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房屋建筑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3 16:00:3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房屋建筑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房屋建筑要求

第1篇

[关键词] 房屋建筑 结构 抗震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据统计,每年世界范围内发生地震的次数已达50 万多次,而国内的地震次数便占了当中的 1/3。地震灾害严重损害了国内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并带来了严重灾难。因此在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中,需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充分考虑。针对地震灾害采取有关预防措施,尽可能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的损害,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安全。本文就对房屋建筑在结构抗震设计上的若干要求展开了研究。

一、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受地震灾害影响,地震范围内的建筑物会被严重破坏。由于地震而引起的地质运动可导致建筑直接面临结构破坏,由此可见,地质条件也属于房屋建筑受损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中,需对建筑场地进行合理选择。一方面,应首选地质坚硬、地势开阔等有利于抗震的地质条件,从而减少地基土在地震期间的沉陷程度,预防房屋建筑发生坍塌不良现象。另一方面,尽可能避免山坡边缘、河岸等地质软不利于抗震的地段,以免在地震期间,在地质条件的共同影响下,导致房屋建筑出现倒塌的情况。若实在无法避免此类地段,则需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抗震措施。第三,不应选择自然灾害并发区域等危险地段(如地陷、滑坡以及泥石流等地段)作为房屋建筑的建造地段,以避免地震灾害并发其他自然灾害而导致房屋建筑破损程度加重。最后,建筑场地的土质刚度、覆盖层厚度等也属于建筑物受到地震损害的一项重要因素。有关研究指出,建筑地段的土质坚硬、覆盖层薄属于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损害程度的一项重要原因。因此在选址时,还需要对土质及其覆盖厚度进行考察。

二、 房屋建筑的地基和基础设计

首先,在建造房屋建筑期间,同一个房屋建筑结构单元不允许建造在性质不同的地基上。并且在地基选择和处理上,尽量全部应用天然地基或是桩基,尽可能避免出现两种地基各一半的状况。从而可以避免不利因素,保证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

其次,在埋置房屋建筑的基础时,需注意其埋置深度的控制。若基础埋置深度过浅,将会减少房屋建筑的嵌固作用,增大房屋建筑在地震期间的振幅,提高震害发生几率。因此在设计房屋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时,应尽量增加其埋置深度。并认真做好基槽回填工作以及夯实工作,确保回填土和基础的侧面紧密接触,提高房屋建筑基础部分的稳定性。

另外,对于砌体结构的房屋建筑是由上部建筑、基础两个部分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在建筑室外地坪下,不应应用内外交圈基础圈梁,以免影响上部建筑和基础的整体性。此外,应将上部结构构造柱钢筋嵌入基础圈梁内,从而加强上部建筑和基础的连接牢固性。若建筑建造地段的土质刚度较弱,则还需设置圈梁在基底底部。

三、 房屋建筑屋顶与墙体的抗震设计

在地震期间,房屋建筑的受损程度与建筑质量之间呈正比关系。也就是建筑质量越重,建筑的受震害程度则越严重。反之,若建筑质量越轻,那么其受震害程度将会越小。其次,建筑结构越稳定,其在地震灾害中的安全性也越高。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尽可能最小化建筑质量,以达到最小化减小房屋建筑受震害程度的目的。一方面,减轻房屋建筑围护结构的质量,从而达到减轻房屋建筑墙体质量的目的。若建筑的墙体质量过重,将会降低建筑的抗震性能,使得建筑在面临地震灾害时,易受破坏。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需对减轻墙体重量这一点进行考虑。另一方面,在建筑屋盖设计期间,应尽量选择质量较轻的材质。并且不要在建筑屋顶设计中添加不必要的附属物,以免增加屋盖重量,间接增加建

筑高度,对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产生不良影响。若在屋盖设计期间,个别突出形状是必须建造的,则需要通过设计尽可能降低其高度,并增强牢固性。选择质量轻的材料,从而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性

1. 合理控制房屋建筑高宽比

对于房屋建筑而言,其受震害程度与建筑本身的高宽比具有一定的关系。受地震作用影响,房屋建筑的倾斜程度(侧移程度)会因为其本身高宽比越大而越严重。同时,房屋建筑的层数越多,其在地震灾害中所面临的破坏也会越严重。因此,为了保障房屋建筑对于地震破坏的抵抗能力。在设计期间,需对其建筑的高度与宽度进行合理控制。结合房屋建筑的实际情况,在保障房屋建筑的抗震要求的条件下,对房屋建筑层数进行合理调整。

2. 规则性设计房屋建筑结构

在房屋建筑的结构设计上,均匀分布结构刚度与质量、规则设计建筑平面与竖向结构构件布置等是保障建筑抗震性能的一个重要环节。若房屋建筑具有平面设计复杂,而质量、刚度等分布不规则的情况,在面临地震时,房屋建筑将会产生扭转情况,水平体系构件应力突变导致房屋建筑主要受力构件受到严重破坏。其次,在建筑竖向结构构件的设计中,抗侧力体系的刚度和承载力有明显的突变,在地震期间发生严重震害的可能性较大。并且若建筑采用复杂的建筑体型,也会导致在地震中发生严重破坏;其中顶部局部突起将会因为高度过高而引起鞭梢效应。

3. 合理处理房屋建筑的防震缝

若房屋建筑结构平面或者竖向不规则,需处理好建筑的防震缝。设置防震缝期间,可将房屋建筑划分为相互独立且规则的结构。防震缝两边结构单元之间设置足够宽度的缝,彻底分开防震缝两边的上部建构。防震缝宽顺着建筑高度的增加而放大,同时可以在防震缝两侧布置垂直相交的抗撞墙体。

4. 合理布置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的纵横墙

墙体属于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的主要承重构件,由于房屋建筑的刚度大小主要取决于墙体数量,若承重墙体布置时随意加大墙体间距和不均匀布置,将会降低房屋建筑的刚度以及抗震能力。因此在设计期间,需均匀分布房屋建筑的横墙以及纵墙,从而确保房屋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5. 合理布置砌体结构房屋建筑的构造柱以及圈梁

