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10 01:58: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国文化地理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国文化地理论文

第1篇

以下为求学网为您编辑的:“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利用FDI推进我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化”,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第2篇

关键词:耕地保护;利益补偿;社

在生态脆弱的乌昌经济区内保护耕地势必制约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则又要占用大量耕地,在这里,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便成了一对“冤家对头”。然而,通过对乌昌经济区内的农户进行合理有效补偿,一方面,既有利于增强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也有利于提高耕地保护的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促使该地区非农产业向土地节约型和集约型方向发展。

一、乌昌经济区耕地保护中农户利益补偿问题的重要性

对农户利益进行补偿的实际意义主要有:

第一,乌昌经济区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中心区域,在乌鲁木齐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带动下,该地区的人口增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全疆其他地区,因而需要占用大量耕地。而且,目前实施的乌昌经济一体化战略势必会对乌昌经济区产生更大的生态影响,使人地矛盾日益严重,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安全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同时又由于比较利益的差异等原因,导致耕地用途的转移和耕地的不可持续利用,对新疆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第二,对乌昌经济区内的农户进行合理有效补偿,一方面将有利于增强当地农户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耕地保护的经济能力。它是乌昌经济区实现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措施。

第三,对农户保护耕地进行补偿,既有益于保护耕地,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是新疆和乌昌经济区乃至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政府和农户都成为耕地保护的主体,将促进农业生态环境,乃至区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在公共管理领域,合理的政策导向、执行和监督是保护好该区域的耕地,确保新疆生态健康与粮食安全的关键。在此前提下,建议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更加有效地保护好新疆现有的耕地,使社会目标和个体目标相一致,追求经济目标的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

对农户利益进行补偿的理论意义主要有:

首先,对农户利益进行补偿是新疆和西部地区甚至全国保护耕地的新观念,通过补偿体系构建,为我国耕地保护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思路。

其次,改变以客体为主线的研究思路为以主体利益为研究主线进行补偿问题的研究,将丰富补偿理论,完善我国的补偿制度。

二、乌昌经济区耕地保护中农户利益补偿的基本构架

(一)补偿的原则

对乌昌经济区的农户利益进行补偿,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激励手段,应该遵循以下几个主要的原则。第一,公平与效率相结合。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关系乌昌经济区内的公共利益,关系着区域的公平、工农间的公平,因此补偿机制必须要体现公平的原则。同时,制定的补偿措施必须能够对激励的客体起明显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产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二,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相结合。由于意识滞后带来的“非理性”、土地供给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存在,市场在耕地资源配置中存在失灵的现象。这为政府的介入提供了必要性。政府应在对耕地保护、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规范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应该结合耕地保护政策制度、农业政策制度和城乡统筹政策等方面建立对农户的利益补偿的规范性体系,使得农户的利益补偿有制度规范,从制度层面得到承认和保护。同时,要考虑乌昌经济区内的地区差异性,补偿的标准、补偿的方式应该有所差异。第四,可操作性。对农户利益的补偿机制要严密,能被激励客体接受,有操作性。

(二)补偿的标准

耕地保护中乌昌经济区内农户利益补偿的数额或程度,对农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公平的暗示。补偿的标准包括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于不同的补偿方式、补偿情况和补偿地区,补偿的标准会有所不同。补偿标准的关键在于补偿依据的选取和农户的利益损益程度的确定。不同的补偿模式,采取的标准不尽相同。对于征地补偿模式,其补偿多以被征土地和相关资产的市场价格为主要参考标准,不同的只是市场价格的计算时间。应该在全面评估耕地的价值的前提下,适当提高耕地占用的补偿标准。对于结构调整补偿模式,其补偿标准的确定需要综合参照国内外农业保护价格。对于生态退耕补偿,其标准应随着退耕的类型、当地的生活水平和需退耕的耕地情况而定。对于自然灾毁补偿模式,其补偿的标准应按照耕地灾毁的面积、原耕地的生产情况和当地的生活水平而确定。

(三)补偿的方式

补偿主要分为政策制度补偿、实物补偿、资金补偿和精神补偿等四种方式。第一是制度政策补偿方式。制度政策补偿是对农户的权益和机会的补偿。制度补偿中,土地制度是基础,耕地资源的产权制度是关键。政策补偿,即依据针对农户利益的各项优惠政策的补偿,包括补贴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等。第二是实物补偿方式。补偿者运用物质、劳力和土地等进行补偿,解决受偿者部分的生产和生活要素,改善受偿者的生活状况,增强受偿者的生产能力。实物补偿有利于提高物质使用效率。对于征地补偿方式采取的物资补偿方式有,土地入股补偿、留地安置补偿、土地债券补偿、替代地补偿等。第三是资金补偿方式。资金补偿是最常见的补偿方式,也是最迫切急、需的补偿方式。资金补偿常见的方式有:补偿金、减免税收、信用担保的贷款、补贴等。通过资金的补偿的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收入。

