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04:1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苏教版音乐教学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一)导入新课
初中生的原有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等十分有限,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不太强,对比较深奥和心灵感悟的知识的理解则更加困难。直观教学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往往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借用多媒体导入,引人入胜。
如:学习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宇宙里有些什么》时,导入部分笔者是这样处理的:神州十号成功发射,表明了我国航天事业有了新的突破。航天员主讲的太空课堂吸引了全国的中小学生,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和喝彩。那么,茫茫宇宙里有些什么呢?想不想知道?然后,播放介绍银河系的记录片。学生被记录片深深吸引,探究宇宙奥秘的兴趣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
(二)创设情境
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环境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环境有天壤之别,容易造成教学点与学生兴趣点的脱节。借助多媒体,将两者和谐地衔接起来。
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社戏》描绘了江南水乡令人神往的月夜美景:起伏的连山,朦胧的月色,含香的水气,婉转悠扬的笛声,还有一大帮顽皮无私友好的农村儿童一起煮豆的经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但学习这一课时,如今的那些衣食无忧、娱乐生活十分丰富的孩子怎能体会到“偷罗汉豆、煮罗汉豆”的乐趣,怎能理解看社戏是多么的令人盼望。
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了表现江浙一带的风土人情的图片和有关鲁迅童年生活的影片。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兴趣油然而生,自觉把思维的触角伸向那迷人的水乡和亦真亦幻的月夜,和那些孩子一道去品味豆子的清香了。
二.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教学
(一)突破教学难点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理解上的困惑。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在图片动化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把抽象变具体,把静态变动态,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如:学习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核舟记》时,学生对微雕技术不太熟悉。核舟上雕刻着五个人,还有茶炉,船桨,佛珠,手卷等物品。人和物雕刻十分精巧,细致,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况且这些都建立在这“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的。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看核舟的体积,观赏核舟雕刻的艺术,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实现自主学习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生随时可轻松地调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不受时间、地点、场合的限制,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先决条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如果你不选择学习,没有人会将知识灌输给你,如果你不主动、不积极学习,很可能什么新知识都学不到。常此以往,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交流方式。学生交流不再局限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展到学生与任何在网上交流的陌生人之间。
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学生情感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是情感丰富的作品,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经历,无法体验作家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播放音乐是一种渲染情感的重要手段。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起来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笔者一边范读课文,一边播放班德瑞的轻音乐,让那潺潺流水和清脆悦耳的鸟鸣来松弛学生的身心,给他们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感受紫藤萝瀑布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展示画面是另一种渲染情感的手段。如通过展示茫茫草地、皑皑白雪、湍急大渡河、摇摇晃晃的泸定铁索等画面,学生知道了的艰难,再读《七律・》,就能体会到“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背后蕴含的真实情感。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我们有时也会通过播放视频来帮助学生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情感因素。
四.教育现代化设备要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122-01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往往简单地以等级评定学生,忽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此举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新课程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整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发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中,教师该如何实施发展性评价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评价内容多维化,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传统的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中,评价指标与内容单一,偏向结果评价,也就是单纯地用学生完成的劳动作品或学业成绩来评价学生,难免有失偏颇。实际上,学生具有多元智能,学生是各有所长的,仅仅根据某一方面的表现就对学生定高低、分优劣,是不科学、不公平的,无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所以,教师要实施发展性评价,使评价内容多维化,既要重视作品评价,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突破单一作品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习惯养成、合作意识、操作技能、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表现,达成发展性评价的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课《纸工制作:水晶笔筒》后,教师可设计活动评价表,内容包括参与态度、探究能力、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合作精神、活动成果质量等,并整合教师总评、小组互评与学生自评,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并提供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依据。
