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04: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村庄规划合理化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结合项目建设,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按照抓一批大项目就是抓跨越式发展的理念,乡党委突出抓好投资亿元以上的燕山钢材综合市场和河北盛腾化工有限公司两个项目,7月15日燕山钢材综合市场顺利举行开业典礼,正式进入市场运营阶段,标志该乡项目建设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二、结合新民居示范点,推动新农村可持续发展
乡党委研究制定了《议论堡乡大征村新民居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的新民居建设领导小组,大征村新民居共建设楼房716套,目前,前期征地工作已经完成,补偿资金全部发放到群众手中,设计规划顺利完成,制定了拆迁补偿办法。在这一过程中,大征村党员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村两委组织6名老党员先后在迁安、玉田、青县等地组织考察,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先后召开多次党员会对拆迁补偿办法进行讨论,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贴近村情、符合民意的《大征村拆迁补偿办法》。可以说党员在大征村新民居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抓好示范点的同时,乡党委组织引导有条件的村抓好新民居建设,陈村党支部根据村情正在进行规划设计。
三、结合双向承诺制度,推动农村班子有力发展
议论堡乡党委把双向承诺制度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容来抓,全乡承诺的85个项目已完成52项。这些承诺事项涉及群众吃水难、行路难等问题,是群众关注的焦点。他们克服种种困难,投资430余万元,完成三个村的街道硬化,共修建高标准水泥路3200米,砖路2800余米。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张各庄、石村的水改。张各庄投资80万新建桥梁一座,安装变压器一台,并新建了幼儿园,解决了该村幼儿受教育问题,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全乡形成了强大的创先争优氛围。
四、结合机关效能,推动党员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化
任丘市热电厂项目占地工作,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他们成立了攻坚小组,除计生站外,所有机关干部在七名班子成员的带领下,进村入户,历时半年,保证了热电厂于7月1日奠基开工建设。
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乡党委积极推行领导干部接访制度,利用大厅,积极为群众化解纠纷。阁辛庄十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因老板拖欠工资问题,找到乡党委。他们了解情况后,组成党委副书记牵头,办、包村人员为成员的工作小组,多次到村,通过讲政策、讲道理,使工厂老板全额为工人发放了工资,保证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今年以来,该乡共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2起,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五、结合“四个一”,推动农村党员争优活动有序开展
积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个月读一本好书,要求党员在闲余时间学习,以及党的理论著作,切实提高农村党员的理论水平;一个月上一次党课,乡党委书记、村党支部书记带头讲党课,采取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的成就、学习党史、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的形式,切实提高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积极性;每半年开展一次党员民主评议,对支部各项工作进行评议,对下半年工作提出建议,切实保证两委班子决策的正确性。一名班子成员联系帮扶一户困难群众,进村入户同群众进行座谈,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关键字:农村饮水安全;现状分析;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research,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ut forward Huangyuan county rural safe drinking water project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rationalization proposal, for the Huangyuan county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oject constru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train of thought.
Keywords: rural drinking water safety;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 TU991.25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用水安全问题,从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农村饮水解困和乡镇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进展,全国大部分农村人畜饮水困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善解决。但是受到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和水源限制,广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逐步显现出来,并日益严重,许多水源水质问题相当突出,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污染水等饮水安全问题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人类80%的疾病与饮水有关,许多传染性疾病、地方病都与饮用的水有很大关系,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制约因素,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农村水利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1、湟源县农村人畜供水工程现状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隶属于省会西宁市管辖,在我国黄土高原最西端的日月山脚下,湟水河上游。地理坐标位置为东经100o54′至101o25′,北纬36o20′至36o53′之间。县城南北长62km,东西宽41km,总面积为1509km2,区域海拔在2470m~4898m之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08.9mm左右,年平均气温3~5ºC,多年平均蒸发量1454.3mm,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和洪涝等。共有7个乡2个镇,146个行政村,228个自然村,总人口13.6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64万人,是一个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贫困县。长期以来,由于受复杂的地理环境,恶劣的气候条件影响,湟源县经济建设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尤其是供水设施严重不足,广大农牧民吃水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从1980年——2000年开始对全县146个行政村中的部分村庄实施病区改水和人畜饮水解困工程,从2001年——2005年对全县95%的村庄进行人畜饮水解困和人饮改造入户,2006年——至今实施了人畜饮水安全工程11项,建成各类供水工程98项,解决了51个行政村4.63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受益总人口达10.54万人。目前,尚未实施的饮水安全工程还有22项,涉及34个行政村2.4122万人,另外还有7个行政村的9个自然社,由于自然居住偏僻分散、就近都有小泉小溪、地下水位高、群众自家有水井(或手压井)、人均投资大等原因,加之部分村社列入易地搬迁规划范围,至今257户、954人还未实施自来水工程。
农村饮水工程设施现状:全县农村人口中集中式供水人口为10.5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9% ;分散式供水人口为954人,占农村总人口的0.9%。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多数为单村集中式供水,并且所有供水工程,只有水源和官网设施,无水处理和水质检测设施。
2、湟源县农村饮水不安全因素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由于多数人畜饮水工程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引水枢纽布置形式单一,结构简单,结构尺寸偏小,反滤料设置不合理,集水池内未设沉砂、冲砂设施,泥沙时常堵塞管口,影响进水。且由于工程运行时间长,设施简陋及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集水池内泥沙淤积严重,使集水量大为下降,出现了供水量严重短缺的现象。
2.2 各村的水源在本村庄上游,由于沟道内流域面积小,植被稀疏,近年来连续干旱,水源水量逐年下降,夏秋季节还能勉强维持生活用水,冬春季节基本干枯,水量断流,农民重新回到了挑着担子、赶着牲畜,从几公里外的河谷、沟道中取水。
2.3 河谷、沟道两侧被农田环绕,农田内施入的农药化肥残留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沟水中的“无形杀手”重金属含量严重超标。或饮用含氟、含砷等有害物质的水,有可能导致体内氟元素蓄积、中毒、侵袭骨关节使之变形,造成畸形,严重的甚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2.4 各村的输、供水管道由于在施工时采用烫接或钢管内接头,烫接质量不高,经常发生爆裂。同时,由于建设年限相对较长,且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设计标准低下,经二十多年的运行,管道输水能力和工作压力大为下降,管径普遍偏小。
2.5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部分偏辟村社集中搬迁,乡镇企业的发展,家庭温棚和畜棚建设发展,庭院灌溉和牲畜用水量大幅度增加,人们的生活用水量也相应增加,致使原设计水量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水量。
