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2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第2篇

一、合作学习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既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又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交往、学会学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组织学生针对某个物理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也要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及时引导,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二、独立思考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更高层次理论学习的必备基础。在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中也指出,“物理学科考试要以能力测试为指导,把能力考核放在首位。”高考物理科考查的能力有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实验等。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养成自主思维习惯,摆脱依赖性思维习惯。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也是贯彻新课程理念中有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要求的基础。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等一系列教学实践,不仅对所学的知识理解的更深刻,并且独立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剖析物理学中各个物理量的定义,相关规律、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试图在学生头脑当中建立一个严谨、完善的物理图景。同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教师对物理概念、公式、定理(律)、习题等的分析与讲解过程中既不能过细、面面俱到,也不能只告诉学生结论,应该给学生留有时间去思考、提问,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和方法。可以增加一些对理解概念和规律有益的扩展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等任务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给学生留出余地,让学生自己去钻研。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高中物理课程中的理论性强的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些理论的推导,复杂问题的深入分析只有经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才算是真正的掌握,才能为今后进入高等学校学习高层次理论知识做好准备。

三、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

对于我们的教学而言,合作学习和独立思考都是良好的教学方式,根据本学科内容的特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能孤立地看待其中一个方面,而应将两者有机地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使之成为等重的法码,在实现自身平衡的同时,也促进课堂教学的平衡,促进学生发展的平衡。

1.寓独立思考于合作开始之前,达到铺垫之效。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能力是合作学习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在合作交流前,应该让学生独立思考,使得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数学问题都有自己的想法,都能够独立的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地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情感,并尽可能地用多种不同的方法。

2.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之中,达到互补之效。

心理研究表明:真正有效的思维训练是在“静”中完成的,思维的极限也是在“静”中挖掘出来的。无疑,这里的“静”是指个人的独立思考。笔者认为,合作学习是一个交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而独立思考则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在教学中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3.028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越来越看重,学生们只有具备一定的学习主动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实现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由于掌握化学知识范围的有限以及化学学科多样的特点,往往对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获得,需要依靠化学教师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课堂辅导。因此,高中生要扩充化学知识范围,深入了解和掌握化学理论知识,就需要充分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在自我思考与共同探究中,寻找到最佳的化学学习方法。笔者认为,对高中生进行化学自主学习的指导,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高中化学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相似,需要学生对化学活动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化学实验的教学指导,需要化学教师在及时了解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进度下,作出合理的教学调整和教学指导。高中生只有充分认识到化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调动课堂学习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化学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重要性的引导认知,可以透过以下几点进行。

首先,化学教师在教学的伊始,就应该了解班级上每位同学的化学学习成绩,并根据自己的化学学习和教学的经验,对学生们介绍化学自主学习的重要意义。而为了更加直接地激发学生们在接下来的化学学习中能够自主学习,化学老师需要针对每位同学的实际化学水平,因材施教地为他们制定出较为合理可行的学习计划,鼓励每位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地自主学习,才能实现化学学习能力和化学成绩的有效提高。化学学科的教与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不仅依赖于教师课堂有效的教学讲授和课堂实验的指导,还需要高中生们在课堂和课下的时间里,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和效率。

其次,化学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确在化学自主学习中,独立与合作两种学习形式的特点和注意的事项,尽量扩大每种学习形式的优点,规避他们在自主学习中的缺点和不当之处。高中生在对初中化学知识掌握的基础上,深入的高中化学知识范畴内,有时会表现出不够重视的学习现象。因此,化学教师针对此类学生的学习状况,除了上述对自主学习重要性的阐述,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们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明确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和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耐力和实力,进而在独立和合作学习中逐步提高自身化学学习的自觉性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独立思考

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为学生在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中,通过独立思考,自己解决化学学习中的难题,并学会在思考中不断发问,自我解答,从而提高应用化学原理解释化学反应和化学现象的能力。

