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经营管理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1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企业经营管理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企业经营管理观念

第1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在结构上也在发生不断的变化,人类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逐渐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转移,因此,中国企业也迎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经营管理来讲,必须要找到适合企业经营发展的管理观念,用来促进企业的发展。鉴于此,笔者就针对管理观念创新的主要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供读者参考,以便我国企业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知识经济;企业经营;管理观念创新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每一次变革首先是思想和观念。企业要想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得到快速的发展,就必须要在经营观念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只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先进的主导思想,才能使企业在不断竞争的过程中逐渐壮大起来。

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1.1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生产观念的挑战

对于观念的创新来讲,也就是对过去旧观念的否定,给予重新定位。我们都知道,观念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反省的过程,它不仅要超越以往已经形成的习惯以及利益格局,还要转变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及方式,如此一来,便会在心理、物质以及精神等不同方面来承受很大的压力。这是从量到质的改变,是无法避免的蜕变的过程。在工业经济社会,主要以资源、劳动力、资本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知识却被排除在外。但是对于当前的知识时代来讲,对传统的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依赖性是越来越低,相反,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逐渐取代了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的地位。

1.2在知识经济环境下对企业管理观念的挑战

对于“泰罗制”管理,我们都非常的熟悉,它是以机器为中心,工人只是相应的辅助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就被相应的异化成了物,那么,在管理的过程中,物便成了管理的中心,为了达到所谓的标准化管理,每一位工人都必须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标准人”。对于这种将人异化管理的方式来讲,有血有肉的工人将承受着双重的压力,例如,繁重的工作量、严重的惩罚、失业的威胁、禁锢个人的创造力等一系列的限制。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的主动性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如果再不将这种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那么,将无法真正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逐渐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那么,人起到了主宰性作用,无论是才能、个性,还是创造力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讲,管理的中心将由过去的物转移到了现在人,开始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因此而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柔性管理”。对于柔性管理来讲,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积极性等才是管理者所要考虑的问题。

2.知识经济环境下观念创新的内容

2.1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知识价值观念的不断创新

对于知识价值来讲,它是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所决定的。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科学有效的提高产品以及服务价值,因此,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知识的价值。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是越来越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所以,知识便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超过工业革命多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机器、原料以及设备已经不再是创造财富的中间力量,此时的中间力量已经开始转移到当今的知识。对于知识来讲,技术以及人类的智慧将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同样,这也是知识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体现。对于企业来讲,只有对此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才能将企业的资源充分的调动以及利用。

2.2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当前人力资本的作用远远超过物质资本的作用。就以目前来讲,对经济进步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将是科学技术。鉴于此,我们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实际上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而且,还会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直接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人是创造万物的本体,同时,他还是知识的载体,所以,在知识时代人将成为时代的中心,对此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有许多成功的案例来进行有效地证明:在人力资本上不断加大投入是企业快速发展以及成长的有效手段。从企业振兴的根本来讲,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是当前的党务之急,以便为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依托以及资源支撑。

2.3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人力资本绿色管理观念的不断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人们的价值观、消费方式、生产方式等都发生的相应的变化,因此,而出现了重视环保、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等一系列的新时尚。对于知识经济来讲,它以最先进的理念来为人们服务,将当前最为炽热的话题纳入自己的产业领域。就目前来看,符合国际的环保产业以及绿色产品将各大企业的竞争的主要内容,并逐渐成为国际市场在营销上的重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其看作最有希望的“输出产业”,并给予相应的扶持以及保护。为了跟得上时展,绿色管理思想已经开始在广泛实施,各大企业都在不断地向社会高举绿色旗帜,那么,如果还有个别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还在不断危害环境,必将被社会淘汰。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必然会超越传统的产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看做是知识取代相对而言比较传统的物质投入,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价值。在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企业,其经营管理将会出现一个与以往相比全新的局面,将会对知识产品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企业在经济管理观上进行不断地创新,关系到企业在竞争过程中的生存以及发展,同样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珊.知识经济对企业营销的影响[J].企业研究,2013(16)

[2]蔡欣明.浅议印刷企业向知识经济管理的转型[J].科技致富向导,2010(20)

第2篇

关键词:经营传统理念 变革创新 造价管理 中心地位

不管是在计划经济发展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发展体制下,任何企业单位的经营发展都离不开经营成本、经营收入和经营利润的核算与管理。那么,对于建设改制企业亦是如此。在建设改制企业的经营发展中,与经营成本和经营利润息息相关的一个经营管理职能活动就是造价管理。因此,企业在资源条件许可和经营发展实际状况需要的前提下,相关管理人员都应该要加强注重改变企业经营传统理念并且确立造价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职能体系中的重要核心地位,从而为本企业未来的积极良好可持续发展做好成本控制管理的工作,起到一定的积极性支撑作用。

一、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与造价管理概述

1.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概述

所谓企业经营理念,其实就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单位在对本企业资金实力、内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其他经营资源发展状况认识、了解与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和形成的未来发展方向、共同信念、战略经营目标和企业经营文化的总和。它是对企业组织单位的经营行为的确认和认可的重要根据所在。

一般来讲,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主要由这三个部分组成:企业组织单位的外部经营环境,主要包含有社会结构、企业市场状况、消费者顾客状况、科学技术应用状况以及竞争者状况等要素;企业组织单位的特殊使命,比如社会义务、环境保护等等;企业组织单位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人力资源状况、资金资源状况以及、科学技术水平能力状况等等。

2.造价管理概述

所谓造价管理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贯穿于招投标、项目设计、工程施工和竣工结算各个阶段,他是建设单位管理的核心部分,切实抓好造价管理工作,对各阶段的动态监督、管理十分必要。为了能够更好地保障建设费用、维护费用在各个方面的最大经济效益和非经济效益,通过结合采用专业的造价管理技能方法,对该项工程的建设制造成本价格所实施的全过程、全方位、科学化和专业化的协调组织活动过程。