2.6 在强烈的风蚀作用下,管道表层覆盖物被吹走,造成管道埋深不够,使管道出现冻胀破裂等问题。由于各村人畜饮水工程均为独立的水源和独立的管网工程,在管理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使工程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年运费用逐年增加。
3、解决湟源县农村饮水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3.1 技术思路:①针对不同的缺水原因,详细调查和搜集区域水资源资料,按照优质水源优先保证生活用水的原则,合理安排、择优选择适宜的水源。
②供水范围和供水方式应根据区域的水资源条件、用水需求、地形条件、居民点分布等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按照优水优用、便于管理、单方水投资和用水成本合理的原则确定。
村班子包括村党支部与村委会。在村党支部换届选举时,乡镇党委要认真考察,党员要多作比较,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党员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村委会换届选举时,乡镇政府要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民主,引导村民用好自己的选举权,以德才兼备的标准,把那些有能力、有魄力、依法办事、廉洁奉公的村民选到村委会班子里。同时,乡镇党委要注重从政治理论和实践能力2个层面人手,全面加强对村干部素质能力的培训,使村干部熟悉党的农村政策,了解相关的法律常识,掌握履职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与市场经济知识,从而做好村庄治理的带头人。
制度建设
加强村级制度建设,使村干部行使权力有章可循,村庄治理在健全的制度下运行,是治理好村庄的关键。同时,制度建设可把村庄治理中一些好的做法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因村干部的人事更替而流失。
当前,村级需要建立的制度很多,但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村两委工作制度,明确划分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权责范围。二是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如:村干部学习、考核、奖惩、待遇制度。三是健全村级财务制度。强化村集体资金使用的监督,制止不合理开支、乱开支、开具虚假发票报销等违规现象。四是制定村规民约。在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法律要求的村规民约,让村民与村干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各项制度细节要明确、操作性要强,对违反制度的,要严处理,确保制度行之有效。
干群和谐
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村庄得以实现良好治理的基础。当前,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村民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有利于化解农村干群矛盾。村干部要利用这一契机,理顺本村的干群关系,为村庄治理打下良好的基础。
搞好干群关系,一是村干部要及时处理好涉及干群关系的事情。农村社会中的一些矛盾是村民与村干部、村委会之间的矛盾,村干部要及时化解,使干群关系和谐。二是村干部要做村民的好朋友、贴心人,多为村民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从而不断培养和积累干群情谊。三是村干部要多与村民沟通,具备条件的村也可以引入民主恳谈会,使村民与村干部之间展开平等、自由、坦诚的讨论,形成一定共识后,再通过一定程序作出决定。四是村干部要以身作则,平等待人。村干部及其亲戚朋友大部分生活在本村,在牵涉利益分配时,如何处理亲戚朋友与普通村民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村干部一定要做到公私分明,均衡、公平地分配利益,这样,村民就会心服口服,干群关系也会和谐。
民主理财
当前,村民对村班子有意见,大多数集中在村集体经济方面。一些村班子内部出现问题,干群关系紧张甚至对立,根本原因也在于村级财务管理不善。那些集体经济管理有序、利益分配合理的村庄,村庄治理往往良好。因此,管理好村集体经济是村庄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管好村级财务,就要做到民主理财。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用制度来消除个别村干部随意表态、乱开支的混乱局面。其次,要做到民主监督。常用的方法有2种:一是财务公开,使村集体经济真正成为民生财政,惠民、富民。二是成立村民主理财小组。选举有一定的思想觉悟、财务知识,能主持正义、办事公道的人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要参与重大开支项目的预、决算和财务管理工作,监督财务制度的执行,并收集村民对财务管理的意见。
“一事一议”
“一事一议”是一种民主的议事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实行民主议事、集体决策。“一事一议”有利于增强村民集体意识,充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真正体现大家事、大家议、大家定。
“一事一议”范围很宽,凡是牵涉到多数村民利益的事情都可以议,如:农田基本建设,修建村级道路和桥梁,植树造林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所需资金和劳各用丁等。
村务公开
村庄治理不仅是村干部的事情,村民也是村庄治理的主体。村庄治理要获得村民的拥护与支持,就必须让村民积极参与。村务公开无疑是让村民参与村庄治理的一种好办法。
推行村务公开的方法应当灵活多样,因地制宜。如:在村民居住集中的地方,设置村务公开栏,定期更换村务公开内容,也可以发放村务“明白纸”,把村里一段时间的工作印在纸上,发放到各家各户。同时,村干部还要主动收集村民对村务提出的批评性意见与合理化建议,并在工作中积极改正。有条件的村,还可以开展村务听证制度。对村里的发展规划、土地征用、公益事业建设等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邀请村民代表、党员代表、老村干、人大代表等听证协商,实现村务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让村民知晓村里的事务,做到“给村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村容整洁
村容整洁,是村庄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村干部要及时引导村民改变生活方式,开展农村村容整洁工作,彻底改变脏、乱、差的落后局面。
一是要完善基础设施。一些村庄,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与村民的生活质量,可以修建垃圾池,集中处理垃圾或者修建村庄排水管道。有条件的村,还可以推行“一建三改”工程(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栏圈),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绿化、美化、亮化村庄。绿化进出村的主要道路、街道、庭院等,提高村民的公共卫生意识,保持村庄的清洁卫生。经济条件好的村,可在村庄主要巷道装上路灯,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生活环境。
村风文明
村风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村庄治理的软环境。长期在农村工作的干部,都有一个体会,村民思想道德素质较高,村风文明、淳朴的村庄,工作容易开展,村庄治理状况良好。而村风不好的村庄,村庄治理工作举步维艰。因此,要搞好村庄治理,就必须重视村风文明建设。
一是要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建立农家书屋、体育广场、村民活动中心等阵地,鼓励与支持村民开展业余文体活动,着力打造农村特色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二是引导村民移风易俗,革除陋习。如:破除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破除封建迷信活动,打击传播,禁止黄、赌、毒,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风尚。三是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教育。对村民进行党的基本路线与方针政策的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普法教育,使村民学法、懂法、守法、依法办事。四是开展邻里友好活动。农村邻里是村民在地缘关系的基础上,经久相处,自然形成的共同生活的社会群体。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村干部要进一步规范和协调邻里关系,充分发挥邻里关系的社会功能,促使村民和谐相处。
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村绿化工作;问题;对策;河南汝南
搞好农村绿化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且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和优化社会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南省汝南县位于北纬32°39′~33°11′,东经114°4′~114°35′,地处淮河冲积平原区,隶属于驻马店市管辖。全县南北长57 km,东西宽4 km,现辖17个乡镇,总面积1 475 km2,其中耕地面积7.6万hm2,总人口78.9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63.91万人。因乡境位于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春暖秋凉、雨热同期、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属大陆性季风型亚湿润气候,气候兼有南北之长,绿化物种丰富。笔者通过对河南省汝南县农村绿化进行调查,发现汝南县农村绿化工作存在问题,并针对今后的绿化工作提出合理化建议。
1汝南县农村绿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汝南县一向注重农村绿化工作,2004年底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政府组织的平原绿化高级达标检查验收,2005年5月再次通过复验。2006—2009年,用3年时间完成林业生态县建设任务。造林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在保障农业稳产高产、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按照全国、全省、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要求,依据可持续战略理论,汝南县以林业为主体的生态建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1.1群众认识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
