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安全教育评价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2 09:37:2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安全教育评价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安全教育评价

第1篇

一、评价目的

(一)帮助幼儿获得生活中常用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让幼儿学会识别和判断危险,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二)帮助教师真实地了解并指导每一位幼儿在安全领域的发展,安全教育要面向全体幼儿,保证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在集体的安全教育中收获成长。

(三)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安全方面的表现和进步,并能够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安全成长,并能够在家庭教育中以身作则,给幼儿在安全教育方面树立榜样。

二、评价原则

(一)发展性原则:每一个幼儿都是不断发展的个体,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应当看到每一个幼儿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幼儿成长。

(二)整合性原则:将安全教育活动与对幼儿的评价有机的结合,在活动中完成对幼儿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完成教育活动。

(三)差异性原则:每个幼儿的经验、身心发展水平等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安全教育中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发展,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应当认识并尊重个体的差异性。

(四)家园合作原则:安全教育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配合,才能帮助幼儿真正获得安全知识和技能。

(五)数字化原则: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可以使用电脑、手机、摄像机等帮助教师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的时刻。

(六)全面性原则:将安全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幼儿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或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幼儿应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5~6岁阶段目标:

1.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2.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3.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

大班幼儿下学期目标:

1.幼儿能够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2.幼儿能够对安全标志进行分类。3.幼儿能够将安全标志与具体的情景相结合,并做出正确的行为。4.幼儿能认识交通标志、指示灯、交通规则等。5.幼儿能够在出行时,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四、评价任务设计

任务一: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标志集

(一)学习目标

1.幼儿能够在大人的提醒下,认识安全标志的含义,说出常见安全标志的名称和意义。2.幼儿能够根据不同地点、不同的安全标志,做出规范的安全行为。3.幼儿能够画出常见的安全标志图。4.幼儿能够给安全标志图分类(如: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5.幼儿能够将安全标志与其对应的情境结合起来,能指出某一地方应设置什么样的安全标志。

(二)任务说明与要求

1.在9月开学后的第一周就布置创作“安全标志集”的任务。9月、10月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要求幼儿把收集到的安全标志带到学校,进行分享、交流。因此,在生活中,需要家长在带孩子外出时,随时看到安全标志,随时给孩子讲解。在认识安全标志,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2.在收集完常见的安全标志后,在家长或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安全标志贴图,帮助幼儿理解每一个安全标志的含义。3.幼儿清晰地认识了安全标志后,能够对收集到的标志图来进行分类。4.家长(有时教师)观察幼儿在设置有安全标志地点时的行为是否能够遵守安全标志的规范,同时家长(教师)要为幼儿树立榜样,以身作则。5.幼儿能够在安全标志的提醒下,而非大人的提醒下,经常做出正确的、符合规范的行为。

(三)学生作品

生活中常见的安全标志集

任务二:交通安全伴我行

(一)学习目标

1、幼儿能够说出基本的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靠右行等)。2、幼儿认识常见的交通标记(如红绿灯、人行横道线、禁止行人通行等),并且知道这些交通标记的意义和作用。3、幼儿收集交通标志图,在活动中能够与同伴分享、交流。4、幼儿在日常生活出行中,在大人的陪同下,遵守交通规则,正确过马路。5、幼儿在“安全教育活动”时,能够分享自己身边的由于不遵守安全规则而发生了危险的故事。

(二)任务说明与要求

1、 在11月、12月举办“安全出行月”的活动,在本次活动初,教师就应给幼儿及其父母普及交通安全知识,并让幼儿牢记这些安全知识,父母也应当为孩子做出榜样。2、幼儿在“安全标志集”任务中,收集到的交通安全标志,能够在“安全出行月”的“安全教育活动”中,带来给同伴和老师分享、交流。幼儿能够认识这些标志的名称和意义。3、幼儿在出行时,能够在父母的陪同下,安全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也要以身作则,同时可提问幼儿“红灯的时候能过马路吗?”等,在幼儿的回答中,判断幼儿对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4、在“安全活动月”的“安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分享身边的由于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发生了危险的故事。在分享中,让幼儿深切感受到遵守交通安全的中重要性。5、在“安全活动月”结束的最后一周,让幼儿通过绘画来表现出自己对交通安全的认识。

第2篇

2015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报告中的新数据展现了中国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截止2014年底,中国现有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49亿,互联网络的普及率已经达到47.9%,中国手机网民已经达到5.57亿,网名年龄结构方面,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名占比最高,达到31.5%,在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3.8%。微平台方面,中国社科院《2014年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新媒体已进入“微”时代、6亿微信用户、13亿微博注册账号,新媒体的使用用户呈现明显的年轻化趋势,使用人群多为24岁以下,占比33.7%。

2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安全面临的问题

2.1虚假信息容易扩散

微平台是以互联网为基础物质构架,这种网络人际关系不同于现实的人际关系,微平台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资质限制,任何人可以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微平台的开放性使得信息传播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形态,在微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地发表任何信息。现代网络技术进步使得微平台上的信息内容也异常丰富和多样化,但是大学生辨别能力较弱,不能及时判断信息的真伪,也造成了虚假信息容易网络扩散。

2.2个人信息泄露

在网络世界,大学生主要基于微博和微信等微平台进行信息分享和社会交往。微博凭借平台的开放性、技术的低门槛等显著的特点,短时间内成为大学生使用的重要网络平台,但是也是这些特性,大学生很容易将个人隐私曝露出来,被不法份子利用,产生危险。

2.3微平台背景下产生新的安全问题

1)网络诈骗

微平台使用人群逐渐扩大,利用微平台进行网络诈骗的恶性事情也日益增多。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财物丢失已经不再完全是入室或者人群密集处被盗,而是越来越多的网络诈骗事件发生。网络诈骗花样繁多,陷阱不断,大学生使用网络频繁,容易遭受诈骗信息的侵扰,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容易被骗。尤其是交友诈骗,假冒亲友诈骗,网银诈骗等诈骗方式都是利用微平台展开的。

2)组织传播

快速发展的微平台也会被组织利用,有些组织利用微平台的开放性和传播非法的、迷信的信息。他们冒用各种名义在微平台上迷信邪说、蒙骗他人,发展成员。大学生离开父母独自求学,在外读书求职的阶段,往往会感到很多的迷茫和困惑,容易受到组织的欺骗和迷惑。

3)传销

传销通过诱惑,拉人入会,收取会费,盈利途径的行为。现在传销公司也运用“微信营销模式”和“微博营销模式”等新型的网络传播媒介进行传销,他们采用“90后大学生月赚百万”等夸张的标题吸引大学生,诱导大学生进行关注,抓住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特点,拉大学生入会,让其继续发展他人,骗取钱财。

