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职教师学历要求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1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职教师学历要求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职教师学历要求

第1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演示实验 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运用仪器、设备,使物理现象再现,有目的地进行观测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学习物理创造一个基本的环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物理知识,发展能力,促进其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手段,它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一、演示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有明确的目的。演示实验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目的,也就有不同的要求。有无必要演示,选择什么样的演示,怎样演示,都必须从具体的目的出发。如我们在学习平抛和斜抛的内容时,可选择的演示实验很多,在课堂上抛出一个粉笔头就是一个简单的演示,还可以用闪光照相等。在运用演示引入课题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时,教师应力图增加实验的趣味性,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演示实验要明显直观。可以说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离不开观察。因此演示实验的直观是最起码的要求。一人演示一群学生在观察,所以现象要明显,能否使每个学生看到演示的现象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为使现象明显,仪器的尺寸要足够大,仪表的刻度线要适当加粗,声、光及观察物体与背景的对比要强,过程的变化要显著,必要时可借助投影、机械放大、放大电路等手段增强现象的效果。仪器要简单,过程要明了,它的目的在于突出要观察的物理现象和过程,降低无关因素的干扰。如用椭圆形墨水瓶演示微小形变的现象,用复杂的光杠杆系统装置比较好。在演示实验中要让学生的视听感官并用,心理学告诉我们只靠听觉一般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只靠视觉只能记住内容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如果两者结合起来可记住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五。因此,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的共同作用效果好于单一感官。如在沿着斜面滚下的小车后面拖着一条磁带,磁带上录有一段不变的音乐,把录音机的磁头用导线接出来,当小车沿着斜面向下运动时,小车拖着磁带运动,使录音机发声,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用视觉观察到速度的变化,并由听觉感受到速度的变化就是加速度的变化。

3.要安全可靠。课堂时间是很宝贵的,如果教师在演示中出现失误或差错,不仅会浪费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所得结论的怀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示实验要确保成功。这就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并正确对待演示中的失误,不弄虚作假。

4.演示实验要有启发性。演示实验能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变抽象为形象,它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启发思维,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发展能力,培养兴趣。这就要求在设计实验时要在启发性上下功夫。

二、演示实验教学中的观察指导

在演示方案确定后,要想达到演示的目的,关键在于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指导。同时,对演示观察的指导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演示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观察的指导,一方面演示本身应能吸引学生的观察注意,另一方面教师在演示中要及时指导,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1.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教师在演示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以及打算怎样进行,出示仪器时要有所介绍。如在自感现象的教学中,观察接通电路的自感现象,必须让学生带着“如果线圈自身的电流发生变化,那么线圈自身是否也会产生感生电动势”的问题,认清演示电路的特点,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接通电路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上。我们做过调查,对于演示实验,事先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与不告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有很大的差别的。

2.突出观察的重点,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还举自感的例子,通常教材中会介绍断路时自感现象的电路装置,常选用一只灯泡与电感线圈并联的电路,设想按这一装置进行演示时,学生会看到开关断开后灯泡并不立即熄灭。但由于时间常数L/R太小,这种延时现象无法看到。而灯泡突然一闪的现象却十分明显,它给学生建立自感的概念带来了困难。如果在开始演示时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电感线圈、灯泡、开关与电源的串联电路,提出“在断开开关的瞬间线圈中是否有感生电动势产生”的问题,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电路来验证感生电动势的存在。一种简单的方案就是观察开关拉断时闸刀与闸刀座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证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另一种方案就是将示波器或者高内阻的电压表并联在自感线圈两端,观察其电压的变化;第三种方案就是将一只氖泡并联在线圈两端,开关接通时氖泡不导通,其电阻为无穷大,可视为它对电路没有影响,切断开关时线圈中的电流迅速减小,原来串联的灯泡熄灭,而并联在线圈两端的氖泡发光了,它的发光电压要比电源电压要高许多,由此说明感生电动势的存在。这个实验还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说明日光灯的发光原理。

3.从局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培养观察思路。我们应当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思路。如我们常用“圆锥上滚”的实验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把倾斜的轨道展示在学生面前,倾斜轨道的表面特征给学生造成假象,把双面旋转体放在轨道的中部,学生几乎毫无例外地预感到旋转体将沿着斜面滚下,然而见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现象。学生在渴望得到解答之际,从各个方面对仪器进行观察,注意圆锥体与轨道之间的联系,最终发现圆锥体在轨道低端的重心位置最高。于是学生在恍然大悟中获得了观察方法的启示。

第2篇

英语作为世界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与其他国家交流的重要工具,因此国内学习英语的热潮一直不减。高校英语教师多年来形成了一系列传统特点,如教学内容以英语语法和课文翻译为重点,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习效果以考试分数为参考指标。这种以单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全靠自觉,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随着实用性强的交际用语日益得到重视,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面临着质疑和挑战。为了让学生们掌握实用型的英语,交际语言教学法被逐步引入到我国高校英语课堂中。中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2年颁布的新英语课程标准中,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定义为教学目标之一(2)(P78-82)。

从教师层面上看,很多教师没有正确区分交际语言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部分教师的职业素养甚至无法满际语言教学法对传授者的较高要求。基层英语教师从刚进入工作岗位,就面临巨大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无法进行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虽然有以老带新,相互听课等学习手段,但是对交际语言教学法的实际运用还存在很大的误区。当今教育技术的进步使得大学英语课堂模式有了极大的变化。从最开始的以课本为主导辅之以黑板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多媒体为辅助的传统模式( 教师依然为主导) ,并进而转化为以教师为主导但学生为中心的当下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过程中,仍然脱离不了教师,书本,黑板这个传承了几十年的铁三角。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个铁三角又变成了教师,多媒体两点一线。把以前纸质的教案变成电子的课件,以前的板书则变成PPT,课堂上仍然是以讲解语法和课文翻译为主,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起的作用非常有限。根本没有利用到互联网、多媒体技术的精髓。

