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育概论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2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美育概论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美育概论论文

第1篇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特点

音乐审美教育教师通过音乐给人的审美体验,培养人的音乐技能,最终实现人的综合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音乐审美教育结合力感性体验和理性指导两个部分,在具体教育中,主要有如下特点:一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为重点。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结构的健全;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二是全面贯彻审美形态教育。在音乐审美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对不同作品形态的音乐的认知能力,传授学生基本的音乐理论,锻炼学生的音乐技能。三是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辅以其他教育。通过在音乐教育过程中穿插其他教育,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音乐审美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音乐审美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一些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偏离,在当前的音乐教育中,许多学校往往把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作为音乐教育的重点,不注重音乐的审美功能的发挥。二是教学方法比较落后,教学没有体现出审美教育的优势,没有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等因素。三是教学理念没有得到贯彻,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先进的音乐教学理念,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体现,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理念,依然只是注重音乐理论教育与音乐常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

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会降低,对音乐教学十分不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注重学生的情感和音乐体验,注重音乐带给学生的愉悦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较为理想。在实际教学中,要实行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需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转变音乐教育的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的中心,对教学工作起着指导和统帅之作用。教学理念是学校、教师等教育机构和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和培养人才的方向,这种教育理念会通过教学实践作用在学生之中。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就是突出音乐教育的非功利性,从音乐本身的角度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改变学生在音乐方面存在的偏差。审美教育注重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作用于学生内心的音乐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改善音乐教学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良好的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实现较好的教学、学习效果。在音乐教学之中,环境则更为重要,鉴于音乐这门学科的特点,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还要有一个良好的视听氛围。因此,在音乐教学之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确保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强烈的干扰的因素,同时还要创造一个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氛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课堂上的音乐出现过大或是过小的状况,避免音质过于刺耳,在做音乐示范时,一定要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避免在示范过程中出错。

(三)改进音乐教学方法

第2篇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 贸易利益 改善

当前美国经济是一种基于创新的成长模式,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和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美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增长和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与美国贸易利益的改善对我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与贸易竞争力的互动

(一)利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激励功能促进创新 科技全球化意味着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规模跨越国界进行转移,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科技能力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系统,各国的科技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并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球性体系,美国以其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控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大限度的获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并通过控制技术标准来获得利益,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和制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成为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刺激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使科技创新收益递增,同时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进行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本递减。在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激励下,美国科技创新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不断涌现,引领美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美国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使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能更加充分享受规模经济的收益,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来延长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生命周期,创新活动变得更加有利可图;通过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分工,实现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的分离,并通过相关外包形式来实现整个生产链成本最低化,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高效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形成第一要素就是巨额而且稳定增长的创新投入,且在投入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倾斜性,并以市场收益和长远发展作为检验科技投入效率的依据。美国作为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在成熟的市场体制下从事创新活动,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存在,必须分析创新技术的前景和市场潜力上的成功率和效率,并借助完善的科技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来创造出高质量的应用性创新成果。为了弥补市场创新体系的不足,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对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

(三)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性 美国已经形成一个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完整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促进美国技术转移和扩散的相关立法,另一个是保护技术专利的相关立法,美国促进创新的法律体系较好的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其各自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保障了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在完备法律制度基础上,借助于美国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财政政策搭配,并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 在保障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美国以其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力形成其他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通过输出高附加值的高科技商品来换回低附加值的普通商品,虽然在表面上形成贸易逆差,但实际上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改善了美国的贸易条件,使美国能以更少的实际支出来换取更多的收益(见表2)。 科技创新推动下的美国贸易利益改善

(一)政府利益分析

美国通过巨额进口,大量吸收他国廉价商品和服务,这不仅有利于美国在国内保持低通胀水平,并使全球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加强,奠定了美国谋求全球经济霸权的基础,凭借这种市场需求强度的不对称(见图1),美国不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向,还能有效地干预他国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安排,进而谋求最大的国际经济政治利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美国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的基础,增强美国对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主导力量,强有力的维护自身在国 际经济竞争中的利益。 利用科技创新形成的专利优势,通过国内的知识产权立法的对外延伸来形成对其竞争对手的制约,获得贸易上的超绝对优势利益。美国通过科技创新获得知识产权和专利上的绝对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年平均专利申请数为20世纪80年代的84倍,专利申请数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幅度增加表明这一时期创新成果增多,出现创新“集群”。为了防止其他竞争对手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地位,美国借口国家军事经济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来阻止技术出口,通过技术制约他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达到美国长期垄断某些产业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来获得超绝对优势;同时年年对他国进行知识产权的审查,并动辄利用337条款和特殊301条款对他国进行贸易惩罚,使美国长期享有行业垄断所获得的绝对优势,从而有效的维护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

(二)产业利益主体分析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使经济结构更加富有弹性,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增强。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决定整个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从植入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用新技术改造和重组生产流程、作业方式,到用新技术重塑企业组织,促进传统产业加速向现代产业蜕变的进程,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并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型。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并结合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有效实现了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的结合。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下,全球分工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在这个格局中,第一层次就是美国,以从事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关键的高新技术的垄断,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研究与开发——整体产品垄断——核心技术垄断”的科研开发与垄断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创新——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公司利用全球产业布局,形成最有利于美国的全球产业结构。

