类[12]。(二)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德莱门特、皮纳德等论证了集体指导能够有效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蓝森(LanserE.G.)提出导师与学生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还是一种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努力创新;美国著名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ClarkB.R.)对美、英、德、日、法五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13];葛芝金(1996)认为,国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方法和课程设置对科研能力的影响[14];布威尔(1999)针对研究生生源质量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学习成绩、研究计划、考试资格等。

四、研究现状评述

梳理国内外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的研究生教育中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且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不难发现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在相关的研究中,关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概念的界定仍然没有取得一致的共识,对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结构要素并没有深入准确的描述。现有的研究中,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没有针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开展有效研究,没有厘清相关变量的关系,没有开展变量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在现有的研究中虽然有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措施与办法,但大多数是从经验层面分析的培养办法,并没有实例证明提高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有效措施。

五、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策略

(一)加强导师指导

研究生在入学第一学期三周内,采取双向选择方式确定导师,由导师根据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共同制订培养计划。导师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及研究方向,制订研究上的课程学习计划,并填写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书。培养计划包括培养方向、课程名称、学分、论文方向等,明确导师职责,制订学生研究计划。

(二)增加学术训练

1.加强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学习,完善课程体系针对研究生设计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对研究生进行学术知识、研究方法、研究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术训练及研究能力的培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从而达到提升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的目的。并鼓励研究生从理论学习走到实践中,实践强化理论价值,并反作用指导实践。通过社会实习或实地调研,促进基础理论与实践目标的有机结合,对此展开实践数据和案例收集工作,进而完善或强化教育学术理论研究。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在学术训练中的主导作用制定一系列激励导师和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的制度和措施,强调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加强研究生师资队伍建设。聘请政府部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成为研究生导师。与此同时,重视导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导作用。课堂教学是展开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阵地,导师队伍应重点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并将其教学目标深化到课堂教学的每项细则中。彻底改革传统科研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创新型、自主性教育探究模式,例如,学术成果汇报或展示、小组研讨报告、学术探究总结、科研实践报告等。同时,重视实践教学的应用价值,让研究生通过实践反指导作用于理论性的科研创新中。3.进一步拓展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研究生院校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相关部门合作,联合建设研究生学术训练平台,搭建研究生实习基地。构建包括研究生部、招生就业处、国际合作交流处、校友总会、实习实践基地等在内的管理协调平台与工作机制,使学术训练及创新实践走向社会,走向实践。通过与不同院校合作交流,强化各院校学术力量的优势互补性,打造各院校相同或相似学术力量的优化合作机制。对此,高校间切实强化交流培养和访学计划,为学术交流提供专门场所,定期开展科研教育论坛或研讨,各高校应予以重视和支持。4.加大创新训练经费投入,建立学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在教师培训、场地环境、教学设施和实践环节上都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学院应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多渠道、多层面地解决学术培养经费的保障问题,为研究生创新训练提供资金支持。

第6篇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加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科研单位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依据《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维护财经纪律,使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当前,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不规范,非科研性质的开支占较大比例,开支范围较大;财务审核把关不严,经费使用效能不佳等。要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环节。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第7篇

[摘要]针对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和现状,从加强制度管理、加强预算及加强财务分析方面,探讨了提高财务管理能力的措施。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科研单位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机制都发生了变化。因而,加强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建立与国家科技体制、财政体制以及相关政策适应的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新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科研单位树立新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发挥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与财务分析的职能作用。依据《会计法》、《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财务管理的方法,对单位的业务活动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维护财经纪律,使单位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但当前,科研经费在使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科研经费管理力度不够;科研经费不规范,非科研性质的开支占较大比例,开支范围较大;财务审核把关不严,经费使用效能不佳等。要提高科研单位财务管理能力,主要应抓好以下环节。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建立健全日常操作和管理制度

(一)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从本单位实际出发,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经营机制、管理要求、资金运动、人员配置等,充分体现本单位的特点,需要制定制度的唯一标准。制定制度要讲究系统和配套,制度与制度之间不能相互矛盾。科研单位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首先提高内部竞争能力。为此,必须建立单位内部相适应的核算和指标体系,对科研部门、开发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等采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设定不同的考核指标,逐步建立起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适应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要求,利于推行和落实的内部经济责任制,以利于在单位经济活动中实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控制和监督。

(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为保证资金安全完整和信息真实着手做好会计基础工作,财务审核把关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审核发票要严格,发票名称要实事求是,数量、单价要填写齐全,要严格控制各种会议开支,召开会议必须提前上报会议计划,经批准后予以报销。科研经费计划内预算开支,要严格计划列支,对拨入的科研经费要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挪用。

