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6:04:2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财政政策如何运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扶持企业发展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环境下,各地财政收入增长迅速,财政运行态势良好。有数据显示,××县财政总收入20xx年仅2.19亿元,至20xx年即达4.71亿元,年均增长21%;一般预算收入从20xx年的1.45亿元上升乐不为至20xx年的3亿元,年均增长20%。虽然如此,但财政的整体形势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财政基础薄弱。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七朵金花”为代表的传统支柱产业,即一枝笔、一根针、一盆花(烟花)、一瓶酒、一张网(钢构)、一朵菇、一只蟹。这七大传统产业,在我县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整体上讲,企业基础弱、底子薄的现状仍然没有改变。
由上表可见,我县重点监控的传统企业,其本身所产生的税收非常有限,而近几年异军突起的房地产企业,为财政收入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及20xx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整体下滑态势,房地产税收在20xx年已有一定量萎缩。至20xx年4月底,××县监控的重点企业中,房地产实现地方税收仅723万元,同比上年下降59.9%,净减额达1082万元。
二是财政刚性需求压力增强。增人增资、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加大,禽流感、甲型流感等突发公共事件支出的增加也对财政造成了一定压力。
实践证明,工业税收具有有根税源、可持续税源的特点,对财政增长的贡献举足轻重。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工业税收的比重。要谋求财政的持续增长,关键是要采取得力措施,建立企业发展激励机制,进一步做大做强“七个一”特色优势产业,使之成为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为财政提供稳固强大持续发展的财源。
二、扶持企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新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我们认为,总体上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转变观念。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转变工作方式和方法,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强化管理,严肃法纪,加快制度创新,才能进一步提升解决公共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为支持企业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二是把握规律。科学发展观重在“科学”二字,若用一句话概括的话,那就是:按规律办事。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引导和促进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把握企业发展的规律,为企业按市场规律正确发展提供条件。千万不能违背市场规律,生搬硬套,插手企业内部运营和管理机制,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费力不讨好,搬起石头砸到自己的脚。
三、扶持企业发展的举措
为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今年以来中央财政就不断完善政策举措,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达35.1亿元,同比增长25%,并明确在增加投入的同时,要从多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要壮大我县企业的发展,必须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我县的实际 ,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企业发展,实现持续增长。
(一)、清理收费项目,加大企业招商引资力度。一个企业从立项、规划、设立、发展到变更,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政务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务环境更是区域竞争的重要手段。要想地方经济得到发展,就必须优化政务环境,转变管理职能,逐步取消对企业设立的各项繁琐的行政审批制度,努力推进政务公开,调整行政审批流程,完善行政审批方式。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不仅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而且要做好财政税收效益的可行性分析,招真商,引实资;不仅要注重新兴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也要在传统产业增资、扩张上下功夫。传统主导产业往往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招商引资,资源整合,可以起到实质性作用,20xx年李渡酒业与金六福酒业的整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大力度,通过合理引导和资源整合,打造几个强势的企业集团,以增强传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形成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考虑更新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实施办法,成立考评小组,严格考评细则,考评的结果向社会公开,使奖励资金落到实处,对招商引资工作起到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在凯恩斯经济学中,“需求管理”是政府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这里主要分析在封闭经济条件下,从它们对总需求的影响角度来考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
(一)财政政策的效力
当政府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政府需求增加将通过财政政策乘数效应使GDP增加。GDP的增加又使货币需求增加,即需要更多的货币用于交易。在储备银行不改变货币供给的情况下,利率必然上升;利率上升,一方面会抵消由于GDP增加而增加的货币需求,另一方面又会减少投资需求,从而抵消一部分政府支出或减税对GDP的刺激作用。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上升将会大量降低投资。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那么,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货币需求将使利率猛增(利率敏感程度很低意味着利率必须变动很多)。①(①参见[美]R.E.霍尔和J.B.泰勒: (宏观经济学>,171页,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
此外,财政支出乘数是衡量财政政策效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财政支出乘数能否使财政政策的效力充分发挥出来,同样要受到上述两个因素的制约。如果投资对利率高度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即使财政支出乘数很大,财政政策也无法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与上述情况相反,当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如果利率上升幅度不大,或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利率水平没有多大影响,那么,这种政策对投资的冲击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就有很强的影响力。换言之,当投资对利率不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高度敏感时,财政政策的效力就很强。