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宣传,多数群众都认为开展农村绿化造林工作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惠民利民之举,自觉参与栽植、管护的热情较高,有力推动了农村绿化工作的实施。但仍有部分群众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认为栽树就是为了获得木材,目前不再对木材具有依赖性,便满足于现状,对改善自身生活环境漠不关心。还有个别人对农村绿化认识不足,甚至错误认为搞农村绿化工作是给领导贴金,与自己不相干,参与积极性不高。
1.2资金投入缺乏有效保障
尽管这几年政府对农村绿化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绿化建设经费短缺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扭转,严重制约了农村绿化。由于目前汝南县农村绿化资金多渠道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绿化投资资金主要依靠县、乡二级政府投入。而汝南县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绿化建设、养护经费匮乏,“等、靠、要”思想仍然普遍存在。
1.3绿化树种相对单一,景观效果差
农村环境是最接近大自然的环境,也是最有利于实现绿化植物可持续发展的地方。可是在汝南县农村很难见到比较完善的绿化生态系统,不论是农田林网、绿色通道还是村庄绿化几乎是清一色的杨树,造成了物种单一,景观效果差,抗逆性差,引发林木病虫害大面积发生的危险系数增加,不利于物种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任何一种生物都与其他物种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才能构成该地区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才能更好地发挥出绿化的生态功能,营造出良好的景观效果,创造出优美的环境。
1.4农村绿化与农民增收结合不够紧密
农村绿化的内容主要有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围村林建设,村内四旁、庭院绿化等。目前汝南县农田林网、绿色通道、围村林建设往往统一规划实施;村内四旁、庭院绿化采取自主、自愿栽植的绿化方式,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由群众根据喜好自行选择树种、花卉进行绿化,未专门列入农村绿化规划的总体规划,无统一标准、要求。群众主要还是沿袭传统习惯,随便种植一些易栽易管的乡土树木,没有充分利用土地空间进行合理开发,未把绿化与增收有机结合起来。
1.5绿化后期管理不到位
农村植树造林,往往只注重植树的数量和绿化面积,缺乏相应管护机制,认为栽上树就算万事大吉了,养护管理工作不到位,人畜破坏及病虫危害较多,造成树木缺株断带,成活率低,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陷入年年栽树、年年不见树的怪圈。
2对策
2.1加强宣传,更新观念
运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常性地进行广泛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农村绿化的意义,切实感受到农村绿化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认识到农村绿化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从而有效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全民绿化积极性。形成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让植树造林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1]。
2.2加大投资,拓宽渠道
坚持政府和企业、社会并重的原则,在农村绿化方面以政府投资为主、社会投资为辅,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各级政府要把农村绿化建设投资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优先安排。积极探索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绿化建设的路子,建立健全适合各种所有制林业发展的管理办法,营造各种所有制、各类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林业发展环境。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2]。
2.3调整树种结构
目前,汝南县杨树栽植面积较大,其种植比例超过84%以上(标准比例为70%)。各乡镇要抓紧调整树种结构,以县乡公路、乡村公路和村庄绿化为重点,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种植绿化树种和花草,适当栽植以楸树、楝树、刺槐、椿树等乡土树种[3],注意物种多样化,让杨树品种比例降至标准比例以下。积极宣传立体绿化概念,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创造出更大的绿量。绿化中做到乔、灌、草合理搭配,常绿树与落叶树相结合,从而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实现物种的可持续发展[4]。
2.4农村绿化兼顾经济效益
农村绿化以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但在改善生态、美化乡村家园的同时,还要注重绿化的经济效益,让绿化成为帮助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要结合农村的自然条件,将绿化与农林经济发展相结合,实施多种经营,积极引导建设花卉苗木、经济林果基地,让绿化不但可以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形成浓郁的地域文化与特色,有效提升乡村的品质与魅力,吸引城市居民到乡村休闲度假,增加农民收入。
2.5健全机制,加强管护
植绿是基础,护绿是关键。要搞好农村绿化,必须有乡、村二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建立有效的管护机制,分清主体责任,确保绿化效果。一是加强苗木管护。各乡村成立护林领导小组,把绿化美化栽植的树木花草明确到户、落实到人,搞好浇水、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护工作,并签订责任状,一村一本账,一户一个卡,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建立奖励机制。对乡镇、村委和农户制定考评奖励办法,做到奖罚分明,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农村生态绿化工作全面开展。绿化的养护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加强绿化管理,提高群众爱护树木、保护树木的意识,是保障农村绿化成果的长效措施。
3参考文献
[1] 胡海彬,江梅,尚小青.浅谈如何进行新农村绿化[J].河南农业,2010(1):33.
[2] 吴光学.浮山县新农村绿化树种选择探讨[J].山西林业科技,2009,38(4):56-57.
一、基本情况
太原市近几年农村新能源项目建设,主要包括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秸秆集中供气工程、乡村服务网点、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太阳灶、太阳能路灯等项目。目前,全市共有户用沼气2万余户,大中型沼气工程18处,秸秆供气工程17处,乡村服务网点90个,节煤省柴炕(吊炕)6000余户,生物质炉200户,太阳灶700余户,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主要特点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村新能源建设和运行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便实用的项目比较受农民群众的欢迎
近几年新发展的节煤省柴炕(吊炕)、生物质炉和太阳能路灯项目,一是符合新农村发展方向,二是使用效果好,三是使用起来简洁、方便、快捷,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建设指标供不应求。
2、运行良好气站的特点
从全市大型沼气运行情况看,使用较好的气站有共同的特点,一是企业或集体的较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较强的把气站管好用好的意识,能够克服遇到了种种困难,坚持大中型沼气正常运行;二是企业或集体经济实力较强,向农户收取的费用较低或不收取费用,其余部分由企业或村集体补贴,不存在运行费用的困扰;三是“三沼”综合利用率高,太原绿森养殖有限公司气站自己组织周边农户进行“三沼”综合利用培训,向农户传授“三沼”综合利用的知识,激发农户使用“三沼”的积极性,气站也变废为宝,从中受益。
3、沼气乡村服务网点普遍面临生存的困境
网点服务人员没有工资收入,服务费用又难以收取,靠沼气服务不能保证平时的生活需要,大多转而从事其他行业,致使大量的沼气服务人员流失,从而导致网点不能正常运行,网点的生存面临巨大的挑战。
4、农民对户用沼气的热情逐渐开始降温
户用沼气的建设速度与后续服务衔接不紧密,农户在使用2~3年后,由于粪源、劳力、搬迁、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开始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再加上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替代产品日益增多,电磁炉等使用起来方便快捷的电炊具逐渐成为新宠。
三、存在问题
1、户用沼气的主要问题
一是人户分离。子女上学、青壮年进城务工、城镇化建设搬迁等造成部分沼气池被弃用;二是粪源缺乏。养殖业逐渐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分散的庭院养殖已经逐步被淘汰,沼气池缺乏足够的发酵原料,农户外购原料,既嫌麻烦,成本又偏高;三是替代能源方式较多。电磁炉、液化气、生物质炉、大型沼气或秸秆集中供气,代替了户用沼气;四是技术服务不配套。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难难以解决。
2、大中型沼气的主要问题
大中型沼气工程在运行中,一是运行成本较高,有些气站因运行费用太高,达不到收支平衡而停止运行;二是向农户收费困难较大,收费高则农户不用,甚至出现私改管道偷气的现象,收费低气站则亏损,无法维持正常运行;三是消防问题本地无法解决,有些气站因不能取得消防许可被当地消防部门强行停止运行。
3、服务网点技工收入没有保障
因技工收入没有保障,影响日常生活,造成技工流失严重,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成为影响我市服务网点正常运行的最主要因素。
四、合理化建议
1、完善服务网点运行机制