三、农户利益补偿的模式构建

对乌昌经济区耕地保护的农户进行的利益补偿分为四种模式,即征地(耕地)补偿模式、结构调整补偿模式、生态退耕补偿模式、自然灾害补偿模式。这四种模式互为一体,体现农户耕地的面积变化可能面临的四种驱动力。耕地保护包括数量和质量的保护。其中,数量保护是基础,质量保障是关键。就大部分农户来说,一定的耕地数量是其生存和基本权利的保障,一定生产能力的耕地是其生活水平提高的保障。四种补偿模式下成本形态及补偿流向分析见表1。

四、 “乌昌一体化”过程中对农户利益进行补偿所采取的措施

(一)经济措施

乌昌经济区内对农户利益进行补偿的经济措施,关键是要使补偿活动市场化,使补偿成为市场性的经济活动。建立补偿活动的市场、补偿市场体系、补偿市场机制,让补偿活动在市场中顺利运行。使补偿与补偿相关者的“权、责、利”相结合,与其长期稳定利益结合,迫使补偿相关者自始至终关注补偿的效率和用途,使其不断创新,运用合理的补偿方式来提高补偿效率。第一是积极培育地产市场,加强地价评估,尤其是农用地损益评估。第二是要设立农地发展权,完善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失地(耕地)农民的利益。第三是要补偿资金筹集的多渠道化。针对不同的补偿的模式,要采用不同的资金筹集方式。在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双重作用下,资金的筹建需要采用委托性和直接性两种渠道。

(二)法律措施

要在乌昌经济区内加强耕地保护,必须要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有关农户利益补偿的法律性规定,有利于耕地保护法的细化和具体化,也有利于促进耕地保护过程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和谐。其法律性规定包括规范的补偿程序、明确的补偿主体、补偿的义务和权利等方面。

(三)行政组织措施

必须要完善耕地保护中的各项行政工作,特别要加强国土资源部门的各项行政工作。针对耕地保护中的利益补偿,要有严格规范的信息反馈程序,确保农户的利益补偿意愿得到畅通表达和损失利益的有效补偿。耕地保护是一项历史性的巨大系统工程,涉及到各个行业、各类众多的利益主体,而且事关吃饭和发展的问题,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而且擅长业务的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把握耕地变化规律,协调耕地保护的利益主体,开展政策研究和各项行政工作。

参考文献:

[1] 高明.耕地可持续利用动力与政府激励[M].北京:经济与管理出版社,2005:60.

[2]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耕地保护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8-9.

[3] 康慕谊,等.西部现代建设与生态补偿――目标、行动、问题、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102-122.

[4] 蒲春玲,等.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K].2002:74,75,91.

[5] 王雪尽.耕地保护的公共管理政策分析及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4:5.

第3篇

大家下午好!

为期两天的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马上就要落下帷幕了,两天来的工作繁忙而充实,大家辛苦了!我代表主办方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向两天来认真准备、精彩演讲的专家学者,向近两个月来为了论坛的成功举办而付出辛勤劳动的论坛组委会全体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正是有了你们的参与、支持和付出,才使本届论坛得以圆满成功,才使我们在美丽的春城昆明,留下了一段充满艺术气息的难忘回忆。

由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艺术教育杂志发起、全国各级各类艺术院校积极响应的“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到此时此刻,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回首过去六年,对艺术教育来讲,我们也看到了诸多令人欣喜的质变。而我们的高峰论坛活动,也记录了发生这些根本性变化的点滴积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每一份努力和贡献,都是对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努力和贡献;我们的每一次热烈的掌声,都应该送给蒸蒸日上的中国艺术教育事业!

从海河之滨――天津师范大学的胜利启程,到滇池之畔――云南艺术学院的美丽相聚,我们看到,每届论坛的主题都和艺术教育事业的现实发展紧密联系,参加的院校和专家越来越多,论坛的成果越来越丰富,这项活动已经成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一大文化品牌,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参加本届论坛的近200名来自全国百余所知名院校的院长、专家学者,以及国外多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在分会场的讨论都有精彩的发言。在论坛的主报告中,仲呈祥先生以“讲真话、诉真情、求真理”的学术态度,向我们阐释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对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提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呼应。

曹意强先生、周星先生立足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独特背景,以切中要害的学术力道,向我们展示了当前艺术教育领域中“学科体系建设”“学科规范制定”“学术逻辑确立”“专业学科建设”等热点问题的来龙去脉和发展态势。让我们更加坚信,艺术不变,艺术认知多变,艺术精神永存。

在昨天下午和今天上午的分论坛报告环节中,数十名专家分为美术设计、音乐舞蹈、影视戏剧、艺术理论四个分论坛。专家们的主题报告和分论坛演讲,涉及的内容广泛而有深度,既有对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复兴、人文精神建构的宏观思考,也有对艺术学科升级为学科门类问题的政策解读;以及对艺术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各类艺术教育发展的定位,学校在艺术教育发展中的具体实践及经验。其中,建构人才培养格局、提升艺术人才的综合能力、艺术学科定位及特色发展、艺术教育国际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助推作用、少数民族地区艺术教育等成为热烈讨论的话题。大家一致认为,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十七届六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为艺术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亟待教育者开拓思路,应对挑战。报告和发言给大家传达了重要的信息,同时交流了各自的经验,使全国艺术院(校)长高峰论坛真正成为大家沟通交流的平台。

