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1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休闲农业文献综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休闲农业文献综述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精品化;多样化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乡村休闲农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日益旺盛的休闲消费需求,为乡村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内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案例地主要位于成都、北京、云南等地,国内学者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多从地域的角度来分析,甚至以地名为模式命名,形成了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地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一、北京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近年来,北京通过不断培养和发展乡村旅游,找到了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现将其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二、云南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云南乡村旅游起步相对较早,云南旅游在全国都走在前列,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上也做了积极探索:

三、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特点

成都郫县农科村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是农家乐的故乡,以农家乐、三圣花乡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纵观以上三个旅游地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发展正在向全域化、特色化、精品化、多样化的转变,逐渐涌现出一批乡村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乡村旅游新模式也是层出不穷,体现了中国乡村旅游正在朝着新的发展阶段前行。

参考文献

[1]金冰心.国内外旅游综合体开发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2014:1-44.

[2]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第2篇

摘 要:北农科技园结合北京昌平地区的资源、气候、良好的硬件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但当前的水平仍旧不高,本文从园区的发展优势、现有项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几个方面对北农科技园的休闲农业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北农科技园;休闲农业;体系;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128

休闲农业是在城市高度发达和居民相对富裕背景下发展起来、农业转型阶段的新的产业形态。随发展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的扩大、休闲内容的充实,休闲农业能够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的场所。休闲农业以传统农业为基础,近年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在提供新鲜、安全的农产品的同时,附带观光、创汇、教育等特点,有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农业的现代化与特色化的功效。休闲农业是观光农业旅游的高级形式,农业技术是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实现生产过程的动手实践,游客可轻松愉快的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 ,此外,还能学习农业、生物、生态的相关知识。

北农科技园隶属北京农学院,地处昌平区、毗邻北六环,交通便利,是北京中小学生、北京农学院农事农时的实践教学基地。北农科技园引领新兴休闲农业使游客可参观、体验各种农业项目,将社会需求和农业院校的硬件资源有机整合,使游客充分体验农业乐趣,休闲农业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 以多样化体验项目为特色的休闲农业

科技园引进高新农业技术,起到很好示范观摩效果,在园区游客可进行水果采摘、农技学习、苗木认养及标本制作等活动,极大的满足了游客的各种需求。

1.1 农事实践体验

在日光温室前的土地上进行起垄作畦、中耕松土,进行水稻、玉米、马铃薯的种植,让游客了解到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种植技巧,对农事实践活动有了比较深刻直观的印象。

1.2 学技术、悟农道

学农“技”、更要懂农“道”。传统农耕智慧,需要通过劳动加深体会。此外,园区工作人员还耐心对游客讲解传统豆腐的发展史及磨豆腐的基本流程,让游客亲手磨豆腐,使游客体验到农事艰辛和农民劳苦。同时,开展欢乐农事体验,特色的玉米脱粒、独轮车运粮、扁担挑物等让人回味无穷。

1.3 欢乐自娱、丰衣足食

将分割成块的土地认养给游客,他们可无拘束的种植、采摘水果、蔬菜和花卉,园区内也可提供由园内工作人员代管的服务,游客只需定期来此随时检查关注自己经营作物的生长情况即可。此外,让游客亲自动手收割田间蔬菜、林间捡鸡蛋,提高家庭的沟通协作的同时,游客也体会到了乡村自然之美。

1.4 寓情于景,强化学习

设置有特色的情景,引领课堂书本内容的延伸,使游客展开无限遐想,比如在学习骆宾王的《咏鹅》时,就可把园区散养的鹅放入水塘让同学们进行想象回味。

1.5 植物识别和标本制作

游客识别果树、花卉、蔬菜,在游乐中走进自然,并采集制作各类不同的植物标本。北农科技园曾受北京市教委委托,结合科技园现有植物资源特色,向中学生开放动手实践能力的平台,科技园的多位老师授课讲解植物识别要点、标本制作技巧,深受社会好评。

1.6 参观农业生产线

科技园建有多家农业标准化生产车间,如酸奶加工厂、葡萄酒加工车间、蘑菇菌棒生产流水线、饲料加工、农业废弃物处理生产线等,加深了游客对现代化生产工艺的了解。

1.7 休闲运动

借助科技园内的绿色生态环境,打造运动项目,如攀岩拓展、竞走、跳绳、乒乓球和篮球等运动项目,增强游客身体素质。

2 园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建议

2.1 增加休闲服务,引进品牌项目

打造安全、舒适的就餐娱乐环境,打造主题休闲农场,在硬件建设上增加资金投入,打造更多有品牌的大中型项目,力求让“园区有特色可看,农民有事情可做,学生有东西可学”。

2.2 规划发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规划是发展园区休闲农业的首要思路,更大程度的争取北京市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积极贯彻开发与保护结合,不能一味的盲目搞建设,让消费者仅仅体验收果、摘菜的农家乐,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却让层次停留在一般现代农业水平,得不偿失。

2.3 打造高新休闲农业

农业发展、园区增收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根本立足点,继续依靠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农业的技术优势,重视休闲农业的开发新途径、引进新“种质”、新“材料”,积极打造高新技术式的农业园区。

2.4 增加宣传力度

北农科技园也因休闲农业能带给游客全方位的舒适感受,而愈加得到北京地区游客的关注,要不断扩大其知名度,需要依靠政府力量向社会各界推荐,同时,科技园要充分展现学校“窗口”的作用,加强网站的建设,并依靠北京农学院对社会各界的宣传;借助媒体力量,通过专访、专题节目、新闻、板报等途径扩大宣传;借助其他途径,如通过入园企业的大客户介绍,通过入园参观的中小学生的传播,通过政府对外传播等。

3 结语

休闲农业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农业目标单一、技术落后的弊病,本文综述了北农科技园休闲农业现有情况和前景分析,为下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休闲农业是一新兴事物,北农科技园的休闲农业也仅有3a时间,加之笔者学术和研究水平有限,势必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欢迎同行各界人士来完善和指导。

⒖嘉南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1):39-42.