利用IS——LM曲线的形状及其移动来展示财政政策效力的强弱。财政政策的效力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有很大关系。当投资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IS曲线比较平缓,因为利率的较小变化和投资需求的较大变化有关。相反地,当投资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IS曲线就比较陡峭。
再看LM曲线的形状。当货币需求对利率很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平缓,因为当货币需求随着收入变化而增加时,利率的很小变化就足以使它减少;反之,当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LM曲线就比较陡峭。
当IS曲线比较陡峭,或者LM曲线比较平缓时,财政政策的效力比较强。相反,如果IS曲线比较平缓,或者LM曲线比较陡峭,财政政策的效力就比较弱。
(二)货币政策的效力
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体现在货币供给的变化上。扩张性货币政策或松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或紧货币政策是货币供给减少。一项扩张性货币政策如果在货币供给的增加时使利率下降的幅度很大,并且对投资有很大的刺激作用,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很大。这种效果产生的条件是:第一,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利率的下降就会使投资受到极大鼓励。第二,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利率下降很大(利率的很小下降就足以把货币需求提高到同较高货币供给一致)。在这两个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就强。
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效力也有弱的时候。如果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低,利率的下降不会使投资受到很大的刺激;如果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很高,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使利率下降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一项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使利率下降较小,或对投资的影响较小,它对总需求的影响就较弱。
用IS——LM曲线的形状及其移动来展示货币政策效力的强弱。同财政政策一样,货币政策的效力也与IS曲线和LM曲线的形状关系很大。如果幅曲线较为平缓或LM曲线较为陡峭,货币政策的效力就强;如果赐曲线较为陡峭或LM曲线较为平缓,货币政策的效力就弱。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摘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属国家的需求管理政策,可据宏观经济调控要求进行合理搭配。围绕着这个课题,国内外无论在理论的研究上还是在现实政策的运用上,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重点对我国实行人民币二篮子货币汇率制度后两大政策有效搭配的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绩效 政策搭配 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
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一国经济稳定发展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学界长期论争的焦点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理论视角。运用各种模型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绩效及其搭配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经济学文献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定量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IS-LM模型(又称希克斯一汉森模型)。根据该模型,希克斯和汉森等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虽然在短期能够影响产出,但是从长期来看,对产出都没有影响,它们都是无效的,除了提高价格之外。之后,经济学家在其基础上,将视角延伸到对开放经济的研究。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Mead,1951)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即“米德冲突”。在汇率固定不变时,政府只能主要运用影响社会总需求的支出增减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况。而支出转换政策包括汇率、关税等的实质是在总需求结构内部进行结构性调整,使需求结构在国内需求和净出口之间保持恰当的比例,从而开创性地提出“两种目标,两种工具”的理论。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nbergen,19521最早提出了将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联系在一起的正式模型,即“丁伯根法则”。若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政府至少具备n种独立的政策工具,工具之间不会相互影响。蒙代尔(MundeB,1960)提出了进一步的解决办法,指出将每一政策工具分配给它能发挥最大影响力和具有绝对优势的目标。斯旺(Swan,1960)用图形说明了支出增减政策f财政货币政策1和支出转换政策(汇率政策)各自的功用,提出了用支出增减政策和支出转换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平衡的模型。蒙代尔(1963)与弗莱明(1962),研究了开放经济条件下用于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经不断完善而成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undell-Fleming Model),并由此得出了著名的“蒙代尔三角”理论,即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1999年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fPaul Krugmanl根据上述原理画出了一个三角形,他称其为“永恒的三角形”fTheEtelnal Trianslel,从而清晰地展示了“蒙代尔三角”的内在原理。这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调和,最多只能实现其中的两个,这就是著名的“三元悖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将以上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对我国经济的分析,研究结论不尽相同。马拴友(2004)运用IS-LM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在我国IS曲线较为陡峭而LM曲线较为平坦,说明在这种情况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对治理通货紧缩具有更大的效能。张学友、胡锴(2002)运用修正的MF模型,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力进行比较,得出在我国现行汇率制度安排下,积极财政政策的效果要优于货币政策: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应以财政政策为主,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淡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施建淮(2007)运用VAR模型对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中国产出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人民币升值在中国是紧缩性的:相对汇率变动的其他效应,汇率变动的支出转换效应是支配性的,因此运用传统斯旺模型来分析中国经济是有效的。徐长生、刘士宁(2006)根据斯旺模型政策搭配理论,认为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模型中的内部通胀、外部顺差的区域,因此对内可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主要抑制投资过热,采取结构性的财政政策着重解决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对外通过本币升值的汇率政策改善国际收支顺差,以实现内外均衡。
