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0:1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化学的科学探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初中化学 科学探究 能力培养
科学探究能力是初中阶段化学学习的一项重要的能力素质。《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激发并保护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促成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改变。
初中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堂教学组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教师如果能够尽可能使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图片、模型、影像等直观教学手段,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第一手学习感受,那么,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就会被培养。这个时候,如果教师再适当设置疑问,引导他们在质疑解疑中不断进步,相信学生化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就会走上正轨。
一、使用直观教学手段
初中化学是一门很有趣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化学的学科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相信就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惜的是,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原本生动有趣的初中化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对化学科的兴趣极为低下。这是为什么呢?仔细研究这些枯燥无味的课堂,我们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不足,那就是化学老师都忽视了初中生好动、喜欢新奇、更乐于接受直观的影像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初中化学课堂没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久而久之,这种枯燥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兴趣和效果。所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初中化学教师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多从生活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演示实验或是通过展示图片、模型、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说在教学《水的组成》这一章节的时候,我先是演示了电解水的实验,让同学们亲眼目睹水是如何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化学的神奇,激发了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我就势引导同学们进一步领会化学变化的实质,让他们记住通过水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物质可以获得氢气这一理想能源的道理。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经历了由惊讶到有了探索欲望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可以想象,如果说还是由教师一味的讲解水可以电解成氢气和氧气的知识,学生还是被动地接受的话,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操作
化学是一门很注重实验的科学。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的实验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可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遗憾地看到还是有许多原本应该有的学生动手实验被人为取消或者是被简单地用教师演示替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实验被取消呢?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要么是嫌弃一次实验要多花费教师课前课后的不少时间,要么是担心学生损坏仪器或是造成危险等站不住脚的理由。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第一手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亲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比如说在教学“酚酞的变色反应”时,我就把学生带到了实验室,让学生们亲眼看看正常状态下的酚酞什么形状,呈现什么色彩。再组织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酚酞在酸性和中性溶液中、在碱性溶液中、在极强酸性溶液中及在极强碱性溶液中分别呈现出什么样的色彩。最后要求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当酚酞加热到分解时会表现出什么样的化学反应。通过这堂实验课,同学们有了最真实的体验,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得到了加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观同年级的某些班级,因为教师的原因没能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只能死记硬背,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三、引导学生巧妙设疑积极解难
作为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现象都能够从初中化学找到解释。但是,有许多现象是我们常见的,难免会熟视无睹。通过生活现象教学某个知识点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问个为什么?多提醒他们注意看似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所隐藏的化学原理。这样长久坚持,学生们就能够建立生活现象与化学原理的联系,养成探究生活中的科学原理的习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巧妙设疑,学生才能积极解难。
比如说在教学有害气体的时候,我就面向全体学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在一个冬天有雾的早晨,有一个妇女骑着摩托车停在某个交通路口等绿灯,妇女的前面有很多汽车也在等绿灯。突然,这个妇女昏倒了。想一想这个妇女昏倒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二是“据报道,有位农村妇女到自家地窖中拿腌白菜时,不幸死在了地窖里。想一想这个妇女死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通过这两个问题的巧妙设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被充分调动。在积极解难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加深了对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评价
探究式教学有几大意义,其一是能够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现化学的乐趣。其二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其三,是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基础上,化学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没有统一的标准,却都是在进步。作为一线化学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课堂中实践探究式教学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思维发生了转变,学生的答题技巧和思路也明显开阔了很多,不少学生的化学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仔细观察学生的化学学习,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除了探究式教学落实不到位之外,还存在很多的教学困难。