[2]周淑景.农业转型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0(56):25-34.

[3]徐广才,史亚军,谢翔燕,等.休闲农业标准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15):306-311.

[4]郭焕成,孙艺惠,任国柱,等.北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8(4):453-454.

[5]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24.

[6]俞菊生,吴轶韵,罗强.上海都市型生态农业模式及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9(5):1002-1006.

[7]段小力,张黎强.都市休闲创意营销的策略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2(9):307-311.

[8]牛君仪.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和对策[J].生态经济,2014(1):124-125.

[9]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2006(4):144-145.

[10]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39.

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 经济发展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F6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8-073-02

进入21世纪,休闲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休闲产业正是基于人们的休闲需求产生的。休闲产业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及以物质商品生产所确立的主要的发展模式,人们在工作之余越来越需要休闲。目前,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产业规模,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通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以推动观光旅游、农业休闲为目的一种新型的高效农业。具有维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产业、保护农村资源从而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特点。

一、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在理论方面进行了研究,如哈罗德・英尼斯和格雷格等人,他们提出了农业资源开发增长理论,其主要观点为: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扩大耕地和牧场的面积是增加农业生产的主要途径,因此得出,自然资源的不断开发是农业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资源开发模型也存在重大缺陷,众所周知,因为自然资源是不可再生,所以基于资源开发模型的农业的增长模式在长期内是不可持续的。再如钱纳里的结构转换增长理论,虽然他没有专门研究和系统的论述农业增长问题,但是在二元经济结构条件下,作为传统经济部门的主体,农业符合结构转换所包含的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的转化条件,因而可以将他的结构转换理论视为农业发展的理论。该理论见诸于1988年出版的《工业化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一书,在书中,钱纳里认为,在经济结构转变的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农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则会显著下降。与此同时,农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转换是相得益彰的,一方面,农业资源流出农业部门促使农业份额减少,另一方面,农业资源的替换改善了农业质态并提高了农业现代化程度。钱纳里认为,经济结构的升级转换对农业带来的影响表现在,在经济结构升级转换的过程中,高效率的资源替代了低效率资源,进而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业产出随之增长。

二、休闲农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

1.休闲农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休闲农业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了农民增收,稳定了农产品市场,实现了农业跨越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世界农业发展进程中,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两类方式:第一类是农业产业结构效益优化,即农业产业结构在演进的过程中经济效益得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第一、二产业转变为农业第三产业,在转变过程中资金、技术、资源等实现了效益流动,产业结构优化带来了农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第二类是转换能力优化,其中包括农业产业对于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对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产品市场供求的掌控能力以及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能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整合自然及社会资源,实现农业转换能力优化,可以提高农业经济增长数量及质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变,将农业生产资源转变为农业资本,将生态环境资源转变为生态资本,将农村民俗资源转变为农耕文化资本。产业化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现有2.5亿左右的农户,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产品单一,利润低的问题,休闲农业提升了农村产业结构,对于农村、农民和农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2.休闲农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较少,就业成本偏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方向。休闲农业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在当地创业、就业和增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业、餐饮业、旅馆业以及旅游商品、纪念品加工业,因此能促进农村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休闲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休闲商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无形商品迎合了都市居民的休闲需求。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乡村旅游业就业的特点是就业面宽,受众范围广,特别是大量工作并不需要特殊的技术,所以可为广大农村青年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据世界各国统计,旅游业直接就业所带来的关联就业机会的就业人数之比为1:5,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据农业部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8月,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14个省市区,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43035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2823家,年实现收入806.7亿元,带动就业近200万人,其中农民就业达159.5万人;实现农民增收257.2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352.5亿元。

3.休闲农业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有促进作用,可以改善乡村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农村走上生态环保、文化传承等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休闲农业推动了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优美的大自然和农村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休闲农业的出现,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的产业叠加优势,农民在从事休闲农业的过程中,提高了人文素质,增进城乡交流和互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缩减城乡差别,客观上改善了农村和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从而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城乡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

三、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培育主导产业。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村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和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有效载体,在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产业区应注重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努力形成“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规模化生产格局。引导休闲农业企业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强化产业支撑,力争每个休闲农业企业都培育1~2个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

2.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现代组织理论认为,产业集群是创新因素的集群和竞争能力的放大。波特教授认为,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一般说来,当产业集群形成后,将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加剧竞争等,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力。我们可以一个村或一个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带、产业群为基础,有序推进休闲农业园区建设,打造良好发展平台。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兴办建设规模大、产业基础强、服务功能全、经营效益好、游客满意度高的休闲农业企业,同时发动周边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特色各异、优势互补的休闲农业企业和农家乐,建设成为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

3.优化休闲农业发展环境。环境对于产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制定和落实扶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对已出台的政策进行认真梳理和修订完善,增强政策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金融部门把休闲农业列入信贷支持重点。进行融资体制改革,推出一些试点项目,以期在竞争性领域形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宏观调控的新机制。大力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和行业自律机构,为休闲农业企业融资打开方便之门。减轻企业负担,推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光远.论普遍有闲的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马惠娣.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郑健雄,郭焕成,陈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

4.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4篇

关键词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对策;甘肃渭源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277-01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感受生产、体验生活的休闲方式。休闲渔业,就是利用现有渔业资源、设施,结合生产、人文环境而规划相应的活动,供人感受渔业生产并享受休闲、娱乐的一种产业。其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得到迅速发展。笔者结合本职工作特点,深入基层生产一线,通过走访、实地察看等多种形式,对渭源县休闲渔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

