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0: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文化具备的特征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相关概念;关系;作用原则
现代化远程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学校文化与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针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原则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全面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
1. 相关概念。远程教育学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在办学、组织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团结合作,创造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精神类财富和物质类财富的总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远程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反映了学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属于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的参与人员、建设人员和受益人员。
2. 构成要素。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等。远程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校设施和组织机构。远程教育学院文化需要坚持普通学院文化的基本建设规律。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全面建设能体现远程教育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院文化,这也是远程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 基本特点与主要功能。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多种基本特点与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会性、教育性、独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会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发展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励和谐发展、凝聚力量、导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属于核心功能,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被教育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素质教育
1. 相关概念。素质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员的自然特征为前提条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发被教育人员潜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员的身心素质等方面为要求,实现其综合发展,并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内化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2. 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具备:开发性、独立性、深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开发性特征属于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求利用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面向社会各阶层,为被教育人员提供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
3. 基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内化和导出化方式,以实现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政策为基础,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原则,以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院精神文明、计算机网络远程课程、组织管理和学校章程的实施中。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学院精神文明,这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条件,也是对远程教育学校所有师生产生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学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与理想在个人自身素质中占据首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与理想的养成和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同的。素质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具体项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训人才的过程,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总方向。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一致
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创造性原则。创造自身属于摒弃、批判、发展和继承的一个过程。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创造性。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执行时的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适应性、时效性和综合性。其中核心原则是综合性原则。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使其朝着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内涵在于明确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说明了原则上的一致。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远程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并经之路。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学院文化活动、基础文化设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被教育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潜移默化性原则
远程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内化特征。内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员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下,其学校和基础教学设施所固有的学院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习惯和品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内在作用,使得教育结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远程教育人员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设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原则具备规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员的感情、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将政治思想的教育渗入到学院的设施文化、计算机网络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教育文化、组织管理文化和课外娱乐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院文明氛围。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员和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实现教育目标,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远程教育方面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学院环境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着眼于对被教育人员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适应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强化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实现远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关系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 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
[2] 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09).
[3] 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等.研究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2011,21(07).
[4] 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
[5] 宋东燕,庞志功,汪宝琪,祁彦.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01(05).
基于工作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1.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除了对企业整体环境进行评估和把握外,还制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选拔人才,对企业的文化艺术策划、组织与经营等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与运作,并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审视把握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制定文化企业组织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具体组织、实施、落实文化艺术机构的事业发展安排,实现发展目标;对外代表本文化企业与演出经纪公司、剧场或其他合作伙伴进行业务谈判,签署相关商务合同;采取有效营销手段,完成文化艺术产品的推广,达到销售目标;为文化艺术创作、表演提供一切必要的后勤支持;向社会本组织的重要信息,参与必要的公关工作,协助理事会或董事会筹款等。
