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账面价值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3 16:00: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账面价值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账面价值

第1篇

关键词:企业;账面价值;市场价值

企业账面价值是指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价值。它以交易为基础,主要使用历史成本计量。

企业市场价值由企业的自由资本价值和企业的债务价值所组成,表现为企业在市场上进行合资、兼并、收购、重组、交易时的价格,亦即企业在市场上创造盈利的能力。这种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生成净现金流的能力和生成净现金流稳定性的能力。

由于传统财务会计基于信息品质可靠性的考量,因此账面价值具有良好的客观性,可以重复验证。但是由于其主要针对企业资产,仅能就有交易成本的部分进行衡量,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无形资产,财务报表上列示的资产既不包括没有交易基础的资产价值,如,自创商誉、良好的管理等,也不包括资产的预测未来收益,如,未实现的收益等。因而资产的账面价值经常与其市场价值相去甚远,难以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

企业的有形资源并非决定营运成败的惟一因素,企业流程与员工知识等无形资产在知识经济时代反而成为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而依传统财务会计的观点,却无法将企业拥有这些无形资源的价值呈现出来,使得会计账面价值低于企业价值,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账面价值是基于过去和现有的信息对企业的自我价值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估,而市场价值则更多地表现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不仅企业要评价自身的价值,以寻求生存与发展的条件;投资者也在选择企业,需要对投资企业的市场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正确地进行投资决策。

既然企业的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都是企业价值评估的重要手段,因此,认识二者之间的差距非常重要。

目前,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进行投资活动,投资者通过分析企业公开披露的会计报表各种会计信息,了解企业的财政状况与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情况,判断现在企业价值和将来的投资价值,然后进行自我责任的投资决策。

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活动中,不但要重视制度会计报表上存货、固定资产等有形资产的账面价值信息,更要重视还没有履行契约的账外无形资产价值信息。由于企业会计制度的账务处理重视的是具有法规形式、法律依据的资产价值,对还没有履行契约行为的无形资产只能作为账外资产处理,而这部分资产在未来会计期间将带给企业极大的收益。投资者只有明白这个事实才能正确预测企业的未来价值,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因此,通过以上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与投资价值关系的分析,如果投资者能真正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无形资产账面以外的、没有在报表上反映的、超过收益力的资本化和自创无形资产的价值部分的话,将能理智地应对千变万化的资本市场,把握投资方向和投资价值,成功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

如:1996年6月,瑞士雀巢公司购买英国的罗恩雀公司(ROWNTREE)时,花了整整45亿美元,这超过后者账面资产的5倍――主要购买的就是其商标等无形资产。又如可口可乐公司之所以百年畅销不衰,稳坐世界饮料市场霸主之位,就在于其手中三项强大的无形资产:价值360亿美元的“可口可乐”商标;价值550万美元的包装瓶外观设计专利,以及“可口可乐”饮料的配方。其拥有全球知名的品牌商誉,1998年未能显现于财务报表之隐含价值超过90%,由此可见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鸿沟。

要有效填补企业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之间的鸿沟,简而言之即要准确地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评估,这也是传统会计学上无法有效解决的企业发展无形资产的衡量问题。

由现行的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四、四十五条对无形资产取得成本计算账簿价格的计量规定可知:目前无形资产的确认及价值计量,实际上体现的是确定成本发生制,也就是说在购入无形资产支付了成本时,该项无形资产就被确认,支付成本部分就被计量为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另外,制度还明确了无形资产使用目的的确认条件,由此企业会计报表上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只是企业取得并用于经营管理活动使用目的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不包括投资其他目的持有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所以,根据第四十六条规定,报表上反映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实际就是企业未来应该摊销的费用,而未来的费用摊销将会冲减当期利益。从这一点出发,企业无形资产账面价值越低,未来所需分摊的费用就越少,影响企业未来利益减少的因素就少。

而2007年1月1日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的计量进行了新的规定。

新准则在无形资产确认及价值计量规定中,强调了资产能给企业未来带来净现金流入的经济利益性和成本收益对应关系。第十七条也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说明新准则认可尊重企业对无形资产持有的适合目的选择性及该资产对企业未来经济利益贡献判断,并且认可企业选择适合目的的摊销方法。然而报表上反映的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仍然是企业取得无形资产所支付的确定成本量。

因此,由于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复杂性,各企业对市场价值的确定还无统一的实施标准,交易双方主要依赖于公允价值完成经济活动。

参考文献:

第2篇

固定资产账面价值是指固定资产的原价与计提的减值准备和计提的累计折旧(即:固定资产净额)的差额。

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算公式:账面价值=固定资产的原价—计提的减值准备—计提的累计折旧。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关键词】 账面价值;企业价值;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评价

账面价值法是利用资产负债表所供信息评价企业价值,是简单、直接的方法。但因资产运作协同效应等因素存在,企业整体价值不再是企业单项资产直接相加求得,那么,是否有既发挥账面价值法优点,又最大限度避免局限的新思路呢?文章在此背景下,作了一些思考。