1 渭源县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休闲娱乐进入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一些养殖户和养殖场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基础设施,积极发展休闲渔业。特别是近2年,发展速度较快。据调查统计,渭源县现有休闲渔业项目8个,经营规模14.67 hm2,总投资逾300万元,吸纳劳动力100余人,2013年接待消费者逾2万人次,经营收入500万元以上。纯收入近100万元。经营地主要分布在渭河、洮河流域,投资以县内投资为主。

渭源县休闲渔业生产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兼用型。以养为主,以钓为辅,养殖池塘不进行垂钓,腾出一定面积的池塘,放入自产的商品鱼,专门进行垂钓活动。这是目前投资较小,效益较高的发展形式。全县有3家此类经营单位,其中三河口渔场有养殖水面6.67 hm2,年垂钓人数达5 000人次,2013年垂钓收入达80万元;胜利村贾月喜渔场有养殖水面1.33 hm2,年垂钓人数达2 000人次,2013年垂钓收入达20万元以上。二是娱乐休闲型。借助现有基础,投资建成宾馆、餐厅、娱乐场所,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有三河口渔场和峡城永丰现代农业综合养殖小区,三河口渔场新建餐厅、娱乐场所800 m2,接待游客人数多,效益明显,2013年垂钓收入达100万元以上;永丰现代农业综合养殖小区现有养殖水面1.67 hm2,配备餐厅、娱乐休闲场所600 m2,2013年收入达200万元。三是游钓型。建设商品鱼养殖池塘,引进商品鱼,配备一定的基础设施,主要选择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专人负责,开发旅游休闲项目。清源镇紫云山庄游钓渔场属于此种类型,现有池塘0.33 hm2,年投放商品鱼7.5 t,接待游客4 000人次,2013年收入达30万元[1-3]。

2 渭源县发展休闲渔业的有利条件

一是交通便利。渭源县位于兰海高速公路和天定高速公路交汇地段,316、212国道穿境而过,兰渝铁路即将建成,并且社站、交通优势明显,兰州、定西游客1 h就能到达,适宜发展休闲渔业。二是旅游资源丰富。渭源县作为古老渭河的发源地,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古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奇丽秀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渭河源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里画廊”天井峡、云端仙境太白山、“陇原香格里拉”双石门等自然景观,也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景观。三是渔业生产发展迅速,建成了5个连片池塘规模化养殖基地,引进草鱼、鲢鱼、鳙鱼、建鲤、澎泽鲫、虹鳟鱼、金鳟鱼、革胡子鲶等名特优养殖新品种,开展连片池塘高产高效养殖、综合生态规模化养殖、休闲垂钓养殖等模式,全县良种养殖覆盖率达到70%。年养殖面积112.67 hm2,年产水产品182 t[4-6]。

3 发展对策

通过调查研究,结合地方特点,认为推进休闲渔业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

结合渭源县的旅游资源、水资源和现有养殖基础,规划了2个基地。洮河风情线垂钓娱乐基地与渭源县发展洮河风情线观光旅游经济相契合,洮河流经渭源县15 km,建有水库4座,水质清新无污染,空气清爽,沿途旅游资源丰富,适宜发展休闲渔业。渭河沿休闲渔业基地建设紧紧围绕现有渔业基础,建设以三河渔场、胜利渔场为中心的休闲渔业基地[7]。

3.2 加大扶持,推进休闲渔业发展

一方面应加强资金扶持。金融机构应向休闲渔业提供更多、更优惠的资金支持。同时,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休闲渔业项目建设和贷款贴息。另一方面应加强政策扶持。在发展休闲渔业方面,在税收、土地流转、投资环境等方面,充分享受渭源县“大招商、招大商”优惠政策,扶持休闲渔业发展。

3.3 打造品牌,拓宽休闲渔业市场

依托渭源县丰富的旅游资源,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加强养殖基地、餐饮等设施的高品位建设,扩大产业规模,提升服务水平,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品牌,如适合专业钓鱼爱好者的峡城水库钓鱼赛,适合休闲娱乐爱好者的乡野香农家乐游钓一日游,适合普通家庭的三河口烤鱼野炊等经典品牌。

(下转第282页)

(上接第277页)

3.4 加强宣传,提高休闲渔业知名度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加强宣传,向兰州、天水、定西等地游客宣传渭源县的休闲渔业品牌,提高影响力,增强渭源县休闲渔业知名度,促进休闲渔业进一步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琛,包特力根白乙.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研究综述[J].黑龙江水产,2009(1):37-42.

[2] 陈明宝.我国休闲渔业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发展方向[J].中国水产,2008(5):81-84.

[3] 方百寿,卢飞,宫红平.国内休闲渔业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25-27.

[4] 柴寿升,王刚.现代休闲渔业与传统渔业的比较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4-18.

[5] 方海,谢营梁,李励年.国外休闲渔业可持续发展管理现状及我国休闲渔业管理对策[J].现代渔业信息,2008(10):17-19.