通常情况下,企业单位实施造价管理的目的主要表现为这样的两个方面:其一、为了保证企业的建设、维护项目工程的投资额度不超过经由相关管理人员批准的造价限额,也就是制定好、执行好全面造价管理。其二、更好地遵循艰苦奋斗以及勤俭节约的方针原则,做到有计划、有目的,使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合理高效地使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各项经营资源,避免了前期无计划,施工期间乱加价的不良现象,为企业最终取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做出了保障。

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创新与改变的基本要求

1.从企业经营发展的一切实际状况出发

哲学中也告诉过我们,科学合理的行为方法论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此,各个企业单位在重新制定和确定企业经营理念的过程中,也就是进行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的创新与改变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原则,从本企业组织单位的一切实际状况出发,比如经济基础条件、物资条件、技术条件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等等。只有这样得出的经营理念才是具有实用性和生命力的,也才能够真正实现经营管理理念进行创新改变的初衷目的。

2.对经营管理理念创新的观念意识不断进行宣传教育

企业组织单位一定要加强提高企业全员对经营管理理念创新改变的重视和关注的意识观念,使企业的全体员工将创新和制定经营理念,并且按照经营理念的指向去实施行动都视作理所当然和必然客观的。另外,还要使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够非常准确和全面地理解新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内涵和精髓。

三、企业确立造价管理的中心地位的必要措施投入

1.增强与提高造价管理的技能水平

这个主要就是指企业单位一定要组织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积极加强学习与提升有关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先进文化知识,加强造价管理,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这是建设单位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提高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直接的捷径,造价人员还要经常深入现场,当工程需要变更设计时,从管理上要科学变更设计方案,避免方案的变更带来造价的失控,从而才能够保证通过实施造价管理为企业的良好经营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这也是使造价管理这项经营管理职能活动成为中心管理职能的前提条件。因为一个不能够起到巨大积极性作用的经营管理职能要想被确立为中心管理职能是不会被认可的。

2.配备充足高质量水平的所需经营资源

这个主要就是指一个企业单位的任何一项经营管理职能活动的实施都是需要各项经营资源予以支撑和支持,比如资金资源、物资资源、技术资源、组织结构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等等。那么,企业单位的造价管理同样也是如此。因此,企业单位要想使造价管理顺理成章占据中心地位,变为核心经营管理职能,就必须要为造价管理的实施准备非常充足的各项经营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并且还要保证经营资源的质量水平。因为从这里也可以使相关人员看出企业对造价管理的重视程度,进而来衡量造价管理的分量地位。

3.加强树立企业造价管理观念意识的宣传教育

这个主要就是指遵循马克思哲学中所描述的这样一条哲理,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会反过来作用于物质。因此,企业单位要想能够顺利成功地确立造价管理的中心地位,就必须要先对企业单位内部的全体员工进行宣传教育树立造价管理意识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全体员工积极地和能动地参与到企业造价管理的职能活动过程中来,并且给予最大的支持与认可。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如今这个企业经营环境非常复杂和动荡的社会中,包括建设企业在内的各个行业的企业单位要想很好地顺应时代环境的变化要求,使本企业不断的发展与壮大,就必须要积极地对本企业各个领域的经营理念以及总体的经营管理理念进行创新与改革。加强造价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增强每个环节的控制和审查,克服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从而提高投资效果。只有这样,才可以通过先进的经营管理思想观念来指导企业的经营发展活动,进而更加有利地推动与促进企业的快速甚至是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浅析[J]华章.2013,(2).

[2]陈艳.浅析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新理念[J]经营管理者.2012,(9).

第3篇

今天我们先来说说企业文化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方面,为什么我现在仍要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的概念和定义?应该说。这是公司继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深入研究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厘清企业文化一些重要内容的关系正是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工作。这项工作能使我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基础并收到更好的建设实效;另一方面,从社会层面上说,关注企业文化基本内容也是推进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需要。现在社会上有些理论工作者和很多企业对企业文化的一些基本内容的认识、阐述仍然比较混乱。社会大背景告诉人们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亟待推进。想,公司是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理论研究的推进作出比较大的贡献的因为我公司有这方面理论研究的热情、勇气和实力。

今天由我先发言,根据管理沙龙的活动安排。就企业文化基本内容和几个概念的定义谈自己的学习、研究心得。

今天我的发言有两个内容: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一、什么是企业文化

有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伦理、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宗旨、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风尚、企业仪式、企业形象、企业标识、企业制度、企业英雄人物等等。而文化都是有其内容、形态结构的比如儒家伦理的四维、五常、八德、百行、比如易经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企业文化的内容有很多。再比如唯物辩证法的存在意识、三大规律,诸对范畴等等。从文化的形态结构上说,企业文化的诸多内容可分为三个大层次:最里面的一层是由企业经营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层次,外面一层是制度行为层次,最外面的物质文化层次。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往往是三个层次全面推进的而从其性质上讲,精神文化的建设是最重要的制度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衍生和外化。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抓好了精神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熟悉形式逻辑的同志都知道。而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最常用的下定义方法是揭示一个概念归附的属和种差。列宁说,下定义“首先就是把某个概念放在另一个更广泛的概念里。

此书给企业文化下了个定义: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中国电力出版社曾出版过《企业文化建设简要读本》一书。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之所以这样定义,基于我对企业文化本质的认识。企业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员工们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然会形成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此基础上,又进而生成了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久而久之,一种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就形成了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不够理想,因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显然不仅仅是企业成员所共有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信仰及价值观,还有很多内容。

