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1: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教育发展分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融资约束;预算软约束;金融发展;企业投资效率
1.融资约束与预算软约束的含义
1.1 融资约束的含义
经典的财务理论认为,在完美的资本市场中,由投资需求带来的资金需求,可以用内部资金或者外部融资来满足,这两种融资方式是可以相互替代的。但是在现代的财务理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成本等现象的客观存在,外部融资的成本往往是大于内部融资的,当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往往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这就产生了融资约束的问题。当企业受到融资约束问题的困扰时,可能会不得已放弃高投入的项目,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价值的降低。
1.2 预算软约束的含义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国有企业在发生财务困难时,政府往往会向发生财务困难的国有企业提供贷款、补助,甚至是追加投资,亚诺什・科尔奈 (1986)把这种现象称作是预算软约束。从预算软约束的定义中可以看出,预算软约束问题主要存在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由于预算软约束现象的存在,其真实的融资约束会被掩盖。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很多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现象,与预算软约束相对应的是预算硬约束。所谓的预算硬约束就是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自负盈亏,政府对于由企业投资决策不当导致的亏损现象不负有救助责任。所以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实现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从融资约束与预算软约束的视角探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国外对于金融发展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研究,都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金融发展―企业融资约束是否得到缓解―企业投资效率是否得到提升。国外学者对于金融发展会使企业的融资约束得到缓解这一观点基本认同,并认为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途径和机制是多方面的。但是融资约束的缓解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国外学者还存在着分歧。例如Stulz(1990)认为企业持有的现金较多时,往往倾向于过度投资,持有现金不足时,而又过于保守,企业的价值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Denils和Sibilkov(2010)则认为持有较充足的现金,会让企业保留那些高投入的项目,会增加企业的价值。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他们研究发现,在发达的金融市场中,朝阳产业获得的投资较多,夕阳产业获得投资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发达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另外,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降低成本,减少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
国内学者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思路,结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得出了金融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普遍结论。但是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总量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并且很少从微观的角度去研究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目前,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细化金融市场,分析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于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第二,深入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而不是分析金融发展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分为以下四点:
2.1 金融发展对不同性质企业的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根据现有的研究证明,金融的发展可以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这是因为发达的金融市场往往加快资本的流动以及市场信息的传播,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降低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正处于金融约束的环境中。另外,我国政府部门不仅仅为金融和生产部门创造了租金的机会,相关的政府部门还参与到了租金的分配过程中去。这就不可避免的导致在租金的分配过程中出现偏向国有制企业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国有银行对于国有企业的资金支持,而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在向银行贷款时,往往会面临借款难的问题。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未完全的市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影响巨大,所以我国金融的发展对于不同性质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是不一致的。根据翟淑萍(2014)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发展对于国有企业的融资约束缓解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对于非国有企业并不具有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另外,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缓解起到的作用大于股票市场。这一研究结论与上面的分析是一致的,这说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缓解国有企业融资约束。
2.2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一般来说,金融发展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途径有两条,第一,金融的发展会增加金融机构的数量、扩大金融机构的规模,金融市场上可以借入的资本量会增大,这都有助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第二,金融的发展会让金融市场在资源的配置过程中更加高效,促进市场间资本与信息的流通,减少企业的成本,最终达到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作用。但是我国幅员辽阔,金融发展不均衡,不同的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往往差距较大。另外,我国金融发展的结构也不是很均衡,主要体现在企业的直接融资市场与企业的间接融资市场发展不均衡。我国的股票市场虽然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但仍然不是很成熟,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受到的限制较多,企业的外部融资仍然是以向金融机构借贷为主。不同区域不同的金融机构数量和规模对于缓解当地企业的融资约束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翟淑萍(2014)对2006-2011年我国不同省份的金融发展程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北京、上海、广州的金融发展程度最高,对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也最大。这就说明我国不同金融子市场的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具有不同的缓解作用。
2.3 金融发展对于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
根据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市场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研究思路,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进而对企业的投资效率产生影响。在我国的资本市场中,金融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对于不同性质的企业,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认识到金融发展对于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更强。由这一结论,我们可以推导出,相比于民营企业,金融发展更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投资效率。有关学者根据我国股票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实证研究了金融发展通过融资约束机制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够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国有企业投资效率提高的更为明显,民营企业投资效率提高的幅度很小。这就说明金融发展更有利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另外,研究发现金融发展给国有企业带来的融资约束的缓解与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并不同步。这一现象表明金融发展对于提高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被其他一些因素弱化了。这些因素制约着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2.4 预算软约束对投资效率的影响
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与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不同步,表明了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着企业的投资效率。本节就从预算软约束的角度分析其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预算软约束是指国有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时,政府部门对国有企业进行的一系列救助行为。这样的救助行为往往会掩盖住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真实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国有企业的过度投资行为,导致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低下。从另一方面来说,预算软约束的存在阻碍了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一般认为,当企业的负债率很高、财务杠杆很大时,企业的风险会增大,企业的投资会趋于保守,经理人盲目的投资行为会受到遏制。然而,根据田立辉(2005)的研究发现,当国有企业经营中存在预算软约束时,财务杠杆越大的国有企业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预期越强烈,最终会导致相关的公司治理机制失效。然而民营企业则很少存在这样的情况,当民营企业的财务杠杆变大,风险增加时,民营企业经理人员会减少盲目投资行为。这些都说明了在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中,预算软约束的现象的确存在,预算软约束掩盖了国有企业融资约束的真实水平,弱化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积极作用。
