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2 09:37: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建议

第1篇

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我们要在正确认识不良贷款产生原因与清收难度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到清收不良贷款任务艰巨,情况复杂,涉及面广,要精心组织,认真安排,才能确保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际成效。

一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要加强宣传,提高信用社全体职工对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认识,以高昂的斗志、充足的干劲,积极投入到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工作中去,形成全员参与清收的良好氛围。要向社会各界宣传信用社开展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意义,使大家认识到,借信用社的钱必须归还,赖是赖不掉的,提高他们参与清收的积极性。对信用社全体职工要做到早动员,全面部署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目标,强调清收不良贷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清收不良贷款的对象,全面部署不良贷款的清收工作,使每个职工都落实清收工作责任,承担清收工作任务,坚定信心,认真、努力、扎实地做好清收工作。

二要精细组织,确保取得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胜利

要强化组织领导,制定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方案,成立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指导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强化清收措施,确保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工作如期开展,如期完成,取得胜利。

三要做好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梳理工作,加强督导检查

要按照不良贷款形成的时间、成因、损失程度以及清收难易程度等划分类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清收。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领导小组要上下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对好的经验、典型事例及其他相关情况进行推广和通报,对清收工作的开展、进度及真实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帮助解决清收过程中遇到实际困难。

四要严格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考核工作

考核是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动力,要建立清收不良贷款台账,按月公布,认真考核,对完成任务好、进度快的职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对行动迟缓、工作无进度、措施不力、效果差的职工进行通报批评。要通过考核,增强全体职工的清收工作积极性,确保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取得实际胜利。

五要形成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的整体合力

要利用电视、墙报、标语等舆论工具大力做好宣传工作,增强借款户的信用意识,塑造良好的信用氛围。清收工作要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引起政府部门重视,依靠党政,采取行政、法律等手段协助强制清收。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切实做到以借款户为中心,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到既能清收不良贷款,又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要改进工作方法,加强与职工、借款户的交流沟通,及时了解清收过程中的困难和进程,了解借款户的心理真实想法,达到上下互动、全员一心的目的,从而将清收工作做到最优化。

六要加大清收力度,全力盘活存量不良贷款

在打赢清收不良攻坚战中,要研究工作措施,创新工作方式,寻找工作突破口。对违规发放的贷款,将清收任务分解到岗、到人,明确清收责任人,督促责任人员采取有效方式积极清收,确保清收工作取得实效。对诚信缺失贷款,要逐户上门,逐个见面,逐笔清收。对外出务工农户贷款,要充分发挥协贷员和信息员的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强化贷款管理。要创造条件开通汇路,为外出务工农户偿还贷款提供便利条件。对农户冒名贷款,要采取必要措施,全力保全资产,提高收回率。对遭受自然灾害贷款和家庭困难农户贷款,要准确定性,区别对待。对有可能收回的,要采取多种手段尽量收回;对暂时无法收回的,要减轻加罚息惩戒力度,延续期限。

七要对“钉子户”、“赖账户”依法清收

第2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 改制 政策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背景

常熟市、张家港市、江阴市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首批的三家农村商业银行,随后农信社改建的农村商业银行纷纷建立。其中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上市,表明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开始逐渐向现代金融机构转变。截止2011年底,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已有212家。改制农村商业银行,机制再造是农信社未来发展之路,对于我国农信社来说是一个发展契机,将使农信社走的更远,走的更好,如何改制成功也将是现在我们所面临和探讨的问题。

二、现行农信社改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信社的支农动力不足,缺乏激励

农信社进行商业化体质制改革,其经营的利润导向越来越明显,对贷款的质量和回报更加关注。虽然农信社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加快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但提高农信社的效率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如果农信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能获得利润,农信社当然是积极的、有动力的,而如果是以亏损为代价的,对于“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和自担风险”的农信社来说,必然会缺乏支农的内在动力。随着城乡结合的步伐加快, “三农”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种养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和劳动趋于消失,那么真正意义上支农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与企业所追求效益性很难统一。

2、县级农信社规模约束效应突出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信社改革采取的模式实行的都是以县为单位的一级法人制。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核心竞争力差、风险防范能力弱、经营管理成本高的特性,为高端“三农”客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显得力不从心,导致一手扶持起来的客户在发展壮大后无奈地流失,使得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规模效应更是难以实现,由于自身规模小,在金融产品开发,员工教育培训,科技信息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受到了明显制约, 尤其是科技技术成本投人与产出效益不成正比, 与其他商业银行的差距越来越大。

3、省联社管理体制不畅

农信社在前一轮体制改革中,在对省级管理机构实现方式上都选择了省联社的管理模式。但是,省联社行业管理体制是一个过渡体制,在制度设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省联社既是由各县级联社参股组建的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又是代表省政府行使对全省农信社管理职能的机关单位,同时还是一个行业管理和服务的组织。角色的多重性,权责的不对等,缺乏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必要的条件和手段,使其难以有效发挥监管职能。由于县级联社产权约束乏力、股金稳定性差、外来干预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突出,更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管制,但省联社对县级联社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在当前行业管理体制下,县级联社对省联社的基本行业管理制度贯彻不到位,合意执行,不合意就不执行,省联社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就会涉及干预县级法人经营自的问题。