一、人格化视角的企业及企业价值:企业价值评估新思路

公司人格是法律对特定企业主体地位的赋予,公司也是“人”,是一“法人”,他和自然人一样,是法律上的主体单位,具有独立利害关系,拥有财产权、缔结合同权、和被诉权,不因股东改变而消失,可永续存在。实际法律也来源于实践,所以,与其说公司是法律界定的人,不如说其实也是法律对实践的一种总结、提炼,而且在实务中,特定企业也会按法律既定条文处理自身事务,这种双向的不断作用,促使企业独立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内容越来越实在、具体,当然,法律对一些企业未作人格化界定,但它仍是在法律框架下实施相关行为,拥有实体,制定战略、制度,开展业务,承担责任,而且随着管理制度的完善,这种人格化的倾向会越来越明显。

既然企业也是一个“人”,那么他的价值是什么?传统的企业评价方法往往较少关注企业文化等软因素,实际这是欠妥的,这就象女子找对象,光关注男方的收入是多少、资产是多少,不关注人品,很可能找了个“黑社会分子”,将来犯法被抓,没收财产,一切成空,后悔莫及,考虑企业价值显然也应关注企业“人品”――企业文化等软因素,此论点转换成公式,就是企业价值等于资产账面价值加企业文化因素折算数(此数可能是正,可能是负),而账面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只要符合资产定义,并可确认计量的要素,随着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的运用,企业资产的计量将越来越科学合理,可信度越来越高,运用于评价企业价值的实际意义也就会越充分,所以,上述公式运用的关键就在于企业文化的折算数确认,解决折算数确认问题应依次处理四个方面工作:

(一)建立评价企业文化的指标

企业文化是什么?说具体定义,可能众说纷纭,但其内容主要包括:理念、使命、共同愿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制度等,其中核心是企业价值观。

(二)确定评价指标的标准

企业文化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条件下,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形成的,很难通过比较说出企业文化的褒与贬。但特定时空的特定企业其文化标准还应是有先进和落后之区别的,这里并不矛盾,就像欧洲人就餐用刀叉,中国人就餐用筷子,很难说用筷子比用刀叉好,但在中国,由于特定的餐饮习惯,用筷子实比用刀叉好,所以评价企业文化标准可由专家结合特定环境作出合适的安排。

(三)组织评价的实施

有观点认为,企业文化是软环境,评价的时候可以有点弹性,此观点不利于评价的实施,评价必须在充分论证的程序下运行,并且应使所涉群体充分理解、配合,做到既严格认真,又科学高效,在坚持实质大于形式基础上,具体抓好确定评价方法、制定操作指南、合理选取样本等环节。

(四)适当转换评价结果

企业文化评价的方式主要是定量和定性,但不管是哪种,它的结果很难直接用货币来表达,但只有用货币表达,对企业价值评价才有实际意义,所以,过程中必须要解决一个数据转换的问题,这就像数字电视接受模拟信号,应装一转换设备,否则电视就不能看,那也就失去电视存在的价值了。可参考的方法如下。

1.市场法

具体参考兼并市场的相关账面溢折价案例,比如说:市场存有A收购B,成交价较B的账面价值溢价(或折价)是X,那么在考虑行业、地区、时间等因素时,可综合确定此溢折价的参考性。

2.倒算差额利润法

市场法运用的前提是合适案例的存在,如果没有合适的案例,只能从企业自身寻求问题的解决,企业收入和支出之间总会有差额的,不管是正数,还是负数,其数字减去行业内同规模企业(发展机会具有一致性)平均利润应该有一结果,这结果的形成就可认为是企业软实力导致的,此软实力可概括为账面可计量的优势无形资产(比较同规模企业,表现出来的无形资产优势)、账面不可计量的企业文化和外部条件三部分,从各企业享有外部条件机会的一致性和降低问题的复杂性两角度考虑,省略研究外部条件软实力,那么差额形成因素就是账面可计量优势无形资产和账面不可计量企业文化两块,那么运用下述模型可解决问题:

上述公式Pe代表企业利润与行业内同规模企业平均利润差额,β代表企业文化对利润的贡献系数,i代表行业内同规模企业平均利润率,其中Pe、i容易获取。如果评价面向的是上市公司,相关公开数据就可获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得β值;如果所评价企业所在行业是技术成熟行业、企业间无技术差距,那么β值可取1,否则,我们可先研究账面可计量优势无形资产的贡献系数,如果设账面可计量优势无形资产的贡献系数是α,那么β=1-α,此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得α值。在企业中,优势无形资产的来源有两块:一是外部购买,二是自己培育。外部购买优势无形资产按公允价值入账,这样可运用年金系数求出入账后优势无形资产每年净现金流入(为简化计算,净现金流入可取平均摊销值),此净现金流入就是优势无形资产创造的利润差额,它除以总的利润差额,就是α值;自己培育的无形资产按法定成本口径计价,需重算它的公允价值后再行按外购无形资产思路求α值,虽然绕了一个弯,复杂性将比直接定β值简单、科学。

至此,可能有人认为求企业文化转换值可省略前三程序,直接进入第四程序,笔者认为不省略更好或更合适,原因是程序四两方法都有一定前提、假设、局限,市场法需有购并案例的存在,且套用溢折价有一定主观性、模糊性,倒算市场法未考虑外部条件对差额利润的影响,且当无形资产是自己培育情况下,α值的结果有模糊性,直接套用,可能出现错误结果正确使用现象,而先考虑企业文化因素,再考虑转换值,可避免不合适方法强用,如果界定前三程序为基本面,第四程序为数量面,那么只有基本面和数量面未脱节,前后联贯,互相映照,文章所提方法才是合适的,或者说,运用的依据才是文章所阐述的思路,计算的结果才具有好的参照性。

