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2 09:37: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第1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应对生态危机下提出的新课题,它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把人的问题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人类面临自然、面临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给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内涵,要求大学生不断的提升综合素质,达到全面发展,为高校培养时展需要的合格接班人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二、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当代的大学生除了要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强健的身体素质,不仅要学习处理人际间关系,还要重视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学生走在时代的最前沿,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不仅具备新技能、新知识,而且思维活跃,思想敏捷,是青年中群体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愿意接受新鲜事物,是祖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还肩负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和生力军。因此,培养他们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强烈的生态环保意识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前提,也是衡量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否全面发展的重要量度,只有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二)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帮助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社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生态文明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仅重视人类自身发展,却忽略人和自然关系的历史性总结和升华,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上,其要求受教育者要树立一种良好的人生观和自然观以及生存发展观,更加的注重人,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有意识地控制人类自身在发展中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这种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关系相和谐的,这种教育纵向上注重以人为本,人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在横向上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因此,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态保护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大学生“地球家园”的责任意识,教育他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从根本上增强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他们处理生态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时展所需要的生态文明素质。

(三)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掌握着当代先进科技知识,且觉悟力较强,他们即将进入社会工作,是社会竞争的先锋力量,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不仅可以充当传播生态文明观的先锋队,也是监督、保卫、建设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主力军,大学生是否重视环境问题、是否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否掌握生态文化知识、是否身体力行生态保护行动,将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因此,发挥好大学生态文明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是提高我们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之道。

三、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就要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理念,陶冶他们的生态道德情感,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发展观。从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来看,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都是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生态文明教育力量

高校教师对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有极少一部分的高校教师很好在教学中自觉贯彻生态理念。办学之道,师资为本,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一支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师资力量而只是盲目地开设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课程,必然使教育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最终目标。因此,加大高校教师生态文明教育力量是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重要保证,也是在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经。

(三)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

现有的教育生态学表明,校园所具有的规模和组织结构、所提供的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观念、熔铸的行为模式等等,构成了受教育个体的学习情境,他们对受教育者学习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校园是学生在学校生活、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与氛围对学生能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如洁净的校园、醒目的环境保护宣传标语等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增强都会起到作用。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

(四)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作用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增大。目前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获取有关生态保护信息的。因此,高校不可忽视新闻媒体在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结语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个庞大和开放的体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也是一个潜移默化和长期积累的过程,需要探讨的方面还有很多,如认识上、教学上、师资培训上等,这其中有很多方面都需要政府、教育部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只有这样,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沿着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内容;策略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要求,十报告中继续强调“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并将实现生态文明纳入到国家“五位一体”的总体发展布局规划之中。由此可见,“生态文明”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发展目标和战略。高校身担为国家发展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在推进社会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的生态文明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因此,对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是推进高校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

高校的生态文明借鉴了环境发展领域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推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将“生态文明”的理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是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生态文明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素质,使他们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从而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是环境发展和落实“五位一体”发展计划的现实需要

环境是多种社会关系以及社会因素的集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人类为了取得生存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改变自然环境的方式和方法,虽然取得了发展,但同时也对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从宏观的层面看,这些破坏主要表现为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物种的不断减少、气候的不断升温等,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中观的层面看,在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所带来各类污染需要我们付出严重的经济代价来偿还。在微观层面上,人类追求发展过程中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迫害,最终会通过另一种形式作用到人类自身,从而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在大学教育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有助于提升环境质量,从而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五位一体”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容是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通过对该经济发展规划内容的解读不难发现,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纳入我国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与此同时,该规划还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改善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打造适合于人类生存的良好的生活环境,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进步。因此,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是落实国家“五位一体”发展规划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

(二)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打造文明、和谐校园环境的现实需要

校园是社会的构成元素之一。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必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所谓“和谐校园环境”,顾名思义,即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校园环境。换言之,即构成校园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构建生态文明型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在哪一个社会,高等院校始终处于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是新思想、新技术以及新知识等的诞生地,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要推进高校的生态化,首先必须在高校中实施生态文明教育,对校园中的不同群体,包括专任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甚至后勤人员等加强生态意识教育,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较少阻力,在校园中实现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综合发展,指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该具有的所有本质。[2]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方面的发展,还包括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的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指在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上,各种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些素质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传统的学校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成才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输入,而忽视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等的培养,致使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可见,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人才的中坚力量,生态文明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也是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所在。

二、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标本兼治,其内容主要如下。

(一)加强生态环境的现状教育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实施关于生态环境现状的教育。[3][5]对全世界的生态环境,尤其是我国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能够增强大学生的生态环境危机意识,使其意识到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树立环境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环境责任意识,才会主动地去关心生态环境,从而主动去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世界自然基金会一项针对全球环境的调查报告表明,当前,如果人类不能够有效地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开发,那么到2030年,人类的生存环境将出现严重的衰退。由此可见,要使人类未来的生存环境不出现衰退,各国政府都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化。如若不然,到2030年,人类必然要受到自然的惩罚。长期以来,人类为了发展,对自然资源过度地开发和利用,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长此以往,人类必然遭受自然的报复。例如,近年来北方不断出现的雾霾天、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水资源的不断减少、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等。除此以外,一些社会层面的惩罚也日益凸显,例如,人口膨胀、住房短缺、失业加剧、社会动荡不安、人类道德素质败坏等。在全球范围所出现大气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都已经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由此可见,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生态环境现状教育,使其对环境发展现状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从而增强其生态环境的危机感,树立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