从学生层面上看,被动的学习态度以及英语语言基本功底的缺失也妨碍了交际语言教学法发挥其优越性。而且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公共英语教师更显缺乏。非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少则40-50人,多则达到70-80人左右,这样的课堂严格意义上讲已经是讲座(lecture)的规模,脱离了交际语言教学中大班(big class)的范畴。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而这样人数较多的课堂规模对于推行交际语言教学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交际语言教学依托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授课模式。

二、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际运用的要点及实例

(一)交际语言教学法在实习运用中的要点。要在课堂上运用交际语言教学法,首先公共英语教师必须把教材内容理解透彻。只有深刻理解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师才能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不同的教学活动,并把各个教学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其次,教师要能了解学生的英语能力层次,并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决定教学内容的难易。对英语水平高的班级,课本中简单的内容可以进行拓展,对英语水平低的班级,课本中较难的内容可以进行压缩或是简化,讲授基础内容。第三,教师还要能够灵活的运用互联网的大数据,云数据。互联网上的大量最新的,学生感兴趣的音频,视频,文字资料,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丰富教学能容,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选取甚至是替换教学内容。第四,教师需要知道并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活动。只有理解了每种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这样才能灵活的选取合适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第五,教师必须经过必要的锻炼,能够清楚说明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只有教师给出简单,清晰的指示,学生才能在接下的教学活动中使用正确的语言。否则就会造成学生没有使用目标语言来表达,那么教学活动就失败了,就根本不能说使用的交际语言教学法。第六,教师要有很好的控制课堂的能力。交际语言教学法相对于传统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管理上,需要教师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又能够及时收拢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教学内容上来。如果不能够做到以上四点,那么就无法正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交际语言教学法,仍然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实质。

(二)交际语言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实例。《实用英语教程》把每个单元的内容分成听说导入,课文A,语法知识,课文B,综合练习这几部分。每个单元都围绕某一主题,配有充足的背景知识和教学设计。下面就以上海外语出版社的《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和交际语言教学相结合为例,浅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使用目标英语的兴趣。

《实用英语教程》第三册(第二版)第一单元的听力的主题是关于互联网的一段听力材料。课堂的教学目的是让同学们通过听力练习,能熟练的掌握和运用互联网相关词汇。

在听力之前,教参建议的教学活动是讨论,“What can we do on the internet?”。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如果直接进行学生分组讨论,那么学生对于同学的假期生活会更感兴趣,目标语言的使用率会非常低,造成教学活动的失败。因此我把讨论变成头脑风暴法,既能关联学生头脑中关于互联网的相关词汇,又便于课堂管理。

我首先会给出活动指示(instructions):“I will give you ten seconds to think one word or phrase to tell us about the internet.”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唤起记忆中的所有有关互联网的词汇,有助于学生在听力活动中能够更好的理解听力内容。活动进行中,我在黑板上通过形象的方式,如配合简笔画,来总结学生说出的词汇。头脑风暴活动的好处是让学生能尽可能多的回忆所学到的词汇,学生给出的词汇范围会非常的广泛,包括互联网的组成,性质,用途,好处,弊端等等。不足之处在于,个别学生不参与活动,这时,我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在5分钟之内,平均每个学生都给出8-10个单词,达到了教学目的。课时安排时间5分钟。

接下来,就是进行听力的训练。通过前面头脑风暴,我发现,学生对于互联网相关单词非常的了解,课本上听力训练的问题对于学生相对就比较简单。因此,我把这部分听力训练由回答问题变成听写全文。活动方式为分组 running dictation 的方式。这部分教学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听一段对有关互联网的文字,训练学生听取细节的听力技巧。

首先准备10份左右的听力原文,分别贴在教室的不同地方;把学生分组,每组人数6-7人;每组学生选出一个人去看听力,回来给本组其余的同学听写,先写完的小组为优胜。这种活动指示与头脑风暴的活动指示相比较为复杂,因此,为了确保活动能够正常的经行,可以在做完指示后,再提几个简单的有关活动的问题(CCQ).如: “how many students in your group?”;“who is going to read and speak in your group?”。类似的CCQ问题,能够很好的让学生了解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目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课时安排时间15分钟。

最后,是关于目标语言在听力课堂的提高运用。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向全班做演讲的形式,每组选派代表做一个3分钟以内的演讲。来训练学生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课堂安排时间30分钟。

在这节听力课上,因为学生对于互联网知识的了解,对于相关单词掌握度比较高。所以,我把听力训练的难度进行提高,使学生的听力技能能够得到充分的训练。同时,课堂的教学过程不再是简单的使用多媒体播放听力材料,而把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相关词汇来进行口头表达当做课堂活动的重点。通过上文所述的教学过程组织,较好的完成的教学目标,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训练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如果听力材料较难,或学生对于相关知识不够。那么,我们可以降低难度,把重点从比较困难的听取细节变成听取全文概要。把让学生了解陌生单词的拼写及意义作为听力训练的主要目的,弱化学生对听取材料细节这方面的能力训练。