3.结论
首先,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约束的问题,金融的发展对于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得到的融资约束缓解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国有企业获得的缓解作用更强。国有银行偏向于国有企业。其次,我国的金融发展并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也导致了不同区域的企业获得的融资约束缓解程度不相同。另外,金融发展通过融资约束机制来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但是不同性质的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程度是不一致的,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幅度更大。最后,金融发展会促进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但是也受到预算软约束的限制。所以,应该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硬化预算软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袁卫秋.投资效率、现金持有与企业价值――基于融资约束视角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2):103-111
>> 辽宁省农村地区数字校园建设的现状及提升对策分析 辽宁省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辽宁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辽宁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趋势 辽宁省物流产业整合发展趋势研究 数字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116所) 辽宁省发展冰雪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辽宁省钢铁物流业的现状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 辽宁省人口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性分析 辽宁省创新驱动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 辽宁省职教集团发展“瓶颈”的分析与对策 辽宁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 浅谈数字化校园建设及发展趋势 数字林业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辽宁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 从数字校园到电子化民主:高校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与探讨 辽宁省大气湿沉降变化趋势分析 论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到数字化校园的发展趋势 辽宁省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3]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3):22-27.
[4]辽宁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辽宁省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DB/OL]. http:///zwgk/zwtz/280773.shtml.
[5]孙祯祥,郭旭凌.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结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J].电化教育研究,2013(3):5-10.
[6]陈明选,徐D.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发展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61-65.
[7]张屹,马静思,周平红,范福兰,白清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及培训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04-110.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1.区域性整体推进和引领下的自主发展模式
从2006年开始,江苏扬州市政府对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作出整体规划。针对过去各校使用不同的软件平台造成沟通障碍的问题,市教育局与相关部门联合开发了“维斯特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以此构建统一的市、县、校三级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信息交互平台。
扬州市教育局制定了《扬州市中小学数字化校园评估标准》,并要求各校按评估标准制定详细的落实步骤;学校再将任务分解到各教研组,直至每位教师。市教育局负责按评估标准给校长、教师提供培训,并组织专家进行考核。经过不懈的努力,“十一五”期间,扬州市已有80%以上的中小学达到数字化校园标准,教育均衡化实现质的提高。目前,可供校园内部、校际之间以及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沟通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和教育资源库均初具规模。
数字化校园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校园。以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具体实施步骤是理念任务流程行为习惯常态创新。
在区域推进模式中,扬州市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推进,当到达一定基础后再实现整体层次递进。随着数字化校园区域推进战略的进一步落实,扬州市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勃勃生机(图1)。
图1 区域推进模式阶段示意图
区域推进模式的特点是各学校分期分批创建、教育主管部门统领和协助、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借助行政执行力动员和推进、整合技术力量提供支持、使用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等等。
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蠡园中学地处江苏无锡市郊,是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十多年来,蠡园中学借助数字化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保持持续发展的上升势头,每几年一次跨越,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成为地区的翘楚,还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蠡风网络办公平台、蠡风系列教育软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受到好评。
细探蠡园中学持续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视以绩效为导向统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外,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克服通用软件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蠡风软件工作室,针对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软件资源。这种合作开发方式既能充分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又能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软件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提高了软件的质量,还能享受到相关的后续服务,保证了校园网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邱华国校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和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开展沙龙式的研讨,集思广义,很多好点子就是在聊天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商量决策的。在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校长的身影,凝聚着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智慧。
无锡蠡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模式的特点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领导者+志同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图2)。
图2 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流程图
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
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小学至高中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该校较普通公办学校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需求灵活多变;二是十分强调家校联系,各项活动都需要及时全面地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来;三是学校规模大,管理成本高,降低成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该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以小规模团队、个别信息化精英主导数字化校园发展。分析其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化精英为核心,从基础构建到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以及数字化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升级,事无巨细,都围绕着信息化精英的小团队,这好比划出的一道道丝线,连接着数字化校园的方方面面(图3)。
图3 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结构图
二、影响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决策
教育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对区域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战略导向作用,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在施加影响方面,社会、区域、学校拥有各自的特点(图4)。
图4 不同层面决策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影响
2.信息化精英的技术水平
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精英。是否拥有一支适合实践需求的、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精英教师队伍,是保障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这是数字化校园成功的重要条件。
3.数字化校园主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师和学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校园实际的使用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化校园真正活跃起来。
4.数字化校园现有的绩效水平
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持续推进,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事实表明,在面临变革之际,特别是当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在应用中取得比较突出或明显的绩效时,这种阻力尤其巨大;相反,当现有技术应用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实践需求或无法解决发展矛盾时,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就会越顺利。