也有学者通过计量建模,实证研究了近年来我国两大政策的搭配,但大多集中于对内绩效的研究,鲜有在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兼顾内外综合绩效的系统研究。刘玉红、高铁梅、陶艺(2006)实证研究了财政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发现中国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性较弱,这是由于我国利率管制严格、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缓慢等原因所致,而中国的财政政策的政策效果显著,扩大国内需求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该继续实施。王文甫(2007)通过模型分析。发现在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有一条真实变量都以相同的比例增长的均衡增长路径:在均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必须相互协调:财政政策对经济有影响,货币呈非“超中性”。刘斌(2009)基于我国的实际数据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的政策体制主要表现为主动的财政政策和被动的货币政策组合体制的结论:这种体制实际上是物价水平的财政决定理论的充分体现:因相机抉择的政策会产生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对社会福利水平产生影响,这种体制在今后是否一定要继续保持值得商榷:他强调今后我国应该从现行的体制向主动的货币政策和被动的财政政策组合体制转换。黄志刚(2009)将蒙代尔一弗莱明模型fM―F模型1拓展到中间汇率制度下研究发现,不管资本流动性如何,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基本有效,其效应介于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之间:实行中间汇率制度的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最应该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方法,此时政策效果最好。
三、总结及启示
通过以上综述我们发现,大多文献将研究视角聚集于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及内外均衡,鲜有深入到对物价、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等重要经济变量以及经济内部结构的政策搭配研究。已有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对我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2005年7月21日)基于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的相关文献不多。
本文认为,在后续研究中可进行新的尝试,若能遵循“紧扣一篮子货币汇率制度、总揽全局、内外兼顾、两大政策密切结合”的构想,将会有很大的突破与创新。
看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对效力”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包括什么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使用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的必要性
4.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5.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什么
6.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在当前国内外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如何继续有效地运用包括积极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其中宏观税负水平的合理确定则是关系到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运用的重要环节。在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的适度合理标准时,不仅要考虑到国际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尤其是应对当前世界新一轮减税浪潮所引发的国际税收竞争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家所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国政府在运用宏观政策管理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变化的社会、技术、经济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这些约束条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际税收竞争,它的存在使得国家自主改革税收制度和运用税收政策的能力遇到新的挑战。国际税收竞争的一个直接效应就体现在对一国宏观税负水平的影响上。当前国际税收竞争已出了不少新动向,而这与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与国际经济形势日趋严重这两方面密切相关。最近几年,国际资本流向最突出的特征是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美国,导致美国金融市场长期繁荣,并为美国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国际经济出现了许多变化。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国际资本市场也面临着新一轮的调整。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在谋求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国际资本,刺激国内投资和需要,拉动经济增长。而税收工具则成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重要组织部分。当前的世界经济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大规模减税运动。可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背景下,税收竞争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我国应积极应对国际税收竞争挑战,合理适度地运用税收竞争政策,也包括应加快税制改革与完善的步伐,合理地确定宏观税负水平。结合轨迹税收竞争的新态势,从税收在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运用中的内在作用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国际财税背景这一新角度,来研究当前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问题。