(二)加强生态科学基本知识教育

高校中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对学生生态科学基本知识的教育。这是因为,大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态科学知识有助于其科学、有效地分析生态危机出现缘由,并提出解决对策。高校内的大学生群体来自于不同的专业,拥有不同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能力,因此,对于生态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了解程度也必然不同,且大部分学生缺乏对生态科学知识全面系统地掌握。生态科学知识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知识体系。截至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计和组织过程中,都没有将生命科学导论以及生态学导论等生态科学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致使绝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科学的一些基础课程知之甚少。因此,高校在设计和组织其课程时,可以通过公共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让大学生对这类课程和这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大学生对生态科学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站在生态学的高度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教学的效率,改善人类生存的环境。

(三)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

生态文明观,也可被称为生态文明意识,它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中心内容。生态文明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指人类在遵守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进化规律等的前提下,所取得的一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成果的总和。[4]生态文明观的内涵是指人类对于自然、社会、人类自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有机联系等所持有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是多种思想观点的总和。结合目前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本研究认为,目前高校中的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道德意识、道德规范以及道德素质教育等。其中,生态道德意识集中体现了人类与外界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人类道德进步的程度以及人类自我发展的程度。生态道德意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才能增强其对生态环境行为的自我约束性,从而引导其积极投身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实践活动,自觉履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责。生态道德规范就是要尊重社会、人类以及自然的发展规律的过程,具体而言,即控制人口数量、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和谐发展、保护资源、低碳生活等。生态道德素质作为人类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指标。开展生态道德素质教育要注重对人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的培养与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策略

高效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借鉴国外高校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成果的基础上,我国的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构建适合我国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学校内部应从上到下统一认识,并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尤其是需要高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鉴于此,高校应成立专门的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部门,并委派专人,专门负责此项教育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针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专门部门几乎没有,此项教育工作在绝大部分高校内要么由学校团委、要么由教务处负责,且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但是,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成立专门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这是生态文明教育顺利实施的必然要求。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要专门组织专业人员负责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的编写。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育实施的依据,对教学内容具有规范的作用。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目前尚未出现此类教育的专门的教材,致使各个高校在此类教育方面缺乏规范的内容。鉴于此,应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教育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专门的教材,从而为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持。其次,对于高等院校自身来说,应将生态文明类教育课程列为学校的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调查显示,目前,将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列为公共必修课或者专业选修课的院校少之又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将此类教育通过课程开设的形式进行,并将其纳入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满足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实际需求。再则,高校内部的人事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践行者,教师队伍的素质状况直接关乎教育的最终效果。承担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队伍身担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设计、组织以及实施等任务,其职能主要体现在教育、管理、协调以及研究四个方面。高校人事主管部门应重视生态文明教师队伍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伴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职责也已经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生态文明教育已经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育内容之一。将生态文明教育渗透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目前高校内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类课程的现实状况,将生态文明教育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耗时最短,最有效的捷径。

(三)在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而且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的时候,环境还会对人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是未来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实际上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在这个小的校园生态系统中,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道德观念、心理素质等都会受到这个生态系统中校园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建立生态文明的校园环境迫在眉睫。具体而言,即用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来引导高校的校园建设和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将校园建设成和谐、美丽的校园。首先,在绿色校园建设中渗透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念;其次,在文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要凸显生态文明的要求;再则,在安全校园的建设中要彰显生态文明。

(四)在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中提倡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教育贵在落实。因此,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深刻领悟并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高校可以通过与地方一些企业的相互合作,建立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为学生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创造条件。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校参观一些生态农业、自然保护区等,让其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性,从而端正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高校身担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人才的重任,推进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实现大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落实国家“五位一体”的整体发展规划。生态文明的高水平已经成为未来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方向。高校在推进自身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还应该担负起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重任,发挥其独特示范效应,为推进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傅新华.论生态文明中的教育功能[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23-27.

[2]陈寿朋.生态文明建设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

[3]欧汉生.节约型高校建设的策略思考[J].江苏高教,2011(1):46-48.

[4]付文杰,何艳玲.论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教育[J].教育探索,2005(12):62-66.

