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老人住房设计优选九篇

时间:2023-07-04 16:04: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老人住房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老人住房设计

第1篇

关键词: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老年人居住

Abstract: for low-cost housing and economy applicable rooms, because of the economic burden lighter, social service facilities are relatively perfect. Old people can realize and live with their children, but more recent condition apart. Therefore, in China's future low-cost housing and economy applicable room construction should pay high attention to the optimum design of the house of aging, and to realize the old people care.

Keywords: low-cost housing, affordable housing, old people

中图分类号:TS976.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每年都有上千万的人口从乡村迁移到城市定居,这一巨大的变化使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组成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化差异造成了住宅的建设和需求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征,使我国城市住宅产品呈多元化的发展状态。由于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社会分层在大中城市,尤其在特大城市日益凸显。在住宅商品化的背景下,城市居民的收入直接决定着其居住条件的优劣。从而城市低收入人口的居住问题,逐渐成为改善民生的热点和焦点,城市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也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向纵深推进而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并逐渐成为新世纪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工作重心。同时,中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也已成为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中国现阶段社会的发展,人们未富先老是普遍现象。所以,低收入人口的居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老年人居住问题的解决,是非常关键和紧迫的。

早在1998年,为了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的改革,加快住房建设,国务院提出了对应不同收入家庭实施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并为此划分了3个层次:高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买经济适用房;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房。2007年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主要内容包括“进一步建立健全城市廉租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住房制度”,“逐步改善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三个方面。《意见》的颁布标志着中国住房制度的重点转向了以满足城市中低收入者的居住需求为主的保障性住房的建设。2008年,中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廉租房制度为重点,多渠道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保障体系,成为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新重心。而且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占据我国住房建设工作的重心。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进入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其他国家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具体则表现在如下几个特点上:

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来的快而急。

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

我过老龄化的速度快于经济发展的速度,呈现了“未富先老”的特征。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均进入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进程继续加快

指标 2009年 比重

全国总人口数 133474万人 100%

60岁以上老年人口 16714万人 12.5%

65岁以上老年人口 11309万人 8.5%

2010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第7页,中国统计出版社。

对于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而言,由于经济负担较轻,社会服务设施相对较完善。老年人又能实现和子女分户居住,但又相距较近的条件。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中应高度重视适老化住宅的设计,实现对老年人居住的人文关怀。

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中老年人居住外环境的设计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建设中的老年人居住用房建设最好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建,其配建的比例应当在开发及建造之前深入进行研究使用人群的年龄构成和家庭结构。在建设的时候合理选择位置,适当集中安排,这样既便于配置适当的公共活动设施,配建满足使用要求的公建配套,以满足居住的老年人的方便使用,又能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

住宅居住外环境可分为人工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老年人住宅的居住外环境而言,中心便是特定的使用人群------老年人,是以老年人为主体展开的各类生活序列的综合,是一个由内到外、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多元性生活序列。主要为以下几种类型:

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区

公共设施的设置到位,就可以把这一范围里居住的老人实现生活自理所必需的项目包括近来,既是家庭生活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进一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重要渠道,项目类别越多可选择的面也越大,生活内容也越丰富多彩。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应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商业和服务业、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建筑内部要求配置相应的无障碍设施。

道路系统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内人们的外出大多采用步行或者乘非机动车为主,设置居住区的道路网应当把步行者、非机动车和机动车三者的关系理顺,以保持良好的交通秩序。设置好有关道路及交通设施,降低出行的风险和难度,为不同出行方式和出行能力的人提供出行机会,对出行困难者增加支持和保护,尽可能让弱势居民能够走的远些,到达各自想要去的地方。

廉租房与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内的道路网

道路网布置的原则:

机动车按照需要设置减速带和红绿灯。

全境适合消防车、救护车和社区交通车行驶。

合理选择过境公交车、商场专线车行驶路线和车站,限制无关的机动车过境穿行。

与外来公交车线路衔接,设置社区交通车全境通行,方便短程出行。

步行道、坡道、梯道系统设置无障碍设施,尽可能降低风险,减轻体能损耗,满足行动困难者的出行。

居住区道路纵坡控制坡度(%)

道路类别 最小纵坡 最大纵坡 多雪严寒地区最大纵坡

机动车道 ≥0.2 ≤0.8

L≤200m ≤5.0

L≤600m

非机动车道 ≥0.2 ≤3.0

L≤50m ≤2.0

L≤100m

步行道 ≥0.2 ≤0.8 ≤4

注:本表摘自《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

第2篇

[关键词] 老上海;电影广告设计;吸引人注意力;方法

电影投放市场前,做好电影的广告宣传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电影票房的收入,因此相关的宣传受到各大电影制片公司与电影放映机构的重视。20世纪前期,老上海的电影广告种类较多,如电影海报、报刊电影广告、路牌电影广告、电影宣传单等形式多样,为取得良好的宣传效果,每种电影广告都将吸引人注意力问题作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国现代广告界对广告吸引消费者注意力问题关注较早,20世纪初期,我国就已出现“广告非提醒阅者,不足收功”[1]的论断。老上海是20世纪前期我国娱乐业的中心,其电影广告在吸引人注意力方面方法较多,成绩突出,很值得当代电影广告界借鉴。笔者试将老上海电影广告中吸引人注意力的方法分析如下。

一、文字与图形引导视线

在电影广告获得人足够的注意力的方法中,采用元素引导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但应引起广告设计师重视的是,元素引导需采用一种具有较强刺激的醒目的形式。20世纪前期,我国广告设计界认为“只有最强的刺激才能引起的注意”[2]88,在引导元素的处理上,“文字图画,惟浅显醒目是求”[3]是基本的准则,也是老上海电影广告以元素引导人注意力的最基本表现形式。老上海电影广告中采用醒目的文字引导人视线的设计方法出现较早,在1913年9月底上海《申报》《时报》《神州日报》等报纸刊登亚细亚影戏公司“上海战争活动影戏”的广告中,就有一幅配以“看!看!!看!!!空前绝后之上海战争活动影戏”的带有引导性的毛笔字体文字和手指上方“看!看!!看!!!”文字、呼喊中类似小丑的卡通人物图形等元素构成的电影广告,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除醒目的文字外,用图形来引导人的视线也是老上海电影广告的常用设计方法,在当时,我国各类电影广告常“用引人入胜的图画,以挑起人们的阅读心思”[4],如1925年张石川导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最后之良心》的以文字为主的广告中,“良心”二字处衬以很大的心形图形,不仅醒目、突出主题,而且能给人很强的视觉刺激,吸引人去阅读该广告。1934年应云卫导演、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桃李劫》电影海报以泛黄的中间爆炸开并反卷的载有《桃李劫》电影信息的旧报纸和炸开成洞处露出的电影中黑白男女主人公照片为主图形。这种以爆炸式的轮廓中设置男女主人公的头像的形式,既吸引人,又是对当时电影男女演员的一种强调,在当时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力。