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运行上,一是加强对沼气服务网点的投入,以多种形式对服务人员进行补助,使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能够达达当地平均收入水平,使其能全心全意从事沼气服务工作,为农户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二是正确引导,不搞行政强迫。对有使用意愿的农户,以优质的服务激发其自觉使用的积极性,对不想再使用的农户,不强迫使用,允许其对沼气池进行填埋、报废或其它无害化处理,降低空池率,消除安全隐患。
2、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补贴方式
大中型沼气工程投资大、社会效益明显,对养殖企业的环境治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成的大中型沼气停运会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会增加养殖企业的排污压力。建议适当完善对大中型沼气工程的补贴方式,可考虑几种方式:一是建设补贴与建后运行补贴并用,二是变建设补贴为运行补贴,合理计算出不同体积的工程一年的运行费用,同时参考带动的农户数量,对正常运行的气站每年进行一定数额的运行补贴,减轻企业运行压力,激发企业使用大中型沼气的积极性,效果会明显好于建设补贴。
3、大力扶持和鼓励开展“三沼”综合利用
沼气的更深层次的开发价值在于“三沼”综合利用,既能增加气站的经济收入,减少农户在农药、化肥上的投入,又可以降低农药、化肥在农产品的残留,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人民的食品安全。
一是政府要在“三沼”综合利用这一块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扶持“三沼”综合利用的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养殖场和农户对“三沼”深加工项目引进和开发,对自己投资搞沼肥深加工项目的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二是加大对“三沼”综合利用的宣传,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宣传带动,农业部门要从上到下,利用中央、地方的重要媒体上以公益广告的形式宣传,让全社会对沼肥都有全新的认识,为沼肥开辟出一个全新的市场。
4、增加农村能源项目推广种类,提高补助标准
农村能源项目日益增多,其中节煤省柴炕、太阳能利用(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等)、生物质炉等普遍推广价值较高,社会效益显明,深受农民欢迎,目前这些项目推广的数量较少且补助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农民的建设需求。
5、完善审批项目和补助标准。
大型沼气项目审批上,应增加养殖园区自身循环运行模式(养殖园区本身已形成的集养殖、种植和加工于一体的循环发展模式),对不带动农户的项目也应有补助标准,满足远离村庄的大型养殖场建设大型沼气工程的需求。
关键词 景观生态;新农村;湖南长沙;桐木河
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2-0345-03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后,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全面开展。在建设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经济对中国传统发展的冲击,出现过度模仿,追求与西方城镇化一致的观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中将这种现象称作“混乱的城市化”,吴良镛先生用“大建设”加“大破坏”来形容。这种破坏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国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乡土文化遗产的消逝最为惨重,并影响到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1]。随着对景观生态的重视以及景观生态学的发展,景观生态规划成为越来越多的城市、乡村规划发展的重要理论。景观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近10年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中国多位学者对景观生态学有深入研究[2]。但是关于农业、乡村景观方向的生态规划与设计的论著较少。该文依据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长沙桐木河景观带,对新农村建设风潮下合理进行景观空间布局,增加与稳定其景观异质性,得出结论,并提出新农村景观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1 景观生态规划
1.1 概念
景观规划的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或利用系统中有限资料的人们找到一种最适宜的生活与生产途径。景观规划属于物质空间规划,通过土地和自然资料的保护与利用规划,实现可持续性景观或生态系统是景观规划的总体目标[3]。
1.2 景观生态规划的分类
从景观规划设计的对象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景观系统、人造(人文)景观系统和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三大系统[4]。一是自然景观系统。自然景观系统作为最本质、最基础的系统,涉及地形地貌、地质、动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观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观系统。人文景观系统是耦合在自然景观系统上的人文活动与人文遗迹。三是整体人文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在特定的自然景观系统基础上,在历史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体会、理解和认识,形成有别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实践过程中,创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机的自然—人文复合系统。
1.3 景观生态规划的理念
从三大类型系统以及生态学出发能引伸出3个规划设计理念,即设计结合自然、结合地方性的设计、和谐健康的设计。
2 农村景观生态
2.1 农村景观
中国的农村景观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经过几千年的耕种、开垦,其土壤耕地成为区域内的主要基质,其生产功能作为主要的景观功能,人与土地相互依存。从中国广大农村景观结构布局来看,农村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要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4]。
从尺度上看,包含的区域较小,以农村为单位,村落与村落相互多为分散分布,少数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会有农田聚集的区域。从生态过程来分析,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自然过程主要为自然生态系统中以植物为主要要素的生长过程,人工过程主要为人为干扰自然生态系统的元素构成以及人为控制其中要素的发展程度,由于人为干扰的不同组合、不同方式、不同强度与频率,产生的景观变化程度不尽相同。
2.2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
农村景观生态规划以村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其空间单位内各要素的关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间、时间范围内景观格局、景观空间、景观过程,特别是景观异质性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其景观干扰程度的影响[5]。
2.3 中国农村景观生态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由于社会各界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学者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导向,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工业化;城市规划则将乡村城市化,对大量土地与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景观生态受到巨大干扰,改变甚至放弃其原本与自然的关系,使农耕先辈们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自然关系、生物关系以及人文过程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3.1 农村景观生态系统面临破坏。中国具有几千年的耕种历史,经过漫长的相互适应与影响,村落已经成为大地生命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开凿引水灌溉,都使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但由于不合理拦河筑坝、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原有自然水系统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6]。
2.3.2 农村地方性文化景观面临消亡。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国人对西方经济、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对地方性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大量的西式景观与多度城市化发展不断削弱农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间。如被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模范的华西村,一栋栋欧式别墅耸立,众多的现代化设施设备,让全国各地乡村争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观特色、土地风貌、民俗民风与土地的深刻关系开始消失殆尽。
3 长沙市桐木河景观带规划
3.1 研究区背景