2.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艺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是“文化”,是精神产品。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承担着崇高的精神传承,承担着公民的社会职能;作为商品生产者,文化艺术产业又必须在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遵循产业化运作的一般要求。总之,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的基本历史和创作特点要求文化艺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艺术专业知识;文化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教育培训,以及运作经营的演出策划、营销宣传、对外合作等要求文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并不断塑造公正无私、谦和、宽容的领导者品性;文化艺术产品的精神属性、公民社会职能要求艺术机构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与艺术的精神品位和社会职能相关的人文知识素养。此外,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把握航向、瞅准机会、适时出击的决断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就完成基本岗位职责工作来看,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岗位特质包括19项,分别为:责任心、敏感性、观众培育、艺术价值开发、专业素养、战略性思维、德行垂范、运作把控、创新意识、沟通能力、授权赋能、引领驾驭、多元文化认知、自我控制、主动性、乐观谦和、捕捉机遇、谈判艺术和适应能力。
基于文献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Patricia Dewey在《从艺术管理到文化管理》一文中提及了关于艺术管理者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的3个原则:对所选的艺术家、艺术形式要有深入了解并积极努力;对所从事艺术可能接触到的受众的文化历史背景、意识认知等社会背景要全方位知晓;具备使用正当的社会、政治和管理技能的能力,洞察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前瞻力,独特的审美创新能力,并具备能在最适当的环境下把艺术呈现给最多数、最适宜受众的能力。Patricia Dewey还在第29届国际艺术理论政策会议上提出,管理全球体制变革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艺术组织应具备对外文化贸易交流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培育观众能力及多渠道融资能力。台湾中山大学学者Shang-Ying Chen通过历史分析框架和组织情境分析框架归纳总结了当代艺术管理者应具备的计划、决策和战略管理等17项技能。向勇在《创意领导力》一书中提出了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内容,包括服务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等20项基础胜任力,以及文化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7项专业胜任力。谢大京、一丁在所著的《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一书中认为,创新、博学、谦和、果敢是变革时代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王双春在《艺术管理―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指出,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资本运作、媒介市场运作、战略思维、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熟悉国际惯例等能力素质。
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文化艺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经分析整理又得到18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岗位特质,具体为审美辨别力、学习态度、执着追求、注重质量、文化营销力、个人影响力、政策运用力、创新思维、分析性思维、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公关能力、风险意识、诚实守信、公平正直、包容豁达、前瞻力和宽广视野。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确定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
本研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0省市22位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正式访谈,又获得3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分别为:勇于实践、想象力和科技运用。
根据上述得到的40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要素,参考相关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本研究课题组编制了《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编码手册》。依照该编码手册对20份有效访谈文本进行胜任特征要素编码,并对编码结果进行频次、信度、效度、相关性、显著性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了23项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分别为捕捉机遇、多元文化认知、文化传播营销、战略性思维、引领驾驭、审美辨别力、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想象力、观众培育、沟通技巧、预判决策、谈判艺术、协调能力、敏感性、授权赋能、责任心、影响力、开拓精神、科技运用、艺术价值开发、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于胜任特征的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培养建议
高校是各类高层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文化艺术企业对高层管理者的迫切需求,可以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在硕士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如试点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AA,Master Of Arts Administration),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管理人才保障。因此,高校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与设计:
1.明确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而展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学则把课程培养目标转化为确定的胜任特征中的一系列的能力,这使得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教学目的和方向更为精准、明确,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更有保证。
2.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把课程培养目标、需培养的胜任力及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使开发的课程体系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又能评估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围绕胜任特征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确保学习者在获得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能力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传统的教学效果衡量标准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培养是考察学习者是否获得高绩效表现的能力。因此,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解,以评价课程是否有助于获取相关的胜任力。
总之,在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统筹规划,借鉴国外教育的成功经验,努力培养出一大批适应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优秀高层次管理者,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关键词: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特征分析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国家,有着丰富而体系化的茶文化,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内涵融入到当前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设计元素,同时也满足人们对审美内涵的期待值。通过对当前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作品进行体系化分析,可以看到随着信息化技术发展应用不断成熟,如今虽然设计艺术得到了实质性提升,但是其中普遍缺乏应有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想要深层次把握人们的审美意识特征,就必须转变审美标准和审美内涵,既要彰显设计的灵性和多样性,同时也要全面展现,其中应该具备的文化内涵。
