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3 16:00: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生态环保方面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组织拟定全省生态保护和农村土壤污染防治政策、规划,协调并监督相关部门开展生态保护工作;
(二)组织编制全省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提出新建和申报的各类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
(三)指导、协调、监督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
(四)开展全省生态状况评估;
(五)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
(六)协调和监督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
(七)牵头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物种资源(含生物遗传资源)和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八)组织协调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组织指导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指导生态示范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
(九)监督管理农村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二、服务内容
审批省级生态乡(镇)、村和提出新建和申报的各类省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
三、服务对象
设区市、县(市、区)乡镇政府、村委会、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站)、各相关厅局。
四、服务承诺
(一)强化高效服务、开拓创新、争先创优、勤政廉洁的意识;杜绝办事拖拉、推诿作风;坚决克服行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认真执行勤政廉政有关规定,树立良好形象。坚决做到不利用职务之便“吃、拿、卡、要、报”。
(二)提高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论证时限:自然保护区申报材料初审合格后20日内召开协调会组织论证,并向省政府报告论证意见;
(三)提高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时限:召开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后3日内,行文征求省直有关部门意见,收齐省直有关部门意见后5日内向省政府行文提出审批建议;
(四)提高调整省级自然保护区审批建议时限:自收到省政府办公厅转来公文处理单后15日内完成组织专家现场考核论证和向省政府提出审批建议。
(五)广泛接受新闻媒体、监管部门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对工作人员不满意或发现违反服务承诺的行为,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今年,环保部门被列入全国民主评议行风的重点单位,易门县政府纠风办、县监察局把全县环保系统列为今年的行风评议对象之一。为贯彻好省纪委三次全会、市纪委二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环保系统行风建设各项工作要求,按照县政府纠风办、县监察局关于XX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统一安排,认真开展好XX年民主评议环保行风工作,进一步推动我县环保系统行风建设,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根据《易门县环境保护局 易门县政府纠风办关于XX年开展民主评议环保行风的实施意见》,现向社会各界公开承诺此次民主评议环保行风的有关内容,欢迎社会各界公众给予监督和评议,在此感谢您对环保工作的支持。
一、 XX年民主评议环保行风的主要评议内容:
1、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和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规以及省政府颁布的《云南省公务员八条禁令》、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全国环保系统六项禁令》、《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的情况。
2、环境监管执法中,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关于环保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完成重点环境治理任务情况,各项环境专项整治工作情况。
3、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开展创建文明行业的情况。
4、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推行政务公开情况,在政务公开中环境保护行政管理行政行为规范化执行情况。
5、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在监督管理、廉政勤政、工作作风、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改革创新、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6、环保部门解决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维护公民的环境权,为群众解决生活中环境污染影响的问题情况。
二、《全国环保系统六项禁令》
1、严禁违法、违规、违纪审批项目。
2、严禁包庇、纵容、袒护环境违法行为。
3、严禁乱收费、乱罚款。
4、严禁监测、统计、验收工作弄虚作假、伪造数据。
5、严禁干预、插手环保工程项目招投标、指定施工队伍和环保产品、设备。
6、严禁利用职权收受下属单位或业务联系单位的礼金、报销应由个人支付的费用、侵占公共财物。
三、《环保系统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爱自然 忠事业 甘奉献 讲廉洁
严执法 勇创新 重实效 求团结
四、《环境监察人员“六不准”》
1、不准接受被检查者的礼品、礼金和有价证券;
2、不准接受被检查者宴请;
3、不准参加被检查者邀请的娱乐活动;
4、不准参与被检查者的营销活动;
5、不准向被检查者通风报信;
6、不准酒后开车、酒后执行公务。
近年来,我区持续实施“蓝天、碧水、绿色、清静”四大环保工程,城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20__年,全区共完成10个生活小区,30个污染源,15个公建单位及11条区管道路的污水收集系统的改造;完成了11条主河农灌河道清淤整治任务,共清污河道7335米,内河水质逐步变清;20__年日空气污染指数(API)大于100的共72天,小于100的293天;区域环境噪声比去年下降0.2dB。
1、市民对目前环境质量状况满意度评价。调查显示,3/4的被调查者对我区目前的环境质量状况感到满意或基本满意,满意率达到76.72,但也有18.3的市民对环境质量现状表示不满意,还有4.99的人表示很不满意。
2、市民对生态区建设的了解情况。通过不断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组织开展生态区建设宣传周、创建生态街道、创建“绿色社区”、环保知识家庭竞赛等主题活动,使生态区建设逐渐深入民心。从调查结果看,有64.32的市民对我区正在开展的生态区建设活动表示了解或基本了解,20.54的市民表示听说过,但具体情况不太了解,有15.15的市民表示不了解。
3、市民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评价。在“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和“当前环保宣传力度”两个问题上,市民的满意率分别为76.76和65.47,市民普遍对政府在环境保护领域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但也有7.16的市民提出当前政府在环保宣传工作方面脱离实际,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
二、市民对我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评价
1、大气污染——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在被问及“目前我区污染较重的问题有哪些?(按污染程度依次选择)”时,53.74的市民认为大气污染是各类污染源中的“第一杀手”,次选比例也达到15.63。其中机动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污染最为严重,分别占大气污染的48.71和30.3,道路扬尘、饭店油烟等也是市民反映较多的问题,仙林社区一些居民对无证摊贩的煤烟污染表示强烈不满,要求环保、城管等部门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
2、工业废水和白色污染——影响城市环境两大公害。市民反映的其他污染较重的问题依次是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首选比例分别为18.5、17.84、9.91,少数市民还特别提到了琉璃幕墙的光污染问题。调查显示,市民认为最严重的水污染是工业废水,比重高达54.3,其次是河道源头污染,占32.17,家庭排放污水及其他占13.52。在固体废弃物污染中,有47.58的市民认为最严重的是塑料包装、容器的泛滥,28.02的市民认为是生活垃圾不能得到及时处理,还有22.38的市民认为是废旧电池、电瓶未能有效回收。
3、噪声污染——市民关注的焦点。由于环保、行政执法等部门采取夜间噪声监测,控制施工建筑噪音,加大降噪材料投入等有效措
施,市民在此次调查中普遍反映“这两年耳根清静了许多”,所以有53.47的市民将噪音放在各类污染中的最后一位,但其受关注程度却
大大超出预期想象。(见下图)
三、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保护环境需要政府的决策行动,更多的是需要全民的参与。此次调查发现,我区开展的打造“绿色城区”活动,扩大了环保声势,宣传了环保知识,市民环保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有49.8的市民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间支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37.89的市民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关键是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还有8.79的市民则认为要以经济建设为先。
有59.67的市民表示愿意参加义务环境监督管理和相关的联席会、听证会,希望通过这些形式维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显示了很强的社会参与意识,其中高学历人群参与热情尤为强烈。有27.03的市民表示无所谓,还有13.31的市民不愿意参加。
有67.16的市民明确表示若提供机会则愿意植树,绿化意识普遍较好。但由于现实中真正的机会不多,市民希望有关部门包括相关社会团体能够多提供机会,以调动公众的绿化积极性。
有45.36的市民在餐馆就餐时会使用餐馆的消毒餐具,同时让我们惊喜的是有32.7的市民愿意就餐时自己携带餐具,有21.94的市民选择使用一次性木筷。一些小餐馆由于顾客量小,从成本考虑而放弃使用多次消毒餐具,加上坚决拒绝一次性木筷的顾客并不多,造成了“店家购买,顾客使用”的恶性循环。
有67.86的市民完全支持对出租车、公交车进行“油改气手术”,希望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有8.88的市民持不支持态度,认为只要维持现状即可,一则因为“油改气手术”费用太高,二则如果配套改革跟不上,比如加气站不足,很容易造成交通瘫痪。
四、市民的期望及意见建议
本次调查 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同时也收集到许多有关生态区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议、意见,这些意见建议饱含了广大市民对我区的深切热爱之情,也表达出对“绿色城市、居住天堂”的追求与向往。