桐木村位于莲花镇西南部,由原桐木、新台和丰台3个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马村,南靠花明楼镇,东临金凤村,北与大华和华宝村相接。桐木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中部是较为开阔的平地,南、北、东三面环山,山峦叠嶂。山体海拔一般在80~200 m,该村地势最高处位于村庄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 m。最低处在村域最东部与金凤村交界处,海拔为57.36 m,相对高差142.9 m。村域土地总面积632.59 hm2,其中农用地544.8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6.13%;建设用地(不包括农用地中的部分农村道路)81.04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2.81%;水域面积与未被利用地面积总6.7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06%。桐木村现状居住建筑用地面积75.26 hm2,占总用地面积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莲花镇西北的山林农田,经桐木村、军营村于军营冲流入莲花河,再汇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设计范围内最高水处高程为64.00 m,最低为58.26 m,水位高差达5.74 m。桐木河水量丰富,常年丰水期较长。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内有公路桥1座、水坝3座。河道内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长良好。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农田、河道、林地、居民点、各级道路。以农田为主要基质,林地、居民点为主要斑块,河道、各级道路为主要廊道。
3.2 目标规划
运用景观生态规划原理,结合地域性景观生态特点在《桐木村综合发展规划(2010-2020)》等相关规划的指导下,构建景观空间结构稳定、生态平衡、具有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形成具有较高文化品味和新乡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态乡村河流景观路。
3.3 规划原则
3.3.1 保证河流原有的生态、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为景观廊道,要将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连接的景观要素有农田、道路、民居点,所以要确保其具有灌溉、净化排污、河流系统的连续性等功能。以稳定水流量为核心内容,完善水系统的平衡。
3.3.2 尊重原有的乡村文化与场所。景观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过程,随着人类发展过程中对景观需求的变化,强烈地改变着景观状态,一颗风水树、一座石板桥、一条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们与自然共同发展的见证。这些乡土、民间的文化景观正是构成民族信仰的来源。
3.3.3 充分保护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观。采用适地适树原则,乡土植物不但最适宜当地的生长环境,而且管理和维护成本也相对最少,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并形成稳定的群落,降低养护费用,完全符合经济效益的要求。
3.4 总体布局与分区
总体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为主流线,串联起入口、葑荡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双桥耕月、枧山晚炊、桐湾渔火、桐村新农等8个景观区域。
3.4.1 入口区——引导游人的特色标志空间。入口区位于设计河域最下游,临近公路,周边为农田,面积约1 800 m2。入口区是景区与外界的分界区域,是外界进入景区的第一印象,以简洁、大方的风格反映整个景区质朴、乡土的气息。
3.4.2 葑荡野望——体验野趣之美的亲水远眺空间。葑荡野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下游,面积约6 700 m2。景区以葑荡野望立意,微风吹拂,芳草随风摇摆,水鸟展翅飞向远处的枝头,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环顾,已然融身于绿色海洋之中。为营造这种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设计中使木栈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丛之间,忽隐忽现,游人穿梭其中,随着木栈道的蜿蜒,步移景异,结合植物的季相变化,使游人体会到一种乡村野趣之美。
3.4.3 阡陌新禾——回忆农耕文化的灵动空间。阡陌新禾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下游的拐弯处,景区南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500 m2。景区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纵横交错的乡间小道;新禾隐喻新环境下农人耕作方式的变更,表达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景区内大量运用装置艺术,展现传统农耕文化的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陈出新,从而营造一种阡陌之间孕育着灵气与希望的意象,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回忆。
3.4.4 夕港牧笛——感受恬静闲适田园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转折处,景区南北面均为耕田,面积约为5 600 m2。景区以“远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处信牛行”立意,夕阳西下,港湾边,三、五牧童骑座水牛,相互嬉戏、吹着牧笛而归的场景是夕港牧笛景区力求营造的意境。设计中结合原有地形,运用装置艺术,将乡村特质元素引入景观设计,体现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乡村生活的恬静与闲适。
3.4.5 双桥耕月——感受浪漫农耕生活的经验空间。双桥耕月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部,面积约6 700 m2。整个景区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立意,再现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情景,反映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场景。朦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驳,一幅宁静的画面油然而生;农人放下一天的劳累,至此纳凉赏月、漫步闲话,为这份宁静增添了一丝情趣。整个景区设置众多以乡村常见的生活用具为原型的景观小品,结合改造现有的桥、坝等设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观,并衬以水中光影与动水效果,凸显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从而营造出小桥流水的意境,增加乡村生活的情趣。
3.4.6 桐村新农——感受乡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农景区位于设计河域中部偏东,西临双桥耕月节点,北毗乡村公路,东、南面均为农田,面积约4 000 m2。新农主要体现当代新乡村的变化。整个景区以简约、现代的设计风格,加上材质的变化与对比,表现出新乡村的新变化、新风貌。
3.4.7 枧山晚炊——体验田园诗意生活的绿色长廊。枧山晚炊景区位于设计河域的中上游,临近乡村公路,面积约8 600 m2。整个景区靠近现有居民点,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立意,傍晚时分,升起的袅袅炊烟在空中随风飘荡,浓浓的乡情、乡韵尽显其中。夏日夜晚,荷塘边的蛙叫声、柳树上的蝉鸣声为乡村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一丝野趣;微风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纳凉的村民心旷神怡。整个景区通过植物与景观小品的有机结合,形成生态的绿色长廊,通过对以上意境的表达,突显生态乡村的独特魅力。
3.4.8 桐湾渔火——领略暮喧河畔的乡村生活境界。桐湾渔火节点位于设计河域最上游,总面积约为9 900 m2。景区以“暮喧江畔归渔火,夜寂湖边亮船灯”立意,营造乡村夜晚的幽美意境。乡间的夜间活动,为原本平静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区内在尽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础上,局部点缀河石,使自然驳岸的绿色轮廓与随风拂动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们游玩其间,体会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4 结语
在现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中,广大村落的景观生态面临着强烈的冲击,人地矛盾冲突、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与恶化、地方性人文景观正在消亡,创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景观生态环境已经迫在眉睫。应该把景观生态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基础设施建筑是必须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须认识到,自然系统是有结构的。协调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格局和质的问题[7]。在农村景观生态规划过程中,首先确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强调土地景观生态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观文化的存在空间等系列科学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观发展过程。特别是在了解其景观构成的情况下,应该首先确保其水利系统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独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适地适树,逐渐完善其整体人文系统。
以景观生态学院里指导农村景观生态建设,使农村生产建设规划、生活建设规划、文化建设规划与景观生态建设规划相和谐和共生,系统内部的各种要素与外界的联系和关系得以协调、均衡、有序发展,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7]。景观生态学在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5 参考文献
[1] 俞孔坚.土地伦理学视野中的新农村建设:“新桃源”陷阱与出路[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6(3):26-31.
[2] 肖笃宁.国际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生态杂志,1999,18(6):75-76.
[3] 王云才.景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7.
[4] 张慧.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J].农存生态环境,2001,17(1):29-32.
[5] 周道玮,盛连喜,吴正方,等.乡村生态学概论[J].应用生物学报,1999,10(3):362-372.