其次,不再局限于定向测试,适当增加自选测试内容。定向测试限定了作品内容,忽略了学生在兴趣爱好、智能等方面的差异,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信心。在期末考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实际情况,自主命题,自选制作内容,创作个性化的劳动作品,将其纳入评价系统之中,以发挥学生的特长与才能,促使学生更积极、更富有创造性地完成作品。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单一的测试或考试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与评价,予以一定的分数或等级,并以此定优劣,这是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制约了评价功能由甄别向导向与激励转变,也很难体现学生作品中的具体优点与不足。如有些学生的作品获得了“优”或“良”的等级,却不知好在哪里,有些学生作品的等级是“差”,也不知差在何处,评价没有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所以,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除学期考试外,还应该灵活运用日常观察、访谈评价、作品展示、技术活动报告、评语式评价、档案袋、“等级+特长”式评价等评价方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对作品质量与学生学习表现进行等级评定,还根据学生作品中反映出的某些优势与特征授予其一定的荣誉称号,如“进步之星”“智慧之星”“创造之星”等,以鼓舞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十六课《企鹅》时,学生掌握企鹅的制作方法后,笔者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再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学生制作的企鹅虽然在外形上并不是特别突出,但能够发出音乐声。该学生为企鹅装上了“音乐集成电路”,这是比较有创意的做法。于是,笔者给这个学生“优”的等级,点出了其作品的优点,并推选他为本节课的“创造之星”,请全班学生为其鼓掌以示庆祝。该学生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而自豪的笑容,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激励与鼓舞,产生了大胆创造、制作独具匠心的作品的愿望。
三、评价主体多元化,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
在发展性评价中,评价主体不单是教师,还包括学生、家长等。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适时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家长评价等方式,综合评价学生。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课《立纸花》时,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作品展示台,然后举办“作品推荐会”,引导学生介绍自己设计与制作的作品,交流创作思路和经验教训,并填写自我评价表。自我评价表的内容包括班级、姓名、作品名称等基础信息,还包括小组成员,任务分工,遭遇了哪些困难,怎样克服困难等情况。这样,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反思与评价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又如,学习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家政烹饪”的第三课时《学做家常菜(凉拌黄瓜)》后,笔者要求学生课后在父母的指导下制作凉拌菜,并给学生发放“学生学做家常菜信息反馈卡”,请家长配合填写信息反馈卡,使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有意义 自主学习 渗透学习 探究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02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罗杰斯把学习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意义音节学习,一类是意义学习。他认为对学习者有真正价值的是意义学习。它是指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乃至行为都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罗杰斯特别强调,学习时学习者整个人都参与并且左右脑共同发挥作用的学习才称为意义学习。作为一名品德教师,应该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引导儿童在学习活动中亲历体验、真切感悟,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让儿童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朝着课程目标的方向变化、发展。
一、唤醒意义:基于兴趣基础的自主学习
1.激发自主学习意识
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做志愿者》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做一名合格的志愿者,不仅要了解一些国家的地理特点、风土人情,还得了解各个国家不同的风俗习惯。你对各国风俗习惯的哪些话题感兴趣呢?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完成下表:
“兴趣就是人类的一种‘自主性’功能。”(奥尔波特)“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陶行知)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自我确定感兴趣的话题,在浓厚而持久的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会主动搭建起学习的“脚手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潜能,全身心地卷入其中,享受积极的、自主的、丰富的学习过程。
2.锻造自主学习能力
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做志愿者》教学片段二。
师:同学们,确定研究话题后,你们准备怎样研究呢?大家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
(教师到各研究小组巡视、了解、点拨、指导)
(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出示在屏幕上)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有效对话,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启发和引导学生寻找课外资源,探索学习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利用学习小组讨论间隙,深入学生中间,参与讨论、点拨指导。研究小组成员的分工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特长,让每个人都有所担当,在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感召下,大家互帮互学,在共同的活动中实现了自身价值,获得了学习的意义。
3.提升自主学习的品质
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我做志愿者》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请各研究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一小组:“奇特的风俗习惯”研究小组
生1:欢迎大家收看“奇特的风俗习惯”奇闻播报!
生2:请听详细内容。
生3:比利时人过新年时,会走到猪呀、羊呀、猫呀、狗呀等牲畜的面前,对这些动物说:“新年快乐!”
生4:如果你来到坦桑尼亚,走在大街上看到剃光头的人,那是一个――女人;如果看到一个人长发飘飘的,那是――男人。
……
第二小组:“各国传统服饰”研究小组
生:请大家看图片,猜猜是哪个国家的民族服饰,猜中了有奖呦!
(小组其他成员出示图片,全班同学猜,猜中就奖励服装小图片)
……
第三小组:“各国手势探秘”研究小组
生:请大家看哑剧,看完后想一想,演员表演过程中用的手势是什么意思?