三、政策建议

1、争取惠农政策,重新市场定位

首先,要体现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性,作为金融企业就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财力和政策上的支持,如税收优惠政策、差别准备金政策、增加支农再贷款的利率优惠政策等等。这将更加有利于农信社化解历史包袱,轻装上阵,更好地发挥服务"三农"职能。其次,重新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市场定位,真正树立经营主体、竞争主体和金融主体的价值选择。农村商业银行只有树立了真正主体理念后,才能尽快找准位置,参与市场竞争,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2、探索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打造零售银行

所谓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就是打破以市、以县或者以联社为单位进行商业银行的改制,是打造零售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效途径之一。既可以把一个联社下属的几个经营状况良好的信用社拿出来参与到农村商业银行改制中,也可以把不同地域县级联社的信用社组合起来组建一个农村商业银行。前者目前还没有成功的先例,后者已经有天津滨海银行先行先试的典范。但就目前农信社改制的情况来看,局面并不乐观。农信社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多数地方政府和农信社不得不采取类似于兑付央行票据的“博弈行为”,通过技术处理来实现农村商业银行改制的目标。这样农信社非但不能转换机制、扭亏为盈,甚至给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风险和隐患。但区域化商业银行改制模式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一个联社如果按照整体测算,不符合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的条件,那么就拿出几个资产质量较好的信用社组建成农村商业银行。对剩余资产质量较差的信用社仍然由原联社管理,把其工作重点放在保支付、控风险上,限制其发展规模。待新组建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成熟后,逐步兼并这个联社。

3、改革省联社组织形式,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

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对辖内县联社参股,强化省联社的出资人职能。即由省联社整合城郊农信社组建省级农村商业银行,保留其他各县市联社的法人地位不变,省级银行参股或控股县市法人,实行省、县(市)两级法人体制的模式,不参与县(市)联社的日常经营,主要行使出资人权利。使双方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组建省级农村商业行既可壮大农信社的资本实力、完善法人治理,彻底解决目前省联社履职过程中的各种法律和体制困扰,又能保持各县市联社经营管理的自主性,增强服务功能,更好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是对以往改革的总结,是新形势下农信社改革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唐双宁.关于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初步思考[J].经济研究,2007,(9)

[2]陈鹏,孙涌.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选择:贵州省证据[J].改革,2006(9)

第3篇

 由原县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成的乡宁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县首家地方性商业银行,也是全县营业网点最多、员工人数最多、支持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力度最大的金融机构。因其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属性,始终坚持资金来源乡宁、服务乡宁之原则,承担着全县95%的农贷投放工作,是县域经济的“输血机”,而非“抽水机”。为此,扶持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壮大,对于充分发挥金融资金杠杆作用,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此建议:

一是财政性存款应向农商银行倾斜。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我县地方性商业银行,2011年纳税总额3800万元,2012年纳税3640万元,在全县金融机构中,对地方财政税收贡献最大。加之,该行21.3亿元的贷款总额,极大地支持了我县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是名符其实的金融主力军。为此,建议县政府按各金融机构纳税和对县域经济信贷投放的占比,分解存放地方财政性存款,以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壮大自身实力,更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二是有效破解农户贷款“抵押难”问题。在煤炭资源整合大背景下,结合我县林业资源大县的实际,我行针对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支持农户发展林业经济的实际,针对性地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项目。但目前工作中,我县的林权证发放、资产评估工作,仍未完全落实,行业组织对林权贷款作出了一些硬性规定,从而导致该项贷款业务发展缓慢。为此,建议由县人行、银监、财政局会同林业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出台操作办法,做好林权证的发放及资产评估工作,以满足广大林农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针对个人贷款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现状,建议住建、国土资源等部门,做好房产证发放。特别是针对农村群众,发展生产积极性高,办理贷款缺少有效抵押物的现状,由人行、国土资源等部门和当地乡村,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机制,充分通过农村宅基地的激活,破解农民生产生活中的资金瓶颈难题。

三是有效破解企业贷款 “抵押难”问题。建议县政府牵头,财政、税务、金融部门共同参与,制定出台《县域中小企业银行业融资担保管理办法》,建立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对担保公司、金融机构进行考核的奖惩机制,切实发挥县财政担保公司的作用,着力破解县域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缺乏有效抵押担保物的“瓶颈”难题。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商业银行 经营 问题 对策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银行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国家发展建设筹集资金,还是为企业发展进行资金保障,亦或是为人民提供各式金融服务都离不开银行的帮助。在我国银行体系中,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成员,它是我国独有的银行体系,是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本文从农村商业银行现实发展入手,对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1. 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我国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农村发展改革中的重点问题。长时间以来,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尤其是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和民营企业的资金保障问题一直是我国农村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而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重点也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与国外其他农村金融合作组织不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和过程经过了多次的改革,有其独特自身的特点。

