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发展前景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3 16:00: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发展前景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发展前景

第1篇

(一)区域化和全球化战略

在网络经济下,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国内市场将成为国际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内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企业首先应该主动出击实行区域化和全球化战略。所谓区域化就是企业在某个地域内开展经营活动,我国企业实施区域化战略时,应通过网络平台来突破原有的发展运作模式,并巩固原有的竞争优势。即通过电子网络捕捉区域市场的变动信息,发展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这其中应注意整合原有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模式,并透过电子传媒以提升在区域市场的公共形象。所谓全球化战略指企业打破国家在地域上对其经营活动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筹划其生产经营活动,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及增加其竞争力的资源。这其中需注重全球化战略的社会责任,即在技术的外溢、人才的培养、生态环境以及国家产业安全等方面负有特殊的责任。当然,网络经济下,由于市场变动趋势的激烈,我国企业更应以积极态度通过自我调节,把区域化和全球化战略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强调多国文化相结合战略

在网络经济时代,为适应日益动态化的市场环境,开放式的扁平结构成为企业组织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共同价值观应是企业核心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在网络经济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无国界的国际化企业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和雇员越来越多地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同时也意味着更多的文化摩擦。多国文化相结合战略就是要在保持母公司核心文化的基础上,以文化上协调配合来处理文化上的差异,使企业文化的发展同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并在有机柔合各方面文化背景下,提炼出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跨国经营的企业文化。当然,为处理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和冲突,在实行企业多国文化相结合时应强调以下几方面:一是强调形成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这种文化是利用并行网络技术系统地考虑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并在实施过程中通过信息网络更便捷地进行企业文化的有效整合,达到随时的协调、沟通,以利于发挥各自领域中的知识结构优势。二是建立信任关系。即通过充分的沟通与相互理解,藉借信息网络技术,突破地域的限制,与各市场东道国建立诚实互信的关系,加强各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三)注重联合与重组战略

随着资讯的快捷,竞争单体往往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联合战略显得更为重要,其意义主要有:第一、发展企业间横向联合是社会化大生产及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实施企业联合战略,将促进我国传统企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及资源的合理利用;第三、战略联合是连接市场和企业的桥梁,符合价值链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可改变竞争的性质。一般而言,企业联合战略包括企业一体化战略和企业集团战略。在网络经济运行中,市场需求、产品结构和竞争状况将更加透明化,往往会有许多企业因难以适应市场变化而陷入经营困境。此时为扩展企业的资本实力和经营范围,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方式进行较大的调整,即应适时实行企业重组兼并战略。

(四)突出R&D创新的核心地位

无论在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研发与创新战略都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种重要性在网络经济时代会更加突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无国界经营趋势的加强,以及各国贸易壁垒的逐渐瓦解,区域性的市场分割越来越少,要获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唯有突出研发与创新战略。当然,网络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在实施研发与创新战略时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第一,增强政府对企业创新的支持。首先增加财政对科技发展的投入,提高财政支出中科研费用与技改费用的比重;其次完善国家创新系统,优化风险投资机制,推动金融业向科技产业倾斜投资,利用网络条件支持我国企业到国外创业板上市,同时建立各种形式的科技种子基金,促进孵化器建设,优先支持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第二,增加企业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一方面通过并购、交叉持股等产权交易方式实现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技术和智力参股,为技术创新提供资本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推动技术开发型企业与生产型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加强横向联合,在企业间形成从科研开发到商业化应用的一整套技术创新功能链,从而大幅度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当然,在网络经济下,我国企业应注重研发管理模式的创新,在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强调二次开发,并避免重复引进和资金过度分散。同时企业应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技术合作,改变我国传统科研体制分割的格局,加快科研机构企业化改制进程,建立企业与科研机构双向交流的合作机制。

(五)资本社会化与委托经营战略

资本社会化在网络经济下一方面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变迁,改善融资结构,提升企业价值;另一方面也适应了现代社会公众的投资需求变化,因为在知识经济社会,随着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公众的资产持有形式将出现多样化,且投资偏好也在进一步增强,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但具体到我国企业而言,在资本市场分割严重和运行机制很不规范的情况下,实行资本社会化战略应注重以下问题:第一、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改良,按国际惯例大力提高流通股份流动的效率;第二、完善中介机构,为提高公众投资提供可靠的微观信用基础。当然,资本社会化战略还需与委托经营战略有效地结合。委托经营战略起始于二十世纪早期福特公司T型车的生产组织模式。其主要特点在于优化与企业经营有密切关联的内外资源,把企业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经营业务委托出去,使企业核心优势得以发挥。而在网络化时代,虚拟经营环境使委托经营战略的实施更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六)综合体柔性化与跨越式战略

在网络化时代,企业柔性化战略有别于传统的专业化刚性模式,其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渗透性作用,使企业在整体的营运模式上产生质的转变,构建能适应市场需求多变的柔性模式,使企业发展呈高级化发展态势,并在各方面体现柔性的特征:如在生产方面,敏捷生产、柔性制造等新的生产方式将代替传统的粗放型大生产方式;在企业组织方面,向网络导向型发展,进行模块化经营;在企业管理方面,突出人才作用的管理,实现“以人为本”向“以能为本”的转变。网络经济时代,除了综合体柔性化战略外,我国企业应注重跨越式发展战略。一般意义上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即从国际经济的发展来看,欠发达地区完全有可能从较高的起点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某些落后地区或部门一旦具备适当的技能和基础条件,就可能在新一代技术发展的早期取得在该行业跨越式的发展。印度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同样地,在网络经济时代,由于信息、技术和知识具有明显的外溢性,将有助于传统企业直接获得和利用这种高一层次的技术和知识,直接分享各种现代技术与知识的收益。因此,我国传统企业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使我国企业经营越过某些国家经济发展必须经过的阶段,获得跨越式发展,应是网络时代下我国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

