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04:1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区域环境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 目的研究0.2 μm ZrO2陶瓷膜微滤中药水提液过程中的膜污染机理。方法以金银花、麦冬、当归水提液为研究对象,进行膜通量测定,根据Darcy-Poiseuille定律这一过滤模型确定过滤阻力分布情况,水提液的物理化学参数,高分子含量测定,水提液粒径分析。结果①膜阻力主要集中在表面沉积层,浓差极化层阻力起了次要作用,膜本身的阻力及膜孔内部污染阻力所占比例比较小;②通过高分子测定对膜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可知膜污染物中分子为淀粉、鞣质、果胶和蛋白质、果胶含量直接影响膜通量;③水提液粒径小于10 μm的颗粒影响通量的大小。结论研究微滤过程中的膜污染机理对于采用减缓膜通量减少的措施及寻找有效的膜再生方法有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 无机陶瓷膜 微滤 中药水提液 膜污染
膜分离技术具有节能、高效、无相变化、耗能低、操作方便、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对传统分离方法的一次革命,被国际上公认为本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高新技术,也被认为是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中急需推广的高新技术之一[1]。其中,无机陶瓷膜因其具有耐高温、机械强度高、化学稳定性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尤其适合于中药水提液的精制,因而在我国中药行业具有普遍的适用性[2]。但由于中药水提液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通常含有大量的高分子量物质(如淀粉、果胶、鞣质、蛋白质等) [3] ,在膜过滤过程中,这些高分子的存在而不可避免地引起膜污染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过滤阻力增加,引起膜通量大幅下降。
相关文献对中药膜过程的研究多止步于操作条件的优化,鉴于中药水提液体系本身的复杂性,仅从调节工艺参数的角度,难以达到优化膜过程、减少膜通量衰减程度的目的。膜过程与应用系统溶液环境有密切关系[4]。本研究以金银花、麦冬、当归水提液为实验体系,采用多种物理化学与流体动力学手段,考察、分析中药水提液溶液环境的pH、电导率、浊度、黏度、粒径分布及果胶、鞣质、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含量与膜过程中稳定通量、阻力分布变化的相关性,为寻找减缓膜通量衰减与促进膜再生的有效方法提供依据。
1 仪器与药材
1. 1 仪器微型陶瓷膜装置(南京工业大学膜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研制,膜孔径:0.2 μm,膜材质: ZrO2膜,外形尺寸为外径12 mm,内径8 mm,长22 mm) ;MICROTRAC S3500型粒度分析仪(美国);Snimahzhulibror AEL240SM 电子天平(十万分之一) ;UV - 754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 ;DHG29053A型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 2 药材金银花、麦冬、当归,购自南京市药材公司,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1部的规定。
2 方法
2.1 中药水提液样品制备称取药材266.7 g,煎煮两次,第1次加10倍量水,煎煮2 h;第2次加5倍量水。煎煮1.5 h,两次煎煮液合并过200目筛网。最后用蒸馏水将药液调至4 L。
2.2 微滤操作在温度为50℃的条件下,将料液加入储槽中,经离心泵循环打入膜组件中错流过滤,渗透液由组件侧面出口流出,截留液流回储槽。流速及过滤压差由阀门调节控制。流速由流量计读数换算而得,过滤压力由进口压力P1和出水压力P2的平均值表示。待通量稳定后测其相应的膜通量。
2.3 果胶含量测定AAS法[5]。
2.4 鞣质含量测定干酪素法[6]。
2.5 蛋白质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法[7]。
2.6 pH的测定取样品20 ml,以校正过的REXDHS-3C精密pH计测定样品的pH 值。
2.7 电导率测定取样品20 ml,在溶液温度为50℃时,测定其电导率。
2.8 浊度测定取样品50 ml,测定样品的50℃浊度值。
2.9 黏度测定取样品20 ml,测定样品在20℃时的粘度值。
2.10 阻力分布测定按照Darcy-Poiseuille定律过滤模型及Mdal-Cin修正模型,将过滤阻力分解为膜阻力、表面沉积阻力、堵孔阻力和浓差极化阻力[8,9] ,分别以Dm,De,Di,Dp 表示。本研究按此方法计算过滤阻力。根据上述原理,在操作压力为0.15 Mpa,膜面流速为3 m/s,温度T为50℃的条件下[10] ,将孔径为0.2 μm的膜在实验装置上错流微滤,待通量稳定后,测其相应的膜通量,可求出各分解阻力Dm,De,Di,Dp及其各自和在总阻力Dt中所占的百分比。
2.11 水提液的粒径分布测定法取30 ml药液,以MICROTRAC S3500型粒度分析仪分析。
3 结果
3.1 药液各部分阻力分布与各药液稳定通量结果见图1~3及表1。由图1~3可知,在0.2 μm ZrO2陶瓷膜微滤中药水提液过程中,膜阻力主要集中在表面沉积层, 金银花、麦冬、当归沉积层阻力分别占了总阻力的63%,40%,69%。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浓差极化层阻力起了次要作用,浓差极化阻力与药液性质有关,不同的药液浓差极化阻力各不相同。膜本身的阻力和膜孔堵塞阻力所占比例都比较小。本研究发现,膜孔堵塞阻力与中药水提液性质有关,不通的水提液所形成的膜孔堵塞阻力都不相同。 表1 不同药液稳定通量情况表
3.2 中药水提液物化参数对膜过程的影响pH值对中药水提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影响,当pH值达到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会析出。在膜过程中中药水提液本身的pH值变化不明显,当改变药液pH对通量会有很大影响。电导率可以有效地表征分散体系的稳定性,而且电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溶液中胶体与大分子的含量的多少。从表1~2中可以看出当归电导率最大,当归的稳定通量最小。麦冬电导率最小,麦冬通量最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电导率越大通量就越小,但并不一定,因为影响药液通量的因素太多。所以电导率是能反应膜通量大小的指标之一。从浊度大小作为溶液中悬浮物的衡量指标。从表2和图1~3结合来看可以得到浊度越大对表面沉积层阻力所占比例越大。黏度同样受到高分子,胶体的影响,高分子含量越多,溶液中微粒,悬浮物越多黏度越大。从表2中可以看出当归的黏度最大,麦冬的黏度最小,从膜通量来看,当归的通量最小,麦冬的通量最大。这与黏度与膜通量成反比关系相符合。如果降低黏度,就可以有效阻止膜污染。表2 药液物化参数表
3.3 中药水提液高分子含量对膜过程的影响蛋白质、鞣质、果胶、淀粉是中药水提液中四大高分子。经研究高分子表明,这四大高分子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起药效作用。从表2~3结合来看,当归的果胶最大,其次金银花,最小的是麦冬。这与药液的通量大小相符合,另外从大量实验表明果胶与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果胶含量越多,药液黏度越大。浊度是样品使穿过其中的光发生散射或吸收光线而不是沿直线穿透的光学特性的表征,鞣质、淀粉、蛋白质与浊度在一定关系上呈正相关。鞣质、淀粉、蛋白质在不同程度上对膜通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高分子含量越多,通量就越小。另外从表2~3可以看出,高分子含量越高,电导率就越大,这点再次被得到证实。如何有效地除去药液中高分子,将是以后防止膜污染的主要手段。表3 药液高分子含量表
3.4 中药水提液粒径分布对膜过程的影响粒径分布反映出溶液体系中不同粒径的分子、颗粒所占的百分比。微滤过程是因体系中存在的分子尺寸的差异而实现的,体系的粒径分布对微滤过程的进行有重要影响。从图4~6可以清晰看到中药水提液的粒径分布。从轮廓上原液和截留液的粒径都是成正态分布的,金银花、麦冬、当归水提液中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所占各自粒径百分比分布的20%,12.39%,18.4%,从粒径分布与药液通量我们可以看到,小粒径颗粒可能更容易沉积在膜表面,因而它们更容易影响水提液通量的大小,较大粒径的颗粒正好相反。另外从水提液中粒径体积10%来看,金银花颗粒的粒径大小到2.68μm,麦冬颗粒的粒径大小到8.37μm,当归颗粒的粒径大小到5.66 μm。再与阻力分布做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表面沉积层的阻力主要是由小于10μm的颗粒造成,因此无机陶瓷膜在分离中药水提液时,要求我们对药液离心,这样可以增大通量,减少膜污染程度。
4 结论
本课题小组自药液本身的性质着手,从阻力分布情况,水提液的物理化学参数,水提液的高分子含量,水提液粒径来研究,得出结论:表面沉积阻力占最大的比例,另外表面沉积主要由小粒径引起。这就要求我们在膜污染防止过程中,主要防止及解决表面沉积的现象。为此我们应该对药液预处理,比如离心、絮凝等,在膜过程中加入超声场、药液反吹技术,有效减少膜表面污染物沉积。
从水提液的高分子含量和水提液的物理化学参数来看,高分子含量越高,药液的膜通量就越小,在高分子中果胶是影响膜通量的最主要因素。从物理化学参数来看,黏度直接影响通量大小,电导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高分子的含量。另外本课题小组对渗透液中的高分子做了含量测定,发现无机膜可提高高分子的截留率,证实无机陶瓷膜运用于中药精制领域有独到优势。
参考文献
[1] 王北婴,王跃生,王焕魁. 我国中药制药工业中亟需推广的高新技术[J].世界科学技术,2001,2(2):18.
[2] 黄仲涛,曾昭魁,庞 先. 无机膜技术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9:250.