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和发展的产物。在建国初期,农村信用合作社仅仅是为了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需求而建立的,因此规模大都较小,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改革开放之后,农村信用社开始进行以群众性、民主性和灵活性为主要内容的体制改革,并颁布各类管理条令,以对其管理和发展进行明确的规范。这段时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主要工作对象为农村的中小企业、乡镇企业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农村信用合作社成为了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1996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其中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和改革制定了明确规定,这也标志着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从2003年开始,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其中对于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都进行了全方位的重新改革规划,目前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和成果,而农村商业银行就是这次改革的产物。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经营问题逐渐暴露出来,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 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立足于服务农村事业的金融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中一直寻求改革和突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需要多样化的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有以下四个方面:

2.1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问题

在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中,股权原则是一人一股,但是随着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到农村商业银行,这种原有的股权体制已经被完全打破,但是又未完全转变为股份制银行,可以说,这种产权结构上的缺陷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股权分散。在农村商业银行中,由于股东大多是自然人股东,平均持股较少,因此股权分散现象严重。大部分是把持有原来农村信用社的股份转化而来,而且农民将入股看做是贷款的前提条件,在入股后并不关心银行的经营发展情况,也很少使用自己的权利或花费时间监督银行的经营管理。这种股权分散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股权的虚置。

二 是法人结构问题。目前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在法人结构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如董事会的职能界定和职能分工问题、董事会监管问题、外部监管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

2.2农村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问题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外部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如信用体系不完善、抗风险能力低、业务网络技术水平较低等。在这些方面,农村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如信用体系不完善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导致出现很多累贷、坏贷、恶意骗贷等不良贷款问题,这些现象为农村商业银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的金融风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追款难度,影响了贷款的正常发放,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投放量。此外,农村商业银行也确实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缺乏全员风险防范意识,对于风险预警和规避的机制也不健全。

2.3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直接关系到银行未来的发展,良好的内部管理是期稳定健康发展的保障。在目前农村商业银行中,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举例来说,在内部制衡机制中,缺少有效的内部制衡机制,尤其在执行和监督部门中,没有建立起良性的监管制衡机制。同时,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还存在人才匮乏问题,很多农村商业银行面向广大农村用户,对人才缺少吸引力,在与其他银行的竞争中缺少优势,目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中的员工学历都较低,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也有待提高,有大量专业岗位如计算机、国际金融、证券投资、理财等都有人才匮乏的问题出现。

2.4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问题

农村商业银行的前身是农村信用社,一直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最基层的农村金融机构,人员多为以前老员工的子女亲戚,素质较低,服务意识差,得过且过,而且服务对象基本上是本地人,对服务质量要求不高,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员对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有的服务水平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如果不强化服务意识,改革就注定走向失败.所以农村商业银行要想在市场上有所作为,要想赢得市场,就必须下大力提高全员的服务质量,强化对员工的服务培训,聘用专业培训机构,长期对员工进行高压培训,提高意识,争在最短时间内把服务质量实现质的飞跃,争取以服务取胜,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才能逐步向城市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确保不被市场抛弃,.取得更好发展

3. 解决农村商业银行存在问题的对策

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具体来说,解决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明确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定位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要明确“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的原则,要以农村金融市场为基础,以中小企业为立足点,不断加深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实力。从长期发展来看,农村商业以后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巩固自身在中小企业和农民等目标市场上,另一方面通过深入挖掘自身在农村金融方面的优势,打造个性化农村金融服务,以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经营服务,从而在与其他商业银行的竞争中保持有力的竞争性。

3.2深化农村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针对农村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农商银行应该进行产权制度的完善和改革,如提高单个法人的持股比例,提高股东对农商行经营管理中的监督作用,吸引企业或其他投资机构在农商行参股等等。通过这些方式在股权方面对农商行目前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此外,农商行还需要加大对股份制的改革,调整自身资产结构和股权结构,为下一步上市工作做好资金准备,也为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基础。

3.3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在完善农商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方面,农商行可以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提高人才的利用率,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氛围凝聚员工的向心力,从而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也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度,可以对优秀人才加大奖励额度,通过一定的物质激励吸引人才。此外,要严格把关人才的纳入和考核,执行严格的上岗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 赵佳丽.浅议农村商业上市:意义·挑战与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08(11).

[3] 孙慧霞.试析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1(1).

第5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1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对风险管理、经营管理等期望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让内部审计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高端服务提供者。

一、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

为规范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指导制度,而银行本身也积极架构了内部审计管理体系,以更好的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1.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制度。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银监会在2006年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该指引明确了了内部审计的职权等事宜,随着银行业得分发展,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2013年,银监会又了《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内容予以了强调,这些制度的执行为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提供了指导,也规范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行为。

2.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现状。当前,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框架体系已经基本建立,首先,从审计机构来看,农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审计部或者(稽核)审计部,实践中一般是在总行设立(稽核)审计部,这一部门在职能上向董事会以及稽核委员会(如果设立)负责,但在行政上则对行长负责,在分行则成立审计部门。其次,从审计的内容来看,内部审计主要关注的是业务经营、信贷资产资料、经营风险等,当然,这种审计的内容会随着时间的移动而变化。再次,从审计的手段来看,当前内部审计已经充分借助计算机来辅助审计活动。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基本趋势

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其内部审计内容将不断拓展、方法将不断创新,并进而导致其职能定位发生改变。