1、最希望居住的社区是花园式社区。调查显示,40.54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区创建成花园式社区。35.76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区创建成安静社区,其中以朝晖街道塘南、华联社区,长庆街道吴牙社区以及天水街道环北新村社区呼声最为强烈。16.84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区创建成油烟达标社区,其中武林街道的中北、仙林社区支持率最高。6.86的市民最希望其所居住的社区创建成无违章建筑社区,潮鸣街道东河社区和朝晖街道虹园社区的居民对此反映相对较多。
2、最感兴趣的活动是社区绿地保护行动。在被问及“您认为我区的环保工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时,市民对“城市绿化”、“污染防治”、“环保投入”、“严格执法”等选项的点击率都比较高,分别占53.31、50.62、49.38、46.07。在众多环保宣传教育活动中,有46.28的市民选择了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社区绿地保护行动,45.87的市民钟爱于生态考察,42.56的市民希望参观污水、垃圾的处理过程,41.74的市民则对垃圾分类回收活动很感兴趣。
3、调查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意见、建议。
(1)长庆街道吴牙社区居民提出,①住宅小区的污水及路面破损后造成的积水对环境造成影响,低洼处要填平。②居民住宅区生活垃圾处理还有盲点、死角,社区要作为卫生的重要问题来抓。③对城市污水管理出口进行清查,严防污水流入住宅区造成污染。④实行环保责任制,做好垃圾分装和废旧电池回收(特别是电瓶车的电瓶应定期实行回收)。⑤要求解决小区汽车废气污染问题。⑥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开展环保志愿活动,加强生态区建设的科普知识宣传,持之以恒,在中小学开展生态建设知识教育,从娃娃抓起。
(2)朝晖街道虹园社区居民提出,运河两岸的环境整治需要长效管理。
(3)朝晖街道华联社区居民提出,要在充分分析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及瓶颈的基础上,编制一份能充分体现城区特色,探索创新,规划理念领先,操作性强的生态区建设规划。以景观生态建设为突破口,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型的中央商务区,坚持以人为本,营造人文生态环境。
(4)朝晖街道塘南社区居民提出,可以学一学东南亚的做法,以法律为后盾,用强制措施保证自然人、法人的行为符合环保要求,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脱离这个前提说环保等于空话一句。
(5)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居民提出,①应控制玻璃幕墙,减少光污染。②加强执法力度,马路上经常能看到冒黑烟的助动车、公交车,尾气污染厉害。
(6)天水街道环北新村社区居民提出,①目前电瓶车已大量投入使用,而一年后的废电瓶回收再利用却没有跟上,希望早日有地方可回收利用。②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一个市民都能提高环保意识,政府要多创造必要条件(如植树、绿化),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③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投入较少,如果环保基础设施长期跟不上,要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是不可能的。
(7)石桥镇灯塔社区居民提出,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将住宅区、生态区和工业园区明显分开来。
对于水温分层型水库应建设分层取水设施,减缓低温下泄水对作物和水生生物的影响;在有鱼类洄游的河段筑坝,应建设过鱼设施。回顾环评函〔2006〕4号文之后几年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可以明显地看出,一个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在逐渐形成,但是,目前出现的一个现象是环境保护措施的投资普遍不足,这将影响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由此,如何保障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就成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实质上是环境保护投资资金保障的问题。我国在短短的5年内对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增加了10倍,这样的增长幅度很大。但事实上,在发达的欧美国家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已经占到工程总投资的6%,比我国目前平均3%的比例高出一倍。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比例其实并不高。落实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必须在合理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做好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估算,使投资审查人员和部门充分认识到这些环境保护措施的必要性,给定较为充分的建设资金,才能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到实处。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水利水电工程,实现人水和谐,体现水生态文明的具体内容,因此,本文针对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这一问题,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不同管理部门审查职责和衔接方式,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资金保障机制。
2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特征及主要环保措施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中,与工业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大,通常包括库区及坝下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河段,以及渣场、料场、施工道路和移民安置区等;其次,主要的环境影响是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第三,运行期不产生污染物,但“淹没、阻隔和径流调节”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深远且不可逆转;第四,因工程任务不同和建设地点不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差异较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引调水工程比水电工程影响更为复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并在重要水利工程如葛州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立项论证过程中,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工程建设对水环境、陆生生态、水生态和移民等多方面的影响,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但相对而言2000年以前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施工期环境保护上,且投资相对较小,约占工程总投资的0.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与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环评函〔2006〕4号实行以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环境影响报告书更加关注工程运行期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充分注意到筑坝河流脱水断流问题、高坝大库低温水下泄问题和洄游鱼类通道被阻隔问题。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在常规的施工期“三废”处理和防治措施基础上,普遍增加了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坝下埋管或发电小机组布置了最小生态基流泄放设施;对于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底层取泄水产生低温水影响的高坝均采取分层取水;对于影响鱼类洄游的闸、坝工程,有条件的均布置鱼道,并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对于在水库、河道引水工程的取水口均布置拦鱼设施;对于不适宜建设鱼道的水库、水电站亦在研究建设人工捕捞过坝、升鱼机等措施。近年完工的项目如广西长洲水电站、浙江曹娥江大闸工程均建设了鱼道,吉林老龙口枢纽、新疆恰甫其海枢纽等建设了鱼类增殖站。目前,最小生态基流泄放措施、鱼道、增殖放流站、水库分层取水等设施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配置。目前在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方面,总体特征表现为,国家立项的大型项目好于地方立项的中小型项目;发达地区的项目好于欠发达地区;水电项目好于水利项目。其中水利项目中落实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保投资不足。为适应环境保护的发展和更好的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2])规定,环境保护工程投资作为工程总投资的组成部分,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并配套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其后又出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这些规程和规范的实施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投资编制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3环保措施落实过程存在的资金保障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水利和水电工程立项审批程序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水利项目立项实行审批制,水电项目实行核准制,水利项目审查环节相对更多一些。本节以国家审查的大型水利项目为例重点讨论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过程的资金保障机制。尽管水利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为环境保护措施设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闫俊平计与实施建立了较完善的基本保障体系。但是,较突出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投资难以得到完全保障,其主要原因如下。
3.1技术因素对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影响
3.1.1工程设计深度不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各阶段环境保护设计深度均要求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一致,但一般设计深度与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深浅不一。