从总体上说,我国自1998年以来执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这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或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其一,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是有目共睹的。这既表现在我们对这一政策实施对当时形势的准确判断,又表现在政府执行中对政策取向与政策组合的合理选择。其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控制,这几年的实践也已证明是成功的。中央对于这种带有阶段性、应急性特点的财政政策,已经明确指出并充分考虑到这一政策可能带来的财政风险,在发债空间的把握、国债项目建设质量的保证、抑制通货紧缩趋势与防范通货膨胀新苗头并重、短期财政政策运用与财政资源长期可供给性的协调等方面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其三,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是一政策持续成功的重要方面,这几年成功的实践包括了对这一政策力度的控制、具体措施的选择、与稳健货币政策等相关政策的配合等。在充分认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也应看到从如何保持积极财政政策可持续性这一特定角度出发,特别是随着积极财政政策运用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现有的政策组合选择中仍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只有充分发挥税收作用的积极财政政策,其可持续性才是完备的,因此应将税收制度和税收政策内在化于积极财政政策之中,并结合税收这一内在因素的外部环境变化来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应该说,税收在近年来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与宏观调控中已经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收入稳定增长为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提供了财力支持,我们实行了鼓励投资于消费的一系列税收措施,出口退税体制的不断改进与运作也收到了良好的效应。与此同时,我们也认识并论证了在一定历史阶段上暂时不采用减税手段作为积极财政政策方式之一的客观性。但是,现在的问题在于,从税收角度来考虑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我们要充分注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积极财政政策进行调整的必要性,清醒认识以举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可能积聚的财政风险,认真探讨宏观税负水平进行必要调整是否会有助于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最大效应。
(一)财政政策的分类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一些可以根据情况自动发生的经济波动不需要外包稳定政策是自动稳定政策。它可以直接经济状况的波动来产生调控作用。如税收和政府支出都是自动稳定政策。与自动稳定政策刚好相反,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则需要通过外部经济力量。根据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方面的不同的功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如减税、增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减少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
税收工具,税收作为国家主要的收入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等特征,因此也成为实施财政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公债工具,所谓的公债也是债券的一种,它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作为发行主体,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向国内外举借债务来取得的收入。经常项目支出工具,主要指政府对社会公共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其主要部分。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福利支出和政府补贴。
二、财政政策与税收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分析,税收在财政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在紧张性财政政策中都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不仅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来源和保证,也是政府执行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它更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不仅为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财力支持,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税收在财政政策中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税收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从而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第二,税收可以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税收可以调节收入,实现公平分配。在宏观调控方面,税收是一种自动稳定政策,在税收体系,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反应相当敏感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举例来说,如果政府预算平衡,税率无变化,经济低迷,国民产出将减少,税收收入会自动下降。税收乘数的大小与财政政策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税收乘数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国民产出(GNP)的影响程度。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税收乘数为负,税收和国家输出增加或减少为相反的方向;政府增税时,国民产出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为0.8,则税收乘数为-4。可见,如果政府采取了减税的政策,虽然可以减少收入,但将成倍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欧盟;财政协调;财政赤字;相关性
0 引言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开创了区域货币,各成员国放弃自己的货币,采用统一的货币——欧元,同时带来了各国调整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的变化,货币政策交由欧洲中央银行(ECB)制定,各国只拥有财政政策的制定权。因此,在经济目标上就存在两个层次:一是欧盟整体经济发展的目标;二是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目标。要实现整体与个别的统一,就必须在统一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着力研究各自的财政政策如何制定以实现欧盟整体经济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协调统一,这一目标也成了长期以来围绕欧盟的主要问题。
