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30 16:01: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汇率制度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年底和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关键词】 香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贸易转型;航运服务
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发展息息相关,国际贸易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环环相扣。香港,作为历史悠久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其发展历程值得思考和借鉴。
1 香港发展模式
1.1 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传统航运中心发展 迅速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利用其劳动成本优势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制造业,使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制造业中心之一。其贸易以原材料进口和港产品出口为主,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本地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在70年代曾达到创纪录的81%,是香港贸易的主导模式。同时,19591979年港产品出口额年平均增长率为20.8%,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的平均比重达76.6%;进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6%。由于货物进出口贸易飞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及船舶货物运输量也大幅提升,货物吞吐量与进出口贸易量同步增长,以货物运输为主的航运中心逐步形成。进出口贸易发展使得港口地位提升,港口服务及船舶运输迅速发展,促进了因货物进出口运输而形成的航运中心的发展,而航运中心的发展又带来更大的贸易量,贸易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互促进、发展迅速。
1.2 转口贸易迅速崛起,航运服务业逐步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改革进程加快,开放程度加深,沿海一些城市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得到快速发展。此时,香港劳动力成本和商务成本大幅上升,而周边地区的劳动力等成本却很低,香港制造业便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由于之前的发展使香港拥有优良的港口管理服务,因此其转口贸易迅速崛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香港港产品出口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幅下降,而转口贸易与香港GDP的比值却从1978年的15.5%增加到2001年的105.1%。香港19581975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仅9.6%,而19781990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高达34.2%。由于转口贸易飞速发展,港口货物吞吐量大幅增加,19901997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1%。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19811990年服务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7.6%,1997年香港货物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3.6%,居全球第8位,服务贸易额为600亿美元,居全球第12位。
随着贸易转型,香港航运服务业逐步发展。首先是服务及船务经纪。众多的船务、船务经纪和货运机构,为每年数以万计的到港船舶提供各项服务。很多知名的船务经纪商逐渐以香港作为亚洲地区总部,香港的船务经纪商获得了香港船务经纪专业学会及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等组织的认可。香港航运发展局数据显示,至2010年,香港仅船务企业数量就达到245家,创造了38.14亿港元的增加值和人的社会就业人口;船务经纪企业数量达到50家,提供了285个工作岗位。其次是船舶相关服务。很多国际航运服务商都在香港设有办事处,提供船舶供应和船舶维修业务及船舶劳务服务;美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中国船级社、挪威船级社、德国劳氏船级社、英国劳氏船级社、日本船级社、韩国船级社等在香港均设有办事处。最后,香港还有很多独立的验船公司。这些公司拥有专业的验船师,为船舶承租人、货主及存货人提供独立的船舶和货物检验服务。
1.3 离岸贸易迅速发展,服务型航运中心初露端倪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的发展及深圳港等周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香港以往在设施、地理位置等方面的要素优势逐渐弱化,面临着被取代的压力,因此适时进行了贸易转型。其贸易转型的一大特点就是由转口贸易向离岸贸易转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数据显示,19962000年,香港转口贸易每年平均仅增加4.9%,但“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却每年劲升11.4%,“有关贸易的服务”增加值与传统贸易增加值的比例从不足三成提高至44%。另据香港贸发局统计数字显示,1997年,香港离岸贸易总额约1万亿港元,相当于转口贸易总额的84.5%;2000年,离岸贸易额增加到1.4万亿港元,开始超过当年的转口贸易额;3年间,离岸贸易额年均增长10.6%,也大大高于同期转口贸易额的升幅。香港19972011年转口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仅为7.4%,而其离岸贸易额20032010年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8%,几乎是转口贸易额的2倍。离岸贸易的蓬勃发展使得香港由进出口贸易中心向管理协调性质的贸易中心转变,香港服务型航运中心初露端倪,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船舶登记注册迅速发展。香港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及良好的经济环境吸引了大量船舶来港登记注册。据香港海事处统计,1997年,香港船舶注册量为540万t,1999年推行了符合船舶所有人需求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后,船舶注册量快速增长,截至2012年8月23日已达到7 839万t,15年增加了13.5倍。大量的船舶来港登记注册不仅使香港船舶登记注册业务迅速发展,还带动了其他与船舶相关的服务业发展。
(2)海事法律和仲裁较为成熟。根据香港与内地之间“一国两制”的安排,香港使用原有的普通法法律体制,并以国际海事组织联系成员的身分,在国际有关航运公约的议事论坛上发挥影响力。香港的仲裁法例相当完备,尤以航运及商业法例为然。全球不少顶尖的国际律师行都以香港为基地。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于1985年成立,据其统计,2010年处理624起争端事宜,其中有131件属于航运方面的争端,占总数的17%,而2009年这一比例仅为15%。据其相关分析报告显示,未来这一比例仍将增加。
(3)船舶融资和海事保险不断扩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金融产品多样,投融资环境优良,外汇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买卖。海事保险业务在香港得到不断扩展,国际上主要的保障及赔偿组织均在香港设有代表处或办事处。20002012年在香港获授权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数量见表1。香港已设立亚洲船体保险市场,为亚洲区船舶所有人提供服务。劳合社已在香港设有营业点,世界上许多规模庞大、享有商誉的海损理算公司已在香港开设永久办事处。
表1 在香港获授权承保船舶保险的公司数量
(4)船舶拥有量及船舶管理处于世界前列。香港船东会于1957年成立,至2010年年底,其拥有、管理、经营的船舶数达到艘,以载重吨计约占全球商船总数的9.1%;至2011年年底,其拥有、管理、经营的船舶数达到艘,总吨位达万t。同时,香港还是世界十大船舶拥有国家(地区)之一。许多全球知名的船舶管理公司都选择以香港为基地,其中不少公司是国际船舶管理人协会成员。