(三)个人利益分析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美国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结合起来,推动着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美国家庭的财富收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美国产出的增加直接源自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增长,科技创新使得美国放弃了传统的收入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收益相对较高的高科技产业,尽管受到摩擦性失业的影响,但是,美国整个工人阶层的收入水平整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见图2),受创新产品需求市场扩大的影响,新兴高科技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通过贸易将劳动者的生产率上升所带来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作为一个整体将科技创新的好处发挥出来,在贸易等式的一边,劳动密集型进口增加—及其对国内生产者产生的竞争压力,降低了成本,使得美国消费者和使用进口投入品的厂商在许多商品和服务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贸易等式的另外一边,出口增加了美国最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部门的总产出,极大的扩展了规模经济,并使得这些部门的美国工人实际工资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15%-20%。

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来有效激励科技创新。应有效抓住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变动结合在一起,将市场的拓展和利润的提高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将科技创新的利润边界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进一步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应该遵循科技发展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将科技创新放在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来考虑,建立起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实现贸易利益的持续改善,因此,建立长效创新体系是改善一国贸易利益的根本。

创新主体多元化。要出现源源不断的创新性成果需要建立多元的创新主体,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行为,也是政府的行为,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更广泛的力量来参与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倡导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使得创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利用对外贸易来促进创新。

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利用贸易手段来提升科技创新的成果,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充分利用国际贸易拓展的世界市场,在世界市场上来进一步拓展贸易利益源,通过国际性贸 易将科技创新成果的最大化,以市场为基础,以创新性新产品为武器,通过贸易投资一体化战略来实现科技创新与贸易利益改善的结合,通过在不同的细分市场上来获得贸易利益,形成依托市场的科技创新与贸易利益改善体系。

第3篇

关键词:文学概论 美育 大学生 个性培养

美国现代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文学四要素”理论为我们对大学生实施美育与个性培养提供了四个切入点。

一、通过生活中的美进行大学生个性的陶冶

1.自然美是指以自然事物为对象所引起人们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自然可分为经过人们改造过的自然和没有改造过的纯自然,前者渗透着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是人化的自然;后者因为人们可以从其身上寄托理想和希望,或者把它与社会生活作类比而赋予它以各种含义和想象,还可以把它拟人化,因而它给人的感受也是美的。欣赏自然美能使人心旷神怡,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可以陶冶心灵,提高人的品格精神与文化修养,还可以激起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倾心,使他们在领略自然形式美的基础上产生与人的品格精神相契合的象征美感,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社会美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社会实践的美、社会环境的美、人的美。在社会生活美中,不仅体现着人的高尚道德风尚,而且反映出人们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未来的理想和愿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真正体现,是美与善的结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出现的无数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如雷锋、焦裕录等,都是社会生活中美的典型。利用社会生活美进行美育,首先是选择那些社会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和崇高理想的追求。当然,在社会生活中,也有落后和丑恶现象,批评落后,鞭挞丑恶,使学生从对比中分清美与丑,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美的体验。在体验过程中丰富发展审美感觉和文化知识,完善和提升人的文化品格。

3.艺术美是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的修养。

二、通过作家高尚人格精神美进行大学生个性的启迪

作家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古人云:“有一等襟抱,才有一等真诗”,人格境界不高,也就难以创作出能够打动人的好作品来。中国古代文论有一种观念,叫“知人论世”。出自《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大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应从审美的角度感受、体悟作品丰厚的意蕴美的同时,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魅力,并在感悟中接受作家价值取向中的精华,以促进自己顽强的意志力与奋发的进取精神的养成。文学史上真正伟大的人物,差不多都有一种高瞻远瞩的忧患意识,有一种大慈大悲的胸怀。这忧患和慈悲使他们具有一种赴汤蹈火的大无畏气概。这就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美。

三、通过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对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

文学形象是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都塑造了鲜明独特的文学形象,为大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因此,教师正确引导学生掌握分析文学形象的方法,让学生真正领会文学形象的历史和时代意义,让学生深入领会文学形象的典型性,发现作家塑造文学形象的规律,通过自己的欣赏和再造想象,进一步丰富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这不仅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能使学生对社会与人生的认识加深,自我的灵魂得到净化,情感与思想得到愉悦、升华。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大学生面对一个个生动的,特别的文学形象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学习模仿,这是一种较明显也是较浅层次的塑造自我的方法,除此以外,大学生还可以在审美的最高层次,通过反观自我来达到对自身的认识和重塑,这就需要认识到文学的个别性。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水浒传》中的武松、《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都是独具个性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就其优点而言,个个都形态生动、感情丰富,能够打动我们的心灵;就其缺点来说,则受到了个别性的局限,超脱不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如林黛玉的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在大观园中是美的、脱俗的、可令我们欣赏的,如果将其从大观园里拽出来,放在生活现实中妻子或母亲的位置上,那么她就会变成鼠肚鸡肠、疑神疑鬼、俗不可耐的一个角色,这时她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这种超越时空的思考与反观,会让大学生学会对人物性格的全面评价,对人物命运的客观认识,在品评文学形象的同时就对自身的性格进行了重新认识和重新塑造,令我们有茅塞顿开之感。因此,在欣赏文学形象时,大学生要学会从文学形象的个别性的感受和关注,深入到对生活现实的普遍关照和沉思。