构造柱、圈梁等均属于提高砌体结构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构造柱有利于增强建筑墙体的抗剪性能,并改善建筑结构变形能力,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刚度从而使建筑结构在外力作用下仅发生局部变形,不对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布置构造柱时,需以《抗震规范》作为布置依据,在墙体交叉处均设置构造柱,促使墙体材料由脆性演变为延性。另外,圈梁也可以提高墙体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对于增强房屋稳固性、整体性等可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情况下,还可抑制墙体产生裂缝。

五、 结语

目前,抗震技术属于房屋建筑设计当中的一项主要技术,抗震设计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因此在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需根据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对房屋建筑进行合理设计,满足房屋抗震设计的相关要求。尽可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灾害对于房屋建筑的损害。本文只从基本概念做出阐述,实际设计还要运用静力和动力的数值计算手段,用数值计算结果来量化宏观指标,帮助工程师合理设计。

参考文献

[1]唐与拓,金燕,于得水.多层砖混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加固措施[J].山西建筑,2009(12).

[2]张建,倪彩琴.浅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问题的分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0(05).

第2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引言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地震的次数接近全球地震总次数的三分之一,而全球每年发生的地震次数则高达惊人的50万次,与此同时,我国每年发生的五级以上地震次数也高达20多次。近些年来,汶川、玉树、于田地区接连发生的大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引起了人们对于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视。在房屋建筑的设计时,更多的考虑到结构抗震的设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震对房屋建筑造成的破坏,从而在更大程度上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1 建筑场地的选择要求

地震会导致地质结构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而对震区范围内的建筑结构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轻则受损,重则直接坍塌。而在房屋建设过程中,按照要求合理地选择建筑场地,能有效减轻由于地震造成的房屋建筑损坏情况。

首先,鉴于我国复杂的地理条件,房屋建筑的施工场地要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质地坚硬的地方,减少房屋建筑在地震过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原因而可能发生的沉降、坍塌现象,提高房屋建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其次,房屋建筑场地选择时要避免山体周边、河岸湖畔等容易遭受地震灾害的地区,降低地震灾害带来的危险。此外,房屋建筑场地还需要避开可能发生并发自然灾害的地区,防止在地震灾害发生的同时,泥石流、地陷、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时发生,对房屋建筑造成更加严重的损害,并增加救援工作难度。

2 房屋建筑的地基、屋顶及墙体的抗震设计要求

2.1 地基的抗震设计要求

根据要求合理的对房屋建筑的地基进行设计,对于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增强房屋建筑的刚性有重要意义。在房屋建筑的地基设计时,要严格按照以下几点要求:首先,一个房屋建筑的必须建筑在同一性质的地基上,并且尽量全部选择天然地基或桩基,防止由于地基性质不同,导致房屋损害;其次,对房屋建筑的深度要进行严格控制,房屋建筑的基础埋置深度尽量足够深,从而对房屋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并能减小地震期间房屋的振幅,提高房屋建筑的安全稳定性。同时还要做好基槽的回填工作,夯实基础,保障安全;最后,房屋的上层建筑和地基内的基础建筑是一个整体的部分,在上层建筑的圈梁和构造柱钢筋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二者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加强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整个建筑的稳定巩固程度。

2.2 屋顶、墙体的抗震设计要求

在房屋建筑屋顶和墙体的抗震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的就是质量问题,这是因为房屋建筑在地震期间的受损程度与房屋建筑的质量呈正相关,换句话说,要想减轻房屋建筑的受损程度,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就要相应的减轻房屋建筑的质量。因此,在房屋建筑屋顶和墙体的设计中,要注意减轻这些构造的质量,具体的方法是采用质量较轻的材质、免去不必要的附属物、减少不必要的高度等,防止这些不合理的设计对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减轻房屋建筑质量以后,房屋建筑的稳定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在面对地震灾害的时候,房屋建筑的安全性也得到提升。

3 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要求

3.1 房屋建筑结构的高度

除了房屋建筑的质量,房屋建筑结构本身的高宽比也与其在地震中的受害程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主要会影响到房屋建筑在地震中的倾斜程度,高宽比越大,相应的倾斜程度也愈发严重。尤其是在当下城镇化大建设时期,部分城市在房屋建设时盲目地追求高层建筑,更需要引起重视。毫无疑问,房屋建筑的层数越多,高度越高,那么在地震中遭受的破坏也必然更加严重。因此,我们再进行房屋建筑结构的高度设计时,需要对建筑的高度进行合理有效地的控制,尤其是在地质结构活动比较频繁的地区,更加严加限制房屋的高度,从而保障房屋建筑达到抗震要求。

3.2 房屋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对房屋建筑结构进行规则性设计,确保房屋建筑的刚度、质量均匀分布,是提升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方法。这是由于不规则的、复杂的平面或立体结构设计,以及混乱的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刚度分布,有可能使房屋建筑在地震发生时期发生结构扭转,从而对房屋建筑造成严重的破坏。尤其是高层建筑,不规则的设计还可能会引发鞭梢效应,破坏性更加显著。

3.3 房屋建筑结构的防震缝和纵横墙的布置

房屋建筑设计还需要合理设置建筑的防震缝,尤其是在建筑结构不规则的时候,更需要处理好防震缝的设置。设计房屋建筑的防震缝,需要将建筑划分成为规则且相对独立的结构,并保留足够的宽度以保障两边建筑的彻底分开,然后再按照建筑高度布置墙体。

作为房屋建筑的主要承重构造,墙体的数量和刚度是决定房屋建筑抗震能力的关键。具体来说,如果房屋建筑中的纵横墙体较少,那么墙体之间的间距自然就增大,承重的压力一旦超过限额,那么在地震灾害过程中就很容易发生倒塌,然后引起连锁反应,造成房屋建筑的坍塌。因此在房屋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合理、均匀的分布纵横墙体,并保证一定的数量,共同承受房屋上层建筑的质量,保证房屋建筑的刚度。