(七)劳动资本化与高收入战略

第一,网络经济下劳动资本化的必然性。劳动资本化就微观层面而言,就是现代企业职工持股制和利润分享制。劳动力资本化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现。首先,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科学技术发展离不开劳动者的知识与其才能的创新发挥,但智力型劳动者的创造性、新颖性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比较自然资本而言,有了显著的提高。现代激励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认为,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创造精神和增强企业员工责任感的有效方法,是把企业职工的劳动力所有权纳入企业的法人所有权,并与企业的经营利润相联系。因此,在网络经济时代,现代企业的法人产权制度中的合约安排应明确智力型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并赋予其相对等的剩余收益。其次,从经济增长的内涵来看,面向网络时代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知识资源的开发、培育与创新来实现。西奥多·W·舒尔茨认为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和劳动力的角度,不能解释经济增长的全部原因,而人力则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并非一切人才资源而是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资源才是一切生产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在知识经济下,企业组织应把员工视成一项可再生资产,而不是一项成本,应该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投资,实现网络条件下最稀缺资本的增值。第二,职工持股制与经营者期权相结合。首先,在网络经济条件下,按照劳动力资本化要求,我国企业应全面推行职工持股制。具体而言,即劳动力采用股本的形式,通过职工持股会,进入公司董事会,参与企业法人产权组织和治理,并依劳动力股本等比的企业经营的有限责任,享有劳动力股本等比的企业剩余收益的索取权。通过劳动者的劳动力资本所有权与公司企业法人财产权的结合,让职工拥有部分财产权,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剩余利润分配,提高职工的认同感,为企业的技术、产品、营销、管理创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竭尽所能。其次,现代公司特别是股份公司过度分散的剩余索取权使股东与经理层的目标效用函数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多数股东关心的是自己所持股份的行情,而非公司的管理,进而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相当严重。因此,高层经理的薪酬制度改革是网络条件下保持企业经营机制良好运行的关键。在网络经济下,随着市场的更趋激烈化,我国企业的治理更需要构造一种激励约束机制以确保经理能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工作。经理股票期权正是适应了上述要求,它为经营者提供了可能,同时股值是预期的,只有企业保持长期的良好业绩,经理才能获利,由此引导经理决策行为的长期化。

(八)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在网络经济时代下,市场竞争日益复杂化和激烈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而著名管理学家彼得·F·德鲁克曾指出:“一个企业它不一定变得更大,但它必须变得更好”。这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明确了企业的目的是不断创造顾客和保持长期的发展。即必须充分地考虑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关系。如果企业一味地追求自身的利益,并以规模增长为目标,其结果也必将会被社会所淘汰。当然,管理与创新应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

二、总结

第2篇

关键字:PEST;宏观环境;啤酒;行业前景

作者简介:王铁山(1972-),男,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商学院硕士,深圳金威集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科学。

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境外技术和资本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在明显上升,中小企业不断沦为行业内巨型企业掌控的生产体系附庸。作为企业高管,必须未雨绸缪、审时度势,在充分研究本行业宏观形势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不断提升企业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在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省市、国家以及大到全球的企业所处行业的宏观环境(PEST分析)对企业战略的影响至关重要。宏观环境又称一般外部环境,是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因素和具体内容可能会有差异,但一般都采用PEST模型[1]从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为避免流于空泛,论文以我国饮料产业中的啤酒分支为例,实例说明PEST模型在啤酒行业前景分析上的应用。

二、政治法律环境(P)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政府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对市场进入、竞争活动或利润这样一些市场经济关键变量进行全面限制。以啤酒市场为例,国家和地方在相关政策中有许多规定和限制,这对啤酒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产生极大的影响。

1.加入WTO的影响。加入WTO后,中国进口啤酒的关税从以前的35%下降到12.8%,啤酒行业更容易受制于外界经济运行的波动。但作者认为[2],加入WTO并不会对中国的啤酒产业产生太大的冲击,原因如下:

①受啤酒产品新鲜度和运输成本的限制,采用国际贸易进行啤酒商品进口输入的优势不大,关税的下降并非国外潜在进入者决策的主要考虑因素,即使关税有所下降,国外主要竞争者的理性选择仍然是采用以本地生产为主的方式。

②从需求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的啤酒市场一直呈现高档产品约占10%,中低档产品约占90%的金字塔结构。进口啤酒一般定位在位于塔尖的高档啤酒市场上,一般是在5500元/吨左右的高档啤酒,而国内啤酒的出厂价一般只有2000元/吨,从整体而言,它们不会对我国啤酒市场造成很大冲击。

③大麦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目前国内注重质量的啤酒企业大部分使用进口大麦,每年尚需进口200多万吨大麦。大麦进口关税由30%降到9%,降低了国内啤酒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了中国啤酒企业相对于国外进入者的竞争能力。

2.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中国酿酒工业的产业政策有“四个转变”,分别是:粮食酒向果类酒转变、蒸馏酒向发酵酒转变、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作为中国酿造产业的主力军,啤酒产业的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度较高,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高度化具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因此中国的总体啤酒产业政策就是积极鼓励、适当发展。