对人物形象的关注如此,对自然形象的关注也是如此。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有“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此句中普通的青山、绿水和原野,大家看惯了,不以为意;但诗人却以自己独特的想象和情感色彩,把它们联系起来,让它们变得不普通了,变得意味深长。这些自然形象,不仅深深印在读者的心灵上,而且不知不觉间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然、人生甚至苍茫宇宙的某种感怀。这种直观个别、却神游九天的迩思遐想实际上使大学生的认识从个别的表面深入到普遍性的真理。

四、通过读者文学接受中产生的文学情感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境界的开拓和提升

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主要作用于个体的感性与情感的层面,着力于保持人的精神的和谐与健康。文学接受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接受者会依据自己的情感需要与受文学作品的感染程度而产生种种的情感变化与反应,其主要方式就是宣泄与补偿。宣泄是指接受者某种被压抑的情感通过作品的渠道得到排遣与疏导,从而导致心理的平衡和愉悦。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会因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利害关系而形成多种多样的功利望。这些欲望不可能得到现实的全部满足,有的立刻被放弃和遗忘了,有的却潜存下来,形成某种情感压抑。这种受压抑的情感具有一定的心理能量,当它逐渐淤积而找不到出路时,就会引发心态的失衡与变异。文学作品的“煽情”与感染作用,使接受者感同身受,某种被压抑的情感在重复激发中得到宣泄,因而减轻了这些情绪的内心压力。悲剧唤起人生的不幸感和同情之泪而冲淡接受者的内心痛苦,生活中的受挫者吟诵前人忧郁、感伤的诗句来排遣自我情感,都是这方面的例证。所谓补偿,是指接受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的情感体验借助文学作品得到弥补和替代性的满足。人的情感体验是有限的,而情感需求却是多方面的。当接受者在现实中感到情感贫乏或需求受阻时,文学作品能够使他得到假想的满足和欲望的达成。据西方学者的阅读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女读者之所以爱读罗曼司,是因为罗曼司使她们能够暂时地摆脱为人妻为人母的琐碎事务……罗曼司还为这些家庭主妇们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机会。她们从罗曼司中得到的是希望、安慰和知识。”文学的补偿作用既使人暂时满足,又使人长久地不满足,但它开阔了接受者的情感世界,使他体验到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情感。

情感的宣泄与补偿必然导致情感的升华。也就是说接受者的自然感情、生活感情与作品中的情感合二为一,上升到一种艺术情感。它意味着对现实情感的解脱或超脱,同时又使现实情感得到净化、丰富与提高。文学对接受者情感体验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接受者阅读文学作品,不仅是情感体验与认识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思想上受熏陶、受教益的过程。面对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读者总是与自己的生活、思想相对照、相比附,从而唤起心中的是非感和道德感。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在人间》塑造了初涉人世的“我”,他生活困苦却养成了读书的嗜好,“书籍使我变成不易为种种病毒所感染的人。我知道人们怎样相爱,怎样痛苦,不可以逛妓院。这种廉价的堕落,只引起我对它的厌恶,引起我怜悯乐此不疲的人。罗庚保黎教我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被环境屈服。”这个事例说明,文学阅读可以使接受者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格变得高尚,思想境界获得提升,人也在一定意义上成为新人。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中国人联出版杜,1984。

[2].鲍小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三联书店,1995。

第4篇

在我国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当密切注意当今社会化信息化的进程,在结合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推动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和发展。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化技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应用其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已经成为时下最为高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充分展示了其优越性,它的使用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通过其丰富多彩的画面、形象生动的旁白和曲调优美的音乐,可以充分展示我国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掌握多媒体技术,将其充分嵌入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中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打造全新的课堂教学环境。比如,在为小学生教授汉字“月”的时候,就可以制作一个视频动画,在动画中,在浩瀚的星空中,一轮圆月皎洁明亮,然后,随着视频的播放,圆月变成了弯月,然后又从弯月变回到圆月。从视频中,就可以形象地展示“月”作为象形文字的特点,在视频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将旁白穿插其中,给学生讲解关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故事,再结合“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和“吴刚罚桂”等成语故事的串烧。通过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可知,以大量的优美画面和故事填充到语文教学当中,真正实现了教学形式生动活泼,教学内容也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可以很好地促进小学生对所学汉字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多媒体技术融入了课堂教学,有利于突破小学语文教学难点

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将知识和实践应用统一起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为所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因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限制在教师粉笔书写、板书教学的教学形式下,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很多时候,学生只能是课堂上死记硬背,课堂下重复习作,课堂教学存在一些教学难点和重点,学生很难做到理解知识点,掌握知识点。而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来观察课件里面的图像转化、声音、动画和视频,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现场临摹,简化了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使得学生学习的语文的效率大大提升。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混淆生字“喝”和“渴”,针对于这样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可以制作一个Flash课件,把“喝”和“渴”放在一个画面中进行比较,将“喝”的口字旁做成人的嘴巴,表示“喝”是用人的嘴来进行,而“渴”将三点水旁进行闪烁表示,显示渴是因为没有水,通过两个动画的对比比较,整个课堂效果就生动起来了,学生也就更容易记住两个字之间的区别。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学生在多媒体上进行填字书写,当写对了就会有鼓掌,而写错了会有“加油”的提示。在整个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教学生动形象,不仅使学生学习多音字、相近字的兴趣十足,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学化难为简,多媒体教学效果会非常明显。