二、增大元素面积

电影广告元素较多,包括文字、图形、色彩、幅面等,增大任何一种元素面积,都可以起到吸引观众注意力的作用。20世纪前期我国广告设计界已经认识到“广告面积的大小,对注目力量的强弱,很有关系”[5]。因此,老上海电影广告设计中,设计师常常通过增大重要文字如影片名称、放映场所或著名导演、著名演员姓名面积的方法使电影广告能够瞬间引起人的注意。翻开20世纪前期上海的各类电影广告,我们不难发现,这种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老上海的报纸电影广告、电影海报、路牌电影广告、电影宣传单等形式的广告中。如1939年3月15日沪光大戏院在《文汇报》刊登的《木兰从军》电影广告中,“沪光”与“木兰从军”六字几乎占去了该广告面积的四分之三;1940年张石川导演国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孟丽君》电影海报中导演“张石川”、主演“周璇”“舒适”名字被放大,片名“孟丽君”三字占去了整张海报面积的三分之一,这些粗大字体的运用,使得这些电影广告很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增大图形面积也可以起到吸引人注意力的作用,为了引起人的足够注意,老上海有些电影广告中主要电影人物与剧情图片往往占到整个电影广告的一半以上,如1947年上海国际大戏院散发的黄佐临导演的《假凤虚凰》电影宣传单(当时称本事、剧情介绍或说明书)正面三幅男女主人公的黑白剧照差不多就占了四分之三,其中两幅为男女主人公的半身剧照,很是引人注目。在几乎所有的老上海电影海报中,图形都占据了画面的主导位置,相对于文字而言,图形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除了增大文字、图形面积外,大面积的色彩渲染,也是老上海电影广告用来吸引人注意力的良好方法,如1934年蔡楚生导演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渔光曲》电影海报中,渲染了整幅画面的霞光色在当年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

三、运用留白

留白在20世纪前期也叫提空,是“与对比相关的一种因素”[2]90。这种方法之所以能引人注意的原因,是因为这种方法能使广告设计中的对象“离群独立,有一种卓然挺立的精神,所以容易引起一般人的注意”[2]90。空白部分多了,不仅给读者留下了视觉休息的空间,也使实体部分更容易引起人的注意。这种方式常出现在老上海各类期刊、报纸上刊载的电影广告中,以黑白方式表现为主,是一种既吸引人,又便于报刊制版的广告设计形式。1927年民新影片公司出品的《复活的玫瑰》海报中只有文字与剪影式的玫瑰及女主人像,大面积的留白使得广告图形与文字异常突出,很吸引人。联华影业公司1935年出品王人美、葛佑治主演的电影《小天使》广告除了小天使等少量的文字和飞翔的小天使头像,画面留下了大片的空白;1936年马徐维邦编导,陈燕燕、郑君里主演的电影《寒江落雁》广告,除两主演的漫画头像与片名等寥寥数字以外,大量的留白,使得图像与文字信息非常引人注目;1940年国联影片公司出品的《乡下大姑娘》海报除倚在木柱上的女主人公与少量前景外,背景以近乎纯黑色表现,近似留白的背景处理手法,使得女主人公很容易成为人们注意力的中心。

四、突出名导演、名演员与社会名人

名导演、名演员与社会名人极容易引起社会关注,出现在电影广告中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20世纪前期,我国民众已经具有“名导演”的意识,很多老上海的电影海报也顺应民众的这种意识,在宣传上突出对于名导演的宣传。如1934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再生花》海报宣传中突出对导演“郑正秋”的宣传;1947年文华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夜店》海报中导演“黄佐临”名字的文字大小要超过当时已是名演员的周璇等人,其文字大小仅次于电影名称大小。除了名导演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外,名演员也是20世纪前期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因此老上海的电影海报中突出名演员形象的案例屡见不鲜,如1930年郑正秋导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桃花湖》宣传册,封面采用的就是在当时人气极旺的女明星胡蝶与男主人公的形象;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神女》海报中红极一时的女明星阮玲玉的形象占据了画面的主导位置;1947年史东山导演、联华影艺社出品的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海报中突出的就是白杨和淘金的形象。一些社会名人有时也会参与影片的拍摄,如1928年张普义拍摄电影《洪宪之战》时,曾邀请参与此事件的唐继尧将军做影片主演。在该电影海报设计中,社会名人唐继尧将军的戎军照被放置在海报的显要位置,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

五、采用新奇手法

新奇手法类似我们今天的创意手法。20世纪前期我国设计界观点认为“新奇之广告,犹之魔术,能引人入胜”[6]。为了更好地吸引人们注意力,新奇手法被运用到了老上海的电影广告设计中。在老上海的电影广告中,新奇的手法主要通过文字、图形与色彩这三大要素体现。在文字表现方面例如1926年李泽源导演、上海长城画片公司出品的《一串珍珠》电影广告中,“一串珍珠”四个字由红色的象征珍珠的小圆圈排列而成,在两个圆形的主人像周围以白色珍珠环绕。这种通过元素组合构成文字的新奇形式,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又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通过文字的肌理变化,也能起到创作新奇视觉效果的作用。上世纪40年代昆仑影业公司上海分公司出品的《三毛流浪记》海报中“三毛流浪记”五字由淡黄色带木纹肌理的碎木条图形拼成,活泼而带有流浪的意味,不仅醒目而且让人容易记住影片名称。通过图形变化创造新奇视觉效果往往能起到令人想象不到的吸引人注意力的效果。如1926年汪均康导演的《石榴裙下》海报在放大的石榴裙下聚满了缩小的或跪倒或站立的崇拜者的人物图像,夸张的石榴裙造型占据了画面较大的空间,既点明主题,也容易吸引读者的目光;1927年陈天导演的《白芙蓉》电影广告中坐着的男女主人公的头发各被夸张地拉出长长的一缕,集中到右上角飞着的小天使的手中,设计师用这种新奇的表现手法表现剧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关系,既突出爱情主题,又很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在色彩表现上采用新奇手法以吸引观众注意力方面,主要是在电影广告的色彩运用中打破常规,以新的色彩搭配形式来吸引人的目光。当时已经有广告设计研究学者注意到常用的“白底黑字――有时或者不足以引起注意。所以有许多的广告,是用了黑底白字,或白底红字及其他颜色的字体,来引起人们的注意”[2]90。增加广告设计中色彩对比的目的,主要就是让广告中的重要信息显得醒目,容易引起人的注意。1926年洪深、张石川导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刊登在1926年《明星特刊》杂志第19期上的电影《爱情与黄金》广告中,金黄色的片名文字与白色的其他信息文字在墨绿色背景色的对比下,显得独特而引人注目。1948年昆仑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万家灯火》海报中,粗大的红色的“万家灯火”四个美术字在白色背景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这些新颖的配色方案,在吸引读者注意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六、结 语

以上几种老上海电影广告中的吸引人注意力的常用广告设计方法,即使以今天的评价标准来看,其理论与设计水准也较高。这些设计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电影广告设计的首要问题――吸引观众注意力问题,为老上海电影的成功宣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电影业已经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然而在电影广告设计上却普遍模仿西方,迷失了中国人自己的方向,有些海报设计水准平平,毫无吸引力可言。老上海电影广告中的这些吸引人注意力的广告设计方法,或许能给我国当代的电影广告设计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陈铎,等.日用百科全书(商业)[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16.