1茶文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从唐朝开始,茶就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元素,随着饮茶习惯进一步普及,茶与我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融合日益深化,其在长期、体系化应用过程中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茶物质元素,同时也有着独立完善的设计内涵理念。我国作为世界上茶文化发展最为成熟、全面的国家,丰富而全面的茶文化资源体系对我国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内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除了相应茶物质元素外,其中更是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以及完善的文学艺术资源。在整个茶文化资源机制中,有很多文化、艺术素材,而这些内容都可以被体系化应用到设计活动中。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着色彩搭配理论和设计艺术等一系列内容。现阶段,不仅是茶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同样整个平面设计工作也正在经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当前平面设计工作所使用的理论和技巧进一步成熟,平面设计工作开展思路更为成熟,而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期待值更高,其不仅需要体系化应用设计理论,同时必须结合人们需求,展现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应用内涵和价值。事实上,平面艺术设计其作为一种设计活动,该活动不仅是对设计理念的体系化应用,同时也是对多样元素的综合利用,而想要展现最佳设计图案效果,就必须完善展现出整个设计过程中所具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理念等各种元素。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可被有效融入其中的设计元素。比如极具感染力且直接带给人们观赏冲击力的集体茶文化活动。这是我们当前必须理性对待,且有效继承的重要资源内容。其中所具备的价值更需要我们在传承过程中实现融入发展。其次,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所包含的绘画艺术等,这些静态艺术内容,不仅全面展现了创作者的价值理念,同时其中也融入了必要的文化内涵。最后,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中所具备的养生、绿色价值理念以及社会利益规范,都能够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在茶文化发展传承日益重要的今天,想要推动平面艺术设计发展不断完善,必须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审美意识和内涵。通过赋予其美的内涵,从而实现平面艺术设计效果和要求。
2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分析
当然,随着当前设计活动日益成熟,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的期待和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平面艺术设计工作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提升其设计艺术,同时也要全面融入设计元素和内涵,从而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价值理念。事实上,平面设计是信息传达的一种过程,但是该过程中,又不是单一的传播信息,而是通过平面设计形式,融入多重资源,产生多种设计风格和审美内涵的过程。在茶文化时代影响下平面艺术设计水平实现了整体性提升,无论是素材使用,还是设计水平都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和发展,而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主要为:首先,整个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理念与整个时展理念相匹配。现阶段,艺术发展迅猛,尤其是平面艺术设计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应用更为广泛。而只有好的平面设计内涵才能更好表现创作者的意图,才能发挥平面艺术设计的价值优势,完善其动力支撑价值。文化之间的充分融合。通过对茶文化内容进行深层次挖掘,通过体系化整合,从而实现整个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有效传承和融入。对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平面艺术设计效果,就必须充分注重对整个平面设计工作进行全面借鉴和完善应用,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艺术设计理念进行体系化融合,从而实现理想的设计效果。我国有着丰富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茶文化资源可以被体系化应用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从而满足平面艺术设计的时展要求。最后,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体系化应用传统文化资源。当前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尤其是在图案展现过程中,整个活动更加注重对设计细节的描述和内涵的表达。也就是说,当前在进行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都具有一定主题设计要求,通过准确诠释和表达想要设计的内容,加上准确融入创作意图,通过选择合理的素材,从而实质性提升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水平。
3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其他特征分析
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时代,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最主要特征是时代特征,经过对其时代特征进行体系化分析和阐述,还可以看到其中也融入了其他特征内涵。只有对这些具体特征进行全面分析,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将茶文化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进行全面融合。首先,整个平面艺术设计中审美意识全面展现了人性化特征。人性化特征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表现,也是茶文化体系的重要内涵,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想要满足设计要求,就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通过丰富具体的设计元素,从而满足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具体要求。其次,整个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中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环保的内容。实际上,相对以往设计活动而言,当前在开展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时,必须认识到在人们消费理念日益成熟完善的今天,注重绿色、健康、生态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性共识,因此在茶文化时代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将绿色元素融入到整个设计活动中。此外,在当前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应该充分注重人们表现方式的展现和诠释,当前后现代主义风格日益成熟,如今人们更加注重对自我个性的表达和阐述,整个设计活动已经超出了以往单调的设计风格,整体不仅更富有情感价值,同时也有一定文化品味及内涵。虽然目前科技应用对整个平面设计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但是设计者正在通过情感元素及文化价值的全面融入,从而赋予整个设计活动应有的价值内涵。在多元文化发展进一步成熟的今天,传统茶文化极具传承价值,通过对传统茶文化内容进行有效分析,可以看到其最大压力和问题在于缺乏体系化的传播载体和途径。因此,选择一个好的载体,既能有效传承茶文化内涵,同时也能展现传统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就极为重要。
4茶文化对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的具体影响
审美意识是整个设计活动能够带给人们具体美的感受,同时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也会对整个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产生重要影响。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其实际上对整个审美艺术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首先,将茶文化内容体系化应用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其必然能够有效丰富平面艺术设计的具体内容和元素。我们必须认识到平面艺术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活动,更是在恰当设计理念指导下对设计元素进行体系化应用的具体活动。所以,其对审美意识的影响从单一的艺术设计活动要求发展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体系化结合。此外,随着多元文化发展不断影响,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期待对传统文化能够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将其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全面结合,必然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和提升设计内涵。而茶文化与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深层次融合,不仅为传统茶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载体,同时也让人们更期待平面艺术设计活动所具备的精神内涵和价值理念。尤其是茶文化中融入了我国现展的重要精神理念和价值规范,因此在平面艺术设计活动开展过程中也要适当性融入这一内容,从而满足人们对平面艺术设计活动的实质性需求。可以说,茶文化对平面艺术设计审美意识的最大影响就是其让整个设计活动更加注重实际,注重真实情感的融入和表达,而这本身就是茶文化在有效传承的过程中所实现的设计审美意识的有效承载和发展。
5结语
现阶段在具体实施平面艺术设计工作时,其设计的图案和内容是整个设计活动的实质性表现。随着现阶段平面艺术设计理论及内涵发展日益成熟,无论是融入元素,还是文化内容都在进一步突出。茶文化作为独立的文化体系,如果能够将其中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和价值理念,融入到平面艺术设计活动中,那么势必能够大大优化平面设计图案的效果。从而在丰富设计内涵和元素的同时,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将茶文化内涵体系化融入到平面艺术设计过程中,其必然能够实现对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岩岳.平面设计中审美意识的时代特征[J].美术教育研究.2012(17):246-249.
[2]储小燕.交互设计时代平面设计艺术的情感架构研究[J].现代园艺,2013(5):219-225.
[3]白福军.探讨平面艺术设计中的时代审美意识特征[J].设计艺术.2013(21):178-183.
[4]崔星星.汉画文化意蕴及艺术表现研究[J].艺术与设计,2014(12):102-106.