5.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经费投入
数字化校园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到软件配套,直至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支出费用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渠道,才能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6.变革的成本
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变革成本主要包括软硬件设施、课程资源、人员培训等所耗费的财力投入,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变革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承担由采纳新技术、新方法而带来的变革代价。
三、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想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决定的。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充满挑战。结合前文所讲的三种常见的发展模型,我尝试给出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以方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有选择地自主发展(图5)。
图5 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理想模型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包含外部、内部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动力主要源自学校在实践中信息化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者和技术精英试图变革的动力。只有在内外两种动力的共同努力、协调促进下,数字化校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地发展。通过对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具有动力来源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积累、创新、决策、激励、约束等机制。
四、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积累机制
积累是指学校数字化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如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资,逐步积累数字化校园资源(课件、教案、视频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
2.创新机制
创新是指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质量上的发展,主要涉及数字化校园的效率改进问题。
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1)制度创新,也称组织创新,例如建立校园CIO(即首席信息官)制度等。(2)技术创新,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数据中心。(3)管理创新,例如建立数字化校园区域合作的技术联盟。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做的考虑。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应着重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培养信息化精英,使其真正成为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内在推动力量。(2)区域化推进,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外在动力。在区域推进过程中借助一定的创新激励机制,实现数字化校园规范化、自主化发展。与此同时,鞭策学校的当事人努力推进创新。(3)创新实力的开拓,这是数字化校园创新的基础条件。这包括两点内容:一是资金。主管机构和学校定期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到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这理应成为一种常态。另外,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获取回报也是一条重要途径。二是人才。创新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学校除了利用本身的人才储备外,还可以与教科研单位联手共同推动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创新。
【关键词】高校 数字媒体 艺术教育 现状 改革策略
由IT和CG技术当作中心的数字媒体行业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多个行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快速发展,逐渐对于人们生活以及工作模式造成影响,已经成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有着极大的发展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数字媒体这个行业最近几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因此,下面将进一步分析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和改革策略。
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
(一)教学体系不健全。由于进入新的数字时代,以往教学方式明显无法满足教学方面提出的需要。部分高校在参考国外办学经验的过程中,在课程构造和设置以及教学形式这些方面实施了变革,获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属于一门新兴的艺术模式,当前还不具备相应的理论沉淀,我国针对这方面的教学明显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并且这门课程属于文科和理科以及艺术和技术集一身的综合学科,必须要相关学科知识当作理论根据,实施艺术创作。而高校过度重视对于软件的学习,大部分高效设置的数字媒体艺术课程其实包含很多软件操作类的课程,仅仅停留在技术方面,没有重视艺术方面的创作,数字媒体艺术没有对应的理论知识,完全成为了软件实践类的学科。
(二)师资力量不足。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这个专业,专业教师匮乏这一问题逐渐凸显。目前这个专业的教师,通常均是别的专业转型到这个领域当中,不管是理论还是技术方面均存在大量的问题。我国大部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条件还停滞在之前的基础上,不具备要求数量和质量的专业设计教师以及设施,促使大量的教师被一人多用,有些甚至超过自身擅长探索的艺术领域,这也是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和方式以及设备不完善。数字媒体艺术这个专业属于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极强的学科,这就对于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必须要摒弃以往艺术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具备相应的新设施当作支持和保证。新的思想和创意以及技术不断加快发展,不断开发出新的软件,教学设施的持续更新换代直接引发一场数字艺术行业的变革。而高校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大量教学方式以及理念和技术设施问题,因为很多因素无法解决,导致其难以真正落实到教学当中。
二、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策略
(一)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数字媒体艺术这门课程属于一门跨学科和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型学科,培养出不仅懂得艺术设计特点,同时还掌握计算机图形艺术设计,并且能够操作有关应用以及后期制作软件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数字艺术设计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对于数字媒体设计人才方面的需求属于多样化的,要求其教育必须要走不一样学科和专业的交叉和整合这个发展道路,全面的专业课程,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多种素养以及思维能力,还有组织和沟通以及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能力十分有利。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的新媒体艺术教育,一定要体现其总体观点以及全面思想。针对学科交叉结合的理念,击破同一个校园当中不一样院系之间的界限,以及高校之间的界限,每个学院和系部均能够相互合作和促进,进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设计艺术人才。
(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数字媒体设计课程教学实施改革,课程构造和师资团队的构建起到决定性的影响。第一个,作为新媒体艺术教育教师,必须要进一步扩展视野,更新理念和知识,特别是数字媒体艺术这门复合型新兴艺术学科,要求教育必须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获取和掌握新媒体艺术发展情况,可以站在某个高度抓住最新和最尖端的信息。新媒体艺术属于一门综合性极强,并且发展速度极快的艺术模式,所以,必须要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信息,持续优化自身知识系统。并且,高校还要尽可能的完善当前教师培训制度,可以给大量年轻教师提供更加深入学习的机会,进而强化专业师资力量。
(三)提升实践环节。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当中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要求高校必须要给予社会实践高度的重视,由创新文化行业加快发展当作契机,加强产和学以及研的融合。数字媒体艺术教育必须要给文化创新行业发展提供服务。在有关发展纲要当中明确表示,我国必须主要发展就中类型的文化行业。而苏子媒体艺术几乎大部门均和文化行业相关。经过具体项目的研究和开发以及制作,增强高校艺术教育和社会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实践设计和制作的能力,对于总体行业系统良好的循环十分有利。当前在我国开展艺术设计教育当中,不具备相应的设计时间,这也是影响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数字媒体教育专业的师生一定要主动寻求并且制造条件,把专业教学和实践联系在一起,进而确保学生能够拥有极强的社会适应以及竞争能力。并且还要最大限度发挥社会实践基地具有的桥梁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和教育以及人才资源,和企业以及地方发展要求结合,研究并建设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场地,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通过本文对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以及改革策略的进一步分析和阐述,使我们了解到当前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现状不是十分乐观,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限制了培养人才的水平。通过采取重视学科整合改进体系强化沟通,强化专业师资力量,提升实践环节等改革策略,能够有效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数字媒体艺术行业的发展。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给我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加快该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东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现状与思考初探[J].现代装饰(理论),2013,02:83-84.