《马斯特利赫特条约》(简称“马约”)和《稳定与增长公约》(简称“公约”)先后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国债占GDP的比例以及如何惩罚作了严格、具体的规定。但是,在欧盟发展过程中,马约和公约都受到过怀疑,原因是一些大国在没有严格遵守规定的时候,惩罚措施却没有实施。尽管如此,马约和公约的作用还是被部分体现出来,它使得欧盟各国有了一个标准去遵守,最终实现整体与个别发展的统一,当然,要真正完全实现马约和公约规定,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Keynes(1923)[1]认为,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过高可能会导致财政可持续性缺失,也就是说,如果政府收入不足以支付发行新债所需的费用,财政将面临可持续性问题,这可能是关于财政可持续性的最早论述。1995年,Caporale[2] 首次以欧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欧盟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累积债务进行平稳性检验,继而得出一国财政是否平稳的结论。
成新轩(2003)[3]曾对财政政策是否需要协调以及经济效应做了深入的分析,指出这种协调有利于经济的良好运行以及稳定发展。王保安(2004)[4]分析了欧盟财政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无论是赤字率还是债务率都是成员国谈判决定,而不是科学指标测算出来的,并且只有赤字率指标对成员国有强制约束力,债务率只具有参考意义。王磊,骆传朋(2008)[5]曾指出由于对公约的修改,使得人们对于欧盟财政可持续性产生担忧,但是其修改不仅可以增强其灵活性,也有助于欧盟成员国充分运用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因而修改是可行的。
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欧债危机扩散的风险急剧升温,一些国家的债务评级先后被调降,如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同时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债务危机也日益迫近,市场压力以及希腊亟待救助的事实,使得欧盟财政一体化在解决这次危机的过程中也再次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来。
多年来,欧盟财政条约和公约内容也一直为中国所关注,研究欧盟财政政策状况及要点,对中国财政有着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从欧盟成员国财政赤字的相关性分析出发,指出欧盟财政政策协调的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最后,就中国该如何汲取欧盟的经验教训来制定自己的财政政策提出了一点看法。
1 实证结果与分析
根据Eurostat2000和2006-2009年的欧盟各成员国财政数据,对成员国财政赤字作了相关性分析,实证结果见附表。
根据与欧盟整体财政赤字水平的相关性实证结果可知:
欧元区国家与欧盟财政赤字显著相关。
德国与欧盟整体财政赤字水平,在1%显著水平下并不显著相关,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而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欧盟国家的相关性不显著,显示出德国财政政策的相对独立性,这与德国是欧元区经济龙头老大的地位分不开。
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波兰、芬兰、葡萄牙、希腊与欧盟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这些国家大多是欧盟成员国中的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水平和欧盟相关性也较高。当然,希腊、葡萄牙因为债务评级下降,欧盟帮助其偿债使得这两个国家和欧盟财政赤字保持了较高的相关性。
保加利亚、丹麦、爱沙尼亚、塞浦路斯、匈牙利、马耳他、奥地利、斯洛伐克即使在5%,甚至10%显著水平下与欧盟仍然不是显著相关的。比较可以发现这些国家中多数不是发达国家。
冰岛、挪威不是欧盟成员国,所以与欧盟财政赤字显著不相关。
另外,由欧盟成员国相互之间的相关性实证结果可知:
法国、荷兰、波兰、比利时等欧盟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财政赤字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显示出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
希腊与英国、法国均在1%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与另外几个发达国家也都在5%显著水平下显著相关,这反映了希腊由于国家负债数额巨大,欧盟主要国家因为援助希腊而保持了相互之间较高的财政相关性。
保加利亚、爱沙尼亚、匈牙利、马耳他、斯洛伐克和其他不发达国家相互间即使是在5%显著水平下也都不显著相关,说明这些相对不发达国家之间还未能实现财政协调。
在财政赤字对GDP占比方面,根据2008和2009年的数据显示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2008年大部分国家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还能维持在3%以下,到了2009年,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纷纷使用了扩张的财政政策,使得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大多超过了3%上限标准。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配合;宏观经济;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2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30年, 我国经济正在不断发展,以年均百分之九十八的速度高速增长, 但是在这其中还是存在着周期波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两大政策工具,对于物价的稳定和刺激我国经济增长方面一直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一、财政货币政策的相关信息
能够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政府为了改变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通过支出来改变货币政策效率就能够有效达到效果。由于在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中国为了解决财政问题,制订了大规模的政府支出计划,由于政府支出在短期内过于巨大,导致财政支出方面负荷过大,影响了货币的供应量。
由于在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 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急转直下, 虽然我国在2009年针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 如何配合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否通过单独运用来达到预期的目标等。
从2010年到现在,加强连续性和稳定性开始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对于协调和配合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也更加关注,因为稳定地使经济增长的方法只有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在两种政策的配合下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对于物价的稳定是否有效、如何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等。而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因为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影响了两者的独立性。由于我国的过于弱小的市场经济基础,未能完善相关的金融体制,对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更能发挥出自身的作用,而且还能影响到货币政策发展。