3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目前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制度保障

高校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普遍缺少制度的保障。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少重视,存在重管理轻教育的氛围,安全教育并没有纳入课程教育。安全教育组织经常是临时的,不定期的,教授安全教育的老师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往往是照本宣科,没有精心设计安全教育的教学,使得安全教育也不为学生重视,安全教育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2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失去吸引力

以往高校的安全教育通常组织对安全教育工作文件的学习,利用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学校网站、海报等进行渗透教育,对学生开展预防教育,使得学生了解安全知识和技能,但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慢慢失去吸引力,班会、团队活动,人防课等都具有局限性,持续时间短、内容缺少时效性、信息更新慢,学校网站和海报内容也不够丰富、没有互动环节、缺少双向沟通的功能,传统的模式使得学生对安全教育活动逐渐失去兴趣。

3.3传统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严重落伍

目前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大多侧重于法制安全,运动安全,饮食安全,出行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等基础的安全教育内容,但对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内容却涉及很少。随着现代社会日益增多的安全隐患和危险因素,也没有针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提出多样化的解决办法和策略,使得大学生在面临各种突况时候,不知道如何解决。

4利用微平台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4.1注重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安全教育模式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相关工作者与时俱进,注重信息技能方面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者需要通过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微平台的技术特征,掌握微平台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提升传播的效果和效率,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平台,将微平台的安全教育功能发挥到最大。

4.2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行安全教育内容的发送

现有的微博、微信等微平台上都可以发送文字、语音、视频和图片,学校可以开通微博、微信等平台,考虑到到年轻人的接收心理和接收信息习惯,主题新颖、内容丰富的安全教育信息。综合运用各种传播手段,使用年轻人易于接收的表达方式,安全教育内容。针对大家的使用手机的习惯,可以将内容加以简化,考虑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板块化推送。

4.3及时更新内容,注重内容的时效性

因为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信息的特殊性,要做到经常更新内容。不能编辑过时的安全事件新闻,这样会流失读者,减少安全教育的效果。不管是安全教育的信息还是安全事件的新闻,都要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在开学报到,节假日等特殊时期,可以有财产安全等安全教育内容。也可以针对近期校园内频发的安全案件,及时进行安全教育。及时更新内容,这样才能不流失用户。

4.4利用微平台的双向沟通功能加强互动

第3篇

有必要提醒同学们的是:每年的年末,是社会上两抢和刑事暴力案件的高发期,一些不法分子猖狂做案,总是给新年的祥和抹上不和谐的阴影,为了自身的合法权益免受伤害,远离暴力侵害,希望同学们在这一时期要时时注意安全防范,主要是预防抢劫、抢夺、绑架、勒索,偷窃等不法行为的伤害,因此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不到一些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活动,比如一些娱乐场所,特别是“三厅两吧”,二是不到偏僻的地方行走活动,三是谨慎与陌生人接触,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不要轻易将个人情况和家庭财产、成员等情况告诉他人,四是离开家人或学校时务必告知自己的去向,并按时回家和返校,五是不到其他地方留宿或彻夜不归。只有我们时刻注意防范,伤害一定会远离我们的。

同时我还要提醒同学们,年底期末我们容易受到侵害的不仅是来自校园之外,也许,一些严重的暴力源就在校园之内,每年的年底或期末时间,发生在各个校园内的各种暴力侵害案件屡见不鲜。临近期末,一些有暴力倾向的学生,以为打了架就放假,学校抓不到我,抱着侥幸心理,所以就将暴力伤害加在自己同学身上;一些学生以为,一个学期来与其他人的矛盾总要有一个了结,这了结的最后时机就在期末了,机不可失,于是就纠集所谓哥们兄弟寻仇打人;一些学生平时好逸恶劳,花钱如水,亏空欠债,急于还债,只好铤而走险,偷窃公私财物、勒索敲诈弱小同学;更有极少数不良学生,与社会不法人员里外勾结,利用学生胆小或怕报复的心理,公然进入校园实施抢劫、勒索、打人、偷窃车辆等。因此,我在这里警告个别有以上不法或重大违纪行为动机的学生,必须认清形势,抑制住自己的不正常、不健康的念头,不要成为校园暴力的做蛹者,最后为人所不齿。在此,必须明确告诉你们,任何的不法行为都必将受到严厉的惩处,学校是有力量、也有决心维护广大师生的合法权益的。

那么,对于广大同学,我们又如何远离不法伤害呢?遇到伤害又该怎么做呢?在这里我提几点建议:一是同学们要有正义之心,不以“恶小而不见”,人人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坚持自己的一身正气,在加强自身防范的同时,不要被歪风邪气吓倒,要敢于与不法侵害做斗争,遇到同学受到伤害时要以适当的方式报警或报告学校、老师,如果我们众志成城,是没有什么可以伤害我们的。二是同学们要有仁爱之心,团结友爱是学生的基本守则和规范,如果人人相互关爱,珍惜同学情谊,乐乐融融,也就没有了暴力的温床;三是同学们要有宽容之心,以诚待人,宽以待人,能宽容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不以恶小而为之,那么,我们的心灵就充满了阳光;四是万一自己遇到侵害,要立刻报告学校和老师,或以适当的方式求助于同学和群众,在脱险后立即向学校或公安机关报案,不给不法犯罪分子以再次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机会,切记:任何的软弱只会给自身造成更大的伤害。

在寒假期间,学校要求同学们务必做到:

1、注意交通安全。春节期间车流量大,街道、道路拥挤,因此学生在假期要特别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文明骑车、文明走路,不乘坐“三无”车辆和超载车辆,严禁骑摩托车。回家时尽量不做三轮车。再次提醒:放假回家时请远离学校门口乘坐车。

2、强化自我管理,不看不健康的电影、录像、书刊;不进“三厅二室”,注意网络安全,文明上网,不要网友,更不要去外地与网友见面或把网友带回,以防不测。

3、遵纪守法,不打架斗殴,不偷窃,不赌博,不参加迷信活动,不涉毒、涉黄等。共同维护社会、家庭的安定和良好秩序,做遵纪守法的公民。

4、在假期外出时要征得家长或监护人的同意,并向家长或监护人告本_文_来_源_于_贵-州.学,习;网知去向,注意交通、人身、财产等方面的安全;不得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到别人家里过夜,不要与社会闲杂人员以及陌生人交往,防止上当受骗。

