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优选九篇

时间:2022-10-22 12:11: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语文教学案例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语文教学案例

第1篇

【关键词】学案教学;微学案的设计和应用;教育时机;教学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芹,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学案是指引导学生开展学习过程及内容的方案。新课程改革以来,为适应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我国许多地区中小学开展了学案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许多专家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学案教学进行总结,并进行了学案的编制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我市较多中小学也深入开展了学案教学的课堂改革实践,开展了“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校作为实验校也参与了以学案导学的自主课堂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案在使用时尚存在一些弊端。学案内容往往繁冗复杂,包含了预习、课堂学习、课堂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反思总结、检测反馈等多方面内容。编写者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份“沉甸甸”的学案,全方位、多角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但实践表明,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对教师而言,编制这样一份完整的学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于学生而言,完整的学案虽信息容量大,环节完整,却容易使学生无法认清每节课的学习重点,使课堂学习失去了针对性;从教学的效果看,学案教学中过多预设性内容、相对固对的模式绑架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不利于课堂精彩内容的生成。打个比方说,假如观众在话剧演出前都拿到了剧本台词,提前知道了剧情,那么还有多少观众对即将开始的表演感兴趣呢?

二、微学案的内涵

为提升学案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传统学案进行改编,学案不一定面面俱到,它也可以是为突破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重难点或重点环节而编制的内容方案。与之前的传统学案相区别,笔者将其命名为微学案。微学案不注重所有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只侧重课堂中的某一个或两个重要知识点,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重点知识和能力得到有效落实。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微学案的使用能使课堂重点突出明确,使学生真正实现一课至少有一得的课堂效果。当然,能否实现高效课堂,不仅在于教师是否能够编制一份高质量的学案,还在于能否抓住使用学案的时机。在教育过程中,处处都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时机问题,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把握好教育时机,在一堂课关键的环节如能结合使用微学案,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微学案编制与应用示例

(一)微学案在新课教学中的应用

使用微学案时不仅要善于抓住课堂中各个阶段的教育时机,还应当根据不同的课型、文体来设计。每种课文、课型都有自己的特点,设计学案时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重难点来进行。

以文言文《鸿门宴》为例。这篇课文很长,知识点多而分散,包括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多个重要知识点,如果将其一一放入学案中,不仅会使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更会引发学生的烦躁心理,降低课堂的学习效果。在学生根据课下注解梳理完课文的字词后,教师可以就本课的重点编制一到两份学案。《鸿门宴》的特殊句式类型较多,尤其是宾语前置句式体现较为突出。学案的内容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本课出现的所有宾语前置句,找出宾语前置句式的类型和形成规律,然后再通过其他课文中的宾语前置句进行验证,最后进行适量的拓展训练,最终真正落实巩固这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根据本班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再来制定相应学案内容。如果通过前期作业检测反馈发现学生有其他的薄弱点,也可以将此薄弱点编成学案进行重点突破。

(二)微学案在情境设置中的应用

如果说课前的导入有助于创设良好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课后的练习则是落实课堂知识的最有效途径。传统教学采用的是课堂细讲碎问,课后留大量作业的“课后练”模式,但是“课后练”因不在课堂上进行,容易受到干扰,也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休息时间,所以“练”的效果会差一些。而如果能在课堂上当堂进行对应性练习,在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再加上刚讲完知识就马上进行练习,学生是在遗忘高峰到来前加以强化,记忆效果好,所学知识能得到及时强化和巩固。因此,在课堂及时配上对应知识点的练习学案来进行巩固或拓展性练习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但因为是课内练习,时间有限,所以练习案的内容不宜过多,针对重点做一到两题的对点训练即可,时间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在这种时候,微型练习案就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它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用时较短,不易引起学生的反感,而且方便课堂交流反馈,效果好。

示例:拓展变式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

(选自《宋诗精华录》)

请简要分析首句中“入”字的妙处。

以上为2013年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讲评课后的练习案,原题为: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本题属于炼字题,即考查诗中某个字(词)的使用效果,是对诗歌语言进行的一种鉴赏。这种题型有较为清晰的答题思路和步骤,如能掌握好,可以大大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笔者在设计学案时仅对原题进行变形改造,将“绿”改成“入”。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如果是全新的题目学生还要重新读题,解读诗歌,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到练习的容量。而原题改造变形后学生不需要重新解读诗歌,可以直接进行解答,这样既保证了练习的时间,又可让学生迅速体会到掌握知识就能答题的成就感。当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练习案中再设计一道相同类型的课外拓展题,以便真正让学生将知识巩固到位。