第5篇

关键词 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现状;湖南娄底

中图分类号 S78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8-0141-02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深入分析休闲农业园的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1.2 问卷调查

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问卷法是通过书面形式,以严格设计的心理测量项目或问题,向调查对象收集研究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1.3 数据分析

运用SPSS19.0、Excel等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问卷调查情况

2.1 调查地点的选择和问卷分布情况

考虑到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和对娄底市15所休闲农庄的现状进行了解,问卷发放数均为20份,问卷有效率达90%以上。

2.2 调查时间的安排情况

该研究中的游客满意度调查主要是选择周末人流量比较大的时间段,对娄底市15家休闲农业园的游客进行问卷发放。采用现场调查现场回收的方式回收问卷,每个调查点分别发放问卷20份,15个调查点共发放问卷300份,总共收回289份,有效率96.3%。

3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植物景观满意度调查

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从植物景观总体印象、植物品种、植物色彩搭配、滨水植物景观、植物地域特色、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搭配、与植物有关的农事活动7个方面分析游客对娄底市15家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的满意度情况[1-2]。游客对植物景观的满意程度分为满意、尚可、不满意3个档次。

3.1.1 植物景观总体印象。游客对娄底市休闲农业园的植物景观总体满意,基本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但是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3.1.2 植物品种。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休闲农业园的植物品种满意度较低,仅有8.3%的游客满意,51.21%的游客表示尚可,接近1/2的游客不满意园区的植物品种搭配,不满意率达到了40.49%。其中,神龙生态农庄、澎湖湾休闲农庄、三友农业生态庄园的游客满意率为0。由此可见,娄底市的休闲农业园普遍存在植物品种的丰富程度不足的问题,提高植物品种丰富度是今后的重点努力方向。

3.1.3 植物色彩搭配。在植物色彩搭配方面,游客满意率是所有调查单项中最低的,仅为6.23%。其中,九龙仙女山庄、白马水库、流水潭农庄、竹香园生态农庄、三友农业生态庄园的植物色彩搭配这一单项的游客满意率为0,不满意率分别达到了45.00%、44.44%、55.00%、44.44%、52.63%,都有1/2左右的游客表示了不满。以上分析表明,目前娄底休闲农业园的植物色彩搭配方面普遍存在问题,今后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出较大改善,相信游客对休闲农业园的整体满意度会有较大提高。

3.1.4 滨水植物景观。人具有亲水性是一个普遍规律,在世界各国园林景观设计中都会有很多满足人的亲水性的设计。因此,在进行休闲农业园滨水植物景观设计时,既要满足游客对植物景观的需求,还应对人的亲水性有所考虑[3-4]。通过调查发现,游客对娄底市休闲农业园滨水植物景观的满意度较低。其中,顺鑫生态农庄和三友农业生态庄园的游客不满意率分别达到了70.00%、68.42%,有近7成的游客表示了不满。可见,娄底市休闲农业园的滨水植物景观有待进一步改善。

3.1.5 植物地域特色。植物地域特色对于休闲农业园的植物景观设计至关重要,通过地域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能更好地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展示地域独特的景观,对吸引外来游客的到来具有重要作用[5]。

通过调查发现,娄底市休闲农业园在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植物景观上还有很大的不足。这表明,游客对植物景观地域特色具有强烈的需求,而现有休闲农业园并不能满足其需求。因此,在今后的休闲农业园植物景观设计中,要重点考虑地域特色植物景观的营造。

3.1.6 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搭配。植物景观在整个景观序列中并不是孤立的,需要与周围的其他景观要素搭配,从而发挥出更好的景观效果。游客对此项调查指标的满意度达到了18.34%,感觉尚可的游客占到57.79%,只有23.87%的游客感觉不满意。总体来说,游客对娄底市休闲农业园植物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还是比较满意的。

3.1.7 与植物有关的农事活动。与植物有关的农事体验活动可以说是休闲农业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园区的总体印象。

通过调查发现,40.48%的游客感觉与植物有关的农事体验活动较少,52.25%的游客感觉尚可,仅有7.27%表示满意。通过实地调查发现,与植物有关的农事体验活动不但较少,且方式单一,除常见的采摘外,没有其他较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2 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3.2.1 植物景观粗糙,缺乏管理。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游客不满意娄底市休闲农业园的的植物景观现状,主要是园区的植物景观模式较为单一,不同园区的植物景观大同小异,没有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俗话说:“三分栽,七分管”,园区中栽植的植物,不仅要使其成活,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精心的养护管理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让游客最大限度地欣赏植物景观带来的美。据调查,娄底市休闲农业园普遍存在对植物管理粗放,甚至缺乏维护管理的现象。如新天地生态农庄,园区中很多大乔木枝叶稀疏,长势较差;有很多灌木虽有过整形,但因没有及时修剪,影响了整体效果;地被植物杂草丛生,部分枯黄、枯死,缺乏美感;部分绿地泥土,没有种植地被植物。顺鑫生态农庄和三友农庄的驳岸简单硬化,没有栽植水生植物,造成驳岸线条僵硬,景观效果大打折扣;顺鑫生态农庄的烧烤台周边杂草丛生,缺乏必要的植物配置和管理。

3.2.2 植物景观较缺乏地域文化内涵,植物应用种类不丰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地区性是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6]。

通过调查发现,15家休闲农业园在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的植物景观上还有很大的不足,这与游客对植物景观地域特色的强烈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园区现有的植物景观只重视简单的形式美,在植物景观文化性的表达上还考虑得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乡土植物种类应用过少,对于大量具有开发价值的乡土果树、蔬菜与药用植物、作物、观赏植物都缺乏应用。另外,色叶树种应用较少,造成植物色彩搭配单调,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3.2.3 与植物有关的体验性活动种类较少。与植物有关的体验活动可以说是休闲农业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在一定程度上调动游客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园区的总体印象。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游客都感觉娄底休闲农业园的农事体验活动较少,且方式单一,除常见的采摘外,没有其他较有特色的农事体验活动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3.2.4 垂直绿化有待加强。垂直绿化是现代园林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增加绿色空间,还可以在夏季起到降温减尘的良好生态效应。调查中发现,娄底市的休闲农业园垂直绿化应用现状不容乐观。一是应用较少,大部分建筑墙面、围墙、花架、坡地、山石都缺乏垂直绿化;二是垂直绿化植物应用种类有限,主要为扶芳藤、金银花、爬山虎、紫藤、迎春、洋常春藤这几种。

4 参考文献

[1] 袁凌.深圳青青观光农场总体规划构思及规划设计[J].建筑学报,1996(10):46-49.