发展航运上游产业最能为香港带来长远利益,而船舶注册量的持续增长将带动香港上游产业的未来发展。由于贸易方式的转型,以物流为主的航运服务逐步演变为高端航运服务,进一步巩固了香港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
1.4 贸易中心转型发展,航运中心优化升级
21世纪以来,香港贸易转型逐渐取得成功。2002年以后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转口贸易额、离岸贸易额、进出口贸易额及其增长率和离岸贸易额与转口贸易额的比值如图1~3所示。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放缓,年增长率逐渐下降,年平均增长率仅为4.6%,说明其港口地位正在减弱;转口贸易额增长率下降明显,年平均增长率仅为8.5%;传统的进出口贸易发展速度放缓,地位逐渐下降,从其2005年集装箱港口冠军地位被新加坡取代及2007年退居第三也可以得到证明。香港货物进出口增速虽然放缓,服务贸易却大幅增长,20002011年,服务贸易额年平均增长率为10.4%,明显大于港口吞吐量和进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在增长幅度上,19901999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为124%,进出口贸易额增幅为114%,服务贸易额增幅为71%;而20002011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下降至58%,进出口贸易额增幅为119%,服务贸易额增幅高达181%,离岸贸易额增幅为178%。直接与货物运输有关的贸易支持服务未来增速可能放缓,而无直接关系的支持服务却将蓬勃发展。例如,贸易融资和保险等业务将保持畅旺,而运输和仓储等服务业所受的影响将会比货运、测试和验证服务等所受的影响更大。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香港离岸贸易发展速度加快。从图1可以看出,从2005年开始,其增长速度开始大于货物吞吐量和转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其占转口贸易的比重也逐年增大。2011年,离岸贸易额是转口贸易额的1.31倍,可见贸易结构逐渐由转口贸易向离岸贸易转变。由于进出口贸易逐步向离岸贸易转变,服务贸易及离岸贸易的发展与港口吞吐量的增长呈现负相关。
从香港贸易的发展变化趋势中,可以得出结论:未来香港货物吞吐量将逐渐减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港口服务及船舶运输功能将逐步退化;随着香港服务贸易贡献比重增加,特别是离岸贸易的快速增长,其相关的航运服务如服务、船舶检修和船舶供应、航运经纪等产业将得到增强,而高端航运服务如船舶注册及管理、航运金融和保险、航运仲裁和法律等也将得到支持和发展。同时,由于高端航运服务相互依赖、相互补充,香港高端航运服务业的集中程度将越来越高。进出口国际贸易中心逐步向管理协调性质和国际资源配置的国际贸易中心发展,以物流促进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方式将发生变化,国际航运中心将由低端向高端优化升级。
2 上海的借鉴
上海提出建设国际贸易、国际航运、国际金融和国际经济四个中心以来,通过各方努力,已取得惊人的成绩。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2010年超过新加坡首次位居榜首,同时在进出口贸易和港口货物吞吐量方面也取得开创性的进步。上海19802011年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吞吐量如图4所示。
从图4可以看出,2002年之前,上海进出口总额和港口吞吐量增长平缓,发展较缓慢。从2002年开始,上海进出口总额、集装箱和货物吞吐量增长速度加快,增长势头强劲,三者同步发展。笔者似乎从中看到了香港发展历程的影子,同样是优越的地理位置、国际性枢纽港、港口吞吐量快速增长和国际贸易量急剧增加,同样面临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上升、周边浙江和江苏工业发展迅速、宁波舟山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等压力,上海的经济和贸易也正在逐步转型。上海应借鉴香港的发展经验,按以下3个阶段逐步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1)当前,上海主要还是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进出口贸易额一段时间内将持续增长,港口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也将强劲增长,世界大港地位逐渐稳固,并将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装卸效率,完善港口及城市集疏运条件。大量贸易货物运输必将带来大量船舶停靠,同时上海拥有江南造船集团、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外高桥造船厂等大型船舶制造商,因此上海可以围绕船舶相关产业链,大力发展新造船和二手船买卖的船舶经纪业务以及船舶管理业务,大力发展船舶燃料油、生活用水、生活用品、航海图文、导航设备等船舶供应服务及绿色环保的修造船业务,大力发展海洋工程等新兴船舶设计和建造业,促进航运服务发展并带动其他产业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内,以货物进出口贸易为基础的物流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同步发展仍然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
(2)随着劳动力及土地成本上升,制造业等工业逐渐从上海市区搬到城市边缘或者周边城市,原材料进口和本地产品出口减少,直接出口和本地留用货物将大幅减少,上海应该以转口贸易和水水中转为抓手,利用港口资源大力发展转口贸易。上海有外高桥保税区、洋山保税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可以充分利用保税区功能,加以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以转口贸易促进贸易和经济发展。同时,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长江内河有广泛的货源及港口。2011年,上海港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上升至41%,洋山港区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6%,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水水中转运输,因此上海可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转口贸易,通过发展转口贸易促进上海贸易和经济转型。转口贸易必然带来相关航运服务业的发展,促其由传统的服务向中高端服务发展,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国际航运中心将向高端航运服务中心转变。
(3)随着制造业逐步退出、高端产业蓬勃发展以及产业转型,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总部及投资公司将进驻上海,进出口贸易和转口贸易将逐渐转型,港口货物吞吐量必将减少,港口地位逐渐下降,而服务业发展将显得格外重要。上海应该以此为基础,以航运金融服务业为抓手,发展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目前上海已形成集合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外汇、产权交易等较为完善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同时也开展了离岸人民币业务,这为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可以通过发展离岸贸易,在亚太甚至全球发挥更为广泛的资源配置、生产协调和产品营销等功能,促进服务业升级,成为集多种贸易模式为一体的贸易运营和控制中心,提高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地位。由于在航运服务方面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因此上海可以像伦敦一样发展航运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经纪、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高端服务业,确立其国际高端航运服务中心地位,逐渐发展成为具备全球资源配置和生产协调能力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
3 结 语
香港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方面已取得成功,上海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香港相比尚有一定差距。因此,上海要抓住机遇,以船舶相关产业、转口贸易和水水中转、航运金融服务业为抓手,大力发展离岸贸易和高端航运服务,促进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转型和升级。
参考文献:
【关键词】汇率制度进出口贸易
一、汇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孙文莉.汇率的贸易收支效应的理论演进.财贸研究,2006,(4).
