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0:1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创业思考与行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F27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37-04
1.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我国的民营经济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作为民营经济的基本细胞,经历了从简单模仿到重复建设,再到低成本扩张的艰难历程。民营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关键时代,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面对日益成熟化的市场和知识经济时代,在产品寿命周期越来越短的前提下,民营企业实施以“创新”为主旨的“二次创业”――走高端成长之路,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在我们与许多民营企业家的接触中却发现,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创新”投资,热情有余,但行动不足,显得比较犹豫、迟缓。为了验证这一状态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进一步分析了我们曾经进行的关于“创新强度与企业成长之间相关性”的研究成果,结果意外地证实了上述状况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金华市民营企业的创新强度只有区区4.36%(见表三),而且这一数据还是从广义的角度得到的;如果从狭义上看,这一数据更低,只有2.35%(见表三)。这足以证明民营企业在创新投入上是热情有余,行动不足。
2.实证研究与分析过程
2.1界定两个概念
2.1.1创新强度
创新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狭义的创新主要是指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创造与发明;广义的创新,除包括狭义的含义外,再加上市场营销模式和管理的创新。为了调查和分析的方便,我们采用了广义的创新概念。由此,我们进一步把创新强度定义为:创新投入与销售收入之比,其中创新投入包括企业的研发与专利支出和市场开拓与管理创新两部分;之所以采用销售收入,是因为在调查中,许多企业不愿意公开他们的利润情况。
2.1.2民营企业
什么是民营?理论界有许多解释,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从所有制的角度下定义,另一种是从经营主体的不同来下定义。我们赞同第二种观点,即民营的定义是指以民间人士、民间组织、民间机构经营的经济。因此,民营企业被定义为由民间人士、民间组织或民间机构经营的企业,它不仅包括非国有制经济,还包括实行国有民营的企业、三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国有民营企业。之所以选用该定义,目的在于使所选择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选择面更宽。
2.2调查结果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2.2.1被调查企业的行业分布(表一):
2.2.2被调查企业的有关技术经济指标(表二):
2.2.3有关技术经济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三):
2.3销售收入增长与创新投入之间关系的计量分析
2.3.1分析工具的确定
在研究销售收入增长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用格兰杰(Granger)检验,确定RD和MM是S的“因”,把S定为因变量,把RD和MM定为自变量,然后用2001年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经EVIEWS软件运行后,发现其拟合的程度比较差,各系数都不显著,R2值较低,只有0.45,这说明在绝对量上,销售收入与创新投入的关系不显著。于是,我们改用对数模型来拟合,对数模型的实质是创新投入的增长率与销售收入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可称为“销售的创新投入弹性”,发现结果比较理想。我们在拟合时采用逐步增加数据的方法,从2001年到2004年每一步都进行一次拟合,得到了以下结果。
2.3.2逐步拟合结果:
(见下面表四、表五、表六)
2.4简单结论
从以上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和计量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明显的结论:
①被调查企业涉及高科技、纺织、轻工、化工建材、食品等各类行业,样本分布广泛(见表一),因此,可以认为可信度是较高的。
②研发(包括技术与专利)支出与市场开拓、管理创新支出,虽然不同的年份互有出入,但总体上持平(见表二),这说明,民营企业家们在看待资本投向时,并没有十分偏爱研发与技术创新,这一点也可以从表三中得到印证:从2001年到2004年,企业的创新强度在增加(从3.51%上升到5.53%),但资本投向的分布是基本均衡的(2.35%与2.28%)。
③市场开拓支出对近期的销售增长影响更大一些。这可以从比较表四、表五、表六中得到说明:研发支出对企业销售收入增长的重要性在增加,表现为Log(RD)前的系数是不断增加的[由0.3912(表四)上升到0.4967(表六)],而Log(MM)前的系数,即市场开拓和管理创新支出的系数却在减少[从0.521(表四)下降到0.316(表六)],这说明研发和专利支出对企业的长期增长比之市场开拓与管理创新支出具有更大的意义,而市场开拓支出对近期的销售增长影响更大一些。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我们在本文开始时的假设:民营企业家们对与企业走高端的选择是热情有余,行动不足(迟缓),因为相对于研发来说,市场开拓的风险更小一些。通俗地说,当企业还能接到大量的传统定单的时候,与其冒险走高端创新之路,还不如在传统市场上稳步的前进。
3.原因探讨
为什么在研发投入每增加1%,销售收入就可以增加0.497(表六所示)这样的高投入产出比条件下,民营企业家们却更愿意选择传统产业、传统产品作为投资方向呢?或者说,为什么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们不太愿意主动从事所谓的“二次创业”呢?我们认为,根本原因不在于像许多论者所阐述的那样,中国民企融资难,制度缺陷,导致民企不能享受所谓的国民待遇等等;而是因为,在中国目前的形势下,资本还有更多的投资机会,相对于这些投资机会来说,知识创新的投资,机会成本过高,风险过大,但收益与风险却未必成正比例。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
3.1这是由资本的本性所决定的
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因此,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特性。当资本面临着高风险与较高收益、较低风险与次较高收益的选择时,资本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因为就当前利益来说,前者的机会成本和风险要大大高于后者,两相比较,后者的收益虽然在数量上看是不高的,但实际上不仅是高额的,而且还是安全和稳定的。
3.2民营企业家的性格所致
无论是第一代民营企业家,还是第二代民营企业家,从他们成长的过程来看,大多数来自民间。因此,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思维方式都受到了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润,从而也就深深的烙上了中国文化中缺乏冒险精神、追求中庸之道的印记,这也是导致民营企业“二次创业”行动迟缓的重要原因。
3.3经营习惯所致
从起源上看,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数是从简单模仿起家的,通过低成本扩张,规模虽然变大了,但经营范围至今仍然停留与自己熟悉的行业和领域;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家们大多数又是来自民间,同时又是他们行业的专家或熟练技术人员,他们对于本行业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而跨行业经营可能一窍不通。因此出于企业安全的考虑,除非万不得已,他们更愿意从事他们熟悉的领域。这一点,从管理学角度看,也是有一定依据的――盲目多元化、四面出击,这是管理的大忌(或曰管理陷阱)。
4.简单建议与对策
4.1要尊重民营企业自己的选择。
这种尊重的实质是尊重资本的运行规律。民营企业家们的选择有他们自己的理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才是经营资本的真正高手和行家。作为政府也好,作为社会舆论也好,要求民营企业进行所谓的“二次创业”,其出发点肯定是善意的,这一点不容置疑。但是,任何事物都有自身运动的规律性,人为的干预是不可取的,在我国,这样的教训实在是太多了。当资本的创新投资收益远远高于其他投资方向的收益时,资本自然会作出最佳的选择。
4.2制度创新
站在政府和社会的立场上看,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可能建立和完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使民营企业在进行创新投资时风险降到最低,机会成本最小。例如,由政府搭台与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攻关;或由政府创建科技创新中心,创立多形式创新服务体系;或由政府参与建立多行业、多机制的创新平台,为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提供直接的智力支持,等等。
4.3培养优秀的职业经理人
从长远看,我们应该致力于培养全新的具有先进的经营理念的职业经理人,并为职业经理人发挥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5~2006年度浙江省教育厅课题“创新与企业成长及相关因素研究”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1990商务印书馆.
[2]严基河.现代企业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3]文章代,侯书森.创新管理[M].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
[4]王忠明.中小企业创新[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唐五湘,刘宗明.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6]冯德连.中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7]林汉川,叶红雨.中国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8][美]彼德・德鲁克著.创新与创新精神[M].张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9]骆鹏.创新强度与企业成长关系实证研究[R].课题编号:04Z63.