二、倒算差额利润法的具体运用――以悦达投资为例

(一)基本面阐述

出于简洁明了考虑,表1重在表明分析思路,不求整体分析过程的完整,通过表1分析可知,公司企业文化总体优良,富有竞争力,和企业经营成果呼应,可运用倒算差额利润公式计算企业价值。

(二)数量面计算

截至2010年9月30日,行业相关资料如表2所示:

根据相关资料,企业利润约为5.5亿元,行业同规模企业平均利润约为2.69亿元,平均收益率约为2.95%,行业平均无形资产约为5.65亿元,假设无形资产平均剩余摊销年限还有5年,数据代入公式,则:

企业价值=84.18+66.34=150.52(亿元)

纵观上述过程,倒算差额利润法计算结果和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从此处讲,它的结果应该和市盈率、折现现金流等方法具有一致性,实务中,可相互参照,具体评价企业价值。

【参考文献】

[1]田素利. 商誉估价的一种新方法[J].现代会计,2000(1):33-34.

[2]张德. 企业文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7-85.

[3]鲜文铎.企业、企业价值与价值评估[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10):52-56.

第4篇

关键词:企业合并 长期股权投资 账面价值 处理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具体定义是指企业的投资者通过合法权利获得被投资者的股份,然而一个企业作为投资的一方则是针对其他单位的一个股权的投资,不只是获得股份而已,在法律规定的内容里,是可以长期拥有的,并且可以通过股权的投资从而达到对投资单位的一个控制作用,也或者是为了减少投资的风险等问题而建立的一个长期合作的关系,一达到降低投资的风险,那么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是什么呢,这一点值得我们共同思考!

一、企业合并跟长期股权投资的关系

在新出台的企业合并准则中规定,企业合并是指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单独的企业合并成一个报告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企业的合并又可以分为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的合并以及在不同一企业控制下的合并。并且还指出了企业合并的一些基本方式,主要包括吸收合并、控股合并以及新设合并等基本的3种形式。

在企业合并后,如果是遵循的控股合并方式,那么被合并的一方依然具有其之前独立的法人资格,并且有权利继续经营管理,合并方或者购买企业的一方需要明确被合并方需要的投资方向。

但是如果被合并或者被收购的一方是在被合并或者被购买后失去了原有的法人资格,并且变成了合并方或者购买方的一个下属子公司,那么这种方式则是吸收合并的方式。这是方式被合并或者被收购的一方不仅是自己原有的资产变为收购合并方,而且自身的负债也会一并成为购买方的负债,跟自身将不再有独立的关系。合并的双方在合并后均被取消法人的资格,并且需要重新注册公司,合并之前各方的一切财产将会成为新公司所有,个人不再享有。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购买是一个甲乙双方自愿的原则进行的活动,买卖双方在符合法律规定,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的一种合理的交易方式,但是放到整个大背景下,购买不仅仅只是买卖那么简单的交易方式,同时它也是作为大企业之间合作的平台存在着。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规定购买是一种通过转让资产、承担负债或发行股票等方式,由一个企业(购买企业)获得对另一个企业(被购企业)净资产的控制权和经营权的企业合并形式。”但是在这种大的竞争环境下,权益结合只是为了企业合并过程中国,确保每个合并的股东可以联合控制,享有更加全面的权利,确保其自身的利益,减少投资风险的存在。因此这个领域中,不存在完全的购买方,仅仅只是一个交易的平台。在明文规定中明确指出购买法的实质就是讨价还价的公平交易。而作为权益结合法的实质则是抛开购买的一种权益结合。权益法比较适用于合并换股,通俗的解释就是说,一家企业要想用自己的股份去换另一家的股份,这种现象是被允许的,而且合并以后企业本身的所有权并不会受到影响。

(一)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的规定

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中,对于企业合并中对于购买法跟权益法并没有做明确的文字规定,没有有利的文字语言可作参考,但是在会计准则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合并的具体操作内容,以及新的分类方法,也就是说确定了在不是同一家企业控制而进行合并的企业可以使用购买法,同一家企业控制下的合并则使用权益法处理出现的问题。

企业进行合并以后,作为合并一方可以通过支付现金或者转让非现金的资产,以及承担债务的方式来对整个并购做出调整。作为合并方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资金则是来源于在合并当日所获得的别合并一方所拥有的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 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不能用于冲减的,则用来作为收益存在。由此可以看出,在同一企业控制下进行的合并,通常是将合并当日取得的被合并一方所拥有的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但是在非统一企业合并下的企业合并,则是将整个合并的成本(公允价值)作为整个合并后期的长期的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二)后续问题处理