土地调查成果准确、直观地反映了各类土地的位置、权属、数量、分布和利用状况等信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用途广泛,特别是在国家宏观调控决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土地调查成果实际运用范围很窄,只有土地、统计等少数部门在运用,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为此,笔者在土地调查任务完成10周年之际,希望加大推广、宣传力度,使土地调查成果得以充分运用,潜在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土地调查成果用途广泛
土地调查成果包括分类土地面积汇总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资源研究专题报告等。分类土地面积汇总数据反映了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和各类土地的数量、比例,土地利用现状图反映了各类土地的位置、面积、权属和分布,土地资源研究专题报告,对土地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利用潜力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由于这些成果具有基础性、真实性等特点且涉及面广,所以有着广泛的用途。
用于编制部门规划。这些成果给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与土地相关的规划提供了科学的基础数据、图件资料和文字报告。如:各级政府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部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区域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国土综合整治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建设部门编制城镇、村庄发展体系规划和城市、建制镇发展规划,交通部门编制各等级公路路网规划,林业部门编制荒山造林规划、退耕还林还草规划,环境保护部门编制城市发展环境保护与绿化规划,以及水利部门编制退田还湖规划、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低洼易涝低产田改造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都离不开准确、科学的土地调查基础资料,
用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宏观决策。粮食安全在国家安全中占居重要地位,土地安全是粮食安全的核心。粮食安全与土地关系密切,如:耕地数量、土地质量、土地产出率、土地利用结构等都与粮食安全息息相关。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粮食安全保障宏观决策中,可以根据土地调查结果,掌握耕地、耕地后备资源、建设用地和其他各类土地资源总量,判断土地安全保障形势,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国家的耕地保有量和建设用地总控制规模,确保各类粮食供需平衡。
用于指导农业生产。运用土地调查成果,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能够因地制宜安排农、林、牧、渔业生产,实行科学种植、养殖,做到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根据土地调查成果,掌握耕地利用程度、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用地结构,判断农作物生产用地的近期和远期保障形势,制定农作物生产用地的保障措施。
用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选址。土地利用现状图反映了各类土地的位置、分布、权属,直观性很强。在城镇规划可行性研究及城市规划区外项目的可行性论证、选址阶段,从土地资源保护的角度出发,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直观性强的特点,可以直观的判断得出城镇规划、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选址的合理性。在铁路、公路、沟渠等线性工程的设计中,可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线路走向的选择,尽量避开耕地或少占耕地。此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开发整理、其他各种规划的编制等,都需要运用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
用于有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土地调查成果反映了村以上土地权属单位的各类土地的面积、范围、权属、位置、分布。利用土地调查成果,可以进行如下管理:城市开发区“四至”管理;城市开发区、线路工程、水利建设等大型工程的征地拆迁费用预测;审查建设项目被占地的地类、面积、权属和土地权属争议情况;检查考核土地利用规划、耕地占补平衡与耕地保护目标的落实情况;建立土地利用数据库、基本农田数据库、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等;进行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基本农田等的登记统计,管理土地权属、资源。根据土地调查过程中形成的土地权属界线认定书、协议书和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权属界线,调处土地权属纠纷等。
用于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一是土地部门。可以运用土地调查成果,进行农用地的分等定级,确定不同等级土地的位置、范围、面积、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调查;进行集中、成片、达到一定规模的耕地调查;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内零星地类的调查,采矿造成地面沉降影响的各类土地的调查,各类工程建设破坏土地和恢复土地的调查,批而未用土地的调查,农民承包经营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等。
二是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环保等部门。可以运用土地调查成果,进行以下调查:农作物播种品种、面积、产量的调查;土壤普查;包括耕地、草地和其他农业用地在内的水土流失和治理面积的调查;高、中、低产耕地的调查;抛荒耕地的调查;同种类林地、林产品及采伐量的调查,荒山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落实情况的调查,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其他各类保护区等范围内的各类土地面积调查等。
三是有关部门进行灾毁调查。运用土地调查成果可以快速、准确地调查灾情,及时为政府组织救灾提供有关数据。如:山洪瀑发冲毁各类土地面积调查,洪水淹没各类土地面积调查,干旱受灾、成灾各类土地面积调查,虫害受灾、成灾各类土地面积调查,工业污染造成不能耕种土地面积调查等。
用于科学分析研究。运用土地调查成果可以进行如下科学研究:农用地适宜性分析;土地人口承载力与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研究。土地利用现状、特征、优势、问题、潜力分析;分析不同类型、等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历年土地利用结构、耕地、城镇、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变化和人均耕地等的对比分析。历年土地利用变化各类土地增加来源、减少去向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GDP、城市化、交通、人口增减、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的关系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率与土地农业利用率分析研究。城镇、村庄建设用地挖潜和发展趋势分析。农田水利建设中,机电排灌动力工程量、投资效益及受益面积的分析研究等。
积极推广应用土地调查成果
积极做好土地调查成果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向政府和各部门领导及有关专家做专题介绍,介绍土地调查成果的获取手段、主要成果、成果精度、适用范围。请他们参观土地调查成果资料,观看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演示。通过宣传,使他们认识土地调查成果的珍贵,了解土地调查成果的内容,清楚土地调查成果的应用范围,促使其在宏观决策和部门工作中自觉应用土地调查成果。
积极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试点。国家、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拿出一定资金,选择几个能在全国推广,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的应用项目,积极与国家有关部门协作,开展土地调查成果应用的试点,为有关部门在系统内推广应用土地调查成果打下基础。
论文摘要 近年来,随着全省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引发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全省每年因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造成死亡事故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2010年,笔者所在大队辖区 G1513温丽高速公路温州段共46公里,全年交通事故死亡12人,因行人上高速公路引发的交通事故就死亡4人,占死亡总人数的33%,且均发生在春运期间。如何治理行人上高速公路的顽疾,保障高速公路平安畅通成为我们高速交警当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 行人 高速公路 治理对策
一、行人违法进入高速的主要形态
结合我们的日常路面巡逻、执勤执法、事故处理工作,针对“高速公路行人”这一群体进行缜密地调研分析,可大致分为以下五类主要人群:
一是精神病患者、智障者、拾荒者及流浪人员。这些人员基本上都是属于无家可归者,且大部分有精神疾病,是社会的底层人群,这类人往往把高速公路及周边地段当成了生存的场所,将其带离高速公路后,又会返回。
二是高速公路沿线的村民、未成年人、企业工人。高速公路大多穿越城乡郊区,阻断了当地居民的通行。居住在沿线村庄的不少中小学生、村民、企业工人由于安全意识不强上高速公路穿行,未成年人则上高速公路玩耍嬉闹。
三是在高速公路沿线上下的乘客。乘客上高速公路候车,和客车在高速公路违停上下客行为屡禁不止。部分客车车主或驾驶员唯利是图,随意停车上下客,我行我素,乘客则安全意识淡薄,抄近路横穿高速,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是高速公路作业人员。高速公路业主员工、施工工人、施救人员,在高速公路管理、维修、养护、施工作业过程中,为图方便,不按规定设置标志标牌,甚至不穿反光背心,超出施工区域随意走动,往往使过往车辆触手不及。