首先,化学教师对高中生独立思考的引导,要偏重于化学教材重难点知识。学生们一方面要明确化学学科考查的知识点,才能在化学练习中实现重点突破和提高;另一方面学生们只有真实参与到化学难题的独立思考与解答中,才能深刻认识到自我化学的掌握水平,从而对不擅长或者短缺的化学知识,加以重点学习和练习,进而提高综合解答化学难题的能力。例如,化学教师在教授有机化合物的章节内容时,化学教师切记对学生进行过去的直授教学,而是应该注意启发和引导,在学生充分预习好相关的知识后,对学生加以相关化合物问题的提问,学生们从教师的提问中也会大致掌握化学学科的重难点,从而在自主学习中逐步完善对化学系统知识的掌握。

其次,化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以进行自主学习时,还需要注意对学生思考方向和范围的及时规范和订正,让学生在多次的学习练习中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的技巧,继而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效率。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在进行独立思考时,有时由于化学习题的陷阱比较隐蔽,学生在某些陷阱的引导下而走入了不可解的思路。针对此类现象,化学教师应该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引导者和规范者的作用,使得高中生在自主学习中意识到化学学习不仅仅依靠不断的思考与练习,还需要谨慎和多元的学习心态,这样才能学习到更多的化学知识,掌握化学解题的技巧。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加强合作

上述主要阐述的是高中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独立的思考以实现化学的自主学习。而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们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加强合作,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化学学习的效率。具体来说,高中生合作学习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完善。

首先,高中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离不开化学教师的课堂辅导。因此,所谓的学生合作学习也可以解释为学生与教师之间互相合作,进而增强课堂互动的效果。然而高中生在经过自主独立思考之后,有时也难免会对棘手的难题表现出吃力,因此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与教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提高解题的成功率以及效率。另外,化学教师在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也能够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从而在接下来的章节教学中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第4篇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课本中一些封闭性问题可以改造成开放型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第5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养成

今年我要从初一开始带班了,鉴于中学的起始年级,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教训,我深刻感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坏的学习习惯会让人终身烦恼。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受学生的控制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迅速增长,且可塑性大,自主学习的培养就有了前提和基础。

1.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有助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到了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先要布置预习的任务,明确内容、目标,学生在预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落实预习情况是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必须要坚持。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性相信大家是知道的,我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在备课中要设计好问题,让问题有思考性、新颖性、启发性。在数学课堂中,每节课都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训练,是长期的过程。

3.让学生学会复习

“学而时习之”,复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复习可以检查学习的效果,使知识得到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的能力,使自主学习得到升华,使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对数、几何图形等的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从而找到问题的实质。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培养善于联想、猜想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数学是最能发挥我们想象且最需要发挥我们想象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力。在初二数学《四边形》一章中,有一组相似的命题:

(1)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2)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3)连接矩形边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4)连接菱形边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5)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6)连接梯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思考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什么有关系?让学生猜想,最终可得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系,即对角线相等时得到的是菱形,对角线垂直时得到的是矩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是得到的是正方形,根本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在解题中要大胆猜想,要借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四、培养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66-01

一、关于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道出了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这是对学和思的关系所做的极为精辟的论述。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独立思考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学习重在理解,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无法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知识,不可能真正深入地想清楚其中的道理,使之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所以,学生独立思考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核心。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了从众的思维定式。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注重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样,他们长大之后,就会自己去分析问题,可以独立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新课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都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二、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方法

如何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呢?在平时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入手:

1、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应用题”时,我便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方法,先让学生摆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再摆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从而让学生看到红花的朵数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求红花有几朵就是把两部分合并起来,所以用加法算。这样通过操作,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热情,既使学生感兴趣,又真正懂得了这类应用题为什么用加法算的道理。

2、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

怎样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首先,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其次,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时,我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星期天,小红找来了一辆手推车,帮奶奶把摘下的南瓜运回家。看着这幅图,你知道小红第一次运了几个?(4个)第二次运了几个?(2个)最后又运了几个呢?(1个)那奶奶一共摘了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 + 2 = 6,6 + 1 = 7)还有不同的方法吗?(4 + 2 + 1 = 7)为什么这样来列算式?比比这两种算式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道算式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3、精心设计作业,并允许学生犯错,让学生在反复思考中提升