……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课堂上,学习小组成员的生动汇报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真诚的肯定和赞赏,学生从精神上和情感上所获得的成功感和自豪感为后面更深入地学习注入了奋进的因子,使他们获得了当下生命成长的意义。
二、丰厚意义:融于过程的渗透学习
1.以最亲近的方式贴近儿童
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请大家看这张调查表,根据自己真实的情况填一填,填好后,请小组长统计一下。
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设计都指向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想达到目标,首先就要了解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组织教学。本环节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调查表的形式,能够了解到家庭生活中父母与孩子的想法,存在分歧的比例及原因。这样,教师就能贴近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设计、调整后面的教学环节,学生也才能以轻松的姿态和心情,走进属于他们的教学情境,进入学习过程。
2.以最真切的情感唤醒儿童
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教学片段二。
师:刚才听了大家的讨论发言,老师了解到我们班有近一半的同学,有了心事不想告诉爸爸妈妈,其中有部分同学不想告诉的原因是不想让爸妈替自己担心。我想请大家来听两段来自我们班同学家长的录音。
家长1:儿子,昨天接到你的电话,爸爸心里真高兴!以后学校里有什么开心的事,就说给老爸听,也让爸爸乐一乐。如果有什么烦恼的事,你和同学闹别扭啦,学习上遇到困难啦,你也告诉爸爸听。你放心,爸爸点子多得很,爸爸永远是你的大朋友。
家长2:孩子,这几天看到你愁眉苦脸的样子,妈妈很心疼。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问你,你又不肯说。还记得小时候,你整天像只小鸟一样叽叽喳喳说个不停,那段时光多么让人怀念啊!孩子,有什么烦恼说给妈妈听,好不好?别让妈妈干着急。
师:看得出来,刚才大家听得特别认真、专心。想说些什么吗?我们大家来交流交流。
懵懂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想要挣脱父母亲情“绑架”的叛逆期,他们暂时体会不到父母陪伴、帮助的重要性,只是急于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已经长大,能独立面对生活的考验。这时,教师不要直接教育他们,而是要像“吝啬鬼”葛朗台看护自己的财物一样,紧紧地“捂住”想要告诉学生的东西。教师把父母的录音带进课堂,让学生听一听父母的心声,在父母真情的倾诉中,学生与他者(父母的录音)和自身将进行深度对话,从而就能更加全面、深刻地反思自己的言行,为更完善的自己做出态度和行为上的自我修正,在精神成长中获得当下学习的意义。
3.以最真实的态度启迪儿童
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教学片段三。
(教师播放一名黑龙江15岁少年,由于性格内向,因考试失利,害怕遭到母亲严厉的体罚,用菜刀弑母的真实案例)
师:同学们能谈谈你此时的感受吗?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走上绝路?失去母亲的他在看守所里会想些什么呢?
(思考良久,学生纷纷发言,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再次出示课始的表格)
班级中,17名不想和父母沟通的学生中有15名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和爸爸妈妈主动交流,分享学校生活中的喜乐哀愁,共同商讨处理问题的办法,能及时释放心情,减少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险,避免受到不必要的伤害。
儿童的人际交往首先是从父母开始的,学会与父母沟通、分享、表达自己的诉求,能帮助孩子走出成长的困境,形成活泼开朗、友善向上的良好个性,为将来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奠定基础。教师充分尊重学生此时此刻在课堂中的感受,鼓励他们尽情倾诉、表达,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积极的发展状态中听到自己生命拔节的声响,体验到生命丰盈的舒适和快乐。这样的教育场会定格于学生脑海中,并化为他们内在而持久的力量,从而对自身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延展意义:服务生活的探究学习
1.开启内需之“窗”
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学片断一。
师:请大家来看一组拍摄于我们家乡的图片(课件播放:成堆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塑料袋满天飞……)看了这些,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内需是指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的、迫切的内部需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如果缺乏内部动力的驱使,被动接受知识,有意义的学习就无法发生。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通过播放图片和音乐,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学生在瞬间产生了治理污染、改造环境、保护家乡的强烈需求,他们就会自觉、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探究,从而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2.搭建思维之“桥”
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这让我们既爱又恨的塑料制品究竟是用还是不用呢?
生1:坚决不用!用钢盆、木盆代替塑料盆,用布袋、篮子代替塑料袋。
生2:也不行啊!做木盆又要砍伐森林,钢盆太贵,不划算,还是塑料盆价廉物美。
生3:我们小组觉得塑料制品有些可以继续使用,有些可以不用。
师:如果用,怎么用呢?
生:(纷纷发言)废旧的塑料制品不随便丢弃,可以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把塑料瓶做成花瓶,美化生活;少用塑料餐盒,特别是不用一次性塑料餐盒……
思维作为一种内化的思想动力,具有自觉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处于问题情境的积极状态时,就会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尝试,在师生、生生的多元对话、智慧的碰撞中,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学习的意义。
3.打开心智之“门”
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塑料与我们的生活》教学片断三。
师:我们作为城市的小主人,为改善家乡的环境,可以做哪些事?