第3篇

此次调查通过问卷的形式对山东省滨州学院的本科生现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等情况进行了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态文明教育、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教师授课时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对《环境保护法》及世界环境日的了解、获取生态文明知识的途径、希望的生态文明教育方式等。此次问卷共发放600份,回收572份,有效率95.3%。发放问卷时发给滨州学院大三年级与大四年级非生态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被调查的学生专业涵盖了软件技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安全工程、公共事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舞蹈学等41个本科专业。收回的问卷中大三年级共回收问卷396份,大四年级共回收问卷176份。问卷调查时采用不记名随机调查,男女比例适中,被调查的同学涵盖滨州学院的全部18个本科系。问卷调查结果使用Excel软件进行计算统计分析。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的调研结果

目前,高校陆续重视生态文明教育,不断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但部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全面发挥出生态文明教育应有的效应。生活中仍存在着许多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本次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现状和大学生参加生态文明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生态文明教育及课程如表1所示,仅有17.6%的同学在进入大学后接受过系统的生态文明教育,高达59.1%的同学选择“知道些零碎知识”,而另外23.3%的同学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如表2所示,仅有6.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较多,32.1%的同学选择“适中”,高达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较少,另有6.1%的同学对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不感兴趣。

(二)生态文明教育完善程度及平时穿插的知识如表3所示,32.8%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完善的,而高达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如表4所示,对于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仅6.8%的同学认为较多,36.4%的同学认为适中,而高达52.7%的同学认为教师在平时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较少,另有4.1%的同学对此不感兴趣。

(三)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的了解如表5所示,7.4%的同学认为对《环境保护法》的了解很多,而高达45.3%的同学对其了解的“不多”,同时高达43.9%的同学认为对其了解的“很少”,另外3.4%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一无所知。如表6所示,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这个问题的同学占50%,回答错误的同学也占50%。

(四)生态文明知识的获取途径及教育方式如表7所示,对于“通过哪种途径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最多”这一问题,有35.4%的同学通过广播电视途径获取的最多,有46%的同学通过报刊杂志、书籍途径获取的最多,而通过校园宣传栏、海报途径获取最多的同学占16.9%,选择社会团体宣传途径的仅占1.7%。如表8所示,对于“最希望哪种生态文明的教育方式”这一问题,28.4%的同学希望以班级为结构,31.7%的同学希望以学生社团为结构,25.7%的同学希望自发组织结构单元,另有14.2%的同学选择服从系里安排。

三、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开设的课程较少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高达82.4%的同学进入大学后从未接受过生态文明教育或仅知道些零碎知识,67.2%的同学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55.4%的同学认为学校开设的相应课程较少,52.7%的同学认为教师上课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说明目前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较少,生态文明教育没有满足大多数同学们的需求,生态文明教育还不完善。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调查中发现,高达92.6%的同学对《环境保护法》的内容了解的不多、很少、甚至一无所知,50%的同学不能正确回答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对于一次性筷子的使用,仅有38.2%的同学认为其破坏森林而不用。说明尽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的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比较重视理论知识,但仍比较缺乏生态文明理念的具体实践,缺乏在生活中实践生态文明理念的意识。目前虽然大学生对可再生资源有一定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到对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人数极低。大部分同学忽略了生态文明实践的重要性。

(三)部分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态度比较冷漠在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时代,生态文明成了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同时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根治思想,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努力。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在高校中依旧存在少数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冷漠,毫不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例如6.1%的同学对学校开设的生态文明课程不感兴趣,4.1%的同学对教师授课中穿插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感兴趣,还有部分同学不愿意参与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可见,目前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全面根治思想问题,还没有从思想上将大学生全面团结到共创生态文明的队伍中来。

四、改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一)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不完善,因此学校有必要普及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例如可以在本科专业中加入生态文明教育性质的公共课,将生态文明课程纳入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且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这样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学到生态文明知识。还可以考虑增加生态文明类课程的课时量,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学习的深度。在生态文明课程具体内容的设置上,学校可以通过教研项目立项等途径鼓励教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便确保生态文明课程内容的新颖性。此外,在普通课的讲授过程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为学生穿插讲解一些生态文明的常识性知识,以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心理教育,扩大学校的宣传力度本次调查显示,在大学中部分学生对生态文明甚至是整个社会环境漠不关心,对生态环境表现的比较消极,忽视生态文明对自身和他人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心理教育消除部分同学存在的心理障碍,使得这部分同学更好地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比如学校可以举办有关生态文明的论坛,让学生坦率真诚地发表关于生态文明的建议,鼓励学生们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生态文明的距离,有利于消除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本次调查还发现,大学生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海报获取的生态文明知识较少,仅占16.9%。因此,学校应扩大生态文明的宣传力度,在校园宣传栏中展示更多的生态文明信息,同时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学习生态文明的热情,以利于在大学校园中形成倡导生态文明的氛围。

(三)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高校开展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及其它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具备一定影响力,高校可以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入到这些实践活动中去,让大学生充分接触自然环境,实地考察自然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现象,以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和生态文明意识。通过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弥补长期生态文明理论教育的漏洞,增强学生独自面对不和谐现象时的应对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生态和谐的实践行为,也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第4篇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工业文明的摒弃。它强调的是人和自然之间的一种互相依赖,互相促进和发展。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调整人类文明的发展路线,限制文明的扩张程度和冲突性因素,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味的发展经济,为所欲为。伴随着当今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而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力量的重要来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生态行为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政治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但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中国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资源和能源的合理规划及控制,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高度的重视。实际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注并采取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从党的十七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日益成为我党总揽国际局势、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而大学生作为和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在高校推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的政治环境,这让我们坚信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是一个必然实现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生态全球化背景下,达到经济与生态保护双赢的一个必然方向。