作业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弥补不足。首先,独立作业量不能多,要精选,要分层,因人而异。独立作业的精选和少量是学生有足够时间进行独立作业和独立思考的前提,对于中下生来说,有些思维训练的题目是完全没有必要做的。其次,要敢于让孩子犯错误,学会欣然接受孩子犯下的错误,因为孩子纠正错误的过程可以重拾独立思考。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消化这些错误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新课结束,练习中孩子们总会犯下很多的错误,但在历经三四次的专项练习后不就慢慢减少了吗?当然,错误的慢慢减少要归功于一次又一次专项练习中的独立思考,一次又一次的一对一辅导,孩子们在思考――辅导――思考的过程中把错误慢慢消化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达到了。所以,我们应该要正视学生的错误,让我们的孩子在纠错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4、请家长和老师放手,留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立思考

如今的很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业,每天帮孩子检查作业,辅导孩子各门功课,或者送去补习班。这原本是好事,可家长们扶得太牢反而会让孩子习惯遇难题就请教别人,从而失去独立思考的机会。

独立思考的缺失同时也出现在我们的教师层面上。每天一堂40分钟数学课既要上好新课,又要花时间作业,而且当天的作业要当天完成,这样的速度和任务对部分中下生来说有点力不从心。于是,为了应付老师对作业完成情况的检查,中下生们学会了抄袭和不问解决过程只问结果,这又一次让我们的孩子无意中缺少了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第7篇

幼儿教育独立性教育观由于幼儿正处于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日常生活往往离不开家长或老师的帮助。在幼儿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幼儿在很多情况下都习惯性地依赖于成年人的帮助,甚至他们已经力所能及的生活方面,都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针对这种情况,结合学习幼儿教育理论和开展幼儿教学实践活动,本文试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

幼儿尚在生长发育的初期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不太完善,日常生活对成人的依赖比较强。比如,幼儿不能独立上厕所,不会自己穿衣服带帽,自理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了幼儿期教育中最主要的课程。因此,幼儿教师不能只是照顾好孩子们,还要培养孩子们具有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学会生存。

让孩子学会生存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幼儿的自理与独立性的培养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教育中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性,避免过度的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二、研究方法、案例及其分析

本文试通过呈现作者在幼儿教育实践及日常生活观察到关于幼儿独立性的不同案例,分析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重要性及该如何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案例一:幼儿园刚开学,小班中午午睡起床时,不难看到这样一些情景:有的孩子朝着教师大声嚷着:“老师,老师!帮我穿一下裤子!”有的边找不到衣袖,边哭着来寻求帮助;有的在床上一边玩,一边等着老师来帮忙。连续几天,老师都是在这样的声音中忙碌度过的,但结果是,孩子们都学会了等待。

案例二:一天,在马路边无意间看到一个孩子手里拿着一只鞋,在哭着拉妈妈的衣服,妈妈边拎着两大包东西,边对孩子说:“等一下,妈妈把东西放下来给你穿鞋子啊!”接着,妈妈把东西放在了台阶上,蹲下来帮孩子边穿上鞋子,边说:“都三岁的孩子了,连个鞋子自己都不会穿,真笨!”

案例三:在亲子活动上,一个小朋友被爸爸妈妈两个人手拉手围住他站在场地上。当爸爸妈妈稍微一离开,他便不停地大哭大闹。亲子活动的练习内容是蹲下和站起来,由于孩子的要求,爸爸妈妈也不停地蹲下、站起来。不一会,爸爸妈妈感到累了,将围住孩子的手松开了,孩子便坐在地上不停地大哭,爸爸妈妈终于感到厌烦了,便不再理会孩子,而退到了远处观望孩子。过了许久,孩子见爸爸妈妈都不在身边了,自己站了起来,并往前走了几步,自己跟着教练学了起来。

从以上案例中,尤其是第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普遍存在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明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也需要成人的帮助才能够完成。这样的现状,让人感到忧心。其实,孩子独立性的体现不仅是生活自理能力方面,还包括思想、学习、与人交往等方面。孩子们不仅在行为上不能够独立,而最根本的是在思想上未获得独立。