5、注意用电、用火、用汽等安全,防止火灾、触电、煤气中毒等事故的发生。不玩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

6、注意饮食卫生。杜绝各种不良嗜好,做到不抽烟,不喝酒。珍爱生命,拒绝。

7、要讲社会公德,讲文明礼仪,在家要孝敬父母长辈,多为父母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向父母献上一份亲情爱意,学会感恩父母。

8、要按规定离校和返校上课,在离校时,各班要关好门窗,保管好财物。

第4篇

关键词:轨道交通司机;安全行为特征;安全指标;安全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它凭借着运送量大、快速、准点、低能耗、少污染、乘坐方便、舒适等优点,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安全事故也时有发生。在保障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的同时,安全运行始终是永恒主题。

1.安全评价及相关理论

1.1安全评价理论

1.1.1安全概念界定

对安全的认识,目前有两种观点。绝对安全观认为安全就是无事故,无危险。相对安全观认为安全是指客体或系统对人类造成的可能的危害低于人类所能允许的承受限度的存在状态。现代安全科学理论的研究认为安全是系统运行过程的状态描述量,是和危险互为对偶的两个系统过程的状态量。安全是指人类所面临的系统存在或运行的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低于目前人类所能接受的最低限度。由此可见,安全是相对的。由于安全含有人类的认识能力与过程,因此安全是相对发展的系统状态描述量。

1.2安全评价的概念

安全评价就是对被评价系统的整体运行过程安全程度的评估,以此来确定人类对该系统运行状态的认可与否,并为系统的进一步改进提供信息基础。其特点是评价不仅考虑系统内的危险物质、危险结构,且考虑到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及其与危险物质、危险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价结果是对系统运行过程安全状态的总体反映。评价中含有人类的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探明系统的安全状态水平,了解系统安全的薄弱环节,改进系统安全水平。

安全性评价最早主要用于工业领域,对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上。对机器设备的评价其理论与测试方法已较为成熟。但对于生产系统中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无论在理论与方法上都似乎由于人的复杂性而未得到应有的进展。

1.3安全评价方法

安全评价方法是进行定性、定量安全评价的工具。安全评价的内容十分丰富,安全评价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安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不同。

目前安全评价方法有很多种,每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条件,在进行安全评价时,应根据安全评价的对象和要达到的评价目的,选择适用的安全评价方法。用于安全评价的方法很多,但由于各种方法的出发点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同,适应对象不同,又各有优缺点,使得人们遇到安全评价不知道选用那种方法也不知道评价结果是否可靠,基于这种现状,对不同的安全评价方法的思路、特征、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汇总对比,并给出选择。常用的安全评价方法按照安全评价结果的量化程度,可分为定性安全评价方法和定量安全评价方法。随着安全评价的不断发展,在国内外出现了许多评价方法,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安全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研究、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日本劳动省六阶段法、道化学火灾爆炸指数法、蒙德法等。

2.职业适应性

目前在地铁行业有关于职业适应性分析方法上的研究,主要基于寻找到一些评价心理能力的指标和因素,共同的指标有准确性、注意力、快速反应能力、熟练性和判断性五项最重要心理素质能力以及稳定性、记忆力和协调性三项较重要的心理素质能力。这些研究基本上反映了心理素质能力适应性和人机环境适应性,符合安全职业适应性的研究方向和要求。揭示了人的安全素质取决于心理能力,而心理能力取决于心理资源,可以通过心理资源的状态来反映安全职业适应性。为安全职业适应性的评价奠定了基础。这样就可以建_立一套以心理资源、心理能力和心理负荷为核心的安全职业适应性的理论体系。可以应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安全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明确人在工作中的心理适应性和人机、环境适应性,就是人的安全职业适应性。

机车司机职业特点:担负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运输的重大责任;不规律的作息制度;信息量大、突发事件多。机车乘务员是一种特殊职业人群,其职业的特殊性表现在工作空间狭窄、作业时持续伴随噪声、振动、作业时间不分昼夜、注意力高度集中、视听觉始终处于警觉状态并要承受列车行驶时的运动惯性和离心力。极端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特点,使机车乘务员比一般职业人群更容易出现心理障碍,而机车乘务员的职业使命,又要求其具有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机车乘务员安全行车的重要保障。

3.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评价

对于轨道交通司机安全性评价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从安全行为、组织行为等理论的基础上给出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定义: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以行为科学、认知科学、信息处理和系统分析、概率统计等理论为基础,运用安全工效学、安全系统工程学等多种方法,对影响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状况的行为、生理和心理素质的状态进行科学准确地测量和评估,使其能准确、恰当、充分、可接受地完成其所承担的绩效标准范围内的工作任务,提高轨道交通司机成功地完成任务或作业的概率。

3.1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行车标准

轨道交通运输的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整个动态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十分权威的规定来制约和维持它的运作,即行车规则。运行规则主要种类有:《行车组织规则》、《列车运行图》、《技术管理规程》、《站场管理细则》、《行车高度工作规则》、《客运组织规则》以及各车站的((站规细则》等,另外轨道交通运行的文件还包括了各行车组织、管理部门制订的其他相关文件。《技术管理规程》是综合性规程,包含了行车组织运作在内的各专业、各工种的规定;《行车组织规则》是指导行车、运行工作进行的重要文件;《列车运行图》是行车、运行的综合性计划和执行工具,其他文件都是为了加强对行车管理、确保运行正常进行而制订的支撑性文件,用以规范各具体执行部门的行车组织工作。行车安全规章是一个规范准则,它规定了在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法则,具有强制性;是所有参加运行的人员都必须遵守和执行的。

3.2轨道交通司机的任职要求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驾驶的特殊工作要求,对轨道交通司机的基本素质做了规定,除了对裸眼视力、胖瘦体型、身材高矮有专业要求外,轨道交通司机还需要掌握城市轨道交通电动列车安全行车及应急处置基本技能,具有识读一般的机械图纸、电动列车设备、控制原理图的能力,掌握电动列车的检查与准备、驾驶操作、故障判断及应急处理、列车调试等的能力。基本要求如下:

1)必须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和服务意识,并且要有能够不断学习与遵守规则的素质,富有纪律性、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保证安全行车的基本因素之一。

2)司机必须掌握列车的基本构造、性能,具有一般的故障处理能力,熟悉运行线路和停车场等基本设施情况,熟练掌握担任驾驶区段、停车场线路纵断面情况。

3)司机必须掌握其他相关的业务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如懂得救援的过程和方法、懂得消防灭火的要求、学会扑灭初起火灾的方法、知道常用灭火机的使用方法等。