三、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加强教与学之间的交流沟通

教与学是构成小学语文多媒体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教与学之间的和谐统一,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十分必要的。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现代多媒体技术要改变学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语文教学。传统和多媒体教学各有利弊,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辅导,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十分频繁。相反,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由于距离、精力、课程安排等条件的限制,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往往被忽视。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并且及时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信息交流,这种交流也可以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比如,在学习《文天祥》等人物传记性的文章的时候,由于人物一般都离学生的生活时间比较久远,学生对于当时人物的生活习惯和言语比较生疏。因此,在完成课堂作业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来搜集和整理关于人物生活时代、为人处世等诸多事宜,这样对于人物可以重复了解和掌握,而做完的习题也可以通过网络传递给教师,或者通过聊天工具和教师进行交流,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信息反馈,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培训辅导。

四、总结

第5篇

相对于功利性的美术教育而言,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美术是一门“副课”,不能当做孩子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学习美术会耽误其他功课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完全不重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美术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同时,在非美术专业的班级中,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用于学生自习或是做作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部分高中的美术课形同虚设。这些都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第6篇

创建风格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教师说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语课堂上,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英语学习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多媒体英语教学利用计算机辅助手段,把图、文、声、像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指导,通过链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音视频资料,在学生面前将其直观立体地呈现出来,帮助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课堂从传授知识变为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语言功能,能够不断地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而学生可以通过视、听、说等多方面的活动锻炼自己,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目标的实现。(三)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要求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应用多媒体技能。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角色要从“教学”向“导学”转变,利用自己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指导学生多媒体网络条件下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采用现代技术来创建新型的英语教学组织策略和形式。

二、目前多媒体英语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信息量大,学生接受能力不足在英语教学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手段,使得教师课堂信息量增大,这也使得教师讲课节奏随之加快,将导致学生思维受限、理解接受能力不足,使教学两个环节相脱节,从而严重影响英语课堂教学质量效果。教学信息容量过大,不但增加了教师的劳动强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负担,将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媒体教学信息容量大优势特点无法得以发挥。

(二)课件制作质量不高,教学重点难以凸显在课件的制作方面,部分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一时兴趣,过于追求形式,忽视内涵,片面强调特技效果,一味地追求集图、声、像为一体的高强的感官刺激,华而不实,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弱化了学生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影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受限于技术水平,教师的教学课件或是文字教案的电子化,内容单一;还有一些是现成课件,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都背离了多媒体教学的本意,不利于教学的展开,无法达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课堂互动性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弱化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夸大和过于依赖多媒体的作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欠缺,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影响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多媒体教学弱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课堂变成了课件的简单播放和演示;而面对课件中的大量信息,学生又成了速记员。教学过程以教师的操作为中心,没有师生情感上的交流,完全违背了英语教学的互动性原则,将直接导致英语课堂的简单化和形式化。(四)多媒体教学软硬件设施缺乏,网络教学平台有待完善只有以较强的软硬件设施为基础,多媒体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展开。如今,大部分高校存在着软件设施严重缺乏及硬件设备不断老化和磨损的问题,人力和资金投入缺乏的现象。尤其在软件方面,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存在弊端,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完善和利用也有待加强,这都影响了多媒体教学效果。

三、提高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对策

通过对多媒体教学利弊的分析,同时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改进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不是“替代”,不要以此来盲目地、一律替代其他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要将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技术有机充分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做到适度。如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但同时这又容易淹没教学中的重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理解能力受限,教师沦为了鼠标操控手,这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因此,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板书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教师的讲解是一门语言艺术,其在课堂上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是一种严密的、创造性的逻辑思维的体现。而优秀的板书具有内容精炼、重点突出、易于调整等特点,将课件使用与板书相结合,再配以教师精彩讲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既能有听、说、视、触强烈的立体感官刺激,又可以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理解消化和吸收,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加强师生交流与互动外语是学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既是知识的载体,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多媒体课堂中的交互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使课件设计成为学生学习的导航器,注意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要权衡难易,使学生感兴趣,易于讨论,从而达成课堂互动的目标。课件的交互功能在多媒体课堂上也可以通过情境模拟、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模拟现实课堂教学亲和的人际交流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机交互性。如“HowtoPrepareanEarthquake”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课件设计中视频资料来展示如何预防地震及避险自救的片段,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模拟演练,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对灾后自救的知识有一定的掌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根据学科特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英语是一门具备实践性、思维性、能力性和综合性的学科,语言实践是英语能力形成和提高的关键,思维能力是英语能力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重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着重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实践能力,通过“感受———领悟———运用”的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英语语言,习得语言,从而形成应用英语的能力。如在“FiveFamousSymbolsofAmericanCulture”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视频将学生带入到美国文化中,创设出相应的情境,再配以图片、音频,用发散式的提问为学生提供展示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情景表演的形式,利用多媒体网络环境,将英语课设计成具备多种形式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课,让学生以习得英语为主,从而促进学生英语应用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开拓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中,与英语课堂的有机结合更需要一个整合过程,这其中包含有教学内容的展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教师将面临的重大挑战。要应对这个挑战,网络技术设计水平和制作课件的能力成为教师能否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教师要在加强自身专业水平学习的同时,还要注重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认真探索多媒体教学新模式,积极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此外,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和整合也在各个高校中逐步推广开来,课堂教师指导和课外学生自主学习将逐步替代传统的课堂学习。