(1)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设计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仅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没有独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开展环境现状的实际调查。因此,环境影响篇章中环境保护目标不明确、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性差,甚至漏项。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往往类比其它工程或按工程总投资比例计列环保投资。现状情况是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一般偏少,“包不住”可行研究阶段的环保投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提高本阶段的设计水平;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展环境现状调查,基本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初拟环境保护措施。
(2)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要求,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掌握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也不能正确估算环保投资。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采用较多的方法也是照搬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保投资,这样即便环保措施合适,投资不一定合理,同样会在审查或评估时被取消或大幅核减。
(3)初步设计阶段。本阶段环保工程选址大部分落实不了,无法进行工程布置,设计方案空泛。初步设计阶段环保设计仍停留在可研阶段深度,致使工程量和投资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概算投资以照搬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投资的情况较多,这就不能将可研阶段漏计的投资找补回来,也就失去了在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落实环保投资的作用。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空泛,投资误差大。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3.1.2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体系不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的依据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规程划分的环境保护费用包括工程措施费、非工程措施费、独立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融资利息(详见表1),但是没有相应的概算定额,使得投资编制人员仍然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一规程。此外,无论是水利水电设计院的环境保护设计人员,还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专业人员,大部分人缺乏概预算方面的专门知识,不熟悉投资概估算的编制方法。也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过程中常常采用类比方法,类比其他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而得到相应的环保投资概估算。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因工程建设位置不同,环境影响也不同的特点,类比的环保措施和投资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按主体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估算环境保护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拍脑袋”性质,更加不切合实际。由于环保投资编制中存在的这些技术问题,在工程管理部门评估及批复时,很容易误导评估及批复人员,认为措施必要性不大,或投资不合理而被大幅度削减或砍掉,进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另外,过鱼设施和分层取水的投资通常列入主体工程投资中容易被忽视而不利于落实。
3.2管理部门审批对环境保护投资的影响根据我国的管理体制,水利部门承担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管理与审查工作;环保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和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而发改委负责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评估与投资的批复。这种管理体制意味着经水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保护措施,都要经过发改委的批复。在三部门的审查中,不同的审查部门聘请不同的专家,不同专家对环境保护措施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审查为例,有的工程在水利部门预审后,环保部审查时认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而发改委审查时又认为不必要。表2列出了近年来不同部门审查的部分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变化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审查对环境保护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投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部门管理职责的差异。这种不同部门审查影响环保投资的现象是由我国管理体制所决定,也是必然和客观存在的。
4环保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
4.1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水利部于2007年2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11年1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经修订后也即将。但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概算定额,尽快完善概估算编制体系,将SL359规程纳入概预算范畴,首先让各部门都认同该规定。三阶段编制规程是规范各阶段设计深度的标准,建议尽快实施。同时要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使得专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针对目前环境保护设计深度普遍达不到相应阶段的技术要求,重点培训环保设计人员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三阶段的环境保护部分内容和深度。通过培训让工程设计人员提高环保意识,了解项目建议书阶段环境影响篇章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的必要性。对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和环保设计人员,还应宣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程规范主要内容和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重点培训环保投资项目划分、费用组成、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及独立费用编制方法等。鉴于部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属于水利水电行业,环境保护投资编制的培训可委托水利工程环境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要提高设计质量,水利工程设计单位还需加强环境保护设计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各设计阶段的深度进行设计,准确计算工程量和投资,为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批复提供依据。
4.2过鱼与分层取水设施投资从主体工程中分离投资较大的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列为环保投资,有利于其投资的批复。首先,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作为环境保护措施按规定其投资应该纳入环保投资,这样做也可提升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其次,对于主体工程而言,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为小规模措施,隐藏在庞大的主体工程中,在进行投资审查时,容易被忽视而被砍去。
4.3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保障措施的落实鉴于目前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多部门分管制度,水利部、环保部、发改委在加强本部门的职责外,需要建立沟通机制,相互信任,共同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发改委在评估与批复过程中充分吸纳水利与环保部门的意见,保障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的批复和落实,使水利水电工程以最小的环境和生态代价而健康发展。5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在提倡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形势下,建设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分层取水等环保措施,已成为闸、坝等拦河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的必备措施。
(2)在技术上,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水利水电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定额,完善概估算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尽快三阶段编制规程。加强已有规程规范的宣传,系统开展环境保护人员环保设计与概估算编制的技术培训。环保投资概估算应有理、有据、翔实可信,经得住各部门的审查。
1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及职能
1.1环境监测
通过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对各种环境问题进行监控,实现对环保现状的合理分析,帮助企业等单位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环境监测是否全面合理,关系到后续环境执法效率的实际。从工程开展的各个阶段的时间角度,环境监测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施工过程中对其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2)竣工后对进行的终结性验收环节的环境监测等。