[4]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保罗·克鲁格曼.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5]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三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及风险控制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追求长远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面对问题,商业银行应该主动采取措施,创新产品、流程设计,提升风险防范意识,国家应该构建完善的国际贸易融资法律体系,推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进一步开展,也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一、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环境分析
传统信贷业务市场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基本稳定的市场分割,优质企业及项目的稀缺使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为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提供了新的出路。与普通融资产品相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品期限短、流动快及具备应收账款及票据作为质押的优点可以使信贷风险变得相对可控。贸易融资的自偿性将商业银行从繁杂的企业基本资料中解脱出来,重点关注单笔进出口贸易的单证、交易真实性及贸易资金偿还性,使商业银行信贷结构及业务资源得到了优化配置。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将贷款业务与中间业务相结合,可以实现表内及表外的叠加收益,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新的收益增长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可以短时间内与企业开展业务往来,建立合作关系,进而与企业开展长期、稳定的合作。但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技术、制度及人员配置方面需要加大投入,动态监测业务风险,实现稳健的经营目标。由于国际贸易融资以真实交易作为业务背景,对整个社会来说,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会为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增添助力。随着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跨境投融资业务的广泛开展,急需商业银行提供匹配的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需求。另外,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多为针对以外币作为结算货币的交易,对于以本币作为结算货币的进出口贸易尚未形成专门的产品类别。随着2016年12月人民币加入SDR(特别提款权)篮子货币,跨境人民币交易将变得日益频繁,商业银行急需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品种,为人民币资金跨境支付结算提供对应的金融服务。
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面临的问题
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企业开展进出口贸易往来过程中发挥了缓解企业短期资金周转压力、降低财务成本、为企业提供信用支持等重要作用。贸易融资业务将商业银行传统的融资业务与中间业务紧密联结,把贷款和结算融合一体,可以使商业银行实现表内表外的双重收益。相较与西方完善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制度,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于上世纪末,发展历程较短,且在日益增加的国际贸易往来过程中融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
(一)业务品种单一。国际结算主要有汇款、托收、信用证等方式,在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实践过程中,主要以信用证类的融资方式为主,对于汇款、托收等结算方式虽然具备相应的业务种类,但业务规模较小,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融通。我国商业银行在融资业务品种方面,多为单笔业务的短期融资,没有形成综合性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不利于与企业建立长期的业务往来。
(二)业务流程及人力资源配置有待优化。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操作相比普通信贷业务流程较为复杂,业务资料繁杂,中间审查及审批环节多,融资效率低,并不能及时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导致这种情况的一部分原因是现有渠道可以查询到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征信信息不足以反映企业的经营全貌或该笔融资业务的实际情况。同时,商业银行数据动态分析能力较弱,不能即时了解企业现状,思路僵化在企业提供的三个报表中,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合规,这也导致了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中由于企业在提供资料格式不符合要求而拒贷等情况的产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而目前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专业人员多集中在操作及审批人员,但目前操作人员对于业务资料审核多有主观性,仅实现了“表面合规”“单证一致”等基本要求,受技术水平限制,并不能对企业进行动态风险评估。国际贸易发展随着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日新月异,但商业银行缺乏能够为融资业务提供支持的创新型人才,特别需要提升产品种类与业务操作流程设置的管理水平。目前进行商业银行系统研发的多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人员,而进行业务品种开发多为经济金融学科的人员,这种系统与业务分离的后台创新模式无法真正对前台业务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三)业务发展受经济及法律环境制约。受近年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参与进出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特别是进口贸易企业经营状况严重恶化,商业银行参与贸易融资的积极性收到打击。资金链、担保链的风险频发导致商业银行在贸易融资业务操作上更为谨慎,业务营销及客户维护上困难重重。自201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频繁出台相关政策,企业跨境投资、海外并购、大型涉外工程的融资需求不断攀升,商业银行的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多元化的国际贸易融资需求,创新业务品种及整合业务方案势在必行。我国金融领域的的法律法国并没有形成有机整体,国际上对于贸易融资的准则及规定已经多次作出重大调整,而相对国内的规定调整幅度较小,进出口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法规会出现许多真空地带,无法为国际贸易及融资业务的发展构建一个完善的法治环境,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项因素。
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水平提升对策建议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地位变得愈加重要,但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的扩大,融资难、融资品种受限等问题日益凸显,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应该抓住问题源头,加大创新力度,强化风险管理才能实现国际业务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商业银行首先需要将创新意识融入到业务品种创新、操作流程整合、业务人员管理、业务风险控制、业务制度维护等“全员全过程”中。