[2]张文,殷俊.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改革创新研究[J].艺术教育,2016,06:130-131.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可持续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21-02
如何保持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众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持续发展的模式尤其引人瞩目。本文借助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尝试找出其中的共性特征和各自特点,揭示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模型,探讨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机制,希望能够借此拓展思路,抛砖引玉,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式
1.区域性整体推进和引领下的自主发展模式。数字化校园区域性整体推进的核心目标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多层次、创新型、开放式的校园。以科学的人才观、教学观和管理理论为指导,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校管理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具体实施步骤是理念任务流程行为习惯常态创新。
在区域推进模式中,有条不紊地分阶段推进,当到达一定基础后再实现整体层次递进。 (图1)
区域推进模式的特点是各学校分期分批创建、教育主管部门统领和协助、制定详细的评估指标、借助行政执行力动员和推进、整合技术力量提供支持、使用统一的数字化校园平台等等。
2.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蠡园中学地处江苏无锡市郊,是一所普通的公办中学。十多年来,蠡园中学借助数字化校园提升办学品位,保持持续发展的上升势头,每几年一次跨越,不仅在教学质量上成为地区的翘楚,还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育特色网站”展评中荣获全国一等奖,其与专业公司合作开发的蠡风网络办公平台、蠢风系列教育软件在江苏省推广使用,受到好评。
细探蠡园中学持续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重视以绩效为导向统领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以外,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为了提高校园网的建设水平,克服通用软件不能满足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弊端,学校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成立了蠢风软件工作室,针对教育改革与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共同开发软件资源。这种合作开发方式既能充分依托公司的技术实力,又能根据学校的需求开发出具有高度适用性的软件系统,不仅大大节约了学校的资金,提高了软件的质量,还能享受到相关的后续服务,保证了校园网功能的更好发挥。
在这一过程中,邱华国校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经常和工作室的骨干教师开展沙龙式的研讨,集思广义,很多好点子就是在聊天喝茶的轻松氛围中商量决策的。在蠢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校长的身影,凝聚着学校领导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智慧。
无锡蠢园中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模式的特点是现代教育观念的领导者+志同道合的技术开发团队+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企业=以学校为主导的商业化运作模式。
3.以信息化精英为主导的数字化校园发展模式。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小学至高中一贯制的全日制寄宿学校。该校较普通公办学校有着显著的特点:一是需求灵活多变;二是十分强调家校联系,各项活动都需要及时全面地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来;三是学校规模大,管理成本高,降低成本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
该学校持续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以小规模团队、个别信息化精英主导数字化校园发展。分析其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可以看到,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以信息化精英为核心,从基础构建到信息化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各类应用系统的推广与使用,以及数字化系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升级,事无臣细,都围绕着信息化精英的小团队,这好比划出的一道道丝线,连接着数字化校园的方方面面(图3)。
二、影响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结合以上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宏观决策。教育部门制定的宏观政策对区域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战略导向作用,并会产生一定的环境压力。在施加影响方面,社会、区域、学校拥有各自的特点(图4)。
2.信息化精英的技术水平。中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维护离不开学校信息化精英。是否拥有一支适合实践需求的、不断实现专业发展的精英教师队伍,是保障数字化校园持续推进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教育技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教学革新。这是数字化校园成功的重要条件。
3.数字化校园主体(教师、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和学生是数字化校园的主体,他们的信息素养水平直接影响到数字化校园实际的使用效果。同时,教师和学生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只有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化校园真正活跃起来。
4.数字化校园现有的绩效水平。随着数字化校园的持续推进,过去所取得的成绩可能成为发展的障碍。事实表明,在面临变革之际,特别是当现有的数字化校园在应用中取得比较突出或明显的绩效时,这种阻力尤其巨大;相反,当现有技术应用不能满足数字化校园的实践需求或无法解决发展矛盾时,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就会越顺利。
5.硬件和软件设施的经费投入。数字化校园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从硬件购置软件配套,直至技术维护、人员培训等等,支出费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拥有长期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和投入渠道,才能保障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健康发展。
6.变革的成本。在当前条件下,数字化校园发展的变革成本主包括软硬件设施、课程资源、人员培训等所耗费财力投入,以及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信息技术支撑的教育变革面临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来承担由采纳新技术、新方法而带来的变革代价。