二、合理编制单位预算,加强收支管理科研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措施

(一)编制单位预算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对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资金,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财务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共同研究,合理编制科研经费预算,编制预算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考虑到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合理地科学地安排收支。

(二)按现行制度编制上报的预算,满足了上级财政和主管部门的要求,但对执行单位来说,就显得不够具体,缺少可操作性和实际管理价值,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管理的需要,设计一套表格,编制出一套分部门、分项目、分期(按月按季)的切实可行、实实在在的内部财务收支预算,以利于在日常的财务收支中掌握执行。编制预算之前,应正确分析上年度的财务收支情况,清理核实各项基础数字,正确划分收支项目,按照管理要求,按部门、分项目编制出按季分月的财务收支计划。

(三)单位内部预算一经核准,即进入实施阶段,各部门对实施财务预算要作为一项经济性工作来抓。其次要加强预算执行管理,调节经费构成比例。财务部门要定期分析考评,及时了解经费开支进度,发现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总结经验,采取措施,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三、注重财务分析,发挥辅助决策职能作用

科研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在真实、科学、系统地归集了会计资料与数据,充分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运用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科研单位过去的财务状况和经济效益及未来前景的一种评价。

(一)通过财务管理的定性、定量分析,真实反映经济活动中的问题和矛盾,对财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预测,为决策层提供真实可靠的分析数据,发挥财务管理的辅助决策职能,积极采取措施,降低风险。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对日常经济活动进行财务分析,主要是为满足日常财务管理工作的需要,对经费的收入及支出情况、资金的运转情况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收支情况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恰当,收支效果如何,收支是否相适应,并且通过与上年同期经费收支情况的比较和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分析各项经费收入的到位情况,从中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分析各种经费开支的增减幅度和数额以及开支进度,对其进行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的顺利进行。

第8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能力培养

重视并加强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构建高素质和复合型的体育教育创新人才的关键。为此,研究解决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任务,不断深化体育教言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提升综合竞争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004届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部分本科生120名;2)2003年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参赛选手120名;3)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对象156名。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文件法规和论文论著等文献资料,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印发有关调研问卷共计300份,分别发放:1)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有关领导、教师和学生;

2)全国24所高校体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学生和有关院系带队领导与教师;

3)部分用人单位的有关领导和教师。

共回收问卷241份,回收率80%,其中有效问卷234份,问卷回收有效率97%。

1.2.3 访谈法 选择有关高校体育院系领导、教师和学生、用人单位领导和同事,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习和工作能力现状,并着重对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分别进行访谈了解。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院系和用人单位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评价 通过对安徽省6所高校体育院系和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山东、内蒙、广西、湖北、湖南等全国部分高校体育专业本科生和有关领导、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其结果(表1、表2)。

由表1可见,对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各项能力满意的程度是不相同的,其中对教育能力、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满意、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占多数(约占70%以上);而对科研能力,满意的只有3.8%,较满意的占8.2%,基本满意的约占21.1%,而不满意的占39.8%。很不满意的占27.1%,两项达到2/3(约66.9%)。

2.2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能力与自我评价 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不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对科研能力认为很好的只有3.5%,较好的有7.7%;一般的有35.6%,较差的有14%,很差的有23.4%。以上表中分别说明,在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方面,确实与实际需要尚有一定差距。

2.3 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撰写论文现状 对参加2005年全国13所体育院校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而报送的156篇论文进行评审的结果是(表3)论文的选题和研究内容较为广泛,能够使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是:1)论文选题较大,理论研究较多,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少;2)论文研究的深度不够,缺少创新性;3)研究方法多以文献资料为主,缺乏数据的支撑。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张力为博士,通过对本校100名2003级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研究发现,论文存在问题是:“没有研究假设、论述过多、实证过少,统计方法过于简单、撰写格式不够规范等”。

此外,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陈卓儒教授,通过对本系2002届学生毕业论文分析认为,“论文教学时间太少、学生选题过于狭窄,研究缺乏创新是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

2.4主要原因与分析

2.4.1 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重视不够、措施不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复合型的体育教育人才”和“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能力”。我国现行的《学位条例实施办法》和《高等教育法》中也有明确规定。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计划落实不够、要求不高,缺少阶段培养目标和具体工作计划;培养与管理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力,缺少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考核标准和检查考评办法等。