创新驱动,通过千企升级、千企创新、千企改造、千人支撑四个行动计划来实施。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体,企业要率先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千企升级”是要推动企业由一般制造向创新制造转变,增强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全市近千家创新型、高成长型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千企创新”是要以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十二五”末,建成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平台分别达2户、50户、1000户,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千企改造”是“十二五”期间实施技术改造项目1000项,技术改造投资达到3000亿元,确保“十二五”末企业技术装备80%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行业和百户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千人支撑”是要着力实施产业集聚人才工程,重点实施“百名创新英才”引进计划和“千名技术人才”培育计划,为淮安新型工业化提供人才支撑。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主攻大项目,做优大产业,筑牢发展基础
大产业、大项目是发展的关键。围绕产业集聚发展招引项目。一是实施“3211”项目建设行动计划。每年组织实施30个投资超10亿元的工业重大项目,加快建设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竣工100个亿元项目,每年实施100个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以大项目、大投入带动大发展、大提升。二是加大推进项目服务力度。深化领导挂钩、月度“三榜”( 新开工项目榜、新竣工项目榜和快进项目榜)通报、现场推进、项目绿卡四个推进机制,形成领导挂钩及项目进展反馈、部门联合帮办和项目融资三大服务网络,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实施三个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全力实施特钢、电子信息、盐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和食品五大主导产业高端升级发展行动计划。到2015年五大主导产业销售规模分别超千亿,把淮安富士康科技城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地、盐化工园区建成产业配套的盐化工新材料集聚区、特钢产业园建成全国一流的特钢专业园区。着力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机械、纺织、轻工、建材四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力争2015年,机械、纺织销售收入分别超500亿元,轻工、建材销售收入分别超300亿元。强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双倍增”发展行动计划。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突破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三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每年实施投资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十二五”完成投入1000亿元,到2015年新兴产业销售规模超1000亿元,实现“双倍增”。淮安市新型工业化专项资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资金,聚焦大产业培育,着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高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生产业协同发展的富有淮安特色的“5443”现代工业体系。
二、培育新增长点,做强大企业,增强发展后劲
新增长点达产达效是保增长的关键,重点企业是培育大产业的重要载体。一是强化新增长点运行监控。每年对省级、市级以上新增长点,加强运行监控,逐月跟踪、逐季督查、按年考核。突出抓好新增长点跟踪服务工作,进一步推动资金、电力、重点物资运输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的新增长点集中,确保新增长点尽快达产达效。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二是实施大企业培育“531”工程。突出抓好百户重点企业。对每年重新确定的百户重点企业,将优先保证生产要素、优先进行政策扶持、优先促进做大做强,促进重点企业加快发展。通过“一企一策”针对性的扶持,加快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到“十二五”末培育销售超500亿元、3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30亿元、10亿元以上企业150户。充分发挥重点企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三是实施中小微企业升级“111”培育工程。到“十二五“末,淮安市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力争超2000万元,用于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市场开拓、担保服务、管理升级、改造提升、集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扶持,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企业提档升级。到2015年,全市培育1000家两化融合中小微企业,1000家小微企业进入规模以上企业行列,100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
三、突出节能减排,加快结构调整,推动转型升级
坚持“以发展促节能、以节能保发展”的理念,把节能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强化节能刚性约束,促进产业升级。坚持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三管齐下”,确保完成下达的万元GDP能耗下降目标。全方位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各个层面节能,重点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努力实现绿色发展。一是强推百户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实施百户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提升计划,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争取重点用能企业能效水平年提高5%以上。二是全面推广合同能源管理。以做精、做专、做强为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节能服务机构。三是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突出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实施锅炉、电机系统、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加快建设和完善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年实现节能量20万吨标准煤。大力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电机、节能灯等产品,创建节能示范工程。
四、优化服务扶持,强化要素保障,推动企业加速发展
升华101%满意服务,主动服务、创新服务、贴心服务。一是深化领导干部“三解三促”、“三进三帮”活动。进一步搞好“进企业”活动,对企业反映的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认真交办和及时协调,直到办好为止,并不断跟踪服务,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现行扶持政策的宣传辅导,及时落实到位,充分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制订出台加快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九条意见和扶持中小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控减涉企收费,确保全省收费最少、政策最优,促进中小企业上规模、进列统。三是加大融资担保工作力度。加快担保公司做大做强步伐,大力实施“321”服务行动计划。充分发挥全国首创的中小企业BCG专业融资市场作用,每年开展中小企业BCG融资服务市场走进县(区)、乡镇工业集中区等活动30场次,开展“助小微、送金融、共成长”进乡镇20场次、银企保专场对接县(区)行10场次,有效缓解集中区企业融资难。四是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在开展功勋、杰出、优秀企业家评比的基础上,大力宣传企业家攻坚克难的先进事迹,树立企业家先进典型,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投资信心,真正让企业家在政治上有地位、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有实惠。
作者简介:童玉祥,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南京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任职江苏省淮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委、江苏省投资协会副会长,曾在《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性和政策性论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淮安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
关键词:党的教育;思想政治;职业学校;工作
一、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1、融入大发展思想,强化思想政治作用。随着党的十的胜利闭幕,深化改革的号角吹响,职业教育也迎来又一个春天,尤其是事业单位将逐步取消行政级别,强化绩效改革,这一系列的变化,对原本的一贯的思想无疑是一次大的震动,如何引导教育员工深刻理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主动积极的把思想精力集中到学校的科学发展中来,思想政治工作自然具有更特殊的地位。作为职业学校,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和谐、科学发展的全过程,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改革形式教育,改革导向宣传,以目标凝聚人心,以发展造福师生,通过开展改革形势教育,加强改革导向宣传,以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以发展的成果造福职工,才能真正的把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性和奋斗性转发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确保职业教育朝着健康和谐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
2、围绕市场需求,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引领作用。职业教育主要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某类职业或行业中从业所需要的实用技能、知识和认识而设计的。对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劳动力来说是一支重要的产业力量,如何能紧密围绕求真务实,围绕市场需求,围绕产业转型来设计与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件重要的思想引领活动。因此,要不断夯实教职员工的思想基础,创新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突出“自我教育”的特点,不断增强教育的效果。所以,教育必须滚动推进,常抓不懈,宣传教育和专业管理做到有机结合,纳入专业管理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使自我教育走上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切实把职业教育发展与国家产业发展统一起来,进而确保学校发展的科学有序。
3、确保队伍稳定,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随着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实施,必将涉及到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好实际问题,营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就必须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于稳定发展的各个方面,发挥好思想政治工作稳定人心、稳定队伍的作用,既讲大道理,又讲小道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的表率作用,以党的温暖感召人,以党的和谐务实凝聚人。只有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及时化解矛盾,切实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维护稳定的工作落实到推进职业教育稳步前进的各个环节。
4、坚持党群关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作用。党的作风建设,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对当前改革的稳步推进有着重要的引领和教育的作用,为此,应该不断加强党群关系的和谐,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务实求真的特质。积极构建健康向上、协同进步的管理文化体系,以党员的严格要求带动群众的自我严格,不搞区别对待,发挥党性观念强化的示范作用,为民务实清廉,对职工倡导人性化管理,有针对性地引导职工的行为,激发职工的智慧,加深对学校的认知感和认同感。这就需要党群关系和谐融洽,不断在党的群众教育路线实践活动中吸收精华,把健康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植根在学校发展的大局上来。
二、以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创新是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的源泉,根据形势发展和职工群众的需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方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使思想政治工作在创新中永葆活力。