(三)微学案在讲评课中的应用

以一堂课最主要的导入环节为例。正所谓“万事贵乎始”。一节课的开头如果没有上好,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因此把握好导课环节就非常必要。导课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以笔者的一堂试卷讲评课为例。传统语文试卷讲评课通常是由教师将试卷从头至尾讲完,“满堂灌式”的讲评课内容多、耗时长,经常出现 “教师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在省质检试卷讲评课上,笔者对以往“逐题讲解”的讲评模式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在对学生试卷进行调查分析后,笔者发现有许多学生因为审题失误而造成大量失分,于是就从“审题”这一角度入手设计了一份微学案。学案展示了多份因审题而造成失分的病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参照参考答案给病例打分,找出失分的原因并进行归类,从而归纳总结审题的方法。通过学案的导学,学生不仅强化了审题意识,而且进一步掌握了审题的方法,提高了读题的能力。

在每分必争的高考考场上,提高考生读题能力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节讲评课前,笔者先编制了一份简单的微型学案。见下表1:

一场考试过后,学生最关心的是总分是多少,对讲评课却没任何兴趣,甚至连试卷都没有认真看一眼。在讲评开始之前,笔者以此学案作为导入,先让学生完成学案的内容,其实就是“逼”学生对自己的试卷做一次全面的详细地分析。这个活动需要学生动笔演算,学生对在语文课上做数学题的事情感到很新鲜,也十分有兴趣,做起来十分认真。完成计算后,笔者再将班级和年段各小题的均分情况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在直观的数据面前,学生的内心得到了相当大的震撼。这“第一锤”结结实实地敲到他们的心上。他们突然发现自己的试卷中暴露了这么多问题:原来自己在某些题目上是有优势或劣势的;原来自己在很多方面的失分是非智力因素造成

第2篇

“教案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诞生的一种与传统的“满堂灌”截然不同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它旨在借助于教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主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教案只是也只能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教案”并不等同于“教案”,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既然如此,教案就不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全部,尤其是语文教学。但是,在如今普遍采用教案教学的语文课堂上,又有多少教学被教案捆住了手脚?实事求是地说,语文教学中的“教案教学法”相比于数理化等理科而言,其实施的难度要更大一些,可操作性要相对弱一些,也更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操作不当等问题,甚至于有些时候还有可能成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确的是教案的功用到底是什么;而要弄清楚教案的功用,又必须首先明确教案到底是什么。

所谓教案,时下最通行的解释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于是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即教案的实质其实就是“学习方案”,其实施的主体理所当然应该是学生,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借助于教案,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先行一步”。教师借教案引导,学生借教案“先行”,这或许就是教案的价值所在。那么,教案的最大功用就在于一个“导”字。对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案要充分体现出“导读”“导思”“导听”等“语文价值”。换言之,教案就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沟通课堂教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是沟通课堂教学中“学”与“教”的桥梁。因此,教案有时又可称为“导教案”。如果我们在教案编制的源头就能够突出教案“导”的功能,在“导”字上做文章,而不是像有些现行教案从作者介绍到文本解读、从教学的内容到教学的重点、从思考的问题到课后的练习那样包罗万象,试图面面俱到,结果却重点不明、难以操作,那么或许可以减少教学过程中被教案捆住手脚的可能性。

然而,情况不容乐观。“课前发教案,课上讲教案,课后做教案”可能是目前教案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而且可能还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 戏剧教学 语文教学 角色扮演 案例选录

在高中戏剧教学中,笔者一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坚持以演代教,采用学生表演、学生鉴赏、学生评论的方法。总体而言,采取这种方法,学生兴趣高、参与度高,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都获得了进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戏剧教学安排在必修4,选录了三篇戏剧——《窦娥冤》、《雷雨》《哈姆雷特》。为提供更多样更丰富的剧目,另外提供补充剧目——《罗密欧与朱丽叶》、《茶馆》,鼓励学生另外补充其他剧目,含原创的、改编的。

教师的工作是:分配任务、明确要求、强调纪律、提供安全保障、提供时间和场地、提供必备教学仪器和设备、组织协调工作。学生的工作是:自由分组、挑选剧目、确定演职员、准备道具、搜集资料、改编剧本、设计台词、排练、彩排、正式演出、评选最佳、撰写记录、写周记等。

二、操作依据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提倡通过表演剧本的精彩片段来品味语言,深入领会作品内涵,体验人物的命运遭遇和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教学中通过观摩戏剧演出、尝试戏剧表演,加深对戏剧作品的体验。在戏剧选修课的评价中强调关注学生对作品的人物、情节、场景等的感受。

2.戏剧教学的自身特点

戏剧是综合了文学、音乐、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通过演员演出而诉诸观众的一种综合舞台艺术,具有十分复杂的文化内涵和非常丰富的思想艺术营养。它是生活的镜子,是浓缩的人生,使我们在享受艺术的同时,也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是对戏剧最好的概括。语文教学是集“听、说、读、写、思、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表演”理应成为学科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基本素养。戏剧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发展了戏剧的技能与过程,培养了评赏戏剧的能力,重新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语文学习走出了课堂,让学生乐在其中,在表演中学习。