[3] 贺立中. 药液超滤过程中的膜污染与防治[J].膜科学与技术,2000,20(5):49.
[4] 邢卫红,范益群,徐南平. 无机陶瓷膜应用过程研究的进展[J].膜科学与技术,2003,23(4):86.
[5] 曹德菊,黄祥明,刘小刚.AAS法间接测定植物果胶含量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27(2):202.
[6]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57.
[7] 曲春香,沈颂东,王雪峰.用考马斯亮蓝测定植物粗提液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方法的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2 (6):82.
[8] Qusman M. BennearM. Determination of various hydraulic resistances during cross-flow filtr- ation of starch grain suspension throw inorganic membranes[J]. Joural of Membrane Science,1995, 105: 1.
关键词:区域环境;幼儿主体;社会性体验
一、幼儿园区域环境创设的现状分析
1.刻板的活动规则,削弱了幼儿的活动热情
区域活动是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是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过程。当然,区域活动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教师应该灵活引导。但是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却刻板地规定了区域活动的原则,如在人数的确定上,很多教师直接规定幼儿数量,在人数达到一定数量后,教师便强制性地引导幼儿参与其他活动区的游戏;在游戏的规则上,教师也会进行事先的引导和过程的监督,以保证区域活动能够按照自己的预想进行。这些刻板的活动规则,削弱了幼儿的活动热情。区域环境不仅有装饰和营造氛围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让环境说话,让环境来建立游戏规则。有规则的环境远比有规则的语言和训导更有意义,而目前幼儿园区域环境的创设就是要由语言规则向环境规则转变。
2.区域设置形式化,幼儿缺乏参与自主性
许多教师都已非常了解区域活动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在实践中他们也在努力地根据教室的布局,开辟幼儿园区域活动场所。但是,很多教师只注重区域环境创设的形式,弄成了“大花脸”,显得嘈杂喧嚣,内容却不够全面,位置长期不变,设置的区角偏向于某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区域活动的教育作用。同时,区域活动通常是根据教师的思想和意愿来设置的,没有全面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可能性,很多幼儿不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区域活动,某些区域甚至沦为一种形式,经常没有幼儿参与。区域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幼儿园教育的不断探索中,出现了多样化的区角设置,来满足不同幼儿的需求。但是通常一个教室设置5~6个活动区,那么活动区的选择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设置相似的活动区,这对于幼儿的发展是不利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上,注重成人的审美习惯,忽视区域环境的灵活性以及幼儿在环境中活动的便利性和趣味性,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幼儿的积极性。
3.区域活动中教师指导不到位
新课程提出,幼儿活动的主体是幼儿,要充分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鼓励幼儿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索,促进思维力和想象力的全面发展。但是,并不是幼儿的主体活动不需要教师的指导,而是需要教师对幼儿的思维进行指导,对活动的进展进行指导,而不是简单地充当区域活动纪律的维护者。教师要对区域活动的规则和活动的纪律进行调节和要求,对不遵守纪律的幼儿进行纪律约束。教师的另一个职责是矛盾的调节者,调节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发生的矛盾,及时制止发生争吵和推搡的幼儿,阻止危险发生。这样教师将重点放在了对幼儿的保护上,却忽视了对教育过程的引导以及思想品德的培养和教育。在区域活动中,很多幼儿教师只是东走走西看看,未能够及时地关注到幼儿的活动,在指导过程中存在随意性。有些教师因为观察得不够深入,不知道幼儿想干什么,要干什么,便随意性地根据自己看到的片面性的情况进行指导,打断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挫伤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在活动中的发展。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区域环境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幼儿的健康成长不仅包括身体的健康成长,也包括心理的健康成长。当前,很多幼儿是独生子女,父母、爷爷、奶奶基本上都在围着孩子转,孩子接触的基本上是成人环境,再加上父母的宠爱,孩子会产生一些自傲、自私等不良的心理特征。同时,随着社会大背景的变化,父母基于幼儿的安全考虑,基本上剥夺了幼儿在离园和周末期间与同龄人共同嬉戏玩耍的时光,这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区域活动是幼儿的一种自主活动,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活动内容,自由选择游戏伙伴的过程。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自由地跟同伴进行交流,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这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有利心理环境。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成年人的引导,而且需要同伴交流的支撑。同伴环境是幼儿成长中的一种必须环境,在同伴交流中幼儿才能够学会分享、合作,学会合理地表达等新时代需要的才能,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2.区域环境为幼儿提供合作的机会
合作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核心精神,也是新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很多幼儿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中以自我为中心,以哭、闹等方式获得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样的环境使幼儿没有合作的体验,遇到事情大多是直接请成人帮忙。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的活动,是幼儿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帮忙,共同完成游戏任务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与很多同伴之间都会有接触,会通过相互借用工具,共同利用积木搭建公园。这样,幼儿之间就会产生语言的交流和动作的配合,这些对于幼儿合作精神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区域活动不同于集体活动,在区域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可以展示自己,幼儿与同伴、活动内容的接触面更加广泛,也为合作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机会。
三、创设有效区域环境,引导幼儿行为的策略
1.环境创设突出隐形规则信号
区域活动是幼儿常规活动,应该建立活动规则,这是区域活动开展的基本保证。但是,显性的规则过于刻板,有失活动的灵活性。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环境,建立隐形规则信号。例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教师可在活动区门口画上小鞋,幼儿如果要参与活动,需要将鞋子放在小脚丫上,鞋子没有地方放说明幼儿需要自主选择另外一个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有效地控制了每一个活动区的参与人数。在人数的控制上,一些教师通过游戏卡的方式,每一个幼儿参与区域活动,都需要佩戴游戏卡。区域活动规则除了人数的规则外,对活动规则也是有要求的,一些教师设置了图书领取证,幼儿领取一本书需要把图书卡放置在借阅书的位置,看完后及时归还,领回图书证,这样就能够引导幼儿有计划地选取书籍并进行阅读,养成阅读后及时归还的好习惯。在表演区,幼儿在服饰造型上存在随意性,有的幼儿可能整个活动时间都在认真地装饰,却放弃了表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设计造型和环境,幼儿在服饰造型完毕后,需要在“照相机”面前拍照,对自己的造型进行确定,然后将服饰道具整理整齐后,才能上舞台进行表演,这就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活动进程的重要方法,增加了灵活性。
2.灵活的区域划分增强幼儿自主性
区域活动的划分是为了将幼儿进行分流,保证活动的完整性和深入性,保证幼儿积极地参与区域活动。但是,在实践中,随着幼儿经验的积累,各个活动区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的整体,幼儿通常以主题的形式将各个活动区的活动联系起来,丰富活动的内容,增加幼儿的主体参与性。例如,在一起活动时,幼儿以给小朋友过生日为主题,各个活动区分工合作,娃娃家负责准备午餐,表演区负责准备节目,手工区负责制作新衣服,建构区负责建构生日宴会厅等,这期间幼儿需要进行相互流动和参观,这就需要活动区的划分要相对灵活。具体来说,一是通过丰富材料,每一个区域活动的主题可以多样化。例如手工区,既可以制作工艺品或树叶、豆子的造型,也可以给衣服钉纽扣,还可以是大型的合作作品或小型的个体作品等,这样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设计。另一方面,各活动区实现隐形分区,通过帘子、线条来实现分区,而不是固定化的柜子,尤其是合作度较高的活动区之间,这样幼儿就可以以不同的身份参与到活动区中,如以参观者的身份到不同的游戏区进行参观,以客人的身份参与到娃娃家游戏中等。再者,灵活的区域划分还表现在不同的主题下,各个活动区所需要的场地大小是不同的,教师可以根据主题需求进行灵活的调整,也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进行增减,真正促进幼儿的自主性参与。
3.区域环境创设注重功能性
区域环境的布置不是为了美观和评比,不是为了成人在参观时的视觉体验,而是要注重在区域活动过程中对幼儿的引导作用,注重其功能性的发挥。例如,在某幼儿园参观建筑区的环境创设时,看见墙面上展示的是各种成人化的高难度作品,这样的墙面展示是从视觉上给予人们强烈的视觉刺激,但是从功能上来看对幼儿并没有引导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幼儿的思维。幼儿的作品没有优劣之分,只要幼儿在利用积木和辅助玩具进行建构上具有创新性,能够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的都是好作品;而墙面上成熟化的作品显然是暗示幼儿,只有成熟完整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如果从功能上分析,教师应该为幼儿营造搭建积木的氛围,可以是沙滩、公园、机器人等作品,以增加活动的感受性。而在活动区中,区域不应该由作品展示占据空间,建构区更注重建构过程对幼儿的引导作用,作品可以以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展示在墙面上,对于成品允许幼儿进行拆除,以保证活动的空间。再如,一名教师在手工区环境布置时,利用幼儿钉纽扣的作品与幼儿共同制作挂袋,一起装饰环境,既作为活动区的墙面分割,又引导幼儿根据工具的用途进行划分,放置在挂袋中,这就使环境和功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幼儿的参与性特点,对幼儿进行了引导和教育。
综上所述,区域环境不仅是装饰美化,还具有教育的作用,幼儿教师就是要通过环境创设,让环境说话,增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参与性。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了健康的心理环境,加深了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社会性体验,增加了幼儿的社会性认识。具体来说,教师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要突出隐形规则信号,借助灵活的区域划分增强幼儿的自主性,注重区域环境的功能性,从而提高区域活动效率。
参考文献:
[1]毕晓芬. 幼儿园玩沙游戏环境创设与幼儿行为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管倚. 幼儿园墙面环境创设及其教育功能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3]夏小芳. 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有效性之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Abstract】:The ancient city,Xi'an ha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vast amount of historical relics, and the Ming City can mostly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area . The space structure of Ming city developed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on the basis of Chang an City in Tang Dynasty. On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sm, It forms a spatial morphology with different years and styles of architectural coexisting and different scales and modes of blending neighborhood.