二、利用模型分析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由于政府支出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根据Jesus Fernandez - Villaverde所构建的DSGE模型,在传统的实际经济周期模型包含的技术冲击基础上,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条件下包含家庭、厂商、外国和政府等四个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研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效应是如何影响宏观经济的。
(一) 家庭部门
提供劳动力给相应的厂商从而获得能够消费的资金是家庭部门的典型行为。由于效用和消费正相关,和劳动负相关,因此随着消费的增加就会对边际效用造成递减的效果。能够决定如何组合劳动与消费的正是家庭部门的决策行为,通过这种决策进是能够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家庭部门的效用函数:
在这条方程式中,Ct为消费,lt为标准化处理后的劳动供给,满足了0 < lt < 1。β,ψ分别为折现因子、闲暇对效用的贡献度。通过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效用对消费的一阶导数大于0,二阶导数小于0,说明消费与效用成正比,且会随着消费的增加减少边际效用。由于有效的资源限制了家庭部门可的支配资源,其中主要包括当期收入和新增货币的供给,二者之和应当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之和。因此,预算约束应为:
其中分别表示收入、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表示货币供应。这条方程式则说明,由于按照稳定路径增长或者供给稳定的总收入和货币的情况下,对于投资和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会造成非常明显的挤出效应。
(二) 厂商
我们先假设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是厂商的生产函数。如果规模经济存在在厂商之间,那么为了能够使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厂商必然会将生产规模扩大,一直到规模经济消失。因此我们假设在状态均衡的情况下并不存在规模经济。厂商生产函数为:
其中,Zt表示为技术上的进步。资本积累方程为:
其中,δ表示资本折旧率。该式子反映了有动态的关系存在资本和投资之间,当厂商投资越多、折旧就会越少,这样就能够快速积累资本。投资由自主投资和实际利率决定的部分组成,具体形式为:
其中,io,t 和rt 分别表示自主性投资和实际利率,d 为投资对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且d > 0。根据实际经济周期模型,模型中引入厂商面临的技术冲击,假设技术进步服从一阶自回归过程:
其中,ρ为技术进步的自相关系数,et为技术冲击,这就表示在某一时期会出现具有相关性进步的技术,并且由于受技术冲击决定,企业的创新或者其他重大的科技进步会有可能出现技术冲击。
(三) 政府部门
维持政府部门正常运行的一般性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向国有企业注资的投资性支出都属于政府部门的支出。如果政府没有调节财政政策,一定要维持政府支出稳定,并且要确保与上一年的支出存在自相关关系。如果政府调整财政政策,政府支出发生预期外的变动,就会出现政府支出冲击。同时对于货币政策冲击,政府支出要做出相应的变动,假设上年支出和政府支出冲击共同决定了政府支出,并受货币政策冲击的影响,那么过程应为:
其中,v 表示本期与上期政府支出的相关系数,egt 为政府支出冲击,且可视为政府支出对齐均衡路径的偏离。P 为政府支出对货币冲击的反应系数。
(四) 货币市场
由于还没有完善好中国的市场经济,导致制定不了成熟的金融体制,因此能完全独立货币政策,受政府支出的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及效果甚微。同时由于现行外汇制度的限制,还没有操作空间能在货币政策中完全独立,贸易顺差对货币供给具有较大影响,因此实际货币供给过程为:
其中,b,u,w 分别为本期货币供应对上期货币供应量、政府支出冲击、国际贸易冲击的敏感系数,emst是货币政策调整引起的货币供应冲击。方程式表明,货币政策同时受到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变动的影响,可反映财政政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程度。而根据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货币需求可表示为:
其中,q,n 分别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实际利率的敏感系数。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为:
(五) 国外部门
对于国际资本的流动我国是会实行一定的限制,在不完全流动的资本情况下,我们假设仅仅通过贸易渠道就能实现国际经济波动的传导,即国外部门行为仅仅表现在进出口方面。在不考虑外部冲击的情况下,受国家竞争力影响,国家竞争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进出口行为可由预期部分和冲击部分构成,净出口可表示为:
其中f 为净出口对外部冲击的敏感系数,为净出口冲击,且
(六) 经济系统均衡
由最优化条件,我们可以从家庭部门方面的两条式子中得出,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跨期欧拉条件:
同时,劳动力市场均衡条件为:
而剩下的所有式子就构成了完整的经济系统。通过计算均衡解,我们可以得到各变量的稳态值和实际值,并进而估计模型。
三、结论
通过构建了一个我国宏观经济的包含家庭、厂商、政府、货币当局以及国外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中包含了影响宏观经济波动的四种主要冲击,即技术冲击、政府支出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
在国际经济形势普遍低迷、我国外贸出口受阻的大背景下,加强货币政策有效性以及加强财政政策并协调配合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模型分析,要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具有持久性,是不能够只依靠政府的主导行为。虽然扩大政府支出是短期避免经济下滑的必然选择,但这种短期内强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具有不可持续性。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宏观经济在不断进步,货币政策和行政政策相互效应的作用日益明显,并且加快了金融国际化的步伐,国际贸易和国际资金进出规模增长迅速,也要求我国必须重新审视货币政策的地位和作用,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中国经济面临的全球化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栋,靳玉英.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基于政策在价格决定中的作用[J].金融研究,2011(06).
[2]王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调控与宏观经济稳定——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1).
[3]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基于封闭与开放经济的RBC模型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7(05).
[4]张龙,白永秀.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及其配合效应模拟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12).