2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建设可持续型社会、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社会和谐依靠的是政府的政策、法规和科技投入等方面的支撑和保障,但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因此,顺应当今生态文明的发展趋势,在大学生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发挥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是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下的重要方面,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当前薄弱的生态文明知识,提高生态道德认知,对于我们建设可持续发展型、生态平衡型的小康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其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生态保护的宣扬和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需要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关系。而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取决于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状况。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仅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谐稳定,更关乎人类的未来发展。

最后,这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态文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需要,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道德素质,是衡量一个民族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基准。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培养生态意识,提高生态素质,是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协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需求。现代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维度,生态文明的兴起要求高校教育观念得到相应的转变。生态文明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内涵,将生态文明观教育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引导的过程,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最终目标,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3高校践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

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其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和自然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人的思想觉悟上升到高层次,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替代工业文明成为必然趋势和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建设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其过程中就也应当坚持理论特别是其中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观念。因此,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坚持生态观,探寻生态文明教育理念的创新。为了给生态文明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应当学习生态观武装自身,再通过教育方式的革新向大学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达到互相促进,达到双赢。

3.2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全面的生态观

3.2.1培养大学生的生态自然观

马克思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认为,人是能动和被动存在的统一体,人类为了求发展长期支配和利用自然,但是根据人与自然关系辩证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客观自然规律为前提,发挥的成效受自然规律以及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必然不是无节制的。

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人提倡回归传统的生态理念,中国古代也有人与自然关系论断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这种传统生态哲学,不仅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了的哲学思想基础,也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方法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天人合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精髓,在改造自然观的过程中,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主力军的大学生应当对传统文化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树立科学的生态自然观。

3.2.2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消费观

消费是人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因此更应在此过程中注重“绿色消费”,“节约消费”。大学生步入独立消费的阶段,尚未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享乐和攀比等负面心态会导致其在消费的过程中造成铺张浪费等不良行为。中国自古以来倡导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应该向其加强健康消费观念的培养,使其学会适度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避免资源的不必要消耗。

3.2.3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

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法制观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敬畏感,形成一个超越生态习惯的生态自我行为机制,成为一个具备生态认知,并在生活中自我约束,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人”。利用发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堂的价值,充实生态法律知识的内容,开展环保法律知识的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懂得各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法规、条例和法则,明确破坏生态环境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形成科学的生态法制观,从根本上养成依法保护环境的习惯。

3.3加强构建高校的生态文明氛围

随着国家政策的日益重视和环保氛围的日益浓厚,我国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部分高校仍然只片面追求毕业率和升学率,只重视由学术科研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高校作为培养全方位人才的职责。

3.3.1革新高校生态教育方法,创建“生态课堂”

目前我国居民的生态环保知识水平普遍不高,其中青年人的意识水平高于中老年人,原因是绝大多数青少年正在或接受过有关生态文明方面的教育,而70%的知识来源于课堂。因此课堂上的生态文明教育还是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因此从生态文明角度出发,打破传统课堂授课方式,构建生态化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态化课堂强调讲教师和大学生作为两个生态主体,互相促进、学习、共生。在课堂上创设生态情景,表演生态环保相关小品,寓教于乐。在思想教育课堂,如《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通过多种载体如ppt、视频等讲授有关生态文明的事例,宣扬生态文明道德观。作为生态课堂的两个生态主体,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推断生态课堂的氛围和发展。从而使彼此在生态文明知识和教育中得到互相促进和进步,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课堂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态知识的重要阵地。

3.3.2构建校园的生态文化氛围

(1)开展生态榜样教育

通过生态榜样教育,借助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积极的品质和积极行为影响学生的生态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环境生态工程,如沙地变良田、生态园林的修建等生态成果。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生态保护方面的纪录片或电影,引起学生的生态危机意识和环保意识。同时,注重发掘生活中生态榜样,在实践中对大学生进行具化的引导。

(2)开展校园生态文明活动,构建大学生环保氛围

生态认知转化为潜力默化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一定的过程,这就需要在校园开展接触自然的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体验,从而深化其生态认知促进科学生态行为的养成。借助“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等环保节日之际开展相关环保活动,如生态知识竞赛活动、参观生态园、亲测pm2.5指数等拉近大学生和生态文明的距离,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的严峻局面,从而敬畏自然。

(3)加大对生态专业的重视,增强学生之间的学科互动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维护意识也逐渐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近年来国家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进一步展示了生态学专业发展的美好前景。学校需要下大力气打造紧跟时代步伐,重视生态文明 ,打造过硬专业。加大专业建设的力度,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对环境保护内容的研究和探索优质生态学专业。

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做到更加全面更加宽泛,加强其他非环境专业的生态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生态专业和生非生态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增进学生之间的理性知识分享和感性认识,使大学生的生态观得到一个、维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马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的背景--情境设置[J].青年与社会,2012(02).