1.内部审计内容的发展趋势。在强化公司治理视角下,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内容将需要突出5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积极开展维护股东权益的经营管理审计,农村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这就需要通过内部审计来控制好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其次,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必然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就要对农村商业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效率、效益等进行审计,而不是简单的合规性审计。然后,积极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针对金融业务创新、业务范围和经营地域空间的拓展等新的经营形势,农村商业银行要大力开展以风险识别、控制和化解为导向的风险审计。再次,积极开展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在分支行领导干部调离原工作岗位等事项发生时,要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最后,积极开展运行缺陷审计,包括流程等方面的缺陷,通过缺陷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内部审计方法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的方法面临多重创新。首先,内部审计信息化趋势明显,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这一系统能够有效的收集商业银行的各种数据,审计人员通过终端操作能够实现非现场审计、审计内控评价、知识库管理等操作,而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审计模式开展现场审计,这就提高了审计效率。其次,基于大数据的内部审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在信息化时代,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已经不再简单的局限于某一重点领域或者重点产品审计,而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找出银行运营过程中的问题,并进而分析其可能导致的问题,这就改变了传统的依靠经验、依靠抽样审计开展工作的模式,转而更为依靠数据分析等为基础的审计模式。

3.内部审计战略职能定位的改变。在传统的模式下,内部审计更多的是执行一种监督职责,但随着内部审计范围的拓展,审计能力的提升,开始朝着审计咨询服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内部审计,能够有效的发现农村商业银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风险,并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通过数据挖掘、历史经验总结、借鉴其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能够提出富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从而能够为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决策提供更多的帮助,因而其战略职能定位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三、农村商业银行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提升审计水平的思考

把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从加强组织管理、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人才支撑等方面着手,推动内部审计迈上新的台阶。

1.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应对内部审计变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为发挥内部审计功能奠定基础,农村商业银行要完善公司治理模式,加大内部审计垂直管理力度,尽可能的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便于内部审计部门更为可观的对银行经营活动等进行审计。其次,要科学内部审计定位发挥内部审计职能,农村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理念,积极树立内部审计服务发展的理念,通过内部审计为银行决策提供参考,实现银行价值的增值。

2.加大投入积极强化内部审计支撑平台。首先,要加大内部审计信息化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和内部审计软件服务供应商的合作,从内部审计发展需求出发,积极开发能够为内部审计提供支持的软件。同时,有条件的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聘用软件开发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中一些特殊的业务开发软件模块,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其次,要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要求,积极加大计算机数据存储设备等投入,不断充实、强化对市场数据的掌握,并深入挖掘数据内部信息,为内部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同时更好的发现银行内部隐藏的各种问题。

3.积极构建内部审计人才支撑体系。首先,要加大人才培训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人才培训方案,通过轮流培训等方式,让所有的职工享有培训的机会。此外,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宽培训渠道,除单位内部组织各种培训、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外,还可以外派职工到高校等单位培训,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水平。其次,要积极引进高水平的人才,农村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薪酬激励等激励模式,吸引高素质人才到进入审计队伍,以提高审计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 改制 农村商业银行

以信用社和合作银行为主体的传统农村金融机构是我国服务“三农”的主力军,2003年,国务院正式试点改革新型城乡金融系统,其中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改革、公司化运营以及股份制改造是改革的重点,如今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轨迹都进入良性循环。2012年底,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数量超过2000家,其中农村信用社数量份额超过80%,相比2003年,信用社资产、负债和存款规模均超越之前6倍水平,主要风险指标持续向好,各项贷款余额中的涉农比例常年维持在60%以上。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机制束缚和不匹配的管理制度建设矛盾也日益突出,基于股份制形式的农村商业银行则成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向前的改革方向。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显性发展趋势

(一)法人机构和从业人员变动情况

2003年,国务院为调整新形势下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而适时出台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确定了“十五”期间以“明确产权、优化服务、国家扶持、地方负责”为基调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路线,将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落实到法人单位,以股权结构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原则来对部分试点地区金融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同时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合作制金融机构建设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三位一体”、“一大两小”的农村金融发展格局,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为组织主体架构,信用社形式金融机构占据较大权重,合作银行和商业银行占据权重较小。

如表1所示,从金融法人机构数量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数量逐年增加,5年间增长接近13倍,而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数量(C)则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各自法人机构数量分别为152家和1838家;从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分类变动情况来看,近5年来农村商业银行(A)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达到64.89%,农村合作银行(B)从业人员数量呈现出总体平稳的发展趋势,信用社(C)从业人员数量则出现大幅下降,农村金融资源由合作银行和信用社向商业银行组织形式的变动过渡趋势十分明显。

(二)金融机构的财务指标结构变动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A)近5年以来的资产比例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发展态势,资产份额由2008年时的13%跃升为2012年时的39.2%;农村合作银行(B)资产比例呈现出总体稳定、稳中有降的发展趋势,2012年资产比例为10.2%;农村信用社(C)资产比例大幅下滑,统计期间内下跌幅度达到21.5%。从负债角度看,近5年农村商业银行(A)负债比例增幅达到199%,而与之对应的农村合作银行(B)和农村信用社(C)负债比例在相同统计期间内分别下跌31.16%和29.20%。由于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分别代表资金实力和吸储能力,农村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一升两降”的发展趋势揭示了其改制的方向。