(三) 教学效果测评及学生反馈。实施以上教学后,我对班上各层次抽取30名学生经行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单词的拼写,单词的意义,以及词汇用法。根据测试的结果来看,学生对本单元应掌握的词汇掌握的很好。在口头演讲中能正确的使用。除此以外,学生还能灵活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对互联网相关问题有着更深刻的认识。

课后,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由简到难,在听力课上融入了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训练。他们也能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启发他们思考,启发学习的兴趣。

第3篇

关键词:综合职业能力;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人才和人的能力培养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加强职业教育的培训,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培养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人才是高职学院办学的主题。面对市场需求和新经济的挑战,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职业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真正体现出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进而不断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满足社会对就业者的学历与技能越来越高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高职实训教学能力体系的核心。

一、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

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需要的职业能力。具体来说:综合职业能力是职业角色从事一定岗位所具备的个体能力结构,它由知识、理解力和技能诸要素构成,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综合地发挥作用,其中任何一个孤立的能力要素都难以完成职业活动。综合职业能力是实际就业环境中对职业角色的各种期待,这些期待分解成职业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职业角色所具备的能力要素在相关活动中得以外化的行为结果,将是评判职业能力强弱的客观依据。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素质等。其中学习能力是指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工作能力是指对一个人担任一个职位的一组标准化的要求,用以判断是否称职。它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技能应用能力、技术应变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工作能力是基本生存能力,是任何劳动者胜任职业工作和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创新思维能力则是指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职业道德是指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定职业范围内的特殊道德要求,即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行为标准和要求。

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实训课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学生学会从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即学会做事,学会从业。为了强化学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必须以从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整合职业群的知识和技能,既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嫩熟,又注意新时期“操作、监控、维护”集成化对技术工人心智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从业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

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会创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从业人员队伍的必然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的着眼点,就在于结合实际的生产环境和过程,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从业能力的基础上,训练其综合运用技能、知识与经验的能力,进而使其具备善于将专业人员的设计思想或设计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创新能力。

二、高职实训课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目标

通过高职实训课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训,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一)基本技能的熟练性

要有较熟练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心智活动水平。运用知识和经验执行一定活动的方式叫“技能”。一种职业所涉及的职业任务往往有许多种,如果一个人能够合乎要求地完成其中的大部分任务,那么他(她)就具备了该职业的基本技能,或者说具备了这一职业的人门资格或起码的素质。

(二)问题发现的敏感性

要有敏感的问题发现意识和知觉选择性。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要根据知觉选择性的规律进行科学的教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性。

(三)信息加工的组合性

要有判断、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学生,能够有效和高效地存取信息;能够批判地、适当地评价信息;能够准确地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对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结果。在高职学生的关键能力体系中,信息处理能力是必需的,它使高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专业知识学习外,获取更广博的信息,并获得采集、鉴别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在职业生涯中能随时应用信息能力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

(四)解决问题的操作性

操作过程是解决间题的必经之路,也是解决问题的再创造过程,高职毕业生所承担的工作,就是要在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独立完成某项任务时重视在“收集信息、制定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四个环节上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备在职业岗位上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对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要求

(一)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体现高职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有别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强,一般以具体的行业直接设置专业。教学要求则是宽基础、重实践、重能力。我们要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用新的视角和创新理念来审视新形势下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工作,不断优化专业培养目标。必须牢固树立“职业”观念,以职业能力教育为核心,更加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快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要瞄准市场经济对人才规格和质量的客观要求,分析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要求,准确定位,按需培养;要调整课程组合结构,打破传统的“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的课程组合结构,按照新的人才观标准,实施“职业思想道德―职业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知识与能力―职业拓展知识与能力”的新课程组合;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二)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从对于综合职业能力内涵的分析可知,作为职业能力中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其培养依靠大量的专业实践的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讲,高职教育不但要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因此,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普通教育侧重于知,即对于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而高职教育更侧重于做。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是“职业技术”, 加强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因此,在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中更应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职业化方向

高职教育是针对某一岗位或岗位群的需要,培养学生所必需的职业素质的一种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完成上岗前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各种准备。相应地,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是以社会的职业需要和学生职业适当性为培养取向。

强调专业技能为特点的基本职业能力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综合职业能力正是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它是超越某一具体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因此,根据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在实训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理论和技能知识的同时,还应着重加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确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宗旨,从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来设计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并以“综合职业能力”的标准来评价和检验教育教学成效。

(四)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对各模块的划分要有层次性。

高职实训教学的能力体系主要体现为三级制。第一级为基本能力培养,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操作能力和技能;第二级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技术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形成专业技能;第三级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较复杂的生产实际问题,形成综合技能。通过三级制能力的培养,不但要使学生毕业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与人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享受文化生活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因此,实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块划分要具有层次性,目的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不仅依据知识序列递进的要求,而且依据能力序列提升的要求,形成知识和能力并进的教学结构,使学生经过较低层次模块的学习后,应具有相应的从事一定工作的能力,再继续较高层次模块的学习,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使学生的技艺、能力更适合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五)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有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

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不能单一的反应在毕业证书和资格证书上,而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能力考核制度。首先考核主体要多元化。考核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内部实训教师,学校外部企业、社会,还需包括学生自己和学生相互间的考评。第二考核的内容要多元化。考核不仅应关注学生学习成果,还应关注学生在情感、动机、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非智力方面的发展。第三过程考核与效果考核要相结合。实训课模块化教学模式下的能力考核要求重视考核过程,改变那种只顾结果不顾过程,只顾目的不顾手段的考证明思路。

(六)高职实训课模块化教学设计要产学合作

职业能力开发对实训基地教学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强调职业情境对实训教学的影响,通过真实的职业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当主体已有的适应模式不能用来适应新环境时,真正的学习才能发生。