[2] 杨雄楚,滕典,朱定广.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详细规划[J].时代建筑,1997(2):37-39.

[3] 袁梅,林萍,刘洋,等.云南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配置现状及其对策[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73-175.

[4] 徐琴,陈月华,熊启明.乡村植物景观设计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07(3):72-74.

第6篇

【关键词】格林生态休闲庄园;模式特点;发展前景

一、生态庄园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都市化进程的加快,久居城市的居民对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强,返璞归真,亲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渐成为现代人的休闲方式。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郊区,既有现代都市的便捷,又不失乡村的闲适与野趣,这里的农家乐和生态农庄为游客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宁静的生活环境、清新的空气和淳朴的民风提供了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旅游的投入加大,自我国假期改革后,消费者的旅游方式基本以三天的短期旅游为主,选择城市的近郊旅游尤其是生态庄园,逐渐变成了一种趋势。

来自于中国旅游网的一项调查数据:选择短途旅游的消费者人群占旅游总消费人数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选择市内公园和游乐园,24.2%的人选择郊区景区,27.2%的人选择乡村游和农家乐,只有3.03%的人选择去外地。上述调查结果显示了度假休闲、乡村游及农家乐的市场份额所占比例较大,仅次于市内公园和游乐园的消费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费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亲近自然的消费方式。选择假日农庄游乐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而且还将呈现上升趋势,这就预示着诸如这样以自然环境、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和民俗风情等农业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发展农业生产、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前提,以市民休闲、度假、体验、求知和探索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应运而生,而农家庄园正是这种休闲生态旅游的典型代表。

随着居民对生活水平要求提高,传统的的旅游模式有着日趋冷淡的趋势,而短途休闲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费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着田园生活般庄园文化和生态休闲的休闲农庄能带给游客颐养身心,物我两忘,回归自然的感觉。可见,创建一所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最终面向大众的生态休闲庄园已经显得尤为必要了。

二、生态庄园的模式与特点

目前,我国传统的旅游品种大致分为如下几类:自然景观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沟,龙门石窟,湖南张家界;文化名胜旅游,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异域风光,购物体验式,如新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还有以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模式等。

与传统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闲农庄,地处郊区,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枢纽位置,同时具有便利的交通,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导游客来到郊区,吃农家乐,住民家房,耍农家乐,做农家活,无形之中向消费者倡导一种低碳、环保、绿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态休闲农庄选址于生态环境好,自然资源丰富,污染小和风光旖旎的城郊,这里有优美的乡村自然景观,有难得的乡村野味,还提供一定的娱乐设施,如室外温泉,游泳馆、水上乐园、桌球、台球厅、儿童乐园、马场、垂钓、自助烧烤和疗养场所,以满足人们的观赏、休闲、度假、娱乐、游玩等需求;庄园还设立专供商务休闲娱乐的场所,如展厅,以供大型公司举行年会和半年会;还有丰富多彩的节目,如篝火晚会和舞会等。此外,庄园通过建立生态果蔬园、科学培育生态花园,让游客体验到农家自助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即发展了生态观光旅游,又愉悦了游客的身心,更为庄园实现了创收,体现了名副其实的多赢。

三、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目的

与传统的农家乐相比,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打造一所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生态休闲农庄,它及采摘、园艺、旅游及景观园林于一身,便于消费者享受到假日观光、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体验甜美的乡村乐趣。其次,这样的休闲农庄使大型企业商务活动的举行从城市酒店过渡到近郊环境优美的生态庄园,使人与自然近距离接触,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与调整。同时也为户外婚礼项目如婚纱摄影、婚礼仪式提供天然的环境;不仅如此,它对现有的农家乐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服务水平得到一个整体提升。通过充分利用空间和自然资源,建立素拓场地、生态园以拓宽消费者市场。

四、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意义

格林生态庄园的创建旨在为消费者提供一个休闲度假、怡养身心的理想场所。

首先,生态休闲庄园的建立是对当地本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厚的人文底蕴、特色的民俗风情的一种传播。它让农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风情和技艺得以延续和传承;还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交流,提升农村生活品质,同时使消费者有机会体验农村生活,增长农业知识。

其次,格林生态庄园的建立有利于对当地自然资源实施最大限度的开发与保护。在有目的的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维护的基础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收益。

再次,休闲农庄的建立可以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亦增加了国家税收。而且将带动和延长绿色产品等环保产业相关生产链条和消费链条的发展,促进了城郊“生态经济带”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将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当地的消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相关产业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

五、格林生态庄园创建的市场前景

以“农家乐”为例,2006年五一期间,西安市八个县区接待游客64万人,实现收入1450万元;2007年与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间,西安农家乐接待游客55万人,实现收入1350万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万人,实现收入1986万元。由此可见,休闲农庄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农家乐规模小,管理不善,卫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证,其休闲娱乐方式单一,而庄园扬长避短,将农家乐带入庄园进行统筹管理,在规模上适当扩大,卫生及管理上相应改善,做到规范经营,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为休闲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现如今,更多企事业单位更愿意到一些设备齐全服务完善的休闲农庄去放松,而庄园的目标消费者以短期休闲的旅游群体为主,如商务群体,青少年等闲散旅游群体,外景拍摄群体,户外婚礼群体等。由此可见,格林休闲农庄的建立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齐昕.大都市郊区休闲“庄园”发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5):104-109.