1、观念创新是基础。党的十明确了我国改革深化的大局,职业教育的再发展要及时更新观念,强化责任感,使命感,教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它的基本价值观念、逻辑导向必须从过去的墨守成规的阴影中走出来,与已初步形成且在进一步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再发展实践相适应。综上所述,必须从更新观念入手,对过去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做法,进行认真的分析,继承和保留好的传统做法,摒弃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同时,要对新形势、新任务有个正确的、全面的理解、认识和把握。
2、内容创新是条件。改革深化发展,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要迎接新的头脑风暴,就必须有更新、更勇敢的头脑,使职业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实现内容的现代化。一是明确职业教育的使命感,它是我国改革不断深化,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要的一个重要教育要求;二是强化职业教育的责任感,职业教育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形成社会合理的人才结构的基础,职业教育发展好坏与否对我国人力资本开发和人才结构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明确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才能推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3、要在手段上创新。时代在变,为我们思想政治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首先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文明成果和发达国家的管理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手段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由“声势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执行型”向“自主型”转变;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其次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也要不断向物质的、文化的、管理的、活动的多载体扩展,不拘一格地创造性开展工作。第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和电脑网络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来创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高职 创业教学 行动导向教学法
【课题项目】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科研项目2013年度院长基金课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215-02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1]。2008年以来,创业教育在我国各高职院校先后步入了课程教学的实施阶段。但由于师资匮乏、观念滞后、教法不当,创业教学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普及和理论知识的讲授层面,创业成功率较低。将行动导向教学法应用在我院创业教学中,有助于提高我院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及其特点
1.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型教学法是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学计划》所决定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培训教学课程体系和先进的职业技术培训教学法。[2]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教师构建的特定学习情境为主线以真实或模拟的职业领域的工作任务为基础 ,学生通过以职业行动为导向的课业项目的学习,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职业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由一系列教学技术组成,如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等教学形式。
2.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一种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职能从“教”和“授”转变为“引”和“导”,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学生被动学习方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团队协作、探索创新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具体的项目实践活动,不关注最终结果而是跟踪掌握项目实施全过程。[3]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自觉应用,遇到难题可查阅文献资料、团队讨论、请教教师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自学创新、沟通交流等能力,有利于培养出勤思考、善想象、能动手的职业型人才。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1.项目教学法
针对创业课程的特点,教学模式设计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的项目课程教学模式,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课程教学方式――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我们依托学院创业街活动、创业孵化基地,南海瀚天科技园,翰林湖生态园等创设学习情境,打造学习工场,把本地区市场作为最生动的课堂,通过对市场的调研与分析,引进创业项目,采用“项目导向 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创业项目策划”为主线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式项目课程教学模式,调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求,以当地企业项目为载体,以真实工作任务为驱动,全面实施项目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技能,将课程知识融于项目实践,并为课程项目教学的实施构建了基于职业情境的真实工作环境。
(2)创业项目竞赛管理方式――团队化运作。项目制管理所谓“团队化运作”是指竞赛一开始,就将每个班级按4-6人进行分组,组成创业团队。每个同学在这一创业团队中担任一定的角色,如我院“加博汇”杯电商创业大赛追梦团队:CEO、财务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技术总监等。项目团队成员相互合作,在一定时间内落实选题。每个项目团队根据教学进度要求顺序完成该项目概述――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的经营和组织管理模式――投资分析――项目实施的制约因素及风险预测――连锁加盟类的加盟费用、场地和其他条件要求―其他条件要求7个环节工作任务,形成最后的创业项目计划。在项目完成后,召开项目认证会,让企业精英和创业指导老师对创业方案进行认证、评选、考核,以团队为基本单位贯穿于教学及创业项目运作的全过程。
2.角色扮演
教师在课堂上安排一些具体的任务,如项目经营管理模式设计、营销、投资和财务分析等,让学生个人或者任务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以创业者的角色去考虑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根据行动导向来设计并实施具体的方案以完成任务,见图1。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角色扮演中去认知工作任务、制定项目经营人员机构管理方案,彼此配合、相互协商,形成各种关键性创业素质。
图1:我院监测系创业项目“杏福仁佳”科技服务人员机构配置角色扮演模式
3.案例教学
收集具有典型意义的创业实战案例,如本校往届毕业生的郭振强、郑标坚创业案例等让学生分组进行分析、研讨,分析创业者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找出他们处理关键事务和问题的成功经验,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创业项目改进方案,以此拓宽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的基本素质。
4.模拟创业
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决策能力、学习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模拟创业就是通过创业项目模拟公司化运作,将校内创业理论教学与创业实际工作情景相结合,多角度训练学生的创业素质,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见图2。
[关键词] 行动逻辑;手段导向;元分析;创业教育;认知结构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03?05
过去几十年,创业教育经历了巨大的发展,从少数几个学校的开设到许多学校的普及,从单一的课程发展到多元化的内容。但一个普遍的认识是,创业教育这一领域还未成熟[1],创业教育应该教什么,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King认为,创业教育不是传统的经济管理教育贴上一个新的标签,因为,创业企业和已存在企业的经营原则是根本不同的[2]。Vesper和McMullan认为,创业教育区别于经济管理教育的关键是“更快地产生捕捉创业机会的多种观点和培养创立新企业的能力”[3]。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谈判技能、领导能力、新产品开发、创造性思考、技术革新等技能的建构,另外还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观点保护、风投资源、不确定的容忍性等。但是这些内容都是零散的,且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作为指导。
上世纪90年代,Saras等学者吸收了Erricsson关于认知结构与专家绩效[4-6]关系的研究成果,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创业进行研究。他们发现,创业专家与创业新手内在的问题决策框架和认知结构是不同的,从而产生了一种研究创业的新范式——手段导向行动逻辑。研究发现,创业新手的行动逻辑是目标导向,它是一种为达到既定目标,而收集、调动相关资源的行动逻辑;而创业专家的行动逻辑是手段导向,它是一种在聚焦现有资源和手段的前提下,通过获取利益相关者共同承诺和利用意外之事,而创造机会,推动创业发展的行动逻辑。行动逻辑理论,将关注点转移到创业者的认知结构模式和问题决策方式上。手段导向行动逻辑区别于目标导向的行动逻辑,将关注点从应该做什么,转移到能够做什么,从实现目标转移到利用现有手段和资源。Saras认为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之间的差异,就是创业教育应该教授的内容。
一、一种新的行动逻辑
1. 手段导向
通过模拟实验设置一个创业情境,要求27位创业专家(创业专家创办企业的平均数量为7)和37位MBA学员(创业新手创办企业的平均数量为0.2),以边回答边叙述即有声思维的方式,解决创业过程中10个典型问题,并以录音带记录被试者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验之后对两组被试者思考过程的分析,Saras发现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的回答有显著差异,大体差异表现在看待问题的问题框架(problem frame)和解决问题的决策方式(decision-making)[7]。根据两组被试认知结构的不同,Saras将创业新手的认知结构命为causation(目标导向), 将创业专家的认知结构称为effectuation(手段导向)。正是不同的认知结构,导致了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不同的行动逻辑。行动逻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导向的行动逻辑,这种行动逻辑普遍存在于创业新手中;二是手段导向的行动逻辑,这是大部分专家创业者所具有的。目标导向由来已久,是管理学中目标管理的依据,并且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手段导向是基于创业专家在创业过程中,聚焦现有资源和已有手段而定义的,是一种与目标导向完全相反的思维。手段导向的发现给创业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在创业过程中,面临市场、目标客户群、产品等未来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现有资源的有限性,如何克服种种的不确定,手段导向无疑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那就是,通过可控制的投入,通过战略联盟和随机地应变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来推动企业的创建。手段导向和目标导向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后面隐藏的创业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2. 手段导向和目标导向的区别
正如Dew等学者所言,对于创业团体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来说,这两种行动逻辑不同可能并不奇怪,奇怪和重要的是,这两种行动逻辑是完全相反的。创业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环境的不同,预示着创业者和企业管理者采取不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行动逻辑,这两种行动逻辑的总体区别如图1所示。目标导向从已设定好的目标去收集实现目标的手段,强调应该做什么;手段导向则从已有手段和资源出发,利用这些手段去创造可能的结果,强调能够做什么。手段导向的结果不是既定的,会随着新资源的获取而不断变化。
最初的行动逻辑不同,导致了行动逻辑背后行为过程的很大差异,手段导向行动逻辑和目标导向行动逻辑的具体差异如表1所示。
3. 手段导向和创业绩效的关系