[2] 童泳鎏.怎样设计一幅动人的广告[J].心理季刊,1937(01).

[3] 孙作民.中国日报广告以外之广告事业:近十年中国之广告事业[M].上海:华商广告公司,1936:18.

[4] 萧剑青.工商美术[M].上海: 世界书局,1940:82.

[5] 黄宇祯.广告制成的要素[J].自修,1940(98).

[6] 罗冶欧.广告实用(上)[J].商业杂志,1927(03).

第3篇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状况;住宅设计;设计要点

老年人作为国家成长过程中功不可没的一批人,他们为我国的建设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老年人的生活状况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因此,在为老年人设计住宅建筑时,必须针对老人的特点,充分尊重老人的要求,使他们能够安享晚年。本文通过对于目前我国老年人居住状况的简单阐述,分析了老年人对于住宅建筑设计的需求,并着重谈论了在进行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时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及设计的重点。

1 老年人生活的特点产生的对于居住环境的需求

随着老龄化在全球范围内的不断加剧,老年人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其生活问题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今时代,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增多,每一个青年人所要负责的老人供养需求提高,再加上青年人工作、生活及子女的压力,老年人完全依靠自己孩子度过后半生的生活方式必须有一定的改变。否则,中国的老年人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落入孤独寂寞的生活境地。而老年人生活方式改变的要求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老年人居住建筑建设的发展,国家必须加大力量为老年人建设一个适合养老的居住环境。

老年人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在走过了壮年之后,已经不能做到对于自己的照顾,再加上有些老人失去自己的伴侣,他们的老年生活很多都会在一种寂寞孤单的环境中度过。为了能更好地赡养老人,使老年人幸福的走过后半生,我国在建设过程中设立了许多老年救助机构。目前,我国最为常见的老年人居住环境就是养老院,养老院发展到今天不仅是社会上一些孤寡老人的家,在现代社会很多忙于工作的子女也将自己的父母托付给了养老院。这样以来,老年人的居住建筑设计就成为了我国下一步应当完善的一项工作任务。

老年人在未来的居住趋势是与儿女分离的,他们安度晚年一般都是要在公共的老年人居所内度过,而这些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等老年居所的设计主要不是为了使老年人获得一个居住的地方,而是为方便老年人之间相互照顾,加强老人之间的娱乐交流,使老年人能够处于愉快的生活环境中,这就给我国建筑设计人员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2 老年人的特殊性及其对于居住建筑建设的要求

人一旦进入老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许多的变化,老年人不但会失去照顾自己的能力,还会变得像孩子一样别扭固执,他们极需要社会对于自己的关注。因此,青年人对于老人的赡养不应该只注重物质方面的供给,还必须加大对于老人精神的关怀。从这个方面而言,加强对于老人特殊性的研究就成为合理赡养老人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本文接下来就简单分析一下老年人的特殊性:

首先,老年人对于自身健康的需求非常高。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时代以后,各部分的器官以及组织等都会逐渐老化,其自身对于疾病的抵抗力也会逐渐降低,老年人能够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衰弱,那种怕病的心理会逐渐形成他们生活的一种困扰。因此,老人对于身体健康的需求比任何群体都要强烈,他们的居住建筑周围应该具备社区医疗救助以及体育健身等场所。而且,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下降,还使得他们的内心产生了极为强烈的依存感以及归宿感。老年人在不能自理自己的生活时,就会希望有人来照顾他们,尤其是愿意得到自己子女的亲自照顾,以便于寻得心灵上的寄托。因此,老年人心理上产生的变化也是为人子女之人必须估计到的。

此外,老年人走过许多波折,对于财富名利问题已经看得非常淡薄,他们最为渴望的就是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能够和自己的老板子孙其乐融融地生活在一起,看着自己的子孙健康平安的成长,成为他们老年时代最为强烈的一个愿望。老年人的生活里需要互相的关心和照顾,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减轻一些孤独寂寞的衰老感。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特征,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环境设计也就必须不同于其他人,因此,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注重老年人的要求。老年人住房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也就是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的要点大致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注重老人居住空间环境设计的问题。老年人喜静不喜动,他们虽然害怕孤独,但是绝对不喜欢喧闹的环境。因此,在选择建筑地址以及进行建筑设计时,必须充分地保持住宅的安静,在住宅温暖干净安全的前提下,使他们的住房靠近远离车辆喧嚣的公共服务场所。而且,在进行老年人住房建筑设计时还必须注重住宅外部的环境设计。人老了以后会变得比较别扭,他们对于事物的需求及眼光会变得挑剔,再加上他们自身身体健康状况发出一定的指令,老年人住房对于外部环境的需求非常高。这些住宅不仅要建立在安静干净的地方,还需要有充足的阳关、良好的通风效果、开阔的视野,以及高程度的绿化环境。此外,最好还能有适合老年人运动的一些运动设施。

其次,老人的居住空间设计必须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保证他们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空间,而不会轻易受到外人的干扰。家庭型的老人院起居室不应该小于14平米,卧室也不要少于10 平米。而且最好不要设计合住的老年公寓,就合居型的居住场所而言,最好也每间不超过3人,每个人的使用面积还应该在6平米以上,否则极其容易因为老年人的个人习惯不同,而造成他们相互之间的摩擦。但是,这种私密性的设计必须避免老人脱离人群,他们害怕孤独寂寞,必须在保证私密的同时,还能方便于其他老人的交流娱乐。设计师可以将老年人群居的地方设计成套间、四合院等的样式,既方便老人独处,又方便其于外界交流。

最后,在进行设计时,还必须保证老人居住环境的无障碍性。老人的身体状况极端下降,很多时候他们不能像常人一样进行活动,因此,在设计老人的居住空间时,必须加强对于建筑设计安全性及灵活性的考虑。设计师可以设计一些适合老人生活的设施,并在老人的居住空间内布置一些防止老人摔伤、碰伤的设备等。设计师要尽量将老人的住房安排在比较低的楼层,稍高楼层都要设置电梯,还要在电梯内设置一些方便手扶或者是坐的设施。此外,老人的房间要避免不在一个水平面上的情况,还可以将楼梯的台阶换成一些比较缓和的坡道,缓坡台阶踏步的梯面比应当高于120mm,而且踏面的宽度不适宜小于380mm,坡度不应大于十二分之一,同时在坡道一侧安装一些既有观赏价值又能防止跌倒的设备。同时,一些需要日常使用的东西,比如门把手、水龙头、马桶、电器开关等,都要按老人的需求来设置,而且这些常用的东西还一定要具有温暖舒缓的感觉,避免使老人在使用时产生不愉快或者紧张的心情。

3 老年人住宅建筑的设计应当注意的问题分析

老年人在生活过程中付出了很多,在年老之后理应得到悉心的照顾,因此,在住房这个问题上,住房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老年人的生理、心理以及审美需求,使老年人的生活时刻处于一种比较轻松愉快、温暖温馨的氛围中。本文接下来就针对老人群体的特殊性,对老人建筑设计的一些细节问题做一些简单地谈论:

3.1 要制定符合老人需求的设计原则来指导建设

老年人建筑设计的原则一定要体现以老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这种设计原则能够完全地将老人的特殊需求涵盖在内,为老人住房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导,使建筑在建成以后能够保证老人生活的舒适、安全、方便。具体来讲,这种设计原则首先要考虑老人休息时间的特殊性。老年人睡眠质量不好,而且睡眠时间相比一般人而言都要少,他们需要极早入睡,早晨又会醒得特别早,这之间和普通人的时间差距大致都在两三个小时内。因此,老人的作息时间特别容易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活动产生冲突,这样就会导致家庭生活的摩擦出现,影响家人之间的感情。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注意房间的隔音效果,并尽量和厨房卫生间靠近。此外,在设计老人的住房时,还一定要征求老人的意见,尽量按照他们自己的要求来进行设计,使他们生活的空间带上他们自己的元素,给他们的生活增加一些活力。再者,老人住房的设计还必须考虑到其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一般老人都比较喜欢和自己天真活泼年幼的孙辈更为靠近一些,在安排住房时就要将他们的住房更靠近一些。

3.2 在建设专门的老人居住住宅时要将各项功能考虑在内

随着年轻人供养老人压力的增大,以及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将来老年人的群居生活会变得更为普遍,国家对于老年人的照顾会上升到一个比较专业合适的阶段。比如建立一些老年公寓、养老院等,这样可以充分得保证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生活。因此,设计师必须顺应这样的潮流,对这些专门的老人居住场所进行合理的设计,将各项功能需求涵盖在设计目标内。首先,这种住房建筑必须具有合适的房间尺度,方便老人活动,但不会使其产生空旷寂寞的感觉。同时,要选择一些比较温馨的家具,并对这些家具进行合理的摆放,使他们既能满足老人行、走、坐、卧等的需求,又能够愉悦老人的身心。还有,房间光线以及房间内部各种事物色彩的选择也一定要满足老人的需求,既保持一定的生命活力又不会让他们觉得难以承受。此外,住宅的设计还必须保持安全、健康以及隐私性,使老年人住得贴心舒适。

4 结语

老年时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内,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自己难以控制的变化,这会在一定程度造成人在心理上的难以承受。因此,对于老人的赡养工作是极其细致的,必须兼顾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需求。老人的住宅问题,在老年阶段是与他们的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所以,必须重视老人的居住问题,对他们的住房进行合理的设计建设,给老人提供一个幸福温馨的晚年居所。

参考文献

[1] 刘国佐.老年人居住建筑的设计——以山西省老年公寓二期项目设计为例[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15)

[2] 龚文晔,白飚.探讨适合老年人的居住区户外环境设计——以郑州21世纪社区为例[J]. 住宅科技, 2010(09)

[3] 陈东博.云南“卧云仙居”老年公寓景观设计[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 周金梅,宫敬利,辛丽红,王凯.老年公寓户外环境空间要素设计浅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9(20)

[5] 洪艳,濮东路.基于老年人心理行为需求的老年公寓设计探索——以普陀颐乐山庄一期为例[J]. 华中建筑,2007(09)

[6] 曾婷婷,李之吉,蔡琦,解武志.寒地老年居住建筑外环境设计探讨[J]. 低温建筑技术,2010(01)

[7] 张伟,唐文.老年居住建筑的门户空间景观研究[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6)

第4篇

关键词:老龄化,老人住宅,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我国老年人现状

1.1人口老龄化

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国际上通常采用老年系数、少儿系数、老少比等指标。所谓老年系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60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65岁以上的人口占该国家或该地区人口总数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少儿系数是指O-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增大表明人口年轻化,当这一指标缩小时,就从反面说明了人口老龄化。按联合国标准,认为少儿人口比例,30%以下为年老型人口。老少比是指老年人口数与少儿人口数之比。老少比低于15%的人口被看作年轻型人口,高于30%的被看作年老型人口,介于两者之间是成年型人口。

1.2老年人现状

随着时间的迁移,国内计划生育已见成效,人口的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据我国老年科研中心日前对城市老人情况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约有1000万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要照顾, 年轻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98%的老人依靠自我养老,老人的生活起居已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和矛盾所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前提下逐渐向精神层面转移,而在老年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尤其需要心理的安慰和满足,所以,老人的基本生活,精神生活和与其相关的服务设施已经不止是每个家庭急需处理的问题,更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准。

2传统老年人的居住模式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以长为尊,一大家人往往为一个体系庞大的家族,在一起居住。以中国传统的合院形式为例,根据长幼辈分之分安排居住在不同等级房间的同一个整体建筑里。这样的安排使得老幼和壮年一同相处,在年龄上和心理上形成了互补。共同居住的方式也弥补了老年阶段在心理上容易感到的空虚和寂寞。

3未来我国的老年住宅发展趋势

3.1老人住宅未来的选址趋势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家族逐渐解体,向小家庭为单元的形式发展。人口的暴增带来的是住房问题和就业问题。人们面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和工作压力,年轻人往往长时间在外工作,而在家的时间变得很少,能用来陪老年人的时间也就更少了。目前北京市60岁以上180多万老年人口中“空巢家庭”已近30%。老年人在心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今天,这已不再限于是每个家庭的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了社会层面。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起居,疾病医疗,娱乐活动都已经成为这个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单元。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对物质生活水平的高要求,年轻人和老年人生活习惯差异的矛盾逐渐明显起来,使得年轻人和老年人开始考虑分开居住。然而人口增长所带来的高房价却成为一个瓶颈。但这个问题总是要解决的,对于老年住宅的设计因其所要求的全套服务设施所占面积较大,故应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在地价高昂的市区地带,利用其已经趋于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进行面积较小的老人住宅设计;二是将老人住宅的设计放于城区以外,以追求舒适的面积,同时,城郊或偏远地区能够提供清新的空气和高质量的环境,形成天然景观。其新休憩的公共服务设施很有可能是附近唯一的公共服务设施,不能提供老人以多向选择。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我们相信社会福利设施的质量一定能达到先进水平。待公共服务设施水平一流化之后,交通便利,住宅附近配备医院,医院具备治疗、抢救、咨询的功能,一方面让老年人生活愉快,延年益寿 另一方面方便老年人医疗保健而以国内的现状。故在不久的将来,以第二种发展趋势更为现实。

3.2老人住宅未来的设计形式趋势

对于老人住宅所要求的绿化,日照等因素,除非在偏远地价便宜的地区,否则独立的低层单元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为了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今后的发展往往偏向于高层住宅。那在高层住宅这种密度大日照采光通风都不是十分优良的住宅类型中如何实现老人住宅的各方面要求呢。老年住宅的层数不宜多, 应在四层以下, 超过四层则应增设电梯, 有条件时应设坡道作为竖向交通手段。住宅环境应有相当的室外绿化、活动场所或相当面积的露台、天台、阳台以适应老年人喜欢休闲活动、贴近自然的特点, 老年人住宅的室内外环境及设施、设备均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那么根据这些基本条件,要在高层住宅中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平面相互错位结合的形式,每一层都留出足够的灰空间和室外空间,并做优良的景观设计,将绿色带入每户,置于每个露台,天台,阳台中,让老年人可以直接和大自然相接触。根据错位的方式,每层的突出部分便可享受到充足的阳光,而凹进去的部分可以作为交通通道等。,以充分利用竖向和横向空间。然而这种设想毕竟只适用于中偏低层,而高层部分并不适合于修建成老人住宅。而为了充分利用,高层可居住年轻的子女,使子女和老人虽然分离,却有着很近的距离。社会心理学家调查发现, 对于有子女的老人, 不同的居住方式(与子女同住、与子女就近居住、与子女较远距离分住) 对子女赡养老人行为的可能性以及老人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因此, 许多国内社会学者认为 分而不离的赡养模式最值得提倡。这样就解决了在昂贵的土地上建设老年住宅的问题。底层空间作为老年住宅有很多优势, 比如方便老人参加户外活动, 有利于整栋住户交流、防卫、认同。所以低层的住宅为老年住宅,高层为青年住宅,这同时也可以满足青年喜登高望远的一种心理。