一、改变探究过程形式化,主张有目的的探究学习
在化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多数老师只是转换了学习方式,而学习顺序和与学生的主客关系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依旧很强,课前不预习,就无法衡量自己的学习得失,更不知道自己做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过程中存在哪些逻辑和知识点等。将探究式教学的重点错误地放在了形式上,注重对学生实验器材的准备,重视实验备课,却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走走形式。这样既浪费了实验资源,也没有真正发挥探究式教学的意义。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来,而不是进行灌输。例如,在学习《金属和金属材料》时会涉及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而这些在生活中又是常见的,甚至不少父母也懂得这方面的常识。于是在课前不妨给每位学生一块铁,然后让他们自己想一下保护它的办法,在课上时,需要经受老师各种条件的“侵蚀”。这样学生需要调查一部分资料,并且去查阅课本,了解铁会发生哪些反应,或者是从家长那里得到启发等。这样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时,学生知道自己的任务是保护金属,就要先了解如何去腐蚀他们,这便是学习的目的。在这样的动力推动下,学生的探究欲望自发强烈,不需要老师过多地督促。
二、改变教学中的“假意交流”,主张自由师生关系
探究性教学需要更多的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无论是在实验前,还是实验中,又或是实验后。但是目前教学中往往存在“假意交流”,看似是老师和学生的交流,实际上却是学生在单方面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没有问题的反馈。在课堂中提问是最常见不过的,但是如果学生能成为问题的发出者,那么这又是上了一个学习档次。因此老师要处理好在探究式教学中自己与学生的关系,不能过多地干涉,而是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提出问题。但也不能完全将课堂交给学生,而应该给予实时的提醒和指导。有时,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验活动中来,不去担当实验的主力,而是给学生“打下手”。这样不但能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更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有更好的感情交流。无论是采用何种方式,都不建议让学生作为观看者,来观察老师做实验,这和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三、改变传统的单一评价,主张更人性化的评价方式
虽然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和其他学科不一样,但也是基本依照操作的完整性、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等进行评价的。这样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也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而且不利于监督学生的各项学习指标。多数学生在课前不愿意预习,不愿意自己思考,仅仅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如果有的学生领悟能力快,就能有一个好的实验成绩,而有的学生则观察比较慢,可能就略逊一筹。可是这样的成绩评价,最后学生都会因为遗忘规律而忘记老师的操作,更因为自己没有思考,而几乎没有印象。将探究式学习的评价过程分为几个部分,从预习方案,到实验操作,到提出问题,到实验总结等。从多个方面和层次来考查学生,这也是一种监督。另外,最好安排化学实验探究的组长和负责人,可以以实验桌为一个单位,也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这些组长负责学生的实验监督工作,一方面能保证实验安全,另一方面也作为学生评价的一个成绩,记录在最后的探究式学习成绩中。从日常学习中就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才能在化学学习,乃至科学学习中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总之,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应该突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要求,转换教学主体,老师放更多权力给学生,在细节中慢慢指导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实践教育。并且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素质和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思维和习惯,才是最本质的学习。
关键词:科学探究 激发兴趣 自主探究 评价激励
“以学生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热点,新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突破口,在各个主题的具体内容中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探究活动建议,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可实现的具体途径。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意识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如教《绪言》一节时可向学生展示化学科学的发展历史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宏伟蓝图,介绍化学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化学”的真情实感;同时巧妙地配合一些有趣的实验,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秘和新奇,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学习化学,增强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如在学习“分子”时,可以通过有趣的“空中发烟”实验创设情境:用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盐酸,用另一根玻璃棒蘸一下浓氨水,然后在空气中把两根玻璃棒靠在一起,但不要接触,发现有大量的白烟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等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再如,在学习“金属和盐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时,可以设置实验:把铁丝和银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要求学生观察现象,提出“为什么铁丝表面有铜析出,而银的表面没有铜析出?”来诱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过程
1.创设情景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奇的教学情境,给学生创造发展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有些学生认为蜡烛燃烧现象见得较多,不观察就知道实验现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我们设置了问题群:你见过的蜡烛有哪些形状和颜色?你以前点蜡烛时有哪些发现?今天,我们再次点燃蜡烛,请你带着这样几个问题观察,蜡烛燃烧中有哪里变化?火焰有几层?哪层温度最高?有时燃烧为什么会冒黑烟?…通过系列的学生未知的问题群,将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就激发起来了。有了探究的问题和欲望,再适时引导观察、探究,同学们个个认真观察、记录,又一次成功地自主探究就成功了!