一、紧跟国家政策的调整,及时地更新和充实教材内容。
《财政税收》是一门政策性较强的学科,因而教材部分内容的时效性较突出,特别是税收部分。国家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目的,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需要调整税收政策,推出新的规定或修改旧的规定。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一些内容难免已发生变化。
虽然我们使用的自编教材还较新,但少数内容也已与现实不符。如教材中消费税的税率形式尚未出现复合税率,但现在国家规定对卷烟、粮食白酒、薯类白酒采用复合税率,即在原比例税率征收基础上再按定额税率加征,这样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又如,随着护肤护发品的普及,其消费税的税率由教材中的17%下调为8%;还有,随着“费改税”的推行,“车辆购置费”已改为“车辆购置税”,教材中“财产行为税类”应增加该税种等等。
这些变化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根据国家税收法规的调整来更新与充实相关的教材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准确、科学和严谨。
二、加强税收习题库和案例库的建设,培养学生实操技能,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政税收》学科中税收部分的内容的实用性、操作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应辅以大量习题。讲授每个税种时,先介绍其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减免优惠等要素,然后讲解该税种的计税方法,最后讲解例题。教师讲授完后,必须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对该税种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和巩固,并掌握计税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根据各具体税种的难点、重点设计有代表性的习题,建立一个能训练学生实操技能的对学科教学起重要辅助作用的税收习题库。
另外,在要求学生掌握计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还应就各个税种在现实操作中容易出现差错的情况开展案例教学。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应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多渠道收集典型案例,建立起紧密扣紧教材内容的系统的案例库。如:现实中“以旧换新”促销活动的增值税应如何正确进行税务处理的案例;搬家公司的搬家服务收入应按营业税中的“交通运输业”税目3%税率计税,而不是按“服务业”税目5%税率计税的相关案例;烟厂如何利用纳税环节的单一性来合法规避消费税的案例;企业如何巧妙安排捐赠可同时减纳企业所得税的案例;地方行政级别变动,如由乡改镇,则对其所属企业纳税行为、负担有何影响的案例;学校铺面出租所得租金收入如何纳税的案例等等。通过案例教学把课本抽象的内容与现实具体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案例教学要注意围绕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不能把分析案例沦为单纯的讲故事、调剂气氛,应重视选择恰当的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案例,要能从具体的案例分析中提炼、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
三、坚持收集积累财政实践信息资料,建设系统的财政教学资料库。
财政所研究的问题是完全建立在社会经济生活实践的基础上的,财政理论与现实的社会经济问题直接相关。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是通过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的运行来实现的。因此,我们在《财政税收》学科财政部分的教学中,应紧密结合各时期的财政政策与制度来证明财政理论与规律,要引导学生将课本的财政理论与国家财政实践结合起来考虑问题,从而加深对国家在不同时期所推出的财政政策、财政举措的背景和目的的理解。也就是说,财政理论的掌握与运用要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为载体。
但是,教材内容不可能全面地动态地反映各个时期的财政政策与制度,更不可能涵盖至现阶段的财政实践。因此,我们教师自己必须建立一个财政教学资料库,坚持密切关注国家财政政策与制度的变化,随时注意跟踪收集有用的教学信息资料,并按教材内容进行分类整理,为教学服务。
如收集每年度政府预算计划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经济增长、物价指数、失业率等重要的宏观调控指标及相应的财政调控手段的有关资料,可让学生了解不同经济背景下不同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不同调控效果,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时,国家如何通过紧缩性财政政策来抑制物价,而在经济萧条、物价低迷、通货紧缩、失业率高时,国家又如何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减少失业。又如,收集近几年国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举措的有关资料,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程。而收集国家在东西部之间、不同产业之间的差别的财政税收政策的具体资料,可让学生了解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如何发挥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的作用等等。通过对相关财政实践的剖析,让学生对财政政策与制度的作用有较直观和感性的理解。
四、坚持学习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自身内涵。
关键词:财政政策 税收 宏观调控
一、 财政政策的定义和目标
(一)定义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情况,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的调控措施。该调控措施以提高就业水平、减轻经济波动、减轻通货膨胀及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为目的,通过调整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或者政府收支等实现目标。言而总之,财政政策是系统化的财政措施。
(二)目标
1、加强人民民主政权
这是其最根本的目的。财政的本质就是为国家或政府职能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2、促进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财政和经济就如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上层建筑主观能动的反映经济基础的状况,对经济基础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同样财政对确定分配关系、稳定物价、发展对外贸易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外,财政政策无论是对微观经济效益还是宏观经济效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3、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这就两者要同时发展,共同提高。
4、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
在中央、地方、部门、各种所有制企业、集体、个人及个体经营者之间的财政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来进行的。
二、 财政政策分类和工具
(一)财政政策的分类
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财政政策可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一些可以根据情况自动发生的经济波动不需要外包稳定政策是自动稳定政策。它可以直接经济状况的波动来产生调控作用。如税收和政府支出都是自动稳定政策。与自动稳定政策刚好相反,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则需要通过外部经济力量。
根据财政政策在国民经济方面的不同的功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赤字,如减税、增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相反,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增税、减支进而减少赤字或增加盈余的财政分配方式,减少社会总需求。
(二)财政政策的工具
税收工具,税收作为国家主要的收入政策工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等特征,因此也成为实施财政政策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
公债工具,所谓的公债也是债券的一种,它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作为发行主体,国家或政府以其信用为基础,向国内外举借债务来取得的收入。
经常项目支出工具,主要指政府对社会公共的支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是其主要部分。购买性支出,包括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转移性支出包括社会福利支出和政府补贴。
三、财政政策与税收的关系