“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创办与召开,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开启了一个特殊的交流平台和助推窗口。参加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都是全国著名专业艺术院校的掌门人或者综合大学、师范大学里的艺术学院的领跑者,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谈锋犀利,学术严谨……可以恰如其分地概括:每一次高峰论坛的议题,实际上都代表了中国艺术教育界所讨论问题的最高水准,越来越显现其在中国当代艺术教育发展当中的引领作用,以及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推进、调整和完善的促进作用。

《艺术教育》杂志在今后的论坛中,拟申请增刊号,将我们每届论坛的优秀学术成果集中,以使我们的论坛成果惠及全国千千万万艺术教育工作者。本届论坛中,我们还特别制作了“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意见征集单”,目的是为了广泛听取广大参会代表的不同意见和建议,请各位代表积极配合,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以使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使今后的论坛更能贴近广大艺术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为大家服务。我们衷心希望“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的每一次成功召开,都能对中国艺术教育发展的关心者、思考者和推动者有所启发与帮助,我们愿为之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将积极为全国艺术院校搭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及公共服务平台。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已建成的杭州创作交流基地,将通过“2012’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活动,为艺术院校战略发展提供平台支持,希望得到艺术院校的支持。

值此时机,也向大家通报,我们正在筹划参与CAA 年度会议。CAA艺术联盟成立于1911年,行政办公室位于美国纽约,其任务是通过实践和约定促进视觉艺术之间的理解。这次会议将于2012年2月22―25日在洛杉矶举行,将会密切关注CAA的百周年庆祝活动,会议上将有150多节课程、艺术家的采访及特别活动。CAA境外的理事已经准备欢迎并会见代表团,以协助他们为期4天的会议。因此,真诚希望各位专家及代表为我们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此次国际盛会。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出席本届论坛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同志们,也要感谢艺术教育杂志社的同志们,为论坛的组织、联络、会务所做的大量工作。更要感谢本届论坛的承办方――云南艺术学院,为了办好这次论坛,云南艺术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他们的许多领导、老师、学生,都积极配合并参与到会议中来,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给我们留下了美好难忘的印象。我们感谢云南艺术学院为这次论坛所提供的方便,所做出的贡献,感谢你们的鼎力支持。

第4篇

下面就从古代哲学、古代文学和古代自然地理文化三方面剖析中国文化内涵对中医医学论文翻译的影响。

(1)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哲学

中国的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是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阴阳五行学说中的“五行”,即“金”、“木”、“水”、“火”和“土”分别对应着人的“五脏”——“肺”、“肝”、“肾”、“心”和“脾”。在中医诊断中,中医师一般不会直接言明病症病状,而是隐喻的用五行来表达。

比如:“泻南补北”,意思是“泻心火滋肾水”,在翻译时就要充分考虑其意义,对不同的读者,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要加以区分直译和意译的运用。

(2)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文学

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医理论著作都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论著中作者经常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让一些病理现象更加生动。

例如“心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这是将人看成一个整体,用君臣之道来比喻五章六腑,君王是“心”,重点强调“心”在人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而对中国文学不懂的情况下,就不能很好的对其进行翻译,勉强翻译,也不会到位。

另外还有就是中医理论中,经常会有一些历史经典典故的运用,这样使得语言更加的精炼,内涵也更加的丰富。

比如:病人膏育中“膏”是指心尖脂肪,而“育”是指心脏与隔膜之间的空隙,而病人膏育意指病人病情严重。但是如果不了解典故的情况下,对“膏育”的英语翻译就绝对不能到位。

(3)中医理论英语翻译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古代自然地理文化

在中医理论著作中也经常会与一些地理名词相关,而这些名词的在这里的意思又与正常意思不同,所以进行英语翻译时,大家要特别的注意。

第5篇

从学术发展和创新的角度来说,这方面的研究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开拓和深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应进一步加强景区公示语翻译的基本理论研究。虽然近几年逐渐有学者开始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等角度对景区公示语翻译展开讨论,但是大多数文章往往都是从旅游资料的文体特征入手,讨论也多限于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从整体上看,具有开拓创新意识、有深度的力作不多,不少文章停留在司空见惯的例证上,交叉重复较多。其次,应进一步加大统一术语的步伐。术语是以明确定义的科学概念为基础的,它是描述和传播科学概念、定义和规律的基本要素,也是促进学科建设的有力工具。景区公示语译文术语不统一不利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翻译学科的构建。第三,尽管越来越多的业界学者认同功能目的论对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指导意义,但如何将该理论真正应用到旅游翻译的实践似乎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调查和研究。此外,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多见于学术论文或一些翻译书籍的某一章节,但专门针对旅游翻译进行系统而全面研究的专著仍不多见。