3.4 房屋建筑结构的圈梁和构造柱的布置

无论是地基中圈梁,还是房屋建筑中的圈梁,都可以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发挥巨大的作用,从而减轻地震对房屋建筑造成的损害。这是由于圈梁是连接墙体的关键,可以保障墙体的牢固性,同时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完整性,阻碍墙体在地震时形成裂缝,减轻由于地基不规则沉降所造成的结构性破坏。

同样,构造柱的使用也能显著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性能,这是由于在墙体交叉的地方设置构造柱可以提高墙体的抗剪能力,增强墙体的变形抗压能力,保障墙体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只会发生小部分范围内的变形,但是却不会破坏建筑的整体稳定性。

结束语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阴霾还尚未散去,人们的生命财产在地震灾害中遭受到了惨痛的损失,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对于房屋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视程度。地震这类的自然灾害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尽量在损失减少到最小。通过在房屋建筑过程中合理的选址、设计,配合优质的材料和精良的施工,就可以明显提升建筑的抗震性能,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和财产。

参考文献

[1]王成立,谭宁希.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求分析[J].城市建筑,2014,2:41.

[2]张志文.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2013,14:52.

[3]杨庆兵,杨全庆.关于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分析[J].科技向导,2014,2:67.

第3篇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房屋建筑;要求;改扩建;注意事项

引 言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农村医疗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乡镇卫生院的房屋建设问题是一项重大的问题。在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工程中,必须严格按照房屋建筑要求进行施工,并且对于扩改建工程必须加强对要点问题的注意,保证乡镇卫生院房屋建筑建设额的合理性。

1 乡镇卫生院建设规模

对于一般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的规模分类、服务内容采取“先按服务人口定床位规模,后按床位规模定建设规模”。床位规模确定之后,无论是一般卫生院还是中心卫生院,均按床位分类划分规模类别和服务内容,并按床位规模确定建设项目构成。

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按每千服务人口宜设置0.6~1.2张床位。本次建设项目一律按每千人1.2张床位设置。服务人口宜按以下规定确定:

(1)一般卫生院按本乡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计算。

(2)中心卫生院按本乡镇常住人口加暂住人口,再加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划的辐射乡镇人口的1/3计算。

按床位规模分为无床、1~20床和21~99床卫生院三种类型。乡镇卫生院床位规模原则上不超过100张。乡镇卫生院房屋建筑面积指标见下表1:

2 乡镇卫生院建设用地和项目构成

2.1 乡镇卫生院建设用地

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当地乡镇建设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和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

乡镇卫生院选址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具备较好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2)应方便群众,交通便利;

(3)周边宜有便利的水、电、路等公用基础设施;

(4)应环境安静、远离污染源,并与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有一定距离;

(5)应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的生产和贮存区、高压线路及其设施;

(6)乡镇卫生院内不宜建设职工住宅;受条件限制,职工住宅与乡镇卫生院毗连时,应采取分隔措施,并宜另设出入口。乡镇卫生院建设用地指标,不应超过下表2规定:

2.2 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构成

乡镇卫生院项目构成包括房屋建筑、场地和附属设施。其中房屋建筑主要包括:①预防保健(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及合作医疗管理用房。②医疗(门诊、放射、检验和住院)用房。③行政后勤保障用房等。场地包括道路、绿地和停车场等。附属设施包括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集等。

乡镇卫生院的总平面布局,应根据功能、流程、管理、卫生等方面要求,对建筑平面、道路、管线、绿化和环境等进行综合设计,在满足使用功能和安全卫生的前提下,其建筑宜集中布置。出入口不宜少于两处,院内不宜建设职工住宅;受条件限制,职工住宅与乡镇卫生院毗连时,应采取分隔措施,并宜另设出入口。

3 乡镇卫生院扩改建房屋建筑要求及注意事项

3.1 预防保健用房

预防保健用房应根据规模和免疫规划、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健康档案等业务需要合理设置,宜与行政用房邻近。妇幼保健用房宜与妇产科门诊联系便捷且与普通门诊、放射科分开设置。如图1为妇产及妇幼保健室布置图:

3.2 门诊用房

乡镇卫生院门诊用房应根据不同建筑规模、专科特长和业务需求合理设置诊疗室,规模小的乡镇卫生院可按业务性质、业务量设置综合性诊室。妇产科等需要自成一区的科室,应视其规模大小进行合理布局,并解决好出入口、隔离、卫生间等问题,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注射室应与观察治疗室相邻设置。急诊室应设在1层,位置要醒目,应方便利用门诊及医技设施。如图2为多功能综合诊室示意图:

3.3 住院用房

3.4 放射科用房

放射科宜设在底层,并与门诊部和住院部联系方便;放射科应设有透视(摄片)室、暗室等用房,暗室应与透视(摄片)室相邻。透视(摄片)室的空间尺寸、墙体、地面、门窗等,应满足设备安装和放射防护要求。透视(摄片室)机房应有通风、换气措施。

3.5 检验用房

检验用房位置,应兼顾门诊、住院和预防保健共用,且方便病人。检验用房外窗宜朝北设置,应有良好通风措施。

3.6 手术室和产房用房

手术室应按一般手术室要求设置。手术室、产房用房应自成一区,并邻近外科、妇产科病房。床位规模较小的乡镇卫生院,手术室及产房宜设在门诊部适当位置,与妇产科诊室联系便捷。手术室、产房宜合区设置,即手术室、产房合用或在同区内分设。具置方式视乡镇卫生院规模确定。手术室、产房的朝向以北向为宜,其他朝向时应有遮光措施。手术室和产房的管线应暗设,洗手间设置非手动洗手设施不应少于两个。

3.7 供应(消毒)室用房

供应室宜设在业务区的适中部位,并相对独立。供应室平面布置应符合工艺流程和洁污分区的要求,消毒应与贮存、分发室相临,并设传递窗相通。购置安装的消毒设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8 药 房