经过以上的分析,税收在财政政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扩张性财政政策还是在紧张性财政政策中都有着很大的调节作用,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不仅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来源和保证,也是政府执行社会职能的主要手段,它更是国家参与国民收入分配最主要、最规范的形式,不仅为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财力支持,更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
税收在财政政策中的主要意义有以下几点:第一,税收可以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从而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平衡发展。第二,税收可以调节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第三,税收可以调节收入,实现公平分配。
在宏观调控方面,税收是一种自动稳定政策,在税收体系,特别是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反应相当敏感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举例来说,如果政府预算平衡,税率无变化,经济低迷,国民产出将减少,税收收入会自动下降。税收乘数的大小与财政政策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税收乘数表明的是税收的变动(包括税率、税收收入的变动)对国民产出(GNP)的影响程度。
其中b 为边际消费倾向。
税收乘数为负,税收和国家输出增加或减少为相反的方向;
政府增税时,国民产出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假定边际消费倾向b为0.8,则税收乘数为-4。可见,如果政府采取了减税的政策,虽然可以减少收入,但将成倍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
四、如何更好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 稳健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一国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它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
财政学理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将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紧缩性和中性三类。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财政的收支既不会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会产生紧缩效应。财政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策的中性。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自2005年开始我国将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为何转型以及如何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已经成为当前及今后广大财政理论及实际工作者需要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一、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适当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发行规模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适度增长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是在中国出现了外部影响的不确定性增加,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等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反周期性的适度扩张政策。从本质上讲,积极财政政策是一种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主要以国债和支出两大政策工具的运用为主。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7年7月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在1998年逐渐显现,尤其是外贸方面受到的冲击更为明显。外贸增长幅度明显放慢,并于1998年5月出现负增长,极大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这种形势客观上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创造了基本条件。
二是中国经济处于周期性低谷阶段,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迹象。同时,物价水平持续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均下降,通货紧缩显现。
三是买方市场全面形成。1997—1998年我国出现了全局性的“买方市场”,绝大多数产品供给能力大量闲置,有效需求不足成为影响和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四是货币政策效果不佳。尽管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央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降低准备金率等,但货币政策没有产生足够明显的政策效果,其操作空间和余地已经相对狭小。
在上述背景下,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我国自1998年开始启动了积极财政政策。实行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拉动经济增长(平均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2个百分点)、刺激投资需求、增加出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缓解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二、积极财政政策转型的原因分析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经验看,扩张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通常是一种短期的临时性反经济周期手段,长期实施则有可能导致财政风险增加并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运用财政政策调控宏观经济、刺激经济增长过程中,都会遇到财政政策的适时调整和转型问题。
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扩大政府投资使总供求均衡维持在接近充分就业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资转化的收入效应改变居民消费预期、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增强民间投资意愿,最终使市场机制恢复自主运行能力,经济增长恢复内在的秩序。这也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但是作为一项反周期调节的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始终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恢复经济自主增长方面产生明显的效果,投资需求越来越依赖政府,对居民消费拉动弱,而政府消费率却节节上升。
特别是近两年来,我国经济运行已进入新一轮快速、稳定增长期,民间投资能力迅速扩大、外部经济环境改善。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坚持“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经箭在弦上,作为宏观经济重要调控手段的财政政策本身为适应这种变化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积极财政政策转型,并不意味着财政将从建设投资领域全盘推出,而是赋予其更多、更重的宏观调控战略职能。实际上是要将短期策略性财政政策逐步转向中长期的战略性财政政策,或是要将积极财政政策逐步转向均衡财政、协调财政或者中性财政,它是包括财政调控目标方向、调控手段组合、调控方式方法的适时、适度转换在内的一个系统工程。
从当前的突出问题来看,随着民间的以及地方政府驱动的投资明显趋于活跃和旺盛,我国投资总量的增幅过大,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长偏快,物价上升,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取代通货紧缩而成为经济运行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扩张性的积极财政政策毕竟是宏观“反周期”操作适用于经济低迷阶段的政策类型,当通货膨胀逐渐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发展的压力时,继续实施这一政策,将形成逆向调节并加大经济健康运行的风险和阻力。因此必须实施财政政策的转型。
1、财政政策转型有利于逐步化解累积的财政风险
积极的财政政策持续7年来,期间仅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就达到9100亿元之巨,财政赤字率从1997年的0.78%上升到了2003年的3%,国债余额已经超过26000亿元,债务负担率已经从1998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约20%,累积的财政风险愈益加大。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排除爆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
2、财政政策转型有利于抑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和通货膨胀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