综上所述,在未来的中国,老人住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住宅形式,并且会更加人性化。其所处位置多位于非城中心或城郊,但却有着便利的交通。其住宅形式虽为密度大的高层,但以分而不离的形式,形成了青年住宅和老年住宅的综合社区,每户均能接受到足够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人口密度大的小区和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得更多的老年人可以聚在一起,组织活动,弥补子女不在身边所带来的空虚感和寂寞感。未来的这些老年住宅的发展趋势,也使得社会的公共福利更上一个层次,使得社会更加文明化。

参考文献:

赵京彦,冯胜东,对我国老人住宅建设的思考【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4

彭涛,应对老年家庭“空巢化”的社区老年住宅研究【J】.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2006

金笠铭,浅谈美国老人住宅的研究和设计【J】.世界建筑,2002

第5篇

楼梯响了10年,终于有人下来了。6月23日,中国保监会下发《关于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意见》),决定自7月1日起,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武汉4地率先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即“以房养老”)试点,试点期为两年。

“以房养老”不如买国债?

“以房养老”其实官名叫做“反向抵押贷款”,也称“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一种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相结合股票基金综合保险的创新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即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屋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居住权,并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屋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也就是通常说的“以房养老”。

保监会表示,当前我国缺少将社会存量资产转化为养老资源的有效手段,开展试点盘活老年人房产,有利于丰富老年人的养老选择。

但是,这种新型养老模式似乎并不被看好。新浪针对网友们对“以房养老”的态度做了一个调查,有九成网友认为“以房养老”荒唐,仅一成网友认为有合理之处。在不少网友激烈的言论中,多数网友认为“无法接受,不确定因素很多且不靠谱”。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算了一笔账:以北京为例,如果在城区有一套房产,平均售价在300万元左右。如果将其出售,购买5年期国债,年收益就可以达到16.23万元。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收益稳定,本金还可以以备不时之需。

保险公司态度谨慎

除了消费者对于该项政策的接受程度有限,事实上,满足条件的保险公司,态度也较为谨慎,有险企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目前尚无试点公司和试点产品的报备。险企人士也表示,尽管拥有了所抵押不动产的处置权,“但是未来老人家一旦去世,房产70年产权到期,房产贬值,房屋维修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仍然困扰着保险公司。

《意见》称,根据保险公司对于投保人所抵押房产增值的处理方式不同,试点产品分为参与型和非参与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其中,参与型产品是指保险公司可参与分享房屋增值收益,通过定期评估,对投保人所抵押房屋价值增长部分,依照合同约定,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分配;而非参与型产品,指保险公司不参与分享房屋增值收益,抵押房屋价值增长全部归属于投保人。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我国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住房改革的深入已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拥有了自己的房产,住房已经成为大多数家庭私人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有了这一物质基础,就有可能将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与居民已经取得的住房产权很好地结合起来,解除老年人养老的忧虑,“住房反向抵钾货款”正是由此而生的一个有价值的创新性设想。本文就住房反向抵钾货款在我国的推行进行了分析。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指,已经拥有房屋产权的老年人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相应的金融机构对借款人的年龄、预计寿命、房屋的现值、未来的增值折损情况及借款人去世时房产的价值进行综合评估后,按其房屋的评估价值减去预期折损和预支利息,并按人的平均寿命计算,将其房屋的价值化整为零,分摊到预期寿命年限中去,按月或年支付现金给借款人,一直延续到借款人去世。这种方式使投保人终生可以提前支用该房屋的销售款。借款人在获得现金的同时,将继续获得房屋的居住权并负责维护。当借款人去世后,相应的金融机构获得房屋的产权,进行销售、出租或者拍卖,所得用来偿还贷款本息,相应的金融机构同时享有房产的升值部分。即“抵押房产、领取年(月)金”。因其操作过程像是把抵押贷款业务反过来做,如同金融机构用分期付款的方式从借款人手中买房,所以,在美国最先被称为“反向抵押贷款”。

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最早源于荷兰,当时是为了解决住房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措施。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发展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美国,已有巧年的历史,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成熟的房产融资形式,但在我国市场上目前还是一项空白。2002年,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经济学博士孟晓苏教授,推出了《建立“反向抵押贷款”的寿险服务》建议书,开创了将个人房产引人保险和老年保障体系并进行业务运行的新模式。这一创新模式借鉴引人我国,将只是一个时日选择的问题。

一、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呼唤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设立

1.中国已经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对其解决方式的探讨刻不容缓

按照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7%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即为老龄社会。我国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第2条)。根据国家计生委统计结果,2000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12. 26%,按未来平均人口预期寿命涨幅不大的较保守的人口预测,到202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6.97 %。毫无疑问,我国已开始步人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显突出。设立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最核心的意义在于,它是对现有养老方式的补充,可大大缓解国家和个人面临的养老压力。

据山东省烟台市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人口约650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95. 6万,已占总人口的14. 8%以上,并且人口老龄化以每年3. 2%的速度增长。这就意味着,烟台进人“老龄城市”的时间,比山东省全省平均年限提前了近十年。按可靠数据推算,几十年后,烟台过“老人节”的老人将多于过“儿童节”的孩子。人口老龄化,直接影响到老年人的社会保障问题。10年后,占当前老龄人口多数的低龄老人也将逐步迈人高龄阶段,其日常生活将必须得到他人帮助和照顾。业内人士分析: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当前烟台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正对社会保障、劳动力结构、文教体事业等诸多方面带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影响。理应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2.养老资源严重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太健全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已有50年历史。前30年的计划经济时代,是以《劳动保险条例》为代表的“低工资、高就业、高补贴、高福利”的国家包企业、企业包职工的统包政策;改革开放以后的巧年,国有企业逐步走向独立,企业保险因之转向社会养老保障统筹;1995年中央决定将个人账户制度引人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单一的社会统筹制度转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制度相结合的新体制,基金管理方式也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部分积累制。这就意味着现在在职的一代人既要承担继续供养上一代“老人”的义务,又要为自己将来的养老进行个人账户积累,这种双重负担为企业和职工带来沉重的负担,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引发出很多问题。据统计,目前个人养老基金账户“空帐运行”的额度已高达1990亿元。这一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可能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所以,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开辟新思路,增加新的养老资金的来源。