3.暗示教学方法及建构主义理论的启示

暗示教学认为:理智和情感,分析和综合,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教学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具体到戏剧教学,学生在清醒而放松的状态下,明确地参与戏剧表演过程,对其采取积极的态度,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如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自信心、愉快而不紧张,在声光影的流程中,采用互动性形式,师生相互信任和尊重,学生在与同伴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领悟了剧目的内容和形式,教学的目标就能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水到渠成地实现。

4.学生的特点

生活在一个资讯丰富的信息社会中,青少年好奇心强,探索欲强。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急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乐于探索,易于接受新事物,喜欢研究新事物。他们喜欢充分表现自我,有着极强的表现欲和参与欲,他们在众多场合下能够充分展现自我,喜欢交际,渴望参与社会活动。他们有自己的个性,不人云亦云,不因循守旧,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现和理解这个社会。他们对课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更愿意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基于学生的这些特点,传统的教学流程——作家介绍、写作背景、情节、人物、环境、主题、艺术特点等的分析,明显不如放手发动学生自己做主、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学生积极参与动中求活进行课本剧表演的效果好。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学生“演”代教师“教”,使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自导自评,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在教室这个小舞台舞出自我的风采,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体会戏剧冲突,领悟人物性格,挖掘人物语言内涵,领会角色“潜台词”,体味角色的感情,感受戏剧魅力,挖掘多方面潜能,个性化地建构文本意义,进行潜移默化的知识能力及道德教育。让学生在课本剧表演的整个过程中锻炼听说读写的能力、与人沟通表达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比较鉴赏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优秀戏剧作品的能力,从而获得更丰富的戏剧体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实施案例

1.经过

4月22日,确定表演《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哈姆雷特》五篇课文,五组抽签决定表演篇目。

4月23、24、26、27、28日6节语文课学生排演。

4月28日晚6点10分开始在多媒体教室表演,8点半结束。

4月29日,两次投票评选最佳导演等八个奖项。

4月30日,举办颁奖典礼。

2.剧组安排(选录)

《雷雨》剧组

总指挥:石鑫祥 导演:谢萍萍 艺术顾问:胡军

记录:陈丹 编剧:马银杏 旁白:胡靓

男主角:王韦饰演周朴园 女主角:李争明饰演鲁侍萍

男配角:陈晓英饰演鲁大海,徐凡饰演周萍,邓鹏婷饰演周冲,胡军饰演仆人乙

女配角:谢萍萍饰演繁漪,童慧琴饰演仆人甲

后勤:周蕾、宋玮、张晶

3.排演记录(选录)

《罗密欧与朱丽叶》大记录(摘录)

4月22日星期三

第一节课组织晚自习初步预排

确定剧本——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确定阵容。

4月23日星期四正式排练,按初定剧情演绎

排练地点:画室

4月24日星期五

语文课对台词,联系感情、语言、动作等,各成员上网观看网上原著视频,与自编剧对照,改进及借用。

4月26日星期日

放学后4:50—6:00在画室练习,背景音乐及台词、场间旁白已确定,正式将各道具、台词等相关事宜确定,话剧较完整预排,并摄下过程以供参考,初次完整预排,效果不佳,仍待商议改定。

4月27日星期一

班会课后于画室排练至六点,各道具如剑、花等准备完毕,新添场景辅助灯光,二次完整预排,结果较有改善,演出场景设计完成,各演员演出服装准备完毕。

第二节晚自习:调试灯光,皱纹纸辅助,调配演出布景色调。

4月28日星期二

下午二、三节课,各演员反复对戏,酝酿戏中各角色感情动作,并调整细节,服装到位,由组中成员自行提供。

5:00之后,各成员搬拿道具等至多媒体教室,在演出场地再次商定演出具体形式方位、背景音乐及灯光效果调配成功,场景设计成功,场景布置切换、道具搬运由各成员辅助完成。

正式演出:晚自习前6:10

本组演出正式开始,一切按预排进行,演员演出,道具搬运,配乐及灯光一切到位,演出完整进行至全体谢幕成功完成。

演出完毕,各道具复原,归还,观看其他组演出。

4.周记选摘

4月28日,那天晚上,我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点滴感动,坦然面对生活,坚持我心中的梦想,勇敢地奔跑,勇敢跨越,成功就在前方。在不平凡的4·28中,我坦诚地笑着,我真实地体验着不平凡的一天。(李晓红)

谁也看不到曾经排练时的汗水、冲突与不快,在欢笑与泪水当中,我们感受到了真挚的友情,在冲突与矛盾当中我们感受到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的关心,在青春这个舞台上,我们释放了青春与活力,我们收获了快乐与成长。(赵容)