规模较大的乡镇卫生院中、西药房应分设,规模较小的可合并设置。药房应与挂号、收费划价邻近。特殊药品(指毒性药品、品、、放射性药品)的贮放处应有安全设施。中、西药房(库)均应满足防潮、防腐、防尘、防虫、防鼠等要求。

3.9 辅助用房

配电室位置应邻近外接电源的输入处,规模较小的乡镇卫生院可在适宜位置设配电箱(柜);配电室门窗应向外开,窗户应设有保护网。营养厨房应与住院部有便捷联系,规模较小的乡镇卫生院可设公用厨房。

洗衣房、锅炉房、配电房等辅助用房宜合并建设。房屋建筑耐久年限不应低于二级;建筑安全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建筑造型宜规整。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进行设计,确保建筑安全。

主要建筑宜采用砖混或框架结构,层数宜不超过3层。宜采用单内廊形式。不能由市政供水、供电的,应自备供水、供电设施。给水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

污水排放系统应满足《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有关规定。污物处理系统应满足《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分类、归集、存放与处理应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供电宜采用双路电源供电。不能保证持续供电的地区,应设自备电源。电源装配容量应满足现有设备和近期的增容需求。院区内宜采用分回路供电方式。应设置通信设备并装备计算机等信息系统。

乡镇卫生院应配置完善、清晰、醒目的标识系统。标识按使用功能和国内卫生院使用习惯划分为四类:

(1)第一类为“一级导向类别”,用于建筑外部,主要说明建筑属性以及引导人流、物流的走向。

(2)第二类为“二级导向类别”,用于建筑内部,主要标明建筑的垂直、平面分布区域。

(3)第三类为“三级导向类别”,用于各层楼,主要标明平面的医疗单元及独立区域。

(4)第四类为“四级导向类别”,用于各类房间及公共区域,主要标明其属性及功能。

4 案例分析

工程一:某工程为20床卫生院。为三层砖混楼房,设计平面采用紧凑布局,有明确的分区和方便的内外联系通道。平面功能:首层为门诊采用厅式布置,二层为病房、手术室及预防保健用房,三层为洗衣、晾晒平台。建筑面积1100m2。其总平面示意图见图3:

工程二:本工程为80床卫生院。设计平面采用紧凑布局,门诊、住院有明确的分区和方便的内外联系通道。南侧楼为三层的门诊楼,预防保健及办公设于顶层。北侧楼为三层的住院楼,二层设手术及产房。结构形式可选择框架或砖混结构。建筑面积为4370m2。如图4为总平面示意图。

5 结 语

综上所述,在乡镇卫生院扩改建工程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并且结合房屋建筑要求以及注意事项进行建设,不断能够满足乡镇卫生院建筑建设要求,还能够保证房屋建筑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陈愈通.与时俱进发展乡镇卫生事业[A].2004年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08):90~91.

[2]马海燕.雷振华.施景才.买金山.提高贫困山区乡镇卫生院综合服务能力途径的探讨[A].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06):80~81.

第4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Abstract: In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ject rapid development today, the constru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ill continue to be promoted; both between promote each other, and gradually formed an inseparable unit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driven, in large volum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getting more mature, and gradually become a modern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in more and more construction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But because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starts late, and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 for development of era, the big volume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still faced with severe challeng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mass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在建筑工程的基础设施施工、地下室底板、高层大截柱方面等的应用浇筑施工过程中,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常被应用于其中,为促使施工建设的顺利开展和施工质量的逐步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改进,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其施工建设体积过大而导致的水泥水化过程中散热量集中而引起的内部升温较快,最终导致因建筑机体内外温差较大而产生的温度裂缝的出现问题,仍然是现阶段制约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快速发展的一项阻碍点。为更好的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效果的提高,本文将对房建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的改进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1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构造的主要原则

(1)在建设工程当中,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之前, 必须要全面了解施工当中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块体时的具体温度, 同时也应进行对温度的应力与收缩应力的认真验算, 在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块体内外的温差、升温峰值以及控制升温速度时的指标等, 从而制订合理的温控施工技术。而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保证稳定温控指标以及制定合理的温控施工技术, 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对于选用混凝土的原材料、保温养护、混凝土的拌制、运输当中控制温度的措施以及温度监测等方面, 而通过这些方面可以控制或者降低有害温度所引发的裂缝问题,保证施工质量。此外,在大体积混凝土应用模板时, 必须要应用木模板或者是钢模板再或者是钢木混合的模板, 而钢模板对一般不利于保温, 所以必须要按照温控的具体要求选择保温措施。

(2)由于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当中会具有自身的一些技术特点,它的主要基础在工程设计时必须要达到规范设计、达到生产工艺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还应符合几个方面的条件:①在基础配筋方面,必须要达到基础承载力的具体要求以及达到构造的具体规范,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施工方法进行增配可以承受由于水泥水化热所引发温度的应力,并且对钢筋要进行温度控制防止裂缝的开展,通过钢筋控制裂缝问题。②在大块式的基础再与其它形式或是在箱体基础上不适宜设置的温度伸缩缝以及沉降缝、竖向施工缝等。

2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在配比设计时具体要求

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当中,对于配比设计则有着具体的要求,并且应遵循其原则,首先必须要降低混凝土绝热时的升温,并且对混凝土适当的提高凝结的时间,从而防止产生温度裂缝问题。同时,进行配比设计时,必须要注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可以适当的提高骨料以及掺合料的配比用量,从而有效的降低在单方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配比。在确定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时,可以对相关的水化热进行测算。但是,在一般混凝土的生产当中由于矿物掺合料通常在适用时的掺量会比较大,所以,在应用假定密度法对其进行配比时,其适用性会较差,因此,可以考虑应用绝对体积法对其进行配比设计。其次,一般混凝土在进行配比设计时主要是根据生产厂家在实验当中从而确定的,然而它的施工与易性并非就一定可以满足施工的具体要求,对此,必须要在实际当中配合施工的天气、设备和运输方式等情况,及时调整配比拌合用水的设计,以确保混凝土所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同时,混凝土在生产拌合以前,应检测在现场砂石料其中的含水率,通过结论再对混凝土的配比设计进行控制调整。而相对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在混凝土出厂前,要对其时行坍落度的实验,从而达到标准并符合要求。但是,如果变动矿物掺合料的掺量时,必须要根据浆体体积法再进行配比设计并进行调整,从而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3 房建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技术