因此,我们应该学着放手,让孩子学着自己动手,这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帮助孩子。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家长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孩子不仅是每个家庭中的一份子,也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他们不仅要在家庭中成长,长大后还要步入社会,成为社会人。现代社会发展十分迅速,生活的节奏也在不停的加快,只有具有竞争能力、生存能力、独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能够真正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而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然而,家长们总认为孩子还小,宠着孩子,事事代劳,处处关照,使孩子养成“有手不做事、有腿不走路”的不良习惯,影响了身心键康成长,难以适应社会。

(二)给孩子创造独立自主的机会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由此便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愿望,随着活动空间的扩大,孩子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自己来试试。我们应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为培养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创造机会。应让孩子逐步学会自理,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并在幼儿时期让孩子自己做做看、试试看,成人则负责在旁边进行监督指导,如家长在扫地时,可让孩子来帮忙,先给孩子一把扫帚和一个簸箕,教孩子学习扫地。在学习扫地的过程中,不断给予鼓励和肯定的表扬,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增强了孩子的积极性,又让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

(三)引导孩子独立思考

若孩子能够善于积极动脑、独立思考问题,就会有比较冷静的分析能力和主见;反之,如果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常常被剥夺,则会使孩子养成思维惰性及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积极引导幼儿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家长带领孩子到户外去散步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和想像不同的季节,事物会有哪些不同的变化。如春天到了,树叶是什么颜色的?秋天到了,树叶变成了什么颜色?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这对孩子独立思维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反思和建议

幼儿期是孩子生活习惯与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但任何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练习、实践。我们要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使幼儿从小自力自强。“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照顾自己,他不需要帮助就能知道怎样穿鞋,怎样穿衣服,怎样脱衣服。在他们的欢乐中,映照出人类的尊严,因为人类的尊严是从一个人独立自主的情操中产生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第8篇

一、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幼儿独立性的意识

幼儿是独立性形成发展的关键期,适时培养幼儿独立性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然而,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家长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的误区:“就这么一个孩子,从小让他们干这干那,于心不忍;现在孩子太小,等他们长大了再学也不迟……”在这一认识的引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不仅百般呵护,事事包办,而且很少给孩子独立去做、去想的机会,致使孩子依赖性强,生活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这样的孩子将来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他们今后的成长道路会很艰难。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幼儿期是幼儿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时期,幼儿独立性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家长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意识,整体、全面地理解独立性的意义与内容,尽可能为幼儿提供条件和机会,全方位、多角度培养与提高幼儿的独立性。

二、从小事入手,加强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独立性是幼儿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品质,生活上的自立是独立性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的孩子吃饭要人喂,衣服要人穿,甚至有的到了大学连起码的生活能力都没有。“学习上的尖子生,生活上的低能儿”就是这样造就的。由此可见,注重对幼儿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是何等重要。5~6的岁幼儿,从生理成熟的角度来看已经具备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可从小事入手,加强对幼儿基本生活能力的训练。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耐心教导,从饮食起居开始帮助孩子制订行动计划,反复训练,如吃饭时怎样拿筷子、端碗等,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同时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帮助成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收拾自己的衣服、玩具,整理自己的床铺等。陈鹤琴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应该让孩子自己做,不要代替他。”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独立自主的品质,为将来独立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启发幼儿多问、多思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6岁的幼儿完全可以独立思考问题,有一些思想。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随机教育,启发幼儿多问、多思。鼓励幼儿多做事,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设立一些“障碍”鼓励幼儿自己拿主意做决定,让幼儿独立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可以启发孩子自己动脑寻求答案的,家长对孩子有问必答,告诉孩子答案只会养成孩子“只问不究”的习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很多家长都知道,为什么不用在孩子身上呢?一位有教育意识的家长说,过去孩子向我提问题,凡是我知道的就马上告诉孩子,后来知道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后就改进了做法。一次和孩子路过立交桥,孩子问:“立交桥上为什么没有红绿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让他先想想马路上为什么要安装红绿灯,红绿灯起什么作用?孩子想了想,高兴地说:“我知道了,立交桥上的汽车是转着圈拐弯的,桥有好几层,汽车不会在一层上碰在一起,它不需要红绿灯。”这样不但促进了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而且促使孩子养成了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及习惯。