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最近国务院国资委在一个文件中也给出了一个企业文化定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企业精神和经营管理理念为核心。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个人认为,这个定义也不够理想。企业管理理论只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形态。设备是文化、制度也是文化;行为是文化、服饰也是文化;思想教育是文化,技术监督也是文化;人本是文化,钱本也是文化。魏晋时有篇很有趣的嘲讽散文《钱神论》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无德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假如一个企业只依靠钱来搞钱,能说就不是文化?肯定是一种企业文化,当然,肯定不是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

广义的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一个企业所创造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中所指的企业文化是狭义的企业文化,认为。狭义企业文化的定义是企业在经营实践中所创造或自然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且以经营理念为核心的一组精神观念与其外化存在总和。很明显,一个企业的狭义的企业文化不是该企业所创造或拥有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除了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观念外,狭义的企业文化只是指全部财富中能体现具有特色的本企业精神观念的那部分内容。

二、企业观念文化的三个重要的概念及其定义

企业观念文化有三个内容特别重要,即企业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即企业文化的有些概念都是拟人化的,就是赋予企业以人格,把一个企业当作一个人来说。

(一)关于企业经营理念

无论是否有计划地展开企业文化建设,一个企业。无论是否承认或宣告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可以从企业的运作实践中看出他经营理念的存在经营理念的宣传上,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一致的也有宣告的企业经营理念和企业真实的经营理念是不一致的

有的同志可能会联想到中外哲学史中的关于理和理念的概念。想,讨论经营理念时。这类概念应该参考,但不能完全套用,因为各个历史时期,东、西方各位大师所说的理和理念的涵义是不尽相同的

企业如何把好市场脉搏确定经营对象?企业经营的目的为了持续稳定地提升企业的素质,什么是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是一个企业的关于经营的对象、目的目标和主导方法的基本思想(做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怎么做?企业的各项活动正是这种基本思想的支配下展开的企业的作为空间里。更好地满足社会、出资人、客户和员工的合理需要,还是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企业是不断自我加压、追求卓越,还是自然无为、安于现状?企业根据各自生存的具体条件,应该确定什么基本思路、采取什么基本方法来实现目标,等等。这些内容就是企业经营理念。一个企业实际的经营理念是否科学是企业是否能获得正确发展的前提。而经营理念的正确来自于企业决策层的精神境界、思想水平、理论和经验素养以及战略眼光。

第4篇

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内容

精细化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日本,它是将企业内部分工细化,从而加强工作的质量,同时还方便了管理的执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日常管理所占用和消耗的资源,大幅降低管理中消耗的成本,从而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升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一)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精细化管理被认为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其中具备多层含义:第一是将现代企业的服务或产品精细化,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第二是精细化管理结构,降低管理成本,减少成本支出;第三是保证企业能随时做出个性化的调整,协调内部关系,达到管理部门与企业整体的平衡,提高整体效益。

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总体目标就是提升企业盈利水平,通过内部整改达到运营目的。

(二)现代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管理层理想与实际的矛盾,在经营时间较为长久的企业中,管理模式和人员理念已经固化,管理方法的改革与转型也是换汤不换药,大多数企业都运用着现代化的新型管理手段,但实际进行的管理方式都与传统方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往往依靠着制度来维系企业的经营;第二是管理者与员工的矛盾,也就是企业管理中主体和客体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始终存在的,需要企业管理部门有效的协调和弱化,这样的矛盾会打消员工的积极性,消磨员工的意志,甚至可能导致员工跳槽,致使企业人才流失;第三是管理者内部的矛盾,良好的管理需要管理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在管理者自身能力得到保证的情况下,才能做好企业的管理工作,使各部门服从管理,维系各部门间的关系。

(三)精细化管理的存在必要性

使用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在于企业管理效力的提升,通过使管理精度提升带来的优势极其显著,往往能够展现出管理的手段和效果的明显关系,减少开支的同时也减少了企业发展中所面对的压力,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预先协调好内部协作关系,合理调度资源,建立优势,这就是管理的最终目标与最好结果,所以精细化管理的应用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要方法。

二、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实践应用

企业管理的许多问题需要实践才能暴露出来,理念的内容必须通过实践和尝试,最终得到适合自身的方法,所以实践的经验非常重要,在实践中要具体抓住以下三点:

(一)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在追求企业运营中的高效率之前,要先把握好企业已经具备充分的保障制度,存在支撑企业效益的基础,避免高精度带来的高成本。精细化工作的过程中,也可能因为管理结构不完善、管理力度不到位而导致企业内部陷入混乱。因此,在精细化管理具体实施前应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适应企业精细化发展需求的管理制度和企业基本准则,以保证改革后不会产生衔接上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首先要理清各部门的职能,合理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对员工的工作修订,完善岗位职责,总结出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细致的企业部门内部操作流程。然后对于各部门做出新的量化考核标准,通过完善的岗位绩效考核体系和科学的奖励制度,例如企业对于底层员工可以使用奖金的形式、中层员工使用业绩提成、高层员工用绩效加奖金的形式,针对各阶层员工的具体需求制定具体方针,不仅细化岗位制度,还要细化管理方法,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基础。

(二)创新管理办法

在传统管理办法中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体现管理过程的人性化,从员工的个人发展出发,制定灵活的创新管理方法,是精细化管理办法改革的具体方式之一。

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理念就是从细节入手,完善管理的涵盖方面,既能将管理工作深入,又能体现出企业的人文情怀,通过对企业各个层面的划分,也增强了企业管理在进行中的公平性,弱化企业内部阶层矛盾,加强内部沟通,用新鲜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积极性。