自主探究学习的初期,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忙学生提出问题,逐渐转向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创设一种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逐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挥充分,就才能有真正的探究性学习。
2.贴近生活事例,培养问题意识。
在自主探究学习时,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从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化学知识着手,这样才能即学到化学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知道怎样用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冰箱异味怎样除去?喝矿泉水还是蒸馏水对人体有利?有火灾时怎样自救?煤气泄漏应该怎样应对?每天的营养食物应该怎样搭配等等都是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在课堂中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以上问题。另外还可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原则下,根据学生的关注程度与可接受程度,结合相关教学内容,介绍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交叉,比如可跟营养科学,环境科学联系起来。空气质量调查,水质调查,温室效应知多少,能源资源的短缺等问题都可以作为这一方面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关心社会和人类发展。
3.细心捕捉新颖的课堂信息,弘扬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堂中的教与学是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在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更是出现一些出人意外的事情。在老师的引导中,在实验的探究中,在学生的读书中,在同伴的讨论中,在自己的归纳中,往往会有许多的新的发现。这些新的发现就是课堂资源,也是极其有价值的新问题。老师在其过程中因势利导,进一步激励学生生成新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空气”这一节时,做完了红磷在钟罩里燃烧的实验后,有同学提问,剩余的约五分之四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这个问题原不在教学计划之中,但是教师没有放弃,而是充分地肯定了这一同学的问题意识,并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探究。最后,师生在探究实验中,找到了问题答案。课堂时常会出现意外,但意外中蕴涵着丰富的探究资源。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中的意外,因势利导,恰当组织自主探究性教学活动。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学习过程、材料、网络或其他途径发现新的问题,然后进行更开放、自由的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充分讨论,归纳总结出相应知识。根据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而开展不同的自主探究,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进行。适时的自主探究,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起来了,收获是意想不到的大!
总之,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应当融入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不应孤立地进行探究方法的训练。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排除其他学习方式,教师要大力开发和使用包括集体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网络CAI技术辅助等各种各样的教与学的方式和手段,在探究活动中学习科学,体验科学,应用科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彩虹 《影响学生进行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因素与建议》 化学教学
[2]欧阳芬、黄小华:《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技能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化学 PBL 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60-01
目前我国的初中化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的促进下,课堂教学模式由过去比较单一的传递式教学逐渐向多元化教学的模式演进,出现了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还是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并没有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尽管在形式上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环节中依然延续以教师为教学主体,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知识点理解开展课堂教学,久而久之,当新教学模式新鲜感的刺激逐渐消退以后又逐渐回到了原来的教学模式中,造成教学内容的枯燥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初中生正处于发育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十分强烈,被动地让学生疲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将导致他们产生抵触情绪,参与学习的热情越来越低,造成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出现下滑。
鉴于目前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以上不足,笔者尝试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PBL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最早由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医学类的《基础化学》学科教学中第一次提出,后由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进行完善形成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可以分为课程和过程两个大的方面。[1]课程环节主要包含教学者精心设计的问题,以问题为焦点启动课程,教师的角色不再是提供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过程环节包含学生根据对教师创设问题的理解开展调查、执行探究,开展自主学习解决问题。PBL教学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和学习者。国外的资料表明,通过PBL培养的学生,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和自学能力方面有明显提高。与传统教学培养的学生相比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协作能力明显提
高。[2]
笔者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主要依据是新课标的初中化学难度适中,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理解难度较小,新课标的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都为PBL教学法进入初中课堂提供了所必须的条件,PBL这种以问题为驱动的教学模式能适应青春期学生好奇心重、活泼好动还带有些许逆反的年龄特征,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过问题的方式提前引出,发动学生通过上网自行收集问题的解决办法、开展学习小组整理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既能避免传统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对学生将知识点满堂灌的方式,造成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环境沉闷死板,又能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作者将以初中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为例来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进行探讨,在本节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从江河、水井、池塘和生活污水等不同地域用矿泉水瓶收集样品,对学生进行展示,提出如何将这些水变成可以放心使用的生活用水。