收购企业在对被收购企业进行长期头股权投资时,一般情况下采用成本的核算方法。企业对此实行的控制就是赋予了企业一个合理的理由,使其具有对企业的财务以及企业的经营策略有决定权,并且可以根据企业的相关活动获取相应的利益。所以说在企业合并完成以后,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问题需要按照成本法来计量。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长期股权的投资者应该明确最初的投资成本,按照最初的成本计价。在这个过程中,被投资的子公司在宣告分派的利润或者是现金股利是,都要明确的归结为是当前的投资收益。投资企业一方需要针对子公司的投资收益进行确认,但是这部分收益知识包括被投资子公司在接受正常的投资后所产生的累计利润的分配。如果出现收入的利润大于了上述所说的,那么将作为初始的投资成本的收回处理。

1、投资第一年用公式表示如下

应获得的收益份额=获得投资后所在投资公司最后获得的净利润*持股比例,如果最后的收益份额超过了应该获得的收益那么,超过的部分将会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回收,以此来将投资的账面价值减少,这笔资金在性质上不属于利润的处理而是作为投资的返还。

2、投资第二年开始应获得的现金股份,有如下公式表示

投资成本被冲减的金额=(累积获得的现金股利-累积应享有的收益份额)-累积已冲减的投资成本,应确认投资收益的金额=当年获得的现金股利-应冲减投资成本的金额

(注:累积确认的投资收益,必定不能大于累积获得的现金股利)。

(三)依照权益法的规定对合并报表进行调整

企业合并后,作为被合并的子公司,也享有企业对其的投资。在企业对其投资的财务报表中,因为在合并后,被合并公司的财产以及债务等问题都归合并方所有,因此在财务报表上,会将这些实质性的作出规定,体现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维护自身的权益法,也因此在制作合并报表时应该将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但是涉及到成本法跟权益法的转换,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考虑的问题也就随之增多了,而且情况也会变得比较复杂,所以这就需要采取一个适当的方法来提高转换的效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涉及到的基本原则也时刻更新中,而且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也随着企业合并不断地交换、更新中,所以在企业合并过程中,长期股权的投资方也要时刻不停的接受新的消息,来确保相关工作的正确实施。在长期股权投资过程中保持警觉性,不断的自我反省,深刻的认识到投资的风险并不断地改进方法策略,保持本身特有的优势地位。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7

[2]陈信元. 我国上市公司换股合并的会计方法选择:案例分析与现实思考[J].会计研究,2001(5):9- 17

[3]池巧珠,陈斌.经济后果视角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J].会计之友,2008(12):109- 110

[4]张川. 企业合并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拓展[J].财会月刊(综合),2007(9):11- 12.

第5篇

2007年2月,LG-飞利浦、三星、友达、奇美四大液晶面板巨头宣布限产以救市。

“从3月份开始,各种尺寸的LCD显示器都在涨价,目前已经涨了120元左右”。北京一家三星、优派、飞利浦等显示器的经销商对记者表示。

显示器价格上涨,是3月份以来上游液晶面板价格上调的连锁反映。根据Display Search最新的价格信息,从3月到6月中旬,PC用LCD面板涨价比较明显,其中19英寸宽屏从114美元涨到136美元,17英寸从103美元升到125美元,15英寸面板也小涨了18美元。

对于盈利状况不佳的面板厂来说,涨价无疑是个利好因素。但是涨价能否让LG-飞利浦这样的巨亏企业扭亏为盈,上游面板厂希望引导消费者转向大尺寸屏幕的愿望能否实现,尚未可知。

意料之中的涨价

据调研机构iSuppli的预测,在价格迅速下滑的刺激下,今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将达到7520万台,比去年的实际销量增加42.7%,2008年的出货量有望突破一亿台。

“价格上涨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对整机厂商的影响不会太大,主要还是反映了上游面板厂商的竞争,以及上游企业的消费导向”。康佳集团平板营运中心市场部一位人士表示,上游企业的策略就是需求在增大,但是产能不增加,并把有限的产能用于切割盈利状况好的大尺寸面板,而对中小尺寸面板的产能进行控制。

Display Search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5月,40英寸以上的TV面板在总体TV面板中的比例已经达到25%左右,而去年6月的时候,这个比例还只有15%左右,可见其成长迅速。而最主流的TV面板仍然是32英寸,在总体TV面板中所占比例为37%左右。

“对于终端市场需求来说,消费者肯定是买跌不买涨,上游企业就是通过这个达到引导消费的目的”。该人士认为,这也是42英寸面板价格不升反降,从595美元降到590美元,而同期32英寸面板却从305美元涨到325美元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大陆液晶电视企业中,虽然厦华与中华映管合作,但是厦华董事会中的四席都来自中华映管,基本上还是受上游控制的。也就是说,整体上看,液晶电视厂商的议价能力都并不强。不过康佳集团相关人士表示,“并不着急”,因为可以与上游协商解决,比如采购一批42英寸面板,就能以较优惠的价格拿到一定量的32英寸面板,以此解决紧俏的32英寸面板供应问题。

“企业总是为了利润而生存的,上游向大尺寸走,整机厂商也会跟着走”。上述人士表示。

面板厂减产 止血自救

造成提价的第一大原因,就是2006年面板价格大跳水,一批面板厂陆续出现亏损,为了避免亏损持续扩大,面板厂被迫减产、保证获利,也就是一种“止血自救”法。“去年面板厂基本处于生产多少、亏损多少的境地。各家为了竞争,互相杀价,别人降了你不降,别人就能多卖,也就能保住一定的利润。”水清木华咨询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周彦武表示。