我们在排练中,有的组员哭过、笑过、苦过、累过,但是现在我们开心了,展示了,得到了。话剧表演完了,但大家还沉浸在表演的氛围中。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言语,一曲曲优美的音乐,一次次响亮的掌声,都使我们不能忘怀。今宵我们如此快乐,今宵我们如此陶醉,今宵我们铭记在心。这次演出我们付出了很多,学到了许多,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但我相信这次的回报是最甜的,回忆是最美的,今宵如此难忘。(张志才)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4篇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一、人文地理内容的特点及教学方法

新课改以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具体的课标要求,教材在人文地理部分对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做了更加贴近生活的处理,谋求以通俗易懂地方式教授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同时教材编写采取一纲多本的模式,其中湘教版更是采用案例形式、活动课形式、调查实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程度这无疑对于教师授课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在人文地理授课时必须依据课标、突出教材、兼顾学生差异并针对具体教学资源进行授课。因此可以尝试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 通过案例对人文地理的现象和规律进行教学。比如在旅游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学校所在地区的旅游景点进行旅游现象和规律的学习。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兴趣,更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地图学习法 地图的作用对人文地理教学而言也是不可小视的。我们一定要充分运用地图教学。比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过程中,在地图上找到相应区域了解某地区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从而进一步了解气候、地形、水文、土壤、生物种类等条件,进一步掌握分析农业区位中的自然地理区位。

对比法人文地理的知识点比较多,知识较零散。对比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体系中的异同点做到准确掌握、避免混乱。比如农业区位选择和工业区位选择就可以对比学习,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工业受社会经济影响明显。但这二者之间有联系,两者在进行区位选择中均受自然和社会影响。

二、教学实例

下面以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为例,进行案例教学。

新课引入阶段:以一首春天的故事拉开序幕,贴切本课主题,同时十分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减少新老师的陌生感。歌词内容上把握住1978和1992两个关键时间点。引入本课内容。

重点知R讲解阶段:围绕着两个时间点,引导学生分析,在1978年,什么要的优势区位促使珠三角地区尤其深圳的第一次腾飞。学生很快联系所学,想到其优越的地理区位:临海同时又紧邻港澳;国家政策扶持;由老师的引导,回忆在此阶段国际大趋势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亚东南亚的转移。迫使其由小渔村第一次大发展,成为大都市,实现城乡一体化。1992年,注重学生对比分析,区位条件作何变化。大致能回答出:政策扶持不再,人力成本优势也不再明显,国际环境也变化,由资本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型为高新技术产业。这就迫使珠三角也顺应潮流转型: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子设备产业基地。城市变化也由大都市转变为城市集群。卫星城发展分担大都市的城市职能,以及过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概括总结阶段:让学生清楚看到工业化的2个阶段,以及工业化推到下的城市化2个对应阶段。关系清楚明了。再通过做题巩固。

课外延伸阶段:介绍书上本地区的特色经济,一镇一品经济模式,加深对本地区的了解和印象。介绍其他的城市化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东北模式。使知识尽量延伸。

课程结束。

课后总结

整堂课,师生互动多、学生参与高,课堂气氛活跃。同时课后调查发现,要真正做到和学生心灵相通,需要更好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习惯。同时引进新的有效的学习理念,在获得学生信任的基础上使其更加坚定与老师的合作,从而进步更大。另外,案例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典型化,使学生从“个”推知“类”,由特殊归纳一般,通过典型案例理解普遍规律性的东西,掌握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的教学。

三、经验总结

现在的课程改革,在人文地理方面更加突出案例教学模式、决策型教学模式的发展。在上个月召开的初中地理名师研讨会上。初中也将案例教学模式引入新教材,突出每个区域地理的代表性案例。下面就结合一些教学实例谈谈对人文地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些思考。

(一)针对人文地理教学案例的特点进行案例编选

好的案例是人文地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人文地理案例的形式应丰富多样,可以是文字式的材料、小故事,可以是视频图像,可以是几张照片、图片、甚至是漫画,也可以是它们的有机组合。不管是何种形式,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学生感兴趣。

(1)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和真实性,蕴含着人文精神。 人文地理的案例一定要来源于生活,真实可信,并具有时代感。这样的案例才会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思考现实问题的意识。

(2)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人文地理的案例既要有学科特色,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彰显着地理的学科价值;又要有可读性,学生感兴趣。如果节节课都是材料分析,久而久之学生必然厌烦。所以教师需要巧花心思,对案例进行适当的加工增强其趣味性,并变换案例的形式使学生有新鲜感。例如在讲农业一课时,在案例内容的选取上我选取了网易总裁丁磊投身养猪业一事,并且使用了漫画形式呈现案例,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

(二)结合教学实际,灵活选择案例使用方法,创设案例学习情境。

在人文地理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有利于教师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能够较好地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将教材的内容复述给学生,不做或缺乏分析和讲解的现象。但是在案例的使用中,又要防止出现将教材抛掷于一边,孤立地讲解案例内容的现象。在使用案例时注意与教材学习材料的有机结合,设计合理的问题情境。