三、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型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数字化校园的持续发展是由多个方面、多种因素决定的。未来数字化校园的发展充满挑战。结合前文所讲的三种发展模型,我尝试给出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可持续发展的模型,以方便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地自主发展(图5)。
在这个理想模型中,持续发展的动力包含“外部”、“内部”两个部分。外部动力主要来自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和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社会力量,内部动力主要源自学校在实践中信息化水平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学校领导者和技术精英试图变革的动力。有内外两种动力的共同努力、协调促进下,数化校园才能排除干扰因素的不利影响,持续地发展。通过对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具有动力来源的情况下,亟需建立积累、创新、决策、激励、约束等机制。
四、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1.积累机制。积累是指学校数字化校园在数量上的发展,如软件和硬件设备的投资,逐步积累数字化校园资源(课件、教案、视频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学校积累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积累动机,这种动机又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作出的考虑。
2.创新机制。创新是指学校在数字化校园质量上的发展,主要涉及数字化校园的效率改进问题。
创新的具体内容包括:(1)制度创新,也称组织创新,例如建立校园CIO(即首席信息官)制度等。(2)技术创新,例如根据自身情况建设数据中心。(3)管理创新,例如建立数字化校园区域合作的技术联盟。
数字化校园创新机制的形成需要依赖于学校决策者的创新动机,这种动机同样来源于学校决策者对数字化校园长远发展所做的考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现代教育教学要求,高校教学改革越发重视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多元化教学资源应用、创新性教学形态改革已成为影响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应用已成为不可滞后的任务。本文从时代数字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以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阐述了高校教育教学研究与数字媒体技术的相辅相成发展意义。
【关键词】
时代;数字媒体;技术;高等教育;教学;应用
时代数字多媒体作为一种高校的教学工具,与高校的教育实际相联系在一起,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得到充分的发展。时代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是时展的要求,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是非常重要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能够提高高校教学过程整体水平,促进高校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的同时,也助推数字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变革创新。
1时代数字媒体技术的重要性
时代数字多媒体指的就是数字媒体。数字媒体是指数字化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媒体;它是以现代网络为主要传播载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特征。和多媒体比较而言,数字媒体强调了信息媒体的网络传播特性及其数字化特征。时代数字媒体技术是高校教育方式改革的重要条件,它能够促进高校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教育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发展。系统地开展数字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结合高校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高校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探索当前高校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形式创新的有效解决方案。才能高质量地实现资源内容的数字媒体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势与教学形式的创新。时代数字媒体能够将高校中的教学资源与网络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高校教学的科学性和快捷性,进一步的实现和发展高校教学的时代性。
2时代数字媒体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将有助于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挖掘、创新教学法的研究。将教育技术与及时转变数字媒体技术是网络教学的支撑技术,网络教学对数字媒体技术有着较强的依赖关系,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切合高校教育实际情况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分析传统教学资源基础,教学团队的技术能力条件,教学对象的技术学习能力。在高校教育实际过程当中,分析高等教育教学的课堂特性,课程资源对多媒体技术的需求性,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利用网络、app,vr虚拟资源等数字媒体技术,结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收能力、对教学手法适应能力,教学资源承载载体的驾驭能力,实施基于媒体技术应用的有效教学。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须传承并突破传统教学资源的应用。结合课程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解述传统纸质资源,展示ppt静态资源、讲解、操作过程性步骤等同时,灵活采用手机app互动性教学平台,pc在线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虚拟演播室仿真教学,触屏多媒体教室互动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最大程度整合共享课程资源,是当前数字媒体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中的主流表现。
总之,高等教育教学为数字多媒体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高校教学形态从量变到质变,数字媒体新技术从突破到应用,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教育教学需求与技术革新互为动力,各生成面向不同主体的解决方案,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的同时,也推进数字媒体技术的全面发展与应用。
作者:龙君君 单位:绵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房亚.高等学校体育信息化趋势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6,06.
访谈嘉宾:
北京教育和网络信息中心 潘克明
重庆市电教馆 杨宏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谢忠新
山东淄博电教馆 邵秀蔚
记 者:本地区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方面进行了哪些创新性的措施与规划?