二、文化差异问题导致的景区公示语翻译障碍

第一类是由文化空缺、文化冲突和文化缺省引发的词汇层面上的空缺冲突现象而带来的翻译障碍。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演变、、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等使得两种语言的词汇多以文化负载词的形式显现出来非对应、非重合等现象。此外,汉语中的某些词汇即便能在英语中找到指称意义相同的词,但其联想意义或隐含意义也不同。第二类是由语篇层面上的行文和修辞的差异引起的翻译障碍。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反映在语言中,形成了汉英民族在谋篇布局、修辞方法等行文习惯上的差异。汉民族主张天人合一,喜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书画、建筑、诗歌等文艺作品讲究意合,注重神似,风格趋向简隽空灵,反映在语言上体现为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声律对仗,音韵和美。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从美学角度讲,汉族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频繁地使用对仗、成语等修辞格,尤其在旅游资料介绍中大量使用四字句。然而,西方哲学强调的是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反映在语言上体现出英语重逻辑、重形和、重写实的特点,其句式结构严整,思维缜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

三、目的论与景区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处理

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与原文的对等或者趋于完美,而是强调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从文本类型和功能方面来讲,旅游资料属于信息文本、表情文本和祈使文本的综合体,同时具备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和祈使功能。景区公示语的翻译,目的就是要向国际游客介绍景点,传递信息,让他们读懂、看懂,并且喜闻乐见,从而顺利地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景区公示语翻译中文化差异问题的处理应该遵循如下原则:以传播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以国际游客为导向,在处理文化差异问题时应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特色,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让国际游客容易读懂、理解并接受。

四、结语

第6篇

【关键词】泰山 翻译 旅游文本

一、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

1.文本类型。德国功能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卡琳娜・赖斯提出了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她将文本分为:内容性文本、形式性文本、感染性文本、视听文本。在翻译的过程中,需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旅游宣传材料属于呼唤型文本,具有呼唤功能兼信息功能。其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发人们对旅游、参观的兴趣。它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游客增强对景区历史文化的了解。由此看来,信息性也就成了旅游宣传资料的重要功能之一,并形成了以信息性为前提,以诱导性为最终目的的一种互动关系。

2.翻译指导原则。费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中的核心理论。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是功能翻译过程中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来说,旅游材料属于集表达、信息和互换功能于一体的典型的复合型文本,所以为了达到翻译目的,在忠于原文创作意图的前提下,采用释义、增补、类比、省略这些翻译方法是完全必要的。由于旅游宣传材料是一种应用性文本,本身就有较强的功能性、目的性,所以,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就是要再现原文的这种功能,能确保两个文本的功能对等,这就是功能主义的翻译原则问题。

二、翻译目的

旅游文本的译文受众主要是外国游客,因此旅游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来中国旅游,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游客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化。

三、翻译过程

旅游景点的翻译会涵盖不少专有名词的翻译,类似“玉皇顶” “碧霞元君”等,为了传递景名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以及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注重其传递的效果,根据翻译目的论,译文的预期目的决定着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为了实现预期的目的,可以对原文“进行必要调整,包括删减甚至改写”(方梦之、毛忠明)。因此,在旅游翻译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传递旅游信息、宣传中国文化,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文,适当地增加、删减信息,甚至进行改写原文,并采用适当地翻译策略。

四、案例分析

1.翻译策略的选择。原文受众和译文受众所处的语言、文化环境之间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如形译、音译、直译、意译、加注等克服语言和文化双重障碍,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信息,发挥景名的语言功能。

(1)重组法。

原文:泰山地处我国山东省的中部,延绵200多公里。泰山横亘于泰安、历城、长 清三市之间。

译文:Situated in central Shandong province, Mount Tai stretches for over 200 kilometers lying across Tai’an, Licheng and Changqing.

(2)拆译法。

原文:泰山有五个游览区,登山路线有东西两路到中天汇合,直达山顶,总路程 9公里,6566个石级。

译文:With five tourist regions in Mount Tai, the total distance is 9 kilometer including 6566 stone steps. The route leading to the summit divides into the east and the west, which converge at the middle heavenly gate.

2.中国特色词汇翻译。

原文:由于其地处东方,故被尊为五岳之长。

译文:As lying in the east (in ancient times the east was considered as the main position), it was honored as the leader of the Five Mountains.

在处理时考虑到读者可能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疑惑:为何位于东方就被尊为长,一般为在后面加以解释。

3.汉语四字格的翻译。从旅游景点文本特点上,为了达到行文工整、声律对仗的效果,常使用四字格。

原文:喜逢艳阳日,极目远眺,重峦叠嶂,尽收眼帘。

译文:On a sunny day, you will be glad to see a magnificent image -the peaks rising one upon the other.

五、翻译实践总结

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时会不可避免的收到中西方文化、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很多译者会一直在考虑究竟该以什么原则来指导旅游文本的翻译。笔者认为既然旅游翻译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国外游客,我们就应该从国外游客的角度出发,广泛了解和掌握英语国家旅游行业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方法,并设身处地地考虑国外游客的需求,这样就更有利于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高存,张允.旅游文本的英译―问卷调查与策略探讨[J].上海翻译,2005.