【关键词】:文物古迹、明城区、近现代、空间形态
【Key word】: cultural heritage, Ming City, modern, spatial morphology
1.1 研究的依据
一、近年来西安市对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关注和提升,明城区内的街区被逐渐修复和整治,使其重新展现昔日的辉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明城区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进行更新改造。
二、西安城市自身发展的客观性,导致一部分发展方向是积极的,如明城区内商业圈的不断壮大、工业生产量远远超出需求量、公共休闲环境越发符合群众生活需求等;另一部分则是停滞不前,甚至逆向的,如历史建筑与遗址的保护、文化区域环境的整修、单体建筑与街区随意改造等,作为历史遗存的城市结构和空间环境整体上遭到破坏。因此,在适应当展需求的同时,往往弱化了地域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忽视了历史元素的可持续性。随之则出现了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
三、截止到2000年,1993年西安市规划局与文物局初步拟订的明城区内30处保护民居已所剩无几,剩下的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005年ICOMOS在中国通过的《西安宣言》,对历史建筑及周边环境的保护与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对西安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再加强调。
1.2 研究的意义
一、区域历史重要性。区域历史重要性。明城区是西安人文与精神的根脉,前后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有大量的历史建筑坐落于此。这一区域是西安目前历史遗存最密集的区域,成为西安名城特色的主要载体。建国之后,面临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明城区对近现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几乎为零。1990年后面对大规模的改造,近现代建筑环境发生极大的破坏。如今,近现代历史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模式在初步形成阶段,做好研究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工作,发掘问题所在,对明城区未来文化遗存与模式化发展方向上起到关键作用。
二、历史建筑环境的重要性。建立历史建筑环境从最简单的方面来讲,可以缓冲历史建筑保护和现代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使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城市发展和谐共处。历史建筑环境传递着历史信息,记录着历史事件的位置、坐标等,帮助建筑主体更好的传递历史信息,而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同样也记录着近现代历史时期西安市的历史事件与面貌。通过保护与设计近现代历史建筑的环境,可以对展现西安城市历史的完整性起到一定的链接作用。
1.3研究对象的独特性
一、本论文首先基于整个西安明城区空间结构的历史变量过程中,探索空间变量因素。对其内部所有近现代建筑及周边环境现存条件与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类比与对比等方法,在基础理论和设计实践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探究历史建筑环境对建筑单体的积极作用。
二、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类型与数量繁多,对其环境的改造不在少数。如三学街、北院门、德福巷、书院门等,大多数改造与设计最终定位成“历史街区”。可以看出,古城西安对历史街区环境保护与更新放在空间规划的重点之上。基于此方向,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的改造进行点、线、面等系统划分与链接,会发现在局部区位呈现断点现象,从明城区空间结构与功能定位来看,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三、具体研究对象。碑林区竹笆市地区北接北院门,南通德福巷、湘子庙,位于钟鼓楼等商业与文化重要地段。明代就以买卖竹器等编织品成为最具规模街区,目前有劝工陈列馆等近现代建筑坐落其中。如今,此地区被庞大的小区阵容与零碎的店铺所包围,已经丧失了以往的区域活力,丢失了文化的延续性与传承性。整个区域对外程现严重的功能断裂现象,对内则处于一个邋遢、零乱的尴尬局面。保护竹笆市的近现代建筑,合理规划设计区域环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内部发展的矛盾,也填补了整个城区发展的空间脉络。在文化元素正面发展的同时,缓解城市发展空间要素与文化遗存的基本矛盾,探究完善的更符合西安城市发展的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规划设计模式。
1.4研究目标
一、经过探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阶段性的变化特征,在动态发展的基础上找出空间演替与更新的规律性。分析出空间变量因素对近现代建筑环境保护与设计的影响。
二、调查并分析西安明城区内历史建筑及其区域环境保护现状,分析其环境对历史建筑的重要性。对近现代历史建筑与环境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与类比,找出规划设计原则与手法的相似性与独特性。
三、以西安碑林区竹笆市区域环境保护与设计为研究重点,对竹笆市的历史背景、建筑现状进行调研,分析自身存在的独特性。对周边环境现状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是否存在一定的促进与阻碍因素。对环境保护与设计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四、综合经过前期与实例分析,提出合适的经现代建筑环境发展与更新模式,为西安同类型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05),(2005.7.15,2005.10.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2]任云英.近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1840-1949)[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5.
个人信息
姓名:张蔚萍 陈虎
性别:男
籍贯:湖北武汉
学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关键词】水利工程;环境监理;环境保护
引言
水利工程是一项除害兴利的系统性工程,具有防洪、灌溉、供水、改善水环境质量等功能,但在工程建设中可能会破坏区域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1995年我国在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中首次引入环境监理模式。环境监理是我国目前和今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一项必要措施,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环境监理工作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本文结合刘家道口枢纽工程探讨了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监理要点,为水利工程环境监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提供参考。
1 水利工程环境监理的作用
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监理主要针对工程建设对区域环境影响特点,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水利工程环境监理在工程建设中主要发挥三方面作用:
1.1 工程环境监理完全融入整个施工过程,能及时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变事后管理为过程管理,变被动治理为主动预防、过程治理,从而有效地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1.2 环境监理单位作为经济独立的一方,独立于业主和承包商外,确保环境监管工作按照工程要求进行,保证工程环境保护的实施效果。
1.3 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规范化,实现环境污染防治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 刘家道口水利工程环境监理实例
山东刘家道口枢纽工程是一项大(1)型水利工程,是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的骨干工程之一,主要作用是调控拦蓄沂河上游水,分泄部分洪水,使部分洪水东调入海,接纳南四湖的南下洪水,提高沂沭泗河中下游防洪能力。该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刘家道口节制闸、李庄闸、李公河防倒漾闸及刘家道口、姜墩、盛口灌溉洞和盛口切滩、闸上沂河大堤防渗、公用设备安装、工程管理设施、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
2.1 水环境监理
2.1.1 生活污水
施工区域生活污水主要来自承包商营地和办公场地。通常业主营地和大型承包商营地的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的成套污水处理系统,小型承包商采用化粪池处理。该工程建设中承包商采用化粪池处理生活污水,通过加强化粪池的利用管理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密切监测化粪池的运行和维护状况如清掏周期及杂物去向等。
2.1.2 生产废水
施工区域生产废水主要来自砂石料冲洗废水、混凝土养护及拌合冲洗废水、机械车辆的维修和冲洗废水等。由于生产废水悬浮物含量较大,承包商应在合适位置建造沉淀池,悬浮物经沉淀后方可排放,部分废水还可用于建筑工地洒水防尘土。车辆和机械需要不定期进行清洗维修。
2.2 大气环境监理
施工区域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机械车辆排放的废气、作业面及道路产生的扬尘。承包商应配备洒水车,并定期对施工现场及道路进行洒水。另外,根据本施工区域干旱少雨的实际情况,承包商应适当增加洒水次数。其他控制扬尘的措施有采用密封罐车运输水泥、混凝土、粉煤灰;沙石装卸时尽可能降低落差;禁止在施工区域焚烧。
2.3 噪声控制监理
施工区域不可避免会产生噪声,承包商应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噪声对施工人员及周围居民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噪声控制:
2.3.1 要求接触钻机、风钻、振动碾等移动噪声源的施工人员佩戴耳塞、耳罩等隔音器具。
2.3.2 承包商应合理安排施工作业和广播宣传时间,尽量不影响周围居民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将噪声污染降到最低。
2.3.3 承包商应加强施工人员文明施工教育,要求施工人员不在营地大声喧哗吵闹。
2.4 固体废弃物处置监理
承包商在编报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制定行之有效的处理固体废弃物的措施,并进行严格审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文件要求,合理处置生活垃圾和施工废渣等固体废弃物。
2.4.1 生活垃圾
目前水利工程处置生活垃圾的方法有填埋法、焚烧法、外运处理法。该工程建设采用外运至指定场所处理生活垃圾。监理人员根据施工区域实际情况要求承包商增设几个垃圾筒,确保无垃圾随意丢弃现象。
2.4.2 施工废渣
监理人员要求承包商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垃圾和废渣运送到指定场所进行处理。
(2)弃土区开挖的、可用于复耕的土壤运到指定场所妥善堆存。
(3)弃土区地表清理物运到指定场所进行处理,不随意丢弃。
(4)不得随意弃土。
2.5 人群健康监理
2.5.1 施工人员体检
要求承包商对施工人员进行体检,不合格者不允许进场。进场施工人员每年应至少体检一次,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并上报工程监理部;委托有资质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体检工作。
2.5.2 施工区域环境卫生防疫
进场前进行全面卫生清理。施工区域环境卫生防疫范围包括办公区、生活区、附近居民区。具体防疫内容包括:施工工地食堂保证卫生,定期消毒处理;食品从业人员获得上岗证书,并定期体检;采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喷洒,保证施工人员身体健康;严格执行相关规定,有效预防传染病和职业病。
2.5.3 安全生产
承包商按施工要求提供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安全的生产条件;设有专门负责安全生产的人员;施工现场配备急救工具、备用药品等。
3 结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一把“双刃剑”,会对区域环境与生态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环境监理工作是实施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必要保障,可以减轻工程施工对区域环境的负面影响。只有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刘华春,杨智,钱伟.浅谈水利工程建设中环境监理的重要性[J].治淮,2009,(12).