1.2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目前在一些大型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之中和竣工后都实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方式。通过工程对当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和评估,为工程开展提出环保建议,让相关工程负责人能够事先制定环境问题的解决预案。按照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可以把这种评价分为三个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环境预测评价和环境跟踪评价。
2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
在我国制定的环境保护制度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都是围绕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制度,能够为我国生态社会建设提供相关科学数据的支持。
2.1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
对所有的建设项目进行环保评价过程中,都要进行严格的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为下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实验数据的支撑。因此,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在具体的环保工作中,一般是先要对在建或者规划设计的项目进行环境分析,考察当地是否具备施工的环境条件,而后对工程开展中对当地环境带来的新的影响进行实时的监测,严格监控工程对当地环境带来的环境承载压力。这些是我国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必须要重视的重要方面,这样才能够为获得准确的环保监测数据,指导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
2.2环境监测在环境评价中的监督功能
环境监测本身在环境评价中还具有极强的监督功能。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通过环境监测可以为环境评价提供有效数据,开展扎实地环境评价工作。而后续地环境监测还可以对各种环境评价结果的践行进行不断的监督,让施工方认识到自己施工中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进而让他们时刻树立环保建设的理念。竣工后,该工程是否引来当地环境的恶化,如水质降低、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是否出现等问题,需要后续环境监测工作的追踪,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监测数据的证明。
2.3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体系
环境监测工作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环境监测是最终做好环境评价的坚实的基础。在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中,环保部门首先要对该项目的施工地进行环境承受能力的监测,如果发现工程开展给当地环境带来重大影响,就可以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叫停工程。而对环境本地检测合格的工程,在开展后要不断进行相关细节项目的环保验收,即实现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能够做到统一环保标准。因此,环境评价要想真正做出实效,必须要重视环境监测工作。
2.4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2.4.1环境监测有时会设计项目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因此环保部门开展各种环境监测中,经常会受到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阻挠,最终导致监测数据失真,监测质量不高。因此,笔者建议在进行环境监测工作中,相关环保部门必须要制定规范化的管理体制,制定严格的监测体系和监测手段。对待环境检测中出现的各种人为或者客观的阻挠现象,要实现制定严格的应对预案,这样才能够真正提供完善有序的环境监测数据。
2.4.2环境监测和环境评价工作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繁琐的工作,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但是,现实中经常出现环境监测经费不足,环境监测时间不够等问题。有的环境监测机构为了快速获得相关环境数据,采用不合适的监测手段,因此,笔者建议应当提高环保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环境监测的职业素养,同时为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提供更多资金支持,并保障他们能够获得较为充足的环境监测时间。这样做出的环境监测数据才能够真正完整、科学。
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中,与工业项目相比,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特征,首先是环境影响的空间范围大,通常包括库区及坝下几公里、几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的河段,以及渣场、料场、施工道路和移民安置区等;其次,主要的环境影响是生态环境和水环境的影响;第三,运行期不产生污染物,但“淹没、阻隔和径流调节”作用对环境的影响深远且不可逆转;第四,因工程任务不同和建设地点不同,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差异较大,水利工程特别是引调水工程比水电工程影响更为复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我国就已经认识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不利影响,并在重要水利工程如葛州坝工程和三峡工程立项论证过程中,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工程建设对水环境、陆生生态、水生态和移民等多方面的影响,并较为系统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但相对而言2000年以前一般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集中在施工期环境保护上,且投资相对较小,约占工程总投资的0.3%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与生态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环评函〔2006〕4号实行以来,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事业有了长足进步,环境影响报告书更加关注工程运行期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充分注意到筑坝河流脱水断流问题、高坝大库低温水下泄问题和洄游鱼类通道被阻隔问题。目前水利水电工程在常规的施工期“三废”处理和防治措施基础上,普遍增加了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坝下埋管或发电小机组布置了最小生态基流泄放设施;对于水温稳定分层型水库,底层取泄水产生低温水影响的高坝均采取分层取水;对于影响鱼类洄游的闸、坝工程,有条件的均布置鱼道,并建设鱼类增殖放流站;对于在水库、河道引水工程的取水口均布置拦鱼设施;对于不适宜建设鱼道的水库、水电站亦在研究建设人工捕捞过坝、升鱼机等措施。近年完工的项目如广西长洲水电站、浙江曹娥江大闸工程均建设了鱼道,吉林老龙口枢纽、新疆恰甫其海枢纽等建设了鱼类增殖站。目前,最小生态基流泄放措施、鱼道、增殖放流站、水库分层取水等设施已经成为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措施的标准配置。目前在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方面,总体特征表现为,国家立项的大型项目好于地方立项的中小型项目;发达地区的项目好于欠发达地区;水电项目好于水利项目。其中水利项目中落实较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保投资不足。为适应环境保护的发展和更好的落实环境保护措施,水利部《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总〔2002〕116号)规定,环境保护工程投资作为工程总投资的组成部分,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并配套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其后又出台《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2011)。这些规程和规范的实施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投资编制提供了基础性依据。
2环保措施落实过程存在的资金保障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水利和水电工程立项审批程序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水利项目立项实行审批制,水电项目实行核准制,水利项目审查环节相对更多一些。本节以国家审查的大型水利项目为例重点讨论环境保护措施落实过程的资金保障机制。尽管水利部门从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方面,为环境保护措施设计与实施建立了较完善的基本保障体系。但是,较突出的问题是环境保护投资难以得到完全保障,其主要原因如下。
2.1技术因素对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的影响
2.1.1工程设计深度不够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各阶段环境保护设计深度均要求与主体工程设计深度一致,但一般设计深度与要求有一定差距,表现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阶段和初步设计阶段深浅不一。
(1)项目建议书阶段。项目建议书阶段设计深度不够主要表现为,这一阶段仅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没有独立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不开展环境现状的实际调查。因此,环境影响篇章中环境保护目标不明确、环境保护措施针对性差,甚至漏项。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往往类比其它工程或按工程总投资比例计列环保投资。现状情况是项目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一般偏少,“包不住”可行研究阶段的环保投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制定相应的技术规范,提高本阶段的设计水平;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开展环境现状调查,基本明确环境保护目标;根据环境保护目标初拟环境保护措施。
(2)可行性研究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基本满足可行性研究阶段深度要求,但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掌握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也不能正确估算环保投资。因此环境影响评价人员采用较多的方法也是照搬其他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环保投资,这样即便环保措施合适,投资不一定合理,同样会在审查或评估时被取消或大幅核减。
(3)初步设计阶段。本阶段环保工程选址大部分落实不了,无法进行工程布置,设计方案空泛。初步设计阶段环保设计仍停留在可研阶段深度,致使工程量和投资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概算投资以照搬可行性研究阶段估算投资的情况较多,这就不能将可研阶段漏计的投资找补回来,也就失去了在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落实环保投资的作用。工程设计深度不够,导致环境保护措施空泛,投资误差大。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直接影响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到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