中国轻工业总会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将啤酒工业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制定了三项具体政策:一是国家经贸委设立啤酒工业结构调整改造专项投资;二是择优扶强,重点支持10个民族品牌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市场的集中度达到40%以上;三是以品牌为龙头,支持大型啤酒企业集团实施跨地区、跨产业的联合兼并,或采用其他多种形式的控股、参股、企业重组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资本化经营,使知名的优势企业实现低成本地扩张、高起点发展。

3.税收影响。国家对啤酒业采取了高税赋政策,除征收17%的增值税,3%的营业税外,还从量定额地对每吨啤酒征收220元的消费税以及33%的所得税。这种高税赋会给啤酒企业增加了运营成本,但这恰恰造成了中国啤酒产业市场集中度低,因为高税赋能给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带来的可观收入,使其有了盲目建厂的冲动。

另一方面,国家从2001年5月起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在维持现行的出厂价的25%和15%消费税税率的从价征收办法的前提下,再对每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同时取消现行的以外购酒勾兑生产酒的企业可以扣除其购进已纳消费税的抵扣政策。此次税收调整使白酒产量大幅度下滑,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作为白酒的替代产品,此举却有利于啤酒、葡萄酒的行业发展。

4.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中央政府已经多次运用宏观政策的力量,力图整顿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但是地方保护主义具有一定的“惯性”。一些既得利益者唯恐市场化后他们的利益丧失,因此尽量维护这种“惯性”,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啤酒市场竞争中的地方特色。

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经济增长,争相投资于见效快、回报率高的消费品加工业,结果导致各地出现大量不符合比较优势的重复建设,使地区间的竞争加剧。所以许多地方政府都实施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本地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利润,用行政力量阻挡更有竞争力的外地产品的进入,让消费者喝本地产的啤酒。从总体来看,不让更有效率的企业生产而让效率较低的企业生产,显然是不利的。所以,我国啤酒市场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缺少强势的全国品牌,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

三、经济环境(E)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1.GDP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势头,成为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3],如图2所示。

解三明等人利用生产函数和计量经济模型对我国“十五”及2006-2015年的经济增长潜力和实际经济增长率进行了预测,得出以下基本结果:“十五”期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在7.5%左右,2006-2015年间,可实现7%或略高的经济增长[4]。

林毅夫认为,美国能长期维持3%的增长速度已经是相当不错,而中国经济则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5]。

2.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情况。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对啤酒产品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这成为我国啤酒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图42002-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如图3所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如图4所示。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3]。

四、社会文化环境(S)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2006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4万人,出生率为12.09‰;死亡人口892万人,死亡率为6.81‰,自然增长率为5.28‰,每年15-65岁新增人口数量在1200万左右。

作为一种快速消费品,啤酒年消费量显然与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中国,一般而言年青人的啤酒消费量大于老年人,而城市人口的啤酒消费量要大于农村人口。笔者认为,在中国啤酒消费能力的变化上将取决于以下两种相反作用的因素对比:

①中国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并且,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3],见表1。这种趋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这可能会弱化啤酒消费市场的消费能力。

②中国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已是大势所趋,2006年到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占到跨省流动农民工总数的60%以上,外来工人口比重排在前4位的城市分别是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比例较高的17个大城市占了全国外来人口总数的45%。随着中国政府“城镇化”政策的纵深推进,以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中国的城市化趋势将不可避免,这种居民身份的变化又可能导致啤酒消费能力的上升。

表1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表

年龄结构标准

1982年

1990年

2000年

2025年(预计)

2050年(预计)

占总人口的比例(%)

0岁~14岁

33.6

27.6

21.3

~

~

65岁以上

4.9

5.6

7

>12%

>20%

老少比(%)

14.6

20.2

29.5

~

~

年龄中位数

22.9

25.3

32.6

~

~

虽然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啤酒生产大国,但是这个称号只是从总量意义上而言的,从人均消费量上看,并非如此。可喜的是,中国的人均啤酒消费量正快速上升,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在市场容量大有可观:

①中国酒类消费者的偏好正在发生改变。90年代初,中国人均的年啤酒消费量只有6升,而到2006年则攀升为23.5升;并且中国啤酒占饮料酒的比重也不断攀升,啤酒正在成为极受欢迎的饮料酒。

②人均年啤酒消费量仍有上升空间。目前,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为28升,而捷克已达到了163升,世界最大的啤酒消费国美国是82.51升,作为和中国居民生活习性相近的邻国日本,也达到了56.8升。

③农村市场大有潜力可挖。国家推行“三农”政策,200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7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庞大数量的农民存在消费需求却长期得不到满足,随着他们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势必会改变农民的消费观念。

五、技术环境(T)对行业前景的影响实例

行业的每一次大的发展,都是与科学技术大的飞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啤酒生产告别了手工作坊进入工业化阶段。20世纪,以微电子及自动化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啤酒生产规模急剧扩大,啤酒也从原来的贵族产品变为平民产品。21世纪,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到来,将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作为传统产业的啤酒工业也将发生革命性和彻底性的变化。