因此,高职教育应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开放式教学模式,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实践教学可在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基地进行,也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联合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主要包括建立“协作型”企业实训基地、“自主管理型”企业实训基地以及“合作型”企业实训基地。通过校企结合,企业为学生提供最“实战”性的实训平台,完成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

[参考文献]

[1]孙明山. 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再研究. 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 优秀论文集2009

[2]李名梁,赵锦. 我国高职实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教学与职业,2010,(12)下

[3]赵锦,李名梁. 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高职实训教学体系研究. 职教通讯,2010,(8)

[4]吴玉萍.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2,(2)

[5]杜家龙,刘敬东. 关于实践教学基本问题的探讨. 职教论坛,2004,(12)

[6]蒋洁. 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国成人教育,2008,(3)

第4篇

 

关键词:岗位需求;实验教学与考核;改革

 

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也指出,要加强全国职业院校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进职业教育新一轮改革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此背景下,基于岗位需求对高职药学专业《药物分析》实验教学和考核进行改革,对我院药学专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是培养合格的药学专业人才必须的、有效的载体,对教学理念与教学思路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扩大本课程的影响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教学现状及问题

 

药物分析是高职高专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对确保人民群众使用高质、安全、有效和稳定的药品有着重要意义[8]。

 

1.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我院药物分析实验是教师依据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内容,在实验前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内容、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由学生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讲解进行操作。若实验中出现问题,学生很少独立分析原因,大多找老师,让老师帮助解决完成。不利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分析

 

在教学内容上,多为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几乎没有,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分析方法的不断更新,实验内容与实际药检任务严重脱节,同时,实验内容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受我院经费、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及师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往往未严格按照《中国药典》的方法进行分析,实际工作中常用的检测仪器又贵又少,如:HPLC、GC等,甚至部分常用检测仪器尚未购买,如:AAS、液-质联用仪等。因此,即使是拥有的仪器也只能给学生介绍、观看而已,学生不能动手用,因忽视与药检所、药厂、医药公司、医院药房等药品检验岗位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需求,学生的职业能力滞后于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本次教学改革,是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的体现。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探索。我们希望通过此次探索和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二、改革内容

 

1.重视实验,增加实验课时

 

编写新的课程标准,保证理论和实验课时比例设置达到1:1,增加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熟能生巧,掌握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职业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

 

通过调研,针对学生就业岗位将药物分析实验课分为三个层次:一为原来“验证性实验”的常规技能训练,以现行版中国药典作为主要依据,验证实验结果是否符合标准,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二为“设计性实验”训练,可以使学生掌握分析技术的理论基础并加以运用的能力;三为“综合性实验”训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书本知识,自己上网查找文献,自己设定实验的目标、步骤等,使学生对方法学的内容加深理解,掌握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3.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实验教改探讨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视频、动画等可以形象地展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法等。学生课前预习,讨论,完成老师提前设置的测验等,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多元化、细化考核方式,规范学生实验操作;基于岗位需求设计实验教学内容:“三层次”,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实践力,有利培养“零见习期”质检人员。

 

参考文献:

 

[1]赵艳霞.高职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药学2012:184-185

 

[2]王芳,王俊等.药物分析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13(07)

 

[3]张锦荣;对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的探讨[J]海峡药学,2010年07期

 

[4]张霞,徐力生,张立明,孙涛.在药物分析实验中开设设计性实验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3年15期

 

[5]陈君,陈丽等.药物分析实验考核方法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5

 

[6]徐丹鸿,谢庆辉,冯晓阳,黄志刚.基于食品检验岗位能力分析对“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7]潘莹.基于就业岗位需求的高职药品检验技术课程改革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

第5篇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 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高级阶段,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教育,它以培养实用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是“高等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学知识中包含相当的高深科学理论,培养人才的目的是解决职业中的实际技术问题。这就决定了高职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素质:既懂理论又善实践。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较早,他们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国外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对我国高职“双师型”队伍建设具有很好的启示。

1国外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经验

1.1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有严格的准入机制、突出实践经验能力

美国要求高职教育教师必须具有学士以上学位,并对所授技术课程有1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及最新经验;德国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并且至少有5年的专业实践的经历。丹麦对高职的师资基本要求是,完成了第三级职业教育、具备专业技能并拥有5年以上的实际工作经历。澳大利亚对教师除高学历要求外,还需有5年的职业工作经历。日本对高职教师的资格作出的规定是,必须具有硕士学位,且在学校、研究所、医院、工厂从事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或与研究、技术有关的业务。可见,各国对“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有不同的标准,但是,综观发达国家对高职教师的规定和要求,其共同点是对高职教师的学历作出较高要求外,均对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资历作了具体的规定。比较而言,美国对高职教师的实际技术工作年限要求较短,仅需要1年,但强调最新经验,反映了美国对创新的追求;德国在学历学位方面要求较高,需具有博士学位,体现了德国对技术的高度严谨;日本对从事教师工作和实际职业技术工作做了要求,体现了日本人的务实态度。另外,德国、丹麦、澳大利亚三个国家均规定高职教师必须拥有5年以上工作经历,可见高职教师至少具有5年的职业工作经历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