(三)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现在企业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急速发展的时代,市场经济在此阶段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企业在具体工作中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在网络上进行信息处理,共享数据信息资源并互相传递交换信息,使工作能够更为流畅和简便地执行。但在这同时,也使企业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企业需要更快更及时地获得信息并进行反馈,使各部门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财务预测、决策和控制功能。通过精细化的政策和制度以及人员分工,为企业加强管理,及时做出正确的预测、管理和决策,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需要通过利用整合技术奖企业内部各部门通过信息连接整合在一起,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借鉴现代企业流行的管理运营模式。

也就是说,企业在进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信息化的改革。风险和机会是并存的,数字化的管理是管理手段和部门结构精细化的重要助力,实现信息共享,也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的,在宏观发展的角度上,这也满足了企业发展的总体需要。

在信息化管理的具体执行中要注意以下方面:进行企业网络的内部监督和检查,避免网络的开放性和便利性问题,影响员工工作效率,减少员工在网络上处理与工作无关的事务。按照基本需求解决设备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成本浪费。对于指定方面人才进行信息化技术培养,安排专人进行信息和技术的维护,新的制度和部门自然需要新的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建立精细化管理部门并使其正常运作离不开人员的培养,该部门负担着一部分提高工作人员水平和专业素养的职责,其本身的知识技能要过关,有丰富的经验作为积累,所以管理人才的选拔需要严格而且慎重。

三、精细化管理所造成的影响

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的效果虽然已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但具体效益还是要因地制宜,在合理运用的前提下,精细化管理到底能够造成哪些实质性的改变和影响呢?现分析如下:

(一)加强了企业对于高新技术的应用

要完成精细化管理,需要大量对于高新技术的运用,比如互联网信息技术,省去了许多重新规章制度和部门整理的步骤,为管理活动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同时,互联网信息处理系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各种需求生成并提供出准确的结果,其涵盖了信息的不同层次,打破理论实践的局限性,使很多原始数据更全面,可以得出的结果更细致。还可以使企业着力于信息系统的继续开发与新的应用,将科技能力作为战略资源,推到综合实力的前沿地位,建立同行业中的权威性,提升企业综合实力。

(二)减少了企业的管理成本

传统的管理中,由于各种基本矛盾的存在,管理工作具有必要的成本输出,从建立基本管理制度到管理人才的培养,再到员工绩效奖励制度的下发,在现阶段的很多企业中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在精细化管理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下,精细化管理办法对于企业管理制度的改进和帮助都是显而易见的。在完善的精细化管理环境下,具体责任得以落实到个人,企业整体工作运行有条有理,沟通渠道畅通无阻,使得企业在管理上所消耗的成本大幅度减少,增强了企业的盈利水平。

(三)提高企业管理效力

精细化的管理工作使得企业管理更为细致,管理手段和内容更加人性化,有助于企业文化的形成和传达,便于为员工注入激情与活力。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行,能够在原有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企业的制度和管理办法,查漏补缺,保障企业在管理效力的基础上取得更大成就。

同时,精细化管理使得企业内部环境更为稳固,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保障企业内部的平稳、快速发展,促使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使企业整体能够迅速与时代特点完美融合,保障金融管理的时效性不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使金融企业在市场环境下保持竞争实力,有效抵御风险。

综上所述,精细化理念在企业中的具体实施和应用对企业来说具有积极有效的意义,对企业的成长具备长期有效的正面影响,不仅能对企业结构和发展方针进行查漏补缺,还能帮助企业建立文化,同时提升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第5篇

利益相关者作为明确的理论概念,是在1963年由斯坦福研究所(SRI,Stanford Research lnstitute)提出的,利益相关者名词的提出背景表明在其内涵上与股东的严格对立性,由此决定了在传统股东理论占主导地位的领域处处受到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挑战,集中表现为在公司治理理论上分处于两个极端。随着股东为主导的公司治理结构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作为对股东理论修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开始呈现蓬勃的发展势头。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被管理学界所广泛接受,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社会责任派”的代表人物Ansoff和Dill等经济学家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均进行了论述。197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沃顿学院(WhartonSchool)开设了利益相关者管理课程,旨在将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应用于企业战略管理,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分析框架。由于弗里曼(Freeman,1984)开创性的研究,使利益相关者观点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分支。

一、股东至上逻辑

在公司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归属问题上,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认为公司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应当全部归股东所有。长期以来,许多国家在其制定的《公司法》中也体现为如下的公司治理模式: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经理必须并且仅仅为股东的利润最大化服务。不可否认,这种“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常见于业主制企业、合伙企业及一些股东主导型公司。这些古典企业生存了几百年。然而,现代社会大量处于统治地位的公司开始偏离“股东至上”逻辑,传统“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在微观经济领域的地位日渐衰落。尤其是1980年美国兴起的一股公司之间的“恶意收购”浪潮,更引发了人们对“股东至上”逻辑的声讨。这种股东接受“恶意收购”的短期获利行为,往往是和企业的长期发展相违背的。在这一背景下,美国许多州从80年代开始修改公司法,允许经理对比股东更广的“利益相关者”负责,从而给予经理拒绝“恶意收购”的法律依据,要求企业在被收购时应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特别是前几年OECD公布的《公司治理结构原则》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的框架应当确认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公司的竞争力和最终成功是集体力量的结果,体现各类资源所做出的贡献,包括投资者、雇员、债权人和供应商”。由此形成并流行利益相关者共赢的价值观。

二、共同治理逻辑

共同治理逻辑与股东至上主义逻辑的本质差异在于企业的目标是为利益相关者服务,而不仅仅只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是利益相关者相互之间缔结的契约网,各利益相关者或在公司中投入物质资本或投入人力资本,目的是获取单个产权主体无法获得的合作收益。共同治理逻辑并不否认每个产权主体的自利追求,而是强调理性的产权主体把公司的适应性能力看作是自身利益的源泉。