从所有者权益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占据比例由15.7%大幅提升到48.9%,农村合作银行(B)比例同期下降8.7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C)同期下降24.6个百分点。从农村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比例变动情况来看,农村商业银行(A)5年间年均利润增长率为27.46%,而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的年均利润增长率则分别为-13.13%和-3.0%。所有者权益和税后利润是企业盈利能力和对净资产处置能力的体现,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两项财务指标中依然显示出了商业银行优于信用社与合作银行的特征,后两者近年来的利润留存水平始终保持负增长。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内在合理性

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和财务指标在市场规律作用下显示出较强分化发展趋势的同时,金融机构的改制也必须遵从市场力量,农村金融机构的改制方向具有内在合理性,具体来说:

(一)农村信用联合社发展缺陷

农村信用社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历史因素使其产权性质存在异议,法人结构和股权结构之间的匹配性较差。以信用社县联社为例,作为省联社股东,县联社应有权利通过股东大会和理事会来对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选举,然而现实是目前县联社高管均由省联社直接任命,其股东权利被剥夺,徒有虚名的社员大会使得股东不具备实质风险承担能力;从省联社角度看,政企不分的模糊定位使其既具有行政管理色彩,同时又兼具企业法人角色,多种身份并存,在目前我国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制色彩早已淡去,甚至合作制原则也被抛弃。

(二)农村合作银行的发展缺陷

农村合作银行的利益主体包括辖区内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以及其它经济组织,以股份合作制为建立基础,是具有社区性质的金融机构。合作银行的股份合作制初衷是结合股份制与合作制的双重优势,同时规避各自的短处,然而在农村合作银行的实践中这两种机制很难有机结合,股份制讲求资本回报率和按出资份额划分股东权利,而合作制以成员平等、民主和互利为发展原则,因此二者对于利益分配与成员关系处理之间存在协调矛盾,合作银行内部之间的合作制偏向力量与股份制偏向力量处于非均衡状态,管理人员很难兼顾股东回报和社员福利的双重任务。

(三)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优势

与合作银行类似,农村商业银行利益主体同样包括农民、工商户、企业法人和其它经济组织。一方面,商业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属清晰,以全部法人资产承担民事责任并享有民事权利,农村商业银行的入股者以所持股份享有资产收益权利,可以参与银行重大决策和选举管理人员,对于债务的追责仅限于所持股份,股东自由度较高;另一方面,农村商业银行以效益、安全和流动性为建立和发展原则,风险自担,自负盈亏,经营的自主性较强,外部约束力量造成的发展束缚性较低,而且以饱经历史和市场检验的股权和治理结构进行运作,经济效率较高。

(四)农村商业银行的绩效优势

从农村商业银行绩效指标来看(如表3所示),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权益报酬率增加了4.12个百分点,同期农村合作银行(B)与信用社(C)权益报酬率分别下降6.28个百分点和增加0.33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的权益报酬水平优势显著;考察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率情况,2008-2012年农村商业银行(A)资产收益增幅达到61%,同期农村合作社资产收益增幅为-1.54%,农村信用社资产收益增幅12%,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收益能力再次显示出相对于其它两种机构组织形式的发展优势,其在权益报酬率和资产收益率方面的高速增长形成了改制的“内吸效应”。

农村金融机构改制的政策建议

本文提出基于改制方向、创新组织形式、政策扶持以及金融监管在内的四方面建议,具体如下:

(一)改制方向标定农村商业银行

经过对比农村商业银行与合作银行及信用社的相对优势,我国应鼓励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发展转移,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有步骤的消除资格股制度,不再成立新的合作社银行和信用社金融机构,强化农村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和股东大会实际作用,建立健全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的互相制衡机制,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人才激励机制,吸引其它金融机构人员依附,以现代化的风险控制手段和企业管理经营标准运作农村金融业务,使得其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股东回报率、社会贡献能力不断提升,持续吸引其它金融机构进行并购或转型。

(二)创新发展农业互助金融组织

在众多的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方向建设靠拢后,正规的农业金融合作组织将趋于消失,但是我国小农经济的发展特征不会消亡,农村依然有合作金融的内在需求,因此,创新农业合作金融要求在农村商业银行以外,从充分适应农业金融小、散的发展特点出发,必须进行多样化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探索,其中基于农民互助的资金合作小组将成为未来进行试点推广的重要农业金融创新项目,民间金融渠道也将在此过程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以此来修补农户融资需求和有限农业信贷之间的差距,以市场力量调节农业资金供求,互信资金小组和民间金融具有广泛的农业创新前景。

(三)提升多种形式金融监管水平

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商业银行近年来不良贷款率处于持续下降状态,资产质量较好,资金风险得到很好控制,这体现了良好的金融监管水平和商业银行自身的优秀风控效果,因此,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向商业银行改制的过程中,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也要从建立健全风险监管机制出发,充分评估农村金融风险,一方面通过放宽市场进入条件来建立金融竞争制度,由市场实行优胜劣汰,加深农村金融机构的股权多元化建立进程;另一方面也要以利率市场化为调节工具,有步骤的为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施压,实行风险覆盖式的资金拨备水平监管,减少行政化的低效率监管工作力度。