(一)产品种类的创新。业务产品的创新过程中,商业银行应该秉承“以企业交易为核心”的业务理念,增强业务产品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性。灵活性强、风险小、表内外收益可观的贸易融资产品应是银行创新产品设计的首选。在产品设计上,应该将企业的结算方式与融资产品进行合理匹配,同时充分考虑到企业生产的周期性,保证企业的现金流稳定,防止期限错配导致企业过度占用银行信用。同时,综合化的融资方案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之外的财务管理、理财顾问、风险分析、管理咨询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更有助于银企双方建立长勤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的创收机会。另外,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设计不应局限在单笔的交易上,应该将视野扩大到该笔交易的整个贸易链条中,打造贸易链企业综合服务方案,提升融资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二)业务流程及人员配置优化。商业银行内部甚至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建立统一的进出口企业数据平台,进行企业风险的系统性评估,增加银企之间信息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不确定性风险。在企业风险评估方面,商业银行需要提升数据动态分析及处理能力,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分析模型,动态反映企业当期的风险状况以及自身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主要从企业盈利水平、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和单笔进出口贸易对手企业的稳定性来进行风险评估。传统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中通常将融资前对企业的授信评级作为业务的核心环节,而在贷后并未能即时掌握交易的具体情况,不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对此商业银行加强对整个贸易流程的跟踪监测,及时了解该笔贸易的进度,关注是否有贸易摩擦等问题的出现,强化对贸易货权的控制。对单笔交易应该进行封闭式的管理,封锁该笔业务的资金流,使银行的债权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另外,商业银行更应该提高国际贸易融资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提升从业人员发现风险及防控风险的水平,建立系统保送及人工反馈相结合的风险预警制度,提升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商业银行应该在现有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流程基础上与时俱进,整合过于复杂的审批流程,把握实质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工成本。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相关的业务营销岗、信贷员岗、会计交易岗加大业务培训,明确岗位责任和业务分工,使岗位之间业务相互制约、信息共享、有机配合。
(三)法律环境及制度建设。从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来讲,应该对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构建适合现阶段国际贸易及贸易融资的法律环境,保证国际贸易发展的合法性、规范性。另外,国家应该着手建立银行业统一的国际贸易融资信息平台,增强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为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从银行自身方面,应该加强自身的制度建设,根据国家出台的法律条例制定本单位的业务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业务的合规性。
参考文献
[1]庄艳华.浅议境内商业银行近期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创新与风险[J].经营管理者,2015(08)
[2]林枢.商业银行贸易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国际商务研究,2015.5(25)
保税区亦称保税仓库区,是一国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保税区是中国继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后,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新的经济性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1990年6月,中国批准设立了第一个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后,其后陆续设立了天津、深圳沙头角、深圳福田、大连、广州、厦门、张家港、海口、宁波、福州、青岛、汕头、珠海、盐田等共计15个保税区。保税区设立可分为两期:第一期为1990-1993年的13个,第二期为1996年的2个,之后,国家没有再批建新的保税区。15个保税区均设在我国东部沿海的九个省和直辖市,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海南、浙江、山东各建1个,福建有2个,广东多达6个,其中深圳市有3个(成思危,2004)。
保税区最初的功能定位是出口加工、国际贸易、转口贸易、保税仓储和商品展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全国15个保税区的保税仓储、转口贸易、商品展示功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有的更侧重于贸易物流功能,而有的则更侧重于加工功能,自由贸易功能发展不足(刘辉群,2005)。但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保税区贸易功能相对较强,在吸引外资和发展出口制造业方面类似于经济技术开发区。根据我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将保税区分为以下类型:综合型、工贸型、物流型和生产加工型。未来,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将更倾向于与国际接轨,保税区实现区港联动,促进现代国际物流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将成为基本趋势(张世坤,2005)。
从1990年以来,我国保税区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济规模增长较快,经济效益明显提高。本文根据现有统计数据,计算了2006年保税区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从保税区目前发展现状看,暂不考虑各保税区管理体制、区位等差别,仅从功能定位角度看,可以初步发现,功能越齐全的保税区的经济效益往往越高,表现在产值密度、税收密度、进出口密度等指标领先于其他保税区。特别地,在引入保税物流功能后,往往会使得保税区的经济效益明
显改善。
二、我国保税区发展水平的评价
对保税区综合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评价进行定量分析,是在单指标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加权综合评价,该模型强调指标的群体性,指标之间具有替代作用,即个别指标的落后对系统整体功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由于各指标的量纲不同,不能进行相互比较和计算,在综合分析前必须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所谓的指标无量纲化就是清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将指标的实际值转化为可以综合的指标评价值,从而解决评价指标的可综合性。本研究采用的无量纲化的方法如下:
某行业某指标的标准化数值=(该行业该指标值-所有行业该指标的最小值)/(所有行业该指标的最大值-所有行业该指标的最小值)。
在运用综合评价模型时,按照加权求和的计算方法,设第i个指标的无量纲化指标值为xi,对应的权重为wi,则加权求和计算模型为:
ρ=Σwixi(1)
其中,综合经济规模的单项评价指标包括:工业产值、税收、进出口贸易额;综合经济效益的单项评价指标包括:单位面积的工业产值、税收、进出口贸易额。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计算的便利性,采用改进的三标度层次分析法(IAHP)计算权重wi。根据以上模型计算保税区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结果见图1。从中可以看出,深圳、上海保税区的综合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最高,汕头、珠海保税区综合得分最低,海口保税区居中。可见,综合型的保税区往往可以获得较高的综合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单一的生产加工型保