4)司机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并取得/电动列车驾驶证0后才能独立驾驶电动列车。如脱离驾驶岗位》个月以上,驾驶列车时必须对业务知识和安全运行知识等进行再培训与考核,合格后才一能上车。另外还要满足相关的身体状况要求和心理状况要求。

4.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调研,根据轨道交通司机的实际情况,运用人的安全行为分析的观点和方法,确立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建一立安全性评价体系,主要成果有:

以人的安全行为分析理论为基础,通过大量的调查、事故案例分析、访谈及向安全专家的咨询后,确立了影响轨道交通车司机行车安全的评价指标项目集,然后使用因子分析方法使项目的因子得到简化,明确,确立4个一级指标,4个一级指标下设20个二级指标,建立了轨道交通司机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并明确每个项目指标在整个安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及检测方法。

参考文献:

【1】何理,钟茂华,史聪灵,石杰等.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

学技术2009,5(6)

【2】梅振宇,王炜,陈峻.我国发展大城市轨道交通问题初探【J】.城市公共交通,2004

第5篇

[关键词] 中药注射液;安全性评价

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广为应用,尤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相关不良事件的报道也日趋增多,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也引起管理部门、医护人员和公众的重视[1]。2011年7月1日起实施的新版《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主要依据,《WHO药物警戒体系草药安全性监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如何在药物警戒体系内开展和实施草药安全性监测的技术指导[2]。但《办法》和《指南》中涉及的安全性评价研究方法内容相对较少。而如何合理的选择有效设计和评价方法开展临床试验并准确评价中药安全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现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常用研究方法做一简要介绍和分析,借以抛砖引玉。

1 个例评价

个例的安全性评价主要基于临床医生治疗过程中填写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最基本也是最常见的获取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途径。《办法》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获知或者发现可能与用药有关的不良反应,应当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报告;不具备在线报告条件的,应当通过纸质报表报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由所在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代为在线报告。报告内容应当真实、完整、准确[3]。报告内容包括了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疾病、既往史、怀疑药品(批准文号、商品名、生产厂家、用法用量、用药起止时间)、合并用药信息、不良事件过程描述及处理以及关联评价等信息。个例评价方法临床适用范围广泛,几乎包括了上市后的所有药品,没有研究时间的限制,是临床获取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主要信息来源。该方法可以及早发现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信号,从而形成第一手资料。长期以来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是发现不良反应的唯一方式,也是最经济的方式,但是该方法缺陷也十分明显,随意性较大,获取信息往往不够完善,其中很多重要信息缺失,如药液滴速、浓度、患者的生物学特征、环境因素、药物质量稳定以及药物联合应用等缺失,往往会导致报告的偏移,造成对中药注射剂归因过度或归因不足,无法准确评估注射剂的危险度和安全性。伴随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全面投入使用,使得报告更规范、更快捷,必须高度重视个例安全性评价的培训和教育,只有及时、准确、完整的个例评价数据,才有可能为中药注射液的临床预警提供有利的信号。

2 个例的集中评价

个例集中评价是通过对同一药品或统一症状或统一剂型等含有一种或多种相似信息的多个单个病例数据的集中综合分析与评价,找出其相关联的信号,识别及挖掘出中药安全性信号[4]。该方法是对一定时期内报道的多个个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集中分析,对报告的流行病学数据(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过敏史、既往史)、临床数据(症状、体征、处理、转归)、药品数据(通用名、商品名、生产企业、批号、有效期、用法、用量等)、关联性分析数据及报告人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从而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危险度,该方法通过对临床用药相关情况进行明确、清晰的描述、剖析安全性症状的发生、发展、预后及药品关联性。目前中药注射剂上市后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是个例的集中评价。个例的集中评价可以对同类个例报道再一次评价,可以挖掘或产生ADR信号并提出防范措施及治疗抢救的方法。但同时此类评价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基于的个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系统评价,结论中往往提示,报告质量普遍不高[5-7],导致不能准确提供预警信号。因此有必要将不良反应进行分类评价,可以集中对其中某一类不良反应比如过敏反应进行集中评价,另外目前学者采用评价方法也多是采用综合文字描述分析,较少利用有效的数据挖掘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决策树是一种用树状图展现数据受各变量影响情况的分类预测模型。吴嘉瑞等使用决策树CART算法,发现了穿琥宁注射剂与患者年龄、药物剂型等因素存在的相关性[8]。应用该模型,研究人员可以推断有哪些特征信息的患者更易发生不良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具体类型[9]。应用此法进行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预警不失为有利工具。

3 集中监测评价

集中监测评价是指用循证的思想,采用临床试验研究及其他流行病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4]。集中监测评价包括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多种设计方法,是目前进行中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主要方法。

3.1 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RCT) 从20世纪40年代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RCT和20世纪50年代索尔克(Salk)小儿麻痹症疫苗的RCT开始,医疗卫生领域的研究人员无论测试新药还是评估新医疗保健方法时经常将试验是否为随机对照试验作为判定试验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10]。RCT方法是评价干预效果的最佳设计[11]。目前应用于卫生保健的RCT主要为解释性RCT和正在兴起的实用性RCT[12]。解释性RCT选择的受试者一般为理想人群,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比较严格,对年龄、性别、患者的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合并症、并发症等因素限制较多,避免在受试者纳入的过程中出现选择性偏倚。故以解释性RCT以其严格的受试者筛选标准,使其结论在应用于实际临床环境时受到诸多限制因素。包括中药注射剂在内的所有药物上市前一般都必须经过解释性RCT临床试验的疗效评价,尽管在随机方法、对照选择及盲法设计方面不断采用新的方式,同时当前研究者、申办方以及审评人员将药物的安全性评价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由于RCT设计的局限,尤其是病例数较少加之对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所以研究结果外推到一般人群时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受设计类型特点的限制RCT设计更适于评价干预措施的疗效。

3.2 实用性RCT研究 实用性RCT研究作为一种灵活的临床研究方法,在国外已被认可并较多的应用,它是与解释性临床试验RCT相对而言的一种试验方法,用以回答临床决策者所面临问题而设计的试验,旨在帮助医疗卫生做出循证的决策。

实用性临床试验是与解释性临床试验相对而言的。而实用性试验追求最大程度的外部准确度以使结果具有外推性[13],所以它要尽量的反映治疗措施欲施加的所有范围内的患者,这些患者可呈现不同的的依从性,可具有一定数目的合并症,已经(或正在)使用其他的药物。实用性试验为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之间进行选择提供证据。它回答的问题是一项干预措施的整体效果,而不能用来研究这个干预措施的不同组成成分对结局的贡献。实用性试验一般可用于检验一整套的干预措施,包括与治疗有关的贡献、患者对结局的期望以及所使用的具体疗法的作用等。通常是拿这一整套的干预措施与另一种干预措施比较,而不是与安慰剂比较。