1.2发达国家的高职教师培训模式既注重职业技能又强调教育理论培训

德国的职业教育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德国职业学校教师任职资格的取得,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教育理论进修,教师不仅要接受严格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实训设备的操作规程,还要掌握职业教育学和劳动教育学知识。德国注重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德国对教师的培养可分为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前培养,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校师范生在毕业前参加并通过第一次国家性考试,获得学位证书;第二阶段的学习是在第一阶段学习的基础之上,经过18个月教学实践和教学实习后,顺利通过考试才能被聘为职业教育教师。丹麦职教师资培训采取附加培训方式,在专业技能经验的基础上,补充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使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合格的职教师资。日本专门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机构是职业能力开发大学,其课程设置是以学科为核心、以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在大学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先去企业工作,然后再转到教师岗位上来。英国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关注。《英国合格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职前培训要求》于2002年6月颁布后,英国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三段融合”,二是“三方参与”。“三段融合”即职前培养、入职辅导和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职前教育,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入职辅导则是帮助教师快速进入专业角色的捷径; 通过职后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职教师。“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高职教师培养社会化。

1.3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管理管理模式强调“兼职”和“任期制”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师资管理模式的束缚,除思想认识等方面的原因外,主要是在实践上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高等职业学校都有一套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其共同点是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对教师实行任期制。日本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是专职教师的 1.7倍。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理工学院是一所知名度较高的高等职业院校,目前拥有教师1500多人,其中约2/3是专职教师,1/3是来自工商界的兼职教师。美国高职院校中兼职教师人数在增加,专职教师人数则在减少。据美国联邦教育部 2012年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其中31%为专职教师,69%为兼职教师。对高职院校教师实行任期制是发达国家高职“双师型”教师管理的共同特点。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后,原来日本的教师终身雇佣制度逐渐产生了“制度疲劳”,任期制作为一种教师人事制度逐步开始受到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改革和大学改革加速了大学教师任期制的形成,日本高职院校则普遍实行教师任期制。美国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任期以短期合同制为主。它是指根据学校需要及教研经费的情况和教师工作的质量,每年签订合同,决定去留。

1.4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具有较好实效性

一般来讲,发达国家从事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在社会福利、工资待遇以及社会地位等都高于普通学校的教师,甚至高于国家公务员、大学教授。因此,发达国家的职业学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稳定,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德国“双师型”教师是一个社会地位和工资收入较高的职业,其身份等同于公务员,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由各州的公务员法决定的。日本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晋升与工资待遇的提高直接挂钩,国家对职业教师给予较优厚的待遇,其工资比担任其他课程的同级教师高10%,比公职人员高16%,而且原则上工资一年提升一级。

2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应突出实践操作性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拥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保障,这对我国具有借鉴和学习的意义。我国应先由国家制定出统一的资格认定标准,在各个省设立相关负责机构定期对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进行考核与认证。同时可在以下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首先,根据“双师型”教师的不同来源,制定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两种类型的资格认证制度,从而在根源上规范“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其次,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应体现出“双师型”,高职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涉及内容包括学历要求、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年限、企业实践经验等各个方面,制定出严格的高职教师准入标准。这就要求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来及时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从技能结构的角度来看是指要掌握专业的教育知识与技术和具备专门的职业技能,并能够不断掌握最新的职业技能。实施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对推动教育人事改革、实施教师聘任制,加强和完善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有着很大的作用。采用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是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是一种准入制度,只有通过严格的考核、经过认定程序、具有资格的条件者发放资格证,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水平。

2.2加强和完善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建设

国外发达国家拥有较为健全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职前与职后一体化培养,具有职前培养专业化、职后培训制度化的特点。我国担负职教教师培养的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师范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更加注重其应用性,注重专业设置的时代性与前沿性,使其培养的职教教师能够更加适应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在美国,职业教师的业务进修大多数属于个人行为,但学校仍然设立了教师进修和生活保障机制,确保教师有充足的研究经费,设立相应的培训机构,教师自愿去进行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双师型”教师的职后培训应大力整合和发挥大学、职业院校与企业的三大资源,联合加强对高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3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高职教育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而普通高等教育侧重学术性教育,这两种教育存在差别。这就决定对其教师的评价也不能用同样的标准,高职院校应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使其能够全面、动态地评价“双师型”教师。与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评价想比较起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师资的评定系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美国的职业教育师资评定系统非常细化,针对不同的专业对教师有不同的评定标准,通过考核制度提升竞争意识,促进“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与提高,同时对未经过考核的教师进行重新培训与教育,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我国相关部门应单独制定职业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以适应职业教育的自身的特点。要稳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留住人才,职业学校也应出台相应的措施来激励教师队伍。

2.4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构建长效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兼职教师是高职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之一,他们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的质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在美国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占有很大部分,他们聘用、培养和留用的兼职教师首先都是以教育培养目标出发,其次非常注重在平常的教学中加强兼职教师的责任感和教学技巧的培养。由于我国高职师资的缺乏,职业院校采取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来进行教学,但他们缺少一些理论方面的教学知识,因此,作为学校要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就要对兼职教师要进行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激励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的积极参与,扩大他们自身的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对职业教学充满热情。另外鼓励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业务素质。

西方发达国家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成功经验:严格明确的“双师型”教师任职资格,规定高职教师具有较高学历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的实际技术资历;完善系统的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夯实的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等;灵活的管理模式,大量聘用兼职教师。我国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过程中应突出实践操作性,加强和完善高职师资队伍的培养体系建设,制定有效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高职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对兼职教师的培养,构建长效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牛晓燕.德国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及其特点[J].职教论坛,2006(2):58-60.

[2] 魏敏.新加坡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J].职教通讯,2004(09):62-64.

[3] 蔡泽寰.借鉴英国职教经验[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44-47.