税区在综合经济规模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表现往往差强人意。
三、保税区发展对腹地经济的依赖
保税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发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商投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腹地经济的发展(王莉,2005)。本部分利用计量模型考察保税区综合经济规模与腹地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的回归结果见表2。
注:表中单元格给出了相应的回归系数,括号内为t值。显著性水平**代表p-value<0.05。
1.腹地城市经济规模。回归模型采用腹地城市GDP指标代表经济规模,回归结果表明,腹地城市GDP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而封关面积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可见,保税区的综合经济规模与腹地城市的经济总量显著正相关,腹地城市经济总量越大,保税区综合经济规模越大。上海、深圳保税区依托所在城市的经济增长,扩大了自身的产业规模。这表明:保税区经济规模的水平更多的受到当地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而保税区已开发面积虽然对其经济规模有正向影响,但在引入腹地城市变量之后,其影响变得不再显著。因此,未来保税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更有赖于腹地经济增长,只有腹地城市经济的迅速扩张才能支撑保税区的快速发展(赵榄,常勇,2008)。
2.腹地城市工业化水平。回归模型采用腹地城市工业产值代表工业化水平,回归结果表明,腹地城市工业产值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可见,保税区的综合经济规模与腹地城市的工业规模显著正相关,腹地城市工业规模越大,保税区综合经济规模越大。上海、深圳的工业化程度较高,工业规模较大,推动了两地保税区经济的较快增长。虽然张家港保税区所在城市苏州的工业产值规模很大,但是它并没有带动保税区相应的经济规模,其可能的原因是保税区与周边地区没有形成密切的产业关联。这说明:一方面,未来保税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还有赖于腹地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另一方面,保税区的产业定位必须充分考虑腹地城市的产业基础,只有与腹地城市形成紧密的产业关联,形成产业链的互动延展才能推动保税区的产业可持续发展。
3.腹地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回归模型采用腹地城市进出口贸易额代表对外开发水平,回归结果表明,腹地城市进出口贸易额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模型的拟合度较高。可见,保税区的综合经济规模与腹地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正相关,腹地城市进出口贸易额越大,保税区综合经济规模就越大。可见,上海、深圳经济的外向度高,进出口规模大,推动了两地保税区经济的较快增长,而张家港保税区的综合经济规模与苏州的进出口规模并不相称。
四、保税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整合产业链,推动保税区招商引资。产业链招商对于壮大一个地方的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用越来越大。从保税区的发展看,在招商引资中贯彻产业链的整合方法,就是要围绕产业定位,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参与主导产业链各环节分工、截取高附加值环节、打造完整产业链、延伸创新产业链。要以国际产业转移为契机,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做好产业配套,积极承接周边区域大项目的辐射,催生特色产业链;全面提升保税区对接和控制区内外产业链的能力,建立整合产业链的集群竞争优势。
2.打造物流平台,推动国际物流业发展。保税区国际物流设施平台的构建,主要是用于解决区内进出口货源基地、各层级仓库网点及设施技术、货物流动过程、货物流动的方向和速度等重大战略问题,应该涉及对外交通运输体系、区内交通运输体系、复合运输体系、集装箱装载系统,以及仓库、堆场、转运站、成组装载系统和保税查验场地等方面,为保税区货物进出、通关监管,区港联动运作机制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要构筑和完善以多式联运体系为核心的国际物流联运体系;要吸引航运集团共同建设国际物流园区;要构建保税区国际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包括货物跟踪子系统、电子数据交换子系统(EDI)、综合服务子系统、物流运作支持子系统等4个部分;要引进和培养优秀的物流管理人才;要选择培育国际物流运作主体及发展物流主体形式;要创新保税物流园区海关监管模式;要健全保税区物流产业政策法规。
3.加强区域合作创新,推动保税区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树立“大市场、大作为”的观念,了解、收集市场信息,利用各种经贸洽谈会等平台,制定保税区企业和产品的外向推广计划,支持、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进一步加强保税区与腹地城市产业合作与互动,推动生产要素的跨地区高效流动和资源的优化整合。保税区要围绕保税区主导产业,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创新平台是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主体、技术创新平台为核心、创新服务平台为保障的大系统。保税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引导保税区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或联合协作的方式,合资、合作兴办各类技术创新机构。大力支持立足本区域覆盖腹地城市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组建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企业内部重点工程中心,以增强主导产业的自我创新能力,改造传统产业,带动腹地城市相关产业发展。
关键词:跨境人民币;金融管理
一、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重要意义
(一)为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提供便利
首先,减少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我国进出口贸易常以美元、欧元计价结算,企业以外币结算要承担汇率风险,而人民币用于跨境贸易结算,有效缓解由于持有美元等外币而导致的货币错配,大大降低企业的汇率风险。其次,降低进出口企业的经营成本。企业可节省两次汇兑所引起的部分汇兑成本。我国外汇管理规定,出口收汇须结汇,进口付汇须购汇,对银行卖出和买进外汇必然产生汇兑成本,而以人民币结算,将避免此成本的产生。例如,目前小型外贸企业的兑换成本平均2%,假设某企业每年的贸易结算量为1000万美元,使用人民币结算,就可节约兑换成本20万美元。另外,企业对冲汇率风险而开展的外币衍生品交易的有关费用也可以节省下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纳入核销管理,出口仍可享受出口货物退(免)税政策,企业可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将出口收入的人民币货款存放境外,使用人民币结算后,相应的资金不用进入待核查账户,对进出口预付、预收货款占总货款的比例无上限限制,较之外币结算出口收汇,采用人民币结算后,资金到账周期明显缩短。再次,有助于企业“走出去”。随着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展,人民币将为更多的境外投资者所接受和使用,上海企业以人民币资金“走出去”对外投资的机会大大增加,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二)为金融机构带来新业务,推动金融市场创新