2007年第一季度,友达遭遇了2005年第二季度以来的首次亏损,不仅营收较2006年同期减少了14.7%,毛利率也降到了0.4%,远低于2006年同期的16.7%以及上季的8.1%,整体税后净亏损达到51.05亿元新台币。

今年第一季度,LG-飞利浦的净亏损为1690亿韩元,虽然比上一财季有所降低,但是离扭亏为盈还是遥遥无期。

业内人士分析,面板厂主要是设备折旧和运营成本特别高,如果毛利率低于一定的水平线,就将导致亏损。

另一方面,从市场供需的角度看,上游面板企业互相杀价造成了面板价格的快速下跌,有力地刺激了市场需求,然而面板厂却看好获利前景较好的大尺寸面板市场,在产能分配上向大尺寸倾斜,造成了供需的不平衡。

目前,面板企业普遍看好大尺寸电视面板的市场需求。业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四代以下生产线以中小尺寸PC及笔记本电脑面板生产为主; 五代生产线将以17英寸及19英寸液晶显示器为主; 六代线以上以20英寸以上大屏液晶显示器及40英寸以下液晶电视面板为主; 至于七代以上则主攻大尺寸液晶电视。

因此,面板厂也加速了向大尺寸市场的渗透。2006年8月,夏普位于日本龟山二厂的第一条八代线提前量产,主攻45、57、65英寸等尺寸面板,转而将32、37英寸的面板订单释放给中国台湾省的面板企业,以提高获利率。奇美的7.5代线于5月正式量产,友达也加快了7.5代线的扩产速度。

景气能持续多久?

LCD面板业一直有“液晶循环”的说法,也就是面板的供给和需求之间,呈现出供不应求与供给过剩交替出现的周期现象。造成这种价格循环波动的主要原因,就是液晶面板的市场需求难以事先预期,新生产线从投资建厂到量产又需要一段时间。

据了解,新建面板厂从用地及生产线规划、生产设备下单、厂房基础建设、机器搬入以及良率调整,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但是通常厂商是在看到面板需求大增后才积极扩产的,等到各家纷纷投入资金扩产、各工厂进入量产阶段时,市场又因为供给过多而进入了供过于求的阶段。

至于此次涨价能够持续多久,业界表现出不同的看法。“价格上涨肯定会持续到‘十一’,并且供不应求的趋势会更加严峻。虽然‘五一’期间某品牌32英寸液晶打出了3999元的价格,但是我们定价肯定会在4000元以上。”一位液晶厂商负责人表示。

第6篇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各种纸张价格都在上涨,其中生活用纸涨了10%,包装用纸涨了30%,新闻纸的涨幅大概在20%左右。去年4月至今,每吨新闻纸已从4400元涨到5600元(不含运输及物流成本)。从行业普遍的预期看,新闻纸涨价还没有“见顶”,今年可能会涨到5800元/吨~6000元/吨。

据行业人士分析,国内新闻纸涨价,主要是因为其原料多来自进口废纸,而废纸的涨价幅度比新闻纸还要大。海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废纸累计进口平均价格为179.2美元/吨,上涨27.9%。到了今年年初,美国废纸的价格已经涨到240美元/吨以上,国内废旧报纸的收购价格也直线上升,从而逼涨了新闻纸价。

此外,近年来各地为了环保达标,关停并转了一部分小造纸厂,大型纸厂环保投入增加推动了生产成本上涨,而各地都市类报纸纷纷扩版追求厚报,新生都市类报纸不断增加,纸张需求大幅度增加,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纸张涨价,强烈冲击着厚报经营模式

新闻纸的涨价给都市生活类厚报,特别是以免费发行、订报赠送礼品等方式切入市场的新生报刊,增加了巨大的成本投入和经营负担,严重冲击了都市报厚报经营策略、低价位亏本发行模式。都市报不计成本与代价的低价发行手段、低价位广告市场争夺等竞争措施,受到了成本的压力与拷问,对资金链的依赖与要求达到空前高度。

报纸纸张成本大幅增加。目前新闻纸涨价的“刚性”已传导到下游。据中国报业协会估计,2008年全国新闻纸用量约为380万吨,预期新闻纸年度上涨将达1500元左右,整个报业的成本,保守估计将增加57亿元。以《大河报》为例,年度用纸量大约4万吨,全年直接投入将增加6000万元。

报纸发行价格与直接成本严重倒挂。纸张价格包括废纸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报纸零售价有时与废纸价格严重倒挂。以《大河报》为例,全年定价为144元,按2007年度平均版数日均64版、一年350期约65公斤、废报纸回收价2.2元/公斤来计算,一年单卖这些废报纸的收入就是143元,基本等同于报纸的订阅价格。况且废报纸的价格仍在持续上涨,有些废品站收购价格已达到2.4元/公斤以上。