生1:我想写一封倡议书,向市长提建议,规定所有的盒饭都不许用塑料餐盒。
生2:倡议书还可以放在我们的校园网上,刊登在学校报纸上,贴在学校大门处,让大家都能看到。
生3:我们几个人想组成环保小分队,双休日去调查,发现有哪些问题,再想办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生成 错误 资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64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由于思维认知不够成熟,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认知错误。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的出错,并从学生错误中收获重要的课程资源,让坏成好事,这也是新课改倡导的基本精神。
一、隐忍错误,等待课程资源生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面对比较生疏的内容,学生难免会出现认知差错,对问题作出错误的判断。教师要有宽容之心,不仅不能呵斥学生,还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追查,找到错误的根源,从而找到纠错的办法。从辩证法角度来讲,学生出现错误并非是坏事,而是难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千万不可轻易错失良机。
学生出现认知错误大多是由于思维模糊造成的。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课时,教师提问:“阿炳为什么能够创造不朽名作《二泉映月》呢?”有一个学生回答道:“因为他眼睛失明了,所以才能专心学习音乐,创造出经典来。”很显然,这个回答是不妥当的。但教师并没有马上做出评价,而是让这个学生将理由说完。学生说:“贝多芬耳朵失聪了,创造了众多世界级名曲;保尔・柯察金身体残疾了,也获得了巨大成就;司马迁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写下了《史记》。因此,阿炳能够创造出经典名曲也是必然规律。”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推理,然后问学生:“是不是残疾人都能够创造经典,而健全的人都不能呢?”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片面推理自然是以偏概全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道理,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宽容态度。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反推理,促使学生明白了道理。这就是抓住了课堂资源生成的机会,对学生的错误进行了有效利用。
二、辨析错误,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信息呈现着不稳定性,学生会在什么时间出错,会出现什么样的错误,教师未必都能够判断清楚。一旦错误出现,教师要对这些错误有较强的敏感性。这些错误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思维短路现象?这些错误折射了哪些共性问题?解决错误有哪些可追寻的途径?教师要对学生出错的前因后果做好分析,这样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针对自身思想实际进行自我剖析。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不同维度,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宽度,帮助学生建立起灵活多元的思维体系。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秦兵马俑》时,教师问学生:“你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呢?”有学生回答:“这些兵马俑都是国宝,如何拿出来卖,该卖多少钱啊?”学生都哄笑起来。教师并没有斥责这个学生,而是笑着继续追问:“你说说看,到底能够值多少钱?”这个学生犹豫了半天:“这兵马俑每一个都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给多少钱都不能卖的,都是无价之宝。”教师肯定了学生的说法,继续引导:“我们祖先留下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很多国宝还被遗留在海外。如颐和园的十二生肖铜像还没有完全归位,我们当然不能做败家子。”
教师抓住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展开引导,很自然地实现了教学生成,学生从中获得更多感知,对秦兵马俑的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三、预判错误,收获课堂错误精彩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会在哪些环节上出现问题,这些常常具有前兆性,教师凭借教学经验完全可以做出预判。凭借预判,教师在备课时就会提出一些应对方案,以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埃及金字塔》时,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你感觉这个工程怎么样?其中蕴涵着什么?如果将长城和金字塔相比,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学生很快就给出答案,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学生都说中国的长城更伟大,中国人民了不起。教师问学生:“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些?”学生都能够正确回答出来。教师引导:“既然古代埃及和中国都属于文明古国,这说明两个国家的人民都是勤劳智慧的,当然不需要分出谁高谁低。”很显然,教师知道学生一定会说中国人更智慧,这是朴素的爱国情怀,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教师适时点拨,则让学生心胸更宽广,教学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反思;校本培训
2013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将教师完成五年一周期360培训学时作为定期注册的必备条件。一时间,各地掀起培训“大潮”,寒暑假对于教师不再是休息日,教师不断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学习充电。
实际上,各级培训活动中的专家有很多知识和经验是不可能通过培训的形式传播给每位教师的,所以,在一定的情况下,校本培训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农村初中负责全校教科研工作,认为要加强校本培训力度就要扎实开展诸如教学反思一类的,切合农村教师实际的校本教研活动。那么,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如何培养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呢?