[2]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态势与前景[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4):144-148.

[4]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

作者简介

李凡,(1992―)男,汉族,陕西延安人,专业:财务管理。

第7篇

关键词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对策;山西运城;盐湖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314-01

运城市盐湖区位于山西省西南部的晋南盆地,东连夏县,西临永济、临猗,南依中条山与平陆、芮城为界,北傍稷王山同闻喜、稷山、万荣相接,盐湖区农用地面积为7.18万hm2,占总土地面积的58.07%。2013年农业产值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达到7%。盐湖区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重由2011年的13.95%降至2013年的12.81%,虽然财政支出比例有所下降,但相对2013年的全省财政在农林水事方面的支出比例11.3%仍高1.51个百分点。可见,相对全省的平均水平而言,农业在盐湖区的地位依然很重要。

1 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

1.1 区位交通优势与特色产业优势

盐湖区地处山西省西南部,位于大太原都市圈的南端,中原经济圈的西部,西咸经济圈的东部,是晋、陕、豫三省交界的中心区域,是山西省主要经济发展轴线地质、地貌的多样性和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特定的地理区位,决定盐湖农业的多样性和地域的特色性,区内种植苹果、葡萄、酥梨、冬枣、富硒葡萄、火龙果、泉水莲菜等特色水果,设施蔬菜、特色养殖和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以良好的势头发展。

1.2 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国家全面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紧抓“转型综改”试点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为农业尤其是特色农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三国名将关羽、文学家柳宗元、戏剧家关汉卿等相关古建和古文化遗址遍布全境。舜帝陵庙、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圣家庙、关帝祖茔、唐泛舟禅师塔、太平兴国寺塔等文物保存完好,还有杜康、蔡伦、卫、陶朱公等古墓葬遗址[1-4]。

1.3 政策环境与生态环境优势

2012年,盐湖区被确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同时获得3块国家级示范区牌子的县区。盐湖区具有国家综改区、中原经济区、黄河金三角区3个国家战略规划叠加区,拥有先行先试、创新试验等良好的政策环境优势,这将成为推动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 盐湖区特色农业发展对策

2.1 加强盐湖区龙头企业、园区建设

立足盐湖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以“园区引领、龙头带动、集群发展”为理念,按照“抓园区、兴产业,抓龙头、促转型,抓项目、大发展”的总体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建成区域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布局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科学、综合功能齐全的特色农业试验、引领、示范、展示区,将盐湖区打造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最具创新的国家级高科技智慧创意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国家级特色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展示区、中西部地区最具潜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集散中心及最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意园区集群[5]。

2.2 推进果业组织化建设,打响盐湖优质果品牌

以水果标准园创建为品牌建设抓手,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渐将区域特色转化成品牌优势,提升品牌效应;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优良果树品种、生态栽培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果品品质、安全水平和商品档次,借助一年一度的梨花会、中国―东盟优质水果推介活动、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等平台,努力开拓市场,将“路露红”“花南”“群福”“舜乡”“馋猴”等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果品名牌打响运城,走出山西,走向全国。

2.3 增强农业旅游开发

以体验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为载体,增强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发展春来看花、夏来纳凉、秋来摘果、冬来赏雪,建设万亩设施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城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采摘和体验宁静清新、感受采摘、农家乐的好去处。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园区能充分展现盐湖区独特的生态农业之魅力,可使盐湖区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的典范。以绿色环境,塑造绿色资本,吸引绿色产业、洁净工业进入发展。南山生态观光旅游带、盆地优质果蔬带、北部高效槐米生态涵养带构成了盐湖区大农业发展的生态系统,调节了气候,涵养了水源,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以绿色环境带动绿色资本发展,促进盐湖区“宜居、宜业、宜游”旅游名城建设。

3 参考文献

[1] 薛继亮.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效实现形式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 赵春秀.谈现代农业特色经济[J].农民致富之友,2013(1):78.

[3] 熊忠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1):48-49.

第8篇

关键词:规划背景;布局;交通规划

中图分类号: TU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64-2

1 规划背景及综述

1.1 规划背景

环境保护是世界性潮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和适应全国环境保护形势,特别是农村环境保护形势的需要。

1.2 生态示范区类型

通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和探索,目前我国生态示范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生态农业型生态示范区;农工商一体化型生态示范区;生态旅游型生态示范区;乡镇工业型示范区;城市化的生态示范区;生态破坏型生态示范区。

1.3 规划综述

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的打造、建立及经营,是综合性的生态示范区,必须基于现有特色资源,加以整合、修复、扩大再利用;以生态环境的建立和保护为基础,以适度开发利用为促进,通过生态湿地环境的建立来提升资源开发利用价值,通过开发效益来回馈生态环境建设,满足规划区生态、生产、生活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海陵北部生态示范区是海陵区探索城镇近郊地区农村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重要先行试点。

2 规划概况

规划位于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东至碧桂园、泰东河,西至卤汀河,南至新通扬运河,北至启扬高速、海陵区界,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38平方公里。泰州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历史遗存分布于海陵和兴化两地。基地位于海陵与兴化之间,与海陵主城仅一河之隔,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著名历史文化资源有渔行古村,重大节庆有大型庙会活动。海陵城北生态示范区域内水系发达,河道纵横,属苏中里下河沿海江滩湖洼平原的组成部分,是里下河地区著名的水乡,坑塘及水域面积约占规划区用地的26%。