四、结语

第7篇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材中国画内容的教学为例,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可以看出,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国画的教学重点主要有“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种课程类型。在“欣赏•评述”类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赏自然和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感、材料、形式、内容等,感受美术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看法,体会不同美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力,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在“造型•表现”类课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中国画的一些简单技法,帮助学生用毛笔、宣纸等绘画工具大胆画画,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的不同方式和效果,运用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美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展个性表现能力,传递情感和思想。国画教学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能够对中国画的用墨(焦、浓、重、淡、清)、用笔(中锋、侧锋、逆锋)、色和墨的结合以及审美情趣等有深入了解。从国画的教学内容来看,首先,教师要有相当的基础人文素养。如教学《飞天》《敦煌莫高窟》等内容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传达这些艺术作品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是止于对造型、色彩等技法层次的分析。其次,教师要有相当的专业素养,即专业绘画的能力。美术课程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造型•表现”课程类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线条、形状、空间、色彩、明暗等造型要素,能够运用笔、墨等国画的绘画工具进行大胆创作,因此,教师的绘画演示必不可少,对教师的技法掌握和运用的要求也较高。最后,教师要有相当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组织课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等都是教师上好课的必备素质。

二、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育活动的“产品”是学生,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就是高师毕业生,而“产品”质量的好坏要由需求方即用人单位评价。在笔者对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展情况的了解中,有部分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最常见的就是“懂而不会教”。部分毕业生专业水准不错,但不懂得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一肚子知识倒不出来,这是教学方法和技巧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师美术教育目标定位模糊,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教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应该有所区别。专业美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为基础美术教育输送合格教师,二者办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知识的精湛,并以专业方向教学为特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设有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中国画综合四个专业方向。一年级主要是中国画基础课程阶段,包含书画常识、书法、素描、线描、写生、古画临摹、理论基础等。第二至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自由选择深研的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学科方向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如中国画花鸟方向课程为白描花鸟、古画临摹、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写意花鸟、下乡写生、论文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我们可以看出,专业院校课程设置详细具体,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由浅(基础)入深(方向课程),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画创作能力,其教学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应该说,在中国画学习方面,专业院校侧重于知识技能的精研,高师美术教育则侧重于中国画的基础学习。但目前部分高师院校美术教学的“师范性”立场不坚定,从培养方式到评价体系都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忽视一般高师院校在师资和专业建设力量上与专业美院的差距,轻视美术理论、教育教法等课程的开展,甚至急于培养出艺术家为学校打响知名度,这种功利的取向模糊了教育目标。如,在高师美术教学实践中,一般设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以及教育实践类课程。在一些高师院校中,通识教育课是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类课程大概占总课时数的20%,专业课程占50%左右,而突出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仅占10%左右,专业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被轻视,课程设置存在偏颇,反映到毕业生的质量上,其教学能力不高也是可以想见的。

三、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路径

1.明晰定位、回归“师范性”价值取向

上已述及,由于部分高师院校片面追赶专业院校,在教育目标上偏离“师范性”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弱化了教育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欠缺。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首要的就是明确办学目标,回归“师范性”,回归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美术教师的目标。师范美术教育与一般的专业美术教育不同,如果在教育教学方面按照专业美术院校的标准进行教学,过于强调美术专业训练而忽视师范性,便失去了美术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2.增加教法训练内容和人文基础课程

现在部分高师美术教学中,教法训练的内容受重视程度不够,而“师范性”的要求正是要培养“会教”的教师,因此,增加教法训练课程的比重是必然的趋势。目前,高师美术师范技能课程一般将中小学美术教材作为素材进行讲授,高师美术教育教法训练应紧贴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以中国画教学为例,基础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山水花鸟的造型、表现技法及欣赏和评述,那么在高师课程教学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山水画、花鸟画临摹及创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实例,选取适合中小学教学的山水画、花鸟画的教学范例,为学生做示范课。如,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讲解山水画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分为2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欣赏山水画,分清近、中、远景在山水画中的不同表现方法,讲解树和石头的画法(1课时);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画,体会用笔、用墨的关系和对工具性能的掌握(1课时)。示范课后,应该让高师学生准备试讲,组织学生听课、评课、讨论,以取长补短,探讨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另外,在教法训练课程中应增加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这一内容。计算机是现在中小学生熟悉的工具,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欣赏课,使其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增加人文基础课程

第8篇

一、教育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一)新自由主义思想

兴起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也称为“芝加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弗里德曼(MlitonFried-man)和哈耶克(F.A.Hayek)。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根本观点是:当代社会的所有弊病是由于资产阶级国家干预过多造成的。希望返回到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去。“如果国家干预少一点,竞争就会进一步发展,垄断就会大大减少。”此,他们要为市场自由竞争恢复名誉,他们认为市场机制在满足人类欲望和分配生产资源到各种不同用途上起着重大作用。“市场资本主义(如果真正让它起作用的话)则是唯一使每个人最可能在社会中得到他所希望的东西的一种制度。”‘而正是国家干预妨碍了市场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自由竞争不是名副其实的自由竞争。他们所指的国家干预包括西方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福利国家”和巨型垄断企业。他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出路是把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化企业私人化。新自由主义思想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打开了教育市场化之路。