①生产技术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日本朝日啤酒凭借对啤酒文化的深刻理解,发明了“纯生啤酒”,给世界啤酒工业带来一场革命。而我国广州珠江啤酒公司,也正是由于这项技术的引进走向了辉煌。日前,随着PET瓶涂层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塑料化包装的轻便、安全、环保等优点日渐突出,这种科技进步降低了运输成本,有利于拉动广大农村市场需求。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看,上述技术创新可以达到使整个产业跳跃发展的效果。G-K模型中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思想,也就是说在产业中出现新产品替代以前的旧产品的情况可以避免产业走向衰退期,而直接走向新的增长期。

②信息技术的影响。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捕捉有效的信息才能果断决策,立于不败之地,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以更短的反应时间来进行更多的协调和控制工作。将营销管理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相结合,建立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财务管理和控制等核心业务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已成为现代啤酒企业的重要的特征。在传统的信息环境中信息的传递过程强调了正向流:由制造商——>消费者;而忽视了反向流:消费者——>制造商,消费者只是产品信息被动的接受者。而今,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为信息双向传递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使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成为现实,并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调研工具。制造商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消费者的偏好等等,更好,地实现营销的最终目标——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PEST行业前景探究结论

通过以啤酒行业为例进行的外部宏观环境分析,我们就不难对我国啤酒行业前景作出如下推断:未来十年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看好,产量继续稳步上升,外资收购和资产重组持续加剧,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会形成几个大的啤酒集团控制国内啤酒市场70-80%左右份额的局面,其余为一些二级啤酒集团所占有。我国啤酒企业数量会继续下降,一些品牌号召力比较强的老牌企业或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企业通过不断地兼并、外地建厂的手段不断扩张,完善全国布局,积极扩大产能,成长为中国本土啤酒企业第一梯队,以青岛、华润、燕京为代表。以珠江、金威、金星为代表的的第二梯队也明显感觉到了近几年啤酒行业大军压境的局势,一方面积极与国际啤酒巨头结盟,如珠江与英博,金威与喜力,另一方面都在纷纷走出自己的根据地,向外拓展,以巩固自己在第二梯队的位置,避免被兼并的危险,并同时积极向第一梯队靠拢。而一些地区性的中小企业最终或者难逃被兼并的命运,或者倒闭退出市场。

总之,企业高层管理者要想成功的制定本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就应该熟练运用PEST模型,全面采集,认真分析,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美)Petersen,H.C./Lewis,w.c.《管理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版社,2002,p69-79

[2]王铁山,KW啤酒集团市场拓展策略研究[D],中南大学商学院,2007,P18

[3]国家统计局网站,2007

第3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物流企业 广西物流

随着全球气候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革命”逐渐兴起,加上哥本哈根环境大会对绿色环保、低碳经济的大力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经济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执行。那么,何谓“低碳经济”?即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碳排放的大户,也是能源消耗较大的产业。如果我们能够利用各种手段来降低物流业的能耗,那么就能够有力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但是,目前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还是不容乐观的,物流业整体现状是粗放型发展,社会化、专业化水平低,物流运作模式效率低,不合理的运输现象较为严重,物流信息化程度低,能耗大且能源浪费现象严重。就广西的物流业而言,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必然会更加频繁。“物流量大幅度增加了,最直接带动起来的必然是物流业的发展。”这是物流行业业内人士持有的共同观点。但是 “服务模式过于传统、原始,而服务内容也过于单一、散乱,多数企业都还停留在做仓储或货物运输等物流服务的某个环节的初级层面上,与第三方物流差距较远。”这就意味着严峻的挑战。如果没有承接市场需求的足够能力,将会错失良机,最终只能把送上门的商机拱手让给别人。这些不利因素,使我们面对低碳经济时代的来临,感到了非常大的压力,毋庸置疑,这些不利因素对我们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限制,但是我们就没有发展的机会了呢?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这种不利的状况下发展我国的物流产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

物流信息化是物流中心建设的基础,也是现代物流的基础和提高效率的前提。现代物流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就是应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依托信息和人才,对物流运作全过程实施有效的动态控制,搭建跨地区、跨行业的信息平台,实现供应链物流信息共享,从而提高物流服务系统的整体效率与效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和财力上的补贴。具体到广西物流的现状来看,一些有识之士指出:“目前广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以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从传统发展模式来看这样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广西的物流按照这样的运作模式发展,那我们永远无法与物流发达的国家、省市地区竞争,永远跟着别人后面跑。因为与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太大。更重要的是有基础设施并不一定就有物流的大发展,基础设施是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所以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程度,也就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为此,广西政府应出资构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客户坐在家里通过该平台及时了解自己的货物在哪里。物流企业可对自己的交通工具调度和决策。其他物流主体能得到其想要的信息和服务。从某个角度上看,同样的投入建一个有效的物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比修建一条公路还要重要。

二、促进物流资源的配置整合

我们国家物流企业能耗高的一点表现就是:空驶率高、重复运输、交错运输、无效运输等不合理运输现象较为普遍,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库存积压过大,仓储利用率低,物流设施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这里就谈到的是一个物流资源整合的问题,怎么样来整合这些资源,使资源能够合理有效地被利用,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资源整合,促进物流合理化。对于物流企业来说,首先涉及到的是车辆动力设备和二氧化碳排放问题,虽然有相关政策也一直在支持开发新能源汽车,但对于大型运输装配车辆,目前并没有特别好的选择,而且还有一个低碳车辆成本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无法改变车辆运输的问题时,我们能改变的就是车辆的使用率。在物流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拥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化平台的基础上,提高运输工具实载率,减少空驶率,避免无效运输和重复运输,促进运输合理化。同时,做好市场研究,提高需求预测的准确性,努力实现零库存。提高仓储设施利用率,优化运输路径和搬运装卸系统。