在规划区北侧有启扬高速,从扬州到启东,贯穿江苏省东西,将规划区与长三角地区其它城市便捷联系起来。

3 发展功能与定位

3.1 功能定位

展示海陵“生态名城”的绿色载体,彰显“渔行文化”的城市名片,体验“水城慢生活”的旅游胜地,推广“现代农业”的典范。

3.2 功能导向

生态功能:以湿地涵养、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为主的,海陵区北部的生态安全防护屏障;旅游功能:依托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适度发展的,集水乡生活体验、生态湿地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度假基地;文化功能:以泰州整体文化及渔行村文化为依托的“文化慢生活”体验区;农业功能: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体,集现代高效农业、特色观光农业、观光林业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示范基地,并作为泰州市重要的“菜篮子工程”配套产区。

3.3 发展引导

配合泰州发展趋势,依托海陵主城及主城区所倡导的“水乡慢生活”主题,与主城合二为一,建设成为海陵区水乡主题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

4 功能结构及用地布局

4.1 发展导向判断

规划区所处的城乡结合地区的特殊地理区位,促成了其独特的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导向:“南游、北农、西居、东林”,具体如下:

①南游。北部生态区通过整合渔行水村、丁冯村和唐甸村的优势特色资源,适度发展城市近郊水乡休闲旅游,融入主城区“以水为魂,打造梦里水乡慢生活”的旅游主题,并承接主城区旅游功能转移。②北农。在城北现代农业走廊规划中,已确定了本规划区作为农业大走廊的重要节点,依托已有的农业资源发展壮大,发展形成泰州市的菜篮子工程基地。③西居。规划区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将现状杂乱蔓延的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合归并,集中布局安置在海陵北路沿线,形成了西部集中带状的整体式规划格局。④东林。规划区东侧人口密度低,农村居民点少,不受各类建设用地及污染源的干扰,并具有一定的生态林地资源;是发展生态涵养林的理想区域,通过逐步关停沿河造船企业,实行生态复育行动,发展生态涵养林,加强整个规划区的水体生态涵养。

4.2 功能结构规划

规划形成“一轴连两心、一带串四片”功能格局。

①一轴连两心。一轴,即以东风北路为主轴的生态展示轴。两心,即水乡休闲中心和生态度假疗养中心。水乡休闲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依托渔行古村和丁冯水村,集乡村体验、水上娱乐为一体;生态度假疗养中心,位于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结合规划生态湖设置,集滨水休闲、疗养度假等功能于一体。②一带串四片。一带,即生态缓冲带,沿宁启铁路两侧设置生态防护绿带。四片,生态农业片区,水乡休闲体验片区,生态涵养片区和生态复育片区。③三翼接四方。三翼,即西侧的卤汀河生态涵养通廊、南侧的新通扬运河生态涵养通廊和东侧的泰东河生态涵养通廊。四方,即北部的里下河湿地生态区、东北部的溱潼湿地生态区,以及东、西两个方向的城北生态大走廊。

4.3 用地布局

规划用地布局以片进行统筹安排。

4.3.1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在泰渔路以北设置大面积设施农业用地;在泰渔路以南、宁启铁路以北设置观光农业用地;在社道河以东、泰渔路以北设置标准化水产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在海陵北路设置条状村庄建设用地,并配备相应公建用地。

4.3.2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西区域

根据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片区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整合归并,同时考虑到“就地城镇”发展需求,在渔行村北侧、东风北路宁启铁路交叉口西南侧、站前路海陵北路东南侧设置商业用地,用于社区层面公建配套。在东风北路与盐河交叉口西南侧设置公园绿地和商业用地,主要用于生态旅游开发,打造水乡特色旅游的门户;在东风北路、站前路交叉口西南侧增设商业用地,主要用于花卉交易。

4.3.3 宁启铁路以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放大东北部水面规模,打造人工生态湖,并结合湖面增设旅游开发用地;结合城北新农村建设规划,保留东风北路、社道河交叉口东北区域及社道河、斜风河交叉口西南区域村庄建设用地。

4.3.4 宁启铁路以南、东风北路以东区域

结合当地经济条件及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取缔盐河沿岸违章造船工业企业用地,保留盐河北侧苏中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用地。

5 道路交通规划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交通系统,全面支撑生态区交通发展目标――“快速通达、有机互联、慢行体验”。

5.1 对外交通规划(快速通达)

规划区以现有路网为基础,形成以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城市道路为骨架的“三纵三横”方格网对外道路交通系统。

5.2 乡村道路规划(有机互联)

乡村道路具有三大服务主体:自身交通出行,产业发展需求和旅游交通需求。乡村道路规划宽度为7米。对各大功能板块(生态板块、旅游板块、农业板块等)进行有机串联,加强各大功能之间的便捷联系。

5.3 慢行交通规划(慢行体验)

5.3.1陆路慢行交通

规划结合乡村道路的设置,整合自行车慢行交通,划定自行车道,形成环生态区的陆路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结合公交换乘枢纽和旅游设施的建设,沿途多处选点设置B+R非机动车租赁硬件设施,统一管理,便于游客就近租/还。

5.3.2 水路慢行交通

通过对河道水系的深度梳理,选取并打通部分水体条件较好的河道,结合旅游功能的布局,形成水路交通游线。

5.4 公共交通规划

5.4.1 公交首末站和换乘枢纽

东风北路和盐河交口区域西侧,是生态区休闲旅游主起点,客流集散量大。规划结合旅游功能的设置,在该区域建设1处公交首末站,并打造成为换乘枢纽,用以对接泰州主城往返的公交流和周边城市旅游客流。

5.4.2 公交线路

结合公交首末站的设置,规划设置2条双向环路的生态区内部公交路,串联生态区所有功能板块,实行本地居民公交出行与游客游览共用形式,根据季节性公交客流量弹性设置发车间隔时间。