[2] 姜赛飞.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究[J].教育探索,2011(08).

[3] 姜树萍,陈芊羽,赵宇燕,苗建峰.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与践行能力提升路径[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1(02).

[4]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09).

[5] 杨志华,严耕.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新要求[J].中国林业教育,2010(05).

[6] 黄平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0(02).

[7] 刘婷.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8).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机制

机制,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引申为机器的各个零部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机理。《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机制解释为: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也就是一个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在一定规律的约束下相互作用的过程。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较多,而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运行机制还没有明确的阐述。参照马奇柯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研究,关于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的内涵得出如下结论①: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是一个连续完整的过程,可以将其分成工作机制、作用机制、接受机制、外化机制以及评价机制这五个机制。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的主要含义是:第一,它是生态文明教育各构成要素的总和;第二,它的功能是各相关因素功能的耦合,其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衔接、协调运转,依赖于各类要素功能的健全;第三,它是一个按一定方式有规律的运行着的动态过程。

一、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机制

生态文明教育的工作机制是对生态文明教育主体的行为方式分析,是生态文明教育过程的发动阶段。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具备完善的教育场所,专业的教育主体,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坚实的物质保障。

首先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高校作为我国主要的科研力量之一,在我国科技事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②高校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高科学的文化人才,一方面也要培养具有良好生态道德观、责任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生通过生态道德教育使其能够自觉的建立起环境道德责任感,不断的完善道德修养,提升生态人格,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道德人格的完善。③高校应加强生文明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实施绿色科技创新工程,培养高素质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管理人才,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高校要尽快建立起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并制定一些相关政策措施,激发教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主动性、创造性。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努力使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不断提升。学校要积极支持鼓励有关专家、学者以及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进行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科研,支持他们针对这一教育主题进行专门的科研立项、申报课题,在不断研究探索的基础上出品更多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探索总结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规律、途径、内容、方法、形式等,并结合教育对象的特点,将这些科研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相信这种理论与实践互补融合的教育形式,会使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更有成效。④

最后,在组建教师队伍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高校的投入,从设备图书资料资金等方面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建立奖励机制,激发广大师生自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投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能力建设,建设一批有深刻文化内涵的生态文明教育设施,不断提升生态文明教育的质量。

二、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机制及接受机制

生态文明教育的作用机制是对生态文明教育主体主动且与客体之间的行为互动分析,是生态文明教育过程的展开阶段;生态文明教育的接受机制是生态文明教育客体主动且与主体之间的行为互动分析,是生态文明教育过程的递进阶段。

高校要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进行生态文明的情感体验,拓宽实践渠道。第一,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优良的校园生态环境能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产生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优良的校园人文环境,既具有一种感性魅力,又形成一种理性氛围,达到了使用功能与审关和谐的统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价值导向作用、情感熏陶作用、榜样示范作用、心理建构作用。第二,着力抓好大学生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工作要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节约水电、善待花草树木、杜绝铺张浪费等等。第三,充分利用自身的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对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加以研究,或者从生态发展的视角考虑科技创新,将研究成果直接运用于实际,服务社会,从而推进生态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外化机制

外化机制的确立可以让生态文明教育主体能够看到生态文明教育成果,总结生态文明教育的经验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

该阶段可以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分析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以总结生态文明教育工作是否发挥了作用,还应进行哪些改进。可以以高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主要途径,是理论知识实践化的重要平台。寒暑假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最佳时期,大学生有时间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及开展实地考察和总结。因此,高校要注重提高大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的质量,将生态文明教育主题融入其中,以达到提高学生生态意识、锻炼学生生态文明实践能力、传播生态理念的目的。同时也可以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具体是什么,哪种不文明行为发生的概率最大,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四、生态文明教育的评价机制

生态文明教育评价机制是对生态文明教育客体的行为方式分析,是生态文明教育过程的检验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了保证教育目的、计划的顺利实现,必须及时掌握生态文明教育的反馈信息对教育过程实施有效的调控。

评价是教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育管理和决策的依据,是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从评价内容上看,要做到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这样以便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生态文明道德品质的发展状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应有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注重考察学生的行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具体指导。其次,从评价方法上看,应注意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要形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综合评价机制。再次,从评价性质方面看,要强调动态性和肯定性并重的方式。动态性注重评价对象在条件、基础上的差异性,重在看发展、看提高,看他们主观努力的程度,不采取一刀切。肯定性则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给予评价,学生在受到表扬和鼓励之后所产生的愉悦感会强化学生的道德行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总之,作为社会高等人才的高等院校,创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运行机制体系势在必行,是历史赋予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马奇柯.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研究[J].理论探讨.2006