3.养儿防老的现实性大大减弱

社会人口流动的加强、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缩小的趋势,已经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暇或无心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家庭的养老功能日益退化,养儿防老这条古训面临着巨大挑战。据国家卫生部1999年统计,中国城市65岁以上老人的患病率为60. 2%,且多为慢性病和疑难病,需要特殊照料的老人比例很高。而这些城市老年人口日常生活的照料人员中,40%是老年人本人,37%是配偶,10. 6%是儿子儿媳,8%是女儿。“四二一”家庭大量出现,将来家庭养老的局面,很可能是一对中年夫妇要同时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或两个子女,老年夫妇向中年夫妇遗留的两套住房,显然并不为中年夫妇所看重;而要靠中年夫妇同时养度四位老人和一两位子女,也非经济能力所能支持。我们必须提倡老人的自我养老,所以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显然是需要在将来给予大力发掘并给予积极推动的。 转贴于 二、设立、运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建议

应当承认,象“反向抵押贷款”这样跨行业跨体系的社会性业务出现,是行业发展、社会进步的体现,是社会事业的完善。针对中国社会的现状,设立“反向抵押贷款”虽然存在一定需求,但需要克服的困难仍然很多,这种保险养老模式,是基于西方成型的物质条件和价值观念形成的,所以,引用时要注意因地制宜。

在一般推行的反向抵押贷款中,老年人继续使用自有的房屋,就可以享有由该住房的反向抵押而带来的长期持续的现金流人,以应对晚年养老生活。在我国现实的境况下应给予多样化的创新。

变换的方式可包括:(1)资产置换:在国家城市规划设计变更,居民住宅拆迁的情况下,可通过反向抵押贷款的方式,使其中众多的老年住户,用获得的拆迁款再加反向抵押融资,顺利地取得新迁人区块的住房,从而极大地改善自身的生活居住水平。如某老年住户62岁,原居住在市中心的住房计40平方米被明令拆迁,可得补偿金30万元。此时,该老年住户用此30万元在市郊购得70平方米住房一幢,同时将该住房向金融机构办理反抵押贷款并签订反抵押贷款合同,约定该老年人尚有存活余命为巧年,同时贷款利率、经办机构费率合计为7%,该老年人每月将可从该住房中获得房贷为x=[30x(1-7%)÷15]÷12个月=每月给付的金额。经计算x = 1550元。(2)老年人与金融机构合资购房:该老年人拿出巧万元,并向保险公司或银行贷款15万元,共计30万元,购买该幢价值30万元的住房,老年人首先人住直到其最终死亡为止,整个贷期不确定,也不必归还贷款本息,老人死亡后用该房产的价值来归还贷款本息。本模式也可认为是老年人同银行合资购房,顺序占有支配。双方的出资比例,应结合老年人的预期存活寿命、利率及房价波动等,做详细计算并在执行中根据情况变化给予相应修订。(3)老年人向房地产商反向抵押贷款:老年人一次性拿出30万元,交付房产商取得人住该住房长达20年的资格,人住期间,房产商每年向住户返还1.5万元,到20年结束,30万元房款全部向住户返还完毕。老年人提早死亡时余存未返还款一次性返还给其继承人,20年期满住户仍健康存活时,允许其继续居住下去,不必再缴纳费用。同一笔钱达到住房、养老两不误。(4)老年人合作购房并办理反向抵押贷款:有数位老人住房被拆迁,各获拆迁款10万元,如各自分开居住,分别养老,生活水平将会较低,必须寻求政府的帮助。有4位老人合作购房,合住养老,现用30万元购房并办理反抵押贷款,余10万元作为生活费津贴。大家共住一起,其乐融融,免除孤独寂寞之大难题。

反向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在开办反抵押贷款业务后,将会持有数量日益增多的住房资产,这必将会使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受到相当的障碍。为此,采用资产证券化的方法来激活反抵押贷款机构的资产流动性,就是必要的。具体操作程序可表现为:某老年住户希望利用反抵押贷款来盘活自己的住房资产,同时又希望能将手头现有的住宅置换到更适于养老的处所。这时就可以“两步并做一步走”:将旧住房出售并换购新住房;将新住房申请办理反抵押贷款业务,将该住房资产盘活用好,起到改善养老生活的处所,寻找到房产养老的新处方。

第7篇

之所以选择这四个城市作为试点,保监会的解释是:“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经济较为发达,保险市场相对较为成熟,老龄人口数量较多,房地产市场容量较大;武汉和北京均已有保险公司投资兴建养老社区,可在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和养老社区的结合上开展一些尝试和探索。”

以房养老在我国的讨论已有多年,此时推出以房养老业务试点,主要是在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之下所为。按照有关方面的测算,2012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与此同时,我国的养老金缺口压力越来越大,拓宽养老金渠道已成为当务之急。2013年9月份,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当时就提及要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此次保监会试点以房养老业务,也是对去年国务院要求的一次具体回应。

所谓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是将住房抵押与终身年金保险相结合,60周岁以上拥有房屋完全产权的老年人将其房产抵押给保险公司,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老人身故后,保险公司获得抵押房产处置权,处置所得将优先用于偿付养老保险相关费用。这种模式可以将老人的存量房产激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资金来源。

在此之前,国内有少数银行曾经探索过银行版的以房养老,也就是老年人将房产抵押给银行,银行给老年人发放一定期限的贷款,比如10年或者20年,贷款到期之后,如果老人的继承人愿意并且归还了银行贷款本息,可以重新收回房产,这种模式和贷款买房的操作刚好相反,是一种倒按揭模式。从本质上来说,银行版的以房养老其实相当于贷款养老,以房养老者虽然通过贷款获得了养老收入,但同时还需要向银行支付利息,目前5年以上贷款利率在7%左右,对于老年人而言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合同到期之后,如果老年人或者其子女继承人不愿意归还本息,银行将拥有房产的最终处置权。另外,银行版的以房养老大多期限有限,多数产品只有10年左右,无法覆盖老年人余生,所以银行版的以房养老推出之后,效果并不理想,最终实施者寥寥。

由于此前银行版的以房养老并不成功,此次保险版的方案明显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比如延长以房养老的期限,保险公司可以依照合同约定定期向老年人支付养老年金直至身故,即使是特别长寿的老人,保险公司也不会设置期限或者提前终止合同,保险公司自身承受长寿风险。其次,老人过世之后,继承人无需承担偿还风险,其房产处置所得在偿还保险公司已支付的养老保险相关费用后,剩余部分依然归法定继承人所有,如果房产处置所得不足以偿付保险公司已支付的养老保险相关费用,保险公司将承担房价不足的风险,不再向老年人的家属追偿。

另外,如果房产价格上涨,投保人也可以不同方式参与房产增值,此次试点的产品分为参与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和非参与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产品,参与型产品是指保险公司可参与分享房产增值收益,通过评估,对投保人所抵押房产价值增长部分,依照合同约定在投保人和保险公司之间进行分配,非参与型产品指保险公司不参与分享房产增值收益,抵押房产价值增长全部归属于投保人。考虑到以房养老业务的复杂性,此次试点还设定了30天的犹豫期,投保人如果不愿意继续持有该合同,可选择在犹豫期内解除合同。参与以房养老的老人还可以在合同期内选择退保赎回,但是预计会遭遇一定的房产价值损失。