创业专家所采用的行动逻辑是什么,这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意义。究竟创业专家的手段导向行动逻辑能否较为深刻地解释创业绩效,才更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于手段导向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还比较少。其中Stuart Read等进行了一项元分析,对手段导向基本原则和创业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除了可承受的损失和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之外,三个手段变量即手段(means)、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利用意外之事(leverage contingency)都显著地与创业绩效正相关,说明了手段导向能预测创业绩效。
创业专家内在的行动逻辑是手段导向,而这种行动逻辑又能较为深刻地解释创业绩效,对创业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这迫使我们进一步挖掘创业专家行动逻辑内在的、可教授的元素,寻找目前创业教育中被忽视的内容:手段导向的世界观、认知结构、分析框架。
二、行动逻辑视角下的创业教育实质
创业教育该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还在不断地探索新的理论指导。了解创业的本质,才能找准创业教育的本质。手段导向认知结构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创业的本质,即创业是一种人们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强调创业者在目标模糊、环境不确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调动能做什么的因素,以实现可能的目标。
目前创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内容上,模糊商业问题和创业问题的不同,忽视创业问题多功能的复杂性;过于重视基本经济理论、创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创业的实践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学方法上,沿袭传统的经济管理教育方法,缺少为创业教育量身定做的培养方式,创业教育很多课程只是教关于创业的知识,而不是为创业而教[11]。传统的创业教育不管是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忽视,或是沿袭传统的经济管理教育方法,都体现了传统的基于目标导向的教育形式,即重视对知识的掌握,在遇到问题时,诉求于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是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无疑说明,传统的旨在培养学生目标导向认知结构的方式在创业教育中不适,目标导向的认知结构能够帮助已存在企业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但是,如果忽视创业问题的复杂性、创业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而盲目地沿袭以往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创业教育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创业教育需要的是一种更具前瞻性,有助于问题解决的灵活的方式,而不是一种死板被动的理念,以及强调理论的功能方式[12]。适合创业学习风格最好的方法是应用灵活,实践灵活的[13]。Kolb学习风格模型也证实了这一点,传统教育模式只能培养出吸收者,而适合创业的可能是适应者和收敛者——他们往往具有很好的创造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善于主动实验获取经验。
手段导向的行动逻辑从以下几方面体现了创业本质。首先,这种行动逻辑是从具有多年创业经验的创业专家的思维和行为中提炼出来的,代表性和解释力强;其次,手段导向行动逻辑强调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资源的有限性,抓住了创业最重要的特征;最重要的是,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创业思维能导致更高的创业绩效,能较好地解释创业活动成功率。总之,手段导向的分析框架能更好地解释创业的本质,对手段导向创业教育内容的探索也更能抓住创业教育的实质。
三、行动逻辑范式下的创业教育内容
基于手段导向的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否定其他创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自开创创业教育以来,各种创业教育都极大地影响了创业活动的发展,促进了许多中小企业的创办。因此,手段导向的创业教育不是对现有创业教育的取代,而是对目前创业教育的补充和发展。手段导向理论使得创业教育应该教授的内容,不至于零散,为创业教育提供了较为系统的指导,也给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提供新的启示[14]。
Saras认为,创业强调的是一种有助于问题解决的认知结构模式,而创业专家所采用的手段导向的行动逻辑能提高创业者的创业绩效。手段导向不是某种创业知识,而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目标导向的认知结构。因此,根据Saras的研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强调对经济管理、创业基本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正如Rae所言,管理院校所教的技术对于塑造成功的创业者来说是必要的,但并不是充分的[15],应该更注重的是在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对创业者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培养。
1. 手段先行:认识和把握资源
事先不设立目标,而是重视对现有资源和手段的认识和把握,我是谁,我有什么,我认识谁。认识已有的资源和手段,目的在于如何调动这些资源以实现可能的结果。由于创业环境和创业过程的高度不确定性,创业效果也就可能因环境、过程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事先设立的目标就丧失其指导作用。与其如此,不如聚焦现有资源,根据手段和资源的情况而不断修正目标,最终促成目标的实现。
对于高校创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创业过程中以手段为导向的意识;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积极拓展人际关系,为创业的实施储备资源。创业是对已储备的知识、能力、资源的调动,没有创业前期积极的储备,创业过程是不可能顺利的。Saras认为创业是做你能做的,这一观点是为了与做你应该做的对比,背后隐藏的观点并不是盲目地去做。虽然创业的第一步就是去做,但是如果之前不为能做什么而储备,怎能推动创业,能做什么是建立在已有的手段和资源上的。创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应该是有利于学生创业知识、能力的储备,激发学生积极获取创业所需资源和手段。
2. 非预测性控制:撰写商务计划书和可行性分析的有效性
目标导向的创业者习惯于通过对现有市场、企业的分析来获取未来信息,从而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手段导向对未来的看法不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预测层面,而是倾向于通过利用意外事故和获取利益相关者承诺,来控制未来的不确定性。非预测控制,即避开预测性信息,而偏爱于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手中能够实实在在控制的事物。由于预测性信息是建立在现有环境和市场上,所以,其无法反映创业者今后采取行动的影响。创业效果依赖于利益相关者的特定投入和对意外之事的把握,而不是对未来信息的预测。因而,在创业过程中对可预测信息的依赖就大大降低了。
预测信息在手段导向中的淡化,使得有必要质疑现有创业教育中基于预测、调查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如撰写商务计划书和项目可行性分析。根据Solomon的2004-2005美国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发现,传统的建立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的撰写商务计划书和可行性分析,在创业教育中的比重分别是57%和37%[16],基于预测性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所占比例比较大。虽然没有实证说明调查预测对创业绩效的影响,但手段导向行动逻辑中的非预测原则,明显给出了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因而,在创业教育设置上,有必要减少基于预测层面上的创业教育内容和方法。
3. 获取共同的承诺:创建创业交流与合作平台
获取共同的承诺,即通过吸引和获取利益相关者的投入,降低进入壁垒,强调合作而不是竞争。创业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通过获取利益相关者承诺,在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中减少创业初期的种种不确定性。现有的创业教育能否创建更多的平台,供潜在的创业合作者走到一起,让学生在相互的交流中找到和发现创业机会是值得创业教育重视的。
Solomon对2004—2005年美国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创业知识信息共享[16],切合了手段导向逻辑对创业教育要求的发展趋势。但正如Solomon提出的担忧:我们相信问题已不再是学校是否提供了网上学习和相关信息,而是被上传到网络上信息的质量[16]。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络上信息五花八门,信息泛滥就如没有信息一样。提供有价值的创业信息,把有价值的创业信息传播给创业者,网络上创业方面的信息质量是否有助于创业者,都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
除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外,更多的创业交流平台应建立起来,以形成一个系统的创业交流体系。目前许多高校都设有创业园、创业指导中心、创业项目中心等交流平台。创业教育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聘请成功创业者授课,让学生与创业者交流,分享创业心得,这些交流平台的设立也早已被重视。但如何利用这些交流平台,促进潜在的创业合作者走到一起,则是手段导向强调的重点。
4. 善用权变事件:识别创业机会
目标导向总是试图规避意外之事以保持企业的稳定,企业的稳定是目标实现的前提,企业内一旦出现各种意外之事,就可能影响预先所设立的目标的实现。手段导向预先不设立目标,认为意外之事虽然增加了创业过程的不确定性,但更重要的是给创业带来了新的机会,善用权变事件的行动者很可能因此发现新的创业机遇,扭转创业局势。权变事件的发生,能给创业带来新的资源,指明新的路径,推进创业所需资源和手段的成熟。
因此,在创业教育内容设置中,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利用而不是回避意外之事的意识,另一方面应该尽可能多地设置各种充满意外之事的创业情景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的教育方法,训练学生在创业过程意外之事中发现和把握创业新机遇的能力。
5. 可承受的损失:非盲目投入
目标导向的创业者以收益为行动的准则,创业时,为了达到预期收益,或使收益最大化,可能不惜超越自己的偿还能力,一旦失败,则可能造成一辈子无法偿清的债务,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负担。而手段导向的创业者将创业活动范围限制在可承受的损失之内,即使失败,也不会导致无法偿还、无法再次尝试,以及无法正常生活的地步。Saras明确指出创业的成功需要不断地试错。Greeno和Simon指出,专家是通过不断地做、做、做来学习(experts learn by doing and doing and doing)[17]。将失败控制在可负担得起的范围,一旦失败,才可能有再次“试错”的机会,失败的价值,才可能在后续的探索中得到体现。而目标导向的创业者为追求目标,不惜大量投入,一旦失败,则没有再次尝试的机会,失败的价值无法实现。
毫无疑问,创业教育中对“失败”的教育非常重要。一方面,要认识到“创业失败”是经常发生的,失败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失败只有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才可能再次尝试,其价值才可能得到体现,失败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之母。
好的教育者才能教出好的被教育者。培养学生手段导向认知结构,还应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聘请更多具有实战创业经验的教师。一方面,对现有创业教育者要进行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聘请一些创业经历比较丰富的企业家来授课,他们更务实,更可能是手段导向的行动者。
四、结语
Saras通过对比分析创业专家和创业新手的认知结构,发现了创业专家的手段导向认知模式。手段导向从多方面颠覆了传统的目标导向认知模式,从而给创业教育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启示。创业教育不应游离在经济管理教育的边缘,虽说所教的内容和经济管理教育会有重叠,但更重要的是要突出创业的本质特征。创业专家所具备的认知结构、分析框架正是创业特质的体现,是创业教育应该教授的内容。即,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注重对创业者手段导向认知结构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对现有资源和已有手段的认识和把握能力,激发学生积极获取创业资源的意识;减少创业教育中基于预测层面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强调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的创业试错,提高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创建多种交流合作平台,供潜在的创业合作者走到一起;在教学中设置多种情景案例,开展创业意外事件实训,提升学生在权变事件中把握意外之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Robinson,P.,Hayes,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merica’s major universit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5(3):41-52.
[2] Davis,C.,Hills,G.,Laforge,R.. The Marketing/Small Enterprise Paradox: A research agenda[J]. 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1985(3):31-42.