6 生态功能区划及空间管制

6.1 区域生态体系构建

规划借助泰州市总规中确定的“清水维护通道”,将本规划区与城北地区其它生态群落连通融为一体,从大区域角度建立整个城北地区的“生态湿地体系框架”。

6.2 生态功能及空间管制区划

结合总体规划空间管制要求,将全区划分成3个生态功能管制分区和12个生态功能亚区。3个生态区包括:禁止区、限制区、宜建区。其中禁止区面积为625.48公顷,具体可分为:设施农业区228.69公顷,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为限87.18公顷,卤汀河生态通廊37.29公顷,泰东河生态通廊13.19公顷,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43.19公顷,宁启铁路生态通廊61.86公顷,生态复育区154.08公顷。限制区占地面积395.19,分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为限199.07公顷,生态涵养区196.12公顷。宜建区占地266.13公顷,分为:生态宜居区247.19公顷,生态经济发展区3.72公顷,生态旅游开发区15.22公顷。

①禁止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包括设施农业区、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北)、卤汀河生态通廊、泰东河生态通廊、新通扬运河生态通廊、宁启铁路生态通廊、生态复育区7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625.48公顷,是景观及生态安全格局中的“根本”,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②限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包括观光农业区(铁路以南)、生态涵养区2个生态分区,用地规模为395.19公顷。该区域现状具备一定的生态基础,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区域之一。各生态分区可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绿色有机农业和林业,禁止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建设,该区以生态资源建立与保护为主,在保障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有限度的开发利用。③适宜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包括生态宜居区、绿色产业发展区、生态旅游开发区共三个生态分区,是城北生态区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最密集的区域,亦是本规划区的主体经济产业区域。

7 结语

生态区的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程,如何在生态修复和保护中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是一项重大挑战,本文从一个具体案例出发为生态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参 考 文 献

[1] 韩世华.关于城市规划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与创新问题的思考[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第9篇

一、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及其相关研究进展

乡村旅游、生态农业旅游在欧洲地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因此欧洲地区的相关研究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从宏观角度上,西方国家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研究主要围绕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生态农业与旅游的关系、旅游现象的描述以及生态农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的。

1.生态农业旅游客源市场结构方面。学者BrittanyRussell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客源市场结构做出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结构呈现出两方面特征,一是客源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高,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济条件较好。他们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种方式,不是因为其收费低廉,而是为了寻找在城市失去了净化空间和尚存的自然文化氛围。他们参与农业劳动追求的主要是精神享受而不是物质享受。

2.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模式方面。丁小伦就国外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系统总结,将生态农业旅游园区分为三大类,即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假日农场(HolidayFarm)与试验农场(ExperimentFarm),其中假日农场即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基地,以日本爱知县的“空中花园”、新加坡等国的“耕种社区”为例,又对假日农场做出了更进一步的分类,其中包括观光农园、农业公园、教育农园、森林公园。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亲自摘果、种菜、赏花、采茶等,享受田园乐趣;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教育农园主要以农业生产和科普教育功能为主,颇具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等;森林公园多以林为主,辅以多变的地形、开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和山谷、奇石、溪流等复合生态群体。

3.生态农业旅游的制度建设体系方面。日本与韩国在生态农业旅游规范制度的体系建设方面较为关注。1990年日本颁布实施《修建市民农艺促进法》,对生态农业旅游用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以法律的形式使农业用地开设观光园这一行为合法化,从而促进农业旅游活动的较大发展;韩国政府对观光农园的规模限制也随着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而越来越松弛,由最初的最大规模限制在0.02km2到如今的0.05km2,同时在资金与政策上对观光农园的发展给予支持,除此之外还包括对生态农业园区的申请、可行性评估以及对园区发展规模的确定,均给出了明确的依据与法律规定。另外,国外很多学者还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的生态化设计等方面做出了专门研究。

二、国内城郊生态农业旅游研究综述

借助CNKI数据库的搜索引擎,本文采用与“生态农业旅游”和与生态农业旅游相近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旅游”、“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作为主题词,检索了1993年到2011年的中文期刊数据库,通过分类统计,总结国内生态农业旅游研究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详见下图):

1.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或内涵研究。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名称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生态农业旅游单从字面意义上就有两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即“生态+农业旅游”类与“生态农业+旅游”类。

1.1“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卢云亭、李瑾、郑秀娟等认为“凡是能够给游客带来土趣、野趣、奇趣、异趣,同时具有观赏、休闲、科考、健身、阅历等不同旅游功能的农业均可称为生态农业旅游”。该类定义并未对“生态”一词做出解释,此处的“生态”仅仅是“农业旅游”的一个前缀,成为了修饰农业旅游的一个标签,这种概念的理解可以直接等同于对农业旅游的理解。

1.2“生态农业+旅游”类概念。该类定义将“生态”与“农业”连为一体即生态农业,强调旅游开发的基础是生态农业,而不是一般的农业资源,将科学的生态农业生产和旅游融为一体,扩大生态农业的“三生”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这类概念普遍得到认可。江金波、严贤春、崔娜娜、李广宏、谢雨萍、任冠文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农业观光、农艺与科技示范、休闲度假为旅游实体,同时为游客提供广泛参与和体验的农业生产、农产品采摘、加工等旅游活动。

2.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意义与功能研究。问建军、汶录凤、张青衫、伍海琳、范晓梅、吴莹、李广宏、高璐、刘玲等分别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旅游扶贫、环境教育等方面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意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3.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舒伯阳、对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被后人广泛引用,他分别在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行业管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保护、旅游商品开发深度等方面总结了生态农业旅游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石云霞、赵萍、王语等在舒伯阳、王继权的研究基础上,简要提出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应采取的措施,如坚持“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以科技为先导,确保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高起点与高水平、加强宣传,提高“三大”效益。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