(1)一般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之前,应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对设计图纸进行会审,同时还要根据大体积混凝土所出现的相关裂缝问题做好抗裂的准备措施,再制定相关的建筑施工意见书。通常在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过程当中必须要达到总平面布置图的具体要求,在混凝土的施工现场必须要保持道路的坚实平整,同时也可以与交通管理部门进行相应的协调,制订综合的施工现场道路的交通方案,以保证运输可以方便畅通。此外,还应确保混凝土可以进行连续的施工作业,所以,就必须要准备好发电设备以及水源的储备工作。

(2)在大体积混凝土支架与模板系统当中,应根据国家的规范标准对其刚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进行检验,并且还必须根据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当中和养护方法做好保温设计。在对模板进行施工时,应严格要求模板的尺寸必须要符合设计的具体要求,其几何尺寸应达到精准,并且在模板的拼缝处平整并且严密。

(3)在对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浇注作业之前,必须要认真详细的全面了解技术的交底工作,并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同时准备混凝土浇筑前的作业,主要包括在人员、模板、机械设备、支架以及铺设物等相应的设备。然后,再进行对模板清扫处理,做好喷水保湿处理,再对其浇筑作业。

(4)在大体积混凝土进行施工时,其振捣作业主要是应用平板振捣以及掺入振捣器的方法。首先在混凝土的浇筑当中,必须要先应用插入式振动器对其进行振捣,再应用平板式的振动器顺着浇筑混凝土横向与纵向再进行振捣,从而可以压平在混凝土表面的石子。当振捣完成后再对混凝土表面进行处理。

(5)在对混凝土进行拆模时必须要注意的是,在对其拆模时,时间不宜过早,防止在混凝土的表面造成一定的损伤,而对其拆模的时间也不能过晚,否则会因为养护延迟从而导致在水泥水化的过程当中受阻。此外,对于墙体混凝土应通过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要求,以保证混凝土棱角和表面在具有相当的强度时再做拆模处理。

4 结语

总之,在进行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当中,由于它的施工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所以,应采取严格的相应措施对保证大体积混凝土在施工过程当中的可靠稳定性。对此,在确保合格质量的基础条件上,对原材料的控制、合理的配比设计、对于混凝土进行现场施工以及运输条件、养护作业等方面都是作为保证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保障房建工程质量的基础条件,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日利;潘伟华;;夏季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方法[A];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C];2009年

[2] 程小珂;吴丹;蒋秀根;;基于水化硬化过程的大体积混凝土应力场计算[A];北京力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江海民;丁庆军;黄修林;;赣江公路大桥承台C35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控制与施工[A];2009'中国商品混凝土可持续发展论坛暨第六届全国商品混凝土技术与管理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第5篇

关键词:直击雷;侧击雷;感应雷;检测验收

雷电灾害,是大自然的规律。建筑物无防雷装置会招致严重的雷击事故,即使建筑物有了直击雷防护措施,而其建设质量存在缺陷,或未设计感应雷防护措施也会造成严重的雷击事故。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建筑物对防雷设施的要求,对一座建筑物而言,如何才能确保建筑物不受雷击损坏及保护建筑物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呢?笔者认为应注重抓好以下三个环节的技术防范。

1 防雷装置应包括直击雷、侧击雷和感应雷防护三大部分

一般来说,保护建筑物及建筑物内部设备不受雷电损坏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建筑物具有一套完善的防雷装置。建筑物防雷装置应包括对直击雷、侧击雷和感应雷的防护三大部分。相对于一座建筑物来说,直击雷是指雷电击中建筑物的天面部分;侧击雷是指雷电击中建筑物的天面以下,地面以上的部分;直击雷、侧击雷防护措施主要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减弱雷击时,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外墙泄入大地时对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的各种影响;感应雷则是指当雷击发生云内闪、云际闪、云地闪时,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种金属管、线上产生的雷电电脉冲和在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的雷电磁脉冲(LEMP),感应雷的防护措施是对这种雷电电磁脉冲起限制作用,从而保护建筑物内各电器设备的安全。

一套完善的防雷装置,为了实现其对不同雷害的防护目的,必须采用接闪、分流、屏蔽、均压、接地等技术措施。因此,建筑物防雷装置应包括接地体、引下线、避雷网格、避雷带、避雷针、均压环、等电位、避雷器共八个技术环节,在2011年10月01日起国家颁布实施新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 50057-2010)中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显然,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建设是整个社会防雷减灾的基础性的工作。

2 防雷设计与建筑物设计必须同步进行

在建筑物防雷装置的建设过程中,从设计到施工应该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随建筑物一体化施工的直(侧)击雷防护措施,其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坏以及尽最大可能减弱雷击时对建筑物内的电磁效应,同时为建筑物内部设备的感应雷防护提供必需的基础条件,它的特点是与建筑工程的土建部分同步进行。第二阶段设计的目的是保护建筑物内的设备和人身安全,如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家用电器等,即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感应雷防护部分。它的特点是与建筑内设备的安装同步进行。在第二阶段应该特别强调的是在安装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等抗干扰(或过电压)能力比较低的电子设备前,首先必须弄清楚设备安装所在建筑物的直击雷防护设施的基本情况,包括:接闪器、网格、防雷接地体的形式及工频电阻值、等电位连接、引下线分布、动力进线形式,高低压避雷器安装等情况。高层建筑(高度>30米)还要了解均压环和玻璃幕墙接地形式及过渡电阻值等基本设计参数,才能确定机房的位置、缆线的分布、接地系统的形式和限压分流等技术方案。否则,脱离实际的设计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然而,我市气象防雷管理部门的有关调查资料反映,建筑无防雷设计、不按规范设计、先开工后设计、有设计无施工、不按设计施工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也是我市雷害事故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计算机系统、通讯系统、低压供配电系统雷击率极高,这主要是第二阶段工作未按规范进行所致。近年来,我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广东省气象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要求,对防雷设计图纸进行严格审查,未经审核合格的不得开工,工程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从根本上杜绝无防雷设计和不按规范设计、施工的现象。而作为建设单位,应该一开始就注意防雷设计工作的进度情况,切不可先开工后设计。否则,将造成无法弥补的缺陷,对建筑物及其内部人员、设备安全留下永久性雷击隐患。