潘克明:我认为北京市在数字校园建设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这样两方面工作:
第一,2004年,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市教育大会上确立了2010年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首都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做了大量基础性的工作,例如:在全面建设校园网的同时,为每一所中小学配发了“学籍管理系统”(即CMIS),该系统中存储了各学校师生的基本信息及数据;配合高中课改的相关要求,为每所高中学校配发了“高中课程管理系统”(主要完成模块学习及选修课程的设置、学业成绩管理、学分管理等)和“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主要完成对学生个性特长、身体素质、各方评价等方面的管理),涉及高中学校日常管理的若干方面。上述工作,使学校的数字校园实现了与CMIS系统的数据对接、共享,避免了地域性的重复采购或重复录入。
这样就从市级的层面,通过整体规划、设计、投资、建设、管理,为数字校园合理建设和有效利用奠定基础。
第二,北京市在2007年就启动了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的项目,为“十二五”首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做好准备,目的是组织一批有水平、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先动起来,探索“十一五”后北京市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对这批实验校,北京市从制定方案时就开始具体指导,各学校的方案历经近三年的论证、修改与完善,直到2011年春才得到基本批准。我觉得这样做也很好,脚踏实地、不搞群众运动、不搞领导工程,而是强调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杨 宏:2000年,重庆市就已经开始推进数字校园了,主要是按照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课程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要求开展相关工作。重庆市教委在2002年将市信息技术示范校的标准与要求纳入了市级示范初中和市重点中学的建设要求。经过十年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的达标结构虽然与数字校园的要求基本一致,但示范校的创建还是属于对部分学校的要求,并不是普遍的目标。
2009年,在市委和市政府支持下,由市教委、市经信委和市科委联合制定了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实施方案(渝教科〔2009〕50号),其总体目标为:力争用五年时间,完善我市教育信息化“五大体系”建设,即建立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及社会的教育网络互通体系,建设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相互融通的资源共享体系,建立面向现代化教育、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的各类应用服务体系,建立有利于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运行保障体系,建立加快IT产业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人才支撑体系。我们从该目标可以看出,数字校园从原来的中小学扩展到中职、大学;从学校教育体系扩展到继续教育(社会教育);从学校课程实施发展到IT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邵秀蔚:山东淄博市自2003年开始,在部分学校开展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为主线的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淄博市先后确立实施了基于博客的网络教研、信息技术助力英语教学创新、信息技术支持小学语文提前读写教学、技术促进课堂有效交互、自适应评测优化传统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创新应用项目,突破传统教学的一些“瓶颈”,促进传统教学问题的解决,借助项目实施引领信息化发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宜的应用项目,以项目效益带动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升。2009年,淄博市提出实施数字校园创建工程,制定数字校园建设的推进规划、进程、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学校自主、创新发展。为了配合数字校园创建工作,我市同步启动中小学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校长研修活动,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实践反思、定期会诊相结合的多种途径和方式,突出“做中学”。校长需要针对学校实际制定信息化发展规划,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信息化的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制定计划,借鉴先进经验,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同时,我们加大了对中小学网络管理教师的培训力度,落实网络管理教师持证上岗、定期培训制度,提高校园网络运行维护的技术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结合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课题研究、信息技术应用项目,加强一线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研讨交流和培训,做好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系列策略的实施产生了预期的成效,实践过程加深了中小学校对信息化的理解,培育了一批技术应用示范项目、示范校园,彰显了技术的教育价值,提升了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实力。
记 者:您认为推动数字校园建设和应用的核心是什么?
谢忠新:数字校园建设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的系统工程。用系统论的思想来思考数字校园建设,将有助于数字校园的推进。数字校园系统中包含应用层、基础支撑层和服务保障层,其中数字校园的具体应用是核心,应用层外面是基础支撑层,基础支撑层外面是服务保障层。教育信息化发展至今,数字校园的重点应该从硬件、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转向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不仅包括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还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在校本研训、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方面的应用。数字校园的应用应该关注学校教师与学生在日常教与学中的普及应用情况,注重信息技术对学校核心业务的支撑,即有效支持教与学;还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成效进行全面诊断,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指导与评价;还应该注重技术对学习的支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邵秀蔚:数字校园没有固定的标准模式,每所学校的发展状况与需求不同,数字校园建设的侧重点也应不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我们不断认识到,要以学校的需求为基点考虑数字校园建设,只有唤起学校对于信息化的应用需求,才能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也才能真正发挥信息化的最大效益。同时,也要注意用行政推动、评价机制等策略,在面上推广普及数字校园的成功经验和成果。
人的信息化是关键。信息技术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人,没有人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的信息化。数字校园建设的实践证明,一个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取决于学校中的三个角色:校长、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信息技术应用骨干教师。一个好校长是一所好学校,一个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水平也决定着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程度,校长要带头用技术,或者明白并支持用技术促进学校发展。教育技术中心核心骨干要有学校信息化的规划设计、实施能力,要精通技术应用的相关要素。一线教师中要有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能够自觉自愿地尝试在教学中应用技术,并起到带领作用。
信息化环境是基础。信息化环境建设是实施数字校园的基础条件,根据学校应用需求,整体规划设计和分步实施,要考虑设备及网络架构的科学性、先进性、开放性,以够用、适用为前提,适度超前。环境应依据应用需求而建,只有基于学校教育教学需求的信息化建设才是有效的,唯有需求才能调动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能有创新的动力和活力。
教学信息化是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革。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是最本质的两个变化。数字校园的核心就在于通过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效益,减轻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业水平,拓展师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记 者:您认为数字校园应该如何实现区域的均衡发展,哪些措施更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与提升教育质量?