(1)以案例为载体,进行人文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

教师将案例放在一个情境中使用,可以单纯地作为课题的导入;也可以用于教学过程中的讨论探究环节,以突破的教学重难点;甚至是用案例来承载整个学习活动。案例的使用过程应该是以案例为载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与学习的过程。

(2)在案例的使用方式上,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选用归纳法和演绎法。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已经超过其他教育目标成为首位。同时,如何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又兼顾高考的分数压力,是地理老师不断教研的任务所在。而高考的命题倾向也在人文地理方面大量倾斜,如何活学活用,不是死记硬背,不是只看分数不看成长,这条路还需要慢慢摸索。比如案例教学、比如决策教学方向。相信教师能够善于研究,学会细心观察发现,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的矛盾会得到改善,人文地理教学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义孚 人文地理学之我见 地理科学进展 2006年3月 第2期

[2]沈阳市第三十中学 李斌 《地理课堂中人文精神的培养》[M].地理教育,2008.

第5篇

单元模块化教学应该体现“整体性、活动性、开放性、主动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从整体策划单元教学出发,着力组织各类教学活动,全力开放学习场所,充分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努力寻求学科自身和学科间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全方位培养,同时将分散各篇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聚“点”成“块”,使学生能够体验作者情感并将情感内化为自身行为的能力。

学案式教学,首先要明确学案的真正内涵,所谓学案,简而言之,应该是为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而编制的学习方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学习过程设计。它包括学习目标设置、学习内容解析、学习基础评估、学习策略设计、课前预习方案、课堂学习流程、课后反思总结等环节。

学案编制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教师编制的应该称之为导学案,二者不能混淆。

学案式自主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及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协作学习(讨论和交流),并引导他们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面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编制学案,应从教材的编排原则和知识体系出发。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学情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对单元教学进行模块化的设计,从而明确提出每篇课文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完成预习,做好问题记录。根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质疑辩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释疑,同时设计评价方式,适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及时调整教学流程。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类聚原则,基于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单元学习目标。通过一至两篇课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的示范点拨,带动学生自主学习单元中其他课文。并将阅读鉴赏与写作训练有机结合;将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从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和系列性出发,精简教学环节,缩短教学进程,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益,真正做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下面以人教版必修一“写人记事散文”单元为例。

一、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鉴赏散文的主体要求是:

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通过指出写作顺序、说出详略、划分层次来理清文章思路,通过归纳文章段落要点和文章结构特点包括线索、照应、过渡等来概括文章中心意思,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要帮助学生结合作者和作品的时代社会背景,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能够从不同角度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合情合理的分析判断和评价质疑。

3.“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就是要指导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和自己喜爱的细节、场景描写、以及重要的抒情议论段落,体会作者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4.“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评价质疑、展示分享。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回忆性、纪念性的文章。这些课文都包含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揭示了人生哲理。归根结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特点,掌握学习这类文本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刚刚学习完了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知道了解背景知识对理解文本的重要意义,着重训练了提要钩玄的读书方法,对学习本单元有帮助。同时,在第一单元“现代诗歌”中运用的在反复阅读中,发挥想象,品味语言,从而感受溢于作品中真情的方法也对学生学习本单元有帮助。

2.学生在第二单元中,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理解掌握大量的文言知识,容易疲倦。本单元三篇文章要么写悲惨忧伤之事,要么写名人趣事,学生易于读通文本。

三、教学目标

1.独立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

2.明确本单元三篇写人记事散文在选材上的典型性、深刻性及真实性等特点。

3.通过分析典型事例等方法,了解文本中主要人物形象特点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4.通过品析语句,体会语言表达效果,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评价。

5.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字典、网络等工具,独立疏通整理文本中相关的字音、字形和词语;了解作品所涉及的作家及相关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为分析理解作品做准备。

6.学生能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按照单元要求独立完成每课的“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能够掌握常用的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如按照时空变化、情感变化、事情的发展、描述角度变化等;能够理解在写人时,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典型性格,选择典型的材料,了解选材与写人的关系。

7.通过品析文本,掌握运用描写、对比烘托等写人的常用方法。

8.通过阅读品评,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培养高雅的艺术趣味。

9.通过鼓励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进行个性化的评价,来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四、评价方式设计

1.通过查阅每课的学生“自主预习成果记录案”,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

2.通过学生以组为单位自主梳理本单元字词等基础知识,形成测评卷,限时检测,检查学生基础知识的落实情况。

3.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一,检查学生对选择典型材料来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的方法的掌握情况。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能够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

4.通过片段作文写作二,在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在写人时对描写、对比、烘托等方法的掌握情况。

5.通过学生自学读本上的《怀李叔同先生》《金岳霖先生》《普通人》三篇文章,检查学生对学习写人记事散文的一般方法和切入点的掌握情况。

五、教材处理

1.重点:引导学生通过独立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掌握梳理文章结构思路的一般方法,了解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并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品析语言。