2.4.2 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系统训练和具体指导、科研实践锻炼机会少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各环节的时间和效果,不得降低要求”。然而在乎时课堂教学中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缺乏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引导,其中有不少院系对《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不够科学,仅作为一般选修课在大四阶段才于安排,课时相对较少。

2.4.3 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能力培养指导不够、考评不严、要求不高 国家教育部文件明确要求:“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要贴近实际,要严格管理,确保质量”。而目前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水平较低较为普遍。主要原因是,缺少总体培养规划和具体计划与指导措施。如选题环节,“选择研究课题是一种探索性的活动,选题过程是一个积极的思维过程”。而大多数院系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是由指导教师提供,选题后对学生课题论证要求不严,对研究方法和撰写过程中具体分类指导不够,有的只是临时安排几名教师负责;有的教师一人承担10多名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加之受自身的精力、能力、责任心与要求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论文质量和水差很大。

2.4.4 学生自身重视不够、兴趣不大、信心不足 从调查总体现状来看,绝大多数本科生对科研能力的培养锻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主观上由于受自身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重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术科轻学科、重感性直观轻理性思考;有的认为只要学好专业技术提高成绩,能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就满意而内因兴趣不大;有的认为科学研究要求高难度大而信心不足,产生畏难情绪,进而浅尝辄止。

3 对策与建议

3.1 提高认识、强化责任,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考评 院系领导要深刻领会有关文件法规与要求,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j,定期组织安排有关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作科研报告,召开学生科研工作报告会和师生论文交流会,定期开展学生科研兴趣小组成果展示与竞赛活动;定期组织学生

参加社会实践调查、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日常教学训练、实践活动与管理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安排,齐抓并重。定期组织开展评先奖优和表彰活动。做到“应在政策上加强对年轻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动员学生申报科研课题,对学生科研取得的进步与成绩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3.2 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 1)要明确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目标和要求,努力达到“四个一”,即构建一支以学生为主体的科研兴趣小组和骨干队伍;安排每一位学生都有参加科研专题调研和实践锻炼机会;选拔一批学生参加全校大学生科技(论文报告)竞赛活动;培育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科研知识和方法,具有从事体育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创新意识。2)明确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要求。制定学年教学、训练和实践活动计划、结合各校实际,将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任务按学年分阶段进行安排。

第9篇

关键词:科研条件建设;定位;科研团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009-02

先进的科研条件是进行军内科研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核心要素,不仅能有效提高军队参与科技创新竞争的能力和试验验证能力,而且对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军内科研条件建设力度和规模的不断加强,探讨军队院校科研条件建设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措施,充分发挥科研资源的使用效能,将建设成果切实转化成科研实验室能力,对于推进实验室的持续、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研建设实验室的准确定位

依托军队院校建设的科研实验室,作为军队科研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整合军队院校已有的科技资源,发挥自身学科特色,为部队的战斗力生成服务。由于各军队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科特点不同,实验室在管理运行模式上也不尽相同。但无论采取何种管理运行模式,要使实验室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明确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和功能定位为基础,因为这将决定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方向[1]。

科技创新是实验室的基本功能和首要任务,科研条件建设实验室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完善科研条件,加强军队科技创新能力。离开科技创新,其建设意义就不复存在了。而相对稳定而富有特色的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是实验室创新能力建设的基础,只有特色明显、方向稳定,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高[2]。因此,实验室应依托自身的学科和专业特色与优势,以部队的需求为己任,将科研工作的重点定位于本学科发展的前沿,加强具有军事应用前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外,还应加强开发性技术研究,力争在战斗力取得主导地位,有效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和权威。

同时,实验室还应担负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以实验室现骨干科研课题为依托,根据科研需要吸收院校内相关专业的青年教员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使他们在科研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这既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提高科研素质,又能有效提高实验室的资源利用率。此外,实验室作为军队院校培养学员创新能力必不可少的平台,对于科研条件建设的高科技综合性实验室,更应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主要场所。建立和完善以培养学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开放性实验室管理体系,利用现有的师资、仪器设备、设施等良好条件,立足专业岗位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学员科技创新实践基地,提倡和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军内外和学院组织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以科技创新活动为着力点,为学员提供实践学习和科技创新所必须的指导、场所、资源和经费。这样既为学员的创新实践提供了物质条件,创造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又利于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

服务部队是军队院校实验室的基本职能,只有在服务部队中才能很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实验室应积极主动参与部队重大演习演练,以技术战术专长指导部队,为部队深入掌握主战装备的作战使用规律,提高作战能力发挥作用[3];应深入研究未来战争对战法、装备、保障等方面的需求,积极参与现有武器装备技术改造,解决装备技术难题,此外,还应积极参与到新型武器的研制、开发和使用过程,推进科技成果向战斗力转化。