潘克明:从当前情况看,由于全国各地的经济、教育基础不同,数字校园建设可能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数字鸿沟。如果地域性的经济与教育的差距继续拉大,那么这个数字鸿沟也必然会越来越大。我想,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比例不断加大,政府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投入不断增加,东西部的差距和数字鸿沟一定会逐渐缩小。
从技术层面上看,数字校园可以使数字技术的优势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人们可以利用数字校园,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这对缩小教育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是具有十分重大意义的。
从人的认知规律的角度看,数字校园及其相关技术与设备,能够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得到革命性的变革,例如: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利用资源的学习,由依赖教师的学习转向学会自主和合作学习,由接受式的学习转向探究性的学习,由缺乏个性的线性学习转向张扬个性的非线性学习,由局限于学校和教室的学习转向超越学校围墙的学习……这些转变,对人们学会学习和对人的终身发展肯定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谢忠新:一个区域中各学校数字校园的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一般会有几所学校在数字校园建设中做得好,如何把这些学校作为区域数字校园的领头学校,以领头学校带动其他学校发展,是区域推进数字校园时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围绕如何推进区域内中小学积极而有效开展数字校园建设这一目标,可以采用“领衔+参与”的模式开展校际联动,扩大资源共享,缩小学校间在数字校园水平上的差距,促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均衡发展。
“领衔+参与”模式包括了主体、共同愿景、具体做法等要素。区域以“领衔+参与”模式推进数字校园建设,需要明确这些要素的具体内容,围绕这些要素有效推进。
主体的确定。一种推进模式必须有相应的主体,数字校园建设的主体是学校,包括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领衔学校应该在数字校园的应用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做法和成绩。领衔学校和参与学校之间是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领衔学校与3个~5个参与学校组成联动的团队,一组“领衔+参与”联动团队中的参与学校有多个,便于参与学校教师间进行交流与讨论,同时参与学校之间要形成相互竞争。
共同愿景的制定。领衔学校与参与学校联动团队确定后,需要深入讨论联动工作的具体目标以及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方案,而这项工作应该由领衔与参与学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商讨决定,同时,也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适当的指导。
具体推进的做法与要求。领衔学校在推进过程中,根据共同愿景和推进方案,为参与学校提供人力、智力、资源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定期与参与学校开展工作研讨。参与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推进的工作计划,确定工作重点和任务,在领衔学校的引领、帮助下,按照工作计划有序地开展各项工作。
杨 宏:近十年来,很多地方的信息化建设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是,“翘翘板”现象比较突出,也就是一些信息化建设走在前面的学校与一些条件差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学校)差距越来越大。2003年~2007年,国家实施的“农远工程”在区域均衡发展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公平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在“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暨2011年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环境和创新动力,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工程”,关乎千家万户。因此,数字校园绝不应该再停留在示范校的概念上(虽然示范很重要),而应该成为一个基础的、普遍的建设要求。我们在外考察时发现,日本、韩国的公立中小学校,其信息化条件是按照学生人数来配置的,即按照一定的标准,有多少学生就给配备多少电脑;而我们不是,我们地区与地区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师机比和生机比差异之大令人惊讶:如果你从城市走到农村,你有一种从第一世界走到第三世界的感觉,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提升,是需要改变的。教育公平的问题其实还体现在很多微观现象上,比如课堂上,学生存在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上的差异,但是,很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都比较忽视差生的状况和理解能力。这说明,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实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人。因此,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忽视对教育者的教育。
记 者:如何通过数字校园的系统平台,实现本区域内信息与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
潘克明:本地区的资源有效整合与共享是通过区域性系统平台来实现的。欲达此目的,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各个学校的数字校园建设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标准,否则一个学校一个样,共享与整合谈何容易,更别说“有效”了。第二,应该将网络中心建设成为能够为各个学校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数据中心、资源中心、互动中心、管理中心和维护中心。第三,必须加强各地的网络建设,加大流量、加快流速,以保证各个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地利用和共享资源。第四,要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如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信息的审查制度等,并加强网络平台的运营机制建设,大力鼓励共建共享。第五,要获得政府财政的支持。
谢忠新:区域在指导学校开展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同时,更应该关注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的建设,关注各种系统平台的整合,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随着信息化发展愈加深入,各类数字校园的信息系统规划、管理、应用与评估不再那么简单,学校需要一位全面负责数字校园规划与应用、给校长提供数字校园决策建议的信息主管。他们需要最终能领导数字校园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学校高层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负责数字校园的宏观规划与管理,指导数字校园系统软件的各项应用与评估。数字校园系统平台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整体规划,统一重新开发各种系统;二是在原有各种系统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整合。无论是哪种方式,必须实现学校内各种系统的单点登录与数据交换,实现数据的互连互通。同时,区域在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还应该关注区级与校级不同学校之间同一类系统平台的互通,通过系统平台实现网络资源在区域内、学校间的共建共享,从而为区域内学校的均衡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支撑,以数字校园带动教育均衡化发展。
记 者:对于当前各地如火如荼的数字校园建设热潮,如何建设完善的评价体系?