对于实用性试验,需要研究者客观、全面地报告治疗措施的复杂情况、研究结局和研究对象的各种主要特征,科学分析和评价研究设计存在的局限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甚至需要仔细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比较不同方式下试验结果的差别,并做出合理的解释。目前所进行的中医药临床试验多采用解释性的临床试验,如刘红梅等[14]完成的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分析。由于临床实际中的中医干预措施往往是复合干预,通常不仅仅是某一活性成分起作用,而且常与基础治疗措施合并使用,通常无法区分中医药的效应在整体治疗中所占的贡献有多大,在评价其治疗效应时应将中医药与基础治疗措施的联合效应一起进行分析评价才较为客观、合理。实用性临床试验方法正是可以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客观评价这种整体效应的设计,因此,该方法在中医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很有前景[15]。

实用性临床试验通常选择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指标作为结局[16]。鉴于中药注射剂的研发背景、发展历程和产品的特有属性及临床使用特点。实用性临床试验的特点被认为是探索一种中医疗效评价的新思路[17]。

3.3 病例对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属于因果关联推论的观察性研究,其选择患有某种疾病(或发生某种事件)的患者为病例组,未患该疾病(或未发生该事件)的患者为对照组,通过询问或复查病例资料等方式,调查比较2组之间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及暴露率,验证暴露因素与疾病(或事件)是否存在联系、联系的性质和强度,有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同时要考虑混杂和偏倚的影响,以判断暴露因素与疾病(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达到探索和检验病因假说的目的[18]。

近年来采用的ADR自愿报告系统能够及时、广泛收集到较大量的ADR信息,但绝大多数病例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且因缺乏同一时期用药人数的确切资料,难以计算相应ADR的发生率。因此,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尤其是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可以推断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可估算患病率,为进一步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奠定基础,从而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9]。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进行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价相比较其他研究方法省时省力且效率也高且对患者无危害和痛苦[20],但前提条件是必须有较好的数据来源,否则很容易产生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3.4 队列研究 队列研究(cohortstudy)又称群组研究(groupstudy),是20世纪50年代起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根据是否暴露于某待研究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成不同的组,随访观察一段时间,比较各组待研究的预期结局的发生情况,从而检验该暴露因素和结局是否存在关联,并进一步推断是否为因果关系[21]。根据研究对象进入队列研究的时间及终止观察的时间不同,可分为前瞻性、回顾性及双向性队列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数据库的检索结果的对比,笔者发现在评价药品不良反应方面,国内尚处于初始阶段,研究的数量很少,且多为回顾性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少,研究周期短。国内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多数是转载或翻译来自国外的研究成果,缺乏原创性研究。与国外的广泛、深入研究和应用相比,我国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应该采用设计良好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或者回顾性队列研究来评价药品不良反应,得到更科学更可靠的结论,并且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22]。

3.5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是将病例对照研究与队列研究的设计思路重新组合杂交后形成的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其设计原理:首先根据一定的条件确定某一个人群作为研究的队列,收集队列中每个成员的有关资料信息和/或生物标本(最常用的是血清,也可以是白细胞或其他组织),对该队列随访一段事先规定好的时间,将发生在该队列内的某病(即所要研究的疾病)的新发病例全部挑选出来,组成病例组,并为每个病例选取一定数量的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组,对照应为该队列内部,在其对应的病例发病时尚未发生相同疾病的人,并且按年龄、性别、社会阶层等因素进行匹配(此即危险集抽样),然后分别抽出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相关资料及生物标本进行检查、整理,最后按病例对照研究(主要是匹配病例对照研究)的分析方法进行资料的统计分析和推论[23]。按队定的时间进行分类可将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分为:前瞻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和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与传统队列研究相比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可用于罕见病的研究。与病例对照研究比较,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中的病例与对照来自于同一队列,降低了效应估计时的选择偏倚且可比性好;因果联系的推断更有力;统计效率和检验效率高于病例对照研究。赵玉斌等[24]进行的清开灵注射液上市后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是由于Ⅰ型过敏反应、类过敏反应的同时存在而造成的IgE, IgG, IL-4, Histamine 可以作为检测清开灵注射液过敏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临床评价指标。巢式病例对照为探索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机制提供了新方法,深入研究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有力工具。以上方法特比较见表1。

《办法》的颁布以及各类研究方法不断应用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表明广大研究人员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认知度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临床漏报率依然很高。鉴于中药注射剂自身特点以及当前基础研究手段的限制,除去加强各级临床医师安全性培训以外,引入先进且符合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评价特点的研究方法,从临床角度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进行科学评价显得尤为迫切。研究方法选择必须以中药注射剂临床实际应用为核心内容,争取及时获取临床第一手信息、资料及血样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以便从安全性发生机制和特点对中药注射剂做出客观的评价。通过对以上目前较常见的研究方法比较,针对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监测,基于巢式病例对照设计的临床研究很可能成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热点。

[参考文献]

[1] 姜俊杰,谢雁鸣.建立中药注射剂医院集中监测质量控制体系初探[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8): 2689.

[2] 陈易新. WHO药物警戒体系草药安全性监测指南(一)[J].中国药物警戒,2006,3(6): 321.

[3] 卫生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1号[S].2011.

[4] 高天,何燕.中药安全性预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5] 陈涛,陈杰.50例苦碟子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的回顾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81.

[6] 霍志军,李飞,张朕华.链球菌免疫针剂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系统评价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13,22 (2) : 164.

[7] 王燕萍,焦凯,何忠芳.喜炎平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 (24): 237.

[8] 吴嘉瑞,张冰.穿琥宁注射剂不良反应病案的数据挖掘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8, 17(3):156.

[9] 尚鹏辉,詹思延.数据挖掘在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出和分析中的应用(下)——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新方法系列讲座(三)[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 6 (3): 189.

[10] Robert Boruch,芮宁.从RCT到证据分级评价系统:循证实践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现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1):17.

[11] 杨兴华,詹思延.临床研究证据分级及评价[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09, 1 (4): 249.

[12] 徐丹,张哲,张会永,等.解释性RCT和实用性RCT在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应用比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7):1531.

[13] Godwin M, Ruhland L, Casson I,et al. Pragmatic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in primary care: the struggle between external and internal validity [J]. BMC Med Res Methodol, 2003, 3:28.