最早提出教育市场化观点的是弗里德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是政府提供的一项服务,而应该是自由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弗里德曼在1955年发表的《政府在教育中作用》一文中指出:“我相信,若要对我国教育体制动大手术,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私有化之路,实现将整个教育服务中的相当大的部分交由私人企业个人经营。否则,没有什么办法能摧毁或者至少极大地在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而摧毁或削弱现存教育建制的权力,乃是根本改革我国教育体制所必要的先决条件。此外,也没有什么办法能给公立学校带来竞争,而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公立学校按照顾客的意愿改革自身”。哈耶克也认为“不存在用以决定谁该接受进一步教育的所谓公平的教育依据,不必通过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选拔。对学生进行选择的唯一途径是竞争和市场过程”。

(二)新公共管理主义

20世纪90年代初,在大多数先进国家中产生了一种新的公共部门管理模式。这种新模式有几种不同概念,包括“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以市场为本的公共行政”、“后官僚典范”或“企业型政府”。尽管名称不同,它们实质上描述的是同样的现象——“为实现经济(Economy)、效率(Eficiency)和效果(Efectiveness)的‘3Es’作出的决定性的努力”,p传统的官僚制将被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模式取而代之。新公共管理的主要观点是:“注重管理而不是政策,注重绩效评估和效率:将公共官僚制组织划分为一些在用户付费的基础上相互协调的机构;利用准市场化和签约包出工程的方式促进竞争;削减成本;具有一种特别重视产出目标、限期合同、金钱刺激和自主管理的管理风格”。‘美国的奥斯本和盖伯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提出了“企业型政府”这一观点,他们认为“大多数企业型政府鼓励提供服务者之间的竞争……宁可采用市场机制而不是官僚机制”。总之,新公共管理主义思想的核心是要把公共行政僵死的、等级制的官僚制组织形式转变为公共管理的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形式。

对传统的官僚管理模式的批评也波及教育领域。美国的一些打算改革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人认为:由国家通过民主的方法对公立学校进行管理的理念应该被抛弃了。由人民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这种方法应该被一种全新的体系所取代,转而由市场进行间接的管理。美国政治家约翰·乔布和泰利·莫(JohnChubb&TerryMoe)在《政治、市场和美国学校》一书中指出:“市场通过它们自身的特性,能够培养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消费者不会有购买低效学校的产品的需要,因此这些学校就会从市场中消失。……对学校进行民主管理不可避免会培养官僚作风,而这就会扼杀高效学校所必须拥有的自治”。

二、英美教育市场化的社会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英美国家对公共部门的规模和能力进行了抨击。尤其是罗纳德·里根于1980年和玛格丽特·撒切尔于1979年大选获胜以后,就开始推行公共部门的改革。公共部门在三个方面受到抨击。首先对公共部门的“规模”提出了抨击,认为政府过于庞大,浪费了过多的紧缺资源。其次,关于政府的“范围”也发生了争论。认为政府本身介入的活动过多,凡是可由私营部门提供的服务均可通过合同或直销方式转交给私人提供者。第三,政府的“方法”受到持续不断的抨击。认为官僚制的方法必定会造成工作无起色和效率低下。如果必须由政府从事某些活动,也需要寻求除官僚制之外的其他的组织方法。对公共部门的规模、范围和方法进行的抨击所产生的明显结果是削减政府和改变其管理方式。

英国政府开始实施强硬的财政紧缩政策,积极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并着手解决福利国家政策所引发的种种问题。在撒切尔内阁和智囊班子中,信奉哈耶克主义自由市场观点的所谓“新右翼”(NewRight)人士占据了主导地位,其中包括曾在1981至1986年间担任撒切尔内阁教育大臣的约瑟夫爵士(SirKeithJoseph),以及撒切尔时代教育政策的主要设计师莱特温(OhveI_etwin)和塞克斯顿(StuartSexton)。约瑟夫爵士在1796年时所说的一句话,也许最能代表他们的市场主义信念。他说:“盲目的、非计划性的和没有协调的市场智慧完全优越于精心研究的、理性的、系统的、善意的、合作的、有科学依据的和尊重数据事实的政府计划。……市场体制是国民财富的最佳发生器;它能够以人类思维不能理解的方式,在没有强制、指导和官僚干预的情况下,协调和满足无数个体的不同需要。”

英国人把包括教育市场化、教育私有化在内的“私有化运动”,称作“撒切尔革命”。撒切尔夫人主要顾问谢尔曼于1987年8月6日《每日电讯报》写到:“倘若没有英国全部学校的私有化,那么撒切尔革命就是还没有完成。”因为“保守党”(私有化运动)前沿正在向私有化尚未触动的那些国有部门推进。我国这些社会部门的活动,诸如卫生和教育,这两者加起来每年都要消耗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而竟对市场机会几乎一无所知。”