一、重视理论学习,夯实教学反思基础
以前上苏教版九年级课文《热爱生命》的时候,总是认为课文很简单,带着学生读一读,了解情节,简单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主旨就可以了。但是在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人文教育理论后,我感觉课不能这样上了。我以“热爱生命”为主题,在网上收集了很多资料图片:千手观音邰丽华、盲聋哑的海伦・凯勒、冰冷风雨中拾荒的残疾人、荒凉的沙漠上的千年不倒的胡杨……通过我的深情讲述,学生的热情被点燃,纷纷讲述自己积累的或是见过的关于生命的故事。一个女孩讲述了自己的爷爷在被确诊为癌症后,没有想拖累儿女,自己决意和老伴住在一边,并坦然开朗地面对生活,每天坚持锻炼身体,积极面对治疗,结果癌症状况大有好转。她的讲述令我和全班同学非常感动。下课之前我顺势布置了作文――写这篇课文的读后感。批改时我发现学生此次作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用例典型,很多学生的作文令人耳目一新。我想,这一切大概就源于我受了陶行知先生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进行的教学反思。
二、把握反思内容,增强教学反思实效
1.反思教学成功的原因
对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我们可以反思其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应变措施;某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对学生学情的有效把握等等,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和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总结经验,以备业务提高之需。我在教授苏教版九年级的课文《乡愁》时,县教研室领导坐堂听课,听过后给了我很高评价。我在窃喜之余,也对这节课的成功之处进行了反思。其中的最大亮点是我设置的配乐朗读。首先,我在音乐的背景下深情朗诵诗歌;其次,在学生准备之后,指名学生配乐朗读。这样做一是突出了诗歌的情感效果,通过音乐和人声的力量点燃师生的情感火苗;二是体现了教师的示范效果,为学生做了良好的引领。
2.反思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对于教学,发现不足改正错误可以帮助教师减少教学上的遗憾,提升教学业务能力。一次上《活板》,全校语文公开课,来人很多,我感觉压力很大,生怕自己演砸了。结果课上得真不好。反思过程,我在设计教案时,没有把握学生实际,结果上课时学生的反应迟缓,我不得不把教学主动权抓在自己手里,主导课堂,就这样还是拖堂完成教学任务。后来,我及时改变了教学设计。等到另外一个班级上这一课时,我就变得从容多了,因为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结构更合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更实在了,教学效果也更好了。由此可见,教学反思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真得很大。
三、总结反思方法,提高教学反思能力
1.反思语文课堂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否统一
语文教学应该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体。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机械式的工具化教学,很多教师为了能把知识及时、迅速、有效地“塞”给学生,忽视了人文性的教学设计,整个语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甚至面目可憎。这样的现象在农村初中的课堂上并不鲜见。只有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融入细致的语文基础知识训练过程中,我们的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才有可能成为理想的课堂。
2.反思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合适
关于语文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我以为,对于农村初中的语文课堂来说,教学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讲授法、串讲法)、以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系统(讨论法、研究法)和教、学兼重的教学方法系统(问答法、情境教学法)。教学方法的使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要根据课文、学生、课堂情况等不同因素而有所变化。其中,情境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突出语文教学情感美、画面美的特点,能创造诗意般的审美课堂,带给师生美的感受,增强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大部分语文老师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增强自身语文素养,多尝试情境教学法。
3.反思教学设计是否合理
教学设计是一堂语文课的基础和核心。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可以进行。反思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没有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次,要看教学设计有没有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否将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环境、成长的需求融为一体;第三,要看教学设计有没有立足文本,并根据实际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李艳杰.教师应学会教学反思.学知报,2011-11-14.
[2]张小建.实践+反思=进步:学会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J].学术研究,2012(02).
21世纪是终身学习的世纪,不会自主学习的人将无异于文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事实上,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与新课改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在小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小学教育中备受关注的课题。
1.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要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特征等创设相应的情境,为促进教学的开展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带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和没有形状的纸片带到教室,让学生亲自动手用尺子量一量这些盒子的长宽高,并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接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轻音乐,拿出没形状的纸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纸盒,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你们认为做这些纸盒需要多数纸片?这些纸盒能装多少东西?(可以通过自己量好的长宽高计算出体积)等等。学生在这种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能更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2.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以一种有效的方法向学生传递的重要手段。当前,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PBL是在问题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方法,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据教学活动中,运用PBL教学法可以从提出问题、组成学习小组、自我探究、小组讨论分析、班级讨论、学生评价、学生反思及教师反馈等方面展开,这其中提出问题是整个PBL教学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开始自主学习的重要步骤。