五是高速公路车辆发生故障、事故、堵车或随意停车后下车活动的人员。车辆在高速公路上发生故障或事故后,一些从事货运专业驾驶员,他们大多不去报警寻求帮助,而是占用车道自行修理。多数司乘人员在发生堵车、故障或事故后,下车察看、随意活动、看热闹或争论不休,甚至大小便,这些人员缺乏应有安全意识,极容易导致重特大交通事故。
二、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整体法律观念淡薄,交通安全意识欠缺
1.在高速公路抛洒、遗洒物品,吸引附近居民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司乘人员素质各异,将生活垃圾抛洒到高速公路上等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如饮料瓶、易拉罐、纸质包装等废品易吸引周边居民、流浪人员、拾荒人员进入高速公路,捡拾废品进行变卖。另外,货运车辆由于没有将货物捆绑牢固,导致货物抛洒、遗洒,这些物品很容易吸引附近村庄的群众、流浪人员等上高速公路拾荒。
2.沿线的居民文化水平低,法律知识欠缺。高速公路途经城市郊区、农村、山区等地域,村民常因生产、生活、上学需要,横穿高速公路,存在着侥幸心理。
3.司乘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识。车辆发生故障、事故或堵车后,在相关部门到来之前缺乏安全防护和警戒意识,司乘人员置自己于险地,随意下车活动,或占用车道自行修理。
(二)高速公路设计缺陷及维护不到位
1.高速公路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随着高速公路沿线经济迅猛发展,因生产生活的需要,两侧村民来往随之增多,原有的跨线桥和涵洞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被高速公路隔断的居民通行的需要,再加上部分地道涵洞年久失修,维护不到位等情况造成涵洞形同虚设,一些村民为了贪图方便,横穿高速公路。
2.防护隔离设施维护不到位。沿线护栏、隔离墙等高速公路上的封闭设施被破坏后维修不及时,为行人上高速提供了入口,很容易形成上高速公路行人的“熟路”,管理起来难度更大。
(三)客运车辆司乘人员铤而走险,随意上下客
1.客运车辆随意上下客。尤其是长途客车,车主或驾驶员不想去正规车站下客,或是怕下收费站多收费,或是明知存在违法怕下收费站后有执法人员检查,而直接选择在高速公路上揽客、抛客。
2.乘客进入高速公路上搭车。为图工作、生活之便,主动要求驾驶人在高速公路上就近停车上下或与驾驶人预约乘车地点,在高速公路上等候上车,更有甚者,随意拦停搭乘正常行驶的车辆。
(四)高速公路管理部门管理的不到位
1.高速公路通车后没有切实解决好附近群众的通行问题。跨线桥、涵洞等配套设施跟不上,只要群众的出行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行人进入高速公路这一难题就难以得到切实解决。
2.宣传不到位。高速公路相关管理部门对沿线的村庄、学校等还是做得不够。很多村民不理解,民警制止行人时经常会遭到当事人的语言攻击,甚至人身攻击,许多当事人认为不准他们进入高速公路是交警故意为难他们,是交警找麻烦,对自身违法的危害性认识不到位。
三、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治理对策与事故预防
杜绝行人违法进入高速这一痼疾,需要高速公路各个管理单位的共同协作,需要高速公路沿线村委及政府部门、客运企业的共同参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一)加大与沿线的村委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做到情报互通互报
1.要积极与沿线的村委会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完善高速公路周边的基础设施,解决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的困难问题。比如在车流、客流、物流较密集的收费站周边设立长途汽车乘坐点,方便人民群众出行。同时,可以在行人经常横跨的地方设置跨线桥或者涵洞,方便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2.让养护部门与沿线村庄建立联系,组建由村民和养护工人共同组成的维护队。主要负责对高速路下人行通道的管理和保通工作,督促养护部门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断了靠上高速捡垃圾营生的行人的“财路”。
3.要积极与地方公安机关派出所协作,对于故意破坏安全设施的违法行为要严厉打击。要集中处理相关违法犯罪人员,让这种行为成为人人都不敢触碰的高压线。确保安全设施完善。
(二)加强与高速公路各个管理部门的联系,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强化合作长效机制
1.要与高速公路指挥部门或投资单位合作。高速交警应参与新高速公路的设计,根据实际管理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争取消除规划设计中的缺陷,为日后的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横穿高速公路多发地区增加跨线桥、涵洞,解决周边群众的过路难。
2.整合高速公路管理力量,要主动与管理处、路政部门、施救及施工单位的协调配合形成整治行人进入高速行为的长效机制,严把高速公路入口关,杜绝行人从收费站、服务区、施工区域随意进入高速公路。
3.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问题。督促养护部门及时整改,特别是对铁丝网等隔离设施损坏的要及时修理。对重点路段,要求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安全防护网等安全设施加高加固,或者增设跨线桥、涵洞等安全通道。
(三)开展调研分析,借助科技力量,加强路面秩序管控能力
1.调研分析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的特点、规律,制定针对性的勤务方案,突出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管控,重点加强对沿线村庄的路段进行重点巡逻,预防和查处高速公路行人随意穿行、翻越护栏和上路候车等违法行为。
2.借助交通科技设备来进行监控,通过网络监控平台进行“电子巡逻”,在行人经常出没的地点或客车上下客的地点不定时的进行网络监控,快速查处。
3.联合安监、运政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加强中、短途客运市场的整顿,坚决依法严厉打击“黄牛”,取缔高速公路上的非法“客运中转站”,加大对违法上下客行为的打击力度。
4.遇事故、故障或堵车,要借助新媒体及时告知,接警员要告知报警人做好安全防护工作,民警到达现场后要做好防护措施防止二次事故发生,疏通应急车道,迅速施救、疏堵。现场勘查民警要快速勘察,尽快清理现场,减少因阻塞而产生的滞留人员。
(四)采用多种形式加大交通安全宣传力度
1.以高速公路电子显示屏、跨线桥、涵洞等为载体,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在电子显示屏上24小时不间断的滚动播出交通安全提示语,在跨线桥、涵洞悬挂宣传横幅,制止车内乘客乱扔垃圾,做好货物捆绑等给广大司乘人员以警醒。
2.结合实际需要,在收费站、服务区、沿线村委会张贴标语、悬挂横幅,进家串户走访宣讲,播放相关交通宣传片,发放宣传资料,与相关单位负责人签订责任状。在中小学校开展交通安全宣讲,广泛宣传行人违法进入高速公路和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随意停车上下客等交通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3.从源头上抓管理,到辖区各客运站进行宣传,组织客车司机展开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在车上贴放举报电话和警示牌,严禁客车违停上下客,对单位负责人和驾驶员进行安全教育,与负责人签订安全责任书,杜绝客运车辆在高速公路上下乘客。
4.对行人上高速的违法行为登记造册,定期走访,加强监管力度。对沿线进行排摸、调查工作,了解高速公路沿线行人的种类和分布状态,对上高速的行人的身份信息、住址及上高速原因、方式及行走路线进行登记并照像。
5.与新闻媒体单位开展互动,定期组织针对行人上高速违法行为的专项整治行动,对一些不听劝阻,态度蛮狠的群众要采取媒体曝光,严格处罚,对学生上高速公路的定期通知学生所在学校。
(五)对查获行人上高速的违法行为后期处置
1.对进入高速公路的行人进行登记,每过一段时间将这些数据通报到村小组,村委会甚至派出所,对当事人进行教育批评,对屡教不改的群众深入家庭进行教育,落实处罚措施,督促其及时缴纳罚款。
2.针对精神病人,在对这类人的管控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对方受到惊吓,以稳为上。及时制止,加强监管。要周边村庄的精神病人进行统计,与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员进行面谈要求其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进村入户宣传过程中,对有精神病人的住户要着重进行宣传,利用周边居民的力量协助精神病人的监护人员做好监管工作。
3.将当事人带回支大队统一移交对当事人进行建档,不但增加违法当事人的时间成本,而且能形成一个违法成本比较。因此,建议要对行人上高速建立档案制度,要求对上高速的行人的身份信息、住址及上高速原因、方式及行走路线进行登记并照像。
4.公安交警部门对管辖沿线的情况进行摸排和摸底调查工作,了解高速公路沿线行人的种类和分布状态,然后针对具体的情况,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联系,请政府参与管理。
【关键词】 农村 水利工程 管理 问题 措施
站和闸,以及堤和沟渠,还有河流和相应的配套设施是农村水利工程的主要设施。农民对旱、涝灾害的抵抗,主要依靠农村水利设施来实现,而农村水利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具有促进农业生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功能,是使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不断提升的必要物质基础条件。在充分掌握水利工程的具体作用和性质的前提下,运用水利工程管理实现水利工程的趋利避害功能,推动水利工程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最大化,促进水利工程管理和引导功能日益提高,使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充分的融入于相关的运行科学之中,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处于最佳状态。推动水利工程效益实现最大化,将是水利工作者们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
1 农村水利工程的特点与性质