[2]季耀波,芮建良,高智.浅谈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期环境监理重点[J].大坝与安全,2011,(02).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区域环境;因素评价;农户视角
项目来源: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CJJ034);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QN-33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4日
当今国际农业竞争已经不是单项农产品、单个农业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是包括农产品品牌、质量、价格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经营方式在内的整个农业体系的综合性竞争。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及农业生产经营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近年来我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快速发展。但是,根据我国合作社现阶段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其总体上呈现出多样化、非均衡分布的发展特点。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现状呢?哪些区域环境因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研究此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合作社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假设
根据现阶段实践活动中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各类区域环境因素的特点,可将其大体分为外生影响因素和内生影响因素两方面。外生影响因素是拉动合作社形成的区域外部力量;内生影响因素是合作社形成过程中区域内部所拥有的条件总和。
(一)外生影响因素。PEST模型通常是用来分析经济组织外部环境的一个常用工具,它从4个角度分析外部环境对经济组织的影响,即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这4类环境因素。由于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经济组织,因此本文选用PEST分析法研究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外生因素。
1、政治环境因素。中国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新生事物。政府部门为此专门颁布合作社相关法律、法规,并通过组织宣传、培训等活动促使农户对现阶段的合作社有更为准确的认识。由于政府在农户心目中具有相当高的权威性,对于由政府鼓励和支持的合作社发展,农户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相信政府权威的角度而选择参与合作社。
2、经济环境因素。对于近乎完全竞争产业的农业,任何基于市场目标的联合或合作行为,都必须以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一定的生产群体或集群为条件,同时又必将以该区域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为结果,而且这种生产集群因素不仅取决于集群中个体成员的数量,还取决于个体成员的“规模”。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种竞争性的市场环境中应运而生的。规范的合作社往往产生于市场化程度高的地区,在经济利益驱动和市场竞争压力下,农民更有热情、更主动地进行合作。除此之外,由于合作社多以规模化经营鲜活农产品为主,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能使鲜活农产品及时运往销售地,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条件普遍较好。
3、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常常以习俗、惯例的形式影响着人们的认识,并调节人们交往过程中的行为关系。农村文化传统以及由此而决定的农民认知能力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过程中必将以各种方式决定着每个农户潜在的合作行为,农户作为合作社发展主体,需要增强现代合作意识,从而推动合作社的形成。
4、技术环境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科技已经成为一种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在农业生产非专业化且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户所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千差万别,农业科研机构要开发实用的技术就需要进行大量的信息收集与评估,信息收集费用庞大;农业技术推广者通常需要一对一地向大量地域分散的农户进行技术传播,付出的推广成本也相对较高;而对于普通小农户,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付出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寻找合适的农业技术,增加技术运用到实践中的成本。为了降低这些交易费用,农户才有组建合作社的动力。
(二)内生影响因素
1、乡村精英资源。中国农村广大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实践表明,能否组建合作社将主要取决于农区内精英人物的素质和能力。乡村精英往往是内生于本地经济社会体系中,他们扎根于农村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或是拥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或是能够获得要素资源,他们的专业水平、交际能力、决策能力、个人品格以及所拥有的社会资本,都直接影响合作社的创建。例如,河南省由专业大户、农村经纪人、农技员等乡村精英牵头创建的合作组织占总数的86.7%。
2、劳动力资源环境。经济组织的形成过程是劳动者拥有的智力和体力转化为产品的过程,所以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劳动者在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成为经济组织发展的关键。对于不同农区而言,劳动力资源状况对合作社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3、自然资源环境。自然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虽然技术进步使得人类在改造自然条件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依然无法消除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自然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产出。对于以生产具有保鲜期短、不易运输、易损等特性的农产品为主的农区,合作社产生的较早、数目较多,而在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区合作社分布较少。
二、样本选取依据
由于区域内如果还没有形成任何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户没有参加合作社,那么农户对合作社的认识就相当薄弱,更无法评价出哪些区域环境因素对合作社的形成有影响,又因为本文研究目的是从农户视角方面进行微观分析,深入研究区域环境对合作社形成过程的影响,因此样本选取分为两步:首先对样本合作社进行选择;其次在样本合作社中对样本农户进行选择。
(一)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选取依据。本文将选取农业大省河南省的典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研究样本,依据以下原则对河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筛选,从中选取样本合作社,研究区域环境对合作社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1、择优原则。由于目前多数农民合作社处于起步阶段,则需选择发展情况良好、组织结构紧密、规范性强的农民合作组织作为样本,因此以河南省市级以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抽样对象。
2、代表性原则。根据河南省农业厅数据分析,农民合作社分布于多个领域,其中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占到76.4%,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将选择范围确定在种植业和畜牧业领域。
3、可行性原则。虽然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分布存在跨村、跨乡镇等跨地域现象,但是河南省农民合作社的成员多数集中在本村内,且平均成员数较少,在成员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不同环境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路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村域范围内。因此,样本合作社主要选择成员多数集中于一个村落范围内的。
依照上述原则层层筛选以及实地调查访谈的结果,确定了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研究样本,即位于缑氏镇唐僧寺村的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位于大口乡韩村的大口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三义寨乡南马庄村的南马庄大米生产者合作社。
(二)样本农户的选取依据。由于缑氏葡萄专业合作社现拥有农户社员463户,大口蔬菜专业合作社拥有农户社员444户,南马庄大米生产者合作社拥有农户社员310户,因此根据研究需要采取抽样方法进行调研。样本农户的调查对象选取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调查的入社农户数量超过合作社中社员总数的1/10;调查入社农户要具有代表性;调查首选合作社核心农户社员及专业生产大户。据此,在3个样本农民专业合作社中选取了共198家农户社员进行了面谈方式的问卷调查,并将整理后的纸质问卷数据输入EXCEL2007中,形成数据库。
三、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与评价方法选择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方法一般有两种:分析法和综合法。所谓分析法,是将指标的度量对象和度量目标划分为若干个部分,并逐步细分直到具体的统计指标来描述。综合法则是指对已经存在的一些指标按一定的标准进行聚类,使之体系化的一种构造指标体系的方法。本文采用综合法与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即首先分别从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外生和内生影响因素两个方面设置指标体系,然后再进行综合分析,尽量使指标体系设置的科学、合理、具体、全面。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因而影响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指标评价体系是一个较新的理论研究内容,学术界还没有对此做出系统全面的分析。又因为各农区环境不同,使得影响合作社形成的各区域环境因素的重要性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据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样本调查,并结合上述对各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试确定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图1)
该指标体系的设置是根据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内生因素和外生因素的分析,并遵循综合性和全面性原则,最终得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内生影响因素中,村内合作社牵头人和专业种养大户指标主要反映了乡村精英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地方自然资源指标来反映区域自然环境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本地劳动力指标反映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根据实践发展情况,组建合作社的资金来源来自于多个方面,有农户自有入股资金及会费,也有相关涉农企业机构作为合作社的参与者而给予的资金支持及入股,还有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给予的资金援助等。可见,这些资金来源有些属于内生的,有些则属于外生的,又因为农户是创建合作社的主体力量,为了研究方便,将资金指标划归为合作社形成的内生影响因素。
在外生影响因素中,农业种植养殖传统指标反映了区域文化传统环境对合作社的影响;政府宣传指标反映了区域政治环境对合作社的影响;农业技术指标反映了区域技术环境对合作社的影响。由于通常情况下交通通达程度和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农产品销售率(农产品销售率=农产品销售量/农产品生产量)也间接地反映了该区域农产品市场经济环境,又因为经济组织之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的存在,周围已发展起来的合作社也将会对新合作社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以交通条件、农产品销售率和周围合作社情况综合反映区域经济环境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权重值是反映不同评价因子间重要程度差异的数值,也是体现各评价因子在总指标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对总指标的影响程度。权重的确定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为了避免主观因素过强,同时也为了避免由于变化幅度较大的统计数据带来的影响,在对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时,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法)和变异系数法(客观赋权法)相结合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即组合赋权法。
组合赋权法是一种综合主观和客观赋权法的结果而确定权数的方法。设用客观赋权法对第i项指标确定权数ai,用主观赋权法对第i项指标确定的权数为wi,则组合赋权法权数为:
gi=aiwi/∑aiwi
四、影响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评价
(一)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的客观权重。变异系数反映了各个指标数值的差异程度。该差异包括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即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都可以作为确定权重的依据。假如某个指标的各个数值差异较大,意味着该指标发展越不稳定(针对时序数据)或不均衡(针对截面数据),从而对于实现预期目标的把握性越差,在评价过程中就应给予较多的关注,因而赋予较大的权重;反之亦然。
据此方法得出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各项指标的客观权重,如表1所示。采用这种客观赋权法,虽然避免了部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但对于设置的因素指标而言,一些变化比较显著或者波动比较大的指标所得出的权重与实际分析的结果出入较大。(表1)
(二)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主观赋权法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它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若干个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结构,然后根据一定的判断准则,在比原来问题简单的层次上分析,最后进行总体层次上的综合分析或决策。在实际运用中单项指标数值的大小通常是通过专家意见给出,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并结合一般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采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针对Saaty提出的1~9级评判标度系统的不足,分不同情况对标度进行改进,进而建立评价模型,以期能够更准确、客观的确定各因素权重以及各因素重要程度的排序。
根据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模型,本文确定的二级指标的权重值如表2所示;确定的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4423,0.5577,即内生影响因素的权重为0.4423,外生影响因素的权重为0.5577。(表2)
(三)用主客观组合赋权法计算各指标的组合权重。用以上结果与环比法计算出的所有指标权重的归一化处理结果进行组合,计算组合权重,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表3)
通过分析可知,影响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区域环境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X1牵头创建者>X10农产品销售率>X7政府宣传>X5资金>X8交通便利>X6种植养殖传统>X9农业技术>X3地方自然资源>X2专业种养大户>X4本地劳动力>X11周围合作社情况。
(四)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分析。根据上文分析结果显示,外生影响因素权重为0.5577,表明外生影响因素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中占据了主导性作用,而内生影响因素权重为0.4423,总体程度较低于外生因素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进一步对二级指标体系中权重较高的指标评价如下:
牵头创建者在整个指标权重体系中排第一位,由于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农民普遍具有求稳的性格特征,不愿意冒风险,从众心理强,被调查农户有54.8%都是因模仿大多数而参加合作社的。因此,牵头创建者对于合作社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产品销售率排在第二位,说明市场经济是推动合作社产生的重要力量。随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化后,农业生产经营中各个环节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在农产品销售率高的地区,农户承受的市场风险大,为了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农户联合起来创建合作社就成了必然选择。从对农户的调查可知,在未参加合作社之前分别有70.7%和97.9%的农户认为在获取农产品销售渠道和保证销售价格方面存在困难,而在参加合作社之后分别有82.4%和93.6%的农户认为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价格问题有所解决。可见,由于农产品的高销售率所带来的产品销售问题是农户组建合作社组的重要动力之一。
河南省大部分农区与沿海发达农区相比,较为闭塞,农业经济落后,农民素质普遍较低,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乡村精英匮乏,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又是一种新兴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因而特别需要通过政府宣传方式对农民积极开展相关讲解与培训活动,使之了解现阶段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才能有效促进合作社的创建。
五、结论
根据上述研究,本文得出影响现阶段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各类区域环境因素中,按照影响程度强弱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第一,区域内具有有能力组织合作社创建的牵头者,即乡村精英对合作社的形成具有最重要的影响;第二,区域内农产品应具有较高销售率,即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繁荣程度对合作社的形成也具有较强的影响;第三,政府机构大力宣传合作社,即区域政治环境对合作社形成的影响也较大。如果所在农区的区域环境中缺乏这些促使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的有利影响因素,那么合作社就很难在该地区内形成;反之亦然。
主要参考文献:
[1]曹兴华.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0.5.