第7篇

论文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语已经深入到世界经济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中国传统英语教学中几 乎全是以英语文化为媒介的教学方式,而忽视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随着奥运会,世博会在中国相继展开,中国正全面融入经济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国文化和文明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本文从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现状出发阐明了中国文化缺失的原因和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呼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入。

一、文化与语言

在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并不仅限于学习语言本身,如语法发音规则再加上一大推词汇,我们还要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正如拉多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语言。”(1964)语言和文化的这种相互依存关系已经得到语言学家和教育学者的普遍认同,因此在英语专业教材的编写中大量加入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这样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却忽视了另外一种情况,及在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中,由于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不足,或者由于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学生避而不谈中国文化,而这正是大部分英语国家人士在交流中急切渴望了解的东西,从而由于信息差不足而导致交际失败。外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人才,因此,外语教师应将语言学习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正视因差异性而产生的文化冲突,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并举。

二、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根源及影响

2000年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中提到“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人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中出现“失语”现象,是因为在英语教学中获得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不足,其根源是英语教学中过分强调英美国家文化学习而忽视对中国文化的输人造成的。

首先,独立学院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基础差,自主学习意识淡薄,但很多中文基础很扎实。由于传统的英语教材都是以英语文化内容为媒介,在进入大学后发现英语学习对语言基本功的要求更高,在薄弱的英语基本功基础上要求他们去理解陌生的文化内容,无异于难上加难,这就不难解释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学生仍然沿袭中学学习哑巴英语的状态,如果在这个关键时期利用中国文化的讲解比如加入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这样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从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而且还学到如何用英语词汇和表达方法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的人们,有助于在和英语国家的人流时找到更多话题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束定芳、庄智象说过,“本族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有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通过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了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从而调动学生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将极大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增强交际能力。

其次,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过分夸大了母语文化的干扰作用而忽视了母语的对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因此传统的中国英语教学方式一味的加强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哥哥层面精神内容的介绍,却忽略了母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正迁移作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已经成了崇尚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主流,现在已很少听到有人(尤其是年轻人或者大学生)会中国式的自谦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很自然且脱口而出的“谢谢”,甚至是“Thankyou”;“在‘西风颂’的伴随下,国人效仿西方人,吃着洋快餐,开着洋车,住着洋房,过着情人节、圣诞节,西方文化在不经意间左右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和行为理念,我们的母语及母语文化处于边缘状态。”0A丛,2000)~语教学一味地强调英美文化的教学,单纯地引进。片面地理解和吸收,而对于母语文化的涉及颇少,这正是母语文化处于基本被忽视状态的症结所在。

最后,从学科设置看,独立学院由于自身的商业盈利性质,在课程开设方面相当谨慎,除了英语专业必备基础课程如听力,口语,写作课以外,其他的课程无非就是与英语文化紧密相关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英美概况》,《英美报刊选读》,《欧洲文化人们》,《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大量讲授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社会风俗。几乎没有用英语单纯讲授中国文化的,这样学生鲜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在传统英语专业教材中大部分都是以英语文化内容为媒介,如综合英语,听力,口语等教材主要是针对英语国家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的极少,这样就极容易造成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学生越容易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即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也不能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相关话题。更糟糕的是,在衡量学生学习成绩的各种英语测试中,如CET一4,CET-6,TEM-4,TEM一8考试中其内容也全是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为载体的,即使2005年开始的TEN一8新题型改革中加入了10分的文化测试题也是以英美国家文化为基础的。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学生只会顺应考试需求专心学习英语文化知识,而放弃了对中文文化的探究和缺失了学习用英语准确表达中文文化的机会。

三、加强中国文化输入的策略

传统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没有对中国文化学习做出具体要求。大纲应该把中国文化学习纳入其教学计划中。出现频率高的中国文化词的英语表达应汇纳人大纲词汇表,英语专业教材编写者应该将反映中国文化的英语文章和中国经典文章的译文纳入英语阅读类教材中;听说类教材中应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内容。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除了增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等课程外,应适当增设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文学史,社会学,人类学这样的课程此外还可有意识地进行一些关于文化背景知识的某些领域的专题讲座及讨论活动通过这些介绍讨论对比等有意识的活动,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发现并了解语言文化的特点。英语教师本身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才能使中国文化在教学中得到分的实现。教师要调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扩大知识面和认知能力,教师备课要将语言训练与传统文化学习结合起来,强调语言所表述的文化内容及意义:教师也应根据课文主题与作者观点,适当进行广泛的跨文化对比与分析,使学生在对比分析中对中西文化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能够深刻地意识到祖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第8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中国文化;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0-0180-03

一、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与反思

(一)英语专业学生的“去中国文化”化

从专业性质来说,英语专业学生首要的学习任务就是学好英语语言和文化,因此他们往往将之视为自己唯一的学习目标,认为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学习无关紧要,甚至还会影响英语学习。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全盘接受英语文化,却与中国文化渐行渐远,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这种中英文化教育的严重失衡,已经导致了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问题,即英语专业学生对中文及中国文化越来越漠视甚至反感,这不能不引起英语教育者的反思和重视。