摘要: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以强大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支撑,人才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信息化背景下,社会对文化产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实践证明,我国在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发展的瓶颈。学校利用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解决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提供有效支撑,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育,促进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文化产业人才;人才培育
信息化革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经济的高文化附加值倾向越来越明显,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以人力资源创造高附加值是文化产业的一个显著特征,人才成为决定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信息化背景下文化产业人才的需求特征
信息化的发展重构了文化产业链条,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播和消费方式,对文化产业的人才需求与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1.高复合型特征。“融合”这一词汇一直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研究,包括文化和经济的融合、文化和产业的融合、产业间的融合、信息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学科间的融合等。这决定了文化产业人才应具有复合型特征。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快速更新需要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应具备更多知识体系,除了对行业的精通、相关文化的洞察,市场的敏锐,还要熟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向及由此引起的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趋向变化等。
2.高文化素质。文化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只有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文化产业才能形成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辐射,这是文化产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技术的发展把文化产业推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环境中参与竞争。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应具备两种文化素质,一是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底蕴,二要具备跨文化的视野和能力。
3.具备信息化市场营销的能力。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文化产业人才应熟悉国际文化市场,以文化为基点不断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经济价值。信息化对市场营销提供了充足的数据和便捷的数据分析技术,为营销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文化产业人才应该熟悉信息化市场的发展,借助信息化工具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和策略分析。
4.国际化视野。信息化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将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置于更加激烈的竞争之中。文化产业人才只有具备国际视野,站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高度,才能使产业的发展更具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此外,多样化的文明互鉴,有利于培养人才开放、包容的心态,有利于创新的萌发。
二、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的不足之处逐渐暴露。
1.学科体系建设思路不清晰。我国1993年开设文化艺术管理专业,2004年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至今,文化产业学科的归属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存在很多的争议,学科发展尚未定型,使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2.师资力量整体水平有待于提高。国内对文化产业有深厚研究基础的专家、学者数量仍然屈指可数,部分教师处于发展和自我提升的阶段。一些教师注重理论研究,对市场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此外,学术研究、产业发展和专业教学不能有机统一,这些问题导致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缺乏完备的师资力量为支撑。
3.培育层次单一。我国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资源整合力度不够,不利于文化产业人才的持续性、有效性开发。文化产业培养需要教学层次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我国目前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比较单一,很难全方位满足人才培育的需要。没有把学校、企业、和社会等资源有效统一,不能有效提升文化产业人才质量。
三、文化产业人才培育需要信息化平台的有效支撑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提出新的挑战。信息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成为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的有效支撑。
1.信息化能够有效丰富和优化教育资源。文化产业外延庞杂、口径宽泛,单纯实体教学很难有效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信息化能有效解决文化产业人才培育模式单一的问题,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信息化为教育提供了数字化、海量化的教育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捷地接触到文明的最新成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和人才动向提供前瞻性的思路;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快速了解文化产业国际市场动向;MOOC、网上优质课程开放资源等可以弥补师资短板和教学模式单一等问题。