2.难点:将学习写人时要选择典型材料突出人物典型性格,要学会运用描写等方法让人物形象生动等。

3.补充资料:读本《你的微笑》中“高山仰止”“芸芸众生”单元中的文章。

六、学习流程

(一)师生共同研读单元提要,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了解本单元主要的学习方法。明确学生在自主预习时要关注的知识点,即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

(二)确定学习本单元的课型

1.单元导学课。以教师为主导,编制导学案。师生共学《记念刘和珍君》,联系单元学习目标,讲方法、讲思路、讲要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解决本单元所遇到的问题;

2.单元群学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小狗包弟》,以小组为单位编制学案,学生运用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学到的方法开展组内互学,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点拨,评价总结。

3.单元自学课。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自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学生独立编制学案,组内释疑,全班展示,分组质疑,学生相互补充、评价、总结。

4.单元写作课。设计片段作文,当堂完成。要运用单元所学立意、构思、选材和语言特点、写作方法,进行及时演练,做到读写结合,要有目标、有要求、有反馈。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后,完成片段作文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熟悉的人,确定其一个典型的性格特征,选择典型恰当的材料来写,300字左右。

学习《小狗包弟》后,完成片段作文二:发挥想象,补写“艺术家给关了几年才放出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几斤肉去看望那只小狗。他......”的情节,300字左右。

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后,要求运用本课中学到的抓住细节描写来写人的方法,修改作文片段一或者片段二。

(三)按照学习目标,学生自主预习,完成“自主预习记录案”。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习目标,合作学习“自主预习案”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解决部分疑难问题。选择本组准备在全班讲解的知识点,分工合作,按照要求制作学习案。

(五)教师审核各组的学习案后,由课代表排版印发。

(六)学生全面预习下发的学习案,研究针对本组知识点的讲解方法,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七)基于学生自制的学习案,以小组为单位,全班交流展示,互动质疑。

(八)师生共同总结。

第6篇

大家都知道,教学没有完美,充满着遗憾。高中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虽说目前高中课改在强力推进,高考语文分值也将大幅提升,但实话实说,高中语文教学多年积淀的顽疾在短时间内的确难以根除。

一、顽疾简述

简言之,高中语文教学顽疾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系统在内外异常因素长期作用下,教学内容或结构形式发生异变或教学功能不全或不能很好发挥作用,以致产生或明或暗的不良影响的不正常状态。

针对顽疾,医学上通常做法是:通过诊断病因,找准病根,接着开出药方,治病救人。此法亦适于高中语文教学。通过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病因诊断与剖析,及时并准确发现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行为缺陷,从而制定相应对策。

二、病因剖析

语文教学是个多维的系统,同人的机体类似,出现的毛病有轻重之分,亦有内外伤之别。下面分别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予以剖析。

1、教师方面

(1)课前准备:比如必修、选修课程定位不准,各方面教学资源缺乏,对学情了解不到位,备课不认真,文本解读不透,预设课堂活动不周全,编写教学设计过于粗糙甚至不写,作业布置超时超量、难易度把握不够,专业素养、心理健康知识储备不充分,教学工具准备不足,教学手段单一等等。

(2)课中教学:课中教学:不考虑学生实情,习惯于一言堂和满堂灌;主要让学生被动地看、听、读、记、写,学习无互动,无快乐;学生阅读不够,体悟不透,只能胡乱理解,架空分析;解读文本不愿作个性化解读;课堂活动松散零乱,学生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教师没起好“导演编剧”“穿针引线”的规划、引导、点拨等作用,缺乏教学智慧等等。

(3)课后延伸:不重视作业的评改与反馈,在量与质上大打折扣;习惯于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参考资料,训练习题的设置过于粗糙,与学生实情不符,没有自主创新的精神;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与时代脱节,甘做井底之蛙,不愿吸纳教学新理念,不去关注教学新动态、新发展;教学上按部就班,不进行教学反思,也不愿与同行研讨交流,习惯于单枪匹马、单打独斗等等。

2、学生方面

各种主客观诱因导致对语文本能性的不重视;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或者说是预习不够充分;不喜欢多读多看内外读本;学习资源匮乏;上课不听讲、不记录、不思考,学习方法单一,体验深度不够;作业马虎,甚至干脆不做;课后用于语文巩固与提升方面的时间与精力少之又少,该背诵积累的落不到实处等等。

另外,学校管理、学科分类、教师引导、考试机制、家长意见、社会思潮等方面的关联诱因,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高中语文教学的活动开展及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