3 防雷装置质量必须依照规范检测验收

第6篇

【关键词】建(构)筑物防雷;分阶段检测;分项技术要求初探

雷电防御工作关系到社会和谐、民生安全等多方面,尤其近些年极端气候多变,弱电子设备的增多及高层建筑不断涌起等多方面因素造成雷击事故损失率攀升的趋势,更加凸显了防雷工作的重要性。对防雷装置检测是国家法律赋予气象部门的一项行政许可职能,是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履行国家行政职能,做好防雷减灾工作,必须要先做好防雷装置分阶段检测,确保施工各个环节,包括部分隐蔽工程等防雷质量的安全可靠性,提高建筑物整体防雷质量。下面根据多年的防雷装置分阶段检测经验,提出分阶段检测的分项技术要求和检测方法,以供同行参考交流。

1检测方法及周期

1.1 检测方法

新建(构)筑物防雷装置分阶段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目测、器测和查看新建建筑物的防雷装置的安装工艺、焊接状况、防腐措施、线缆敷设情况等项目,记录在原始记录表中。

1.2 检测周期

新建(构)筑物的防雷装置应根据工程进度实行分阶段检测制度,检测流程宜按照《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进行。具体流程如下:

接地装置分项工程分阶段检测引下线分项工程分阶段检测接闪器分项工程分阶段检测等电位连接分项工程分阶段检测屏蔽分项工程分阶段检测电涌保护器分项工程分阶段检测

2检测内容与技术要求

2.1 接地装置分阶段检测

接地装置主要包括自然接地体和人工接地体。①自然接地装置检测时要查阅设计图纸、施工资料,现场检查自然接地体材质、防腐措施以及焊接工艺,检测用材规格(包括直径、截面积、厚度),计算距地面以下不小于0.5m,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钢筋表面积总合是否符合要求。②人工接地装置检测时要查阅设计图纸、施工资料,现场检查人工接地体的类型及规格、检测用材规格、计算环形人工基础接地体的表面积。③测试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④根据检查检测情况计算分析,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做好分阶段检测记录并存档。

2.2 引下线分阶段检测

引下线分阶段检测的主要内容是查看设计图纸、施工资料,检查引下线设置的数量、间距以及材料规格、施工工艺等。①当利用建(构)筑物柱筋作为引下线时,应检查:a)应选用结构柱外侧柱筋,引下线平均间距应小于规范要求;b)当柱筋直径大于或等于Φ16mm时,柱筋数量不应少于两根;当柱筋直径大于等于Φ10mm且小于Φ16mm时,柱筋数量不应少于四根;②当引下线采用明敷专用引下线时时,应检查:a)引下线布设是否平直,无急弯,检测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引下线的支持卡间距应均匀,水平直线部分0.5m~1.5 m;垂直直线部分1.5 m~3.0m,弯曲部分0.3m~0.5 m;b)引下线是否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c)引下线是否附着有其它电气线路,引下线与各类电气线路之间距离,其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0.3m。

2.3 接闪器分阶段检测

接闪器分阶段检测主要内容是查看设计图纸、施工资料,检查接闪器的布设形式、材料、规格及施工工艺等。①当接闪器明敷时,应检查:a)接闪器布设是否平直,无急弯,检测其能否承受49N的垂直拉力;接闪器的支持卡间距应均匀,水平直线部分0.5m~1.5 m;垂直直线部分1.5 m~3.0m,弯曲部分0.3m~0.5 m;b)接闪器是否有明显机械损伤、断裂及严重锈蚀现象;c)接闪器是否附着有其它电气线路,接闪器与各类电气线路之间距离,其水平净距不应小于1m,交叉净距不应小于0.3m。d)接闪带在过伸缩缝时是否设置补偿措施;②测试接闪器与每一根引下线的电气连接;测试屋面电气设备和金属构件与防雷装置的电气连接;测试防侧击雷装置与接地装置的电气连接。③计算接闪器保护范围及其与保护物之间的安全距离。

2.4 等电位连接分阶段检测

①查看施工图,确定等电位连接点位置。②检查各雷电防护区交界处是否设置有局部等电位连接,建筑物内的设备、金属管道、电缆桥架、电缆金属外皮、金属构架、钢屋架、金属门窗等较大金属物,是否就近与接地装置或等电位连接带(板)作等电位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③检查第一、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内的接地干线与接地装置的连接。④检查等电位连接线的材质、规格、连接方式及工艺。⑤测量等电位连接带的接地电阻。⑥测量等电位连接带之间连接导体两端的电气连接。

2.5 电磁屏蔽分阶段检测

电磁屏蔽分阶段检测的主要内容是查看设计、施工资料,检查电气线路的屏蔽措施。①电气线路屏蔽层的电气连通。建筑物之间敷设的线缆以及建筑物内敷设的线缆屏蔽层应保持电气连通,金属线槽宜采取全封闭,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至少应在两端且宜在防雷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应至少在两端做等电位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②检查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使用的低压电气设备金属外壳。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使用的低压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应接地;连接电气设备的电源线路、信号线路屏蔽外层与其金属外壳做等电位连接,测试其电气连接。