2.信息化能够开阔文化产业人才培育的国际化视野。经济全球化特征显著,文化产业市场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因此文化产业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精通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和技术,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国际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3.信息化能够有效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自我开发与培养。信息化为文化产业人才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为人才自我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使学习主体从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延伸。同时,自我开发是信息化时代人才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文化产业应对信息化产业人才需求的重要保障。四、结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应该汲取信息化的能量,不断优化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资源,促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竭的资源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张晓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关键词】地域特征;自然景观;园林;文化
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1]。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不但要求风景园林具备一定的地域自然景观特征,还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成为了现今园林设计的标准要求。
一、关于地域自然景观内涵的概述
所谓的地域就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自然以及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它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征以及历史化。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地域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在对地域景观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把时间作为第一考虑因素。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势形态多种多样,民族众多,因此地域特征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地域与地域之间之间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影响[2]。只有充分了解地域独特内涵,才能进一步掌握其特征。所谓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理解意思也会有所不同。它可指代天然的自然景观,也可指代由人为活动、经过人工加工而形成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要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衍生产物,主要是通过人为去创造出来,但与自然景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关于风景园林文化内涵的概述
风景园林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成果,是人们生活形态的一种展现形式。风景园林文化内涵主要是指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审美方式以及基础文化,是风景园林文化能够得到立足的艺术之本。风景园林主要是把土地作为主要的载体,把自然作为创作的主要元素,进而为人类创造出具有天然合一特色的自然景观,深刻的展现出了人们土地整治技术以及独特的魅力。
三、正确提炼地域自然景观特征
一般来说,地域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有地貌结构、位置、水文特征、气候以及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它们彼此依赖,难以被改变。所以,在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师们首先需要正确掌握地域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并进行提炼,才能确保所设计出的园林符合时展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干预,否者设计效果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把地域景观特征展现出来,原本的自然景观特征反而会遭受到破坏。地域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现出各种地域景观,更是蕴含着浓浓的人文信息。对于现代风景园林来说,在设计时不但需要其具备游玩、休息的功能,还应该促使游客对自然有所感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人们通过对风景园林的欣赏了解当地的经济特征与风俗文化[3]。总而言之,只有对域自然景观特征进行正确提炼,才能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既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独特之美,又能展现出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使之具备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时代感。
四、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创作
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要确保其展现某个特定时期特征,以便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需求。经过历时长河的沉淀,国内外已经设计出无数精典园林作品。国外,意大利的台地园就是一个精典之作,充分展示了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精神文化。在台地园建设的过程当中,设计师们巧妙的根据地势的高低,把房屋建造在最高处,而把花草树木建造在下面的平台,进而形成台地,水流顺着地势从高处往下流,黑白分明的意式建筑与绿葱葱树木形成鲜明对比,水流潺潺,充分展现地中海地域独特的特征文化遗迹田园牧歌的生活态度。而对于英国来说,园林设计则比较注重朴实,他们在设计中把园林建筑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不堆砌围墙,进而使得风景园林设计更多一份宽广以及大气。对于园林内部的设计,主要是模仿大自然中的道路以及河流建设而成,整体观看具有强烈的复兴古典之美,与哥特式的建筑互相呼应,充分展现了大气的自然风光。对于日本来说,其风景园林设计受到中国的影响,整体蕴含着浓浓的唐宋时期的山水田园风格。他们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追求自然、青春、小巧以及返璞归真,进而营造出静谧想和的园林景色,充分展现了日本民族谦和的民族特色。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势形态多样,其风景园林设计业各部相同。但均都包含了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浓浓的风俗文化气息。我国北方与南方的地域不同,二者园林风格设计也有所差异。北方地域辽阔,园林设计较为宏伟大气,建筑显得深沉而厚重,整体建筑富丽堂皇,色彩对比鲜明。而对于南方的园林来说,占地面积较小,设计上多以轻巧纤为主,色彩大多为青灰色,整体设计淡雅秀气。这些均充分展现了我国崇尚追求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人为本的情感追求[4]。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闻名中外,是艺术与历史的相结合,是人们智慧与劳动的重要成果。在苏州园林的设计过程中,依水傍山,路桥结合,流水潺潺,树木茂盛,花草繁多,充分展现出江南婉约水墨画之美。除了苏州园林之外,梯田也是一种认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风景园林,在丘陵地区,农民为了防御洪水或者种植,一般会根据地势特征开辟出一块田地,进而形成梯田。例如著名的元阳梯田,根据地势的陡峭进行开垦,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有序的排列着,甚是壮观。梯田景观主要是在自然基础之上,经过人们的创作劳动而形成的一种地域自然人文景观,属于一种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
五、结束语