[14] 刘红梅,杨霞,司维,等.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随机对照研究临床疗效分析[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9):996.

[15] 张彦红,梁伟雄,朱磊,等.实用性临床试验与解释性临床试验的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29(2):163.

[16] Fransen G A, van Marrewijk C J, Mujakovic S, et al. Pragmatic trials in primary care.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and solutions demonstrated by the DIAMOND-study[J].BMC Med Res Methodol,2007,7(4):16.

[17] 武轶群,胡永华.实用性临床试验在中医疗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2):1243.

[18] 王家良.临床流行病学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10.

[19]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安全监管司,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手册[S].2005:39.

[20] 王越,徐厚明,孙骏.基于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库的配对病例对照研究[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5,14(5):298.

[21] 夏愔愔.詹思延.临床研究设计系列讲座——队列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9,4 (4): 387.

[22] 韩梅,罗辉,刘建平.队列研究在药品不良反应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警戒,2010,7 (12): 724.

[23] 叶冬青.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及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1,5(1):67.

[24] 赵玉斌,肖颖,谢雁鸣,等. 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反应患者血清免疫毒理学指标变化规律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J].中成药,2011,33(45):746.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clinical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s for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YAN Bo-hua1,2, PENG Cheng3, XIE Yan-ming1*, WANG Yong-yan1

(1.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Basic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700, China;

2.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Chengdu 610072, China;

3.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0075, China)

[Abstract]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is widely applied in clinic. It particular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cute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ope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s also increase day by day. Thus,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has come to the attention of management departments, medical staff and the public. By the end of 2012, the national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nitoring database has collected more than 5 mill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events reports.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half of the total number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Chinese medicine. Therefore, it is essential that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national database for all references to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Our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various safety monitoring methods for parenterally administered Chinese medicine and offer guidance in safety evaluation analysis.

第6篇

关键词:重点设防,抗震,构造,承载力

对于重点设防类的建筑工程(如公路建筑中的客运站、交通枢纽中心等),在地震灾害下必须确保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避免大量人员的伤亡。目前各地对需重点设防的建筑开展抗震鉴定和加固工作,努力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建筑达到重点设防标准,而对通过维修加固可以达到抗震设防标准的房屋,按照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改造。在上述背景和前提下,本文对某交通客运服务区的房屋作了细致的抗震鉴定和安全评价工作。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4层框架结构,总长约74.3m,总宽15.1m,层高3.6m,房屋总高度为14.4m,屋面为不上人坡屋面,房屋建筑平面如图1所示。该楼于2003年建造,柱下独立基础,楼板为现浇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填充墙厚度220mm,工程所在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该楼为重点设防乙类建筑[1], B类建筑,后续使用年限为50年。

2现场检测及材料性能

根据现场调查,现有结构体系布置,结构构件尺寸与原设计基本一致。整体外观良好;墙、梁、柱和节点等构件基本完好;只是存在极个别的后期改造现象。故对该楼进行了详细的现场检测和材性实验,包括整体外观的宏观检查、结构体系的确定复核等,具体如下:

⑴外观和内在质量

①混凝土梁柱及其节点仅有少量微小开裂或局部剥落,钢筋无露筋、锈蚀。

②填充墙无明显开裂或与框架脱开。

③主体结构混凝土构件无明显变形、倾斜和歪扭。建筑变形测量结果表明,房屋整体倾斜不大,测点倾斜率未超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规定的限值4‰。

④部分墙体和楼板存在渗漏现象,见图2。

⑤根据《标准》[1]规定, 6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鉴定。

⑥根据《标准》[1]规定,6度时各类建筑可不进行地基基础的抗震鉴定。

⑵材料强度检测

经检测建筑填充墙为220mm厚烧结粘土砖;梁柱纵筋为Ⅱ级钢(fy=300N/mm2),梁柱箍筋为Ⅰ级钢(fy=210N/mm2);其余材料强度见表1。

表1 材料强度

3 抗震鉴定

⑴第一级抗震鉴定[3]

由于建筑原设防分类为丙类,现设防分类为乙类,抗震等级应提高一度核查,所以经过实测数据的详细比较发现:

①该建筑梁、柱箍筋的最小直径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梁端箍筋实际加密区的最小直径为φ6<φ8,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直径为φ6<φ8,不满足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的要求。

②该楼框架抗震等级为3级,柱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0.4%,但经比较部分柱的体积配箍率不满足抗震要求,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所以综上该楼不满足第一级鉴定要求。

⑵第二级抗震鉴定

本工程采用PKPM软件SATWE部分进行框架结构体系的抗震承载力验算,具体为:

①周期和层间位移角

房屋模型的前6阶振型计算周期列于表2。地震荷载作用下X向和Y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分别为1/1841和1/1420,满足规范要求。

②梁柱实际承载能力

数据表明:各层柱轴压比均满足规范要求;各层梁、柱主筋满足计算要求;底层柱箍筋配置均不满足计算要求(见表3),其余各层也有部分柱的箍筋配置不满足要求,主要部位为角柱、楼梯及卫生间两侧;部分梁的箍筋配置不满足计算要求,主要部位为楼梯及卫生间两侧。

表2结构模型计算周期

⑶抗震鉴定结论

该建筑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建筑原设防分类为丙类,现设防分类为乙类,抗震等级应提高一度核查,所以该建筑梁、柱箍筋的最小直径不满足现行规范要求,部分柱的体积配箍率不满足抗震要求,需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综上所述,该该建筑不满足B类建筑抗震鉴定要求。

4 建议加固方案

该楼经两级抗震鉴定,判定为不满足现行抗震要求,故需对该工程进行及时加固,以满足该楼的后续使用要求和安全使用功能;依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JGJ116-2009)[5],并结合实际使用和施工便利,提出以下加固建议:

⑴对部分不满足箍筋要求的框架柱、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套或粘贴钢板、粘贴碳纤维布、钢绞线网-聚合物砂浆面层等方法进行加固;

⑵表面裂缝:对内外贯通的裂缝可采用结构胶进行灌缝,对墙面粉刷层的裂缝,可铲除原粉刷层,进行重新粉刷;

第7篇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风险;分析;评价

引 言:随着轨道交通项目的快速发展,在其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风险和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轨道交通项目具有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复杂、影响范围广的特点,所以简单的风险分析和规避已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必须要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