[2]曼瑟尔・奥尔森.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57.
作者简介:范群林,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编号:08AJY01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8-0094);科技部科技工作专项项目(编号:2007FY140400)。
( 1. 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4;2. 西南民族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3.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 成都 610041 )
摘要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水平、经济实力增长的关键,是区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本文通过搜集环境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与关联的相关变量和数据;利用Q型聚类方法,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变量指标;然后对缩减后的变量作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随之,按照各区域的主成分值进行聚类,确定各区域所属类别,并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区域所属类别进行检验、调整。结果显示:第一类地区主要包括海南在内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相对较少的我国西部地区;第二类地区主要集中在技术引进与吸收能力强、区域内企业实力强、人力资本积聚能力强的东部和中部地区;第三类地区主要集中在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但随着农业向工业快速发展,所遭受的环境破坏也愈发严重的中部地区;第四类地区主要包括辽宁、四川等我国工业制造业最集中和发达的地区;第五类地区则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完善、环保方面的经济活动表现相对较优的东南沿海地区。最后,结合各类别地区环境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与原因,针对性地提出对策,为提升各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技术创新;区域创新能力;分类特征;多元统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 F062.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1)06-0031-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6.00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自主创新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筋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2.59%上升到2009年的8%,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们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同时,经济发展付出了沉痛的环境代价。据环保总局统计,截止到2009年,因为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了GDP的8%-13%,经济增长几乎被环境污染完全抵消。为了解决当前我国面临的环境难题,必须要重视环境保护,而加强环境保护,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支撑能力。为此,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已把环境保护相关科技列入优先领域[1]。
1 文献回顾
当前,学术界也对创新和环境之间关系给予了越来越多关注,出现了“环境技术创新(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一词。环境技术创新是环境创新(Environmental innova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一种系统性的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包括为避免或减少环境损害而产生的新的或改良的工艺、技术、系统和产品等。通过环境创新,可以改善企业内外的环境质量,降低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承担起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进而提高经营绩效。
有关环境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其内涵、模式、动力因素,各个国家、区域、各类产业的环境科技管理体系的特点及经验。这些研究大多来自于事实证据(Anecdotal evidence)和案例研究(Case study),缺乏多元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研究。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假设”(Porter-hypothesis)[2]。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够被合理设置的环境规制政策所激发,由此产生创新补偿作用,这些效应甚至会超过环境规制带来的成本,使产业实现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双赢”,并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随后,Lanjouw and Mody使用美、日、德三国数据[3],Brunnermeier and Cohen基于美国制造业数据[4],De Vries and Withagen基于欧洲数据[5],Mazzanti and Zoboli基于意大利企业数据[6],Rehfeld[7]与Horbach et al[8] 基于德国企业数据,实证研究了各国环境技术创新的现状与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随着污染治理费用增长,环境创新也会增长,但就美国而言,政府的检测行为对环境创新没有影响[4]。对于德国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体系(EMS)主要用来促进过程创新,以实现环境质量提升和成本降低,这间接地促进了产品创新。同时,环境报告还促进了技术环境创新的扩散[1]。除此之外,技术能力(R&D)的提升对环境创新而言非常重要。过去有过创新的企业在当前也有更大可能性创新;另一方面,需求也可以拉动环境创新,对未来需求的预期促进了更多创新[8]。此外,德国环保产品以及环境产品创新的主要障碍不是环境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问题,而是价格问题,同时,大部分环境友好型产品仍然针对的是德国国内市场,而非全球市场。更进一步,除了其他因素和企业的特征,废物回收措施和产品回收体系是环保产品创新的重要驱动力[7]。
国内学者研究认为,环境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源动力,还必须有来自政府法规、标准的制订与实施的支撑[1]。刘群慧[9]和白雪洁[10]分别以我国的汽车行业和火电行业为对象,研究得知,虽然环境规制总体上对技术创新存在激励效应,但并非适用于各个地区。对东部有显著的正影响,而对中部、西部、东北各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则不明显[11]。在环境创新的国际扩散方面,政府环境管制也能创造一个拥有环境友好型产品、过程和服务的新市场。当其它国家相继采用这些环境技术时,先行国家就自然获得了出口机会[12]。
前人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环境技术创新研究的体系,对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总体而言,国外实证研究多关注某个具体产业或某类企业,运用问卷调查获取研究指标和数据,所得结论的针对性很强,但针对中国产业、企业的研究尚不多见。而国内学者虽然在近几年意识到了环境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现有研究成果,尤其是实证研究成果仍然极少,缺乏从省市角度量化分析环境技术创新能力问题的研究。按照我国行政划分格局[17],各省市在其区域范围内具有对创新资源的绝对支配力,同时,也可以产生创新和知识外溢,促进提升所在地区环境技术创新整体水平。由于历史和资源禀赋等原因,各个省市的经济发展、创新人才、研发资金、环保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我国各个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探讨其特征,对充分利用有限的创新资源,取得更多创新成果至关重要。由此,本文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研究我国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类与特征。据此提出有关策略,提升各个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2 区域视角的环境技术创新
环境技术概念的出现最早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一些发达国家发生了多起震惊世界的环境公害事件,引起社会舆论对环境问题的强烈关注。而环境技术创新就是在可预期的时间和空间内,从节约或保护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生产设备、生产方法和规程、产品设计以及产品发送的方法与技术等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13]。
不可否认,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对于环境保护存在有利的方面[14],但这并不意味着依靠技术创新就可以解决环境和资源问题。实际上,技术创新对于环境保护的影响存在利弊两方面的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那是因为技术创新强调的是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过程。判断技术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市场的实现程度,即所获得的商业利润、市场份额的多少[15]。所以技术创新的惟一目的是经济利益。凡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的技术创新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当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发生矛盾时,技术创新更多地倾向于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在这样的技术创新过程中,环境保护就不被重视甚至不予考虑,更不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技术创新的成败。由此,技术创新应该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变追求经济效益的单一目标为追求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多目标体系,走向环境技术创新,即既要通过技术革新保护和改善环境,又要通过解决环境问题推进技术进步。
结合已有研究和区域视角[16],本文认为:环境技术创新,即主要依靠本地的R&D资源,各创新主体通过研发,产生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和标准以及将这些成果和标准转化为新产品或经济效益的活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是创新的主要要素;企业、高校、各类科研机构是环境技术创新的活动主体,各级政府和中介机构在创新过程中也担当着重要角色。由此,可将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界定为:区域所拥有的企业、高校、科研等机构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潜力,以及将这种潜力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创新产品的能力。各省市在其特定的地区内,作为区域经济的控制和决策中心,其政策对整个地区具有强大吸引能力、拉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能够渗透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作为我国政府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重要方向之一的“低碳经济”、“低碳社会”的发展与建设[17],需要加强各省市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3 实证研究设计
3.1 研究过程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是决定区域产业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实力的关键,是区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区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文所界定的区域是对于次国家层次的区域而言,以行政区界限为主。
本文研究过程包括:①在现有研究文献基础上,选取变量并收集数据;②利用Q型聚类方法,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变量指标;③对缩减后的变量作因子分析,提取主成分。④按照各区域的主成分值进行聚类,确定各区域所属类别。⑤利用判别分析方法,对各区域所属类别进行检验、调整。⑥通过均值比较分析,进一步研究各类别的主要特征,分析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2 变量选择与数据收集
对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分类,所选变量需要能够反映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互为条件的特征;能够反映政府、企业、高校等主体在创新中的作用;能够反映区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评价指标设计在遵循合理性、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基础上,从三方面选取变量指标。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科研课题项目数(X1)、科技人员中从事环境科技活动的人数比例(X2)、每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X3)、环境保护系统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X4)、科研业务费支出万元(X5)、科研课题经费数占GDP比例(X6)、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总数(X7)、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中科研所比例(X8)、高等学校数(X9)、预计毕业生数(X10)、教育经费占GDP比例(X11)、R&D人员全时当量(X12)。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出。包括:授权专利数项(X13)、授权发明专利数(X14)、获科学技术奖励数项(X15)、颁布地方环境标准数(X16)、图书出版平均定价总额(X17)、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X18)、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数(X19)、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X20)、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比例(X21)、已发放排污许可证数(X22)。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关联。包括:环境宣教(X23)、人大政协建议提案(X24)、工作来信数(X25)、单位平均缴纳排污费(X26)、环境监测经费(X27)、环境监测仪器数量(X28)、环境法制工作(X29)、环境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X3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例(X31)、技术市场成交额(X32)、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万元(X33)、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比例(X34)、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X35)、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X36)、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X37)、大中型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X38)、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业企业数(X39)、工业企业中平均专职环保人员数(X40)、职工平均工资(X4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X42)、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X43)、医院诊疗人次(X44)、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X45)、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统计(X46)、突发环境事件次数(X47)。