(二)组织进行共同配送。共同配送是指通过一个配送企业对多家用户进行配送,或者多个物流企业共同使用某一物流设施或设备,其实质是物流资源的共享。这是解决问题一个较好的办法。但是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目前广西物流行业的整体局面仍处在封闭、保守、单一的初级阶段。目前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宁可“留一手”,也不乐意与同行互通信息、交流经验,致使信息协同程度低,行业协同有限,这也是阻碍本土物流企业成长的一大弊端。因此要想企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就必须在思想上摆脱这种束缚,树立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想法,改变原有的封闭、保守观念,当然,广西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友好协商的基础上尝试着实行共同配送。因为共同配送是解决我国物流配送设施利用率低、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等问题的较好方案。实现共同配送,可以有效提高车辆的装载率,减少社会车流总量,改善交通运输状况,进而改善社会生活品质。

三、优化运输方式以节省能源

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进行运输大多采取陆上运输模式,即汽车运输。但是这种方式能耗高、成本大,越来越不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运输方式以节约成本。

(一)大力发展铁路货物运输。与大型运输装配车辆相比,铁路运输具备多种优点,它是各种运输方式中最节能、最低碳的。因此我们的物流企业应通过创新运输组织模式、发展多式联运、加快列车运行速度、提高信息化水平等途径,促进铁路运输发展,挖掘其节能降耗的巨大潜力。

(二)发展水上运输。传统的陆上运输模式在未来可能会遭遇更多的阻碍,尤其陆运业者将被迫花费更多的成本来改善燃油效率与达成减排的目标;甚至于无法提供低碳运输方案的物流业者,可能提早面临被淘汰的趋势。而水上运输因其独特的优势,可能都将成为未来跨区域物流配送的优先选项。就广西的物流企业而言,自贸区建成后,中国与东盟间的商品往来实现通关便利化,两地间的商品流通以及大批量的采购买卖会大幅度地增加。而广西的地理位置对于发展水上运输业是大为有利的,因此我们本土物流企业要抓住时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路子来。

四、发展绿色物流服务

所谓绿色物流服务,就是节约资源和能源、无污、无害、无毒、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服务。绿色服务要求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从服务流程的服务设计、服务耗材、服务产品、服务营销、服务消费等各个环节着手节约资源和能源、防污、降排和减污,不但要发展壮大企业自身,而且也要兼顾环保大业。因此我们在物流服务中要做到:

(一)尽量循环利用可利用的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也产生了很多的废旧物流设施设备,如果对这些设施进行简单报废、遗弃处理,无疑是对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应加大废旧物流设施设备的循环利用力度,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比如,重复使用包装材料,拆解和回收废旧物流设备,改造废旧物流设施(如废旧仓库)等。

(二)推广绿色环保包装。目前塑料包装材料所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要求物流企业大力推广环保绿色包装。一是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的使用,避免过度包装和昂贵包装;二是推动生物降解塑料的规模使用,并研发和推广其他环保包装材料。这些都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对物流业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广西本土物流的发展更是如此。我们应在挑战中寻找有利时机,通过配置整合资源、节能减排、优化流程等来实现物流企业的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紧随市场变化,创新思想观念

第一,树立经营为先的理念,转变观念、思路创新是走向市场的前提,一流的施工管理人才、先进的施工管理经验,完善的质量安全保证是夺取市场的基础; 优秀的施工管理组织机构是取得市场的保证。

第二,树立品牌理念,优胜劣汰是市场竞争的法则,品牌是一面旗帜,优秀的施工队伍、完善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打造出精品的工程,创出一面旗帜。

第三,全面推行形象设计,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对企业经营发展越来越重要。形象设计是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理念、文化、行为方式及视觉形象进行系统的革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仅是产品间的物质竞争,更趋向于企业形象间的非物质竞争。

二、加强开发营销力度,完善经营营销机制

第一,鼓励各施工队及项目部独立自主进行经营开发,分解开发压力,逐步从以组织指挥生产施工为主转向经营开发和施工管理并举,并逐步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实体

第二,进一步加强开发营销力度。为激励开发人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挥最大潜能,加大经营开发的奖励和兑现力度, 提取中标工程总价的0.10%作为奖励基金,奖励那些在经营开发工作中作出贡献的人员,调动经营开发人员的积极性。

第三,加大项目经营力度,大力推行建筑商模式。首先广泛联合更多的合作伙伴来共同进行工程项目的联营经营,大力推行建筑两模式。二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扩充资质经营范围,对公路、地铁、机场等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

三、强化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一,运用“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可以起到竞争和激发的作用,它符合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企业只有有了压力,存在竞争气氛,员工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才能激发进取心,企业才能有活力。

第二,是要引进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培养经营开发精英和项目管理人才;培养品牌项目经理,如国家一级项目经理、二级项目经理、全国优秀项目经理以满足经营开发的需要和公司资质等级提升的需要。

四、扩大视野,实现经营策略领先

第一,布局大市场。由于市政工程不可移动的特点,施工企业必须随着工程所在地流动,这一特点决定了施工企业的市场布局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的流动性特点相适应。在稳固我公司已有区域的经营工作的同时,我们应该强力推进曲江区域、长安区域的经营范围。

第二,跟踪大业主。大业主建设项目多而大。研究并制定措施跟踪大业主,如铁路、我省市的交通部门,我公用局、设施局、道桥公司等。能够进入大业主的市场,服务大业主,坐稳大业主的市场。