四、创造机会,培养幼儿独立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家长在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独立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如幼儿自己安静看书,独立整理书包等,这些都为孩子入小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孩子独立,除了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外,家长还应该积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社会交往的机会,实现幼儿个性全面发展。与同伴玩游戏是幼儿最经常参加的一项交往活动,幼儿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活动中,幼儿学会谦让、分担、合作等。有些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受欺负,总是把孩子圈在家里,事实上从某种意义来说,虽然孩子可能会受一点委屈,但是他至少可以通过这些事知道并体验受挫的感觉,这对他形成坚韧的性格,耐磨难的心理素质,以及应付日后复杂的社会环境不无益处。与成人的交往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鼓励幼儿与成人交往,鼓励幼儿勇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大胆与成人对话,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既学会了知识和处事的方法,又增强了自信心。

第9篇

【关键词】自学方法;教学指导;高中数学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新创造、新技术、新信息、新思想层出不穷、日新月异。面对知识急剧发展的挑战,学生在校要“学会学习”,培养学习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加之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只强调教师要领会教学大纲、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加强管理,而忽视了研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学习方法、习惯等,致使教与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欠佳,甚至造成了一些学生害怕数学,厌倦数学,适应不了数学。因而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的主题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会学”、“巧学”。

教师应该首先通过大量事实和道理,让学生明白自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让学生知道终生学习已经成为人生存的基本手段,自学更是终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数学当前学习的需要。学生明白自学的意义和基本操作方法,就会愿意自学,主动学习,而不是老师要求自学才自学。教学中,我们可以由下几方面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较高的学习能力。

1. 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学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则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可见阅读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基本知识的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均来自教材,教学中引导、培养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使得学生逐步形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风气,能充分调动他们听课的积极性。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及知识结构,学会粗读和精读。对于教材新内容的章节预习,由于只要求在阅读时掌握所学知识的概貌,将教材内容在脑海中串联起来,了解知识的条理脉络,故只需粗读。而对于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的结构特点、性质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则需反复阅读、体会、思考、记忆。对于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则需在阅读中加以对比,体会异同,增强记忆。对于有疑难的地方,则要做出标记,以便听课时弄懂,这就需要精读。

学生通过有目的的预习,能促使他们听课时注意力集中,在疑点、难点获得突破之后,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之情,从而在大脑中产生深刻的刺激,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日积月累,能大大激发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

2. 听课方法指导

教师在听课方面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听课、观察、思维和笔记之间的关系。听课和观察均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听清楚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的导入及形成过程,听懂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听方法和知识的总结,听同学间的新方法、新思路、新见解。

没有思维就没有学习,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将无从发挥,教师要指导学生主动思维,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听课中善于思考。课堂中学生要会边听边思考,边观察边思考,在思维中质疑,在质疑中观察、联想,在观察后深思,使所学知识逐步纵横联结,形成知识网络。听和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而思维则会使听和观察的内容深化,是学习的核心和本质。只有会思维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

学生在课堂学习时要记好课堂笔记。不少学生没有掌握记笔记的方法及要领,一般是老师写什么,自己写什么,而且因为记而忽视了听、看、思。虽然笔记很全,但效果不佳。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记录时机和记录的内容,忌以记代听、以记代“思”。课堂上主要是大家和教师一起学习、思考,应以听、练、思为主,记为辅。不能被动笔记(老师讲什么就记什么),而应主动笔记(自己选择内容来记),记教师的独创之处。一般来说,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课本都有加工之处,它们是教师参考了大量资料后智慧的结晶,是教师的教学创造。记教师点拨的学习方法,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率。记未听懂的内容和产生的新问题,发现问题是认识上的进步,问题获解是知识水平的提高,听一堂课或学一个内容,必然存在还未明白的问题或产生新的疑问,因此,记下这些便于进一步思考解决。这样学生学会记要点、记疑点、记问题的思路及方法、记小结、记特殊习题等,就会提高课堂的效率和笔记的价值。