一线投递与零售,捂报惜售现象日趋严重,直接影响广告效果。对于多以四开为主的都市报而言,在广告经营旺季以及广告投放比较集中的周二至周五,大多数报纸都在100版上下,当天的报纸直接卖废品就能卖到1元左右,而零售大多在0.5元~0.7元。这之间的利润差额直接导致部分零售商与发行员,抽去读者不在意的部分专刊然后出售或投递,或者直接把报纸藏起来“卖废”。有一家都市报正常的广告扩版与专刊,经常出现客户看不到的现象,包括出版的奥运专刊,每期都有大量的读者基本看不到。过去也偶尔有这样的情况发生,但那只是在报纸的版数特别多的时候,只是极个别的摊贩这样做,但现在随着纸价持续暴涨,受利益驱动,捂报卖废竟成普遍之势。读者看不到广告,连部分客户也看不到自己的广告,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客户意见很大。

强烈冲击广告版面单版成本。新闻纸涨价之后,对广告经营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单版广告成本大幅度提高。以《大河报》为例,参照6月份最新纸张市场价格5850元一吨,比上年同期每吨增加1550元,全省发行的报纸平均单版广告成本增加6000多元。这对于广告扩版、活动策划中出版的低价位集合式专刊,进一步增加了成本压力。

应对纸张涨价的思路

从报纸生产流程上看,纸张属于原材料环节。原材料成本大幅度提高后,要保持终端销售既定的产品利润目标,理论上只有三个环节可以实现。

采购环节:强化纸张战略储备意识,规模采购建立科学库存。纸张乃是“报纸产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在当今背景下,这一点更是凸显无疑。如果在4400元/吨左右建立强大库存,就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和纸张迅速上涨的成本压力,降低规模成本,减弱短期内纸张涨价所带来的成本推动风险。

近年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大资金投入加大纸张库存储备,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纸张成本推动压力。财务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大河报》的纸张成本,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仅仅300万元,核算价格仅仅在每吨4800元,比现行市场价格每吨降低近1000元。

生产环节:厚报瘦身结构调整,控制出版成本。厚报经营时代,为了稀释大幅度增加的广告版面,大量开辟行业专刊、不断进行广告扩版,客观上造就了都市报的厚报现实。但是,随着报纸纸张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尤其在纸张成本年度涨幅高达30%左右的背景下,报纸扩版就必须把成本因素考虑进去,同时兼顾广告占版率和扩版收益。

于是,厚报瘦身便成为不得不进行的选择:把不太紧要、读者关注度低的报纸版面压缩,或者整合广告效益差的行业性专刊,在不影响广告正常刊发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出版版面,即可达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报纸成本的目的。近年来,郑州报业市场几家报纸竞相改版,调整结构整合版面规避成本,如《河南商报》裁掉了“旧事周刊”,《大河报》的“E空间周刊”、“大河财富周刊”分别压缩了8个版面,就是典型的例子。

销售环节:提高销售价格,弥补成本上涨压力。对于都市报而言,面临国外免费报纸发行模式以及网络的冲击,报纸的发行亏损、广告弥补策略不会轻易改变。但在巨大的成本压力面前,都市报厚报经营模式所受到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发行价格调整已是箭在弦上。去年下半年以来,新闻纸价格上涨,从去年年底开始,不断有报纸纷纷提高零售价格或准备提价。在广州,《南方都市报》率先将其在深圳的零售价上涨1倍,提高到2元/份,随后《经济观察报》将零售价从2元提高到3元;今年3月,南京市的三份都市报――《金陵晚报》、《现代快报》、《扬子晚报》,集体将每份定价由原来的0.5元上调为0.7元,涨幅达40%;《成都商报》则是局部调整,将周四、周五的报纸零售价格调整为1元/份。

从目前来看,以发行价格调整应对纸张成本提高的难题,主要有三种方式:其一,南京集体涨价方式,大家同时进行,读者无奈也必须接受,互不影响市场稳定;其二,强势媒体自行提价,如《南方都市报》,发行量大、市场影响力接近主导地位,一时的损失不会对报纸竞争优势形成很大冲击;其三,局部调整模式,如《成都商报》,订阅价格不变,版面较多的周四、周五提高零售价。

河南市场将以何种方式提价,提价多少,自有报纸以怎样的提价方式才能保持固有的市场份额,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市场化运作的都市类报纸,广告价格调整历来是以发行量的增加、影响力的扩大和客户需求的大幅度上升为依据来确定的。以纸张成本提高为原由调高广告价格,多年来这还是第一次。但仅仅依靠价格调整来弥补发行成本大幅度提高,是很困难的。例如,一份年用纸量4万吨左右、年广告收入4亿~5亿元的都市报,由于纸张成本提高而增加的成本高达6000万元,广告需大幅度调价12%~15%,似乎很不现实。尤其是在面临地产宏观调控、地产广告充满变数,油价高启汽车广告投放减缓,分类广告被网络分流以及电子媒体冲击等诸多压力的背景下,报纸广告可以提价的空间非常有限,而且还会加大风险。

今年以来,许多报纸都进行了广告价格调整,但大多是局部的。在发行成本高启的背景下,《大河报》的价格调整最具代表性。自8月1日后,《大河报》实施新的广告价格,主要是调整结构,主要面向中高端市场的全省性新闻版面基本保持不变,只对个别版位区间的广告报价进行适当调整;对于面向中低端市场的省会地方版,调整经营策略,改变以往以打压对手为主的定价策略,把广告价格调整到正常的价格水平,相当于变相提高价格,幅度接近20%,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7篇