通过《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等资料收集到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相关数据(自治区的数据缺失严重,在此省去),根据后文计算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北京为基准100换算得出)。
4 分类方法
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用于研究事物的分类,根据对象不同分为Q型聚类和R型聚类。
4.1 变量聚类分析
本文对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时,选取的变量反映了创新投入、产出方面的能力,并力求兼顾区域在智力、经济、创新意识方面的潜力,以及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贡献。研究初始,笔者尽可能多地考虑所有相关因素,以全面表征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的特性,但是需要考察的变量过多,变量间相关系数较大,包含的错误变量会对最后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运用SPSS作变量聚类,找出代表性的变量,所得结果如下。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投入。包括:环境保护系统中高级职称人数比例(U1)、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总数(U2)、环境保护系统年末机构中科研所比例(U3)、高等学校数(U4)、预计毕业生数(U5)、教育经费占GDP比例(U6)、R&D人员全时当量(U7)。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产出。包括:获科学技术奖励数项(U8)、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U9)、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U10)、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比例(U11)。
区域环境技术创新关联。包括:环境宣教(U12)、人大政协建议提案(U13)、环境监测经费(U14)、环境监测仪器数量(U15)、环境法制工作(U16)、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万元(U17)、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业企业数(U18)、工业企业中平均专职环保人员数(U19)、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U20)、医院诊疗人次(U21)、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统计(U22)。
4.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可以将彼此相关的多个变量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主成分)来表示,以剔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通过对22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发现他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为此有必要从中提取能够反映样本信息且相对独立的主成分来。
通过分析各成分的公因子方差可以发现,前三个主成分对应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1.681%,大于80%。所以笔者最终提取3个主成分来分析我国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这三个主成分用y1,y2,y3表示,分别代表的含义如下。
(1)在主成分1上有较高载荷的评价指标有:教育经费占GDP比例,R&D人员全时当量,环境宣教,人大政协建议提案,环境监测经费,环境监测仪器数量,环境法制工作,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工业企业数,各地区医院诊疗人次,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主成分1主要代表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法制环境,为区域环境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包括社会生活条件,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创新意识、环境保护意识。
(2)在主成分2上有较高载荷的评价指标有:获科技技术奖励数,“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关停并转迁企业数,工业企业中平均专职环保人员数,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主成分2代表区域在环境技术创新的直接产出能力以及环境技术创新的间接成果。如环保带来的收益。
(3)在主成分3上有较高载荷的评价指标有:环保系统中总高级职称人数比例,环保系统年末机构总数,环保系统年末机构中科研所比例,高等学校数,预计毕业生数。主成分3代表了区域政府、教育系统等中介机构对环境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以及在人力、物力方面的潜力和转移能力,如高等学校发展状况,环保行业发展状况。
4.3 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的样本聚类
根据4.2中的主成分数据进行样本聚类分析,聚类方法采用Minkowski方法,类之间的距离使用的是最远距离法(furthest neighbor)。用SPSS软件及样本数据,可以将我国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五类:第一类:北京、内蒙古、上海、福建、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二类: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湖北、湖南;第三类:山西、河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第四类:辽宁、广东、四川;第五类:江苏、浙江。接下来就可以用判别分析来检验这一分类的合理性。
5 判别分析
本文研究中使用的判别函数有两类:Fisher判别函数和典则判别函数。
5.1 Fisher判别分析
根据上述的分类和三个主成分变量,用SPSS处理后所得五类区域的Fisher判别函数如下:
Z1-2.127-0.670y1-1.462y2-1.021y3;
Z2-2.000-0.936y1-1.005y2-0.783y3;
Z3-6.179-0.290y1+4.442y2+2.711y3;
Z4-4.144+2.834y1+1.394y2+1.667y3;
Z5-12.772+4.432y1+6.441y2+3.450y3;
将各区域的主成分变量值带入上述函数,比较5个函数值大小,哪个值大就可以判断被检验的区域属于哪一类。检验结果显示,第一类区域中有两个归类错误,北京、上海应归入第二类。第二类区域中有一个归类错误,黑龙江应归入第三类。第三类区域中有一个归类错误,山西应归入第四类。经检验,调整后的分类通过Fisher判别。
第一类:内蒙古、福建、广西、海南、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第二类: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北、湖南;第三类:河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第四类:山西、辽宁、广东、四川;第五类:江苏、浙江。
5.2 典则判别法则
根据调整后的分类结果,做典则判别分析,得到前两个典则判别函数的表达式:
S10.009Y1+0.904Y2+1.014Y3;
S20.711Y1+0.639Y2-0.466Y3;
S30.771Y1-0.303Y2+0.216Y3;
根据调整后的分类结果及典则判断函数,对30省、市、自治区做如下结果分析。
6 结果与对策
对30个省市的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类的目的在于分析各类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结合前述计算结果,五类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特征、原因、对策分析如下。
6.1 第一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内蒙古、福建、海南、广西、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从地理分布来看,第一类地区除福建、海南外,其余都集中在我国西部地区。这些地区长期以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但与此同时,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落后的地区往往也是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相对较少的地区。由于此类地区在经济实力、居民生活质量、平均受教育程度、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直接导致了科研基础设施差、政府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成果少、环保产业发展滞后。充分立足自身环境方面的先期优势,加大与环境开发和保护相关联的科技研发,有效运用排污收费、排污交易、环境补贴、排污许可等一系列环境政策工具,以避免“污染-治理-再污染”的经济发展困境将是这类地区的优先选择。
6.2 第二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湖北、湖南。从地理分布来看,第二类地区都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尤其是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经济实力、技术基础雄厚,生活质量较高,环保意识强烈,政府和企业在人力、财力上的投入大,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创新环境优越。环保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以及环保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也普遍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该类区域的环境技术创新能力特征是:技术引进与吸收能力强,区域内企业具有较强实力,人力资本积聚能力强,但其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今后应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才优势,提高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效率。
6.3 第三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河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从地理分布来看,第三类地区都集中在我国中部地区。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历史悠久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生活质量、平均受教育程度、技术创新意识、环保思想意识等方面都欠发达。随着农业向工业的快速发展,所遭受的环境破坏也愈发严重。虽然政府和企业也开始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加大对研发的支持、重视环保产业和环保产品的发展,但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经济实力的限制。如何在农业经济基础上,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科研实力,提升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健康、良好的工业化经济,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一点应该是充分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加强与邻边的“富省”与“强省”,如广东、北京、上海等在经济、技术方面的交流,大力引进成熟技术;同时加强自己研发能力,优先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6.4 第四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山西、辽宁、广东、四川。这几个省是我国工业制造业最为集中和发达的地方。工业作为三大产业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不容小视。从指标数据来看,虽然三地区对环境的监测力度高于所有地区的平均水平,但是相比较于江浙一带还有差距,同时,在对企业环保治理力度方面的差距则更大,环境行政处罚案件相对较多,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江浙的表现。即便如此,此类地区的环境法制工作开展得相对不错,在环保系统建设和环境技术创新方面表现也较好。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资源禀赋的限制,经济总量和居民生活质量还赶不上第五类区域。提升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首要一点就是要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基础,加强与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强的其他省份展开交流,在进一步发展传统制造业的同时,逐步促进环保产业更好的发展。
6.5 第五类区域环境技术创新能力
该区域有江苏、浙江。此二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最完善的地区。从指标数据来看,其对环境的监测力度和对环境的治理力度是我国30个省市中最大的。同时,在环保方面的经济活动表现也是相对优秀的,其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和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最高。除此之外,其他各项指标相比其它四类地区也都处于较好水平。体现出了江浙一带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居民生活质量高,科技创新人才丰富,政府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环境技术创新成果显著。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凯军. 国外环境技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 环境保护, 2007, (4):32-36. [ Wang Kaijun. The Inspirationof Foreig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Management [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07, (4): 32-36.]