3. 独立思考方法指导

学生在学习时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同一类题目老师讲的时候似乎都懂,而自己独立做时则不知如何下手!这就说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他们在听课和习题课中,总习惯于跟着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思路走,当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时,就感到力不从心。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可以从上课、作业及试卷讲评做起。

(1)上课时尽可能使学生眼、脑、手并用。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使得学生感觉学习单调乏味,自觉性低,效果也不佳,特别是在处理新情境下的问题时变得不知所措。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学习,使单一的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尝试体验到学习过程的愉快,以及独立思考的喜悦。同时,课堂还需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嘴,用耳、用眼、用鼻,听、说、读、写,不断变化。在动态中刺激,在用中独立思考,在变化中消除疲劳!例如把“讲解式”改成“问题式”,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2)作业要督促学生独立完成。无论是课堂上的练习作业,还是课后的家庭作业,都尽可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克服依赖别人讲的习惯。同时老师讲解时,也要点到为止,留下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避免面面俱到,替学生包办。对家庭作业中的错误,应该及时指出,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己找出正确答案,能面批的作业尽量面批,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及时纠错。而对于作业中的共同性错误,应有针对性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补漏,并选择相关习题进行强化训练。

(3)考试之后进行试卷讲评,可由学生自己先评。单元测试卷的评卷,也可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采用学生互评的方式,这样学生在批改试卷中,会积极动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发现出错的地方能独自纠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提高。最后教师再进行讲评,在教师讲评时,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将其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思考,存在差异时会提出并与老师探讨。实际上有时学生的解题思路及方法可能比老师的要简捷,也会引发其余学生的思考。对这种情况老师应适时鼓励,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精神。

4. 整理、归纳方法指导

当一个人掌握了大量的知识之后,如不整理,则不利于记忆,相近的知识概念也会混淆,不利于建立一定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进行完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月、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应该积极督促学生自己总结梳理“知识”、归纳提取“方法”。

(1)相关归纳 一般可通过字、词、意等的相似或相关来建立联系,从而归纳总结。数学中有不少概念、性质、公式很相似,极易混淆,把几个相似或相关的知识有机地联系归纳,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可以温故知新,相互弥补,加深理解,有助于学生主体思维意识的培养。例如:概率中的等可能事件、互斥事件、对立事件、相互独立事件、n次独立重复实验,可以放到一起进行归纳整理。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用一个表格归纳整理,这样对比区别就泾渭分明了。

(2)推导归纳 根据学生获得的个别结论,引导他们去总结推导获得全面、完整的知识。只有学生自己推导而来的知识与方法,学生才会印象深刻,运用熟练、灵活,也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学会深层次的认识、理解、分析问题。例如:平面向量既具有代数数的特征,又具有几何形的特征,学生容易发现它与三角函数有联系,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推导具体在哪方面有联系,让学生进行推导,归纳整理出平面向量与三角函数的交汇,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推导平面向量与数列、不等式、圆锥曲线等方面的交汇。

(3)概括归纳 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整理,把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数学思维。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对知识整体性、综合性的总结,才能达到学习的更高层次,使知识在头脑中清晰化、网络化,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自学能力。例如:函数是高中数学的一个主线,贯穿函数、方程、数列、三角函数、不等式、导数等章节,将函数与它们一起进行整理分析,并概括出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数学知识系统化,也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4)解题归纳 数学的内容和应用本身包括大量的探究问题、习题、试题,学会解题、学会归纳解题规律方法以及从解题中获取更多知识是极其重要的。教师要通过大量典型的例题来教会和培养学生怎样对题目进行知识、方法、思路、过程、步骤、技能、技巧等的归纳和提炼,怎样对一些重要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感悟,怎样比较试题的共性与个性,从而获得解题的一般性方式方法。要利用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经验交流会等渠道展示交流学生解题的归纳梳理、心得体会,鼓励他们提高解题的总结反思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