综合比较银行版和保险版的以房养老,银行版在合同期内给予客户的养老金数量比较保守,不过最终在合同期结束后依然为客户保留了回收房产的选择权,客户如果愿意偿还贷款本金,还是可以重新收回房产;保险版的养老方案虽然对客户相对慷慨,在合同期内客户也继续拥有房屋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但在合同期结束之后,房产的处置权归保险公司所有。

以房养老在国外已经有不短的历史,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都有以房养老,虽然一直没有成为主流的养老模式,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部分小众人群的养老需求。以房养老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预计在将来很长时间内也很难大规模发展,更不可能替代目前的养老体系,不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种模式至少为部分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与西方国家相比,以房养老在中国要遭遇更多传统观念和现实操作的障碍。大多数中国人的传统是依靠子女养老,房产通常都是作为留给子女后代的遗产,而如果选择以房养老,则意味着将房产交给了银行或者保险公司,而不再遗留给后代,这样可能很难获得子女的理解,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只有一套住房的老人选择了以房养老,也基本上就放弃了依靠子女养老,对于中国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是一次巨大颠覆。

另外,房屋的估值也是以房养老的一大难题。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由于要面临市场的利率变动风险,房价波动风险,客户的长寿风险,以及我国特有的70年产权到期风险等问题,同时考虑到保险公司合理的回报要求,因此在确立房屋价值时,可能会在市场估值上给予较大的折扣。按照以前银行版的以房养老方案来看,很多都是以房产估值的六折作为测算基础,在扣除利息之后,最终老人能够拿到手的养老金其实颇为有限,保险公司的以房养老方案由于承担了更多的风险,预计对于房产估值会更加保守谨慎。

第8篇

关键词:个性化;年长人住房;生态设计;环保

Abstract: from the common housing development to the individual housing, an older house and ecological residential three aspects discussed the progress of the architecture design trend.

Keywords: personalized; An older housing. Ecological desig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收入增加,所以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居民对住房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住房的个性化将成为购房者尤其是年轻人的第一需求。另一方面,求创新、求个性是一个建筑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不能只是堆砌、重复和抄袭。因此,可变的、多样化平面布置的大开间灵活隔断住宅将会成为住宅市场中的亮点,个性化住宅是目前民用住宅的一个发展趋势。在建筑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个性化住宅的设计意图:

1.1 丰富住宅空间的功能和形式

设计者要注意到,在设计主卧室时,要设计独立卫生间和独立衣帽间及书房。除了客厅、餐厅满足日常需求,休闲厅或第二起居室同样也是人们的日常需求。阳光房、屋顶花园、空中花园则为那些喜欢阳光、喜欢接近自然、享受生活的人们所青睐。而错层、复式、跃层等建筑则通过空间的变化满足了有限面积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1.2 细部的个性化

设计形式多样的窗如凸窗、落地窗、转角窗。阳台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方形、弧形、三角形、半圆形等应有尽有。阳台的进深也大小不一,小到只有 600~900mm, 多与卧室相连; 大到 3000mm,休闲、娱乐完全没有问题,很受住户喜爱。诸如此类的建筑设计,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实现个性化住宅的设计。

2 老年人住宅建筑设计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达 1.32 亿,占总人口 10%之多。预计 2050 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达到 40 亿左右,占总人口的1/4 以上,这将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如何在住宅设计中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满足老年人的特有需求是当前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另一发展趋势。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体态及心态上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在体态上会出现视力下降,肌肉动作迟缓,腰腿疾患等;在心理上,老年人往往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失落感, 生活上则喜欢安静,但不希望寂寞;喜欢阳光,不喜欢阴暗,等等。诸如此方面的变化,在住宅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满足老年人群的使用功能。在建筑设计时,应注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筑外观

针对人年老以后记忆力衰退,应加强楼宇外观的识别性。设计者可通过制造楼宇外观及外部环境的差异、改善照明、增加光的强度及采用多色彩、大字体的指示性标志来提高识别性。

2.2 楼梯

建筑的入口台阶和楼梯要适应老年人体能,坡度放缓、宽度加宽、双侧设置扶手。

2.3 房门

居室房门须适当放宽尺度,便于轮椅进出,满足护理需求,保证急救需要,担架能够方便进出;同时不设置门槛,无高度差。

2.4 房间朝向

老年人由于脂肪组织的减少,对外界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夏天怕热,冬天怕冷,且容易患骨质疏松症, 卧室应选择向阳的房间,保证四季有充足的阳光。窗户的位置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选择背风的方向,既能透气,又能避寒。

2.5照明

在居室到卫生间的通道等主要的起居活动地点,应多处安装就近照明用灯,以方便其使用。

2.6警报装置

由于生理老化,老年人的判别力、行动力急剧减退,因此,室内应安装紧急呼叫装置,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从而使老人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2.7其它方面

老年人一般喜静,所以墙壁一定要隔音。老年人由于生理老化,腿、脚动作逐渐变得不灵活, 所以住宅内的地面材料要求防滑, 要排除高差和门槛,门最好是推拉式。浴室和卫生间也须考虑老人的生理要求,在厕所和浴室应安装扶手、有暖气,最好淋浴或采用平底浴盆。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一定要大一些,以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和协助老人时所需要的空间。总之,老年住宅设计应体现老年人的生活及形态特点,从功用性、安全性、健康性等方面考虑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为老年人开发建设安定、舒适的住宅是社会的使命, 也是对老年人的关爱。

3生态建筑及其设计理念

如今的社会提倡低碳的生活理念,作为设计师当然也要紧随时代的发展要求,如今绿色、环保、生态、智能化、节能等名词逐渐耳熟能详,在各种报刊、视听节目和老百姓的口中频频出现,它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进步和人心所向。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同样,生态建筑是当前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建筑设计, 生态建筑力图实现舒适、健康、高效、美观的核心思想。舒适指的是通过设置适宜的温度、湿度而满足人体的热舒适。显然,人为地改变温度、湿度,违反自然规律,不仅造成人体的不舒适,还会带来极大的浪费。例如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夏季室内空调温度往往很低,甚至达到需要穿上长衣长裤、薄毛衣裤的地步。这种畸形的舒适不仅是对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会给人体健康埋下极大的隐患。因此,健康的设计理念尤为重要。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尽量使室内拥有充足的日照以实现杀菌消毒, 有良好的通风以获得高品质的新鲜空气, 以及采用无辐射、无污染的室内装饰材料等。在心理健康方面,需要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 以满足人们对私密、安全及与邻里之间交流交往的要求。高效的设计理念不仅指通过合理的设计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更重要的是指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能源,特别是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对于上述夏季室内空调温度过低的例子,过分地依赖人工照明、空调等高能耗的机械设备,低劣的建筑质量等等,这些显然有悖于高效的设计理念。

美观和谐也是生态住宅的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时,应该尊重材料固有的美学特性,发挥材料的物理性能而不矫揉造作;还可以通过巧妙的绿化设计,同时达到舒适、健康、高效与美观的生态要求。要提高环境的绿化覆盖率,除了增加绿地面积以外,还可以向立体发展,向空中拓宽,采取屋顶绿化,窗、墙垂直绿化等手段。