2.1.2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体系不完善
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的依据是《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06),规程划分的环境保护费用包括工程措施费、非工程措施费、独立费用、预备费、建设期融资利息,但是没有相应的概算定额,使得投资编制人员仍然不能很好地应用这一规程。此外,无论是水利水电设计院的环境保护设计人员,还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单位的专业人员,大部分人缺乏概预算方面的专门知识,不熟悉投资概估算的编制方法。也正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环境保护投资估算过程中常常采用类比方法,类比其他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而得到相应的环保投资概估算。但是水利水电工程的环境影响具有因工程建设位置不同,环境影响也不同的特点,类比的环保措施和投资往往与实际存在较大差异。另外,还有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按主体工程总投资的比例估算环境保护投资,这在一定程度上属于“拍脑袋”性质,更加不切合实际。由于环保投资编制中存在的这些技术问题,在工程管理部门评估及批复时,很容易误导评估及批复人员,认为措施必要性不大,或投资不合理而被大幅度削减或砍掉,进而导致环境保护措施无法完全落实。另外,过鱼设施和分层取水的投资通常列入主体工程投资中容易被忽视而不利于落实。
2.2管理部门审批对环境保护投资的影响
根据我国的管理体制,水利部门承担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管理与审查工作;环保部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批复和环境保护设施的监督管理;而发改委负责环境保护措施设计评估与投资的批复。这种管理体制意味着经水利管理部门审查认定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包括可行性研究阶段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的环境保护措施,都要经过发改委的批复。在三部门的审查中,不同的审查部门聘请不同的专家,不同专家对环境保护措施的认识不完全相同,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审查为例,有的工程在水利部门预审后,环保部审查时认为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还不够,而发改委审查时又认为不必要。表2列出了近年来不同部门审查的部分工程环境保护措施和投资变化情况,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部门审查对环境保护投资有一定的影响,投资的变化反映了不同部门管理职责的差异。这种不同部门审查影响环保投资的现象是由我国管理体制所决定,也是必然和客观存在的。
3环保措施落实的保障机制
3.1制定完善的标准体系,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
水利部于2007年2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规程》(SL359),2011年1月了《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SL492),《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建议书编制规程》、《水利水电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程》和《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经修订后也即将。但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概算定额,尽快完善概估算编制体系,将SL359规程纳入概预算范畴,首先让各部门都认同该规定。三阶段编制规程是规范各阶段设计深度的标准,建议尽快实施。同时要加强环保投资编制人员的培训,使得专业人员了解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范。针对目前环境保护设计深度普遍达不到相应阶段的技术要求,重点培训环保设计人员在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三阶段的环境保护部分内容和深度。通过培训让工程设计人员提高环保意识,了解项目建议书阶段环境影响篇章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目标和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的必要性。对于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和环保设计人员,还应宣贯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规程规范主要内容和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投资概估算编制,重点培训环保投资项目划分、费用组成、基础单价和工程单价及独立费用编制方法等。鉴于部分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人员不属于水利水电行业,环境保护投资编制的培训可委托水利工程环境专业委员会组织实施。要提高设计质量,水利工程设计单位还需加强环境保护设计质量管理,严格按照各设计阶段的深度进行设计,准确计算工程量和投资,为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批复提供依据。
3.2过鱼与分层取水设施投资
从主体工程中分离投资较大的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从主体工程投资中分离出来,列为环保投资,有利于其投资的批复。首先,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作为环境保护措施按规定其投资应该纳入环保投资,这样做也可提升环境保护的重视度;其次,对于主体工程而言,鱼道及分层取水设施为小规模措施,隐藏在庞大的主体工程中,在进行投资审查时,容易被忽视而被砍去。
3.3各部门之间加强沟通,保障措施的落实
鉴于目前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多部门分管制度,水利部、环保部、发改委在加强本部门的职责外,需要建立沟通机制,相互信任,共同促进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发改委在评估与批复过程中充分吸纳水利与环保部门的意见,保障环境保护措施与投资的批复和落实,使水利水电工程以最小的环境和生态代价而健康发展。
4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
(1)在提倡环境保护、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新形势下,建设鱼道、鱼类增殖放流站,分层取水等环保措施,已成为闸、坝等拦河水利水电工程环境保护的必备措施。
(2)在技术上,相关部门需尽快制定水利水电环境保护投资概算定额,完善概估算编制技术标准体系;尽快三阶段编制规程。加强已有规程规范的宣传,系统开展环境保护人员环保设计与概估算编制的技术培训。环保投资概估算应有理、有据、翔实可信,经得住各部门的审查。
由于在行政区划上隶属不同省份,流域内行政单位的发展规划各不相同,上游至下游出现不同特色、不同类型的产业。其中,煤电开发、白酒酿制、农业生产、旅游开发等是赤水河流域的代表产业。同时赤水河流域是以国酒茅台为代表的中国优质白酒生产基地,同是也是贵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随着流域的快速发展,流域环境质量逐年下降。由于流域各地经济发展起点低、底子薄、总量小,要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同步实现小康,有巨大的发展压力,客观上进一步加重了流域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环境保护设施欠账大。尽管每年省、市、县三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解决环保基础设施问题,但由于贵州省及流域各县(市)属于边远落后地区和革命老区,财政收少,财力薄弱,投入环保设施的资金有限,环保设施远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为加快贵州及周边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赤水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赤水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建立国家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需要有多渠道的资金来源,从国家层面来建立生存补偿基金制度,更能整合资源统筹各方面行动,有利于推动生态补偿制度在赤水河流域先行先试。建议国家将赤水河流域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试验区,积极探索从国家层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流域各县进行生态补偿,提高流域各县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一、*年工作情况
(一)生态市建设进展良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责任落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市建设的意见》。二是科学编制生态市县规划。市政府批准实施《临沂生态市建设规划》。各生态县区建设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并通过了省、市组织的专家论证,经各县区人大审议通过、颁布实施。三是突出抓好生态市建设重点工作。抓住循环经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三大重点领域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保持水土、防治污染四个关键环节。临沂市被列为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四是积极推进生态县区建设。对全市各生态县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度,初步制定了生态县区创建计划,并上报生态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确定兰山区率先建设生态区,罗庄、莒南、郯城等多个县区争取生态县创建先进县。五是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加强各项生态工作。六是加快*—*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各项工作完成。对责任书各项指标进行认真分析梳理,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对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进行了督导落实。
(二)积极准备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组织各县区环保局分管局长、科长去日照、章丘等地学习生态示范区创建先进经验。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考核验收工作的通知》,制定了《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