[2] 文丰安.新时期高校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1.引言

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十报告中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而大学生又作为社会的精英,祖国的后备军和接班人,更应该形成保护生态的意识,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对大学生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时展的客观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时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使然。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大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建设者与民族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以及政治觉悟与整个民族的素质,与是否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这一伟大目标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只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更好的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服务。

2.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赋予高校德育的时代要求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应该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想法与思路,自觉地养成良好的道德,不止只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美德,还要有与生态文明理念相关的生态道德。高校德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校德育不再只关注人与人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的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因此,在高校德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与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使大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让大学生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2.3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促进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生态文明是 21 世纪的主要文明形式之一,良好的生态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观念,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衡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是否和谐共处的要求,也是现代社会衡量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尺度。生态文明教育史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快速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判断一个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认知以及大学生所具有的实践能力也都是一个大学生应该体现出的内涵。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认识到社会整体的价值,形成对自然、生命的关爱和资源环境保护的意识,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做到言行一致,关心他人,尊重自然,自觉的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生态,抵制不良危害。因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

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措施

3.1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推进大学生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工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运用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针对青少年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对他们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和生态文明理念,使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道德教育,能够懂得人类应该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尊重并维护自然界的权利,自觉维护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学生更好的明辨是非黑白,善恶美丑,正确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通过生态道德实践,追求生态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态文明素质。鼓励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形成正确健康的生态道德观念,养成规范的生态道德行为习惯,在生活和学习中严格的要求自己。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他们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是主要力量,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重要引导,因此学校、社会、家庭要形成教育合力,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生态文明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

3.2促进生态文明网络环境的建设

高校要学会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抢占网络阵地。通过综合措施管理网络,创造安全的生态文明网络环境。

互联网是个万花筒,高校要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充分发挥网络载体的作用,加强校园网络生态文化建设,建立信息量大,覆盖面全,服务和安全功能到位,融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增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力度。可以在网上开展专门的模块,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宣讲。同时可以利用信息网络开放、平等、交互自由的特点,抢占网络德育阵地,发挥网络良好的教育和导向作用。要借助于网络的广泛影响力,以高尚的生态道德价值观影响当代大学生。建立各校独立的生态文明网络社区,并在各高校间形成友情链接,以方便学生共享信息、交流心得体会,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3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丰富大学生精神文化生活

高校要以校园生态文化为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生态文化活动。校园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形成。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因势利导,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报告,运动会,名人讲座,播放经典影视作品,开展制作比赛等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来丰富当代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从多方面来宣传环保活动。同时发展迅猛的校园媒体也要发挥过滤功能,坚持弘扬主旋律,宣传正面典型,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积极开展有关生态基础知识的讲座,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讲解,以便提高大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二是建设良好的校园生态环境,打造绿色校园,建设绿色寝室,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养成环境;三是要在校园中多组织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宣传环保,提高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四是开展有关环保方面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和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学习知识,宣传环保活动。

参考文献:

[1] 杨坤.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世纪桥,2010(9):100-101.

[2] 郑世英.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探索[J].教育探索,2009(7):115-116.

[3] 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

[4] 叶志清. 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96-100.

[5] 乌晓梅.把生态文明纳入德育教育范畴[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4.

[6] 陈志刚.高校环保社团引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10(4):446-448.

[7] 孔德萍.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8(1):38一39.

[8] 莫敏秋.高校德育应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J].肇庆学院学报,2003,24(3):33一36.

[9] 刘经纬,赵晓丹.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模式与途径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97-98.

第7篇

一、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也是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发展生态文明的意识是在工业化进程发展较快的过程中才逐步开始出现的,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不过是在近二三十年来才开始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这就说明我国生态文明本身开始引起重视时间是非常短的,而且我国对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并没有提出较多的要求,这也就使得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也起步较晚;其次,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由于涉及的知识范围非常的广泛因而容易产生较多的问题,因为需要从较多的角度来分析相关问题才能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具体思路也才能取得较好的发展,我国生态文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出现了这些问题因而起步晚发展滞后;最后,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在新时期的转换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生态文明的发展严重的滞后了。这就需要相关人员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去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来促进相关问题的解决。在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弥补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较晚的问题。虽然起步晚,但是如果发展快还是可以实现生态文明的高水平发展。

二、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生态文明的进步依赖于生态文明教育的不断开展,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生态文明教育意识不强、观念落后,尤其是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

首先,从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上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这种误区不仅表现在生态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上还表现在教学计划的不科学教学目标的盲目性等方面。这就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和研究。

一方面,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长期性和系统性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只需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基本知识的了解就行,不需要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生态文明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发展。

另一方面,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是与我国社会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等问题相挂钩的,这就使得我国社会各领域中相关问题的发展就会陷入一种难以把握的状态之中,特别是难以解决生态环境发展与人们生存问题之间存在的矛盾,因为要促进生态环境的发展和进步需要建立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基础之上。同时我国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并不明确,一方面并不知道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培养生态文明发展人才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发展生态文明教育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重要性,因此会产生认识上是误区。

高校对生态文明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进而使我国高校在实现生态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要积极提高认识,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来加深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解。