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十一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姚明吗?喜欢看NBA吗?老师就很喜欢,记得以前看火箭和热火的比赛,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5次,投进了23次,得到49分;鲨鱼奥尼尔在四场比赛中投篮52次,投中40次,得到81分。同学们帮我个忙好不好,你们觉得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了多少分?”通过提出问题,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谈论,在小组中有结果后,再在班上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同学给出的答案进行反馈。整个过程下来,学生很自然地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3.建立积极评价机制,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对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作用。小学生普遍具有进取心强的特点,都希望能获得教师的表扬,不甘于失败。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不失时机地从不同角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鼓励和赞扬,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在积极评价机制的制度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相应的评价方式,在语言和行为上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表扬,促使其以后有更好的表现;对那些暂时表现不佳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帮助其更好地提高自己。如在2014年《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题》中有一道填空题:“4.5×0.9的积是(?摇?摇),保留一位小数是(?摇?摇)。”一些比较粗心的同学会把后面一空的一位小数看成两位小数或者计算错误,对此,教师不要大声斥责,而应该提出问题并积极鼓励,以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4.增强教学活动的生活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
学生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同于传统的单调、枯燥的口授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操作活动、实践活动或游戏等方式充分理解学习内容,在活动过程中,让他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将课内外活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能让学生在亲切、熟悉的氛围中开始学习,这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来越高。
如在教授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加减法应用题”中,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和爸妈去超市买一些日常水果,然后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两种水果到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我的水果多少钱”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要求学生分别设计自己两种水果的价格,再根据价格自主设计问题让你的同桌计算出你的水果价格。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买了6个苹果,12根香蕉,苹果2元一个,香蕉1.5元一根,你知道我一共花了多少钱吗?”学生立即投入到计算中,并能很快给出答案。这样,学生就能对本节课的题型有基本的了解,教师就可以展开更深层次的教学。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苏教版初中音乐新版教材中每单元都有一首合唱曲。我想,这是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难课题。对于老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挑战。音乐老师们一定都有过给校合唱团排练的经历,也都明白其中的困难。那要上好一个没有经过合唱训练或训练很少的普通班级的合唱课会更有难度,比如: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和谐、气息的控制等,加上普通班级学生的音乐基本技能参差不齐,这就给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下面我想将自己在合唱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正确认识合唱教学常态课
初中音乐合唱课不是专业的合唱课,更多的是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合唱的魅力和快乐。在合唱教学常态课中,如果我们一味的只关注如何讲解音乐知识、教唱歌曲,而忽略了带动学生们动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我们教师要多动脑筋,设计出好的教学方案和好玩新颖的点子,在语言、肢体等方面上更加生动活泼些。另外,还要利用多种方式方法辅助合唱教学,例如:1.唱名手势,又称柯尔文手势。它的优势是没有声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手势更具直观性,可以影响音准(音高位置)、力度(强或弱)、情绪(抒情或欢快)、旋律(断或连)。2.自编与教唱歌曲相关的合唱练声曲,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赋予了两个声部不同的音色,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听辨声部……。只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才有可能激发学生乐意参与到合唱教学中。
在教唱中,我们老师应该尽量让学生用教材中规定的原调演唱,但也不是不可变通。因为,初中生大多正处在变声期,有的歌曲学生用原调可以演唱,而有些歌曲用原调学生无法演唱。有的歌曲有些班级的学生可以用原调演唱,而有些班级的学生就唱不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歌曲、不同班级选择适合他们的调来教唱。另外,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发声方法,这对于歌曲演唱非常重要。
二、在课堂上向学生多多传递合唱意识
(一)合唱呼吸。合唱不仅仅是很多人通过不同声部,让声音效果更丰富,同时还存在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合唱是一个整体,不能缺少声部之间的配合,在明确角色和任务的基础上,一定要学会合作,分工而不分家。在练习合唱时,不仅要关注音准、节奏,还要注意呼吸、发声。无论在讲解、练习中,还是指挥手势中都要关注这一点。比如:合唱曲《我和你》,在一声部唱的时候,二声部的进入老师就要给气口,这个时候学生就明确了自己的呼吸,整个合唱队的呼吸就会通畅。若只是告诉学生进入,进是进入了,但进入的不够和谐,也不够主动。因此,在合唱教学时,我们老师一定要把气口位置交代清楚。
(二)分析歌曲。在合唱练习的过程中,要先做一个细致的分析,再围绕重点去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分析什么呢?分析合唱声部类型。声部类型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调性,要突出主旋律,注意低声部的支撑;另一种是复调性,每个声部都有横向的发展,都同等重要,在声部进出的地方要给学生提示。如果面对主调性的合唱歌曲,一开始就可以设计一个类似练声,但是很有趣的针对融合性练习的曲子。如果是声部中带有复调性的合唱歌曲,就可以安排一首卡农练声曲,让学生习惯声部之间如何交错。只有针对性强,更明确了,教学效率才能提高,效果才会好。
(三)简化合唱谱。我们所用的苏教版教材是面对全省的,难度对于我们乡镇学生来说有些要求可能略高。因此,我们不一定要全盘照搬,按照教材去教唱,应该有创作能力,尝试把难点的难度降低,变成学生能接受同时又有合唱效果,学起来还很有兴趣的版本。我就试着对教材中的合唱曲《茉莉花》、《彩云追月》重新进行了创编,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还可以。我觉得,只要努力去尝试,总会有收获。
三、坚持技能训练和合唱听赏
所谓问课,就是通过他人或自己,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最佳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那么,音乐教师应该重视何种问课形式呢?我认为,“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都是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区别于一般学科,音乐的“课后问”更具有实际价值。因为,音乐教师所教的班级,多数是同年级的平行班,也就是说,一课内容要在不同的班级上好几遍甚至十几遍,如果在第一个班级上下来,能及时总结反思并修正不足,就可以避免一些问题带给下一个班级,做到扬长避短,让后面的课堂更完善,更精彩。而且,这种问课带来的改变效果可谓立竿见影,无须等待教学的下一个轮回。
由此可见,“课后问”即课后反思,对音乐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音乐老师应该在哪些方面作课后的重点反思呢?