总之,在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手段达到生态设计的目的:

一是利用外部环境中的因素。例如由土壤、绿化、水及空气组成的外部环境以及其他建筑组成的现实环境,为住宅室内设计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这样可以减少建筑中设备的数量和功率,节省能源和运行的费用。

二是挖掘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潜力。例如 3R 材料(节约资源-Re-duce、可再生利用-Reuse、可循环-Recycle), 雨水与中水的利用及节水器具的使用等。

三是自然采光与通风。如引进日光照明、自然通风、保温隔热、遮阳

第9篇

1 老年人生理、生理与养老模式的选择

要创造一个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首先必须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老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发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①姿势控制能力降低。②肢体协调功能减弱,年人极易发生跌倒。③视觉方面。老年人判断物体高差和有物体光影变化的能力减弱。因此对环境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老年人社会职务、年龄等变化,心理上也相应的变化。如退休后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生活圈子缩小,有些人会出现烦躁、焦虑、抑郁、情绪不稳等心理障碍或“退休综合征”,因离退休而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同事,从开放的大范围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训练能力,往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他们需要与亲人、朋友有广泛的联系,从他们之中寻求友谊、慰藉和互助。

根据我国国情,国家老龄委提出实行“个人、家庭、社区和政府”四结合的原则,采取老年人以居家养老为主,集居社会化养老为辅,与社区昂老服务网络相结合的养老模式。针对居家养老和社会养老的模式,设计结合老年人居住的建筑及营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环境尤为重要。

2 老年人居住建筑环境设计

2.1 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选址及相关配套的设置

中小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基地选址宜与居住区配套设置,大型、特大型老年人居住建筑可独立建设并配套相应设施。

基地应选在地质稳定、排水通畅、日照充足、远离噪声和污染源的地段;基地内不宜有过大、过于复杂的高差、交通便捷、场地周边活动安全;场地不宜直接邻近学校、儿童游乐场或为青年与成年人所活跃出人的娱乐区;生活气息浓郁,使老人们与各年龄段的居民们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交往机会;场地应有足够面积,以满足开展户外活动的要求。

2.2 老年居住建筑设计原则

老人住宅,首先要一切从老人的居住生活行为特征出发,应很好地理解老年人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身体机能、心理特征、生活结构和具体的家庭与社会养老生活形式,确定合适的设计方针。

2.2.1 要有功用性

要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使老人能自由地在住宅内移动。家具、器具和设备要配置在便于老人操作的位置。要给护理人员或家人留有护理空间,特别是浴室和厕所空间,保证老人活动需要尺寸和协助老人时所需的空间。

2.2.2 要有安全性

住宅内总会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需要加以注意。特别是地面要求防滑,要排除高差和门坎;在厕所和浴室或协助老人用力的地点,要安装扶手,门最好改为推拉式的。要用鲜明的色彩和照明,以提醒老年人注意。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在老年人判别力、行动力减退的情况下,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以使老人能得到帮助。

2.2.3 要有健康性

要保持老人的居室、厕所、浴室、厨房容易清扫的方便条件。特别要考虑到日照、通风、采光和换气,让起居生活空间能直通阳光,便于老人作室外的活动。要使老人能方便地使用卫生设备和厕所,冬天洗浴时应考虑加温的设备。

2.2.4 要能确保隐私性

老年人害怕孤单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不断创造机会加强社会交往之外,还应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当老年人和儿子夫妻同住时,既要创造一个未被疏远的感觉,同时又要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即使到了年老高寿时,也应当保留一个自己的空间,并适当保留更方便家人提供照顾的地方。

2.2.5 要便于改造

老年人从自理自力期到照顾关怀期,差不多有一二十年的时间,老人生理将由健壮到衰老,住宅的设计应当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增添设备、设施等改造工程。

3 老年住宅产品的设计原则

由于人口比例中老年人增多,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强,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也渐渐成为过去,同时随着社会安全福利和个人养老金的增多,更多的老年人要独自生活,因此要求有独立的住房设施。我们现行的一般设计标准并不一定适用于老年人住房。其最大不同点之一是由于孩子们分居离开家庭或由于丧偶而造成的二人户或单人户;二是由于年老身体机能退化必须有专门的设计措施及设备。此外,某些基本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原则在老年人住房设计规划时也应遵守。人们上了年纪,通常并不愿割断他们与家庭和邻里的联系,而生活在一个全新的生疏的环境里,他们不仅需要个人活动,还要求参与社区的活动。

设计老人住房时,从目的性、方案及实际设施上要考虑到他们的起居、日常事务、个人爱好习惯、社会接触及文娱体育活动等方面,以体现他们早先生活方式的连续性。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长时间维持其独立生活能力。

因此,在老年住宅的规划与设计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从空间(消除室内高差)、装置(设置扶手、地面防滑)、设备(紧急通报系统、安全电热源)、管理员或护理人员等方面对应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安全性,做到紧急时刻可立即采取措施;尽可能在楼内外为老年人提供各种邻里交流、人际交流的公共交往空间和环境;从建筑人类工程学的观点出发,在家具、卫生器具的尺寸方面符合老年人的身体特征;从环境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传统形式的室内空间。

4 老年住宅产品的外部环境设计

老年居住环境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要求,主要应该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角度考虑,应做到无障碍、便于到达、容易识别等特点。

4.1 交通安全设计。

从老年人的交通安全角度考虑,人车分流是主要原则,这样的设计原则不仅体现人本思想,而且会给老年人有亲切的感觉。小区内部的机动车道要有减速带和手控红绿灯,这样即使在高峰期间对老年人出行的安全新书也是很高的。并且小区的出入口车道应该合理,利于消防车和救护车的出行,而且步行道和楼梯的无障碍系统和轻体耗材也要从满足角度出发,限制与机动车无关的穿行路线。

4.2 休闲活动环境设计。

老年人的休闲活动环境要从人本的角度考虑,第一,安全性的规划。第二,老年人多数有记忆力下降的特点,所以应有显著的建筑外观设计,第三,关于团体的社交设施要完善。

4.3 景观的设计。

老年人的景观原则应该以安全、人本、健康为主。主要是从软质景观和硬质景观两个角度去看的。其中软质景观的设计建议以绿色为主,或者适当的参杂水体设计也是可以的。而硬质景观则包括地坪、园路、地面铺装、和环境小品等设施。

4.4 服务设施的完善性设计。

对于正常小区的完善性要求较多,单纯的从老年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最需要的则是医疗和体育等设施的配备。其它的一些如:教育、邮政、金融、市政等实施尽量要配套。

5 结语

我国的老龄城市人口居住环境设计问题,是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国家的民生大计的事情。必须从老年人自身特点出发,结合我国现有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情况,规划和建设属于老年人的生活居住环境,为营造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田雪原.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3]陈华宁.养老建筑的基本特征及设计[J].建筑学报,2000,8.

[4]郑菲,王珊,李瑞瑞等,浅谈老年居住环境设计[J].室内设计,2002,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