风景园林展现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设计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地域自然景观以及风景园林的独特内涵,并正确提炼地域自然景观特征加以应用,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园林,才能不断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 中国园林. 2013,24(11):333-335.
[2]林箐,王向荣.风景园林与文化[J].中国园林. 2014,20(09):299-301.
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是在改革开放后成立的经营货币和相关产品以及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金融企业。首先,它具备一般金融企业的特点,如作为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具有一定技能、一定数量的生产者和经营管理者;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并具有法人地位等,同时其生产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其次,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特殊企业,其还有一些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特征。第一,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就企业内部讲,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其员工技能操作流程的专业性和细致性,对其自身管理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的要求,以及就企业外部讲,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其企业形象的稳健性与诚信性的要求都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第二,在现今经济发展日益高速化、全球化的趋势驱动下,各类股份制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也使得银行业的竞争变得日趋紧张与激烈。目前我国现有银行大致可分三类,国有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如此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股份制商业银行能够存在下来,并且逐渐发展壮大,说明了它有独特的企业文化,这也是它能争取到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关键。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四、总结
关键词:鸟类命名;自然属性;文化属性
中图分类号:H122
汉语鸟类名称,无论是科学规范的,还是民间俚俗的,都遵循着鸟类自然属性特征或文化属性特征。本文以鸟类这两方面属性特征为基点,初步探析汉语鸟名的命名规律。
一. 自然属性特征
鸟类命名中的自然属性特征,指鸟类自身生而具备的,并非人类社会所强加的属性特征,汉语鸟类的规范名称的命名多遵循自然属性特征。笔者将鸟类自然属性分为色彩特征、地域特征、形态特征、鸣声特征、食性特征、习性特征几个方面。
(一)色彩特征
鸟类的颜色特征对于其命名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对388种雀形目常见鸟类进行统计,发现有251种是以色彩特征为命名依据的,占到65%之多。可以说,颜色特征是汉语鸟类命名所遵循的最主要的自然属性特征,如丹顶鹤、红嘴相思鸟、黄雀、黑尾蜡嘴雀、灰喜鹊、乌鸦等鸟类的命名。同时,色彩特征对于同一科、属鸟类的命名,有着重要的区别意义。如雀形目鹀科中的黄喉鹀、白眉鹀、黄眉鹀、黄喉鹀、灰头鹀、蓝鹀、白头鹀、黄胸鹀、栗鹀等鸟类,正是依据色彩特征进行区分与命名。另外,色彩特征在鸟类民间俗名中也是随处可见,如红脖、蓝脖、黄豆瓣、红金钟等。
(二)地域特征
有些鸟类生活在某一地区并成为该地区的独特物种,而命名时以该鸟类生活的地域或以发现该鸟的地域为命名依据。鸡形目雉科的四川雉鸡、阿尔泰雪鸡、台湾山鹧鸪、海南孔雀雉以及近年新发现的弄岗穂鹛,都是典型的以地域特征为依据的鸟类命名。另外,山麻雀、树麻雀、沼泽山雀、沙百灵等鸟类也以其生活的地域环境特征为命名依据。
(三)形态特征
有些鸟类名称具有极强的直观可感性,原因在于人们命名鸟类时对鸟类的形态特征通常已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许多鸟类的形态特征非常独特,从而成为命名的依据。如琴鸟、镰嘴蜂鸟、蓑羽鹤、猫头鹰等。人们对鸟类进行命名时,有时候是将鸟类形态特征与颜色特征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如“绣眼”,绣眼鸟的眼部有一圈白色绒状羽毛,看上去宛如刺绣。这种鸟的名称便是颜色特征与形态特征的结合。
(四)鸣声特征
鸟类丰富多变的鸣声是对其命名所要遵循的另一个特征,如百灵鸟、四声杜鹃、八声杜鹃、吱吱黑(大山雀)、吱吱红(沼泽山雀)等鸟类的命名,就体现了鸣声特征。百灵鸟因擅长模仿其他多种鸟类的鸣叫且能惟妙惟肖,顾被名为百灵;四声杜鹃和八声杜鹃则因其鸣叫时的音节个数而得名;“吱吱黑”和“吱吱红”的名称,是人们对两种山雀鸣声特征的语音化地摹仿。
(五)食性特征
鸟类在自然界所获得的食物无非两种: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鸟类的食物对象也能够成为命名的依据,如鱼鹰、雀鹰、黄腹花蜜鸟、蓝枕花蜜鸟、长嘴捕蛛鸟等。
(六)习性特征
在鸟类所有可以为人们所了解的特征中,最稳定的便是习性特征。雀形目鹀科中的黄喉鹀在吉林地区叫做“春暖”,此名何来?笔者连续记录七年各类候鸟迁徙至吉林市的时间,发现黄喉鹀每年三月中旬就已经飞抵吉林境内,那时的吉林地区冰雪初融,春风始吹,黄喉鹀的到来,让人们有一种春回大地的喜感,所以将“春暖”这个民间俗名十分准确地反映了该鸟的习性特征。再有如十姐妹(白腰文鸟)、黎鸡(黑卷尾)、长脖子老等(苍鹭)、臭姑姑(戴胜)等鸟的命名也都遵循着其习性特征。
以自然特征为命名依据的鸟类名称带有很强的科学规范性与直观可感性,这鸟类命名中的文化属性特征颇为不同。
二. 文化属性特征
鸟类的文化属性指人类主体将某种情感加之于鸟类客体,使鸟类承载一定的情感寄托并最终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汉语鸟类命名,尤其是鸟类民间俗名的命名,常常以鸟类的文化属性特征为依据。
我们不妨以训诂学的方法来介入鸟类命名中的文化属性特征。
鹃,形声字,“鸟”为形旁,“肙”是声旁,“肙”本义为“小口小身”;引申义为“细小的”、“小巧的”,“肙”和“鸟”联合起来就表示“小巧的鸟”。而后来“鹃”这种鸟又被人们命名为“杜鹃”、“杜宇”就是以文化属性特征为依据的。“杜鹃”与“杜宇”这两个名称的命名,与古代蜀国传说中的望帝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推测,这些名称是古代蜀国人民命名的。传说望帝名叫杜宇,其对蜀国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死后魂魄化而为鹃鸟,人们为纪念望帝,便以望帝的姓氏命名的此鸟。杜鹃鸟超越了自然物种的生物学意义,成为文化意符,而文化属性特征是其对命名的直接依据。
鹊,形声字。鸟为形旁,昔为声旁,“昔”意为“往日的”、“旧时的”,“昔”与“鸟”联合起来表示“鸠巢旧时的主人”。《诗经·召南·鹊巢》有这样的诗句:“维雀有巢,维鸠居上”,可以推断,古时人们认为“鸠”(此处指杜鹃鸟)自己并不营巢,而常占用鹊的巢穴,这也是“鸠占鹊巢”这一成语的来源。“鹊”为何后来习惯被称为“喜鹊”?唐代张鷟的笔记体小说《朝野佥载》中,有名曰:“鹊噪狱楼”的故事:“贞观末,南唐黎景逸居于空青山,有巢其侧,每饭食以喂之。后邻近失布者,诬景逸盗之,……三日而赦至,景逸还山。乃知玄衣素衿者,鹊之所传也。”这个故事能够说明,喜鹊在中国文化观念中是报喜之鸟,故名之为“喜鹊”。另外宋代彭乘的《墨客挥犀》也有关于喜鹊命名的论述:“北人喜鸦声而恶鹊声,南人喜鹊声而恶鸦声。鸦声吉凶不常,鹊声吉多而凶少,故俗呼为喜鹊。”可见鹊鸟报喜的观念深入人心,中国绘画“喜上眉梢”亦是常见题材,人们将鹊命名为“喜鹊”正是对此鸟的文化属性特征的遵循。再如“八哥”、“仙鹤”、“相思鸟”等鸟类名称的命名方式也是如此,依据于鸟类承载着的文化典故和被赋予的情感。
关键字:地理环境 民族传统体育 影响 思考