[4] 白智童.英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对我国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教师 职业能力提升 现状 调查分析

一、背景提出

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使得以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的产业难以为继,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依托掌握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输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要基地的高职院校,其教师职业能力提升速度只有跟上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才能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本文随机抽取浙江杭州下沙高教园区7所高职院校378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归纳总结目前高职老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原因,为制定提升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方法举措提供前提依据。

二、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现状及问题分析

1.有职业能力提升意识但提升阻力大

77.8%被调查教师认为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意义重大,但其中71.4%的人却认为提升阻力大。归其原因有:

(1)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构成体系不清晰。被调研的大多数教师对职业能力构成有大致了解,但对自身岗位具体的职业能力要求并不十分明确,因此缺乏具体的职业能力提升目标。

(2)工作生活压力大。与行政人员相比,高职专任教师既承受着来自上层的考核评价压力,还承受着来自学生的学评教压力。教改科研任务重、学术论著发表难、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教学任务繁重、学生难以管理、没有学术领头人、工作得不到合理评价等都是教师工作压力的来源。除了来自工作的压力,他们还承受着经济收入、身体健康等生活压力,年轻教师还承受着买房压力。过大的压力造成了高职老师产生职业能力提升空间过小的思想,丧失了提升动力。

(3)考核、激励等政策机制僵化。尽管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了职业能力提升激励措施,但基本流于形式,激励效果不明显。与行政人员相比,高职专任教师的考核来自于教学、教改、科研、竞赛、学生管理等多方面,过于僵化的考核机制使他们产生工作得不到客观评价与公平回报的思想,教师职业自豪感、成就感不足。此外,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政策更倾斜于享有高级职称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中、初级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积极性。

2.师资队伍具备双师素质但知识技能更新速度滞后

尽管对现状不尽满意,但大多数教师仍能认真对待工作,72.3%受访教师表示没有转换工作的想法,师资队伍思想相对比较稳定。在经济发展的今天,各行业知识、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作为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者的高职教师,85.1%受访者具备双师素质,但仅有5.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目前的知识技能能完全跟得上当今行业领域知识技能的更新速度。最大原因是在确定双师标准时,大部分高职院校将同时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和相关职业资格,并能进行实践教学作为评定标准,对于双师素质是否能跟上现实发展评价不够。因此,只要拥有教师资格与一个相关的职业资格,教师就基本能处于无忧状态,职业能力提升更无从说起。长此以往,教师的职业知识、技能等能力将与行业领域所需知识、技能严重脱节。

3.有职业能力提升规划但缺乏规范指导

职称晋升、学历提升是评价职业能力的部分标准,但不能作为评价全部标准。由于缺乏相关部门对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能力提升规范指导,高职教师并不十分了解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构成及评价标准。83.3%的受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力提升有一定规划,但大多数教师将职称职务晋升、学历晋升当作职业能力提升终极目标,部分教师在达到自己预期的职称目标后失去了前进方向与动力,转而追求满足自身兴趣爱好、提升生活品质等与职业能力提升相关度不大的目标。

4.有职业能力提升培训机制但效果不显著

在受访教师中,高级、中级及初级职称比例约为2:3:1,硕士、本科比例为3.5:1,教师职称、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按照学科体系培养起来,思路行为模式难以跳出原有学科体系。因此,要求学校在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及教学科研能力。

受资金不足等限制,许多高职院校除了上级部门硬性要求的培训(如教师资格培训)外,基本不提供其他形式的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对教师自身提升职业能力没有硬性要求,对教师如何提升自身职业能力没有规范性指导,目前大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学习主要依靠自发自觉,职业能力提升动力主要源于考核、职称晋升、良心驱使、学生需求等因素,加上教师对自身岗位职业能力具体要求不明确原因,造成教师职业能力提升效果不显著。在培训对象选择上,高职院校更倾向于选择高职称、高学历等具有一定层次职业能力的教师作为培养对象,忽视了对低层次教师的培养。在教改、科研等申报上,对职称、学历也设定了一定限制,受访教师中,主持市厅及以上课题的讲师仅占12.1%,助教则基本为零,因此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5.职业能力提升存在需求但男女有别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女教师所占比例已经接近教师总数一半,某些偏文科性质的高职院校女教师人数甚至已超过男教师数。各高职院校的男女教师均面临教学绩效、职称评定、学历要求、科研评价、学生管理等考核,但受传统文化思想及社会竞争环境影响,男女教师在职业能力提升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与分工不同,男教师为承担起家庭中挑大梁及养家糊口责任,必须通过努力工作获取更高报酬,因此在职业能力提升需求上,他们比女教师需求更高更强,付出的努力也更多。高职女教师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家庭人均收入相对较高,在家庭分工中,女教师一般承担着子女教育、家务劳动等责任,在养家等方面承受的压力并不大,因此女教师普遍在职称达到副教授级别后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向了家庭及生活,职业能力发展链出现断裂状态。

总之,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决定着所培养学生是否符合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速度必须与行业领域的知识技能变化相适应。本文调查高职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原因,为进一步解决高职老师职业能力提升动力问题提供了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80号).2009,1

第7篇

职教教师专业化是社会教育分工精细发展的结果,也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制定了较为成熟的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我国应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国情的职教教师培养、培训、认定、评估的制度,促进我国职教师资队伍的壮大和发展。

一、提高入职标准,建立职教教师资格制度

在我国现有的职教师资队伍当中,专业课教师除了少部分来自行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外,大多数教师直接来自于普通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只有极少数来自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师主要来自于普通师范院校。这些教师知识水平高,但他们接受的多是学科教育,缺乏专业或职业教育的实践经验。