从课程设置角度来说,由于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很多高校未曾开设英文讲授的中国文化课。已经开设的中国文化课也大多是选修课,不仅课时偏少,采用大班授课,而且多是外聘教师采用汉语教材和汉语授课,因此不受学生重视,结果形同虚设。

从教材配置来说,英语专业的教材和阅读材料大都以英美文化为内容或背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英语文化当然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少得可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也导致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忽视和陌生。

从师资力量上来说,用英语教授中国文化的教师不仅要精通英语,还要精通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要系统深入把握殊为不易,加之中国文化中有很多独特的概念,用英语准确表述和讲授难度较高,导致了高素质的中国文化教师的缺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

从测试导向来说,英语专业学生主要面对的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侧重对英语基本技能方面的测试,八级考试虽有综合知识测试,但只侧重于英语国家方面,没有任何测试中国文化知识的部分。在测试的导向作用下,师生自然就会轻视中国文化的教学和学习。

从对中国文化本身的误解来说,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中国文化是中国学生的母文化,因此对他们来说就是与生俱来的知识,无需系统讲授和学习。然而从实践来看,并不尽然。不知孔孟者都大有人在,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中国文化掌握之少、之浅,常让人痛心疾首。

英语专业学生“去中国文化”化的现象的出现,不仅完全背离了我国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方针和目的,也给他们的英语学习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其中最明显的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二) 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中国文化失语”的概念由从丛教授在2000年首次提出,指的是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包括英语水平较高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不能用英语正确、流利地表达中国文化,显示不出应有的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这几乎已成为很多英语专业学生的通病。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中国文化知识的匮乏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障碍。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互动过程,交际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是否对交际对象有清晰的理解,还取决于能否与其进行文化共享和影响。如果交际的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内涵,就必然会影响到交际的必要性和交际过程的互动性。英语专业学生如果不能保持自我的文化身份,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到位,当然也就无法向交际对象介绍、解释或者传播中国文化,而没有了这些,交际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真正的内容,所谓的交际过程自然也就举步维艰了。

二是英语专业学生由于主观上不注重学习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或者由于客观上接触不到英语表达的中国文化,导致不知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结果即使他们对中国文化本身内容略知一二,也不能用英语将之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尤其在用英语表达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如宗教思想、中医中药、武术兵器、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名胜古迹、佳肴菜系等话题时,就会更加力不从心,常常是不知所措或者词不达意,严重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二、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为必修课的必要性

(一)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学习英语语言和文化并不意味着全盘接受英语文化而放弃中国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和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了传统文化这个民族的黏合剂,就丢掉了民族之魂,终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英语专业学生每天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如不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底蕴,不能对中西文化进行客观理性地比较,就很容易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而抵制中国文化。《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应该更加注重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政策水平和组织纪律性,注重训练学生批判地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和传承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因此,必须在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让他们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其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其振兴中华文化的使命感。

真正的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我们不仅要积极地输入异域文化,也要积极地输出本土文化。如今,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持续升温。短短几年间,“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地,显示了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也使我们急需大量能够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人才。英语专业学生是中英文化相互推介的纽带,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是时代赋予他们的神圣使命。然而在国外中国文化热方兴未艾时,国内英语专业的学生却日渐冷落中国文化,出现了中国文化“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中国文化基础薄弱的英语专业学生很难胜任文化传播的任务,培养兼具中西文化修养,能够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的优秀人才,已经刻不容缓。

(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人才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基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具备良好中英文化素养的英语专业人才的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用英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的能力,能弥补其知识结构的缺陷,补长其语言表达的短板,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纲》指出,“英语专业学生要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提高对外介绍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中国文化课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差异的感悟能力和文化思辨能力,使他们在吸取异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能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精髓,并且能够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中国一大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林雨堂、、梁实秋、钱钟书、萧乾、王佐良、杨宪益、许渊冲等,不仅是熟稔英文及英语文化的大师,更是精通中文及中国文化的巨擘,他们在推介、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英语专业学生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大纲》还指出,“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中国文化课能够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魅力的同时,帮助他们丰富知识结构,扩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陶冶道德情操,提升人文素养,增加人格魅力,使他们成为兼具精深的学术知识和迷人的人格魅力的国家建设人才和中外交流使者。

(三)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需要

根据木桶理论,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木桶的盛水量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若要木桶盛水量增加,就必须换掉短板或加长短板。对我国很多的英语专业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知识匮乏已成为他们知识结构中的一块短板,日益妨碍了他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能力。中国文化课可以通过优化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效果,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补偿这一短板。