(三)快速推进环境优美乡镇创建活动。一是全面编制乡镇环境规划。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循环经济理念,因镇制宜,根据各乡镇发展定位,紧紧抓住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措施。各乡镇根据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人口数量以及国家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镇域经济规划和环境保护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乡镇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加强对环境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对不符合环境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工程和项目,都做到了令行禁止。*年共编制62个乡镇环境规划,并全部通过论证,经县区人大或县区政府批准实施,居全省首位。二是加强资金扶持。环境优美乡镇等生态创建活动,应作为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市环保局对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进行资金扶持。对获得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每个乡镇2万元;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称号的,市局奖励5万元。三是落实责任。为加快我市环境优美乡镇建设,临沂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年度环境优美乡镇创建计划,并组织部分乡镇及县局去青岛学习创建经验,*年上报沂水镇、郯城镇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上报61个乡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居全省首位。四是梯次推进。为深入推进生态市、生态县建设,市环保局结合临沂实际,*年制定了《市级环境优美乡镇考核验收规定》,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创建市级环境优美乡镇活动。目前,全市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已形成市级、省级、国家级“整体规划、梯次推进”的良好格局。
(四)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创建工作向村庄延伸,使村庄成为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的基本单元,生态市、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年11月,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以“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创建内容,由各级文明办和农业、环保等部门共同组织实施,并提出了全市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的目标:到*年,全市1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到2010年,全市45%左右的行政村达到文明生态村标准;力争到2020年,把全市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创建以来,全市涌现出一大批文明生态村先进典型。*年4月,在临沭县召开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工作现场会,创建活动全面铺开。目前,全市文明生态村已建设规划538个,基本建成201个文明生态村。
文明生态村建设中,以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创模为促进,以建设生态示范区为主体,以创建环境优美乡镇为拉动,以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为主要内容,因地制宜,确定了平原、山区、丘陵等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进行总结推广,按照好、中、差划分为三个层次制定了不同创建标准,实施了以“三清五化”(清粪堆、清垃圾堆、清柴草堆、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工程,开展了以“六通九有”(通电、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客车、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有村庄规划、有管理制度、有专管人员、有文体活动场所及活动器材、有文艺队伍、有图书阅览室和小康电子书屋、有宣传栏、阅报栏、村务公开栏、有村民学校、有卫生室)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以“一池四改一利用”(沼气池建造与改圈、改厕、改厨、改水,开发利用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在全市建成了生态家园型、文化特色型和生态经济型等不同类型的文明生态村,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下发了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沂水县被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全国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二是认真准备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基础工作。成立了临沂市环境保护局土壤污染调查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初步摸清并上报了全市土壤污染调点对象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夏秋收季节,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做好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的通知。根据对国家环保总局利用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对全国主要麦收地区的焚烧作物秸秆火点进行监测的结果统计,夏收季节全国共计火点2982个,其中山东省430个,临沂市22个,占全省的5%。
(六)加强自然生态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在全市开展了自然保护区专项执法检查。建成了莒南马鬐山、临沭苍马山2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协调各方积极进行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蒙山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积极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云蒙湖、沭河源、跋山水库等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已编制完成初稿。开展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创建工作,与市旅游局联合转发了省旅游局、环保局开展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的文件,上报蒙山风景区等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旅游区。
二、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工作缺乏具体的规范和有关制度的支撑。生态保护职责难以真正落实,环保部门在生态保护方面责任大、权力小、措施空。由于缺乏配套的法律措施和最基本的原则性规定,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环保部门无法可依,缺乏相应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下,现实中生态保护很难与污染防治并重。当前污染防治任务异常繁重,环保系统内难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于生态保护。另外,围绕怎样促进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还没有找到明确的、马上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三)生态市建设投融资渠道不畅,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融资机制尚未健全。生态保护与建设,必须有资金支持,有明确的政策,有顺畅的渠道。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建立,也迫在眉睫。
(四)生态保护与建设管理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生态保护工作,单纯环保部门自己的事情很少,大多工作主要是别的部门负责,有的还重复。比如,环保部门的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与农业部门的生态家园富民行动类似;发展有机食品、沼气工程等农业部门更具有优势,要人有人,要钱有钱;等等。
(五)生态保护自身的制约性,反过来也制约了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比如自然保护区建设,自然保护区按规定绝对不能随意开发,《环境保护违法违纪处分暂行规定》也特别明确的针对在自然保护区违规旅游等提出了处分规定,另外还需经费维持,已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资金非常紧张。有的部门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是花钱买“套”,积极性不高。
(六)县级环保局生态管理队伍水平偏低。缺少培训,开展生态保护工作少,不能适应新形势需要。
三、*年主要工作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省局部署,学习兄弟市先进经验,以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为抓手,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为中心,健全组织和资金保障,加强各类生态示范创建,突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自然生态保护,务求实效,使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有较大进展。
(一)做好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验收工作。原先计划*年9月全市包括12县区全部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各项前期工作均已开展。通过认真落实《临沂市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实施方案》和《临沂市各县区生态示范区建设验收资料准备方案指导意见》,计划*年全市整体分别通过省局预验和国家总局验收,率先建成全国人口最多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二)继续推进生态市、县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定期召开生态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联络员会议。建立生态市建设考核奖惩机制。加强各县区、各有关部门生态市建设任务调度。计划*年兰山区率先建成生态区。
(三)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计划*年建成10个国家级、30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落实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2万元,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奖励5万元,鼓励各县区也出台相应奖励政策。加快乡镇环境规划编制和评审工作,精心准备申报材料。配合市文明办、农业局搞好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