[3] Vesper,K.,Mcmullan,W.. Entrepreneurship: Today courses,tomorrow degre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88,13(1):7-13.
[4] Ericsson,K.,Charness,N.. Expert performance: Its structure and acquisi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94,49(8):725-747.
[5] Feltovich,P.,Prietula,M.,Ericsson,K.. Studies of expertise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C]// Cambri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41-47.
[6] Ericsson,K.,Nandagopal,K.,Roring,R.. Toward a science of exceptional achievement: At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 through deliberate practice[J]. Annals of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2009(11):199-217.
[7] Dew,R.,Sarasvathy,S.,Wiltbank,R.. Effectual versus predictive logics in entrepreneurial decision-making: Differences between experts and novic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4):287-309.
[8] 张玉利,赵都敏. 手段导向理性的创业行为与绩效关系[J]. 系统管理学报,2009,18(6):631-637.
[9] Sarasvathy,S.. 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10] Read,S.,Song,M.,Smit,W..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ffectuation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9,24(6):573-587.
[11] Kirby,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an business schools meet the challenge[J].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4,46(9):510-519.
[12] Plasdhka,G.,Welsch,H.. Emerging structure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a design and strategie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14(3):55-71.
[13] Garavan,T.,O’cinneide,B..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ograms: A review and evaluation——part 1[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1994,18(8):3-12.
[14] 沈超红, 谭平.国外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有效性分析[J].创业与创新教育,2010,1(2):3-7.
[15] Rae,D.. Teaching entrepreneurship in Asia: Impact of a pedagogical innovation[J].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on and Change,1997,6(3):193-227.
关键词: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体验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79-07
一个大国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都建立在强大的产业竞争力上,而产业竞争力的源泉是持续创业。促进大众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正处在创业范式的转变期,未来我国的创业范式是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这种创业的范式远比过去复杂得多,创业者的方法和智慧需要更加综合全面。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创业型人才的战略使命。以创业研究著称的百森商学院长期引领全球的创业教育。百森商学院在1919年成立,罗杰・百森(Roger Babson)是该校的创始人,他坚信:“只有用新的方式开展工作或者以差异化的路径把工作做得更好,世界才会进步和获益。”可能正是这样的创校理念,才让百森商学院走出一条创业教育特色之路,成为创业教育的先锋。笔者系统研究了百森商学院最新开发的一套基于实践的创业教育方法,拟从学术理论方面和创业教学实践方面阐述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五个特定完整的行动式创业教学法。“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移情”的意思是指人能够理解和认同他人处境和情感的能力,其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创造”的核心理念是创业应基于创新,以创新驱动创业;“试验”倡导的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要敢于直视失败;“反思”反映的是创业过程中需要根据各种因素实时调整。百森商学院的这五种实践教学贯穿创业过程的实质,使教师和学生在娱乐、操练、探索中体会创业的诸多哲理和情境。借鉴这套方法,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的中国创业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一、创业教育演进的三阶段
创业教育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从早期的关注创业者个体特质到关注创业过程再到关注创业教育方法。
早期的创业研究主要关注创业者的个人特质。研究学者如Mc Clelland、Collins、Moore、De Carlo、Lyons,试图识别一系列特质,将创业者与非创业者、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区分开来[1][2][3]。Brockhaus和Horwitz回顾了有关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提炼出四种主要的创业者个人特质:成就导向、自我控制、高风险承担倾向及不确定因素的容忍[4]。然而,此后在创业者个人特质的文献中并没有形成进一步的共识,也没有科学的实证依据证实这四种特质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Miner提出了创业者心理人格理论,包括四种人格:个人建议者、感情投入的超级销售员、专家型创意生产者及真正的管理者[5]。Fisher和Koch在其著作《天生而不是后天形成》中重新提及存在某些创业者人格特质的论断,并且认为这些特质是受风险偏好影响的[6]。研究者从创业者特质角度出发的研究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Gartner主张用行为方法研究创业,作为对创业者特质的回应。他认为,创业终究是关于新企业的创建,应考察创业者在新企业创建情境下开展的活动,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做了什么,而不是研究创业者是谁[7]。不同的创业者个人行为和特质极为不同,因此,很难将这类研究进行普及并应用到教育领域。为了证实这一点,一项专门的研究针对创业教材内容与新生创业者的行为进行了比较,发现几乎没有重合之处。但是,受到创业行为研究的影响,学者研究创业教育墓刈⒛忱嗵囟ù匆等巳鹤移到了创业过程。Ben Oviatt认为创业是一种线性活动,包括识别机会、开发概念、资源整合、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8]。Timmons认为,创业过程就是连续的商机、资源和团队之间匹配和平衡的行为。Brlon和Shane认为,创业是一个随时间而展开的动态过程,该过程可分为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开办企业、建立成功、收获回报等几个阶段。
对上述研究,学术界表示认可。作为替代,用认知方法研究创业也已经持续获得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创业认知的研究,并不是基于人格特质来区分创业者,而是揭示创业者的思维模式,并且假定特定的思维模式是竞争优势和个体差异的来源。Mitchell等人将创业认知定义为人们用来做出有关机会识别、机会评价、新企业创建以及企业成长的评估、判断或决策的知识结构[9]。从认知理论的研究可知,创业问题不再是某个个体能否成为一个创业者,而是某个个体如何才能变得富有创业精神、创造机会并开展创业活动。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的弟子Saras Sarasvathy的研究在创业领域引入了一个有争议的新理论――效果推理理论。效果推理理论开始于这样一个命题:未来是不断变化的,可以通过创业者采取有意识的行为来重塑和改变。资源是有限的,资源的初始特征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创业者不用事先做出未来目标的设定,在创业实践中可将未来看成是不可预测的,但是可以基于创业者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加以控制。在这一过程中,创业机会是向创业活动投入资源的利益相关者互相作用进行社会构建的结果,而不是事先存在的可能性组合[10]。要理解创业者是如何审视世界和如何学习的,创业思维就变得非常重要。Sarasvathy的实证研究发现,效果推理型创业者将世界视为有多种不同的可能性,据此创造并重组新机会、接受并利用意外,创造而不是寻找市场。这些都是创造未来而不是预测未来。
创业者思维模式的研究发现以及百森商学院学者的辅助研究,共同将创业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百森商学院的学者认为,不能将创业作为一个过程来讲授,而是应作为一种方法来讲授[11]。作为一种方法的创业要求开发一组实践,通过这组实践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进而培养更能付诸创业行动的学生。
二、创业作为一种方法
百森商学院的学者支持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而不是一个“过程”。因为“过程”就意味着只要人们按照事先安排的步骤就会得到相应的结果。而且“过程”这一词假定了像生产过程那样的已知投入和产出。Neck和Green在以前的研究中将其类比为汽车制造[12]。想象一下生产线上装配汽车,将造车思想和工程学知识结合,并投入到汽车的生产设计过程,其中汽车零件是已知的,如何组装也有详细的说明,汽车在生产出来之前也是已知的。这个汽车的生产过程都是可以预测的。但创业也可以这样预计过程吗?创业真的可以像汽车生产那样预测吗?在以往的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者在传统上对过程观持认可的观点――这种观点被一种线性的、阶段化的新企业创造法所主导:机会识别、开发观念、确定资源需要、整合资源、制定商业计划、实施计划、管理新企业和退出。
创业的环境是不确定、不可预测和模糊的,需要一种特殊的思维模式,这与实际教学中所处的环境是不一样的。基于方法论的创业观可以使学生掌握这门科学。方法代表了一组技术或技能,帮学生开展一组实践以让他们更具备创业精神地行动和思考。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是建立在利用实践组合鼓励创造的前提之上。该方法可让学生超越指导、理解和谈论,要求学生应用、使用和行动,要求持续的实践。
图1比较了两种创业教学方法:一种是将创业作为方法,另一种是将创业作为过程。正如百森商学院所展示的,创业的方法观需要一种特别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创业的方法观并不是简单的一门课、一个班,一份创业教学大纲,而是关注向每一个受教学生传递一种创业思维和行动精神,这样的学生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也能创造他们的未来。
三、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五种实践
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将创业视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包括五种实践,这些实践的概念是与知识、技能和思维的获取紧密联系的,都是通过实际动手的、刻意的、基于行动的活动实现的,这些活动提升了创业胜任力和绩效表现。由于创业是复杂的和多面性的,只采取一种实践是不可能的。因此,百森商学院引入五种具体的创业教育实践(如图2所示),它们代表了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式教学法的思想。