(四)政策扶植瞄准财政立法工具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三农”经济是我国长久以来的既定国策,而农业金融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血液提供者,我国要在传统农业财政贴息、支农贷款以及农业税收优惠等措施之外,加强对于涉农贷款比例较高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对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专项惠农补助计划,制定农业投资法案,减少农业发展资金流向其它高风险、高利率行业,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成功经验,例如,美国《社区再投资方案》规定金融机构吸取的本地存款要不低于固定比例而对本地进行投放,这样就限制了资金大量外流而偏离金融惠及本地的初衷,我国农村金融改制立法同样可以参考类似法案条款。

参考文献:

1.张兵.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需求主题分析―兼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第7篇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与人们传统观念的转变,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营销产生越来越大的挑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营销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于市场营销模式是建立在顾客满意基础之上的,农村商业银行在以往经验上积累的信贷市场营销理念将受到巨大挑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研究新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发展情况,掌握顾客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忠诚度以及意见,从而为农业商业银行根据自身的不足,调整营销战略和市场定位,确立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一、农村商业银行市场营销中出现的管理问题

(一)市场营销模式单一,营销策略不到位

在市场营销方面,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还习惯于坐等用户上门,没有将银行产品或者服务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报道、宣传和说明以便引起客户的注意和兴趣,激发客户办理信贷业务等。许多农村客户习惯接受柜台服务,或者更习惯于传统的贷款方式,很少愿意涉及新的信贷业务,尤其是中老年客户对新出现的信贷业务营销方式的接受程度较低。在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所在的地区,由于当地自然条件和开放程度有限,当地居民的消费水平有限,网上银行、电子业务等成立的时间短等原因,人们对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策略和信贷资本状况缺乏相应的了解,认可程度还较低,造成吸收存款困难,这里仍有部分的居民,只在农行办理存取款业务。分行的工作人员的观念也仍停留在以往那种单一的经营模式之中,客观上制约了分行网上银行的发展。

(二)信贷管理和营销理念还有待提高

传统信贷营销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调查较为简单,大部分是根据统计结果中出现频数最高的需求将服务推向当地市场。这种状况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银行管理员信贷管理和营销理念不够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部分管理人员没有真正从信贷风险防范的角度更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理念,对资本“吸收意外损失”的作用也只存在表面上的认识。在日常的农村商业银行管理中对资本充足率对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能力关注的也比较少,缺乏必需的信贷管理的紧迫感,依然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

(三)农村信贷营销市场的开拓难度大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农村商业银行若想将资产质量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一般只能依靠增量带动和存量活化。但是,我们也看到,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主要是“三农”,当机构设置在贫困山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等地的时候,其发展速度就必然要受到当地经济发展速度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发放管理的风险责任制的实施较为严格,这使得较多的分支机构普遍保守、被动,很难放开手脚进行信贷业务的拓展。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将政策争取给农村商业银行,但很明显这有点杯水车薪。越是不敢发展,就要不断强化风险机制,其束缚就越大。这就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农村信贷营销市场的开拓。

二、完善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营销项目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营销项目化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银行传统架构中的等级观念,使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营销上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营销项目确立到项目管理完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各个项目管理层的人员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必须提高部门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合作模式下的“团队精神”。国内农村商业银行多采用“职能型组织结构”,在实施营销项目化管理的过程中,这些银行可以突破本机构现在的职能界限,建立一种更加高效的“矩阵型结构”。这种结构的表现特点就是项目人员除了向原职能部门经理负责之外,同时还向市场营销相关的负责人报告,这对部门之间难免会产生的摩擦起到了减少作用,降低了项目运作的成本,有效地利用了农村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源,拓宽了信贷营销范围,银行内部向心力得到提高。

(二)更新营销服务观念,强化市场营销能力

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多元化,新的发展形势给传统银行带来的既是严重的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对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在服务和营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更新服务理念,深化服务内涵。要针对农村当地的客户结构状况,统筹规划总体的市场营销和客户战略,改变农村商业银行以往较为不合理的服务方式。在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服务形象、信贷服务规范等方面努力达到全国统一的标准,全面树立农村商业银行在当地农民朋友和企业单位中的形象。同时,将各种信贷业务品种有机地整合到一起,统一对客户进行营销,推进与本省、本地区银行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突出基层农行自身的特色,把个人零售业务作为服务营销的重点,同时进一步拓展差别化的经营服务业务,为农民朋友和企业单位提供更加符合他们特点、方便、周到的服务。