首先,中国文化课有助于英语专业学生解决翻译和跨文化交际等专业课中避不开的文化冲突问题。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语言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译者对语言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能力至为关键,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中英文基本功,还要对中西文化因素有一定的了解,缺乏相应的中国文化知识就会成为翻译水平提高的瓶颈,使翻译教学和学习事倍功半,而中国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其次,中国文化课可以为英语文化学习提供对比参照体系。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英语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等课中的英语文化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对中英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的本质特征。但比较的前提是学生要对中英文化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对中国文化这个参照物一无所知,就谈不上有效的中英文化对比。

再次,中国文化课还可为科研和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更为丰富的研究选项。中国文化课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研究领域,开阔思维空间,形成较宽的学术研究视野。比如对中国文化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就可以将中英语言、文学、文化等交叉研究,丰富研究空间和研究思路。

三、结论

英语专业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教学的忽视已引起学生在文化认同、表达能力、人文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在高校英语专业中开设中国文化必修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在中国文化课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1]陈建平,杜军.英语专业教学不可忽视的一课:中国文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2(7).

[2]陈智淦,王育烽.高校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设置的探讨[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

第9篇

一、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1.中小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着中西方文化融入严重失衡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所选用的教材上最直接地表现出来。在我国中小学所选用的英文教材绝大部分是以西方文化为主的材料,还有一些则直接选用原版纯正英美的教材,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教材则很少。在我国现行的中小学英语教学材料中由于过多考虑英语教材的原本面貌,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标准英语》等,在课文选择上体现出了纯正的英美味,在语言的表达中处处渗透出英美文化气息,这样带有浓郁目的语文化色彩的篇章安排,只能使得学生更加关注西方文化。在所选用的教材中,对于中国文化的涉及很少。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英语与之取得相互的联系和交流,不但要会利用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学习国外的先进文化,更重要的是怎么通过英语来准确传达我们中国独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这也是很多外国人对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兴趣所需。诚然,如果我们的中小学生所学习的英语教材中与自己国家文化相关的内容处于缺失状态,那又谈何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让世界了解和认识中国,只能是一句空话。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语言文化承载能力将直接影响我们国家未来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因此他们对英语语言的掌握必须与中国文化的学习相结合,使英语也可以承载中国文化。唯有如此,借助于英语这一外在形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才可以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因此,这应该引起我们中小学英语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2.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本土文化意识和实力的欠缺

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亦是如此。因此,其自身应该具备深厚的本土文化实力和较高的本土文化意识和修养,进而能够通过英语来表达甚至更深入地论及中国文化渊源和嬗变,从而不断地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本土文化意识和素养。然而,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英语教师来说,使用英语对中国文化加以表达的能力尚显不足,尚需继续提高。此外,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英美文化知识的获得是通过书本所学到的间接(indirectknowledge)知识,从认知学的层面上看有一定的缺陷。教师的文化意识淡薄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文化感知能力的弱化,从而将英语教学演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3]。这样一来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学内容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显得十分欠缺。另外,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在知识层面还是在能力层面)上存在着诸多不足。由于教师受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影响,英语教学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无不聚焦于语言形式教学上,在教学上过多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法、词汇、语音及句子成分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在这些英语元素背后最为重要的文化感知能力和文化敏感性的养成却被人为地忽视,尤其是对于中国文化的教学渐渐迷失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之中。这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也是我们长久以来对于英语教师培养体制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加以弥补。

3.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中国文化意识欠缺

目前,在中国有不少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并不了解或并不欣赏。如他们喜欢过圣诞节和万圣节,喜欢吃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对中国的春节和中秋节却没有兴趣,也不喜欢吃饺子和月饼,这种社会现象随着外来文化不断融入日益明显。当然,我们要“让中国走向世界”,接触和了解外来文化是要大力提倡的,但一味盲目跟从和崇拜却是要不得的。我们在大量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要积极学习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在相关调查中发现,我国中小学学生用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相关事物的能力低下,不能顺利传达中国的文化信息。从实质上来说,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教学课程,它不单纯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素质教育学科。作为英语教师来说,应该具有双重的角色即语言的讲解者和文化的引导者,他们应该在重视语言讲解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更要关注英语教育的价值趋向,在提倡文化平等交流的同时应该注重大力加强本土意识的素质培养和本土文化的素质教育。如果我们的下一代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那么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中国的伟大复兴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不断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意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英语教育,意义重大且刻不容缓。

4.中小学传统英语测试中中国文化导向的缺乏

目前,在国内的各种英语测试中的测试内容都是以语法、词汇、文章结构分析及听力和语音为主,至于对相关文化能力的测试项目,则是缺失的,而且当前的测试也是以最后的分数高低来断定学生的英语能力和水平的高低,这样造成的结果无疑是绝大多数的学生会把通过测试获得高分作为自己英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毫不掩饰地说,无论学生、老师、家长及社会都会以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定他们的英语水平,甚至会直接决定他们未来发展的前途。可是在事实面前,学生面对的往往是这种无形的压力和指挥棒,抑制了自己对于英语的兴趣。当然现在大部分英语教师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教学,如在大量的英语教学中多以讲解词汇和语法为主,学生以被动的接受来学习,很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主动学习,也大大妨碍了学生对英语之外的文化学习。因此,这不仅会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还使学生对于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和利用其交际变为不可能,势必也会造成对于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交流成为泡影。