这五种实践分别是: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反思。这五种实践联系紧密,环环相扣,五种实践也能贯穿创业情境中的核心环节:玩耍能让学生全情投入到活动中,发现创业的各种机会;然后通过移情理解和感知他人处境和情感,产生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再通过创造,赋予产品新的价值;经过一系列的研发和试验,完善产品的功能,做到精益求精;每个环节都需要反思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改进。通过这五种实践教学,可培养学生真正的创业思维与行动能力,让他们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创造他们的未来。
(一)玩耍(Play)的理论与实践
玩耍是为了培养一种充满想象力和无拘无束的思维,可以让人们意识到众多机会、大量可能性以及更多创新方式的一种途径。Johan Huizinga是最早研究玩耍概念的人,他将玩耍定义为:位于日常生活之外的一种自由活动,是“不严肃”的,但与此同时强烈地吸引玩耍者。这种活动与物质利益没有什么关联,也不会从中获得任何利益。Kraus回顾并总结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的研究,对玩耍提出自己的定义:玩耍是一种在休闲中开展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表达自我和追求快乐。这种活动是活跃的,并且在探索、竞争或幻想的精神状态下开展。Bateson的研究视角则有些不同,他将玩耍当做是沟通演化的一部分,他指出:事实显示,玩耍是一种现象,“玩耍”的行为预示了并关联到其他“非玩耍”行为,因此,我们在玩耍中会遇到代表其他事件的某种信号[13]。
“玩耍”的核心概念是游戏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通过特定的游戏能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体验和领悟创业知识和创业思维。下页表1提供了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玩耍的实践教学案例。
(二)移情(Empathy)的理论与实践
移情的核心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创业思维。社会学家Karla认为:“移情是一种社交和情感技能,帮助我们感受并理解他人的境况、情感、意图、需求和思想,这样我们就能提供敏感的、恰当的沟通和支持。”神经学家Decety认为,人天生就有移情的能力,这种能力会随着与他人的交流而不断发展,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体验和培训加以提升[14]。
创业教育与移情之间存在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渴望成为创业者的学生需要与实践创业者产生共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业者的本质和其生活的状态。其次,用移情的、更有意义的方式与他人联结的能力对领导力、交流和团队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再次,创业者从新产品、新服务、新流程或新企I中创造价值,创业者是问题的识别者和解决者。然而这个观念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一组技能,让他们可以识别各种利益相关者尚未满足的需求,而识别需求应始于移情。不管是感受真实创业者是什么样子,为未来建立新组织而与利益相关者交流,还是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都需要移情。
移情对创业教育至关重要。因为创业者需要建立联系,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团队成员,与顾客在有意义的层面建立联系并持续提供客户期望获得的产品和服务。学生需要培养能够让他们理解和感受他人的能力。
将移情与创业进行整合,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一是移情是通过以用户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因此,出发点是对揭示用户需求和用户知觉的渴望,这样才能对支撑和满足这些需求的解决方案进行开发。二是基于移情的设计思维是一种问题的解决工具,当你不知道从何处着手时,其效果最好。三是移情聚焦于找到顾客,然后创造新事物,而不是创造新事物然后找到顾客。四是移情的技能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与分析能力。五是移情是整体创业思维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移情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2所示。
(三)创造(Creativity)的理论与实践
关于创造力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过程观点主要侧重于研究产生创造力的思维过程,如Stein提出,创造力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定义问题,收集信息,产生创新性的想法,对创新性的想法进行评价和修改;第二,特质观点主要研究创造力主体所具有的特征,认为可以根据个体特质将创造力主体区分为高创造力个体和低创造力个体;第三,结果观点把创造力看作是一种结果变量,指组织内的个体或者群体提出新颖、合适而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并且在强调想法新奇性和有用性的同时也强调人格特质、认知因素和环境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作用[15]。
以往的研究表明,创造有价值的新事物是创业的核心。创造过程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创业活动,带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或新市场的开拓、新型分销渠道、新企业的成立等。在创业情境下,实现创造的方法常常被刻画成一个线性的、规划的过程,并且被烙刻在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创业授课的常用方法中,驱动创业教育工作者去讲授如何撰写创业计划。
当把创造作为一种实践来讲授时,需要考虑三个问题:教学法、环境和教师行为。创业教学法需要考虑采取多样的方法,激发大量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更高的学习目标。布鲁姆的分类法认为,低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描述或者重复,这可以通过讲授或指定阅读实现;高层次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归纳,这可以通过互动、体验和发现实现。创业教师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参加创造过程,提高创造技能。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创造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3所示。
(四)试验(Experiment)的理论与实践
创业是一门做实验的学问――尝试新的事物,从中学习提高,然后继续去探索。杰夫贝佐斯是著名互联网公司亚马逊的创始人,他把试验精神确立为公司的核心准则之一。试验对于新创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大多数机会和创新想法是通过试验被发现并创造价值的。
试验,从定义上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根据韦氏词典的解释,试验意味着“检验或尝试”,是“一种试探性的程序或策略”,是“在可以控制的条件下开展的一个运营体系或过程,目的是发现一个不为人所知的效应或规则,建立或检验一套假设,或者揭示一个已有的规则”。虽然日常所说的实验性检验,如生物、化学、医学、物理实验,往往需要自然科学的专业知识,并且都是在控制条件的实验室进行的,但是在社会科学领域,如科学、会计、市场营销、心理学和金融,通常也可以在实验室外面运用实验方式为某个组织或某项事业检验和论证现实的命题。
在创业领域,试验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指通过“干中学”或积极参加基于亲身实践的项目获取与创业密切相关的知识的行为。百森商学院认为,业试验是获取能够应用于创业情境的概念和技术知识的过程,包括识别和创造机会、开发资源创造具有社会或经济价值的新事物。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试验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4所示。
(五)反思(Reflection)的理论与实践
反思被称为最伟大的教育创新之一[16]。但是反思在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却被忽视了。在现实的教学中发现,创业教育者很少提及学生如何反思。我们从直觉上感觉反思是有益的,但是学生却从来不会从直觉上进行反思,他们需要进行专业的指导才能成为训练有素的反思者。教师经常将创业中的反思视为一项写日记式的任务,通常是由学生自己一人个人完成,也不是首要任务。最典型的场景就是布置作业,对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创业教育学习进行总结。这样的反思并没有起到本质的作用。
笔者围绕“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进行讲授”这一主题展开,超越了认知、理解和讨论,聚焦于有关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的具体实践。每一种实践都是共享一套标准,都是非常注重在做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有目的的、迭代的重要性。最有意义的是将反思作为一种实践的观点,特别是在“做”方面,也就是说反思也是一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思是被其他几个实践类型所支持的。玩耍、移情、创造及试验都需要反思。这样能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合成、学习与行动的合成、思考与行动的合成。综合起来说,反思是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反思是行动的一种形式,是学生整理其基于行动学习的主要方式。
下面提供几个百森商学院关于反思的实践教学案例,如表5所示。
创业教育是可以被教授的,但是不能只依靠传统的课堂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广泛吸取创业理论的研究成果,需要正确理论的支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需要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总结。将创业作为一种方法,意味着传授一种思考和行动的方式,而这种思考和行动方式应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可将玩耍、移情、创造、试验和反思这些实践方法作为支持创业行动的一种学习模式。教人创业,不能只教怎样创业,而更应该改变人的思维和认知。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教育是要点燃一把火,要把学生心里的那些东西点燃,创业教育也应如此,用创业思维开展创业,才能激发创造力,才能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 Need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65,1(4):389-392.
[2]Collins O F,Moore D G.The Organization Makers:a behavioral Study of Independent Entrepreneurs[M].Appleton Century Crofts,1970.
[3]Decarlo J F,Lyons P R,Decarlo J F,et al.A Comparison of Selecte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inority and Non-Minority Female Entrepreneu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ual Meeting Proceedings,1979 (17):22-29.
[4]Brockhaus R H,Horwitz P S.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J].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Ed.DSR Smilor, Ballinger, Cambridge, MA,1986:25-48.
[5]Miner.The 4 Routes to Entrepreneurial Success[J].Personnel Psychology,1997,50(2):517-520.
[6]Fisher J L,Koch J V.Born,not Made:the Entrepreneurial Personality[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2008.
[7]Gartner W B.Who Is an Entrepreneur?Is the Wrong Question[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15(13):461-467.
[8]Ben Oviatt.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24):580-582.