(三)提高整体服务层次,建立客户沟通模式

农村地区的商业银行的负责人要经常与员工沟通、与客户沟通。一般员工也要经常性与客户沟通,并且要相互之间进行内部沟通,这需要农村商业银行建立一些有效的沟通平台或沟通渠道。例如,银行可以长期性地通过电话、网络、邮件、留言簿、定期客户交流会以及定期专门回访客户等方式对客户的意见或建议进行有效地收集,达到客户和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目的。同时建立整个银行体系内的服务网络和应急管理措施,对客户在使用业务过程中反映的问题、在回访中收集的建议或意见、客户对服务不满而进行的投诉等,要认真对待,建立一套登记、处理、反馈的应急体制。同时,推出适合农村地区中低收入阶层的信贷服务。可以在寻求合作的基础上,了解农村本地的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主动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当地重要企业人士的沟通与联系。通过建立这种良好的客户沟通模式,进一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服务层次。

(四)从当地经济状况出发,寻找信贷结构新载体

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状况的好坏取决于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信贷和管理结构不只是简单的控制和收缩。这需要农村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规律及时掌握当地经济发展的脉搏,加快信贷业务的发展。不能再采取以往的“坐等上门”方式争取与维持客户资源,更不可以在用以往那种简单审查的方式和“一刀切”的营销管理模式。新的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积极主动地深入到当地的企业、居民家中,做足市场开拓的前期分析和调查,建立健全信贷市场营销的信息资料库,掌握本地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全方位坐标,包括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环境等。然后,冷静分析,果断出击,定能取得好的成绩。

第8篇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 盈利能力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一、引言

中小商业银行虽然起步较晚,规模较小,但在我国银行业中,仍然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易取得地方政府部门的支持;其次,中小银行因其规模较小,具有较为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营销手段;再次,中小银行因其市场份额较小和中小型客户较多的现状,受外资银行的冲击比较小;最后,中小银行在治理结构等方面的优势也比较突出。基于这些优势及当前经济环境,我国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小商业银行得到了迅速发展。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盈利现状的统计性描述

(一)资产状况

1. 资产规模

近几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得到快速增长。2005年底,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产总额(亿元)分别为43320、19540、2873、2574,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12.10%、5.46%、0.80%、0.72%,而截止到2010年底,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资产总额(亿元)分别为140872、73703、25643、13887,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15.74%、8.24%、2.78%、1.55%。至2010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份额已经由2005年的19.08%增长至28.40%。

2.资产质量

从近几年的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在持续改善。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162.10 亿元,比2009年减少122.1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88.54%,比2009年降低了0.37个百分点。近几年各类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变动情况如下图所示。从图2可见,我国各类中小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其中,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低。

(二)业务状况

在业务类型上,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但由于网点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很多业务难以开展,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不过,很多中小银行已经把目光转向了投行、私人银行等领域,效果也比较明显,中间业务发展也较快。

在业务地域上,中小商业银行表现出强烈的速度冲动与规模情结,自2009年银监会放宽了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市场准入政策以来,便开始迅猛扩张,不断走出原有乡镇、城市与省份,纷纷在外地设立分支机构,力求做大规模。以城商行为例,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末,已有42家城商行设立了115家异地分行,2010年的扩张速度更快,新开的异地分行的数量赶超之前总和,目前147家城商行中,异地分行的数量已经接近300家。

(三)盈利状况

从税后利润总量来看,如表1所示,近几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持续快速提高,尤其是2008年与2010年,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整体税后利润增长率分别达到56.75%、51.68%。当然,由于当前的经济环境,我国银行业整体表现很好,但是,从中小商业银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利润占比情况来看,中小商业银行的利润比重越来越大,如图3所示。

这足以说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在不断改善,并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从盈利来源来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贷款利息收入。以江苏银行苏州分行为例,在其2010年的收入结构中,贷款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占比为13%,而其他非利息收入仅占到了7%,其中手续费收入及外汇业务收入占比仅为4.3%,对利润形成的贡献度很小。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中小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将会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三、对策建议

1.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拓展盈利空间

息差不断收窄,是近几年银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这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极大的挑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但可以给银行提供更多元化的利润来源,而且还可以帮助银行抢占市场份额,不断提高其盈利能力。

第9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问题;建议

一、引言

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金融危机,并在全球蔓延开来,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指标遭到了极大程度的下降,是二战后对实体经济最为沉重的打击。尤其自2009年的下半年以来,对于我国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逐渐恢复了平稳的状态,全球经济也顺利摆脱了金融危机而逐步走进了“后危机时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发现,鉴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关于资产证券化经营的业务仍然处于刚起步的阶段,所以受到这次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并不是十分严重。但是,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以及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调整所带来的波动,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后危机时代面临着新的信贷风险问题,为此,对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点课题,农业商业银行也要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二、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面临新的信贷风险因素

(一)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中小企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信贷融资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所以,为了更好地解决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带来冲击的问题,我国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分别就中小企业信贷融资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采取了实际性的措施,以求确保我国经济能够持续、稳定的发展,并有效解决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进而缓解当前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压力。但是与此同时,也使农村商业银行承受起较大的信贷风险。另外,相关的政策批准中小企业能过通过专有知识技术、商标使用权、许可专利和版权等无形资产作为质押,但是存在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就是无形资产的变现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商业银行并不像处理有形资产那样,能够通过拍卖、租赁和转让等多种渠道对资金进行及时的回收,同时,还存在贷款抵押形同虚设的隐患。