(四)加快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年是实施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的最后一年,确保我市责任书考核成绩能确保合格,并能进入生态市建设先进市考核B组前三名,取得生态市建设先进市称号。同时制定《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考核办法》,做好生态市建设县区长目标责任书的督导落实和检查考核。
(五)认真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结合国家、省要求,制定并组织实施全市《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加强农村生态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积极创建有机食品基地,推广有机食品认证。加强规模化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开展对规模化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进行监督检查,创建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继续开展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农用化学品环境安全管理等工作。
(六)认真做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调查工作。根据国家总局、省局规定,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地开展土壤现状调查,分析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及土壤理化性质,通过开展全市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掌握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状况,阐明区域土壤污染的特征,为建立符合我市的土壤环境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防治土壤污染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
(七)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建成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3个市级自然保护区,建成沭河源头区、云蒙湖、跋山水库饮用水源地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3个市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加强重点资源开发及旅游资源生态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生态保护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八)建立生态市建设财政支持制度。协调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市建设事项,争取制定生态市、县区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落实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全市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云蒙湖饮用水源地生态补偿为试点,争取建立全市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
(九)开展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依据国家环保总局最近于*年5月1日实施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开展全市及各县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态趋势的年度综合评价。
四、建议
(一)强化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议省里出台专门的生态省建设考核奖惩机制。二是加强资金保障。建议省里出台文件,进一步明确生态省、市、县建设资金列入本级预算的规定,做到必要的资金保障。对生态示范系列创建落实配套支持资金,省级及以上级别创建,省里应给予部分资金扶持。三是加强法制保障。建议省里制定相应的操作性强的法律法规措施,面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使基层环保部门有法可依,有明确地的处罚依据和处罚标准。
1高速公路对生态的影响
对于那些想在高速公路附近建立商业网点、郊外市场和娱乐场所的发展商来讲,高速公路的建设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但对生态学家来讲,却意味着新的灾难的产生,从生态观点来看,高速公路至少造成以下三方面的负面影响:
1.1自然特征的丧失
高速公路的建设会直接造成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栖息地、地质暴露带或一个地貌特征的丧失。由于高速公路是全封闭的,这样会导致一个栖息整体分割为难于交流的两半,因光照、湿度、温度和土壤营养成分等生态因子的变化而叠加作用产生的影响,导致生物物种的繁衍和组成成分发生变化,生物数量成倍减少。
1.2水文条件的变化
高速公路的建设会导致所在地区水文条件发生变化,地上、地下水流与数量也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路边甚至较远地区的动植物,并会产生水污染和地下水位的变化。
1.3对野生生物的其他影响
根据研究表明:鸟类在高速公路1.6~1.8km范围内繁殖不兴旺;高速公路对哺乳动物(蝙蝠除外)、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不会飞的无脊椎动物来讲,是个难于逾越的障碍带;活动能力大的动植物沿公路走廊带状栖息而侵人其它生物群落等等。
2高速公路的环保对策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的环保法规体系已基本形成,环保管理体制已基本建立,而且,高速公路在设计时也都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一系列的环保措施,然而在执行中真正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的却少之又少,加上监管的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的环保质量。为此,我们认为必须:
2.1将环保设计纳人工程总体设计
高速公路工程环境保护应贯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将环保设计纳人工程的总体设计,并做好各阶段的环保设计。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在初步设计阶段应拟定环境保护总体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应根据审定意见作出环境保护工程设计。通过系统设计开发利用环境,尽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环境质量。
2.2制定与环境相协调的行动计划
环境不但包括空气、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和景观等自然环境,而且还包括人口、住房、生活、生产、社会活动、宗教、犯罪等社会环境。高速公路的建设与运营,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但同时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占地、拆迁房屋、噪声、废气、污水、植物破坏、水土流失、铅污染、振动、公路两侧人员交流阻碍、动物栖息地破坏与活动阻碍、景观与文化遗产破坏等等。在公路建设的前期、施工和运营3个阶段,都必须制定与环境相协调的行动计划。
2.2.1建设前期与环境的协调
每一个工程项目,在可行性研究的同时,必须完成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EnviromnmentalIm?pactStatement,简写为EIS),从项目实施可能对周围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生态、水、大气、噪声等多方面)的影响出发,筛选出多项具体的重要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从环境影响的角度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在公路的设计中,则继续贯彻EIS所提出的各项环保建议措施,从线路走向选择到路面路基结构形式设计和施工材料的要求,从道路景观设计到交通安全保障和道路使用者舒适程度的满足以及保护生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等,要在体现出环保的前提下突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
2.2.2建设阶段与环境的协调
在深挖高路堤路段路基施工时,要建立独立的污水排放系统,使防止污染和净化水源一举两得;穿越林区的公路,要在施工地界内勘察每一棵树上有无野生动物栖息,有则移植,无则才可砍,施工须穿越野生植物繁殖区,必须避免其繁殖季节,在施工区域周围布设必要的防护措施,避免动物误闯工地受伤或死亡,此外,在工程设计中应考虑动物穿越公路的动物通道;工程取土,不用熟土,必须利用弃土;采用隧道形式保护景观,不破坏生态环境;同一断面车道依据地形错位设置;设置隔声墙等等。
2.2.3运营阶段与环境的协调
公路通过噪声敏感区域时,应建设高标准的防噪隔声墙;监督机动车的废气排气量;以经济手段鼓励使用无铅汽油;制定严密的危险品运输规程;完善交通安全设施,交通标志标线清晰、醒目、齐全,既利于交通畅通,也可有效地降低事故发生率;在水资源、动植物保护区设立醒目的警示标牌等等。
3建立相关的配套政策
3.1严格执行汽车废气排放标准
强制使用无铅汽油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德国,无铅汽油的销售比例已达95%,并通过采用净化废气的三通调节催化器使]\02、HC和C0对空气的污染日益减少,今天在欧盟范围内,所有带汽油发动机的新汽车都必须使用这种废气净化装置,方能达到标准废气值。
3.2制定持续利用自然的制度
遏制野生动物和植物种类及其生存空间的减退和动植物基因资源的损失。在自然保护方面,主要应保住尚存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地区,如有困难则必须通过自然化措施恢复此类地区,将它们联成一片并减少有害物质损害的影响;在动植物保护方面,要实施全方位保护品种法,要对全部土地进行承受能力评估,有限开垦,同时在规划和实施阶段时刻不忘保护自然、保留自然。
3.3建立废料责任制度
借鉴德国制定循环经济法。所谓循环经济法就是从清除废料的路子回归循环经济,其目的是有效保护原料资源,其核心是着眼于对产品承担的肇事者原则,扶持开发废料少的产品。
4建议
4.1建立公众的参与制度
要求业主必须在前期工作的规划、工可、设计等各个环节,广泛吸收项目所在地区居民、社会团体及其他有关部门、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在德国,公众参与是其特色之一,其法律规定,公众有权得到其关心项目的EIS,《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必须至少公开公布4周以上,以便了解项目对其生产、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参与讨论并提出其合理的要求和建议,没有公众的参与,项目不可能得到实施。
4.2建立公路环境保护后评估制度
建议对所有工程项目,在运营后的规定时间内,必须就EIS和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环保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后评价,检查环保工程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以便后续项目继承发扬有效措施,改进抵消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路的环保质量。
4.3引人生态设计的概念
要从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始,引人生态设计的概念,重点分析生态环境对该公路项目的忍受程度,作出响应的环境评价,提出有效的治理措施和补偿方案’并在招标文件中将环境缓解、补偿、替代措施列人其中,以便施工中付诸实施。