一、反思教学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完整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属于首位,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定起着制约的作用。上完课后,教师要对既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作出补充甚至调整。
1.目标定位准确吗?
在反思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是否合理,不合理的目标带来的可能就是一种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如苏教版《美丽的山谷》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我想通过欣赏乐曲《百鸟朝凤》、《高山流水》,以及学唱歌曲《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来感受山谷的美丽。心想:听着山谷中的鸟鸣和流水,再去歌唱美丽的山谷,一定会是很美的享受。所以,我把两个乐曲的欣赏目标定在了聆听乐曲描写的内容上,让学生通过聆听,用语言说出流水、鸣鸟的山水景象。但课堂的效果却出乎意料,我不仅没有看到学生的快乐与活力,教师的热情也随之消失,原本有的一幅美的画面始终未能出现,课堂显得被动、乏味。为什么精心准备的课不能如愿?怎么才能改变这种状态?一连串的问题随即闪现。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发现《百鸟朝凤》中的唢呐是北方乐器,跟南方人的欣赏口味有一定差异,而《高山流水》是一首古乐,和现代审美也有一定距离,导致学生对作品美的欣赏较为被动。于是,我重新调整,把乐曲欣赏的目标定在声音的描述和模仿上,让学生通过聆听音乐,了解山谷中声音的种类和表达的方法。当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我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当我们走进美丽的山谷,可以听到哪些声音,音乐可以怎样去表现这些声音?”问题一出,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很有在音乐中寻找这些声音的欲望,接下来的欣赏,完全没了先前的状态,学生变得积极主动,而且专注、投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目标完成了吗?
目标的确立是课前应该多想的,但上完课后,仍要想一想,我的教学目标完成得怎么样?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让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中,使之成为课堂的灵魂。
例如,在课堂上教唱完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要关注学生是否已经通过歌唱了解了内蒙民歌的旋律、节奏的特点,能不能区别长调与短调?通过这堂课,有没有激起学生对草原及内蒙古民族的热爱之情?这些都需要作认真的课后反思,让课堂教学更有目标性。
二、反思教学内容与结构
如果说内容是课堂的血肉,那么结构就是课堂的骨架,它们共同撑起立体的音乐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精心、恰当,能有统一的主题。结构则要自然流畅,使其相互融合,浑然天成。我们要常想这样的问题:我选择的内容是否是最佳的?这样的安排是否引人入胜?如果有遗憾,需要怎么修正?
1.内容最佳吗?
区别于其他学科,音乐教学是一种情感审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择具有欣赏价值,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作为音乐教学的内容是极其重要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每个老师都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课前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整合、扩充,选出最好的内容来教学,使之符合学生的情趣和认知水平。但课堂是充满变数的,教学内容有时会因多种原因而导致不相适应,影响教学效果。如时代感的差异,个人审美的差异,目标确立的差异等,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更改或补充。例如,在前面讲到的《美丽的山谷》一课,为了突出“声音”这一主题,我重新选择了教学内容,把歌曲《我们来到美丽的山谷》改成了《回声》,并设计了一个问题作为承接:“山谷中的回声和鸟声、水声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歌曲可以通过什么音乐要素来表现它的特点?”在第一遍的欣赏中,他们很容易找到了乐句的重复和力度的强弱对比,演唱时,也能积极模仿,把歌曲唱得有声有色。经过这样的反思和修改,课堂出现了生气和活力,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2.结构最优吗?