1 风险管理概述

关于风险管理的内在含义,有着很多不一样的观点。但是风险管理和所有控制系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涵盖了三个必备的要素:其一为管理目标;其二是资讯搜集及解释;其三是相对应的解决措施。有学者研究表明:风险管理目标对风险而言,风险是存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从客观上的分析,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将风险降至最低,并且风险能够以数理统计为基础,进而加以测度[2]。此种思维模式极易被采纳。从主观上分析,管理的目标讲究与风险同生共存,并将风险当作是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下进而加以构成的。在不同的人及不同的背景下,风险也是有所不同的。虽然此种观点看起来较为抽象,但是从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的框架体系来看,对于风险管理当中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而言,无论是客观上的因素,还是主观上的因素,都是必然存在的。并且,想要使风险管理能够日益完善,就并且充分融合这两方面的观点,以此使风险管理的应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风险分析与评价虽然逐渐被重视,但是还为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目前的评价分析方法大多是借鉴铁路工程经济评价或者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这两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均与城市轨道交通实际不符,另外针对项目安全的评价研究也较少。本文是针对影响项目安全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并对典型风险给予相应的评价方法。

2 预先危险性分析

预先危险性分析是在进行某项工程活动(包括设计、施工、生产、维修等)之前,对系统存在的各种危险因素(类别、分布)、出现条件和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宏观、概略分析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其目的是早期发现系统的潜在危险因素,确定系统的危险等级,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这些危险因素发展成为事故,避免考虑不周所造成的损失,属定性评价。即:讨论、分析、确定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触发条件、现象、形成事故的原因事件、事故类型、事故后果和危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2.1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的功能主要有:

(1)大体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

(2)鉴别产生危险的原因;

(3)估计事故出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

(4)对已经识别的危险进行分级,并提出消除或控制危险性的措施。

2.2预先危险性分析步骤

(1)对分析系统的生产目的、工艺过程以及操作条件和周围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

(2)收集以往的经验和同类生产中发生过的事故情况,判断所要分析对象中是否也会出现类似情况,查找能够造成系统故障、物质损失和人员伤害的危险性;

(3)根据经验、技术诊断等方法确定危险源;

(4)识别危险转化条件,研究危险因素转变成事故的触发条件;

(5)进行危险性分级,确定危险程度,找出应重点控制的危险源;

(6)制定危险防范措施。

3 城市轨道交通风险的分析评价与对策

3.1大客流输运模拟评价

本评价主要针对典型地铁突发大客流情况下的进出站控制、售检票、疏散通道、行车组织等措施进行模拟研究分析和验证。

评价采用模拟仿真的方法,利用基于个体的人员动力学模型,建立地铁车站疏运模型,设定客流量时间曲线、进出站通道、闸机、售检票模式、限流方案等,对最大极端客流和实际客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现阶段国内外针对大客流输运公认的模拟软件为人员动力学模型Legion进行模拟仿真研究。Legion模型为人员疏散的矢量模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个体行为(agent-based)和矢量连续空间(Vector)解析,能够兼顾人员个体行为描述、人员规模和空间区域三个方面,可适用于大规模大区域的人群模拟仿真。模型以每个行人个体为单位,行人的每一步在行走平面路线和方向上都通过计算机算法计算,即每个行人个体有决定自身行动的决策权,在决策时考虑周围环境(建筑及障碍物等)和与其他行人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信息交流,做出相应的决策。该模型主要用于研究人群疏散行为、疏散时间、疏散策略与技术等。

3.2人员疏散模拟分析评价

城市轨道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一般采用人员疏散速度来衡量,可以通过人员疏散模拟来进行评价。评价方法为BuildingExodus模型,即模拟人员疏散的精细网格模型。该模型针对大型空间及大量人群逃生设计,适用于模拟大型超级市场、医院、电影院、车站、机场航站楼、危险建筑物、学校等场所。可输入各种人员行为特征(如逃生人员生理、心理、行为属性),及火灾危险特性(如浓烟、温度、毒气危害属性)等逃生影响参数进行模拟,以展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较佳化人员逃生模拟结果。Exodus输入紧急情况下有关人类行为的各种信息,资料来源包括火灾的影像记录、已公布的调查报告和与受伤害者的交谈资料等。在建筑空间充分利用前提下,以拥挤人群、内部存在座椅等障碍物与设有警报设备等状况下进行疏散模拟。

3.3火灾风险分析方法

对火灾风险采用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 火灾动力学模拟)评价方法。FDS一种火灾驱动流体流动的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其原理是火灾的场模拟计算,场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求解火灾过程中状态参数的空间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模拟方式,场是指状态参数如速度、温度、各组分的浓度等的空间分布。场模拟的理论依据是自然界普遍成立的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以及化学反应的定律等。火灾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也遵循着这些规律,因而可以用场模拟方法求解火灾过程。FDS通过大涡模型对连续方程、动量、能量方程以及压力收敛方程进行求解,可得到温度、压力、气体成分、可见度等参数的空间分布。

火灾风险分析采用大涡场模拟模拟软件FDS version 3进行数值模拟,对车站隧道火灾情况进行模拟,其分析评价内容为:

(1)针对典型站台和通道结构,研究火灾的发生和发展,获得站台的通道内不同局部位置的温度和烟浓度分布等;

(2)研究不同传热状况(辐射、对流、导热等)下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的热效应和作用区域;

(3)火灾条件下烟气的动态扩散和传递特征,获得烟气在站台和通道内的分布规律和对人员的影响;

(4)火灾、烟气条件下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的人员疏散模拟;

(5)基于对典型站台和通道内火灾和烟气的发生、发展、扩散和传递的规律的研究,获得防范安全事故、人员疏散和救援的操作预案。

4 结语

总之,由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系统的复杂性,必然带来生产建设和运营风险的多变性。因此,我们应不断深入研究风险管理方法和标准,总结安全风险管理与评价经验,持续提高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为建设和运营提供良好的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邓云峰. 城市轨道交通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05(3).