对这场运动,英国人自己是引以为豪的,他们说:人们看到的撒切尔革命的经济和财政好处还是表面的,“而最重要的收获时下人们也许还只能朦胧地认识到:这是对政府思考和行为方式的一场改造。……那些国有的产业部门把政府官员和部长们拖到了消费者利益的对立面。全国私有化工作一旦完成,部长们什么都管的角色必将一去不复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国教育财政支出不断上升,但基础教育质量却始终不尽如人意,这引发了学校效能研究,即影响学校效能的因素是什么。许多研究发现官僚是影响学校效能的关键因素。美国政治科学家乔布和莫研究了学校自治与学生成绩的关系。他们发现公立学校对的政治要求反应太快。这种结果是由于“公立学校受到机构的直接民主控制”,而这些机构“天生地破坏了学校自治,并天生地有益于官僚”。他们还发现公立学校中的政治与官僚并不有助于形成与高学术成绩有关的学校组织的合意形式。与此相反,市场取向的非公立学校更可能产生他们所说的有效组织。这些高成绩学校(主要是非公立学校)与低成绩学校(主要是城市学校)有显著区别:“他们的目标更清楚且在学术上更有抱负,他们的校长是更强有力的教育领导,他们的教师是更专业的人员与更和谐,他们的教学工作在学术上更强有力,他们的课堂更有秩序并更少官僚”。因此,乔布和莫认为教育中的家长选择是一种根除民主政治与官僚的反作用的方法。

三、英美教育市场化的主要形式

英美教育市场化改革在具体实施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英美除了大力发展私立教育外,还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形式。特许学校(CharterSchoo1)。所谓特许学校,其基本含义是根据特定的合同或“特许状(Charter)”来开办的公立学校。与传统公立学校最大的区别是,特许学校凭着这张“特许状”拥有充分的自治权与办学权,得以从政府控制和微观管理中解放出来,在教师雇佣、教育资源分配、入学、人事管理等方面享有自。1991年,美国明尼苏达成为第一个通过特许学校法的州。该法允许学区授予某些学校以“特许状”并建立特许学校。到1998年为止,已有34个州通过了特许学校立法,允许有志于改革的一些学校及团体进行建立特许学校的尝试。特许学校向各类学生开放,供学生家长自由选择。不少教育改革专家认为,虽然特许学校不是一种将学校完全放开的学校市场化的形式,但是它体现了学校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强调学校有权直接与其顾客相联系,学校的目的就是最大程度地满足顾各的需要,供顾客进行自由选择。因此,特许学校是通过学校内部的改革来使学校结构适应现存的管理结构、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化”的做法。

学券制(EducationVoucher)。所谓学券,就是政府发给学生家长的一种有价证券,学生家长可以使用该学券在任何政府承认的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中支付学费或其他教育费用。其目的是促进各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教育质量。其实质是运用市场手段来运作公立学校,增加公立学校中的私营成分,以恢复其活力。学券制最早由经济家米尔顿·弗里德曼于1955年提出,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在个别州进行了实验。但进展不大。90年代后,在美国教育改革大潮的推动下,至1995年,有十几个州对学券制进行了立法讨论,并在威斯康星、加利福尼亚、俄亥俄、佛蒙特、俄勒冈、波多黎各等州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实验、推广,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民营教育公司。美国爱迪生公司(EdisonProject)成立于1992年,在全美16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管理79所学校,在校学生3.8万名。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该公司到2005年管理的学校将达到420多所,学生数将达到26万。爱迪生公司非常注重通过市场筹措资金,1999年7月,微软公司的合伙创始人艾伦(PatticAllen)注入3000万美元,成为投资人之一。1999年11月,爱迪生公司在美国华尔街发行股票,成为上市公司。民营教育公司的出现和发展,对所在国家教育的推动作用是明显的。它既增加了教育投入,提高了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又注重了教育效率的提高,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同时它还增加了教育供给,满足了人们教育选择的需要。这些无疑都是民营教育公司对整个教育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公助学额计划(AssistedPlacescSheme)。这项计划是由英国《1980年教育法》颁布实施的。根据这项计划,政府将为来自低收人家庭的优秀学生进入独立学校(IndependentcShol,指非政府举办的学校,也有人称其为私立学校——vate,cSho1)学习提供全额或部分学费资助。每所参与该计划的独立学校都要与中央政府签订一份合同,其中规定:校方每年将提供一定数量的学额,根据家庭收入对学生学费进行一定程度的减免,余额部分由政府提供补偿。参与该计划的独立学校仍然保持独立的地位,它们负责对人选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甄别,但是每年享受公助学额的学生必须有6o%来自公立学校。至1985--1986年度,政府已向226所独立学校支付了3380万英镑,用于公助学额学费的减免。受惠于该计划的学生达21412人,其中4o%享受完全免费资格。公助学额计划的实施,使收入较低的家庭也有了与富裕家庭一样的选择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流动,也体现了着重资助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家长),而不是资助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的市场化改革方向。自由入学政策(OepnEnmlment)。这项计划由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颁布实施。英国家长的择校权在(1980年教育法》中就有了规定,但由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为热门学校人为地设置招生上限,使许多家长经常失望而归。<1988年教育改革法>对此提出了新的安排:以1979年的招生数作为一个学校的标准招生数(StandardNumber,如果某一学校1988年的招生数高于1979年,则以1988年的招生数为标准招生数);学校在标准招生数之内不得拒绝学生的入学申请:如果一个学校不再有招收标准招生数的能力,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和学校董事会经中央教育主管大臣同意,可降低该校的标准招生数。但是减少的名额不能转到其他较差的学校;如果学校受理的申请人超过标准招生数,地方教育行政当局通常实施本学区学生优先原则,但家长有权对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决定提出上诉。自由入学政策的实施,使各个学校的招生不再得到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计划的保护,而更多地依赖标准招生数之内家长的选择。这无疑强化了学校间的竞争,从而促使它们更加注意倾听消费者的呼声,不断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