潘克明:数字校园的评估工作应当从一开始就抓住不放,评估的重点是实用性。我国某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在数字校园建设实验中有这样一个统计:
从这个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软件的平均预算占预算总数的69.2%。这说明,他们将数字校园建设的重点放在了软件上面,放在了提高应用效益上面。
因此我主张,对数字校园的评估要重视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更要注重它的实效性。对于原有的设备设施,能用的一定要用,不要盲目追求“朝前看”、“十年不落后”。在建设和评估数字校园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对数字教室的建设与评估,教室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主战场。我们“教书育人”的总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室实现的。
谢忠新:数字校园评估是指根据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系统、科学和全面地采集与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有关信息,确定影响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因素,分析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具体内容、过程和方法,制订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由此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建立评估活动的档案,为改进和优化数字建设与应用提供依据,为政府部门了解与分析区域数字校园应用推进情况提供支持,为政府部门制定推进数字校园建设的措施与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区域在构建数字校园评估体系过程中,需要思考数字校园评估的维度,把握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第一,基于系统视角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从三个维度开展有效评估:一是数字校园应用推进的过程与成果评估,重点应该关注数字校园在学校中应用的过程和应用的成果;二是数字校园的基础支撑因素评估,即对学校数字校园基础设施、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和学校信息化人力资源进行评估;三是数字校园的服务保障因素评估。第二,数字校园评估的导向。对学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推进的情况进行分析与诊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经验,并让学校明确应该改进的目标与方向,从而更有效地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人们阅读的方式和习惯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书本纸质阅读逐渐转变为网络阅读、数字阅读。所以,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势必带来教育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趋势。教育图书数字化出版时代的到来,在丰富图书内容的同时,也延伸了教育图书出版的空间,拓展了图书出版的形式,满足了消费者对现代化图书的需求。因此,实现传统教育图书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数字出版内涵的分析
数字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所谓的数字出版指的是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存储技术和显示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综合运用,融合传统教育图书出版的内容,并在传统教育图书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改进,是一种新兴的出版产业。数字化在出版的过程中,将所有的图书信息都以二进制码的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通过光盘和磁盘等介质,把信息存储起来,借助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图书信息的处理和接收。真正的数字出版是依托传统的资源,用数字化这样一个工具进行立体化传播的方式。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其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也是数字化的,使得人们学习和阅读的过程也实现了数字化。虽然,数字化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是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图书互联网络和图书期刊等新型阅读模式的潮流。
二、传统教育图书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根据《2013―2017年中国数字出版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总产出由2006年的213亿元扩张至2010年的1058.4亿元。中国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数字出版已经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产业,已成为中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同时,数字出版产业相关基地的纷纷设立和行业协会联盟的成立加强了社会对数字出版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快了数字出版行业标准的建设进程,数字出版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中国出版业界将更多的目光转向数字出版,这一方面来自于数字出版本身所具备的潜力,另一方面则来自国家对数字出版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此外,读者阅读环境、阅读方式和阅读需求的改变都在不断增加着数字出版的市场容量。同时,由于网络与生俱来的特质,网络科技的日益发展使得数字出版相对于传统出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孕育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想实现教育图书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教育图书向数字化的发展。
三、如何由传统教育图书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一)做好教育图书数字出版的基本准备
教育出版社要想实现图书从传统型向数字化的转变,首先就要做好图书数字化的基本准备,对现有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化。做好各类传统教育图书的数字处理,对出版社现有的纸质图书进行数字化的处理,积累各类数字出版的资源,建立起专门的数字资源书库。通过这些数字化的处理,既可以实现出版社内部的资源共享,也可以为以后的查询创造条件,为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便利。教育图书在向数字化图书的转变过程中,在资金设备和技术支持上都面临着困难,因此,教育出版社要积极参与到解决这些困难的工作中来,为早日实现图书数字化出版争取时机。
(二)教育图书的数字化转型要找准重点
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范围非常的广泛,如果在数字化转型的初期,想要实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进行图书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中,教育出版社还要注重数字化的形态选择。数字化出版有点对点服务的优点,可以实现读者和出版社零距离的沟通,充分满足读者个性化的服务要求。出版社要根据传统教育图书出版中存在的缺陷,选择合适的出版形态,从而为更好地实现教育图书数字化的转型奠定基础。这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已经出版的中小学生教材教辅入手。按照教育出版社自主研发的知识资源库平台,将中小学的各科内容进行数字化的转变,分别建立起各个学科的知识资源库。这样的数字化转变,既有利于实现数据的规范积累,也有利于图书的修订。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快速地发展各类同类产品,缩短产品开发的周期。二是从建立中小学网络教育平台入手,对纸质的图书进行广泛的宣传,另外读者可以对图书进行评价,使得出版社能够了解读者的需求,对图书做出实时的修订,使图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在系统构建上,平台可以设置图书讨论区、同步课堂、名师指导、答疑中心、试题库、课外天地以及为家长开设的家长园地等栏目。三是遵循需求导向、应用为主原则,积极建设教育服务平台,推动电子书包和云计算辅助教学的发展。基于Intel CMPC及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开展应用研究,注重知识点体系构建,提供电子教材、导学本等多种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内外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质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创新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