农村水利工程具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地位的重要,需要领导给予高度的重视。水利工程是实现农业生产向前发展,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物质条件。因此,各级领导要把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来抓;二是需要较强的群众基础,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其中。农村水利工程利用将涉及到每一位农民的切身利益,与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关系紧密,是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而且其分布广泛,遍及乡村。因此,需要广大农民参与其中;三是具有较强的公益性,需要政府牵头,予以扶持。农村水利工程是造福于民的公益设施,是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具有较低的投资回报率,其正常运行需要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补助经费进行扶持;四是垄断性强,需要政府强化管理职能。水资源和地形等是约束水利工程建设的条件,水利工程设施和水资源是用来服务于民的,是造福百姓的,因此,政府具有垄断性,不适合私人占有。需要在政府的规划与指导下,有序合理的开展建设与管理农村水利工程的工作。
农村水利工程的性质: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实现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都需要通过农村水利工程这个基础设施来完成,是确保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物质基础。是造福于民的农村公共工程,具有较强的公益性和基础性。
2 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常见问题
2.1 建设管理问题
2.1.1 区域规划不完整
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初始阶段,许多农村水利建设只局限在自己村镇利益的范围,缺乏与临近村庄的连接,没有长远的整体的合理细致的规划,造成单位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合理性不足,防洪安全闭合体系不可靠。
2.1.2 建设管理不系统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管理也跟不上,近年来,农民形成较强的个体意识,淡化了集体观念,时有发生对水资源浪费,严重损毁水利工程等现象。
2.1.3 责任落实不明确
没有彻底把管理责任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由于村民管理小组和管理类别不明确,缺乏章程,造成水利工程管理没有明确的分工,无法落实管理责任。
2.2 资金投入问题
2.2.1 资金投入不足
税费改革在农村的实行,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基层农村水利建设投资。另外“承包责任制”淡化了农民集体意识,农民在水利工程建设上缺乏投工投劳。同时,由于农村各级政府在投资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当地具体情况,致使很多地方出现大规模欠账情况。
2.2.2 管理费用短缺
在农村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中,往往受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约束,水利工程水费不能足额征收,而政府投入的养护经费也基本落实不到实处,致使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经费和专职管理人员欠缺,普遍存在失管和轻管以及懒管的现象。
2.2.3 融资引资困难
在当前,由于供水的成本费用远远大于农业水费的价格,在征收水费时,时常陷入尴尬的境地,出现难题。同时由于水利工程具有低收益和高风险以及低回报,较高的公益性,较大的协调难度的特征,导致企业或个人投资者来说,常常不予考虑;是造成缺乏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资金的主要原因所在。
2.3 规划设计水平低
部分水利工程由于规模小和造价低,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往往忽略可行性研究或初步设计这个步骤,而直接进行设计和施工。 同时,由于基层农村水利工作人员专业知识匮乏,工程设计水平较低,只能胜任简单的工作,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2.4 施工质量控制不到位
对于规模小和投资少的农村水利工程来说,由于管理层管理的跟不上,造成没有标准的设计,施工管理不到位,质量低下,出现安全隐患。致使水利工程在竣工后,不能完全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2.5 水利工程检测不规范
对于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各部门能够做到在施工建设时,遵循相关的监督规定。而在农村的小型工程建设中,建设单位就会忽视手续的提交,甚至对检测进行逃避。
3 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措施
3.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建设和发展水利事业,做好为农业经济服务的后盾,是需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思想为指导的,这是经过实践证明了的真理。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目标是,激发农民和基层水利工作者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把本地区的水利事业蓬勃发展起来,强化技术创新,实现合作管理,使社会效益发挥最大化。 积极探索和创新管理模式,指导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农村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3.2 做好内部建设
开展自身建设,强化开发人力资源力度,根据市场和工作的要求,在内部人员中,定期有组织和有计划的开展学习和培训,这是当前农村水利工程管理的着重点。同时注重培养员工自主学习的能力,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推动员工技能水平的提升,使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来。同时,在认真分析掌握每名员工的技术和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把其划分到相应的部门,做到分工明确,在最短时间把各部门的人才培养出来,推动单位内部实现协调发展。最后,定期考核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向他们交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真正的能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发挥自己的最大的作用。
3.3 确保工程质量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水利是最基础的事业,同时也是确保农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因此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员工树立“质量至上”的意识,培养相关部门人员职业道德,把奖励和惩罚体制建立起来,并不断的进行完善,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推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的提升。培养职员的创新意识,注重征求他们的合理化建议,确保工程质量。
3.4 提高检测水平
当前,由于信息管理水平的提升,对于水利工程的检测来说,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因为这是把好质量关的关键,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检测仪器和设备,确保所用使用的材料合格,并随时的进行自检,保证工程的质量。同时,应该重视检测人员的学习,注重检测人员检测水平的提升,在检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检测标准和规范,质量检查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使检测具有公信力与说服力,开展打造水利建设工程品牌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切实做到使农村水利工程质量提升的目的,使“人情工程”从根本上被杜绝。
3.5 转变思想,强化科学管理
一方面,不管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规模是大还是小,都要予以高度的重视,从论证到设计,建设到监管做到一条龙的科学管理,实现建设与管理双管齐下,一起抓的格局。 在水利工程建设竣工后,对其经营权的拍卖或承包给个人或实行专业管护要及时,从而向单位或个人移交责任和管理权,把相应的证书发给他们,把管理工作真正的落实到实际之中,推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提升,达到各类工作步入良性管理和发展的状态之中。
另一方面,我国农村水利工程尚处于发展时期,因此,应注重运用发展理念,不断推动科技手段的应用,实现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集约型管理。在实际中,重视水利信息自动化建设,坚持以水定产原则,对灌区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水资源的情况来确定作物结构,实现多管并举,强化水利管理。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因地制宜,做到各有侧重和分类指导,把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当做重点来抓,竭尽全力的把防洪和抗旱能力提高上来,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4 结语
工程项目小的这些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对于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来说,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众所周知的。因此,对其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中,应加大宣传力度,紧跟形势,实现思想的转变,把工作真正的落到实处,注重工作细节,结合工艺性和公益性,促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升,把农村水利事业蓬勃的发展起来,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蒋流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及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7):85-85.
[2]齐国营.浅谈水利工程施工中的管理与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