3测试阻值的要求

①独立防雷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测试阻值的要求: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每一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10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每根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宜大于30Ω。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方法参见《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附录C。②共用接地系统的工频接地电阻测试阻值要求:当第二、三类防雷建筑物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时,建筑物防雷接地、安全接地、工作接地、保护接地等共用接地装置时,其接地电阻应采用工频接地电阻,测试阻值应按各系统要求中的最小值确定。③过渡电阻测试阻值的要求:当采取等电位连接时,其过渡电阻不宜大于0.03Ω。④其它接地电阻测试阻值的要求:露天钢质封闭气罐、加油加气站油气罐等易燃易爆罐体,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地上油气管道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距离建筑物100m内的管道,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专设的静电接地体,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0Ω,当采取间接静电接地时,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MΩ。

第7篇

被告:天津市蓟县西塔庄乡邢各庄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

被告:天津市蓟县西塔庄乡人民政府(以下简称乡政府)。

1995年9月,原告以自己有两名子女,长子需照顾身有残疾的次子为由,与村委会协商其愿交出自己现有旧房及宅基地,请求村委会调分两块合并一处的宅基地。同年12月18日,原告拿出15000元用地费交与村委会,村委会即决定将原村委会于1993年拟建果库房基地给原告做宅基地使用。原告原住老房子于1996年4月25日由村委会协调以6500元价款卖与本村原在外地工作退休回家定居的原村民。1996年3月,原告及同村三户村民同时在村委会领导的主持下书写了宅基地用地申请。由于当时原告两名子女年龄尚小,其他三户村民子女也均不满18周岁,在如实填写后,被当时在场的乡农房管理员提出,年龄必须改为18周岁,否则不批。为此,四户村民子女年龄均在申请上改写为18周岁。1996年5月21日建房申请被批准,四户村民中包括原告先后建起新房。同年10月9日,乡政府给原告下达土地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决定书:(1)收回乡政府建房施工执照西农字执照第10号;(2)没收违法占地上的新建房屋,东西45.2米,南北6.5米,合293.8平方米;(3)没收违法占地上的其他设施围墙101.5延米,墙盘45.2延米;(4)违法占地2009.14平方米,收归集体。原告收此处罚决定后,立即表示异议,当时在场的村支部书记和乡农房管理员称:“这个决定你先收着。不要告。更不要向法院申诉,早晚会给你建房的经济损失。”此后,村委会又以借用名义将村办小学校迁入原告新建之房上课至今。但原村办小学校之房已被村委会出卖同村村民居住使用。由于原告原住房已出卖他人,自己新建之房又被学生占用变为学校无法腾出,自己无房居住且因建房产生的巨大经济损失不能得到合理解决,便四处上访控告。由于原告的处罚书所限定的15日起诉期超过,行政庭不予受理,起诉民事确权,又因该原告主张权利的基础条件即新建之房被没收而不能立案。

1997年10月,原告以赔偿之诉向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称:其新建之房经村委会同意,乡政府批准,改写子女年龄虚报申请责任不在于本人。请求法院依法判决二被告赔偿其建房及上访等项经济损失人民币127048.40元。同时要求二被告承担诉讼费用。

村委会未提交书面答辩意见。

乡政府答辩认为:答辩人对原告违法占地建房进行行政处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由于原告收到处罚决定书后未能提出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现处理决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应受法律保护。作为答辩人不属民事诉讼主体,有权依法不参加诉讼。另外,由于村委会越权批地建房,依天津市高级法院有关规定,村委会应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二被告仅出庭一次进行应诉,此后虽经合法传唤,但二被告均以此案为行政诉讼为由拒绝出庭应诉。本案事实经庭审调查,原告新建之房自被村办小学占用之后,村委会又投资增建了部分房屋,同时对原告新建之房进行部分修建和装修。经委托天津市房管局滨海房地产评估事务所对讼争之房鉴定评估,针对原告出资、出力所建新房部分及平整土地等综合计算价格为151709元。其中该鉴定中直接费用为122469元,其余部分亦属综合计算指标。由于二被告不能出庭举证、质证,故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仅以原告所提请求及证据进行合法、合理性审查予以确定赔偿数额。经审理后认为:本案原告所提出的诉讼请求,是基于二被告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主观上存在过错。作为乡政府主管建房审查批准的人员,明知原告用地申请中子女年龄不符合申报条件而主动参与弄虚作假,依职权为原告申报使原告获取建房施工执照;村委会明知原告申请条件虚假,对原告建房施工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原告建起新房,依上述情况看二被告的主观过错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原告虚报子女年龄,隐瞒骗取批示的事实是在二被告工作人员授意之下共同完成,客观上产生了乡政府在原告建起新房之后,又以原告骗取建房手续为由将原告新建之房没收,从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损害结果,乡政府主管审批建房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工作中存在过错,依法应由乡政府承担侵权民事责任。现原告新建之房系村委会让村办小学占用,而被占用之房又因村委会直接参与侵权并受益,故村委会应直接承担赔偿责任。鉴于原告新建之房被没收所产生的损害结果与二被告的侵权行为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法应由村委会承担直接赔偿责任,乡政府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关于原告新建之房被没收之后所产生的宅基地使用问题,因不属于法院主管范围,原告应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解决。基于本案原告目前所提证据足以证实其因被欺骗才导致行使权利受到限制,这种权利受限又是因二被告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所生行政阻断行为所致,据此认定二被告已构成民事侵权,应承担侵权责任;对原告之诉讼请求中合理部分应予支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第一百零六条第二款、第一百二十一条的规定,该院于1998年11月作出判决如下:

一、被告天津市蓟县西塔庄乡邢各庄村民委员会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赔偿原告张绍起建房直接费用122469元;

二、被告天津市蓟县西塔庄乡邢各庄村民委员会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一次性赔偿原告张绍起其他经济损失人民币18580元;

三、被告天津市蓟县西塔庄乡人民政府对上述两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8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现状

0.引言

为响应人们对建筑行业的全部需求,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引入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手段尤为关键。尽管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但是也为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带来很大的机遇和挑战。为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符合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必须对房屋建筑施工时各方面因素综合分析,确保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时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与工程预期施工目的全面衔接,在缩短房屋建筑施工周期的同时,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