中国分类号:G633.96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备着较为显著的自然性、民族性,同时具备着一定时代性与传统性。自然性特征十分明显。从本质上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体育的重要内容,表现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然而民族体育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客观视角,综合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现实性与内在影响。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及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地理环境,其整体内涵应包括自然属性的环境与社会属性的环境,人类通过劳动与改造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环境及文化系统。地理环境属于体育发展的根基,人们在特定的环境前提下,进行体育活动与体育项目,且体育项目活动的开展,其所需要的场地、相关器材等均需要以地理环境为依托。地理环境为民族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客观物质基础。然而地理环境不同,其对民族传统体育所构成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内容存在着差异性。如中原文化下的体育文化与齐鲁文化下的体育文化则存在着一定差异。整体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与地理环境之间,其存在着具备动态化与发展化的内在联系,为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民族传统体育其产生多模仿于自然环境生物动态,如西北草原、南方峻岭,北方平原,均存在着一定的射箭及射击运动,其狩猎活动作为生活的基本手段,服务于生活,民族传统体育,其动作模仿性较为突出,如汉族五禽戏,则模仿着熊、虎、猿、鸟、鹿动物的动态,再如苗族的鹰爪拳,以模仿鹰爪而命名。
二、民族传统体育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思考
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受地理环境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处于相同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其特征差异较小,大致相同或大部相通。如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则其民族传统体育差异性更为明显,区域特色更为突出。
(一)受地理环境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彰显区域特色及差异
如在我国东北地区,其受地理环境影响,气候寒冷,为开展冰雪活动提供了绝佳的物质基础与平台,此区域内民族最为常见的传统体育活动,多表现为溜冰、滑雪等,早在隋唐时期便有了历史记载,在天然冰场上,还专门举行有盛大的滑冰比赛,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较快。在南方地区,其地理环境多表现为江河湖泊,气候十分温和,具备充足的水源,受其地理环境影响,生活在这些区域的民族,其民族传统体育多表现为游泳、潜水、竞龙舟等。如侗族,多举办“潜水捉鱼”比赛的活动,要求潜水者于水底石缝及石洞中捉鱼,其民族体育区域特色明显。地理环境的改变,会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出现变更,并最终适应新的地理环境。如满族入关并将其滑冰等体育活动带到关内,受地理环境影响,关内地理环境多不适用于滑冰,其将滑冰与杂技、武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活动,即“冰嬉”。在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创造了具备显著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等,西北地区,受山川、荒漠等地理环境影响,出现了角力、拔河、叼羊等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孕育而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活不同。
(二)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具备制约作用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对传统体育发展具备着一定的制约与限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形、维度、水文等方面。具体而言,地形与地貌的具体形态及规模,直接关系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开展的实际规模与普及范围,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空间布局。如在一些辽阔草原环境中,地势较为平坦,能够进行一些范围较大的参与广度更高的群体体育项目,较为典型的如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其场面十分壮观且热闹。从维度上来看,其维度高低,直接关系着区域气候,而受气候因素则会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举办时间选择与具体的场地布置存在着决定性作用。在高纬度寒冷地区,为滑雪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低维度则多不具备滑雪条件,即使建造室内冰场,其维护成本则较高。水文方面,如南方水源丰富,龙舟是典水上体育项目。此外,社会地理因素,如民族分布、区位差异,传统风俗等,也会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影响。以云南为例,云南有5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人数的比重高达33.2%,其中彝族在400万以上,最少的少数民族为独龙族,人口在5500左右,云南少数民族多,其民族体育项目更多达226项,由此可见,民族分布对其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深远影响。
(三)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性提供基础
我国整体面积较大,其地理环境差异性十分突出,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具备的地形环境、气温环境与水文环境表现不同,其客观环境下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文化具备着差异,其所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区域特征明显。以黄河流域为例,其流域面积75.2万km?,其流域人口在1亿以上,整个流域具备着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其人文环境差异显著,为黄河流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层次丰富性实现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黄河流域不断与其他区域文化碰撞与融合,并让其文化注入到黄河流域文化之中,更是推动了区域之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由此,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丰富性提供了客观基础。
结语
地理环境属于客观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制约,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依托地理环境作为现实基础,同时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为符合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在探究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过程中,重点以区域差异、制约性及丰富性作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社会发展表明,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着深远影响,并为其区域性及特色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在发展民族体育时,应尊重地理差异,发扬特色,实现其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梅珍,王俊奇.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及其区位类型[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5):1-4,17.