第三,中标大项目。我道桥公司经常有上千万乃至上亿的工程任务,能够参与到工程投标时,要集中精力和力量中大标。

第四,整合大资源。道桥公司各项经营资质齐全,等级高;各类工程施工经验丰富,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施工设备,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整合好系统内部资源,开展互惠互利的经营合作,实现共赢。

五、诚实守信,彰显品牌力量

诚信和品牌将成为市场竞争最主要的武器。业主对安全、质量、价值等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中意讲诚信、拥有品牌的施工企业。信誉失去,往往做一个工程,丢一片市场。施工企业顺应市场变化,企业管理重点围绕质量、成本、工期、技术创新和满意服务等方面展开,越来越重视诚信经营,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应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机制。企业应当把“诚信为本”纳入到各项管理之中,指导企业和员工树立诚信为本的意识,建立和通过科学的管理制度,将诚信贯穿到企业的日常管理行为和中长期战略中去,保证诚信原则贯彻落实。

第5篇

摘 要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进而说明了我省农资企业仍然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只要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我省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中原崛起 农资企业 发展成果 有利条件 前景

一、我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是由于我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了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是由于这种“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我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崛起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因而,总起来说,我省农资企业一方面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相对而言,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我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那么,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一般有利条件

在对于中原崛起战略的有利条件与可行性的分析方面, 刘仁庆《中原崛起若干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则着重强调了河南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河南在这种优势的前提下应该能够发挥自身的积极性达到2020年“中原崛起”的既定目标; 吴宏亮《中原崛起及其战略选择》则对于这两个方面的条件都进行了相关的论述。这些条件无疑也是我省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又仅仅只是一般的条件。对于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而言,我们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看到农资企业自身发展的特殊的有利条件。

(二)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具体有利条件

1.农资企业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

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及其周边地区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的需要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河南省虽然土地总面积在全国仅仅居于第18位,但是,耕地面积却占第3位。早在2004年全省蔬菜栽培面积已经达到1591.1千公顷,总产量为5237.52万吨,总产值近400亿元,其中面积和产值仅次于山东,居全国第2位 ,从而成为河南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2.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我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我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我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3.农资企业发展的政策条件

我国中央政府与我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已经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而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远的不说,就我省最近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而言,这里的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我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

三、结论

随着中原崛起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我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我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由此,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崛起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也正是我省已经具备了农资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系列有利条件,因而,在以后的发展中,在中原崛起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我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张亚飞.中原崛起战略实施研究.西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5.

[2]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河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 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第6篇

一、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

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生物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一样,有自身的特点,当前我国对生物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在不断的寻求新的方法和技术。而我国当前企业的工商管理发展现状为:

第一,工商管理模式粗放。因为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所以,当前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工商管理会存在一定的粗放管理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丰富的工商管理经验,在企业管理中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管理知识作为企业管理支持,企业的管理者只能凭借个人习惯和情感进行企业管理,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工商管理中出现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管理制度不完善,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方针的制定。

第二,生物技术研究企业的文化建设不足。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社会效益而后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员工才可以在工作中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力量,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信心。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向导,起到指引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力。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更加需要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这样才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第三,工商管理地位不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这位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将企业工商管理思想进行转变,结合一些新的发展观念和思想,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责任加入在企业发展中,将以上企业管理中的粗放式管理转变成集约型管理,同时进行管理创新。因为生物技术发展中心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发展本质不同,所以工商管理方式需要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这样才会促进该企业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四,工商管理人才缺失。众所周知人才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发展中人才比较缺失,生物技术发展企业的人才更为缺失,真正有能力的管理人才更是少有,这些现状的产生和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和工商管理的发展有关,管理人才的缺失,需要企业加强对内部人员的管理,珍惜企业当前的内部人员,加强对内部人员进行思想教育,关心企业内部人员的生活,不同的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

在当前我国企业发展现状中,还有很多不同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出现,为企业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需要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将问题解决,同时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对于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等相关的生物技术研究企业来讲,因为是一门新兴的技术研究领域,所以其管理模式需要进行创新,寻找适合该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才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二、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从以上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知道今后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

第一,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中,工商管理人才非常的稀缺,生物技术研究因为是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所以相关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急切。今后我国企业的发展方向为培养更多专业的工商管理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和人力保障,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运用新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进行企业管理,实现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第二,制定企业工商管理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发展中的规矩就是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企业的各项工作需要有序的发展和进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最为其发展的保证。当前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的激烈,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我国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该领域企业的发展需要将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制定适合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工商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留住更多的人才,保证企业各项工作有序的进行。

第三,实行人性化管理。我国当前企业的发展和管理,主要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管理,很多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进行制定的,缺乏人性化管理,进而导致大量人才的流失,着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为了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企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企业管理制度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体现出人性化,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关怀,促使企业工商管理的人性化。

三、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 多元化融资 战略管理

近几年,随着人民币的连续加息,原材料价格上涨迅速、用工成本不断提升以及融资环境越来越困难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正在面临严峻的形势。各级政府一直对此高度重视,并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将很多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今年,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进一步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几项方案,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设立小微企业发展基金,主要支持初创小型微型企业。在国家采取相关政策大力扶持下,作为小微企业应该把握机会努力进行自身创新发展进而谋求出路。