在学生开展探究之前给学生提出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己收集讯息:(1)是不是看起来无色的水就是干净的水?(2)水中有那些物质对人的健康是有害的?(3)有害的物质应该采取什么样的不同的处理手段呢?教师在预留这些问题给学生以后,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利用网络资源、实地水源地走访等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形成各个小组的解决报告,教师在正式上课前可以针对各个小组的探究报告进行指正,协助学生找到各自探究问题的最佳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时由各小组对自己的发现的各种水源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并且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围绕教师事先提出的关于生活用水的三个问题讨论,引出实验室如何对脏水净化的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过滤装置对浑浊的江水进行过滤,让学生对比过滤前后的水在外观上的变化,进而介绍过滤的原理与操作的要领。通过展示纯净水与硬水中肥皂起泡现象的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事先收集资料中谈论水中看不见的钙镁离子对生活健康的影响,再从容引出如何对硬水进行软化的的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节奏,由教师事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收集问题的根源、影响及解决方案,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不畏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探究态度,由于学生正值青春期,当他们感到自身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将释放出无穷的智慧与活力,课堂教学效果将得到显著的提升。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与知识深浅程度,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自身文化素养都决定了,教师可以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灵活引入PBL教学法,使教学效果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Fincham AG, Shuler CF. The changing face of dental education: the impact of PBL[J]. J Dent Educ 2001;65:406-421.
[关键词] 探究性教与学 初中化学 探讨
一、 探究性教与学的概念
探究性教与学,是一种以探究为基本要求的教学和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即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及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做,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现有的结论和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实例教学等方法的应用,以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探究性教与学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探讨
《化学课程标准》中把探究式教与学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通过引导,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手脑并用;变注重学习结果为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能力。
化学学科是以实验为基本特征的,实验就是化学教学的灵魂。如何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实验问题。所谓探究价值,是指所提出的探究问题一定要能够要很好地服务于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激发学生对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价值取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科学素养。
确定实验问题后,要在化学实验基础上设计情境,将生活中常见的、学生有兴趣的问题列为实验内容,促使学生认识已知的和未知的知识,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欲望。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非常重要。例如,人们常谈到的酸雨是由二氧化硫所形成的,酸雨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我们可以加以扩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酸雨、怎样通过化学方法使得酸雨危害性降低、如何控制并降低二氧化硫的排放、如何科学地利用能源等问题,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方法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增加了学生必要的知识储备。
再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式教学,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点燃立在天平左盘上的蜡烛,观察天平指针有无变化。学生们发现放蜡烛一端天平上翘,所以大家一致认为“蜡烛燃烧发生化学变化,由于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跑到空气中,所以放蜡烛一端的天平上翘。”我接着问:“蜡烛燃烧前后,虽然物质的种类有变化,但物质的质量改变了吗?”一时,众说纷纭,有人说变了,也有人说没变,还有人说不清楚是变还是不变。我说:“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大家思考一下怎么研究?”学生说:“用天平称一称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没变。”我介绍了另外一种定量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想法模仿书本上的实验,分几个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分工都不相同,两人做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的实验,另两人做铁和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实验后小组内组织交流讨论,并准备在全班做报告。
三、初学化学探究性教与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中应选择合适的化学知识作为探究的内容,根据不同内容安排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教学;根据不同类型的内容、不同的学生层次对象,采用不同程度的探究性教学,不能一刀切,这样才能使探究式教与学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
四、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推行探究式教与学的好处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探究式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碰到许多新问题,并会思考为什么会是那样。在这无形的过程中,创新意识渐渐得以形成。
2.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给予者。在整个过程中,师生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从而能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3.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强化了化学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而言之,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科学探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方面非常有益,对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非常重要。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探究式教与学,能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学生化学知识储备的增加、实验技能的提高,就可以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化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清林《关于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的若干问题》[J](《河北教育》1999.12)