[2]Porter M E, van der Linde C. Toward a New Con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Competitiveness Relationship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995, 9(4):97-118.
[3]Lanjouw J O, Mody A. Innova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ve Technology [J]. Research Policy,1996, 25(4):549-571.
[4]Brunnermeier S B, Cohen M A.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in U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3, 45(2): 278-293.
[5]Vries FP, Withagen C. Inno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Stringency: The Case of Sulfur Dioxide Abatement[C]. Disscusion Paper of the University of Tilburg, 2005, No.2005.18.
[6]Mazzanti M,Zoboli R. Examining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C]. Paper provided by 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 its Series Working Papers with Number, 2006.20.
[7]Rehfeld K, Rennings K, Ziegler A. Integrated Product Policy and Environmental Product Innovation: An Empirical Analysi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7, 61(1):91-100.
[8] Horbach J.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New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 Sources [J]. Research Policy, 2008, 37(1):163-173.
[9]刘群慧, 胡蓓, 刘二丽. 组织结构、创新气氛与时基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9, 21(5):47-56.[ Liu Qunhui, Hu Bei, Liu Erli. Empirical Study on Relationships Among Organization Structure, Innovation Climate and Time-based Performance [J]. R&D Management, 2009, 21(5):47-56. ]
[10]白雪洁, 宋莹. 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中国火电行业的效率提升[J].中国工业经济, 2009, (8):68-77.[ Bai Xuejie, Song Ying. Environment Regul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of Chinese Thermal Power Industry [J]. 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2009, (8):68-77. ]
[11]江珂. 环境规制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中国1995-2007年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 2009,(10):28-33.[ Jiang K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Chinese Techn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nd Regional Difference [J]. Forum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China, 2009, (10):28-33. ]
[12]彭海珍. 环境管制对环境创新国际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16):28-32. [ Peng Haizhen.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the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J]. Science &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2009, 26(16): 28-32. ]
[13]Rennings K. Redefining Innovation-eco-innovation Research and the Contribution from Ecological Economics [J].Ecological Economics, 2000, 32(2): 319-332.
[14]肖显静, 赵伟. 从技术创新到环境技术创新[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6,23(4):80-83.[Xiao Xianjing, Zhao Wei. From Technical Trail-blazing to Technical Trail-blazing of Environment[J]. Science 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2006, 23(4):80-83.]
[15]沈斌, 冯勤.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技术创新及其政策机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8):52-55.[ Shen Bin, Feng Qi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Its Policy Mechanism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 T, 2004,(8):52-55.]
[16]郭莉, Lawrence Malesu, 胡莜敏. 环境技术创新对产业生态管理的影响[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2):78-82.[Guo Li, Lawrence Malesu, Hu Xiaomi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to Eco-industrial Management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2):78-82. ]
[17]刘晔, 耿涌. 低碳经济认识探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10):123-128.[ Liu Ye, Geng Yong. An Overview on Low Carbon Econom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 20(10): 123-128.]
Research on the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novationCapability: A Case of China
FAN Qun-lin1,2 SHAO Yun-fei1 TANG Xiao-wo1,3
(1.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0054,China; 2. College of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Chengdu Sichuan 614000,China;3.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614000,China )
【关键词】幼儿园混龄区域活动混龄区域活动环境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形式的出现具有很深的意义。混龄区域活动因其活动的开放性、社会性、动态性、隐蔽性、个别性受到世界幼教同行的瞩目与关注。幼儿混龄区域活动在同龄编班的基础上开展混龄活动,在大多数开展同龄编班的幼儿园、缺少混龄教育经验都较为容易尝试和开展。然而,开展混龄区域活动对幼儿的主动参与、教师在开展活动前的预设、准备工作及活动过程中的指导、评价工作等比普通的区域活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混龄区域活动在我国尚未普及,可以说付诸实践的较少。因此,开展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的研究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一、创设科学互动的区域环境
(一)在活动中与幼儿共同生成混龄区域环境
混龄区域可定期开展创设环境的活动,教师与幼儿一起,共同布置环境。如在美工区,可以通过剪纸布置环境,教师可与幼儿共同商量所需要的剪纸作品,幼儿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选择剪的内容,如剪纸条、剪曲线、剪窗花、用折叠方法剪花卉、动物,也可剪报纸、剪毛边纸、剪蜡光纸、剪卡纸、剪瓦楞纸、剪塑料、剪布等等。教师在过程中作相应的指导,幼儿完成作品后,一起加工并布置环境。这样制作的环境材料富有层次,多样性,富有个性。每位不同特点的幼儿都能按自己的水平进行选择和设计,设置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寻找兴趣点,全员、全面主动地参与,在环境中充分地与材料对话,也促使幼儿充分地发展自己,从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全面认识自己与他人长处,作为一面镜子,使幼儿更和谐发展自己。同时,对于幼儿园来说,与幼儿共同设计和布置环境,节省一定的人力和时间,又可以令混龄区域环境焕然一新。
(二)为幼儿创设感兴趣的混龄区域活动环境
在幼儿混龄区域活动中,作为教师,需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年龄需要、实际水平与教育目标、教育主题、内容之间的结合点,观察并记录幼儿反复追问的问题、突然出现的行为和新的兴趣方向,根据幼儿的这些发展需要,并结合教育目标创设幼儿感兴趣的环境。让幼儿乐于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作用于环境,让幼儿积极有效地与环境互动,保持长久的兴趣。在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增进幼儿交往、迁移等社会性的发展。使幼儿在新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要求把已有知识与新知识结合起来。
二、科学投放区域材料,让材料真正体现教育效用
材料是顺利开展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材料本身所蕴涵的教育价值也是教师指导幼儿的一个媒介和方式。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合理投放材料
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影响材料投放的关键因素。同样投放方式和材料,对不同年龄幼儿的作用差别很大。小班幼儿对于高结构的材料的使用频率高,而大班幼儿低,就高结构的材料而言,小班幼儿的使用比例应大于大班。因此,在混龄区域活动中,应该在各区配置适合大、中、小班各个年龄段的、数量相当的操作材料。明确个年龄阶段对于投放材料的不同反应,有利于教师对于投放方式的选择,也有利于教师关注更需要关注的材料,利用有限时间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
(二)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材料
在他人帮助下,儿童表现出了更高的智力水平,与其已经达到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一段差距,维果斯基将这一差距称之为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它意味着儿童在最近的将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包含着儿童发展的潜能,可以用来标志儿童发展的趋势。而潜能正是发展的可能性,代表着发展的蓓蕾,正是教学可以利用的、来自儿童发展内部的积极力量。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之前分析适合他们的"最近发展区的"的活动材料,思考材料所呈现出的梯度是否合适幼儿的心智水平,是否要增加或者减少层次,尽可能多地发展幼儿的发展程度。在每个混龄区域的每个年龄段的材料,要适当地提供多层次,让幼儿找到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操作材料。
三、完善教师培训体系
(一)理论结合实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教师首先是与幼儿一样,是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的参与者,其次才是指导者和管理者。因此,要科学开展幼儿混龄区域活动,必然要对教师进行必要的相应的培训。培训的形式可多样,邀请专家开展培训讲座、参加继续教育、园本培训等等。培训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如在幼儿混龄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如何科学地对幼儿活动进行干预,教师干预活动的种类和方法等等。培训要避免对教师进行单纯的理论培训,理论的深度不是每个幼儿老师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因此对其培训一定要理论结合实践,使培训真正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逐渐地完善教师的管理行为。
(二)强化教研之风,在学习中丰盈
教师要认识幼儿学习和心理发展的规律,认识科学的开展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的方法,就要不断的进行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是认识教育科学规律的重要途径。研究者认为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背景,以教师工作中的问题为对象,运用相关教育理论,对幼儿混龄区域活动中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教师对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的认识水平和幼儿混龄区域活动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可以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管理的意识,学习到新的方法和策略,全面改进他们的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行为。另外,也可以多开展"专题研讨式"和"园际协助式"等的教研形式的活动。通过"专题研讨式"的活动,使教师之间的思想得到交流和碰撞,将在幼儿混龄区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拿出来进行集体讨论和交流,由此产生想法、思路、对策,这对提高教师的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非常有益。
结语
幼儿混龄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趋势。它旨在向每个幼儿提供更有效教育经验,从而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关注混龄区域活动既是时代的感召飞也是幼儿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本研究选择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管理研究作为课题是基于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的基本理念,使幼儿混龄区域活动科学开展。
参考文献
一、旅游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业缺乏战略规划
当前国内的旅游业缺乏战略规划,在旅游产品的运营上脱离了市场,主要体现在,一是照搬其他旅游景区的运营和产品,只看中短期的经济效益,重复性建设的情况严重,缺乏自己的特色;二是单一的运营方式,部分旅游景区主要是将旅游产品进行推销,旅行社进行游客的招揽,旅游景区仅仅负责旅游业务接待,过分的依赖旅行社以及旅游产品的推销;三是未妥善处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过度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忽视当地旅游地区的环境承载率,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二)旅游产品的定位不明确