(二)信贷风险加大

我国政府为了更加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货币宽松政策,尽管在2009年我国经济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增长,但是对于投资和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对开展信贷业务方面的风险比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一直都是以间接融资的方式为主,间接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就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在其经营过程中会承担起更多的信贷风险。据相关数据显示,农村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水生产、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供应行业等五大行业中,造成农村商业银行在这些行业中承接较大的信用风险。鉴于篇幅有限,本文简述房地产业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的,也就是说其对于资金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房地产行业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其健康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鉴于对房地产行业给予过度的金融支持会容易引起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尤其对于长期宽松的信贷政策而言,实行较低的利率政策会对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带来不断的刺激,从而增加了房地产的消费性需求,也伴随着投机行为频繁发生,金融风险不断堆积,一方面给房地产行业造成了较大的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对金融机构在信贷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此,基于我国在住房抵押货款还没有实现证券化,所以不良贷款的风险就由农村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风险转移及相关方面的工作承受了较大的阻碍。

三、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从外国的商业银行在信贷组织上的设置来看,其主要是通过采用条块互相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对于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存在纵向的总行-分行的专业线管理层次之外,对于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也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相比之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纵向管理上存在着链条过长、横向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尚未明确确立等问题。同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专门的信贷决策机构,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工作效率难以实现根本性的提高。虽然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近些年来关于其内部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是信贷管理组织机构在结构上仍谈是不够合理,同时也引起了管理方面工作的新问题。

(二)信贷文化建设未能适应

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由于信贷文化是基于长期实践中不断完善信贷工作而建立起的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成文的习惯性做法与价值观念。近几年,信贷文化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逐渐成为了农村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信贷文化才能对信贷风险予以有效的防范和保障。从历史的角度看来,在农村商业银行,一直都存在过分重视罚款而轻视管理、重视对外放宽而放松收款的力度、重视存款而忽视贷款等弊端。当然,这些粗放性经营行为的存在,与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有密切的联系,因为信贷人员风险意识偏低,所以才导致了违规贷款和人情贷款问题的普遍存在,并进一步演变成不良贷款。

(三)农村商业银行缺少风险管理专业型人才

由于信贷风险所需要的知识水平较高、技能要求强,所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要想从根本上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防范工作,就需要银行内部配备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风险管理人才,这部分人才不但对信贷风险方面的知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有将信贷风险防范与其他学科领域交叉运用。但是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而言,在这方面的风险管理人才还是相当缺乏,而金融科学家或者金融工程师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基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开展得比较晚,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内部的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水平、管理的理念和管理的能力等方面上远远不能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难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经济方面上的种种需求。

(四)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量化水平偏低

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中所带去的风险度量方式可以进一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具体的方法,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为主,常见的典型方法就有5C要素分析法,但是该方法在信贷风险衡量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准确性和较强的主观性,因此也受到极大的争议。从定量的方法来考察,农村商业银行通常都是采用较为传统的比例分析法等静态分析法,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信贷风险量化测量工具的使用,缺乏一套科学的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现代信贷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对整个贷款进程实行动态监控,也就意味着无法时刻注意到信贷风险的动态变化。

四、强化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能力的建议

(一)完善信贷组织机构的建设

笔者建议,对于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开设一定数量的专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门来对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统一负责并管理,其中涉及资产分析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信贷政策制定的部门和风险审查部门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各个部门之间不应该相互孤立,而在分工明确的前提下,做好本分工作,通过相互沟通和相互监督的工作方式来加强彼此之间业务上的交流和协作,从根本上转变旧体制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部所存在的“一统”信贷部业务的形势。同时,在开展信贷业务的同时,还要注意结合审贷分离制度的实行,将贷款前调查、贷款时审查还有贷款后检查等三项工作彼此分离开来,由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和独立的人员承担起相应的工作。

(二)营造良好的信贷氛围

基于当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缺陷,笔者提出建议应当加强银行工作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逐渐建立起围绕风险防范为核心的信贷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对工作人员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教育和培训,进一步强化信贷人员的相关领域的知识和风险管理和防范意识。与此同时,要时刻跟进贷款后的管理工作,把握当前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数量,实时对信贷风险进行了解和控制。

(三)打造一支信贷风险管理的专业型队伍

鉴于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于其工作人员提出了比较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方面的要求,一个优秀的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应当综合具备财务、计算机、金融和法律等相关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当注意做好防止人员流失的工作,将其进行分散化,应对部分人才流失对于整个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所产生的冲击。

(四)改进当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方法

尽管从近几年发展的情况来看,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较传统而言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国家社会上的大型银行逐渐关注定量分析的运用。但是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难以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直接通过采用国际模型的分析,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信贷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因此,需要对当前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做出调整,努力争取控制风险的主动权。

五、结论

在当前后危机时代,农村商业银行走向国际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同时在其融入国际化的过程,如何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面对的一个重要难题和课题。农村商业银行要在健全内部引用风险控制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好当前市场信息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霆.关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市场营销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7).

[2]王霆.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J].时代金融,2012,(12).

[3]尹丽艳.后金融危机时代探寻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新对策[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1).

[4]李悦波.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现状及应对策略浅析[J].时代金融,2011,(3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