其次,从具体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角度看,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识也存在误区。在有些高校中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生态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对专业能力要求极高的理科学科,对于一般人来说,生态学是难以在文科和工科学生中进行比较深入和透彻的讲授的,更难以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进行开展,这就使得生态学难以作为公共教学课程在高校教学中实施。当然,在实际情况中生态学虽然在理论上比较深奥,往往需要对生态模型、相关公式和系统性的理论进行分析,但由于它是描述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它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深奥的原理和知识点同样可以用生动合理的例子来进行浅显易懂的表达,对于大部分理工科和文科学生来说都是能够比较容易接受并进行深入学习的。生态学在高等教育中存在着教育地位缺失的问题,这与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对于不同领域人员的滥用是有紧密联系的。目前,一些对生态学毫无了解的政府官员都企图打出生态文明的发展招牌以蒙骗群众,动辄就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观”这些术语来作为口号进行宣传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事实上,部分官员在实践中却往往采取反生态反环境保护的行为,使“生态文明发展”仅仅变成一种姿态一种不具有实际的价值和意义的空洞口号,这无疑是对生态学的科学严肃性和地位的严重削弱,因而导致社会上形成一种伪生态学的怪现象。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发展的状况来深入的分析我国社会生态文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生态文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好,十分精干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充足,教学质量优良提高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然而,我国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还存在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

首先,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专业的教师非常的缺乏,即使是比较优秀的生态文明教育老师也存在着理论修养缺乏和具体的实践操作不完善的问题,这就给我国的生态文明的发展出了一道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具有专业的生态环境知识和较高生态教育能力的师资力量,只有有较强的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力量才能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开展。我国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等专业虽然已经培养了许多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生态文明发展人才,但仅仅依赖这些缺乏足够实践能力和经验的人才来实施生态文明教育显然是不够的,他们远远不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对现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高要求。所以制约生态教育广泛深入开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高素质、生态化的师资队伍的缺乏。

第8篇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 

(一)学校观念困境:思想观念滞后于现实需要 

高校采取什么样的办学观念,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内容、人才的培养。高校要培生态文明建设急需的“生态人”,就需要牢固树立起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办学观念,将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许多高校的办学观念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直接影响到“生态人”的培养。一方面,大多数高校的主流思想观念中还未包括生态文明观念,许多高校领导、管理人员自身缺乏生态文明观念,对生态文明教育不够重视,也很少有高校专门设置相应部门负责全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另一方面,对新媒体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认识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新媒体的强大功能,没有重视新媒体对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巨大作用,尚未形成新媒体与生态文明教育相结合的观念。 

(二)教师素质困境:师资队伍素质亟待提高 

鉴于生态文明教育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人文社会科学,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具备雄厚的自然科学知识功底和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审视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情况不难发现,目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大体上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环保专业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等几种类型的教师来担任,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师,都不能同时具备自然科学功底、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种素质,可以说,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师资综合素质欠缺,难以满足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对师资素质的极高要求。 

(三)学生自身困境: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漠 

大学生是与新媒体联系最为密切的群体,其伦理道德观念、人生价值取向等受新媒体影响极大,而网络等新媒体所能提供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从而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培养。加之大学生存在着“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偏差,致使总体上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不强,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漠,主要表现为:许多大学生生态道德意识极其缺乏,对公共环境的维护和建设缺乏关心;部分大学生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环境恶化缺乏忧患意识和责任感;部分大学生缺乏生态消费意识,忽视资源节约及生态保护;许多大学生缺乏生态法制意识和参与意识,对生态文明法律制度缺乏基本了解,对参与生态保护行动和生态保护事业不积极、不热心。 

(四)教育资源困境:生态教育资源十分缺乏 

尽管新媒体环境下大量信息资源为高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却十分缺乏,这与高校急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客观需要极不相符。一方面课程资源十分短缺。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还没有将生态文明教育列入全校公共必修课程中。只有少部分综合性大学和农、林、水等与生态文明相关、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陆续开设了生态文明相关领域的全校性选修课”[1],而且还鲜有网络生态文明教育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另一方面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也十分稀缺。全国专业生态文明网站极少,综合网站也少有设置生态文明版块,而且很少有高校创建专门的生态文明网站或者在校园网站上设置相应的生态文明版块。可以说,当前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缺乏极大地制约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五)教学方法困境:传统教学方法效果欠佳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对教学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学方法既要符合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性质,又要适应新媒体环境。当前一些高校开设了生态文明教育选修课或在公共课中增加了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但大多数教师进行教学时还是采用了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内容传授,忽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信息接受方式的改变,难以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很难达到既传授给学生生态文明科学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的教学目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即便有些教师运用了新媒体,也只是将新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欠佳的困境,况且生态文明教育涉及众多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根本无法将生态文明教育涉及的内容全面地展现出来。 