“保护环境与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之共识。在1998年10月15日亚太地区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亚太议员环发会执委会代主席彼得?哈德森提出的“环境保护走在经济发展的前头”的观点将成为我国共同努力的方向。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应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正确处理好公路建设与环保的关系,严格执行公路环保的“三同时”制度,将环保设施与公路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环保政策正在落到实处,同时加快环保法规建设,增加环保的科技投人,强化建设中的环保措施的落实,特别是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就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环境问题上,要从根源上制止令人不快的麻烦或污染,而不是被动地应付其后果,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高速公路建设之路。
区环保局领导的倡议和大力支持下,今年11月。局就镇如何改善环境质量,规范环境管理的问题,组织了一次对镇内十六条行政村的环境状况调查,并深入基层,听取村领导、企业和农民的心声,为今后结合农村实际,制订一套适合镇的管理办法作好准备。
一、镇环境概况
位于区东南部,镇是区农村地域。北临前航道,南濒后航道,三面环水,西与城区接壤,由岛大部分地区和、两个小岛组成,辖内面积59.4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65.7%据1994年统计,常住人口101636人,占全区人口总数14.03%其中57406人为农业人口。农业生产以种植蔬菜、果树为主。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实施国际化大都市战略以及地缘条件优势,镇工业有了重大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崛起,以物业出租为特点,商业、旅业、服务业、仓库租赁、市场租赁、铺位租赁,利用自有资金,利用自有土地,取得了超常效益,日渐成为城市化农村,农村经济已经从单一农业转向为农工商一体化。近年来,镇内、、、、等五条村被市政府划为果林保护区,成为净化空气、美化”生态公园的建成与市第一条生态示范村(村)设立,开拓了生态旅游市场,成为一个潜在经济增长点;被绿水环绕、草木葱茏的岛也被规划为生物科技园,突出了生态环境优越的这一亮点。根据2000年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新城市中轴线将贯穿整个镇。镇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二、存在主要问题
农业土地被大量征用,1.农业环境污染越来越大。逐年无序减少,生态环境被人为破坏严重。主要污染来源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水源污染。城市的生活用水、工厂的生产废水及禽畜养殖场的粪尿污水基本上是排入灌溉用的河涌,流入河,造成河涌的水质发黑、发臭、异味、有毒。二是大气污染。由于市范围内的许多工厂经常向上空排放废气、粉尘,严重污染大气,造成酸雨,对水果生产影响较大。三是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在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同时,也造成了土壤有机质减少和地力下降。
企业分布广;选址不合理;污染源分散;不利于联合治理与管理,2.工业项目规划不够完善。乡镇企业,特别是村或村以下的企业,有的仍是小作坊式,规模小、工艺落后,加剧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这将对农业生产甚至生态环境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部分经营者环境意识薄弱、片面追求局部利益,3.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不考虑环保问题。农民已意识到环境问题对小至日常生活大至子孙后代的成长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各村纷纷提出已不再让有污染性质的企业进入,但仍有的村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对个别企业的污染现象不闻不问,对生产社属下的企业或出租屋监管不力。调查中发现,越是靠近城区的村,越是以工商业及物业出租为经济支柱,村民越富裕,但污染问题越严重,对环境保护越不重视,究其原因,有的人过分强调经济发展,认为环保固然重要,但只有我保,别人不保什么用,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这种现象反映了农民虽然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但仍缺乏正确的引导,行动上仍有一定偏差,宣传工作仍未到位。
三、几点建议
1.治理河涌刻不容缓
大大小小河涌不计其数。近年部分河涌污染严重,镇河网密布。整个镇及部分城区的企业生产废水、居民生活用水全部排入这些河涌,导致水质变坏,河床被不断堆积的淤泥、垃圾抬高,有的地方已被淤塞。河涌污染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有的河涌边连草也不长,而农民还要用这些河水来灌溉农作物,这是造成果树产量逐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村甚至提出能否在上游建水闸,水涨时开闸,水退时关闸,以保护果树保护区,虽然这个方法是否可行还有待商榷,但农民对治理河涌的迫切心情由此可见一斑。
计划4-5年后将全面投产,治理河涌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建设污水处理厂。区污水处理厂已定址村。届时整个区的污水处理问题将有望逐步得到解决,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清疏河道,管好排污源头,尤其是上游的工业污染源,解决燃眉之急。
所有废水纳入污水处理厂治理,建议镇内全面铺设市政下水管网。予以解决水源污染问题,并在政府职能部门收取的排污费和市政建设费中逐年安排部分资金整治河涌,建闸护岸,这样既可改善自然景观,增加旅游业、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的潜在价值,又能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支持经济发展2.切合实际情况。
农民响应国家号召,九十年代初。办起经济实体,发展工商业,各村相应地成立经济发展公司,大量农田改建为工业厂房或商铺,这种做法为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莫大的损失。现在随着城市化发展,管理手段越来越严格,一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产业陆续被淘汰或迁出,这对各村的经济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各村的领导及经济发展公司经理提出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尽量保留现有企业。
对合资格的企业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对通过整改能达到要求的或因用地等问题手续不齐的企业,建议对各村内排污单位进行统计、分类。进行申报登记,发出临时登记证,逐步完善环保部门对企业的管理;对污染问题严重而又无法整改的企业坚决予以取缔。
全力推动环保宣传教育3.以建立环保教育基地和绿色学校为突破口。
可以以此为基础,区有生态公园和市第一条生态村—村。建立绿色生态环保教育基地,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样,让全区的中小学生每年都至少能来一次,通过义务劳动,认养果树,现场讲解环保知识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同时也让村民们接受环保宣传教育,保护我赖以生存的环境;将绿色学校的评审工作推向农村,强调环保意识要从娃娃抓起,提高青少年参与环境保护的热情;此外,还可以通过在每条村设立宣传栏、组织村长们上环保课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深化农民的认识,从根本上增强环保意识。
不要让老实人吃亏4.加强对无证经营单位污染问题的执法管理。
最近工商部门下文规定没有明确产权的单位不予工商登记,无证经营在镇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但由于历史用地的问题,镇95%以上的单位没有产权,这将造成明年无证企业大幅上升,导致多数企业没有落实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从而使管理难度加大,直接造成环境污染与恶化。调查中有的村反映我对有证照的企业管理严格,但对无证经营的却束手无策,这往往让老实人吃亏。因此,环保部门如何与工商、城管等职能部门协调,处理好这部分单位的污染问题,尤为重要。
坚持服务到村5.完善报建审批程序。
有的村建议,各村普遍反映报建审批手续过于繁复。由村牵头,让我工作人员到村为企业集中办理报建审批手续;编写图文并茂、通俗宜懂的便民小册子,让村经济发展公司和企业能了解各种法规及办证手续,加深对环保审批制度的认识。
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将各项手续化烦为简;项目报建过程中,建议加快建设项目审批速度。审批部门根据各村镇不同实际情况及历史遗留问题,不违反大原则的前提下,可订立灵活、方便、简捷的办理程序;区有关部门对镇村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设用地申请,及时提供法律、法规的咨询指导,符合《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积极主动为其办理或协助办理有关手续,这样,既使村镇企业得以生存发展,又使政府部门能规范管理,体现各职能部门真正为村镇企业办实事的精神。
从技术和经济上支持农村企业6.发挥指导作用。
环保部门应该指导它如何进行工艺改革及使用治理设施,由于农村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例如,有的电镀厂提出它已按照“一控双达标”要求投资几十万安装了治理设施,并实现了达标排放,但以其技术力量并不能保证以后长久能达标排放,希望区环保局能在技术上给予指导。为此,环保产业协会应发挥联系环保局与乡镇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企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及时为企业单位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开展乡镇企事业单位间的环保技术交流和合作,举办多种形式的技术讲座和培训班,培训环保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使企业人员提高环保业务素质,主动配合环保工作的开展。同时,加深村镇对产业协会在性质、业务范围、组织运作等方面的认识,消除不必要的误解。
环保部门可以以资金补助或排污费反纳的形式,另外。对村搞环保宣传活动或环保建设项目及企业对治理设施进行的整改,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但必须专款专用,以达到对基层和企业“服务、支持、指导”工作方针。
树立环保新形象7.加强我局与村委、公司、企业的联系。
以此突出环保工作的重要性,局与村镇可采取以下沟通形式:1咨询电话(2联谊会(3专业培训(4业务往来(5执法检查等。为村镇环境管理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农民积极性8.建设。
并提出“保”口号,目前市政府已在镇划出了果林保护区。但由于大气、水源、酸雨的长期污染、果树老化等原因,果树连年失收,种果树没有经济效益,甚至亏本,农民对“保”积极性并不高,许多人宁愿外出打工赚钱。因此对如何既“保”又“保饭碗”这很值得决策者们深思,如果只是保住一个有病的肺,没用的因此有人提出应该是建设”而不是保”希望政府能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改善保护区周边环境,整治工业污染,鼓励农民更新树种,改造老树,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农民才有积极性,才更加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