许多发达国家对职教教师的任职条件要求很高,除了要求任职者有较高学历外,还要求有专业的实践经历与业务能力,这点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企业中的实训教师,必须是技术员学校或师傅学校毕业的,有5年以上的生产实践经验。想到高等职业学校任教的求职者,只有达到博士学历,并在企业工作5年才能拿到任职资格。所有职教教师要经过200多学时的教育学专业培训才能上岗。

瑞士规定,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毕业于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并具有4年的学徒经历和3年以上的工程师实践经验,还必须到职业教育学院进修为期一年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通过考核者方具备任教资格。

我国要加强职教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必须实施职教教师资格制度,提高教师的入职标准,严把“入口关”,这将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职教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部门应构建独立的职教教师资格认定体系,设立“两层”(高等职业学院教师和包括职中、技校在内的中等职校教师两个层次)“三类”(职业院校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三个类别)的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资格标准除了学历要求外,还应特别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教育技能。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认定,除了要求有相当年限的第一线实践经验,还要具备相应专业的工程师、技师等职称或技术工人等级证书。

二、制定相关政策,建立职教教师专业化培养机制

1.完善职前培养体系,开辟职教教师多元化、多层次的培养渠道

(1)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数量,提高办学质量和层次。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仅数量太少,而且缺乏实践技能,所以必须逐步增加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数量,进一步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增设职业教育教学论等职教教师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教育能力的培养;同时,扩大招收职教生源,逐步增加职业教育硕士和博士点,满足培养职教教师的更高要求。

(2)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设立师范系,或采取设立职业教育副修专业方式,增设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实习等课程,对修完相应学分、成绩合格者发给职业教育副修专业合格证书,为职业院校培养教师。

(3)在有条件的院校设立职业教育硕士学位授予点,招收综合性大学和工科类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

(4)在有条件的师范院校,招收部分专升本的高职毕业生,设立中职师资专业本科班,专门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教师。

2.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提高现有教师的整体素质

(1)建立专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训(职业训练)中心。可委托各省教师培训机构牵头,整合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所及各高校的优质职教资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对在职教师进行专业理论、教育理论、教学技术方法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

(2)建立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可借鉴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通过立法,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教师资培训任务,根据职教师资培训的特点,加强企业职教培训基地和高校培训基地建设,确保基地培训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建设好一支合格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组织职教教师到行业或企业学校,参加生产实践。注意选拔、培训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吸引企业中的优秀工程师到职业院校任教。在职业院校建立访问工程师制度,定期派教师到企业进修学习,以保证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切合实际。

(3)建立职教教师的在职学习和培训制度。把教师的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的资格认证更新过程,鼓励教师参加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考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通过职后教育逐步提高职教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4)提高职教教师的学历水平。对目前学历未达标的职教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参加本科、职业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等专业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历水平。同时,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不断进行职业教育硕士课程改革,使之更有利于职教教师的专业培养。

三、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职业教育

发达国家的职教教师有着较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与丰厚的待遇。日本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0%,比一般的公务员高15%,工资每年提升一级。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其起始工资为中级教师的最高一等,每两年增加一次,最高可超过大学教授的起始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5%。一般职教教师高于同级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正因为有较优厚的待遇,才稳定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从而产生了高水平、高效益的职业技术教育。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 

 

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规模庞大,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又称vet)已较为成熟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关键的变革时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解决师资问题,因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vet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规定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能力框架,本文拟就其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为我国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借鉴。 

一、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学院)”进行。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公立的职业教育学院,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承担着全国80%左右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直接招聘高等院校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二是从社会各领域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定期派往高校的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少量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兼职教师主要由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此外tafe学院也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到校作专题技术讲座。澳大利亚这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实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高职教育目标,极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澳大利亚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是从高职教师的角色特征着手的。作为高职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技能,既要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教育理论知识,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技能鉴定能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必须保障招聘的教师能够满足这些角色要求。 

澳大利亚是实行教育分权制的国家,虽然每个州都有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但其对所招聘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大致相同。 

第一,学历要求。在澳大利亚,进入tafe学院工作的最低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申请讲授学科的学士学位。 

第二,资格证书要求。首先,必须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获得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的“培训与鉴定(即taa,training and assessment)”四级资格证书。 

第三,实践经验。应聘tafe教师一般应有3-5年专业工作经历。此外,有些tafe学院还规定,招聘来的教师要先做兼职教师,5年以后,经过评估,符合学院要求的教师才能转为专职教师。 

第四,培训。tafe学院的新教师必须参加为期1年的岗前培训,学习理论课程,并深入工厂、企业等进行实习。培训结束时新手教师必须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三、澳大利亚高职教师能力框架 

澳大利亚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澳大利亚,要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符合以上的任职资格标准以外,还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所规定的各种能力要求。 

“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有“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教学质量管理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共55个能力单元。进入职业院校任教需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四级资格证书,它规定了合格者的能力构成:第一,必修能力单元:“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2个核心能力单元;第二,选修能力单元:“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0个选修单元,申请者一般只选择其中2个单元即可。 

澳大利亚“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是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标准,它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技能鉴定的工作要求,其核心是使未来的和在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遵循“学习者中心”职业教育理念,促使职教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的能力框架非常全面,澳大利亚各职业院校也可以对能力标准单元进行灵活组合,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招聘标准和能力要求。 

四、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少;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低,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来源单一,绝大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更没有接触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缺乏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后,普遍出现 “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实践指导低效”的现象。 