一堂课上下来顺不顺,教学有效性高不高,仅靠反思内容是不够的,教学结构的优劣在教学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音乐作品是相对独立,但不能孤立存在,它们应在一定的结构中,以目标为灵魂统一在一起,形成有层次的、立体的课堂。在搭建结构的时候,既要注意大的框架,也要重视小的细节,如精彩的导入,恰到好处的提问形式,环节间的衔接过渡以及情感体验顺序等。课堂结束后,要把成功的东西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经验加以积累。失败的地方则进行修改,最大程度地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例如:《丝路驼铃》一课,可谓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如果不注意课堂的教学结构,很容易变得杂乱无章。我把音乐按丝绸之路的路线由东向西设计了教学的路线图:西北高原花儿敦煌艺术阳关诗词新疆歌舞,并在各部分之间作了精心的连接,这样,不仅条理清晰,音乐的风格也较集中、统一。
三、反思教学方式方法
教师在备课时总会为教学设计一些方式方法,好的教法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形成和情感获得,不同的方法导致的教学效果会有较大的差异。但设计过程往往会受老师主观经验的影响,有时对学生考虑并不周全。即使有考虑,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如果说教学方式方法的好坏在课前还做不到心中有数,那么,上完课就能一目了然了,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就要做认真的修改。
我有过这样一课的经历:苏教版音乐八年级下册有一首特殊的教唱歌曲《那不勒斯舞曲》,它是一首舞曲,全曲除了音符写成的旋律外,没有任何歌词,歌唱时都用“啦”来哼唱。课前备课中,我想通过乐谱的视唱和旋律风格的分析来完成歌唱。课堂上,在作简单介绍后,便复习音符的唱名、音高,再让学生根据旋律风格分段视唱,最后用“啦”来哼唱歌曲。结果,一堂课下来依然没能唱好,而且出现学生不愿张嘴的尴尬场面。这个办法太被动了,我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教学效果。于是我在第二个班级作了如下更改——①故事导入:讲述《天鹅湖》的故事梗概,接着告诉学生,王子十八岁生日那天,皇宫里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成人礼,期间跳了代表各个国家风格的舞蹈,《那不勒斯舞曲》就是其中一首表现意大利风格的舞蹈。②观看视频:播放舞剧中的这段舞蹈录像,要求学生边看,边记忆舞蹈的音乐,比比谁记得多。③模唱旋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钢琴上帮助他们回忆音乐中出现的旋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唱了曲谱,再在熟悉的基础上,填进音符视唱,并完成“啦”的哼唱。④歌曲欣赏:播放由此曲填词的歌曲《踏春》视频,加深旋律印象,体会风格特点。经过此番修改,学生对课堂充满了新奇,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德育渗透;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在教学学科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而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更是应该发挥德育课应有的功能。因此,每一个初中品德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如何将德育教化与思想品德课有效地结合的策略。
一、以生为本,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教育
1.以生为本,确定思想品德课的思想教育渗透任务
初中生正是长身体,思维活跃,自主意识强,但是人生观、世界观还尚未真正形成的时期。因此,思想品德课堂要建立“大德育”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针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各种教育活动。首先需要教师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现状,针对学生的现状制定相应的德育任务,并努力通过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有效渗透。
2.坚持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导向功能,融德育教育于日常教学中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烦恼,学生的成长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要在学生成长中成为导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因此,教师要结合思想品德课堂,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加深学生的内在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与课堂、与文本、与教师的讲解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课堂才真正能够感染学生。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思想品德课堂敞开心扉,真正获得灵魂的升华。
二、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和学生的生活情境紧密相关,教师要寻找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得到情感的激荡,得到感情的共鸣。如在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克服逆反心理》的教案中,教师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视频《成长的烦恼》,视频中小明的行为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共鸣。在这种情境下,教师请同学们一起分析逆反心理的明显特征和危害,让学生反思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逆反心理,并通过合作交流,掌握调试逆反心理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结合自身的行为,更好地把握了逆反心理的危害,能够自觉调试逆反心理,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很大的帮助。
2.课堂巧妙提问,曲径通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的连接点,采用巧妙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敞开心扉,并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构建精彩的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巧妙提问,缩短教学材料和学生认知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生动的视频、美妙的音乐以及教师的循循善诱,变被动接受到主动认可,从而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进行情感渗透
1.紧抓教材,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主阵地,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思考,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如苏教版初中政治思想品德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结合孝道让学生感知到反哺父母的爱,是每一个青少年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结合《妈妈,洗脚》的广告让学生明白“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性,从而在心底敬爱长辈。
2.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形成的教育
初中德育教育要紧紧依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课堂,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时事政治是考试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时事,进而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开辟第二课堂,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
开辟第二课堂,初中生正是处于情感多变的时期,紧靠课上的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开辟第二课堂,通过课外活动帮助下学生将所感悟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情感,延伸德育教育。如教师可以开辟专题调查、主题演讲活动等进行德育教育。如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孝敬父母长辈》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母爱似海,常驻我心”的专题演讲,进一步感悟父母之爱,懂得孝敬长辈。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采用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构建过程,更要关注学生发展智能、感悟人生、健全人格的过程。另外,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要有效把握教学时机,进行有组织地引导和调控,确保学生能够自主进行思想品德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柱刚.多媒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12期
[2]宋淑红.有效地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作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