1.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现状分析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来说,实施有效的房屋施工技术管理尤为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的可能,对于促使房屋建筑施工顺利进行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制定施工技术管理时,需要保证相应施工技术管理符合房屋建筑施工的全部需求,尽可能采用新型施工技术管理理念,借以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效果。除此之外,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应对施工技术管理的目的和相关措施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确保相应施工技术管理向着科学化方向发展,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后期房屋建筑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对于当前实施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来说,其在房屋建筑施工时还存在一些问题,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对相关问题综合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后期房屋建筑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在对当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深入分析时,明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1施工技术管理模式不够完善

为保证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实施,不许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设立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模式。由于施工人员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技术不够重视,所设立的施工技术管理模式没有达到完善的状态,导致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的可能性大大提升,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和进度等方面都有非常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部门过于推崇房屋建筑行政指令,影响施工人员对房屋建筑施工管理技术的了解,导致相应管理技术难以落实,直接影响房屋建筑施工效果。

1.2房屋建筑施工单位缺乏相关经验

为保证相应技术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需要建筑施工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相关要求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合理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方案,避免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出现问题,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的有效性。就目前来看,由于相关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不够了解,在制定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施工单位管理层对技术管理要点不明确,加大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出现问题的可能,对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1.3缺乏相应技术管理机制

大多数建筑施工单位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不够重视,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时未按照规定的程序设立技术管理机制,导致房屋建筑施工时经常出现问题,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有非常严重的影响。

2.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综合上述问题,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需要对相关问题综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效解决措施,借以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为房屋建筑施工顺利实施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2.1构建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

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来说,相关部门应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构件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并遵循相关管理体系要求进行施工,严格控制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侧面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对建筑工程施工要求和其他外在条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各个房屋建筑各个施工阶段的连贯性,确保技术管理体系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2.2执行技术管理相关制度

众所周知,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涉及多项规章准则,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时,需要按照相关制度规章进行施工技术管理,这样不仅仅能够提升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对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的基本工作综合分析,细致审核房屋建筑施工中的相应的档案和技术管理流程,确保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符合相应规章准则要求,从而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有效性,为推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依据。除此之外,在进行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应按照房屋建筑施工要求创设相应审核制度,明确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中相关制度变更的原因,并制定有效解决措施,从根本的角度上控制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制度变更,保证技术管理制度的一致性,使得相应技术管理准则在房屋建筑施工中发挥自身最大的作用。

2.3运用信息化技术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也想着信息化方向转变,将信息化技术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进行有效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合理性,对于减少房屋建筑施工时出现问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收集力度,确保短时间内完成房屋建筑施工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要求的数据信息库,为后期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3.结语

综上所述,明确技术管理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房屋建筑施工时必须加强对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视。就目前来看,在实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于这一点必须对相应问题综合分析,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措施,有效提升房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有效性,借以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健康、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向荣.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探析[J].门窗,2015,(03):109-110.

[2]吴孟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研究[J].城市建筑,2013,(16):87.

[3]方向.关于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管理[J].民营科技,2013,(07):187.

第9篇

(1)为了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性及刚性,进而增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在房屋建设设计过程中,应按照同一建筑单元建设在同一性质的地基上,结构相同的房屋建筑在地基处理方式选择方面应采用统一的地基处理方式。(2)房屋建筑基础应按照有关规定深度进行埋设,尽可能地增加基础的埋设深度,如果基础埋设深度不够或者过浅会降低建筑物的嵌固作用,使房屋建筑在地震灾害下振幅增大,房屋建筑受害严重。所以,在满足房屋建筑基础埋设深度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大基础埋设深度,并做好基坑的回填夯实工作,提高房屋建筑基础的稳定性。(3)房屋建筑是由基础和上部结构两部分构成。为了提高房屋建筑的整体性,一般在基础室外的地坪下不宜设置内外交圈的基础圈梁;应在房屋建筑上部结构和基础部分之间设置构造柱,构造柱连接房屋上部结构及基础的圈梁;如果房屋建筑基础土质的刚度不够,应考虑在基底设置圈梁,进而提升房屋基础的强度和刚度。

2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2.1房屋的高度和宽度

房屋高度和宽度比是影响房屋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主要因素。通常是房屋建筑的高度和宽度的比值越大,房屋建筑受到地震灾害越严重,房屋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力下侧移及倾斜现象越明显;并且随着房屋建筑建设高度的增加破坏程度也越发的严重。因此,为了使房屋建筑达到抗震要求,减少震害对房屋建筑的破坏,除了要严格按照有关的房屋建筑限高、限宽设计要求外,还应根据房屋建筑的使用功能合理地控制高度及宽度比。

2.2房屋建筑结构体系

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应注重房屋建筑结构的刚度及质量的均匀分布问题,尽可能地将房屋建筑的平面结构和立体结构设计为规则状。比如,房屋建筑的平面结构过于复杂,并且房屋建筑结构的刚度和质量分布不均,地震发生时会因这些因素使整个建筑结构产生扭转现象,加重地震度房屋建筑的破坏程度。

2.3防震缝的合理处理

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对于那些结构不规则的房屋建筑,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在房屋建筑结构中设置防震缝。在设置防震缝时应注意将房屋建筑划分为规则的独立的单元结构。防震缝宽度应满足房屋抗震要求,完全将上部结构分开,并且防震缝应根据房屋建筑的高度而设置,即房屋建筑高度有多高防震缝就设置多长。

2.4纵横墙的分布

墙体是房屋建筑结构的重要承重部分。同时墙体也是地震灾害中破坏程度最为严重的部分。在房屋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应重视房屋建筑的纵横墙的设计,纵横墙应按照分布均匀的原则,使各个纵墙和横墙均与承担房屋建筑上部结构重量;墙体设置数量的多少对房屋建筑结构的整体刚度影响较大,如果纵横墙数量设置的过少,相应地各个墙体间的间隔就越大,各个墙体所承担的结构重要也就越大,房屋刚度就会较弱。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下降。所以应根据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要求合理设置纵横墙,这是提高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

3墙体和屋盖的抗震设计要求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