三、治疗药方

1、勤练内功本领,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育的成与败,关键取决于教师。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巨变,我们语文教师要紧跟发展步伐,活到老,学到老。要夯实自身功底,不断充实专业素养、提升业务能力。要及时通过各类培训、学习、研修、实践,熟练掌握高中语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诊断知识、心理诊断知识体系以及课堂教学技能技巧,借助“教学相长”、同伴互助、研训进修等途径不断丰富专业涵养,提升专业水平,力争成长为成熟型、专家型语文教育工作者。

2、注重教学反思,增强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造血功能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不断趋于成熟并最终成为反思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重要路径和渠道,为教师专业素质的持续发展提供可能。只有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促使教师增强教学责任感,提升专业知识内涵,丰富教学理论素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成就教学辉煌。

高中语文教师要落实教学反思,就必须以自身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出发点,以改进教学行为为努力方向,以教学日志、教学案例、教育叙事、教后扎记、立体教研等为主要形式,借助新的教育理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知识内容体系、教学活动组织等的合理性与决策性进行反思、审视、分析和检验,从而得出结果,并及时将之用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实现“学习――实践――反思――提高”螺旋式发展。这样一来,由于注入了造血功能,高中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就不再是止步不前,而是走上了可持续发展之路了。

3、勇于科学诊断,实施个性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靠教学反思解决教师的教学顽疾的确效果不是特别明显,还得有大量的行动与实践作支撑。受医学病理学启发,个人觉得应该勇于论断,运用个性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去治疗高中语文教学上的顽疾。

高中学生经过从小学到初中九年的系统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个性倾向渐次明朗,学习兴趣与学习需求方面的差异也更明显了。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不好,可能主要是因为:没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策略,存在阻碍他正常学习的心理、生理、环境等因素。因此,我们教师就要科学诊断,找准问题所在,以便开药方治病。比如,通过调查问卷、参考文献、行动研究、案例分析、观察访谈、经验总结等方法,开展一系列有关学生方面的年龄特点、个性特征、性格差异、学习方法、兴趣动力、环境条件、智力因素等综合性研究,弄清学生语文学习实情,归纳分析相关数据材料,找出该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学习优势和存在问题,分析阻碍学生学习的各种因素,科学论断,对症下药,制定学习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及时反馈学生,并跟踪帮助改进。

4、创新教研形式,倡导集体会诊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7篇

一、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存在的问题

1.唯课本理论,过于依赖教师

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们的学习多是被动式、压迫式的学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也是主体。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们失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过分地依赖课本,相信教师。这样的语文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知识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真理性和双面性,这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2.师生忽视批判性思维教学

由于批判性思维教学力度不够,很多教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对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缺失,会导致学生们养成被动学习、依赖他人的学习习惯,严重制约学生想象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们就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将逐渐丧失。学生们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将要面对形形的信息资源,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学生们不可缺少的社会阅历之一。

二、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探讨

1.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语文学科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学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学生们常常会因为一位教师而爱上一门学科,这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教育日益突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尊敬是实现学生素质教育的根本。只有学生们敢于表现自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才具有展现的机会。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更多的是敬畏,有些学生甚至害怕教师、害怕发言,这就难以谈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了。对此,教师通过采取平等、尊敬、理解的原则,结合有效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情境,为学生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的养成。例如,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例举语文教学案例,结合教师个人经历,实施批判性思维教学。教师也需要端正教学态度,注意教学的层次性,允许学生犯错,这些都是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

2.思辨能力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

古语云:疑惑是一切问题的开端。疑问思维和思辨能力是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起步阶段。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只有学生们产生了疑问,才会有对应的思考,这就是所说的思辨能力培养。教师通过要求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猜测和假定,对语文教学内容实施合理的归纳和猜想,帮助学生树立勤学好问的学习品质。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目标,巧妙设置疑问,推动学生之间的互相辩论,合理引导学生进行猜想、质疑、验证,以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语文学习方法教学,渗透批判性思维

第8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诗歌 文本解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然而如何对诗歌进行更好的解读成为目前教学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针对目前在学习诗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的解读能力不足,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够新颖,本文将对这一课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诗歌文本的含义

诗歌实际上是一种文学体裁,既有诗的隽永又有歌的韵律。是一种形式短小,语言精练、感情丰富、意境优美的文学体裁。从内容上说,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表现形式。[1]诗歌也不例外,高度凝练了生活中的情感。从题材上来看,诗歌涉及的内容很广泛,有描述事件的,有反应自然田园生活的,有描绘祖国山水的,有缅怀古人古迹的,有描写战乱民苦的,有抒发儿女情长的有写鸿鹄之志的等等。情感丰富,内容广泛。在形式上,语言短小精练,言辞优美,韵律和谐。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有很高的文W鉴赏价值。

二、高中语文教学诗歌文本解读的意义

通过对诗歌的基本了解,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文本解读的意义显而易见。首先,教学中正确解读文本,有利于师生互动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诗歌是一种智慧的凝聚,在诗歌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达到情感共鸣,抛开客观限制因素,身心完全融入到诗歌的气氛中,平静的感受诗歌的意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主观意识,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其次,良好的诗歌文本解读有利于提高诗歌的教学水平。良好的文本解读状态,教师不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切实的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与文学素养。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的方法