共同治理逻辑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第一,一般来说,较合理的制度环境应以确保契约自由为宗旨,这是与机会平等的内涵相一致的。契约背后隐含的产权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企业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产权的基本内涵在承认一个人追求和保护自身产权利益的合理性、合法性的同时,强调应考虑产权的行使对他人权益的尊重和保护。因此,企业治理结构主体多元化是现代产权内涵的逻辑延伸。

第二,企业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团队生产或长期合约的集体,而企业的团队本质又表现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在企业中,一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他方的利益遭受损失。同时,相互依赖的资源也是相互特异的,从而存在替代成本。为保护依赖性资源免于受损,团队成员只有缔结长期合约,以确保一个可预期的补偿。而共同治理逻辑恰恰有助于保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长期合作。

第三,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许多物质资本所有者常常在资本市场扮演“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格差所蕴含的套利机会,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并不在意。万一所投资的企业业绩不佳甚至破产,他们首先想到的也是“用脚投票”。真正在企业中倾注心血的其实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他们向企业投入了大量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亏损或倒闭,不仅面临投资损失,甚至会危及自己及其家人的生存。

第四,现代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人力资本。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要获得更多的利润,必须有足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能力只能来自人力资本。即使企业只想维持现状,若没有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一批忠诚的职工支持,也是不可能的。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对地位的变化增强了企业中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谈判力,物质资本所有者要想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必须依赖人力资本所有者。

由此可见,企业法人财产引致的权益理应归物质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共同拥有,他们通过剩余索取权的合理分配来实现自身的权益,通过控制权的分配来相互制约。处于成熟期的公司常常是利益相关者共同拥有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这种双边或多边式的合作模式即为共同治理,它反映了企业治理结构的共决性。目前,共同治理己成为各国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实抉择。

三、利益相关者共赢

公司的价值观由传统的“股东赢”向“利益相关者共赢”的转变,实际上表明企业不仅要重视股东的权益,而且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对经营者的监控;不仅强调经营者的权威,而且要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实际参与。这样一种利益相关者共赢价值观反映了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从公司所有权来看,公司所有权是一种状态所有权股,股东只不过是正常状态下的公司所有者。公司是一个与经营状态依存的结合体,其所有权的界限是模糊可变的,股东作为公司的所有者是误导(Blair)。公司的行为和发展与股东、债权人、管理者、员工都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公司的价值观的取向应是利益相关者共赢,在利益博弈中才能统筹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有利于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达到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境界。

从公司的人力资本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相对物质资本稀缺程度越来越高。创新能力是上市公司获取利润的源泉,而人力资本是创新能力的天然载体,没有富于创新能力的企业家和一批忠诚员工的支持,上市公司连维持现状也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说做大做强。但人力资本具有不可分离性,从而具有不可抵押性,这就意味着激励问题的重要性。但因为公司由多个人力资本组成,当契约不完备时,要想每一个人都按帕累托最优定律努力是不可能的。上市公司的所有权安排必须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所有权,可以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达到最佳程度的对应,从而带来的“外部性”最小,公司价值最大,实现利益相关者共赢。

从公司的管理成本来看,利益相关者共赢的价值取向可以降低成本。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来提高自己的效用,而且可以通过“虐待”物质资本使自己收益。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股份公司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处在公司外部的股东很难监控经理人的行为,而利益相关者具有信息优势,如银行既有动机也有能力监控经理人的财务活动,员工则在公司内部能直接观察到经理人的违规行为,因此他们参加公司治理能明显降低成本。利益相关者共赢的价值取向,使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利益更加关注,从而减少了员工偷懒行为和公司激励监督的成本。同时,公司与利益相关者长期合作,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从公司的有限责任来看,现代公司的有限责任原则和合约不完备的性质决定了资本所有者常常会在资本市场上扮演“投机者”的角色,他们可能只关心市场上资本价格差所隐含的套利机会。一旦企业发生危机状况,出资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用脚投票”一逃了之,而不是考虑怎样挽救企业。相反,企业的经营者与广大职工则向企业投入了大量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一旦企业被接管或破产倒闭,人力资本随着其所有者的失业会大幅贬值。因此,当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治理时,它会比“股东赢”模式更有助于追求企业的长期发展。

第6篇

1 精细化管理与企业管理

1.1 精细化管理的含义

精细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模式之一,管理学家认为,精细化管理是在现代企业服务精细化、产品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中产生的、作用于企业管理的一种手段。精细化管理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以减少管理消耗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为目的,保证企业管理的各种方法不仅能够完成管理目标,而且能够达到管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平衡,提高企业管理的效力。

1.2 现代企业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其一,大多数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虽然致力于应用现代管理手段,但企业管理的实际却仍旧靠刻板的企业制度来维持。其二,企业要实现完全的现代化管理,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具革新甚至管理人员的革新,需要花费大量资源,这使得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第三,企业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经营者,客体是企业事务、资金和员工,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企业管理效力提升困难。

1.3 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的意义在于使管理精度提高,即管理措施和管理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明显,这意味着,使用精细化管理,最直接的结果是企业管理效力的提升。另外,精细化管理在管理资源应用方面极具优势,最小化的管理资源应用直接减少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压力,企业能够在预先的资源应用基础上实现最优管理,这无疑是解决各种企业管理问题的最佳途径。

2 精细化管理理念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实践

2.1 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首先,要求各个部门要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全面的清理、修订、完善,包括使各部门的员工通过对日常工作的总结,细化自己的岗位责任制,根据员工对岗位职责的重新认定以及部门主管的确认,制定岗位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其次,对企业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标准确立和量化衡量制度的建立,作为精细化考核的基础。最后,根据岗位工作规范的量化标准,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岗位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和薪酬激励体系。最后汇编成精细化管理手册。在薪酬激励方面,则应该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为基础,体现薪酬制度的细节,表现出精细化管理的公平性。