2.续润华《建构主义理论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7.3)
3.施其康《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思考》[J](《化学教学》1998.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教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必须围绕学生这一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种教学手段,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力争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以优化课堂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新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学习热情低下,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坚持贯彻新课改教学理念,发挥教师引导者的作用,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上面,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将化学知识体系、实践应用技能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有机结合,强化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化学思想与化学思维,同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享受亲身实践带来的快乐,掌握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提高对基础知识的把握和实践应用能力及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作为化学教师,应仔细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内容,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并主动接近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掌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的深度和梯度,在以教学课标为纲的基础上,研究教学要求,把握教材特点.首先,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全章内容,合理划分教学单元,然后将其应用于每节课的教学中,运用“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分析方法,实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互串联,避免知识结构出现脱节等现象.此外,教师应在注重挖掘教材优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翻阅相关资料,从中找出与新知识有关的背景资料,并选择简洁有效的表达方式,以及突出的典型事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以弥补教材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教学“奇妙的二氧化碳”这一课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得知“飓风”和“海啸”的形成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一定关系,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将“飓风”与“海啸”这种灾难性场景用幻灯片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找到引发这些灾难性气候的原因.在影片的影响下,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激发起来,他们结合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相关资料,以及相互的交流讨论等方式,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使每一位学生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
课程教学改革坚持推陈出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实现现代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俗话说的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上面,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知识万变但不离其宗,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让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能够运用原有知识框架中的旧知识同化新知识,让学生把握问题的本源,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产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机会.例如,在学习燃烧的必要条件时,首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随后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进行交流互动,学生纷纷踊跃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和理由.这时大多数学生都能想到可能与空气、着火点以及物质自身的性质有关,为了帮助学生验证心中所想,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探究任务,让学生针对其中一个因素进行自主探究实验,利用之前所学习的“控制变量法”,探究物体燃烧的条件.最后,各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各组实验结果,得出影响燃烧的因素.探究式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注重让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步骤、独立探究收集证据和分析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采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首先,在学生提出疑问时,不要直接告诉其正确答案,而是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使其能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如,有学生问pH=5的盐酸稀释1000倍后,pH为何不等于8?教师可以反问他:"pH为8的溶液呈什么性?”学生便会回答:“碱性”,此时学生就会恍然大悟,酸性溶液不管如何稀释都不可能变成碱性溶液,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其次,教师要多布置开放性的习题,让学生能够在思考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标新立异,既解答了问题,又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在讲实验基本操作中的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直接跟学生说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该稍微向下倾斜,目的是防止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破裂,然后按照正确的操作进行演示.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往往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刻.教师可以在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故意不把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进行实验,而是先让学生观察试管炸裂,学生就会产生疑问,这时引导学生分析炸裂的原因,这样学生就会对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印象非常深刻了.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勇于面对挑战,把握机遇,总结教学经验,吸取他人之长以补己短,适应时展的需求,开展创新型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健琦.新课程下的初中化学教学之我见[J].考试周刊,2007(13).
[2]段爱平.初中化学新课改中的“拦路虎”[J].中学教学参考,2010(20).