鉴于此,学习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强化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西方国家,教师资格证书是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明确规定了申请者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而且必须在求职前获得。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都是在入职后接受岗前培训,然后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可见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没有发挥职业准入的作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格证书”;而且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只能证明持有者在教学能力方面合格,至于高职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该类资格考试尚未做任何检视。 

因此,我国应改革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其成为规范和引导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工具。规定欲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应持有两类资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以证明申请者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获得两类资格证书后,申请者方才有资格向高职院校提出求职申请。 

第二,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高职教师准入的严格规定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引进标准偏低,一般申请者具有本科或硕士学位即可,而对申请者的实践经历、专业资格证书则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我国应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未来的高职教师应:①具备与申请讲授的学科相同或相关的本科及以上学历;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③具备1~3年的行业工作经历。 

第三,创新职教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实现的,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有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一般是由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职业教育系来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因此,我国职教师资应实行规范化的培养制度。 

首先,成立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成立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或在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院校设立职业教育学院,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欲从事职业教育者,必须学习规定课程,进行教育实习,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需有1~3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 

第9篇

关键词: 建筑行业高职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思考

近些年以来,随着西部开发战略的进行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得以迅速地发展,可是建筑行业面临建筑队伍综合素质较低的情况,这大大地阻碍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这给高职建筑工程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建筑专业人才,适应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最为重要的问题在于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本文论述了目前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

1高职建筑工程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的问题

1.1严重的人才流失导致师生比例失衡

国家投资高职教育的资金是有限的,教师的待遇比较低,跟建筑行业相同级别的人员相比较,教师的收入比较少。这使一些教师教学失去了教学的热情,甚至想转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近些年以来,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的规模,增加了学生的数量,导致师生比例的失衡。

1.2教师专业素质较低

根据有关资料证实,教师在毕业7年之后,知识的老化就能够达到70%左右。可是一部分的高职院校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教师实践经验不够和专业知识陈旧的问题,投入的资金远远不够,培训的渠道比较狭窄。教师也没有什么危机感,再者教学的工作繁重,缺少学习的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没有形成校企联合办学和产教统一的办学规模,学校没有以制度的形式确认到建筑企业实践的问题,不能够形成一定的机制。

1.3不尽人意的师资来源渠道

高职师资队伍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兼职的教师,尤其是在一些民办的院校,兼职的教师占了很大的比重,在兼职的教师当中,仅仅有一少部分的是企业的技师与工程师。二是青年教师,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研究生与博士生,他们的学历较高,可是实践技能却比较低。学习期间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做实验或者是研究理论缺少实践经验。三是在职的教师,大部分的在职教师是原先的中职教师,他们的年龄偏大,只重视理论的研究与教学,不注重实际操作,在有些情况下会脱离实际。

1.4政策和措施不相适应

现在高职院校是根据“本科院校”标准来评定职称的,这有益于确保教师的学术水平,可是这跟高职院校教师需要具备实践能力是相悖的,不能够从评定职称上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策略

2.1对专业教师加强管理,公平竞争

首先,在科技创新、实践指导、理论教学等方面创建专家、系部、同事、学生四位一体的考核,监督和评价制度。针对一些优秀的教师,给予激励和表扬,优先提职;针对考核比较差的人员,给予批评,并责令限期提高。其次,注重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2聘请行业的工程技术人才与专家到校兼职

一方面聘请建筑一线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非常丰富的工程技术人才充当兼职教师,以提高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与实践性;另一方面结合教学的要求与课程的安排,聘请一部分高级管理人才、教授、专家到校实施讲座,为学生讲解建筑行业最新的管理经验、技术成果、科学动态,这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学校就能够掌握当前建筑行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需要现状,进而改进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出跟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人才。

2.3通过政策上的支持吸引素质较高的人才

为了更加有效地解决当前缺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问题,学校可吸引国内外一些学历和素质都比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当教师,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吸引一部分建筑一线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校任教。

2.4发挥专业骨干的带头作用

学校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通过公平竞争的形式选拔出一部分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充当专业带头人,使这部分教师负责学校的课堂研究、科技创新、专业改造等方面的事项,以更加全面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实践能力。

2.5激励教师到建筑企业兼职或顶岗学习

建筑企业会经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这样就能够为教师提供不少的案例。对实践部门来讲,它不但是理论知识的源头,而且是检验理论知识的地方,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课堂针对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扎实理论知识,以及持有监理工程师、建筑经济师、注册建筑师等资格证的教师,需要激励他们到建筑企业做兼职,为企业提供管理服务与技术,以使自身获得锻炼与提高;针对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的教师,学校需要抽调一部分教师到监理、施工、设计单位与实训基地顶岗。学校需要跟建筑企业加强联系,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一个稳定的、长期的实践基地。

2.6实施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这就使得高职教育显得比较滞后。作为一名专业教师来讲,要想实现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作为高职院校来讲,一定要克服资金、时间、人员等方面的难题,激励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接受各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针对一部分学历不高,达不到任职资格的教师,学习需要支持他们自学或者是进修,并参加学历考试,以实现一定的学历要求。学校还需要聘请一些建筑行业的工程技术员和学者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建立和健全教师带薪进修机制,把教师知识陈旧的问题解决。

参考文献:

[1]张炳耀,费重阳.浅议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J].职教论坛,2003,(11).

[2]张铁岩,吴兴伟,刘铁雷.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2002,(4).

[3]尹洪佳.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的培训策略[J].职业技术 2006,(12).

[4] 张炳耀,费重阳.浅议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J].职教论坛,2003,(1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