2.2 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创新员工管理方法

为了平衡企业管理中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企业可以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传统的员工管理以符合企业需要为基本标准,虽然大多数企业都强调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出人性化的一面,但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方法是比较固定的,并不能体现出针对员工个人特殊发展需要的管理。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根本是从细节入手的,企业要在员工管理方面得以发展,就应该从员工个人发展需要入手,进行管理方法的精细化。以员工的福利待遇管理为例,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福利待遇管理方法采用的是粗化分级的方式,固定员工的休假天数,固定员工的全勤福利制度,以绩效等级为基础,固定员工的年终福利形式,在节假日给予的福利更是全员统一。这样的福利管理方式虽然表面上比较方便,但不能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精细化管理理念强调在管理资源不变或减少的情况下,对不同的管理客体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以达到管理的高效,因此,企业有必要将员工的福利需要进行多层级划分,针对每个层级的员工给予不同的福利待遇。

2.3 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改善绩效考核

第一,以精细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为核心制定各岗位的工作规章制度,要求员工对所在岗位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严格规范岗位责任制,严格执行操作流程。第二,建立专门的监督考核小组,监督考核小组可以由企业各部门的管理者担任,也可以在企业管理之外另设专门的考核小组。考核小组的成员应该依据精细化管理标准及相关考核办法,划小核算单位,缩短考核周期,实现量化考核。第三,将绩效考核的结果与员工的薪酬挂钩,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提高各岗位的工作水平,打造精品企业和著名品牌,实现企业效益提高和员工个人生活水平提升的双赢。

2.4 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促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面对信息化发展的时代,企业面临着市场不稳定这种不良现象,导致企业必须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企业应该利用更为适应的战略手段来帮助自身企业的发展。对企业内部进行数字化管理、增强办公软件、财务、财力供应这些方面的调整,实现信息共享,是现代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根本目的。信息化管理的一大特征就是通过对企业发展的各方面信息进行科学的整合,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并进行科学的解决,解决方案往往从企业宏观发展的角度出发,作用于微观的企业活动之中,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企业发展对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精细化管理理念能够有效促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企业信息化管理工具的发展方面,企业应该将各部门所应用的信息化管理工具进行精细化规定,例如,财务部门的电脑上只装财务软件和企业管理信息库软件,不装其他的管理软件,对电脑运行的硬件要求也不需要太高。第二,企业只开设内部网络,不外联网络,减少员工在工作中处理私人事务的可能性。第三,按照企业管理的需要进行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从在职员工中挑选那些专业能力较强的,进行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实现信息化发展这个大的趋势。

3 精细化管理理念应用对企业管理的影响

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应用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减少企业管理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对企业管理制度的改进、企业管理方法的改进、绩效考核和信息化建设的帮助,都是基于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和方法的基础上的,只是进行了细化管理,因此对管理资源的消耗也比较少。第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力。精细化管理因为有完善的企业制度和方法的保障,因此在管理资源消耗少的基础上能够保证原有的管理效力,本身就是企业管理效力提高的表现;此外,精细化管理还能够使企业管理表现出更多的“人性化”,这也能够使管理效力大幅度提升。

第7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经营管理 战略 理念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企业特点,立足于企业的优势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本人职务经验,随着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国龙物流公司的发展,公司制定出了一套完善的管理规划方案,按照公司发展思路的要求,整合业务内容,调整组织结构,理顺业务关系,发挥资源优势,从而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实现公司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保持良好运营状态的重要条件,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且可以使企业形成良性发展循环,逐步实现企业的壮大。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表现是泰勒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人被当作是挣钱的机器,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的作用,生产经营能力的提高,技术的革新都是靠人才来推动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技术、人才的竞争。所以,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包括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创新体制。下面就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技术创新理念

科学技术是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企业的发展管理中,科学技术是增强企业实力,实现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主要动力。技术创新的贡献率在发达国家里是非常高的,如美国、英国等国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产的贡献率高达80%以上,这也为我国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指明方向。通过近几年的技术发展和进步,我国在技术创新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我国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如上海、深圳等,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当的高,可达到75%左右。实践表明,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最终的推动力量就是技术的进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实现自身进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培养、引进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才是关键,一切技术的产生都归功于人的发明创造。没有创新型的人才,就没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处于创业阶段且发展迅速的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有一种“培养军官而非士兵”的理念,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随着企业的快速扩张,人才储备方面的短板将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在创业之初,为团队的每一位成员做好职业规划和指导,让他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新建团队的领导者。河南煤化国龙物流成立后第二年,就组织全体干部员工参加了“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及认证考试,96%的人员获得了职业物流师资格,不仅拓展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完善了知识结构,也为日后走上领导岗位打好了基础。

2.增加技术创新研发资金的投入,作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注重企业公积金的积累,为企业的技术进步、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增加人力物力的投入,制定合理的公司经营管理制度,根据自身情况,企业每年投入经费要保证技术的正常研发,一般不得低于公司销售收入的5%。

3.鼓励技术发明创造,对科学创新型人才进行奖励,他们对科学进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对传统的产品和生产技术进行革新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流水线,逐步转变传统产业生产模式,使之尽快适应社会的进步。河南煤化集团作为河南省最大、最强、最具活力的国有企业,建立了十分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经成立了自己的研究院,还对科技创新成果实行内部市场化管理,每年考核一次,最大限度的激发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国龙物流则通过集中培训和轮训不断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每年都会派遣业务骨干和中层干部,到国内外知名学府深造,用最先进理念,武装我们的头脑。

二、确立资本经营理念

流动性是资本的一个主要属性,资本也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资本经营在流动中实现增值。资本流动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对资本的一个整合运营的过程,流动的原则是增量资产、存量资产、无形资产、有形资产等在企业内部都被作为可流动性的经济资源,企业将这些资源进行动态整合,最终实现资本的增值。