诗歌文本解读是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那么,要想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提高诗歌教学的水平,必须要讲求方式方法,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具体的方式方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诗歌解读能力

教师要想带领学生更好的解读诗歌文本,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素养。注重文学积累,多看好的书籍,特别是古诗词,在阅读过程中认真感受,仔细鉴赏,也是为教学打基础,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文学感受力,文学审美力都会得到很大提升,这样本身文学底蕴就很深厚,在教学中自然如鱼得水,游刃有余。[2]在诗歌的教学中,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教师的文学魅力,受其影响,自然会对诗歌文本解读产生兴趣。这就是一种无形的引导。这样诗歌的文本解读才能顺利展开。

(二)诗歌教学注意细节解读

所谓“细节就是一切。”[3]在诗歌的解读中,这一点也非常重要。诗歌的情感表达细腻,往往一个字,一个词,一处景,一件事…都会表达出强大的意蕴,这就需要注意细节。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教学案例:如刘永的《雨霖铃》有这样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凄凉。一个“晓”字一个“残”字一写出酒醉一夜,然后通篇,作者并未写酒醉,这就是细节之处,需要我们解读。体会,感悟。所以说细节往往是解读诗歌情感,意境,神韵的关键。

(三)开阔学生视野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对诗歌文本的解读,学生当然也是主体。所以要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诗歌的解读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要想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就要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想象力。学生要多度书,读好书,只有拥有大量的文学知识,受过良好的文学熏陶,对文字的敏感程度才会增强,文学底蕴深厚,学生对文化的感受力才能增强,这样在解读诗歌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从诗歌的背景、内容、形式、意境、内涵等各方面去欣赏,能够切实在诗歌中感受到其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把知识与情感相融合,完全领悟诗歌的美感。情感达到共鸣,诗歌文本的解读自然完成,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得到扩展,文学品位自然上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育中,诗歌的文本解读不只是知识的学习,更是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这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注学生能力提升,思维发展是关键。通过转变教育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拼读诗歌,让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走出来,提高主体意识,切身感受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学修养,真正愿意走到诗歌的意境中去,真正认识到诗歌的价值,这才是教学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曹文生.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探究[D].渤海大学,2012.

[2]张华.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文本解读[J].语文建设,2014,(20).

第9篇

一、微课的概念及特点分析

微课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资源共享的大背景。主要教学实质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载体,对每一章节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整合,从而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评价各个环节,展开视频录制。具有教学时间短、视频内容精简、资源丰富、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一般微课的视频录制为5~10分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围绕某一个教学知识点或者教学案例进行录制。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再者,微课是以视频为载体,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视频学习。再加上微课是结合众多名师的教学精华进行视频录制的,所以微课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微课程在教学主题选择时具有指向明确、教学内容相对完整的特点,同时还包括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课堂专家点评、学生信息及时反馈等等环节。这就对于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锻炼有很大帮助。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践意义

(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众所周知,很多高中语文课文都需要学生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及生活阅历才能充分理解其含义。但是,学生接受的社会教育不同,对于课文的理解程度也不同。再加上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认识程度不够,很多认为语文就是多背多读,完全忽视了平时的生活积累。而利用微课就可以将原本枯燥的语文知识多彩化、形象化、直观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之处,拉进学生与语文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优化了教学结构。例如学习高中语文(新人教版)《荷塘月色》时,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荷塘月色的景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从一个游览者的角度出发,基于某一个点进行描述,时刻在学生的眼前展现一幅美丽画面。介于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没有看过现实中的荷塘,所以联想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借助微课视频就可以把水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全面展示出来。再加上对当时社会背景的描述,便显出作者借助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不满现实,渴望自由的情感,也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二)感受诗歌意境

高中语文诗歌一般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对学生的文学功底要求很高,再加上学生平时的积累不够,很难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通过微课教师就可以利用声音、图像、文字、视频等将静态的诗歌生命化,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创设一个具有生命化的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诗歌的内涵。例如,学习《雨巷》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的视频教学载体,将作者所要表达的狭窄、阴沉的雨巷展现出来,表达出作者是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期待的情怀,符合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或者是在革命中失败的人的时有时无的希望,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三)培养写作兴趣

在高中阶段,很多老师都会面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够、写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很多学生由于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有误解,或者平时写作素材积累不够,文章缺乏真实性,更多的是框框大论,没有一点真情实感。学生也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痛苦境地。所以,教师就可以借助微课平台,让学生更加了解生活、认识生活,有效弥补学生的“生活空白”、“情感空白”、“写作素材空白”等问题。从而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的内心深处及写作欲望,避免学生长期处于脱离生活、闭门造车、与社会脱轨的尴尬境地。

三、总结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