关键词: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效率;方法;实验;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33-01
初中化学对初中生而言是一门颇有难度的学科,许多学生对化学学科不感兴趣,加之传统教学模式僵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所以打造高效的课堂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需要。而高效的课堂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打造。化学是初中生刚开始接触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化学产生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位化学老师都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为此,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及经验,对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几点策略及建议,旨在进一步打造化学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一、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任何课程的教学主题都应该是学生自己,作为教师,不管是备课时、上课时、课后时都应该谨记这一点。在备课时,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同样是以学生为中心,摒弃一言堂的模式,还学生训练权。首先,让学生对每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记忆,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加以消化和吸收。初中生对于化学中的难点,上课听得懂,但考试时又不会做,这一直是教师头痛的事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总结,促进对知识、技能的巩固、掌握和应用。然后,组织小组学习,将合作与差异并行。小组学习模式的实施,主要通过实验及让学生自己出试卷为主要途径。对学生进行差异性分组,学得好的学生一组,差一点同一组,有利于“同一水平”的切磋与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挑战性也会随之被调动起来;而对于差一点的小组来说,他们也会在合作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并向学得比较好的一组“靠拢”。指导学生自编试卷好处多: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复习的能力。要出好试题,必须对整个单元或某些知识点有整体了解,这也正是优化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基本要求。而对于实验分组来讲,可以进行自主搭配,学生自己选择合作者,一起完成实验。既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合作学习。
二、注重学生操作实验
化学是一门理论结合实践的课程,学生一面学习理论知识,一面通过实验来证实理论知识的正确性,方能加深对化学公式等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只是注重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忽视实验操作,将对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造成消极影响。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操作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不断动手操作实验,才会了解知识现象发生的过程,才会真实地感受到化学的神奇魅力,产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实验操作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严谨态度的形成。要通过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有效性,必须重视以下两点。首先,教师要努力做好实验演示操作。对于学生来说,演示实验如果做得成功,过程具有趣味性,那么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实验兴趣。对于接下来的教学开展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进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一边做一边强调实验规范的重要性,并且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启发他们思维。在操作的同时也要进行相应讲解,便于学生理解。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在演示实验开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好实验器材和实验教案,做好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为学生做好规范性的榜样,确保学生实验成功。然后,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做好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进行化学实验,实现知识的转化,提高教学效率。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实验的进行。在实验之前一定要讲清楚操作规范、安全提醒,以及具体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在学生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操作,对错误操作进行指正和提醒,对于疑难还要抓住契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对化学实验的热情。最后,教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讲解,将知识点重新复习一遍,强化学生记忆,对实验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对学生的实验成果进行表扬鼓励,让学生爱上实验,感受到实验带来的成功喜悦。
三、充分利用现代手段辅助教学
关键词:科学素养;探究式;实践
科学素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每个人所应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认知及利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学科。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扎实的化学基础和实践应用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极大帮助。
然而当前的化学课堂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死记硬背,没有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科研探索学习,在探究过程中获得乐趣,促进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1.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探究
所谓科学探究有两个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探究式教学中应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如在化学实验课时,很多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往往只是演示实验过程,学生只是观摩实验过程没有亲自参与从。如果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独立自主的设计实验然后进行实验研究,在整个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通过思考解决问题,那么必将事半功倍。笔者在讲解氧气的制取时,要求学生独立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然后通过分组进行实验并对实验过程做好记录和总结,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更加注重实验的细节,对于整个过程记忆深刻。
2.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基础知识作为铺垫,探究教学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认知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教学,探究式教学讲究知识传授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只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而做到举一反三,由点到面的拓展学科知识,深化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
3.良好的探究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环境及宽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于科研探索的热情。初中化学教师应积极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努力增加学科的趣味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内容的安排及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做到灵活多变、丰富多样,使所学的化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帮助学生发现化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二、合理选择探究内容,注重探究方法的培养
1.合理安排探究教学内容
探究式教学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化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方案设计时应注重重点和难点的选择以及应用探究式教学来发散思维,而对于简单的基础知识只要点拨即可。
笔者在讲解“可溶性及溶解度”这两个概念时就只对后者进行了探究式教学。首先,对可溶性这一众所周知的概念进行了简单的描述,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可溶物,比如糖,然后深层次地提问:“糖是否可以不限量的溶于水呢?”然后根据提问让学生做了一些小实验来探究这一问题,最后通过总结,让学生知道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到了哪些知识,既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成果又让学生学会了探究方法。
2.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化学与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往往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对于化学知识的学习,培养优良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短暂的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并学会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只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发现,不难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和搜集与化学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究。
笔者在《铁》这一章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于铁制品生锈原理的理解,鼓励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铁制品腐蚀的图片并思考铁制品防锈的方法,课上进行交流讨论,并鼓励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生活中。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铁制品生锈的概念及条件,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有利于科学素养的培养。
科学素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十分重要。教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应合理应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及科研探索的激情。
参考文献:
[1]解红晖.科学素养概念化进程及特征探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04).