一、把握中央新财税政策,合理利用专项支持资金

近年来,中央明显加大了对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继2009年出台《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几次专题研究确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按照国务院部署,中央财政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努力改善发展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微企业目前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经济困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巨大的资金压力迫使小微企业“担不起、伸不开”从而出现企业发展的瓶颈。随着中央财政安排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到位,小微企业感受到国家的“雪中送炭”之情,有了资金买原料、招人才、接订单才可以继续生存发展,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一定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在“刀刃上”,对于关键问题,要投入大力气解决;二是用在“眼前处”,对于亟待解决的问题,决不能耽误分毫。

二、创新技术改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在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的不利形势下,中央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各项措施效果明显。作为小微企业更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举措。小微企业要注重技术创新、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自身要努力做到强化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研发中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集聚,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占领技术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技术水平,加大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加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同时小微企业还可以谋求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致力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切实提高自身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合理。

三、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点

(一)合理搭配联保贷款

小微企业规模小、管理薄弱、抗风险能力差的实际,难以形成对银行信贷资金的吸引力。针对这一特点,企业之间可以进行合作搭配联保贷款。这种贷款不需要其它的抵押和担保,更多地依靠企业之间的互相监督和约束。

(二)适度进行典当融资

作为短期融资的一种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典当融资存在短期、小额、快捷等特点,在满足企业短期应急性融资需求方面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比较符合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目前,典当行主要服务对象也是小企业。小微企业要克服传统观念,积极利用典当融资这一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三)积极进行股权融资

要鼓励私募股权基金等设立创业投资企业;有条件的企业要大力发展上市融资,积极发展小微板市场,加快发展创业板市场,努力扩大小微企业上市规模。相关部门要加大对自主创新和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上市前辅导培训力度,促进上市融资的顺利开展。小微企业要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信用度和企业形象以提升自己资信程度,以便为自身发展提供及时,足额的资金支持。

(四)适时推进民间资本

利用民间资本有两个条件:一是民间资本投资欲望强烈;二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政府建立合理的相关机制加以引导,小微企业要突破自身局限,不断完善产权制度与治理结构为民间资本的进入消除顾虑。

第8篇

【关键词】 现代企业 信息化建设 发展 升级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现实意义上来说,企业信息化是把企业在生产、物料、事务,现金流、客户交流等各个流程信息化,系统化,通过把这些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形成新的信息库,提供给各个方面的使用者、参与者来透视和参与相关业务的所有信息,便于相关主题可以做出科学的决策,使得各方面的生产能够优化结合,让企业等资源配置能够合理进行,在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中,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目前应用的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有:MES制造执行管理系统; DNC生产设备及工位智能化联网管理系统;MDC生产数据及设备状态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PDM制造过程数据文档管理系统;Trcaker工装及刀夹量具智能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等。

当今社会,通过计算机技术等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营管理能力,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增加企业盈利等来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多数企业尝试着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机构、信息部门来适应现代化企业发展与运营的需要,满足现代化企业在管理智能化、生产自动化、产品尖端化、设备持续化、设施一流化等方面的新要求,构建了涵盖网络、信息数据库和相关的信息管理构架系统在内的综合工作平台,有力的优化了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效率,加快了起亚的发展速度。当前社会,企业的信息化方向基本分为两点,一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是企业向消费者、供应商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另外一个就是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企业内部的信息构架管理。电商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每个行业都想在互联网时代大潮流中分一杯羹,纷纷搭建了自己的展示平台。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2.1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上需求和起点不一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很多企业发展的情况不同,现代化装备情况不一,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的强弱,都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和进程。企业效益好,外向型企业、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企业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方面成为国内的排头军。

2.2企业在信息化应用上,层次不同,应用相对较少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企业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辅助办公的模式。尤其大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技术贮备、队伍培养上都有自己的探索路径。但是目前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运用仍然不是很明确。许多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都浮于表面,停留在“形象工程”之上。其次部分企业在生产、销售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很多处在空白阶段,无法利用信息化便利和优势。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前景

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对于改进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保证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具备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企业员工创新能力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举足轻重。

3.1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化管理ERP构架

企业全面的建立内部信息化管理系统,搭建管理构架。现代企业管理在信息化管理上面主要是将企业的一切行为充分的与信息化系统结合在一起,构建切实其有效率的管理层级。与传统的企业信息化不同的是,ERP为主导的信息化系统主要是利用PC和企业人力、设备、程序等各个组织搭建,实现各个部门的规范统一。ERP系统不仅仅支持MRPII所实现的“灵活生产”、“实时生产”、“零库存”等管理模式外,同样也支持离散制管理模式和连续流程管理模式等。

3.2建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SCM管理系统

企业的供应管理关乎着企业的生产所有活动,通过建立SCM系统并且有效的利用该系统,可以在企业原材料的采购、产品制造、产品的销售等方面各项进行成本控制。实现企业直接的合作交流,内容对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通过企业直接的协调合作,可以优化生产,免于企业的过量生产而产生的滞销。

3.3建立企业与客户联动的系统CRM

通过搭建企业与客户直接的系统,可以从系统中反应出客户所需求的生产,有效的挖掘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可以通过这些系统数据的反应及时做出生产调整,对产品需求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四、结语

现代企业对于信息化管理有着极大的需求,同时一个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也是检验一个企业综合能力的体现。企业要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的东风,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充分的挖掘信息化系统管理的优势,为企业的稳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第9篇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前景