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旅游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位,这将直接的影响到旅游产品的质量。当前国内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对旅游产品的设计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当期资源情况等进行合理的设计,旅游产品存在低端化的情况,大多是一些商品,对于景区的特色产品挖掘不够深入。此外,旅游产品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同自身的区域文化相结合,对于旅游产品大多在自然景观的旅游产品开发,忽视了人文景观,未充分的将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相结合。
(三)旅游开发中的自然破坏
在当前国内的旅游开发中,旅游业的开发往往只看到的短期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以周庄的开发为例,周庄本来属于水乡景观,但是旅游业的开发,让其成为了商业气息浓厚的景点,小镇的交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人们却再也体会不到摆渡过河的乐趣。此外旅游业的开发,相关旅游设施例如停车场、宾馆、饭店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如湖南张家界为游客修建观光用的电梯以及四川的巴米扬大佛都是通过牺牲环境的代价打造的,对当地的自然生态造成了破坏。
二、旅游业管理策略分析
(一)做好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做好旅游业发展的长期规划,需要旅游业管理者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地方自然资源的分部情况以及环境承载力等来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旅游业的发展不能只顾眼前的短期利润,而应该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来制定。旅游业的开发应该符合市场的需求,应该不会对当前的区域自然环境造成过多的破坏,旅游业的开发更多地以区域环境保护为主要核心,围绕这个核心进行旅游资源的持续性开发,突出地方旅游资源的特色,充分地利用起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资源。
(二)科学合理地进行旅游业的开发和旅游产品设计
首先,对于拥有良好自然景观的地区,可以加强对区域自然景观的开发,开发中尽量避免对原始生态环境的改变,保证区域环境的特色性;其次,对于不具有自然景观的区域,可以借助区域的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景观进行开发,比如创建一些历史名城、文化名城,让游客可以很好的体验当地的风土民情;最后对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结合区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等内容,对旅游产品进行不断的创新,保证旅游资源的独特性。
(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旅游业的开发为的是发展区域的经济,而经济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工业时代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温室效应、极端恶略天气的出现,无不彰显着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进行旅游业的开发时,要更多地考虑到当地环境的承载力,旅游业的开发,接待游客所需要的一系列设备设施都会对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因此,旅游业开发者必须在开发时就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当地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关键词】区域地理 地理要素 认识区域 地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89-02
区域地理的学习历来都是有选择的。区域地理要素,是认识一个区域的基础,也是组织区域学习材料的基础。这些区域地理要素采用性质归类的方式呈现,分为“位置与分布”、 “联系与差异”和“环境与发展”三个板块。
一、位置与分布的教学
1.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
区域的地理位置,决定这个区域的基本地理特征,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就会使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
经纬度位置可以利用经纬网来确定。区域的纬度位置决定了这个区域接受太阳辐射的多少,进而影响该区域气候的基本模式,影响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的基本生存模式。例如,西双版纳所处的纬度位置,使它成为热带气候。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的教学一般做模糊处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认识穿过该区域的特殊纬线,学习的重点应放在区域的相对位置上。
在许多情况下,相对位置比利用经纬度确定的绝对位置更有用。例如说北京位于39°54′N,116°E,对于我们探究北京的地理位置,北京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来说,就没有什么意义。这时,我们会更多地利用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边缘,背靠群山、面向渤海这个相对位置。又如,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
一个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性表现为,在纬度位置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地理事物的影响很大。例如新疆深居内陆,山脉阻挡了来自海洋的水汽,使它成为干旱的地区。
2.地理位置的教学
使用地图是学习区域位置的基本方法。地图使区域的地理位置一目了然,这一点大大优于学生的观察以及教科书文字的阐述。一个区域的位置、范围是通过读图来确定的,最后还要落实回图上。
例如,黄土高原位置的学习,首先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从感性上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什么地方(不要求学生准确描述位置)。再读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太行山、乌鞘岭、长城和秦岭,确定黄土高原的界线、范围,说出黄土高原包含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并利用黄河等重要地理事物的分布,辅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的相对位置。
3.认识地理事物的分布
在地域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类型。例如有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又如,点、线、面分布。再如,自然分布、人为分布等等。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地理学习的基础,通过对地理知识空间分布的学习,学生能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并且具有一定的探究空间分布特点和规律的能力。
4.地理事物分布的教学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资料说出地理事物的分布。学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知识,一般的方法也是使用地图和资料,形成学生空间分布概念的最佳途径也是使用地图。地图既是地理分布知识的来源,又是巩固这些知识的工具。教学时要紧紧抓住地图的使用,帮助学生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找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也可在教学中创设一些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无意记忆,这样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绘制略图也是运用地图学习并掌握区域地理事物分布的方法。例如,在新疆地形图上找出了主要地形类型(盆地和山地)和概括出其地形分布特征(三山夹两盆)后,要求学生在新疆轮廓图上绘制新疆地形分布特征略图。提示学生用∧∧∧表示山脉,用表示盆地。同时要注意山脉的走向、盆地和山脉分布的范围(用经纬线做参照物)。在这里,山脉是线状或带状分布,而盆地则是面状分布。学生在落实和分析这些“线”“面”的位置与相互关系过程中,逐渐掌握新疆地形知识特点,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联系与差异的教学
1.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地理要素的空间分布反映了地理要素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系是我们地理学习的主要内容。在教材中,自然地理因素的空间分布是显性的,而与之对应的空间联系则是隐性的,因此,空间联系的观念是在学习空间分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例如,疏松的黄土、的地表和暴雨,这些区域内的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引发、加重了这里的水土流失。又如,学完西双版纳后,让学生判断下列能正确反映该地区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关系的是哪个?A海陆位置与气候纬度位置动植物、B纬度位置与海陆位置气候动植物、C动植物与海陆位置气候纬度位置、D海陆位置与动植物纬度位置气候。
自然地理要素与人文地理要素之间同样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例如,新疆,深居内陆的海陆位置和“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特征,严重影响当地人口、城市和交通分布及农业发展,特别是水对农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影响。新疆应适应环境,趋利避害,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朝着市场化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发展其他产业以满足现有环境下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通过新疆案例,将这种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因地制宜措施,迁移到整个西部地区。
这种因果联系的教学比空间分布的教学难度更大,因为理解自然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需要更多的知识背景。坚持这种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2.区际联系的教学
区际联系的内容贯穿在整个认识区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在设计这类教学活动时,一是不能把问题设计过大,二是不能忽略学生相关的背景知识。
例如,上海经济的发展既依赖于区外丰富的资源,也依赖于国内外广阔的市场。
3.认识区域差异
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空间分布的不均一性(即差异性)是地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区域内,主要指标有明显的一致性,而区域间有显著的差异性。区域各有差异,根据自己区域自然及人文条件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区域的发展才会表现出特点,才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区域地理教学只有充分反映出区域积极发展的独特之处,才能体现区域地理教学的特点,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因地制宜观念。
4.区域差异的教学
差异是在比较中产生的,在教学中宜用比较法。差异存在于区域间,当学生学过几个区域后,教师应该有意思地将各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对比;或在分析一个地区的某个特征时,与其他区域的条件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加深理解区域的地理特征形成和出现的原因,认识为什么会出现区域差异,并能根据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和分析方法,学习新的地区特征。
三、环境与发展的教学
目前,世界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都是集中体现在区域问题上。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地球上的各个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实现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从学习的角度看,区域发展的学习内容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比较好的载体。
1.区域环境和区域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例如,浦城正大生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30余年抗生素生产历史的中泰合资企业,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省级出口创汇重点企业。公司生产带来的噪声、大气、水体等污染问题,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该公司现已迁出城区。
就该公司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地理教师组织了下面的学习活动。第一步是组织学生分组调查,调查的内容是20年前该厂的生产情况、污染情况以及当时居民对这种污染的看法。调查的对象分别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及该厂周围的居民。第二步是参观厂区、生产线以及公司的治污情况。第三步是在浦城地图上为该公司选择新厂址。
又如,橄榄坝人原来以种植橡胶、水稻为主。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90年代末期这里兴建了以傣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为特色的傣族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如今,傣家人的生活变得富足了。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
2.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谓区域环境实际是指区域内各种地理要素的综合效应。例如,独特的热带季风气候,使西双版纳形成中外闻名的“热带雨林植物、动物王国”,加上少数民族风情,使这里的旅游资源更加丰富。理解这种相互的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组织教学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区域基础知识和基本学习方法的前提下,以“区域――环境”为核心,重点突出人地关系,抓住区域中几个最突出的、最能体现区域地理特色的特征来组织教学。
例如,为了突出长江沿江区域发展方面的教育,可按以下线索组织学习材料:“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纽带和辐射作用――城市与工业――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保护”。在“地理位置”中,要求学生说出区域的位置并做评价,巩固了学生分析技能和推理能力。在“自然条件”中,以地形和气候为重点,归纳出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区内差异,培养学生对比、分析的学习能力。在“纽带和辐射作用”中,学习沿江东西地带的纽带作用和纵贯南北的辐射作用,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综合分析、迁移与应用能力,逐步形成区域协作等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城市与工业”中,使学生明确长江是沿江城市得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生命线,沿江形成的四大城市对区域内外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找出长江沿江地带四大工业基地工业部门构成与其所在地区域自然资源种类构成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强化学生区域协作、共同发展的价值观念。在“生态环境问题和治理保护”中,分析长江上游毁林开荒、陡坡垦殖造成的水土流失,引起中下游河湖淤积,洪涝灾害频发,以及如何治理,培养了学生因果推理、综合分析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树立区域协作、共同发展、区际公平和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等。
参考文献:
[1]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 《地理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