[2]卢国涛.改进化学教学提高科学素养[J].河南农业,2009(20).
关键词: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策略
引言:高中化学是对初中化学的一个后续教育,然而受应试教育中考制度的影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过于追求成绩而忽略了化学知识的后续教育问题,从而使得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之间出现了矛盾性。新课改实施以来,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推动学生化学的后续有效发展成为教师关注的问题。
1.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目的的差别
1.1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1.2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初高中化学方法的衔接要点
2.1做好教材内容的衔接
①主动学习新课标、熟悉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中化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化学教材编写、化学教学、评估与考试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化学课程的基础。化学新课程通过构建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这五个主题内容,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对未来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
②增加过渡性教学,使初高中知识系统化:初高中知识存在“脱节”,如: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的通性;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在摸清学生基础的前提下,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知识“漏洞”对症下药地进行修补整理。
2.2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把握好难度,设置合适的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给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使其树立信心,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的展现过程,弄清反应的机理,从本质上去理解,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③巧用化学实验:高中化学实验偏重就观察到的现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其本质,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强调从实验技能的培养逐步转移到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实验、探索实验、或自己设计简单实验方案的教育上。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寻求反应的本质,获得真知。
④重视知识归纳:让学生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有助于学生思维向多元化发展。真正做到把书“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
2.3做好学科知识的衔接
①高中化学知识按知识的功能分为:可结构性知识元素化合物;解释、预测性知识理论;技能性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三类。将此三类知识按学习的先后顺序及相互的关系清楚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便于优秀学生自学并明白自己掌握的知识水平,明确努力方向;使学习困难的学生明白知识的遗漏之处,解题时存在的知识缺陷、明确学习困难的地方、应需弥补的知识。
②学科学习方法:通过衔接教学及早向学生揭示化学学科的思想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a.化学意识:组成-结构性质-反应-物量意识;
b.守恒意识: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c.平衡意识:溶解平衡、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
d.实验意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装置、实验仪器、实验操作实验误差分析。
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课前预习、课上用心、善于思考、认真作笔记、及时复习巩固、建立错题集等;
④开设学法指导课:教师可以对高一新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让学生学会学习;
⑤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设置合适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学会审题,找准题眼。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定会大大提高。
3.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要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变
3.1重新认识教师的角色地位
①新课程下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阶段的激励人、引导者,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帮助、辅导,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潜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指导;
②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发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导、帮助;创设学习情境,提供学习工具;组织学习活动,参与学习过程,倾听学生发言、发问,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3.2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①教师必须自觉进行教学反思,发扬与继承优秀的教学传统,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努力实践、探索,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②教师必须结合新课程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学专业知识、STS的认识水平,扩大知识面,提高信息获取、加工和传播水平。
3.3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①树立新的课程意识、新的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实施新的教学方式;
②运用全新的评价理念,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
③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
④不断给自己更新知识,提高驾驭新课程的能力,争做学生满意的化学老师。
总之,初、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对接是一门教学艺术。初、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强化衔接意识是前提,重视化学的起始教育是基础,加强教材中实验内容的衔接是根本,注重实验教法的衔接是重点,加强实验过程与方法的衔接指导是关键,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是保障。真正做到三个方面的对接,才能驾驭中学的课程、教材与教法。
参考文献:
[1] 王云洪.浅谈初升高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衔接,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