二、破解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树立生态文明思想观念,引领生态文明教育方向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首要的问题是解决思想观念问题。只有树立起生态文明教育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思想观念,才能真正地使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落到实处。高校要将生态文明观念和新媒体观念作为学校的主流思想观念,尤其是学校领导及其管理者要树立起新观念,才能对学校其他师生员工产生示范和规导作用,引领全校重视生态文明问题,重视新媒体的巨大作用;才能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生态文明教育以大力支持,积极推动全校利用新媒体这个全新的平台和载体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抢占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制高点,切实保障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顺利实施。 (二)培养素质全面师资队伍,奠定生态文明教育基础 

新媒体环境下,只有建立一支文理兼通又精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才能为生态文明教育奠定基础和前提。当前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其一,开展系统的专业培训。对正在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进行形式多样的、系统的培训,使其能够成为满足生态文明教育要求的复合型教师队伍。其二,提供生态文明教育进修学习机会。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些优秀教师到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将其打造成新媒体环境下生态文明教育的复合型师资。其三,打造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借助新媒体来创建生态文明教育的学科平台,促进校际交流合作,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的生态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营造生态文明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融入大学生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最佳载体,生态文明观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浸染和渗透”。[2]新媒体环境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氛围,逐渐消融网络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负面影响,使生态文明理念潜移默化中熏陶着大学生。要加大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建设,整个校园规划、建设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整个校园散发着生态文明的韵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道德情感和道德观念。要强化校园精神生态文化建设,利用校园媒介加大生态文明宣传,积极鼓励学生在校园内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要重视校园生态网络文化建设,加大对学生的网络净化教育,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打造生态与绿色的互联网,使学生能正确利用新媒体上的资源,提升生态文明道德意识。 

(四)丰富生态文明教育资源,提供生态文明教育保障 

加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保障。因此,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体系,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不同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系列教材,在条件成熟的高校开设“生态科学与人类文明”等公共必修课或开设“生态文明讲坛”等选修课,条件不成熟的高校可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增设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得到生态文明教育的熏陶,使有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专门人才的学生能够进一步得到更为深入的学习机会。要丰富课程外生态文明教育资源,建立大量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网站或在综合网站、校园网站上设立“生态文明”版块,为大学生提供大量观点正确、内容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的提升。 

(五)创新生态文明教学方法,增强生态文明教育实效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效果不佳,势必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增强教学效果。首先要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生态文明教育课堂要大力使用新媒体平台和工具,利用新媒体播放涉及生态文明的影视资料,展示生态文明的知识理论,使生态文明教育的课堂生动、直观、有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重视课外教学方法创新。要广泛建立生态文明网站或增设生态文明版块,充分发挥新媒体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等特点来吸引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的关注;要鼓励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及辅导员开通个人博客(或微博),加入QQ群、微信群,参与BBS论坛,与学生就生态文明问题交流互动;要尝试通过开发网络绿色游戏,利用网络游戏的趣味性来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影响力;要大力开展课外生态文明实践活动,实现课外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践行能力。 

[ 注 释 ] 

第9篇

关键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一、生态文明的界定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们的环境。传统涵义对于生态有三种解释:①显露美好的姿态②生动的意态③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现代涵义对于生态解释是指生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文明(civis)一词源于拉丁语意思是“城邦居民”本质涵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现在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即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生态文明是即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一种新型文明,也被称为后工业文明,是人类迄今最高文明形态。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系统建构》一书中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生态危机的时代背景下在反思现代工业文明模式所造成的人与自然对立的矛盾基础上,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从物质,制度和精神观念三个层面进行改革,以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一种新型的人类根本生存方式或样法,是在新条件下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文明。

笔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一种人与自然呈螺旋式上升的和谐共存的状态,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升华。

二、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文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别从现实依据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两方面分析。

(一)、现实依据就是我国的生态危机

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者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到:“美索不达比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他们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这些地方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储藏库。”目前我国生态危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耗竭。比如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森林资源大量减少,土地荒漠化,物种加速灭绝。最近我国33所城市的部分监测点PM2.5检测数据超过每立方米300微克,空气质量达到严重级别。近年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均在100天以上,PM2.5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2-4倍。

环境问题的出现既有体制结构不完善的原因,也有思想意识层面的弱化,其中包括生态文明教育的滞后。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强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按照生态文明教育标准去规范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社会。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生态文明的重任。

(二)、丰富的教学资源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至今闪烁在生态文明的光芒。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在《易・乾卦・文言》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孔子在《尚书》中指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传统文化的思想之外,马克思也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古今中外的生态思想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除了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外,还要学会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

三、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二维体系

(一)、理论体系

现在高校大学生会必修四门公共课:《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笔者认为在编写《基本原理概论》(简称“原理”)中关于资本主义制度导致的经济危机时可以延伸到生态危机。在编写《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中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分别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角度详细介绍,十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有“四位一体”变为“五位一体”,所以可以增加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国近代史纲要》(简称“纲要”)中大部分描述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解放的历史,是否可以延伸到描述中国近代生态思想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中讲到社会道德,家庭道德,职业道德延伸到生态伦理道德。这样在大学生公共必修课加入关于生态内容可以更好地推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