棉价暴涨暴跌

去年8月上中旬,德州市发生持续大范围高强度降雨及连阴天气,对棉花产量和质量造成了极大影响,90%的籽棉为四级或四级以下,籽棉平均亩产仅有410斤左右,比正常年份减少20%以上。

2010年度棉价特点:大起大落,屡创历史新高,涨得让人心跳,跌得让人心慌。籽棉收购价格从9月中旬4.20元/斤快速飙升到11月上旬的7.20元/斤,皮棉价格从18300元/吨上涨到11月上旬32000元/吨,两个月内上涨70%左右,屡创历史最高价位,几乎一天一个价。

11月11日棉价大幅下跌,至11月底籽棉收购价降到5.30元/斤,皮棉降至26000元/吨。之后又缓慢上升,至春节前籽棉升到6.00元/斤,皮棉上调到28000元/吨左右。

春节过后又快速上涨, 2月中下旬籽棉升至6.30元/斤左右,皮棉升至31000元/吨左右。3月初开始,皮棉、籽棉价格持续下滑,到7月初皮棉价格已下滑到22500元/吨左右,四级籽棉收购价格已低于4.5元/斤左右,接近年度最低价格。

往年五一过后籽棉收购基本结束,2010年度因棉价起起落落,棉农一直在观望中,交售进度较慢。据调查,截至今年6月底德州地区农民家中存棉量在15%左右,夏津县存棉量在25%左右,部分农户家中存有上千斤未卖,只能等到9月份与新棉一块出售。

春节过后,国内外棉花期货、现货价格大幅下滑,其主要原因:一是2010年度全国棉花减产,缺口较大,在一些游资炒作下,棉花价格屡创历史新高,棉价整体偏高(去年四五月份籽棉3.80元/斤,皮棉16300元/吨),价格回落是理性回归。二是纺织、服装等下游产业对高棉价难以消化、吸收,致使目前棉纱销售十分困难,倒逼纱价、棉价下跌。

纺织企业处境艰难

德州市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区之一,既是产棉大市,也是用棉大市。全市拥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415家,其中棉纺企业247家,生产规模500万锭,产能为山东省的1/7、全国的1/20。

3月初以来,棉价快速下跌,棉纱价格更是持续大幅下滑,32支纯棉纱已从3月初40000元/吨降到7月初30000元/吨以下,4个月内每吨下跌1万元,纺企普遍出现亏损。

棉价“过山车”式大起大落,棉农、棉商、纺企受伤不轻。棉农惜售、观望,交售进度明显减慢;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不敢敞开收购,收收停停,目前库存量大的亏损严重;纺织企业库存增加,销售困难,难以维持正常经营。纱价上涨时,纺企订单少,纱价下跌,下游观望情绪浓厚,采购不积极,棉纱严重滞销,库存量大增。

据调查,目前德州市中小型纺织企业中50%的停产,30%的限产,一些大型纺企开工率也普遍不足。眼下纺企的处境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还艰难。

2008年金融危机时,汇率和棉价都很稳定,成本可以预期,价格可控。去年以来人工成本上升、棉价暴涨暴跌,纺企无法接长单、大单,只能接一些短单、小单,企业不能正常安排生产。

出路与对策

在这种困难境遇下,纺织企业的出路在哪里?业内人士认为,纺织企业应采取减少库存、提高产品质量、使用新型纤维等措施来应对棉价的波动。

(一)压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夏津县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常年植棉面积60万亩左右。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发展纺织产业,全县棉纺企业达到140家,纺纱规模220万锭,成为“中国纺织名城”。夏津县以中小型纺织企业为主,在这波棉价大起大落中,当地纺企成为“重灾区”。近几个月来,各企业想尽各种办法促销,但还是销不动,棉纱库存普遍达到一个半到两个月左右(正常库存为15~20天),库存压力增大,占压了大量资金,周转非常困难,无钱购进原料,不少企业无奈地选择了停产放假。

近期棉价大幅波动,企业只能接一些小订单,大订单不敢接。而随着大订单的减少,库存量逐渐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当地多为3万锭以下的小型企业,产品档次低,资金链短,库存压力更大,这也是当地停产企业多的主要原因。

(二)练内功,提高产品质量。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纺纱、染纱、织造、制品加工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棉纺织企业,拥有环锭纺23万枚、气流纺3000头,整体设备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产品80%以上出口世界各地。德棉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原料公司经理李传波在分析目前纺织企业处境艰难的原因时认为,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棉价大幅走高,人员工资提高等生产成本增加,推高了棉纺织品的价格,很多国外订单逐渐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外贸订单减少,市场需求降低,库存不断增加,再加上今年以来国家多次上调银行准备金率,收缩银根,贷款越来越困难,整个纺织行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传波表示,纺织企业目前的阵痛对整个行业来说可能是件好事,它逼着企业提高产品档次,淘汰落后产能。今后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再走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可能行不通了。目前纺织企业除了要减少库存外,还要在产品的质量和样式上下工夫,练好内功,提高产品质量,把产品做精、做细。提高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丰富产品的样式,适应市场的需求,把棉价波动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小。