[9]Mitchell,Busenitz,Lant,Mcdougall,Morse and Smith.Toward a Theory of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Rethink the People Side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2002,27(2):93-104.
[10]Sarasvathy.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16(2):243-263.
[11]Venkataraman,Sarasvathy,Dew,Forster.Reflection on the 2010 AMR Decade Award:Whither the Promise?Moving Forward with 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12, 37(1):21-33.
[12]Neck,Green.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2011,49(1):55-70.
[13]Bateson G.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J].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1972(2):39-51.
[14]Decety J,Jackson P L.The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of Human Empathy[J].Behavioral &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views,2004,3(2):406-412.
【关键词】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能力;行动领域
一、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背景及现状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各高校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创业基础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目前,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真正融入到现有的教育体系,形成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大多数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部分,或以创新创业讲座的形式开展,内容主要以营销、管理、法律、工商、税务等内容为主,而没有融入专业知识。[1]
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特点
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围绕软件工程相关岗位,面向IT企业、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所需要的程序员和软件维护员等岗位,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管理、网站开发与管理、数据库开发与设计、软件营销与维护、软件测试、项目管理和系统分析等工作。从培养目标看,专业的应用及实用性突出,专业特点明确,紧扣软件产业相关岗位,课程体系围绕核心岗位,针对能力和素质目标加以培养,适合就业目标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创业重点素质和能力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与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育融合的目标是实现面向软件开发新技术应用层面的创新,以创新谋求创业。结合软件技术专业特点,通过近一年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总结归纳出软件技术专业双创培养要区分为通识和专业融合两类进行。双创通识培养,主要面向一般性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与专业知识产生交集,主要针对能力、精神和性格。通识培养主要能力目标和典型行动领域包括:(1)领导责任力:确定团队组织结构;确定自我驱动的计划;建立人力资源的策略;制定团队建设的计划;建立复杂问题决策的思考方式;综合协调资源;及时快速灵活调整方案。(2)洞察力:发现市场问题和需求,如7W5H;描述问题,如PA矩阵;明确需求类型[2]。(3)创意及分析能力:创意思考方法,如奥斯本检核表法、列举法[2];自我评估;机会评估;业务系统及过程分析;风险评估;资源整合评估;方案评估,如DOFV[2];可行性分析。(4)解决问题能力:业务流程再造;运用专业领域知识;确定商业模式;设计营销策略;设计方案;设计商业计划书;申报企业流程。(5)人际交往能力:协调利益关系人的关系;交际公关;遵照相关礼仪礼节开展交往。(6)学习力:快速掌握应用专业领域知识;建立团队学习发展计划。专业融合培养,主要将通识内容,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本身是在通识范围下的专业化和细化,期望达到在专业领域下实现创新创业,或利用专业知识直接或间接推动创新创业。另外,需考虑大学生初创企业的现阶段特点,进而对能力和行动领域进行裁剪。软件技术专业双创教育主要能力目标和典型行动领域包括:(1)领导责任力:建立学习型组织[2]。(2)洞察力:通过威客等平台发现整理市场需求;利用互联网手段调研;认识互联网+生态系统[3]。(3)分析及决策能力:利用项目管理软件分析资源利用情况;掌握数据分析工具使用和理论;利用大数据信息进行市场分析。(4)解决问题能力:掌握软件开发相关国家标准及法规;熟悉周边高科技园区及双创空间;熟悉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规定和法规;熟悉投融资渠道和路演相关标准;熟悉软件领域及相关开发平台和专业知识;利用互联网推广产品;熟悉快速开发平台和原型设计软件;了解互联网商业模式。(5)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从用户角度探讨问题的方式方法;掌握团队沟通的积极方式。(6)学习力:快速掌握软件专业知识;熟悉新技术的平台;熟悉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规程。
四、结论
开展双创教育,首先要明确双创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明确培养目标的核心能力和行动领域,即解决“教什么”问题,然后再探讨“怎么教”的问题。对于高职层次的双创教育更要偏重实践操作层次,弱化生涩理论。本文以软件技术专业为参考,分析了该专业双创教育培育能力目标,以供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究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融合相关问题。
作者:张波 单位: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刚.基于软件技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模式探索[J].内江科技,2017,01(1):130-131
关键词:行为导向教学法;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实际含义
行动导向教学法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起初是职业教育中的内容。近年来在中国的职业教育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主要形式就是“行动导向驱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行动导向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通过师生间的教学互动,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社会应用的困难所在
自从许多年前中国引入了行动导向教育的方法,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并且摸索出了行动导向法应用的经验并及时吸取了该方法的教训。当我们考虑到行动导向教学法一般在创业实践教学中具有可用性,肯定是绝对不能单单依靠固定思路和单纯的搬来原则,更多的是应该灵活运用它的教学关键问题。行为导向教学法更多的是看重“行为”并不单单是“结果导向”,一般来说学生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本来就从开始就位于行动的主导位置,老师仅仅是督促和指导,以学习整体过程来看应该始终坚持的主要部分就是学生。行动导向教学法应该更多的是采用分组的方法,这样来看帮助学生在沟通学习心得方面上大有裨益。行为导向教学法包含着很多的不同种类的方法,例如最为著名的头脑风暴法和许多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所以,如果以确保教学效果为前提,那么确定正确的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假设老师单单为了教学而教学,那么学生一定会不明就里。另外十分重要的一项就是评估。评估一方面可以更快的检验教学成果,通常来说评估可以反衬出教学效果的提高。其次,评估应该坚持发展多元化,老师和学生应该是评估的主体。学生之间则更应该注重于相互沟通,查漏补缺。老师自己的看待自己的态度更是起决定作用。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老师则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学生则应该努力独立自主的根据老师的额安排自己定下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所以,真正教学的难点就是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思考与感悟。
三、行为导向法在创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丁字路
1.创业实践教学的出发点。1.1知识目标:来自于社会的创业体系结构一一补充方面。创业教育的方向具有可操作性,教学过程更要不断的在实践中找寻真理。创业实践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学生尽自己所能的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从事社会上多种多样的实践性质的活动。第一,学生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针对实践活动中属于自己知识范围内问题作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第二,学生也应该利用有关经营管理的学术知识。为了满足大学生在读大学时期学会更多的创业信息,我校更是从实践中出发,积极探索简单有效的有关创业的教学课程。1.2素质目标:创业意识以及创业心理素质的挑战—行为调整方面。创业意识的来源是创业基本素质所提供的,其关键所在便是此处。如果我们把创业实践的教学课程分为三个时期来看,素质目标则属于当仁不让的第二阶段。这个时候的目的已经转化到更高水平的创业知识。1.3能力目标:创业能力方面。创业能力是是创业基本素质的实际操盘者,它更是现实的来源于实际。这一点不同于创业的意识形态和创业的自身条件,后边两项就更是单一的操作着创业实践的正常开展。创业能力是综合能力付出实践的根本出发点,如果我们要细细的来分清其中的不同方向,我们可以这样来看一是专业能力,二来是经营管理能力,第三就是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前边两项是创业实践能够继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同于创业综合能力,它是全方面的操盘者着创业实践活动的进行。所以,创业实践教学最为看重的一点便是注意坚持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2.创业教育根本所在。依照我们学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便可以轻松的把创业实践教学划分为几个方面。第一就是注意养成创业意识的习惯;第二是感受创业实践活动,尽可能的模拟出真实有效的创业环境,督促学生的各项业务能力;第三就是让项目成为圆心点,让学生自己或同学小组开展真实的、有效的实践活动,保障教学的有效开展。如果可以这样说,创业教育的课程大致可以非为三大板块:第一以创意设计实践为主利用创业实训和创业实践的经验方法分批次进行。开始的目标就是鼓励大学生的积极创造财富的宝贵精神和不断进取谋求进步的意识,通过考察获得、判断和使用资料的水平。其次则是我们更为常见的一项这里面用商业的虚幻的游戏网络为主来刻造出设计的实训。这一套真实有效的训练不仅可以有助大学生加强自己制造财富的水平,更早的涉足于这类的活动圈中,稳住创业的主导方向;而且还可以磨练自己的意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以施展。第三点是创业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关键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这样的方式完成下来,就可以让创业实践的教学目的与行动导向教学法无论在在理论指导上还是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一拍即合。
参考文献:
[1]侯飞.基于创业动机和创业自我效能感视角的创业倾向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
[2]张云霞.行为导向教学法运用于高职创业教育的探讨——以《花卉营销》课程为例[J].中国培训,2016,01:40-41.
[3]付冬娟,于洋.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创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06:42-46.