二、完善的管理运行模式

1.建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的定期考核制度。目前,科研条件建设中购置的仪器设备普遍存在使用效益较低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科研能力的提高。仪器设备的效益评价考核和激励奖惩措施对于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作用。参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和《高等学校贵重仪器设备年度效益评价表》制定以仪器设备的效益评价为基础的考核指标体系,每年度从机时利用、人才培养、承担项目、产生的成果、功能利用与安全等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予以公布并作为个人职称晋升、业务考核等方面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评价和奖罚措施,即可以有效地激发和调动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提升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也是判断仪器设备投资效益、明确学科建设方向、解决教学科研硬件建设和仪器设备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4]。

2.建立多层次的开放体系。军队院校依的科研条件建设实验室应在严格执行军队各级保密制度的前提下,依托实验室的专业特色优势,加强与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军内其他单位、武器设备研发单位之间的密切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与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军内其他单位共同承担相关的科研项目、进行课题合作,直接参与关于装(设)备、高新技术仪器的设计、论证和定型,使其在科研单位发展中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更好地服务于部队和促进学科建设。

3.提升实验管理人员水平。先进的仪器设备必须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人员管理。采用严引进与重培养的措施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好、技术水平高,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仪器设备管理队伍。一方面完善实验室管理人员引进模式,对新进的实验管理人员需进行严格把关,引进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实验人员,严格控制非专业类人员的引进;另一方面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专业统筹,明确专业方向,开展多方面的培训,鼓励其参加相关资格证书的考核和课题的测试研究。

4.设立专项基金,做好后勤保障。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成本非常高,且主要用于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的研究。因此,军队院校应在条件建设项目完成后,针对大型仪器设备设立维修专项经费和科研支助基金,维修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大型设备仪器的维护、维修、配套改造、功能拓展、技术升级以及配件的购买,做到专款专用,以保证仪器设备的完好运行;还应建立专项的科研资助基金,用于资助教员进行学术交流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从而使大型设备更好地服务于科研和学科建设。

三、打造协同创新的科研团队

在科研条件建设的实验室是进行高水平科学研究、培养和积聚优秀人才的重要科研平台,建立一支高效、稳定、和谐、结构合理、勇于进取的科研创新团队是实验室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发挥科研条件实验室使用效能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以领军人物为核心,建立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领军人物作为科研团队的核心,必须是学科中的带头人,能准确把握学科发展法相,制定学科和专业研究内容和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凝炼出重大课题并围绕其开展研究工作,此外,还应具备相应的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精神。科研团队应按照“老、中、青”相互搭配的形式建立,充分兼顾团队成员的专业知识结构、科研学术能力和年龄等差异。

第二,以项目为目标,凝聚有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是集聚科研人才的重要纽带,共同的研究目标和方向,可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创新能力,提升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确定应以军队需求为己任,积极参与现有武器装备技术的改造,新武器装备的预研,注重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开发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第三,建立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机制。为青年教员合理配备导师,积极引导、鼓励青年教员参与和承担重大研究课题等任务,同时,鼓励青年教员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和交流活动,拓宽青年骨干人才的视野。设立青年教员科研基金,鼓励青年人员自主选题,利用实验设备开展科学研究,做好知识和技术储备。

四、营造良好的实验文化氛围

实验室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性的行为和学习方式的综合体,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4个层次[5],是实验室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脉,是实验室价值和品牌的体现。创新是实验室建设永恒的主题,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应以创新文化为主导,强化专业特色,以制度文化为保障,营造一种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宽容失败、团结协作和差异化发展的文化氛围,大力提倡理性怀疑和学术批评,积极构建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尊重创新的良好风气,从而使实验室的各类人员形成共同的信念,围绕共同的科学目标,加强团队协作,摘取科技创新成果。

五、结束语

科研条件项目建成后的实验室运行管理模式需要立足自身优势和专业特色,找准功能定位,加大开放力度以适应创新教育发展需要,提高大设备的使用效率,加强科研团队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切实将科研条件建设成果转换成科研实验室能力,充分发挥科研资源的使用效能,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详金,李贞玉.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与内涵建设体系[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学术版,2006,(12).107-108.

[2]马强,朱爱红,韩海涛.军队院校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机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1(34):138-141.

[3]程广利,胡金华,姜可宇,等,水声电子工程军队重点实验室文化建设构成及其作用发挥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9):57-5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