首先,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能够为商业银行创造新的市场空间,带动银行的清算、融资和理财等业务的发展。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中资银行可通过为外资银行开设人民币账户收取账户费,为外资银行提供人民币获得汇兑收益,还可以经营境外企业的人民币理财业务,收取中间业务收益。长远来看,中资银行还可以发展人民币贷款、项目融资;境外机构的境内投资,包括债券投资和结算、境外债券筹资等获取投行和结算业务收益。其次,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将会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对外开放和不断发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要求我国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的投融资渠道。一方面,我国需要增加境外投资者的人民币投资渠道,境内的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都将扩大对境外投资者的开放程度,包括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人民币QFII制度、境外人民币基金,从而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和开放度。另一方面,我国需要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境内人民币融资渠道。随着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需求的提高,产生了人民币融资的需求,要求境内提供人民币融资途径。从长期来看,我国将逐步允许境外投资者参与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到境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市场也将为境外投资者开辟融资渠道,如“国际板”等。随着人民币双向跨境流动渐成常态,通过吸引更多的境外市场参与者,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将逐步提高,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都将在参与主体、业务品种和交易制度等方面得到发展。
(三)促进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以本币的业务和市场为基础的,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无论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还是跨境人民币投融资业务都将大力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先,上海将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清算中心。上海建有全国最先进的跨境支付清算体系,汇聚了大量境内外金融机构,尤其是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在中国的最主要聚集地,具有开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的天然市场条件。其次,上海最可能成为人民币金融交易中心。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开展过程中,会派生出很多涉及非居民的结算、融资、投资等新业务,需要境内外银行间加强合作进行创新,培育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新增长点。这些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开展可以促进银行业的国际化,有力地促进上海人民币投融资中心建设。同时,境外人民币债权将越来越多,这将会促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推进人民币产品的国际化。境外的企业或者政府机构将通过在岸金融市场或离岸金融市场渠道开展人民币的投融资活动,境外居民对人民币产品的投资需求将促进上海金融市场的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人民币资产国际交易市场发展,有助于加快人民币金融产品的创新、交易和定价中心建设。
二、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现状
内容摘要:浙江义乌的外贸发展在全国首屈一指。但快速发展的义乌外贸掩盖不了其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贸易摩擦不断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外贸的转型升级。构建“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贸易信息服务平台、会展平台、优势互补合作平台、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以及贸易基础设施平台可以促进义乌外贸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义乌外贸 存在问题 转型升级 七大平台
义乌外贸发展现状
义乌外贸进出口额。义乌外贸的增长极一直在于出口,2012年义乌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外贸出口总值9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0%。相比之下,进口业绩却不理想,2012年进口额为3.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5%。
出口商品结构。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义乌进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得到改善。工业制成品的比例提高,初级产品相对减少。义乌目前出口的商品品质丰富,已达4202个种类、170万个单品,占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小商品品种种类的85%,其中以袜子、衬衣为主的纺织品,以及拉链、饰品等小商品是主要的出口产品,占所有出口产品的65%以上。
出口地区分布。从义乌海关的年度数据看,对非洲出口17.2亿美元,占19%;对拉丁美洲出口12.7亿美元,占14%;对东盟、阿联酋和印度分别出口6.4亿美元、3.8亿美元和3.7亿美元,分别占7%、4.2%和4.1%。
义乌外贸出口一直以服装、纺织制品等底端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属于生活必需品和易耗品,虽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消费者会购买廉价的商品,使得义乌外贸出口再度增长,但面临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义乌外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贸易顺差持续增长,进出口较不平衡
义乌外贸出口近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2012年增长尤为迅速,达到90多亿美元,而进口近几年来虽有所增长,2012年却略有下降,使得贸易顺差达到最大化。贸易顺差的持续增长加大了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性。从长远来看,这为对外贸易的不稳定埋下了隐患。
(二)外贸主体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
义乌外贸经营主体以私营企业为主。2012年私营外贸企业出口82.4亿美元,占义乌市全年出口总值的91.4%。在外贸经营主体中,流通性外贸公司又占据着很大的份额,目前义乌共有各类外贸公司3000多家,呈现出多、杂、散的格局。这些外贸企业以民营性质为主,实行的是“家族化”管理模式,财务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信息不真实,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致使其缺乏核心竞争力,存在恶性竞争现象,整体服务贸易水平低下。
(三)出口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微利格局难以支撑
低价竞争是义乌出口商品赢得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义乌模式的成功离不开“三低”,即低成本、低税费、低价格,出口产品暂时难以摆脱“轻、小、低、廉、快”的属性。然而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厂房店铺租金的上涨以及人民币的不断升值等,使得出口产品成本不断上升,而增加的成本又很难转移到产品的价格上,义乌出口产品利润空间本就有限,这样,许多出口企业就难以支撑。
(四)出口商品贸易摩擦增加,贸易壁垒层出不穷
近年来,义乌小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纷纷设置贸易壁垒。2012年7月,欧盟新玩具安全指令和美国《玩具安全认证程序》正式启用,阿根廷禁售含有BPA的婴儿奶瓶等。近年来除了玩具行业,饰品、化妆品、箱包等行业遭遇国外技术壁垒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就玩具行业来说,欧美的检测标准几乎每半年就有变动,各项要求细化到数千个项目。一旦含量超标,企业就要面临数万至数十万美元不等的处罚。