(三)搞研发,使用新型纤维。棉花价格的巨幅波动,给中小型棉纺织企业带来了致命打击,但对使用新型纤维的纺织企业影响却很小。

德州华源纺织有限公司是一家新兴的现代化纺织公司,现有环锭纺 6万枚,紧密纺6万枚,日本村田产涡流纺16台。他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成功开发了莫代尔、天丝、竹纤维、吸湿排汗纤维、牛奶纤维、宾霸纤维、发热纤维、尼龙纤维、大豆纤维及羊绒等功能性新型纱线,同时,有机棉系列纱线已通过国际认证,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并出口韩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棉价的波动对该企业几乎没有影响,生产经营正常,开工率100%。

近几年,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陵县恒丰、盛泽、宝鼎、富华等一批纺织企业,异军突起,大力发展新型纤维,探索出了一条纺织企业不用棉花的新路子。在近几个月棉纺织行业异常困难的情况下,新型纤维企业效益却稳中有升,保持了平稳发展势头。

据统计,目前陵县已经拥有规模以上新型纤维纺织企业30余家,生产能力120万锭,产能占全国同行业的30%,新型纤维纺织品种达到了3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涵盖了市场上90%以上的品种。靠着多品种、差异化、新型化的产品结构,陵县新型纤维纺织企业得以在今年的纺织业困局中独善其身。

陵县恒丰纺织品公司是一家拥有15万纱锭的大型棉纺企业,以生产莫代尔、天竹、荷兰粘胶、兰精粘胶等各种新型纤维的纯纺及混纺特种纱线为主。该公司副总经理贾国强介绍说,恒丰公司主要使用新型纤维,用棉量很小,不到20%。近期棉价下跌,市场对新型纤维产品的需求量并没有随之减少,棉价波动对企业影响很小,目前企业一直满负荷生产,库存只有500吨,相当于企业10多天的产量,不存在产品积压难销问题。

第8篇

近年来,植物生长调节剂不断闯入公众视野,因为一些膨大剂、增甜剂等超标使用的现象,让许多人对植物生长调节剂产生了偏见。导致这一尴尬局面的原因,除了部分外行媒体的过度炒作之外,行业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常务副会长查显才在会上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植物生长调节剂产业在技术创新、市场规范、科学应用、政策支持、监督管理和宣传报道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这就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引导这个产业科学健康发展,进一步发挥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北京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贾春虹指出,目前农户在使用调节剂的过程中存在多种问题,比如不注意时期、剂量浓度不合适、混用不合理等,部分农户甚至以调节剂代替肥料,导致养分不足、植株早衰,影响了产量与品质,甚至产生残留。

一些厂家对技术要求不严,也导致了植物生长调节剂产品良莠不齐。四川国光农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昌绪说:“不少厂家随意添加成分,对农户的技术指导也不到位,部分调节剂一般一季作物按照规定时间只需喷一次,但一些厂家为了推广产品,告诉农户要像叶面肥一样三五天打一次,造成产品滥用乃至残留。”

此外,目前国内植物生长调节剂还面临品种老化的问题。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系副教授谭伟明指出,销量靠前的35个登记品种均为上世纪90年代前所研发,占调节剂产品总数65%,而且仿制产品多,自主创制品种少。“目前存在的企业研发相对薄弱,知识产权保护差,仿冒代价太低等问题,都制约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

事实上,植物生长调节剂如果能正确使用,其优点和安全性是非常突出的,发展前景也值得期待。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副所长叶纪明介绍说,植物生长调节剂有四大优点,一是应用面广,大部分作物都在使用;二是在应用量少、用量准确的情况下,增产增收、改善品质的作用明显;三是针对性很强;四是在农药中最好的产品,毒性都属于低毒微毒。基于这样的优点,推广和应用的前景很广。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测室主任张文君也表示,植物生长调节剂98%都是低毒或微毒,其最大的优点是安全性强。他介绍说,截至今年5月,在农业部登记的463个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产品中,环境友好剂型(包括水剂、可溶性粉剂、可湿性粉剂)占2/3,低毒或微毒制剂产品更是占98%,与杀虫剂、除草剂等其他农药相比,植物生长调节剂毒性要小得多。

第9篇

自1994年以来,国家对国内生产流通和进口的部分化肥品种一直实行免征或者先征后返增值税等优惠政策,在保障化肥供应、稳定农资价格、支持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政策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化肥增值税优惠政策实施背景已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从政策执行情况看,农民和企业实际受益不大,还带来了重复征税和政策不统一等问题,特别是化肥产能过剩和过度施用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再加上目前化肥价格处于相对低位,市场供应充足,竞争充分,为化肥增值税优惠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契机。

对于化肥增值税恢复征收可能带来的影响,安信证券化工王席鑫团队分析称,化肥增值税的恢复征收相当于多出来一块成本,至于这个成本未来究竟是由工厂、渠道还是终端来承担取决于供求格局。

他们认为,对钾肥影响相对较大,因氯化钾对于进口的依赖较大,而按照政策规定,进口无大的抵扣项,就按今年出厂价每吨315美元的大合同价格来计算,需缴纳40.95美元的增值税。如政府方面无相应的保护措施,贸易商若想维持当前的利润,只能在9月1日后将每吨价格上调约250元。对氮肥和磷肥总体影响小,特别是目前磷肥供需偏紧下磷肥企业可以完全甚至超额转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