前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潮流中,小微型企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越发不可忽视,在解决我国人员就业这个难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企业家成长的平台,是推进科技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重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使得小微企业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为了扶持小微企业能够平稳较快地发展,已经连续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和计划,旨在促进小微企业能够更好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目前,由于企业本身成本不断上升,对于企业的融资问题依旧存在着困难,如何做到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收益,使得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等多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一、对我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现状进行分析

对于小微企业来说,金融服务的品种有多个,包括的范围也广,包括公司或者是个人的存取款等多个业务,从企业银行的角度出发,我国小微企业在发展金融服务的时候存在水平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包括下面几点:

(一)管理理念和水平无法和小微企业本身的风险特性相吻合

对于我国风险中的管理理念来说,相对趋于保守,依旧是以担保和抵押作为主要的发放贷款的方式,产品本身的定价较为低廉,在报价时使用的方式无法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主要是采用传统的利率上浮这样的间接报价为企业服务,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在定价方面的主要决定权。

(二)企业存在的制度得不到更好的完善

在小微企业中,本身制定的制度对金融服务的支持度不够,在对小微企业进行责任追究方面依旧存在传统观念,考核和服务管理没有跟上发展的脚步,处于一线的工作人员存在终身追究责任,最终无法摆脱,在小微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容易受到影响,在市场拓展和营销方面无法充分发挥其本身具备的潜力,在制定上的不足没有得到很好的补充,制度本身的创新性不够,使得小微企业人员的业务无法快速发展。

(三)模式不符合小微企业发展业务的特点

在进行企业业务拓展的过程中,缺少专业化的模式,业务在进行销售的时候没有很好地和管理等多个环节做好分离,在职责考核上没有做到相互的独立,使得效率和优势得不到足够的发挥,存在着操作、道德等多个风险在其中,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业务的快速进行,企业得不到可持续的发展,并且小微企业在建立售后服务这一业务上缺少共识,得不到统一的建立,在资产管理的过程之中缺少有效的手段,需要做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客户对业务的信任度不高,缺少可持续的业务服务支持,在销售方面缺少交叉业务的机会存在,比较单一发展。

二、完善服务措施,发展小微企业金融前景

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要想得到长处的发展,就必须要有一定的服务措施,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并且需要长远的规划,政府在对小微企业进行相关的政策支持的同时,更加应该注重对企业塑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银行等多个主要的机构需要有良好的措施开放,在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配置资金

建立门槛低、覆盖率高的针对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专业机构小微企业在进行贷款的同时,可以实现有效的资金配置。在资金规模以及相应的贷款额度上建立独立的机制,使得小微企业能实现在贷款的过程优先得到足额的款项投放,对现有的各个贷款流程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重新梳理,对其中阻碍贷款流程的不必要流程可以进行适当的删减或者更改,使制度得到一定的完善,对小微企业建立简单方便的贷款流程,实现零距离的服务效果。专门设立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审批人,在进行决策的时候能够拥有独立的审批权力,提高审批人的独立审批额度,对贷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适量的减少。小微企业的贷款时间以及周期可以适量压缩,使得贷款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建立良好的风险评判体制,使得小微企业在风险方面得到良好的控制以及适度的减低,当小微企业在贷款的同时能够证明其行为合法的时候,可以进行免责过程,促使企业在贷款的过程中能够放心。

(二)服务、监督、扶持为一体

对小微企业的服务中,需要将客户的服务工作加入到后台的贷后监督工作当中,使得贷后的各项工作于客户的采集工作得到良好的融合,努力挖掘最有价值客户的信息,促使贷款过程中的客户风险得到良好的控制,需要综合思考到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经济周期、行业等多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在实现贷款的过程之中附加一定的违约补偿费用的多个补偿要求,使得利率水平能够有效地保证小微企业的基本收益,在此同时也能够较好地覆盖了贷款中的风险,确保一定的资产收益,政府进行小微企业扶植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国有的机构进行大力的支持和方向上的引导,支持本身实力雄厚的企业进行行业间的相互扶持,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对小微企业业务的进一步重视,使得小微企业在向金融机构贷款的同时能够拥有良好的贷款担保机构,三者能够形成良好的格局,实现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享的关系,地方财政部门在进行相应的扶持的同时,需要建立有效的贴息机制,专门针对小微企业贷款而设立,对其贷款实行一定比例上的补贴和支持,减少小微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得到资本上的减低,促使企业能够在资金上得到更好的运转,加快企业本身的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为确保小微企业在贷款过程中的各个流程,政策性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使得其能都正常运行并且取向专业化,主要是对小微企业的信用数据进行良好的统计和收集,以此作为小微企业良好的信用的记录,对小微企业的经营动态有良好的把握,能够进行信用的评估,克服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对于动态数值能够全面熟悉,实现企业产业内的调整和进一步的升级,坚持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原则,促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观念不断得到加深,实现小微企业资本能够更加方便地进入到我国的信贷市场,实现小微企业业务的可持续增长,逐步实现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综合开发,提高企业的价值,全面优化和整合各项金融服务产品,建立良好的产品定价以及风险控制措施,使得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够得到更好的深化和认可,实现金融机构经营模式上的改变,从小微企业客户的角度出发,为小微企业创造利益,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密切结合小微企业在金融服务中的实际情况。

三、结语

小微企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一员,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并且在市场经济中一直活跃存在着,它和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具备一定的金融业务潜力,本文主要从小微企业的现状出发进行分析,重点阐述了出现现状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促进小微企业发展前景的各项措施,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内容。(作者单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