企业的经营过程其实就是将这些资本进行增值的过程,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改善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从而为自身创造出更多的利润、价值,将这些价值进一步进行生产规模的扩大,实现资本的内部积累,扩大生产能力,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资本运营是企业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证资本运营的良好性是保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资本经营的原则是不仅充分利用好企业自身的资本,而且充分利用和支配好社会资源。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在其成长期间,资本扩张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资产重组和企业内外的资本运营达到资本扩张的目的。

目前,河南煤化国龙物流已经先后注册成立了6家子(分)公司,这些子分公司不仅成为国龙物流构建区域性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也充分利用河南煤化集团的品牌影响力,承担起各地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运营,为我们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在哪个和兴物流网络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还在积极探索物流与金融的结合,利用大型国企高额银行授信的优势,为上下游合作伙伴提供资金融通、结算、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等多方面服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树立风险危机经营理念

目前全球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力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当下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企业的兼并重组,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面临极大的风险,企业面对着许多的不确定因素,生产经营的风险也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必须确立风险经营理念,增强危机感,树立风险意识和应对风险的预警机制,增强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企业应对风险的方式和手段有很多种,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对可能产生风险的关键环节和岗位进行全面管控,并建立有效的长效制约机制。国龙物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先后出台《重大事项决策管理办法》、《煤炭价格管理办法》、《供应商准入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合同签订、资金支付、赊销、供应商管理等进行明确细致的规定,坚持连审联签,每一笔业务都权责清晰。从体制和机制上杜绝了产生风险的可能性。

四、企业当下的工作思路

1.优化组织机构,剥离企业物流。“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大力推动河南煤化集团大物流系统的机构优化和流程再造,从而实现物流业与实体产业的完全剥离,为实现物流业的跨越式发展夯实基础。首先是构建“采购中心”、“仓储配送中心”和“物流贸易中心”,完成专业化重组,实现对所有物流资源和设施的完全整合和优化配置。随后,在“三大中心”深度融合的基础上,成立以“物流总公司”为主,各成员单位物流公司为辅的集团供应物流组织管理体制,全面高效利用物流设施资源,充分发挥资源聚合效应,加上“外部商贸物流企业”的协同配合,快速推进现代化物流强企的跨越式发展,实现能源行业综合性物流企业第一航母的目标。

2.整合设施资源,布局物流网络。通过全面整合河南煤业化工集团内部的仓储、运输、加工、铁路专用线、生产资料等物流设施资源和新建项目,以“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为主线,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永城、焦作、鹤壁、洛阳、濮阳、新乡、周口、信阳等为省内节点,新疆、贵州、上海、徐州龙宇港等为省外节点,逐步形成豫中、豫东、豫西、豫北、豫南五大物流区域,全面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物流网络体系,为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物流业转型提升提供实体支撑。

3.构建信息系统,实现节点联动。物流网络布局完成后,我们将积极引进RFID等现代技术,逐步构建先进、科学、实用、高度集成的大物流信息系统平台,实现各区域节点的信息共享,无缝对接,从零星的“点”与“点”转化为“点”与“线”结合。

首先以采购、仓储、运输和配送为主线, 构建集成化、可视化的物流管理系统,再逐步打造基于供应链的物流信息化应用平台,围绕供应链一体化,从决策层的供应链协同,到管理层的供应链管理,再到业务层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一条纵向一体化的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实现贯穿煤炭、钢材供应链各环节的全系统可视化、全资产可视化、实时可视化、双向可视化。借助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益物流服务方式。

4.外拓社会服务,开展多元经营。“十二五”是物流产业全面调整和振兴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将加快把战略重心向产业链高端转移,逐步构建多元化的物流服务功能体系,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和金融物流,从强势发展走向强势腾飞。

第8篇

在企业改革全面深入的大背景下,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经营管理理念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依据,现代社会里,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很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求了。而在现代社会里,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更好地生存下去,就必须积极地创新经营管理理念,只有不断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经营管理工作,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

二、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理念创新的必要性

所谓的经营管理理念就是管理者获取效益的依据,是企业管理者在实施企业管理过程中采用的价值观念,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一直是以经济效益为主,企业为了获取超高的经济效益,会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途径。在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往往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一味剥削员工劳动力,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再如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经济效益等。而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环境下,企业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已经逐渐暴露出它的弊端,不仅制约了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威胁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而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也必将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在企业改革全面深入的背景下,对员工队伍建设也越来越看重。而企业要想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在管理中贯彻人本管理,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也促进了企业竞争的加剧,对企业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创新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创新,要摒弃那些旧的观念、理念,不断创新,进而获得更好地发展。

三、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理念创新

1.知识管理理念

随着知识时代的带来,知识管理理念也受到了高度重视。所谓的知识管理就是在在企业中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系统,让企业中的信息透过获得、创造、分享、记录、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进而形成永不间断的企业知识,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地服务。21世纪的今天,知识的力量越来越大,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重视企业知识的质量,利用企业所拥有的知识,可以有效地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造性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动力,是企业发展的必然,只有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下去。而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知识管理的目标和核心就是通过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企业创新。而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就必须重视知识管理,管理者要始终将知识作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要善于挖掘知识资源,加大知识的利用,将知识管理的能力放在企业战略的中心,通过知识的力量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人本管理理念

长期以来,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制度方面,强化制度管理,以制度来约束人。而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过分地压榨企业员工,同时,企业员工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严重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目前来看,企业管理一直是沿用传统的管理理念,管理中缺乏人文情怀。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企业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人本管理理念受到了高度重视。人们管理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它是一种全面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强调的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要重视员工的作用,要将员工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将企业全体员工作为管理的主体,围绕如何利用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对于企业而言,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企业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经营管理中,要充分体现人本管理理念,要尊重员工,在管理中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要对员工从生活上给予关怀,在工作上要让员工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让保护员工的利益,要为员工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拥有的力量,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3.绿色经营管理理念