直接拨款公立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s)。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任何公立中学和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小学,经家长秘密通讯投票认可,都可向中央教育主管大臣申请脱离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转制后的学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并在管理方面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英国公立学校历来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负责开办和维持,直接拨款公立学校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安排。实施这项政策背后的主要想法是:建立一种由家长主导、经费直接来自中央、具有高度自的公立学校。这也是右翼压力集团的重要主张,其目的是削弱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作用,最终使它们逐渐消亡。在右翼人士看来,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在配置教育资源方面代表着计划和低效,而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能够在确保义务教育完全免费的前提下消除地方教育行政当局的影响。他们甚至认为,应该将公立学校的所有权从地方教育行政当局转移至独立的托管机构,由它们自主经营、自主管理。

教育行动区计划(EducationActionZone,由(1998年教育法颁布实施)。该计划规定,政府将[就教育薄弱地区公立学校的管理权向社会公开招标,社会各界,特别是私营工商企业均可提出申请,在教育薄弱地区成立教育行动区,接管所属的公立学校。教育行动区将享受政府制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可以自主设计课程、高薪聘请校长和教师、实现资源共享等等。成功的申请者必须提供令人满意的学校革新方案和合同期内改善学校办学质量的具体目标,并在政府的额外拨款之外注入相应的配套资金。教育行动区计划意在通过管理权的招标,吸引教育以外的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薄弱地区学校的管理和运作。从而为薄弱学校带来新的管理思路、经验和资金,迅速扭转这类学校的办学质量。1998年6月和1999年11月,政府先后批准成立了两批共66个教育行动区,地域遍布英格兰全境。

督导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由<1992年教育(学校法》颁布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由根据该法成立的教育质量处取代原陛下督学处,负责受理注册督学的申请并对申请者进行培训,向合格者授予注册督学资格,学校督导工作由教育质量处公开向注册督学招标,并与中标者签定督导合同,增加督学的法定权力,如果他们认定一所学校办学失败,其督导报告中提出的整改措施经学校总督学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此次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引入市场化的招标机制,督导管理机构和督学的关系由原来的行政隶属关系变成了合同买卖关系,促进了学校督导市场的竞争。

四、竞争一教育市场化改革的核心

尽管英美两国在教育市场化改革中采取了不同的举措,但改革的核心却是一致的——在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支持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以及私立学校之间的竞争。只有竞争才是“整个私有化主张的核心”,是推动教育发展的最为有效的机制。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人力资本理论的先驱之一加里·贝克尔所说:“无论是推动教育发展,还是促进啤酒生产,我都相信竞争的巨大作用。在高等教育领域,美国世界领先,而这个领域是美国竞争进行的最为激烈的领域。竞争是极为重要的。”佛大学的经济学家曼基夫说:“二十世纪的经济史表明,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制度要比由国家实行中央控制的制度更有利于消费者,学龄儿童也该享受自由竞争的好处。”

第9篇

语文课件,不仅仅是声音、画面、视频、文字等的简单组合,更需要经过反复多次的深加工和细节琢磨,以求精致严密与流畅优美。制作过多媒体课件的人知道,要制作一个完美的多媒体课件,必然要对采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生动的素材进行一些技术或艺术处理,这要求制作者很熟练地使用文字编辑软件、声音处理软件以及视频和图片软件等等。对于这样高的计算机技术要求,很多语文老师只能望洋兴叹!另一方面,且不说网上可下载的课件资源寥寥无几,可下载到的课件资源质量不佳,不是缺图片,就是缺声音,林林总总,甚是繁杂。在市场上出售的课件,大多是对计算机软件很熟悉的人制作的,这样的课件虽然制作加工得很精美,但由于他们并不熟悉教材内容,也不熟悉教学中的情景,更不了解学生在课堂中的熟悉程度与接受程度,很不好用。同时,要制作好课件,找素材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高质量的课件,素材必须丰富。这方面笔者深有体会,有时候为了找到一张与课文内容相符的图片,百度找不到找谷歌,网上找不到跑书店,问同事,问朋友,折腾下来最终找到了可怜的几张图,但时间花费太久,险些赶不上教学进度。音频视频素材也是难找,有时候在网上等好长时间下载下来,却不是相关的音频视频;是相关的,音质和画面感又不行,怕效果不好。可见,要找到丰富的素材真是难于上青天,对于奋战在日常教学工作一线的教师来说,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寻觅合适的图片、音频、视频呢?

二、教师角色的退化,影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其优势在于能把课文内容更形象地表现出来。这样的优势暗含了很大的劣势,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一方面由于课文的内容已经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诱导启发,适时点拨的教学过程就相对少了。并且在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很大的变数,随时都会有“突况”,但在多媒体教学下,教师更多精力放在课件的呈现和解说上,很难做到根据课堂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接受课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而在以粉笔、黑板为工具的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中,可以通过口语、动作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语调和语音的高低起伏变化都是一种潜在的交流,留给学生回味与想象的空间。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形象的多媒体虽然说接受得快,但学生注意的是大屏幕上的图像,学生很少有向老师发问和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学过程本是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互动过程,在多媒体教学下,却演变成师与机、生与机的单向传输与接受,流动在师与生之间的情感被明显削弱。教师在学生面前俨然成了一个熟练的计算机操作员,而学生则成了知识的“容器”,很被动地去接受。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全都荡然无存。

三、抹杀了语言的抽象美,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