(五)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传统市场优势受到威胁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息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传统的中间商地位不断淡化,这给义乌专业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目前义乌专业市场电子商务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商户意识淡薄,认识有限。大部分经营户认为开展电子商务只是建立网站、上传商品、信息而已,把电子商务看成是实体市场的虚拟化,一条新的销售渠道而已。二是商品品质低下,缺乏自主品牌。义乌专业市场生产及流通的商品虽然占了电子商务相当大的比例,但是小商品大都是没有统一规格型号的非标准化产品,花色品种众多、款式不断翻新、质量不太稳定,缺少品牌。三是缺乏电商高级人才。与上海等大城市相比,义乌缺乏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业氛围,电子商务处于初级阶段,进入门槛低,市场上的电商服务水平良莠不齐。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传统专业市场的发展。
义乌外贸转型升级路径:构建七大平台
(一)构建“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保障新型贸易方式顺利实施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信息共享”的要求,把商务、海关、国税、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相关部门信息,以及市场采购、外贸、拼箱组货、仓储运输、报检报关等贸易环节的信息进行联网,实现信息共享,使通过“市场采购”方式出口的产品,真正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使贸易更加便利化,同时加强贸易主体的责任意识,减少贸易摩擦。
(二)构建贸易信息服务平台,服务进出口企业
一是贸易信息服务。发挥市场优势,整合国内外客户信息,为进出口商提供供货、销货信息渠道;有计划地举办各类政策巡讲活动。让外贸从业人员有机会与国外大使、商务参赞面对面进行交流,了解相关政策的同时,也发掘进出口商机,并可以通过这类平台找到直接的信誉度较高的采购商或供货商。二是贸易预警信息服务。重视外贸风险防范和协调处理工作,引导广大进出口企业增强经营风险防范意识,高度重视支付方式、产品质量、仓储货运、以及采购、销售、汇率等方面的风险防范。及时进出口贸易预警信息,加大风险防范力度,加强进出口贸易纠纷协调,切实维护外贸企业的合法权益。三是进出口贸易相关政策咨询服务。整合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商务、财政、国税、外汇等相关部门的现有资源,组织专业人士,为外贸企业提供外贸法律法规、外贸环节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咨询服务,提升外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三)搭建贸易会展平台,拓宽进出口贸易渠道
做大做强进出口商品展会,打造优质共享的进出口商品展会交易平台。借助义博会、文博会、森博会、旅博会四大展会平台邀请国外供应商、采购商参展。支持外贸主体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对于国内参展,给予展位补贴,国外参展,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并补贴相关费用,促使外贸主体加强外部联系,帮助其建立一定的采购和营销渠道。
(四)构建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促进虚实结合优势互补
义乌在发展电子商务过程中,首先要立足于自己的特色,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其商品资源、物流资源和购销网络资源的优势,努力建设物流、配送、仓储等设施,完善电子商务配套功能,建设国际电子商务园。其次,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关系到电子商务发展规划、产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为网商做好服务,吸引全国乃至全球更多的网商到义乌来集聚。再次,进一步集聚各类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义乌购”,拓展与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国内外知名公司的合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积极培育具有行业特色的本地商务平台。最后,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子商务人才。鼓励电子商务企业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由财政出资,聘请电子商务人才为企业员工和社会上有志于从事电子商务业务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电商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另外,继续做好网络商品博览会,广泛邀请供货商、采购商参展,在网博会上其供求信息,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功能。
(五)构建品牌和质量提升平台,促进外贸转型升级
打造自主出口品牌,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是义乌外贸转型升级的关键。首先,义乌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品牌研究机构可以建立品牌建设指导站,完善品牌培育平台。其次,给予自主品牌以政策支持,激发外贸企业创牌积极性。再次,构建出口产品质量控制平台。对于出口产品质量的把控可以分层分类进行,对于优势行业,可以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推进其实质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对于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可以开展质量管理、标准化和计量知识培训,生产许可审查员、观察员培训;对于市场经营户,建立可溯源的“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之外,还可以建立小商品质量和标准体系,全面提升出口小商品质量。最后,要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出口产品品牌的决策、产品的研发和推广等都离不开人才。
(六)构筑优势互补合作平台,助推外贸转型升级
1.构筑“市校合作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义乌市政府可以构筑省内高校为主,省外高校为辅的“市校合作体系”,根据义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需要,可以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社区建设、短期培训、农技推广等方面寻找合作点,通过定期互访、项目对接、成果推介等形式,及时了解对方需求,以项目为载体,广泛开展多领域的合作,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双赢互惠。
2.构筑“区域合作平台”,促进转型升级。义乌市政府可以牵头构建依托浙江各县市,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合作体系”。目前,以义乌小商品为中心的“义乌经济圈”已经形成,金华、丽水、衢州、绍兴4个地级市和永康、东阳等22个周边县市区数万家中小企业已经与义乌市场建立了密切的业务联系,这使各周边县市不仅可以最大限度享受义乌市场的扩散效应,还可以享受义乌试点的政策优惠。而义乌则可以借助其周边地区拓展新的产业发展空间,突破其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义乌可以把其拥有的市场、资金、人才、信息等与浙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资源、劳动力和生态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加强产业对接企业的培育,还可以建立公共信息平台,政府可以有组织地把相关企业整合进去,有目标地激发、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之间的对接,这样,既能促进浙江中西部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又能促使义乌外贸实现转型升级。
(七)完善贸易相关基础设施平台,加快外贸转型升级