第8篇

【关键词】利福喷丁;利福平;肺结核;临床效果;安全性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50-01

肺结核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该疾病具有病程较长,病变范围较广的特点,使得临床的治疗较难【1】。近年来,我国的肺结核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引起了临床的关注与重视,临床上对于肺结核的治疗,主要遵循的原则是联合规律性用药,首选的联合用药方案是利福霉素累药物联合其他抗结核类药物,其中使用较多的利福霉素类药物主要有利福喷丁和利福平,这两种利福霉素类在肺结核的临床治疗中均表现出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在治疗过程中也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我院就对利福喷丁与利福平治疗肺结核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为肺结核治疗的合理用药提高参考,现将整个研究过程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肺结核患者94例,其中男58例,女36例,患者年龄为28―56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2.6+9.5)岁,患者的病程为1―8个月,平均病程为(2.6+0.8)个月。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为肺结核患者,94例患者的痰涂片均呈阳性。本组研究中排除了糖尿病患者、矽肺患者、合并有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有妊娠史的患者【2】。将94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利福喷丁组合利福平组两组,每组各47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组间可比。

1.2 临床治疗

两组患者均应用初治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利福平组患者应用的治疗方案为RHZE,其中R为利福平,H为异烟肼,Z为吡嗪酰胺,E为乙胺丁醇,其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按照常规的剂量进行服用,利福平的服用剂量为:0.45g/次,1次/天【3】。利福喷丁组患者应用的治疗方案为LHZE,其中L为利福喷丁,H为异烟肼,Z为吡嗪酰胺,E为乙胺丁醇,其中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按照常规的剂量进行服用,利福喷丁的服用剂量为:0.6g/次,2次/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9个月的时间【4】。

1.3 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痰涂片转阴、空洞闭合以及病灶吸收情况,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白细胞下降、肝功能异常、肠胃道反应以及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5】。

1.4 统计学方法

观察得到的数据用SPSS 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检验,P

3 讨论

肺结核病发病率的升高,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临床对于肺结核的治疗关键在于选对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本次研究中,应用LHZE方案对47例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表明,利福喷丁在肺结核患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利福平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近期痰菌转阴率、空洞闭合率和病灶吸收率,显著的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利福喷丁在肺结核的治疗中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非常值得在临床的肺结核治疗中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牛成虎,梅光辉,石敏,等.我国肺结核发病率的发展动向及预测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9(3):561―564.

[2] 苗迎春,薛拥军,常小红.结核分支杆菌对利福喷丁、利福平交叉耐药的实验室研究[J].中华结核呼吸杂志,2012,28(3):192―193.

[3] 王静霞,杨威.国产利福喷丁治疗肺结核的临床观察[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9,14(7):990―991.

第9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质量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发展现状

在当前新常态经济背景下,随着食品国际贸易日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重新进入到大众的视野之中。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的管控力度关系着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竞争力和形象。然而,近几年国内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比如,瘦肉精、劣质奶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让民众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产生了信任危机。

基于当前这种严峻的情况,国家政府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规划层面。目前,本地的几所院校相继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锦州医科大学在该专业人才的培养教学领域,包括专业定位、教学体系设置、人才评估体系搭建、创业渠道改革等层面,均始终坚持以培养业内拔尖创新型人才为己任,根据本校的学科背景来设置。但大多数学校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比如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内,无论是思想观念认识,还是课程教材内容本身,往往过于偏重食品产品的检验分析和质量控制,而忽略掉了对食品的安全控制,包括食品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以及相应的预防管理工作,使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

二、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应用

(一)培养模式探索

第一,转变专业育人理念。以市场为导向,专业重新定位,确立培养目标。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该专业是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研究学科,尤其是在安全卫生质量管理层面,是整个学科的重要构成内容,它将预防医学和食品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清楚地认识到整个专业体系内部各要素的关联性,才可以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控制,确保与实现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管理的既定目标。总之,食品质量与安全要得以保证,必须全面依靠一套成熟的食品生产系统质量管理体系,包括产品生产、安全防范、卫生管理、质量控制等。

第二,强化和健全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在这一环节,应当以对课程专业知识及其结构的优化为主,根据本校学科研究现状并结合着市场发展实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专业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方法,并完善相对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比如在课程体系的优化上,在课堂实践教学中,可以开展开放的、面向社会的探究式、讨论式教学策略,以强化典型案例为主线,转变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局面,切实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二)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开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它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而且在提升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强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何为“意识”?将能力传授转变为一种能力感悟,让每一位学生独立去了解、认知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创新创业获得需要具备的一些基本知R、技能。例如,学校与企业建立双向互赢的合作机制,构建实训基地,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课程设置

结合学校实际来进行概括。为了适应时展的大趋势,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教学和内容设置上,首先对必修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其确立为该专业学科的核心课程。因为该课程内容不仅是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能力技能,具有超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必须要求专业内的学生完成规定的学分。除此之外,更加注重实践的操作性,包括一些综合实验课程,例如,食品工艺学、食品分析、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将这3门课程确立为重点实验课程,并对其予以细化,根据市场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现状,调整为3个专业方向。每一课程、每一环节都有相匹配的实践实训项目。

在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方案设计上,学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有18门课程均开设了相对应的实验课程,其中综合性实验课程有2项,基础实验课程4项,应用设计类的实验课程为8项,主干实验课程有4项。

(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紧急下发施行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性文件,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到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体系框架内。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超过了75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与此同时,部分专业人才缺口却越来越大,并且许多行业企业人力资源结构非常不合理,食品质量与安全这一专业领域的人才结构就非常不合理。因此,开展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势在必行。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全面性原则。高校领导及专业教师,应当清楚地认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这是作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必须面向专业全体学生实施差异化、层次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并将其融入到专业人才的全过程当中。

第二,发展性原则。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下开展的各项实践教学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它不仅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在提升基础技能的同时,还可以强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传授,应当将发展的理念应用到创新创业实践当中,将创新发展的思想理念融入到教育质量评价内容中。

第三,专业的特色性。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学科特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一样,对于开设该专业课程的高等院校,应当以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来进行改革,构建“嵌入型”的创新创业施教模式。在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层面,需要从4个层面切入:教育资源投入评价指标;师资教育团队投入评价指标;运行机制评价指标;成果产出评价指标。任何一次制度变革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对于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也不例外。与传统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模式相对比,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下的专业课程教学,对于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大,比如要求学校建立实验室、实践实训基地、创业项目平台等。为了保证各项评价指标的可行性、实效性,可以有针对性、策略性地建立一套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常态监测的质量评价系统,并强化与之相对应的质量评价运行机制。比如,在高校理事会下方,设立专门的行政部门,包括学生处、各院系主管、教务处以及就业指导中心在内,均受其统一管理,并负责筹划相关的创新创业发展项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成立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主要负责对教育质量信息的收集,并实时做好信息反馈等工作,将最新的信息、动态面向全院师生、全社会公众公开。

四、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是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它是一门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综合性学科,该学科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与之相对应的行业创业从业人才结构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课}的研究重新审视了这一现实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一切工作应当服务于社会发展、行业建设,不断创新、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为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培养出更多与之相适应的优秀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海珍,陆兆新,别小妹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3(6).

[2]赵文红,卫敏,谢岩黎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西部科技,2015(2).

[3]刘志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与认识[J].大学教育,2015(1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