绿色经营管理理念是在我国环境与经济矛盾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发展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也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所谓的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就是绿色经营,是指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实现可持续增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直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为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不顾环境保护,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被利益蒙蔽,生产出了一些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这样的环境下,绿色经营管理理念也随之诞生。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空间,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越来越高,使得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而企业要想在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全面落实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坚持绿色发展。

4.责任管理理念

责任管理理念就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将相关责任落实,以促进企业经营活动获得更好的效益。对于企业而言,责任管理理念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作为经营管理主体,企业要想对外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就必须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承担责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对内责任管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而言,企业要想更好发展,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而落实责任管理理念,可以将企业内部相关工作落实到具体人的身上,进而更好地规范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意识,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战斗力。

5.服务管理理念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一部分,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服务客户、服务消费者的。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在经营管理中忽视了服务工作,由于客户、消费者对服务工作的不满意,就会造成客源的流失,而客源是企业立足的根本,是企业的衣食父母,客源的流失势必就会制约到企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里,一条龙的服务理念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那种只重售前服务、售中服务的理念很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对服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下去,就必须创新服务管理理念,不仅要注重售前、售中服务,同时还要做好售后服务,以客户的利益为中心,企业只有做好服务工作,才能赢得客户的满意,进而稳定客源。同时,通过客户,还可以为企业带来新的客户,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6.风险管理理念

风险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里,市场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经营管理中一旦出现风险,势必就会威胁到企业发展。故此,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对于企业而言,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风险,另一方面是内部风险。而企业要想真正的实现健康发展,就必须实现两手抓,既要强化外部风险管理,又要强化内部风险管理,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机制,要立足市场,做好风险评估工作,进而减少风险,规避风险,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健康的环境。

第9篇

1.经营哲学

人们的哲学智慧和观点都融入在现代企业生产价值链中,企业运行的性质通过哲学能够具有更加开阔的视野,有助于企业未来的发展。

2.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追求行为

所谓的价值观,指的是企业集团中的经营宗旨、目的、意义等各个方面价值的评估,企业的价值标准可以通过全体职工得到充分的体现,企业在未来想要生存发展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

3.企业精神

透过企业精神我们能管窥一个企业发展情况,甚至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兴衰。企业精神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企业精神能够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能够推动企业持续进步。企业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企业的灵魂就是企业精神,展现着企业的价值观。

4.企业道德

企业发展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思想道德的培养。随着现如今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更新发展,企业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企业的道德备受关注,只有拥有良好的企业道德才能够使企业持续发展,甚至迈向国际竞争的舞台。企业的道德建设离不开员工的培养,所有的员工都代表着企业形象,因此,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的培训教育。(1)表现在制度方面,需要加强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企业管理和成长过程中需要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企业管理和建设进行约束和指导,企业在制定制度中要充分尊重自身的实际情况。(2)表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性。企业文化彰显了企业的经营宗旨,有助于推动企业团队建设和相关机制建设,有助于推动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企业领导者的经营理念和人生哲学得到充分的体现。(3)运作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实时性表现。最初,企业经营管理系统须供给一个平台,须具备实时的可靠性。(4)企业经营管理可能性分析。企业经营管理险情;企业基本情形;企业经营管理内容;企业经营管理英才。

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现念

1.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企业运营管理中,人力资源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员培训、招聘、工资绩效考核、工作分配等都属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现如今社会劳动力呈现短缺的态势,如何高效地分配利用有限的劳动力资源成为企业正常运营的一大关键工作,同时也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员工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对工作内容都比较陌生,并不是十分熟悉工作内容和操作方法,这不利于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增加了新员工的心理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以设置岗前培训,由老员工或者专业人员对新人开展培训,制定培训方案和考核体系,只有满足条件的员工才能够进入到工作岗位上。同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要制定绩效考核,定期考核员工的工作情况,根据工作情况考核结果提出改进方案。绩效考核要客观公正,定期开展,通常可以分为月检和年检,考核内容包括出勤情况、请假情况等,然后给予优秀员工一定的奖励。现如今很多企业采用人性化管理,这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十分适用于当代社会,企业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2.企业道德与责任管理

现代社会结构中企业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企业形象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有的管理者意识到了企业发展中应当承担自身的一些社会责任,所以开始建立企业文化,加强了企业道德和责任管理,希望通过良好的道德和责任来激励员工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企业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贡献社会,同时也有利于实现自身价值。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需要充分体现企业道德和责任管理,进而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比如陈光标就是现代企业成功的例子,他实现了企业道德与责任管理的典范。世界500强企业海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头砸掉七十多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树立海尔产品质量保证的形象,为海尔企业未来市场的开拓、产品的推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创新管理

企业立足社会谋求生存发展离不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跟上社会的脚步,才能够不断取得新的进步。现如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企业想要占有市场,增强自身的实力,需要不断创新,引入新的理念和管理方法。对于企业产品开发来说,创新管理是一种科学的安排,可以通过安排技术来改进相关的制度。同时在创新中要避免盲目开发,要有一定的目的,从而保证计划得以顺利实施。

三、结语

我国市场在不断变化,市场需求逐渐增多,现代企业发展中需要面临诸多的挑战,企业想要持续发展就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时俱进,不断推出新的产品,更好地引导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重点从企业经营综合管理上入手,分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道德责任管理,并且就企业创新进行了阐述,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周芝红 单位:绍兴大业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程虹,宋菲菲.新常态下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基于企业家精神的解释———来自2015年广东制造业企业-员工匹配调查的经验证据[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60~7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