[2]李卫国.从历史地域特点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1,18(3):125-127.
(一)熟练的专业技能
作为一名从事贸易的专业人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首先是对宏观与微观经济的了解及判断能力。其次是具备贸易素质的最基本的技能。另外,就是必须培养贸易人员的文化素质。
(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既要具备基本的团队协作与沟通、组织协调、运用商务沟通技巧进行谈判的能力,同时还应具有熟练操作外贸软件、从事文化产业的文化产品营销能力、文化渠道经营能力、文化创意策划能力及媒体关系能力等。
(三)创新能力
国际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文化产业作为精神层面的产业,具有创意的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国际文化贸易应用型人才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敏感的市场发现意识,才能不断地发现新商机,获取贸易利益。
二、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目前,国内已建立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高校屈指可数。其中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开设较早,它的人才培养定位于“国际化”、“应用型”。“国际化”指“面向世界”,以适应国际化需求为直接目标“,应用型”内涵“高层次”,核心是学生能力发展,强调国际文化贸易本科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又区别于“研究型人才”。其根本特征是注重能力培养的系统化而非知识培养的系统性,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因此,笔者认为,具备国际文化贸易专业办学潜力和专业优势的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上可以借鉴上述提法。而为数更多的地方院校在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上除了面向世界外,更要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间的沟通,突出区域办学特色,结合区域文化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共同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5]。可以把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国际化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国际化应用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拥有较强的应对国际文化贸易具体活动的实践能力外,同时又具备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把已经形成的实践能力变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早在1998年就被界定为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不仅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且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6]。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的理念,高校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培养模式实质上就是在确立了高校毕业生择业时需具备的能力之后,高校如何设计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形成上述能力,通过何种机制来保证这些能力的实现。
(一)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的核心,能够体现出专业的特色,是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基础。在国际文化贸易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注重功能性和综合性,专业必修课程注重基础性,专业选修课程注重知识的灵活性,实践课程注重操作性和实用性。除此之外,专业在发展中要与政府、企业合作、调研、交流,了解掌握本学科发展最前沿的学术情况、法律法规、业务标准,并根据这些变化,相应的对专业课程学时、内容、方法进行调整。搭建起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的课程体系,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和适应性。
(二)实践能力培训体系建设
实践能力培训体系通过认识实践、外贸平台综合实训、顶岗实践和毕业实践等多种形式来完成。国际文化贸易专业的认识实践就是联系相关的文化出口企业或政府文化产业管理部门,让学生对文化贸易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外贸平台综合实训要由有社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按照社会需求的层次设定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目标和课时。顶岗实践和毕业实践是让学生去学校联系的外贸实习基地或其他文化产品出口单位进行业务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敬业态度和与人沟通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确保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专业技能。
(三)创新创业培养体系建设
国际文化贸易人才创新创业体系的建设就是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培养专才向培养通才转变,由“知识+智力”模块向“智能+创新”模块转变,由封闭教育向开放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建设内容包括更新教育理念、重建学生评价体系、加大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等。
(四)培养机制建设
1.提高师资队伍业务能力
给专任老师充分的成长空间,鼓励到海外进修,加大教师申请文化贸易科研的资助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按一定比例培养专职的实习指导老师,逐步提高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为其提供到优秀的文化出口企业、事业单位锻炼的机会,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优化教学力量,逐步形成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2.双语教学及双语教材建设
根据学生英语接受能力,确定双语教学的课时。部分课程可以采用全英语授课。对于特色课程如国别文化研究,可以在长期授课经验情况下,鼓励教师采用自编教材,也可以联合具有较强实力的科研单位与高校共同编制教材。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原版教材和国外经济贸易类学术期刊,学习前沿理论内容,以增强其学习的动力,提高外语水平和专业素质。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由于国际文化贸易相关课程,内容多而杂,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清晰简明的达到传授的效果。对于培养国际化应用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社会调研和开放性实验、诊断治疗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搭配不同的教学法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实行中外联合办学
“中外联合办学项目”是指国内学校与国外教育机构在学科、专业、课程等方面合作,开展以我国在籍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7]。国际文化贸易的学科性质更适合推行中外联合办学。应与日本、韩国、美国、英国等文化产业发展快的国家大学建立联系,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签署“联合办学协议”,形成办学形式、办学规模、办学条件、办学层次、项目管理、经费筹措与管理使用等一系列文件。
5.构建可监控的国际化应用创新型人才质量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