要加快实现义乌外贸的转型升级,物流、港口、航空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一是保税仓库和综合保税区建设。对现有的公共保税仓库升级扩容,实施“分批提库,集中申报”的监管模式,以满足目前进口转口贸易需要;积极争取义乌综合保税区获批。二是加快建设具有“始发港”和“目的港”功能的“义乌港”。对于义乌港的功能定位,要契合国际无水港的发展趋势,建成具有集装箱多式联运服务功能、通关服务功能、保税仓储功能、供应链增值服务功能和综合信息服务功能的港口。三是打造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把握机遇,借改革试点为物流突破各类体制机制;加快浙中城市通网络建设,鼓励物流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功能和服务;探索物流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促进物流提升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以项目形式引进物流高端人才,重点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四是航空口岸建设。积极培育义乌机场国际航线,加快航空口岸配套设施建设,实现义乌航空口岸正式开放。
参考文献:
1.李健等.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贸易,2012(6)
2.陆立军.“义乌试点”的理论思考[J].浙江经济,2011(5)
3.龚文龙.义乌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2012(3)
4.王立军,任亚磊.义乌电子商务发展路径研究[J].电子商务,2011(4)
5.赵红英.电子商务对义乌市场转型的影响力分析[J].泰山学院学报,2012(5)
关键词: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180-02
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外向型生产网络带来了挑战。面对欧美国际需求市场的改变,中国的外贸战略也应相应作出调整。在有利于扩大本国内需的同时,创建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从本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结构转变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入手确定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战略目标并着手作出调整。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产生的影响
1.中国的外贸开放度。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经济带有较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特点。2003年以后,中国仅出口贸易就占GDP的1/3,整个进出口贸易比重超过中国GDP总值的一半,2005年以后更是超过GDP的流程,进而造成中国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遭受巨大冲击,造成了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明显下滑。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对外贸易减少量则更为明显。所以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使中国国内经济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2.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窄。2002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近30%的高速增长。然而进入2008年,中国进口贸易增速大幅下滑至3.2%,出口则开始呈现负增长,下降比率为-1.3%。2009年中国进口与出口贸易更加恶化,整体贸易顺差明显收窄。一方面,由于美元大幅走弱,发达国家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降低直接导致对华进口需求的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而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与劳务相对价格优势的丧失,造成中国出口贸易困难的加剧。
3.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刺激方案及其措施,希望凭借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扭转国内经济的颓势。其中,由于保障国内经济的目的,各国也相继出台多项贸易保护与限制措施来抑制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成员国共推出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实施。纷繁多样的贸易保护措施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强化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贸易溢出效应。
二、国内经济情况分析
1.经济结构调整处于关键阶段。一国对外贸易结构取决于本国的经济结构。后危机时代也将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结构调整”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这将直接导致中国外贸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第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由投资、出口驱动型逐步向内需拉动型过渡,相应中国的出口战略将会有一系列调整。第二,中国产业结构将逐步优化,预计在宏观调控推动下,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服务业加速发展。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对中国外贸增速和结构产生影响。
2.劳动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后危机时代,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可能发生转变,劳动力成本将呈上升趋势,会削弱中国出口产品尤其是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会进一步下降。除了劳动力成本外,在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双重因素的作用下,资源、能源、土地等多种要素价格偏低的局面也将逐步改变,要素配置将逐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污染、低排放行业转移,这会相应降低中国低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改变中国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劣势地位,对中国外贸顺差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3.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中国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必须扭转通过产品出口向国外大量输出能源与资源、增加国内环境污染压力的状况,外贸政策方面将会把调整进出口结构、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作为重要任务。
三、对策建议
1.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投资以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要创造条件,不断下放和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完善相关投融资制成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到国外投资、生活和经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实力。要把支持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走出去”投资和经营作为政策的重点,提高中国金融机构对境外投资的服务和风险监管能力。
2.加大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以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随着发达国家占中国出口贸易比重的节节下降,中国对印度、巴西以及东盟的出口增长则较为明显,发展中国家市场需求仍然较为旺盛,中国应利用好这一时机,进一步深入贯彻贸易多元化战略,提高亚非拉地区的出口比重,降低对欧盟市场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