总之,目前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缺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已严重影响了中小学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和输出,使得学生在现在及将来的跨文化交际中陷入困境,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融入的方法和路径

1.建设高质量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合理地融入中国文化

教材是学校课程的核心内容,英语教材作为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载体和导向作用。首先,应该在中小学英语教材编写人员上注重全面性,既要有语言和翻译学方面的大师也要有文学和文化学领域的大家;既要有西方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也要有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专家。从而通力协作、集思广益、共同商榷以尽量科学合理地方式编撰好教材。这方面,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教材编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启示。对外汉语教学中大量使用双语教学,很多对外汉语教材采用了中英文双语注释,这一点值得借鉴。其次,在编写的内容上有必要在教材中增设表达优秀中国文化的文章和译文,其内容要体现发展性和深刻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中国文化,比如中国的民风民俗、历史地理环境、政治经济制度、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等,使学生在涉及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教学中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译,从而提高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真正起到提高中小学学生语言能力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最后,更需要专家学者们倾注心血去建设高质量的适合中小学学生实际语言水平的中国文化系列英语教材。

2.提高中小学教师本土文化素养

优秀的教师是创造优质英语人才的根本条件,教师的知识储备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首先,作为中小学英语教师应该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并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长河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最后形成自己坚定的文化信仰和立场。同时中小学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地理、中医中药、电影戏剧、琴棋书画、传统习俗等等。可以通过出外进修、听讲座或者请对中国文化熟知相关学科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当然,汉语语言学的学习也是必要的,如汉语构词规则,并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字理解和语用能力等。教师如果想把中国文化的精髓准确地传授给学生,那么自己必须要首先了解并掌握相应的本土文化。其次,在对待异域文化的态度上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国外文化及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所在,以的态度看待外来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逐渐形成平等的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应进行异同对比,或者通过研讨会、专题交流会、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合理地分析出文化立场的相通之处,既不盲目崇拜,也不向学生灌输中国文化优越的思想意识,超越本民族和英语文化的狭隘界限,合理解决文化冲突,实现不同文化的融合。

3.正确培养中小学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

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正确培养学生的本土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也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首先我们应该把树立正确本土文化价值观作为中小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自身要加强文化认同感,丰富自身的中国文化修养,建立独立的文化人格及语言和文化平等的观念。客观地对待西方文化的融入,不要盲目地崇拜和追求。要树立自身的本土文化意识和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通过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来不断促进自己的自身完善和全面的发展,只有认真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断积累和挖掘,才能与外国人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学习并汲取异域先进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其次,我国有着丰富而又悠久的传统文化,它们与西方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一面,应该说是我们独特的文化,那么在对中小学学生的英语教育中应该形成我们独特而先进的中国特征。这种独特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在进行有关问题探讨时,重视将本土知识和传统文化融入在英语教学中,还应注重民族特点,使学生从而养成自觉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

4.在中小学英语测试内容中融入中国文化

我国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在这一问题上英语考试难辞其咎[4]。然而要改善这一状况,首先就必须改革目前的中小学英语考试,在英语课程考试中应该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本土文化知识的考查力度;其次,要在教材改革上下大功夫、做足文章;再次,要不断地提高英语教师的素养和能力。以此来引导中小学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重视和最终会表达。比如在听力部分和口语考试中可以增加中国文化常识的考题,阅读理解部分或者作文试题也适当地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对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还使学生如何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了明确的方向,同时,考试的压力也势必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种激励和动力。此外,在正常的考试或者平时练习中,也同样要有意识地融入有关中国文化的写作或练习。这样,有了上述的教材改革和教师、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认识提高,加之考试和平时练习的引导,相信会逐渐形成一套合理而又完整的英语学习系统。从根本上实现中国文化和中小学生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真正做到使学生既能汲取国外先进和优秀的文化又不失自身文化的传承,在一定意义上真正成为兼容并蓄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从而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5.课堂内外开辟多种渠道以实现中国文化的融入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实现途径和方法之外,我们还应该集思广益开辟多种渠道以期实现中国文化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融入,如我们可以采取中外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即指同一门课程有一名本土教师和一名外籍教师两名教师共同担任合作教学的模式,这样,既利于中外教师的优势互补,也利于学生的学习。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借助外籍教师和本土教师的合力提高学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此外,利用多媒体课件、互联网等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更直观、全面地去体现灿烂的中国文化,增加中小学学生课堂教学参与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还可以通过为中小学学生开设中国文化选修课,鼓励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英文报纸、杂志及书籍等办法来拓展学生的第二课堂,这些都是实现本土文化融入和延伸的不可或缺的途径。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在中小学英语教材和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使我们的中小学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本土文化,这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需求也是对外文化交际的需要,更利于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当然把我们的本土文化融入到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去,也符合全球化和本土化英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符合我国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跨文化交际英语人才的教学初衷。

参考文献

[1] 张维维.初中英语教科书设计的文化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7.

[2] 李文中.英语全球化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人文影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