相对于经济管理理论,经济成长理论作为科学的争议相对小许多,因为成长理论可以从经验中获得编码的知识相对于稳定理论多出许多。保罗・罗默(P. Romer)在1994年曾回顾经济增长理论五点经验共识编码的成果。这些经验共识是:(一)市场经济中存在许多厂商;(二)许多厂商同时在利用新的发明;(三)实体的生产活动是可以复制的;(四)技术创新源自于人们的工作;(五)许多厂商拥有市场权力并从创新中赚得垄断利润。他说,早期假设技术是外生给定的梭罗(Solow)模型和其后的扩充,成功地解释了前三项。他和罗伯・陆卡斯先后提出的内生成长理论和其后的扩充,在1986-1994年间也成功地解释了第四点。对于最后的第五点,他当时认为该学派并没有成功。
上世纪80年代科技和网路产业的突飞猛进以及1990年后的全球新竞争情势,迫使各国与各大厂商追求持续创新。这事实呈现出第五点经验,罗默等待经济学家能以数学模型顺利解码。20年后的2015年,罗默发现经济学家并没利用数学模型去解码,而是以之作为辩护个人意识形态的工具。经济学界陷入囚徒困境的最差均衡状态,无法自拔。他称此现象为“数学滥用”(Mathiness),导致成长理论在这段期间毫无进展。
可预料地,罗默的论述引发新的争执。其实,他在20年前就曾对宏观经济计量表达过失望,因为他发现使用的数据往往根据模型需要做过调整,也就是说数据内生于模型。经济学家主观地使用统计数据和建构模型的发现,完全颠覆了人们长期对经济分析的客观认知。如果经济学家无法客观地进行分析,也就无法相信他们能客观地发现问题。若连经济学家都无法客观,一般人的经济行动就更难了。
不论是人的行动或经济学家的经济分析,其处理的对象或利用的工具都存在客观性,只是个人的企图和行动是主观而已。社会整体的经济行为和现象乃由个人行动所构成,那么,将它们编码成客观数学模型是否正确?罗默的(新古典)均衡学派采取这样的方法论,也要求经济学家能客观地执行任务。遗憾地,事与愿违,他不仅发现经济学家是主观的人,而其学派对第五点的编码成就也远不如Neo-Schumpeter学派。 均衡模型的困境
对于奥地利学派的柯兹纳(Kirzner)而言,均衡学派的困境在于相信客观的数学模型可以处理主观经济行为和现象。他理解该学派的分析严谨,其困境必然隐藏在假设里。我们检讨隐藏在假设下的四点问题,简单地说,这些隐性假设无法让均衡模型产生创新活动。
超额需要并未带动创新。超额需要应该是市场催生新商品的驱动力。新商品一旦出现,会吸引大部分的原有需要,大幅降低甚至完全消灭市场对旧商品的需要。生产者在面对超额需要时是战战兢兢的,担心他扩大生产的投资会毁于他未能预料的新商品的问世。然而,均衡理论为了比较静态分析,假设人们的行动是朝向客观均衡点收敛。于是,他们将商品单一化,排除商品的创新空间,让个人决策只剩下数量的选择。有些学者考虑了新商品,但目的只在解释企业的部分独占性,而不在探讨非创新。
递减的边际效用也未诱发创新。在单一商品或给定固定种类之商品下,消费固然会随所得的增长而增加,但其边际效用却持续地在下降。只要生产者也需要消费,也会感受到市场需要新商品以改变边际效用递减的现象。换言之,单一商品消费的持续增加是诱发创新商品的驱动力,但均衡模型并未让新商品和新效用接手去推动经济增长。
受限于今天的知识难以创新。均衡理论的个人行动是对商品的选择:在任何一期,消费者都面对着项目清楚的商品,选择他的最爱。语意上,选择就等于放弃,在数学上也的确如此。但是,这两种行动的知识内容并不相同:选择接受的是当下知识和其利用,放弃却丢掉了未知的知识和其潜在的利用。如果创新能带有新奇与惊讶的内容,就必然出自于未知的知识。均衡增长理论以今天的知识去决定明天可选择的商品,等于假设明天不会出现商品的创新行为。
抽走个人的自主性。均衡理论采取“代表性个人”的概念,让这个“他”代表一般化的所有个人。“他”的偏好和选择就代表了整个社会的偏好和选择,“他”的供给也代表社会的供给。于是,当经济学家思考“他”的消费时,就不必思考不同于“他”的不同商品。当“他”成为社会整体行为缩影后,“他”帮了大家选择,个人的自主性也就被抽走。失去自主性,个人也跟着失去创造的可能。
克服上述均衡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困境,就必须让异质商品能持续出现。细节上,就必须先处理“谁带来异质商品”及“如何带来这些异质商品”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的解方是放弃代表性个人假设,至少要假设一位在消费知识或生产知识不同于“他”的人。只有以异质个人与异质商品为前提,才有办法展开论述。至于第二个问题的解方,则是于自利假设外另立创业家精神的假设。 创业家精神
讨论创业家精神得从米塞斯(Mises)说起。他称经济学为行动学,假设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志的行动人。行动人拥有一些属性和功能,如交易、投资、劳动等,以及自利和创业家精神两项。自利的定义是,个人在给定的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最大利润(或效用)。相对地,创业家精神则是个人盘算打破给定条件下所能获得的利润。自利是经济学普遍使用的假设,创业家精神则不是。有意思地,经济学家虽然假设自利,却坚称那只是方法论上的假设,而非真实人的属性。相反地,创业家精神虽不被视为人的普遍属性,却是他们争相拥抱的特质。其原因在于,自利的字义是负面的,创业家精神的字义是正面的。均衡理论也是假设自利,只是在比较静态分析的强势下,失去了原有的自主驱动力。
柯兹纳在论述均衡理论的危机后,试图恢复自利的驱动力。他以主观评估看待预设条件和均衡状态。他认为,当个人发现市场价格不同于预估的主观均衡时,立即感知利润机会的存在。创业家立即判断当前情势,提早布局,抢得潜在利润。若没创业家发现利润机会,市场均衡不会收敛。他称这种恢复后的自利为创业家精神。
这项创业家精神的定义遭到不少奥派学者的批评,一则是指责他还拥抱均衡分析,另则是嘲讽这种趋向均衡的驱动力不配称为创业家精神。柯兹纳接受批评,纳入米塞斯与熊彼特的开放性,提出另一种定义。简单地说,利润原本就不存在,而是随着创业家的开发才一点一滴地呈现出来。换言之,市场开创者计划打造的是一个比蓝海市场更宽广的新市场,借用熊彼特的话,企图开创属于自己的商业帝国。他早期定义是为了恢复自利的自主驱动力,后来的修正则回到米塞斯的传统。为了避免混淆与争议,我们称前者为后顾型警觉,称后者为前瞻型警觉。 能创新的增长理论
假设生产者拥有上述两种警觉,我们接着来建构一个能创新的增长理论。当然,还需要假设一个不受干预的自由开放市场,否则创业家精神是无法发挥的,尤其是前瞻性警觉。市场一旦自由开放,拥有两种警觉的创业家不难发挥他的能力,只要他拥有足够资本和较强能力的创业家精神。经过市场的检验,创业家可能成功或失败,成功也是或短或长。成功指赚到正利润,而整体利润的增加构成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的议题便在于:(一) 个别创业家为何会成功?(二) 为何成功的创业家会多过失败的?(三) 为何社会能连续地出现成功的创业家?
(一)个别创业家为何会成功?考虑一位能力较强又拥有足够资本的创业家。当他采取回顾型警觉时,会循着均衡收敛方向行动。这时他的行销工作简单些,并不需要去说服消费者改变偏好。当他采取前瞻型警觉时,行动方向就很难说。资本愈多,可以落实的警觉就离现况越远。成功的条件在于说服消费者改变偏好,或让消费者获得商品的相关消费知识。在获得消费知识与购买之间,创业家能切入的行动就是说服。
(二) 成功的创业家为何多过失败的?当每位创业家提高成功机会后,成功的创业家自然就多过失败的。除自力更生外,经济学家也爱讨论外部效果。罗默讨论个别厂商研究发展的知识扩散到其他厂商所产生之正外部效果所形成产业的报酬递增。其实,厂商扩散消费知识产生的正的外部效果更强过生产面的研究发展。另外,消费者之间的模仿与竞赛也会形成正的外部性,加速消费知识的扩散,并提高尝试新商品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